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学生电子简报样板报社到学校采访简报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责任报告(2013年度)
来源:新华网
作者:冯雪梅 编辑:丁先明
  一、报告前言  (一)报告说明  本报告是中国青年报社发布的201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是贯彻“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办报宗旨的真实反映。  报告时间范围:日至12月31日,部分内容超出上述范围。  报告数据来源:全部信息数据来自报社文件、统计报告、财务报告,以及经由报社统计、汇总、审核的社会责任实践信息。  报告编制参考:中宣部(2014)33号《关于开展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  报告获取方式:您可以在中国青年报社官方网站中青在线(www.cyol.net)主页“社会责任”栏目浏览本报告PDF文件以及报社社会责任活动动态信息。  (二)报社概况  中国青年报创刊于日,是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是以青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全国性综合日报。中国青年报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办报宗旨,在读者中享有崇高声誉。  中国青年报社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设有记者站,在美国、日本、俄罗斯、法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组织设有常驻记者。  中国青年报对开12个版(周六周日4版),设有要闻、综合新闻、青年话题、经济、特别报道、教育科学、法治社会、国际、体育、青年调查、聚焦、声音、摄影等新闻版;有“冰点周刊”、“军事周刊”、“文化周刊”、“阅读周刊”、“汽车周刊”、“旅游周刊”等系列周刊;有共青视点、大学生村官、青春热线、屋檐下、思想者、青年创业者、职业教育、成长、视野、数字青年等具有鲜明青年特色的专刊副刊。  中国青年报社旗下有《青年参考》、《青年时讯》、《青年商旅报》三张子报。  报社拥有中青在线、校媒网、KAB创业教育网、中国青年志愿者网、中青公益网5家网站及青梅客户端、中国创业就业手机报、中国教育手机报等全媒体传播渠道。  报社构建了中国高校传媒联盟、KAB大学生创业俱乐部、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等社会化平台,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报社多媒体传播平台,具有多元传播渠道和强大传播能力,宣传报道及品牌活动广泛影响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大中专院校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年群体。  二、履行媒体社会责任意愿  (一)我们的媒体社会责任观  报社历任领导都要求编辑、记者,“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珍惜中国青年报的公信力”。中国青年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履行媒体社会责任作为崇高使命。  2011年4月中国青年报第39次记者全会开幕式上,现任党组书记、社长陈小川面向全体采编人员作主题报告《我们今天该作什么》,他这样说到:  “我们作为一个有专业水准,有专业诉求,同时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第一,头脑要清楚。现在社会的浮躁很多时候体现在年轻人的焦虑感。其实焦虑是发展太快、变化太多的情况下产生的社会心态,不应该反过来抱怨发展太快。作为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不要增加这种焦虑感。中国青年报的编辑记者不要增加青年人的这种焦虑感,让他平静和理性。一个经济体在这么高速成长的过程中,稍微偏一点都可能出问题。  第二,用我们专业主义的眼光去报道这个社会,不偏激不狭隘。做报道时,一定要想着客观、真实,不要自设定义自设前提。没有冷静的时候,把笔先放一下。我们要用非常专业的手法来记录历史,记录新闻。假如你把你的情绪,你的预设前提,你的偏激执着都融入到我们的报道中去,那就不专业了。要有一种警惕,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真实一定要客观。  第三,我们在用专业主义的眼光报道现实的时候,要注意一个区别,就是建设性和摧毁性。要区别建设性和摧毁性。中国青年报的这种尺度应该是建设而不摧毁,理性而不焦虑,平和而不偏激。”  青年报人认同这样一种的价值观: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新闻理想;不唯上、不唯下、只唯实的大报气质;铁肩担道义、经时济世的家国情怀;勤于探索、引领风气的先锋意识;崇尚民主、尊重个性的团队精神。  (二)媒体社会责任观的传承  中国青年报的媒体社会责任观是中青文化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报社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媒体社会责任观很自然地和中青文化的众多要素一起被一代代青年报人继承。  中国青年报的文化传承有一系列培训、交流机制的保障。2013年,除了开展每年例行的新入职人员培训、地方记者培训之外,报社根据中宣部等四部门发出的《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有针对性地、专门开展了面向全体采编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工作,进一步加深了采编人员对主流大报媒体社会责任观的认识和理解。  1、新入职人员培训制度  报社每年都举办新入职人员培训,帮助新入社员工更多、更全面地了解报社文化传统和基本价值观,更快、更好地融入报社大家庭。  《2013年“传承传统,担当使命”新入职人员培训小结》  日至12日,报社人事处、考评培训组照例共同组织了新入职人员培训,培训主题为“传承传统,担当使命”。参加培训的新同事20人。报社党组书记、社长陈小川从职业道德的底线,职业与事业的关系,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注重情商的提高等几个方面与新入职员工进行了交流。随后,大家听取了陈小川以“传承传统 担当使命”为题,阐述中国青年报精神文化和价值观的讲话录音。  培训中,所有报社领导都为新员工讲了课,总编辑、党组副书记、常务副社长张坤以“全媒体时代的专业准备”为题,向新同志介绍了报社对未来发展的考虑,提出了为打造报社全媒体平台新员工所需要做的专业准备。几位副总编辑分别以“全媒体时代的中青文化”、“媒体人的坚守”、“媒体的逻辑”为题讲了课。  为期4天的培训,还安排报社2012年度最佳编辑曹竞、最佳记者付雁南、突出贡献奖曹林等优秀员工分别做了相关的传媒业务讲座。另外,26位采编部门主任、主编等与新员工都进行了短时间的交流,各自介绍了本部门及版面的基本情况,传授了采编业务经验,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作为一名中青报人应具有的新闻、道德以及生活的态度和理念。新员工还参观了报史长廊和经典摄影作品展览,观看了中国青年报创刊60周年宣传片,加深了对报社历史的了解。  2、地方记者会制度  每年报社记者部都要举办两次地方记者会,一次地方记者全会,一次地方记者片会。地方记者会是报社编辑部与地方记者交流、沟通的平台,记者会制度也是长期以来报社文化价值观能够在地方记者中得到高度认同的机制保障。  本报在南京召开2013年记者会  日至17日,本报2013年记者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职业作风和专业精神建设”。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陈小川,党组副书记、常务副社长张坤,在会议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德海,南京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徐宁,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万闻华出席了记者会。  陈小川在讲话中分析了报社面临的发展前景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意义。他说,当今媒体的样态越来越多,各种媒体在网络嘈杂声中出现焦虑,中国青年报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我们的公信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下,中国青年报这种主流媒体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越是在纷繁复杂的媒体声音中,专业性显得尤为可贵。我们的价值在于我们的专业性,我们的公信力源于我们的专业性。新闻专业主义对于本报立于不败之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法宝。  他指出,今后中国青年报不只是一份纸介媒体,而应是一个通过报纸、网站、微信、视频等渠道传播我们核心内容、通过公信力影响社会的“全媒体”组织。这个转折对于我们的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大家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要秉承专业精神,在专业性上不断锤炼自己。只要我们精心经营,中国青年报会有非常美好的前景。  张坤说,越是全媒体时代,越是需要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专业归根到底不取决于手法、技法,首先取决于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一代代中青报人绝不媚俗、媚权、媚钱,这是我们需要发扬的优良传统。如今各种媒体涌现,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有所消解。但无论哪个时代,只要公众有对信息的需求,新闻专业主义就有意义。今天,新闻专业化的程度事实上在提高,从业门槛也在提高。只有一流的新闻工作者才会生存,平庸或者颓废是走向消亡的门票。因此,在一些媒体大幅减少了内容生产投入的情况下,我们面临较大的营收压力,反而加大了对优质内容生产环节的投入。  张坤还向与会编辑记者介绍了本报正在大力发展的报网融合平台、大学生成长平台、信息交互平台、国家志愿者公益支撑平台等4大平台的进展。他指出,尽管我们面临很多危机,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坚定信心和希望,相信一定会迎来中国青年报作为一个全媒体传播机构和平台的春天。  与会编辑记者围绕会议主题和领导讲话,结合版面实际、自身业务情况,以及报社发展、个人职业规划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思考,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本报第42次记者全会在京召开  日~22日,本报在京召开第42次记者全会,探讨“记者如何应对全媒体转型”。报社党组书记、社长陈小川做主旨报告,党组副书记、总编辑、常务副社长张坤在会上讲话。  陈小川在主旨报告中总结分析了报社2013年度的发展情况。他说,过去一年,我们一是坚持“内容为王”的思路多年不动摇,生产出了《为心道歉》等深具影响力的内容产品,二是我们积极向全媒体化过渡和转型。新技术不可能取代价值观,但我们一定要重视技术,重视技术对内容、价值观的影响。报社党组决定此次记者全会研究“全媒体记者”课题,就是希望让我们优秀的采编团队借由新的技术,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内容产品。  张坤在会上介绍了报社迄今利用现有资源所做的多媒体社会化内容制播平台、大学生成长平台、信息交互服务平台、国家志愿者公益支撑平台等全媒体探索工作及日后的发展思路。他说,影响力不等于凝聚力,纸媒的专业性不等于全媒体的专业性,危机感不等于担当和行动。我们要群策群力,深入调研,形成战略规划,向全媒体迅速转型,使我们的全媒体平台和产品更加精准有效地覆盖、凝聚更多青年,使中青报的内容、品牌、管理、活动、发行、服务全媒体化运行,并争取更多的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支持。本报的全媒体平台要追求单纯、便捷、简约、美好的目标,警惕大而全的思维,有所为有所不为,为社会、为客户、为青年创造价值。  会上,各地记者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和讨论,对报社全媒体转型和发展、记者站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议还安排了采编交流、新媒体讲座等。  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  2013年6月,中宣部等四部门发出《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工作的意见》,报社高度重视,对照文件要求,结合报社实际,研究制定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活动方案。报社成立了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陈小川任组长,党组全体同志为成员,由报社三教办负责培训具体组织工作。  培训采取“大集中”与“小集中”交叉结合的办法进行,半年时间共举办三次大规模集中培训,并以“分散、小型、多次”的方式,针对采编人员出差多、坐班少等实际情况,由报社班子成员分期分批组织了对各自分管部门人员的学习培训。  (三)履行媒体社会责任的制度保障  报社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确保有效地履行媒体社会责任。  1、采编经营分开  报社一贯坚决实行采编人员和广告、发行经营人员两分开的基本管理制度,不允许采编人员从事发行、广告等经营活动。  2、采编流程管理  报社强化内容生产质量和专业性,通过严格的日常采编流程管理制度,增强媒体社会责任对办报的约束力。  采编流程管理制度主要有:《中国青年报出版流程》、《中国青年报社关于加强社会自由撰稿人来稿的管理规定》、《中国青年报社实习生管理规定等。  《中国青年报出版流程》对每周一次的采编业务例会、每日选题会、编前会等业务会议负责人、会议内容等都做出明确规定;对版面制作的采编流程、签版流程等环节都做出明确规范。2013年全年,此流程执行情况良好,没有出现严重出版差错。  《中国青年报社关于加强社会自由撰稿人来稿的管理规定》从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确保报道真实准确、稿件刊发原则、规范管理等四个方面,对社会自由撰稿人来稿的审核、刊发等作出规定。  《中国青年报社实习生管理规定》对实习生新闻采编业务行为做出明确规定,要求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严禁虚假报道。  2013年12月,报社编委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采编全媒体统筹、协调的三项措施》,对采编流程做了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制度建设。  3、广告经营管理  报社制定《关于广告审查工作的暂行规定》等多项制度,严格杜绝新闻欺诈、有偿新闻、虚假广告。坚持公信力第一,凡是违反广告法等法律法规,损害报社形象的广告,一律不作。报社广告经营工作多次受到国家、北京市、东城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表彰,连续14年“广告零处罚”,中广协授予报社“全国广告行业文明单位”称号。  (四)全媒体探索转型全面提升履责能力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飞速发展,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基于移动互联的新产品不断涌现,信息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是传统媒体面临的严峻问题。  中国青年报社立足自身优势,将压力和危机转化成创新、发展的动力,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全媒体转型探索,先后推出四大平台。一是报网融合平台,包括报纸、网络、微信、微博、搜狐新闻客户端等。二是基于校媒联盟、KAB、全国职业教育宣传部长联席会的大学生成长平台,进一步拓展我们的精准渠道和核心用户,推动青梅客户端、青云大学生成长平台建设。三是基于网络舆情和民意调查的信息交互平台。四是基于服务青年志愿者的国家志愿者公益支撑平台,推出中青公益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四大平台拓宽了中国青年报受众范围,提升舆论影响力,进而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中国青年报社全媒体探索之路  1.中青在线上线。日,中青在线网站正式开通,成为中国首个面向青年群体的中央新闻网站,每天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发布新闻。作为中国青年报官方网站,中青在线吸引大量青年网友浏览新闻、参与互动,成为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等众多网络媒体转载新闻的重要来源。  2.校媒网上线。日,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指导下,中国青年报社携手63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为各高校的校园媒体搭建一个交流、共享、提高、互惠的合作平台。中国校媒网同时开通,后更名为校媒网,通过开展服务大学生成长的活动,积极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  3.KAB创业教育网上线。2008年10月,共青团中央将KAB全国推广办公室设在中国青年报社,KAB创业教育网同时上线。该网站服务各校园创业俱乐部社团,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4.中青华云出品舆情监测系列产品。2010年,中国青年报社成立中青华云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推出中青华云舆情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框架,以3万个论坛、2万家新闻网站、10大主流博客站点、100多万个重点微博账号、1000家纸质媒体为重点监测对象,现已推出《中青舆情》(政法)、《中国食品舆情》等多个产品。  5.校媒采通上线。2010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针对校园媒体、学生用户的社交平台“校媒采通”开发上线,依托大学生成长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校园活动。  6.微博校园上线。微博校园是中国青年报社与腾讯微博合作建立,面向大学校园的微博资讯平台,2011年上线,已经认证5000家社团。它促进了学生用户与学校社团间的微博互动,也促进了全国各高校同类社团间的线上交流。  7.中青创业就业手机报上线。2011年9月,中国青年报社依托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推出中青创业就业手机报,以大学毕业生为主要服务对象。  8.中国青年志愿者网运营。2011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主办中国青年志愿者网站。该网站是全国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新闻资讯发布平台,大型志愿者活动专题支持平台,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信息统计平台。  9.青梅上线。2012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大学校园资讯服务青梅。青梅客户端以“一校一青梅,本地化自主运营”的模式运行,每天产生的原创校园资讯和活动类文字约600篇、50万字,现已覆盖120所高校,用户最多学校过万人。  10.中青公益上线。该网站是国家志愿者公益服务支撑平台项目的官方网站,2013年11月正式上线。截止日,注册用户55871个,注册组织116个,志愿者招募类项目20个,公益征集类项目767个,物资求助类项目18个,公益沙龙活动339个。快乐学校、筑梦童声计划等公益项目在青年志愿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11.青云中青全媒体大学生成长平台。日完成一期工程,上线试运行。中青全媒体大学生成长平台由线上多产品系统和线下支持渠道两部分构成。线上系统承担资讯生产、制作、传播、售卖全过程,包括用户数据中心,覆盖web网站、移动互联网的多媒体产品体系,与主流网络平台实现数据、用户互通的开放平台系统和大学生态度(舆情)项目。线下支持渠道承担平台服务所需的线下支持、推广工作,由中国高校传媒联盟、KAB全国推广办公室、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等机构组成。  12.中国青年报社社会化内容生产及传播平台。2013年9月,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支持下,中国青年报社以提升“社会化内容生产、传播能力”和“跨媒介形态的信息流无缝传播能力”为发展战略,推进报社新闻业务的数字化转型。该平台以专业记者为主,以高校学生媒体、共青团组织、公益志愿者为补充的“社会化内容生产、传播体系”,实现纸媒与数字媒体间信息传播的“跨媒介形态的信息流无缝传播体系”,有效动员和利用社会化资源进行全媒体、全平台的新闻采集、发布,实现权威可信的新闻跨媒体无缝传播。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化平台  5年来,中国青年报社积极探索社会化平台建设,先后形成了中国高校传媒联盟、KAB大学生创业俱乐部、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中国高职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等社会化组织,全方位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1.中国高校传媒联盟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理事高校450多所,其中许多是985、211及省属重点高校。会员媒体(校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闻网等)近2000家。此外,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四川等20个省(市、区)建立了当地的高校传媒联盟。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已成功开发 “联动采访”、“未来讲堂”、“大学生记者训练营”等多个活动品牌,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官方合作媒体。  2.KAB创业教育  2005年8月,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在中国大学中开展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简称“KAB项目”),。2008年,KAB全国推广办公室设在中国青年报社。截至2014年1月,KAB项目已培训来自1200所高校的5000多名师资,在214所高校创设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上百万大学生参加了学习实践。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浙江大学等1000多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KAB年会”、“KAB大讲堂”、“全国十佳KAB创业俱乐部评选”、“创业计划书评选”等,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知名品牌,受到高校师生欢迎。  3.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  2012年,中国青年报社创建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服务中国青年公共外交,是中国大学生“沟通世界,传播中国”的国际化平台,目前会员社团120家。依托这个组织,团中央国际联络部与报社共同举办了93场“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包括“对话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对话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对话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对话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对话美国常春藤联盟学生领袖”、“中澳青年对话”、“中英青年对话”、“G20青年峰会”、“对话世界500强”等。这些活动分别在国际关系、经济发展、气候、科技等领域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  4. 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  2010年11月,在教育部指导下,中国青年报社成立“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目前直接联系400多所高职院校。报社成立“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已连续3年组织学生记者赴天津,开展“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采访活动”。  三、履行媒体社会责任情况  中国青年报作为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中央媒体,2013年,一如既往地认真履行媒体社会责任,取得明显成效。  (一)履行正确引导责任  作为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以青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办报必须着眼青年特点,反映青年心声。  作为党报,中国青年报必须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以优秀的新闻作品弘扬主流价值观,发挥团结稳定鼓劲的舆论引导作用。  2013年,报社党组、编委会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制度建设,示范和带动全体编采人员提升理念,改进工作,增强新闻宣传的感染力,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流价值观  报社党组、编委会要求所有采编部门充分认识中国青年报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共青团事业,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方面担负的重要使命;充分认识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受众需求的变化,办报环境的复杂。从编委会成员到编采部门负责人,办报工作中都要倾注全力、综合判断、正确把关。从内心以办好中国青年报、干好这份事业为使命和责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  2013年,在编委会领导下,中国青年报要闻、经济、青年话题、聚焦、国际、思想者、青年调查等版面,刊发了大量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政新闻和评论。  报道实例:  《“蓝海”深处的心跳―深化改革?青年期待系列报道》  这组报道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深化改革再次成为时代最强音的时刻推出,重点反映青年对改革的期盼。4组14篇报道由总编室、经济部、新媒体发展中心、记者部联合组织策划,报道组四路记者共十人完成了从京津到长三角、珠三角再到西部丝路新经济带这一全国范围的跨越。四个报道区域的安排就像一把箭镞待发的弯弓,具有极强的区域代表性,也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蓄势待发新一轮改革与走势的很好的象征。报道采访深入,宏观背景与人物故事及细节相互融合,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特别是以青年人的现状及所思、所想为主线展开,配以记者手记深化文章主题,是一组引导青年理性看待改革、鼓励他们积极投身改革的好报道。  相关报道链接:  《“C字头”列车上的改革呼声》  《28平方公里上“落子”,牵动大棋局》  《没喝上“自贸区”头道汤,广东怎么办》  《向西!向西!丝路牵动新梦想》  “反四风”评论一组  日,一版“中青评论”《反四风不会只是“一阵风”》,及《制度落定 “四风”就能刹住》、《让权力拔出利益泥淖》、《管住预算就管住了政府乱花钱》、《舆论监督为整风助力》等整版“反四风”专题评论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组评论配合中央“反四风”,从年轻人视角,阐述“四风”与社会风气以及青年人的关系,强调它们的相互影响,从青年成长、制度建设、预算公开、舆论监督、历史反思等角度,邀请专家学者和纪检干部,对“反四风”进行了梳理,呼吁建设长久有效的制度机制,使反四风不致成为“一阵风”,从而带动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根本转变。  相关报道评价:  【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一周年前夕,反对“四风”工作正在向纵深发展的时候,中国青年报的三组反“四风”报道配合非常有力。报道紧紧围绕工作大局,突出面向青年的鲜明特色,有规模,有新意,有思想深度,又有可读性。有些批评很犀利,但贯穿其中的“反四风不会只是一阵风”的主调也很鲜明,起到了激浊扬清,增强读者信心的作用。】  《90.8%公众力挺中央继续严厉整治“四风”  ―专家建议完善预决算制度以使整治“四风”问题长久化制度化》  2013年11月,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对已进行5个多月的中央整治“四风”活动进行系统总结,强调把专项整治作为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的重中之重。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迅速组织实施调查,收集了解公众关于整治“四风”的第一手民意。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17100名网友参与意见表达。记者采访了普通公众和专家,结合数据分析形成报道。  报道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几十家网站当天转载,人民网还针对调查数据推出相关报道。该报道受到了中央主要领导以及中纪委主要领导关注,对中央整治“四风”行动制度化产生积极影响。  “追寻中国梦大家谈”专栏  2013年中国青年报思想理论版《思想者》开设“追寻中国梦大家谈”专栏,组织一批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撰写《中国梦回应了哪些重要问题》、《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梦》、《实现中国梦就要破解“中国难题”》、《中国经济升级版到底升什么》、《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以公平支撑起中国梦》、《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梦》等一系列理论文章,多角度、多层次解读和宣传“中国梦”,得到读者好评。  2、关注青年利益,引导青年成长  2013年,中国青年报各版面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组织了很多有青年特色,传播效果好的报道,引导青年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价值导向、行为导向影响青年。  报道实例:  《别“剩”―烟台大学7位餐厅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倡导节俭》  这是一篇引领舆论、掀起社会大讨论的新闻报道,从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切入,重提倡导社会节俭之风。报道尝试全媒体形态的新闻形式,在报纸一版头条刊发的同时,在报社官方网站―中青在线上,以视频访谈、网络专题和校媒等组合式、互动式的报道形式来陆续呈现。《别“剩”》一文在中国青年报首发后,引起中央领导重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做了跟进报道,特别报道了中国青年报正在全国青少年中发起讨论;《人民日报》以《“别剩”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为题,专题报道了本报的这篇新闻作品和讨论话题。新华社播发了通稿。  这场讨论引发众多媒体参与,成为一段时期的舆论热点。仅中青报微博帐号推送的相关微博,总计阅读量近100万次,转播及跟评3000多条,引起了重大社会反响,在青少年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父亲往事―忆我的父亲习仲勋》  中国青年报头版独家首发习远平的文章,以故事化、人性化、平民化的语言,还原了一位真实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生历程和人格境界,让广大青年感受到这位老革命家的人格魅力,弘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报道备受读者关注,成为当日各大新闻门户网站转载的热门文章,在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大量传播,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益。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  2013年“五四”期间,中国青年报评论部组织刊发了《青年有多高理想,国家就有多大梦想》、《以责任理性向社会输送青春能量》、《青春没有实干,梦想就是空想》、《创造是青春的标志 创新是青年的灵魂》、《以高尚品格打造社会道德高地》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在广大青年中产生广泛影响。  《没有书香点缀的城楼》  2013年2月,本报记者发现了一条微博线索,一个在山西临汾开书店的年轻人,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烦扰。聚焦版希望通过关注这个年轻人的生活和命运,看看年轻人创业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的社会共性问题。随后,本报记者赶赴临汾进行了采访。由于当事人张俊敏和家人有顾虑,他们提出等到他的书店关门时,再进行报道。否则,他们怕得罪当地,没法生存下去。经过慎重考虑,记者答应了张俊敏的请求。5月底,他的书店准备关门了,经过进一步沟通,5月30日,本报聚焦版刊发了关于他的报道《没有书香点缀的城楼》。  该报道引起了李克强总理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成调查组,形成了报告,向总局领导及国务院领导进行了汇报。2013年11月,李克强总理两次在全国性公开会议上讲了张俊敏的故事。一个青年的命运,与中央政府推动简政放权、鼓励年轻人创业的政策安排紧紧联系在一起。  相关报道链接:  《张俊敏 从头再来》  《“张俊敏之问”你听懂了吗?》  《关不住的创业梦》  《别打破普通青年的“中国梦”》  《关注楼市调控系列报道》  再也没有什么问题能如同楼市涨跌一样牵动年轻人的心了。在过去的一年里,楼市调控政策的变化,以及其对诸多利益群体产生的影响,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从年初到岁尾,围绕楼市调控、楼价上涨产生的一幕幕悲喜不只关乎利益格局的变化,也是一个透视中国问题的窗口。中国青年报经济版推出多篇力作,在记录的同时,更敦促社会思考,政府宏观调控的边界在哪里?政府该如何处理与市场的关系?解决中国楼市问题的钥匙在哪里?一句话,怎样才能保证居者有其屋,这是关系民生根本利益的大问题。  相关报道链接:  《天津:房市面前婚书薄似纸》  《卖房征税20%,哪有那么容易?》  《房地产税收体系改革需通盘考虑》  《年轻人为什么非要买房(专题)》  拼命工作,也追不上疯涨的房价  两代人为一套房  在北京赚钱 回家乡买房  买与不买之外有没有第三种选择  专家:年轻人买房是不是理所应当  《“投身工科?一种可以选择的爱国方式”》系列报道  由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组织的这组系列报道,深入剖析工科现实,试图揭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技差距到底在哪里?胸怀一腔爱国热血的年轻人又该具体做些什么?  五篇系列报道发表后,在大中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网上许多青年人聚集的贴吧、网络社区讨论激烈,同时有不少科技界教育界的专家老师参与讨论。  相关报道链接:  《没有核心“零部件” 撬不动整个高科技》  《要乔布斯,但要更多的罗阳》  《工科生来了,师傅们准备好了吗》  《打赢中国科技翻身仗两手都要硬》  《工科不能再要“养殖人才”》  青年创业  作为中央媒体中最先推出的“创业”专业内容板块,中国青年报“青年创业者”关注与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政策、环境、权益、对青年有所启发的创业领域新动向等。  2013年刊发《小微企业免税降低创业成本》、《创业为什么要先戴个“失业”的帽子》、《跟随创业者用一个工位去注册公司》等报道。特别策划“低门槛创业专题”、“大学生创业融资专题”等,报道创业案例,为年轻人创业提供参考。  青年旅游  鉴于青年是旅游的主体参与人群,而大学生又是其中最有活力的群体,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2013年组织开展了“大学生旅游意向调查”,对大学生群体的旅游意向、旅游方式及旅游态度等进行调查。这一调查有助于旅游主管部门及时了解、掌握该群体的旅游意愿、消费动态,为旅游相关政策制订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对于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能了解同龄人的喜好,为出游提供很好的参照系。  军事报道  2013年,中国青年报军事周刊围绕习近平主席“能打仗、打胜仗”的指示,推出一批军队重大典型报道,为广大青年官兵树立学习的榜样。  军队典型报道:  《中国特种兵―记广州军区某特战旅二营一连连长刘》  《大国利剑 海上长城―记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官兵》  《先锋连里的“兵情活字典”―记第二炮兵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连指导员乐焰辉》  共青团报道  作为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担负团组织宣传报道任务。报社设共青团新闻中心,报道各地团组织新工作、新思路、新案例,每周出刊两块《共青视点》版,重要稿件经要闻版,来承载共青团新闻报道。2013年,共出版共青视点156期。  1.《共青视点》设《青年志愿者之歌》专栏,介绍西部计划志愿者、各类专业志愿者和社会工作志愿者的感人事迹,推荐青年志愿者中的优秀典型,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2.《共青视点》设《热线纪事》栏目,关注青少年权益保护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3.要闻版设“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栏目,讲述各界青春榜样的奋斗故事,解读青年奋斗成才的成长路径,引导广大青少年把个人的美好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青年感到榜样就在身旁,亲切、可学,潜移默化地起到感染和引导作用。这一栏目全年发稿150篇。  3、引导社会热点 加强舆论监督  中国青年报要求编辑记者坚持理性客观的价值立场,掂量我们报道的事件、人物、现象对中国社会进步,对民主、法治、公民社会建设是否有推动作用,作用有多大。而不是事件越离奇、现象越黑暗、情况越反常,报社就越关注。报社要重点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新闻事件,形成社会舆论的关注点,来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是关注报道耸人听闻的个案。要打造思想性报纸,拒绝低俗肤浅。  2013年,中国青年报在全国两会等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社会热点事件中,加强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全年针对重大社会问题,加强舆论监督,很多报道形成社会关注的亮点、焦点,产生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  两会报道  2013年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两会报道组,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扣“科学发展,深化改革”这一两会报道主题,以“为改革发展建言,为民生建设献策,为青年利益代言”为总的报道思路,拼抢新闻,挖掘故事,改进文风,提高思想含量,体现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市场经济、美丽中国等会议重大主题,凸显了青年特色,进一步探索了纸媒、中青在线、微博、视频访谈等多媒体立体呈现的两会传播样态,进一步扩大了中国青年报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青年报要闻版和两会特刊《梦之策》刊登了许多关于深化改革的报道,让读者懂得“惟有深化改革,才能实现中国梦”。  2013年,本报首次利用中国青年报法人微博进行两会报道,首次运用二维码推广中青报的微信账号和两会报道。中国青年报的微博账号及时发布记者采集的新闻,并把微博内容同步转换为网络快讯,在网站首页两会专区和两会专题进行重点推荐。许多微博报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如李克强总理寄语青年的微博阅读量达20万人次。截至3月13日,中青报微博账号的粉丝增长了32万多,达109万多个。  报道实例:  《跟习总书记交流不念稿》  这篇独家报道,记录了日,习近平以总书记身份首次参加政协会议讨论的现场。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委员在发言时念了网上流传的打油诗《沁园春?霾》,引起全场笑声。这种表达对环境保护和国家发展转型强烈期待的民间段子,借由全国政协会议传到最高领导人耳朵,这是严肃会场里的难得瞬间,报道让公众感受到最高议政殿堂里的新变化。  与报道同时,本报官方微博账号3月4日首先将委员当习总书记面念《沁园春?霾》的细节发到社交网站,引起广泛转发评论。3月5日,中青在线将这条微博改编为一则两会快讯,引起了各大新闻网站的大量转载。本报两会特刊头条再刊发会场短特写《跟习总书记交流不念稿》,完成了从社交网站到报社官网再到报纸版面的新闻落地过程,这在报社内容生产中尚不多见。  由于报道内容独家、权威,通过三个渠道发出后引起强烈反响。有媒体评论指出,政协委员向总书记念《沁园春?霾》是一份最好的“提案”,反映了“最直接的民意”。人民网评论,委员当总书记面念《沁园春?霾》也是一种新风,政协委员敢说真话,习总书记在一旁倾听,如此交流轻松且顺畅,《沁园春?霾》是控诉也是“转型催促”,要“读懂《沁园春?霾》背后的民生期盼”。《工人日报》评论指出,“跟习总书记交流不念稿”等会场新气象,让公众耳目一新。“多年以后,此类标志性事件注定会被记起,而一并被记起的,还有中国的发展,以及由此类节点性变革而一步步向前的感慨。”。  本报评论员文章:《抵制网络谣言才能避免被其所伤》  《谣言只会让真相越走越远》  中国青年报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青年在重大事件,和网络舆情面前保持清醒和冷静。以上两篇是在网络谣言流行之时,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一版评论,观点鲜明地反对了网络谣言,表达了“网络非法外之地”的正确立场。这些评论充分展现了中国青年报理性、客观的思想水准,以主流媒体的价值观主动有效地引导了受众对社会热点的认识,很好地履行了中央媒体舆论引导责任。  舆论监督  报道实例:  《推进院士制度改革系列报道》  这组由中国青年版特别报道版刊发的报道,从张曙光贿选院士的事件入手,深入追问了贿选院士的经过,深度剖析了院士制度存在的某些漏洞和弊病,无论是深度还是核心信息,都可谓同类报道的典范。这是2013年特别报道部投入人力最多、倾注心血最多、编采联动最紧密的一组报道,前后共采访20多位院士,相关采访对象近百人,共刊发报道6期,13篇,约4万字。  报道链接:  《张曙光增选院士过程还原》  《多人举报为何没能撼动张曙光参选院士资格》  《涉嫌贪腐落马的官员院士候选人》  《南大一教授宣布退出院士评选》  《他们为何愿为张曙光效力》  《院士制度静候大修》  《千人计划入选者管敏鑫被解聘系列报道》  这组由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版刊发的报道,紧紧抓住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管敏鑫教授,在聘期未满时被浙江大学解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职务这一突发事件,就“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后的状态”这一重要问题进行思考,试图回答: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什么不愿意回国?回来的高层次人才工作和生活现状如何?如何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能力?我们的社会环境、科研环境还存在哪些阻碍高层次人才归国的壁垒?等一系列问题。  该系列报道是典型案例分析,对我国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报道在学术界,尤其是海外华人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在国内科学家聚集的科学网,有40多篇实名博文专门就此开展讨论。  报道链接:  《海外高层次人才管敏鑫“被解聘”调查》  《管敏鑫被“解聘”追踪:海归土鳖之争?》  《管敏鑫事件带来思考―海归该进入“无菌环境”还是“奉旨杀菌”》  《海归用人政策急需建立退出机制》  《以国际规则招聘,却用国内规则解聘?》  《别让工程博士变味也沦为升官砝码》系列报道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历10年的反复论证,并借鉴美国、英国、日本工程博士培养经验,于日首次在国内批准设立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4所985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被授予从2012年9月开始试点招生的资格。  2013年3月底,本报记者在京参加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培养工程博士校企对接会时发现,欧美国家含金量高的工程博士学位在国内存在严重异化的趋势:“不统考英语、不看重论文”的个性化授予方式,给了权势阶层钻营的条件与空间;985高校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企业各执一词,互不“买账”;国家顶层设计严重滞后与缺失。经过近20天的调查采访,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版独家刊发《别让工程博士变味也沦为升官砝码》稿件,让权贵者混戴博士帽子满天飞的趋向大白天下。  本报记者对这一事件继续追踪,发现985高校不对外发布招生简章,极力回避学费与培养费等敏感问题,把建房子、买设备与教师工资等间接成本都核算成工程博士培养成本;把国家研究生计划内与计划外打通,变成对计划内研究生也收费,且收费达到6位数字,与MBA、EMBA学员收费相当,不享受奖学金;说一套做一套,明目张胆地把国家免学费培养的工程博士学位沦为挣钱工具。本报在第一时间刊发了《部分“985”高校被指借招工程博士挣钱》等系列稿件。  这组系列报道得到了教育部、科技部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配合。教育部领导批示:一要责成相关部门与单位把国家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工程领域“领军”人才的政策、标准与要求宣传好,贯彻好;二是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少,要把好事办好;三是对违规招收工程博士的“985”高校,取消其试点资格。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说,“工程博士试点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列入国家计划内的工程博士招生不得收取学费;不得招收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攻读工程博士,要主动公开招生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教育部将采取进一步措施,组织专项检查,对违规收取学费的工程博士试点单位,查实后一律取消工程博士招生资格。”。  教育部召开专项工作会议,规范工程博士招生收费。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工程博士试点工作,充分认识乱收费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坚决防止因为乱收费问题,影响工程博士声誉,影响研究生教育改革。  《中国男篮溃败的“影子杀手”》  2013年男篮世锦赛上,一直处于亚洲顶尖行列的中国男篮在亚锦赛中被中华台北队在1/4决赛中淘汰出局,无缘晋级2014年的西班牙世锦赛。这是中国男篮在亚锦赛的比赛中首次输给中华台北队,更创造了中国男篮38年来历史最差战绩。赛后,在一片声讨声中,本报记者凭借多年从事体育新闻的经验及记者的敏感,找到确切消息源,曝出篮管中心分管中国男篮多年的主管领导胡加时是隐藏在男篮溃败背后的“影子杀手”,挑明其对主教练扬纳基斯进行技战术“指导”、给队员撑腰与主教练公然对垒、在亚锦赛名单安排上随心所欲的种种行径。由中国青年报体育版刊发的这篇报道,直指中国体育界官本位的弊端,揭露了很多官员裹挟着私利“作决定”的现象,对中国体育界“行政干预”的现状进行了控诉。  本文刊发后,引起极大反响,瞬间成为体坛最热话题。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及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跟进,由此掀起的舆论潮让中国男篮的“问责”被加急提上议程。  《多个豪华别墅和高尔夫球场项目“包抄”抚仙湖》  法治社会版作为中国青年报履行舆论监督责任的重点版面,2013年部门所有记者、约稿地方记者几十次下基层,走访地域从云贵高原最大的淡水湖到中原腹地的违法楼盘,深入群众了解现实问题,采写刊发了《多个豪华别墅和高尔夫球场项目“包抄”抚仙湖》等一系列深度调查报道。这些报道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不少被监督单位引起充分重视迅速整改。  (二)履行人文关怀责任  中国青年报坚持“讲有温度的故事”,以此作为新闻写作的专业追求―重大灾难事故报道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日常报道尊重社会弱势群体,深入人的精神世界,关心人的情感、启迪人的思想。  报道实例:  《为心道歉―元帅之子与同学直面往事 造反学生47年后向老师鞠躬》  中国青年报这篇独家采写的冰点特稿及新闻照片,记录了以陈毅之子陈小鲁为代表的“文革”个人道歉者们付诸行动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该报道的采写历时两个月,试图在“很多东西已经改变了”的今天,让国人记住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有人评价:在经济崛起、社会转型、矛盾凸显交织着的当代中国,冰点对陈小鲁们道歉新闻的深度挖掘,对那段历史的回顾,令人读后隐隐作痛,触动人们思考社会。  文章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当天仅腾讯、网易、新浪、搜狐、凤凰网5家网站的参与讨论人数就超过15万人。广大读者以及媒体同行高度评价这一独家报道,一位读者在评论中写道:这是在有限的力量里力图最大化地负责任的媒体典范。  《守一村 守一族》  《冰点周刊》刊发的这篇报道,对一个只有两人的村落进行了详尽描述。在一些村落逐渐萧条衰败的当下,江西省安义县这个村落的命运令人唏嘘:文中主人公,在村落的衰落中无能为力。作为族中的长辈,他甚至无力去延续家谱。一个上百年的家族,命运就是七零八散,走到大街上,可能谁也不认识谁。  这个村落的命运也令人深思:村落的衰败是不是一个必然结果?村落原先的生活模式及文化价值,当下又如何定义?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中,几千年来形成的村落模式是否已经失去其原有的意义?  报道的视角以人为本,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意见呼声。此文发表后,不少网站转载。村落的凋敝成为媒体上广为讨论的热点话题:村落该何去何从?  《负重的车轮》  此文也刊发在《冰点周刊》,关注的是一个貌似小众的群体,大货车拥有者。根据公安部数据,目前全国约有大货车1900万辆。部委出台的对车主有利的文件,却被一些执法者视而不见。车主不得不通过屡次上法庭和执法部门较真,来“推广”部委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监督”其执行情况,以维护部委和法律法规的权威。即便如此,现在仍有不少地方视法律法规为无物。政令不通,各种规定“打架”的后遗症,是车主高额、有的甚至“荒诞”的罚款。平均一辆车一年的罚款额,约为15000元。车轮已经负重累累,直接导致物流成本过高。一个小众群体,实际关乎公众利益。文中主人公以己之力,艰难推动,令人敬佩。而我们要拷问的是,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摄影《非典妈妈》等  10年前的非典改变了她们的命运,作为特殊的妈妈们,她们想做和仅能做的,是用自己柔弱的身体对抗突如其来的命运变故,以母亲之名,证明生命继续的意义和尊严。面对这样极其敏感的特殊人群,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郑萍萍放下相机,同她们进行了数年朋友般的交往。既保护了她们的隐私,给予了她们尊严,也取得了彼此的信任。  而在“非典十年”这个大背景下,郑萍萍没有滥用这种信任,她总是首先考虑保护、放弃,然后才是报道。她没有忘记承诺,通过极其克制的拍摄和冷静的写作,记录了这个几乎被忽略的群体。这种用信任、尊重和关爱生出的报道,不煽情不刺激,却仍给人以震撼。  2013年发生了两次地震,雅安地震,甘肃定西地震,本报摄影部记者都第一时间时到达现场,报道灾情,关心灾民生活,从衣食住行到灾后心理都有详细关切的报道,刊发了《震后芦山 炊烟升起》、《“孤岛”平静地等待》、《心在 梦在 家园在》、《和你在一起》、《休戚与共 心手相连》等一系列摄影专题。  《故乡?异乡》专题  我们这代人对异乡的理解,可以是宜居,可以是发展,可以是停留,可以是探寻。我们会拍拍上一个城市留下的浮尘,一头扎进下一个城市。最初觉得这里是异乡,自己是一个外地人,渐渐地就被和风细雨地同化了。而你的下一代,会理所当然地把这儿当做他们的家乡,长大了,或留在原地或继续迁徙。而目前这个对你来说仍然有着疏离感的城市,则是他们内心真正的故乡。  中国青年报副刊《屋檐下》专题《故乡?异乡》,通过6篇文章,分别以《重头戏》、《天际线》、《问时光》、《落脚点》、《出走记》、《归去来》为题,展现了当代青年人对故土的牵挂,以及不断适应、不断融入新城市的内心转变―或许两边都是家,或许又都不是。  《不发一言,穿过这整座城市》  “不发一言,穿过这整座城市”源自海子的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城市地图,它是用脚走出来的,记忆绘制并保留了它。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这个专题,从地理位置上纵横南北,并延伸至海外,从人生阶段上来讲,包括童年、大学、毕业后、初工作时,以及安家后,多视角地呈现了我们对一个城市的感情,注重深入人的精神世界,讨论一个人在一座城市的归属感、身份感。  (三)履行繁荣发展文化责任  中国青年报设有文化阅读周刊,关注青年文化生活;设有《冰点探索》版面,专注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中国青年报刊发大批对繁荣发展文化有益的报道。  报道实例:  《民办博物馆遭遇“二代之痒”》  文化阅读周刊对形成舆论热点的社会事件、文化现象、出版新闻,密切关注,关心其间蕴藏的“文化价值”。这是一篇关注社会文化热点现象的典型报道。民办博物馆近年来持续升温,为数不少的民办博物馆在经历开馆之初的热闹之后,陆续出现资金缺乏、管理涣散、继承无人等问题。报道以多个民办博物馆为样本,记者多次到实地调查,采访馆主、观众、学者、政府官员等群体,从博物馆自力更生、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将民办博物馆现状与当下的博物馆政策和学者观点相关照,剖析民办博物馆继承问题的形成原因,为遭遇“二代之痒”的民办博物馆寻找解决之道。在民办博物馆的热潮中,发现其光鲜背后的隐忧,使报道更具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  《北京五环外的工友之家》专题  2013年,文化阅读周刊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文化生活,着重关注了两大群体―社会边缘群体、基层普通青年―不大为人知的文化生活。《北京五环外的工友之家》是这一报道思路的典型案例,全文充满浓烈的人文情怀。  五环外的这一工友之家,其成员多为来京务工人员,孩子的上学问题、自身就业问题常常困扰他们,工友之家就是他们文化生活的所有,他们在此建立了打工子弟学校、打工人员培训机构等,为打工者提供切实帮助。本报记者在几个星期内,采访了工友之家的创办人、住在周边的打工者、帮助他们的志愿者以及相关学者,从多个切口展开对“打工者”这一群体生存现状的叙述。采访深入,立场客观,最后呈现于版面上的,是一篇有温度、接地气、极具人文关怀、社会话题性的深度报道。  《大学起床协会:叫醒你的不是闹钟,是梦想》  文化阅读周刊坚持聚焦青年现象、时代潮流的各种微小却微妙的变迁,2013年刊发了《青年白领:人在城市,心在哪里》、《游戏不过是青春的载体》、《“慕课”能否取代学校课堂》、《大学起床协会:叫醒你的不是闹钟,是梦想》、《网络成语毁誉参半》等众多关注青年文化现象的报道,受到青年群体的广泛关注。其中,《大学起床协会:叫醒你的不是闹钟,是梦想》这篇报道尤其突出。  2013年10月,文化阅读周刊主编了解到在大学校园中正涌现出一些组织同学们发奋学习、与懒觉斗争的“起床协会”,于是安排记者对这一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新风进行采访,选取了两家具有代表性的社团―北京大学“起床协会”和吉林大学“还睡呀协会”,采访了多位社团负责人及参与者,挖掘出许多生动有趣又催人奋进的故事和细节,于11月5日刊发报道。见报当天,该文被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媒体转载124次,在微信、人人网等自媒体上也被广为转发。  《万人民调:67.2%受访者认为当下学雷锋更具现实意义》  2013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雷锋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标杆和精神旗帜。然而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项针对7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社会目前总体信任度的平均得分已不满60分,超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中国当下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信任危机,人们感叹好人难做,这实际上也让我们一直以来弘扬的雷锋精神遭遇危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由此而发,“雷锋精神”已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倡导,而是一种让人们冲破“冷漠”樊笼的感召,是化解人际间麻木不仁的有效途径。  调查问卷在“民意中国网”挂出并推广后,吸引上万人参与,形成一个社会调查的大样本,具有很强的民意代表性。记者通过对民意调查网上留言的网友及其他公众的采访,用人们的亲身经历和实际感受,阐述普通人对时下信任危机及学雷锋现实意义的看法。这篇报道不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生硬地宣传学雷锋,而是结合实际,从一个人们有感而发的话题引申开去,最后谈到了雷锋精神在时下的现实意义,既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也获得了读者的认可和支持。  (四)履行社会公益责任  1、公益广告  2013年中国青年报共刊发中央文明办“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65块版,折合广告价值900万元。  2、“体质不强 何谈栋梁―加强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  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2013年1月,中国青年报社与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共同主办“体质不强 何谈栋梁―加强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  来自各省教育厅主管领导、重点高校及中小学校长、体育老师、学生代表及家长代表等参加会议,共同探讨如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活动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学校体育、关心学生体质,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人才观和教育观,共同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作出更多努力和更大贡献。中国青年报以特刊形式,从学生、家长、学校等不同角度,做了全面深入报道。  3、“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励志访谈  “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励志访谈活动由共青团中央主办,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承办。自日正式启动以来,励志访谈活动基本保持了每周一期的频率。截至日,已经举办112期,包括白岩松、南存辉、谭晶在内近300位青年榜样参与了访谈活动。他们的青春励志故事感染和激励了一大批青年。  4、中国青年志愿者公益圆梦行动  “中国青年志愿者公益圆梦行动”是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年报社等单位搭建的公益平台,于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举办。活动通过公开征集和透明筛选志愿者“公益梦想”,为优秀项目提供公益资助,帮助其实施公益行动,实现公益接力和爱心传递。  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的616份“公益计划说明书”。专题网站日均访问量达30万人次,共有130万人次参与项目投票。最终27个公益项目获得总额100万元的公益基金支持,并在为期一年的执行过程中,实时更新项目进展,接受公众监督。活动得到团中央大力支持,探索出一条“征集―资助”的新型公益模式,引起 “蝴蝶效应”,有力推动了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5、“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活动  “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活动由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银行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发起主办,通过征文、校园宣讲等形式, 弘扬不屈学子奋斗精神。短短3个月的征集期,7 万余名大学生向报社投稿, 写自己, 写同学, 写人间的温暖与昂扬。1200余所高校积极参与活动,部分高校自主组织相关系列活动,出版书籍,拍摄微电影。活动在全国高校掀起感恩教育的热潮,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6、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记者训练营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记者训练营,是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联合各地基层单位,不定期开展的大学生记者实战培训活动。活动通过选拔一定数量的大学生记者,走进基层,进行集中的新闻采写实战训练。邀请中国青年报社优秀编辑记者、新媒体传播专家全程进行采写、传播指导,将优秀大学生记者作品刊发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校媒网以及大学生记者所在校园媒体上。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举办活动十余期,先后招募了全国数百名优秀青年大学生记者。  7、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主席暑期训练营  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主席暑期训练营,作为KAB创业教育项目的一部分,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主办,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设于中国青年报社)承办,已成功举办5届。活动通过走访企业、对话知名企业高管、专家培训等方式,提升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负责人的综合能力。  截至2013年10月,KAB创业教育项目已经在1300多所高校培训了5680名师资,在1100多所高校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在近250所高校创建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累计100多万名大学生直接参加了课程学习,几百万大学生参加了KAB项目的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活动为全国大学生创业者打下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机会,为培养高素质创业者做出了积极贡献。  8、2013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活动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活动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支持下,由中国青年报社、天津市教委联合举办,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承办,成功面向全国职业院校选拔成立两届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  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6月底在天津举办,为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知名度,向社会广泛宣传“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主题口号,在教育部职成司指导性下,中国青年报社、天津市教委从全国各高职院校中选拔50名学生记者,组成“2013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在中国青年报编辑记者严格培训下,以多媒体(报纸、网络)传播渠道,从学生视角观察、报道和传播大赛,产生很好的社会反响。  9、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活动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主办,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承办,每年举办一次。寻访活动自2007年12月启动以来,受到高校社团组织和在校大学生持续关注,各高校纷纷寻访、推荐身边的自强之星榜样,传递校园正能量。  2013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以“青年自强 圆梦中国”为主题,使用“微博实名推荐”报名。参评人数11826人,覆盖全国1141家本科、专科院校。通过活动寻访到一批爱国奉献、科研创新、自主创业、身残志坚、志愿公益的典型代表。报社通过报道他们的事迹,诠释自强精神的内涵,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可信、可学的自强榜样,激励更多大学生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10、青年态度?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项目  青年态度?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项目是中国青年报社作为客观、中立的第三方,发起主办的一项以广大青年为参与主体、以央企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为评价对象的活动。活动通过开设专栏、举办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和大讲堂等,搭建中央企业与青年群体、利益相关方的良好沟通与互动交流平台,增进大学生与中央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理解与共识,提升青年尤其是未来商界领袖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  11、全国大学生村官南海体验基地活动  全国大学生村官支持计划在中组部、团中央指导下,由中国青年报社于2011年发起。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与佛山市南海区委第二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一百余名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齐集南海参加体验活动,并邀请相关专家、地方组织部负责人与大学生村官一起,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12、“快乐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行动  “快乐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行动,由中国青年报社与11个省(区、市)团委及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等联合主办,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于假期进行支教,陪伴留守儿童度过快乐假期。活动已成功举办7届,累计服务留守儿童上万人次。  “快乐学校”没有固定教室、固定教师,以当地“留守儿童之家”为阵地,依托社会各界志愿者,面向全国高校招募有服务热情、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志愿者、相关大学生社团组织,利用寒暑期分赴11个支教地开展为期20天的志愿服务。通过以支教上课为主的志愿服务形式,让留守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受快乐。同时,借助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校园媒体的力量,深入留守儿童之家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为西部乃至全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建言献策。  13、中国北京亚洲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  2013年9月至10月,中国青年报社与文化部艺术司、昌平区政府等8个单位,在北京市昌平区共同举办中国北京亚洲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大会共吸引来自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大学生魔术师参赛,9个国家和地区的40名著名魔术大师参与评审及表演。媒体报道400余家次,网络互动近百万人次。  活动旨在促进魔术交流,培养魔术人才,推动魔术产业发展。大会期间成立了中国高校魔术社团联谊会。大会得到全体参会人员一致好评,被誉为“全球最经典的魔术交流大会”。大会为中国青年“展示中国,沟通世界”搭建了平台,为中国魔术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因大会突出成绩和广泛影响,国际魔术师协会(I.M.S)给组委会颁发代表魔术艺术界最高荣誉的奖项“梅林奖”。  1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百所高校大学生寻访徐霞客足迹活动  活动由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华文化促进会、浙江省旅游局等单位共同主办,已连续举办四届,旨在弘扬“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徐霞客精神,为大学生提供公益的实践、成长平台。四年里,有近万名大学生参加了活动。  15、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  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已经成功举办8届,累计1500万人次参与。活动坚持“百分之百的民意”、“百分之百的社会公益性,获得各界好评,已成为表达青年旅游者心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优质平台,成为同类活动中拥有良好口碑的“百花奖”。  (五)关注读者需求 汇聚成长力量  中国青年报日创刊以来,始终高度重视与广大读者的联系交流,在办报工作中积极发挥读者的作用。日,中国青年报在全国媒体中首次举办读者日活动。  近年来,报社成立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面向读者征询办报建议,开展“寻找金牌读者”品牌活动,受到读者好评。2013年第二届金牌读者揭晓之际,报社又成立纯公益、移动的“中青读者大讲堂”,为读者送去文化大餐。  2011年4月,中国青年报创刊60周年,报社发起寻找读者与中国青年报的特殊故事,从中推选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历时4个月,从全国300多名候选人中,经过三轮投票,推选出10名金牌读者、50名银牌读者。为金牌读者授牌的同时,在京成立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旨在与读者一起构筑共同的心灵家园。  读者俱乐部成立后,面向读者的线上线下活动随之展开,用于回馈和稳固老读者,开发和联络新读者。俱乐部成立之初,便在三大门户网站开通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官方微博,运用网络微评中国青年报60年经典报道,目前拥有粉丝和听众9万多人。  2012年一开年,报社开展“2012?中国青年报读者圆梦行动”,做一日中青报人、赴中青报实习三个月、当一回中青报编辑记者、与心目中的名编名记面对面、获得本人个性化水晶报,五大圆梦行动引发了读者参与的巨大热情,直接参与圆梦的读者过千人,活动历时四个月。接下来又开展“读者与中国青年报编辑记者走军营进央企”大型互访活动,近百名读者相继走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学院和中石化燕山石化公司。  2013年,报社开展第二届寻找金牌读者活动的同时,邀请曾影响无数读者的报道对象,在中国青年报创刊62周年之际“回家”。雷锋战友乔安山、上山下乡第一人董家耕、《第二次握手》作者张扬、道德模范洪战辉等11位昔日中青报的报道对象,相约回到海运仓2号,一起回忆报道背后的故事,共叙编采情谊,共同传递源于新闻纸的成长力量。  在报道对象回家,共庆中国青年报创刊62周年之际,报社为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500多名候选人中推选出的第二届金牌读者授牌,党组将中国青年报创刊日确立为中国青年报读者日。并整合社内外资源,面向读者开办纯公益的中青读者大讲堂。大讲堂通过邀请中国青年报的名编辑名记者、报道对象、金牌读者、专家学者,按照读者需求,进入高校、企业、部队、党政机关,送去精神食粮。  2013年11月,大讲堂在兰州首次开讲,包括两位编委、两位长江韬奋新闻奖得主在内的五位中国青年报编辑记者先后走进在兰十所高校,与大学生读者面对面交流,受到同学们热情欢迎。12月底,读者大讲堂又走进中国石油,为中石油所属100位共青团干部举办专场讲座。  读者反馈:  中国青年报面向读者的一系列活动和增值服务,受到读者好评,读者参与热情高涨,互动效果良好。  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马誉炜少将,是中国青年报第一届金牌读者,他几十年辗转走过十多个工作单位,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订阅中国青年报。他说:“中国青年报,有你在,就有我的青春在。”  教育部前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是中国青年报第二届金牌读者,他在参加授牌活动时泪洒讲台。在他看来,中国青年报是主流媒体中最有朝气、最有锐气和最有灵气的报纸。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教授曾评价说:报纸是为读者办的,中国青年报的寻找金牌读者等活动与读者密切相关,其重要性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如此重视读者,必有一套机制保持媒体与读者的关系,这是有标志性意义的。  金牌读者赵彦伟对中国青年报几年来的报道如数家珍。他如此表达心声:“中青报,你把读者放在心上,读者把你放在眼里,一张可以读你到老的报纸! ”  上海读者胡烨亮痴迷读报,中国青年报上很多好文章不忍“略读”,更不忍略过,于是他把当天来不及看完的报纸保存起来,为此已珍藏993张报纸。在他眼里,这是一张始终坚守价值理念与思想传承本色的报纸,是浮躁年代里的精神家园。  2013年活动报道:  金牌读者揭晓 报道对象“回家” 共忆温暖情缘 续写不老青春  中青报迎来特殊“家人”  设立中国青年报读者日 开办中青读者大讲堂  /html//nw.D110000zgqnb_-01.htm  /html//nbs.D110000zgqnb_04.htm  (六)履行遵守职业规范责任情况  中国青年报新闻工作者遵守职业规范方面,在业界一直有着良好口碑。2013年,报社党组、编委会进一步加强编采队伍建设,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新闻采编人员岗位培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及报社记者会、每周办公例会、新入职人员培训等重要场合,报社领导反复强调编采人员要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强化专业素养,恪守职业道德,攀登职业高峰,并出台一系列制度措施。  报社特别重视对各地记者站的管理与考核。长期以来,由29个记者站、近50名记者组成的驻站队伍,不仅以扎实作风和成果,为中国青年报办报工作做出突出贡献,而且以职业道德和素养,为报社在当地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针对驻站记者相对年轻的实际情况,记者部举办年轻记者赴西部调研活动,选派城市生活背景的年轻记者到西部偏远落后地区,体验农民、教师、乡干部、基层执法人员、志愿者等不同身份的工作,了解国情民情,从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效果明显。  中宣部等部委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记者部要求并督促所有驻地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必须参与,通过活动切实改变采访工作作风,被评为“先进集体”。在此活动中,报社5位年轻记者获得“先进个人”称号,其中27岁的驻贵州记者白皓数次深入贵州大山,采写《贵州大山深处的“背篼干部”》、《瓮安答卷》、《贵州乡村小水利继续支持》等7篇稿件,篇篇既有新闻事件,又有深度思考,收获丰硕,他也成为中央媒体参加中宣部“走转改”理论研讨会最年轻的记者。  《中国青年报驻地方记者管理条例》规定,驻站记者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新闻报道。报社从不向驻站记者下达任何广告、经营任务,从根本上将记者与各种利益诱惑隔离。报社所属网站不设地方频道,不给驻地记者从事经营活动提供机会。  报社记者站管理工作得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高度肯定,《中国新闻出版报》专门撰文,对中国青年报社的经验进行了报道。  (七)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报社本着对每一位员工负责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员工生活和安全健康;坚持公平公正,依法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坚持报社文化传承,开展员工培训,提升报社凝聚力,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1、保障员工平等雇用、发展机会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通过严格执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流程把好进人关。为入职的非京籍应届毕业生积极、按时申办进京落户手续,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在组织报社内部培训的同时,鼓励员工参加社外各种专业培训。2013年,报社开展了新入职人员培训、地方记者培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活动,克服采编岗位出差多、坐班少、时间零碎等实际困难,实现了培训工作全员覆盖。  2、符合国家规定的薪酬、福利制度,兼顾工作生活平衡  薪酬制定符合国家规定,针对岗位类型制定系列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职工特别是采编部门职工激励机制。  工资。严格执行国人部发[号文件,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及实施办法。  补贴。根据中央文件,参考北京市相关文件,建立必要的补贴项目,按工资相对应级别发放,保障员工合理利益。  编采费用及非量化岗位人员奖金。稳步提高采编人员稿费和编辑费标准,结合版面和部门,每周分等级评选好稿,坚持“向采编一线倾斜、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建立首席编辑、首席记者制度,保证报纸质量和影响力在业内的较高水平。2013年度编采费用同比增长约26%。  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在京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规范补贴的规定,2013年起在报社有盈利的年度,为离退休人员发放相应的共享补贴,体现报社对老报人的关怀。  年终发放一次性奖金,范围覆盖正式职工、离退休人员和劳务派遣人员。  3、依法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中国青年报社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严格履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按照有关规定,与新职工及时签订《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书》,按时足额缴纳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按12%的比例缴纳职工住房公积金。认真执行职工法定假期、带薪年假、病假、婚假、产假、丧假、工伤假等制度,为职工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和生产环境。  积极响应北京市政府要求,做好安排残疾人就业和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2013年度安置残疾职工8人,曾被评为北京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审核征缴工作“诚信单位”。  报社办公室、法律事务工作室为编辑记者维权,持续打击网络侵权转载报社职务作品行为。2011年至2013年,共为400多人次编辑记者取得维权收入47.6万余元。  4、注重关爱员工  报社注重关爱员工的心理健康,重视员工的精神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  注重关爱离退休员工  报社现有离退休人员213人,其中离休14人,党员117人,已经占到报社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报社历来高度重视关爱离退休人员,在人事处下设离退休办公室,专门负责对老同志的日常服务管理工作。报社党委在离退休党员中设有三个离退休党支部,不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报社每年对老同志服务管理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离退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视老同志为亲人,用真情、大爱投入到工作中。报社2013年为老同志支付退休金、医药费、各种补贴1477万元,其中两位离休干部的医药费就高达61万元。报社每年定期组织老同志体检,每年传统佳节为老同志组织专场茶话会等方式,让离退休老同志切身感受到报社关心与慰问。  在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送温暖活动,向身患疾病或生活有困难的部分退休老职工和在职职工,发放一次性困难补助,把报社领导对离退休、困难职工的关心落到实处。  报社关心职工的身体健康,行政处每年为员工组织一次健康体检,医保基金按时上缴,保障职工药费、治疗费及时到位。  在行政管理、后勤服务方面满足报社员工各种需求,尽量保证对员工的生活服务。  报社提供员工食堂。定期对老旧房改房屋进行检修,对职工反映的房屋隐患及时勘查、及时处理。  为职工及时申报公积金,保证资金及时到账。  四、履行媒体社会责任绩效  (一)社会绩效  中国青年报长期坚持履行媒体社会责任,无论是日常办报,还是经营活动和报社管理工作,都主动自觉地履行媒体社会责任,坚持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杜绝虚假报道,教育引导编辑记者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职业水准,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社会形象。报纸公信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历年社会荣誉  1、报社获奖情况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中国青年报奥运报道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称号;  2008年,中宣部等五部委授予中国青年报抗震救灾报道组“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集体”称号;  中国青年报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官方合作媒体。  2、“长江韬奋奖”获奖情况  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至今已评选十届。  中国青年报社当选的新闻工作者:  陆小娅 首届韬奋新闻奖  张建伟 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  叶 研 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  刘 畅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  杜涌涛 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  贺延光 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刘万永 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3、中国新闻奖获奖情况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每年评选一次。1991年至2013年,中国青年报74篇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特等奖1篇,一等奖11篇(个),二等奖23篇,三等奖39篇。  冰点时评、今日出击、青春热线等栏目先后被评为“中国新闻名栏目”。  此外,报社每年有大量优秀报道获得国家部委及社会机构评选的新闻奖。  2013年社会荣誉  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情况  《爱国和害国,只有一步之遥》(作者:冯雪梅,  五、2014年目标和承诺  2014年,中国青年报向社会承诺: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二)坚持实事求是,新闻报道理性客观真实。  (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四)坚守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  (五)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行业和个人自律。  (六)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举报电话:010-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海运仓2号  中国青年报社办公室  邮 编:100702
(责任编辑:UN644)
原标题: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责任报告(2013年度)
&&&&&&</div
数字之道:
独家策划: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女儿没人搭讪……[]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学生报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