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党和政府应该怎样维护国家粮食局政府网站安全

民以食为天 杭州市政协委员建言粮食安全
日 11:18:37 星期五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民生大计,关系稳定大局。10月29日,杭州市政协召开主席会议,围绕如何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扩大外来粮渠道、加强粮食战略储备、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等议政建言。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的十八大做出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近年来,为遏制粮食生产连年下降的趋势,杭州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科技兴粮”、政策机制优化等方面做了不少文章。
但从长远来看,杭州仍存在粮食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供需缺口扩大等难题。记者从杭州市商务委了解到,2010年杭州全市粮食总产量为100.25万吨,粮食自给率27.91%;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62.53万吨,粮食自给率仅16.68%。五年间平均每年下降的2.25个百分点,显示了杭州粮食自给率持续下滑的趋势。
与此同时,粮食消费总量逐年上升,粮食产需缺口由2010年的258.91万吨扩大到2014年的312.29万吨,产需缺口达到历史新高。而小麦、稻谷、玉米等种植面积的逐年减少,也使得杭州主要粮食消费品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构建粮食安全体系不可懈怠。为此,政协委员们建议:
进一步研究出台鼓励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收购仓储、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和粮食经营品牌企业与主产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友好关系;
引入市场经营功能,注意借助社会力量,如协会、合作社、企业、商会等,共同构建粮食安全体系;
引导消费者储粮惜粮。政府可研究发放限期购粮券、设计储粮容器、增加大包装市场投放比例、农村建立集中小型储粮设施等方法,弘扬“光盘光荣”社会新风尚;
在保护、灵活使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通过政策、科技、服务等多种手段,提高粮食产能,如建设“网上供销社”、推广物联网应用、开展旱改水种植;
建议考虑改扩建原有粮库,沿钱塘江利用山体建洞库,向地下、水下扩展空间,与交通、人防隧道结合等当时,化解粮库选址难题;
深化与黑龙江、河南、江苏等粮食主产区的合作,从单纯的收储模式转变为建立粮食综合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把解决杭州的粮食安全与推动当地的就业、税收结合起来。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卢新晓 编辑:许佳炜全面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日 08:31:26
来源:《求是》2014/19  作者:韩长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坚守“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强化了重农抓粮的施政理念和工作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高度的自觉、扎实的行动,全力以赴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和要求
  古往今来,足食都是治国安邦的首善大举。古人讲,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取得了举世称赞的成就,现在,我国已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强调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们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丰富内涵。
  把握战略立足点,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受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粮食有缺口是客观现实,需要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但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讨饭吃过日子,我们的饭碗要主要装自己的粮。这是因为:一方面,国际市场调剂空间有限。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量仅有5000亿斤—6000亿斤,不到我国粮食消费量的一半,大米贸易量700亿斤左右,仅相当于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4,既不够我们吃,也不可能都卖给我们;另一方面,大规模进口不可持续。如果我国长期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粮食,可能引起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不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会影响我国与一些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把握战略着眼点,明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优先序。我国耕地就这么多,需求又那么大,必须有保有压、有取有舍,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首先是“保口粮”。大米、小麦是我国的基本口粮品种,全国60%的人以大米为主食,40%的人以面食为主。这就需要合理配置资源,优先保障水稻和小麦生产,水稻面积要大体稳定在目前的4.5亿亩以上,小麦面积大体稳定在3.4亿亩以上。其次是“保谷物”。保谷物主要是保稻谷、小麦和玉米,这三大作物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的90%左右。稻谷和小麦作为口粮品种要保,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粮和工业用粮,近年来需求增长最快,也要保。目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5.45亿亩,应保持基本稳定。
  把握战略着力点,努力确保产能、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藏粮于地。目前,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有效灌溉面积仅占一半多一点,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要确保产能,守住耕地红线是重要的前提,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重要的保障,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是重要的途径。其次要藏粮于技。在耕地、水等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背景下,粮食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去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比10年前提高近12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5%,比10年前提高27个百分点。这些年农业科技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很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就是潜力,今后要坚持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给农业和粮食插上科技的翅膀。
  把握战略平衡点,适度进口农产品,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我国地不足、水不够、资源环境压力大,为满足市场需求,适度进口是必要的。一方面,要做好品种余缺调剂。我国强筋小麦、弱筋小麦、啤酒大麦等专用品种仍供不应求,需要通过适量进口来弥补国内不足。同时,还要进口一些国外特色调剂品种,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做好年度平衡调节。战国时期,魏国丞相李悝就把“平籴法”作为变法的重要内容,实质就是调节粮食市场和价格,防止谷贱伤农、米贵伤民。农业受气候影响直接,年度丰歉常有,需要通过进出口和库存来调节。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还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适量进口粮食来补充国内库存,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但要把握好进口的规模和节奏,防止个别品种集中大量进口冲击国内生产,给农民增收带来不利影响。
  坚守战略支撑点,守住粮食自给和耕地保有安全线。我们的饭碗里装多少自己的粮食才算安全、靠什么确保装够自己的粮食,需要科学评估、划定底线。按照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要求,要量化“两个指标”。从资源条件、需求结构以及国内外经验看,一是做到“谷物基本自给”,保持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二是做到“口粮绝对安全”,稻谷、小麦的自给率能基本达到100%。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硬指标,也是硬约束。划定“两条底线”,实现自给率目标,稳定播种面积是基础。从目前的粮食单产水平和未来科技进步的潜力看,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必须守住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和谷物播种面积14亿亩的底线。
  总之,在粮食问题上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盲目乐观,不能今天吃饱了就忘了昨天饿肚子的滋味,不能粮食连年增产就看不到今后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和压力,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科学研判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全年有望获得好收成,能够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但应看到,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在高起点上继续保持粮食发展的好势头,面临更多挑战。主要表现为“五个并存”。
  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硬约束趋紧并存。影响需求增长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人口增长,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每年新增人口仍在700万左右;另一个是消费升级,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多万。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全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200亿斤。同时,耕地、水资源约束持续加剧。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每年要减少耕地600万亩—700万亩,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还要挤压农业用水空间。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还要适度退耕还林还草。需求增长、资源减少,将使粮食等农产品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并存。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生产快速增长,而消费升级较慢,出现过短暂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这种供求格局已经改变。从总量看,现在已经有缺口,未来缺口还会继续扩大。预计到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大约在1.4万亿斤左右,按照目前1.2万亿斤的产量基数和95%的基本自给率,要保持年度产需基本平衡,每年粮食至少要增产200亿斤。从结构看,现在一些品种缺口较大,未来缺口还会继续扩大。典型的是大豆缺口逐年加大,去年进口大豆超过6000万吨。有限的资源就摆在那儿,增加谷物种植就意味着减少其他作物种植,而需求又都在增加,这种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
  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并存。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出台“四补贴”、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政策,解决粮食效益低的问题,但成本上涨、效益下降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从生产成本看,我国农业日益显现“高成本”特征。这些年农资价格、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生产要素都在上涨,特别是过去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快速上涨,农忙时节有的地方一天100多元都请不到人,一些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很难承受。从种植收入看,比较效益偏低并呈下降趋势。多数地方,一亩粮食的纯收益只有二三百元,农民说,“辛辛苦苦种一亩田,不如外出打几天工”。这将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家庭小规模经营并存。目前,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符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生产特点,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今后仍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现在看,这一经营制度面临“两大挑战”: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全国农民工达到2.7亿人,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重高达70%—80%,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5岁。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比2013年提高6.3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结构性短缺将更加突出。土地经营规模小,“怎么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亩多,几乎是世界上最小的,大约是美国的1/200、阿根廷的1/50、巴西的1/15、印度的1/2。我国现有承包农户2.3亿户,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广大承包农户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小规模经营的格局不会根本改变。
  基础设施薄弱与自然灾害频发并存。近几年,国家持续加大投入,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连年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仍未根本改善,抵御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弱。一方面,农田设施老化。目前,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为60%,中小灌区干支渠完好率仅为50%左右,大型灌溉排水泵站老化破损率达75%左右。特别是田间渠系不配套,“毛细血管”不通畅,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薄弱,一些地方“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的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频发。这些年,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突发性、暴发性灾害多发。2000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粮食800多亿斤。今后,粮食生产必须始终立足抗灾夺丰收。
  三、切实抓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重点任务和重大措施的落实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统筹谋划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构筑更加稳固牢靠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我们以为,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基础看,实施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基础在农民,重点在大县。为此,要紧扣耕地、科技、政策、农民这些关键点,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不断在高基点上取得新的突破、实现新的发展。
  坚决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所系。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虽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耕地的账面数字有所增加,但耕地还是那么多,产能也还是那么多,实际并没有增加。对此,必须有清醒的“红线意识”,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农民可以非农化,耕地决不能非农化。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有地可种”。集中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项目资金,大力开展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国要新建8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紧紧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这是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根本出路。近10年,我国粮食亩产提高69.6公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接近70%。在高起点上继续增产,更要发挥好科技增产的潜力,着力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要加快筛选应用一批适宜本地特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继续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抓好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扎实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大力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进一步发挥农机在科技兴粮中的载体作用。
  坚持不懈强化完善惠农政策。这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最主要的还是政策好,中央政策力度大,各地也出台了许多配套政策。今后在完善强化政策的同时,要在狠抓政策落实上下功夫。继续落实好“四补贴”政策,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加快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调动主产区生产积极性。落实好国家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水平合理,促进农民种粮增收,让农民爱种粮种好粮。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解决“谁来种粮”、发展现代农业的应对之策,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点。要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渠道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加快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训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业营销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吸引一部分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鼓励和支持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供种育苗、农机作业、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服务,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切实强化重农抓粮的工作机制。这是实施新形势下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各地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作用,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形成部门联动、上下配合、合力推进粮食生产的工作格局。强化监督检查,把粮食生产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耕地保护、政策落实、技术推广等方面列出硬指标,推动粮食生产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靠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主产区增产,全国粮食就稳定。目前13个粮食主产省的产量占全国的75%、商品量占80%、调出量占90%,全国产量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有400多个、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产粮大省、大县在全国粮食生产全局中举足轻重,中央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使主产区种粮不吃亏,让重农抓粮的地方在政治上有荣誉、财政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
(作者:农业部部长)  
责任编辑:王兆斌  
( 网站编辑:张盼 )韩冰:民以食为天——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及思考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粮食供给和安全问题一直是各国各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所谓粮食安全,顾名思义,即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
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粮食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粮食正处于危机状态,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其次,粮食价格滞留于高位。最后,饥饿人口有增无减。
再回到中国,粮食安全更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耕地面积仅剩18.2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为12%左右,占世界耕地面积仅为10%,而中国人口却占到世界的22%。相比之下,美国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为19%,印度则高达54%。众所周知,政府一直规定了一个18亿亩红线,这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提出了18亿亩红线的非必要性,认为粮食供给和安全问题可以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解决。
我没有学过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所以更多的是从社会和政治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国制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是很有必要的。市场经济可以为很多问题作出解释,以及解决办法,但我认为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粮食问题关系到一国之本,目前国内外形势紧张,各国都在粮食进出口方面控制甚严。我国目前粮食自给率在94%左右,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手段来解决粮食供给不足,那等于给其他国家捏住了七寸,时刻受到威胁。此外,中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巨大,仅根据简单的供求关系便可得知,中国粮食对于进口依赖的增长会导致世界粮食交易市场上粮食价格的飞速飙升。所以,有时候,钱不是万能的,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所需求的物品。
另一方面,可能很多人也会怀疑目前所制定红线是否能真正得到保障。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向来不能说明问题,但根据我个人的一些了解,这个数字应该还是能够有所确保的。在陕北地区,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表面上看耕地面积是减少了,而当地人民利用黄土地土质肥沃的特性,在黄土高原许多不适于植树造林的地方开垦新的耕地、梯田,一方面改善了当地自然环境,一方面也理所当然的增加了耕地总面积。中国是世界上对耕地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源于我们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品质。
当然,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对于耕地面积的侵占;二是国际国内粮价差别较大,引起国内粮价不断上涨;三是国内自由贸易开展时间晚,粮食市场化程度较低;四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鼓励农民提高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自给自足;其次应当优化进出口结构,丰富国内粮食市场;第三要合理控制粮价,保障粮食安全;最后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并严厉打击各种非法侵占耕地、游资炒作等危害国内粮食安全的不法行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维护种粮农民利益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资讯网
欢迎来到粮食资讯网,
热门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 企业快报 &&& 维护种粮农民利益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维护种粮农民利益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来源:本站整理 】 【时间:】【&中&】 【】
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正值春耕旺季,全市农业、粮食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我市粮食工作,加大力度维护种粮农民利益,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江西省是全国13个重要产粮省之一,南昌既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又是重要的粮食主销区,粮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做好南昌的粮食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粮食工作如何开展?关键还是得抓住粮农这个主体。全市各县区、各乡镇以及农业、粮食部门要以维护种粮农民利益为抓手,用实实在在的“增收”来激发粮农的生产积极性,确保实现我市粮食生产新突破,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要维护种粮农民利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前提是要及时准确宣传国家涉农政策特别是粮食收购政策,让农民家喻户晓、真知真懂。首先粮食部门干部要理解吃透国家粮食政策,防止因宣传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种粮农民对党和政府保护农民利益政策的误解,从而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其次,各级粮食部门要会同相关涉农部门通过“三下乡”、“走进种粮户”、“媒体发布”等多种渠道加大国家粮食政策宣传力度,做到让种粮农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最后,各级粮食部门还应在宣传方式方法上动脑筋、下工夫,不能对着政策文件原文照搬照念,要创新方法,用通俗易懂、直白易记的语言对政策进行解读,让农民朋友对政策真知、真懂,防止因误解而引发矛盾,以致降低种粮积极性。
要维护种粮农民利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是要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把粮食安全提高到执政安全、战略安全的高度,切实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一点都不能含糊,一点都不能马虎,一点都不能动摇;要切实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继续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严格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给农民稳定的利润预期;要继续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农业的资金和科技投入,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粮食稳产、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要维护种粮农民利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点是要加大对粮农帮扶力度,尤其是对种粮大户要建立领导对接帮扶机制,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并给予解决,消除粮农的后顾之忧。各级粮食部门要会同其他涉农部门探索建立产粮大户登记造册档案管理制度,及时了解和帮助解决种粮大户的困难和问题。要做到产前根据市场研判为粮农提供优质品种信息,实行优质优价、订单收购,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生产出质优价高的适销对路粮食产品,从而提高种粮收益;产中要根据气候、虫灾等因素及时指导粮农进行作物防病防灾作业,确保粮食产量;产后要做好粮食收购服务,一是要鼓励和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购销,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按照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积极入市收购,活跃农村粮食流通。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应主动与社会粮食企业、粮食经济人等加强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开展“零距离、保姆式”收购服务,方便农民卖粮,减少售粮环节,增加售粮收益。三是要完善储备粮吞吐轮换机制,充分发挥储备粮在调节丰欠、稳定价格、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功能作用。四是要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为粮农托市,将粮农生产风险降到最低。
民以食为天,粮因农而丰。维护粮农利益促进粮农增收,不仅是关系“三农”的民生急事,更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作为全国重要产粮省的省会城市,我们一定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以“粮食增产、粮农增收”的喜人局面为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辑:admin
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粮食资讯网 Copyrigh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鲁ICP备号
客服服务QQ:云梦网络传媒电视台承制维护版权所有:湖北省云梦县粮食局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客户关系维护技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