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贫的股票有哪些故事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干部见担当,扶贫有保障(中国道路中国梦·新改革故事)|干部|基层干部_凤凰资讯
干部见担当,扶贫有保障(中国道路中国梦·新改革故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刚到海城乡搞扶贫工作时,也喜欢喊口号。有干部给我提意见,让我多做事少说话。一位“老扶贫”告诫我,想把扶贫工作搞好,没有决心不行,没有担当不行,没有情怀不行。在乡党委班子支持下,我们摸清了海城乡的贫困家底,把整合扶贫资源、改革扶贫机制作为重要突破口,制定了扶贫攻坚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块使。
原标题:干部见担当,扶贫有保障(中国道路中国梦·新改革故事)扶贫工作不能靠边站,关键在于扶贫干部必须有肝胆、见担当。干部干部,最好先干一步,最怕原地踏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开发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也是改革发展中一项殊为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落实好中央对扶贫工作要求,我们认为,抓手在于扶贫体制机制改革,关键在于扶贫干部必须有肝胆、见担当。2011年我大学毕业后选择到广西基层机关工作,起初在县委办公室,后来被调到海城乡主持政府工作。海城乡隶属于广西百色革命老区,是滇黔桂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九分石头一分地”说的就是这里,看天吃饭、蓄雨喝水的情况在一些贫困村屯很常见,贫困无疑是群众眼中的“头号敌人”。相比工业、城建、交通等工作,扶贫工作对GDP和税收增加贡献不大,周期长、难度大、见效慢、难出政绩,而且是“倒贴钱”的工作,很容易在工作排序中靠边站。从各地情况看,一些领导干部的扶贫思维和观念还停留在过去,认为只要贫困群众有吃有喝有穿就行。在这种“想当然”思路指导下,扶贫举措仍然停留在给钱、给项目这个最低的层面。我刚到海城乡搞扶贫工作时,也喜欢喊口号。有干部给我提意见,让我多做事少说话。一位“老扶贫”告诫我,想把扶贫工作搞好,没有决心不行,没有担当不行,没有情怀不行。在乡党委班子支持下,我们摸清了海城乡的贫困家底,把整合扶贫资源、改革扶贫机制作为重要突破口,制定了扶贫攻坚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块使。干部干部,最好先干一步,最怕原地踏步。扶贫工作靠“高度重视”远不够,必须落到行动上,尤其是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鉴于此,有必要在干部考核中增加扶贫工作考核权重,把扶贫成绩列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主要考核依据之一。应当说,每年下拨的扶贫专项资金不可谓不多,然而我在乡镇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些钱很难捏到一起,难以发挥整体投资效益。各个相关部门也往往是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各自为战,缺乏统筹。在扶贫对象的选取上,也常常疏于把关筛查,一些钱财物发到了非贫困户手上。如何把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杜绝“狸猫换太子”?一方面有赖改革,加大扶贫项目公开力度,让群众监督各种扶贫资源的具体流向;另一方面也有赖干部的情怀担当。干部如果能恪尽职守、敢于担当,如果能成全公义、放下私心,如果能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进一步改革帮扶机制,优化和整合扶贫队伍,培养一批想扶贫、真扶贫、懂扶贫的基层干部,中央的各项扶贫政策和惠农举措才能在基层实践中遍地开花。作为基层扶贫干部,我们也理应勇挑重担,下定决心,实干苦干,多出经验,多出办法,为贫困地区的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出一份力。(作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平果县海城乡人民政府干部)《 人民日报 》( 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40560
播放数:385115
播放数:826570
48小时点击排行一名“85后”大学生来民族乡的扶贫故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去年八月,25岁的四川大学生杨晓均从四川理工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机会,选择到广东贫困山区怀集县少数民族乡下帅乡做驻村扶贫志愿者
&&& 去年八月,25岁的四川大学生杨晓均从四川理工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机会,选择到贫困山区县少数民族乡下帅乡做驻村扶贫志愿者。
&&& 一年来,他非但没有被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生活条件吓倒,反而立志在山沟里创业。他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把自己的青春和梦想根植于这片田野上。
&&& 杨晓均在繁华的西部大城市成都出生和长大。去年八月,已经毕业并在福建一家大型国企工作的他,听说碧桂园在招募扶贫志愿者,到最边远的县下帅乡做驻村工作人员。听到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招募。经过面试,杨晓均成为碧桂园公司驻村扶贫干部的一员。&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
&&& 公司拟定的服务期限为一年。杨晓均之前并没来过山区,有些同学认为他可能会水土不服,扶贫决定乃是一时冲动:&你可能呆不了一个月就想跑回来。&没想到杨晓均却主动跟公司提出,把自己的服务期延长到整个扶贫任务结束。
&&& 杨晓均的父母在东莞开设了一间大型工厂,家境殷实。家人开始不赞同他的选择,希望杨晓均能够找份好工作,以后继承家族生意,不要到农村吃苦。杨晓均耐心地跟家人解释:&年轻人选择到基层去锻炼,对成长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在农村发展也不见得比城市里差,只是艰苦一些罢了。&杨晓均相信:&能够到山区扶贫,是人生宝贵的经历;能够为山区脱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一件光荣而有意义的事情。&
&&& 从繁华都市到边远山村,尽管之前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城乡的差距还是让杨晓均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想不到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还有这么贫困的地方。条件贫困不要紧,最要紧是思想的贫困,很多村民&等靠要&的思想很严重,不想积极去改变现状。&杨晓均负责碧桂园扶贫新村的建设,任务较重。他坦承,一开始,工作的进度并不如理想,困难很多。
&&& 但是,他却没有气馁。&村民们很热情,让我很感动。事实上,很多事情,沟通交流很重要。办法总比困难多。&他说。
&&& 在杨晓均和同事的努力下,下帅乡的村民在碧桂园的帮扶下,种植了生姜,办起了生姜种植基地。生姜是一种效益高的农作物,但由于种植技术缺乏以及对往后销路的顾虑,有些村民的积极性不高。
&&& 为让更多村民认识到生姜的前景和价值,杨晓均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带头种植,用行动来带动村民的致富热情。&为了提高村民的种植意愿,只要村民愿意学技术、愿意劳动,都可以到我们的基地里学习,还可以按工作天数拿工资,学成后我们还给他们派发种苗等。&
&&& 杨晓均这些驻村干部的举动,极大地触动了当地村民,许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开始&回流&,加入了回乡创业的行列。杨晓均则不辞辛劳地组织农科专家为村民开办种植培训班,村民们打心眼里喜欢上这个质朴无华的大男孩,评价他踏实能干有热情。
&&& 在下帅乡采访时,记者发现移民新村附近新修了很多房子。杨晓均告诉记者,这两年他们也在着力改建危房。他指着村里还保留着的土房子说,这种土房子,下雨漏雨、刮风进风,十分不安全。&现在纳入危房改建范围的107间房子已经全部开始建设或完工,这些村民总共能拿到约2.6万元的补贴,差不多是建设款的一半。&
&&& 扶贫一年多,杨晓均和当地村民一起见证了下帅乡巨大的变化:村道铺好了,生姜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清洁的自来水通村到户了,路灯装好了,危房改造好了,村集体发展起来了,基地和新村建设风风火火搞起来了。
&&& 如今,杨晓均负责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他告诉记者,驻村扶贫一年多,他只在中秋和春节的时候回过家,其他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村里。&在下帅乡扶贫、创业,就等于在下帅乡扎了根,未来任重而道远。&杨晓均如是说。
标签:,一名,85后,大学生,民族乡,扶贫,故事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NEWS
网友孔志承:怀集遭遇100年一遇特大洪水,水淹二十一条街,怀集车站贵州农信“八同哥弟”的扶贫故事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通讯员& 韦毓璋)&农信工作要做活,离不开潘仕凯和潘永恶,潘仕凯会说也会做,潘永恶会做也会说。&在贵州省农信社系统,提到潘仕凯和潘永恶,大家都竖起大拇指为他俩点赞。  今年&五&一&前夕,潘仕凯和潘永恶双双被评为省劳模,在全省2015年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受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的表彰。贵州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宋锐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报告会上号召:&全省农信社要向荔波农商银行的潘仕凯、潘永恶两位同志学习。&宋锐赞扬他们是全省农信社用实际行动践行&三严三实&、服务&三农&的典范,是贵州农信人共同的荣誉,为全省农信社各级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和典范。  几个月来,潘仕凯和潘永恶巡回农信社系统各行社作事迹报告,大家得知他俩同是水族、同为男性、同出生于一个水族乡、同在一个乡镇营业网点工作过、信用社改建农商银行后同任支行行长、同是优秀共产党员、同是全国最美乡村信贷员、同是省级劳动模范,都称他俩为贵州农信的&八同哥弟&&&  潘仕凯:四年驻村扶贫,坚守责任与担当  潘仕凯,现任贵州荔波农村商业银行朝阳支行行长。从2009年开始,他连续四年先后被选派为甲良镇甲站村、朝阳镇朝阳村、三江村驻村党建扶贫工作队队员。&身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农商银行的一名中层干部,一年到头跟客户打交道,虽然也很忙碌,也很辛苦,但只要爱岗敬业,积极负责,就能完成任务。所以,相比之下,这份工作还觉得比较轻松。可是被选派为驻村干部之后,一与镇委、镇政府签定《驻村工作目标责任书》,摆在眼前的现实,就是既要抓好本职岗位工作,还要承担驻村工作的引导责任、监督责任、协调责任、帮助责任。这个时候,才体会到什么叫&不干不知道,一干吓一跳',才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手上的工作有多忙,脚下的路子有多难。&回顾几年的驻村工作经历,潘仕凯深有体会地说。  潘仕凯进驻甲站村时,面临的一个&硬骨头&,就是群众由于缺乏金融知识,诚信意识淡薄。有些农户到农信社贷款,只想借不想还的现象比较突出,一度成为信贷员放贷的&雷区&。而农村要发展又必须有资金投入,尤其是贫困山区的扶贫攻坚更离不开农信社的信贷支持。面对这个信贷&雷区&,他经常带着信贷员和村&两委&干部一道,利用晚上走村串户,上门与群众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听取他们对农信金融服务的意见。与欠款户一起分析欠款原因,帮助制定增收还款计划,化解贫困难题,与贷款需求户谋划发展思路,制定贷款计划。  有一个女孩叫蒙秋留,是全村第一个女大学生。因为父母上了年纪,爷爷奶奶又体弱多病,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而被迫辍学。潘仕凯得这个消息,就与村干部一道上门了解情况,为她家建立经济档案,按评定信用农户的程序,公开评级授信,将5万元的信用贷款送到她父亲的手上,扶持他发展养鸭,找到了一条增收脱贫之道,使她高兴重返大学校园,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通过一年的努力工作,这个贷款&雷区&的村民&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诚信意识明显增强,全村共收回不良贷款本息73万元,一跃成为全镇还贷、结息率最高的&金融信用村&。  继甲站村、朝阳村驻村之后,潘仕凯又被派到山江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两年。由于该村的经济发展处于全县较低水平,摆在他和村&两委&面前的任务: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合理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三是帮助富余劳动力转移务工,增加货币性收入;四是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五是抢抓新农村建设政策扶持机遇,争取政府的项目资金支持。  围绕以上工作任务,潘仕凯与村干部一道,坚持晚上打手电、走夜路,运用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方法,进村入户查民情、访民意、听民怨,做民情日记,建民情台账。每到一户,都仔细了解有没有米吃、有没有衣服穿、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什么、一个月有多少收入、小孩读书情况如何、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等等。然后根据不同的农户类型、特点、原因,针对他们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按照&一户有一个脱贫的计划,一户有一个脱贫的项目,一户有一个脱贫技能&的要求,加大小额信贷扶贫力度。  潘仕凯和村&两委&瞄准县城扩容,周边蔬菜基地陆续被征用,使县城&菜蓝子工程&明显受到影响的空档,制定了&建设县城主菜园&的发展规划。然后组织360多人次到都匀市天鹅野鸡养殖场、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供港澳粤蔬菜基地参观学习。帮助21户村民发展蔬菜种植170多亩,帮助14户村民发展家禽养殖,年养殖家禽1400多羽。在驻村工作期间,潘仕凯坚持发挥农信社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支农支小的优势,充分运用信用贷款、三权抵押贷款等灵活的信贷产品,帮助农户发展生产,提高增收致富能力。村民蒙愿雄在10万元信用贷款的支持下,每年养黑山羊300多只,还在县城办了羊肉粉店,一年就还清贷款本息,成为全村贷款增收致富的示范户。蒙愿雄感激地说:&没有&凯哥'的帮助,我就没有今天的变化。&吴学波、莫从意等80多个有志青年,在323万元的创业贷款支持下,分别在村内外发展餐饮、服务等实业,解决村民就业360多人,一年创收 213 多万元,人均增收580多元。在潘仕凯的帮助下,村里的100多个青年人还组建了一支多功能技术服务队,承包小城镇建设的小型项目20多个,人均月薪达3000多元。  潘仕凯还带着村&两委&的干部跑上跑下,从国土部门协调农田整治项目资金370万元,为山江村弄雅组、拉正组、上下水银组建设机耕道,受益面积达3000多。从水利部门协调水利人饮项目150万元资金,解决了水银片区的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难。潘仕凯还通过发放农房改造贷款 862万元,帮助改造危房2万平方米,有107 户354口人搬进了新居。他个人掏腰包慰问吴木七等6个党员困难户,为村小学困难学生捐赠图书、字典等文具128套,总价值3000多元。又出面协调资金,帮助建了村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成立民族歌会,请行家指导村民编演水族、布依族歌舞,丰富了村寨的文化生活。  &几年的驻村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真正尝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甜头。&潘仕凯乐观地说。他一边协助党委、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一边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实实在在的驻村工作,密切了党政关系、银企关系和干群关系,带动了支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例如,他通过召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户和创业致富带头人的银企联谊会12次,收集客户意见建议36多条,有针对性制定和完善支行工作制度4个。引进小城镇开发商、承建商、易地移民、个体户等180多个客户到支行开户。到去年末,他所在的支行实现吸收存款余额10573万元,累计发放各项贷款5000万,盘活不良贷款50户共201万元,收回拖欠利息81万元,不断增强了金融扶贫的资金实力。  &农信社根植农村、命在农业、情系农民。连续几年的驻村工作,我体验到了服务三农、服务社区居民、服务小微企业的责任与担当。&面对笔者的访问,潘仕凯如是说。不管是在甲站村、朝阳村,还是山江村,他用实际行动坚守这份责任与担当,埋头苦干实干,得到群众的信任。当上级宣布他在山江村驻村时间已经到点的时候,群众纷纷联名以摁手印方式,请村&两委&书面向上级组织部门反映,要求潘仕凯继续留下来。对此,潘仕凯激动地说:&这个时候,我体会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忠诚与担当,在群众心目中的份量是多么的重要。我虽然不再驻村,但服务扶贫攻坚的劲头不会放松。&他这样讲也继续这样做,在他的帮助下,山村的农户还连片发展泥鳅养殖50亩,就在笔者访问他过后,他都还带着养殖户到重庆洽谈泥鳅销售业务,与一批客户签订了50吨泥鳅的供货订单。  潘永恶:创办&金融夜校&,点亮农家致富明灯  现任贵州荔波农村商业银行甲良支行行长的潘永恶,2013年还在播尧网点工作时,看到很多群众缺乏金融知识,不会输密码,不懂汇款,不知转账,办事频繁来回跑路,费时又误工;群众资金被盗、被骗、被抢案件时有发生;不少农户盲目投资经营失败、投资理财血本无归;有一位老人因不懂得村里有&信合村村通&特约金融服务点,还走到镇上取款而不幸跌倒死亡。  耳闻目睹这些令人悲痛的情景,深深的触动了潘永恶。他认为,归根结底都是吃了金融知识贫乏的亏。要想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只有用金融知识将群众武装起来,解决扶贫须扶智的问题。于是,他放弃了两个多月周末双休日的时间,尝试上街刷墙体广告、拉宣传标语、摆摊设点发放宣传单等方法,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但发现许多群众由于文化水平低,看不懂,理解不透,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他又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地宣传,但村民白天外出劳动,难碰到人在家,宣传工作陷入困境。他想了想,村民白天劳作晚上休息,能不能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将大家集中起来进行宣传呢?  为了做好这件事,潘永恶费尽了心思,他将信用工程、存款贷款办理流程、农信服务优惠政策、农信银行卡的使用、&信合村村通&服务、防金融诈骗、防非法集资和假币识别等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加上一些财富故事等等,一句一句的进行注解,编成通俗易懂的宣传单。一切准备就绪后,日的晚上,就在地莪村弄迈寨的一个农家院坝举行了一场金融知识宣讲课,村民们闻讯赶来,围拢在他的身边,听他讲解。中间他还穿插一些群众身边的事例、笑话等,大家你问我答,场面很热闹。消息传开,第二天就有几个村民组长打电话邀请他去办&金融夜校&。贵州农信创办的农村&金融夜校&由此诞生。  由于荔波地处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的深山区,在那里居住的布、水、苗、瑶等民族同胞,还有许多人听不懂普通话,为了让各民族同胞在上&金融夜校&时都能听得懂、记得住,共同享受普及金融知识成果。潘永恶就将金融知识的宣传内容,分别用各个民族的语言和汉语方言进行录音,自己掏腰包买喇叭、功放机,白天走村串寨循环播放,晚上定点办&金融夜校&搞&双语&教学。两年多时间,他走村串寨共开课171场,惠及29000余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潘永恶的努力产生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老年人们,到村里的&信合村村通&特约服务点取了低保金后,都乐呵呵地说:&感谢潘永恶的指点,让我们方便不了又方便。&  创办&金融夜校&虽然让潘永恶吃了不少苦头,但他深知&金融夜校&的开展断不得、等不得,中断了群众的热情度也就降低了,就不能实现帮助群众早日扫除&金融盲&、运用金融服务增收拔&穷根&的目标。开始的头6个月,他走完播尧镇9个村156个组,开展97场课,走访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172人,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21次,在农户家睡觉11次,只休息12天,体重下降6公斤,黑头发出现白头发。他76岁的老父亲坐3个多小时的班车去找他,看看自己儿子在干什么总是不回家。在最忙碌的那6个月,他还当了父亲,女儿出生3个小时后他才与她们母女见面。  和平村拉仰上组村民韦兴建,谈了几个女朋友,都嫌他家境贫寒,与他拜拜了,使他30多岁还打单身。潘永恶就上门动员他参加&金融夜校&学习,帮助他树立起当家立业的信心。在农信社贷款10万元养山羊,半年就获得可观的收入,被大家称为能干的&好后生&,吸引邻村一位姑娘向他献出爱情,如今他们已喜结连理。潘永恶还邀请农工、畜牧、供电、交通等有关部门,参与&金融夜校&活动,面对面帮助群众规划养羊、养猪、养鱼和种洋芋、蕃茄等8个扶贫项目,发放信贷资金1100多万元,获得财政贴息13万元,使近2000人走上了就近就业增收的路子。  &金融夜校&活动有效帮助群众增强了诚信贷款意识、金融理财意识。率先开展&金融夜校&的播尧和甲良两个网点,客户不断回流,实现了存款稳步上升,金融扶贫贷款有序增长。2014年末,存款分别增长2300万元和670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76%和203%,贷款面分别增长2.1个和2.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分别下降116万元和97万元。  针对潘永恶的工作创新,荔波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封光荣深入调研,总结&金融夜校&的经验,在农商银行全辖推广。后来,潘永恶在省联社黔南审计中心举行的&金融夜校&金牌讲师评选竞赛中夺得第一名,成为&金牌讲师&。  由于&金融夜校&活动接地气,深受群众欢迎,引起了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时报社、农村金融时报社、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中华合作时报社、贵州日报社、香港文汇报社、贵州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热切关注,纷纷派记者前往采访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全国多家主流媒体网站纷纷跟进转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专家组专程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调研,认为贵州&金融夜校&的创新实践,扎根农村、贴近农民,其组织形式和授课方式接地气、富成效,对于普及农村金融知识以及让更多农民受惠于农村金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指出该模式的探索实践,也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核心精神。建议基层政府可以借鉴该模式的经验,更好的服务和支持基层群众的生活生产,让更多基层群众分享到国家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果。  为此,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为《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批示给予肯定:&开办&金融夜校&、向农民普及金融知识非常必要。&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谌贻琴批示:&请省金融办认真总结推广&金融夜校&的经验。&黔南自治州委书记龙长春批示指出:&农村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利用金融夜校普及金融知识是黔南农信社的一大创新,更是助推&三农&工作的有效途径。&要求州政府领导同志&要专题进行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支持,使之落地生根、形成常态。&州委常委、宣传部长刘良也批示,要求外宣办安排支持,加强宣传报道。今年3月25至26日,全省农信社在荔波县召开&金融夜校&现场推进会,潘永恶担任现场观摩的主讲师,还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推进&金融夜校&在全省农村遍地开花,形成了农信金融智力扶贫的新常态。都匀农村商业银行在推广&金融夜校&活动中,水家苗寨的同胞们还高兴地唱道:&太阳出来照四方,照得大地暖暖洋;村村寨寨办夜校,个个来扫金融盲;生活不离信用社,发展全靠农商行;金融知识学得好,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用心将小事做成精品,将细节做成微妙,将服务做成超值,将重复做成精彩,那么再小的事也会做成大事。&潘永恶谈了工作创新心得。&荔波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桂黔片区石漠化治理重点县,农村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任务特别艰巨,我们继续把&金融夜校'当成一个大课堂,使普及金融知识活动成为服务金融扶贫的一个抓手,为助推全县打赢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凝聚金融动力。&荔波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封光荣对此充满了信心。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韦毓璋 编辑:马博&&&&&&
中国经济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经济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中国经济新闻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经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
微信公众号
中国经济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010)
中国经济时报社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王府街
邮政编码:102209 电话:(010)(总机) (010)0(编辑部) (010)(广告部) (010)(发行部) 传真:(010) 电邮:.cn
Copyright 2011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甘肃法制报
甘肃农民报
甘肃经济报
扶贫故事:庄稼汉的新生活
  【故事一】包东来的灾后新生活
  &重建的房子一共花了14万元,灾后重建补贴了4万元,我贷了5万元的无息贷款,自家存款花了5万元。现在就剩下给院子铺水泥了。&在岷县永星村,住进灾后重建新房的包东来说。
  据永星村党支部书记包供同介绍,&目前村里281户重建户基本完成了房屋主体建设,70%左右的受灾群众已经入住,今年8月就可以全部入住了。村里的道路硬化、供水工程都在建设中。&
  在紧张重建的同时,恢复生产是重建家园的重要支撑。&地震对种植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现在村里人的土地种植都恢复了。&包东来说,&我家里有15亩地,这里适合种植药材,所以地里基本上都是党参、黄芪、当归等中药材。因为这两年药材的价格下跌,我现在有2年的药材没有卖,如果按照现在的药材价格,应该可以卖12万元左右,想等等看价格能不能涨一点。&
  &我的小孩今年6岁,在县城上小学。父亲在一家宾馆打工,每个月收入1500元。小孩现在主要爷爷带。家里我和媳妇两个人,今年种的药材也挺多的,希望药材价格能再涨点,年底卖了药材,有钱了想给家里再添置点家具,也让家里人生活的好一点。&(曹树林、牟健)
  【故事二】种田者说:覆膜农业改变定西
  苏尚仁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马莲村三社农民。2014年底,苏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同年,马莲村也告别了&贫困村&的头衔,实现了整村脱贫。
  古语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苏尚仁的儿子和儿媳在新疆跑车,独立生活;苏尚仁与妻子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就是家里那10多亩薄地。苏家并无&横财&,怎么就脱贫致富了呢?
  苏尚仁说,2008年以前,家里每年都是种些小麦。可是,年年种粮,年年饥荒。土地的产出连一家人的口粮都供不上。2008年以后,苏家响应政府号召,改成主种覆膜土豆、玉米。种一茬土豆,覆黑膜;再种一茬玉米,覆白膜。
  定西缺水、偏冷。而覆膜技术正好起到了保墒、保温的作用。苏尚仁说,从2008年以后,年年丰收。2013年,他家9亩土地产出土豆近6万斤,卖价3万元;2014年,9亩地产出玉米1万余斤,也卖出1万多元。花少许钱买些口粮,还赚下一大笔。
  地还是那些地,但种植结构变了,耕作方式变了,产生的效益大相径庭。
  香泉镇纪委书记、马莲村包村干部曹鑫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探索试验,从2008年开始,按照甘肃省要求,定西市全面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力发展覆膜农业。同时,逐步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起初,农民拒绝覆膜。镇政府便给部分农户做工作,说服他们率先示范。苏尚仁就是最先吃螃蟹的人之一。连年的丰收使其他村民动了心。他们主动学习覆膜种植技术。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地膜。
  到2014年底,马莲村最困难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也超过了贫困线,整村脱贫各项指标全部达标。这个村终于摆脱了贫困。(曹树林、牟健)
  【故事三】建设美丽吴纳村
  五月的麻子川乡空气清新,条条水泥路通向青瓦白墙的民居,太阳能的路灯、干净整洁的村道,处处呈现出美丽新农村的现代气息。
  徐改新是麻子川乡吴纳村有名的干净媳妇,也是村里的卫生示范户。&灾后重建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特别大。统一规划的后重建了新房,村里人走了几十年的土路都变成了水泥路,不管晴天雨天,都特别干净。&徐改新说。
  &灾后重建中,我们村对251户群众住房进行了新建,占全村总户数的82%,重建182户,%以上的受灾群众入住新房。但是,吴纳村虽然离国道线近,不通车依然是我们发展的&瓶颈&&吴纳村党支部书记王海龙说,&&双联&行动开始后,在联系我们村的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大力支持下,整合各类项目资金771万元,对9.6公里村庄道路及巷道进行了硬化,修建桥梁两座;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已经完成了覆盖全村298户群众的饮水工程主管道埋设,目前有90户群众已经用上了自来水,其他农户正在实施之中;硬化绿化休闲广场1700平方米;在村庄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对村庄内5.8公里农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全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彻底改善,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在全力推进灾后住房重建的同时,麻子川乡把环境卫生治理作为灾后重建的配套工程,作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确定为全乡工作的重头戏。
  &每周我们至少发动全村群众开展一次集中打扫;同时,按照&保洁员包主干道,热心群众包公共区,农户实行门前三包&的模式,筹措资金1.2万元,选聘保洁员5名,将通村公路沿线及村庄主干道卫生清扫包干到人;乡村干部每周至少到农户检查家庭及巷道卫生一次,及时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每月对环境卫生进行一次检查评比,并通过光荣榜、警示榜对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根据检查评比结果,村上每季度组织一次环境卫生表彰会,对评选出的&十佳&保洁员、卫生模范户、卫生先进巷道进行表彰,对差的进行通报批评,激励群众形成&家家讲卫生,户户比干净&的浓厚氛围&王海龙说。
  &家家户户都有卫生情况记录本,卫生监督员10天就会来检查一次卫生,好的表扬,不好的提出打扫意见,督促我们保持好门前和家里的卫生。&村民包随成说,&以前家里一些垃圾,如果烧不到就堆积到村里路旁边。现在,村里还有了垃圾集中收集箱,农户无法处理的垃圾就扔到垃圾箱,集中处理,干净又卫生。&
  &不管是村里的大环境还是家里的小环境,都越来越干净,我们也生活的舒心,现在家家户户都能从自己做起,保护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让建设起来的新家园越来越美丽。&村民刘贵平说。
  麻子川乡党支部书记李继胜说:&现在,吴纳村在完成灾后重建的任务后,通过大力发展药材种植、牛羊养殖以及技能培训后外出务工,村民的经济收入在灾后逐年提升,2014年人均年收入3700元,在实现整村脱贫后,建设美丽乡村,让这里的村民生活的质量越来越高,是我们主要的目标。&
  同时,为了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吴纳村在2014年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2221亩、荒山造林1000亩。(曹树林、牟健)
  【故事四】临洮县八里铺镇:&联合养殖&促农增收
  火石沟村位于临洮县八里铺镇东郊,&奇乐养殖专业合作社&是这里的百姓交口称赞的致富带动企业。
  &以前我们都是散养,因为担心市场价格的波动,养殖的规模也小,挣钱也不多。&村民罗文华说,&2013年,在我以前养殖的基础上,合作社又分给我6只基础母羊,并且给了我2000元扩建羊圈,鼓励我扩大养殖规模。现在我家里有70只羊,多的时候可以繁殖到100只左右。去年我卖了120只羊羔,养殖收入了8万元。&
  据悉,2012年,为了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养殖致富,奇乐商贸有限公司投资120万元建成占地10亩的肉羊养殖小区,组建&奇乐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标准化圈舍1600平方米,羊存栏量达到2800余只。
  2013年,该合作社以&联合养殖&的新模式,探索以专业合作社养殖为基地,按照&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基础母羊供给、接种防疫以及子羊回收,农户负责提供养殖场地、设施、劳动力,养殖户对合作社供应的基础母羊有管理权,并将联合养殖生产的子羊以当地市场价格销售给合作社,从而在扩大当地农户养殖规模的同时,消除农户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担心,形成规模效应,增收致富。
  周海艳家是火石沟村村的养羊大户,因为养羊家里的日子过的很红火。&2014年我们家养殖规模在300只,卖羊赚了近10万元。&周海艳大方地说,&以前也养,但是规模小,害怕养了没有销路。现在有养殖合作社兜底,也就不担心养好了没人要,所以我们也就敢扩大。现在小孩在县城上小学,奶奶照顾,我和老公现在就想通过养殖,多挣点钱,现在我们的目标就是再扩大一点,因为我们都还年轻,所以不怕吃苦,也能忙得过来。&
  司林玉家里的养殖规模不大,只养了11只羊。&我现在还是处于学习阶段,养殖的技术也不好。前两天两个刚生的小羊羔因为没有照顾好死了。&司林玉说,&现在我和老公,还有儿子农闲时,都在村里的养殖合作社上班,每天80元,一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一边上班,一边还能学点养羊的技术,以后发展养羊就有经验了。&
  截至2014年底,该养殖专业合作社已与当地136户群众签订《联合养殖合同》,总共投放基础母羊1360只。(曹树林、牟健)
  【故事五】秦永功:精准帮扶助我致富
  走进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文山村村民秦永功的家,干净整洁的小院里微耕机、农用三农车、摩托车等一应俱全。热情的农家人迎客入门,擦拭干净的木质沙发、装满食材的三开门电冰箱、摆放整齐的茶水杯具令谁也想不到这曾是一个只有一口木头面柜的家。
  &结婚后,按照农村的规矩,我和老人们分了家。当时分给我的除了一口木头面柜,还有家里欠别人100多元的债。&秦永功说,&因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没有种植技术,也没有其他技能,日子一直过的很穷。&为了担起家庭的重担,儿子两岁那年秦永功便离家打工,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20年。
  &刚出门打工,因为没有技术,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干点体力活,每天收入15元,除去2元钱的工地伙食费,一个月省吃俭用能存下300多元钱。&秦永功回忆着过去打工的日子,&但是那样的收入仅仅能够维持家用。随着两个孩子慢慢长大,他们的学费就成了家里最大的支出,也是我最大的压力。&
  现实艰苦的生活中,一个父亲的责任与压力无法隐藏。时间推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被大量需要,秦永功为了获得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2007年他来到了兰州西站货场,当起了搬运工,每天挣50元。
  &4个人跟一台叉装车,十几辆叉装车同时开工,50个人的搬运队,每天要装满十几个火车皮的货物,我的工作量基本上就是一个半火车皮。&秦永功对这份工作记忆犹新,&2006年到2009年,两个孩子中考都没能考上,为了让他们多学点知识,只能花高价钱让他们上高中,这段时间是我觉得最艰难的时候。孩子们学习不争气,我每天不仅要干将近12个小时的重活,还要在完不成装卸量的情况下挨骂。那个时候,感觉对生活都没有了信心。&
  基本无法带来经济收入的土地、两个孩子高昂的学费、家里的大小支出,让秦永功一家的生活,苦不堪言。但是,不曾认命且勤劳肯干的他,支撑着这个家,一步步艰难的前行。凭借着肯吃苦的干劲,秦永功不仅成为当地第二个买了电视的人,还翻新了家里的房子。
  2013年,在女儿出嫁之后,儿子也顺利高中毕业,去了一家修理厂做学徒,每个月1000元的收入基本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样的变化,大大减轻了这个家庭的经济压力。此时,年近50岁的陈永功也结束了自己的打工生活,回到了家。而这一次回来,陈永功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我对种地没有信心,想着打工怎么也比种地挣钱多。但是,这两年我们这里很多人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学习地膜种植技术、调整种植结构,收入都很不错,我的心也热了。&秦永功说。
  随后,秦永功在当地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学习地膜种植和温室大棚育苗技术,把家里的6亩多水浇地全部种植莲花菜,2013年仅蔬菜种植毛收入就有5万多元。再加上扶贫项目分配的羊,政府贴息贷款买的牛,一年下来,家里纯收入就可以达到3万多元,贫困户的&帽子&也终于摘掉了。
  &现在各方面的扶贫政策都很好,农民也能真正受益。回家两年多,通过种植和养殖,我们的生活在慢慢变好,我也很有信心。&秦永功说,&目前家里最大的困难就是儿子的婚事。因为我们这里结婚彩礼特别高,儿子也眼看到了结婚的年龄,攒钱给儿子娶媳妇是我现在的最大的目标。&
  当被问起是否会因为儿子的婚事,再次陷入贫困时,秦永功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他说:&困难不怕,只要好好干,都能解决。&(曹树林、牟健)
  【故事六】陇西县河那坡村:发展特色农业推动脱贫致富
  &有女不嫁河那坡,不是上山就是过河。&这原本是陇西城郊、渭河边上一个自然条件较好的小村子。但是因为渭河阻隔、交通不便,村民种植的蔬菜和其他农产品很难运输出去,这个村子长期发展缓慢。2010年11月,河那坡大桥终于建成通车,由交通局投资397万,集资59万。河那坡村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河那坡村分两大块,一部分是靠近渭河的川区,一部分是山区。川区因为地势平坦,加上灌溉便利,农民原本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陇西县因势利导,在川区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目前全村共有日光温室150座,钢架塑料大棚300座,普通蔬菜温棚2900多个,主要种植韭菜、黄瓜、莲花菜、芹菜、大葱等蔬菜,亩均年收入元。
  田家坡社村民杨玉清从他家的大棚里摘出一大捆鲜嫩的黄瓜,要记者品尝。他告诉记者,他家有2个钢架大棚、2个普通温棚,合计2亩多地,主种黄瓜和韭菜。大棚总收入大约在2万元左右。加上儿子、儿媳打工的收入,家里光景过得不错。
  山区相对缺水,陇西县便重点扶持培育养殖业和林果业。目前,全村建成了200只以上养羊小区3个,100只以上养殖大户7户、30只以上家庭规模养殖户19户,共有基础母羊2150只。
  在申家湾社村民王敏的养殖小区里,饲养员正在给羊群上饲料,羊群争先恐后地抢食。王敏说,她主要养的是肉杂羊和小尾寒羊,繁殖很快,一年可以生3胎。羊羔生下来饲养四五个月就可以出栏。不过可惜的是前两年羊价很高,一头羊羔可以卖到上千元,今年羊价跌到不足500元了。但她坚信,羊价已经到了最低谷,很快就会回升。她还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就在她的养殖小区附近,一座新的养殖小区正在建设。
  河那坡村落水磨社的李会林则是典型的&因学返贫&。走进他的家,住的虽然是旧房子,但屋子里收拾得整洁、干净。李会林说,不盖新房子,就是为了省下钱来供孩子读书。他有一儿一女,现在都在上大学,每年仅学费就得花掉上万元。双联干部王立刚、张定华先后资助他12000元,帮他两个孩子完成学业。李会林说,&等两个孩子毕业工作了,家里的情况就会一天天好起来。&
  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劳动力有一份较好的工作,这个家庭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河那坡村唐家坪社的董春莲告诉记者,在双联干部的协调下,她的女儿在陇西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每月工资2600元,家里的情况大为改观。陇西县社保局正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河那坡村有100多人参加培训,学习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技术,帮助他们就业。
  经过帮扶干部的&精准帮扶&,河那坡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已由1800元左右增长到4000元左右,实现了脱贫目标。(曹树林、牟健)
  【故事七】岳玉清:小餐馆带来大变化
  驱车从陇西县城出发,沿着上山的通村沥青路行驶20公里,眼前豁然开朗,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便是柯寨乡。
  而谈起扶贫带来的生活变化,柯寨村前山社的村民岳玉清则有讲不完的话。
  &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娶上媳妇,只有一个过继的侄女。以前家里虽然种药材,但是一年没有多少经济收入。&岳玉清害羞地说,&2014年,扶贫项目又给我分配了6只基础母羊和一只公羊,想发展养殖,但是这两年羊价不好,也卖不了几个钱。所以,我一直没有信心把日子过好。&
  村里的干部介绍,因为劳动力少,雇人种植中药的成本高,岳玉清家里的2亩中药材只能维持生活,所以他对脱贫没有信心,日子也是&过一天算一天&。为了让他摆脱这种状态,走出贫困现状,帮扶干部张军平给他出了&妙招&。
  岳玉清的女婿以前一直在城里的饭店做厨师,而岳玉清的家距离当地一所中学不足100米,因为是这所中学是周围几个村唯一的中学,中午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回家吃饭。同时,随着生活观念的变化,村里人&遇事请客&开始选择出外就餐。这样一想,有技术、有商机,岳玉清开一家小餐馆再好不过了。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把家里临街的旧房子改造了,危房改造项目补贴了1.3万元,又借了点钱,饭馆就顺利开起来了。&岳玉清开心地说,&虽然饭馆现在刚开张不到两个月,但是每天的纯收入都在200元左右,一个月收入在4000以上。&
  精准的扶贫方式,让岳玉清家的生活变得好了起来。现在,刚刚当了爷爷的岳玉清现,每天都在忙碌中体会着生活的幸福。而为了回馈好政策让他有了新的生活,岳玉清也在饭馆开业后,对在饭馆吃饭的学生实行价格优惠。(曹树林、牟健)
  【故事八】张旭军:住上新房了
  &小心那堵快要倒了的墙。&刚一进院门,张旭军便开口喊话。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没有屋顶的房、没有玻璃的窗,坑洼不平的院子......这就是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文山村村民张旭军的&家&。
  &以前的这土房都不行,选址也在山坡下面,下了大雨住在里面不安全。做饭都是挑水,灶台也是自己做的,厨房里出不去烟,进得来土。&张旭军一边在住房、厨房里转,一边讲述着以前不堪的生活,&24岁那年娶媳妇就想盖新房,但是当时没钱、没地方、没政策,只能干着急。&
  朴实的他说完这些,挠着头说:&走吧,带你们去看看河对面我的新房。&临走时,张旭军关上了家门,也告别了过去。顺着一段平整的水泥路,走了不一会便来到了张旭军新房。
  门前水泥硬化的小道和贴了红色瓷砖的大门首先进入视线。&快进吧,这个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张旭军咧嘴笑着说。
  进了门,水泥院子、装了玻璃推门的三间新房让我们眼前一亮。&这是主房,一共三间近100平方,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装修了。现在我们只装修了一间暂时住人。&张旭军说,&新房子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太大了。我们农民也有了干净的洗手间,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什么时候都可以有热水洗澡。我做了10年的新房梦,终于如愿了。&
  村上的干部告诉记者,因为旧房选址被国土等部门测定为山体滑坡隐患区,文山村像张旭军一样需要实施异地搬迁的村民共16户。在政府补贴40%,农户自筹60%新建住房后,2013年底这些村民已陆续全部搬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备的新房。
  &现在我主要外出做楼房水暖的活,每年打工可以有2万多元的收入,再加上种植玉米、土豆的收入,生活在一天天的变好。&张旭军说,&我的孩子今年下半年就要上小学了,现在最大的心愿,除了挣点钱装修一下房子、改善生活,就是希望可以好好供孩子读书,希望他可以多学点知识,将来能够有出息。&
  (曹树林、牟健)
  【故事九】张三哥:牵着马儿唱着歌
  &来到遮阳山,骑马把景观,仙境似天堂,游人真喜欢&&&五月的定西市漳县遮阳山景区风景如画,山下下大草滩乡新联村马队队长张三哥一边牵着马一边给游客唱着他自编的诗歌,嘹亮的歌声随着马队,穿梭在青山绿水间。
  &五月开始,来遮阳山旅游的人就慢慢多了起来,一直能够持续到10月左右。我平时就喜欢把看见的家乡美景写成小诗,还印制了自己的诗集。来这里游玩的游客坐着我的马进山游玩的时候,我就把这些诗唱给他们听。&张三哥骄傲的说,&游客们爱听,我也爱唱,做好服务也能多挣点钱。&
  张三哥家的老房子在地震中受损严重,以前就在依靠遮阳山景区搞农家乐的他,现在利用灾后重建补贴的4万元,自己建了一院新房。&因为我本来就会一点建筑,建房都是自己和村里人一起建,所以成本比较低。&张三哥说,&现在的新房子有78平方米,为了鼓励我们搞农家乐,走出苦日子。政府给我们发展农家乐的农户每户补助2万元用于装修,所以现在的房子不仅比以前结实,还更加漂亮,能吸引游客入住,提高收入。&
  据大草滩乡乡长霍立云介绍,为加快当地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大草滩乡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以当地的旅游资源作载体,积极衔接争取扶贫项目,在遮阳山下的新联村建成了40户农家乐,又为发展农家乐的农户补贴2万元作为装修款,以提高服务水平。目前这些农家乐月平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同时,对发展农家乐条件不足的农户,当地以发放优质马匹的方式,让农户通过在景区搭载骑马入山的游客以获得收入。
  &现在我们这里一共有36匹马,送游客上山单程收费150元到200元。&张三哥说,&我家里有两匹马,一年可以收入3万元。老婆在山顶卖茶水,一年收入也在3万元左右。&
  靠着发展旅游,张三哥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除了靠山挣钱外,家里还有6亩左右的中药材,每年收入2万元左右。现在我们的收入靠着发展旅游,比以前单靠种植好多了,农民的日子也越老越好。&
  同在遮阳山下的60岁老人刘玉堂因为家中劳动力有限,不能通过马匹载客挣钱,但凭着发展农家乐,日子也过的红火。
  通过灾后重建,刘玉堂家的新房子盖起来,利用发展农家乐补贴的2万元,刘玉堂家的农家乐和以前相比焕然一新,彩电、整套沙发、水冲厕所、浴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吸引游客的能力大大提高。
  &以前我就一直在做农家乐,但是那时候很多游客一看家里的住宿条件,很多人不愿意过夜,我们也就挣不上这个钱。&刘玉堂说,&现在有了设施齐备的新房子,游客入住的也就多了起来。现在在我家住宿一晚每个床位在80元左右。游客吃的主要以当地产的山野菜为主,没份价格20元左右,土鸡、家养猪等肉菜则要更贵一些。去年7、8、9三个月来这里旅游的游客特别多,我的农家乐收入了7000元。&
  据悉,2013年&7.22岷县、漳县&地震后,漳县又遭到了&9.16&洪水袭击,更是雪上加霜。大草滩乡各村受灾最重,其中新联村紧靠着河边,几乎被洪水全部漫过。目前,在经历灾后重建后,这里的百姓在保持原有土地种植中药材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已初步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随着遮阳山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来此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加吗,当地百姓的经济收入也随之增加,生活也越来越好。(曹树林、牟健)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有哪些扶贫政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