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和撒这两个字独特好听名字表现了作者和值树孩子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庭树o_O的推荐 | LOFTER(乐乎)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庭树o_O 的推荐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this.p={ dwrMethod:'querySharePosts', fpost:'1d4b32a9_b7647e3',userId:,blogListLength:17};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踏,说明孩子做事认真、实在。撒,说明孩子活泼、劳动如游戏。
随风飘散1202 &2-29 11:35
猜你感兴趣[转载]儿童美术教育琐谈_李凌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李凌
&#9632;今年四月十五日,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报道了北京发现了一个“识字”神童,他半岁就能识一千多个字,这个消息让人非常震惊。已超越了已知的婴儿在这个年龄段的认知能力。关于儿童的视觉,从婴儿生理学角度讲,胎儿在子宫的时候眼球就已经发生运动了,他们生来就有看的偏好,并且积极主动的寻找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也许这个小家伙特别对汉字感兴趣,才有了超常的“识字”功能。但他所“识字”的因由并不是笔画认知,更不是抽象思维。所以,他的“识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识字,而是一种假象,实际上是一种照相似的图画图象认知,他“识字”凭的是形象感觉差异,不是理性记忆。以前也出现过婴儿认识好多国旗和汽车标志的报道,其方法都是图画记忆。事实上,婴儿通过理性思考和抽象思维完成记忆是不可能的。孩子的发展有快有慢,确实存在着“不等速”现象,但任何人却不可能超越这个认知阶段。真正的婴儿识字的神童是没有的。
&#9632;儿童美术作品与数学作业不一样,“卷面”的“优秀”不一定就是优秀,“卷面”的“一塌糊涂”不一定不优秀。美术作品优秀不优秀,关键是看作品有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及个性特点,而不是感官上的“顺眼”和“好看”。
&#9632;有个家长给我说,最近孩子很苦恼,原因是孩子用自己创造的又快又简便方法做了一道数学题,不光没得到老师的肯定还批评说“没解题步骤”瞎折腾。儿童美术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里也不少见,真正有个性有想法有创造力的作品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那些画得跟书上差不多的,画面干净的,涂色不出线的总是能贴在墙上,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老师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但这个现象在教学中却很普遍,造成这个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教师的审美素质太差。
&#9632;我们做儿童美术教师的一方面要有情感,一方面要有理智;情感让你更有情趣,理智让你心境更显明晰;光有情感会使你永远长不大,光有理智会使你的生活无汁无味。
&#9632;儿童美术的失败就是:赢得了规矩,失掉了自由;赢得了方法,失掉了创造;
&#9632;孩子的画有时画得好,有时画得不好,是正常现象,并不是退步的表现。相反,如果画的画一直很稳定,且画一张成一张,没有“败笔”的时候,这倒是“问题不轻”了。在“一直很稳定”的背后大多隐藏着不愿动脑、不思进取、轻车熟路和思维懒惰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比解决画得
“乱七八糟”更困难。
&#9632;有这样一种教师,市场需要什么他就教什么,家长有什么要求,他就迎合家长的什么要求,甚至明知对孩子的教育没好处,只要挣钱就干。一个教师为了钱,把影响孩子一生的错误方法教给孩子,这就是缺德,这样的人不配当老师。一个儿童美术教师理应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9632;如果儿童画什么像什么,却没有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在画中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主见,画的画像这个像那个就是找不到自己。我说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失败的学生,教师也是一个失败的教师。在画中拥有“自我”是美术中最精彩的“一幕”;在画中找到自己,是个性光华的最亮的闪烁。
&#9632;家长在家怎样评价自己孩子的画呢?孩子的画,画面完整,构图饱满,颜色漂亮,涂色认真仔细不出线外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作品,画得线条歪歪扭扭,不合比例,不合逻辑,要形没形,要色没色,也不一定就是不好的作品。儿童画的评价标准不是这些,能展示儿童自己的认识和思维的,能反映儿童自己生活体验和感受的,画面上能透出儿童天真、稚嫩、童趣、童心、好玩等情调的就是最优秀之作。只要作品有这些特征,哪怕是作品“画得一点也不像”和“乱七八糟”甚至“一塌糊涂”照样是精品,“乱”并不影响作品的审美价值,“画得不像”并不影响孩子的想象与创造。
&#9632;中央电视台8月4日报道,刚刚获得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 “最佳国际项目奖” 一等奖的中国济南选手潘立群被高考淘汰出局。因为,他在今年高考中仅考了379分,虽经多方努力,至今没有一个学校敢破格录用他。分数把一个创新型人才拒之门外,让人感到非常惋惜。他发明的“色觉障碍交通道路信号灯”能造福于全国6500万色觉障碍者,但却上不了大学。我以为,高考分数的“一票”否决,在表面上好象是平等的,实际上却很不平等。如果这样的人不能上大学,那我们办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办大学的目的不就是多培养像潘立群这样的创造性人才吗!没上大学就有了这么好的成绩,不应重点培养吗!难道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拼搏了十几年仅仅就是为了参加高考吗?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拿手”的东西,用一根尺子去量所有的人才,是不科学的,是选不出创造性人才的。就象儿童学画用“画得像”的尺子去测量所有的儿童画也是不对的。这些在思想上和制度上的“枷锁”不打破,我们选择人才的路子会越走越窄。
&#9632;现在的儿童美术教育好多是:灌输知识得多,启发引导得少;教画法得多,自己画得少;教得东西多,自己琢磨得少;教师讲得多,学生画得少;做示范得多,自己想得少;临摹别人得多,画自己观察得少;画得规矩多,画得自由少;
&#9632;我们现在的教育,一方面有最新的教育观念,一方面又有最原始、最传统甚至于落后的教育方法,等于现在的教师一只脚踏在传统的门槛里,而另一只脚又跨进了现代教学观念中,弄的我们好多教师都迷失了方向。其实,我们教师也正处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转型期。
&#9632;当儿童美术教师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喜欢你喜欢的儿童画法,但你一定也要理解、宽容、接受你不喜欢的儿童画法。
&#9632;在儿童画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好的画很“难看”,而“好看的”又不是好画。
&#9632;画画得漂亮不一定就是优秀,画画得不漂亮也不一定不优秀,看画主要看孩子有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力与不守规矩走得很近,离画面“乱七八糟”也不远。画面严谨、细致、漂亮,却与死板、僵直、不生动走得很近,这样的画往往审美价值不高。
&#9632;有创造力的孩子怎么画好玩就怎么画;没创造力的孩子怎么画省事就怎么画。
&#9632;孩子的创造力来源于想象,而想象的来源是对生活的体验。一个没有想象力及幻想的人是不会有创造力的。
&#9632;儿童画画的注意力大都是无意注意,而无意注意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或干扰。比如,在上课前妈妈告诉他,好好的画,下课后带你到姥姥家吃饭去。就这一句话对儿童就有很大影响,能静下心来完成自己想法的儿童不多。当然,这不是儿童的错,是年龄的事,如果儿童不受影响,倒反而不正常,那就不是儿童了。家长要是细心一些,多从教育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出现。
&#9632;会画画儿的儿童自己喜欢什么就画什么;不会画画儿的儿童老师让画什么就画什么。
&#9632;每个儿童在初始绘画时,都会有创造欲望的。由于家长急切的希望看到孩子“成型”的作品或画得“像什么”
这时干扰和影响已经开始了,原本充满自信的儿童在家长的“明确指导”下,变得没有了自己的主意。创造这时在悄然离去,留下的只是“听话”。
&#9632;儿童画画的最佳状态不是画得“认真”,而是情感的真正投入,表面上的“认真”是画不出真情来的。
&#9632;儿童美术辅导的特点是:悟性好,想象力强,有创造力的孩子,用不着老师多说,他们不会说“我不会画”,也不会问老师
“怎么画?”,画得画既快又好。胆小的,缺少自主精神的,办事爱依赖别人的孩子,老师在辅导时费劲不少,但收效甚少。这能是教师的问题吗?教师的任务只能是引导、点拨,起到的只是外因作用,画得怎样最终要靠孩子自己。
&#9632;懂教育的家长看孩子的画有没有独特的视觉和创造;不懂教育的家长看孩子画得像不像。
&#9632;&&央视台近日报道,福州、重庆出台地方法规,严禁幼儿园小学化。好多幼儿园为招揽“生意”,把本该上小学后才学的学科知识大量引入幼儿教学,如拼音、识字、数学、英语等,使本应快乐生长的幼儿却背上了沉重的“学业”包袱。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幼儿园教育观念陈旧,认识水平差,二是社会需要,有好多家长错误的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提前教育。同一事情,同龄的孩子,别人不会的自己的孩子会,就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超前”,如识字、数学、背诵诗词等。在儿童画教学中这样的事情也常见,好多家长把美术课堂的“鸦雀无声”说成有“规矩”,把画得干净、象说成“认真”,把儿童画的自由、随意说成是“不正规”,把很有想象和主见及个性特点的作品说成是“胡乱画”。认为办学方式越“正规”越好,学知识越早越好,越难越好,“逼着”老师搞提前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任何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的提前教育都是不对的。
&#9632;儿童是画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是画家长认为好看的东西。
&#9632;当孩子总是无休止的画一些重复式的图样时,这说明孩子已走进逃避思考的不用动脑的所谓“安全”之中,就连想象画已画得很好的小朋友也照样被“重复式图形”所俘虏,每当画面上需要这些图形时,就不加思考的随手画出来,如,在纸的左上角画上一半或一个太阳,在太阳的右边画上一溜排得整齐的造型一样的小鸟或大小定型的白云等。这时儿童已进入定型的“保护”之中,没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了。他已不能根据画面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小鸟和白云样式,甚至拒绝新的知识甘愿受“规矩”所束缚。这种采取避开的“保险”对孩子想象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
&#9632;临摹让小朋友丢掉自信,想象让小朋友找回自信。创造让小朋友快乐,模仿让小朋友苦恼。
&#9632;当幼儿的身心运动还没发展到动作、视觉的相互协调时,家长就盼望孩子画出可“辨认”的东西,造成的结果是,孩子不光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还失掉了自由的涂鸦。
&#9632;我们成人对孩子的画应从孩子心理发展角度看问题,而不能从逻辑学、科学的角度看问题;从直感的、形象的、非理性角度看问题路越走越宽,从理性的、逻辑的、合理的角度看问题路越走越窄。最后把儿童美术引向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的歧途。
&#9632;关于儿童美术教育方法,如果用对了,起到的是拐杖作用,如果用错了,起到的将是枷锁作用。拐杖作用就是把应画的事引导好了,说明白了,让孩子们自己想着去画,枷锁作用是把孩子当成灌输知识的接收器,剥夺了孩子的想象与创造。“拐杖”是引导孩子想着画,枷锁是让孩子“跟我学”,其思路是不一样的。
&#9632;当一个好的儿童美术教师至少要有两个魅力:一是人格魅力,二是艺术魅力;人格魅力就是对孩子要有爱心、真诚、平等,孩子喜欢与你打交道;二是艺术魅力,艺术魅力是教师不但自己的画画得好,还有很高的审美、鉴赏力和正确的辅导方法,让孩子佩服、“崇拜”,这时教师的威信不树也立。
&#9632;孩子在学画的开始阶段不会收拾绘画工具是正常的,但不可能永远不会收拾,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事要学会自己去办,不要靠家长去办,实际上这就是孩子将要独立的开始。人在事业上不能靠别人成功,谁都不能指望,只能指望自己。有好多家长很明白完全可以这样做,但却没有这样做!
&#9632;教科书上的教学方法与实践相比永远都是滞后的,就像法规永远在案例之后一样。儿童美术教育也是这样,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渗入,一些新观念、新方法得到迅速发展,作为儿童美术教师要有领悟快、把握快、实践快的素质和悟性。实际上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方法要等到课本下发要好几年的时间,到那时“黄瓜菜”可真的凉了!
&#9632;儿童美术教师的最大失败是不知道什么是失败,它包括在工作和学习中没有挫折,没有压力,没有困惑,没有烦恼,没有疑虑,没有迷茫,没有想法,没有探索,没有创建等等,连这样的情绪都没体验过,能说是成功吗!
&#9632;研究发现:1个月的新生儿就对图形感兴趣;1岁半的儿童就能顺利的握住笔乱涂;2岁多的幼儿在涂鸦时感受的是自己的运动和控制笔的能力;3岁多的幼儿是体验涂鸦的快乐;4岁的幼儿是一切事物符号化;5岁的儿童已能用笔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6岁的儿童把想象与非理性创造发展到儿童期最高水平;7岁儿童的思维介于想象与写真之间;8岁的儿童追求的是对物体的真实表现,包括对空间、透视、比例的了解。这是儿童发展的“铁”的规律,既不能顺序颠倒也不能逆转,任何人都不可能超前或逾越此规律。一些教师不管儿童的年龄和认知发展规律,都用一种方法去教是不对的。
&#9632;在儿童画中,有的小朋友找到了“像”却丢掉了自由;有的小朋友丢掉了“画什么是什么”却找到了生动与创造;有的小朋友从“乱”走向规矩,失掉的却是想象力;有的小朋友丢掉了画得“很象”,却得到了自由与想象;有的小朋友本来年龄很小却画出了只有大孩子才能画出的画。这种以失去童心为沉重代价的“超前”举动,有的家长却引以为骄傲;有的孩子画得画不干净显得有些乱却很有自己的主见和创造,但却遭到家长的批评。家长们您到底要什么呢!
&#9632;儿童美术教师最难的不是教学生画画,而是与家长怎么沟通。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很可笑却又很无奈的尴尬场面。比如,教师在全班刚刚表扬了某小朋友的画虽然有些乱,却有想法、有创造,但却遭到了家长的指责和批评。批评的原因是涂色出了线外,太阳的光芒线画得不直,把太阳的光芒画在了太阳上,说这是不认真。
&#9632;你给孩子多少微笑,孩子就给你多少真情;你给孩子多少阳光,孩子就给你多少灿烂;你给孩子多少宽容,孩子就给你多少尊敬;你给孩子多少随意,孩子就给你多少自由;你给孩子多少鼓励,孩子就给你多少创造;
&#9632;有家长问,儿童学画不能教技法你是怎样教的呢?我不教具体的画法,我只是引导孩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比如,画蜻蜓和蝴蝶,蜻蜓和蝴蝶都有翅膀和躯干,但它们的翅膀和躯干是有很大区别的,区别在哪儿,让孩子通过实物或图片资料自己去比较。这时,如老师说得过多,介绍的太细,就剥夺了孩子观察的权力了。如果这时孩子的心理、生理发育不够,理解认知不够,画不出蜻蜓和蝴蝶的特征,这不是教师的问题。教师只能是引导启发,不能帮孩子看或想,更不能教怎样画象。试想,一个连物体特征都弄不清楚的孩子,靠老师“不要问为什么,你就这样画”的灌输,凭自己死记画得很象,这能是孩子自己的主见吗!
&#9632;对于儿童学知识来说,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提前或推后,深化或浅化,都是违背儿童心理和生理的。
&#9632;在儿童画教学中,经常看到四岁多的儿童画得向日葵特别规则,圆圆的花心,大小一样排列整齐的花瓣,每当我看到这些
“特别象”的画时,不光不高兴而感到非常痛心。这个年龄的儿童本应画得画稚拙有趣“一点儿也不象”,却在成人的“教导”或干预下画成了大孩子才可能画出的模样。一个不应懂得比例的儿童却画准了比例,这还算是正常的吗?但遗憾的是有好多家长看到“很象”的画时,却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的孩子这么小就画得很象,远远的超出了一般的儿童,是超常发展,实际上这是家长在认识上的很大误区。也许家长问,按这个说法是不是画得越不象越好呢?那当然不是,儿童的每个生长阶段应有相应的认知和思维,人为的让儿童超越这个认知阶段就是拔苗助长。所以,儿童画应多一点幼稚,少一点成熟,多一点不象,少一点画啥象啥,多一点儿童的感受,少一点成人的干预。
&#9632;我说不清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哪儿出了问题,也许是制度的,体制的,社会的,人文的,环境的,传统的,习惯的等都有些问题!比如,初、高中学生画得画儿太幼稚,太“小儿科”了,幼儿得画又太成人化;比着别人的画画得很象,自己想着画却不会画;很有想象力的画,得到老师的评价却是“胡乱画”,而临摹别人作品很象的,却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小学生参赛的美术作品大都是老师安排好怎么画的,而有自己的思维自己主见的作品又选不上;儿童画竟然用考级的方法来确定作品其“档次”,但家长却乐于接受这个给评定的结果。这些现象不单是在美术教育上,其他的也不少。如,我们的高中生越学越“紧”,我们的小学生越学越累,但我们的大学却越学越“松”;我们的孩子高考分数越考越高,可想象力创造力越来越低;我们孩子书本上的知识越学越多,但我们孩子的德行却越来越差;我们孩子的索取越来越多,但我们孩子的爱心却越来越少;我们孩子学习的装备越来越先进,可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自私;我们孩子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可我们孩子的情感、精神却越来越贫乏;我们的尖子班、科技班等越分越细,我们的大部分孩子却越分越没自信;我们家长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我们孩子的压力却越来越大;我们住的楼房越来越高,可我们能提供给孩子成长的人文环境却越来越低。我们的教育太功利了,太眼前了,太短期了,太急噪了,太速成了,太急功近利了。我们的教育不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和应试的高手,决不罢手。但我们好多搞教育的人和家长也这样认为:能考上大学才算真有本事,“创造”是能吃还是能喝?“想象”能值几分?凭想象能考上大学吗?“创造”一边玩去!06年济南考生潘立群获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最佳国际项目奖”一等奖,却因高考分数不够没有大学敢录取他,就是明显例证。
&#9632;儿童美术教师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辅导孩子画画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展现,而不是孩子的自信和自我在你的辅导下丧失。
&#9632;教儿童画画最难的不是教儿童画画,而是怎样面对家长。有好多家长接受教师的教育观念,但却不能接受孩子的画。听着是明白了,但一具体到对孩子的画作出评价时却又回到老路上去了,如,“画得不象”“乱七八糟”等。实际上,孩子画面上的形象是孩子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与理解,并不完全是生活中的真实,家长不要拿画上的形象与真的比。
&#9632;教孩子画画儿要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因个性而异,因性别而异,因喜好而异,因程度而异。千万不要把所有孩子的作品都“印刷成”一个模样。
&#9632;一个好的儿童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里紧外松”。“里紧”指的是,上课认真,学习勤奋,对教课的每一个细节要关注、要投入、要研究、要分析,要认真地备课,要塌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外松是指,教课时应是随意的,自由的,放松的,快乐的,和孩子们玩在一起,画在一起,让孩子们觉得“这个老师很好玩很有趣”。如果一个儿童美术教师能做到这几点,就是一个合格的,称职的,成功的儿童美术教师。
&#9632;儿童只画他们已认知的东西,不画他们还没了解的东西。
&#9632;一个人的天赋是不可造就的,但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靠天赋,后天的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9632;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手把手的教是十分错误的。只有临摹成人的画或教具体的画法时才有可能是“手把手的教”。而教师教给孩子的应是一种思维方式,不是绘画技法。“手把手”只能培养守规矩、听话、没有创造的孩子,而儿童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却不能通过“手把手”模式来获得表现。教儿童画画儿抓住一个纲,其他的让孩子们放开手脚大胆的去表现,让他们无所顾及的去“折腾”。因为,创造、想象与“瞎折腾”和不守规矩走得很近,往往孩子的最初“闪光点”就藏在画面的“乱七八糟”中。
&#9632;有好多家长常常为自己的孩子能画得很象高兴。其实,也正因为孩子画得象才暴露了一些问题。象,蒙蔽了家长的眼睛,象,让家长看不清问题的实质。如果是七、八岁以上的儿童画得象还问题不大属正常发展,如果是五岁以下的孩子画得越象问题越大。有的幼儿园老师为展示成绩急功近利,“抓住”一个形象让孩子“多遍重复练习”,孩子通过“训练”记住了形象,需要时再把默记住的形象进行“显影”后“拼盘”。这样,家长看到的事实是,“画确是孩子亲手画的”,孩子既没比着老师的画,也没见老师握着孩子的手画。事实上,在这里“眼见”并不“为实”,家长看到的仅仅是问题的表面,让孩子“死记图形”的填鸭式教育蒙蔽了家长的眼睛。孩子被毁掉的想象与创造的罪魁祸手就是“画得很象”。
&#9632;孩子画得画如象老师,老师失败;如象别人,自己失败;选的老师不对,家长失败。
&#9632;儿童画画儿如果一点不听老师的,太“个性”了也不行。一味的“一意孤行”,老师的指导就会失去作用,作品会无序发展。但儿童画画儿如太听老师的,又会约束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画得好的孩子大都有这个特点,有听老师的,又有自己的,画得画既有创造性,又遵守艺术规律。
&#9632;在儿童画教学中,我们不要怕孩子把画搞乱,孩子有好多好的想法与主见就藏在乱中,但我们也不能说越乱越好,故意的让孩子制造乱。
&#9632;近日,我看了几本有关儿童美术教育的书,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儿童美术著作、教材的作者并不懂得美术,从没修过美术专业,大多是研究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生或博士、教授等,写书的作者大都有很高的头衔和光环,让你咋一看很有权威性。书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很全面,很浅显,很完整,可以说“很体系”,但却很“不好用”。看完厚厚的一本书后,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不知道书想告诉你什么,著作意图一点儿不明确,有抄点弄点拼凑的感觉,把儿童美术教育写成类似科普的小册子。如,什么是美术,什么是儿童画等,如果看书的人连什么叫美术,什么是儿童画这些基本美术常识都不懂,即便是看了书也起不了什么作用。而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们写的东西,虽不“理论”但却务实使用,没有虚的东西。这个事使我认识到一个道理,再好的理论一单脱离了实际,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啊!就象“教怎样打仗”的军事教员永远干不了带兵打仗的活。
&#9632;艺术的东西有时你越是想走进它看清它,反而却看不清它的真实面目,当你不执意弄清楚或淡化时却更显清晰。绘画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如果绘画能用语言或其他方法解释清楚就不是绘画了。所以,家长们不要要求孩子把自己的画处处都说得明白。
&#9632;错误的教学法有时并不完全是教师的错,是好心的家长“逼”出来的。家长习惯用自己的观点看待儿童画,赞赏“手把手”
地教,认为老师不教学生怎么会画呢!让孩子自己画要老师干什么呢!好多教师抵挡不住“家长看法”,迎合了家长的不正确要求,改变了正确的教法,又回到了拿张范画让学生比着画的老路。这如同幼儿园如不教孩子语文、数学家长就认为办得不好一样,得不到家长的认可,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9632;有好多家长认可教师的教学观念,却不接受孩子在这种观念下完成的画。究其原因是家长对新的教育观念了解不够和自身认识水平不足。
&#9632;幼儿初期(3岁—4岁)的画是先画后想象,幼儿后期(5岁—6岁半)的画是先想象而后画。前者是:幼儿画着画着自己觉得象什么时才有意识的应画什么,后者是:幼儿从画画的开始就有了明确的形象目的。但在幼儿年龄的中间(4岁—5岁)又有二者合一的绘画样式出现。如,在一幅画里既有不用思考的边画边涂,也有想好了再画的思考痕迹。作为一个儿童美术教师你只有了解了幼儿在同一阶段的不同发展心理,才有可能教好孩子。
&#9632;人才是一种能力,不是职称高学历高就是人才;儿童画是一种创造,不是会画的人都会创造。
&#9632;儿童画与生活有关,但却不是生活,因儿童画出的东西与生活中的事物在形体上差别太大。儿童画与艺术有关,但却不是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而儿童画是“碰巧了”撞运气。儿童画与年龄有很大关系,但却不是只要到了这个年龄就能画出来,还需要成人的启发、引导、培养。儿童画与教师的教有很大关系,但起关键作用的并不是教师,而是儿童自己。比如,儿童的悟性、感觉、想象、灵性、意会等谁也教不了,在儿童画里这些教不了的东西才是绘画的主角。
&#9632;教孩子画画要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因个性而异,因性别而异,因喜好而异,因程度而异。千万不要把所有的孩子都“印刷成”一个模样。
&#9632;有家长问,让儿童随便画,教师干什么呢!这里说的“随便画”就是自由的画,与随便乱画不一样。有的随便画就是不管,完全放任自流,失去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这样的“随便画”带来的结果是,孩子在画画的活动中体会不到画画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乱画儿童最终会失去绘画兴趣的。而在教师指导下的自由的画,孩子在画画时并没完全失去约束,“随便”只是想象上的自由,思维上的放松,构思上的放开,并不是不管。在审美上教师一直把握着作品完成的整个过程,比如,主要的内容要画得大些,主题内容要放在视觉中心,先画主要的,后画次要的等。儿童美术教师的任务是:该管的,如,启发、引导、点拨,大的审美知识,组织画面等;不该管的,如,具体画法和怎样画等。儿童美术辅导的最高境界是:指导到位但不越位。
&#9632;儿童画是只讲个性,不讲画理;只讲想着画,不讲怎么画;只讲画出来,不讲画得象。
&#9632;如果孩子长期在宽松的环境中长大,孩子就会充满自信;如果孩子长期在批评、指责、漫骂的环境中长大,孩子就没有自尊、自爱和胆小怕事;如果孩子在没有爱的环境中长大,孩子只会剩下敌视和仇恨。儿童画画也一样,儿童只有在启发、引导和自由随意的环境中,才有可能找到想象与创造。
&#9632;教育既不能“回炉”,也不能“复印”,在孩子的初始阶段,选择一个好的老师才是最重要的。
&#9632;教孩子画画最难的是:孩子着急的说“我不会画”;最难指导的是:在孩子的画面上出现比较规则的“死记”的图形,如,在画的左上角有半个太阳,太阳右边有一溜溜排列整齐的小鸟和造型大小一样的云彩。在辅导上还有比这更难的,每个班里都有几个画得画干净、利索、漂亮,画一幅成一幅“成功”率比较高的孩子,这些孩子画画很小心,涂色时不敢越出轮廓线一步,涂的色象用剪刀“剪下的一块色布”一样均匀。这样的画虽干净,却没感染力,虽漂亮却不美,虽完整却缺少创造,虽饱满却少些生动。更可笑的是,一次,有个小朋友画的企鹅让我看,我说沙滩上如有几块鹅卵石画面会显得丰富,他问我,老师画几个鹅卵石,隔多大空画一个,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艺术活动最重要的是知觉、想象和悟性,而知觉、想象和悟性是不可教的。
&#9632;好的老师是尊重儿童的感受和主见,不好的老师把孩子当成了知识的“接收器”。
&#9632;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育,而是合适的教育,与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才是早期的教育。提前教育是违背科学精神和孩子生长规律的,比如,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当出生后的婴儿听到自己5—6个月在妈妈的肚子里曾听过的“熟悉”的音乐时,婴儿会表现出安详、愉快的安全感”(刘泽伦1990),象这样的胎教就是合适的早期教育。再比如,心理学家认为,幼儿3岁半—4岁才能对涂鸦给予命题,就是幼儿好象能画出“可辨认”的东西,但在幼儿3岁之前就教给孩子画像,这就不是早期教育,这是非常错误的提前教育。人为的“催熟”只能违背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正常发展。
&#9632;常听家长安排孩子“要好好的画”,孩子认真的点了点头。其实,艺术这东西,认真了,下决心了,下工夫了,不一定就能画好,有好多好的儿童画都出自于“漫不经心”随心所欲之中,其中,歪打正着的占了绝大多数。那些画得不好的,毁就毁在了太认真了,太规矩了,太小心了,太刻意了,太死板了,太把画画当回事了,思想负担太重了。因而,画得东西让人看得太累,太假,太粉饰,太完美,太干净,太精雕细刻了。而“不认真”画的,
“无心”画的,随意画的反而反映出率直,真诚,单纯,真情,自然,更显作品“愿滋味”。在儿童画表现上,认真了不能叫投入,投入了才叫认真!
&#9632;儿童美术的传统教育观认为,把现有的知识传递下去,继承下去就算完成了教师的职责了,而创新教育观则认为,教学不应仅仅是复制以前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发展以前的成果。一个经创新型老师培养的孩子应有独立的思考精神,主动的学习精神和活跃的创造精神。
&#9632;教孩子能画得象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教孩子能画出自己的感受,画出自己的主见,画出自己理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手把着手教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让孩子自由画的才是好老师。
&#9632;经常画写生的小朋友,是否有这种感觉,当你第一眼看到要画的场景时,同时也就确定了用什么形式去表现。有时连线条的疏密走向、黑白分布都能从场景中看到。这种感觉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需长期的积累才能获得。平常要养成爱观察勤思考的习惯,用时才能做到反映敏捷,得心应手。在生活中,只要小朋友认为好看好玩的东西,都可以大胆的把它画下来,画得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去做。
&#9632;千万别小看了孩子,他们什么都懂。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别总是说人家的孩子画得好,打击自己孩子的积极性。有时就因家长表扬别人的孩子,导致自己的孩子没了信心。尤其学龄前的孩子还是多鼓励少批评为好。
&#9632;实践发现,越是复杂的、难表现的景物,孩子们越是喜欢画,越是有“表现欲”,这与传统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但事实确如此。
&#9632;有的家长喜欢把知识与创造“矛盾”起来,认为创造会削弱知识,其实,创造并不拒绝知识,没有知识的创造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创造。教师给孩子讲得越多,孩子的创造性就越少,讲得绘画技法越具体,孩子的画越是缺少创造。这个事起码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创造并不与知识成正比,在生活中并不是知识越多越有创造性,象电报是画家莫尔斯发明的,蒸汽机是一个工人发明的,爱迪生、齐白石也没上过大学。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只能通过别的事情去培养,去唤醒,去激发。比如,做游戏,绘画,玩耍,学习等。创造是先前没有的,是非经验的,是无法教授的,至今也没有一个专教创造的学科。
&#9632;教学中我经常遇到家长请我帮忙的事情。那就是学校要搞美术比赛了,学校老师找了一摞现成的范本,从中挑出几幅画让小朋友去临摹需要的部分,要求是画面完整,画得很象,涂色别出线外,画面干净利索。这个要求对小朋友来说很难做到,要让家长帮着才能完成,但大多家长也做不了这个事,只得请校外的美术教师帮忙。等按照学校老师的意图完成作品时,除画上的署名是孩子外,画里面已没多少东西是孩子自己的主意了。这种毫无创意、毫无个性、毫无思想的作品一般却都能获奖。这说明什么呢!这样的美术教育究竟把孩子引向何处!
&#9632;喜欢临摹的孩子,并不重视对重要事物的夸张和给以突出的表现。因为,他还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事物,而是仅凭别人的经验来完成自己的模仿愿望,模仿和临摹也证明了儿童的信心不足。这样的孩子是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对待事物上分不清什么是主次,什么是重点,更不知道哪是自己喜欢的,哪是自己不喜欢的。作品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特点,没有自己的主张,没有自己的看法,临摹得像为最高境界。
&#9632;你想让你的孩子失去创造吗?你想让你孩子的大脑只会象电脑一样 “刻录复制”没有想象和主见吗?请你带孩子学习传统国画吧,传统国画能“帮你这个忙”。言论理由: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重要课程,被称为中国画一绝。临摹的多了就记住了形象,这如同电脑复制文件一样,什么时候用调出来即可。每一个学习传统国画者,无论是大家或爱好者几乎是无一例外的都有其临摹的经历。实际上临摹就是一种抄袭行为,但中国画一直认可、推崇这种学习方法。在好多中国画展览上几乎找不到一幅完全是自己创造的形象!尤其是老年大学或政协的老干部画展更是如此,见到哪一幅画都感到曾相识。“
“无一笔无来历”往往是从褒扬的角度发出的赞词,“无笔无墨”则是最贬低人的“坏话”
。”(蔡树农语 美术报06-9-2)好多国画家把别人画的内容拆开分割,自己再重新组装,这就算自己的作品了。“所以,继承传统最深的大师,没有一个不是抄袭的大师”(同上)。成人抄袭就抄袭吧!毕竟是有意而为之,掌握中国画技法的老师们为什么把这个“很坏”的毛病再带给还没有分辨能力且思想很单纯的孩子呢?甚至用蒙蔽的方法欺骗孩子,说这是“继承传统”,学习“国粹”。
在“六、一”儿童节上,当我看到参加国画表演的孩子每人手里拿一块毡布、笔墨和纸,在老师的要求下,孩子们很快的凭记忆复制出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子或大公鸡、大熊猫、牡丹花、月季花等。这些出自孩子之手的画,本应是充满孩子气和阳光童趣的,但却“老气横秋”毫无生机,个个象小老头、小老太,这种过早的“成熟”让人非常痛心。在这些画里,除了“死记硬背”的一些知识外,还有多少东西是孩子自己的主意呢!这些天真的孩子们还真的天真的认为自己是在干一项“继承传统”的伟大事业。实际上,他们是以毁掉自己的创造精神为沉重代价来完成学习“国粹”的,他们承担着本不该他们承受的重担,这对于这些至今执迷不悟误入歧途的孩子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对于传统中国画,而事实是:孩子们临摹得越多越束缚了孩子的想象,记得形象越多越没自己的主见。孩子们一单跳进这个思维僵死的陷阱,终生难以跳出。
&#9632;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关注某一事物时,有“偏好”行为,孩子从出生起就有了这种“功能”,对喜欢的事物比较注意有意注意,对不喜欢的事物多采取无意注意的方法。
&#9632;孩子在观察事物时,以自己生活的经验或实践作为想象的基础,并不以客观真实性作为想象的依据。这也是我们在欣赏儿童画时,不要以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与画面比的原因所在,实际上,画面的形象已经过儿童的观察、理解、消化、过滤变成了自己心里的东西。已明显带有儿童个性特点的形象了,与生活中的事物已经是两回事了。
&#9632;儿童画考级考的是以前“记忆”的内容,只不过是再“复制”一遍;想象是画以前没人画过的形象,是自己体验的感知与幻想;创造是无经验的一种活动,是从没人经历的事情。
&#9632;儿童绘画的初期,用点直观的教材或图片影象资料能启发儿童的想象,但如果用得太多甚至每课必用,照样使儿童依赖于老师提供的资料形象,不愿再想象了,尤其是带有儿童或老师示范的资料更不能多用,实际上是教师给儿童又提供了一种新的形象格式化绘画模式。在儿童画教程中对儿童已认知的东西,根本不需再用图片影象资料启发,如,上学,吃饭,过生日,游戏等孩子们在生活中已经历的事情。
&#9632;2007年山东等四省将率先在高考的基本能力考察中加入美术学科,这就意味着以后考什么样的大学也要加试美术了。但这个美术并不仅仅是书本上美术常识,教育部负责人说,不排除出个题目让考生画画,出题的样式灵活生动。如果真是这样,这让一个只会死记硬背的考生是很难应对的,也使只会模仿他人绘画而缺乏想象的考生作难的。
&#9632;儿童学水墨画没有不对的地方,关键是怎么学法。现社会上出现的水墨画班大致有两种,一是用水墨画工具,发挥其水墨特点,目的是培养儿童的想象与创造能力,这肯定是对的。还有一种方法让儿童对着范本去临摹,今天画个大公鸡,明天画个熊猫或者让学生把范本默记下来,需要表演或考级时再把它“播放”出来,儿童的头脑就象一架摄象机,忠实记录着所看到的一切。这个现象叫作“背临”,谁记住的形象多,谁就会受到表扬,甚至夸奖
“笔笔见出处”,象这样通过抄袭、猎取别人笔墨的做法反而成了“好学生”,这样的教育不是误人子弟吗!孩子自己的主见和主张呢!孩子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呢!这些在儿童画教学中最重要的东西全让“范画”给抹杀掉了。那些指望“剥录”别人范本生存的所谓教师还给“抄袭”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继承传统”。这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怎么去分辩呢!想着画是一种能力,只有充满自信和创造的孩子才会想着画,才愿意想着画。一个想象力很好的孩子是不会模仿他人的。那些热衷于模仿的孩子,并不是喜欢模仿,而是缺少创造才去模仿的。他们临摹别人的作品,事实上是一种不愿动脑的逃避行为,而这种在表面上带有“安全感”
逃避 ,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安全,是非常危险的“安全”。
&#9632;幼儿画画的过程是情绪表达的过程,幼儿画画的内容是心理的表露和展现,幼儿画画的结果是展示自己的认知和成长。
&#9632;儿童美术教师工作的方向是:一是在教学中保护孩子的主见和认识,二是让孩子接受教师的指导。如果这两样不能同时兼得,宁可不要教师的指导,也不能改变孩子的主意,在儿童画教学中,保护儿童的个性比教给儿童绘画技巧更重要。
&#9632;儿童因感觉的存在而发展,如果儿童在发展中受到成人的干预或剥夺了儿童的感觉,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就会退化。儿童画画唯一的武器就是感觉,除了感觉他们还不会用别的方法去认识事物。让孩子临摹别人的画不就是剥夺了孩子的感觉吗!
&#9632;教孩子画画,教师首先是一个自由的人,孩子才有可能自由的画;教师的眼界高视野宽,孩子的画才有可能出现好的作品;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有趣,孩子的画才有可能做到随意放松;教师的课上得越是宽松,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就越大,教师的课上得好玩,孩子的画就天真;教师对孩子真诚友好,孩子才对教师信任尊敬。
&#9632;在儿童画教学上,所谓技法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思维上的,另一种是画法上的。思维上的靠老师引导点拨,这些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东西,这就看孩子的悟性了,而悟性象意会、联想、直觉、灵性、想象一样又是不可教的。这也是同在一个老师的引导下。而学生的作品却有很大不同的原因所在。在画法上也不能教得太具体,更不能教怎样画。如,在构图上,要求突出主体,分清主次;色彩上的,要求色分冷暖,讲究和谐等等;总之,要给孩子留有较大思维空间,具体怎么画还得靠他们自己。
&#9632;家长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多从“画啥象啥”的角度去评价,其实,孩子画的魅力主要不是在艺术表现方面,而是在“什么都不懂”上,
“无意识”“不讲理”下的稚拙有趣几乎是孩子画的全部。
&#9632;有家长认为:儿童画的课堂有点太随便了,也应象数学课那样学生在看黑板时目不转睛,坐着笔直不动,班内“鸦雀无声”,没有好的纪律怎么上好课呢!其实,儿童画画很象做游戏,好的课堂气氛应是,学生在画画时谈笑风生,交头接耳,喜笑颜开,手舞足蹈,那究竟为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学龄前儿童还不会有意识的听课,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很难服从于某一专门目的,他们更注意的是事物的表象特征,也就是说,无意注意占了儿童注意的大部分,他们喜欢自由的,形象的,好玩的,直接的方式游戏绘画,而严格的,正统的,规矩的,说教的方式只能引起儿童的反感而减弱了注意。
&#9632;为什么儿童时期老师以儿童的创造想象为教育主线,并不要求儿童画象具体的事物呢!这是因为儿童受教育是以儿童各个年龄段发育不同为先决条件的。儿童并不象成人那样是在身心发育成熟的基础上学习的,儿童的年龄才是重要的学习条件。如4岁孩子画的人的四肢是单线,胳臂、腿直接从人脸的下巴下长出来,但这却是正常发展。4岁儿童画得人很象反而不正常,这只能说是错误教育的结果。儿童教育博士刘晓东说,“教育依赖于儿童成熟水平,因而,儿童尚未达到某种成熟时,就进行难度明显高于这一水平的教育活动,这是不适宜的。”(儿童教育新论
刘晓东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81页)。卢梭也认为,“大自然也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要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
法国 《爱弥儿》 李平沤 译)。
&#9632;夸美纽斯在他的“种子论”中说,一位教育者就是一位园丁,他照料着花木,但总是尊重它们自然地成长。儿童美术教师也应象园丁那样,只是照料,更不能加“激素”肥料让其催长。但好多园丁做了违背孩子生理、心理,剥夺了孩子自然发展的权利,在教育中强加了成人意识,这对孩子是一个极大的伤害。
&#9632;成人在观察某事物时,除个别特殊需要外,还是比较客观真实的,特别是遇到自己感兴趣认为重要的地方,会着意刻画使重点更为突出。儿童在对待事物的重点时,也会“夸大”他所看重的东西,出现的结果可能是比例失调,画得东西怪模怪样。与成人所不同的是,造成这样的结局却不是儿童的努力促成,而是儿童无意生成。儿童自己反而觉得比较真实地表现了他所看到的物体,并没夸大物体的故意。儿童的心理反映,重要的就要大,要不怎么表示重要呢!成人在表现作品的重点时,可采取好多方法,如,削弱次要的,简略不重要的等以突出某局部的重要性,而儿童还不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夸大自己看见的事物,是儿童认为唯一表现重要的手段。
&#9632;儿童作品关键是看画的画有没有自己的真切感受,而不是看画的画与真实差多少。
&#9632;喜欢模仿画画的孩子,在他心里没有重要与不重要的区分,画得要与书上的形象一样,是这类孩子的最高追求。画像了就有成就感,画不象时就苦恼焦虑。事实上,因为儿童年龄的原因,对比例、透视等科学的理性知识了解甚少,能画像的时候并不多。久而久之,原有的一点成就感也会遭到困惑、迷茫、不知所措的袭击,对自己变得很不自信了。
&#9632;模仿和临摹书上的画,就是强迫儿童依从别人的感受,改变自己的感觉,长期以往儿童的感觉就会迟钝,丧失了实践的经历和体验,增大了孩子的挫折感,这时丢掉的不仅仅是能画象的“功夫”,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9632;常听教师说,某某学生很难教,也听家长常埋怨自己的孩子太顽皮,不可教。实际上,说这话的老师和父母是不了解孩子,如果老师对“难教”的孩子有了较深的了解,这个老师就会找到适合于这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方法。
&#9632;孩子画画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活动,它能使孩子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增强自信,并能减轻紧张的情绪,促进人际交流,增强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些才是学画的真正目的,而不是画象什么东西。
&#9632;教幼儿画画一堂课需要多少时间不是教师定的,而是幼儿的注意力定的。实践证明:4岁左右的孩子画画的时间大约在20—25分钟,4岁半孩子画画时的注意力大约在25—35分钟左右,5岁的孩子在40—50分钟左右,5岁半的孩子即便是最喜欢画画的也只能“坚持”1小时或者更多一点。三十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有魔力使4、5岁的孩子连续画上2个小时而不喊累。
&#9632;传统儿童美术教育最大的错误和症结是没把儿童当儿童看,把儿童当成了只是比成人小一号的“小成人”了。找幅名画让孩子去临摹觉得是天经地义。也正因为如此,儿童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有什么爱好,成人浑然不知。成人就知道把自己认为“将来有用”的东西填塞给儿童。儿童就象个水库,老师就象个抽水机。儿童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在这里没有儿童“说的话”。在教学上,一切以成人为中心,可怜的孩子们也只有听的份了。这些极为错误的做法完全脱离了孩子的认知和他们的特有的梦幻世界。“传统教育的误区恰恰可以归纳于没有认识到儿童的精神发生现象和发展规律,没有认识到成人的精神世界与儿童的精神世界存在结构性差异,没有认识到成人的精神世界是要经过儿童的精神世界数次结构性转换才能达成。(刘晓东语)”把成人画画的“大道理”直接灌输给儿童是非常愚蠢的。
&#9632;孩子完成他的作品,靠的不是绘画技巧,更不靠理论依据,而是靠他们的想象与愿望。但往往家长总想用规矩去约束他,去限制他。儿童画画不用教师教,只须引导启发,儿童画出的画不是教的结果,而是儿童自己想象的结果。没有绘画技法儿童表达的反而更自由更自然。诗人柯勒律治说,“大自然对儿童的熏陶远远的高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影响”。蒙台梭利也说,“教育并非教师教的过程,而是人的本能发展的一种自然的过程”。因为,儿童画是玩是游戏,不是美术专业,没有必要教那么多现成的“知识”去干扰他们的梦想。孩子们的那些离奇古怪、莫名其妙的想法才是儿童绘画中最重要的内容,但这些却是儿童无意生成,不是儿童努力的结果。
&#9632;成人在观察某事物时,一般比较注重视觉的真实与感受,对看到的实景不会加入太多的情感成分,能如实地反映自己的视觉印象。但儿童看事物并不体现成人的“眼见为实”的常规,他们在观察时不仅凭眼睛直接观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用“心”去观察。儿童画的画,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大都是视觉与情感交流在一起的“混合物”。很有可能为了完成自己的愿望,为了需要或能说明一些事情,看见的景物不画,“看不见”的景物反而要画出来。儿童对事物的观察是自己内心世界的表白,情感的自然流露。画经过情感色彩的“过滤”,起了“化学反映”,成为另样东西了。儿童画画儿为了突出自己的想法,会“不择手段”的夸大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在这里情感因素是夸大事物的动力,而不是科学知识。
&#9632;儿童美术既不能“速成”,也不能“循序渐近”而是自然的教育。 “速成”就是“助长”,而“循序渐近”又周期太长。因为,孩子的发育很快,没有等待的时间,2个月的时间孩子的认识就会有改变。自然的教育虽“技法”不能马上提高,但孩子的作画兴趣、冲动、欲望可以马上激活,这就要看教师的本事了。
&#9632;有创造力的儿童不会说我不会画,也不会问老师怎么画!他的画更不会象照相机似的把看到的事物原本的照搬出来。他的画应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他会把眼前的事物与经历过的事联在一起,想象发展成带有自己创造意念的作品,会毫不犹豫的把一切造型的构成因素变为能反映自己创造精神的有用资料,来完成自己的主见和创造。
&#9632; 在生活中找一些有趣的事物,让孩子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尝试,远比教“画法”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孩子在观察实验的趣味中学习绘画,更有利于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激发创作热情,提高孩子的创造能力。在儿童绘画过程中教师可提出一些要求,但并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随他去,孩子玩得高兴就行。
&#9632;“夸大其词”是儿童的心理作用,不是技术作用,往往儿童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有夸张行为。他们觉得这样画更能体现自己认为的那种“真实性”。夸大只是他们对重要事情的态度,并不是一种表现方法。事实上,只有有创造力的儿童才能完成“夸大”。
&#9632;有的家长不是为了让孩子提高想象能力,而是让孩子能“坐得住”来学画画。其实,没那个必要。对于孩子来说能否“坐得住”不是靠家长和老师的管理与约束,而是看孩子对你安排的事是否喜欢,喜欢了再费时的事也能“坐住”了,不喜欢的事再简单也会精力不集中。有的家长为解决孩子能“坐得住”,让孩子去学“国学”,我以为:连识字都困难的幼儿即便是把“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也起不了任何作用。连把“国学”用当代观点解释的极为
“透亮”的于丹也说,“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很多比五岁还要早就开始学习了。但是都学了什么呢?有的孩子能够背长长的古诗,成为在客人面前表演的节目。但是这些对他这一生真的有用吗?今天的学习还有多少是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还有多少能够学以致用?”(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道”第105页 中华书局 2006年11月 第1版 )。孩子的心灵不能靠灌输,而靠自己去感悟。通过填鸭式的死记硬背“国学”,即便是在老师的“威严”下“能坐住”,也起不到“精力集中”的作用,还抑制、约束、禁锢了孩子的想象与创造精神。
&#9632;生活即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主张,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最好的方法。但直到现在我们的教育也没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美术教育过于强调以学科为主,以美术技能为重点而忽略了学生对生活的直接感受,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只有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画出自己的生活,画出自己的感受才是快乐的。
&#9632;送孩子学画的家长,大多看惯了自己小时候画的模样,认为画的象就是学得成功,已不接受自己的孩子看似乱画的作品。实际上,这是两种认识观念的不同,前者学的是一种技巧,后者是一种思维方式,培养的目标不一样。如果教师与家长不能取得在认识上的一致,沟通是非常困难的。家长送学生的目的是“画啥象啥”,希望教师好好得教!而教师的努力方向是,在教学中发现和肯定孩子的优点,尊重并保护好孩子的个性,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在这里,老师的角色并不是“教育者”而是个“帮忙的”或“引路人”。这两种在观念上的分歧等于两个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比如,进来二十个学生,老师想的是怎么把他们引导成二十个各有各的画的模样,而不是统一的面貌和“整齐的步伐”。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很有可能一开始孩子来时画得还挺象,经老师一辅导,反而画得“一塌糊涂”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老师打乱了孩子原来的方法,新的“秩序”还没建立起来,这时画的画如果不乱那倒是怪事了。在这个事上,家长可以选择自己认可的老师,而老师却没有任何选择。
&#9632;孩子的画越是画得自由,越是不能要求孩子要画像物体,孩子强调的是他的感受与理解,而不怎么注意物体的像与不像。我们家长千万不要用"画得要像"来约束孩子的想象了。"画得要像"是成人的感觉和理解,幼儿画得不像却是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或感受,幼儿画得不象是正常的,画得像却是填鸭式教学带来的结果。
&#9632;有家长问,孩子学一期画能达到什么程度,这句话很难回答。儿童画的教与学,学是主要的,教是次要的。这里说的教只是引导、点拨,并不教给具体的怎样画,每个小朋友的个性与家庭生活环境和受的教育都不一样,他们对事物的感觉和爱好就会有好多不同。这些才是构成不同绘画的重要因素。
&#9632;一个好的儿童美术教师不应只是付出,还应有好的收获,你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孩子也在教育你。比如,孩子的善良、纯真、真诚、友好等,时刻在影响着或改变着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地修正着教师的错误,纯净着教师。使教师变得更有爱心,更善良。因此,让教师感觉活着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孩子的纯净教育了教师,使教师的师德原本不怎么好的变得好了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们是教师的老师!
&#9632;教学中,经常见这样的现象,当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画得画“不象画”,甚至“乱七八糟”时,心里很浮躁,很不满意。一是埋怨老师“不管”,二是闲孩子太不认真,辜负了自己培养孩子的急切心情。这些家长大都赞成教师的新教育理念,但却不接受孩子在这种理念下完成的作品。有的家长甚至当着老师的面,逼着孩子重新画一幅。在家长的威严下,孩子只得乖乖的按家长的意思做。这样,孩子的画确实比原来干净了许多,“好看”了许多,但孩子的想法,孩子的主见都随着画面的“有序”走掉了,在这幅画里已没多少是孩子自己喜欢的东西了。请问这些家长,你在训导孩子时,你尊重过孩子的感受吗?你尊重过孩子的看法吗?作为家长为什么就不能做到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画呢!对于家长你只有丢弃浮躁和抱怨,保持平静淡然的心态,以一种静观的心情去看孩子的画,去接受孩子的画,去享受孩子的画,你与孩子的心情才是快乐的,阳光的,健康的。这种事情不光发生在儿童绘画中,生活中也很多。如,家长以为一个
“魔方”又能锻炼孩子的智力,又干净,为什么孩子却不感兴趣,非要玩又脏又没“科技含量”的沙子呢。实际上,一堆沙子,一碗水,几根小木棒孩子能玩几个小时。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喜欢,是快乐,是愿意。“那是他智力的发现,快乐的享受,而那些所谓昂贵的,华美的,益智的玩具,在他的眼中,可能视如粪土。我们想想,身为父母,我们有几个人尊重过我们的孩子?我们总以为孩子必须接受大人的训导。殊不知在一个小婴儿的心中,也有自己的快乐。对一个家长来讲,家里的东西,只要是安全和卫生,没有什么不是孩子的玩具。一切一切,他喜欢的就是他的快乐”(
于丹《庄子心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7年2月版 第84页》)。
&#9632;我们现在的儿童美术教育往往太重视绘画技法的学习,而忽略了保护儿童“原生态”的绘画,“原生态”就是儿童不用学习就会画的本领。在教学中,原本这些东西应该是教育主流的,而事实上正相反,画的“好”的大多不是从“原生态”的自然发展而来,而是让成人干预过或“污染”
过,这让人非常痛心。好多儿童画大赛的获奖作品只是成人的“代言人”,
这样的儿童画即便是儿童画的也是假儿童画,这样的“聪明超人”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制造的。
老师说某孩子的画好,不是说画得象,而是孩子的认知,只要画上“有内容”,画成什么不重要。
&#9632;幼儿的画由于年龄的原因没有比例概念,如,画一朵向日葵花,大都画得花瓣有大有小甚至差别很大。这是因为孩子还不具有比例和整体概念,画好一个花瓣就不管与另一个花瓣有什么联系了,这是幼儿在成长道路中的正常现象。在这个年龄阶段如画得花瓣在大小上很均匀,很象,反而不正常,只有喜欢模仿和受成人“填鸭”教学侵袭的孩子才会有这个结果。
&#9632;好的儿童美术教师应是,他辅导的儿童作品他自己却永远也达不到这个境界;不好的儿童美术教师辅导出的儿童画与自己的画很像,就像用电脑又复制了一个文件。
&#9632;每次美术课结束时,都有家长拿着孩子刚完成的作品让老师评价,当听到老师赞扬得多,批评得少时,有的家长执意一定要在画中找出缺点和不足。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儿童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有些画让成人看是缺点,事实上不是缺点,孩子的认知是受年龄限制的。比如,有家长说,孩子画了一学期了,连个太阳都画不圆,画得楼房歪歪斜斜,阳台上的花比楼层都高,担心孩子是否智力有问题。这些让成人看起来不合理不科学的东西反映在儿童画里却是正常的。线条画不直是孩子手背的肌肉还不够有力,脑、眼、手的协调能力还比较弱,阳台上的花比楼层高是孩子还没有比例概念,这是儿童的认知,不是缺点,更不是智力问题。这些让成人看似错误的都是正常发展,没有必要给予纠正。
&#9632;有的家长在观念上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即教师的工作不是让孩子们尽快的画得很象,而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想象、发散性思维及不同于别人的创造性意念。但一具体到自己孩子的画时,家长又不接受孩子在此理念下完成的作品。实际上,家长自觉或不自觉的在扮演了一个守住传统教育思想的维护者。比如说,这画怎么这么乱啊!一点儿也不象等。因为,孩子不是成人,在象与创造上很难同时兼顾。学龄前的孩子由于不懂比例,在自然发展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达到象的。如果这时受到成人“教技法”的干预,虽然,能做到画象,这无疑是错误的“催熟”结果。而画得“一点儿也不象”甚至“乱七八糟”才是正常的发展。孩子的画往往只有在随心所欲的“乱画”中才折射出创造的意念,闪烁出智慧和个性的光芒。这时如果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的乱涂乱抹,这说明家长还没真正做到尊重孩子的喜好。不要以为说两句“乖孩子”或“居高临下”的夸奖就是尊重孩子了。其实,孩子是十分聪明的,他们能一举看破你掩饰下的所谓尊重,家长对他们是否真的友好和真诚,心里是很有数的。蒙台梭利说,“成人为了变得伟大,必须向儿童学习。成人向儿童学习的态度必须是真诚的,应当对儿童世界心悦诚服,而不是肤浅地庸俗地取悦于儿童。”
&#9632;不要把儿童画画当成美术专业去看待,孩子画画儿是儿时的一个重要部分,长大能继续画的小朋友很少。儿童绘画是儿童展现自己认知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儿童画画是一种语言,一种需求,一种展示,一种需要,一种存在的形式。儿童绘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满足,是孩子体验成功的开始。
&#9632;知识可学,但创造不可学。知识是别人的,创造是自己的。成人创造需要知识,儿童创造无须知识,凭想象和直感就可以创造。
&#9632;教儿童画画是非常难的,难点是不能教儿童过多的技法,只能启发、引导,具体怎样画主要靠儿童自己去感悟。感悟又受儿童的性格、爱好、年龄、环境的影响,同样的问题儿童所表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教儿童画画是说多了不行,干扰儿童的思维活动,说少了也不行,听不明白,不该说的说了不行,不到说的时候说早了也不行。比如,比例、透视等理性知识。这些看似很科学的东西,如用不好,会增加儿童的挫折感,结果是丢掉了儿童的自信。到了说的时候教师不说也不行,如,在儿童画画的初始阶段,一定要告诉他画面分主次,主要的内容要画大,要突出主题不能平均用力等。在教的过程中,教师该说的都说了,该启发引导的都启发引导了,还是有的儿童画不出来,这就不是教师的问题了。但有的家长却把自己的孩子画不好归结于教师,这是不公平的。特别是把教师主张随意的画,自由的画说成教师不管,认为“手把手”的教才是负责的好老师。其实,结果正相反,好的教师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那些看似认真负责的老师是好心办了坏事,结果是约束了儿童的想象。
&#9632;孩子有孩子的认知,认知不是通过教育改变的。认知是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结果,通过教育使孩子的认知得到了改变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如教给3岁的孩子画象什么东西就是强行改变孩子的认知。认知要靠孩子自己去观察、去体验,对于幼儿来说,自由的“自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9632;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家长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加在儿童身上。在画的问题上,画什么,怎么画,家长不要管,你让孩子自己用笔“说话”,不要让孩子用笔说家长要说的话。最适合的儿童美术教育是把游戏、玩耍、结合在一起的教育。
&#9632;如果按照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3岁半左右孩子的画,简单的只是一些圈圈道道,没啥“看点”,但这些却是正常的。就是这样正常的画,往往得不到家长的认可,那些明显带有成人意识,成人“帮忙”太多的画,大多受到家长的肯定,这不能不让人担忧。
&#9632;一个儿童美术教育者,最起码的任职资格是“要学会等待”(杜威语),不要以为道理讲多了,孩子就明白了。而事实是,在幼儿阶段讲得道理越多,孩子越不知道怎么画,越是束缚、限制孩子的想象。没有绘画道理的绘画,孩子反而觉得画画很好玩,更自由,更快乐。在孩子还没准备好接受理性知识之前,就大讲画画的道理,就是一位不称职的幼儿美术教师。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你开始什么都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卢梭还反对提前对孩子进行教育,他对成人和教师说“你必须锻炼他的身体,他的器官、他的感觉和他的体力,但是要尽可能让他的心闲着不用,能闲多久就闲多久,所有这些延缓的做法都是有利的-----还有什么东西是必须教他的呢?如果延到明天教也没有大关系的话,就最好不要在今天教了。”“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法]
卢梭 爱弥儿 李平沤 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那我们就听大师的话,在孩子画画时不要说、教太多,让孩子快快乐乐的画吧!
&#9632;我是非常反对教给孩子死知识的,那都是前人总结的画画的经验,孩子画画不需要接受成人太多的经验,儿童学画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先从学习成人入手。孩子画画的经验靠孩子自己去摸索、去体验。让孩子自己去认识大自然,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儿童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刘晓东说:“我们为什么非要用围墙将儿童与大自然分开?为什么我们不让儿童学习他们更愿意学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让儿童去他们更想去的地方?为什么我们不听从儿童内心的召唤去满足他们的探索精神。”波兰教育家亚努什.柯乌恰克在他的书《当我返老还童之时》里写道,“谁也不知道,当学生看着黑板时获得的是不是比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即太阳使向日葵随着它转的那股力量),促使他窥视窗外时所得的多,在那个时刻,什么对他更有益,更重要,是压缩在教室黑板上的逻辑世界,还是游动在玻璃之外的那个世界”。
&#9632;儿童期的任何教育都应离不开游戏两个字,如果谁想在儿童期间进行所谓的正规教育就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儿童美术也一样,如果儿童美术活动没有游戏的参与,上课的过程就是枯燥无味的,更得不到孩子的欢迎。实际上,也正是美术课参与了游戏因素,孩子们画画的过程才是快乐的。
&#9632;作为一个儿童美术教育者,应在充分尊重孩子心理感受的条件下,让其自由的发展,说自由发展并不是不要教育。自由的教育才是合适的教育,是不“催熟”的教育。事实上,不单是美术,人如果在幼儿期不能接受全面的教育,他几乎不可能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9632;儿童的认知水平及视角往往受儿童活动经历和经验的局限。如果孩子是一个对形体特别敏感的人,他认为的“重要”成分就应得到更大的夸张,表现出他的大胆和自信。但如果无限制夸张,往往会失去与此相联系的事物的关系。把握不好需要夸张的“火候”,是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突出特征。主题物大的出奇,失去了一般意义上视觉感受,并不影响孩子想象力的提高,因而,并不是缺点。
&#9632;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方法是:不要过多的教给孩子绘画技法,让孩子完全凭直感画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不要修改孩子在认知上的“错误”。如比例不对,把眼睛画在额骨上,画得人没有肚子,或胳臂从肚子上长出来,腿与胳膊及手指、脚趾用单线表示等等,这样的现象反映在幼儿的画上不是错误,是幼儿正常的认知发展,过了这个年龄会自然消失。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只是知道人有四肢和五官,并不清楚其确切位置,要求幼儿画像人,就是超出了幼儿的认知范围,违反了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幼儿画得人很像,通过正常教育是根本做不到的。让幼儿改正在认知上的“错误”,就是偷走了孩子画画的快乐!对于幼儿美术教师来说,没有比教师无知再可怕的了。
&#9632;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看看我们孩子的画,这哪里是求知,在孩子头脑里装着的所谓“知识”完全是从电脑里复制的另一份文件,是灌输给孩子的一种“死知识”,这个知识不是靠自己主动学习得来的,而是被迫接受的。[苏]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了记忆的机器,这是不应该的。不能用一堵墙把孩子周围世界隔离开。不能让孩子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的世界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的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
&#9632;我们的儿童美术教学,首先要满足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比如,表现欲望,渴望被重视心理,能抒发情绪的安全感和老师的友情依恋等,有了这些才是教育的开始。
&#9632;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有听的份,而新的教育观认为,教师应以儿童为中心,儿童美术是情感教育不是理性教育,更应以儿童为中心,更应尊重孩子的本性,顺应孩子的喜好安排教学。
&#9632;儿童美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最不用动脑最简单的教学方法莫过于让孩子比着老师的画。老师既不用启发引导,也不用“因材施教”,统一画法、统一思路、统一标准,不允许儿童有别的想法。就是这样的毁掉孩子创造力的教育,有的家长竟夸奖上课很“正规”画啥象啥。儿童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刘晓东说,“反对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要求理解、思考和发现,这是先进的思想家们从古至今的呼声。将现成的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儿童这是一种不需要深入了解儿童,不需要多少教学技能的原始的粗暴的低级的教育”。
&#9632;不懂儿童心理的教育者,不能算作真正的儿童教育者;以成人观点看待儿童的教育者,不是好的教育者。
&#9632;绝对正确的儿童美术教育是没有的,但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能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感受,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凡事以孩子为中心,你的方法就是正确的,就是可行的,这些会带领你对儿童美术教育获得更深的认识和发现。
&#9632;一个好的儿童美术教师应是一个有点阅历的人,有点专业知识的人,有点文字功底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喜欢教育和孩子的人,他的知识面和知识构成适合于教育的人。因为,教育多受这些因素而成,这些因素又不是一时半会学到的。
&#9632;孩子喜欢画画并不一定在绘画上有天赋,幼儿园里的孩子大都喜欢画画,但大部分孩子只是喜欢并没有太大的天赋,孩子是觉得画画好玩才画的,不是为了艺术去画的。如果孩子不喜欢画,家长因某种原因把孩子送去,他不会感受到画画的快乐的。
&#9632;好的儿童美术教师应是启发引导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画象某些东西。最具感染力的儿童画不是画得象的,画得仔细的所谓“精品”,而是有感而发自然生成的。
&#9632;儿童美术的画法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发散性思维越多越好。发散性思维多才会有想象,有想象才会有创造。智力高的人也未必有想象力,智力也不与想象力画等号。创造与智力有关,但也不是智力越高就越有创造力,智力与创造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创造者智力太低,也不会成为一个有创造的人。儿童阶段是最具有创造性的,而“阶段性”又是儿童创造思维的特征之一,即“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能培养发展创造意识的时间很短。如果在此期间没能很好的培养创造思维,孩子的创造意识就会关闭,很难再启动打开。所以,我们在辅导孩子画画时,孩子画得画不象又有何妨,通过绘画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才是第一位的。
不懂儿童心理的教育那才是瞎教育,无视儿童成长发育的不同,统一内容,统一步骤,统一方法的教育也是瞎教育。不管孩子的年龄、爱好、个性上的差别,不了解孩子认知的限度,但却能让孩子服从老师,这样做只能说明老师的无知。儿童美术教育要“心理学化”,是我们每个儿童美术工作者都应学会的教育方法。否则,就是瞎教。
&#9632;好多家长把早期教育理解成“提前”教育,这是错误的。实际上,只有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早期教育。如让3岁半的幼儿画出完整的人形就不是早期教育。因为,这个年龄的幼儿还不能感受到人的肢体和躯干的整体存在,幼儿正处在涂鸦期,画的人属“蝌蚪人”阶段,就是画的人还没有肚子出现,如果这时的幼儿能画出完整的人,这恰恰说明了是错误教育的结果。作为教师教幼儿画画儿最重要的不是教画像的技巧,而是教师要学会“静静的等待”和幼儿“理性睡眠期”的苏醒(卢梭语),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要教育观点是“自然的教育”,他特别反对提前教育,他以为大家“都操之过急,做得不是时候”。卢梭的教育法则是:“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提前),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按照自然的进程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教育正好同你实行的教育恰恰相反。在他们的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当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而且,在辽阔的思想的原野中,它也不可能找到理性所指引的道路------。所以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卢梭还说,“你开头什么都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卢梭认为:教育儿童一定不要提前,他说,“如果延到明天教也没有大关系的话,最好不要在今天教了”(法
卢梭 爱弥儿 李平沤 译 商务印书馆 1978)。著名作家刘墉近日在接受央视台记者采访时说“我母亲给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不教育,给了我很大的自由”(07-11-4
中央电视台 缘分栏目
&#9632;由于儿童初始学画接受了不正确的教育,老师不能直接调动儿童的想象力,而是用了很多精力去改掉原来的不正确做法。比如,模仿、不会想象、定式图形、形象简单、画面空泛等。
说幼儿“学画”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幼儿自己画画。幼儿不用绘画技巧照样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的学习不是幼儿的长处,随心所欲更能体现幼儿的天性。在游戏绘画过程中,有很多时候幼儿并没感觉到自己是在学知识,他们的知识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
“很多活动采用游戏的方式,所以儿童并没意识到他们获得的知识”(美 凯瑟琳等
《杜威学校》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90页)。在幼儿涂画阶段,千万不要理性的规矩教育,这些东西只会约束、抑制幼儿的想象力的发展,更不要违背幼儿的认知搞超前教育。如、“国学”就是远远得超出了幼儿所能认知和领悟的范围。
&#9632;让还不到画象年龄的儿童画得很象,就等于让还没学会走路的孩子跑步。孩子有好多事情是不甘心听从成人安排的,如,你能让一个特别爱说话的儿童保持安静吗?儿童学知识是不能违背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教的知识更不能超越儿童当时的认知年龄阶段,提前的学科教育就是拔苗助长。
&#9632;教孩子画画,我们不是不要绘画技法,而是不需要成人以为是技法的技法,给孩子上课不是不要绘画理论,而是不需要孩子还不能接受的理论。孩子的画不经过任何学习一出手就有自己的个性风格,自己的表达样式,而成人呢,要经过好多年的学习,才有很少一部分人能找到自己的风格。孩子是不学而知,成人是学了也未必知,谁比谁更高一筹呢?我们成人是否应该真诚的向孩子们学习呢。
&#9632;好多教孩子画画的“教师”都打着“继承传统”的幌子蒙骗家长,让孩子模仿成人绘画,这样的“教学”,没把孩子放在主体位置上,孩子永远是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而正确的教法应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教师就应怎么教。教师的职责和作用只不过是画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
&#9632;对于孩子在绘画上的稀奇古怪的想法和看上去“乱七八糟”的画面,我一向给以肯定、鼓励,极力寻找可表扬的地方和理由,放大孩子的优点,把孩子画中的不足点击最小化,以增强孩子的自信。
&#9632;儿童有自己的爱好和需求。成人看儿童画时,不要以自己的观点代替孩子的想法。遗憾的是我们又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尊重孩子的感受呢!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里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他有着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周作人也说,“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确的理解,不是将他们当作小型的成人,期望他们少年老成,便将他们看作不完全的人,说小孩懂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周作人
儿童学[m]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8.)。这些轻视孩子的做法是拷在孩子手上的精神“镣铐”,使孩子倍受摧残。最可悲的是有的家长竟认为这样是在引导孩子“走正道”,认为从小就得给规矩,不揍不成器,当老师的也要“严师”才能“出高徒”。这些错误的做法其结果是,“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得不到认识或重视,儿童的尊严被成人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儿童的世界备受压抑,本来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抹上了阴影,失去了快乐。成人没有注意到,儿童的受压抑实际上是人性受到了冷遇或折磨”(儿童教育学博导刘晓东语
&#9632;孩子画得象不象并不重要,画得不象,并不影响孩子的想象与创造。绘画技法在幼儿阶段是不能多教的,越教孩子越没自己的主见,越教孩子越不会动脑,越有依赖和越没创造性。如传统国画“公鸡的画法”,教师会教怎样画公鸡的头、翅膀、脚等过程与步骤,甚至让孩子连续画十几个鸡头,老师再用红笔把他认为画得好一些的圈起来,以示区别。待老师“手把手”的教会孩子学会画大公鸡时,画老鹰又不会了,还得重新学起。这样教出来的孩子怎么会有创造力呢!
&#9632;孩子学画的真正意义在画外,如画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开发智力的过程,动手的过程。
&#9632;儿童画得不象是正常的,最可怕的是违背孩子的认知规律,对孩子进行提前教育,让不该画象的儿童画得很象。对于幼儿美术教师来说最无知的做法是,让一个4岁半的孩子干了5岁才能“干的活”。
&#9632;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成人的思维方式,幼儿还没有发现复杂问题的能力,比如,作品的合理性,空间方位,比例透视,遮挡关系等都不是幼儿能认知和能解决的问题。儿童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缺点”和无问题意识,看不见自己的不足,除个别因受成人不正确辅导干预的儿童外,大部分儿童都坚信自己比别人画得好。这种心理更有利于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没有必要一定要给孩子指出认知中的“错误”。只要孩子到了能认知“错误”的年龄,你就是不给他指出他也不那样画了。
&#9632;孩子的画令成人感动的并不是绘画技巧,而是孩子的天真,简朴,幼稚,脱俗及真情实感无杂念。不象成人的画故弄玄虚,显示自己有品位,不懂装懂,不秀作秀,写文章也是晦涩难懂显得自己有学问。在这一点上,孩子永远是我们成人的老师,孩子不单是帮助我们如何正确的去认识他们,还帮我们找到了什么是绘画的真谛!
&#9632;一些幼儿园小朋友的画,由于老师约束太多,规矩太多,限制太多,要求太高,幼儿们画画时难以放开手脚,这些规矩捆绑了孩子的想法,他们有了太多的顾虑。比如,教师的要求,家长的看法,别人的评价,惟独没有自己的主见。
&#9632;在儿童美术活动中,有创造性的孩子一般都是在独立方面很好的学生,独立性很强的孩子不会说,我不会画,或问老师怎么画等这样的问题。儿童美术中的创造性思维及发展个性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思维的独立性。教育学博士上官子木说:“创造性的人格特质也可以表述为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高度的独立性;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力;深刻的洞察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独立性,而独立性的反面是依赖性和从众性。个体所具有的依赖性、从众性会极大地妨碍形成正确的理解力和对事物真实性的判断力,对创造性思维来说无疑具有致命的负面作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个字的情侣网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