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散文的《说品味》的主旨

淡语皆有味——读董桥《这一代的事》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说品味董桥①中国化学家张子高业余收藏古墨出名,藏品近千方,其中不少是明清墨中至宝,写过多篇考证古墨的文章。难怪他说:“藏墨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研究化学史的一个小方面。”职业和趣味竟如绿叶配牡丹,很难得。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也有这分福气,他一生游历不少山川,《平郊建筑杂录》里提到他和夫人林徽因1923率在游香山途中发现杏子口山询南北两崖上的三座小小石佛龛、。几块青石板经历了七百多年风霜,石雕的南来风貌依稀可辨,说是“虽然很小,却顶着一种超然的庄严,镶在碧澄澄的天空里,给辛苦的行人一种神秘的快感和美感”。建筑家有这样的领会,梁思成名之为“建筑意”。②“意”,不太容易言使,等于品味、癖好之微妙,总是蕴涵一点“趣”的神韵,属于纯主观的爱恶,玄虚不可方物,如声色之醉人,几乎不能理喻。袁宏道所谓“世人所难得者惟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中、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一心追求高级文化之神情旨趣,恐怕变得有身如桎,有心如棘,入理愈深,去趣愈远,终致身价太高而找不到市场出路。张岱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跟大学问家的心境虽然不同,但断非胸元丘壑,一俗到底,不然明亡后他又何苦入山著书?萧伯纳说凯萨有“知卵有?趣:,所以一生毫无发明,更无道德勇气。萧翁此论当不得真,他只是在故意挖苦西方用其人的“趣味”判斯其人的精神境界之标准。③品味跟精神境界当然分不开,可惜庸俗商业社会中把人的道德操守和文化修养都化成“交换价值”, 视之如同“成品”, 只认标签不认内涵,品味从此去“品”何止千里!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问“陈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非博士,也非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就难了!梁大怒,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由此可知梁任公学问、胸襟跟曹云祥不同:前者知趣,后者乏味;明乎此则会心微笑可也! ④懂得看破功利社会怪现象而发出会心微笑的人,才能洞识“现代品味”的真谛,才可以在交换价值市场上立足且自得其趣。在这样精致的按钮时代里,没有一点品味的人注定寂寞。品无高下,要在一“巧”字耳!美国有个Dna Hy专写一分钟小说,他有一篇小说的故事说一位汉子半生潦倒,事业屡试屡败,终于决心放弃追求成功,转而向世人袒露心中的失败意识,开设一家招叫“温啤酒坏食品”的馆子;岂料人人看了大为赞赏,都说他至情至世,天下一怪,馆子客似云来,汉子从此腾达了。说知趣,说品味,这个人算是正等正觉最上乘了;计穷虑迫、心机震撼之后灵机畅通,既不孤芳自赏,也不随波速流,结果性情和生计都保住了。所谓“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他深谙此趣。⑤虽说“花不可以无蝶”、“石不可以无苔”,到底“居城市中,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花圆”;现代人身在城中,心在城中,殊难培养层次太高深的文化品昧;但是,培养求知的兴趣,多少可以摆脱心中的围城。知识可旧可新,可中可西,可真迹,可复制,不必僵持,也不一定都能化成力量,却大半可以增添生活情趣,减轻典章制度消磨出来的精神溃疡。张子高耽悦古墨,梁思成醉心山川,张石公酷爱繁华;说是求“知”求“趣”,实际上也流露出他们对人性的无限体贴。品味僳是可以这样调节出来的。(选自《20世纪中国散文》,有删改)小题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6分)(1)只认标签不认内涵,品味从此去“品”何止千里!(2)减轻典章制度消磨出来的精神溃疡。小题2:本文第二自然段的语言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小题3:第四自然段弓l述美国小说中的故事有何作用?(4分)小题4:作者认为“现代人身在城中,心在城中,殊难培养层次太高深的文化品味;但是,培养求知的兴趣,多少可以摆脱心中的围城。”结合全文,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6分)
小题1:(1)现代社会只注重人的名利、地位和身份等外在标志,而忽视人的道德操守和文化修养,这样离品味就十分遥远了。(2)知识可以部分弥补现代社会刻板的规则所给人带来的精神缺失。小题2:①运用比喻,如“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等句,形象说明趣味的含蓄抽象,如“有身如桎,有心如棘”,形象表现一心追求高级文化的痛苦和无趣;引用,如引用袁宏道对“趣味”的看法。②便用排比,构成整句,如“好精舍,好美婢”等句,与散句相搭配,显得错落有致;③语言风格典雅,文段中大量运用文言的句式,增添了语言的典雅。小题3:①引述小说中的故事意在论述现代社会中人应该看破功利,巧妙地寻找品味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小题4:观点分析:现代人已经很难从自然中去培养情趣和品味了,通过对知识的追求,尚可以培养人的品味,帮助人们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困境。评价:,赞同作者的观点。现代人生活在城市之中,远离自然,让心灵陷入物质的困境之中,对趣味和品味显得更为艰难了;我们对品味的培养,既可以亲近自然,也可以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增添生活的情趣。
小题1:(1)“标签”和t。内涵”是置换要点。(2)“减轻”“典章制度”和“精神溃疡”是置换要点。小题2:略小题3:略小题4:略
二次根式除法运算,通常采用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式子化去分母中的根号来进行,这叫做______.
阅读材料:黑白双雄,纵横江湖;双剑合壁,天下无敌.这是武侠小说中的常见描述,其意指两个人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威力无比.在二次根式中也有这样相辅相成的例子.如(2+
)2=3,它们的积是有理数,我们说这两个二次根式互为有理化因式,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有理化因式.于是,二次根式除法可以这样如
,象这样,通过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式子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或根号中的分母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解决问题:(1)4+
的有理化因式是______;
分母有理化得______.(2)分母有理化:①
=______;②
=______;③
=______.(3)计算:
一个三位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24,十位上的数字比百位上的数字小2。如果这个三位数减去一个两个数位上的数字与原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字相同的两位数所得的数仍是一个三位数,且此三位数的三个数位上的数字的顺序和原三位数的三个数位上的数字的顺序恰好颠倒,求原来的三位数。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粤教版选修《说品味》参考资料..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粤教版选修《说品味》参考资料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备课粤教版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说品味》课件教案练习下载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nbsp您的位置:>>>>>>说品味
 会员登陆
&作者:董桥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页次:1/1 每页:250 本类资料:4 个&&&&&试卷[答案]&&&&5K文学&&&&4K课件&&&&58K教案&&&&2K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说品味》参考资料--免费语文教学资料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您的位置: >> >>
《说品味》参考资料
作者: &&加入日期:07-11-02
《说品味》备课资料
董桥在散文《说品味》中写道:所谓“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他深谙此趣。
其中“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一句出自《幽梦影》。《幽梦影》,清代张潮著,共219条人生的领悟和自然的静赏,用幽静的态度去观察人生与自然,如梦一般的迷离,如影一般的朦胧,享受那种艺术家对生活所拥有的感受和体验&。此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即得到清初120余位大学者和艺术家的赞赏和评点,影响极大,感人至深!
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
&&[原评]
&&江含徵曰:若索债人于窗外纸上画,吾且望之却走矣。
&&窗内的人在窗户纸上写字,站在窗外的人所看到的,只是反字;况且与那窗内的人终于隔着一层,自然会引起不少的联想,从而增加了审美的情趣,也便会有无穷的美感了。
&&自然,这观字的人一定要心中悠闲,无所事事才能行;若是见了那追索债务的人,正在那窗外的纸上写字,自己哪里会有什么心思去欣赏什么艺术与审美了,真得就要抱头鼠窜了。
&&张潮此论,意在阐明古人“反观自照”的道理。人的眼睛是朝前看的,脑后是没有眼睛的。因此,人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也只是那些眼前利益,无法看到身后的事,更不能看到自己本身了。于是,古人便发明了水监、铜镜和玻璃镜,用来反观自照。
&&镜子本身再光洁平滑,却也自有它的局限性,也只能照见那些有形体的事物,是照不见人的内在思想和事物的过程的。于是,便有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正得失的说法。
&&也就是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或是站在那事物之外,既能够从正面观,又可以从反面看。如此以来,对待事物才能得到一个全面而整体的把握和领悟。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是说,我们人类永远认识不了自己,就因为我们站在了自身的立场上。也像我们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庐山中一样。等到我们站在了庐山之外,从横看侧看,正看反看,角度全面了,看到的庐山也就会是真正的面目了。
&&《老子》说过:“反者,道之动。”宇宙运行的规律,就是反向的,与人的意志相违背的。
或者说,我们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或者方向,是与宇宙自然的规律大相违背的。这种违背的结果,就好象那挡车的螳臂一样,便是人类的自食恶果。
&&所以,人必须学会从反面看问题。人从一生下来,就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若能够从死亡的角度来反观人生,自然会有极妙的感受的或者觉悟的。
(资料来源:赵晓鹏、李安纲述论)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董桥的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