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治国之道首爱民 江山万里尽太平

[转载]钱学森:毛泽东成为千古伟人的机理初探
钱学森:毛泽东成为千古伟人的机理初探
二十世纪初,在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历史突然改变了轨迹。“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以非凡的胆略与智慧,领导中华民族绝处重生,仅仅用了二十八年时间,就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国内外所有强大的敌人,一雪百年耻辱,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中国人民从列强的宰割与蹂躏中奋然站立起来以后,毛泽东在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之上,发下宏愿: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今天,中国人民正在将毛泽东的伟大理想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然而在我们攀登顶峰的道路上,将会充满艰难与曲折。中国要想后来居上,超过世界领先水平,引领21世纪世界新潮,不仅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一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必须首先造就象毛泽东那样具有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胆量和雄才大略的第一流的领袖群体。毛泽东作为生长于中国大地的世界第一流的伟大领袖,为我们研究他的成长历程,探求造就伟大领袖和统帅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毛泽东,字润之。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他13岁前学过四书五经,
朝夕诵记中潜移默化了他的心灵。“影响毛泽东性格,塑造毛泽东人生境界的,还有丰富的古典文学名著。象《精忠传》、《隋唐嘉话》、《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书中古侠们打富济贫的行为,梁山好汉们的造反精神,孙悟空的叛逆性格等”
。 在13岁时由于认定继续背诵哪些陈腐无用的经书不合自己的心愿, 他便决定在家自学了。这时的毛泽东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学什么?
只是被强烈的求知欲驱动着学习他所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后来他读到一本郑观应写的讨论社会政治问题的书《盛世危言》,
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强烈震撼。他回忆说,“我读了一本叫《盛世危言》的书,我当时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是个老的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进中国。《盛世危言》激起了我恢复学业的愿望。”
毛泽东17岁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写了一首《赠父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反映出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位很有志气的青年。在东山学校,他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从这本书里,他认识了令他非常钦佩的拿破仑、彼得大帝、卢梭、孟德斯鸠、华盛顿、林肯等人物。他在东山的求学只有短短的半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湖南起义新军。辛亥革命失败后,他弃武从学。但学什么呢?毛泽东回忆说,“我并没有判断学校优劣的特定标准,也不明确自己究竟想干什么。”
他对学校的了解一是报纸广告,二是朋友介绍,
“一个警政学校的广告引起我的注意,于是去报名投考。但在考试以前,我看到一所制造肥皂的“学校”的广告,它不收学费,供给膳食,还答应给些津贴。这是一则吸引人鼓舞人的广告。……我改变了投考警校的念头,决定去做一个肥皂制造家。……这时候,我的一个朋友成了学法律的学生,他劝我进他们的学校。我也读了这所法政学堂的娓娓动听的广告。……我写信给家里,重述了广告上所许诺的一切,要求给我寄学费来。……另一个朋友劝告我,说国家正处于经济战争中,当前需要的人材是能够建设国家经济的经济学家。他的议论打动了我,我又花了一元钱向这个商业中学报名。我真的被录取了并在那里注了册。……有一天我读到了个广告,介绍一所公立高级商业学校的优点。……我认为最好能在那里成为一个商业专家,就又付了一块钱报名。……我进了这个学校,但是只耽了一个月。我发现,这所新学校的麻烦之处,在于很多课程都用英语讲授。我和其他学生一样只懂得一点点英语。……我的下一个经历是省立第一中学。我花了一块钱报名,参加了入学考试,发榜时名列第一。……我不喜欢第一中学。它的课程有限,校规也使人反感。我读了《御批通鉴辑览》以后,得出结论:不如独自看书学习。”此后毛泽东住进湘乡会馆,每天到省立图书馆去读书,主要是世界地理和历史。后来实在没有钱了,才又留意广告,考进湖南师范学校,“我在师范学校当了五年学生,并且抵住了后来所有广告的引诱。最后,我居然得到了毕业文凭。”
从一九一 三年到一九一八年,这是毛泽东一生接受的最正规、最完整的教育。
  单从以上引述的有关毛泽东就学的的经历来看,可谓乏善可陈。读了六年私塾, 一无留洋背景,
二无名牌学历。17岁读高小, 后来是一联串的技校, 而且个个半途而废。25岁才师专毕业。 这样一份简历在一般人看来, 别说锦绣前程,
就是混碗饭吃,
也是实属不易。毛泽东的求学经历,
为何如此坎坷?
因为他内心深处孜孜以求的是超凡脱俗的“内圣外王”之道, 天下没有一所学校有能力传授!
而这一切只有靠他自己去独立探索。就是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步形成了非凡的个性,和由此产生的超人的智慧。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大的领袖,关键的原因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出了伟大领袖的心理素质。一种高屋建瓴的领袖心态。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性格形成对其以后一生的成就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与其当时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如果不是出生在湖南, 他的心理发育历程也许会大不相同,
中国的历史也可能随之而大不相同。湖南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在近代出了个曾国藩。正如唐浩明在《曾国藩》一书中描写的那样, 曾国藩平定太平军后, 十几万湘勇带着从金陵劫掠的大批财富, 回到湖南 “起屋买田, 送子读书,
经商跑大码头,
出门会阔朋友,
开湖南一代新风,
遂使历来号称天荒之地的三湘四水,
从此眼界大开, 风气大变, 人才辈出, 灿若群星,
成为近代中国最有名气, 最有影响的一个省份。”
在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
崇仰和学习曾国藩,
在湖南青年学子中蔚然成风。莫志斌,陈特水在《跟毛泽东学读书》中披露,青年毛泽东是极为推崇“圣贤”的。他“衡量圣贤的标准,显然是受了曾国藩家书的影响。”曾国藩为教育曾氏子孙,选择了“古今圣哲”周文王,孔孟,司马迁,诸葛亮等33位中国历史上卓有建树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青年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就完整地记录并深入研究了这33位曾国藩选出的“圣哲”,其中多位在毛泽东的早期著作中多次出现。毛泽东特别崇拜曾国藩从修身养性的“内圣”入手,中道致力于经帮治国,治军,“平天下”,从而引向“外王”
之道。在青年毛泽东眼里,曾国藩是位既懂“内圣”之道,又获“外王”之绩的“圣贤”人物。在曾国藩的影响之下,加上西学东进的时代感召,和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悲惨境遇,毛泽东逐渐明确了学习的目标,那就是师从古今中外的众多最伟大的人物,修炼“内圣外王”之道,兴邦治国平天下,改天换地救中国!
  伟大的志向造就了毛泽东非凡的品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了完成“天降大任”,毛泽东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吃大苦,耐大劳的品格。他和友人一起徒步考察湖南,“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沿途乞讨,体察民情。为了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每遇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他常赤身露体,呼号狂奔着在峥嵘险峻的岳麓山上奋勇登攀。抒发着战天斗地的万丈豪情。寒冬腊月,冰水浇身。风急浪高,劈波斩浪。风吹浪打,闲庭信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种青年时代的壮志豪情,在他令人回味无穷壮美诗篇《沁园春.长沙》中得以尽情的展现: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顶天立地的豪迈气概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他胸怀远大抱负,有意识地自我训练的结果。
  在品格修养中,
毛泽东还非常看重成大事者忍辱负重,
百折不挠的意志磨练。正是这样的心理素质使他在日后极端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中, 在受到错误路线打击排挤的逆境中,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领导中国革命, 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
去争取胜利。正是这样的心理素质使他所造就的人民军队具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概, 它要压倒一切敌人, 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正是这种气概,
铸成了人民军队的军魂。它让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们无不心惊胆寒。毛泽东曾反复研读司马迁在受腐刑之后写给朋友的《报任安书》, 并仔细地琢磨司马迁在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境界:“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毛泽东经常用《报任安书》中的话来教育全党要经得起挫折, 要不为逆境所折服, 要奋发有为。毛泽东日后考察干部,
也特别看中能否经得起挫折这一条。后来邓小平几落几起,终成大业。这与毛泽东除欣赏其才干外,也爱惜其能经得起挫折的品格很有关系。
  司马迁对毛泽东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司马迁注意读“无字之书”。他20岁以后,游历各地的名山大川,考察史迹,广收史料,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为他后来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司马迁的“实学”精神令青年毛泽东深受感动,他表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在司马迁的“实学”精神影响下,毛泽东一生注重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1927年写下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其调查研究的典范之作。后来在延安又写了《实践论》。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其获得真知灼见的重要方法。
  毛泽东伟大的志向在造就其非凡品格的同时,也使他拥有了做为领袖所必备的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张昆弟1917年9月日记曾记述:“毛君云,西人物质文明极盛,遂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之发达已耳。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无价值。”(注:《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638页。)胸怀大志的青年毛泽东喜欢“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毛泽东自述:“我渐渐聚集了一批学生在我的周围,这些核心成员后来组成一个团体,对中国的大事和命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是一群态度严肃的人,无暇谈论琐事。……我和我的朋友只愿意谈论大事——人的本质、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和宇宙。”这些人包括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张昆弟、萧三、陈昌、周世钊、罗学瓒、彭道良等中国革命运动的先驱。他们组成的团体就是著名的“新民学会”。
“《礼记》里的‘大学’篇中有‘道在新民’;《书经》里的‘汤诰’篇中,有‘人作新民’。我们取其‘新民’,意在除旧布新。新的人,新的势力,开一代新风!”不久以后,毛泽东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便高举着共产主义这面大旗,凝聚党心,军心,民心,让千百万仁人志士,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的伟大目标,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了革命,分身碎骨,心甘情愿!天安门上毛泽东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全球华人,无不动容!建国之初,毛泽东“超英赶美”一番宏愿,海外赤子,竞相归国。没有汽车洋房,没有金钱美女,只有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新中国建设蓝图!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蒸蒸日上,一日千里。今天让我们反思一下,如果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时,不用解放全人类的的伟大目标为感召,而是用为实现“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而奋斗,谁会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头都没了,还想啥?毛泽东如果没有“超英赶美”的宏图大志,而是“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海外精英们还会有毅然回国的激情吗?毛泽东的伟大,在于其志向的伟大,感召力的伟大,凝聚力的伟大!
  伟大的志向不仅造就了毛泽东非凡的品格,也造就了毛泽东超人的智慧。毛泽东安邦治国,改天换地的奋斗目标,注定了他只能师从天下最有智慧的那位老师---五千年的历史。1910年毛泽东在私塾里第一次读到了吴乘权等编修的《纲鉴易知录》。这是一部简明中国通史。私塾的学习为他的打下了古文的基础。后来他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里读到了《御批通鉴辑览》。这部书是由臣下将乾隆帝朱笔御批的《资治通鉴》的800条汇编而成。此书的卷首还有乾隆写的序言。学安邦治国何人最有资格当导师?当然是建功立业的帝王。这样的帝王总结出的历史经验,正是那时的毛泽东在冥冥之中苦苦寻找的指路明灯。就是为了读这本史书,他退学了。按照乾隆的指点,毫不犹豫地纵身跳进了浩瀚的历史海洋。从此以后,毛泽东读史成瘾。史书成了他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资治通鉴》是他最为欣赏的著作之一。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百度百科)。毛泽东评价《资治通鉴》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我读了十七遍,每读一遍都获益非浅。”
  《二十四史》也是毛泽东最爱读的一部史书。该书是由清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部史局的结果,它以统一的纪传体裁,完整、系统地记录了明亡以前中国几千年的沧桑历史。是中国唯一一部完整的、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官修史总集。全书共有三千二百多卷,八百多册,约有四千万字,可谓包罗万象。毛泽东并非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去考证式地读史。而是带着问题读,根据需要读。目的是学习安邦治国平天下之道。
  当毛泽东将上下五千年的天下兴亡,人世沧桑,尽收眼底,烂熟于胸,融汇贯通之后,终于找到了上帝为历史当裁判,为帝王写评语的感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跃然纸上: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当毛泽东将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的雄才大略,经验教训融入自己的灵魂深处之后,他本人也就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达到了料事如神,用兵如神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毛泽东通过正确的“修炼”确实达到了“神”一般的境界!
  这里我们并不想鼓吹神秘主义。而是要探索毛泽东成为千古伟人的机理,从而让毛泽东式的领袖人物能在中华大地上层出不穷!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实例来分析历史是如何启发毛泽东的灵感的。
  毛泽东的许多政策和方略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比如《汉书》中《赵充国传》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时边塞有事,京师发兵,粮草运输极为不便,往往兴师动众至边疆,敌已遁逃。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督兵西陲,多次上书,提出“屯田戍边”, 寓兵于农的主张,而且身体躬行就地解决军粮, 这样可避免长途运输的困难, 节省国库开支,
长期戍边。这个主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曹操和曾国藩也搞屯田, 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为抗战时期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解放后建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以及黑龙江军垦农场等重大举措, 提供了历史借鉴。(将来有朝一日,中国大举开发非洲或月球什么的,这条仍然可以借鉴。此乃后话。)
  毛泽东善用兵,
其中很多也是从赵充国那里学来的。赵充国主张,
“善战者致人,不致 于人”
。毛泽东将之表达为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
“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
“战无必胜,不苟接刃;攻不必克,不苟劳众。”
毛泽东总结为“不打无把握之仗。” 赵充国提出“以逸待劳,取胜之道也。”
毛泽东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
  赵充国平定西羌少数民族暴乱时,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保护牧农草地的政策受到牧民的拥戴。这为毛泽东长征路过彝族地区的民族政策提供了示范。赵充国的“严惩首要,胁从不问,善待来使,保护牧民”的民族政策,最终使罕开族不战而降。而与其合谋的先零族的入侵,也因势单力孤而被击破。后来孔明对孟获的七擒七纵,更是将对少数民族的攻心战术发挥到极致。这对毛泽东的民族政策和俘虏政策的制定有重大启示。
  范忠程在《博揽群书的毛泽东》中,记述毛泽东在《赵充国传》讲到兵法的地方逐一圈划。三个大圆圈的竟达19处之多。从圈点浓密,标记繁多,批语精当来看,毛泽东对赵充国印象极为深刻。
  毛泽东读《史记 . 高祖本记》与《史记
项羽本记》,对刘,项二人楚汉相争前后的历史作了认真的思考。毛泽东认为项羽的缺点在于优柔寡断,沽名钓誉,不善纳谏。肯定刘邦了解人民心理,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决策对头,用人得当。后来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到民主人士李鼎铭的“精兵简政”的建议时说:“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只要你说的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后来又建立了人民政协制度,就是由刘邦这样的历史经验而来。
  在楚汉相争最关键之际,两军相持于荥阳。楚军切断了刘邦的粮道,刘邦害怕了。请求休战。以让出荥阳来换取项羽承认荥阳以西为汉的领土,项羽不顾谋臣范增的反对,放弃了接近灭汉的胜利,“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鸿沟而东为楚。”
和约签定后,项羽松懈,引兵东去,而刘邦得以喘息,最后打败了项羽。这段历史毛泽东自然是牢记于心,决不会重蹈项羽覆辙。1949年4月,在国民党政府即将垮台之际,重演刘邦故伎,向共产党提出划江分治的主张。毛泽东不顾斯大林的压力,坚决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此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著名诗篇中,阐述了楚汉相争的历史经验:“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战争年代,许多高超的智慧和谋略都是来自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上所举的仅仅是其中的几个例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毛泽东的智慧,本质上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原因。
  中国的历史虽然为战争和谋略提供了大量借鉴,但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特别是经济战略方面,却是一片空白。只有苏联一种模式。毛泽东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几乎从头摸索。而不是在大量历史经验的指引下,胸有成竹。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才华横溢,而经济建设中则屡屡失误的主要原因。这也正是这位伟人的历史局限之所在。
  在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我们不仅面临着超级军事强国,也面临着它的超级经济和科技实力。小小寰球,两只猛虎,早晚会有一决高下的时候。中华民族要想后来居上,必须要技高一筹,未来的竞争既是实力的竞争,更是智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领袖之间的较量。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楚汉相争,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刘邦,项羽领导水平之高下。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弱者可能打败强者,关键在于统帅。
  “导师伟业垂千古,长征接力有来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未来中国的领袖们,应当学习毛泽东,研究毛泽东,超越毛泽东。批量造就新一代的毛泽东。关键要抓住两个方面,首先是要有远大的抱负,中华民族决不会甘为人后。。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创造力,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号召力,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凝聚力。只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发奋图强,科学谋略,才能在不久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顶尖水平!要继承和发扬天不怕,地不怕,不信鬼,不信邪,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大无畏的毛泽东精神。二是要大量研究谋略,不仅是中国的谋略,更要加强研究西方的谋略,特别是经济谋略。未来的主战场更有可能是在经济领域展开。什么是领袖,领袖就是谋万世者,领袖们的谋略从哪里来,毛泽东的伟大成就表明,其过人的智慧主要来自于对中华五千年谋略史的正确总结。靠的是对历史上的大量实例分析来积累经验。这和诸葛孔明初出茅庐便能够大展宏图是一个道理。中国未来的领袖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精通千百年以来的西方经济谋略史。最后创造出结合双方优势的中西合璧的新的谋略体系。从而占领未来竞争中的智慧制高点。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主要参考文献:
  1.莫志斌,陈特水,2003,《跟毛泽东学读书》,中央文献出版社。
  2.唐浩明文集,2003,《曾国藩》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3.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1980,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中译本)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请高人解释一下<水浒传>楔子中的第一首诗的意思麻烦各位高人翻译一下“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人_百度作业帮
请高人解释一下<水浒传>楔子中的第一首诗的意思麻烦各位高人翻译一下“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和涵义,麻烦尽量详细点,我看不明白.谢谢了
这八句诗并非凭空杜撰而来,作此诗之人却是大有来头。此人姓邵名雍,字尧夫,是北宋年间一位极有名望的大儒。他祖籍范阳,幼年时随父迁居共城。少年饱学,隐居在苏门百源山之上,人皆称为“百源先生”。蒙当时仁宗皇帝下诏授官,他竟是屡次不赴,大有闲云野鹤之风。后来移居在洛阳,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从游甚密,名动一时。这邵尧夫创立了象数学派,精通易理与道家学说,也有称他的象数之学为“先天学”者。死后,被谥为“康节”。
他这首诗乃是叹那残唐五代之时,天下干戈不惜,战乱纷争,永无宁日;幸得天道循环,分久必合,出了一位英雄。七律:"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天下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这首诗原是宋神宗时名士邵雍的作品,诗中抒发着作者对于历史云烟,今昔漫衍的慨叹以及太平无事,云开见日的欣然.但在《水浒传》这部讲述绿林起义,强盗造反的小说中,以此诗作为开卷诗,似乎却另有深意.金圣叹于此评道:"一部大书诗起诗结,天下太平起天下太平结."
扫描下载二维码&简介:黄代本,云南昭通人,毕业于云南师大,现在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法官作协主席,《昭通法苑》主编。先后在《滇池》、《大家》、《山花》、《边疆文学》、《星星》、《诗刊》、《天平》、《北方作家》等发表散文、小说、评论。作品主要有散文集《我的河山》、《古道雄关》;中篇小说集《太阳出来瓦上霜》、《天意无私草木秋》;人文考察笔记《豆沙关》;法官手记《走遍乌蒙》等。长卷散文《在泥鳅河流过的地方》获2005年“滇池文学奖”,中篇小说《入土为安》获2008年“边疆文学奖”。
&注册日期: 15:09
&&文章查询
2016年二月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江山无主月轮高
江山无主月轮高――《资治通鉴》阅读随笔之四&nbsp&nbsp&nbsp&nbsp&nbsp日月两轮天地眼,史书万卷圣贤心。由于出生在偏僻的乡村,由于父母都不识字,多年来我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实际上仅限于读过的几本小说,以为三国就是《三国演义》,宋朝就是《水浒传》,如果宋江不招安,肯定可以当皇帝,说到历史人物,也就大多是联想到这些小说里偷鸡摸狗的那些所谓好汉。不幸中的万幸是,由于对这几本小说的反复阅读,由于背诵了这几本小说里的古典诗词,拓展了我的想象空间,增强了我对另外一种生活的向往,在人生跌落至最低谷的时候,面对那些没有由头的伤害,有奋力一跃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改写了个人的历史。尽管我在以后读书的专业是政史不分的,但实际上也只是大略掌握了历史的脉络,知道了朝代和朝代之间的前后顺序,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的细节,特别是历史上那些引起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偶然因素,我几乎是一点基础都没有的。司马迁说过人生要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古代的读书人都有游历的传统,但我们面对的现实也不是你想走哪里就到哪里。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由于不善于协调关系,我多年来都没有外出的机会,特别夸张的是,有八年的时间,我连昆明都没有到过,一个人在大高原上行走,一个人在大峡谷里想入非非,说句实话,对于有没有机会到外面去看看,我是很丧气的。直到2008年6月,昭通中级法院的陈昌院长派我到外面去开开眼界,到了北方的一些省份,深切感受了北方历史文化的厚重,从心理上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从北方回来之后,我从《资治通鉴》入手,开始了对历史的系统阅读,直接接近演绎历史的历史人物,从细节入手来观察这些历史人物的起心动念,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成败得失以及对一个朝代盛衰的影响,不能不感慨再三。&nbsp1、能攻心则反恻自消,不审势即宽严皆误&nbsp&nbsp&nbsp&nbsp曾国藩一再告诉我们,读书正确的方法是读经读史,经则专熟一经,史则专熟一代,历史的演变过程离不开盛衰两字,一是朝代的兴衰,二是历史人物的兴衰,兴亡谁定,盛衰无凭,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的是,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繁华都是在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时至今日,提到盛世,我们仍然要说到汉唐,仍然要说到开创万事基业的刘邦和李世民,尽管毛主席在他有帝王之气的诗词里在“数风流人物”的时候没有提到刘邦,但我仍然认为刘邦要在这些人物之上,在阅读《资治通鉴》之前,由于受以前历史教科书和民间传说的影响,我们总是将刘邦等同于流氓,包括一些电影电视都是按照这个模式来塑造刘邦的形象,将刘邦的形象塑造得极其猥琐,就像我们村里的二流子,其实不然,刘邦是个自视很高的人物,作为布衣,手提三尺而取天下,非天命莫能为之。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像刘邦这样的人物确实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应天星的人中龙凤,是大的英雄,有大的智慧,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我们说刘邦和李世民都是英雄,是指他们在夺取天下和治国安邦上的表现,乱世因为他们的出现而治。作为历史人物,以此相对应的是,在汉唐之前的秦始皇和隋朝的隋炀帝,也确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唯一不同的是虽然残暴,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的天下是从六国手里夺来的;而隋炀帝的天下是在将父亲搞死之后从父亲手里夺来的,他们两人都一样的残暴和荒淫。秦始皇在北方修筑长城是为了抗击匈奴,而隋炀帝在南方开挖运河则完全是为了到处游玩,最后的结果都一样的弄得民不聊生。隋炀帝几次征伐高丽,但征伐的原因竟然是高丽的失礼,竟然是在到处巡游的时候在北方遇到了高丽人和自己辖区内的臣下来往。兵者为国之凶器,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大兵过后,必有凶年,数百万的大兵远征,数十万人的客死他乡,结果一定是众叛亲离。秦始皇在死后不久,他的后人就灭绝了,想一世乃至于万世,结果是无常常在;隋炀帝在亲征高丽的时候自己的后勤部长在背后叛乱,他是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的,在被部下杀死之前,他亲眼看到了他的未成年的儿子被部下杀死。帝王有帝王的死法,唯一让他选择的是被勒死而已,只是不知道面对这种下场隋炀帝感觉究竟如何。&nbsp&nbsp&nbsp&nbsp读历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而是为了学习历史。虽然强调要有家国天下的胸襟,但一定要明白人生的真谛是轮回。江山无主,月映万川,历史的眼光是不走极端,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就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对秦始皇的暴政是有争议的,作为读过十七遍《资治通鉴》的毛主席就曾经说过“劝君莫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历史的进程有时取决于历史人物的爱好或者一时的心血来潮,而让我们不明白的是以荒淫残暴著称的隋炀帝精通诗歌辞赋并且竟然对佛学有一定的研究,只是不知道他是如何学的。在阅读《史记》的时候,我曾经留意过一个关于秦始皇的细节,也就是甘罗十二为相,作为有名的说客,由于看不惯秦始皇妃子的行为,当作秦始皇的面调戏妃子,如果不是甘罗求死心切,秦始皇竟然要以甘罗是小娃娃而不计较。这样的小节不太符合作为暴君的秦始皇的一贯做法,但历史的事实确实如此,如果是一点长处都没有,那么也就不可能成为千古一帝了。&nbsp&nbsp&nbsp&nbsp我没有怀疑汉武帝和唐太宗都有想将国家治理成太平盛世的愿望,治理国家是一门艺术,忍者无敌,仁者无敌,需要的是大的智慧,如果缺乏这种智慧,就容易走入宽严皆误的怪圈。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作为两个有代表意义的盛世,现在的文艺作品里所表现的那种富丽堂皇的大唐气象,其实在现实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现实的情况是如何的呢?一是和周边民族的战争没有停息过,二是内部的叛乱和平判的斗争贯穿了两个盛世的始终。盛世都是如此,何况是乱世,何况乱世占据了全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明白了历史的真相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现实。我们平时常说的一句话是“内忧外患”,而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的都是生于忧患,国家如此,个人也是一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内忧外患,从外部的情况来看,汉代的外患主要是匈奴,学者们归纳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秦始皇筑长城是为了抗击北部的匈奴,为了修筑长城,导致了老百姓的抛妻别子,我对孟姜女哭倒长城是有疑问的,但这种揪心的哭声却真实地反应了人心的向背。天倾东南,地陷西北,当反正都是一死的农民在东南的大泽乡揭竿而起的时候,有鸿鹄之志的人成了改朝换代的工具,而真的英雄却乘势而起,开始逐鹿中原。想开万事之基的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nbsp&nbsp&nbsp&nbsp内部的战争是为了争夺江山,为了成为金口玉牙的真命天子,人人都作此想,就要去争斗,有的是用武力从外人手里去争夺,有的是用阴谋从亲人手里争夺,争夺的结果导致了许多皇帝晓不得自己是咋个死的。外部的战争是为了征服和掠夺,摧毁敌人的实力,掠夺敌人的财产和土地。匈奴随时越过阴山山脉进入河套平原成为大汉的心腹大患,由于国力的原因,汉朝的几个皇帝都是“百忍堂”的堂主,都是采取忍让的做法。因为在实力不够的情况下,实在是不忍不行,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有了奋起还击的实力,成就了汉武帝文治武功的也主要是对匈奴的战争,由于有了对匈奴的战争,就有了飞将军李广,就有了苏武牧羊,就有了后来的昭君出塞。在2008年6月我到河套平原的时候,南方已经进入雨季,而阴山山脉虽然绵延而逶迤但依然是寸草不生。作为地理的天然分界,上千年的时间,匈奴和汉民族就在这里斯杀。在汉兴之初的上百年时间里,虽然也有南方对南越的用兵,但比起北方的匈奴来,实在是算不了什么的。外部的忧患如此,内部的忧患就更是层出不穷了,因为想做皇帝的人太多了,弟兄之间在争,叔侄之间在争,有的用心,有的用兵,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即使是盛世也不例外。而在另外一个所谓的盛世大唐,和大汉比起来,依然是大同小异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方位而已。汉代的边患主要在北方,而唐代的边患主要在西部或者西南;汉代的边患是匈奴,唐代的边患主要是吐蕃。吐蕃即是今天的西藏,在吐蕃强大的时候,云南的大部都是他们的地盘。汉有王昭君出塞,唐有文成公主和亲。汉有卫青,唐有韦皋,在民族战争中,他们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由于受唐诗的影响,一般意义上认为,唐代的繁华是超过了汉代的,大家容易忽略的是,即使是在李白的年代,依然有杜甫的“三吏三别”,依然有几个皇帝连皇城都守不住。都说是从盛到衰,看完历史的记载,真的不知道盛从何来,只不过是比起四分五裂的时代来说,相对是统一的江山而已。我们向往汉唐盛世,其实实在是盲目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做的就不是复兴的问题,而是振兴。&nbsp&nbsp2、从古知兵非好战&nbsp&nbsp&nbsp&nbsp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在我看来,所谓的盛世,其实也就只是能将自己的事情摆平而已,一旦连自己的事情都摆不平了,也就标志着衰落的开始。国家如此,个人也一样,连自己的事情都摆不平的人,大概也不是什么强者。有边患不怕,问题是能不能将进入国境的外敌驱逐出去,能驱逐出去,就表示自己的有力和强大。衡量领导者是否成熟的标志是稳健,相对和平的环境来之不易,战争的开启一定要慎重,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旦开始自然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为多数时候我们失败不起。打赢战争的不是高手,高手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主帅无力,累死三军”,要有可以御敌之兵,更要有可以御兵之将。就我觉得,历朝历代,我们这个民族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在对人才的使用上总是出问题,一旦人得其位,位得其人,就能开一时之太平。如何衡量是否位得其人呢?就要考证这个职位的职能,在这个职位上需要具备些什么样的素质,也就是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对事不对人。我们平时说料事如神,料事如神的前提是建立在对身边人物的准确认识上,作为帝王,在用人识人上,刘邦的许多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他能准确地判断出在萧何之后的许多年现任的大臣之中谁能辅佐汉家的天下,这样的识人之明确实是古今少有的。在历史上,即使是半人半神的诸葛亮也有用错马谡而失街亭的错误,难怪人们一再感叹知人之难。确实如赵藩所说“从古知兵非好战,后人治蜀要深思”。&nbsp&nbsp&nbsp&nbsp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马上得到的天下不能在马上治理,会打仗的人未必会治理国家,作为汉代的开国之君,刘邦是吃过匈奴的亏的,为他雪耻的是他的后人,我们说汉代的武功主要表现在对北方匈奴的用兵上,而在对匈奴的用兵上,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卫青、霍去病、李广、苏武的英名。《苏武牧羊》的名曲到今天还在抓扯着我们的心,司马迁发奋写作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也或多或少和对匈奴的用兵有关。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儒家讲究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积极的入世。在一定意义上说,经过汉初几十年的积累,由防御为主的战略到了战略进攻的转变,作为汉代走向顶峰的标志,汉武帝的主要功绩也就是对匈奴的用兵,我们称之为大汉民族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由于对匈奴的用兵,基本上解决了威胁中原的边患,由于受平时正面宣传的影响,我们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北方战争中,更多的是看到他们光辉的一面,而在这光辉的一面隐藏着的个人的兴衰荣辱却不得而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即使是像李广一样的千古名将,也有自己求之不得的东西,这就是戎马一生就为个封侯而已。求之不得,展转反侧。“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已经过去,大兵过后,必有凶年,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在汉代的相对强大由三国的战乱结束之后,后来的晋虽然有短暂的统一,但也很快由八王之乱走向没落,南北朝的战乱在一定意义上有点相似于春秋战国时的战乱,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最终被宋、齐、梁、陈相互取代。在历史上,一直强调的是西北为创业之基,就有许多人从易经的角度来解释朝代的更替,隋朝短暂的兴亡有点相似秦的统一,秦传二代就灭亡了。都说知子莫如父,由于隋文帝杨坚对自己的儿子不能准确判断,最后死在自己的儿子隋炀帝手里,皇帝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隋炀帝有搞女人的本事,但没有治理国家的本事,由于不知兵而用兵,隋朝也是两代就被唐所取代,国家进入了我们今天还在向往的所谓大唐盛世。&nbsp&nbsp&nbsp&nbsp如果说秦末的暴政导致农民战争,群雄逐鹿给刘邦带来了开大汉盛世的机会,那么隋炀帝的荒淫无耻确实同样给有想法的李世民带来了机会,刘邦出生草莽,而大唐盛世的开创者李世民出生相对高贵,他的母亲出生名门,如果说他高贵的血统来自他的父亲,那么我更宁愿相信他的英雄本色来自他母亲。他的母亲是北周的贵族,当隋文帝从自己的外孙手里夺取了皇位的时候,面对女儿的呵斥,隋文帝无语。而另外一个女子,由于舅舅家的皇位被夺取而发狠说,如果我身为男儿,我一定要为舅舅家报仇,就是这个女子嫁了后来的李渊,生下了李元霸、李建成、李世民等英雄豪杰,在为舅舅家复仇的同时,就便开创了大唐盛世。和大汉的吕后一样,大唐出了个武后,作为女人,她们的做法我们不好评价。尽管出现了相对的辉煌,或者说一定程度上大唐的辉煌超过了大汉,但一样的结果也只是相对能将自己的事情摆平而已,一般来说,一个朝代,在摆得平外部的时候,内部也基本是摆得平的,一旦内外都摆不平的时候,就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将”,作为被即将处死而被李白救下来的千古名将郭子仪,对于大唐的后半段历史确实是不可不提的人物,不是郭子仪的出现,我甚至怀疑大唐到了唐玄宗就打上了句号。或者说大唐的后半段主要人物应该是郭子仪的后人,因为他的儿子娶的是公主,他的女儿嫁的是太子,相比较而言,大唐的皇帝几乎没有太差劲的。当年轻的皇帝登位,宦官要求郭太后听政的时候,郭太后说汉有吕后乱政,本朝有武后的教训,皇帝年轻,要宰相何为,我郭家是什么样的人家,怎么将我和她们相比。这就是郭子仪的后人的做法,古往今来,究竟有几个人有这样的胸襟。什么人算是历史人物,这样的人就是真正意义上有大福德的历史人物,因为有了他们,历史不再是一片空白。&nbsp&nbsp&nbsp&nbsp人人都想当大官,但要看看自己是不是有适合其位置所需要的才德,如果不具备这种才德,对自己是灾难,对国家和民族更是灾难。如果说杨国忠对南诏的错误用兵导致了大唐的由盛转衰,那么,在安史之乱被郭子仪平定之后,大唐面对的边患主要是西部雪域高原上的吐蕃,或者说吐蕃在长时期里给大唐带来麻烦。除了吐蕃外,南诏也不断给大唐制造麻烦,到这个时候来看诸葛亮北伐中原前的平定南中,我们才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高明和深意来,有句话说的是玩物丧志,我在2008年6月到西安的时候,导游吴思雨说唐玄宗精通音律,和杨贵妃的关系也并非只是男女关系,他们二人在声乐和音律上有共同的话题,由于女色的原因,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错误地使用了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由于对南诏的错误用兵,20万将士尸骨无还,成了大唐从盛到衰的转折,安史之乱接着而起。就我觉得,虽然有北部的回鹘随时进入境内,但一旦出现内部的战乱,为了确保自己的帝位,即使是向外部借兵参加平乱也是可以考虑的,回鹘就曾出兵参加了大唐对安史之乱的平定。阅读唐朝后期的历史,给我直接的印象是,除了中央的削弱和内乱外,吐蕃就经常威胁到大唐的都城长安,在对吐蕃的用兵中,坐镇成都的西川节度使韦皋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在很长的时期内,由于有韦皋的坐镇成都,确保了大唐后期的相对平安。&nbsp&nbsp&nbsp&nbsp我们今天知道的袁滋出使南诏,实际上也就是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的韦皋一手策划和运作的。作为昭通人,我们可以出很多的钱请人来在豆沙关走钢丝,我们也知道豆沙关有袁滋摩崖,可我们有几个人知道从豆沙关走过的袁滋一行中宦官俱文珍和小使土突承璀在后来的日子里几乎左右了大唐帝位的传承。而南诏和大唐的关系是不是由此之后就相安无事呢?没有这样简单,国家关系是以实力为后盾的,政治就是用人,一旦用错人,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在韦皋之后的西川节度史杜元颖昏庸无能,南诏又打到了成都,在撤走的时候就便抢走数万人为奴,这些川民不愿意到南诏为奴,数千人跳江自杀。其残局由后来的大唐名相李德裕来收拾。由是观之“从古知兵非好战”,战是为了不战,不使用武力是要以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基础和后盾。&nbsp3、高处不胜寒&nbsp&nbsp&nbsp&nbsp曾国藩在教导子孙读书时反复说过,读经读史读专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读历史的重要性,并且特别提到了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和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及中唐时期的韩愈,司马迁和司马光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究竟有没有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作为毛泽东和蒋介石十分佩服的人物,何以曾国藩如此的推崇司马迁和司马光呢?我也是读过曾国藩多年的人,作为一个读书人,如果能精读两个司马的史书,大概要算是高人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为文人立传,原因是隋炀帝和陈后主都精通诗歌辞赋,其结果却亡国败家。所以,我劝那些动不动就装作文学青年的人们,想真的有所作为,还是悠着点吧。&nbsp&nbsp&nbsp&nbsp由隋炀帝以及陈后主和李后主的亡国,我们不得不再一次说到帝王的本分问题,帝王的本分是什么,一定要搞清楚的,搞不清楚自己的本分,最后的结局就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等闲识干戈,垂泪对宫娥”。中国先秦时期的传统文化说的是“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因为此前的先民还没有三世因果的概念,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阅读历史,我们知道司马迁有司马迁的悲愤,就像屈原的《天问》一样,有他自己对天道的怀疑,他的悲愤来自他的受辱,而他的受辱来自大汉对匈奴的用兵。都是对匈奴的用兵,年轻的卫青和霍去病年少封侯,而飞将军李广一生人都在对匈奴作战,到年老都未封侯,他的儿子李敢气愤得拳打卫青,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寻找机会射死了李敢。都是我大汉民族的骄傲,我们不要也不必去评述他们之间的是非曲直,李广的孙子李陵孤军深入,其表现之杰出,究竟历史上有得起几个。李陵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了匈奴,是真降还是诈降成了永远的谜,而汉武帝由此诛杀了李陵的家人究竟应不应该?苏武牧羊,胡笳声声,2008年6月,当我深入漠北,经过风吹草低的河套平原,站在昭君墓前,面对辽阔的草原,想起这些越来越远的历史,我心茫然。天地有正气,在汉苏武节,李陵和苏武,叫我们实在难以取舍。&nbsp&nbsp&nbsp&nbsp比起毛主席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这两个没有文采的帝王都觉得自己德配天地,都到泰山封禅,他们可以随便搞死一个人,即使是太子的母亲,为了吸取吕后的教训,汉武帝也毫不留情地将其处死,何况你一个太史令,留你一条性命就算皇恩浩荡了。由于佛教尚未传入中国,对三世因果没有理解,这就是司马迁的困惑。司马迁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将自己的困惑写在了竹简上,由于《史记》,司马迁已经不朽。人固有一死,但人们总想不死,特别是帝王,为求不死,秦始皇派出了徐福到海上去寻求长生不死药,即使感到不得不死,也想将生前的荣华带到地下,便有了秦始皇在地下的阴军兵马俑;为求不死,汉武帝一再派方士到海上去寻找神仙,为了体现自己的虔诚,自己跑到了海上,除了苍茫的大海,不知道他还看到了什么?为求不死,唐宪宗对方士的要求言听计从,最后差点死在方士手里。不论他们生前有如何辉煌的业绩,但结果是他们都一样的死了。作为帝王,他们是不是想过少一点杀戮,都在追求成神而不死,难道没有听说过“慈悲善良,生为圣贤死为神”么?李清照说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能堪当人杰的帝王确实不多,除了那有名的几个开国之君外,有的帝王是连畜生都不如的。作为帝王,都想长生不老,有心人作过统计,中国帝王的平均年龄只是三十多岁。人在年轻力壮的时候,想到的更多的是得到什么,得到财富,得到美女,甚至于得到天下。&nbsp&nbsp&nbsp&nbsp经过多年的杀伐和逐鹿,终于得到了天下,顺治皇帝就曾经说过“朕本山河大地主”,有句话叫作“逐鹿中原”,争夺天下叫做逐鹿中原或者问鼎中原,古话说的是天下无主人人可主,我还是赞成《尚书》上说的“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一般意义上来看,得到的目的是为了占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说的是得失相伴,就个人来说,有所得必有所失,得到天下的时候,又失去了什么呢?我早年在农村听到过一句老百姓骂人的话“什么都是你的,你的骨头还是车车匠的”,从发心想逐鹿中原到君临天下,要经过慢长的征战,有的还在没有得到天下就失去了人身,而有的得到天下时,却已经失去了健康。“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曹操杀人很多,民间传说曹操死后投胎为猪还命债,在清朝时期,还有一家人的猪心上有曹操二字。就熟悉历史的人看来,历史的经验是,表面上中国皇帝权力巨大,荣耀无比,实际上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幸的一群人,没有亲情,因为他们多数死在自己的亲人之手;没有友情,友情都在打江山的时候,一旦坐稳了江山,就开始了对功臣的杀戮,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寡人。&nbsp&nbsp&nbsp&nbsp作为自称为天下万民之主的寡人,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平均寿命最短,健康状态最差。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历代皇帝有确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209人。这209人,平均寿命仅为39.2岁。除去非正常死亡因素,皇帝的健康水平低是造成皇帝整体寿命低下的重要原因。宋明两代政治秩序较好,皇帝大都是善终,然而平均寿命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两宋十八位皇帝,平均寿命44.6岁。明代十六位皇帝,平均年龄42.125岁。在明代十六帝中,只有五个皇帝寿命高过均龄,其余十一帝皆低于均龄,从宣德帝到正德帝这祖孙5代竟然都在而立之年左右撒手人间,其中的成化帝也仅仅是刚过了40岁。皇帝群体中非正常死亡比率高,中国历代王朝,包括江山一统的大王朝和偏安一隅的小王朝,一共有帝王611人,其中,正常死亡的,也就是死于疾病或者衰老的339人;不得善终的,也就是非正常死亡的272人。非正常死亡率为44%,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从这个意义上看,做皇帝是真正的高危人群,北魏的十多个皇帝,死于非命的就在十个以上。即使是我们向往的大唐,也有好几个皇帝死于非命。皇帝这个群体的整体生命质量较差,生存压力巨大,因此出现人格异常、心理变态甚至精神分裂的几率较常人高许多。翻开二十四史的本纪部分,那些一开始使我们惊愕、恶心,后来使我们麻木、厌烦的发疯变态行为实在是“罄竹难书”。有近四分之一的帝王传记中,记录有人格异常、心理变态甚至精神分裂的表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有许多皇帝的做法,实在是连畜生都不如的。&nbsp&nbsp4、六朝霸业成逝水,千古名山犹姓陶&nbsp&nbsp&nbsp&nbsp不论是出世还是入世,真正的高人都是游刃有余的,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该提起的时候要提起,该放下的时候要放下,提起是担当,放下是看破。每一个人都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点蛛丝马迹,这无可非议,但人要有智慧,我们提倡大的坚韧,大的胸襟,还要有大的智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红楼梦》里对人的来处有过描述,我们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自己要清楚自己是适合做人臣还是做人主,要知道我们的来处,茅屋出公卿,那是上天的安排,是对大英雄的磨练。刘邦说过,朕出身布衣,手提三尺而取天下,如果不是天意如此,人力显然是不能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学习和效法的英雄人物,在数风流人物的时候,我们在英雄人物之中取舍,寻找我们效法和学习的模范,就找出了这样的几个人物来,你可以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我这是一家之言。除了山中宰相陶弘外,不知大家注意过这几个人物没有,一是范蠡,二是张良,三是李泌,四是郭子仪。如果还要说到后来,那么还有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由于毛主席没有提到朱元璋,我们就暂时不说刘伯温了,这些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人。&nbsp&nbsp&nbsp&nbsp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历朝历代都有杀人后又被杀的英雄,也有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的智者,范蠡在帮助夫差成功之后,功成身退,避免了杀身之祸;张良在秦始皇的暴政时期,为了黎民苍生,不惜冒杀生的风险而刺杀秦始皇,最后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在夺取天下之后,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而慢慢退出险恶的江湖,从这个角度说,张良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的人;和张良相对的是有妇人之仁的韩信,在该反的时候不反,最后死在了吕后的竹剑之下;李泌建立的功业在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比,皇帝一再请他出任宰相,但他一再辞去宰相之位;如果没有郭子仪,大唐的基业很可能在唐玄宗手里就完蛋了,郭子仪活到八十多岁,平定了“安史之乱”以及后来的多次叛乱,真正的戎马一生,如果他要做皇帝,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他明白,如果没有天命,天下神器,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问鼎的。郭子仪的儿子娶的是公主,女儿嫁的是太子,在年老的时候,他自己是皇帝的外公,儿子是皇帝的舅舅,在一定意义上唐朝后半段就是郭子仪的后人的天下。放在朝内,功高而不震主;放在朝外,散淡而无怨言,只有郭子仪了。曾国藩是学习郭子仪学得最像的人,这也许是很多人学习曾国藩的原因。如果说做事要有目的的话,学习历史,我们是为了找寻自己精神的皈依,找来找去,只有郭子仪了。&nbsp&nbsp&nbsp&nbsp曾国藩我们就不说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超过郭子仪的人么?在我看来,暂时没有。如果你要知道郭子仪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事迹,最好翻开《资治通鉴》自己来阅读吧。读完唐史部分,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那么我们就是同志,即使请你喝茶,我也是愿意的,即使你要买单,我也不会和你争的,就因为你认识了郭子仪,我相信你的人生一定会由此而改写。&nbsp&nbsp&nbsp&nbsp最后要说的是,我们阅读和了解历史,不能只是停留在历史的表面,而应该通过对历史的阅读和思考,透过历史的烟云,用文化的眼光来偷窥历史表层之下的暗流,破解司马迁的困惑,回答屈原的《天问》,做一个明白人,以期达到理事无碍,事事通达的境界。万斛珠量斗富豪,江山无主月轮高;娑婆泪海三千界,争入空王眼睫毛。&&&&
作者:[] 分类:[] 时间:[16:18:12] | 评论() | 阅读(594)
当前没有评论。
留下我的评论:
我的评论:
注意: 评论限制300字。当前的评论需要网站进行审核,所以在您提交评论和评论显示在网站上之间,有时间上的延迟。这个延迟并不会很长,所以没必要重新提交您的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国安邦贤臣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