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皇帝列表及名字为什么问一些刁难的问题

历史上皇帝自称有哪些,尤其是秦朝和汉朝_百度知道
历史上皇帝自称有哪些,尤其是秦朝和汉朝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3、皇辟:帝王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7、主君:国君的别称。《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8、君:君主、天子。《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三国志》有《先主传》。 18、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国语。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韦昭注:“先公,先君也。” 19、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吕氏春秋。论人》:“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21、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 22、大君:古时天子的别称。宋。范仲淹:《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23、大皇:对帝王的尊称。《昭明文选。晋。陆机。辨亡论》:“大皇既没,幼主莅朝。” 24、大庭:传说上古帝王的名称。《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对初死皇帝的讳称。《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圣、圣主、圣明主、圣上、圣君、圣明、明哲:都是对皇帝的尊称。班固:《东都赋》:“于是圣上赌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 27、上:在上者,有时特指君主、帝王。《礼记。王制》:“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28、今上:对当时帝王的称呼。有时也称当今。《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郑玄:《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称呼。《荀子。王霸》:“百王之法不同。”31、足下:战国前后,臣下对君主的敬称词。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怀念介之推。《战国策。燕一》:“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32、万岁:古代臣民对王侯的祝贺之词,秦汉以后演变成皇帝的尊称。 33、陛下:秦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 34、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称的谦词。《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彀。”《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彀?’” 35、寡君:人臣对别国称自己国家君主的谦词。《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憿福于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36、国王:君主或帝王的称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汉至明一直沿用。 37、国主:国君、国王。《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38、帝、帝王:古代君主的称号。如,三皇五帝。 39、后王:古代君主的称呼。《荀子。不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后王:当今之王。 40、素王:远古帝王的称呼。道家称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为素王。儒家称孔子为素王。 41、世主:国君。 42、少主:年轻的皇帝。《大唐新语》卷十一:“高宗大渐,顾命裴炎辅少主。” 43、社稷主:国君的代称。《大唐新语》卷一:“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于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异议?’” 44、元后:对天子或君主的称呼。后世又称帝王嫡妻为元后。 45、社君:对幼主的称呼。 46、元首:君主。 47、元君:善良的君主。 48、嗣皇、嗣君、嗣圣、嗣王:继位的帝王。《礼记。曲礼下》:“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49、驾、大驾、车驾、御驾、圣驾、尊驾:原为帝王车乘的总称,后来常用为帝王的代称。《旧唐书。宦官传》:“车驾频致播迁,朝廷渐加微弱,原其祸作,始自中人。”50、万乘:帝王的代称。《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有千乗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乗。故以万乘称天子。 51、乘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后汉书。耿弇传》:“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醨酒,以待百官。” 52、皇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屈原《离骚》:“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53、真主:帝王别称,即所谓真命天子。《后汉书。王常传》:“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 54、真人:帝王的别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 55、天子:君主。《礼记。曲礼》:“君天下曰天子。” 56、天王:殷周时天子只称王。春秋以后,一些诸侯例如楚、吴等相继称王,于是尊称周王为天王。后来泛指封建帝王。杜甫《忆昔》诗:“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57、天颜:帝王的容颜,代称帝王。 58、天囚:对帝王的蔑称。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为汉族之元首,是何异取罪人于囹圄而奉之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别称。旧时又代指父亲和丈夫。《后汉书。梁竦传》:“(窦)宪兄弟奸恶继伏辜诛,海内旷然,各获其宜。妾得苏息,拭目更视,乃敢昧死自陈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丧时的自称。《左传》僖公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冲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称的谦词。 62、太祖、高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57、天颜:帝王的容颜,代称帝王。 58、天囚:对帝王的蔑称。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为汉族之元首,是何异取罪人于囹圄而奉之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别称。旧时又代指父亲和丈夫。《后汉书。梁竦传》:“(窦)宪兄弟奸恶继伏辜诛,海内旷然,各获其宜。妾得苏息,拭目更视,乃敢昧死自陈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丧时的自称。《左传》僖公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冲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称的谦词。 62、太祖、高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元世祖、清世祖等。64,皇考:本为人名。(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皇考忠)常在清代,指当朝皇帝已死的父亲。65,大行:是指刚刚崩逝,未称庙号,谥号的皇帝66
太上:本指远古帝王时代。《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释文:“太上,谓三皇五帝之世。”后世尊称帝王为太上。 67、太宗:对开国第二代皇帝的尊称。 68、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三世纪时最先用于鲜卑族。 69、单于:两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 70、人牧:国君的别称。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71、九重:原指宫禁,帝王之居处。《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后又代称天子。《旧唐书。宦官传》:“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72、朝廷:本来指帝王接见臣下纥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帝王的代称。73、明上、明王:对帝王的尊称。 74、后主:后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习惯上也称后主。如南朝陈后主、五代李后主。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C356年商鞅变法之后,以后的汉朝也是如此,从秦朝起皇帝都称自己为“朕”,BC221年赢政统一决定用“皇帝”取代“王”这个称号
研究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吗?害人的东西!
秦始皇之后,皇帝都称朕。
一般称“朕”或“寡人”。秦汉时期称寡人较多
汉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如题:  宋朝的皇帝是不是说河南话?  元朝的皇帝是不是说蒙古话?  明朝、清朝的皇帝是不是说北京话?  辽国的皇帝是不是说(失传)契丹话?  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苻坚是说什么话呢?前凉的皇帝说什么话哦?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很显然是普通话嘛,难道你没看过古装剧?天涯为什么就不能发表情
  不知道他们尿尿用哪只手捉鸡鸡!  
  我在想,苏秦和张仪当时是怎么游说列国的?哈哈  
  @来五块钱的五分 3楼
13:13  我在想,苏秦和张仪当时是怎么游说列国的?哈哈  ------------------------------  我也想过,那可都是外语啊!
  那时候叫洛阳正音。  
  其实任何一种北方的方言只要说得慢些,都是可以听懂的,比如河南,山西,陕西,北京,山东,基本不存在交流问题,只要稍加学习就能掌握!另外,古代,我想文字应该更重要!至于南方,我觉得总体应该是需要的人学习掌某种北方官话吧,如现在的普通话,或河南话,或陕西话  
  听说是雅语  
  @来五块钱的五分
13:13  我在想,苏秦和张仪当时是怎么游说列国的?哈哈  ------------------------------  @死不认穷
13:19:32  我也想过,那可都是外语啊!  -----------------------------  方言对你来说是外语?  隔壁王叔是亲爹哈
  皇帝一般都只说 屁 话,哪儿的都一样。
  楼上说的都不对,古代中原说的是客家话。现代人听不懂的。
  @想发财想疯了了 10楼
13:59  楼上说的都不对,古代中原说的是客家话。现代人听不懂的。  ------------------------------  古文
  北方话和南方话不大一样  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毕竟交流频繁,语言相差不大  始皇帝统一语言,大汉400年都讲官话,基本北方语言,文字都统一了,南方毕竟没有北方的平原多,统一,交流太不方便,南方鸟语太多,3里地就要变音,北方平原好的多
  @来五块钱的五分
13:29:35  其实任何一种北方的方言只要说得慢些,都是可以听懂的,比如河南,山西,陕西,北京,山东,基本不存在交流问题,只要稍加学习就能掌握!另外,古代,我想文字应该更重要!至于南方,我觉得总体应该是需要的人学习掌某种北方官话吧,如现在的普通话,或河南话,或陕西话  -----------------------------  有官话, 我们福州话里就有很多官话的残留,比如我们很多发音都和日语韩语一样保留有唐音。 不过我们也有比唐音更古老的语言系统,据说是古代齐语,虽然和唐音比起来与北方话差异更大,但是依然有汉语的影子。
其实现在福建话是不断受到官话的影响。
比如 有名的福建 读成 胡建。 这个还是受官话影响了的读音。
福和富是同音。 但是在现在福州话里 福字已经受近代官话影响读成 湖 了 。 而富的读音依然保留古音 读 bon
,在汉语里 福和富依然还是读类似 BON
  @花苗009
14:11:43  北方话和南方话不大一样  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毕竟交流频繁,语言相差不大  始皇帝统一语言,大汉400年都讲官话,基本北方语言,文字都统一了,南方毕竟没有北方的平原多,统一,交流太不方便,南方鸟语太多,3里地就要变音,北方平原好的多  -----------------------------  五胡乱华的时候北方人口都换种了一次了,人都换种了语言当然也换了,而五胡乱华以前的北方各地方言和官话随着移民带到南方在南方得到保留。 然后在唐朝末年和北宋末年北方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北方又被胡人洗牌一次。
  @阅贴无数
14:18:00  @来五块钱的五分
13:29:35   其实任何一种北方的方言只要说得慢些,都是可以听懂的,比如河南,山西,陕西,北京,山东,基本不存在交流问题,只要稍加学习就能掌握!另外,古代,我想文字应该更重要!至于南方,我觉得总体应该是需要的人学习掌某种北方官话吧,如现在的普通话,或河南话,或陕西话   -----------------------------   有官话, 我们福州  —————————————————  我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福建话是明以前的官话。并说中国古代由于经常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每个地方目前所说的话很多都非明朝以前的话,都是多种移民融合后慢慢演变的结果。  
  宋朝说的是杭州话,明朝说的是安徽话。
  @阅贴无数
14:18:00  @来五块钱的五分
13:29:35  其实任何一种北方的方言只要说得慢些,都是可以听懂的,比如河南,山西,陕西,北京,山东,基本不存在交流问题,只要稍加学习就能掌握!另外,古代,我想文字应该更重要!至于南方,我觉得总体应该是需要的人学习掌某种北方官话吧,如现在的普通话,或河南话,或陕西话  -----------------------------  @mmooffeedd
14:34:09  有官话, 我们福州  —————————————————  我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福建话是明以前的官话。并说中国古代由于经常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每个地方目前所说的话很多都非明朝以前的话,都是多种移民融合后慢慢演变的结果。  -----------------------------  明朝的话和现代普通话已经很接近了。 福建话有两套系统,从福建话和日语 广东话在一些词上的吻合应该保留了大量宋朝以前特别是唐朝的官话发音。
  楼主,我是陕西的,请问陕西话是什么?  
  雅音,据说类似于现代粤语
  @想发财想疯了了 10楼
13:59  楼上说的都不对,古代中原说的是客家话。现代人听不懂的。  怎么听不懂?客家人应该就听得懂。而且我发现日语有些词的发音竟然和客家话大致相同,客家话保留了大量宋或唐以前的古语  -----------------------------  
  @花苗009
14:11:43  北方话和南方话不大一样  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毕竟交流频繁,语言相差不大  始皇帝统一语言,大汉400年都讲官话,基本北方语言,文字都统一了,南方毕竟没有北方的平原多,统一,交流太不方便,南方鸟语太多,3里地就要变音,北方平原好的多  -----------------------------  北方方言比较统一,那是因为“山西大槐树”这段渊源。。。。
  @花苗009
14:11:43  北方话和南方话不大一样  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毕竟交流频繁,语言相差不大  始皇帝统一语言,大汉400年都讲官话,基本北方语言,文字都统一了,南方毕竟没有北方的平原多,统一,交流太不方便,南方鸟语太多,3里地就要变音,北方平原好的多  -----------------------------  当年的“官话”在南北朝时跑到南方来了,而北方则使用鲜卑人的语言,直到北魏孝文帝才开始搞“华服汉声”,让北人学习中华语言,但是鲜卑人不服,很快就发生“六镇之乱”。  今天的南方话更接近汉唐官话,至于北方话吗------古代诗词音韵有“入声”,你用北方话读一个给我瞧瞧?
  @idiak79
15:23:47.0  南怀瑾先生说过,唐宋人都说广东话,南迁后,北方是胡话  —————————————  纯属扯淡  
  @lafayette-01 16:01:53.0  古代诗词音韵有“入声”,你用北方话读一个给我瞧瞧?   —————————————  入声不只是残存在南方方言中  
  看过一个史料,说汉初期由于汉将经常性投降南匈奴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方言沟通不成问题,整个西汉时期汉将或南匈奴互相叛降是常事的原因是基础官兵完全是一路人,由此得知秦初年的中原地区华夏部族基本是讲的统一的华夏古羌人语言或西部华夏部族方言,华夏部族来源于西部地区,楚国及长江下游沿江地区在春秋时期也是中国西部华夏部族的移,因此可以说他们方言沟通是没有问题的,最多是今天的川人同淮北人口语交流的少许差异性,沟通还是没有问题的,否则何来二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大一统的思维惯性呢?
  美国人不管拍哪国哪朝的历史剧全说英文
  @来五块钱的五分 25楼
17:06  @idiak79
15:23:47.0  南怀瑾先生说过,唐宋人都说广东话,南迁后,北方是胡话  —————————————  纯属扯淡  ------------------------------  台湾人说自己说的是河洛古语
  @shoolifear 16楼
15:00  宋朝说的是杭州话,明朝说的是安徽话。  ------------------------------  多看点地理书
  中国这么多古诗词,它们发音有什么区别呢个。  
  @想发财想疯了了
13:59:00  楼上说的都不对,古代中原说的是客家话。现代人听不懂的。  —————————————————  扯淡,现在客家话是百越和普通话混合物  
  唐朝应该说的是陕西话,不信你用陕西话读白居易的诗,顺多了
  @来五块钱的五分
13:13  我在想,苏秦和张仪当时是怎么游说列国的?哈哈  ------------------------------  @死不认穷
13:19:32  我也想过,那可都是外语啊!  -----------------------------  “汉子小学”考倒刘教授  刘半农问章师对白话文的见解如何。章师说:“白话文不自今日始,我国的《毛诗》就是白话诗。历代以来,有白话文的小说,都是以当时的言语写出来的,写的最好的是《水浒》,《老残游记》等,甚至有用苏州话写的《海上花列传》。但是你们写的白话文,是根据什么言语做标准?”刘半农说:“白话文是以国语为标准,国语即是北京话。”章师听了哈哈大笑,问刘半农:“你知不知道北京话是什么话?”刘半农不假思索答说:“是中国明清以来,京城里人所说的话。”  章师质问刘半农:“明朝的话你有什么考据?”刘半农无词以对。章师就用明朝的音韵,背诵了十几句文天祥的正气歌,其发音与北京话完全不同,接着就说;“现在的国语,严格说来,含有十分之几是满洲人的音韵,好多字音都不是汉人所有。”这番话说出,刘半农更呆住好久,说不出一句话来应付。  章师又说:“如果汉人要用汉音,我也可以背诵一段汉代音韵的文字。”说完就背了两首汉诗,许多字的音韵都与现代不同。他又问:“你知不知道现在还有人用汉代音韵或唐代音韵来讲话的?”  刘半农听得呆若木鸡,便说:“现在哪里有人用汉音来说话?”  章师说:“现在的高丽话,主要语是汉音,加上唐朝的堂音,朝鲜的土话和外来语,即是今日的高丽话。还有日本话,主要的中国字,称为汉字,即是汉音,其余的连缀词,日本各地的土音,又加上了近代各国外来语,就称为现在的日本话。你刘半农先生不研究‘小学’,不研究‘音训’,不曾研究过《说文》所以你听了我的话,可能会觉得很奇怪。  以上是章太炎的学生陈存仁记述了这一轶事趣闻的一小部分。
  @jhgaa
15:27:08  雅音  -----------------------------  猿语。
  @idiak79
15:23:47  南怀瑾先生说过,唐宋人都说广东话,南迁后,北方是胡话  -----------------------------  南坏筋先生说过,老鼠耗子是第一美食,唐宋人都吃老鼠耗子。  o(∩_∩)o ~
  语言不是静态存在,而是流动进化中。  古汉语官话不是任何今天的方言,南方方言里的一些汉字用词及发音可能较接近古代习惯而已,但腔调已完全本土化,就象今天台湾人新加坡人香港人的普通话,都带有本土特色的腔调,在广播传媒发达的今天都免不了本土化,过去没有电子传媒的时代本土化更厉害。  口语可分成用词与腔调看,腔调=口音,用词与理性思维较相关,较易受外来影响,而腔调偏于感性,更能反映水土环境的影响,以广东粤语为例,相比普通话,粤语与邻近越南话的腔调更接近,尽管越南话不属汉语体系。腾迅有视频比较越南人说普通话的腔调,妥妥的粤腔普通话。  粤语是古汉语与古代百越土著语言融合的结合体,书面表达基本以汉语为本,但口语的日常用语习惯及腔调更受百越影响。粤语近代的高存在感源自英国人在70年代树立粤语为香港的官话并同时打压普通话,此举有违其他三个华人社会已达成的以普通话为官话的共识,目的是为了分化华人,方便英国人的殖民管治。粤语落后难听,不配成为官话,应该早日取消。  普通话是高圆圆,粤语是凤姐。
  @来五块钱的五分
13:13  我在想,苏秦和张仪当时是怎么游说列国的?哈哈  ------------------------------  @死不认穷
13:19:32  我也想过,那可都是外语啊!  -----------------------------  @langht2
18:08:58  “汉子小学”考倒刘教授  -----------------------------  一个以耗子老鼠为美食的部落,会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一个以耗子老鼠为美食的部落,会信守传统文化?  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望穿秋水丶品言
15:47:14.0  雅音,据说类似于现代粤语  —————————————  这是广东人在吹牛了,古代雅言的特点是八声调、分清浊、分尖团等。现代粤语里,声调变异为九声调,根本没有全浊声母,清浊不分,这还好意思说接近雅言?按这个标准说,现代吴语的苏州话比粤语更接近雅言。  
  现代粤语连古汉语中很重要的清音送气、清音不送气、全浊三分对立的语音体系都没有保留下来,我都不知道广东人居然有勇气可以腆着脸说古汉语像粤语?帮旁并母,端透定母,见溪群母,粤语里有这三分对立的吗?最起码有保留这个语音体系的吴语、老湘语等方言才有资格说自己像古汉语吧?说现代粤语像古汉语,骗骗对古汉语一无所知的小白吧?  
  现在的方言都是平民语言的后代变种,跟官方语言根本没啥关系,除了开国一两代皇帝受土话影响较深,其他皇帝讲的都是矫正过的雅言官话,也就是现在普通话的祖宗。  粤语虽然保留许多古汉语因素,但说现在粤语最接近古汉语就是扯淡了。比如说现在有两种方言都有汉语的四声系统,但它们发音可以区别很大的。粤语只是保留某些特征而已,并不代表它就是古汉语最接近的后裔。  
  中文是天外来语。。。跟日韩 蒙古新疆西藏越南 话都不一样。。。这几个地图的语言
都有相似性。。。北方几个地区都是通古斯语系
语言相似没什么奇怪。。。越南话跟日本话
也比中文相近。。。
  @来五块钱的五分 3楼
13:13  我在想,苏秦和张仪当时是怎么游说列国的?哈哈  ************************  周朝有官话,用的是雅言,雅言起源于夏朝。苏秦和张仪游说列国用的当然是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  历朝历代的官话一般以国都所在地的语言为发音基础。
  @小石头006
19:54:33  @idiak79
15:23:47.0  南怀瑾先生说过,唐宋人都说广东话,南迁后,北方是胡话  ****************************  南怀瑾是个狗jb。  -----------------------------  有研究说是华南话
我华南人表示认同。。。不过完全没有依据。。。陕西话也不可靠
历史上陕西
多次人口大灭绝。。。原住民没消失的话
就是陕西话。。。
  @花苗009
14:11:43  北方话和南方话不大一样  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毕竟交流频繁,语言相差不大  始皇帝统一语言,大汉400年都讲官话,基本北方语言,文字都统一了,南方毕竟没有北方的平原多,统一,交流太不方便,南方鸟语太多,3里地就要变音,北方平原好的多  -----------------------------  @lafayette-01 16:01:53  当年的“官话”在南北朝时跑到南方来了,而北方则使用鲜卑人的语言,直到北魏孝文帝才开始搞“华服汉声”,让北人学习中华语言,但是鲜卑人不服,很快就发生“六镇之乱”。  今天的南方话更接近汉唐官话,至于北方话吗------古代诗词音韵有“入声”,你用北方话读一个给我瞧瞧?  -----------------------------  衣冠南渡,说的是世家大族,和底层百姓关系不大,再说,古代王朝统治根本没有达到乡镇,只到县级。  当年的官话,一般也就是以河南南阳话为准  南方的地形限制了人的大规模,远距离交流,北方战乱频繁,人员交流频繁,不是南方能比的,南方几种话之间的音比北方话之间悬殊大的多  至于你说的慕容鲜卑,他基本是汉化,只是到了后期,宇文泰恢复鲜卑话,但高欢系列基本没有鲜卑话,即使是鲜卑话,也是汉胡分治,不是完全胡话,当然,胡话,胡说,都是形容他们的语言,不着掉的话就是胡话,不是官话,不是汉话
  @花苗009
14:11:43  北方话和南方话不大一样  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毕竟交流频繁,语言相差不大  始皇帝统一语言,大汉400年都讲官话,基本北方语言,文字都统一了,南方毕竟没有北方的平原多,统一,交流太不方便,南方鸟语太多,3里地就要变音,北方平原好的多  -----------------------------  @乱十七
16:01:51  北方方言比较统一,那是因为“山西大槐树”这段渊源。。。。  -----------------------------  不清楚  感觉大槐树这个事情比较晚点  本家族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大槐树外迁的,本人感觉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山西土话基本差不多,差距不明显,说的慢点,基本都能理解意思
  我看过几页宋朝人写的注音的书,现在的普通话区别不大,但有些字发音像河南、江西、四川等地的方言。  
  @小石头006
19:54:33  @idiak79
15:23:47.0  南怀瑾先生说过,唐宋人都说广东话,南迁后,北方是胡话  ****************************  南怀瑾是个狗jb。  -----------------------------  @柯洲忠
22:22:30  有研究说是华南话
我华南人表示认同。。。不过完全没有依据。。。陕西话也不可靠
多次人口大灭绝。。。原住民没消失的话
就是陕西话。。。  -----------------------------  不是唐宋人都说广东话,而是由于战争中原地区很多民众南迁,而古时广东地区相对封闭,所以古语得以保留。确切地说应该是:广东人说的是古代中原话。
  @来五块钱的五分
13:13  我在想,苏秦和张仪当时是怎么游说列国的?哈哈  ------------------------------  @死不认穷
13:19:32  我也想过,那可都是外语啊!  -----------------------------  周游列国,也只是大周的王国,严格说来,还是一国  再说,他们都是人杰,多会几种语言也不难吧
  @来五块钱的五分
13:13  我在想,苏秦和张仪当时是怎么游说列国的?哈哈  ------------------------------  @死不认穷
13:19:32  我也想过,那可都是外语啊!  -----------------------------  就楼猪这见识,死不认穷,也得穷死!
  @小石头006
19:54:33  @idiak79
15:23:47.0  南怀瑾先生说过,唐宋人都说广东话,南迁后,北方是胡话  ****************************  南怀瑾是个狗jb。  -----------------------------  @柯洲忠
22:22:30  有研究说是华南话
我华南人表示认同。。。不过完全没有依据。。。陕西话也不可靠
多次人口大灭绝。。。原住民没消失的话
就是陕西话。。。  -----------------------------  @小石头006
22:35:01  不是唐宋人都说广东话,而是由于战争中原地区很多民众南迁,而古时广东地区相对封闭,所以古语得以保留。确切地说应该是:广东人说的是古代中原话。  -----------------------------  华南地区的闽南话
根本就不是汉藏语系。。。长期跟北方汉语交流
越来越相似。。。还有西藏话
也归入汉藏语系
它的根是通古斯语。。。
  一直疑惑语言的传承统一
  @小石头006
19:54:33  @idiak79
15:23:47.0  南怀瑾先生说过,唐宋人都说广东话,南迁后,北方是胡话  ****************************  南怀瑾是个狗jb。  -----------------------------  @柯洲忠
22:22:30  有研究说是华南话
我华南人表示认同。。。不过完全没有依据。。。陕西话也不可靠
多次人口大灭绝。。。原住民没消失的话
就是陕西话。。。  -----------------------------  @小石头006
22:35:01  不是唐宋人都说广东话,而是由于战争中原地区很多民众南迁,而古时广东地区相对封闭,所以古语得以保留。确切地说应该是:广东人说的是古代中原话。  -----------------------------  @柯洲忠
22:52:49  华南地区的闽南话
根本就不是汉藏语系。。。长期跟北方汉语交流
越来越相似。。。还有西藏话
也归入汉藏语系
它的根是通古斯语。。。  -----------------------------  我讲的闽南语
是汉藏语系的。。。在这里
一些人讲的闽南话
根本就不是汉语系。。。汉朝话
不可能是闽南话。。。整个中国
靠一本史记
统一语言。。。普通话就是汉语
跟汉朝的汉语
差距肯定很大。。。
  中国壮族语
跟泰语是同一个语系
同一个语系的人(年
是同一个群体)。。。泰语不是汉藏语系
壮语可以归入汉语。。。汉字一直靠史记在矫正
意思一样。。。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用本地语音读一读杜牧的这首诗,看看那个地方的口音最合乎这首唐诗的平仄韵律。特别注意“斜”【古读霞】、“车”【古读叉】、“白”【古读帕,入声】、“石”【古读煞,入声】的读法。  我老家(南方)的语音跟这平仄完全相同。
  @海月初生
23:11:23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用本地语音读一读杜牧的这首诗,看看那个地方的口音最合乎这首唐诗的平仄韵律。特别注意“斜”【古读霞】、“车”【古读叉】、“白”【古读帕,入声】、“石”【古读煞,入声】的读法。  我老家(南方)的语音跟这平仄完全相同。  -----------------------------  韩国让中国统治60年
韩语发音跟唐诗
更接近。。。
  @死不认穷 对于中国来说,变化不大的是文字,而语音上从古至今一直在变,想想我小时候跟现在,回到家里,人们说的话,都会变化,每个村说话都会差别,你说呢???
  @花苗009
14:11:43  北方话和南方话不大一样  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毕竟交流频繁,语言相差不大  始皇帝统一语言,大汉400年都讲官话,基本北方语言,文字都统一了,南方毕竟没有北方的平原多,统一,交流太不方便,南方鸟语太多,3里地就要变音,北方平原好的多  -----------------------------  @lafayette1124
16:01:53  当年的“官话”在南北朝时跑到南方来了,而北方则使用鲜卑人的语言,直到北魏孝文帝才开始搞“华服汉声”,让北人学习中华语言,但是鲜卑人不服,很快就发生“六镇之乱”。  今天的南方话更接近汉唐官话,至于北方话吗------古代诗词音韵有“入声”,你用北方话读一个给我瞧瞧?  -----------------------------  @花苗009
22:30:03  衣冠南渡,说的是世家大族,和底层百姓关系不大,再说,古代王朝统治根本没有达到乡镇,只到县级。  当年的官话,一般也就是以河南南阳话为准  南方的地形限制了人的大规模,远距离交流,北方战乱频繁,人员交流频繁,不是南方能比的,南方几种话之间的音比北方话之间悬殊大的多  至于你说的慕容鲜卑,他基本是汉化,只是到了后期,宇文泰恢复鲜卑话,但高欢系列基本没有鲜卑话,即使是鲜卑话,也是汉胡分治......  -----------------------------  衣冠南渡,是指士大夫南下。北方留下的或者被鲜卑人消灭或者被强迫为奴,接受鲜卑语言。因此到了后来孝文帝改制时,鲜卑贵族不满----这是要主人学奴才的语言呀。  文化是随着知识分子走的,剩下的普通人留在北方,就统治者说胡言,他们也跟着说胡言,北方只有少数士族还偷偷保留汉语言(如渤海高氏-----有记载说北齐皇帝为了对高昂表示尊敬,只对高昂说汉语,而对其他所有人都是说胡语的),但是汉语已经不是主流,之后北人不断被胡人入侵,同化,因此现在保留的北方汉语也早就被胡化了。读不出“入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南方,正如你所说的,地势格局,因此古代语言等汉族传统很容易被保留下来,而不被蛮族的统治者同化过去,你说这是优势还是劣势?  慕容鲜卑本身就是胡人,直到北魏孝文帝时才抽风要求鲜卑人都说汉语穿汉服,但是蛮族不服,随之发生六镇之乱,之后则是尔朱氏夺政,胡人文化势力重新占据上风。尔朱氏覆灭后,出现东魏西魏之争(后来变成北齐和北周),东魏高欢自称出自汉族(实际上只知道他家是因为犯罪被罚戍的城人,就是说六镇子弟,典型的胡人身份,因此古籍上说当时人谈及高欢,直接说他“此胡儿”,就是指高欢是说胡语,穿胡服的胡人中的最顽固的镇人),最终鲜卑人宇文泰夺取江山,累传到了唐初。这一时期在中原执政的被称为“关陇贵族”,大多源于北魏武川镇-----即便是后来李唐,虽然出自汉人世家的庶族,但是也是非常鲜卑化的,担任六镇的将领,和武川集团同进退,和鲜卑人通婚,甚至改用胡姓“大野”。  唐初的朝廷是胡化的,直到武则天执政期间,为了抵御传统关陇集团的势力,她采用通过科举考试提拔关东士族,恢复汉文化的政策。唐朝中期才一度有汉文化复苏的起色,但是后期这一情况就再度发生改变。  胡汉分治,是指辽代的“南北院”制度吧。北魏并无胡汉分治说,反而是把随同迁都洛阳的和留在平城拱卫六镇的卫士进行区分---前者因为“从龙”汉化而成为鲜卑贵族,后者则从“国之肺腑”沦为贱民。因此引发大叛乱(六镇起义--尔朱氏专政--东西魏之争,尔朱荣河阴之变,就是胡人对汉化的鲜卑宫廷贵族的一次大规模血腥报复)。从高欢一个汉人(至少他自称是汉人)因为犯罪被罚为城人,李唐先祖以赵郡李氏的柏仁庶族随同武川镇人南征北战看,北魏根本就没有实现什么“胡汉分治”!  至于高欢说什么语言。参见《北齐书--高昂传》  高祖每申令三军,常鲜卑语,昂若在列,则为华言。  ----------因此,高欢会多种语言,平时一直说鲜卑语的,但是如果高昂在场,他就说汉语,那是因为高昂是渤海郡士大夫,而高欢自称祖上是渤海人,很重视高昂这个“同族”以示郑重。
  @jwmfas
22:34:43  我看过几页宋朝人写的注音的书,现在的普通话区别不大,但有些字发音像河南、江西、四川等地的方言。  -----------------------------  这个就有点扯了。古人有注音数?顶多是反切。很难看出是不是普通话。普通话起源很晚,明朝才从江淮话中形成。  宋朝官方说的是河洛话,目前在太行山区以及福建某些方言里面有遗存
  @海月初生
23:11:23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用本地语音读一读杜牧的这首诗,看看那个地方的口音最合乎这首唐诗的平仄韵律。特别注意“斜”【古读霞】、“车”【古读叉】、“白”【古读帕,入声】、“石”【古读煞,入声】的读法。  我老家(南方)的语音跟这平仄完全相同。  -----------------------------  小时候在家偷学诗词格律,对于“平仄”总是搞不明白。家父一句话“你用家乡话(南音)读读看”。  入声在以北音为基础的普通话中是找不到的,必须要用南音读才有感觉。“斜”古音是“xia”,用南音一下子读出是入声,但是北音怎么读都读不出来,因此北方人做古诗,只能死记硬背“十五韵”。  最搞笑的,虽然中华正音在南。北方却一直是政治中心,掌握权力,北人因此看不起南人,就以为南人没有早早屈膝投降蛮族,早早换取一个荣华富贵。  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惊杜鹃,辛苦李虞文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
  语言的进化原则是提高资源效益,用较小的资源达到同样目的,效益较高。接近舌根的辅音发音比起接近舌尖的显笨重,因为较费劲,简单的物理公式 ‘功效=作用力x力距’ 就可解释。语音进化的过程就是 笨重音不断被削减 轻巧音增生。笨音的音差较粗糙明显,巧音的音差较细致。  普通话成于中原的国都,国都是文化交流中心,人文进化快,普通话集各方文化影响而大成,进步快,内涵积淀丰富,语音所呈现的表象较顺畅圆润滑溜细致,即较顺耳,较少粗糙笨重的发音。  南方方言,特别是地处气候最温暖最边陲又多山地隔阂的粤闽方言,进化最慢,粗糙的笨重音比例高,听起来刺耳。以此为母语的因为习惯了可能不自觉,但在旁听的外人耳里,会偏于刺耳。在外国语言论坛上常有吐槽粤语越南话难听的,有的还是母语是粤语的华裔。有旅居英国的香港人在学习粤语的论坛上问: 为什么外国人觉得粤语难听。  粤语近代的高存在感源自英国人在70年代树立粤语为香港的官话并同时打压普通话,此举有违其他三个华人社会已达成的以普通话为官话的共识,目的是为了分化华人,方便英国人的殖民管治。民间说粤语没问题,但既已回归,就不该继续让外人的立心不良牵制,呼吁早日取消粤语在香港的官话地位,粤语落后难听,不配成为官话,且不利融合,多添内耗,妨碍了整个中国。树立粤语为官话,有如重用傻缺添堵。  普通话有如高圆圆,粤语是凤姐,把高圆圆撂一边,让凤姐到处显摆天生丽质难自弃来为华人代言,是为了传播中国人的宽容和后现代审美
  【【【为什么在香港见到大嘴宽凸腮帮子的概率比北京要大得多】】】  口音于耳有如长相于眼,挺能影响观感的。说得一口京腔在中国就是无形资本。近千年的国都集攒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影响,京腔语音的悦耳就是有容乃大的诠释。  京腔的特点是多懒音儿化音卷舌音。卷舌音是较新进化形成的辅音,讲求舌头的灵巧,和听觉辨识灵敏的配合,懒音是为了省力,同时有助语音的流畅感,听起来较顺耳,儿化音有逗趣讨喜的意思,讨人喜欢自然是往符合审美上发展,人文交流频繁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的方言会有较多懒音儿化音的现象。多懒音儿化音卷舌音是京腔听起来圆润溜滑的原因,旁观者可能感受更清晰,有外国人说广东人说话象喉咙卡了块石头,而北京人象口里含着鸡蛋,没见嘴皮子怎么动话音就哧溜出来一大串。相比广东人说粤语时的面部骨架和肌肉的动作幅度就显著多了,用来形容粤语语音观感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也侧面说明粤语欠缺流畅细腻感。灵巧细致相比笨重粗糙应该更符合审美,文明与语言应该是向符合审美发展的,较符合审美的才是较进步的语言。  东方文化对樱桃小嘴的审美欣赏应该也是循同一道理。在香港见到大嘴宽凸腮帮子的概率比北京要大得多,但又比非洲小得多。香港的小学课本用厚唇宽鼻形容黑人的长相特征,被一个白人投诉有种族歧视之嫌,上了媒体报道,香港有个处理歧视的机构叫平等机会,他们对投诉的回应是厚唇宽鼻只是事实陈述,没有涉及羞辱。美国的一个黑人论坛转载此事件,觉得被羞辱的负面回复占了大多数,这就很能反映其中的审美取向具有普世性。
  宋朝的国都曾被迫南迁,皇帝老儿总结见闻经验后曾留下‘南人不可为相’的遗训。这是单纯的地域歧视还是深藏道理?  岭南在华夏几千年的文明里存在感一向不高,几乎没出产过什么有传世影响力的人物,但英国人在香港上岸后的半个世纪,就出了两个颠覆了中国的岭南名人。太平天国的洪天王,号称自己是上帝的第二个儿子,让原来支持他揭竿起义的西方主教们得知后都气吓了个半死,太平天国闹了近20年,让原来四亿的中国人口减半,世界之最,比后来一二次世界大战死亡的总和人数还多。这之后又出了一个极度崇拜洪天王并因为吹牛不上税而得名大炮的国父,这位国父鼓吹推翻帝制但同时惦记着死后要与帝皇为邻,虽然陵墓比帝皇有过之,却没有墓志铭,被尊为国父,被两岸主政者抬捧百年,但在民间流传的名声却从不缺恶评调侃。本来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本土会发生动荡很正常,按道理大国的抗振能力应该较强,但事实上中国比周边小国经历的动荡损耗只会更大,我们国体至今仍分裂过去一百年可以说尚未有正史。因为西方思想先在岭南上岸的缘故,清末民初参与革命的粤籍比例突出,但最后能混进民国政府核心圈却鲜有粤籍的,广东三十年的经济大省,但中央核心圈也没见过一个广东的。这么多反差明显的表象,说明了什么?  我认为这些现象都可追溯到岭南这片水土的人文进化慢,积淀浅薄,导致换位思维能力较弱,玩不转心术权谋,管理人群的能力有先天劣势。从政就是管人。德行广受诟病的孙大炮能混成国父是因为当时规矩不存乱世当道,刁民比良民更容易浑水摸鱼上位。德行不够的人插手国事,任性而为罔顾社会大众利益的可能性高,为国家社会带来祸害多于利益的概率大,洪天王孙国父就是例子。古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为了确保参与国政大事的人德才过人。岭南因气候地理历史原因,人文进化较慢,德才皆稍逊,宋朝皇帝留下的’南人不可为相‘到今天对应岭南依然有参考作用。  中国大陆过去近两百年的动荡沉沦成就了周边其他三个小型华人社会台湾香港新加坡的冒起,整个现象是乱世产物,属怪象,突变造成的怪胎畸形一般命短,同理,因乱世而生的怪象也只会是一时之象。  造成乱世的根源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冲击,使东亚几千年文明积淀所形成的原有秩序和常态被颠覆,随后自然会有观念世态的混乱,混乱导致人力和财富从大陆中心向周边流失,地处大陆边陲的台湾香港新加坡都是这波颠覆混乱的受益者,说它们是踩着中国的国难上位并不为过。只是,因外力作用的升腾不会持久,外力仅能助一时,内在自强才会不息。  天资平庸的孩子,外力和运气可助其赢在起跑线上,但天资已注定他的潜力有限,后劲不继,路遥知马力。环境成就人,热带亚热带的气候地理成就的人口素质比不上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用老话说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地灵人杰。汉字表意稳定,能流传下来的成语俗语都久经考验饱含智慧,老祖宗不欺后世。  中国幅员辽阔,是个庞然大物,几千年积淀形成的秩序根深蒂固,动荡过后是回稳,过程会体现出原有秩序的主导作用。台港新都已在回归其平庸天命的归途上,借势香港而起的广东也难逃回归卑微的宿命,广东的发家致富若源自这片水土孕育出的本土人才,水土相近的广西海南越南也应该一块发家致富才对。
  我曾见福建山区的客家人与广东韶关、梅州的客家人操同一乡音畅通无阻地交流 惊讶于客家话的一致性 南方一般山区隔一座山、一条河语音都有很大差异的。客家人广泛地分布于闽、粤、赣、桂山区,都有几百万之众,不是来自中原又是哪里?客家人的族谱都记载来自中原各个县,其实通过族谱和方言是很好证明的。只是为了照顾北方人的感情,国家不会支持这样的调查研究,也不会承认北方人雀占鸠巢是事实。所有劝北方人省省,最看不惯你们动不动称南方人为南蛮子
  @小石头006
22:35:01.0  不是唐宋人都说广东话,而是由于战争中原地区很多民众南迁,而古时广东地区相对封闭,所以古语得以保留。确切地说应该是:广东人说的是古代中原话。   —————————————  可惜你的结论是错误的,粤语中只是某些字词的发音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发音,而在语音体系上是有明显差别的,浊音全盘清化的粤语有何资格说是正宗中古汉语?你听过中古汉语的拟音就可以听出来其实更像是现代官话的某些方言  
  @来五块钱的五分 6楼
13:29  其实任何一种北方的方言只要说得慢些,都是可以听懂的,比如河南,山西,陕西,北京,山东,基本不存在交流问题,只要稍加学习就能掌握!另外,古代,我想文字应该更重要!至于南方,我觉得总体应该是需要的人学习掌某种北方官话吧,如现在的普通话,或河南话,或陕西话  ------------------------------  那时候南方还是未开化“”之地
  @lafayette-02 09:22:19.0  小时候在家偷学诗词格律,对于“平仄”总是搞不明白。家父一句话“你用家乡话(南音)读读看”。   入声在以北音为基础的普通话中是找不到的,必须要用南音读才有感觉。“斜”古音是“xia”,用南音一下子读出是入声,但是北音怎么读都读不出来,因此北方人做古诗,只能死记硬背“十五韵”。   最搞笑的,虽然中华正音在南。北方却一直是政治中心,掌握权力,北人因此看不起南人,就以为南人没有早早......  —————————————  斜什么时候变成入声字了?敢问“斜”字现在在哪个方言中读作入声的?  
  俚语,你不知道?
  @阳光的悲伤
19:23:22  @lafayette1124
09:22:19.0  小时候在家偷学诗词格律,对于“平仄”总是搞不明白。家父一句话“你用家乡话(南音)读读看”。  入声在以北音为基础的普通话中是找不到的,必须要用南音读才有感觉。“斜”古音是“xia”,用南音一下子读出是入声,但是北音怎么读都读不出来,因此北方人做古诗,只能死记硬背“十五韵”。  最搞笑的,虽然中华正音在南。北方却一直是政治中心,掌握权力,北人因此看不......  -----------------------------  江南。斜读“狎”,入声。
  我也在江南,根本不是入声,是浊音,你不要把两者搞混了  
  @lafayette-06 10:40:57.0  江南。斜读“狎”,入声。   —————————————  我也在江南,根本不是入声,而是浊音,你不要把两者搞混了  
  @阳光的悲伤
10:46:11  @lafayette1124
10:40:57.0  江南。斜读“狎”,入声。  —————————————  我也在江南,根本不是入声,而是浊音,你不要把两者搞混了  -----------------------------  吴语中“斜”读“狎”,“狎”在古韵中是入声。  不过如果你是用北方话化了的语言(如上海一些小孩子使用“普通上海话”)读“斜”(xie),这的确不是入声。即便江南也有南韵北韵之分,如杭州话,就是读北韵的,而传统宁波话,就是读南韵。
  @来五块钱的五分 25楼
17:06  @idiak79
15:23:47.0  南怀瑾先生说过,唐宋人都说广东话,南迁后,北方是胡话  —————————————  纯属扯淡  ------------------------------  南怀瑾一个不入流的道士,辞职的公务员,也这么多信徒?
  @领空狱 30楼
17:30   @shoolifear 16楼
15:00   宋朝说的是杭州话,明朝说的是安徽话。   ------------------------------   多看点地理书 -----------------------------  他说的有道理~这不是地理书而是历史书的关系~  北宋京都汴梁,就是开封啊~南迁至杭州,这就是衣冠南渡,现在的杭州话仍然有中原发音~  当年的洛阳话开封话肯定和现在的不一样~  
  @阳光的悲伤 67楼
19:23   @lafayette-02 09:22:19.0   小时候在家偷学诗词格律,对于“平仄”总是搞不明白。家父一句话“你用家乡话(南音)读读看”。   入声在以北音为基础的普通话中是找不到的,必须要用南音读才有感觉。“斜”古音是“xia”,用南音一下子读出是入声,但是北音怎么读都读不出来,因此北方人做古诗,只能死记硬背“十五韵”。   最搞笑的,虽然中华正音在南。北方却一直是政治中心,掌握权力,北人因此看不起南人,就以为南人没有早早......   ————————…… -----------------------------  我们不念xie,也不念xia,念sia~入声~  当然现在教育普及后都念xie了~  
  @来五块钱的五分
13:13:04  我在想,苏秦和张仪当时是怎么游说列国的?哈哈  -----------------------------  纵横家首要的条件就是掌握六门外语。
  @死不认穷
13:19:00  @来五块钱的五分 3楼
13:13   我在想,苏秦和张仪当时是怎么游说列国的?哈哈   ------------------------------   我也想过,那可都是外语啊!  —————————————————  现在不同省份的很多话都能大概听懂,更别说当时跟中国没现在这么大!  
  @前方是旅途 2楼
13:04  不知道他们尿尿用哪只手捉鸡鸡!  ------------------------------  背着手尿尿
不扶(服)
  @阳光的悲伤
@lafayette1124
09:22:19.0   小时候在家偷学诗词格律,对于“平仄”总是搞不明白。家父一句话“你用家乡话(南音)读读看”。   入声在以北音为基础的普通话中是找不到的,必须要用南音读才有感觉。“斜”古音是“xia”,用南音一下子读出是入声,但是北音怎么读都读不出来,因此北方人做古诗,只能死记硬背“十五韵”。   最搞笑的,虽然中华正音在南。北方却一直是政治中心,掌握权力,北人因此看不起南人,就以为南人没有早早......   ————————…… -----------------------------  @小点子飘啊飘
12:55:26  我们不念xie,也不念xia,念sia~入声~  当然现在教育普及后都念xie了~  -----------------------------  我们其实也是sia,入声,不过自从“普通话”教育盛行后,就逐渐变成“斜(xie)”了。  如老上海本地话,读“斜桥”做“狎教”。不过现在即便是本地人,sia也读的如xia-----老实说用拉丁字母标中国方言,总是少那么鼓子劲。
  @领空狱
@shoolifear
15:00   宋朝说的是杭州话,明朝说的是安徽话。   ------------------------------   多看点地理书 -----------------------------  @小点子飘啊飘
12:42:04  他说的有道理~这不是地理书而是
书的关系~  北宋京都汴梁,就是开封啊~南迁至杭州,这就是衣冠南渡,现在的杭州话仍然有中原发音~  当年的洛阳话开封话肯定和现在的不一样~  -----------------------------  北宋南迁,于宋而言是“衣冠南渡”,但是以中华传统而言,宋是继承北朝传统(由北魏而北周,传至隋唐),也就是说在唐朝开始中原其实已经是胡人文化了。衣冠早在汉末大乱和五胡乱华时,已经南渡。  因此北宋南迁于临安,今天的杭州是北音,的确来自中原,但是不是“中华正音”而是北朝的胡音。不过唐宋都是以北朝胡音为正统的,因此汉人学了“胡正音”反过头来骂南方衣冠所持中华正音为“蛮夷”“鸟语”  -----“汉儿学得胡人语,争向城头骂汉人”,如是而已。
13:53:00  @来五块钱的五分 3楼
13:13   我在想,苏秦和张仪当时是怎么游说列国的?哈哈   ------------------------------   @死不认穷
13:19:32   我也想过,那可都是外语啊!   -----------------------------   方言对你来说是外语?   隔壁王叔是亲爹哈  —————————————————  周语啊,周朝分出来的  
  @y年少不轻狂
13:02:29  很显然是普通话嘛,难道你没看过古装剧?天涯为什么就不能发表情  -----------------------------  那你是没看过港剧,以前的古代人一律说粤语
  不知道,反正韩非假装口吃,不说话,哈哈。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朝皇帝列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