红十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纪念地有哪些景色

纪念红十军团“北上抗日”80周年-上饶晚报-上饶数字报-上饶新闻网
第A05版:专题
第A01版 导读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都市新闻
纪念红十军团“北上抗日”80周年
本报宏旭北京现代“大美上饶行”第8站令人难忘
  参观弋阳方志敏纪念馆    本报记者&刘小国&曾纤&/文&程晖/图&洪鹏/视频  今年是红十军团“北上抗日”80周年,今年9月3日是中国政府首个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了感受当年的革命气息,缅怀方志敏的丰功伟绩,弘扬方志敏精神,凝聚创业发展的信念与力量,8月30日,由本报主办,上饶方志敏纪念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管委会协办,宏旭北京现代汽车4S店全程资助的“大美上饶行第8站——走进‘红色省会’葛源”活动如期举行,旅友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乘坐华晨旅游大巴驶向目的地。为期一天的活动分为三个部分,上午参观弋阳方志敏纪念馆,瞻仰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方志敏故居,下午游览横峰县葛源镇闽浙皖赣苏区旧址群。通过实地参观,旅友们深入学习了方志敏及其领导的闽浙皖赣苏区的光辉事迹,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记忆。  在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前留影  真切感触方志敏人生  深情探访方志敏故居  情系“红色省会”葛源        当天上午,大家首先参观坐落在弋阳城北的方志敏纪念馆。方志敏纪念馆建于1978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2011年原址重建,建筑面积2162平方米。在方志敏纪念馆馆前,一尊气势雄伟、栩栩如生的方志敏塑像屹立着,周围苍松翠柏,肃穆庄严。纪念馆的陈展遵循方志敏短暂而光辉的人生轨迹,围绕“爱国、创造、清贫、奉献”为内涵的方志敏精神,真实地再现了一位共产党人光耀千秋的风范与业绩。馆内珍藏着《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方志敏狱中文稿和使用过的文物,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走进方志敏纪念馆,庄严肃穆之情油然而生。13岁的“小红军”讲解员生动而深情地为旅友们进行讲解。讲解员按着陈展顺序给大家述说了方志敏“从农民的儿子到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辉煌人生轨迹。方志敏从黑暗社会中的苦学生、投身五四爱国运动、探索救国道路、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江西党(团)组织……直到在铁窗下谱写爱国新篇等一系列传奇故事,让旅友们叹为观止、感慨万千。  大家一边仔细参观、聆听讲解,一边用手机、相机拍照,有的还用纸和笔记录。一名小旅友埋头做笔记的身影吸引了记者注意。他叫鄢宏锦,是上饶市逸夫小学五年级学生,也是本报小记者。他说:“参加这次活动是妈妈替我报名的。她说我应该多参加实践活动,感受一下革命年代的艰苦岁月,以后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纪念馆内展示的方志敏故事非常丰富,不仅通过文字、书画、文物等传统的形式,还通过视频以及情景再现等创新形式,让参观者仿佛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真切地感受到方志敏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参观了气势恢宏的方志敏纪念馆,大家又专程来到弋阳县漆工镇,探访方志敏故居。  日,方志敏出生在漆工镇湖塘村一个农民家庭。方志敏故居是方志敏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记者看到,经过改造,方志敏故居周边环境大大改善,一条笔直的旅游公路直达故居。故居内的松竹梅兰,挺拔青翠,飘香四溢。  方志敏故居是典型的赣东北农村民居布局,上下二层,全木建构,正堂悬挂着方志敏画像,画像两侧是一副少年方志敏自拟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房屋比较简陋,三两件家具,处处体现出方志敏家的清贫生活。在方志敏画像一侧,悬挂着方志敏家族成员介绍牌,上面显示着方高显、方远辉、方远杰、方志慧等与方志敏的关系。通过讲解员的仔细介绍,我们对方家的历史有了大致了解,这是一个革命世家,是那个年代革命家庭追求革命理想的缩影。  随后,我们来到了少年方志敏的房间,一个留有历史痕迹的衣柜内挂着一件黑色长袍,那是方志敏一直舍不得穿的新衣,如今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变旧,但仍让人想象着方志敏身穿那件黑色长袍时的气宇轩昂。  “咔嚓”一声,旅友吴君涵用手机拍下方志敏故居内的文物。他对记者说:“在方志敏故居参观,我真的很感动,这是方志敏出生成长的地方,让人感慨!”        参观方志敏故居后,旅友们沉浸在追思中,一路默默,来到横峰县葛源镇。在镇政府,旅友们有幸品尝了葛源当地的特色佳肴,就着葛汁吃葛粉蒸肉,带着感恩的心品尝老苏区的美味。  短暂的休息后,我们一行人开始参观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众多革命旧址。这里,至今还奇迹般保留着中共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红五分校、红军操场等&25&处旧址。这些革命旧址处处保存着红色革命基地的光辉历史痕迹,&给予我们再次回味历史、&感悟红色情怀的机会。  旅友童明银是第一次参加本报活动。他说:“在《上饶晚报》上得知要走进‘红色省会’葛源,我就报名参加了。我父亲曾参加革命,还跟随方志敏工作过,我想来此参观,不仅仅是缅怀方志敏同志,还想看看父亲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的样子!”  我们跟着解讲员首先瞻仰的是葛源革命烈士纪念馆,大家向馆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三鞠躬,表达哀思。随后来到相邻的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旧址,这里原是葛源镇杨氏宗祠,占地1200平方米。院墙两边还保留有“造成红军铁军骨干,争取革命战争胜利”的标语,其前身为创建于&1929年10月的“信江军事政治学校”,&是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历史上最早创立的军政学校。  在葛源镇枫树村,我们先后参观了闽浙赣省军区司令部、中共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红军操场司令台等旧址。省军区司令部旧址占地500&平米,分前后两幢,中间设天井,有司令员室、政委室、军长室、参谋长室等。中共闽浙赣省委所在地是一幢一字形民房,&大门两边写有黑色隶书标语“坚决执行党的进攻路线、&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攻”,&室内有宣传部、组织部、妇女部、秘书处、事务科、收发室等。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原是地主家大宅,依山而建,颇有气势,设有办公室、财政部银库、警卫排住房等。红军操场司令台是1934年11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誓师“北上抗日”出发的地方,大家漫步在红军操场,仿佛听到了80年前“北上抗日”的铮铮誓言,抚今追昔,人们久久不愿离去。  在讲解员的精心讲解下,旅友们了解到在方志敏领导下,当年闽浙皖赣苏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业绩,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被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授予“苏维埃模范省”,是当时全国六大根据地唯一获此殊荣的苏区。  (更多精彩详见今日本报微信视频)  向革命烈士三鞠躬  参观葛源革命烈士纪念馆  参观方志敏故居  参观闽浙赣省军区司令部
版权所有 上饶日报社网络中心-
, Geo Info. All Rights
技术支持: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为纪念红十军成立80周年 詹明荣创作陶瓷油画《清贫》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10-08-19 18:17 新闻浏览:次&
上一条:&&& 下一条:
<DIV style="FONT-SIZE: 12 FLOAT: COLOR: #月08日
<DIV style="FONT-SIZE: 12 FLOAT: COLOR: #月10日
<DIV style="FONT-SIZE: 12 FLOAT: COLOR: #月10日
<DIV style="FONT-SIZE: 12 FLOAT: COLOR: #月10日
<DIV style="FONT-SIZE: 12 FLOAT: COLOR: #月08日
<DIV style="FONT-SIZE: 12 FLOAT: COLOR: #月10日
<DIV style="FONT-SIZE: 12 FLOAT: COLOR: #月10日
<DIV style="FONT-SIZE: 12 FLOAT: COLOR: #月10日
<DIV style="FONT-SIZE: 12 FLOAT: COLOR: #月10日
<DIV style="FONT-SIZE: 12 FLOAT: COLOR: #月10日
<DIV style="FONT-SIZE: 12 FLOAT: COLOR: #月09日
<DIV style="FONT-SIZE: 12 FLOAT: COLOR: #月09日
<DIV style="FONT-SIZE: 12 FLOAT: COLOR: #月09日
<DIV style="FONT-SIZE: 12 FLOAT: COLOR: #月09日
<DIV style="FONT-SIZE: 12 FLOAT: COLOR: #月09日
<DIV style="FONT-SIZE: 12 FLOAT: COLOR: #月09日
┊┊┊┊┊┊┊
Copyright &
中瓷网.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86-798-8524325 (改#为@) 
| 工商备案号:2 |
电信业务经营备案号:B2-红十军历史的完整再现--江西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红十军历史的完整再现
  来源:
【字体:&&】&&&&&&&&&
新闻热线:
  经朋友推荐,读到张建华、孙盛平撰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国防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该书线索清晰,资料丰富,形式新颖,比较完整地再现了红十军的由来与发展,是一部客观全面反映红十军历史的优秀读本。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是方志敏等领导弋横暴动创建的一支主力红军部队,在开拓与保卫赣东北(闽浙赣)苏区、中央苏区闽赣省和担负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牵制任务中,屡立奇功。以往由于种种原因,对该军历史的研究较为不足,尤其是对其进入中央苏区后和担任北上抗日先遣队历史的研究,可称薄弱。作者以57章的篇幅,从部队的初创到正式建军,从多次赢得反“围剿”作战胜利到部队分担进入中央苏区和保卫闽浙赣苏区两大战略任务,从承担抗日先遣队牵制重任和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到余部改编为新四军投入抗日战争,全面地叙述了红十军诞生发展和转制的历史。这一叙述,又与赣东北(闽浙赣)苏区的创建发展相融合,其中阐发的一些认识和观点,如关于方志敏对军中肃反错误的批评与反省,关于红十军8个特点的总结等,也颇有见地。由于有了这种双向把握,该书不但是一部红十军发展史,而且也可当赣东北苏区史来读。应当说,作者在填补红十军历史叙述空白,表达对红十军、赣东北(闽浙赣)苏区历史的认识等方面,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为苏区史和红军史的研究,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搜集广泛全面,史料丰富翔实,也是该书的重要特点。红十军历史上因多次涉及编制变动,人员变化大,部队聚散多,这使得史料的搜集和研究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作者以可贵的毅力,倾十年之功,克服重重困难,往返奔波于各地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军事部门和纪念地,广泛访问尚健在的红十军老战士及烈士亲属,收集到有关红十军的历史与口述资料,累计达1700万字,其中一些未公开出版的原始史料,尤其珍贵。作者如此下工夫挖掘史料,既体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和作者倾心问学的刻苦精神,更为写作该书建立了坚实可靠的事实基础,全书屡可见及的史事细节叙述,正是在这样的坚实史料基础上才有可能。丰富翔实的史料,为作者的成功写作提供了保证,成就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该书的又一特点是叙述形式新颖,文笔简洁生动。这是一部以活动、事件为表现形式的史书,全书以800多个事件、活动、情节为单元来组合结构,将复杂的过程分解成清晰的线条,而在单个事件叙述中,则当繁则繁,当简则简,以生动的文笔,简洁地描述出历史的过程、内容与意义,表现出较好的叙述功力。如对第一次攻占景德镇的叙述,由四个单元组成,分别记述攻景的背景、准备与决策,攻城的经过,红军进城时社会各界的反应、红军的社会政策和新的社会秩序、对号称“三尊大佛、四大金刚”者的处理和战利品的运输,景德镇工人和市民参加红军、攻景的意义和毛泽东的评价,比较精彩。全书的结构与用笔,形成了一种具有特色的叙述形式,是与常见史著不同的新撰述,让人读来颇感新鲜和活泼。
  迟浩田将军在序言中称赞该书的写作“实属不易”,并向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推荐。这是一部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红十军历史的著作,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
&&&&相关新闻: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 大江网推荐内容 ***
大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或“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大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XXX报]”或“大江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大江网新闻中心 电话:
江南都市报
今日家庭报红十军历史的完整再现--江西日报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红十军历史的完整再现
大江网-江西日报
【字体:&nbsp
&nbsp 】&【】&
  经朋友推荐,读到张建华、孙盛平撰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国防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该书线索清晰,资料丰富,形式新颖,比较完整地再现了红十军的由来与发展,是一部客观全面反映红十军历史的优秀读本。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是方志敏等领导弋横暴动创建的一支主力红军部队,在开拓与保卫赣东北(闽浙赣)苏区、中央苏区闽赣省和担负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牵制任务中,屡立奇功。以往由于种种原因,对该军历史的研究较为不足,尤其是对其进入中央苏区后和担任北上抗日先遣队历史的研究,可称薄弱。作者以57章的篇幅,从部队的初创到正式建军,从多次赢得反“围剿”作战胜利到部队分担进入中央苏区和保卫闽浙赣苏区两大战略任务,从承担抗日先遣队牵制重任和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到余部改编为新四军投入抗日战争,全面地叙述了红十军诞生发展和转制的历史。这一叙述,又与赣东北(闽浙赣)苏区的创建发展相融合,其中阐发的一些认识和观点,如关于方志敏对军中肃反错误的批评与反省,关于红十军8个特点的总结等,也颇有见地。由于有了这种双向把握,该书不但是一部红十军发展史,而且也可当赣东北苏区史来读。应当说,作者在填补红十军历史叙述空白,表达对红十军、赣东北(闽浙赣)苏区历史的认识等方面,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为苏区史和红军史的研究,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搜集广泛全面,史料丰富翔实,也是该书的重要特点。红十军历史上因多次涉及编制变动,人员变化大,部队聚散多,这使得史料的搜集和研究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作者以可贵的毅力,倾十年之功,克服重重困难,往返奔波于各地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军事部门和纪念地,广泛访问尚健在的红十军老战士及烈士亲属,收集到有关红十军的历史与口述资料,累计达1700万字,其中一些未公开出版的原始史料,尤其珍贵。作者如此下工夫挖掘史料,既体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和作者倾心问学的刻苦精神,更为写作该书建立了坚实可靠的事实基础,全书屡可见及的史事细节叙述,正是在这样的坚实史料基础上才有可能。丰富翔实的史料,为作者的成功写作提供了保证,成就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该书的又一特点是叙述形式新颖,文笔简洁生动。这是一部以活动、事件为表现形式的史书,全书以800多个事件、活动、情节为单元来组合结构,将复杂的过程分解成清晰的线条,而在单个事件叙述中,则当繁则繁,当简则简,以生动的文笔,简洁地描述出历史的过程、内容与意义,表现出较好的叙述功力。如对第一次攻占景德镇的叙述,由四个单元组成,分别记述攻景的背景、准备与决策,攻城的经过,红军进城时社会各界的反应、红军的社会政策和新的社会秩序、对号称“三尊大佛、四大金刚”者的处理和战利品的运输,景德镇工人和市民参加红军、攻景的意义和毛泽东的评价,比较精彩。全书的结构与用笔,形成了一种具有特色的叙述形式,是与常见史著不同的新撰述,让人读来颇感新鲜和活泼。
  迟浩田将军在序言中称赞该书的写作“实属不易”,并向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推荐。这是一部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红十军历史的著作,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大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或“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大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XXX报]”或“大江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大江网新闻中心 电话:
江南都市报
新参考文摘震威闽浙皖赣的一支劲旅——纪念红十军成立60周年
发布时间: 09:27:45
文章来源:
  1990年7月是红十军创建60周年。我们追念闽浙皖赣苏区的卓越领导人、红十军的主要缔造者方志敏等同志,回顾红十军的光辉历程,总结其历史经验,无论是对于我们军队的建设,还是对于国家的建设,无疑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红十军同全国各地的红军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中的发展过程,这段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创时期,成立红十军之后的战斗历程,以及后来的沿革变化。
  (一)红十军虽然正式成立于日,但它的创建却可追溯到1926年冬。当时北伐战争已发展到了长江中下游,全国的工农群众运动进一步高涨。方志敏的家乡弋阳,在这一革命形势的推动下,减租减息,烧毁契据的斗争搞得热火朝天。方志敏顺应形势,指导家乡党组织和农民协会组织农民攻打弋阳漆工镇警察所,夺得了十条枪,其中七条是用来吓唬人的&来火枪&,实际管用的只有两条半枪,因为&九响毛瑟枪&没有退子钩,又被截去半截枪管,所以管它叫半条枪。这就是被赣东北人民争相传倾的&方志敏两条半枪闹革命&的由来,漆工镇暴动使农民自卫军有了两条半枪,以后又发展到几十支枪。从根本上说,这便是红十军的前身。
  党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的方针。1927年冬初,方志敏在弋阳窖头村召集了弋阳、横峰、贵溪、铅山、上饶五县党员会议,决定武装起义。起义组织称农民革命团,以村为单位,秘密活动。年关前的数日内,农民暴动纵横百余里,参加的农民群众达六七万人之多。
  1928年1月下旬,敌人调集部队镇压暴动。由于枪支太少,多数农民使用梭标、鸟铳作战,又缺乏实战经验,面对敌人正规部队的进攻,没支持多久便被冲散。方志敏从暴动失利中得到教训,认识到如果没有一支经过战斗训练的主力军为核心,是很难与敌正规部队对阵的。于是,他和黄道、邵式平等商量,挑选农民军积极分子二三十人,组成一支脱产的武装队伍,不久就打出来了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的旗号。1928年7月改称红军,至1929年4月间,粉碎了敌王钧第二师的&清剿&,部队发展到一千多人,改称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
  8月,贵溪、余江、万年的党组织,在独立一团的支援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几万人的农民起义。10月,独立一团集中全部兵力进攻周坊,全歼守敌一个连,缴枪六十余支(挺)。接着,又在德兴梅溪坂击溃敌军一个营。至此,弋阳、横峰、德兴的大部地区和上饶西北的部分地区成为较巩固的苏区,并同新开辟的贵溪、余江、万年苏区连成一片,红军有了茁壮成长的沃土和源泉。
  1930年2月,方志敏在弋阳芳家墩接任信江军委会主席职务,红军独立团拥有六个正规连,由周建屏、邹琦分别担任团长和政委。
  (二)1930年夏,国民党新军阀之间发生了空前规模的大混战,革命出现了发展的新形势。7月上旬,独立团攻打景德镇取胜,缴长短枪四百多支,筹款数百万银元,近千名瓷业工人参加红军,声势为之大振,为红十军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年5月,党中央在上海召开红军代表会议,号召各根据地&猛烈扩大红军&。6月20日,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决定&浔阳、湖口、鄱阳一带红军应立即集中,正式成立第十军。猛烈扩大,以切断长江为主要目的。&7月中旬,由信江特委和赣东北特委合并为新的赣东北特委,按中央的指示,决定以红军独立团为基础,吸收赣东北各地赤卫队、游击队、扩编组建红十军。7月21日,红十军编制完毕;周建屏任军长,胡庭铨任前委书记、兼代政委(不久由邵式平任政委)。22日,在江西乐平南界首村举行了隆重的建军典礼。红十军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的一支重要的武装部队。
  红十军组建后,以昂扬的士气,崭新的风貌出征,占领乐平城,进驻景德镇,两次进军闽北,粉碎了敌人对苏区的多次&围剿&,建立了赫赫战功,根据地发展到全盛时期。
  我是在1932年2月到德兴红军独立营一连的。8月,我随德兴独立营一连编入红十军八十三团一营一连。
  (三)红十军编入中央红军,新红十军成立,红十军团的组建。
  1933年1月,红十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在军长周建屏、省军区政治部主任邵式平的率领下,南渡信江,到达贵溪上清镇,与先朝到达的中央红军一部胜利会师。会师后,红十军与红红三十一师合编组成红十一军,属红一方面军编制。同年6月,中央军委命令将红十一军扩编为红七军团,我亦随之留在中央苏区。
  红十军调离后,闽浙赣军区以赤色警卫师为基础,扩编组建新的红十军。新红十军由匡龙海代军长。不久中央派王如痴任军长兼政委,以后由刘畴西接任。新红十军组建后担负了保卫葛源为中心的闽浙赣苏区的重任。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7月,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以曾洪易为随军中央代表,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政委,率队离开中央苏区北上。当时我在八十三团一营当营长,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后在闽赣交界的几个县活动,编入闽北红军独立师。
  11月,新红十军同由皖赣边入闽浙赣苏区的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在葛源以北的德兴重溪会合。根据中央军委11月4日命令,乐少华任政委,刘英任政治部主任,寻淮洲任十九师师长。
  红十军团继续担负抗日先遣队的任务。中央苏区决定以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和刘英组成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任主席、随十军团行动。粟裕由闽浙赣军区参谋长调任军团参谋长。
  红十军团北上皖南行动失利,于1935年1月返回赣东北,在怀玉山地区遭敌重兵围困,队伍被冲散,方志敏不幸被俘。同年8月6日,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赣东北和闽浙赣根据地的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主要缔造者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
  自1935年1月怀玉山失利后,红十军团的余部分散在各地坚持游击战争,主要是三处:一处是赣东北,后中心转移到皖浙赣边,以皖浙赣红军独立团为主力坚持游击斗争;一处是2月间在赣东北组成五百余人的红军挺进师,由粟裕、刘英率领挺进浙西、南开辟游击根据地;一处是闽北分区委在1935年2月将五十八团、独立第十二团和部分地方武装等部编成独立师,在师长黄立贵等带领下、在闽赣边开展游击战争。直到&七&七&事变后,随着全国整个形势的转变,各游击区和部队都有了发展。自1937年底开始,奉中央军委命令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战线。当时,我所在的闽北红军游击队一千余人,组成了新四军三支队伍团,我任团长,浙南五百余人编入新四军二支队三团,皖浙赣三百五十余人编为新四军一支队二团三营。后来,这些部队汇入了解放军的行列,参加了伟大的解放战争。全国解放后,同其他部队一样,担负着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神圣使命。
  红十军的战斗历程,为中国革命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斗争业绩将永垂青史。
  它创建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红十军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并扩大了赣东北根据地。先后包括赣东北、闽北、浙西、皖南数十个县。这块根据地不仅成为红军进行武装斗争的可靠坚固的后方,而且以它的独创特点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有影响的根据地之一。
  它全力配合和支援了其他地区和中央红军的武装。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红十军在闽浙皖赣地区革命的主要手段和斗争形式。从弋横暴动到1930年上半年攻打景德镇这段时间里,主要是以武装暴动的形式,领导赣东北地区的人民群众进行了土地革命斗争,建立各有红色政权;以游击战的形式不断打击对苏区进行清剿&之故,保卫胜利果实,进而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红十军从诞生到中央红军会师这段时间,先后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先后两次入闽作战,有力地支援了闽北的武装斗争,连打较大规模战役战斗十一次,仗仗该捷,不仅奠定了闽北苏维埃和红军向前胜利发展的基础,而且胜利完成了打通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联系的任务。红十军及赣东北苏区地处浙赣铁路两侧,对宁、沪、杭之故,构成了直接威胁,同时对&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也起了主要牵制作用。老红十军到中央苏区后,成为主力红军七军团的一部分,后来担负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任务,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虽然红十军团在怀玉山大战失利,却在全力投入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谱写了悲壮的诗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极其险恶的形势和处境面前,红十军的将士们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吓倒,所屈服,而是生整旗鼓,紧紧依托老苏区广大人民群众和各地武装力量,坚持了艰苦旧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直至国共第二次合作,又全力以赴投入了抗日战争,继而参加了三年解放战争,终于迎来了全国解放的胜利曙光。
  它创造和丰富了红军的战略战术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游击战中,红十军摸索创造了整套以游击战为主、在有利条件下不放弃运动战的战略战术原则。&扎口子、打埋伏、斩蛇头、切尾巴、打小仗、吃补药&等战法,就体现了红十军游击战的鲜明特色,都是方志敏和红十军的独创。毛泽东同志曾评价说,这些战略战术很好。我们也有几句话,和你们讲的差不多。毛主席讲的&也有几句话&,是指&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当然毛主席总结的更全面更科学。
  红十军还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部队中设有政治机关,连、营有政治干事,团以上有政治处或政治部;政工人员从基层连队,到营、团以上机关都齐备。这些人员在士兵中都有很高威信。通过开展回忆对比,学文化、演戏、唱歌,大大激发了广大官兵的革命热情。还通过&士兵运动&做争取白军的工作。这些政治工作方法,不是照抄照搬别人的,而是红十军创造出来的,丰富了整个红军的政治工作经验。
  回顾红十军的光辉战斗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红十军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明史可以览今。从红十军的历史中,我认为,至少可以受到这样几点启迪:
  (一)红十军注重思想教育,坚定革命信仰,激发了广大将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一支军队还是一个民族,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
  红十军之所以能在艰难困苦面前百折不挠,英勇不屈,是与广在将士对革命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有着忠诚的信仰分不开的。方志敏就是突出的代表。大革命失败时,他就坚定地认为:&这次的失败,只能是暂时的。中国革命的复兴,革命的新高潮,必定要很快到来,资本主义的社会,必然要覆灭,代之而起的,必然是共产主义;反革命必然要失败,革命一定要得到最后的胜利。这是绝对的真理。&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方志敏身患肺病,仍和大家一道吃野菜、咽竹笋,住茅棚、睡乱草,向往着明天,憧憬着未来。方志敏被捕后,写下了这样一首气冲云天的诗篇:&敌人只能吹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正是这种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革命气节,自始至终感染、鼓舞着广大指战员去战斗,去拼搏。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大家都抱定必胜信心,从不产生丝毫动摇。即使整个部队在怀玉山失利,同志们也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此外,还有邵式平、黄道和方远辉、方远杰、舒翼、陈耿、吴先民、黄立贵、刘畴西、寻淮洲等都为了革命理想,战斗到最后一息。我们怀念他们,纪念他们,就是要象他们那样追求信仰坚定不移,忠贞不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以坚定的信仰,抵制资产阶级那套形形色以的东西干扰、侵袭,将四化建设推向前进。
  (二)红十军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发展壮大了部队,保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告诉我们,党是领导我们的核心力量,是革命武装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离开党的领导便一事无成。
  红十军通过在队伍中建立健全党的各级组织,宣传贯彻马列主义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党的领导。从基层连营,到团以上领导机关都配备了党员干部,开始时称党代表,后来连叫指导员,营叫教导员,团以上叫政治委员及政治部主任,从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领导。红十军对党中央的指示,命令更是坚决执行。1933年1月,中央调红十军赴中央苏区,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并令邵式平、周建屏、方志纯等随军前往。红十军一走,势必影响闽浙赣苏区的巩固发展。方志敏教育部属以大局为重,认真执行了中央的命令。红十农业国正是因为能够自觉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才越战越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武装,肩负起解放人民,拯救民族于危亡的伟大历史使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十军。这是历史的答案,也是对四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签案。
  (三)红十军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而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告诉我们,群众是力量的源泉,任何时候都要密切联系群众。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红十军是一支土生土长的队伍,干部战士与当地工农群众有着先天的血肉联系。在建军实践中,他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处处维护群众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取得了生存立足、发展壮大的条件。
  土地革命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它变革几千年来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土地,当家作主。红十军早在它的前身时期,就围绕土地革命队伍个中心任务,将&推翻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匪党,铲除贪官污吏,肃清土豪劣绅;平债分田分地,建立劳农政府&,作为活动纲领。其后成立的脱产革命军,组织群众联防,组织贫农团和全民武装的赤少队等,都是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而采取的有效组织形式。赣东北根据地处在经济落后的山区、半山区,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红十军根据这个情况,在帮助根据地发展经济生产中,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位,解放人民群众的吃粮,穿衣以及食糖、纸张等日用品的供给。还自力更生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纺织厂等。这不仅满足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吃得上、穿得上,人心安定,政权巩固,而且保障了红军军需的给养和供给,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清剿&。正是由于红十军一切为了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才在赣东北的千山万壑中保存了革命火种,在白色恐怖中站稳了脚跟。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三大法度宝之一。最近党中央作出决定,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四)红十军从建军、建党的长远战略利益出发,十分注重培训干部,为军队建设、为党的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就告诉我们,革命的千秋大业,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去完成,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工作。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方志敏同志常说:&没有红军,可以组织和爆发一个群众暴动;但是,在暴动之后,不去训练干部,建立坚强能战的红军,无论如何,暴动是不能长久支持下去的。&为此,方志敏亲自计划、组织,于1929年9月,在吴家墩筹建了一所正规军事学校&&信江军政学校,邹琦任校长,方志敏兼任政委。军政学校第一期就培训学员一百七十多人,其中还有十名女同志。经过半年多训练,学员毕业后大部在部队中担任连排干部,成为部队基层建设和作战的骨干力量。之后,信江军政学校培养干部的工作一直没有中断。再后,该校从吴家墩迁到葛源,并先后易名为彭杨军政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到1934年10月,新十军离开苏区北上抗日之前,五年中共办了八期,为闽浙赣红军队伍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指挥员,其中许多同志后来转战南北,叱咤风云,为中国革命卓建功勋。我和吴克华同志当年就在葛源学习过。可以说,那次参加学习,使我们走进了革命的大门,对我们的一生都有重大影响的。
  红十军除坚持自己培养训练干部外,还注重从地方挑选优秀干部充实部队;派骨干出外学习取经,选派部分干部到外面学习训练,等等,这一系列切产可行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干部来源和干部素质提高的问题。
  红十军的这条经验至今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领导群众需要干部,团结群众需要干部,干部是革命和建设的中坚力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我们党历史上的许多挫折甚至失败,问题大都出在接班人和干部上。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工作。如果忽视了,就将吃大亏。
  红十军这支当年威震闽浙皖赣的劲旅,虽然在历史上只存在四年多时间,但它的伟大历史功勋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却是不能用时间长短来衡量的。它是当今几百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源头之一,它的光荣传统和历史经验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十军这支光荣的部队,以及它卓越的领导人方志敏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将永标青史,光照千秋,激励和鼓舞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去创造更加美好光明的未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马海军诞生纪念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