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南成评论 怎样调动员工积极性农民什么样的积极性

人民日报: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前不久,习近平同志在吉林调研时特别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三个不能”蕴含着习近平同志一贯重视“三农”问题的深远谋略和深厚情怀,也为正确认识和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深刻理解“三个不能”的科学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三农”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反复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决不能动摇,把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决不能含糊。这次提出“三个不能”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战略定位,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三农”理论。
“三个不能”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论断。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用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十几亿中国人解决温饱步入小康,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水缺,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不高、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尽管农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尽管农民大量转移就业,但农民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没有变;尽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没有变。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始终的根本问题。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裕,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稳固的。
“三个不能”是贯彻党的根本宗旨的科学论断。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为建立国家工业体系、促进城市较快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基本不存在了,但城乡要素交换“剪刀差”仍然存在,农村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资源大量流向城市。我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但仍有6.4亿农村常住人口和2.7亿农民工,农民还是最大的社会群体。即使今后城镇化率达到70%,也还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落实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不能忘记农民,而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千方百计让广大农民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我们现在也已基本具备这个能力和条件。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更好地参与现代化进程、更多地分享现代化成果,像城里人一样体面地生活。
“三个不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论断。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目前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实现全面小康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在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全国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还有大量徘徊在贫困线边缘的低收入人口。这是“十三五”时期最难啃的硬骨头,直接关系我们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还是片面的小康,是高质量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小康还是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小康。“十三五”时期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把扶贫开发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大力推动政策、项目、资金、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引导全社会重视农业、关心农民、支持农村,确保广大农民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三个不能”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科学论断。我国农业人口多,农民历来都是重要的社会阶层。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正是由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都正确处理了农民问题,使广大农民拥护党、跟党走,才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这是一条根本经验。新世纪新阶段,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仍然要把农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新世纪以来,中央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和价格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农业形势好,农民日子好,现在农民对党的政策是满意的,这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可靠基础。习近平同志强调,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这进一步明确了完善农村政策的依据和遵循。
准确把握“三个不能”的重点任务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紧迫课题的关键时刻,习近平同志提出“三个不能”,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任何时候”,既包括农业歉收、形势不好的时候,也包括连年丰收、形势较好的时候。在农业“十一连增”之后提出“三个不能”,并强调“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就是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努力巩固和发展农业稳定、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的好形势。
不能忽视农业,就要坚持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迫切需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要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要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绿色、可持续发展上来。继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竞争力不强,更需要加大政策支持保护力度,决不能粮食多了减投入、形势好了改政策。
不能忘记农民,就要坚持把农民就业增收和脱贫致富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当前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缩小,但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然很大。受生产成本“地板”抬升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限制的双重挤压,农民家庭经营收入难以大幅增长,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和工资水平增幅也出现“双下降”,农民增收面临很多新挑战。要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和市民化,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解决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统筹考虑,制定政策多从农民的角度着想,不能为了解决农业问题而忽视甚至恶化农民问题。特别是在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工商资本下乡等问题上,必须坚持两点论,既考虑农业规模效益,又兼顾农民就业增收,防止因规模经营而导致农民失地失业,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包办代替,进而影响农村干群关系和社会稳定。
不能淡漠农村,就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任务。农村是农民生活的幸福家园,是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农民要进城,不可能都进城。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只顾城市发展,而要以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双轮驱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清理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和城里人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生态乐园。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套用城镇化的做法,盲目撤村并居、大拆大建、“赶农民上楼”,不能丢了乡村风貌、田园风光。新农村应是升级版的农村,而不应是缩小版的城市。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律化,更不是“去农村化”。同时,应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习近平同志指出,农业向好,全局主动。当前,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大、农业转方式调结构难度大、农产品进口冲击国内产业、农民就业增收形势严峻等问题相互交织,容不得丝毫松懈和半点大意。各级农业部门必须按照“三个不能”的要求,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全面完成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农业部部长)
《 人民日报 》( 日 07 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大包干”为什么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_百度知道人民日报:“农民闲下来”是个问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如果能够进一步利用好农闲时间,那么,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会更好
  最近回乡,和父亲一起做了个小小的农村调查,发现农民总体上没有以前那么忙了。究其原因,在江苏中部地区,农业普遍实现了机械化,很多农田实现了流转经营,农民不用自己种地了。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小时候和父辈们一起干农活的场景,至今仍时常浮现在脑海。现在,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大幅提高,不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明显增加了,乡亲们也没那么辛劳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
  农闲时间多了,农民都在做什么呢?调查中发现,家长里短的事多了,参与赌博的人多了,封建迷信活动也多了。俗话说,闲则生非,正事少了,歪门邪道的事必然就会多起来。走进一些农户家里,房子确实比以前高了、大了,但是里面的家什还没有配置到位,有些还是用了几十年的家具。问其原因,答曰:“没有钱哟!”显然,如果能够进一步利用好农闲时间,那么,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会更好。
  忙起来做什么?至少可以有这样几方面。一是把零星隙地充分利用起来,发展特色种植。虽然连片的农田已经被人承包进行规模种植了,但在农村,堂前屋后、路旁河边的隙地还是不少的,利用起来,可以成为一个不小的“菜篮子”。父亲就向村组要了一些闲置的隙地,种上了时令蔬菜,一年四季几乎自给自足。一些勤劳的农户,还能担到农贸市场去卖蔬菜,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其二,如今农家的闲置房屋普遍较多,拿出一两间养殖家禽家畜完全不成问题。我们调查了一个有30多户人家的村民小组,发现只有1户养猪、2户养鸡,这和过去家家户户养鸡养猪的印象大相径庭。问及现在为什么不养了,有人回答“怕脏”“怕烦”。想要发家致富,还真的不能怕烦。
  再有,农村有不少手艺人,比如木匠、泥瓦匠等,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学习这些技能,干木工、泥瓦工的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要知道,现在的木工、泥瓦工,一天的工钱是200元左右,而且还很紧缺。年轻的农民,尤其是一些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完全可以学一些木工、泥瓦工技能,不但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把这些手手相传的民间技艺传承下去,可谓一举两得。
  农闲时节可以干的事情还有很多。问题在于,谁来把农民组织起来?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让农民忙起来,农村干部是组织者、引导者、教育者,而且还要带好头。应当说,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身处一线,直面千家万户的农民,他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很好地发挥了“带头致富,带领农民致富”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联系不那么紧密,有的农民就反映“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回村干部”,这些情况值得注意。
  想过上更好的日子,首先就要忙起来。“冷天不冻下力汉,黄土不亏勤劳人”,只要忙起来、动起来,大伙儿的生活就一定会越来越充实,日子就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作者为本报协调部记者)
(责任编辑:UN654)
&&&&&&</div
检讨抗灾路径依赖,既不在天灾中竖英雄也不忘在人祸中悲悯苍生…[]
   社论:
也是所有领域包括政治都需要遵守的准则…[]
社区热帖推荐
皮卡丘:我过气了吗?……[]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您的位置: &
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
优质期刊推荐浅析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调动农民积极性
时间: 00:46:13&&来源:&&作者:
&&王恩广1,李晓伟1,丁& 一2(1. 长春市农业博览园;2. 长春市农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要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引导教育农民群众树立自立自强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激励广大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积极性;主体作用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2-&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农民群众积极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通过建立政策引导机制、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投资投劳。要真正赋予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需要在国家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出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新农村建设就一定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1 影响农民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发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六年多来,新农村建设在吉林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稳步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农村脏、乱、差有了较大改善,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还存在许多制约的因素,农民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1 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点上热,面上冷,农民发动不够充分,依赖上级投入,“等、靠、要”思想依然突出。一些农民习惯于长期形成的生产方式,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致使一些农民对建设新农村缺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1.2 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平衡采取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推进思路,往往是少部分基础条件好的村,得到了部门、单位和院校等外部力量的集中扶持和帮建,多是“锦上添花”,对于吉林省9306个村来说,大多数村得不到明显改观。1.3 对建设新农村理解有偏差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目前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普遍存在三种心态:一是急,国家出台了那么多好政策,为什么还没有落实下来,心情很急切;二是高,对新农村建设期望值高,要求高,比较理想化,认为国家要帮助他们建房子、安自来水、建设新村庄等等;三是靠,部分农民认为,现在国家给政策,要等政策,要资金,不能着急搞建设,这样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1.4 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和有一定工作技能的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在家留守大都是老年人和孩子。农业生产上存在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加上劳动力素质低,科学种田水平不高,效益不佳。1.5 农民思想不解放,农业增收渠道不宽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普遍偏低的状况还没改变,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吸取、消化、接受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还不富裕,缺少富裕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绝大多数农民思想保守,除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外,没有其它增收渠道,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少,缺乏从事专业生产的劳动技能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本领和能力。1.6 农民的信息不畅目前,吉林省670万农村劳动力中,受过技能培训的仅占14.4%,想接受培训的占51.7%,在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职业技能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小。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导致农民缺乏及时全面获取信息的能力,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也使他们没有勇气走出去,害怕上当受骗,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信息闭塞,使用率农民在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处于盲目状态,没有增收致富的渠道,对新农村建设信心不足。2 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政策措施2.1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吉林省已完成对24.4万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但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普遍偏低的状况还没改变,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吸取、消化、接受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阳光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培训为载体,培养管理型、服务型、技能型、文化型、经营型等新型农民,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本领,推动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广大农民中广泛开展学文化、学技术、学政策、学法律、学知识,比增产、比增收、比贡献、比富裕、比素质的活动,培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农民。2.2 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宣传到位,解释透彻。农民最讲实际,面对看得见的利益,他们才会有积极性,抓住有利时机,多办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惠农利农工程。如修好“村村通”公路,整修好农田水利设施,建农户沼气池等。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向农民宣讲清楚,让农民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在领会的前提下领悟,增强农民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内在愿望。只要有了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就会稳步扎实地顺利推进。通过他们宣传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从“要我”建设转变为“我要”建设。培养新型农民,使农民的素质、创业就业致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2.3 提升农民群众民主管理的能力从解决农民最关注、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推进新农村建设,找准切入点和着眼点,而这个切入点和着眼点就是从老百姓最想办的事情入手,要让他们真正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调动他们投入建设的热情。近年来,吉林省德惠市的“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老百姓参与建设的热情就非常高,踊跃的出工出资投劳。从中看出,只要是广大群众能够受益的事业,他们都有积极性,都有热情。现在看,当前农民群众最为关注、农村最需要解决还是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在部分乡村还比较突出。几年里德惠市虽然完成了96%的村级水泥路建设,但还要搞好向村屯延伸,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在农民饮水、学生上学、农民看病等方面,也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以此来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2.4 尊重农民的意愿,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无论是搞规划,还是搞建设,都要争得农民的同意,要量力而行,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使用国家建设性资金上,更要争得群众的同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大多数群众受益的“普惠制”上,不能垒大户、堆典型。否则,不但不能保护和调动好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反而容易打击和降低农民的积极性,甚至形成对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坚持的原则就是,“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积极而为、力求实效”。每一项建设都要通过群众代表大会,通过“一事一议”,不违背农民意愿,不增加农民负担;能够实现那个目标,就要积极努力地去实现;暂时达不到的,要逐步加以实现,力求干一件成一件,让农民满意。2.5 加快农民转型,培育新型农民当前农民的素质还普遍较低,一些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老守田园、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缺少致富本领和技能,在个别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良风俗和习惯,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农民转型,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他们的思想观念转型。教育引导农民敢富、快富、大富,勇于进取,积极创业,树立与市场经济和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理念。促进他们的素质能力转型。以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模式为基础的职教体系,保证绝大多数农民掌握一到两项生产技能和本领。教育引导农民保持传统良好的风俗习惯,树立向上、健康、文明、道德的新风尚,破除陈规陋习,塑造新型农民形象。2.6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新农村建设最缺的是资金,农民迫切盼望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大农业投入,拨付专项资金,增加支农惠农政策,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同时,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应切实向“三农”倾斜,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人居环境。要在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投资、民间集资、社会赞助,能人援建设等多元投资体制。2.7 引导农民发展经济,完善配套服务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农民迫切盼望发家致富、增加收入,但是由于知识水平不高、视野不够开阔等原因,缺少致富必需的信息、技术、资金、营销等因素,因此,农民希望能够建立完善系统的配套服务,对生产经营进行指导、帮扶和服务,尤其是为他们提供新项目、新信息、新技术、新品种,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让农民更加放心、放开手脚去致富奔小康。近年来部分农村成立的一些专业协会如专业农民协会、商品协会、“公司十农户”经营组织、互助组、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形势,充分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作用,较好地起到了连接市场、服务农民的作用。2.8 制定长远的整体规划并坚持落实农村基础差、底子薄,最怕瞎折腾。农民盼望针对本村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科学的合理的长远的整体性规划,包括经济发展、村容村貌、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并坚持把这个规划循序渐进地逐步落实下去,不要变来变去、朝令昔改,不能前建后拆、劳民伤财,也不能拔苗助长、贪功求快。坚决禁止以资代劳,不得加重农民负担。对于有条件的村,可以用集体积累进行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但不得举新债,谁举债谁偿还。&作者简介:王恩广(1980-),男,吉林德惠人,长春市农业博览园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李晓伟(1980-),男,黑龙江依安人,长春市农业博览园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作物育种;丁一(1984-),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作物育种。&
相关文章无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调动团队积极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