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信磐石磐石耶稣基督舞蹈到老了能和其他公民一样享受国家社会福利吗?

信望爱 ―― 与你分享耶稣基督、分享爱与人生
《徐敏雄专栏》
当代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公民素养
  从各种对当代社会的社会科学分析来看,「后现代」、「多元化」以及「民主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的重要特徵,更清楚地说,生活在这种强调多元与民主参与的社会里,个别的差异和不同的声音都被赋予一定程度的表达权利。然而也就在这个强调个别性与特殊性的时代里,「价值整合」和「多元尊重」的两难困境再度成为我们必须慎重处理的议题。
  因为一方面,人类若要能和平相处,并从事各种生产的分工,就必须保有一定的社会秩序,以免陷入霍布斯(T. Hobbes)所说「人人彼此猜忌、相互掠夺侵害」的「自然状态」,势必得制定一套普遍共享的法律,并由具有公权力的国家予以执行;然而也就是因为如此,社会上一些与法律规章相左的生活方式或价值观就很可能必须面临被迫调整的命运,无论这层差异的内容是否对社会整体运作或基本秩序的维系造成实质的影响或伤害。这时候,假使我们希望在同一个社会里,制定同时满足上述两派主张的法律,就可能产生顾此失彼的困难。因为法律规范的两层公民资格各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和强制性,一旦我们要求的公民资格越多,对私领域的引导与干涉就会越多,个人与社群所保有的自主性也就越少。
  就公民教育的领域而言,倘若没有仔细去面对「秩序□差异」的两难问题,就可能发生 Callan()所说的「两种教育失败」:第一种教育失败,是教育被用作文化一元论(monism)、单一价值基模或生活方式灌输的工具;第二种教育失败是社会中的多元性过度发展,导致社会无法产生一股维持社会一体性所需之公民德性,以致社会趋于解体。在价值与文化日趋多元的现代社会里,假使我们对公民资格内涵的要求是较多的,公民们就必须协调出更多的共享价值规范,或负担更多公共责任。
  以「社会先决条件」为例,如果国家被要求提供全民实践公民权利所需之一切社会资源,国家势必得对公民徵收较高的税收才有办法支付;但这时候,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众财产的支配权。又如在「公民德性」的部份,如果我们要求每位公民都必须具备理性沟通和批判反省的能力,对一些不强调(甚至反对)批判反省能力的民间组织或宗教社群来说,这样的要求或教育内容不仅与其基本信仰相抵触,当成员们培养起批判思考能力后,也可能反过来怀疑社群存在的合理性或正当性,以致危及社群的基本生存。公民资格要求增多的结果,固然可以促进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品质和机会,可是不同社群的价值文化差异也可能因公共性的扩张,而丧失部份的生存空间,以致产生第一种教育失败。
  当然,如果我们对公民资格期待是比较薄的,也就是仅仅从法律条文上保障或规范公民资格,而不去强化公民内在的德性或社群认同,这种社群也可能因成员们彼此缺乏连结关系而逐渐解体,亦即落入第二种教育失败。
  究竟法律和公共政策如何能够同时兼顾公□私领域的秩序□自主性呢?既然群体生活的运作需要一套共享的法律与道德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标准,如果要强化公民权利的保障,又要将法律对私领域中个人与社群自主性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那些对不同族群、性别、阶级来说都不具伤害性,也就是在各社群之间不具争议性的价值理想或目标,作为法律制定的共同基础与依据。而「公民」所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就是依照这种不具争议性的价值标准来设定;至于那些虽具争议性,但对公共领域之群体生活并无不良影响的价值或生活方式,则可以「尊重」或「包容」的态度让它们在私领域中发展。这样的理想用 Larmore 的「政治自由主义」来说,就是「理性对话」和「平等尊重」原则的实践。
  根据 Larmore(8,350)的「理性对话」原则,当人们遭逢价值或道德歧见时,必须站在大家都能接受的基础上,论证各自主张的合理性,也就是暂时把大家的歧见抛在一旁,只针对彼此都能接受和共同利益的部份进行辩论,以寻找出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之道。可是「理性对话」原则尚无法保证每个社群的声音都能获得平等的重视。
  例如:某些抱持绝对价值的社群可能不愿意倾听其他社群的不同声音,或某些社群会以其经济优势迫使弱势群体接受他们的主张。这时候,「平等尊重」原则就成了另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甚至当「理性对话」和「平等尊重」两项原则之间发生冲突时,Larmore 还认为,后一项原则必须占有优先地位。因为,前者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后者,只要法律管辖之外的私领域生活不违反法律规范,它们就应当获得充分发展的自由。
  虽然 Larmore 的主张是从「自由主义」而非其他意识型态(例如社会主义、保守主义等等)的立场,论证「如何同时兼顾公□私领域的秩序□自主性」的难题,但就「实践层面」来看,这样的主张并没有偏袒某种意识型态。因为在政治或公共领域里,每个人都被视为「公民」而被「平等尊重」,规范公共生活的法律只维持了「程序正义」,而非预定理想生活的「结果」。
  也就是说,政治自由主义将不同价值立场对美善生活方式的决定权留给「私领域」中的个人或社群自行决定,在「公共领域」里规范的仅是那些与公众利益有关,或保障个体做为一个「公民」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在这样的社会里,为了让社会里的每一份子具备「平等尊重」的公民素养,国家有义务透过国民教育或终身学习的教育政策,让每个公民养成理性反省的能力,并以同理心去了解其他社群之抱持不同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
  因为人们要能同在一个社会里和平相处,除了要有「容忍」的德性,还得被教导尊重他人合理的道德歧见。因为「容忍」著重的是「和平共存」,而「尊重」则是希望藉由进一步的相互理解与协调,达到彼此均可接受的共识。在政治领域里,「容忍」只能实现和平竞争和妥协的理想,如果要进行民主思辩和道德调和的工作,就必须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才可能让不同价值观的社群诚心倾听对方的意见观点(Gutmann,1989:75)。
  从上述政治自由主义的角度来说,生活在当代社会里,无论是身处正规学校教育体系,还是社会里的各种民间的社群组织,都应积极培养自身具备「理性对话」的公民能力,以及「容忍」和「尊重」的公民德性。但是单靠理性对话的能力,以及容忍和尊重的德性,依然无法保证每个公民都能保有基本的自由。
  因为唯有当多数公民均可以理性对话的方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并且以容忍与尊重的态度对待与自己相异的价值观点或生活方式时,国家的公共资源才不会被某些利益团体或野心分子根据其自身的私人偏好独揽,法律与公共政策也才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公正性,个人和社群所享有的自由与权利才不致遭受侵犯。因此,对公共事务积极关注与参与的「公共精神」,应该也是希望保有基本公民自由的每一个人所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德性。
  当然在公共领域中教导与提倡的各种公民素养(即各种公民能力与公民德性),很难不对私领域中具差异性的价值或生活方式造成影响,甚至公民素养的培育还会对一些特殊文化社群的生活方式与价值产生不小的冲击。但正如 Gray(2)提到的,在当代社会中,不同生活方式的共存与相互渗透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社会里的每个社群都无法与外在大环境相互隔离,即使他们在之前的年岁里曾经闭关自守过一段时日。
  也因此,与过去任何时代的人们相比较,现代人的认同鲜少是受到单一生活方式或价值的形塑,他们必须在社群间和社群内的各式冲突中形构认同。另外,由于各种价值不可能顺利被整合成一个理性共识,共同生活的产生事实上并非基于差异价值的统一,而是靠著一套共享的制度来让对立的价值信念能和平共存于社会中。所以各种公共制度的成立也就不能依靠抽象的正义或权利法则予以证成,而必须从广大民众那儿取得合法性。
  简言之,对于当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一个能消弭或调和所有价值冲突和利益对立的理想社会并不可欲,我们应该努力的,是规划一套可以包容不同时代脉络中各种冲突价值的政治制度,使不同价值立场的个人或社群均可和平共存。要实现这项理想,诸如「尊重」、「容忍」和「公共精神」等公民德性,以及「理性对话」的公民能力等「公民素养」的培养,就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参考资料:Callan, Eamonn(1991)”Pluralism and civic education”,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Vol. 11. pp.68-87.Galston, William A.(1989)“Civic Education in the Liberal State”, in Nancy L. Rosenblum edited, Liberalism and the moral lif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89-101.Galston, William A.(1991)Liberal purposes: goods, virtues, and diversity in the liberal stat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Galston, William A.(1995)“Two concepts of Liberalism”, Ethics. April, pp.516-534.Gray, John(2000)Two faces of liberalism.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Gutmann, Amy(1989)“Undemocratic Education”, in Nancy L. Rosenblum edited, Liberalism and the Moral Lif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71-88.Larmore, Charles(1990)“Political Liberalism”, Political Theory, Vol. 18, No.3. pp. 339-360.
与其他人对话
如欲参与讨论,请先至你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中外历史上诸多人解释圣经二千多年了,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你可以相信你想信的,不想相信的就不信它,这是最省心省力的办法。这是第一。
第二呢,如果想解决你的问题,至少要搞清楚两个概念:什么是“基督”?什么是“人”?
展开说这两概念会太长,简单说吧:基督不是耶稣,后者是神(基督)之子,是有与人类肉身相同结构的人,他认识基督同时也拥有基督的一部分能力。在耶稣活着的时候,人们可以借着耶稣与神(基督)沟通的能力来认识神,这样可以减少人在地球上受罪的过程,所以当年耶稣说,信基督(也有说信耶稣)得永生的。按圣经说,基督是无形无象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明显与耶稣有形有象不同哦,有一点类似虚空哦),按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概念来说,基督是宇宙间的凝聚力、是一种无穷高的振动频率。既然如此,就是说不管你信不信基督,基督都存在于世,而且是永世长存的。
什么是人呢?人是这个肉身吗?换句话说,你在你的肉身里吗?你存在于你肉身的哪一部分,是全体还是局部?如果是全体,则四肢有残疾的就不是人了吗?显然这个结论不成立。是局部吗?具体又在哪个局部中呢?先用排除法来看看吧:我们知道现代医学已经除大脑不能用代替品外其它零件都可以做器官移植,又听说有许多做了左脑或右脑切除术的人也能存活很长时间,他们也都没有迷失自己。结论是“人”并不是存活在我们通常认为的这个肉体中,可以这么说吗?虽然结论骇人但符合逻辑,对吗?那么人是存活于思想中吗?显然也不是,因为思想常常变来变去,我们却从来都是那个人,对不?那么什么是人呢?真的很难回答呀:”人“是世间存在的一种”现象流“,也同样是一种高频振动波(凝聚力)。一但这种振动波离人而去,如果电脑之电能断掉一样,该人也就死去了。所以,不论你信不信,我们人类也是以振动波的形式存在于世的。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圣经上讲的两句话:神说:我按我的样子创造了人类。耶稣也说过:我能做到的你们同样也能做到。
按现代物理中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可知:人这种振动波,既不生也不灭,永恒存在于世。
至于说耶稣为什么说信他就得永生呢,那是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自然就可以更快地认识基督,脱离地狱之苦,早日回归天堂与基督同一体。
以上信息供你参考。无论你信不信基督,都是你自己的事。
其它13条答案
附近的朋友等待您的帮助
包打听移动版我为什么信耶稣之折翼的飞翔 - 行过幽谷 - 耶稣 基督教见证 行过幽谷 名人信主 见证视频 异象奇迹 佛教-回教-基督教 布道会 牧师讲道
10 秒后将自动跳转到新主页,你可以通过搜索功能找到这篇文章。
我为什么信耶稣之折翼的飞翔
我为什么信耶稣之折翼的飞翔王可若2001年3月导读:对外人而言,我是一个安静、乖巧、早熟的女孩。虽然我不能像别的小朋友自由地跑跳,但我的心灵却常经由想像,驰骋在原野绿涛之中。阅读书籍也带给我无数欢愉的时光,从书本中,我学到了宝贵的知识,而且书本不会嘲笑我、离弃我。整个童年我就浸淫在想像与书堆中,倒也能苦中作乐,怡然自得。  双重意外 坎坷人生  我的出生,带给家人双重的意外。在我之前,母亲已生有两对儿女。对她而言,已经相当圆满,为此也不打算再生老五。但未料还是有了我这个接踵而来的不速之客。这是第一个意外。  第二个意外远比第一个意外来得更大,影响更深远。就在我出生的前后几年,台湾正流行小儿痲痹症,但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并不普遍。当时规定,必须凑满五个小孩,卫生所才会开一瓶疫苗。而我的母亲一方面找不到足够的孩子,凑不齐数;另一方面也是抱着侥幸心理,觉得不会那么不幸,就没有带我去注射预防针。但命运之神却跟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我就这样&幸运&地中了****,从此便开始了一段艰辛的生命之旅。  孤独童年 惆怅失意  每个人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因着我的残障,使我的童年蒙上了重重的阴影。亲朋好友看到我总是摇头叹息,好像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人;无?的小孩不是嘲弄我,就是拿石头打我,好像我是一个怪物;学校的老师也把我当成特殊分子处理,就连我自己的父亲,也对我不抱以任何的希望。从别人的眼光中,我看到的是一个不足、不幸、没有希望的自己。  可以说,&孤独&二字是我童年生活的写照。在幼稚园的操场上,我以羡慕的眼光,站在旁边看着同学们溜滑梯、荡秋千;在小学的课室里,我独守着空无一人的教室,倾听着不时传到耳边的打球声、欢笑声;在家里,母亲也不要我做任何事。我好像只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甚至只是累赘。我的存在对我的家庭、学校、国家来说,丝毫没有意义。多一个我,不会多一点帮助;少一个我,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我真的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我有活下去的价值吗?我的存在与否,对这个世界毫无影响。或许,没有我还可以减少家人的麻烦,我自己也不会再有痛苦。了结残生的念头不只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何错之有?徒唤奈何  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有许多的疑问: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何上苍要如此惩罚我?为什么没有我的允许就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我可以对这种种的歧视伤害说不吗?我问小鸟,小鸟只是吱吱喳喳地说一些我不懂的语言;我问流水,流水却兀自奔流;我问小狗,小狗只是对我摇摇尾巴;我问青天白云,青天白云却默然不语;我问母亲,母亲也只是含泪叹息。谁能给我答案呢?  为了避免受到伤害,小小年纪的我,就已知道隐藏自己,不要把缺点暴露在众人面前。我把自己禁锢在个人的小圈子里,与世隔绝。我也懂得观颜察色,讨父母师长的欢喜。我是多么盼望因着优良的学业成绩可以弥补我的缺陷于万分之一。  对外人而言,我是一个安静、乖巧、早熟的女孩。虽然我不能像别的小朋友自由地跑跳,但我的心灵却常经由想像,驰骋在原野绿涛之中。阅读书籍也带给我无数欢愉的时光,从书本中,我学到了宝贵的知识,而且书本不会嘲笑我、离弃我。整个童年我就浸淫在想像与书堆中,倒也能苦中作乐,怡然自得。  喜获佳音 豁然开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慢慢步入所谓&人生狂飙期&的青少年时代。我的情绪变得阴晴不定。时而高兴,如走在云端;时而沮丧、自悲,甚至躲在厕所里哭泣。我特别喜欢下雨的日子,那种阴郁凉飕的感觉,彷佛这样的天气最能表现自己的心境。我甚至想学习林黛玉的葬花,沉浸在一种凄楚的美感中。  直到有一天,我的国文老师告诉我们:有一个人名叫耶稣,他爱我们每一个人,甚至愿意为我们舍去生命。虽然我们还不认识他,但他已知道我们,连我们的头发都已数过。这番话就像黎明的第一道曙光,照进我灰暗的心扉。若老师所言是真,那这位不歧视人、不看人外表的耶稣,该是我要去认识的对象。因此我开始去教会,也开始阅读圣经。我盼望这本书能解开我心中的谜团,为此我接受了耶稣做我个人的救主。  从此以后,我的思想和心情开始改变。我不再注意自己的外表,也不看自己没有的。相反的,我为我所拥有的感谢、赞美:有眼欣赏上帝所创造的山川星宿;有鼻呼吸新鲜空气;有耳聆听天籁之音;有巧妙的双手,即使双脚不良于行,但我还是能走路,比我更不幸的人比比皆是,我又有什么好埋怨的?  另一扇门 神的美意  像多数的莘莘学子一样,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挤进大学的窄门。除了可涵泳乎知识的殿堂之外,我也盼望能遇见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孰知班上的女同学一个个地被邀请参加舞会、郊游、甚至有男朋友时,我却无人问津,表错情或会错意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有些男孩因为同情我、或想表现他们的英雄本色,常会主动帮助我。  多情的我却开始幻想,编织如琼瑶笔下的爱情美梦。一旦事实与梦想不符时,我为自己的自作多情而羞愧、自责。像我这样不健全的人怎么可能有人会娶我呢?我也不要太不自量力了。我好不容易建立的信心再次接受考验,我又落入自怜的景况中。  上帝关了一扇门,会开另一扇门。在感情上虽有挫折,但在其他事上却是一帆风顺。大学毕业后,我成为高中老师,培育英才。之后,且得以出国留学,追求理想。  学生对我的爱戴,倍受慰藉。忙碌的生活,使我暂时忘记感情上的创伤。但情感的归宿,始终是一个心结。每逢夜深人静时,我独自啃噬孤独的苦果,我是多么期盼能与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步入红毯的另一端。我不断地责问上帝:你不是创造了包括我在内的万物而奇妙可畏吗?为什么没有人喜欢我?您若要我守独身,那我为何仍有结婚的念头?我的祷告,您为何不垂听呢?  哭泣归哭泣,质疑归质疑。我对上帝的信心,却仍不改变。也正是这一点点信心,帮助我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尤其是初到美国之际,很多时候,我以为已走到了山穷水尽,但上帝总是适时地赐下弟兄姊妹来帮助我解除危机,使我亲身体验到上帝是信实的。虽然,并未按照我所求的赐给我,但他为我所预备的总是最好的。诚如以赛亚书第五十五章8-9节所言:&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  神学装备 为主所用  一九八八年的暑假,在我即将拿到教育士学位时,突然不知何去何从,既不想回台湾去,免得受到歧视及限制;也不想留在美国,当二等公民。天地之大,竟无我容身之处。我如坠入五里迷雾之中,失去了方向。  为更明白上帝的带领,我每天禁食一餐,安静等候在上帝的面前。祷告默想中,上帝藉着马太福音第六章31-33节所言:&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这让我看见:无论是在台湾或在美国,只要是在上帝的国度中,专心服事他,我所需要的,上帝必然会丰富供应。或许在一般人的眼中,我是一个破碎、不堪使用的器皿,但在上帝这位巧匠的手中,我却成为一个贵重的器皿。上帝乐意使用那些愚拙的、软弱的、卑贱的、被人厌弃的以及无有的(林前一28-29)。有了这些鼓励,我就在一九八九年进入神学院,装备自己,成为全时间的传道人,在教会事奉,直到如今。  我虽软弱 主却刚强  回首来时路,虽有软弱、跌倒、眼泪,但上帝慈爱的手却一路引领我。就如耶稣的门徒看到一个生来是瞎眼的人,乃问耶稣:&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上帝的作为来。&(约九1-3)虽然,我走的路比别人崎岖,遭遇的困难也比别人多,但却因着这种种的难处,我的家人、朋友亲眼目睹了上帝奇妙的工作。我生命的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就是生动的见证。我活着一天,为的是要显明上帝的作为来。  一般人遇到苦难,总会问为什么?我也不例外。在我的心中也有许多的疑问,上帝从没有回答过我,但我却从中学习了一个顺服的功课。若我相信上帝是全能的,他所创造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是美好的,我必然相信上帝创造的我,也是美好的。  上帝如陶匠,我如陶匠手中的泥。陶匠可以随心所欲,捏造成各式各样的器皿。我又有什么权力质问陶匠,为什么你把我造成这样?当我完全顺服时,我就看到上帝更多的祝福。就如同约伯,当他遭遇到从天而降的灾祸时,他愤懑、不服、不明白,甚至怀疑上帝。但当上帝向他显现他所创造的奇妙、伟大时,约伯完全顺服下来。他承认自己的无知,并说:&我知道你万事都能,你的旨意不能拦阻。谁用无知的言语,使你的旨意隐藏呢?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见你。&若非我所经历的苦难,我认识的上帝无非只是别人口中的神,但如今我亲身体会到上帝在我身上的作为。他不是别人的救主,而是我自己的救主。我虽像只折翼之鸟,飞得缓慢、笨拙,但上帝始终引领我飞向光明。(作者系南湾华人基督教会基督教教育主任,曾毕业于福乐神学院,并获道学硕士学位。)&你愿意接受耶稣基督吗?你若愿意,请作以下祷告:天父上帝,我从心里承认你是独一真神。你爱人类,曾差遣神子基督耶稣降世代罪,为我们钉死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救我们脱离罪和死的权势。我相信耶稣基督是人类唯一的救主,是道路、真理、生命,只有借着祂,人类才可以回到天父那里,认识真理,得着永生。我明白以往我因为不认识真神,我的人生方向和路线都错了。我决定从今以后回头,不再走自己的路,一生跟随耶稣,遵行天父上帝的旨意。求你帮助我明白真理,使我信心坚定。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
分类:| 发布:| 查看: | 发表时间: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全球基督徒见证分享网 
本文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耶稣基督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