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醒来头晕对今之天展望的诗词

古诗欣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耐,坐听号。惊众耳,尚恐名出终难逃。服,鬋剔披。旨人难凑,漏。禾山谒老方,全机不露透。城马正,涨空瘦。问师忙,云向疏山聊。蒐奇猎怪穷,大于身数围。勿忧爱,此去定逢韩退之。薄,黏如黐。才未尽,犹堪重拟诗。
(1).旧指地方向朝廷荐举人才。:“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 孔颖达 疏:“诸侯三年一贡士于天子也。”:“其贡士者,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妄生羽毛。” 唐
《戏兵部马射赋》:“贡士之程,职司其举。”:“二月丙申,初命天下学校岁贡士于京师。”(2).指所荐举之人。:“辨方分职,旰食早衣;傍阙争臣,下无贡士。”(3). 清 制,会试中式者为贡士。:“次年试举人于京师,曰会试,中式者为贡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此刻要他写一张借据,那可就比新贡士殿试写一本策还难点了。” 严复 《救亡决论》:“至于成贡士,入词林,则其号愈荣,而自视也亦愈大。”(1).同“ 张致 ”。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一折:“你看中间一个老秃厮,左边一个牛鼻子,右边一个穷秀才,攀今揽古的,比三教圣人还张智哩。”《醒世姻缘传》第九六回:“我不做声罢了,你倒越发张智起来。”(2).主见。:“你欺负我妇人家没张智,又要指望奸骗我。”(1).白色的云。:“英英白云,露彼菅茅。”:“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唐
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 河
汾 。”《文汇报》:“《蓬莱导游图》有幅照片,蓝天之下,白云之上,嵌着 蓬莱阁 主要建筑,似仙山又似蜃楼。”(2). 黄帝 时掌刑狱之官。后用作刑官的别称。“ 黄帝 云师云名”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 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唐
《授裴敦复刑部尚书制》:“委之刑柄,俾践白云之师。” 宋
《能改斋漫录·事实二》:“ 胡武平
宿 ,贺 晏元献 转刑部侍郎启云:‘紫诏疏恩,白云登秩。’”(3).指《白云谣》。 唐
李白 《大猎赋》:“哂 穆王 之荒诞,歌《白云》之 西母 。” 唐
诗:“《白云》《黄竹》歌声动,一人荒乐万人愁。” 景耀月 《远游》诗:“翠华芝盖入离镜,《黄竹》《白云》定古风。”参见“ 白云谣 ”。(4).喻思亲。:“其亲在 河阳 别业, 仁杰 赴 并州 ,登 太行山 ,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 宋
:“夜碇中流,海光接天,星斗四垂,回首白云之思,恻然悽动。” 宋
《云麓漫钞》卷十:“ 梁瑄 不归, 璟 每见东南白云即立望,惨然久之。” 清
诗:“下阻黄垆上九天,白云望断眼空悬。”参见“ 白云篇 ”。(5).喻归隐。 晋
之一:“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南朝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唐
诗:“一论白云心,千里 沧州 趣。” 宋
词:“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 楚 佩,弄影中州?” 明
诗:“三年卧白云,一醉抚流水。”(6).特指 陈抟 。 宋
王辟之 :“ 陈抟 , 周世宗 常召见,赐号 白云先生 。 太平兴国 初,召赴阙, 太宗 赐御诗云:‘曾向前朝出 白云 ,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若肯随徵召,总把三峰乞与君。’”(7).指 白云亭 。参见“ 白云亭 ”。古神话中 西王母 为 周穆王 所作之歌。 明
前集三有《白云谣》。参见“ 白云 ”。参阅《穆天子传》卷三。(1). 汉武帝 中有“秋风起兮白云飞”之句,后因以“白云篇”称帝王的诗作。 宋
:“菊有芳兮兰有秀,从臣谁和《白云篇》?”(2). 晋 隐士
中有“遥遥望白云”之句,后因以“白云篇”称隐士之诗。 唐
诗:“ 陶令 好文尝对酒,相招一和《白云篇》。”(3). 南朝
《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诗中有“白云在天, 龙门 不见”之句,后因以“白云篇”喻思念亲人之作。 明
诗:“去国已违丹壑志,望乡空赋《白云篇》。”(1).亭名。在 江西省
馀干县 之南。 唐
:“孤城上与 白云 齐,万古荒凉 楚 水西。” 清
《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三·饶州府》:“又县( 馀干县 )西南八十步有 白云亭 ,亦 德裕 ( 李德裕 )所建,跨古城之危,瞰 长江 之深,与 干越亭 对峙。”(2).亭名。在 湖北省
巴东县 之西。 宋
寇准 建。 宋
《入蜀记》卷六:“ 白云亭 则天下幽奇绝境……予自 吴 入 楚 ,行五千馀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 白云 者。”1.山之最高峰。 南朝
梁 沉约 诗:“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唐
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宋
卷六:“予游 大邑
鹤鸣观 ,所谓 张天师 鹄鸣化也。其东北绝顶,又有 上清宫 。” 陈毅 《水晶坡又阻雪》诗:“攀登绝顶望天海,新月初挂远山角。”2.比喻事物之最高境界。 清 陈廷焯 卷二:“论其词品,已臻绝顶,古今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清
:“ 王文成 公为 明 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绝顶。” 冰心 《山中杂记》七:“而见海鸥,却使我联忆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3.非常;极甚。《花月痕》第十五回:“ 荷生 道:‘你是聪明绝顶的人,我一切也不用说了。’”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绝顶聪明,然而他给予人的却是那么一种沉滞的懒怠之感。”(1).清朗开阔。:“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唐
诗:“胸中千万虑,对此一清旷。” 清
《第二碑·题坊》:“表幽贞,留私葬,扫除芜秽还清旷。” 冰心 《南归》:“草树葱笼,地方清旷,同公园一般。”(2).清明旷达。 南朝
梁 沉约 《报博士刘杳书》:“犹复少存閒远,徵怀清旷。” 宋
:“泓澄冷泉色,写我清旷心。”:“耳目清旷,不设机关以待人,心安閒而体舒放。” 清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芜湖 令 陈岸亭 湛深禅理,诗故清旷。”(1).谓不食五谷。道教的一种修炼术。辟谷时,仍食药物,并须兼做导引等工夫。:“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弘景 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 宋
《耆旧续闻》卷七:“偶遇真人,授丹砂,辟谷有年,身轻于羽。” 明 朱鼎 《玉镜台记·燃犀》:“辟谷餐霞,生涯一钵盂,羽化住 蓬壶 。” 清
《拟古》诗之三四:“饮酒虽达生,辟谷乃长年。”(2).泛指不吃饭。 明
李时珍 ﹝集解﹞引 孟诜 曰:“青粱米可辟谷。以纯苦酒浸三日,百蒸百晒,藏之。远行,日一餐之,可度十日;若重餐之,四百九十日不饥也。” 郭沫若 《盲肠炎·不读书好求甚解》:“然而他们之攻击共产主义也,则多因某个共产党人之不惬人意,因而迁怒及其主义,是犹因饭碗之不洁而生辟谷之想。”形容时间长久。:“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剃发出家。:“ 和 聘 乙氏公主 女为妃,生子 显 ,薄之。以公主故,不得遣出。因忿,遂自落发为沙门。” 宋
《能改斋漫录·乐府一》:“尔或落发,则我亦不娶。” 清
:“爱此地风土,欲为僧……遂落发。”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他虽然没有落发为僧,看他的情绪,似比所谓‘僧宝’还要虔诚。”佛教语。谓皈依佛教后,由法师起的名字。卷八:“与其法名,大曰 法缘 ,小曰 法綵 。” 宋
卷十二:“诏 唂斯罗 前妻赐紫衣师号及法名。” 清 昭梿 :“ 树勋 幼入京应试,不售,乃于 广慧寺 为僧,法名 明心 。”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只知道我却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 长庚 ’。”东汉和帝刘肇年号。例如:永元中。——(1).承继前业,振兴昌盛。 汉
桓宽 :“赖先帝大惠,绍兴其后。”:“ 融 以父官不通,弱年便欲绍兴家业。”:“其间明圣相因,忧乱继作,未有不委用贤士,亲近正人,而能绍兴其徽烈者也。”(2).即绍兴酒。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 潘先生 又把他喊回来道:‘带一斤绍兴,一毛钱熏鱼来。’” 老舍 《二马》第四段一:“ 伦敦 买不到老绍兴,嗐!还是回国呀!”参见“ 绍兴酒 ”。通称“黄酒”。我国名酒之一。它是一种以糯米和小麦为原料,通过酒药及麦曲中不同种类的霉菌、酵母等发酵而制成的酿造酒。因原产地为 绍兴 ,故名。备述。:“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 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唐
《顺宗实录三》:“ 德宗 以问 炎 , 炎 具道所以。”(1).原因,情由。:“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匝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3).用以,用来。:“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诗:“祇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7).可以。:“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卷九:“言可以相齿也。”:“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8).所作,所为。:“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1).离开家庭。 汉 王符 :“是故无 董
景 之才、 倪
匡 之志,而欲强捐身出家旷日师门者,必无几矣。” 晋
卷十七:“ 季 与同辈旅宿 庐山 下,各相问出家几时。” 明
:“居家倚骨肉,出家倚交亲。” 郁达夫 《登杭州南高峰》诗:“病肺年来惯出家,老龙井上煮桑芽。”(2).到寺庙道观里去做僧尼或道士。:“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家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为精舍,并严断之。” 宋
《侯鲭录》卷一:“ 汉明帝 听 阳城侯
刘峻 等出家,僧之始也; 济阳 妇女 阿潘 等出家,尼之始也。”《水浒传》第四回:“今有这个表弟姓 鲁 ,是 关西 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 释迦牟尼 ﹞从夜半醒来,目睹宫女们睡态之丑,于是慨然出家,而 霍善斯坦因 以为是醉饱后的呕吐。”(3).指出家之人。 宋
《北人以松皮为菜》诗:“吾老似出家,晚悟愧根钝。”参见“ 出家求道 ”。离开家庭,入寺院修行。《百喻经·水火喻》:“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还复念其妻子眷属。”(1).即山虞。古代掌管山林的官。:“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 杜预 注:“山人,虞官也。”(2).住在山区的人。:“趣山人断伐,具械器……三月之后,皆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3).隐居在山中的士人。 南朝
《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唐
诗之一:“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元
诗:“放光峰下结茅庐,光照山人夜读书。”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 丹山 之南有白石,山人隐遁松林间。”(4).指仙家、道士之流。 北周
诗之五:“移黎付苑吏,种杏乞山人。” 倪璠 注引《述异记》:“杏园在南海洲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种杏处。” 宋
诗:“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自注:“ 天目山
道士 常冠铁冠。” 金 元好问 《李道人崧阳归隐篇》诗:“可笑 李山人 ,嗜好世所稀。”(5).卜卦、算命等江湖术士的统称。 宋
卷一:“予去国二十七年复来,自 周丞相 子 充 一人外,皆无复旧人,虽吏胥亦无矣,惟卖卜 洞微山人 亡恙,亦不甚老,话旧怆然。” 元
《赠谈星者》诗:“山人久客江湖间,水风潇潇月满船,相逢问我所生年,忽然袖出天星盘。” 清
《风筝误·媒争》:“谁信做媒须学做山人,书引大胆来说状元亲。”(6).古代学者士人的雅号。 金
元好问 《雪后招邻舍王赞子襄饮》诗:“ 遗山山人 伎俩拙,食贫口众留他乡。”:“ 良 世居 金华
九灵山 下,自号 九灵山人 。”如: 清
王士禛 自号 渔洋山人 。明察;鉴识。:“ 荀彧 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梁熙 文雅有馀,机鉴不足,终不能纳善从说也,愿不足尤之。”:“ 越国公素 ,志度恢弘,机鉴明远,怀佐时之略,包经国之才。” 宋
诗:“ 元公 机鉴天所高,中兴诸彦非其曹。”望见。 清
《札苏藩司为英船驶至浙江洋面赶修宝山沿海炮台》:“﹝六月﹞初四日巳刻,远远瞭见有双桅夹板夷船一只,由东南外洋驶至 南韭山 对开极东外洋游弋,随即前赴堵截。”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二章:“我看为和大路以北联络方便,又要瞭见村里,就在村西北面的山里最好。”佛教语。梵语dharma,意译“法”,指事物及其现象,也指理性、佛法等。“万法”指一切事物。 南朝
宋 朱昭之 《难顾道士〈夷夏论〉》:“《金刚般若》,文不踰千,四句所弘,道周万法。” 宋
《东林第一代广慧禅师真赞》:“而况于出三界,了万法,不生不老,不病不死,应物而无情者乎。” 明
《狮吼记·摄对》:“有则万法俱来,无时一丝不挂,贫僧 佛印 是也。”(1).亦作“ 秋豪 ”。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喻细微之物。《商君书·错法》:“夫 离朱 见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孙子·形》:“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晋
:“秋毫之赠不入于门,纸笔之用皆出私财。” 宋
诗:“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豪。” 清
《时世公子行》:“呼卢博簺穷昼夜,百万一掷同秋毫。”(2).指毛笔。 南朝
宋 鲍照 《飞白书势铭》:“秋毫精劲,霜素凝鲜,沾此瑶波,染彼松烟。” 唐 王雍 :“铜瓶锡杖倚閒庭,斑管秋毫多逸意。” 唐
:“转腕摧锋增崛崎,秋毫茧纸常相随。”古人以为龟吸气而生,不食一物,因以比喻饥肠。:“九流绳平,自不宜独苦一物,蝉腹龟肠,为日已久。” 唐
《幽居赋》序:“师道气于龟肠,扣兵钤于鱼腹。” 宋
诗:“持此慰龟肠,搜枯尚能句。”蝉饮而不食,腹内清空。比喻高洁的躯体。 宋
诗:“平生风露充蝉腹,到处云山寄鹤躯。”(1).守贫刻苦。:“ 宣 尝就 少君 父学,父奇其清苦,以女妻之。” 晋
宪 以清苦称高, 陈平 以无金免危。” 明
《与吕通竹屿书》:“执事佐郡六年,清苦直方之节,众共知之。”(2).贫苦。 元
卷五:“﹝ 许国 ﹞敝衣粝食,环堵萧然,盖清苦之士也。”第四七回:“他父亲太守公是个清官,当初在任上时,过些清苦日子。” 马少波 《一朵冬天开的花》:“诗人的生活很清苦。”(3).诗文清峻寒苦。 宋
《唐异诗序》:“诗家者流,厥情非一,失志之人其辞苦,得意之人其辞逸……如 孟东野 之清苦, 薛许昌 之英逸。” 宋 王谠 :“先是 李补阙
林宗 、 杜殿中
牧 ,与 白公 辇下较文,具言 元
白 体舛杂,而为清苦者见嗤,因兹恨也。” 清
《寒厅诗话》:“四灵以清苦为诗,以洗 黄
陈 之恶气象、狞面目。”幽深少人的山林。 唐
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明
《仲春虎丘》诗:“古刹云光杳,空山剑气深。”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空山已无歌哭之地,天涯不容漂泊之人。”(1).鼪鼠与鼯鼠。比喻志趣相投的亲密朋友。 宋
《书〈张仲谋诗集〉后》:“今窜逐蛮夷中,而 仲谋 来守 施州 ,所谓鼪鼯同游,蓬藋柱宇,而兄弟亲戚謦欬其侧者也。”(2).旧时对起义群众的蔑称。 宋
《满江红·贺王帅宣子平湖南寇》词:“白羽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鼪鼯泣。”(1).犹无意,没有打算。:“ 皇甫文 , 峻 之腹心,其所计事者也,今来不屈,无心降耳。” 晋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唐
诗:“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必是无心卖他,奚落小肆罢了。”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 朱延年 ﹞也不知道是 徐总经理 无心说出的,他就随随便便唔了一声。”(2).没有成见。 宋
《清波别志》卷上:“朕以无心处之,无心则明,无心则不偏,无心则不私。”(3).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 唐
:“我亦当年学空寂,一得无心便休息。” 五代
诗:“劳生有愿应回首,忍著无心与物违。”(4).古代传说中的兽名。 宋
:“ 东方朔 《神异经》曰:‘ 昆崙 西有兽,其状如犬,有两目而不见,有两耳而不闻,有腹而无五脏……名曰浑沌,一名无耳,一名无心。’”(5).古谓蚯蚓食土无心。:“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淮南子·地形训》:“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 高诱 注:“蚯蚓之属是也。”(6).草名。参见“ 无心草 ”。(1).草名。鼠耳草的别名。 唐
:“蚍蜉酒草,一曰鼠耳,象形也。亦曰无心草。”(2).草名。麋衔草的别名。 明
李时珍 :“麋衔一名无心草……鼠耳草亦名无心,与此不同。”讨价。一般指卖主提出售价。亦用以比喻谋求名位。 唐
诗:“ 少室山人 索价高,两以谏官徵不起。” 宋
卷二二:“若 颐 ( 程颐 )者,特以迂阔之学,邀君索价而已。” 元 吴弘道 曲:“梦中 邯郸 道,又来走这遭。须不是山人索价高。嘲,虚名无处逃。”《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卫朝奉 见头次索价太多,故作难色。” 徐迟 《火中的凤凰》五:“书在一个书商处,三十二册索价一千元。”(1).一个早晨。:“钟鼓既设,一朝飨之。”:“屠牛 坦 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 汉 王充 :“不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2).一时;一旦。《淮南子·道应训》:“使者谒之, 襄子 方将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 灵助 本寒微,一朝至此,自谓方术堪能动众。”卷十一:“原料一朝事露,不能到底,惟有一死而已。” 周立波 《参军这一天》:“一朝有事,连队上点我的名时,说是给婶婶买海味去了,那要得吗?”参见“ 一朝之忿 ”。(1).一次觐见或朝拜。:“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高祖 五日一朝 太公 ,如家人父子礼。”:“丁酉,诏丞相以下,月一朝 重华宫 。”(2).满朝。:“今臣言一朝皆不忠,是诬一朝也;然其事类,可推而得。”《诗大序》“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唐
孔颖达 疏:“《北门》《北山》,下怨其上,未必一朝之臣皆怨上也。”一时激发的愤恨。:“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 燕王 之无臣,非忠也。” 清
《任源邃传》:“兄 元祥 尝为无赖子所侮,愤曰:‘我即出而仕,宁不能为若所为耶!’ 源邃 目止 元祥 ,既而谓曰:‘一朝之忿,终身之耻,失言矣!’ 元祥 改容谢焉。”解围后离开。例如:秦军解去。——(1).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王逸 注:“女萝,兔丝也。言山鬼仿佛若人,见于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后借以指隐者或高士的衣服。:“量腹而进松术,度形而衣薜萝。” 唐
诗:“若向仙岩住,还应著薜萝。”(2).借指隐者或高士的住所。 南朝
《与顾章书》:“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唐
诗:“道方时险拟如何,谪去甘心隐薜萝。” 清
之二:“十年冷署付蹉跎,归去空山卧薜萝。”胡子和头发。:“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 李贤 注:“《东观记》曰:‘ 援 长七尺五寸,色理发肤眉目容貌如画。’”胡须和头发。 汉 董仲舒 《士不遇赋》:“苟肝胆之可同兮,奚须发之足辨也。” 唐
《送从兄使新罗》诗:“须发成新髻,人参长旧苗。”《水浒传》第二回:“那太公年近六旬之上,须发皆白。”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 禹 的母舅的干儿子。”(1).僧人所穿的袈裟。因平摊为方形,故称。 唐
诗:“云斋曾宿借方袍,因说浮生大梦劳。” 宋 王谠 :“﹝僧 从诲 ﹞累年供奉,望方袍之赐,以耀法门。” 元 辛文房 :“一食自甘,方袍便足;灵台澄皎,无事相干。”(2).借指僧人。 唐
诗:“不与方袍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 赞皇
李公 之镇 浙 右,以 南朝 众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道者。因帖下诸寺,令择一人,送至府中。”佛教禅宗临济宗的一派。 宋 代禅师 慧南 所创。因他住 隆兴府 (治今 江西
南昌 ) 黄龙山 ,故名。其禅风以严厉痛快著称。 宋
淳熙 十四年(1187年), 日本 僧 荣西 到 中国
万年寺 从黄龙宗第八世 虚庵
怀敞 受法,由此黄龙宗传入 日本 。(1).一点一点地流淌。 南朝
宋 鲍照 诗:“ 铜溪 昼深沉,乳窦夜涓滴。”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眶中流黑水,涓滴不绝,两日方止。”(2).水点,极少的水。卷一百引 晋
诗:“亢阳弥十旬,涓滴未暂舒。” 唐
诗:“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清 青城子 《志异续编·泉生石壁》:“讵知愈凿而水愈竭,寻涓滴不出矣。”(3).比喻极小或极少的事物。 唐
《为王京兆贺雨表一》:“渥泽徒加,涓滴无助。” 清
《奈何天·闹封》:“皇上,皇上,你既然要把花封锡,为甚的沛洪恩,秪吝这涓滴。” 郭沫若 《沸羹集·忆成都》:“对于新 成都 的实现,我既无涓滴可以寄与,暂时把 成都 留在怀念里,在我是更加饶于回味的事。”(1).不能容纳;不能宽容。:“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邢炳 疏:“君门虽大,敛身如狭小,不容受其身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 嵩 性狼抗,亦不容于世。” 宋
《麈史·忠谠》:“主上富于春秋,吾辈辅导当以德。若使人主轻于杀人,则吾辈亦将以不容矣。” 清
:“且该革员恭送梓宫由 热河 回京,辄敢私带眷属行走,尤属法纪所不容。”(2).不允许。:“五降之后,不容弹矣。” 宋
《乞修德政以弭天变状》:“其势不容少缓。”(3).不免,难免。 宋
:“人君号能用才者莫如 唐太宗 。然 瀛洲 十八人, 许敬宗 乃得与!如摘瓜手耳,取之既多,其中不容无滥。”(4).无须。 瞿秋白 《赤俄之归途》:“你们在国内比我多见这样的礼教两年,比我知道得多,也就不容我多嘴了。”(1).消长,增减;盛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高亨 注:“消息犹消长也。” 宋
:“升降常自得,消息一何佳。” 清
《答人书》:“十年以来,穷通消息之运如此,又何以为故人谋哉!”(2).偏指增补。 宋
《与朱氏书》:“里面有不是处,便与改正,空缺处,更消息。”(3).变化。 汉
《肉刑议》:“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以与时消息也。” 晋 张天锡 《遗郭瑀书》:“心与至境冥符,志与四时消息。”:“然事有消息,不得皆同于古。” 清 王韬 《遣使》:“事贵因时以变通,道在与时而消息。”(4).休养;休息。:“诏遣高手医一人,令自消息,又使还 京口 疗疾。”:“人挽而进,宴于禁中,至夜皆醉,各就别所消息。”(5).休养生息。指在国家经历某种变动而致国力耗损之后,采取措施使之恢复元气。:“今四方无事,应存消息,请以十五至十六为半丁,十七为全丁。”:“国家难消息者,唯 吐蕃 与 默啜 耳。”(6).停止;平息。:“又尚方工技之作,鸿都篇赋之文,可且消息,以示惟忧。”“闾里敬而爱之” 裴松之 注引 晋
《高士传》:“ 昭 常逊辞以解之,是以寇难消息,众咸宗焉。” 宋
《答西京王相公书》:“灾沴消息,风雨既时,耕种既得,常平之粟既出而民有食。”(7).斟酌。:“其令博士已上,参考旧事,依《吕刑》及 汉 、 魏 、 晋 律令,消息增损,议成 燕 律。”:“今之玉辂,参用旧典,消息取舍,裁其折中。”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七章:“则用其一而尚存其半焉,可以成大工,可以役大众,可以辟穷荒,政府统算而消息之可也。”(8).音信,信息。 汉 蔡琰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人言陛下欲幸山南,在外悉装了,而竟不行,因何有此消息?” 清
《明妃曲》:“中原消息断, 胡 地风沙寒。” 老舍 《离婚》第三章:“临走的时候, 老李 嘱咐 张大哥 千万别向同事的说这个事, 张大哥 答应了决不走露消息。”(9).征兆,端倪。《淮南子·缪称训》:“故君子日孳孳以成煇,小人日怏怏以至辱,其消息也, 离朱 弗能见也。” 宋
诗:“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从这消极的打算上,就可以窥见那消息。”(10).奥妙;真谛;底细。 元
《赚蒯通》第三折:“形骸土木心无奈,就中消息谁能解?” 清
卷六:“ 昌黎 硬语横空,而 元相 以此二联称之,此中消息,非深于诸者不知。” 鲁迅 《〈且介亭杂文〉序言》:“现在新作的古人年谱的流行,即证明着已经有许多人省悟了此中的消息。”(11).机关,发动机械装置的枢机。 元
岳伯川 《铁拐李》楔子:“火坑里消息我敢踏,油镬内钱财我敢拿。”第四一回:“原来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 刘老老 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12).引申指起决定性作用的事物。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关于周代社会的商讨》:“把视野专一放在人殉问题上,认为‘奴隶制度与封建制度的消息就在于此’,这应该是一种偏差吧?”(13).乾六爻为息,坤六爻为消。乾卦主阳,坤卦主阴。阳升则万物滋长,故称息;阴降则万物灭,故称消。:“盖 黄帝 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 张守节 正义引 皇侃 曰:“乾者阳,生为息;坤者阴,死为消也。”:“顷季夏大暑,而消息不协,寒气错时,水涌为变。”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卦气之说,乾坤各六,主十二月。乾六爻为息,坤六爻为消……消息不协者,谓风雨寒温不应卦也。” 晋
:“案消息,四月乾卦用事。”(14).新闻体裁名。其特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导新闻事实。以电报传递的消息,又叫“电讯”。(15).词牌《永遇乐》别名。(1).到一次。 唐
诗:“故池春又至,一到一伤情。” 宋
诗:“朝来偶一到,又觉景特奇。”(2).犹一来,一经来到。卷八:“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许地山 《别话》:“一到楼口,那脚步又退后走,不肯下去。”(3).一旦到了。 清
《闲情偶寄·颐养·疗病》:“一到疾痛无聊之际,势必念及私爱之人,忽使相亲,如鱼得水,未有不耳清目明,精神陡健,若病魔之辞去者。”(1).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著名者有:(1) 上党关 、 壶口关 、 石陉关 。约在今之 山西 东南部。:“夫 上党 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奈何举之以资彊敌?” 李贤 注:“三关,谓 上党关 、 壶口关 、 石陉关 。”(2) 阳平关 (今 陕西
沔县 西)、 江关 (今 四川
奉节 东)、 白水关 (今 四川 旧 昭化 西北)。:“三关电扫, 刘禅 入臣。” 李善 注:“蜀有 阳平 、 江关 、 白水关 。”(3) 平靖关 、 武胜关 、 黄岘关 。在今 河南
信阳 南。:“ 泰始 中,立州于 义阳郡 。有三关之隘。”(4) 溢津关 、 瓦桥关 、 淤口关 。在今 河北
雄县 、 霸县 一带。《新五代史·周世宗纪》“﹝六年夏四月﹞辛丑,取 益津关 ,以为 霸州 。癸卯,取 瓦桥关 ,以为 雄州 ” 宋
徐无党 注:“ 世宗 下三关, 瓦桥 、 益津 以建州及见, 淤口关 止置寨,故旧史、实录皆阙不书。”(5) 明 代以 雁门 、 宁武 、 偏头 为外三关,在今 山西
太原 之北;以 居庸 、 紫荆 、 倒马 为内三关,在今 河北
曲阳 之北。:“增游兵三支,分驻 雁门 、 宁武 、 偏头 ……又于 宣 、 大 三关间,各设劲兵。” 清
《与吴虹生书》:“三关者, 雁武 、 宁武 、 偏头 也。在 太原 之北, 大同 之南。” 清
《费树臣饮马长城图小影序》:“ 曲阳 在 居庸 、 紫荆 、 倒马 内三关之南,距 倒马 百二十里。”(2).指人体的三个重要部分,说法不一。(1)指耳、目、口。《淮南子·主术训》:“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2)指口、手、足。《黄庭内景经·三关》:“三关之中精气深,九微之内幽且阴。” 梁丘子 注:“据下文,口、手、足为三关。又 元阳子 以明堂、洞房、丹田为三关。”(3).特指下丹田。:“闭塞三关握固停。” 梁丘子 注:“脐下三寸为元关,亦曰三关,言固精护气不妄施泄。” 前蜀
杜光庭 《王宗玠宅弘农郡夫人降圣日修大醮词》:“正身心于九室,捡神气于三关。”《西游记》第四一回:“须臾间,气透三关,转明堂,冲开孔窍,叫了一声:‘师父啊!’”(4).中医学名词。小儿指纹诊断法的三个部位,又称三指关。即风关、气关、命关。《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总括》:“四诊总括:惟凭面色识因病,再向三关诊热寒。”注:“三关者,手虎口处风、气、命三关也。”(1).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秋,王以诸侯伐 郑 , 郑伯 御之。王为中军; 虢公
林父 将右军, 蔡 人、 卫 人属焉; 周公
黑肩 将左军, 陈 人属焉。”:“ 栾书 将中军, 士燮 佐之; 郤锜 将上军, 荀偃 佐之; 韩厥 将下军, 郤至 佐新军。”(2).称主将或指挥部。:“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 郑玄 注:“中军,中军之将也。” 唐
:“中军留醉 河阳 城,娇嘶紫燕踏花行。” 宋
《摭青杂说》:“门者命报中军,须臾中军传令召 兼资 入。” 程树榛 《励精图治》:“调整后的干部大军,阵容一新, 宫本言 坐镇中军,运筹帷幄,经过周密部署,全厂兵分三路杀向生产、整顿、生活三条战线。”(3).中军将军的省称。 南朝
《与陈伯之书》:“中军 临川 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参见“ 中军将军 ”。(4).京师的军队。:“每 诸葛亮 入寇 关中 ,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 北魏
郦道元 :“ 司马懿 帅中军讨太尉 王凌 于 寿春 。”(5).中军官的省称。 明
《牡丹亭·淮警》:“不免请出贱房计议。中军快请。” 徐朔方 等校注:“中军,中军官,即传令官。”(6). 清 代总督、巡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的统领官,称为中军。《官场现形记》第六回:“﹝ 王必魁 ﹞不过传齐了标下大小将官,从中军、都司起,以及守备、千总、把总、外委,叫他们把手下的额子,都招招齐,免得临时忙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抚台便叫传中军来,先看管了他。”武官名。 晋 代始置, 南北朝 仍有此官号。:“﹝ 泰始 元年﹞置中军将军,以统宿卫七军。”(1).乱貌。:“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 宋
:“ 重华 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 秦 。” 明 沉采 《千金记·封王》:“过长亭短亭,乱纷纷道蔽旌旗影。” 沙汀 《航线》:“于是他们便纷纷嘈吼起来。”(2).众多貌。 晋
诗之三:“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宋
《论会于澶渊宋灾故》:“ 春秋 之际,何其乱也。故曰 春秋 之盟无信盟也, 春秋 之会无义会也。虽然,纷纷者天下皆是也。”第二九回:“ 荣国府 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 茅盾 《色盲》五:“但在电车又停了时,许多人纷纷下去,他亦惘惘然跟着走到马路上。”(3).烦忙;忙乱。:“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唐
:“扰扰纷纷旦暮间,经营闲事不曾闲。” 宋
诗:“自怜许国终无用,何事纷纷客此身。”(1).车马扬起的飞尘。 汉
《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唐
诗之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宋
词:“纵宝马嘶风,红尘拂面,也只寻芳归去。” 清 王端履 卷三:“十丈红尘飞紫陌,掩关閒煞踏青屐。” 郁达夫 《浙东景物纪略·方岩纪静》:“不施椽瓦,而风雨莫及;冬暖夏凉,而红尘不到。”(2).指繁华之地。 南朝
诗之一:“缘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 唐
诗:“夜半听鸡梳白发,天明走马入红尘。” 清
《春城曲》:“素纱软屏看不得,但云门外红尘好。”(3).佛教、道教等称人世为“红尘”。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绛阙,步瑶台,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第一一七回:“ 宝玉 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
诗之二:“前身纵不是如来,谪下红尘也可哀。”(1).太阳的颜色。:“ 后废帝
元徽 三年三月乙亥,日末没数丈,日色紫赤无光。”《水浒传》第七九回:“神号鬼哭,昏昏日色无光;岳撼山崩,浩浩波声若怒。”(2).日光。 唐
《长相思》诗:“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清
《一片石·访墓》:“路要慢慢的行,伞要斜斜的打,不要叫日色晒了老爷。” 吴组缃 《山洪》十四:“灌木丛、竹篁和茅草,密密重重的屏蔽着,连日色也似乎看不见。”(3).指日影。 唐
诗:“路沿山脚潮痕出,睡倚松根日色斜。”(4).犹天色。借指时间。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邓元佐》:“时日色已暝, 元佐 引领前望,忽见灯火,意有人家,乃寻而投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五:“酒席既阑,日色已暮,都起身归衙。”卷二一:“日色还早,小人去与集上一班做公的弟兄约会一声,大家留心一访。”(1).冒着炎热。 汉
《博徒论》:“﹝博徒﹞乃谓曰:‘子触热耕耘,背上生盐。’” 唐
诗:“借问今何官,触热向 武威 ?” 清
《燕台口号》之十六:“往来触热人告许,一晌心凉恐未能。”(2).比喻烦躁易怒。 元
《谢天香》第一折:“从今后无倒断嗟呀怨咨,我去这触热也似官人行将礼数使。”(1).犹言有如许或有甚。 唐
诗:“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 唐
诗:“ 曲江 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宋
诗:“有底百年须薄禄,相看一笑却关身。” 宋
词:“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2).为甚。 宋
诗:“有底春风能好事?解持刀尺剪青天。” 宋
词之二:“庖丁有底下刀迟?直要人牛无际,是休时。” 宋
:“觅句许奇险,有底恼肝肾?”(3).尽着,听任。 宋
词:“相春堂上闻莺语,正花柳,芳菲处。有底尊前欢且舞。” 宋
诗:“一钵可能容尺许,千年有底万人看。”(4).无限。 宋
词:“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天上人间有底愁,向个里,都谙尽。” 宋
词:“有底风光留不住,烟波万顷春江橹。”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驷马临军挑斗,十场镇赢八九,天下有底英雄汉,闻名难措手。”(5).谓心中有数。 刘石 《真假李板头》:“ 板头 听了不吭气,心里可有底。”(1).停留;等待。:“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閒使求仙人以千数。” 司马贞 索隐:“宿留,迟待之意,若依字读,则言宿而留,亦是有所待,并通也。”:“今岁垂尽,当选御史,意在相荐,子其宿留乎?” 李贤 注:“宿留,待也。” 唐
《顺宗实录三》:“故 启 宿留于 江陵 ,久之方行。”(2).谓存之于心。:“唯弃须臾之间,宿留瞽言,考之文理,稽之《五经》,揆之圣意,以参天心。” 王先谦 补注:“此宿留,亦谓存其言于心,以待后时之参验也。”(3).谓使宿卫、滞留。:“ 逊 书与 琮 曰:‘卿不师 日磾 ,而宿留 阿寄 ,终为足下门户致祸矣。’”(1).头绪;迹象。:“反覆终始,不知端倪。” 朱骏声 “倪”:“‘不知端倪’,按耑者,草之微始;儿者,人之微始也。”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这公事深藏着暧昧,好教我左猜右忖没端倪。” 清
:“ 昌黎 亲到猿猱窟,千搜万索无端倪。”(2).窥测;捉摸。 唐
《送高闲上人序》:“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 旭 ( 张旭 )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明
《题王右军〈游目帖〉》:“今观此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动,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 郭沫若 《游里加湖》:“十时顷下山,车行甚急,风景尤觉奇幻,不可端倪。”(3).边际。:“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李周翰 注:“端倪,犹涯际也。” 唐
诗:“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绿柳莺乱啼。” 宋
:“绿草无端倪,牛羊在平地。” 清 陆师 《杂感》诗:“夜长不成寐,忧来无端倪。”诗人的胆识。 唐
诗:“酒肠宽似海,诗胆大于天。” 清
《二月十六日吴尺凫招同袁舒雯沉栾城符幼鲁赵谷林意林杭大宗丁敬身包家山看桃花》诗:“岂如我辈诗胆顽,解使长云雨还阁。” 姚锡钧 《题大觉乡居百绝》:“ 王郎 诗胆诚奇绝,苦茗回甘耐我思。”亦作“ 平澹 ”。
(1).谓人的品性浑厚淡泊。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彦辅 道韵平淡,体识冲粹,处倾危之朝,不可得而亲疏。” 宋
《王氏谈录·性贵平淡》:“公言人性贵平淡,若加以识器,即所谓宰辅器也。” 明
《杂著》:“故人之才性,以平淡为上。” 明
《书米南宫真迹后》:“ 米 称 颜柳 挑踢,用意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 清 刘熙载 《艺概·诗概》:“平澹天真,于五言为宜。” 秦牧 《艺海拾贝·〈茅台、花雕瓶子〉》:“大抵本领高强,作品寓意深厚,耐人寻味的画家,才敢于在画幅上萧疏平淡地仅仅画上一点东西,而留下很多的空白。”(2).平常;没有曲折。 唐
《送无本师归范阳》:“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澹。” 宋
《跋胡琴窗诗卷》:“或谓游 吾山 如读 少陵 诗,平淡奇崛,无所不有。” 清
之二:“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 陆蠡 《私塾师》:“目前简直是归隐了,没有访问,没有通讯,我过着平淡而寂寞的日子。”(3).特指诗文、书画风格自然而不事雕琢。(1).轻视人。《鹖冠子·武灵王》:“少人而自至。” 陆佃 注:“狭人而自以为至。”(2).少数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 宠 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1).近年以来或一年以来。 唐
诗:“年来桡客寄禅扉,多话贫居在翠微。” 清 刘瀛 《珠江奇遇记》:“适媒媪来,以贱价售去,年来音耗遂绝。”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收集画象事,拟暂作一结束,因年来精神体力,大不如前。”(2).年岁到来。 唐
诗:“迹去梦一觉,年来事百般。”(1).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唐
诗:“吾老世味薄,因循致留连。” 宋
词:“悠然世味浑如水,千里旧怀谁省?” 清
《避热》诗之五:“世味何如 湘 水淡,物情翻向 楚 人夸。”(2).指功名宦情。 宋
《孟达甫墓志铭》:“既连黜两州,世味益薄。知 南康 ,自列亲嫌不往。” 明
《都察院都事秦君墓表》:“君乃锐然自割于强盛之年,非孝爱纯至,一不中热于世味,有所不能。”(1).犹言各种各样;一切。:“ 秦皇帝 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 永安宫 北有自然种种音乐,震满虚空。”《老残游记》第十三回:“他为自小儿没受过这个折蹬,所以就种种不讨好。” 狄平子 《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佛之所以现种种身说法,为此而已。”(2).头发短少貌。形容老迈。:“余发如此种种,余奚能为。” 杜预 注:“种种,短也。” 宋
诗:“颠毛已种种,世患方纷纷。” 明
《明月湾》诗:“莫照种种发,但照耿耿心。” 清
《〈湖外野吟〉序》:“童而学之,发种种矣,而后今乃知其难也。”(3).淳厚朴实貌。:“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 王先谦 集解引 李颐 曰:“种种,谨悫貌。”(1).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古代多指单字。 汉 谨慎 《〈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俊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按,依类象形,即独体,为文;形声相益,即合体,为字。:“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北齐
:“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 唐
《读〈鹖冠子〉》:“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 清
:“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2).连缀单字而成的诗文。 唐
诗:“无子抄文字,老吟多飘零。” 元
卷八:“ 雷 则云作文字无句法,委靡不振,不足规。”《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有几个考学,看了舍亲的文字,都许他京解之才。”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一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3).指诗文中的文辞、词句。 唐
《荆潭唱和诗序》:“搜奇抉怪,雕镂文字,与韦布里闾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釐分寸。”(4).公文;案卷。 宋
《耀州谢上表》:“今后贼界差人赍到文字,如依前僭伪,立便发遣出界,不得收接。”《宣和遗事》前集:“有那押司 宋江 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 石碣村 ,报与 晁盖 几个。”《秦并六国平话》卷上:“各路州县接得文字,得知 韩王 被虏,诸将皆亡,未免具降书投降。”:“ 钱大尹 看罢,即时教押下一个所属去处,叫将 山前行
山定 来。当时 山定 承了这件文字。”(5).指奏疏或札子。 宋
卷八:“ 熙宁 初议新法,中外惶骇, 韩魏公 有文字到朝廷, 裕陵 之意稍疑。” 明
《智囊补·上智·韩琦》:“一日,入札子,以山陵有事取覆,乞晚临,后上殿独对,谓官家不得惊,有一文字须进呈,说破只莫泄。”(1).佛教语。谓烦恼的残余成分。佛教认为一切烦恼皆分现行、种子、习气三者,既伏烦恼之现行,且断烦恼之种子,尚有烦恼之余气,现烦恼相,名为“习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摧伏众魔及诸外道,灭除一切烦恼习气,入菩萨地,近如来地。”《大智度论·释初品》:“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2).习惯;习性。后多指逐渐形成的不良习惯或作风。 宋
:“ 东坡 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 清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歛矣,而民间之习气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郭小川 《秋歌》:“滚它的吧,市侩哲学,庸人习气,懦夫行径。”(1).相信自己。:“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晋
:“近情苦自信,君子防未然。” 宋
《〈战国策〉目录序》:“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 战国 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清
之二十九:“勇于自信故英绝,胜彼 优孟 俯仰为。”(2).自表诚信。 三国
《举贤勿拘品行令》:“ 吴起 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1).通达文学。:“﹝ 檀圭 ﹞与 僧虔 书曰:‘仆一门虽谢文通,乃忝武达。’”(2).文句的通则。犹文法。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序》:“取‘四书’、三《传》、《史》、《汉》、 韩 文为历代文词升降之宗,兼及诸子、《语》、《策》,为之字栉句比……涣然冰释,皆有以得其会通,辑为一书,名曰‘文通’。”(1).青云;碧空中的云。:“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张铣 注:“碧云,青云也。” 唐
诗:“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 宋
词:“怅佳人未来,碧云冉冉;王孙去后,芳草萋萋。” 程善之 《古意》诗:“高城回首碧云边,玉漏淙淙天未曙。”(2).喻远方或天边。多用以表达离情别绪。 唐
诗:“愿以碧云思,方君怨别馀。” 宋
:“喜霁未遑抽赋笔,劳君先惠碧云诗。” 宋
词:“最苦碧云信断,仙乡路杳,归雁难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早晨醒来手指发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