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怎样打坐十方斋,怎叫做十方斋

  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都各有佛刹,称十方佛刹。
  “十方”,十个方向。十方佛刹,即十方佛的国土,也即整个宇宙。
  东方善德佛
  南方栴檀德佛
  西方无量明佛
  北方相德佛
  东南方无忧德佛
  西南方宝施佛
  西北方华德佛
  东北方三乘行佛
  上方广众德佛
  下方明德佛
  上面所列举的十方佛名号出自:大藏经\\佛说|念十方佛品第十一 。你如果有兴趣深入研究可以查阅原文经典。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告诸比丘。却后三月我当般涅盘。尊者阿难。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三匝为佛作礼。胡跪合掌谛观。如来目不暂舍。长老摩诃迦叶。弥勒菩萨摩诃萨。亦从座起。合掌作礼瞻仰尊颜。时三大士。而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云何众生起菩萨心。修行大乘方等经典。正念思惟。云何不失。云何复当不断烦恼不离五欲。得净诸根灭除诸罪。父母所生清净常眼。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佛告阿难。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昔在山及余住处。已广分别一实之道。今于此处。为未来世诸众生等。欲行大乘无上法者。欲学普贤行。普贤行者。我今当说其忆念法。若见普贤及不见者。除却罪数。今为汝等当广分别。阿难。普贤菩萨。乃生东方净妙国土。其国土相。法华经中已广分别。我今于此略而解说。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一切众生。诵大乘经者。修大乘者。发大乘意者。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见释迦牟尼佛及分身诸佛者。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此观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有重障者。七七日尽然后得见。复有重者一生得见。复有重者二生得见。复有重者三生得见。如是种种业报不同。是故异说。普贤菩萨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欲来此国。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阎浮提人三障重故。以智能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地。其七支下生七莲华。象色鲜白。白中上者。颇梨雪山不得为比。身长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于六牙端有六浴池。一一浴池中生十四莲华。与池正等。其华开敷如。一一华上有一玉女。颜色红辉有过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乐器以为眷属。有五百飞鸟。凫鴈鸳鸯皆众宝色。生花叶间。象鼻有华。其茎譬如色。其华金色含而未敷。见是事已。复更忏悔。至心谛观思惟大乘。心不。见华即敷金色金光。其莲华台是。妙梵摩尼以为华鬘。金刚宝珠以为华须。见有化佛坐莲华台。众多菩萨坐莲华须。化间。亦出金光入象鼻中。从象鼻出入象眼中。从象眼出入象耳中。从象耳出照象顶上。化作金台。其象头上有三化人。一捉金轮。一持摩尼珠。一执金刚杵举杵拟象。象即能行脚。不履地而游。离地七尺。地有印文。于印文中。千辐毂辋皆悉具足。一一辋间生一大莲华。此莲华上生一化象。亦有七支。随大象行。举足下足。生七千象以为眷属。随从大象。象鼻红。上有化佛放 眉间光。其光金色。如前入象鼻中。于象鼻中出入象眼中。从象眼出还入象耳。从象耳出至象颈上。渐渐上至象背。化成金鞍。七宝校具。于鞍四面有七宝柱。众宝以成宝台。台中有一七宝莲华。其莲华须百宝共成。其莲华台是大摩尼。有一菩萨。名曰普贤。身白玉色五十种光。光五十种色以为项光。身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无量化佛。诸化菩萨以为眷属。安庠徐步。雨大宝华至行者前。其象开口。于象牙上。诸池玉女鼓乐弦歌。其声微妙。赞叹大乘一实之道。行者见已。欢喜敬礼。复更诵读甚深经典。遍礼十方无量诸佛。礼多宝塔及释迦牟尼。并礼普贤诸大菩萨。发是誓言。若我宿福应见普贤。愿尊遍吉。示我色身。作是愿已。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行忏悔法。诵大乘经。读大乘经。思大乘义。念大乘事。恭敬供养持大乘者。视一切人犹如佛想。于诸众生如父母想。作是念已。普贤菩萨。即于眉间放大人相明。此光现时。普贤菩萨身相端严。如紫金山。端正微妙。三十二相皆悉备有。身诸毛孔放大光明。照其大象令作金色。一切化象亦作金色。诸化菩萨亦作金色。其金色光。照于东方无量世界。皆同金色。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尔时十方面一一方。有一菩萨。乘六牙白象王。亦如普贤等无有异。如是十方无量无边满中化象。普贤菩萨神通力故。令持经者皆悉得见。是时行者。见诸菩萨。身心欢喜。为其作礼。白言。大慈大悲者。愍念我故。为我说法。说是语时。诸菩萨等异口同音。各说清净大乘经法。作诸偈颂赞叹行者。是名始观普贤菩萨最初境界
  尔时行者。见是事已。心念大乘。。于睡眠中。梦见普贤为其说法。如觉无异。安慰其心。而作是言。汝所诵持。忘失是句。忘失是偈。尔时行者。闻普贤菩萨所说深解义趣。忆持不忘。日日如是。其心渐利。普贤菩萨。教其忆念十方诸佛。随普贤教正心正意。渐以心眼见东方佛。身黄金色。端严微妙。见一佛已。复见一佛。如是渐渐。遍见东方。心相利故。遍见十方一切诸佛。见诸佛已。心生欢喜。而作是言。因大乘故。得见大士。因大士力故。得见诸佛。虽见诸佛犹未了了。闭目则见。开目则失。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遍礼十方佛。礼诸佛已。胡跪合掌而作是言。诸佛世尊。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大慈大悲三念处。常在世间色中上色。我有何罪而不得见。说是语已。复更忏悔。忏悔清净已。普贤菩萨复更现前。行住其侧。乃至梦中常为说法。此人觉已。得法喜乐。如是昼夜经三七日。然后方得。得陀罗尼故。诸佛菩萨所说妙法。忆持不失。亦常梦见过去七佛。唯释迦牟尼佛为其说法。是诸世尊。各各称赞大乘经典
  尔时行者。复更忏悔。遍礼十方佛。礼十方佛已。普贤菩萨住其人前。教说宿世一切业缘。发露黑恶一切罪事。向诸世尊。口自发露。既发露已。寻时即得诸佛现前三昧。得是三昧已。见东方阿[门@(人/(人*人))]佛及妙喜国。了了分明。如是十方。各见诸佛上妙国土。了了分明。既见十方佛已。梦象头上有一金刚人。以金刚杵遍拟六根。拟六根已。普贤菩萨。为于行者。说六根清净忏悔之法。如是忏悔。一日至七日。以诸佛现前三昧力故。普贤菩萨说法庄严故。耳渐渐闻障外声。眼渐渐见障外事。鼻渐渐闻障外香。广说如妙法华经。得是六根清净已。身心欢喜无诸恶相。心纯是法。与法相应。复更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复更广见百千万亿无量诸佛。是诸世尊。各伸右手摩行者头。而作是言。善哉善哉。行大乘者。发大庄严心者。念大乘者。我等昔日发菩提心时。皆亦如汝殷懃不失。我等先世行大乘故。今成清净正遍知身。汝今亦当勤修不懈。此大乘典诸佛宝藏。十方三世诸佛眼目。出生三世诸如来种。持此经者。即持佛身即行佛事。当知是人。即是诸佛所使。诸佛世尊衣之所覆。诸佛如来真实法子。汝行大乘。不断法种。汝今谛观东方诸佛。说是语时。行者即见东方一切无量世界。地平如掌。无诸丘陵荆棘。琉璃为地黄金间侧。十方世界亦复如是。见是地已。即见宝树。宝树高妙五千由旬。其树常出黄金白银。树下自然有宝师子座。其师子座。高二十由旬。座上亦出百宝光明。如是诸树及余宝座。一一宝座。皆有自然五百白象。象上皆有普贤菩萨
  尔时行者礼诸普贤。而作是言。我有何罪。但见宝地宝座及与宝树。不见诸佛。作是语已。一一座上。有一世尊端严微妙。而坐宝座。见诸佛已心大欢喜。复更诵习大乘经典。大乘力故。空中有声而赞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行大乘功德因缘能见诸佛。今虽得见诸佛世尊。而不能见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及多宝佛塔。闻空中声已。复勤诵习大乘经典。以诵大乘方等经故。即于梦中。见释迦牟尼佛。与诸大众。在耆阇崛山。说法华经。演一实义。教已忏悔。渴仰欲见。合掌胡跪向耆阇崛山。而作是言。如来世雄常在世间。愍念我故为我现身。作是语已。见耆阇崛山七宝庄严。无数比丘声闻大众。宝树行列宝地平正。复铺妙宝师子之座。释迦牟尼佛间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复过十方无量世界。此光至处。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一时云集。广说如妙法华经。一一分身佛。身紫金色。身量无边。坐师子座。百亿无量诸大菩萨。以为眷属。一一菩萨。行同普贤。如此十方无量诸佛菩萨眷属。亦复如是。大众集已。见释迦牟尼佛举身毛孔放金色光。一一光中有百亿化佛。诸分身佛。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其光流入释迦牟尼佛顶。见此相时。分身诸佛一切毛孔。出金色光。一一光中。复有恒河沙微尘数化佛。尔时普贤菩萨。复放眉间大人相光。入行者心。既入心已。行者自忆过去无数百千佛。所受持读诵大乘经典。自见故身。了了分明。如宿命通等无有异。豁然大悟。得旋陀罗尼。百千万亿诸陀罗尼门。从三昧起。面见一切分身诸佛。众宝树下坐。复见琉璃地。如莲华聚。从下方空中踊出。一一华间。有微尘数菩萨。结加趺坐。亦见普贤分身菩萨。在彼众中赞叹大乘。时诸菩萨异口同音。教于行者清净六根。或有说言。汝当念佛。或有说言。汝当念法。或有说言。汝当念僧。或有说言。汝当念戒。或有说言。汝当念施。或有说言。汝当念天。如此六法。是菩提心。生菩萨法。汝今应当于诸佛前发露先罪。至诚忏悔。于无量世。眼根因缘贪着诸色。以着色故。贪爱诸尘。以爱尘故。受女人身。世世生处惑着诸色。色坏汝眼。为恩爱奴。色使使汝经历三界。为此弊使盲无所见。今诵大乘方等经典。此经中说。十方诸佛色身不灭。汝今得见审实尔不。眼根不善伤害汝多。随顺我语归向诸佛。释迦牟尼说汝眼根所有罪咎。诸佛菩萨慧明法水。愿以洗除令我清净。作是语已。遍礼十方佛。向释迦牟尼佛大乘经典。复说是言。我今所忏。眼根重罪障蔽秽浊。盲无所见。愿佛大慈哀愍覆护。普贤菩萨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无量诸菩萨伴。唯愿慈我悔过。眼根不善恶业障法。如是三说。五 体投地。正念大乘。心不忘舍。是名忏悔眼法。称诸佛名。烧香散华。发大乘意。悬缯。说眼过患忏。此人现世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分身无量诸佛。阿僧祇劫不堕恶道。大乘力故。大乘愿故。恒与一切共为眷属。作是念者是为正念。若他念者名为邪念。是名眼根初境界相。净眼根已。复更诵读大乘经典。昼夜六时胡跪忏悔。而作是言。我今云何。但见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不见多宝佛塔全身舍利。多宝佛塔恒在不灭。我浊恶眼。是故不见。作是语已。复更忏悔。过七日已。多宝佛塔从地涌出。释迦牟尼佛。即以右手开其塔户。见多宝佛入普现色身三昧。一一毛孔。流出恒河沙微尘数光明。一一光明。有百千万亿化佛。此相现时。行者欢喜。赞偈遶塔满七匝已。多宝如来出大音声。赞言法子。汝今真实能行大乘。随顺普贤眼根忏悔。以是因缘。我至汝所为汝证明。说是语已赞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能说大法。雨。成就浊恶诸众生等。是时行者。见多宝佛塔已。复至普贤菩萨所。合掌敬礼白言。大师教我悔过。普贤复言。汝于多劫。耳根因缘随逐外声。闻妙音时心生惑着。闻恶声时起八百种害。如此恶耳报得恶事。恒闻恶声生诸攀缘。颠倒听故。当堕恶道边地邪见不闻法处。汝于今日。诵持大乘功德海藏。以是缘故见十方佛。多宝佛塔现为汝证。汝应自当说己过恶忏悔诸罪。是时行者闻是语已。复更合掌五体投地。而作是言。正遍知世尊。现为我证方等经典。为慈悲主。唯愿观我听我所说。我从多劫乃至今身。耳根因缘闻声惑着。如胶着草。闻诸恶时起烦恼毒。处处惑着无暂停时。坐此窍声劳我神识。坠堕三涂。今始觉知。向诸世尊发露忏悔。既忏悔已。见多宝佛放大光明。其光金色。遍照东方及十方界。无量诸佛身真金色。东方空中作是唱言。此佛世尊。号曰善德。亦有无数分身诸佛。坐宝树下师子座上。结加趺坐。是诸世尊。一切皆入普现色身三昧。皆作是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读诵大乘经典。汝所诵者。是佛境界。说是语已。普贤菩萨。复更为说忏悔之法。汝于前世。无量劫中。以贪香故。分别诸识处处贪着。堕落生死。汝今应当观大乘因。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闻是语已。五体投地复更忏悔。既忏悔已当作是语。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多宝佛塔。南无十方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作是语已。遍礼十方佛。南无东方善德佛。及分身诸佛。如眼所见。一一心礼。香华供养。供养毕已。胡跪合掌。以种种偈赞叹诸佛。既赞叹已。说十恶业忏悔诸罪。既忏悔已而作是言。我于先世无量劫时。贪香味触造作众恶。以是因缘无量世来。恒 受地狱饿鬼畜生边地邪见诸不善身。如此恶业今日发露。归向诸佛正法之王。说罪忏悔。既忏悔已。身心不懈。复更诵读大乘经典。大乘力故。空中有声。告言法子。汝今应当向十方佛赞说大乘。于诸佛前自说己过。诸佛如来是汝慈父。汝当自说舌根所作不善恶业。此舌根者。动恶业相。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诽谤妄语。赞叹邪见。说无益语。如是众多诸杂恶业。构斗坏乱法说非法。如是众罪。今悉忏悔。诸世雄前。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遍礼十方佛。合掌长跪当作是语。此舌过患无量无边。诸恶业刺从舌根出。断正法轮从此舌起。如此恶功德种。于非义中多端强说。赞叹邪见如火益薪。犹如猛火伤害众生。如饮毒者无死。如此罪报恶邪不善。当堕恶道百劫千劫。以妄语故堕大地狱。我今归向南方诸佛发露黑恶。作是念时。空中有声。南方有佛名栴檀德。彼佛亦有无量分身。一切诸佛。皆说大乘除灭罪恶。如此众罪。今向十方无量诸佛大悲世尊。发露黑恶诚心忏悔。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复礼诸佛。是时诸佛。复放光明照行者身。令其身心自然欢喜。发大慈悲普念一切
  尔时诸佛广为行者。说大慈悲及喜舍法。亦教爱语修六和敬。尔时行者。闻此教敕心大欢喜。复更诵习终不。空中复有微妙音声出如是言。汝今应当身心忏悔。身者杀盗淫。心者念诸不善。造十恶业及五无间。犹如猿猴。亦如。处处贪着遍至一切六情根中。此六。枝条华叶。悉满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处。亦能增长无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难无不经中。汝今应当忏悔如是恶不善业。尔时行者闻此语已。问空中声。我今何处行忏悔法。时空中声即说是语。释迦牟尼名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如寂解脱。乃至般若波罗蜜。是色常住法故。如是应当观十方佛。时十方佛各伸右手。摩行者头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诵读大乘经故。十方诸佛。说忏悔法菩萨所行。不断结使不住使海。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灭。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是。无住无坏。如是忏悔。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中。诸法解脱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行此忏悔者。身心清净不住法中。犹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见普贤菩萨及十方佛。时诸世尊。以大悲光明。为于行者说无相法。行者闻说。行者闻已。心不惊怖。应时即入菩萨正位。佛告阿难。如是行者。名为忏悔。此忏悔者。十方诸佛。诸大菩萨。所忏悔法。佛告阿难。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若有忏悔恶不善业。但当诵读大乘经典。此方等经是诸佛眼。诸佛因是得具五眼。佛三种身从方等生。是大法印印涅盘海。如此海中。能生三种佛清净身。此三种身。人天福田应供中最。其有诵读大方等典。当知此人具佛功德。诸恶永灭从佛慧生。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有眼根恶 业障眼不净
  但当诵大乘 思念第一义
  是名忏悔眼 尽诸不善业
  耳根闻乱声 坏乱和合义
  由是起狂乱 犹如痴猿猴
  但当诵大乘 观法空无相
  永尽一切恶 天耳闻十方
  鼻根着诸香 随染起诸触
  如此狂惑鼻 随染生诸尘
  若诵大乘经 观法如实际
  永离诸恶业 后世不复生
  舌根起五种 恶口不善业
  若欲自调顺 应勤修慈心
  思法真寂义 无诸分别相
  心根如猿猴 无有暂停时
  若欲折伏者 当勤诵大乘
  念佛大觉身 力无畏所成
  身为机关主 如尘随风转
  六贼游戏中 自在无罣碍
  若欲灭此恶 永离诸尘劳
  常处涅盘城 安乐心恬怕
  当诵大乘经 念诸菩萨母
  无量胜方便 从思实相得
  如此等六法 名为六情根
  一切业障海 皆从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实相
   慧日能消除
  是故应至心 忏悔六情根 
  说是偈已。佛告阿难。汝今持是忏悔六根观普贤菩萨法。普为十方诸天世人。广分别说。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若有受持读诵解说方等经典。应于静处。若在冢间。若林树下。若处诵读方等。思大乘义。念力强故。得见我身及多宝佛塔。十方分身无量诸佛。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恭敬法故。持诸妙华住立空中。赞叹恭敬行持法者。但诵大乘方等经故。诸佛菩萨。昼夜供养是持法者。佛告阿难。我与贤劫诸菩萨及十方诸佛。因思大乘真实义故。除却百万亿亿劫阿僧祇数生死之罪。因此胜妙忏悔法故。今于十方各得为佛。若欲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若欲现身见十方佛及普贤菩萨。当净澡浴着净洁衣。烧众名香。在空闲处。应当诵读大乘经典思大乘义。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欲观普贤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是名正观。若他观者是名邪观。佛灭度后佛诸弟子。随顺佛语行忏悔者。当知是人行普贤行。行普贤行者。不见恶相及恶业报。其有众生。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去百万亿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行此行者。真是佛子。从诸佛生。十方诸佛及诸菩萨。为其和上。是名具足菩萨戒者。不须羯磨自然成就。应受一切人天供养
  尔时行者。若欲具足菩萨戒者。应当合掌在空闲处。遍礼十方佛忏悔诸罪。自说己过。然后静处白十方佛。而作是言。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我业障故。虽信方等见佛不了。今归依佛。唯愿释迦牟尼正遍知世尊。为我和上文殊师利具大慧者。愿以智能。授我清净诸菩萨法。弥勒菩萨胜大慈日。怜愍我故。亦应听我受菩萨法。十方诸佛。现为我证。诸大菩萨。各称其名。是胜大士。覆护众生。助护我等。今日受持方等经典。乃至失命。设堕地狱受无量苦。终不毁谤诸佛正法。以是因缘功德力故。今释迦牟尼佛。为我和上。文殊师利。为我阿阇黎。当来弥勒。愿授我法。十方诸佛。愿证知我。大德诸菩萨。愿为我伴。我今依大乘经甚深妙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三说。归依三宝已。次当自誓受六重法。受六重法已。次当勤修无碍梵行。发广济心。受。立此誓已。于空闲处。烧众名香散华。供养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大乘方等。而作是言。我于今日发菩提心。以此功德普度一切。作是语已。复更顶礼一切诸佛及诸菩萨。思方等义。一日乃至三七日。若出家在家。不须和上。不用诸师。不白羯磨。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力故。普贤菩萨劝发行故。是十方诸佛正法眼目。因由是法。自然成就五分法身。。诸佛如来从此法生。于大乘经得受记别。是故智者。若声闻毁破三归。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及仪。愚痴不善恶邪心故。多犯诸戒及威仪法。若欲除灭令无过患。还为比丘具沙门法。当勤修读方等经典。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当知此人。于念念顷。一切永尽无余。是名具足沙门法式具诸威仪。应受人天一切供养。若优婆塞。犯诸威仪作不善事。不善事者。所谓说佛法过恶。论说四众所犯恶事。偷盗淫劮无有惭愧。若欲忏悔灭诸罪者。当勤读诵方等经典思第一义。若王者大臣婆罗门居士长者宰官。是诸人等。。作五逆罪。谤方等经。具十恶业。是大恶报。应堕恶道。过于暴雨。必定当堕阿鼻地狱。若欲除灭此业障者。应生惭愧改悔诸罪。云何名刹利居士忏悔法。忏悔法者。但当正心。不谤三宝。不障出家。不为梵行人作恶留难。应当系念修。亦当供给供养持大乘者。不必礼拜。应当忆念甚深经法第一义空。思是法者。是名刹利居士修第一忏悔。第二忏悔者。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是名修第二忏悔法。第悔者。正法治国不人民。是名修第三忏悔。第四忏悔者。于敕诸境内力所及处。令行不杀。修如此法。是名修第四忏悔。第五忏悔者。但当深信因果。信一实道。知佛不灭。是名 修第五忏悔。佛告阿难。于未来世。若有修习如此忏悔法。当知此人着惭。诸佛护助。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是语时。十千天子。得法眼净。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及以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23:20:24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第27届世佛联大会法门寺举办国际千僧斋(组图)_新浪佛学_新浪网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第27届世佛联大会法门寺举办国际千僧斋(组图)
  日午时,国际千僧斋在法门寺隆重举行,参加第二十七届世界佛教徒联谊大会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僧大德、中国三大语系的高僧、长老、活佛、法师,陕西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法门寺首届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所有戒子,法门寺僧众及法门寺佛学院全体师生等1500余位法师前来应供。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中)中国佛教协副会长、法门寺方丈学诚法师(左)、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圆宗长老(右)坐主位
千僧斋现场
千僧斋现场
千僧斋特制的碗和勺子
这里面有你的虔诚和净财 一滴水融入大海不会干枯
  法门寺千僧斋得到世界各地法师和居士们的鼎立护持,出席千僧斋的每位法师获得了2170元的供养,愿此千僧斋的功德回向:正法久住,佛日增辉,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一切有情,善愿成就,生生世世,不离三宝,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发菩提心,成无上道。愿一切众生三障消除,福慧增长,逆缘不现,善缘增长,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少烦少恼,夜梦吉祥,一切遂愿!愿一切众生,行为规范,守法守律,上孝下慈,忠诚国家,服务人民。
  《俱舍论》云:“若能以一粒诃子,以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若以一抟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盂兰盆经》云:“若能以饭食、卧具、医药供养十方僧众,藉此十方僧众清净共修,功德回向之力,能使供养者,往昔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得远离三恶道,现世父母及其本人,长寿无病无恼,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乐。”《佛说布施经》中说,供养三宝可得五种利益:身相端庄;气力增盛;寿命延长;快乐安稳;成就辩才。
  供僧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是众生的大福田、大功德。这次千僧斋法会得到十方信众的随喜布施,僧俗赞叹,龙天欢喜,功德圆满。
文章关键词:
11:09 10:04 10:12 15:37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佛教万年历武汉灵泉寺迎新春团年斋宴喜迎十方宾客(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武汉灵泉寺迎新春团年斋宴喜迎十方宾客(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心慧)
灵泉寺住持大愿法师与信众同享法喜,共迎新年。(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心慧)
秉承“健康禅”理念的
武汉灵泉寺迎新春团年斋宴喜迎十方宾客(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心慧)
灵泉寺住持大愿法师与信众同享法喜,共迎新年。(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心慧)
秉承&健康禅&理念的灵泉寺,团年宴还为大众奉上了添加中药熬制的养生火锅(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心慧)
新年礼袋中的&福&字、年历、智慧口袋书和实用的新年利是封等琳琅满目,令人备感温馨。(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心慧)
【凤凰网华人佛教武汉讯 通讯员心慧报道】诸上善人聚一堂,灵泉寺里年宴香。日,武汉灵泉寺迎新春团年斋宴隆重开席,来自各地的千余名信众嘉宾喜赴慈筵,灵泉寺住持大愿法师与信众同享法喜,共迎新年。
灵泉寺为此次团年准备了丰盛的斋饭和新年礼品。秉承&健康禅&理念的灵泉寺,团年宴还为大众奉上了添加中药熬制的养生火锅,新年礼袋中的&福&字、年历、智慧口袋书和实用的新年利是封等琳琅满目,令人备感温馨。
结斋时,大众感恩地同诵:&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致四众弟子的新年慰问信中。灵泉寺常住对发心护持寺院弘法利生事业的四众弟子致以了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道心坚固、精进修行、福慧增长、顺缘具足、幸福安康!
据悉,1月14日晚,灵泉寺还举行了供万盏明灯祈福法会;15日凌晨5点,大愿法师主法进行了祈福斋天活动。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于发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供佛斋天法会&&& 佛教徒虽不归依诸天,但应恭敬礼拜诸天,原因是诸天能归命佛陀、护佑.正法、积善行德。据《金光明经》载,诸天于金光明会上,一一于佛前发菩提心,并亲承如来法敕,常祜护受持、读诵、书写金光明经者。因诸天秉持法王嘱累,巡行人间,以慈心辅翼有德,奖善罚恶,于是世人营建供佛斋天法会,诵经礼忏,施设净食,以供养十方三宝、护世诸天及其随从。为了表示自己最高的诚心与敬意;坛场应设三宝、诸天及其侍从之座席,设施应极尽庄严、清净,法会的礼赞唱诵要力求如仪;茶水、果物、菜蔬也要净洁新鲜。&&& 宋代慈云遵式所集《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将仪式开合为十科:一者严治净室,二者清净三业,三者香华供养,四者召请持咒,五者赞叹述意,六者称名奉供,七者礼敬三宝,八者修行五悔,九者旋绕白归,十者唱诵经典。"&&& 近代各寺院斋天法会的仪式不尽相同,有简有繁。有的依《金光明经斋天科仪》而行,有的依《华山斋天科仪》而行。后者相对而言比较隆重,由正表一‘位、副表二位,计三大和尚主持;一另延请十位引礼分别掌木鱼、磬、铛、铪、钟、鼓等,并随同唱和;知客一位,负责引领斋主入坛礼拜;另有侍席三十二人、捧盘四人、行童三人、司音乐者六或八人。&&& 斋天仪式一般在凌晨三、四点钟举行,此时正是诸天进食的时间。仪式开始前,先在坛场设立诸天供桌,准备二十四盘新鲜供果,一切以清净、庄严为原则。法会开始时,先唱《杨枝净水赞》,诵《大悲咒》,主法者则行洒净仪式;洒净后,大众跪下,主法者宣读供天文疏,祈请诸天降临;接着,主法者持手炉礼请三宝,唱“香花迎,香花请",大众跟唱“一心奉请····,然后依次唱诵《佛宝赞》、《法宝赞》、《僧宝赞》;奉请三宝后,开始奉请诸天,同样是“香花迎,香花请"及“一心奉请····,接下来是诵《楞严咒》一遍或《十小咒》七遍广主法者宣读文疏后,唱“供养偈"及“佛慈广大"赞;最后是念诵《金光明经》并念佛、回向、发愿。
五台山寺院&五台山现有建筑比较完整的寺院95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南禅寺、佛光寺、显通寺、广济寺、岩山寺(繁峙县)、洪福寺(定襄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塔院寺、菩萨顶、圆照寺、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龙泉寺、金阁寺、尊胜寺、延庆寺、公主寺(繁峙县)、三圣寺(繁峙县)、惠济寺(原平市)、石佛堂(河北省阜平县);其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宗教活动场所的角度,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寺院的有11处: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广宗寺、广仁寺、黛螺顶、观音洞。
五台山佛教组织以寺院为单位,按佛教传承之不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青庙亦称和尚庙,僧侣大都为汉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称青衣僧。五台山大部分寺院属于青庙。青庙中又有十方庙和子孙庙之分。子孙庙按师徒关系实行家传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担任职事。历史上五台山青庙多属子孙庙。十方庙可以接待四方来僧,在寺僧人亦可十方云游,组织管理实行选贤制。现在,根据中国佛教协会颁布的《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原来的子孙庙均已不实行家传制而改行选贤制,子孙庙和十方庙已无明显的分别。
&&& 黄庙亦称喇嘛庙,属于藏传佛教。五台山藏传佛教均属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信教喇嘛均穿黄衣,戴黄帽,称黄衣僧。明永乐年间,五台山始有青庙改成黄庙。清康熙时,敕令将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10寺改为黄庙。于是,青衣僧改为黄衣僧,汉喇嘛由此产生。现在,五台山有黄庙8处,即菩萨顶、罗睺寺、广仁寺、万佛阁、镇海寺、广化寺、观音洞、上善财洞。
(一)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寺院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西侧高岗,总面积3078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主殿大佛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是国内现存寺院中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是研究唐代建筑最珍贵的实物资料。殿内佛坛上保留有唐代彩塑佛像17尊,形态逼真,神韵自然,工艺纯熟精湛,是唐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另有北魏石塔、唐代角石等文物,弥足珍贵。
中国佛教名刹,在山西五台县豆村镇东北4公里的佛光山腰。坐东向西,三面环山。据《古清凉传》记载,该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魏孝文帝“见佛光之瑞,因为名”(《清凉山志》卷二)。隋唐寺况兴盛,影响远及日本。寺内有金天会十五年(1137)建文殊殿,具辽金建筑的特征。正殿为大佛殿,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四阿顶形制,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是中国现存唐代木构建筑的代表作。殿内彩塑35尊,均唐代原作,堪称艺术珍品。该寺原来长期湮没无闻,1937年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发现,1961年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山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寺院,在台怀镇。昔为五台山“十大青庙”和“五大禅处”之首,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寺院。占地43700平方米,各种建筑物400余间,有珍贵的铜塔、铜殿等文物。其创建年代有两说,佛教传说为东汉永平年间,称大孚灵鹫寺;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北魏时期,称为大孚图寺。因“前有杂花园,故亦名花园寺”;唐代“武后以新译华严经中载此山名,改称大华严寺”(《清凉山志》卷二)。明永乐年间改称大吉祥显通寺,万历年间改称护国圣光永明寺。清康熙年间再改名为大显通寺,一直沿称至今。
坐落于五台县城东西大街北侧,俗称西寺。元至正年间()建,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现存大雄宝殿一座,面宽5间,进深3间,面积290平方米。虽经重修,但梁架、斗拱、驼峰与用柱方法仍保存了元代手法,体现了元代建筑结构的特点,殿内雕塑也保存了元代风格。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名灵岩寺,位于五台山北麓、繁峙县城东南40公里的天岩山天岩村。始建于宋元丰二年(1099)以前。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现存文殊殿为金建元修,为典型的金代建筑风格。四壁壁画总面积98.11平方米,是五台山面积最大、做工最细、内容最广泛的一处壁画。壁画为金大定七年(1167)宫廷画师王逵历时十年所绘,是中国现存壁画中稀有的瑰宝,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定襄县城东北35公里的宏道镇北社村。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经幢载,宋绍圣二年(1095)已有此寺,并与五台山真容院、大华严寺往来密切。寺院坐北朝南,建 于7米高的土台之上,四周置6米高堡围墙,占地2800平方米。寺内现存大雄宝殿为北宋时期原物,建筑面积414平方米,构造坚实美观。殿内塑像为华严三圣,具元代风格。东配殿塑地藏王菩萨、十殿阎君,是较好的明代泥塑。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昔日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十大青庙之一,现为全国重点寺院、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显通寺之南,占地15625平方米,有殿堂僧舍130间,以寺内有佛舍利塔和文殊发塔而得名。佛舍利塔俗称大白塔,高54.37米,人们视其为清凉胜境和五台山的标志。藏经楼二层,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的经书两万多册,其中2000余册被列为善本书。另有新颖别致的华藏世界转轮藏,8角33层,层层分若干小格,置经书、佛像,通高11.3米,底装转盘,推之可动。
全国重点寺院,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五台山中台支脉小峰,峰高海拔1789米,形似古印度释迦牟尼说法华经的灵鹫山,故名灵鹫峰,亦称鹫岭。寺始建于唐,初名真容院。《清凉山志》卷二:“唐僧法云自建殿堂,拟塑圣像。有塑士安生,不委何来,请言圣仪。云曰:‘大圣德相,我何能言?’相与恳祷,求圣一现。七日,忽光中现文殊像,遂图模塑成,因名真容院。”明永乐年间改建,称大文殊寺。清代重修时按皇家宫室型制营造,殿顶覆黄琉璃瓦,金碧辉煌,宏伟华丽,成为五台山黄庙(喇嘛庙)之首。占地9160平方米,各种建筑物 120余间,均属清代遗物。
位于显通寺东南侧。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寺院。传说释迦牟尼太子罗睺罗曾在此寺显圣,留有足迹,故名。始建于唐,明重建,清多次修饰。占地15230平方米,殿堂僧舍 110余间,4重殿堂。第4重藏经殿内有“开花现佛”木雕,为过去五台山十景之一。
亦作殊祥寺。昔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今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寺院。位于台怀镇西南里许的凤林谷口。创建于唐,因大殿供奉大文殊像而得名。元明几次重修。今寺院占地6420平方米,殿堂房舍百余间。现存文殊大殿,为明弘治二年(1489)铁林果禅师主持兴建。殿内于明弘治九年(1496)所塑文殊驾狻猊像,高9.3米,生动传神,《清凉山志》称“神人所造,见者肃然,生难有想”。殿内的五百罗汉过江悬塑,亦为珍贵文物。
亦作北山寺,又名普济寺、广济茅蓬。位于台怀镇东北 2 公里处的五台山华严谷。始创于北魏,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建。占地19865平方米,殿堂、房舍百余间。寺内戒坛殿有始筑于北魏的戒坛,北魏名僧法聪曾在坛上开讲《四分律》,并第一次传戒。现戒坛供有精美的缅甸玉佛像。该寺为十方庙。清末至民国初,很多名僧如虚云、圆瑛、印光等曾到此讲经,后能海、了愿、寿冶均任过住持,该寺在海内外佛教界声望颇高。昔为五台山青庙十大寺之一,现为全国重点寺院,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台怀镇西南15公里,坐落在南台与中台之间的金阁岭上。《广清凉传》载,唐开元二十四年(736),释道义于五台山南台西北岭见金桥、金阁。大历五年(770),印度僧不空来华,遣弟子含光至五台山,拟道义所见造金阁寺,“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耀山谷”。(《旧唐书·王缙传》)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寺院。占地21100平方米,各种建筑物170间。分前后两院,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观音殿、楼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内千臂观音像雄伟高大,为五台山最高的佛像。
在菩萨顶东南脚下,古称普宁寺。始建于元,明清多次重修。占地 12600平方米,殿堂僧舍百余间。山门为五朝门,为五台山佛寺建筑中独有。明永乐间,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大弟子蒋全曲尔计,来五台山弘扬黄教佛法即居此寺。寺内有为尼泊尔高僧室利沙建造的金刚宝座塔,一大四小,五塔共峙,蔚为壮观。室利沙圆寂于北京,“敕分舍利为二:一塔于都西,建寺曰真觉;一塔于台山普宁基,建寺曰圆照。”(《清凉山志》卷二)圆照寺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昔称万圣佑国寺,在台怀镇南2.5 公里处的南山半麓。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敕建,诏真觉国师(名文才,字仲华,甘肃人)为住持。今南山寺系清末至民国年间在万圣佑国寺原基础上扩建而成。全寺分为七层院落三个部分:上三层称佑国寺,下三层称极乐寺,中一层称善德堂。总占地面积 37175平方米,殿堂房舍 300余间。其间饰有石雕图案1480幅,有石雕艺术宝库之誉。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台怀镇西南5公里处的小车沟村九龙岗山麓。寺东有泉,谓之龙泉,故名龙泉寺;寺由九道山岭环抱,如九龙会饮,故又俗称九龙岗。寺坐北向南,依山建造,占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间。传说此寺原为宋将杨业的家庙,后改成佛寺。现存为民国年间建筑,并排有3座山门,各通一院。寺前有大影壁和108级石台阶,台阶顶层平台上矗立着汉白玉牌坊、石狮、石旗杆、玉带桥。寺内石雕建筑又多又精,世所罕见。尤其是影壁和牌坊,图案优美,雕刻精细,人兽花卉,栩栩如生,堪称石雕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五台县茹村乡龙王堂村西北虒阳岭山坳中。始建于唐,时名“翠岩山院”。弘道二年(684),印度僧佛陀波利对原寺进行了扩建,称为“善住阁院”。宋天圣四年(1026)予以重建,称“真容禅院”。明代万历年间,改称尊胜寺。寺坐北朝南,依山建造,占地32300平方米,上下7层,十几处院落,共有殿57间、楼9间、房125间、洞26眼,均为民国前期建造。寺之最高层矗立万藏塔1座,雄伟壮观,成为其标志性建筑。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五台县境西部阳白乡善文村。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大佛殿面宽3间,长13米,平面略近正方形。大殿为木结构,六架椽,歇山顶。结构上节省了四椽栿,为少见的例证。其建筑形制,耍头、补间斜拱、驼峰的手法,均与佛光寺文殊殿相似。通长两椽的大托脚和象下昂形状耍头,又和朔县崇福寺弥陀殿观音殿的手法相似。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建在繁峙县城南的山寺村,为北魏孝文帝第四女信诚公主出家时所建,北齐和隋、唐时为五台山著名寺院。明朝时将寺搬迁至空如村(今公主村)文殊寺内,称此寺为公主寺。占地4347平方米,有殿堂房屋40余间。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过殿、关帝殿、圣母殿、戏台等,皆为明清建筑。大雄宝殿四壁皆为壁画,艺术价值较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繁峙县城东西沿口村。分前后两院,前院有过殿3间,钟鼓楼各1座。后殿有大雄宝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大雄宝殿面宽进深各3间,歇山顶,梁架为金代遗物,斗拱为元代重修时所置。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原平市城东北10公里的中阳乡练家岗村。坐北朝南,占地2135平方米,由山门、文殊殿、钟楼、伽蓝殿、大佛殿及东西廊庑组成。大佛殿为宋代遗构,面宽5间,进深8间,殿内塑佛、菩萨、胁侍、童子、金刚等,面形清秀,比例和谐,为宋代佳作。千佛阁内保存有木雕佛像53尊。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佛堂 
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城南5公里的苍山村西侧,8处石窟建在崖壁上,总称石佛堂。因西侧有山叫石佛山,因以为名。唐建,现存为明清遗物。8窟结构相同,依次为关帝堂、圣母堂、观音堂、天尊堂、三教堂、药王堂、龙王堂、皇始堂,内有浮雕、石像、泥塑、壁画及碑刻等。壁画内容既有道教神仙,也有佛教菩萨。石刻多为浮雕造像,精雕细刻,人物逼真。寺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铜瓦殿,在灵鹫峰南半麓、菩萨顶下方。创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上为生民祈福,遣中相韦敏建寺,铸铜为瓦,今称铜瓦殿。赐印并护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清凉山志》卷二)今寺院占地2900平方米,殿堂僧舍30余间,正殿尚存部分铜瓦。寺东北角有前中国佛学院院长法尊法师灵塔。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寺院。
位于台怀镇杨林街,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原是罗睺寺的马坊院,招待少数民族佛教信徒,故又名十方堂,后独立为寺。寺坐北朝南,一进三院,占地3645平方米,殿堂、配楼、僧舍共54间,钟鼓楼各1座。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宗大师殿、后殿。宗大师殿供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个大弟子贾曹杰(达赖一世)和克主杰(班禅一世)。后殿存放70尊五方文殊铜像、108函清顺治十六年(1659)刻版的《丹珠尔》,均为珍贵文物。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寺院。
原称青峰,为五台山台怀镇东小峰。后改称大罗顶、大螺顶、黛螺顶。峰顶于明成化年间始建寺院,名佛顶庵,后习惯以山名寺,寺亦称黛螺顶。寺坐东面西,占地3000平方米,殿堂房舍50余间。建有文殊殿,内供五台山五座台顶供奉的五方文殊像。相传,信徒登五座台顶一一朝拜,称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称小朝台。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寺院。
在栖贤谷北侧崖畔。古称路贤寺,创建年代不详。寺建于陡峭山坡,石径盘折而上,殿阁参差而分。观音殿居于最高处的大洞。殿后有二小洞,西洞供观音像,像前滴水成池,水甘甜,人们视为圣水;东洞较小,相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于康熙年间曾在洞内静坐修行。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寺院。
(二)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
位于台怀镇,创建于明代。原为塔院寺的属庙,后独立为寺。占地2040平方米,东南北三面有建筑。东殿两层楼房,除供三大士、地藏王菩萨、十殿阎罗外,共供泥塑贴金小佛1万尊,故寺称万佛阁。北殿供奉五龙王像,仪态威严,令人敬畏,人称“五爷”,故该寺又称五爷庙。传说五龙王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能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民消灾免难,赐民平安吉祥,故焚香敬纸、挂匾赠袍者络绎不绝,香火特别旺盛。
位于菩萨顶背后,环山腰而建。寺建于嘉庆十九年(1814),称禅堂院。道光九年(1829),皇帝赐匾曰“慈福寺”,系章嘉活佛的五处黄庙之一。占地7828平方米,殿堂僧舍百余间,分布在四个院落。寺建吸收了藏族精致华丽的装饰雕塑手法,形成了汉藏民族建筑艺术交相辉映的特色。寺内藏《五台山圣境全图》印版,面积1.91平方米,雕刻了五台山佛教圣地概貌,是一件珍贵文物。
●三泉寺 
位于菩萨顶后西北山坡。坐北向南,占地3000平方米,始建于元代,明清多次修葺。西侧有一水井,三泉并涌,故名三泉寺。前殿3间,单檐四阿顶,为清雍正年间重修后的遗构。殿内供释迦牟尼佛、毗卢佛、阿弥陀佛,均为汉白玉石雕像。后殿3间为观音殿,供汉白玉雕制的观音菩萨像,存有石刻带箭文殊像150余块,石刻观音像1块。寺内立石碑3通,图文并茂。其中一为文殊菩萨赴殿碑,一为古印度僧佛陀波利来五台山求法时在尊胜寺与化作老翁的文殊菩萨对谈的图形。
●寿宁寺 
位于菩萨顶之西、翠岩峰余脉山腰。始建于北齐,古名王子焚身寺。相传北齐文宣帝高洋第三子自识宿命,厌尘劳,于此燃身供圣,菩萨现形火光中。内侍刘谦之回奏,帝悼之,敕建寺。宋景德初改建,易名寿宁寺。占地98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建有天王殿、六角亭(文殊殿)、大雄宝殿和后殿。寿宁寺是五台山传入藏传佛教最早的寺院。元中统年间,藏族高僧胆巴曾受命驻锡此寺。
●三塔寺 
位于显通寺西侧通往寿宁寺的山坡上。明万历初敕建,了尘和尚为第一任住持。寺宇坐西向东。大雄宝殿为清代遗物,殿前有抱厦。殿内佛像皆为玉质,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姿态极好。殿前南北并列建有三座佛塔,故名三塔寺。原建三塔已毁,1987年重建。中间一座为文殊塔,南面一座为观音塔,北面一座为普贤塔。塔为喇嘛式,三座等高,各3米余。寺西南侧有万历皇帝敕建妙峰祖师塔1座,工艺水平极高。
又名洪泉寺,位于台怀镇北1公里的尧子村,建于清道光年间。时属黄庙,为章嘉活佛五寺之一。1978年落实宗教政策以后,成为尼寺。寺院坐北向南,占地6300平方米,殿堂房舍86间,中轴线上自南往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文殊殿院西配殿为五郎殿,塑宋代抗辽名将杨五郎坐像。传说杨五郎曾出家于集福寺附近的太平兴国寺,训练僧兵抗辽,死后人们塑其像于寺中,寺亦称五郎庙。后太平兴国寺毁,僧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名将,便于1983年在集福寺中新塑了一尊五郎像,故现在亦有人将集福寺称作五郎庙。
位于台怀镇东庄村东面山坡上,坐东向西,因寺内供奉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而得名。创建于北宋,占地1972平方米。原建筑已毁,90年代成为尼寺后,彻底重修,现已建成三个院落:南面是佛殿院,北面是寮房院,西面是禅堂院。还于1998年在寺南建起一座高22米的汉白玉“七佛塔”,设计新颖,造型别致,高大雄伟,是当今五台山最高的石塔。
位于台怀镇营坊村北端,始建于北宋,清代予以重修,为当时的十大黄庙之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三世达赖喇嘛在此讲经半年,故此寺又名讲经普寿寺。相传,当年外蒙的一位喇嘛正建筑此寺,竣工时适遇十三世达赖喇嘛来朝五台山,便将此寺献与达赖,此寺遂成为达赖庙。从1991年起,此寺由尼众管理,现已成为海内外闻名的尼众学戒道场。通过尼众经营修建,寺院原来占地3240平方米,现已扩大为占地19988平方米的宏大规模。新建的寺院坐北向南,有高大雄伟的门楼、汉白玉牌楼,从南至北中轴线上依次有天王殿、讲堂、普光明殿、五观堂等四个大院,殿堂雄伟,像设庄严,气势不凡。寺院管理井然有序,严肃紧张,道风纯正,清净非常,受到海内外信众的敬仰,来此参学的比丘尼越来越多,须按条件严格选拔,方可入寺就学。
●上善财洞
位于台怀镇东面山坡,黛螺顶下方。寺建于悬崖绝壁之上,崖上有石洞名“善财洞”,传说是善财童子修练过的地方,现供石雕善财童子像,栩栩如生,憨态可掬。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殿宇6间为三世章嘉活佛所建,属于黄庙。传说清顺治皇帝出家五台山曾住过该寺,并流传有《归山词》,吴伟业《清凉山赞佛诗》亦曾提及该寺,故寺小而名气不小。
●下善财洞
位于台怀镇东面山脚,建于清光绪年间()。传说当年外蒙哈拉汉大王爷上山朝拜,夜梦善财童子点化,要他在上洞之下,建一座上洞的殿院,于是他修建了下善财洞。寺坐东向西,占地5645平方米。中轴线上自西而东依次为戏台门、大雄宝殿及后殿,两侧禅堂僧舍,计百余间。为了给佛教徒提供落脚的场所,该寺进行了扩建,改善接待设施,成为一座规模宏大、面貌全新的道场。
位于台怀镇南1公里处。创建于明代,因寺内建有帝释殿,殿内供奉帝释天而得名帝释宫。明崇祯年间()被道教占领,殿内改供玉皇大帝,改名玉皇庙。清代中叶,又改成佛教寺院广宗寺的下院。民国年间大修,改名普化寺。寺院背靠研伽罗山,坐东向西,占地18900平方米。以中轴线上的三进院落为主,左右各伸出两层两 进院落,形成了一个凤凰展翅的格局。寺院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合计殿堂、楼阁、僧舍200余间。该寺是典型的净土道场,建有面宽9间、进深6间的大念佛堂和罕见的大斋堂。寺前砖雕影壁、天王殿木雕弥勒佛龛、三佛殿泥塑十六罗汉等,艺术价值较高。
台怀镇南有一座小山,名梵仙山,一作饭仙山,海拔1842米。山上建有灵应寺,占地1092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据碑记,明代曾修,现存为清代建筑。此寺又称大仙庙。正殿有上下两层石洞,下层洞供佛像16尊,上层洞为大仙殿,供老仙5尊,传说是得道成仙的千年狐狸。《古清凉传》载:“传云,昔有人于此饵菊得仙。”现在尚有僧人居住,是宗教活动场所。
在中台南车沟竹林寺村西南。《清凉山志》卷四载,唐僧法照于大历五年(770)至五台山,在佛光中见到化竹林寺,后依所见创寺,即名竹林寺。据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当时寺院规模很大,有六院:律院、库院、华严院、法华院、阁院、佛殿院。还有万圣戒坛,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二处戒坛之一。圆仁曾在此参学半月,故此寺在日本佛教界颇有影响。寺内存有一石碑,正面书有“日本天台入唐求法沙门圆仁慈觉大师御研钻之灵迹”。现存楼阁式砖塔,8角5层,高25米,建于明弘治年间,雕琢精美,为重要文物。
位于交口南里许的清水河西岸山嘴之下、石丘之上,坐西向东,同万缘庵隔河相望。相传此地原有一海眼,建寺镇之,故名。寺周山峦起伏,松柏苍翠,加之风起时响声如涛,被誉为“镇海松涛”,为五台山有名的景观。寺建于清初。占地 16100平方米,殿堂房舍百间,有清建章嘉活佛墓塔。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清封章嘉活佛住于寺内,统管北京和西宁、五台山黄教,在佛教界具有很大影响。
位于台怀镇南6公里处清水河东畔的山坳,占地2280平方米,有殿2座、房30余间,规模不大,却是一处青山绿水、碧树掩映、幽静清雅的著名古刹。本名观海寺。《广清凉传》卷上载:“东台南足南岭上有观海寺,内有明月池,方圆一里,水深八尺,虽在晦朔,月影中现。”因此奇观,寺亦称明月池。创建于北魏,现存为清代建筑,池泉亦已砌成小井。寺南山上有金刚宝塔,高12.4米,4面,腰方颈细,类似鞭节,造型独特。
位于台怀镇南10公里的南台东南脚下。考寺内碑文,创建年代当为明代。清代,白云寺为皇帝巡台的“坐落”休憩之所。原建筑已毁,90年代成为尼寺后,又迁址重建。新址在佛母洞沟口,占地5000平方米。计划在南北中轴线上建三重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东西两廊建八堂、五寮、两殿、两塔。现已建起三圣殿5间,面宽26米,进深15米,内供木雕阿弥陀佛像2.9米,观音、大势至菩萨像高2.7米,殿与塑像均高大雄伟。
俗称佛母洞。是岩洞,也是寺院,在南台东北崖畔,距台怀镇12公里。据《清凉山志》载,明嘉靖末,僧道方夜至此见神灯,后造石佛于洞口。洞为石灰岩形成的天然山洞,分内外二洞。外洞阔大,宽5米,高4米,供有明代石佛像。深处有小口通入内洞。小口扁窄,仅容一人勉强通过。内洞呈葫芦状,可容六、七人。洞壁有人体肋骨、五脏六腑形石乳、石笋。故进此洞人称之为“投入佛母胎”,出此洞称作“佛母重生”。
亦称狮子窟,位于中台西南的狮窝梁。《清凉山志》载,“昔人见万亿狮子游戏其中”,故名。万历丙戌(1586),僧智光等约53人构屋结社,立十方净土院。时高僧云集,远近闻名。万历二十六年(1598),神宗遣官修建藏经楼阁,二十七年赐寺额曰“大护国文殊寺”。现存明建琉璃塔一座,高35米,13级,光鲜晶亮,是珍贵的文物。
●吉祥寺 
俗称清凉桥,位于繁峙县富家庄东1.5公里处、中台南麓,海拔2440米。创建于北魏,清末民初重修。占地2600平方米,建有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等。文殊殿供灯笼文殊骑虎像,为五台山所独有。传说康熙皇帝到五台山寻找出家的父亲,路经此地迷失方向,由一提灯笼的老者引进此寺。一进山门,老者倏而不见,第二天在殿内见手提灯笼的文殊菩萨像,方知昨晚引路老者就是文殊菩萨。于是告寺院住持,将文殊殿改名为灯笼文殊殿,把引路的文殊封为灯笼文殊,把路过的木桥叫做清凉桥。
位于五台山中台南 20公里清凉谷岭畔,始建于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为五台山最早的寺院之一。长安二年(702),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敕命重建。唐宋两代,曾于此设管理五台山佛教事务的僧正司。当院有清凉石,“厚六尺五寸,围四丈七尺”,传说为文殊菩萨说法之座,称“曼殊床”,“能容多人不隘” (《清凉山志》卷二),是五台山一景。原建于“文化大革命”中毁坏殆尽,现新修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三大士殿。
亦名秘魔岩、大寺,位于繁峙县岩头村东3公里维屏山中的岩山。岩山“石屏横列,紫色参天,细草烟痕,皆堪题画”(清光绪《繁峙县志》),人称“岩山叠翠”,为繁峙十景之一。寺创建于北齐,由比丘尼法秘所修,唐武则天时由辟闾崇义扩建,后木叉和尚藏修,开辟为禅宗道场。昔围绕大寺有三十二庵,现存中庵和西庵。中庵东北有著名的龙洞。
位于繁峙县岩头乡安头村的凤凰山中,因前临50米高的凤头山,亦称圭峰,故寺名圭峰寺。寺周风景秀丽,有凤凰洞、滴水崖、白马石、绞纹柏等许多景观,寺不大却闻名遐迩。始建于隋,明称万圣圭峰寺。占地1000平方米,分上下两院。原有佛殿、伽蓝、关帝、祖师、吕祖、药王、圣母等殿堂及山门、钟鼓楼、僧舍等,1964年遭火灾,一部分建筑被毁。1985年通愿法师在这里讲经,重修了正殿、东楼、东殿,新建了南殿、僧舍,寺貌大为改观。
坐落在东晋高僧、被后世尊为净土宗初祖的慧远故里——山西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寺系后人为纪念慧远而建。初以寺内有胜井泉而名胜井院,北齐时以寺在当时的楼烦城而改名楼烦寺。原为一座宏大的寺宇,历代不废修葺。惜于后来被拆,现仅存山门、碑幢等物。其中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立《重塑慧远禅师像碑记》,线刻着慧远像,记载了慧远生平及有关传说。
(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
◎五台县管护寺院
广华寺 位于台怀镇东北里许处,建于清代。现重修了主要殿堂,住藏传佛教尼众。
宝华寺 位于台怀镇北约3.5公里处的塔儿沟。明建,原名杂花庵,清光绪年间改称宝华寺。寺内有燃灯佛母塔,又名西藏飞来塔,传说塔基在西藏,塔身在西宁塔儿寺,塔刹则飞来五台山塔儿沟。
凤林寺 在中台凤林谷,距台怀镇约8公里。明“嘉靖间,彻天和尚卓庵……万历初,道闻于上,改建为寺,额曰凤林”(《清凉山志》卷二)。现已重修为二层高台院落,三重大殿。
灵峰寺 位于台怀镇南杨柏峪村。创建于唐。原规模很大,殿建已毁,只留一座造型奇特的“佛日圆明古州和尚舍利塔”。1996年,普化寺住持妙生发愿重修,现已建成五方文殊阁、万人观佛台。从观佛台上可看到东面山顶上卧佛的形象。
望海寺 东台望海峰顶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元年(581),现存石窑洞为元建明修,寺前有北宋宣和年间所建笠子塔。殿内供聪明文殊像。
普济寺 南台锦绣峰顶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宋重建,明成化间重修。现有建筑均系石建,大殿供智慧文殊像,殿后有普贤塔。
法雷寺 西台挂月峰顶寺院。隋开皇元年(581)始建,历代均有修葺。正殿为石洞,供狮子文殊像。寺内有石塔一座。
灵应寺 北台叶斗峰顶寺院。自古代州一带遇旱,官民便到北台顶龙王祠祈雨,相传“祷雨辄应”(《清凉山志》卷二),故名灵应寺。寺创建于隋,历代均有修葺。现存殿堂均为石洞,内供无垢文殊像。
演教寺 中台翠岩峰顶寺院。隋开皇元年(581)创建,唐代重建,明弘治间重修。寺内有舍利铁塔。现存殿宇有清建石洞,内供孺童文殊像。
古佛寺 位于金岗库乡蛤蟆石村,建于清代。占地5590平方米,殿宇房舍百余间,寺前青石牌楼高大雄伟,雕刻精湛,为五台山旧十景之一。
海会庵 位于金岗库乡清水河东畔,建于清代。占地4410平方米,殿宇房舍37间,钟鼓楼各1座。抗日战争时期,曾为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党校。现为尼院。
普济寺 位于石咀镇,现存大殿1座,为清代建筑;又存元致和元年(1328)石碑1通。
台麓寺 位于射虎川村,现存天王殿为清代所建。曾为清代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朝台行宫。
灵境寺 位于灵境村,现有殿堂80余间,均为明清建筑。
福田寺 位于阳白村,明成化八年(1472)重修,清道光元年(1821)重建。现存过殿、正殿。
南 寺 位于城关镇东岗村,清乾隆五年(1740)重修。现存南北殿各5间。
天池寺 位于红表乡大林村,现存清代建筑。寺内有唐代经幢1尊,金代铸铁钟1口,元代石碑1通,清代重修碑4通。
观音寺 位于大石村,清同治十年(1871)重修。殿前檐柱有清代徐继畬所书匾联。
古佛寺 位于槐荫村,建于清代。
五台山地质地貌特征&现代地理学所界定的五台山脉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其地理位置约在东径113°29′——113°39′、北纬38°55′——39°66′之间。地域包括五台县全境、繁峙县南山区、代县东南山区、原平市东山区、定襄县东北山区、盂县北山区和河北省阜平县西山区,总面积约有6530平方公里。
&&& 五台山因有顶似平台的五座主峰而得名。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74米;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最高峰;中台名翠岩峰,海拔2896米。五台山以五座台顶为主峰,峰峦连绵,蜿蜒延伸。东、北、中三个台顶是繁峙县与五台县的分水岭,西台坐落于繁峙县境,南台坐落于五台县境。
&&& 若按五座主峰座基区域计算,环基约250公里,面积约2873平方公里。在主峰座基区域,又有台内、台外之分。所谓台内,即五座台顶怀抱之地,以台怀镇为中心,东西宽16公里,南北长21公里,总面积336平方公里,即今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范围,下辖台怀镇与金岗库乡。在这个范围之外,则称台外,包括五台、繁峙、代县、原平、定襄等县市部分境域。
&&& 五台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地质构造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地质研究对比的典型地区之一。
地层 五台山的形成要追溯到26亿年前。五台山地层,除短缺古生界的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下统、中生界外,其它各个时代包括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的地层都比较齐全。
&&& 1、太古界:①阜平群,是五台山出露最古老的地层,主要分布在五台山东南部与河北省接壤地带。在原始地壳上最早堆积了中太古界阜平群地层,沉积了一套碎屑岩及碳酸盐建造。这是一套巨厚的遭受普遍混合岩化的变质岩系,厚度近万米。②龙泉关群,主要分布在五台山清水河以东一带,厚度近5000米,以眼球状片麻岩最发育,属中太古界。③五台群,厚度8000米,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北坡和东段,属上太古界。地层经变质,形成了石英岩、变粒岩及大理岩。石咀亚群沉积之后的台怀运动,海槽似曾升起,旋即复降,接受了台怀、高凡亚群绿色片岩及磁铁石英岩的沉积。这些绿色片岩及磁铁石英岩,构成了中浅变质岩,系五台地质的重要特点。
&&& 2、元古界:下元古界,以五台山区的滹沱群为代表。到25亿年前后,发生“五台运动”,造成不少花岗岩侵入。著名的北台花岗片麻岩就是明显标志。接着滹沱群开始沉积,韵律极为明显,下部颗粒粗大,为砾岩、石英岩,向上变细为页岩,上部为白云岩。分为豆村亚群、东冶亚群和郭家寨亚群。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南麓,石英岩即南台石英岩,页岩则成为有名的豆村板岩。总厚度8500米。
&&& 距今18亿年前后,发生吕梁运动,使五台群、滹沱群呈现广泛强烈的褶皱,结束了五台、滹沱地槽的生命。五台山的地壳固化,与华北各地一起转化成相对稳定的地区。17.5~16.5亿年前,五台山与华北各地相继下沉,接受了第一次广泛海侵,沉积了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地层,厚度300余米。
&&& 3、古生界:距今约6~3亿年,五台山同华北地方一起接受了广泛的海侵,相继沉积了寒武系、奥陶系及石炭系地层。①寒武系,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南段,厚度400余米。②奥陶系,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南部,厚度约700米。③石炭系及二叠系,在五台县南部,厚度约300米。
&&& 4、新生界:主要分布在豆村、五台县城、东冶、茹村等盆地中。主要发育的是第四系中、上更新统,上第三系上新统分布局限。
1.95亿年~6700万年前,是华北地台的活化期。燕山运动使五台山长期上升,终于形成了“五台隆起”。由于伴随着西北方向的挤压,使上盘地层上推成了飞来峰和推覆体,下盘地层发生了明显弯曲,形成一系列西北向的断层,为后来清水河、小银河的形成拉开了序幕。后来挤压力消失,两大断裂带上盘下滑,作为下盘的五台山不断上升,地势更加突兀。这种构造模式,称为“掀斜式构造”,使五台山南坡更加平缓,水系加长,北坡更陡,水系变短。
岩浆岩  五台山境域内,岩浆岩发育类型比较齐全,有前寒武纪花岗岩、中生带中酸性侵入岩、基性岩、太古代超基性岩。
&&& 五台山的5个台顶都在2500米以上,山体浑圆高大。北台由著名的花岗片麻岩组成,岩石坚硬,剥蚀缓慢,形成华北最高峰。中台、西台由花岗片麻岩及石英岩组成。南台则为裸露的石英岩,被命名为五台山系的南台统。东台则大多为五台山亚群的绿片岩组成。
&&& 地形 五台山境域内地形极为复杂。由于受五台山脉走向影响,境内主要为五台背斜隆起和滹沱河断陷盆地。由于历次地质构造运动,使境内地形表现为重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高差悬殊的特征。按其成因和形成特点,可分三大类:剥蚀构造的断块高中山地、山间黄土台地、河谷沟川。
&&& 冰缘地貌 五台山地貌中,较为特殊的是冰缘地貌。它是由于第四纪地下冰融化作用形成的冰川遗迹。中国的冰缘地貌,主要分布在青藏、西北高山地区和大兴安岭一带,而华北仅见于五台山。
&&& 五台山的冰缘地貌,是德国舒密特赫教授于1913年在五台山进行地质考察时首先发现的。
在中台顶上,堆积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大的如牛,小的似蛙,其色灰白,有棱有角,俗称龙翻石,实际为龙蟠石,就是冰缘地貌的遗迹。黛螺顶上的槽谷肩、鱼脊岭和菩萨顶冰坎等,其冰缘地貌也十分典型。
&&& 五台山脉属太行山系,以北台叶斗峰为起点,五台山脉可划分为三大支脉,分别延伸到河北阜平县、平山县,山西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及定襄县。此外,在五台县境内还有茹村天和隆起和窑头隆起。整个山脉在五台县境内有较大山峰146座,繁峙县境内15座,代县境内11座,原平市境内40座,定襄县境内6座。
&&& 1、北台——东台支系:自北台始,经东台,蜿蜒120公里脊线南下,于五台县神西乡边家庄落脉。左畔清水河,右与河北省阜平县、平山县及山西省盂县交界。共有7个支脉、34座山峰。
&&& 2、北台——中台支系:由北台起脉,经中台,有较大山峰62座,脊线相连,落脉于槐荫村。
北台——中台支系向南延伸,有4条支脉:①繁峙县佛光梁支脉,南北走向,有较大山峰6座;②娘娘垴、青山垴支脉,有较大山峰5座;③娘娘垴、紫罗山支脉,全长22公里,落脉黄土坡,有较大山峰5座;④爱木图尖、黄金山支脉,落脉于善文村,有较大山峰3座。
&&& 这一支系,在繁峙县境内有较大山峰4座;在代县境内有较大山峰10座;延伸至原平市境内诸山,连结成原平东山区,有较大山峰24座;延伸至定襄县境内有较大山峰9座。
&&& 3、南台支系:发脉于南台顶,历经群峰,由刘定寺、殊公寺沟分割成两脉,东脉落脉于门限石人马山,西脉落脉于松岩口村。有较大山峰15座。
&&& 4、茹村天和隆起和窑头隆起,有较大山峰16座。
&&& ●河流
&&& 五台山境域内主要河流为滹沱河、清水河,属海河水系。其它小河流多注入滹沱河、清水河。
&&& 滹沱河 发源于五台山北麓繁峙县泰戏山桥儿沟,经代县、原平、定襄、五台,流入盂县,再流入河北省。五台山区域流域面积11936平方公里,长250公里,平均纵坡1╱700,河床宽100~800米。有支流21条,较大支流有阳武河、云中河、牧马河、清水河等。
&&& 清水河 发源于五台山北台南麓紫霞谷与东台沟,经金刚库、石咀、门限石、耿镇、高洪口、陈家庄等乡,于坪上村汇入滹沱河,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2405平方公里。
滤泗河& 发源于五台县东雷乡岭底村,经城关、刘家庄乡于黄堾坪汇入清水河。流域面积352平方公里,河长43公里。
&&& 泗阳河& 发源于五台县李家寨乡小柏沟村,流域面积457平方公里,旁支有小北沟、智存沟、车场沟、苇地沟、车桂沟等小溪及节令河汇入。全长45公里。
&&& 小银河& 发源于五台县殿头村,从殿头至阳白为节令河,至郭家庄始有水出,经北大兴至槐荫村汇入滹沱河.流域面积230平方公里,河长32.5公里。
&&& 羊眼河& 发源于五台山北麓繁峙伯强乡大楞地,北流经狮子坪、野子场,循憨山至南峪口出山,经魏家庄至万元池注入滹沱河。流域面积184平方公里,河长31.3公里。
峨河 发源于五台山北麓繁峙县大黄尖山脚下,至岩头与黑龙池水合,又有峨岭水,自南来汇合,合而北流,过圭峰至代县南新村注入滹沱河。流域面积331平方公里,河长47.2米。
&&& 青羊河 亦称大沙河,为海河流域大青河水系最上游的支流之一,发源于东台顶脚下的古华严村。境内河长32公里,流域面积398平方公里。
峪河 发源于代县八塔乡庙湾村东南娘娘垴和五台县境内杨林岭,下游注入滹沱河。流域面积354平方公里,河长39.7公里。
&&& 中解河 亦名西峨河,发源于代县赵家湾乡高太乙庄南面的西峨岭,为滹沱河支流。流域面积128平方公里,河长29.3公里。
&&& 同河 发源于原平市老师尖山石门沟,流向定襄县北社村,至东社村注入滹沱河。流域面积276平方公里,河长37.1公里。
&&& 长乐河 发源于原平市木图村老师山,至匙村注入滹沱河。流域面积170平方公里,河长22公里。
&&& ●泉水
&&& 境域内泉水较多。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山山有泉,涧涧流瀑,形成了许多高悬如镜的天池。其中五台县共有小泉、小溪224处,总流量为2.76立方米╱秒,全年总径流量为0.8703亿立方米。较大泉水有台怀镇般若泉、中台太华池、射虎川神武泉、城关九女泉等18处。般若泉、太华池、神武泉等是五台山具有传奇色彩的名泉。
&&& 代县属五台山范围有泉水29处,较大泉水有聂营乡井神庙泉、佛爷弯泉等。
&&& 原平市属五台山范围有泉水11处,较大泉水有东社镇寿山泉、下长乐下东泉、王北窑村西沟泉等8处。
&&& 五台山水资源丰富,溪流很多,终年不竭。
&&& ●地下水
&&& 含水岩系 ①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系:由震旦系白云质灰岩,下寒武系页岩、砂岩,寒武、奥陶系灰岩等含水岩组成,是五台山地下水主要贮存地带。②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岩系:其岩性以石英、变质岩为主,夹千枚岩和白云岩。③松散岩孔隙水含水岩系:由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含水层组成。其岩性的分布特征,第三系含水岩层为砾石、卵砾砂层,粘性土层为相对隔水层,总厚度0~80米,其变化及分布规律受地貌条件控制。第四系下更新统含水系由卵石、砾石、砂组成,主要分布在繁峙、代县滹沱河盆地和五台山区各山间盆地的深处。
&&& 储量 五台山境域内地下水储量,尚无全面统计。但已知五台县地下水总储量为1.49亿立方米,其中动储量为35.9万立方米,富水总面积为222平方公里。全县可分为3个富水区:东冶、泉岩、台城、豆村属比较富水区,富水面积57.2平方公里,动储量21.6万吨,静储量1908万吨;清水河、滤泗河上游为一般富水区,富水面积105.2平方公里,动储量11.7万吨,静储量7051万吨;沿各沟谷两岸地区为弱富水区,富水面积59.6平方公里,动储量2.66万吨,静储量5922万吨。繁峙县滹沱河阶地为极富水区,富水面积170.2平方公里,五台山北麓山前丘陵区为中等富水区,富水面积173.6平方公里。繁峙全县地下水动储量为3.12亿吨,静储量为25.79亿吨。
&&& 水质 五台山境域内地下水水质大部分为重碳酸盐型,水质较好。按阳离子划分,有重碳酸盐水、重碳酸—硫酸盐水、重碳酸—硫酸、氯化物水四种。其中重碳酸盐水分布最广,矿化度均小于0.5克╱升。其次为重碳酸—硫酸盐水,矿化度一般在0.5克╱升以下。硫酸—氯化物水只在天和与白家庄地区有分布,矿化度达11.9克╱升,其中有害的二价铁离子达32.7毫克╱升,矾水,不适于灌溉和饮用。
&&& 五台山属温暖带半干旱型森林草原气候带北端,为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 四季 境域内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沙,夏季高温、潮湿、多雨,秋季有短时秋高气爽天气。但五台山台内夏季形成的小气候却十分清凉宜人,是理想的度假、避暑之地。
&&& 分区 境域内,根据温度与降水条件可分为3个气候区:①北部严寒多雨区;②中部丘陵温凉少雨区;③西部南部温暖少雨区。
&&& 气温 五台山境内,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5°C ~0.8°C,积温减少50°C~160°C。全年平均气温-5°C~10°C之间。五台山山区是华北地区的最冷区,中台顶年平均气温为-4.2°C,极端最低气温日达到-44.8°C。台怀地区平均气温最高月份出现在7月,平均17.9°C,故五台山夏季为不冷不热的季节,在此消夏最为适宜;最冷月份在1月,平均气温为-9.2°C。5月~9月平均气温在10°C~20°C之间。
&&& 境域内气温昼夜温差较大。日最低气温冬季出现在日出前7~8时,夏季出现在日出前5~6时。日最高气温冬季出现在14~16时,夏季出现在14~15时。气温日差介于9.4~12.6°C。台怀地区7月中旬至8月上旬,夜间最低气温在10°C~17°C之间,白天最高气温在24°C~30°C之间,昼夜温差大,游人可以尽享清凉胜境之乐趣。
&&& 降水 境内降水亦受地形影响而出现差异。海拔升高100米,降水增多40~50毫米。全年降水量平常年份一般为400~500毫米。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年降雨量为400~500毫米;海拔在米的半坡丘陵区,年降雨量为500~600毫米;海拔1300米以上地区,年降雨量为700毫米。其中五台山台怀镇可达960毫米。
&&& 降水量时间变化,春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10%,一般为42~120毫米;夏季降水高度集中,占70%,降水量达220~440毫米;秋季降水占15%,降水量70~180毫米;冬季降水稀少,占1~5%,降水2~7毫米。台怀地区4月下旬至10月上旬降水量占全年的80%多,其中7~8月份平均两日即有一次降雨。
&&& 五台山区植被由高到低形成明显的垂直群落分布,可分为6个自然带。
&&& 亚高山草甸带 分布于五台山五座台顶顶部,植被以蒿草为主,其次有苔草、兰花棘豆等草甸群落。草体厚度5厘米左右,覆盖率达100%,呈草毯、草丘状,为牧草带。
山地草原草甸带 分布在五台山各支脉上部及山顶平台缓坡处。植被种类主要有苔草、蒿草、兰花棘豆等20余种及多种菊科草共同组成的五花草甸群落。草体高度约5~20厘米,覆盖率90~100%,为牧草资源带。
&&& 森林灌丛带 主要分布于五台山海拔米之间的深山山地上。五台山北麓繁峙县二茄兰一带,五台县台怀弓步山、南梁沟一带,为五台山著名林区,覆盖率为80~100%。
灌丛草本带 分布在海拔米的广大土石山地上,植被是以草本为主构成的草灌群落,覆盖率为50~90%,为林牧业和草本粮油、中草药带。
&&& 旱生草本带 分布于黄土丘陵区和平川二级阶地区,植被以旱生草木和田间杂草为主,覆盖率较小。
&&& 隐域草菅带 分布于滹沱河、小银河、滤泗河、同河等冲积平原一级阶地上,植被为田间杂草和湿生草甸复合群落,为饲养饲草带。
&&& 植物 共有99科、351属、595种。其中,草本植物482种,占总数的81.3%;乔灌木113种,占总数的18.7%。低等植物中,藻类有地皮菜可供食用,绿藻可作饲料;菌类有木耳、蘑菇、马勃、猪苓、茯苓,均可入药,木耳、蘑菇又是山珍佳肴。高等植物中的蕨类有瓦松卷柏、银粉、背蕨,无为药材。其余高等植物分牧草、森林、果木、药材、花卉等。
&&& 1.木质植物 五台山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33.7万亩,覆盖率8.66%,其中天然林占63%,人工林占37%。森林群落主要由木本植物——乔灌木组成。植物群落因海拔变化呈一定规律性,即亚高山分布着耐寒矮小的高山草甸灌木,中山、低中山分布着高大的针阔叶树种及伴生灌木。木质植物资源共42科,79属,131种,其中乔木60种,灌木71种。
&&& 2、野生草本植物 大部分是天然牧草,草地面积384.4万亩,占全省天然草地的7%,加之五台山水流多,水质好,成为理想的夏季天然牧场。野生草本植物共470多种,其中产量高、品质好的有58种,是五台山的主要牧草资源。野生草本植物类型有亚高山草甸、高中山地草甸、低中山地草甸。
&&& 3、野生花卉 五台山野生花卉是佛国胜景的特色景观。夏天的五台山,花团锦簇,欣赏万花竞放的景致,是到五台山旅游难以忘怀的享受。野生花卉分木本、草本两种,驰名的品种有30余种。
&&& 4、药材 五台山是全国不可多得的药材园。五台山所产野生药材,按药用功效,可分为15类:解表、去风湿、去湿利尿、芳香化湿、清热、理气温里、化痰止咳、理血、止痛、安神镇静、助消化、杀虫驱虫、补益、固涩、外用。
&&& 动物 现有野生兽类41种,6目,19科。主要有石貂、金钱豹、狐狸、獾、黄鼠、山羊、野猪等,都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皮毛兽。鸟类有142种,16目,36科。其中有9种为山西省所罕见,即黄斑苇鸡、栗苇鸡、红胸田鸡、凤头麦鸡、赭红尾鸲、白项溪鸲、黑眉苇莺、棕肩尾菅、黑尾蜡嘴鸡。
&&& 矿藏资源 五台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藏资源。据勘察,金属、非金属矿藏有30余种,矿点160余个。其中尤以铁矿为多,以沉积变质型(鞍山式)铁矿床为主,分布境内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一带,通称五台铁矿。铜矿主要有台怀、观音洞、虎山、苇地坪铜矿等。金矿有五台镇海寺、繁峙宽滩、代县张仙堡、滩上等地的岩金,张仙堡、峨口等地的白砂金,均已开采。此外,还有硫铁矿、稀土元素矿、铀矿、绿柱石矿、水晶矿、云母矿、硼矿、大理石矿和花岗岩矿等。
【】【】【】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版权所有:
 桂ICP备号 更新时间: 22:23:01
旗下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怎样打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