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好词好句前二十句

弟子规第二十二讲。余力学文二。_家长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556贴子:
弟子规第二十二讲。余力学文二。收藏
 第二十二讲 余力学文之二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争,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读书除了心、眼、口三到,还有哪些要求?我们应该让孩子读什么样的书?如果读书时遇到问题怎么办?《弟子规》甚至对读书的环境、字的写法、笔墨的摆放等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那么这些看起来并不会影响读书的事情,《弟子规》为什么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呢?  现在的家长常常会对那些非常用功,起早贪黑努力学习的孩子赞许有加,认为这样才算努力、刻苦,可是《弟子规》却不认为这样就是会读书了,那么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呢?而且《弟子规》对读书这件事还有更加严格的要求,那么这些看起来并不会影响读书的事情,为什么《弟子规》却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呢?  读书方法的根本,就是上一讲我们讲到的心、眼、口要三到。关于读书,《弟子规》还有很多其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传授给我们。《弟子规》要求:“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也是事关读书习惯的要求,意思就是你读这一本书还没读完,不要惦记着另外一本;这本书没有全部读完,那本书就不要开始读。  现在经常看见很多孩子一本书还没看完,只读个头,就把它放到一边,掉头去看另外一本书;那本书没读完,又给搁一边,掉头去看另外一本书。我们不要以为这是小事,也许很多父母或者老师会想,反正孩子横竖都是在看书,还貌似多读了好几本书,别的孩子一本还没读完,我的孩子已经一堆书扔一边了,这不是好事吗?难道这还需要去管吗?这恐怕还真不是可以不管的小事。过去有很多学者,基本上是所有的学者,都非常反对这种读书方法。章太炎先生的大弟子,后来和章太炎先生齐名的黄侃黄季刚先生,就非常强调“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他将这种读书方法非常形象地叫做“杀书头”,一本书刚开个头你就不读了,好比是把这本书的头给杀掉了。  我的理解是,杀书头这种读书方法会对孩子产生很不好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浅尝辄止的坏习惯,不利于孩子养成持之以恒的毅力,而对于人的一生来讲,我们都知道持之以恒的毅力有多么的重要。有的人也许会有疑问,不是经常讲读书应该分为泛读和精读吗?“杀书头”这三个字虽然不怎么好听,难道这不也是泛读吗?其实,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解,是一种误解。且不说泛读绝对不是“杀书头”,泛读也是要对整本书进行快速的浏览,而且这种能力是后面要培养的能力,在孩子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应该提倡精读,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随着孩子读书能力的增加和自我管理掌控能力的提高,他慢慢地就会形成泛读的习惯。所以千万不要在孩子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就容忍他的这种“杀书头”行为的出现,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害的。就目前的教育界、读书界的情况来看,我们应该特别提倡精读,只有通过精读,才能培育起一种沉潜涵泳、坚忍不拔的学风。从《弟子规》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更看重精读,非常强调精读。  明朝时,江西有一个著名学者叫胡居仁,虽然他只活了五十岁,却是一位了不起的理学家。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兴趣广泛,博览群书,被称作神童,他的“扎硬寨打死仗”的读书法和读书精神对后代影响很大,就是一旦我要读这本书,我就像扎下一个寨子一样盯着这本书,不管这本书里面有多少困难,我都要把它搞通,这是一种一心钻研的精神。他一再告诫他的弟子,读书多而不精不熟,不如读书少而精熟。你读一本书就要真正了解一本书、掌握一本书,不要泛滥无归,貌似读书很多,但实际上哪一本书都没读懂,哪一本书都没读透。他特别强调读书要持之以恒,要排好功课。他的一副对联非常有名:“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你如果有恒心,没必要起早贪黑;最没有好处的,就是你一天拼命用功,通宵不睡,开夜车,接下来的十天天天睡懒觉,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孩子的习惯恰恰是这样的,考试前埋头苦干,用一种大跃进的精神,几乎要拼命了,用功三天,考试结束后,该干吗干吗,到早上九十点钟还不起床,这种习惯是很不好的。  其实《弟子规》对读书的要求和做人的要求一样,就是要持之以恒、贵在坚持,只要做到这一点,那么不仅仅是读书,所以的事情都会有所收获。接下来,《弟子规》说的“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就是讲如何制定学习计划的,这个我们从小就会被老师要求做的事情,《弟子规》又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呢?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是指定学习计划的时候,不妨定得宽松一点,执行计划的时候却应该抓紧。工夫到了,茅塞自开。现在很多老师都希望孩子从小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要小学生开始自己定读书计划。我看过我儿子的读书计划:哇,这简直是天下第一大读书人的计划,精确到几点几分读什么,排得非常好,这个表,我当时看了就晕了,我说:儿子,照你这么定,那不出三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问题是,定完第二天他就不这么干了。是不是很多孩子都有这个习惯?实际上,定计划的时候不妨宽一点,但执行计划的时候一点也不能耽误。你宁可提前超量完成计划,而不要赶不上、做不到,否则你定这个计划就等于是假的了。我们最最要警惕的,是千万不能让孩子形成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习惯,这是最要不得的。应该培养孩子今天要读的书今天读完,今天要做的作业今天做完,今天要做的事情今天了结,今日事今日毕,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习惯。  对那些定完计划不执行,老拖、老赖的人,古人写了一首打油诗: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曰炎炎正好眼。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籍待来年。”这是说一个人定了一个计划,说大好春光不要辜负,我要好好读书。可是一到春天发现,春眠不觉晓,春天的觉好睡,所以他就找了个借口,说春天不是读书天,春天要睡觉,要出去春游,春光明媚,不读书不读书。那么,夏天来了,你该读书了吧?他又开始定计划,想在夏天把春天的事情补回来。但是一到夏天发现天很热,一到下午就打瞌睡,所以他又说夏日炎炎正好眠,夏天热,我要睡午觉,放到秋天再读。到了秋天了,他又有道理,秋有蚊虫要咬人,那么秋天也不是读书的时候。最后到冬天终于可以读了吧,但冬天下雪了,我要去赏雪,我也没空读书,所以把书理理好,等来年吧。你看,这种计划就没有意义了。而在过去,对于勤奋用功、发奋苦读的人,往往都赞许有加。  像大史学家司马光,原本也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所以他经常受到先生的责骂和同伴的嘲笑:你看你多懒,古人恐怕天没亮就起床读书了,你看你还睡着。所以司马光下决心抓紧用功,改掉自己的坏毛病。他为了能够早早地起床,睡觉前拼命喝水,让自己被尿憋醒而起来上厕所,那么就可以读书了。谁知道,这一计无效,他太爱睡了,结果喝了一肚子水,尿了一大床,还没起来,司马光又被别人嘲笑。于是他就做了一个警枕,拿一个圆的木柱子做枕头,这样只要他稍微翻翻身,改换一下睡姿,木头就滚掉了,扑通一声能把他给惊醒,或者他的头一下砸在床板上给砸醒了。从此以后,他天天按照计划抓紧读书,最后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学识渊博的人,成为《资冶通鉴》的一个主要编纂者。  心中有疑问,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答案,一定要记下来,然后找机会问别人,求得正确的解释,这个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们做到了吗?而这样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又会有哪些好处呢?  接着,《弟子规》要求孩子们在读书的时候:“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古人读书没有今天这么好的条件,我们是按部就班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然后读高中,然后再读大学,都有老师可以请教。而且,现在又有电脑,如果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到处可以请教。而古人读书有的时候是没有老师的,所以一旦读到不懂的地方,就要随时赶快记在小本子上,然后见人就问,希望能够得到准确的答案。这个札记是一种功夫,现在基本上没有人做了。过去的读书人,都随身有个小本子,碰到自己不懂的事情,或者自己想到一些东西怕忘记的,都要随时记下来。也许很多人会问:怎么记啊?古人又没有铅笔、钢笔。他们是用毛笔记。那有人会问:难道他随身还带个砚台啊?古人想了这么一个办法,拿一块墨随身带在身边,要记的时候,随便找块石头一磨不就出墨了嘛,或者拿吃饭的碗倒过来,后面不是有个碗托嘛,在凹下去那里磨墨,随时札记。很多大学者都是这么做的。现在我们的孩子都没有这个习惯了,实际上这个习惯特别特别要紧。  日记也是札记的一种,现在大概很多人都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最好让孩子形成这个习惯,每天记一些东西,不一定要长篇大论,比如说,今天我晚起了,是一句话;或者今天考试我忘了一道题,也是一句话;比如今天上课,我忘了带手绢,也是一句话,就是要培养他这种习惯。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没有这个习惯,其实应该从小养成。积累知识最怕的就是筛子法。一个筛子,上面都是米.你一筛,如果筛子眼小的话,那么你筛掉的是碎米,筛掉的是小石头,那么筛子眼怎么才能小呢?这个就要从小培养细致的习惯。从小特别细致,笔头勤,知识的筛子这个眼就会越扎越小,这样的话你的知识才会积累起来。不然的话,你读五本书,漏掉四本,没准剩下那一本还是读错了的,这完全无益于知识的积累。  房室、墙壁、几案、笔砚这些看起来和读书有关,却又不是有绝对必然关系的事情,为什么《弟子规》会把它们专门作为四句话来要求孩子们呢?难道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真的会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吗?  接下来《弟子规》还要求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读书环境要有一种关切,要养成良好的打扫自己读书环境的习惯,“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即要保证自己读书的房子非常清爽,墙壁要保持干净;几案也要保持非常的整洁:笔要放在放笔的地方,砚台要放在放砚台的地方。这是要求孩子自小从整理书房文具做起,养成有条不紊、井井有条的良好习惯,长大以后再处理事情,就不会手忙脚乱、进退失据。我注意到我的朋友或者邻居家,孩子的书包很多是父母理的,孩子写作业已经写得很晚了,比如到晚上九十点钟,父母不舍得,长辈不舍得,说宝贝,赶快睡觉吧,然后替孩子把书包理好,第二天早晨出门的时候,往往爷爷奶奶替着背,背到学校门口。其实,这丧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机会。孩子理一理书包,最多五分钟、十分钟,而且他会越理越快,越理越熟练,如果孩子从小不养成整理自己书包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杂乱无章。现在的家长,只要孩子读书用功,很少注意孩子的小书桌是不是井井有条。很多孩子的书桌都很乱,这儿一堆,那儿一堆,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东汉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陈蕃,这个人是举孝廉当的官,后来  还当过太守,甚至尚书,在历史上很有名,不仅仅是因为《后汉书》对他的评价:“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意思说汉朝很乱,但是乱了没有亡,是有好几位大臣的功劳,其中有一位就是陈蕃,这个评价很高。他之所以有名,其实是因为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的祖父曾经担任过河东太守,但是到了陈蕃这一代,家道中落,不是那种显宦之家。十五岁时,陈蕃曾在一个庭院里面读书。一天.他爸爸的一个老朋友薛琴来看他,看到陈蕃读书的院子里杂草丛生,污秽满地,根本不打扫。他就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说你这个小孩子,怎么不把你的庭院整理干净,准备有宾客来访啊?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说大丈夫,应该扫除天下,应该关心国家大事,干吗要我去扫一个小房间啊?有什么用啊?这个回答让薛琴很吃惊。一方面他知道,自己这个故人之子胸怀天下,是一个有大志的人。但是,又发现故人之子不拘小节,没有养成重视小事、小节的习惯。所以他就劝了一句,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天下的事情比这个庭院的事情复杂多了,你连你这个院子都伺弄不好,你还说什么要扫除天下?陈蕃听了这个话以后恍然大悟。从此以后,他把自己的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自己读书的几案也擦拭得干干净净,养成了有条不紊的好习惯,后来才得以成就大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一句过去教育孩子非常有名的话,这几年是听不到了,因为没有家长再指望自己的孩子打扫屋子了,都指望自己的孩子去打扫天下。恨不得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建立丰功伟业,家里乱点,被子不叠,书包不理都不要紧,这是一种很要命的误解,还是应该让孩子从小形成好习惯。  古人说见字如见人,可见一个人字写得怎么样是多么的重要,可是我们今天的孩子已经不需要磨墨了,而且因为电脑的快捷发展我们写字似乎都很少了,那么《弟子规》的这四句话对今天的我们还有什么指导意义吗?  《弟子规》非常注意细节,“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墨,现在的孩子都不用了,都用墨汁了,我们小时候写字还是用墨的,我祖母经常把我的墨倒过来看,我经常会把墨磨得一道斜。我祖母就跟我说,你不能这样磨墨。我那时候不懂,就说奶奶:这有什么,磨出来不都是黑的?祖母就教我:磨墨的时候你要端正,一定要肘端平,三指到四指捏磨,非常端正地磨,而且一般来讲,正磨六圈,反磨六圈,你不能一直像推磨一样地磨,要这样磨几圈,那样磨几圈。古人或者过去老传统非常讲究,这样磨出来的磨永远是平的,也就是磨墨的时候,你也不能掉以轻心,你心要端正,这样你磨出来的墨不会偏。说到“字不敬,心先病”,这一点在今天是太重要了,我们不说小学生、中学生,就是现在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这一笔字啊,能拿得出来的是太少了,字写得不端正,不像样。不是说你的字要写得多好,要写到书法家的水平,而是要一笔不苟,端端正正。我现在经常说,我们很多人的字就像飞过一只蚊子,我啪一下手把蚊子拍死在这墙壁上,这墙壁上的蚊子就是字啊,不知道他写的什么。有很多朋友讲,我现在时间忙,我写草书。草书也得认得啊!草书是有规矩的,法度森严呢。你去看真正的书法家,写草书很慢,真正会写草书的人都知道,草书不像楷书,一笔都不能错,楷书你少一笔这个字我还认得,草书有时候要差一笔可能就是别的字啊!所以,写字一定要恭敬,要端正。尤其在当今电脑时代,很多孩子写字是打出来的,用笔的时间很少,这个千万要注意。我是非常赞成小学里边要有书法课的,而且书法课的课程要增加,这不仅是要培养一个孩子写好字,而且是要培养他的一种端正、恭敬的人生态度。古人讲,字是见面宝,比如过去你去推荐自己,或者你去求职,是先要写封信去的,人家一看你一笔好字,你就先得分了,而且古人是要从你的字里面看你的修养的。  现在很多家长都不太关注这件事,只关注孩子快点写完作业,这就很有问题。《旧唐书》记载,唐穆宗非常懒,怠于朝政,不大愿意管事,但是他对书法很有兴趣。他就问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怎么能够把字写到尽善尽美呢?怎么能够把字写到你那么好呢?柳公权说:写字先要把笔握端正,用笔的要决记在心里,只有心正,笔才能正;只有笔正了,字才能正。唐穆宗马上就知道,这是柳公权在劝谏自己。古人把这个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古人的读书方法也好,写字方法也好,归根到底是修身养性的方法。为什么我们发现一般书法家往往都很长寿,显得很年轻啊?因为写字本身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我们千万不要忽略。  除了读书的方法,《弟子规》对怎样爱护书籍,也给孩子提出了要求,因为这些看起来很小的细节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都会有益,那么关于如何爱惜书籍,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弟子规》还要求我们的孩子,“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这是指对书籍的态度,我们应该尊敬,爱惜。你放书时,应该放在固定的地方,看完了以后你要放回原处。哪怕你碰到急事情,你要离开,也应该把书卷好、扎好,这是古书,现在的书没有这个,古代的书如果是卷轴的就要卷好,如果是有函套的就要把函套插好,有缺损就修补它。古代的读书人都会补书,古代的一本书可能传一两百年,几代人读,如果有缺损要把它补好。今天的孩子有这样习惯的也不多,因为大家经济条件好了,买书也买得起,书店里什么书都有得买,得到书籍太容易了。但是回想我们那个年代,我们小时候要买到一本书都是很宝贝的,不舍得让书有一点卷角,破了,我们都会把书包上一皮,非常好地把它保护起来。像我孩子就读的学校,每个学期发完书,都要求孩子自己包书皮,我非常赞成,就是要培养孩子爱惜书籍的习惯。实际上,现在这个包书纸纸店里就有卖的,不像我们小时候没有卖的,我们要把牛皮纸裁好,要把它叠好角,还设计书是插进去的,不舍得用胶水把书面胶住。现在的孩子用现成的包书纸,你让孩子包一次,伤不了孩子什么,但很多家长都把这个事情替孩子做了。这实际上也是失去了一次教育孩子的机会。好多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良好人生态度的机会,都是在家长的宠爱中悄悄地溜走了,等我们发现孩子长大了怎么这个习惯也不好,那个习惯也不好,你别忘了,都是我们家长自己造成的,所以应该从小节注意。  我们知道司马光一生好书,他读书的时候,就非常注意爱惜自己的书。司马光的读书堂藏书万卷,他天天都在读书,晨夕披阅,读了很多年,但是他的书依然跟新的一样。记载说:“皆新落,手未触者。”新得像手都没碰过一样,可见司马光非常爱惜书。司马光读书之前,先要把几案擦干净,在桌子上铺上一块布,然后端坐着看。他坐累了,想起来活动活动的时候,就把书放在事先准备好的一块方木板上面读。他绝对不会拿手直接去碰书,怕手上的汗把书给浸坏了。过去都是线装书,如果线松动了,全书就散了,所以司马光就经常亲手补书。司马光读书时还有个规矩,“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挟过,故得不至揉熟其纸”。读线装书的一页,要大指面捻起,不是像我们现在一页一页地翻书,线装书这么翻会把纸给弄熟了,弄烂了,这个角就会卷起来。古人读书都是很有讲究的,所以司马光读完书以后书还能像新的一样。这是培养孩子爱惜书籍,乃至爱惜一切事物,对书籍,对前人的知识,有一种尊敬,有一种恭敬。如果对待书籍是这样,那么长大以后对待自己的衣服、电脑、自行车或者小车,他都会很爱惜。这也是个习惯。  《弟子规》是以“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八句话作为结束的,告诉孩子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正确的选择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接下来《弟子规》说的“圣与贤,可驯致”是真的吗?我们真的可以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圣贤那样的人吗?  《弟子规》在最后要求孩子们“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不是圣贤的书不要看,如果你看了以后会遮蔽你的聪明,损坏你的心志。我们经常讲,读书无禁区,什么书都应该读,这是对已经有了判断能力、判别能力的成年人讲的。但是对于孩子,他的智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在他的判断力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应该让他在指导之下读经典,读好书。有些有争议的书,甚至有些不好的书,是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去读的。等他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己有了判别能力之后,再让他自己决定也不迟。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弟子规》的最后四句话。最紧要的是“勿自暴,勿自弃”,也就是说人不要自暴自弃,应该永远向上,对自己应该永远有一种要求,不能因为碰到一些挫折和困难,遭遇到一些险阻,就自暴自弃,说我不行了,我做不成了,我不干了,我就这样了,千万不要这样。这是《弟子规》最后的要求,要求每个人都要有一种不自暴自弃的决心和毅力。  “自暴自弃”的出典是儒家重要典籍《孟子》,《弟子规》也正是用《孟子》的话来结束全书的。《孟子》中讲道,“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孟子讲,你一个自暴的人,我都没什么话跟你讲,你自己都放弃了,我还跟你讲什么,你一个自弃的人,自己都不追求上进,自己就没有要求,你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你不是按照礼、按照义,你的言行不是按照这个来做的,这就叫自暴。一生如果不能朝着仁义的目标去要求自己,去奋进,这就叫自弃。  孟子引用颜渊的话发问:“舜何人也,予何人也?”舜是什么人啊?我是什么人啊?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孟子的答案是: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尧舜古代的圣贤、圣王。换句话说,只要我们从小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习惯,只要我们不自暴、不自弃,每一个人都会接近于自己心日中的圣贤,每一个人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都不会虚度自己的一生。此为钱文忠读弟子规节选。
时尚英语花样多,我敢打赌你不知道英语还可以这么学!
建议大家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要多从读书,多学习。弟子规,又称训蒙文。它能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知道怎样接人待物。而这些,在日常教育中是家长们最容易忽视的。往往只看到孩子在犯错,而没有弄明白为什么他会犯错。最大的原因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做事的模板,没有告诉他做人的一些规矩。所以,小孩子只能用尝错的形式去认识这个世界。····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弟子规二十传中的传怎么读_百度知道
弟子规二十传中的传怎么读
弟子规二十传中的传怎么读
传 [chuán]2。传 [zhuàn]解说经义的文字,递;b.中国明。自~. 传 [zhuàn]传 [chuán]转(zhuǎn )授;c.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递。~统。~输。~戒。纪~。《左~》。~略。~名。言~身教。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推广:小~,散布:宣~、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流~。~奇(a.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经~:《水浒~》。~记。树碑立~:~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1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精讲《弟子规》第二十八讲
这一堂课我们讲“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善相劝,德皆建”,说的是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过不规,道两亏”,说的是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
“攻人之恶,勿太严”,我们在说别人恶事的时候,攻击别人或者是指正别人的时候,我们不要太严厉,太严厉以后可能会起反作用,因为劝的度没有掌握好。“当思其堪受”,就是说我们劝的力度,要让他刚好能适应,不要说得太激烈,太激烈就会适得其反。
“劝人之善勿太高,当思其可从否”,就是劝人善的时候,千万别一上来就用高标准要求别人,要给别人进步的空间和时间。要考虑他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和你一块来?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们即使和朋友关系很好,也要正确、适度地劝解他人,在劝人的时候,要多用智慧,要巧妙,不然朋友没得做。
我们看下面的故事,春秋时期,郑庄公的母亲武姜非常宠爱他的小儿子公叔段,结果公叔段起而造反,郑庄公对母亲武姜帮助弟弟叛乱十分不满,就把武姜迁到城外去住,并发誓不到黄泉誓不见她。一年多过去了,郑庄公感觉到自己对母亲做法太过分,很后悔,但他发过誓,不能违背誓言去接回母亲,因此内心十分矛盾。当时他发誓说:不到黄泉誓不见她。就是说以后两个人都死了,在黄泉路上才见面,活着绝对不见。
后来,郑庄公整天闷闷不乐。今河南登封西南的守将颍考叔听说这件事,就向庄公敬献供品,借机见到庄公。庄公请颍考叔吃饭,颖考叔把肉留在一旁不吃,庄公感到奇怪问他:你为什么不吃啊?颍考叔回答:臣下家有老母,平时只吃臣下的食物,没有尝过大王的肉羹,请允许我留下带给老母。
你看,大臣的智慧体现出来了。郑庄公正感到对他母亲有愧疚感,大臣不直接劝,免得庄公难堪,用自己的行为主动诱导庄公说心里话。庄公果然就说:你有母亲可送食物,只有寡人没法送去。
什么叫做智慧?我经常和朋友聊天说:知道并发现自己的过错还能改正,就叫开悟;发现别人的过错,天天指责别人的过错,叫犯错。为什么呀?我们只能要求自己,我们对自己的缺点一定要斩尽杀绝,那我们对别人的缺点怎么办,包容加上巧妙地引导,这样就对了。
贤明的人在劝解人的时候要多用智慧。我有个朋友,总爱对他母亲大吼大叫。为了劝他孝敬他的母亲,我就跟他聊天。我说,我看我母亲最近猛然多长几根白头发了,而且今天吃我母亲擀的面条,薄厚不均,让我觉得心里很难过。我就问母亲,你是不是身体不好没告诉我呀?我母亲说:你怎么知道?我说没有,因为吃面条吃出来的,过去您老人家擀的面条薄厚相均,力度很到位啊。我母亲就告诉我,她是不小心把腿摔了一下,导致擀面条就一边薄,一边厚,薄厚不相均。
我把这个事情讲出来后,我朋友听完说:哇,你对你母亲真好,吃面条都能发现你母亲生病,这么心细,我对母亲怎么就没有关注过。立刻就引起了他对母亲的感恩心和关注心。
所以有的时候劝人,可以多说说自己的事情,照样可以起到巧妙引导他人的效果。颍考叔就很有智慧,懂得大王心思,这就叫真正的知心朋友啊。我有很多朋友很有意思,我任何事情做错了,他们都会短信提示我,给我打电话,这才是真正的良师益友。
颍考叔说:大胆地问一句,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公于是告诉他原因,并说自己很后悔。颍考叔说:主公,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挖一条隧道,直通到泉水的地方,隧道里头的水有泥,就是黄水,就是黄泉,然后在隧道里相见,谁能说是违背誓言了呢?
庄公听了大喜,立即命人去挖隧道,隧道挖成以后,庄公终于在隧道中见到母亲,双方又悲又喜,从此恢复了正常的母子关系。
我经常讲,良师益友真是可遇不可求。真能找到一个天天说自己错误的人出来,真的是良师啊,这个了不得!我能走到今天现在这样,说心里话,感谢大家,良师太多了,益友太多了。我经常告诫自己,一言一行都要做好,大家都认识我,随时随地,天天“监视”我,我的一言一行既可帮助大家,也可以毁大家,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很苛刻。
我经常做很多公益,凡是要沾染钱财的问题,我都会发毒誓,严格约束自己。发毒誓我不怕呀,只要不犯此过,毒誓无用啊,就像你不犯法,公安局拿你没办法,你要犯法,公安局要抓你,也与公安局本身没关系,是你犯法所致。
我们接着看故事。在汉朝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郑军,他看到哥哥在当官的时候收人家的贿赂,但他是弟弟,不能指着哥哥骂,那样哥哥也难以改正。于是,他自己花了一年的时候去给人家当仆人,把赚来的钱送与哥哥。他说:哥哥呀,我们没有钱,可以再去赚,但是人的名誉一旦失去,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回来了。他哥哥知道弟弟为了规劝他,竟肯低三下四地给人家当苦工,非常感动,这份规劝劝到了哥哥的心里。从此,他哥哥很理解弟弟,再也不收贿赂了。所以兄弟之间也要巧妙地去规劝。
我记得给大家讲过,我有一个堂弟,23岁时因为肾衰竭病去世,我当时为救他,在医院验我的血、查我的肾脏,想把肾脏捐献给他,可惜不过关,实在没有办法救他。可我就用这种行为,把现在还活着的其他兄弟姐妹感动得不得了,现在我家的堂兄弟姐妹关系很融洽,我的爷爷奶奶在九泉之下心里很安慰啊。而且,现在我在兄弟姐妹中说话力度是最高的,很有威望,他们都愿意听我讲,我讲的话他们都能接受。什么原因?感动所致。
我们一定要明白,现在人需要用行为感动,并非是教育呀。我们用嘴教育,教育不好,还容易惹来麻烦。
劝人,最重要的还是靠我们的德行,同时还要注意方法。没有劝好,是我们有过错。第一,德行不好,不够。第二,我们没有注意方法,反而让别人反感。有时候,我们光能说,不能做,导致感动不了别人,错在自身。
一切圣贤都是自己做到以后,才讲出来,才宣传出来的。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祝贺你,开悟了。
劝解还应该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有吸引他人的德行,德行可以提高别人对你的信任感。如果你学《弟子规》以后不发脾气了,对父母好了,那你家里人一看,不用你劝他跟你学了。
所以论语云:“君子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就是说,君子该先取得君主的信任后再去进谏;没有取得信任就去进谏,君主就会认为是在诽谤自己。
如何建立信任?第一做到付出,要多付出啊。就像我给大家讲过的一个故事,两个小鬼要投胎之前,阎王爷让他们选择下一辈子:一个人,天天可以得到别人的东西,一个人可以天天给别人东西。一个小鬼说:阎王爷,我想去当这个天天得到别人东西的人。另外一个小鬼实在,说:阎王爷,我愿意把东西给别人。
阎王爷准备让他们投胎的时候就说:愿意得到别人东西的人,投身在乞丐家庭,乞丐天天伸手给点吧!给点吧!
全天下的人都会给他东西。愿意把东西给别人的人,投身在富豪家庭,天天布施。
第一个小鬼就讲:为什么要这样?不公平。阎王爷说:你当鬼的时候,都有一个乞讨占便宜的习惯,那你不当乞丐当什么呢?是你自己的心选择的,与我没有关系,哪来什么公不公平。别人当鬼的时候有博爱、仁慈的心,所以人家舍了其实就得了。我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意思说,君子的品德像是风,而小人的品德像是草;草上的风可以把草压下去。你看,自然界也是这样,风一来草就弯腰了。确实是这样。我在家庭里对父母的孝敬,影响了我整个村子和整个小区都在效仿。你想想,我们每一个人实际都可以当孝敬的模范、诚信的模范、慈悲的模范。
我们不要说他们是圣人,我们做不到。圣人都是人修成的,我们为什么小看自己? “善相劝、德皆见”,我们学习《弟子规》,可以共同建立起良好的品德修养。
我们来看下一段“凡取予,贵分晓,予以多,取予少”。
财务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要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这样才能广结善缘,与人和睦相处。
咱们看底下这个故事:明朝时期有这样两户邻居,一家有人在朝中当宰相,另一家有人在朝中当尚书。一天,两家因为院墙的事发生了争执,都说对方侵占了自家三尺宽的地盘,为此两家人都很生气,宰相的家人往京城写了一封信,想让宰相以他的权势来解决这个问题。宰相很有智慧,接到信之后,很快回了一封信,信中写着:“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接到信后,将院墙后撤三尺,对方见此也后退三尺,从而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街道。这便是安徽省桐城的名胜古迹“六赤巷”的由来。
你看,两个人家一让,让成了几百年的名气呀。我们陕西省周至县也有一个地方特别有意思,叫贤孝巷,说的是一家人主动把屋子让出半间房的地方,使得街道得以畅通,当地的政府呢给这条小巷子起名“贤孝巷”。为什么呀?夸他们贤良的祖先培养出了孝顺的子女。
而且,我自己去过那家人聊天。子女都谨遵祖先命令,那块地价格已经很高了,到现在也没有把这块地要回来。我去了以后,就很感动。而且,我发现他们家风特别好,儿子专门给母亲的房间装空调,给自己没装。他母亲身体有病,要喝中药,因为怕中药坏了,儿子还专门给母亲买了一个小冰箱,搁在床头,喝药方便。你看,家庭的孝敬之风,真是能影响很多代。多了不得。
咱们再看下一个故事。五代张士选幼年时就失去父母,靠着叔叔养育教诲他,等到张士选17岁时,他祖父遗下的家产很多还没有分过,他的叔叔就说:现在我和你把祖父遗下来的家产分做两份,各得一份。可张士选说:叔叔啊,你有七个儿子,应当把家产分成八份才好。当时他叔叔不肯,但张士选更加礼让,最后所有的财产确实分了八等分。
你看这个人就有感恩心。我们现在很多人就没有,不顾手足之情。我在车上碰到一个石家庄的老阿姨给我讲,她母亲偏瘫了,她大姐因为管母亲把工作都辞掉了,可她的两个弟弟在外面很富有,不仅不管母亲,母亲去世以后,还回来打官司就为争那点财产。没心没肺的样子,真是让人不齿呀。
张士选就给我们大家做了个榜样。后来,张士选17岁就被推荐进京城参加考试,同时被推荐参加考试的有29位。当时,有位精通相学的术士指着张士选说:今年高中状元的就是这位年轻人。同辈的人听了都大笑不已,并且反驳相士的说法。相士说:做文章这件事情不是我能够了解的,但是这位青年人满脸都充满积了大阴德的气象,一定是他做了大善事。最后,果然是他名传金殿考上状元。
为什么有很多看相的大师很厉害啊?相由心生,这是真的。
我现在对堂兄弟、表兄弟都是能帮的就帮,为什么呀?我们是一个祖先呀,你慢待了他们就是慢待了祖宗。树、木的根本若是有了亏损,那么它的枝叶必定会遭到损坏。这种追本,追根源的道理我们大家应该要三思。一个家族的兴旺,是家和才能万事兴的。
所以“凡取予,贵分晓,予以多,取予少”。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愿意合作做生意,就算三七开,你还挣了三,如果不合作你连三也没有。
所以我经常讲了,上等人就是聚宝盆,相互赞美,相互恭敬,相互合作,人捧人高。很多中等人不理人,为什么不理人?总怕合作,一合作他占我便宜怎么办?量小福小只能当一个小企业家,大不了。下一等人更麻烦,人贬人低啊,互相攻击,用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是下等人。
我们人的品位不在于你的金钱有多少。不在于你的官职有多高,而是在于我们选择上等人还是下等人的心性、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那我们人生怎么选择?我们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总爱把自己往下等人甚至下下等人上的品味上靠。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
就是说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事先要反问自己,换作是我这样,我喜不喜欢?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即停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就像我为大家讲过一个博士,赞叹妓女有功劳,说妓女减少了强奸犯的犯罪率。我说请问,你有女儿愿不愿意让她做妓女呢?他说:不愿意。我又问,你愿意娶妓女当老婆吗?他说:不愿意。我说那就行了。你都不愿意的事情,你让别人愿意。所以《弟子规》讲到“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错了就快速纠正,不要强加于他人。
我们再看看底下这个故事。东汉末年曹操在和袁绍作战时处于下风,他的许多部下对胜利没有信心,都和袁绍进行联络,以备曹操失败之后自己好有个出路。后来曹操经过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并缴获了这些书信。曹操看也不看就让人烧毁。有人就问曹操啦:为什么不查是哪些人和袁绍勾结。曹操说:这些跟我打仗的人谁没有家庭儿女呀?谁在绝望的时候都会找出路的。这是我能理解的事情,为什么非要把这些搜查出来呢?当时连我也没有信心,何况是他们。所以不去追问了。
曹操在这里遵循了推己及人的原则。当时连自己都没有信心,怎么能去责备他人呢?
接下来的故事很有趣。有一只狗,跑进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四面都是镜子。它一进去就看到对面的镜子里面有一只狗很凶,狗就马上对着镜子里的狗狂吼,结果四面镜子里面所有的狗都对着它狂吼。当它发现四面的狗都这样对它凶的时候,更不甘示弱,在房间里对每一只狗都死命地狂吼。最后它累死了,直到死它也不知道,镜子里面的狗原来就是自己。
你看,这个例子讲得多好,我们很多人,都是自己和自己生气,都不明白,这个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心境的反映。我们傻到极处啊。
狗为什么死掉了?它对别人凶了,害了自己,实际上最凶的是自己,最可恨的人是谁?是自己。我们只是不愿意找自己的缺点,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缺点。
所以我们要好好反思一下,当周围人对我们都很不好,常常对我们发脾气,原因在哪里?我们要反观回来,所有面对的事物,很可能是自己的心镜反射出来的。你一天到晚吊着冬瓜脸,别人看见你臭着个脸,看见都害怕,那肯定转身就走了。
我们常常以恶脸对人,就像镜子回照一样,别人绝对都是恶脸向你啊,这不是假的。你对别人皮笑肉不笑,还笑里藏刀,那别人对你也是尖酸刻薄。当我们不希望自己在言词上受到诽谤、批评,那我们也不应该去诽谤、批评他人。这就叫“如是因,如是果”,我们能不能懂得?
很多人说,秦老师怪了,老师说谁都好。我说:是啊,肯定都好。为什么呀?我看到的永远是他的优点。没有缺点那肯定好啊!那我们为什么老说别人不好?我们对自己的亲人有时候说话尖酸刻薄,我还碰到个母亲骂儿子:你早晚被车撞死。你想想,口恶毒到极处。什么原因?是我们心恶,是我们不明白,真正做人的道理。
当我们不希望他人在行为中控制我们怎么办?我们也不应该去冒犯控制他人。说心里话,我们人的烦恼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烦恼来自于控制欲。我们动不动想控制这个控制那个,恨不得天下人都听我们的。给别人一提要求意见,别人没听,我们就心情烦恼,我们就痛苦。你想想,我们控制欲很重啊。
第二个烦恼来自于占有欲。什么我们都想占有,占有大房子,占有好车,占有漂亮的老婆、帅气的丈夫。天天起贪念,欲是深渊,欲深的程度超过海深。欲令智昏,昏迷在欲望贪念里,占有欲一起来智慧就没有了,感情就没了,做人的原则就没了。
我最近看一个报道,很有意思。一个男士的父亲去世了给他留下120万元人民币的财产,他怕他老婆继承,于是想方设法把老婆给离婚了。最后他老婆知道了是为了这个离婚的以后,就把他告到法院。最后法院判男人故意隐藏财产,给女方判80万,男人自己40万。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利令智昏,欲望让智慧迷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和本性。因此我们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周围的亲朋好友,面对我们是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面孔?我们反省一下自己。
当我们时时以笑脸迎人,也将赢得别人的笑脸。这是真的。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境由心生”这个道理,我们怎么办?常常笑啊。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我经常和朋友聊天说:人最爱的人是谁?是自己。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都能包容。其实我们不懂,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我们天天用宽容自己的心态去多包容包容别人,为他人多着想,这才是真正包容和善待自己的心性。就能修正提升自己的修养品德,让自己生活在喜悦之中。这是真的。我们要明白。
我们再看底下“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地方,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处罚自己、苦恼自己。
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样的。吕蒙正是北宋名臣为人正直、善良,有一次朝廷任命高官,许多大臣都极力推荐他,但有一位大臣却极力反对,并说了许多坏话,经过多次讨论,皇帝还是任命了吕蒙正。过后有位朋友为吕蒙正遭人非议愤愤不平,告诉他这些情况,并要告之那个人的姓名。吕蒙正劝阻了他朋友,他说:我们不能因为私人恩怨与他争吵。如果知道他是谁,就会终身忘不了那人的过错,我不追问那人的姓名,也是为了我以后能够大公无私、秉公办事,个人的委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我们要“怨欲忘,恩欲报”,就像今天我能学习圣贤人的教育,最基础的原因要感谢我们村子的一位阿姨,她说我会像我父亲一样爱吃肉,爱喝酒,爱赌博。她说什么树结什么果。有很多人听到这样的话,可能会恨别人一辈子,还很可能会破罐子破摔。可我把她当恩人,从此父亲吃肉我不吃肉,他喝酒我不喝酒,他赌博我不赌博。
有很多人说,秦老师,有很多人攻击你怎么怎么样。我说:好事情呀。如此多的人关注我,才能让我做得十全十美。看来我在这些诽谤、攻击人的心里很有分量。不然人家吃他自己的饭,喝他家的水,还浪费他的生命来评定我、来监督教育我,我感恩戴德。我哪有抱怨心,我天天祈祷他们长命百岁。
我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恩要报,怨要忘。就是心里有点憎恨,都要赶快让它消失。报恩要长,抱怨要短。
现在人是抱怨长,报恩短。这是真的。别人帮我们九次,一次忙没帮,我们都会把别人列到仇人里去。
我们想想,我们还报恩吗?对自己的手足之情、对自己的父母我们对他的攻击有多厉害?我们记起别人对自己的不好能记几十年,可是别人对我们的好,我们很难记着。就像我问一位朋友:20年前,谁骗过你?他滔滔不绝。我问他:20年前谁帮助过你?他说:不知道。
就像我讲过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十几岁,跟他母亲生气跑出来,没有吃饭。当一个阿姨看到以后,就给他煮碗面还端来一碗面汤让他吃。他吃完以后感恩戴德,很高兴,就说:阿姨你对我这么好,我以后一定会报答你。这位阿姨很有智慧,听完以后就说:我给你煮一碗面你就感恩戴德,你妈不知道给你煮了多少碗面,怎么你一生气就怨恨你的母亲,就跑出来了呢?
我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父母对我们有养育深恩,他们犯点过失,我们都很难包容。我们经常看见自己的儿女如同宝贝一样,我们想没有想过,父母当年看见我们,也如同宝贝一样。我们能不能把爱子之心,用三分孝敬父母?我们能不能把顺领导的十分之意,用二分来顺父母之意?
我们天天动不动忙,动不动就找一些借口,把真正对我们有恩德的人,对我们真正有帮助的人忘记了。
所以我们要在“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的这个事例上懂得道理,要真正从感恩父母开始,恭敬老师开始,这才是真正的报恩,才是真正的尊敬啊,孝亲尊师是根本的根,孝亲尊师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报恩长、抱怨短。我们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常怀感恩的心。
我们再看这一段“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对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大更可贵。
我们现在有很多家庭有保姆,有很多家庭会请很多小时工,我们误以为自己有钱很了不得,对别人指指点点。可是我们要明白,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我不挣你的钱
我就碰到一个领导家里,很多佣人和工作人员都主动辞职,临走说这家人太暴力了,说我们是在工作,我们也是人,你们把我们不当人看的话,那我们可以选择不挣你的钱。
所以我们对待家里的保姆一定要人性化一点。尤其现在有很多保姆,真的比子女都好。很多人都把财产留给保姆了,什么原因?自己的子女面目可憎,保姆对老人的态度和蔼可亲啊。
我有一个朋友对保姆就特别好,把保姆当成他自己家里的一分子,生意做得很兴旺。走哪儿,把保姆都会带上,从山西搬到上海去,把保姆都领走。他说:我们这个保姆跟我们一家人一样,没把她当保姆,吃饭吃同样的菜,给保姆专门还弄一间房子洗澡,所以保姆尽心尽责为他服务,在他家里待着不愿意走,感恩啊!甚至有一天,保姆自动要辞职,对这位老板说:我要辞职。老板说:为什么呀?保姆说:我实在对不起您的工资啊。您给我发如此多的工资,我确实没有那么大能力照顾好你的家人和孩子。我是学幼教的一个保姆,你的孩子现在已经十几岁了,他需要的是高中和大学的老师来帮助他,我教他只能领他玩儿,所以我怕耽搁你孩子。
你想想,这个保姆都被主人家给感动了。这家人天天想着给保姆加工资,从一千多加到四千多块钱。说什么呀?说我们相处久了有情感。你对我们的家庭帮助很大,我没有什么回报,我多给你点钱希望你能多帮助你家人。你连父母、丈夫、孩子都照顾不了,照顾我们家人,我们感恩戴德呀。
我们能不能有这种想法,我们要是每一个人对保姆对家政人员都有如此的想法,那祝贺大家,平等心起来了。人心都是肉长的,不是铁造的呀。我们要用我们的行为去感动他,他会了不得。
包括我另一个当老板的福建朋友也是如此。这个老板很有意思,几十个亿的资产。他员工跟我讲,他跟老板六、七年了,开车看见给他们单位做保洁的人都会下车,和保洁人员问候问候。甚至经常跑到职工食堂问问职工:你们饭菜怎么样?管厨的是不是扣你们的伙食了?这个员工跟我说,他们的伙食好到极处。
我去过很多公司,很少有员工主动提到他们的伙食很好。那个员工说:你看肉、菜、蛋这么贵,奶这么贵,我们都能吃上。老板还经常问我们说:身体好不好啊,还喜欢吃什么呀?可以给厨师说。身体才是本钱,你们要干得快快乐乐。
你想想,这个老板厉害。他的员工都是老员工,他的员工都非常卖力,谁都挖不走,都说:老板对我有知遇之恩。老板对我们好到这种程度,哪像老板呀?像父母,像兄长啊。这是我去这个公司和员工聊天时候的一个大大的收获。
包括一个保洁员,都不愿意浪费他的保洁工具、洗手液和纸巾,省出来的钱比你给保洁员奖励的都多。所以,这个老板成就了。这个老板对我说,他出去一年不用回公司,公司酒店照常营业。
照常营业!我们想想厉不厉害?这个人厉害啊。我们现在天天守着,都怕会出差错,错在什么地方?错在我们自己。我们要明白了其中的真正的道理,做到了我为人人,就人人为我了。所以不要小看一切仆人。
不仅仅是仆人,我们眼中不能轻视所有人。我们哪敢轻视保姆是下等人啊?当我们起这个心的时候,自己已经是下等人了,心都变成下等了。你轻视他人,就是轻贱自己,我们懂不懂得。
不过,对保姆好,自己一定要有度,要保持自己品行端正是前提。你看,现在报纸登了,说保姆动不动变成情人,什么原因啊?主人不端正啊。男主人或者女主人行为不端,制造祸事。
自己品行端正很重要,不要一听秦老师说待奴仆要像自己家里人。你就把保姆当成情人这样的家里人,你会害保姆还害自己,分寸不掌握麻烦可大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弟子规》讲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弟子规经典语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