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刀好不好 明光 智能腹肌强化带好不好不了

明光政协网-显示详细的信息
政协明光市委员会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 综合查询 &==
&|&|_调研报告&|&|_政协简报&|&|_会议专题&|&|&|_全体会议&|&|&|_常委会议&|&|&|_主席会议&|&|&|_其它会议&|&|_学习园地&|&|&|_政协常识&|&|_规章制度&|&|_提案答复&|&|_政协论坛&|&|_其他建设&|&|_委员风采&|&|&|_委员事迹&|&|_文史纵横&|&|_领导讲话&|&|_提案工作&|&|&|_提案目录&|&|&|_提案选登&|&|&|_办理动态&|&|_政协动态&|&|&|_专题报道&|&|&|_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_政协概况&|&|_公告栏&|&|_工作动态
·如果您对本站有好的建议、好的想法,或有最新行业的资讯要发布请发邮件给我们,谢谢您的支持!
繁荣明光地方文化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
10:30:08 被阅览数: 2376 次 来源:
明光政协网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繁荣明光地方文化的几点思考
这里我想就繁荣明光地方文化问题,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思考,属一孔之见,如有不妥,请大家务必谅解;文中涉及的问题及评价,绝对不针对任何人,请务必不要多好入座。
一、明光地方文化需要强化组织
明光市一个移民小城,建国初只有一万多人,现在已发展到近20万人口,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明光地方文化也随之不断发展,经历了由个体自发向群众化组织化迈进几个阶段:
1949年至1978年,这30年明光几乎没有纸质文化作品流传下来,那个时代文化生活主要是放电影、唱大书、文艺演出,每个公社、大队都有文艺宣传队、路宣队,演出内容多为京剧样板戏、泗州戏、梆子戏及快板书、相生、小品、红色歌曲等,以宣传政治运动,宣传革命形势、宣传阶级斗争为主,多在冬天农闲时间或兴修水利工地。我记得,小时候乡间文艺生活枯燥,为看一场电影要跑十几里路,因消息不灵通,经常扑空,回来就自我解嘲说,昨晚我们看了“战斗英雄白跑路”。这一时期,许多文化爱好者,基本上属个体自发行为,对后来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978年至2002年,这25年明光地方文化有些发展,除苏中联在1995年就出版了明光第一本诗集《赠岸》外,几乎没有公开出版物,不仅如此,内部出版物也很少;有部分人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作品,但很少。足见这个阶段明光文化在滁州8个县市区中原来是比较落后的。但这个阶段由于电视走进城乡千家万户,大众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和普及,而明光地方文化几乎被忽视。所以,我曾在在《明光文化三十年》(曾发表在日《江淮时报》上,亦见《明史文史》第八辑第146页)一文中说过:“多年来,明光文化界特别是明光文学界简直就是一片荒原,没有参天的大树,没有靓丽的风景,整个20世纪90年代,只有李龙先生等人自费创办的内部刊物《高地文学报》成为明光广大文学爱好者唯一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寄托。”我估计,这是有史以来文化界对李龙创办的《高地文学报》的最高的公开文字评价。大家也许还记得《高地文学报》持续近10年时间,好像断断续续总共只办了13期,文学内容大致相当于目前明光作协创办的《明光文学》3期左右容量。为什么一些人有时还会提起《高地文学报》呢,物以稀为贵呀!事实上,很多人想做到,能做到,但没有做到,而李龙做到了。这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特别是从事文化事业,只要执着一念,坚持不懈,总有回报!
2002年至2007年,形势大为改观,明光地方文化发展开始起步,在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带动下,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学创作、文化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绩,陆续出现了一些公开出版物,武佩河先生相继出版了《明光民间故事》、《汪雨相传》、《抗日战争中的汪道涵》等书,明光政协相继出版了《明光历史文化集存》、《吴棠史料》等书,政协委员范循青出版了诗集《风与火的情谊》等,这些都是比较有影响的公开出版物。《汪雨相传》获得省政府三等奖。这两标志明光地方文化已走出明光,走出滁州,走进安徽,即将走出安徽,走向中国,走向海外。但别的县市区上个世纪80年代就陆续有了省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但2002年之前,我市只有2个省作协会员:张国华、汪海波,前者早已离开明光,后者1996年间已离开人世,很少有人记得他们。另外,许多明光人熟悉的还有两个明光籍省作协会员武佩河、李国彬,2003年以后加入的,前者住在滁州,后者已来开明光多年,现居合肥。
2007年至2012年,明光地方文化开始走向繁荣,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目前文艺队伍中,国家一级协会会员仅为5人(3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名电视艺术协会会员),二级协会会员22人(有中国散文学学会、中国青年书法协会、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国人像摄影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等);省级会员65人(包括9名省作协会员、29名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及多名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摄影家协会会员、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历史学会会员、影视评论家协会会员、交谊舞协会会员等);滁州市级会员68人;明光文联2010年牵头成立了6个专门协会,有378名会员。但与外地相比,依旧是相对较少的,如太湖县就有30多个省作协会员,160多个安庆市作协会员,作协下面还有散文协会、诗歌协会等。明光文学艺术界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已初具规模,不断有成果出现,这5年来又有近20本出版物,充分展示了明光地方文化实力。
市文明委、市委宣传部已成功举办12届明光之夏纳凉晚会,市文联已连续6次举办新春诗歌朗诵会和各式各样书画展及其他一些文化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特别是每届明光之夏纳凉晚会和每年一度的明光新春诗歌朗诵会,从市领导、退休老干部、社会各界到教师、学生、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已成为明光一大文化品牌,有力地宣传了明光,弘扬了明光传统,提升了明光的知名度,展示了明光市民激情昂扬的精神面貌和意气风发的良好形象,扩大了明光的影响力。
明光文艺界的工作成绩已得到市委、市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充分肯定和赞同。值得一提的是明光诗歌学会已成立19年,坚持每年出一本内刊《灵迹吟草》,实属难能可贵。
原来明光文艺界均是个体在自身兴趣爱好支配下的自发行为,李龙办《高低文学》、任亚弟等人搞书法、许永宁从事文史研究、杨昭依从事根雕花卉艺术、毕祥从事诗歌创作、冯德斌从事小说创作、杨菲从事剪纸艺术、我从事近代史人物研究,等等,都是个人兴趣爱好,都是个体自发行为。2000年,李龙到明光宣传部办《明光报》,2005年成立了市文联,2006年后我到文史委工作,2010年市文联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牵头成立了明光市作家协会及其他5个专门协会,标志着明光地方文化已迈向群众化组织化,也标志着市委市政府开始逐渐重视发展明光地方文化。但明光地方文化需要进一步强化组织,组织出面,可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消除误会,可以起到指挥作用,指导作用、指明作用、指引作用、桥梁作用、纽带作用,可以把大家紧密团结在一起,通盘考虑,通力合作,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在坚持“二为方针”、“双百方针”和正确文艺方向前提下,有组织、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推动明光地方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二、明光地方文化需要深入研究
提起明光地方文化,人们最容易想到两句话:
一句是《泗州志》记载:“明光山,集主之山也,明太祖生时有光灼天,因赐名。”&&&&但这句话究竟出自哪本《泗州志》呢,没有答案,也不可能有正确答案。为慎重起见,我特地到国图等图书馆查阅了各种版本的《泗州志》及相关志书,明正德《泗州志》已亡佚,明嘉靖《泗志备遗》(主要是对明正德《泗州志》的补正)、清康熙《泗州志》、乾隆《泗州志》我都查了,根本没有这句话。只有这样几句话:&&&“明光山,西南一百里,明太祖诞生。”(明嘉靖《泗志备遗·帝迹》)&&&“明光集,西南一百二十里,明太祖诞生。”&(清康熙《泗州志》)&&&“明光山,西南一百里,泗州志云系明太祖诞生之处。昔年常见五色云气,故名。”(清康熙《泗州志》)&&&实际上&“集主之山也”&一语语法上根本讲不通,系“集之主山也”一语之误,始于1995年薛贤早《中国·明光》画册序言,属于文字校对错误;如讲“集之主山也”,尚能说的通,明光集的主要山峰。&&&&这句话到底从哪里来了,现在已我已彻底弄清楚。这句话1985年出自明光一位文史作者的文章里,原来出自明光近代学人李泽同明光十六景诗第一首《明光灵迹》注解:“明光山,集之主山也,明太祖生时有光灼天,因赐名。乡人建龙神寺于山山巅,俗呼龙庙山。”根本不是出自《泗州志》。
一句是朱元璋《钦赐明光诗》:“衔山抱水景物菁,凤枝龙脉九州屛。春风萧夜化铁马,明光钦赐宝地名。”认为这就是明光由来的最有力证据。这首诗到底出自何处,我们无法弄清楚,查不到来源,我估计很可能是讲故事人编造的。它不合平仄韵律,“明光钦赐宝地名”语句不通。如是“钦赐明光宝地名”&、“钦赐宝地明光名”似乎还可以。
明光人最津津乐道这两句话,但已成为专家们笑柄。史学家一见到引用这两句话就嗤之以鼻,认为太无知,不但是个别人无知,而是整个明光人无知。
我曾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杜绝使用这两句话!但很多人始终置若罔闻,有的还责任问我,嘲笑我,面对如此无知行为,我实在无话可说。此时,我才真正了解人微言轻的真正含义。但我们要知道,专家说我们无知,他不只针对某一个写材料人,而是针对我们全明光人的,真乃可悲可叹!
明光有没有地方文化呢,很多人表示怀疑。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只是我们没有深入研究,不了解,不知道。上届政协刚开始,我就准备编写出版《明光诗文选注》一书,我拟定提纲目录,任务分解下去后一直没有完成,很多人很茫然。实际上是我们没有专门研究的原因。如朱元璋作品,我要求选出20首诗、10篇文章,大家都认为我在编造,朱元璋是一个要饭花子,除了《钦赐明光诗》外,哪还有诗文?其实,《钦赐明光诗》才是真正的编造,历史上朱元璋儿时曾读过几年师塾,并非真眼瞎,他和常人一样爱好舞文弄墨,有诗近200首,有文章大几十篇,包括记、赋、论、说均有,还创作有过祭祀歌词等等,合起来可以出一本300多页诗文集。可能明光目前只有我阅读过朱元璋诗文,其他人很少见到。
那么朱元璋外甥李文忠呢,他也是叫花子,后来成为大明王朝三大开国功臣之一,他也有诗文流传下来,作为大明王朝的功臣,他是以为武将,对文人不看在眼里,甚至不屑一顾,在《和刘基限韵诗》,他就说:“雄兵百万临城下,何用先生半句诗?”是何等痛快!他的后代也有许多诗文流传后世,其中李言恭在《临终诗》里写道:“挥手一笑出门去,千古英雄止一丘。”真乃潇洒!
由平民到封圻的清同治朝四大封疆大吏之一吴棠有《望三益斋诗文集》十五卷,诗文近2000首(篇),我一直想点校出来出一部《吴棠文集》。肥西出一部《刘铭传文集》,聘请明光人著名史学家马昌华先生和翁飞博士点校的,获得全国古籍图书整理二等奖。吴棠曾经担任过刘铭传的上司,他的文才绝对远远高于刘铭传,明光也应当做好《吴棠文集》点校出版工作。吴棠一贯尊师重教,当清河知县时曾创设淮滨书院,聘请翁同龢(光绪帝老师)姐夫翰林院进士钱振伦担任山长,吴棠还为书院编写教材十七本,现在沉睡在图书馆里。吴棠任四川总督时曾创设成都尊经书院,就是四川大学前身,成立印书局,就是现在出版社,刊刻了几百种经史子集供士子学习苦读之用。足见旧时代官员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
吴棠次子吴炳祥有诗集《怡庐诗钞》二册,1000余首;吴棠三子吴炳和有没有作品流传下来,目前还不清楚;&v,N*vqWS&&吴棠侄儿吴炳仁有诗集《约园存稿》(上、中、下)、《味无味斋诗集》计1000余首;吴棠族侄吴焘有游记《游蜀日记》、《川中杂志》两本,&i]:T{2&&吴棠族孙吴增仅是历史学家,有《三国郡县表》、《三国郡县表补正》八卷。
明光四大家族胡、李、汪、秦中的秦茂林有《敦良斋诗集》诗歌近1000首,秦茂林的几个兄弟也都是文人,也有作品传世。李文忠后人李泽同写有很多文章,许多已在战火中散失,他写了《明光乡土志》至今没有找到,也许正在某个图书馆沉睡着。《滁州乡土志》是在天津图书馆找到的,已点校出版;《吴棠年谱》手稿是在镇江图书馆找到的,都在大家意料之外。说不定,《明光乡土志》有一天也可能意外出现。明光四大家族胡、李、汪、秦,三界四大家族程、吴、万、邵都有许多文人,都留有许多作品。另外,明光还有许多我们目前不知道的文人和作品,需要我们去查阅、寻找、挖掘、研究。
就吴棠一个人来说就有许多课题可以研究,如:吴棠有奏折有300万字左右,需要查阅点校出版。还可以深入研究:(1)吴棠与太平军、捻军、幅军、文贤教军、长枪会军、川黔滇苗民起义军;&{AbQaw&(2)吴棠与家乡、苏北、闽浙、四川;&9NTBdo%u
&(3)吴棠与漕运、吏治、水利、地方教育;&0FrmZ$&(4)吴棠与慈禧太后、恭亲王奕沂;&&]6])f,y\&(5)吴棠与卓秉恬、单懋谦、王茂荫、杨殿邦、杨以增;&H#IJ&w|&&(6)吴棠家族与杨殿邦家族;&$Q,Fr;&B&&(7)吴棠与袁甲三、胜保、僧格林沁、阎敬铭;&rPoPs@CBD&(8)吴棠与晏端书、傅振邦、田在田、伊兴额、吴凤柱、黄开榜、陈国瑞、李世忠、苗沛霖、金运昌、郭宝昌;\F;V69'&(9)吴棠与丁晏、鲁一同、黄钧宰、吴昆田、钱振伦、高延第、高均儒、孙琴西;&1&"'t5?XW&(10)吴棠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翁同书、李翰章、曾国荃、都兴阿、刘铭传、刘秉璋、黄翼升&pi)7R:i&;(11)吴棠与崇实、魁玉、张之洞、薛焕、岑毓英、刘岳昭、刘岳曙、唐炯、黄云鹄、周达武、李有恒、胡国珍;&@=&f2\hU&(12)吴棠与四川教案。等等。&USLG&G}R&&&&&&朱元璋、李文忠、汪雨相、汪道涵等明光历史文化名人研究课题更多。此外,还有许多历史文化课题,如明光《岐阳王李氏家谱》、三界《盱眙吴氏家谱》等家谱也是明光地方文化研究的课题。以上足以说明,明光不是没有文化,而是许多地方文化现象还没有被明光人发现,明光专门潜心研究明光地方文化的人员太少,研究多浮于表面、浅层。X{A|{u=
可见,明光地方文化底蕴深厚,需要深入挖掘研究,不研究就不知道明光地方文化丰富多彩。越深入研究,我们会越自豪。
三、明光地方文化需要埋头苦干
我们现在有一些人发表一些文章,出版一两本书,就觉得了不起,动辄摆出学者架势、大师派头,沾沾自喜,飘然欲飞,甚至得意忘形,不可一世,这是绝对要不得的,太肤浅。我们才刚刚开始,必须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做井底之蛙。
有很多人当面夸赞我(我指的是当面,背后怎么说,我不清楚),说我在明光文化、文艺方面特别是文史方面做了好多事,做出了很大贡献。我每次听了都大为汗颜,我觉得我只做了一点点本分工作,根本谈不上贡献,最多能称得上抛砖引玉而已,这是我应该做的,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完全不值得一提。有一天,我和中国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吴腾凰先生在一起,一个报社的主任问吴老:“贡发芹算不算成功人士?”吴老明确表示:“不算。至少加入中国作协后,才能说是小成功。”吴老的评价非常正确。我想,明光既然我不算成功,那么,其他人虽成功也不算太大。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飘飘然,忘了自己是什么身份。
中国文联直属12个一级协会,其中中国作协级别最高,正部级,且是行政性质协会,有会员8129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其他协会则为副部级或厅级,属于社会团体。大家知道的明光籍有两人,一个是武佩河(滁州第9名),2008年加入的;一个是李国彬(滁州第10名),2009年加入的。&武佩河是明光人,一直研究明光,描写明光,宣传明光,弘扬明光地方文化,但他不生活在明光;李国彬创作成果丰硕,但内容大多数与明光关系不大,他已离开明光,到省作协工作了。明光本土现在没有中国作协会员。
我曾经申请过一次,没有成功,不够条件。出版物申请条件是,国家级出版社出书1本、省级出版社出书2本就可以了,但要是独立书号,编辑的书不算,主编、主审书再多都不作参考依据,丛书号,自费的书级别较低,即使有几本书也难以获得中国作协主席团认可。因为现在只有要经济允许,自费出书太容易,所以中国作协吸收会员关键看创作成果,主要看在报刊上发表了多少作品。省级报刊(内刊不算)发表10篇、数字在5万字以上或诗歌500行以上,就可以发展为中国作协会员。我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有60多篇,近30万字,为什么未能加入呢,因为大部分是文史作品,不算文学创作,二是要求同一类作品小说或散文10篇、数字在5万字以上,小说、散文合在一起不行。我在省级报刊上发表的文学作品总数远远超过10篇,字数也远远超过5万字,但不是同一类。我打算选择在文学评论上突破,目前我已在《文学报》、《当代小说》、《安徽文学》、《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文学界》、《江淮晨报》等省级报刊上发表文学评论4万余字,再发两篇也许就可以申报了。
前一段,接到一个北京电话,自称是我的学生,在全国政协工作,叫我到北京找他,发表文章、出书也都可以找他;他说他已出书15本,请我看看,给予指正。我当时开始很怀疑,是不是冒名做广告的,因为经常有人冒充同学、亲戚、朋友之类推销产品。但他说我教语文,谁教数学、谁教物理,我就觉得不会有假,经再三回忆,确有这个学生,是上个世界90年代初在苏巷中学任教的职高学生,他叫窦忠如。是70后,上网一搜索,得知他高中毕业参军,从部队考取军校,获得军事学士学位,然后又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硕士,转业后分到全国政协一个部门工作。他确实出版了15本书,近500万字,且2004年就已加入中国作协,其中《王国维传》以崭新的人文视野,凝重的历史笔触,从新旧世纪之交的广阔背景上,再现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国学大师王国维短暂而又辉煌的50年跌宕人生中经历的时代风云、事变沧桑;《梁思成传》真实地展现了梁启超之子、20世纪伟大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梁思成波澜起伏的生命历程,以及他与20世纪“第一美女和第一才女”林徽因的婚姻和爱情故事,语言平实而不乏精妙,理性述说而满含深情,结构宏大而细致入微,情节跌宕而激流奔涌……写得不仅用心用情,而且更为用理、用智,令人感慨万端;《罗哲文传》刻画了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著名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智慧人生……窦忠如凭借这三部高难度、国学功底深厚、专业知识极强的作品中的任何一部都可以加入中国作协,这类顶级专家人物传记很多人都望尘莫及,不敢涉足这个领域,何况他还有其他十几部作品,有的很畅销。我可以武断地说,目前,明光无人能与他相比,滁州也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安徽省也不多。然而明光文化界竟然没有人知道他,滁州文化界可能也没有人知道他,安徽省文化界有没有人知道,我不太清楚。明光公开出版物(多是自费)加在一起,也不一定有窦忠如一个人作品字数多。窦忠如才是目前最著名的明光籍作家。当然,我们还不能完全排除比还有窦忠如更著名的明光籍作家,可能还有更多中国甚至是世界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只是我们明光人不知道而已。
所以我说,明光地方文化需要大家埋头苦干,认认真真,兢兢业业,踏踏实实,苦干实干,多干事业,多做奉献,千万不要满足现状,不要孤芳自赏,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唯我独尊,更不要把写几篇文章当成谋取某个方面权益的敲门砖。我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必须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四、明光地方文化需要加大投入
发展明光地方文化,就需要加大投入。
首先是加大人力投入。市里曾给文联编制3人,应当配齐。在此基础上可考虑扩编3-5人,天长文联13人,相比之下,我们相差太远。明光文联光靠主席任亚弟一个人打拼还是不行的,一个人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受个人兴趣爱好、研究创作方向和知识面限制,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更多的人,形成合力,才能做出更多的事,众人划桨开大船,众人拾材火焰高,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政协文史委只有一个编制,就我一人,需要增加人手,我一人精力有限,2011年,我们文史委原计划出版《再说明光出了个朱元璋》、《走近明光》、《明光历史人物》等书的,但因市里安排我做《明光博物馆规划方案》、《明酒文化博物馆方案》等工作,为做好这两个方案,多次随主席外出考察、查阅资料,用去了我大半年时间。加上省和滁州市政协安排的业务和明光市政协领导安排的撰写《政协志》及其他非文史工作事务,其中九届一次会议分配我的任务,就用去一个多月才完成,所以这一年,我基本上没有时间专门从事文史工作。如果文史委还有其他人,以上计划肯定能完成,至少能完成一大部分。
市文广新局创作室需要增加人手,在文学创作上要有突破。文化界用人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受公务员录用条条框框限制,发挥特长,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如却有一技之长又不符合文联公务员录用条件的,可以借用或聘用。对文人要多包容,文人都有缺点,没有缺点的文人就不是真正的文人。也可以说是文人个性,文人都有个性,有个性就有缺点,对文人要扬长避短,用长克短,取长补短。要不断发现人才,举荐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人尽其才。只有人人都能尽其才,明光地方文化才能真正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是在物力财力上舍得投入。明光文化研究、文学创作多年来处于自发状态,主要靠作者自己执着和投入。李龙创办内部资料性刊物《高地文学报》,持续近10年时间,资金基本上是李龙个人筹集的,相关人员也帮了忙,最高有捐助1000元的,也有捐助600的,我后来大多数时候一般每期资助100元、150元,有50元、200元不等,李龙有时还在报上公布捐助名单,予以表扬,如总第7期、第8期头版上就有。一个人从事一项事业,别人的支持帮助是坚持下去的动力。我以前个人从事文史特别是近代史人物研究时也得到过李龙的帮助。美国作家惠特曼诗集《草叶集》当年自费出版300册,只卖出去12册,还全是朋友帮忙拿钱请别人购买的,惠特曼不知道实情,认为很成功,非常高兴。正是朋友帮助,惠特曼后来获得巨大成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抒情诗人。我当时为了帮助李龙办刊,曾从李龙处拿报纸卖给学生,因印数少,李龙3角钱一张给我们,我们送送人,每张5角钱卖给学生,可以保本。不过,我只卖过两次。一次晚自习,报纸卖过下课后,我在暗处,一个学生在灯光下说:“我们老师穷疯了,卖报纸赚钱,还这么贵!”我听到后无地自容,从此不敢再卖。但我每次还从李龙处拿报纸,说是拿回去卖给学生。实际上报纸钱我付了,但再也没有卖过。因我是律师,我挤一点时间,多代理个把案件就挣来了,犯不着卖报纸,让学生看不起。我后来每期除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外,其余都放在千金床底,2003年初我搬家时,千金床底几乎堆满,我爱人未经我同意,私下里将其当废纸出售,竟然卖了70多元钱。我得知后非常惋惜,要是收藏到现在,已经是比较珍贵的资料了!这说明个人办报、创作、出书、研究,非常艰辛,实在不容易,没有别人帮助,坚持下去是非常困难的。
对于个人而言,有人帮助,会获得更大更快成功;对于整个明光而言,繁荣明光地方文化,社会和政府应当在财力上加大投入。几万元,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对于明光全社会和市政府来说算不了什么。文化投入与经济投入不同,不可能立竿见影。文化投入与受益之间有一个过程,但文化投入一旦受益就是长期性的,甚至是永久性的,一劳永逸。文化繁荣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经济繁荣对社会的影响只在一段时间里,文化繁荣对社会的影响是世世代代的,永久的,并且能影响到经济的繁荣。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影响了滁州一千年,为滁州人民创造了难以估计的经济效益,还将继续影响下去。高品位大手笔的外商到一个地方投资,首先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很少有外商愿意到文化落后或者没有文化地区投入巨资的。文化落后就意味着文明程度低下,文明程度低下的地方投资还能希望收回成本吗?因此,繁荣文化就是繁荣经济,重视文化建设就是重视经济建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一个地方,在经济不发达时舍得血本投资文化,当经济发达时,文化就会腾飞起来,带动经济发展。文化能充分显示一个地方软实力,市里应当高瞻远瞩,舍得投入,造福市民,惠泽子孙后代。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和谐明光,应当从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开始,舍得投入,才能获得巨大收获。明光作协创办《明光文学》,作为明光文学艺术界交流的平台,专门刊发广大文学爱好者作品,支持鼓励文学爱好者,虽是内刊,也能带来巨大动力,大大激发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出刊两期以来,社会效果非常之好。这是社会力量在起作用,如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再给予扶持,会更好。
第三,要把明光地方文化做成产业。经济奠定文化基础,文化最终要为经济服务,为经济服务就是促进经济发展,就要形成文化产业,获得经济效益。明光目前尚无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基地,需要认真规划培育。我们需要引进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明文化产业、农业生态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饮食文化产业、民俗文化产业、山水文化产业、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产业,让文化产业与高科技联姻,尽快形成氛围,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形成产业链,经受得起市场考验,逐渐做大做强做成品牌,发挥文化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我们可以打造明文化影视基地、建造影视城、演艺基地,我们可以打造吃、住、行、游、玩、乐、观赏、体验、购物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品,我们可以打造印刷、传媒、动漫工业园,我们可以联合外界筹拍《少年时代朱元璋》、《李文忠传奇》、《吴棠传奇》、《汪雨相传奇》、《汪道涵传奇》等题材30—50集长篇电视连续剧或电影,先把明光地方文化做起来,把影响打出去,把优势推介出处,形成产业,逐步发展成明光支柱产业,再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明光经济新的增长点,让它明光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使明光地方文化与明光经济互相融合,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但是我讲的都是真话,都是心里话,没有一句是哗众取宠。当然,过激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愿以此就教育方家。
一个政协副主席临退休时曾送给我两句忠告:“你是一名教师,你一直是讲真话的,但你到行政机关工作,有些真话是不能讲的;你是一名律师,你一生是主张公正的,但你到行政机关工作,你会经常会受到不公正待遇,你一定要能好好面对。”我一直铭记这个忠告。但我长期形成的性格,不讲真话,很难做到。不过一切问题,我一定都会正确面对。
&&&&&&&&&&&&&&&&&&&&&2012年1月19日初稿于市政协文史委&&&&&&&&&&&&&&&&
20&&&&&&&&&&&&&&&&&&&&&&2012&年2月1日二稿于市政协文史委
&&&&&&&&&&&&&&&&&&&& 日三稿于市政协文史委
上两条同类新闻:
主办:政协明光市委员会 地址:明光市政府院内 邮编:239400 联系电话:
E-mail: 皖ICP备号&&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明光村拆不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