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肠是藏族血肠聚居区最常见的典型食物之一吗

开放分类:
藏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是主要居住在中国境内使用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省也有分布,中国境内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
藏族 - 简介
藏族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藏族自称“蕃巴”(bod-pa),汉语的名称“藏”来自藏语gtsang“后藏”,gtsang这个名称的原来意义可能是“雅鲁藏布江yar-klungs&gtsang-po流经之地”。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蕃”(音bo),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蕃巴”,“蕃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堆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洼”(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 &  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有独到之处。医药学著作主要有《医方四续》。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
藏族 - 民族起源
藏族自称“博”,并因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称谓。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称为“康巴”,西藏北部及四川西部、甘南、青海称为“安多娃”,统称“博巴”。“巴”、“娃”,藏语意为“人”。 藏族的先民很早就活动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地区。
藏族 - 早期发展
从考古发现可知,西藏在远古时期就有古人类活动,他们是藏族的先民之一。另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当时,甘青一带西羌诸部已与汉朝发生密切关系,而西藏的“发羌”(发,古音读bod)、“唐牦”等部,与甘青诸部已有往来。公元7世纪初期,赞普松赞干布统辖整个西藏地区,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汉文史籍中称为“吐蕃”。吐蕃建政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进入9世纪后半期,吐蕃王室分裂,奴隶制社会解体,藏族地区出现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元朝把藏族地区分裂的局面统一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在中央设宣政院,并在藏族各聚居区分设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藏区事务。这是中央在西藏设官建制的开始。明朝承袭元朝土司制度进行管理。清朝统一中国后,在中央设理蕃院,并任命驻藏大臣,会同地方管理西藏事务。
藏族 - 历史沿革
藏族图腾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藏族的先民们最早居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公元6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做了部落联盟领袖,号称“赞普”(王)。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兼并了达布、工布、娘布、等诸部,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完成了统一吐蕃全境大业,定都逻娑(今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641年和710年松赞干布和第三十六代赞普分别迎娶了汉宗室女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由此揭开藏、汉文化交流史上的新篇章。& 但从9世纪末开始,吐蕃内部矛盾逐步加深,藏区陷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并形成“阿里王系”及(后藏)“亚泽”王系、(山南)“雅隆觉阿”王系和(前藏)“拉萨王系”等。它们各自为政,不相统属,有时还常常为各自利益互相侵袭劫掠,大小战争频繁。这一时期,藏传佛教(也称)为藏区各阶层所接受,并逐步深入到藏族社会的各个领域,佛教上层人物往往和当地首领紧密结合,互为利用,在藏族历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体制。在宋代,藏族各地方政权又加强与内地的联系,有些地方首领受到中央政权的策封。“茶马互市”等藏、汉贸易有了较大发展。& 元朝时期,藏族地区正式纳入了祖国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初,设立总制院(后更名为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在藏区分设三个宣慰史司都元帅府,分别管辖西北、西南各省内的藏区以及西藏地区,还设立了十三万户府统一管理地方军民政教事务。元朝中央多次派员到卫藏统计土地、清查人口、建立驿站、厘定赋税、重新拟定差役制度。由中央颁发封地文书以确定各地封建领主对所属庄园的占有,封赐印信以确立各级官吏的职权。同时,元朝中央将刑法颁行藏区,并派军队驻扎在各战略要地,由此拉开了中央政权对藏区全面施政的序幕。& 明朝继承了元朝对藏族地区的管理制度,除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外,对西藏地区佛教各派的首领先后分封三大法王和五个王爵。对西北、西南藏族地区,仍沿用元朝的土司制度进行管理。& 清朝统一中国后,藏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更为密切,在中央设理藩院,负责西藏和蒙古地方事务。并正式策封了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都须经中央政府策封方可承认。1717年,蒙古的准噶尔军占领西藏,清政府两次派大军入藏,驱除准噶尔军队,收复,彻底结束蒙古的诸部汗王长期统治西藏的局面,扶持了以达赖喇嘛为代表的黄教势力,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1725年,清朝在西宁设置办事大臣,两年后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办事大臣。1751年,清朝中央又在西藏设立了噶厦政府,政府中设四名噶伦,正式授权达赖喇嘛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政教合一的制度从此正式确立。& 1792年,清朝击退了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军。次年,清政府在西藏颁行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地区的官制、军制、边防、财政、司法、户口、差役和涉外事宜等,都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确立了驻藏大臣监督办理西藏政务的职权。西北和西南的藏族地区历来与西藏关系密切,这些地方各民族杂居,清朝政府分别命西宁办事大臣和四川总督直接统辖,管理方法仍沿用元、明土司制度,以后又在西南藏族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 鸦片战争以后,西藏地区成了英、俄、法、日等国角逐的场所,1888年,英国侵略军发动对西藏隆吐山的武装进攻,西藏地方政府派遣藏军和英军展开激战;1904年,英国军队又侵占了西藏的江孜,西藏人民奋起反抗,由于敌强我弱,江孜保卫战失利,英军长驱直入,一度占领了拉萨。进入19世纪,清朝政府开始腐朽没落,面对帝国主义对我西藏的武装入侵已无力抵抗,取而代之的是同入侵者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如《》、《中英会议藏印续约》、《拉萨条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等。&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北京设有管理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地方事务的专门行政机构。1929年,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蒙藏委员会,是年,建青海省。1939年,建西康省。至此,西北、西南的藏族地区分属青、甘、川、康、滇五省管辖。1940年,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在拉萨成立,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得到很大改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根据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针。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 1954年,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联袂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分别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和委员。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达赖喇嘛就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多数噶伦和上层反动集团全面发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维护封建农奴制、反对民主改革的武装叛乱。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平息了叛乱。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于同年3月28日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顺应西藏人民的意愿,在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不再被作为农奴主的个人财产加以买卖、转让、交换、抵债,不再被农奴主强迫劳动,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新社会的主人。又经过几年的稳定发展,于1965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区。此外,西南、西北藏族聚居区也相继成立了自治州、自治县和自治乡。
藏族 - 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于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并在我国其他地区先后建立了十个西藏自治州,联合自治州及二个藏族自治县。
藏族 - 区域地理
按藏族传统的地理区域概念,习惯上将藏区分为三大区域,即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博曲卡松”(bod-chos-kha-gsum),即藏区三部之意。西藏自治区位于“世界屋脊”——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远古时期,这片高原却是浅海低陆,据今200万到300万年前,一场强烈的地壳运动,即“”,使地表大幅度隆起,海水退出这一区域,并形成了现在的青藏高原。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山脉绵延,雪峰高耸,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积石山、,由西向东横穿西藏和青海;横断山脉自北而南纵贯西藏东部和川、滇西部。 世界上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中国、尼泊尔两国的交界处。青藏高原水源丰富,世界上一些著名河流的源头就在这里。另外,在西藏西部有狮泉河、噶尔河、象泉河,东部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横贯西藏南部。在青藏高原上分布着上千个大大小小的湖泊,著名的湖泊有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在西藏境内面积大于500平方千米的咸水湖有纳木错、色林错、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羊卓雍错、昂拉仁错、塔若错等。&
藏族 - 主要资源
藏族地区的植物种类很多,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素有“植物王国”之称,北半球中从热带到寒带的主要树种在这里几乎都可以看到。藏西、藏东南和珞瑜等地,构成中国少有的天然植物博物馆。另外,在藏北地区也有100多种植物。西藏又是中国最大的林区之一,至今仍保持着原始森林的完整风貌。野生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常用中草药40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冬虫夏草、贝母、、大黄、天麻、三七、、秦艽、丹参、灵芝、鸡血藤等。此外,藏区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资源,其中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盘羊等系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物种,属国家保护动物,白唇鹿为中国特有,是世界珍稀动物之一。 在藏区,已发现了丰富的矿藏种类,探明了许多矿种的储量,其中的一些矿种的储量十分可观。在藏北班戈湖至怒江大断裂与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两个岩带上,已探明了铬铁矿点。此外,锂、铜、硼矿、、砷、白云母、尼炭、石膏、陶瓷土等的储量都居全国前列。& 在能源方面,藏族地区主要有水能、地热能和太阳能等。据统计,仅西藏地区,平均天然水能蕴藏约为2亿千瓦;地表水资源总量约为3548亿立方米;冰川水资源总量为3300多亿立方米。藏东南地区水能蕴藏量约占全区地表水资源的70%。雅鲁藏布江干流天然水能蕴藏量为8000万千瓦,加上多雄藏布河、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和帕隆藏布五大支流,天然水能蕴藏量约有9000万千瓦。西藏的地热蕴藏量居中国第一位。
藏族 - 人口分布
藏族是主要居住在中国境内的用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甘肃、云南等省也有分布,中国境内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另外,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人口为541.60万人(2000年)。
藏族 - 民族经济
藏族经济以高原畜和高原为主,牲畜与农作物主要有绵羊、山羊、牦牛和青稞、小麦等。藏族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藏系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是特产。农业以种植生长期短、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也种植小麦等农作物。
藏族 - 语言文字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语支,分为卫藏、康、安多3种主要方言;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创制,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卫藏方言和康方言都有声调,安多方言没有声调。藏文属拼音文字,公元7世纪前期参照创制而成。藏文共有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字母,从左向右横行书写,字体分为楷体和草体两种,通行于整个藏族地区。藏族早期信仰苯教,现大都信仰藏传佛教。西藏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藏传佛教圣地。《甘珠尔》和《》是大藏经典籍。
藏族 - 文化艺术
藏族名族服饰
壁画艺术自古以来,西藏就以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神圣高洁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而璀璨的藏族艺术,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奇光异彩。藏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其藏戏和唐卡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也非常发达。历代优秀的民间画师和工匠创造了无数精湛的艺术作品。人物壁画色彩绚丽,栩栩如生;寺院雕塑惟妙惟肖,神态各异;布达拉宫等藏式建筑气势宏伟,神圣庄严;喇嘛僧人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造型精巧,色泽耀眼夺目。藏族文学也同样丰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早已蜚声世界。&
酥油花酥油花是塔尔寺的三绝之一。酥油花就是用酥油制成的奇花异草、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各种人物。每年从立冬开始,酥油花艺人便将纯净的酥油切成薄片,和上冰水,像揉面一样揉匀,然后再掺以各种矿石染料,色泽鲜艳,经久不褪。这些工艺精巧、造型逼真、形象各异的酥油花,将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的塔尔寺灯节隆重展出,成为该盛会特有的亮丽景观。&
藏戏广泛流行于藏族地区的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藏语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相传是15世纪初由噶举派喇嘛汤东杰布为化募修建雅鲁藏布江铁索桥资金而创。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记、历史事件,如《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连台演出,并穿插歌舞。演唱时,其他演员也合声帮腔。唱腔变化较多,舞蹈动作舒展。一出戏一般分三个段落:①出场仪式,藏语称为“顿”;②正戏,藏语称为“雄”;③演出结束时的祝愿形式,藏语称为"扎西"。伴奏主要用鼓、钹等。化妆、道具都很简单,过去多在广场演出。民主改革后,艺人的地位得到提高,剧目也经过改革,得到新的发展。&
唐卡唐卡(也写为唐嘎或唐喀)是一种用纸或布作底、用绸缎装裱而成的彩色卷轴画,富有藏族宗教文化特色。唐卡的题材和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以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唐卡根据品种和质地的不同可分为刺绣唐卡、织锦唐卡、贴花唐卡和珍珠唐卡等。这些唐卡的立体装饰效果尤为明显。&
西藏壁画西藏壁画西藏壁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100多年前就开始萌芽。西藏壁画艺术构图严谨、丰满,布局疏密有致,层次丰富,活泼多变。绘画以铁线描法为主,结构严谨,神态逼真,色彩鲜艳浓重,对比度好,尤其是“金”的大量应用,不仅有“描金”“干贴”,还有在表现画面最明亮处的“磨金”。“金”不仅用来勾线、画图案,而且大量用在壁画中的饰物、供品及佛像身上,因而显得光彩夺目。西藏壁画艺术为人们研究西藏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文字记载所无法代替的形象的历史资料,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遗产。
雕刻艺术藏族的雕刻艺术,从画风上可分为宫廷雕刻与民间雕刻两种。宫廷雕刻拘谨刻板,而民间雕刻自由豪放,单纯粗犷。民间雕刻渗透着更多的世俗生活的风采,多见于经板、麻尼石、岩石、古建筑物及法器等。
造纸工艺藏族的造纸历史很悠久。根据纸的用途选用不同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制成种类繁多的藏纸,其中“达波纸”“孟噶纸”“金东纸”及“阿交加交纸”最为著名。“阿交加交”具有很强的毒性,可防虫蛀鼠咬,由于原料茎杆绵柔,“阿交加交”纸经久不烂,因而藏寺庙中许多完好无损的经文,就是用这种纸印刷的。
氆氇&藏语音译。藏族手工业产品。盛产在山南、日喀则及拉萨等地。一般用以缝织衣服和坐垫等。品种很多,总的分为普通氆氇和细氆氇。
根卡根卡为藏语音译。藏族拉弦乐器,与阿拉伯乐器卡曼哈(kaman-cha)极相似。琴身木制,琴筒前口蒙皮。有弦三根,琴底有一铁柱支撑,演奏时立在地上,并可转动琴身使弦就弓。音色优美,用于合奏和伴奏。
舞蹈藏族名族服饰热巴:以铃鼓舞为主,是一种包括弦子、锅庄、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带有综合表演性质的舞蹈艺术。相传为11世纪的流浪僧人米拉热巴所首创,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舞时,男执铜铃,女举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作“顶鼓翻身”、“躺身蹦子”、“单腿转”等特技表演。从事这种表演的艺人也称为“热巴”。 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节奏由慢而快,往往在达到最高潮时嘎然而止。 弦子舞:藏族称“谐”。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藏族地区及西藏自治区昌都一带。舞时围成圆圈,领舞者边歌边舞,拉着弦子(藏族一种拉弦乐器)伴奏,余者随之,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散开,双手甩动长袖,动作优美,曲调丰富,每个不同的曲调都配以不同的舞蹈。歌词内容也很丰富。 勒谢:藏族劳动歌舞。在劳动的同时,口中的歌与手中的工具及腿脚有节奏的动作相配合,使劳动成为边歌边舞的形式。在进行铲土、打夯、垛麦等强体力劳动时,勒谢歌具有很强的劳动号子味道。
竹笔藏族书法历来使用竹笔。竹笔是将用骨髓或酥油浸润的竹子烘烤、削制而成。竹笔一般长13厘米、宽1厘米,笔尖为鸭嘴状,正中有一蓄墨的细缝。西藏的竹笔,以产于察隅、林芝的“普兰笔”为最多。其贵重与否,不但取决于产地,而且主要取决于笔帽的装饰原料。
藏族 - 医药
藏医《四部医典》是藏民族医药学的简称。藏民族医药科学可谓相当发达。藏医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吐蕃时期已形成体系。在藏王赤松德赞在位期间,藏医药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藏医学鼻祖宇妥·元丹贡布在集古代藏医的基础上,吸收四方医学精华,编著了。 藏医认为宇宙是由小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大五行(气、火、土、水、空间)组成,小五行在人体则指心、肝、脾、肺、肾;大五行则包括整个宇宙,整个宇宙都依赖大五行的运行。“隆”(气),“赤巴”(火)、“培根”(水、土)、是构成人体的三大元素(三因学说),任何一个元素的盛衰都会引起疾病发生。 藏医诊断主要为问诊、望诊和触诊等。藏医一般将疾病分为寒症和热症。治疗方法有催吐、攻泄、利水、清热等,除了内服药外,还有针灸、拔罐、放血、灌肠、导尿、冷热敷、药物酥油烫、药物浴等。藏药约有1,000余种,常用的基本有400种,多采用成药。
藏族 - 民族体育
登山藏族——运动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对高海拔、低气压环境适应性极强,他们善于。在中国两次登上珠穆朗马峰的12名队员中,有9名就是藏族运动员。藏族人民为我国登山事业的发展和突破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象拔河“大象”拔河是藏族人民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相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比赛一般只在两人之间进行。比赛前,先在地上划两条平行线作为河界,接着在一条长约4米的布带两端打结,双方各自套在脖子上,两人相背,将赛绳经过腹部从裆下穿过,然后趴下膝着地,趴着拔河。模拟大象,故名“大象”拔河。布带中间系一红布为标志,垂直“河”中央。发令后,双方用颈部的力量拖动布带奋力向前爬,以将红布标志拉过河界者为胜。无论谁赢谁输都能换来观众雷鸣般的助威和哈哈大笑声。
抱石头是藏族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多在喜庆日及集会时举行。比赛前将重100至150千克的圆形石头抹上酥油,使之滑腻不易抱住,比赛者将石头捧起,从腋下移到背上,然后按规定范围抱石头走。走完一圈者为胜;抱石头还有将石头向前或从肩部向后抛的比赛方法,以抛得最远者为胜。
射碧秀抱石头“碧秀”即“响箭”。藏族传统体育活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相传已有400多年历史。每逢望果节举行。碧秀长80厘米,箭杆竹制,尾部插天鹅羽毛,头部有木制椭圆形装置四侧有小孔,射出后,因空气进入小孔而发出声响。比赛时,射程30米,靶场空中悬吊20厘米见方的靶子,靶心是活的可以脱落。参加比赛的选手,每人射两箭,一箭射中献哈达一条,两箭都射中则献哈达两条,两箭都失利者,罚酒一杯。
格吞藏语中“格吞”为“把带子套在脖子上拔河”,是藏旋传统的体育项目,流行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进行格吞比赛时,于地划两条平行线为“河界”,在套于双方颈或肩部的布带中间,系上红色标志,标志垂直于“河界”中央。比赛开始,双方用颈、肩、腰、脚部肌肉的力,将红色标记拉过河界者为胜。格吞可采用面对面、背对背、站式、跪式、卧式等多种方法。
赛马是藏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像当雄的“当吉仁术”、江孜的“达芒节”、青海的“盘坡草原盛会”及四川阿坝“草原赛马会”等,都是传统的赛马大会。每逢赛马会,藏族青年便身着盛装,骑着用哈达、羽花及铜铃打扮起来的骏马,喜气洋洋地参加比赛。藏族赛马的项目很多,有长跑、短跑及快马折腰、迅跑中拔旗、捡哈达、挥刀斩旗杆、马上打靶射击等。
藏棋藏语称藏棋为“密芒”,意为“多眼棋”。藏棋棋盘纵横各十七道,对局前要摆好十二个子,黑白相间各六个,执白子者先行。藏棋与围棋相似,但它可以两人对下,也可以四人或六人对下,玩时没有时间限制,一般要三四个小时才能下完一局。
吉韧吉韧吉韧藏语音译,意为“手弹康乐球”,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据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一光滑的方形木盘上,四周设有4个小洞,洞下面有编织的网子,黑白两色扁圆形球子各9个,另将1个红子放置球台中心;另备1个球子供双方弹击时用,双方用手指弹子,力争将自己的球子弹入网内,并尽量阻止对方的进攻。比赛分双人单打和四人双打两种形式,采取三局两胜制。
俄多“俄多”藏语意为“用羊鞭甩石头”。原是吆喝牲畜停止的一种办法,后发展成为一种体育比赛项目。藏族牧民用毛线或牛皮制成的软鞭,中间有一小块兽皮可以包石块。比赛时,手提软鞭,套上石块,快速旋转到用力均匀,将石头甩出,以甩得远或准者为胜。
放风筝藏族的风筝外形精巧美观,多为正方形或菱形。青少年放风筝不仅要比高远,而且还要看谁能把对方“打”下来。比赛时,风筝线大多涂有掺着玻璃渣子的胶水,加大摩擦力,用以割断对方的风筝线。而老人们放风筝时,在风筝和线的接头处,插上一柱香,风筝飞到一定高度,香火将线烧断,风筝便随风飘去,飘得越远,越说明自己能健康长寿。
赛牦牛是藏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由经验丰富的牧民驾驭性情暴躁的牦牛进行赛跑比赛,原在十一月二十五日进行,现改在望果节。比赛时,牧民骑手待于起跑线,发令后即驭牦牛疾奔200米—300米,以先到终点者为胜,获胜者将受到观众的热烈祝贺并受酒肉奖赏。
藏族 - 名胜古迹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巍然傍立于西北的红山(红山藏语称“玛布日”)。“布达拉”是梵语“普陀罗”之译音,意为“佛教圣地”。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宫室。后毁于雷电、兵乱,成为一般寺庙。经累世重修扩建,至清顺治二年(1654年),五世达赖令第巴索南饶丹主持扩建工程,历时8年竣工,建成白宫部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第巴桑杰嘉措又建红宫部分,始具今日规模。布达拉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曾成为西藏地方的政治中心,而现已成为享誉世界的游览胜地。& 布达拉宫不仅建筑宏伟独特,而且也是精湛的藏文化和稀世文物的结晶所在。除珍藏有明、清两代帝王封赐的封诏、诏敕、、金册、玉册外,还有众多的经文、贝叶经以及医药、历史、文学等典籍和大量佛像、法器、唐卡、壁画等。所以当然地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0月,国家拨巨款(5300万元人民币)维修布达拉宫,历时5年完成(属当时中国维修文物耗资最大的工程)。1994年月12月,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昭寺坐落在拉萨市的中心区域,是西藏佛教信徒们心中的金色圣殿,同时也是藏汉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印证。大昭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是西藏最早的木构建筑,当时是两层船形神庙。后经多次修缮增建,形成今天这样占地25,1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大昭寺释迦神殿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华所在。殿内主供文成公主从长安携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这是整个藏传佛教信徒们皈依的中心。拉萨之所以叫拉萨 (神地),也是源于这尊佛像。岁岁年年,春夏秋冬,每天前来朝拜和围绕佛像转经的信徒香客络绎不绝。
大昭寺内的各种雕刻风格特殊。在大殿周围的廊殿间、殿门、梁架、廊枋之上,都雕刻有各种极其生动的图案。雕梁画栋,绚丽夺目。大昭寺内还保存着各类佛像、唐卡、法器、供器等宗教艺术品,其中有一幅刺绣“胜乐佛”唐卡,系明永乐皇帝所赐,为罕见的珍贵文物。此外,寺内还收藏着相传为文成公主带进藏地的乐器和羊头壶等文物。
小昭寺坐落于拉萨市城区。为7世纪中叶文成公主督饬藏汉工匠建造。寺坐西向东,建筑样式原与汉族地区寺庙相似,后经几次焚毁和几次修复,原面貌消失殆尽。寺中正殿供有尼泊尔尺尊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8岁时的镀金像。寺内装饰精美,壁画、彩绘和金银饰物甚多。壁画多为佛像和人物传记、历史故事等,色泽艳丽,体态生动。小昭寺原为格鲁派密宗经学院之一,举堆扎仓僧人聚会诵经的场所。这座古寺一直深受藏族人民敬仰。
甘丹寺也称噶丹寺,在西藏自治区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岸旺古尔山上。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兴建,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寺建在山顶及山坳处,规模相当庞大。楼群密布于山上山下,巍峨壮观。全寺分夏孜、绎孜两个扎仓。僧人定额为3300人。寺内主要建筑是拉基大殿和赤多康等,殿内有弥勒像和宗喀巴的铜像,高大精美,另外还陈列着宗喀巴生前的法座(后竖锦缎伞盖)。寺院内的司东陀殿里还有宗喀巴肉体灵塔;赤多康则是宗喀巴当年生活居住的地方。宗喀巴的法座继承人、历世格鲁派教主甘丹赤巴也居于甘丹寺。甘丹寺与色拉寺、哲蚌寺合称拉萨三大寺。
色拉寺坐落在拉萨市北郊,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由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门徒绎钦却杰兴建。主要建筑有结巴、满巴、阿巴三个扎仓(经学院)。僧人定额为5500人。寺内存有绎钦却杰从北京带回的金写藏文《大藏经》一部,还有旃檀木雕的十六尊者像一套以及铜铸的菩萨像,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哲蚌寺哲蚌寺位于拉萨市西北5,000米处,为宗喀巴的弟子绎央却杰所建。全寺殿宇连接,规模宏大,是拉萨三大寺院中最大的一座。寺内包括有果芒、罗色林、德央、阿巴四个扎仓(经学院)和错钦大殿。错钦大经堂可供七八千僧人同时诵经。寺西南方的甘丹颇章,约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五世达赖居住的地方。寺内收藏的历史文物、佛教经典及工艺美术品非常丰富,所藏三部《甘珠尔经》极为珍贵。
圣山冈仁波齐与神湖玛旁雍错青藏高原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仁波齐,海拔6,714米(另说海拔6,638米),峰形像金字塔,四壁非常对称。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岗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可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加上特殊的山貌,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俨然威凛万峰之上,极具震撼力和神威。所以,多少个世纪以来,岗仁波齐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
古格王朝遗址位于西藏札达县象泉河畔的土山之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佛塔、洞窟遍布全山,达600多座,地下有地道相通,外围有石基城墙,城角有碉堡,周围还有铁甲、盾牌、箭杆等遗物。城中保存较好的庙有5座,庙中的泥塑佛像和优美的壁画仍在。古格王国创建于公元10世纪前半期,当时吐蕃王朝已经衰亡,赞普朗达玛的后裔尼玛衮来到札达县和布让、托林一带建立古格王国。先后世袭16位王。古格王朝遗址对于研究西藏历史和公元10世纪以来藏族古建筑史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罗布林卡罗布林卡“”是藏语音译,意即“宝贝园”或“珍宝园”(曾译为“罗布岭岗”、“隆市岭卡”、“御东园”),位于西藏拉萨市西郊。始建于18世纪40年代。因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曾常来此沐浴,于是修建了“乌尧颇章”(凉亭宫);后又修了一座以其名字命名的"格桑颇章"宫殿。此后,八世、十三世和十四位达赖进一步扩建了罗布林卡。现全园占地面积为36万平方米,共有房屋374间,主体建筑除“格桑颇章”以外,还有“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两座宫殿。这里曾是达赖和达官贵人的避暑夏宫。民主改革后,开放为人民公园。
萨迦寺萨迦寺位于西藏自治区萨迦县,以仲曲河为界,分南北二寺。南寺建在平原上,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268年),是佛教萨迦教派的寺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年)曾在此居住。建筑群似城堡,四周筑围墙,四角建碉楼。主体建筑为大经堂,高约10米,堂内四壁放着书架,藏有丰富的经书。八思巴幼年随叔父归顺大蒙古国,后受大元皇帝忽必烈重用,被封为"国师",管理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并创制蒙古新文字--八思巴文。至元六年(1269年)八思巴受封为萨迦法王,晋升为帝师。北寺建在山坡之上,始建于宋元丰二年(1079年),主要建筑有乌则拉康、雄雅小康和刚卡小康等佛殿。
桑耶寺坐落在西藏自治区札囊县,建于8世纪中叶的赤松德赞王朝时期。主要建筑有乌策大殿和红、白、绿、黑四塔。大殿坐西朝东,四周有墙,墙内是回廊。殿高三层,下层为藏式,中层起檐设斗拱,为汉式,最上层为印度建筑风格。四座塔均建在大殿四角中分线的延长线上,距殿角10米。四塔建筑形式都不相同,红塔用砖石砌成,下方上圆;白塔与北京的北海白塔相似;黑塔如覆锅三叠;绿塔则是由琉璃砖砌成,上置相轮宝刹,颇为精美。
扎什伦布寺是黄教四大寺院之一,曾作为班禅驻锡之地。坐落在日喀则市城西的尼色日山坡上。寺院最初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宗喀巴第八代弟子、被格鲁派追认为第一世达赖的根敦珠巴为纪念去世的经师希饶僧格,聘请西藏、尼泊尔工匠在日喀则精心铸造了一尊2.7米高的释迦牟尼镀金铜像。为安放此尊大铜像,根敦珠巴在帕竹政权的资助下,于翌年秋季开始动工修建寺院,历时12年将之置于该寺净室内。当初,寺院定名为"岗坚典培",意为雪域兴佛寺。后来根敦珠巴将其更名为“扎什伦布巴吉德经钦却唐皆南巴杰娃林”,意为吉祥宏固资丰福聚殊胜诸方州,简称“扎什伦布寺”,取“吉祥须弥”之意。后几经扩建,规模越益宏大,并筑有城垣。至明末(1600年),四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却吉坚赞担任扎什伦布第十六任法台之后,此寺就成为历代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为世界最高山峰,海拔8,848米。位于东经86.9度,北纬27.9度,地处中尼边界的东段,北坡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珠穆朗玛,藏语意为“神女第三”。早在1721年,中国清朝政府编绘的《皇舆全览图》就精确地标出了珠峰的地理位置,并根据藏语名之为“朱姆朗马阿林”(阿林系满语,意为“山峰”);到了1771年,《乾隆内府舆图》以“珠穆朗玛”一名替代了“朱姆朗马”;1858年由英国人额菲尔士主持的印度测量局测峰高度并用额菲尔士命名此峰,1952年中国政府正式命名珠穆朗玛峰。&&
臧王墓吐蕃王朝时期藏王墓葬。在西藏自治区的木惹山麓和东嘎沟口。公元6世纪初,聚居在这一带的雅隆部落统一了西藏。松赞干布继位赞普后,迁都拉萨,把琼结县一带视为吐蕃的发祥地。从6世纪末至9世纪,历代藏王陵墓都建在这里。现墓区东西长2,076米,南北宽1,407米,面积约305万平方米。现存墓葬16座。根据文献记载及所出碑文,初步确认出松赞干布墓、芒松芒赞墓、赤德祖赞墓、赤松德赞墓、赤德松赞墓、赤祖德赞墓和朗达玛墓等。墓葬封土多高于10米,大多以土、木、石夯筑而成。墓群中封土最大的是赤德松赞墓,平面呈方形,边长180米;封土最小的是朗达玛墓,平面亦呈方形,边长30米。赤德松赞纪功碑位于赤德松赞墓南36米处,通高7.18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顶为莲座宝珠,碑首底部四角对称浮雕四个飞天,飞天间浮雕升云图案,东西两侧中央浮雕太阳和月亮;碑正面刻有歌颂赤德松赞赞普一生功德的古藏文。松赞干布墓高约10余米,有数十级石台阶通至陵顶,顶部建有祠庙,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塑像。
塔尔寺全名“衮本绛巴林”,意为“十万金身慈氏洲”,简译“亿佛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宗喀巴出生地鲁沙尔镇,离西宁市25千米,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当地僧人仁钦尊追嘉措为纪念宗喀巴,在此建一小寺。万历五年(1577年)他又建一弥勒佛殿,使寺院略具规模。万历十一年(1583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去蒙古土默特部时途经此寺,又嘱托该寺住持尊追坚赞桑布扩建,始具今日规模。 塔尔寺整体建筑巧妙地利用地形,居高临下,错落有致。寺内有四大札仓(经学院),即显宗学院、密宗学院、时轮学院和医学院。塔尔寺还有被称为“三绝”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全寺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间举行四大法会。在正月十五的大法会上,还要展出该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等艺术品。酥油花是寺内喇嘛用纯净的白酥油揉以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石质矿物染料,塑造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工艺精巧,形态逼真。塔尔寺的建筑、雕塑、绘画和刺绣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拉卜楞寺坐落在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岸边,是甘南藏族地区最大的寺院,与西藏哲蚌寺、色拉寺、噶丹寺、扎什伦布寺和青海塔尔寺合称格鲁派六大宗主寺。拉卜楞寺全名喜足论修兴旺右旋吉祥寺,一度曾是甘肃、青海、四川等省藏族地区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下辖寺院108所,喇嘛总数达2万之多。其当年的重要地位,从寺本身宏大的建筑规模也可看出。拉卜楞寺为藏汉合璧建筑,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嘉木样一世活佛在蒙古和硕特部驻青海首领资助下主持兴建。占地近1,300亩,主要有大经堂、佛殿、昂欠(活佛宫阺)、札仓(经学院)和许多间僧舍。
德格印经院梅里雪山坐落在四川德格县的德格印经院,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是中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德格印经院藏经版23万多块,共870部,数量之多为全国之冠。这些经版的内容丰富多彩,应有尽有。除了有关佛教经典类藏书100部、经版15,000块外,还有医学类、工巧类、天文数学类、传记类、文法类、历史类、文学类、道德修养类、综合类藏书700多部,经版22万块。除此之外,院中还藏有极其珍贵的画版200多块,其中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梵文、尼泊尔文、藏文对照的《般若八千颂》经版,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梅里雪山,又称太子雪山,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东北约10千米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接,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称为“太子十三峰”。梅里雪山是康巴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米,是云南省境内的第一高峰。太子雪山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就赞叹卡格博峰是"世界上最美的山"。中日登山队曾连续三次攀登,均未能到达峰顶。卡瓦格博峰下,冰斗、冰川连绵,犹如玉龙伸延,冰雪耀眼夺目。其中属明永恰冰川最为壮观奇丽,该冰川从海拔5,500米的地方下延至海拔2,700米的森林地带,长达8,000米,宽500多米,面积有73.5平方千米,因而成为世界上稀有的低纬度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
藏族 - 服饰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男子发辫盘于头顶,女子发辫披于肩,梳成双辫或小辫,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以饰物。男女均戴呢帽或细皮帽,内衣袖长襟短,男着裤,女着裙,外着长袖肥腰圆领、向右开襟系带的藏袍。西藏农区妇女夏秋着无袖袍,前系氆氇围裙,领、袖、衣襟上镶边;男女均系腰带,穿。牧民穿羊皮袍,不缝袍面。僧尼披袈裟。
藏族 - 信仰
藏族早期信仰“本教”,藏语“本曲”,俗称黑教。本教经历三个发展阶段:①笃本,即“原始的本教”;②恰本,即“流传的本教”;③觉本,即“改信的本教”。从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信仰佛教,抑制本教以后,本教与佛教几经斗争,佛教终于占了上风,现在藏族大部分人信仰佛教。& 藏传佛教藏语称“囊巴曲”,是中国的一支,俗称喇嘛教。公元五世纪时传入吐蕃。公元978年以后,佛教在藏区分为许多教派。主要有宁玛派(意为旧派,俗称红教),萨迦派(意为灰土派,俗称花教),噶举派(意为教传派,俗称白教),噶当派(意为教诫)等。13世纪中叶,在元朝的扶植下,以萨迦派为主的藏传佛教上层喇嘛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开始形成政教合一的社会政治体制。& 公元1409年,宗喀巴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创立,“格鲁”意为“善规”。因格鲁派师徒皆戴黄色僧帽,俗称黄帽派或黄教。格鲁派戒律严格,要求僧人严守教规,不能结婚,修行必须先显后密,循序渐进,显宗必修完五部经论。每年定期举行传昭法会,僧人经过辩论和考试,可取得佛学学位。格鲁派在藏族地区发展很快,并逐次传到蒙古、土、裕固等族地区,还远播至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等地。作为藏传佛教最强大的一个教派,一直延续至今。& 格鲁派活佛采取转世相承的办法。宗喀巴弟子转世活佛系统的一支被清顺治帝册封为“达赖喇嘛”,另一支被册封为“班禅额尔德尼”,至今仍是信仰藏传教的精神领袖。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显密俱备,尤重密宗。既主张通过实践明显教义的途径,达到修行的目的,更主张通过佛师秘密传授特殊的真言及仪式,达到除恶扬善修行成佛的目的。
藏族 - 风俗
婚姻解放前的藏族家庭组织以男性为中心,实行严格的阶级内婚制。各聚居区范围颇不一致,有的地区父系亲族间或母系亲族近亲间禁婚,有的地区则父系亲族几代之后可通婚,而母系亲族间不禁。藏族各地的婚俗不尽相同,但一般都要请活佛打卦求签,选定结婚吉日。婚后的第1天,新娘与新郎要很早起床,在守护家神前拜神祈祷。婚后第1月,新娘不得入公婆的住房。1个月后,公婆正式召见新婚夫妇,从此新娘则可以随便出入公婆住房。新婚满3个月或6个月后,新娘(或新郎)得偕同配偶返回自己家族小住一段时间,时间必须经高僧择定吉日,并通知女方(或男方)家族作迎接准备。回门的当天,新婚夫妇与父母一同带上随仆及丰盛的礼品前往,女方(或男方)家族要在宅院门前也要画好“永仲”摆设各种谷物、茶叶等生活用品迎接。一般父母在家等候,派强佐在宅院外迎接入室内,两家父母互献哈达,敬酥油茶和“切玛”,并相互祝贺。新娘和新郎要在家族护法神前祈拜祷告。至此,婚配的全部过程即告结束。藏族家庭形式有多种,而仍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婚前男女社交比较自由,婚后由男子配合继承财产,女子即便招婿也要从属于男方。制家庭出富有人家外,比例很小。也有一夫多妻制,主要是由于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等经济原因而存在,故不受社会歧视。夫妻离异或再娶、再嫁和私生子女均不受社会歧视,但与“下等人”通婚则造物议。僧人除黄教严禁娶妻外,其余各教派允许结婚;僧人结婚要在本派寺院举行宗教仪式,婚后在寺外安家。妇女分娩要离开居室或到他处。
天葬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藏族通行(即鸟葬),僧人圆寂和某些在林区生活的百姓亦行火化,然而收获季节忌行火葬。此外,土葬和水葬除因条件限制,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
其他藏族习惯上只称名字。解放前的贵族于名字前冠以房名,名字有男女之分,多取自佛经;房名是世袭庄园的称号,没有血缘的意义。藏族的住房建于向阳高地靠近水源处,以石块或夯土筑墙,高二、三层,平顶多窗,有院落,屋内以木板或诹挚铺地;牧民住用帆布或牦牛毛织成的大帐篷。交通运输主要使用牦牛。牦牛体硕毛长,抗寒耐久,为青藏高原特产,有“高原之舟”的美称。水路运输主要使用牛皮船或独木舟。牛皮船是藏族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
藏族 - 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敬酒时,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藏族 - 饮食
藏族——饮食藏族特色饮食主要有糌粑、、以及风干的牛羊肉和奶制品等。现在,藏区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向多样化发展,大米、面粉已被城市居民所接受,还增加了蔬菜、酒类、糖果、糕点等消费品。藏族传统宴席为分餐式,首道食品是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的足玛米饭,第二道是肉脯类,第三道为猪膘,第四道为奶酪,第五道为血肠等等,还可以上很多道,最末一道为酸奶。席间一般不饮酒。主、客可多食、少食或不食,但首道和最末一道非食不可,前者象征吉祥,后者表示圆满。
糌粑是藏族特有的一种食品,它用青稞或豌豆等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或青稞酒等搅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即可食用。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它粮食制品。糌粑还便于携带和储藏。
酥油茶 是藏族不可缺少的饮料,由砖茶、盐巴和酥油做成。如有客人拜访,家庭主妇就会端出清香可口的酥油茶,恭恭敬敬地捧到客人面前。客人不能轻易拒绝,至少要喝上三碗,喝得越多,就会被认为懂得礼貌。酥油茶除了进餐时饮用外,也是平时不可缺少的主要饮料。藏族对茶水的需要量很大,这同他们的生活环境及气候特点有关。
酥油茶桶 酥油茶 几乎是每个藏族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具。桶由两部分组成,即筒桶和搅拌器。筒桶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相同,外面箍以铜皮,上下两端用铜做花边,显得精美大方。搅拌器是在比筒口稍小的圆木板上安一根比桶稍高的木柄构成,圆木板上有四个。直径4厘米的小孔,搅拌时,液体和气体可以上下流动。
青棵酒近似于黄酒,用青稞制成,不经蒸馏,度数一般不超过20度。敬献客人时,客人要先喝三口,然后再干一满杯,这样主人才会满意,否则,主人会认为客人没有礼貌或瞧不起主人。藏族普遍喜欢饮的青稞酒,尤其在节假日和庆典场合。
吐巴 可谓藏族的团圆饭,一般在腊月二十九享用,类似于内地的饺子。有些面团吐巴里会包有石子、辣椒、木炭、毛线等。每一样都有特定的含义,石子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毛线表示心肠软,木炭表示心肠黑,辣椒表示嘴如刀。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于是在哄堂大笑中,节日的气氛也就愈热闹起来。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
注释与参考:
藏族民俗网
藏族名族概况
搜狐新闻中心
藏族的风俗习惯 婚俗篇
为您提供感兴趣的词条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自称“白子”、“白尼”。为 唐 宋 “白蛮”的后裔。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
百越又称为百越族,是居于现今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之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分布在今 浙 、 闽 、 粤 、 桂 等地,因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 。亦指 百越...
仓洛人是分布在中国墨脱、不丹东部的民族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 Sarta ) ,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撒尔塔原始意思为“商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芷江,靖 州、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
傣族,缅甸境内称掸族,泰国境内称泰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国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见的典型异常步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