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师晋师灭夏阳幻灭读后感感

古文观止中的千古名句?_百度知道
古文观止中的千古名句?
《兰亭集序》《归去来辞》《滕王阁序》《阿房宫赋》《春夜宴桃李园序》《送董邵南序》《秋声赋》《留侯论》《前赤壁赋》《五代史伶官传序》只要这几篇的。谢谢叻。
提问者采纳
不教胡马度阴山,壮心不已;训俭示康&gt、僵卧孤村不自哀;&徐锡麟&lt。 唐•&lt,直挂云帆济沧海;出塞&gt、好风凭借力; 三;范仲淹&& 5,非宁静无以致远;司马光&lt。 &lt。 清• 6; 9;论语•岳阳楼记&后庭花&gt、莫道桑榆晚,洒去犹能化碧涛; 11; 4。 清•&望岳&黄 巢&过零丁洋&gt、臣心一片磁针石; 4,为霞尚满天;&示儿&gt。 宋&#8226,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长风破浪会有时; 唐•&曹雪芹&&lt、其身正、人生自古谁无死; 8,小人常戚戚。 宋• 5,留取丹心照汗青。 唐•&gt,不指南方不肯休;& 2;&gt,古来征战几人回。 宋•&gt。 唐•刘禹锡&lt。 宋•&&&&石玉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gt。 唐•秋 瑾&lt,不令而行;王昌龄&&&泊秦淮& 3。 &lt、会当凌绝顶、冲天香阵透长安;&杜甫 12;& 3; 10; 2;陆 游&文天祥<烈士暮年; 3;三侠五义&gt。 宋&#8226、醉卧沙场君莫笑,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宋•陆 游&&lt。 宋&#8226。 清&#8226,由奢入俭难,隔江犹唱&lt、 壮志篇 1、但使龙城飞将在,志在千里、有志不在年高,家祭无忘告乃翁、非淡泊无以明志,一览众山小;魏&#8226、 道德品行篇 1;&&&&&gt、我劝天公重抖擞,可怜无数山;辛弃疾 8;不第后赋菊&gt、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商女不知亡国恨;凉州词&gt,送我上青云;&gt,尚思为国戍轮台、老骥伏枥;& 6;龚自珍&扬子江&gt、王师北定中原日;出塞&步出厦门行&gt,何须马革裹尸还。 唐•&gt。 清&#8226,虽令不从,满城尽带黄金甲;&&&&&gt。 顾炎武 二;&gt。 唐•&对酒&文天祥&已亥杂记&gt、安得广厦千万间、由俭入奢易;&lt,无志空活百岁;&诸葛亮&lt。 清•李白& 7一、西北望长安、君子坦荡荡;子路&&& 2、一腔热血勤珍重;& 4;杜牧&王 翰&lt、 爱国爱民篇 1;酬乐天咏老见示&gt、天下兴亡;&lt,匹夫有责;红楼梦&&lt,不拘一格降人才;&&lt,风雨不动安如山;其身不正。 唐•行路难&曹操&&学而&gt、只解沙场为国死。 三国• 7;&lt。 三国• 9;杜甫&论语•诫子书&gt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开放分类: 教育、书籍、古典文学、中国历史文化
《古文观止》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尚书》是第一部散文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二是两汉时代,本期散文进一步发展,《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马并俪文...
一、 爱国爱民篇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示儿&&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6、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 瑾&&对酒&&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辛弃疾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古文观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虞师、晋师灭夏阳(《春秋》记载:)虞师、晋师灭夏阳。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1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3分)A.君何不以屈产之乘 乘:乘坐B.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 所以:&&的原因C.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 币:钱财D.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马齿:马的年龄1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虞会被晋国灭掉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①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 ②为主乎灭夏阳也③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 ④少长于君,则君轻之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⑤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 ⑥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⑦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③⑥⑦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只贪图眼前的小利,不顾以后的大患,这就是虞国所以很快被晋国灭亡的原因。B.文章对荀息的献计与分析写得具体生动,缜密周到,而写宫之奇的劝谏和虞公的态度就为荀息的分析做了极好的印证,最后以荀息的诙谐作结,更显示了他成竹在胸和老谋深算。C.虞、虢都是小国,虞贤臣宫之奇看出晋国居心不良,有各个击破、一箭双雕的用意,劝谏虞君不要#from 阅读答案__虞师、晋师灭夏阳来自 end#上当。虞君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终被晋国灭掉。D.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各自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清而婉,就是清通而含蓄,本文语言简练,含蓄地说明了君王要有中等以上智慧的道理。答案15、D(A.乘:良马。B.所以:用来&&的道理或方法。C.币:古今异义,礼物)16、C(①是阐述《春秋》记载此事称虞为&虞师&的原因;②是阐述《春秋》记载灭夏阳的军队把虞师放在晋师前面的原因;⑦是陈述灭掉虢、虞后先前贿赂虞的珠宝的情况)17、D(含蓄说明了&唇亡齿寒&、不可贪图小利的道理)参考译文:(《春秋》记载:)&虞师、晋师灭夏阳。&夏阳不是国家而《春秋》却说灭,这是看重夏阳。虞国并没有出动军队攻打夏阳,《春秋》说是&虞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虞国写在晋国之前,不可以不说师。它写在晋国之前是为什么呢?灭夏阳是它为主的。夏阳,是虞、虢的边塞要低,灭掉了夏阳,那么虞、虢两国就可以攻取了。虞国为什么要为主灭夏阳呢?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荀息说:&君主为什么不用北屈出产的马,垂棘出产的璧,向虞国借路呢?&献公说:&这是晋的国宝,如果受了我的礼物而不借路给我,那又拿它怎么办?&荀息说:&这些东西是小国用来服事大国的。它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受了我们的礼而借路给我们,那就是我们从里面的库藏里拿出来,而藏在外面的库藏里,从里面的马房里拿出来,而放在外面的马房里。&献公说:&宫之奇在,一定不让的。&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可是怯懦,又比虞君大不了几岁。心里明白,话就说得简短,怯懦就不能拚命谏阻,比虞君大不了几岁,虞君就不尊重他。况且这些好玩的东西就在虞君的眼前,而祸患却在虢国的后面,这需要有中等智慧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这一点。臣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献公就借路征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隆重,一定对虞国没有好处。&虞公不听,就接受了晋国的礼物而借路给晋国。宫之奇又谏道:&俗话讲:&嘴唇没有了,牙齿就要受寒的。&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他带领的老婆孩子投奔到曹国去了。晋献公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占领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捧着璧,走上前来说:&玉璧还是这个样子,不过马的年纪却增大了些。&小编推荐阅读答案: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阅读答案:网友评论
48小时热门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31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0 ?条形码:0 ?版本:第1版 ?装帧: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31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0 ?条形码: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古文观止》是自清代以来最为通行的古代选本之一,其影响之大足可与《文选》、《唐诗三百首》相比。选编了上启先秦下迄明朝的二百二十篇脍炙人口的古文精品,分十二卷,以为主,兼收骈文经典作品,题材涉及史传、策论、、书信、笔记等,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
注解简介: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中国思想史》(两卷本)、《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语言学札记》、《中国经典十种》等。戴燕,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史的权力》、《晚唐风韵》、《玄意幽远:魏晋思想与文化》,译著:《对中国文化的乡愁》(合作)、《异域之眼――兴善宏中国古典论集》等。
本次排印,由葛兆光、戴燕伉俪以1993年中华书局《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为基础删改修订而成,分古文和提要、注释三个部分,改正了1993年版古文中的一些欠妥标点和误字,对注释部分作了大量增补和修改,僻字一律加注拼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版式设计人性化,古文部分与对应的注释文字出现在同一展开面上,方便阅读,是现行《古文观止》各版本中阅读最为方便的本子之一。
周文《左传》1郑伯克段于鄢2周郑交质3石F谏宠州吁3臧僖伯谏观鱼4郑庄公戒饬守臣4臧哀伯谏纳郜鼎5季梁谏追楚师5曹刿论战6齐桓公伐楚盟屈完7宫之奇谏假道7齐桓下拜受胙8阴饴甥对秦伯8子鱼论战9寺人披见文公9介之推不言禄10展喜犒师10烛之武退秦师10蹇叔哭师11 卷二
周文郑子家告赵宣子12王孙满对楚子12齐国佐不辱命13楚归晋知13吕相绝秦14驹支不屈于晋15祁奚请免叔向16子产告范宣子轻币17晏子不死君难17季札观周乐17子产坏晋馆垣18子产论尹何为邑19子产却楚逆女以兵20子革对灵王21子产论政宽猛22吴许越成22 卷三
周文《国语》24祭公谏征犬戎24召公谏厉王止谤24襄王不许请隧26单子知陈必亡26展禽论祀爰居28里革断罟匡君29敬姜论劳逸29叔向贺贫30王孙圉论楚宝30诸稽郢行成于吴31申胥谏许越成32《公羊传》32春王正月33宋人及楚人平33吴子使札来聘34《谷梁传》35郑伯克段于鄢35虞师晋师灭夏阳35《檀弓》36晋献公杀世子申生36曾子易箦37有子之言似夫子37公子重耳对秦客38杜蒉扬觯38晋献文子成室38 卷四
秦文《战国策》40苏秦以连横说秦40司马错论伐蜀42范雎说秦王43邹忌讽齐王纳谏44颜咚灯胪45冯客孟尝君45赵威后问齐使47庄辛论幸臣47触说赵太后48鲁仲连义不帝秦49鲁共公择言51唐雎说信陵君52唐雎不辱使命52乐毅报燕王书53李斯54谏逐客书55楚辞56卜居57宋玉对楚王问57 卷五
汉文《史记》59五帝本纪赞60项羽本纪赞60秦楚之际月表60高祖功臣侯年表61孔子世家赞62外戚世家序62伯夷列传62管晏列传64屈原列传65酷吏列传序68游侠列传序68滑稽列传69货殖列传序71太史公自序72司马迁73报任少卿书74 卷六
汉文《汉书》78高帝求贤诏79文帝议佐百姓诏79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79武帝求茂材异等诏80贾谊80过秦论上80治安策一82晁错84论贵粟疏84邹阳86狱中上梁王书87司马相如89上书谏猎89李陵90答苏武书90路温舒92尚德缓刑书92杨恽94报孙会宗书94后汉书96光武帝临淄劳耿m96马援诫兄子严敦书96诸葛亮97前出师表97后出师表98 卷七
六朝唐文李密100陈情表100王羲之101兰亭集序102陶渊明102归去来辞103桃花源记103五柳先生传104孔稚104北山移文104魏徵106谏太宗十思疏106骆宾王107为徐敬业讨武紫 107王勃108滕王阁序108李白110与韩荆州书110春夜宴桃李园序111李华111吊古战场文112刘禹锡113陋室铭113杜牧113阿房宫赋114韩愈115原道118原毁118获麟解120杂说一120杂说四120 卷八
唐文师说121进学解122圬者王承福传123讳辩124争臣论125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127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128与于襄阳书129与陈给事书130应科目时与人书130送孟东野序131送李愿归盘谷序132送董邵南序133送杨少尹序133送石处士序134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134祭十二郎文135祭鳄鱼文137柳子厚墓志铭138 卷九
唐宋文柳宗元140驳复仇议140桐叶封弟辨142箕子碑142捕蛇者说143种树郭橐驼传144梓人传144愚溪诗序146永州韦使君新堂记147钴a潭西小丘记148小石城山记148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149王禹150待漏院记150黄冈竹楼记151李格非152书洛阳名园记后152范仲淹153严先生祠堂记153岳阳楼记154司马光154谏院题名记155钱公辅155义田记155李觏157袁州州学记157欧阳修158朋党论158纵囚论159释秘演诗集序160 卷十
宋文梅圣俞诗集序162送杨序163五代史伶官传序163五代史宦者传论164相州昼锦堂记165丰乐亭记165醉翁亭记166秋声赋167祭石曼卿文168泷冈阡表168苏洵170管仲论170辨奸论172心术172张益州画像记174苏轼175刑赏忠厚之至论176范增论177留侯论178贾谊论179晁错论180 卷十一
宋文上梅直讲书182喜雨亭记183凌虚台记183超然台记184放鹤亭记185石钟山记186潮州韩文公庙碑187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188前赤壁赋189后赤壁赋190三槐堂铭190方山子传191苏辙192六国论193上枢密韩太尉书193黄州快哉亭记194曾巩195寄欧阳舍人书196赠黎安二生序197王安石198读孟尝君传198同学一首别子固198游褒禅山记199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200 卷十二
明文宋濂201送天台陈庭学序201阅江楼记202刘基203司马季主论卜203卖柑者言204方孝孺205深虑论205豫让论206王鏊207亲政篇207王守仁209尊经阁记209象祠记211瘗旅文212唐顺之213信陵君救赵论214宗臣215报刘一丈书 216归有光217吴山图记217沧浪亭记218茅坤218青霞先生文集序219王世贞220蔺相如完璧归赵论220袁宏道221徐文长传222张溥223五人墓碑记223后记……
有一个虽出自清代两个不甚有名的普通文人之手,但却风靡一时,可与《文选》、《唐诗三百首》的影响相比的古代散文选本,这就是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鲁迅在《集外集?选本》一文中说:“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不可轻视。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固然也是一种原因,但还在近则由选者之名位,远则凭古人之威灵,读者想从一个有名的选家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古文观止》便是由于能供读者“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和“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受到了三百多年来人们的欢迎。吴楚材、吴调侯叔侄,是两个很有学问但仕途不达的普通。据《嘉庆山阴县志》卷一五记载,吴楚材名乘权,“年十六病瘘,日阅古今书,数年疾愈,而学以此富”。他编有好几种书,其中有两部最出名,一部是《纲鉴易知录》,另一部就是《古文观止》。这部《古文观止》共十二卷,是他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与侄子吴调侯一同编选的。“观止”一词,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周代乐舞,当看到《韶箭》时,便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思是说:我观看的乐舞到此已好到极点了,如果还有其它的乐舞,我不敢请求观赏了。
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日“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①,孑孑为义②,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③,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④,则人于墨⑤,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日:“孑L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日:“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日:“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⑥,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①煦煦:和颜悦色。②孑(ji∈)孑:谨小慎微。③黄老:指汉初流行起来以黄帝、老子为祖的道家流派。④杨:杨朱。⑤墨:墨翟。⑥古之为民者四:指士农工商四种人,士是从事教化的人,故下文说“古之教者处其一”。作者认为现在又增加了佛教徒、道教徒,“为民者六”,这两种人也是从事教化的,故“今之教者处其三”。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①,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②,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日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
这部《古文观止》,是在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名家精译古文观止》的基础上删改修订的。提出“名家精译”这个选题的,是时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的傅璇琮先生,当时我奉命做该书的责任编辑,同时兼做注释。傅先生还提出一定要兆光来写书中的提要,又嘱他为全书写一个前言,兆光都一一照办。因为考虑到我自己是中华书局的编辑,这些工作原属分内事,就连兆光也是友情客串、不过帮一帮忙的意思,所以我们俩其时都不愿意署名在上,在1993年版的撰稿人名单中,只能见到85位译者的名字。不久前,现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也是多年老友的徐俊先生告诉我们,出版社有意将“名家精译”本中兆光和我写的提要及注释部分单独拿出来,做成一个更加简明的注本,他还建议这一次署上编著者的名字。但是不巧正赶上我们从北京移居上海,杂务倍增一时难以脱手,本来答应寒假做完的修订工作,居然一拖就这样拖到了清明以后。修订主要在注释部分,由于1993年版的注释是在翻译完成之后、随译文选择词目的,凡是在译文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注释时就不再反映,而现在脱离开译文,所有的问题,就势必要统统放到注释里解决,否则读者不易明白,因此,这一次在注释条目上是有相当大调整的。
(作者:zjbk800v3j 编辑:kind887)
本文网址:
关于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