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可以看的av网站什么证走到哪里都可以有工作的?

在中国的律师行业中有没有事务律师的岗位的,还是只要拿了律师证都可以出庭诉讼的?_百度知道
在中国的律师行业中有没有事务律师的岗位的,还是只要拿了律师证都可以出庭诉讼的?
提问者采纳
事务律师,在英美律师制度中是指专门从事非诉讼业务或部分诉讼业务,但在诉讼中,其出庭时的发言权受到限制。事务律师主要从事民商事等非诉讼法律服务和在低级法院如区域法院、裁判法院等出庭辩护、代理大律师与当事人洽谈、接收案件、会晤证人、调查取证等。律师港湾解释拟取得律师资格的人士,必须於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或其他认可之普通法适用地区之院校取得法学士学位(如所持之学位并非法律学,可再通过Common Professional Examination of England and Wales (CPE) 之考试),并取得法学专业证书 / 法律学深造证书。在取得所需学历後,仍要再完成两年的实习律师(&trainee solicitor&)实习期,表现良好,才可获认许在香港以律师身分执业。在中国大陆当然没有这样的称呼,但是有些年纪大的律师就是从事这方面的业务,他们凭借自己的人脉也能在律师界获得一定的名气。至于律师证目前来说就是出庭必备武器。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没有特定注册但是公司制的大所会有类似的事务律师岗他们只是分工不同,持证还是一样的,理论上也都能出庭除非特定限制比如退职的检法工作人员的出庭地域限制
现在的律师事务所基本是合伙制的,律师基本上是提成制,少部分律师事务所有一些律师是拿薪水的。一般来说,只要有律师证就可以出庭诉讼了,但对于原来是法官、检查官的有一些特别规定,比如转律师后2年内不能出庭等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事务律师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出国留学归来的人在思维上和一直待在国内的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尤其那些受影响比较大的人,在生活、工作、学习、恋爱、处事方面有什么不同-------------------------------日的补充--------------------------------这个问题有一些地方需要明确:1. 比较的对象究竟是谁
"出国留学归来的人" 和 "一直待在国内的人"是如何界定的?
我们是否在比较 “历史上所有出国留学并归来的人”和“历史上所有一直呆在国内的人”?
“出国留学”涉及很多国家地区和文化,不仅仅是欧美,是否应该分开讨论?
是在比较一个群体还是在比较个体?
若是在比较群体,一个群体的特征该如何概括获取?“出国留学归来的人”本身也有很大差异,有的毕业之后就回来,有些工作过一段时间。所学专业、从事的行业也各不相同。他们的共性要如何研究得到?
若是在比较个体,如何比较?一个人只能生活在一个选择中,怎么比较?
一些回答只是围绕着出国前后自身的变化。我认为题目所问之意是 从出国这个时间点开始,选取同样的时间点(例如五年后),生活在两个平行的宇宙中出国的自己和没有出国的自己有什么区别;而不是五年后的自己与当初出国的时间点的自己之间的区别。2. 如何排除非国内外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
对于同一个人,有些改变或许并不是因为国内国外的环境差异而引起的,而是一个人随着阅历的增长的必然结果。如何排除这些因素?
按投票排序
118 个回答
因为很多人问到,所以在这里说一下:这一篇回答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无论著名与否都不可以,非常感谢。我很早就设置了“禁止转载”的选项。您可以用任何方式授权他人使用自己在知乎上的回答。如果不希望他人使用,您可以选择我们新设置的「禁止转载」选项(使用说明:)。您设置为「禁止转载」的内容,包括个人、非商业机构和商业机构在内的任何第三方的转载都必须联系您本人获得单独授权,否则任何转载行为都将被视为侵权。-----我是一个价值观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非常传统(或者说正统)的人。我非常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节”,也非常能够理解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从伦理观到儒家的世界观人生观等等)。出国以后,我的一些变化有:1. 拒绝价值观和道德绑架(Don't judge)。 我觉得没有深切接触过西方文化的人很难理解这点。因为在中国文化当中,每个人都是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员,深深地和别人联系起来的。每个人都被别人评判,每个人都评判别人。而在西方社会,人是社会功能的一员,一个人的工作和他的私生活是可以完全分开的。西方人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独立,中国人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联系。作为一个文化上的自由主义分子,我非常喜欢这种“不轻易评判”的态度。特别是在国外见过各种阶层的人之后,更加明白各种人生的不同,人对于自己人生的难以把握,和人生、世界的复杂性。所以非常不喜欢道德和价值观绑架,也对此有比一般中国人高得多的敏感度(Don't judge是有教养的体现)。2. 世界很宽广,而且没有你想的那么难去走;人有很多种,不像你想象的那么不同。就像会两种语言的人更加容易学习第三种语言一样,接触到不同文化的人更加容易接受更多的文化。在国外呆久了以后,我觉得我是生活在世界上,而不是一个国家里。同时更换环境的心理障碍也小得多了(不觉得是件非常厉害或者难的事)。3. 辩证地看待问题。经常会对比中西两种文化和观点。开始珍惜两边各有的美好,觉得自己很幸运。4. 珍惜中国的各种美好。开始觉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收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非常幸运。会觉得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特别感人。会非常珍惜中国文化中人情味的这一点。觉得中国人有一种忍辱负重如平常、总是要活下去的、非常令人感动的生命精神。还有中国人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也是非常令人感动的。5. 习惯尊重他人这是西方人“独立”的价值观。因为不尊重他人的人在西方文化里很令人讨厌。尊重他人大致包括:不抱怨,不影响他人,不麻烦他人,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轻易评判别人,等等。6. 尊重规则和理解规则的重要性。非常讨厌破坏规则的人,认为这种人不仅仅是占了小便宜,更是一颗巨臭的老鼠屎,是破窗效应,是可耻的,是令人厌恶的,是无道德的。虽然很多时候我也能够理解他们的苦衷,但是还是为这种行为感到非常的遗憾。7. 善良,是个好人,并且坚持做一个好人。事实上,我性格太善良,人太好是父母送我出国的最大理由。他们说,如果我呆在国内,要不就变“坏”了(他们会很难过),要不就会很难活下去(他们也难过)。所以,我就出国读书了。然后,我知道了自己真的是一个挺好(至少不怎么自私)的人。然后,也明白了当初父母所说的意思。然后,大概是因为我在国外留学的缘故,大家都挺喜欢好人的(不像在国内,根据互联网的信息),我现在仍旧人很好,并坚持做一个好人,挺正能量的。8. 深刻的了解到世界的复杂性。对于任何事情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可能性。永远不把自己认为是“绝对正确”。(既是大学学术训练的结果,也是经历的结果)。9. 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10. 恋爱观受西方影响更加单纯一些。我觉得人无完人;一个人的本身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在恋爱关系中,一个人会不会和你一起变得更加美好,很多时候取决于你有没有这种美好的希望和愿意给予的信念;只要当初两人都是真诚地爱着对方,无论结局如何,都无怨无悔。
1 最难还是语言关现在还陆续的有很多人在问我申请的问题,而关于申请成绩的问题我已经由开始的85,100,1300的建议改变到现在的80,110,1200。以前我是觉得语言只是工具,是难掩一个人的内涵的。现在我才明白语言确实只是一个工具,而当你难以用一种工具表达你的所思所想的时候,当语言作为一种优势,由于环境的改变突然变为劣势的时候,再多的内涵只能带来更深的内伤。所以再有人问我相关问题,我无不苦口婆心的说,多选几门英语课吧,好好练好英语吧。不要找语言环境的借口,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史上继大学生活无比美好之后的又一大误人子弟的谎言而已。2 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在刚开学的international dinner上,和坐在旁边的印度人聊天,我对印度的了解除去宝莱坞和IIT基本就是各种带着隐晦贬低难登国际舞台的笑话,所以我在表达过对影片《三个傻瓜》的欣赏,陈述过宝莱坞电影数量全球第一的事实,并且印证了IIT在印度人心目中地位高于MIT之后,便只能用尽全力的辨析他的印度口音。印度的学生总是充满了一种说不上来的活力,虽然并不能说是朝气蓬勃,但也难掩其中的单纯和无忧。这个印度人便是抱着这样的情绪和我聊他对中国的理解,他谈到youku,谈到renren,还谈到其他许多。和我搜肠刮肚才想起来印度的首都相比,这些印度人才是真正在这个世界的比拼中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又想到中国政府一直在说的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言辞,这对比他们的所行,简直是矛盾至极,要我说开放facebook便是最好的宣传手段了。现在国内的年轻人基本上是被彻底的隔绝于世界之外了,在国内可能还不那么明显,但于美国看中国多少有些于中国看朝鲜之感。3 到底在急什么以前对我来讲,按部就班的升学是雷打不动的真理,大学毕业以后当然继续就要读研究生,好像推迟一年甚至半年都是低人一等一样。而到了美国才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是有工作经验的人,中国人反而成了年龄最小的群体。同住的一个Duke本科的Housemate今年毕业,之前我一直像对待小妹妹的对待她,一次不经意的聊起才知道她生于1984年,后来也不断的有机会认识她的同学,其中结婚生子后又返回校园的也不在少数。不能否认,当一个人有过正规的工作经验后,才能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才能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方向感,才能在更种场合的讨论中更有底气。我不能说我后悔出国,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我后悔没有工作一年再出来。4 申请录取无输赢中国人的逻辑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两极化的,一个人不是好就是坏,一件事不是输就是赢。我还记得当初申请的时候我给小米发邮件,问了很多愚蠢的问题,动了很多心机在和小米博弈。而小米说了一句话,“我只是帮助你更好的展现自己的优势,找到最适合你的。”当初看来,不过是一句官场上的敷衍而已。现在才慢慢觉得有时候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好的才是“赢”。用一个差的成绩和差的背景可能可以申请到好的学校,很多人会觉得赚到了,会有种我骗过了录取委员会,或者我赢得了这个学校的感觉,其实我看不见得,如果水平不够,去再好的地方也发挥不出最好的实力,自己受苦而已。而去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地方,才是最优的双赢局面。同理也适用于找工作的场合,我已经决定把做自己当成是面试场合的要务。因为找工作也没有输赢,找一个最适合真正的自己的地方而已。5 过往经历给谁看过于功利是最让我发愁的一个中国人的特点。到现在总有很多人问我,做这件事情怎么样,做那件事情怎么样,到底哪个对申请有利,或者说我这篇论文还没有发表到底该不该写到简历上。我想说不管多小的事情,只要认真对待,总能在其中收获些东西。何况,过去做的事情不应该是浮于纸面的服务于某一个特定目的的,而应该是真正抱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去在每一次经历中追求自我的成长。又像我之前写过的一句话,过去的经历是不能被决绝放弃的,不管你在哪你的优势都是这二十多年的积累,每个人最大的优势都是对母语的掌握,第二大优势便是对所学科目的理解,哪怕你觉得自己几乎什么都没学到。人总是知道的要比他自己想象的多,哪怕你真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也是你接触到了某个领域浩瀚知识海洋之后的感叹。所以,越早意识到这点,便能越早认真对待每一分每一秒。我以前一直以为人生可以有停止键和开始键,以为出国留学便是另一个崭新的开始。其实这最多只能算是暂停和开始而已。对过去的救赎是现在走的每一步,而不是对未来的规划。6 Don't treat yourself like a childAlways be professional. 要说我这半年学到了什么,就几乎都在这一句话里了。半年而已,再回想大学的环境,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幼儿园。每个人每天都是混混噩噩,毫无目的性的游荡。每个人都任性的把自己当作小孩,从没想过自己应尽的责任。什么是PROFESSIONAL?直译的话是职业,我想意译的话我们不如说“靠谱”。这个年头在中国人里要找一个靠谱的人太难了,不止是感情上,更是每一件生活小事上,在一个班上能让你放心的交给他帮你签到的人能有几个呢?更别提一个活动从策划到组织到执行的整个过程了。当然,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就好像大三的姑娘才开始步入化妆的奇异世界一样,而男生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意识到没有一件体面的衬衣便没有一个成功人生的道理呢?7 回国?不回国?中国留学生的趋势很好总结,总体来说,如果可能的话,会有近一半的人想去投行,近一半的人想去咨询,另外的一部分是快消或是跨国五百强。而这当中绝大部分的人心里想的又都是在国外工作几年积累些资本再回国,所以其实有些事情每个人都没有那么特殊,大家都是时代的产物而已。半年前,我信誓旦旦的要在美国找份工作,而半年后的今天,我也迫不急待的要回到国内开始自己的事业。当然,我的选择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只是我开始希望更多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价值下做出的一个决定而已。我也相信,如果不是政治和社会因素,会有更多的人做出和我一样的决定。8 全球人民都一样素质是个很玄乎的东西。到底什么人素质高,什么人素质低,这个很难一言以蔽之。但是,毫不避讳的说,我以前是盲目的认为外国人教育水平高,从而素质也就比较高的。现如今才发现,原来世界上的人都一样,该不靠谱的还是不靠谱,和国家无关。更甚,我和几个同学也总在一起讨论,如果不是语言和政治因素,以中国学生的综合素质早就称霸全球了。所以最后对那些对外国抱有幻想的和曾经的我一样的理想主义青年说一句话,逃避环境是行不通的,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环境。------------------更新-----------------------9 饮食与运动总听到有人说为什么外国人大多那么精神,看着舒服,很多人把这个归功于“水土”,但我觉得首先要意识到健身和保持运动的重要性,在美国有健身习惯的人是大多数,这就好像我们都觉得兵哥哥或军训教官很帅一样,运动对人的塑造是很明显的,所以坚持跑步是我现在在国内也在努力的方向。另外,饮食上虽然美国有很多的垃圾食品,但是也有很多人常年习惯于把沙拉当作正餐,一份沙拉的各种蔬菜搭配其实是非常有营养的,这个也是我出国回来后才喜欢上的食物。10 不要局限自己在美国很多学生有一个小主意或点子就开始联系人,最后往往能促成一个大事。在中国大多学生甚至是成年人都觉得很多事情是天方夜谭,不敢去想也不敢去尝试,这当然和整个社会环境有关,但也和个人的观念有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公司内很多人会觉得最高层的领导很威严,很高高在上,但我更觉得他们也是平等的个人,我在百度的时候就直接发邮件给汤和松副总裁,向他讨教一些职业规划问题和战略分析问题,这在很多我的同僚来看都是不可能想到或者做到的事情。11 创客精神我去美国之前对创业方面的东西可以说接触几乎为零,到现在我可以说具备了所有的理论基础,这都是因为在杜克的时候校园内最大的比赛就是创业比赛,最流行的事情就是创业,这种想做点什么事情的创客精神也被我带回了国内。12 回馈社会可能是因为我当时住在一个基督教的环境中,有意识的接触了很多相关的事情,虽然我对宗教观点比较中立,但是还是被室友们的奉献精神感动,这种在自己能力基础上对社会的回馈我觉得是很值得、很必要的。13 生活上的琐事另外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比如出门喜欢穿校服;比如会学美国人把一件长袖体恤穿在里面,外面再套一件短袖体恤,觉得很好玩;比如不管走到哪,不管穿什么衣服,哪怕是正装,也会习惯背着个双肩包。等等。
只说一些关于自己的改变。大三时出国,到现在断断续续(除去寒暑假回家的时间)大概有三年左右的时间。出国前总幻想出国后就是一番新天地,可以大展拳脚拼命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结交各种外国好友游历各国谈异国恋爱,可是。。后来发现,这仅仅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对于我来说)。学习各种知识是必然,可是有时候还是敌不过语言的障碍,上课并不能保证自己可以百分百听懂而且与外国同学小组讨论的时候也常常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想法(当然,如果你英语真的很好很好就没有这层困扰);出国前常常想,太好了,马上就可以交到一群外国的知心好友了,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深入交流建立友谊一定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可是现实很无奈,可能因为确实背景不同,语言障碍,性格问题,也没有实现这个,就更别提异国恋了。。。再是游历各国,这其实相对来说算一件简单的事,可是。。由于自己不会规划,胆子又比较小总是要找人结伴旅游,难免会间接促使各种计划搁浅,再加上经济原因只去过几个国家。。但后来我发现,这些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个人性格原因,不管你是在国外还是国内,你的性格决定了你会怎样做事怎样做人取得怎样的成绩。你的个性,你的意志力,你的热情激情,你的智商情商,你的生活方式,其实并不会因为地域的改变而相应产生多么巨大的变化。除非是在小时候,很多观念和态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并完全有可能从根本上吸收新文化新想法的时候,才会使得出国前出国后有很大不同。又除非,你本身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个人思想体系,能思辨能反省,那么也可以发现一些深刻的根本上的国内国外的同或不同。但是,无论我原来的性格也好观念也好多么顽固,也还是会有些改变。。毕竟这么些年过来了。。1.公共意识和公共素质肯定是比在国内的时候更强,会更加注意在公共场合的行为细节,也就是会更加遵守公共秩序和礼貌,比如注意说话音量不打扰他人之类的。。2.做事更踏实一些,不再一味急功近利,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过程和学到了什么上。3.每天生活在碧海蓝天水清草绿的大自然中,心静了,精神追求有所改变,更加崇尚自然朴实。4.学会更加真诚对待自己身边的人,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5.懂得了尊重他人的不同(这点上面有同学已经提到),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些不同,并不以这些‘不同’为‘不同’。6.幡然醒悟,你的人生并不会因为你在哪里而不同也不会突然被改变(巨大的人生转折另说),正常情况下,生命就是一种持续的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状态,你以前及现在的状态势必会影响及决定你以后的状态,不要幻想突如其来的变化或飞跃。量变才能质变。而量变来自一颗想变的心以及有效的持续积累。
人是一个会成长与进化的生物,除非出国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顽固不化拒绝任何改变和信息输入的石头,否则价值观和为人处事,多少会受到外面世界的影响的。我觉得大多数影响总结起来就是这样的:“他会接受让他活得更舒服的那些变化,同时保留那些让他活得更舒服的旧习惯。”因为人也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生物。比如说典型的 同学的答案,细细看来就会发现,这些几乎都是让人过得更舒心(工作生活分开处理),更省力(尊重规则,当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普遍尊重规则时,很多事情都会容易预测从而变得省力)的改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与人相处方面的(宽容,善良,尊重他人)。可以说是一个更成熟的环境导致我们可以去相对容易的实现自己本来就希望去追求的东西。那是不是像
说的那样,所有的改变都是本来就存在于我们心里的呢?我认为不是的。叫做"culture shock"的东西也的确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会有一个“遇到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 迷惑 - 思考 - 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见怪不怪”的区别就是,你会把它吸收到自己的价值管里来,也就是认同。我举个易懂的例子,也就是"セフレ"这个现象给我的culture shock。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炮友。以前的话我是完全无法接受这个概念的,觉得就是大逆不道,简直无法理解。到了日本之后,和朋友聊天,第一次听说到这个词。(那时候国内的风气还没现在这么普遍把,或者说那时候我还没接触过)我表示很震惊,很不解。但是朋友是这样解释的:“在我们看来,love和sex是可以分开的。sex只是为了健康(我更震惊了)而与一个同伴发泄的手段,如果两个人可以有默契不产生love,就还是可以很好地保持朋友关系。”当然我并没有马上接受他这种说法。不过那之后在漫长的生活中,我开始一点点懂得了这段话为什么有道理,西方国家的所谓性解放是什么意思,思维还未开放的地区所崇敬的贞操的本质是什么,等等等等。现在我已经完全能欣然接受这种价值观了。等一下,可是其他答案早说了,这只不过是“淫荡这种属性,跟她在哪无关,只看环境是否能给与她淫荡的机会” 啊??当然那种情况也是有的。但这里的区别在于:我自己仍旧是不爱好去做这种行为的。但是我可以接受他人去做这种行为了。我自己不做,不再是因为传统的贞操观的束缚,而是纯因为觉得对我没有吸引力。不好这口。可以接受他人去做,不是为了所谓的宽容而心里恶心表面赞同,也不是听多了看多了而习惯了,而是经过思考之后,彻底的理解了这么做的道理,也就是彻底接受了一个既不是出于自己原本的欲望,也不是从小就有的价值观。再说两个类似的例子吧。一个是“对于生活与工作的认真”。自己本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但是现在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有些事情哪怕麻烦,都是要做的,而且要做到位。最开始也许是因为社会风气让我们不得不顺从各种礼节习惯,但是逐渐就会理解礼节习惯的背后那种认真劲儿和奋斗的姿态是一个很有益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受到日本社会影响很深。一个是“开始觉得打扮和臭美是一件很重要并且代表了对他人的礼节的东西”。原本我们都觉得,只要干净大方就可以了。但是在这里我发生的改变是,开始承认对自己的装扮的确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因为美给我们来带更多外界的关注和友善。我开始意识到就算他人看不到,外表改变的过程对一个人的一天精神状态都是有很大影响的一个东西。最让人开心的一点,就是在稳定健全的社会里,可以发现自己逐渐变得单纯许多。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很少为了生活琐事或者社会体制相关的事情而担心受怕,好像什么事情都无所谓。大部分时候会觉得怎么在国内的人一天到晚老担心怀疑这个那个,有啥可担心怀疑的…………当然了,虽然关于日常生活的心态会轻松许多,但也会在别的地方有压力就是了。如果你问我,那在国外的生活到底有没有价值?我会说,绝对有。因为我觉得人生下来就是要去体验各种各样的东西,生命的密度才会很大,才会足够有意思。但是这种想法,也仅仅适合于有一颗比较开放乐于挑战的心的人。如果本来就不愿意接受什么新事物,觉得变化较少的环境更安心的人,出国了也许真的不会快乐。这也没什么所谓的优劣,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罢了。这种“我绝对不是这种人但是我也真的理解并且接纳”的价值观,也许是身处国外最让人受益的影响吧。
在荷兰留学回来后,我并不觉得思维上和国内的朋友相比有什么差异,更多的差异体现在行为上硬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我列举一下---------------------------------------1.更注重和亲人的联系。作为高中大学都是寄宿制的学生,自认为生活独立性挺高了,出国后最让自己觉得忧伤到无解的地方就是想念父母。2.祖国的荣誉感更强烈。这点应该是最好说的,在国内没什么体会,出国了才知道一个人代表一个国家形象这句话的意义。好在红毛国在歧视性上并不常见XDD3.对结婚年龄看的比较轻。我觉得这点最近真是愈发的明显了!老家很多同岁的男女同学都已经结婚生子了(88年的)。但在国外待了后,从邻居,朋友那儿看到太多了30多岁结婚人士,对中国女生27,8岁就觉得自己已经要嫁不出去这种观点无法理解。4.对人生各个阶段划分的看法不同。这个真的是感触最深,最需要好好讲的一点了一个普通的中国学生,23(±2)岁大学毕业,不考虑继续深造下去的话,踏上社会,拼搏2,3年,事业稳定,30岁前结婚生子,觉得以后的日子就这么安定下来了。一个普通的荷兰学生(这里我就特指荷兰了)21(±2)岁大学毕业,不考虑继续深造,踏上社会,工作5,6年,跳槽或单干,摸索到30岁找到人生最有事业心的阶段,结婚生子。我并不是想说国外的人更有事业心。而是中国人急切的渴望成功的心态和荷兰人踏实做事的态度的对比和思考。回国后我发现身边的朋友们真是太急了,恨不得小学只念2年,初中2年,高中2年,大学2年,恨不得早早踏上社会工作,恨不得老板一个月涨一次工资,恨不得自己25岁就能月薪过W,恨不得大学刚毕业就找个老公嫁了……他们觉得30岁前必须功成名就,家庭美满。有人说这是一种野心迫使他们渴望成功,但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因为不成功而对人生的迷茫对生活的失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说出口的同时你就已经输了输在对孩子教育上,输在价值观的强压上步伐迈的大了,会扯到蛋的。国外给我的教育是:我如今25岁,做了2年设计,也许下个月,我会因为自身能力的限制或是对技术上学术上的东西有新的追求,我就出国念研究生去了;或是对现在工作疲倦了,换份完全不同的工作,从头学习同样要花掉好几年时间。即使再工作快30岁了,我也不会有急迫感(真的要感谢父母的理解,所以和注重和父母的联系沟通能为自己得到他们的理解XD)不会因为朋友们孩子都能打酱油了而有自卑感这个思维的不同对我回国以后的影响是最大的希望朋友们,能
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在英国呆了第5年了,在各方面还是有些感受的。我想在国外待过的人与大多数普通国内大学出生的人相比,独立生活能力会更强一些。很简单,因为在国外你要生活,没有人可以照顾你。翻开人人,微博,朋友圈,你会看到无数的留学生在晒自己做的饭,在打扫房间。在这里你需要去适应别人的规则,别人的习惯,别人的要求。基本上每个毕业的留学生都可以在新东方毕业啦。第二,我觉得是思想上。我们每天看着外国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他们享受生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他们并不注重奢侈品,什么名牌包啊,IPHONE啊。他们甚至很自豪的用着他们的旧手机甚至是蓝屏的绿屏的,即使车价相比国内便宜很多,他们也会开着N手的小车。他们喜欢的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拿本书去晒太阳,路边喝喝咖啡,周末全家人一起烧烤或者吃个SUNDAY LUNCH. 而在工作的时候,虽然效率不高,但是一步一步,非常扎实,完成的工作总是很棒。我会深深地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人生只有工作赚钱。还有一点就是,不会觉得有钱人怎么样,因为有钱人太多了,特别是在国外的有钱人太多了。但不管多有钱,土的人依然土,难看的人穿一身名牌人家都以为他是假的。第三,人与人之间是美好的,人与动物之间是和谐共处的。虽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但很多小的城市小的镇上,马路上遇到个人都会点头微笑或打一声招呼,问候一句今天怎么样。推门的时候会注意前后是否有人,会帮后人拉一下门,下公共汽车会和司机说声谢谢。街道上各种鸽子,海鸥,天鹅悠闲的寻找着食物,狗狗很欢乐的散步。 第四,在学习上,我觉得我没啥资格说太多,因为成绩也不怎么好哈,但是我可以感觉到的是更多的是要靠自己,是一种培养你自己去探索的精神。每一篇论文,演讲都是需要你去找,去翻阅大量的书籍来完成的。第五,恋爱上面,其实很难界定我觉得,你可以说是开放,也可以说是混乱的。基本上在国外的恋人都会最后同居在一起,甚至有些认识可能只有一两星期,因为在外没有人可以约束,在硬件条件上也没有问题。当然好的一面是,这是一个全面了解对方的机会,无论是生活习惯上,还是情感上,默契程度上,都是一个检验。而异国恋几乎没有成功的,他们可能可以维持那么一两个月,或者三四个月,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一直等到回国的。对于寻找老外,在马上走走你可以看到许多外国男人牵着中国妹子,但是对他们的感情是否认真我实在是不想多评论。。至于中国汉子牵外国妹子,五年来我看到不超过10次。第六, 还有一点就是眼界,在国外你会有很多机会去别的地方旅游,看别人的城市,别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等,你会发现国外很好,但也没那么好,或者说国内不差,至少在硬件方面。我有个很大的感触就是,在英国,你随便指一处建筑,你都会发现他有一百多年,甚至两百多年的历史,但他依然矗立在那里,虽然外观可能有些陈旧了,但是当你走进去之后你会发现,它或是那样的干净整洁,一丝一毫,每一块地方都利用的非常好,你不会觉得它需要推到了。而国内还有几栋老建筑,历史,文化,底蕴在哪里!而新的建筑拿出来跟人家两百年前的建筑比比,有没有利用好,或者说有没有人家舒服,科学?但反过来,很多国外的城市显得死气沉沉,没有活力,而国内城市生机勃勃,你可以在晚上休闲的逛街,再吃个夜宵,在工作机会上也觉得国内会更多一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是在自信心上,毕竟会觉得自己是国外回来的,能力上不说,但至少在一开始的自信心上一定是有点的,对未来也是有期待的。其实还有很多点,特别是在服务方面,英国在服务上做的精致,另外在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其实国外也有很多很多素质很低的人,但是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不错的,比如开车啦什么的。要问我出国是否值得,我想还是值得的。要是问我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想还是在思想上的。当然,也会有很多的人出国后沉迷于各种酒吧夜店KTV奢侈品商店过着跟国内没有差别的生活,最后被退学,买假文凭或者转到野鸡学校毕业回家的。
我想来说说“自省”。大家都在谈论身处的“社会关系”,围绕生活、学习、恋爱、工作,或讲深夜电台故事,或谈人生哲学道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我最喜欢
的答案,因为里面提到了自我认识,而我认为这最重要。我是谁先从孤独说起吧,刘瑜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里这样写道: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她跟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gym、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办法,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每天的日子里,有大把大把的时间跟自己相处。虽然初中住校,高中离家,早已习惯,但是慢慢地,我还是明白了为什么路边的流浪汉会自己跟自己说话,就像漂在太空中没有坐标,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对着深深的黑暗喊一句“Do you copy?”。在留学生圈子里就好了么?话不投机,也是一群人的孤单罢了。能到在正确的频道上跟你产生共鸣的人,在哪里都很少。这种孤独,也不单单是留学生能体会到,所有人都会犯愁。在Quora上有人问
收获2万多赞同的第一答案提到:Nobody is thinking about you (or the gaffe [失态] you made today). People are thinking of themselves.认识到没有人关心你,事实上就是把太空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坐标系的可能性给排除了。那怎么办呢?就承认不存在这样的坐标系好了。每个人都是如此的不同,如此的独特。在一所美国小学做实习老师的同学告诉我,学校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跟正常的学生放一起上课,他们可能有认知障碍,也可能有性格障碍,就是比别的学生学得慢,还需要单独辅导。那正常学生不会看不起他们么?我问。她说,不会,学生从小就知道“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她教学生水墨花鸟画,一位“笨学生”不按常理,把一只鸟画在横横竖竖的黑线条旁,而不是花丛中。她问,这是什么呀?学生说,鸽子,它们生活在城市中,横横竖竖是他心中的高楼大厦。孤独和独特好像一个硬币的正反面。认识并且感激自己的与众不同可能是回答“我是谁”的第一步吧。再说说种族与民族认知。刚来美国,我对种族和民族的认识非常单一,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一个来自云南大理的白族哥们真得非常得白……这跟从小受到的教育有莫大关系。言必称自己为“涣涣华夏”,这让那55个民族怎么想啊。关于不可分割的西藏和新疆也从没在官方媒体上听到过来自他们的多元声音。带着这样的种族认识,我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而别人统统是外国人,最多分肤色而已。看了《美国种族简史》才明白了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在不同时期移民,有着不同传统。更进一步地,一方面不同种族有着相似的从底层向上流动的艰辛历程,另一方面即使相同种族每个人也都如此独特,这让针对种族的刻板印象荡然无存。就好像认识了天南海北的中国人,也就对地图炮不感兴趣了。对其他种族认识的改变,也影响了对自己种族的认识,明白别人更看重你个人,而不是你从哪里来,就像不关心你的血型,不关心你吃不吃香菜一样。谁让这里是民族的大熔炉呢。民族自豪感与个体独立,一码归一码。我做得怎么样我觉得国外入学申请的要求,已经在低成本下尽可能地接近全面和真实了。CV展示主要成绩,Personal Statement是自己讲自己的故事,推荐信是别人讲你的故事,GPA说明过去几年你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干得好不好,托福是语言关,GRE说明人不傻……在准备这些东西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陷入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循环,包括我自己。我也会后悔:如果大一的时候好好学习,GPA再高点就好了,如果去实验室弄篇论文就好了。这时,一哥们教导我说,他从来就不为过去的事情后悔,因为他相信自己在那个时候那个情况下,做出那个的选择一定是有原因的,自己的优点缺点从来都无比清晰,自己不可能不顾自己的兴趣或者超越自己的能力,突破历史的局限性。可能,接受现实的自己的确是件非常困难、非常残酷的事情。那么,那些什么成绩都拿得出手的学生怎么样呢?看看寄托和各个BBS出国版就知道了。每到申请季,“求签定”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这些学生,其中不乏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也都高高兴兴地把自己放到一个别人定义好的维度中,用一些数字来评价成功与否,与他们在高考中做的一样,那这四年的本科教育是不是也只是像个机器,把一个零件加工成了另一个零件了?他们心中有没有自己对自己的那杆标尺呢?在揣摩自己几斤几两的过程中,如果再听到别人拿到offer的消息,事情就更乱了。在国外找实习找工作时,不靠天不靠地地投简历也是一样的境遇。明明觉得自己水平还可以,为什么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而另一个不看好的同学却拿到了offer呢?当女朋友跟我抱怨另一个同学去了哪里哪里,心生妒忌时,我就问她:如果拿你跟她交换生活,你干不干?这时候,她心底觉得,我的生活没有那么糟糕,我为自己的优点骄傲。别人做了旁人看不到的努力,而我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虽然我知道,这时候我应该说,“好啦好啦没事啦” ?\_(ツ)_/?自信不多说了,这里引用
里的最高答案:小格格nichole: 很多人都会问我出国五年到底学到什么收获了什么 我告诉你们 最重要的不是英语不是文凭 对我而言 就两样东西:一是一种把我放到任何国家任何我谁都不认识的地方我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和一种名车豪宅已动摇不了我愿意每天坐公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而我认为 这两样足以让我受益终身。最后,以《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的两句话作结。原谅我真得太喜欢这篇文章了。以前一个朋友写过一首诗,叫《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我想象文革中的顾准、狱中的杨小凯、在文学圈之外写作的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许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作为刚刚回国的海带,还在国内的culture shock中,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生活:习惯一个人甚至喜欢一个人是个特别重要的点,不象国内做什么都要成群结队。回来以后生活里常发生的对话“你去干嘛?”“我去XX”“你一个人啊?”“为什么不能一个人去啊?“生活常识很高。特别是如果在国外比较愿意把自己跟外国人同化,比如去他们的趴,去他们爱去的饭馆,看他们的小资话剧,去他们的教堂(这些只是我的爱好),那很多搜集信息的方式和处理日常解决生活困难的途径都会成长。当然有些知识国内用不到,比如中国有了社会上的问题一律托关系,美国看问题严重程度,轻的找人帮忙,重的直接找律师,其他生活里的问题哪里都通用,比如面包怎么存储,哪种面要煮多久什么的。其次就是对宗教的追求,有些在国外呆的时间长的人,会真的像信教的西方人一样把主挂在嘴边的。信教的确实出国了以后变多了,从习惯到接受到相信,最后会改变三观的。这三观其中就包括对形而上学的认可,愿意去探究和思考更多哲学问题,而不是社会层面的。对于文艺和美有了更多的追求。生活方式上基本美国人的生活内容就是在中国有份生活的中产阶级那种,开车上班,有亲子活动,定期见各类医生(不开心了找心理医生),每周找时间跟好友吃个饭,会有个爱好,有这方面的圈子。会持续练习某种乐器。每年年假去旅游,周末全家去完教堂去brunch。电视看的不多,电影会去看,读书很多,聊天很容易聊到看过的书和思考的问题。买菜每周一次。工作:办公室政治。在国内的民企,外企都工作过,在国外做过政府和机构。所以可比性不太高。总的感觉国内工作办公室政治是个大头,人都太过于勾心斗角,国外比例很小。还有国内国外都有加班,只是国外network就是加班(可能是我工作类型的关系)一切是围绕实现工作目标。国内是大家加我也加,还要定时定量。工作态度上,国外的工作很多都是为了要enjoy。我不是很赞同楼上某位说的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有些社交类工作是很需要生活和工作互相融合的。学习:原则和兴趣爱好。国内的整个风气是怎样要求小孩去读经管类和理工类的就不详细说了,当然国外有家长要求小孩往社会阶层高的走,比如律师医生教授什么的,分类原则不一样。会接受国外的这些原则,主要遵循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专业。当然无论选什么专业,好好念都是可以苦过高三的。所以后来就习惯工作和学习就是很苦很苦的这种感觉了。我好像一年前有次和教授聊天说起美国,说那就是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是一个部件,当然有些重要有些次要,但是必须尽全力旋转才可以一直去你想要的位子,当然被飞出来了也不会死无全尸,只是旋转的这个状态超级辛苦。处事:比较神经大条,比如东西不会看护的特别好,特别如果是在富人区待得多,比较不会记得很多地方有扒手,东西放更衣室人就出来挑衣服了什么的,手机掉了也肯定找的回来。还有就是比较愿意帮助人,也愿意被帮助,与人为善吧。特别同意的观点,don't judge。大概因为自己本身在国外就是外国人,所以看了很多被judge的例子。当然生活上的独立也带来另一个不一定全是好处的特点,就是要自由。合则来不合则散的可能性很高,这点也适用于恋爱。要自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把很多事看简单了,因为发现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这样,只要去做就可以了,当然现在回来觉得,这个想法在国内还是稍显幼稚的。美国的整个社会阶层分类和财富累积方式都跟国内很不同,所以“做梦”的方式也必须不同。恋爱:其实哪里都一样的,好男人和混蛋都有。一见钟情和慢慢来都有。刚出国的小孩确实是没人管了很随便(其实国内现在也差不多),后来成熟了就蛮看中相处的,所以处不好再喜欢也必须马上散,不象国内狗血剧情很多。这跟独立和自由又有关系了,在国内甚至会被批很自私,很多国内小孩在国外因为恋爱问题见学校心理医生,最后被扒出来家庭教育很多问题,比如过度在乎别人的感受,或者开始了就要负责,又或者太孤独对恋爱依赖感很强。后来习惯西方那套以后我看他们反而活得很好,我猜是因为一个人在外本身就跟国外的独立性很契合,所以用国外的方式更好承受。还有就是速度和节奏。一般是想清楚了心理和生活可以承受了才进入下一步,either恋爱or结婚or生孩子都是。(生孩子可能会意外:P)第一次答题,望多指教。
在海外生活多年,我最大的收获是:相信人生有很多可能性,人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种。不会因为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就要死要活,也不会因为周围人都做某件事就强迫自己也按照相同的方式生活。我更看重内心的自由和幸福。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这个问题太大,基本相当于完全无法回答,建议修改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范畴太广,所以所有的答案都会不由自主地带有强大的主观色彩。想说三件事:1、觉得在《锵锵三人行》这个节目中,2011年有一期,陈丹青和嘉宾讨论得非常好。推荐看看这个8分钟小视频。一正一反两件事都说清楚了:留学有她的优势,容易成材;留学的优势,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用上。2、同一个节目,还是陈丹青,讨论过说话的问题。链接在此:
题目是:海归派“不会说话”更显率真。讲述国人语言资源匮乏(受某东东影响),我个人也比较同意。3、我自己想说的是,心态上有很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不贫穷了。贫穷在这里的意思,不是钱,而是类似“贫瘠”(好吧贫瘠是用来形容土地的)。中国的很多问题,都跟这个词有关(好吧大家都懂是某个东东剥夺了大量资源)。中国的物质少,资源匮乏(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朋友们应该都有同样的感受,即便在超市里也很明显)。我们有高楼大厦,但缺乏好的设施。拿北京举例,楼特多特高,密密麻麻,但洗手间很少还特别脏,车站连几个像样的能坐的长椅都没有,公园里广场上没有直饮水。公交车上永远没有座位,好学校的名额永远有限,去大医院看个病都要熬夜排队挂号(定期去北大看牙医的朋友们都懂;有一回我晚上在东单逛街,八点多协和医院就排队了,为了明天的专家号。得了重病的病人从外地来到北京,家人抱着被子在医院门口打地铺)。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有点扯远了。留学回来的、受影响比较大的,其实相对而言心理比较健康——不,也不是“比较健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而是比较正常。国人的很多心理疾病都是由资源匮乏导致的(而心理问题比物质匮乏本身更可怕)。大环境是扭曲的,你不能要求个体不扭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吃不饱饭,活得紧紧张张,竞争近乎变态的激烈,人很难有机会、有能力、有心情,去读书,去健身,去活得很自我,去放弃与别人盲目比较,去相信公平,去活得真正快乐。真正快乐不一定与物质充裕直接相关,但物质匮乏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快乐,即我们用俗了的那个词“幸福感”。觉得自己说的话主要是论述,缺乏论据支持,改天有空,有可能来改改。
嗯,高二出国,现在已经在外面呆了四年了。我知道这个时间其实对于大部分出国上本科甚至读phd的人来说大概也就算个beginner,但是因为之前在国内的时候整天呆在寄宿学校,对娱乐啊八卦一类的也毫无兴趣,几乎可以算是不谙世事,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思考人生上了(突然觉得学生时代好苍白啊~)所以出国留学的经历基本就是对三观的塑造过程。期间也见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感觉...嗯...大开了眼界吧。1.一定程度上,保守的越来越明显了。在国内的时候觉得自己还是个有新思想的青年,满脑子都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主意,但是出国之后有时觉得自己还是传统一点比较好,或者说,比较安全。2.变得更加理性,而且更爱国了。我见过刚初中毕业就出国的小愤青,每天在FB上说中国这不好那不好。曾经在FB上跟其进行过一次争论,后来想想,当时上初中的时候每天不也都是在抱怨应试教育约束学生的创造力么?可是如果真的采用了美式的因材施教,以中国的情况,真的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跑题了)3.办事都按着规则来。国外绝大部分地方的网站介绍,流程指南都很详尽,完全可以实现在避免跟别人沟通的情况下完成工作。如果就北美来说,我个人觉得整体都很有社会公德心,简化一下就是“我对你好,你也对我好”的模式。不知道这样可不可以算是另一个层面的“天下大同”呢?4.不再对底层工作产生鄙视,更有包容性。很多留学生都是拿底层的劳务工作当兼职的,送外卖啊收银员啊做汉堡啊卖化妆品啊...有时回国之后看到这类工作的人不由自主就会感同身受,然后就突然理解工作的辛苦了。5.更加“以人为本”了。国外挺注重人权的,不得不说在国内的时候,在街上看见打扮奇特的人或者残疾人很多人都会一直盯着看,甚至已经走过去了还要回头再看一眼。在国外大家只把这个当做你的个人行为,而不会额外给更多的judgement。不过也正因为可以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于是整个人就变得:更土了。6.自娱自乐小能手。孤独寂寞在所难免,总要找点乐子嘛。-暂时想到这么多-
出国三年,回国过暑假。前两天去火车站买票,排队的时候习惯性地离前面一个正在窗口的人一米多远的距离,结果被后来的人以为我不是排队的而插队了。-————————————————————————————————上面算是引子吧= =生活上:懂得尊重别人的个人意志和隐私。也希望别人能够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坚定地奉行一个原则:只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打扰、干涉到别人的正常生活和正常权利,那么任何人有权过任何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上:能力最重要。人脉其次。要懂得尊重共事的人。学习:学校只告诉你需要你达到什么标准,想毕业,就要达到这个标准。至于你怎么达到,怎么努力,这个过程,没有人去管你。达到就毕业,达不到就不毕业。要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恋爱:如果有合适的人,18岁结婚也可以。如果没有合适的人,40岁不结婚也可以。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不是耍流氓,不以恋爱为过程的结婚才是耍流氓。婚姻应该是爱情的结果,如果爱情在婚姻中占有的重要性不是在第一位,那么对这桩婚姻持怀疑态度。物质对于婚姻真的不是那么重要。暂时就想到这么多
相对而言见识多一些,较少用标签来划分人,比如“出国留学归来的人“和“一直待在国内的人”
简单说说自己现在觉得跟国内朋友的区别,不具有普遍性。1.对陌生人的戒心比国内同学低。2.不论什么情况绝对按照规则做事,会很鄙视企图凌驾于规则之上的人。3.不仇富,不愤青。4.不觉得公务员是一个很好的职业。5.自主能力肯定比国内的同学强,虽然我不会做饭,但是我有底气说出这句话,留学生都懂的。6.英语谈不上有多大长进,但是写的essay给国内985/211英语专业同学看会被说不像中国人写的,这点很confused。7.耐得住寂寞。上面似乎都是好的方面,下面说说不好的方面1.很反感“中国就是这样”这种话,经常被人说装B,矫情。2.消费水平比国内同学高很多,经常被误认为是土豪。3.时不时的会表达出“崇洋媚外”的态度(譬如羡慕外国护照好使),被骂是走狗,不爱国。4.有时候会极端理性,比如我到现在都觉得李天1不该判那么多年。下面这两条是我觉得差别最大的:1.我是出来学习的,不是出来睡洋妞的,洋妞也不是那么好睡的。2.大学真的是能学到东西的,大学真的是很累的,论文真的不是网上抄的,University的意思真的不是“由你玩四年”。
【携腰!(谢
@张亚 邀请
( ̄ˇ ̄)~)】小弟不才,美帝top30金融工程硕士毕业第二年,现在在洛杉矶一家金融咨询公司任风险控制经理。杯水车薪After tax $70k/year(bonus not included) 的样子。大概看了下大家的答案,真是特别感慨,也许只有真正跳出围城的人才能发现在自己的心中其实永远留存着对城内世界的无限眷恋。但是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一定还会坚定的选择出国。来美大概三年半,从刚登陆北美大陆的小白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孩子,其中的滋味也许只有自己知道。首先,对我影响最深,也是最吸引我来美帝的原因是一种“roll up your sleeves and can do spirit”只要你想,并且愿意付出百折不挠的努力,就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景。这就是美帝最大的魅力。(诚然,作为外籍人士,gov的政策还是比较吃紧的,
h1b、ceiling、getting
attached to the natives……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简单说一下我的经历吧~刚来的时候就狠下心发誓不再花家里的钱,要开始经济独立,所以开始一边听lecture一边削尖脑袋跟Phd们抢TA,RA的活干,当时正好我们学院的一AP(现在已经转正了)手下的Phd TA回印度探亲了,于是知道消息的我当天就发email跟他说我可以胜任。第二天去他办公室,他直接泼我冷水,大意是:你才刚来这学习不久,各方面还不适应blahblah……然后有备而来的我告诉他我托福口语29,GRE计量满分,还跟他说我本科的时候早就自学金融数学的那些内容了,完全可以代课。他还是有点犹豫,就让我给他用实分析证明MM定理(公司理财奠基定理),我直接给他推出了整个演算过程,并且把所有后人补充的推论和在不同条件下定理的演化完整的陈述了一遍。副教授当时就震惊了!!他没想到一个asian能做到这种地步。。我很清楚的记得他那个时候对我的评价:“Goodness, you are the most amazing genius that I have ever seen!”(LOL当时答主简直爽( ̄▽ ̄)~~LOL)幸运通过考察后,我当了大概2个多月的本科金融数学课的助教(因为我本科就学数统的,所以金数的那些内容比较easy嘿嘿~╮(╯▽╰)╭)。就是这件事更加强我的信念:Impossible=I’m possible. 遇到困难首先不要退缩,而要去学会argue,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来的。美国人特别喜欢有自信的人,(貌似他们拍照都咧个大嘴把他们那口白牙露出了噗。。)Anyway,就是这种特殊的氛围让每一个都感到自己的潜力一定会激发出来,我是最棒的!那种由衷的自我肯定真的是一种对人格塑造很有益的财富。对了,这事还有个尾声,之后副教授问我有没有跟他一起搞研究的打算,并且愿意提供全奖,但当时我已经签了Apollo的offer所以就婉拒了。。现在他还经常跟我讨论实证金融界的一些问题~邀请我一起去参加学校里的一些seminar.~~(Thx @Neal) 相对比而言,在国内,总让人感觉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凝滞感。好像你的背景就能决定你的未来一样。是的,你可以很努力很拼,但是社会资源越来越倾向于一些利益集团。在我读本科的时候,很多教我书的老师都是非常牛X的人物,但是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总是感到一种急功近利和攀比的色彩。恩,说说学习吧。我大学四年基本上是比较作死的即视感。经常不要命的准备各种考试。还以为到了美帝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噗哈哈,我真是天真的可爱(穿越回去掐自己脸一下!)到了这边,大概一周5~7本金融专著吧,大概每天好几道巨变态的数理证明题吧,大概隔三差五来个quiz吧,大概每节课都被教授笑脸盈盈的cold call起来回答问题吧…………我们的boss绝B是control freak!!变态杀人狂的近亲,简直不把人当人看……可是就是这样,班上还有很多人觉得非常轻松?!?!唉…大牛的世界你不懂T T当时我们班上有来自耶鲁数学系的畸形学霸、来自卡耐基梅隆计算机系能在一周之内编出期货交易BOP运营系统的Geek还有来自伦敦政经的超级学帝两天一本金融专著然后写10k字的文献综述。。。。。。。。(m( _ _ )m)所以啊啊啊,如果你想见识各种大神,美帝欢迎你!恋爱……比较让我无语的一个话题,我能忽略吗……(匿名用户:你都写到这了不在乎这一点……)好吧。。在美帝读书期间追过一个在我们学校社会系读书的LA白人女生,(追之前半年跟ex分手,她结婚了…),自己暗自衡量了一下:小温子你可不能孤独终老啊!
正好当时是homecoming,学校有各种活动,我跟一白人哥们开了个吉他表演的摊,然后那天哥们叫来一堆人捧场,其中就有那个白人女孩。后来经过一个月非死不可、推特、hang out的交流感觉彼此都有好感就在一起了。
她这人很nice,我们一起开party请自己的朋友来玩,然后她和我一样也是吃货所以一说起美食完全无国界无障碍的好吗~~但是后来临近毕业,她收到UMich社会学全奖offer来问我要不要跟她一起去安娜堡,可是我不太愿意离开大CA,而且那会儿还在德勤洛杉矶分部实习,然后就跟她约定她读完phd我就propose((?_?*))。后来我正式开始上班,她去攻读phd,她经常给我寄一些小礼物明信片,我们每天挂skype聊。。然而,公司一堆有的没的事情经常让我加班到很晚,而且安娜堡跟LA也有几个小时的时差,所以渐渐的我们之间联系不像以前频繁,她开始怀疑我刻意忽略她,甚至指责我又有了新女友。。去年Valentine的时候她回LA来看我,本来约好要一起去Santa Monica吃晚饭散步的,结果公司正好要开紧急会,说是一个客户的保险金出了点问题可能涉及欺诈,然后给她匆忙打了个电话就赶到公司了。唉,后来的情况就是她一怒之下买了当晚LA-底特律的机票一句话没有说就走了。。唉,她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Chris those days were fabulous.”I JUST FEEL LIKE I WAS A TOTAL BUMMER…WHAT
THE HELL WAS I THINKING!!!ASS-A-HOLE!!! SUPER DUNCHE THAT’S WHO!!!!!!!!本来约好一起在OC买一栋house前院是她的花园后院是未来孩子的秋千、篮球场呢,唉。就说这么多吧。。恋爱这方面,哥真心吐槽无力了。。放我一马吧。。心情突然有点Low,先写这么多吧,以后有机会再补充。
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的人思维所受到的影响都会不同。我拿自己举个例子吧,应该能够代表一部分留学生。生活:比较独立。我在国内时候也在外地上学住过校,和在国外一人生活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国内校园宿舍每天只需要打扫自己床位下面一小块地方就行,卫生间有清洁工,衣服有洗衣房,空调坏了有维修工,每天有人倒垃圾和给饮水机换水,妈妈还时不时快递来一箱零食。在国外,换灯泡倒垃圾换家具搬家通下水道掏水槽里堵起来的头发都一个人搞定,以前连洗脸池都嫌脏,现在分分钟跪在地上通马桶毫不嫌弃。工作:我在国内外都没正式工作过,只有几个月的实习。国外最好的一点是,大部分工作(比如投行或者科研行业就不属于其中)每天能定时下班,大家没有加班的习惯。学习:英文水平比以前强很多......恋爱:更开放一些。在国外生活过的很多人能够接受在传统中国思维里不可思议的恋爱方式,比如先 dating 再进入 relationship,open relationship 等等。「一定要和处女结婚」的男生经常被嘲笑。处事:包容和尊重「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是我在国外学会最深刻的一点。
下车的时候总想跟公交车司机说谢谢
1.最大的应该还是理解和包容,尤其是跟自己背景不同的人。比如之前如果遇到湾湾很多人肯定会跟他们argue台湾只是也必须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在那呆过之后接触的人多了发现这真的就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跟我们不一样,不存在谁能说服谁,因为可能两边的教育都只是片面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句人尽皆知的话,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出来,结果全班哄堂大笑,不是讽刺的那种,他们就是觉得很有意思或者荒谬,一个劲追着问。还有说到军训,我表示大陆学生大学一般都军训,还有打靶,有的人高中入学也有军训,于是全班,包括老师,都马上恍然大悟状:你看,果然是全民皆兵啊!搞得我很无语,只好反复解释那只是一个仪式性质的。因为他们一直受到的教育就是那样的,觉得大陆是一个武力震慑为主的国家,所以才有很多导弹对着台湾。。。后来我们就不再试图讨论统一或者是现在谁是中国的代表者的问题了,因为实在没必要。2.应该是尊重。比如之前可能去饭馆就觉得服务员是为自己服务的,然后很多人用对着servant的态度对服务员,但是出来后发现很多地方是很尊重他们的,通常会觉得别人给你提供服务是帮你,于是就反复道谢,招呼的时候也会像对朋友那样说ask for help。3.恋爱方面可能就是国内的时候很多会奔着结婚或者有一个什么结果去,但是在外面很多人尤其是学生阶段遇到的都是不同地方来的人,可能结婚的话确实不很有希望,于是就在单纯的喜欢的状态下“今朝有酒今朝醉”了,目的性比较差。4.我觉得我是更加爱国了。可能在国内的时候接触的社会问题负面消息比较多,就觉得中国真是一团糟,也会去泄愤骂社会什么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但是出来之后,尤其是被人歧视或者怀疑的时候就特敏感,觉得谁侮辱中国都不行,就不会跟着抱怨说中国不好,就会各种拼命解释。在外面自己代表的也是国家形象,守规矩讲“素质”了很多。5.生活上发现自己的胃适应能力真强!原来吃着要吐的奇奇怪怪的东西居然吃多了也习惯了!!罐头、油腻大肉肠、口味奇特的通心粉我居然也甘之如饴了!!!6.学习上会觉得他们比中国国内的教育严谨一点,不敢随便应付作业往上交了,因为有时候哪怕找老师套过磁之后,他打起分来还是毫不手软!久而久之对待学术就比较端正,虽然考完不久还是会还给老师……囧。。。7.处事的话还有很多可以吐槽!!我发现国内有一种奇怪的氛围:自己的利益被侵犯了之后(比如有人插队)很多人都只会暗自生气,嘀咕几句,一般不会直接说,可能是怕“撕破脸皮伤面子”?或者是不想惹事。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话就会让那些人越来越有恃无恐,或者装作不知道去侵犯你的权益。于是后来我也会学着说:“You are in the queue.”维护自己的权益。租住的地方public space被占用做别的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当然是投诉或者什么正当途径,还是会避免正面冲突。。。好吧我比较软弱。8.对人的防备比较松,心胸开阔了,因为马路上不认识的陌生人也会对自己笑,会无偿帮自己蛮大的忙,所以也就会尽量去信任帮助别人。9.额……这个可能是我独有的,变“鸡贼”了。。。如果帮助别人或别人对我有好感的时候,我会尽量说几句简单的普通话,或者直说自己是中国人,增加他们对中国的良好印象。。。太羞了,捂脸遁走。。。。
我出国两年自己的变化是很大的,尤其是很多观念想法跟国内的朋友们会谈不到一块,我自己也在想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因为出国导致的还是由于环境变化大自己独处时间变多,而导致的更有时间去思考一些东西,或者是自己本身就在慢慢成长成熟。但不管怎么样,自己的很多观念变化发生在出国的这两年,所以就姑且算在这里面。之所以有这种对比,是因为自己的以前各种能聊到一块的朋友,有时慢慢开始有些话题谈不下去不理解了,但要声明的是,这无关好坏,不是说我的有些观念想法他们无法理解就显示我多优越,绝对没有,就是看问题角度不同而已,我在想如果我一直在国内或许也是会像朋友这样的思维吧!另外就是不能说出国一定会有什么变化,也分人吧,我觉得这里面很多人肯定在面对文化冲突环境变化时有在思考一些东西的,毕竟认识很多人出国也是吃吃喝喝玩玩,一直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无关好坏,说真的人的本质内在不会觉得由于出没出国就有多么大的变化,但出国的经历让好多观念和心态的改变我认为至少对我来说是有用的可以帮助未来工作生活的。再就是当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不要觉得是一种身份或优越感,我自己从来不觉得回去找工作时候留学的背景能多么实际的加分,牛逼人太多,不敢狂妄自大,有人国内读书,有人国外读书,仅此而已,每一段经历都会有让自己成熟成长的地方,就像有人回答类似有钱是什么感觉,在某某大公司是什么体验一样,你能说人家就是在炫优越感么,只不过愿意去分享自己在国外生活读书的感受和体会,不出国有不出国的好,出国有出国的好,没什么谁优越的,也不要就动不动来嘲讽我们这群人,因为这一段经历让我觉得自己有变得成熟,我也就愿意记录下来。如果我在国内读研工作,那么几年的时间肯定也会有不同的感悟,我也同样愿意把这些进行分享,仅此而已。第一点也是don't judge,这是这两年让我明白最多的,我现在比较接受的是,如果有观念冲突或对问题的讨论,你可以不agree他人的看法,但是可以accept不同的观点,不要轻易去否认别人,大多数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一定有对错的~何况很多东西你怎么就知道会不会是自己见识的太少懂得不够多呢,轻易去否定或者下一个自以为是的结论还是感觉不太好~这个问题没有经历多种文化冲突的时候根本也没有想过。当然以前毕竟一直是在学校,没有出社会,这一点的理解在留学或是国内可能不是必然的因素。可是每次在网上看到评论议论之类的,觉得很多人特别容易给人扣上某种帽子之类,会用自己主观的印象去嘲讽评判别人。总之,don't judge现在算是我与人交流交往的一个原则,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哪怕脱离就事论事的理性讨论,严重到人身攻击,我也不会去说这个人是个怎样怎样的人,或者用难听负面的话去扣在别人头上。第二点是尊重和包容,看到有人说包容是因为见的东西多了,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尊重也是同样的。尤其在美国这种多文化多背景融合的国家,见到不一样的东西太多,开始新奇,慢慢包容,对于存在的每个个体文化思想都保持尊重,对每个人选择的不同生活方式保持尊重。第三点就是女性独立,但不极端女权。很多东西对于男生来说都不是事,什么恋爱结婚生子,就算家里催,但说真的,感觉压力不会太大,毕竟没有词叫做“剩男”,但放在女生身上就压力好大。还有就是,好多身边朋友依然把男朋友当做最重要的,不操心自己的工作事业,天天想着怎么能让男友不受家里的委屈之类,一切以男友的喜怒哀乐为准,不去想自己要赚多少钱,而是想男友能赚多少钱,可不可以养活自己。还有就是公主病,还假装自称女汉子。其实这些或许跟有没有出国没关系,但在美国能明显感觉到女性是很独立的,恋爱结婚并不是多么紧迫一定要完成的事情,自己和男友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不是说结婚之后他事业不好我就一定过不好的那种。尊重女性也不是出门要男友拎包拿重物,确实体力上有差别,但是你既然买了包,为了好看为了搭配,就不要推给男人,你是多虚弱连一点重的东西都拿不了。还有就是从动手安装床桌等家具到在厨房做个饭,没什么是你一定不能做不该做的,一个人的时候什么都能做,也不会觉得就多了不起或觉得多委屈。有人把女强人妖魔化,但是有着自己的事业,想要很好的发展,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什么不对么,每次在家里跟亲戚朋友说工作的事,就都让我要么公务员要么就是那种安逸的工作,然后说反正也不需要你挣钱养家,也不用当女强人,可是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可以一边追求事业,也可以同时顾家对老公温柔的么~这一点说的比较多,是因为关于女生独立的这个看到很多身边人不好的经验,或者过于依赖的性格很吃亏,包括关于工作被人劝的也很多,所以比较火大。但其实越来越多女生还是挺成熟明白关于独立关于感情的东西~跟经历有关,出国不是必要条件。第四点就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说真的,我如果大学毕业去工作,当时的心态可能就是,在这个社会,我就该工作的,没什么原因,同样没什么动力,跟着人群一起走而已,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我是逃避入社会和工作,所以也是出国的一个原因。同样或许大学没什么特别触动我神经的东西,也就没什么目标。但在美国这两年,有了很多以前只是梦想的一些体验,却可以实现,就开始觉得没什么是不可能的,慢慢有了很多想要去做的事情。开始喜欢烘焙,了解健身的必要,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每次都会很愉悦,慢慢的想要去体验更多,想要见到更多,开阔眼界见识是无止境的,自己看到的了解的总是太少。但如今实现梦想,做想做的事很多时候需要花钱,于是特别实际的我想要去工作,去赚钱,想要过那种努力工作一年,然后利用年假和假期去做自己爱做的事,想去的地方,学新的东西,想过这种生活,所以再面对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很积极的心态,不会觉得是我不得不做的事,不会充满负能量和抱怨。换句话说,我自己还在想过出国有没有必要,有没有用,对于工作没什么概念,就是觉得该工作了而已。但现在自己对目标梦想规划特别清晰,不会出现很多人会有的迷茫的状况。我觉得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直接影响我处事的心态,让我能有正能量。而且个人性格原因,我极少会有心情不好负能量爆棚的时候。最后就是家庭很重要,我追求事业追求财富,但我始终明白父母家人最重要。如果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我还是会选择家庭。国内好多家庭模式都是男人陪伴家人孩子的时间较少,参与的也有限,经常听到人说太忙了,没空管家里,没空陪小孩老婆。曾经上课的时候一个教授跟我们讲他的日常作息,他是芝加哥摩根的一个投资部门的经历,想想都是很忙碌的,但他的生活安排中始终是有分给妻子孩子的时间,每天一两个小时周末的一天,这一点让我还是挺触动的,还有其他的老师聊天,总会特骄傲的提到自己的老婆孩子,会有感觉就是家庭重要性高过事业。因为知道的国内一些其他父亲,都没有说把陪伴家人当做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情,应酬晚了回家就睡,工作忙了出差说走就走,错过了太多孩子成长的过程,以为只要赚钱养家就行了。这一点我会跟未来老公沟通,我不要求他顾家不顾事业,但一直要能有时间陪伴家人。一起度过一生的是爱人亲人,不是名声财富。其实中国人对家庭是很重视的,我说这一点都是关于父亲的角度。就像看爸爸去哪,里面的爸爸总会说这是难得到可以和孩子单独相处的机会,难得的可以陪孩子玩看他成长,这可能是唯一能单独和孩子在一起以后机会就少了,无一不是孩子基本都是妈妈在带,我就想说,孩子是你的,陪伴孩子还要借助一个节目,why.....关于政治,关于国家,不想说太多,套用那句话“外国没那么好,中国没那么差”~~~~~美国优于中国的地方确实很多,会有差距,但现在不是由此去抱怨国内,而是觉得如果国内这些方面也能变好就好了,确实中国仍在发展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美国国内也没有那么太平,人们满意度也没那么高。所以觉得,国内挺好的。最后说一下我最讨厌的问题,为什么回中国。就像出国后第一次回家,好多人就说美国特别好吧,以后移民吧,我如果说以后想回国,就会问,为什么回国啊,回国干嘛,可别回来。。。。。。。我相信好多留学生都被问过吧!我个人的想法就是,我从大学起就离家特别远,到现在六年多了,很讨厌这种一个人在外面漂的感觉,不说安全感归属感什么的,但想到回国想到去离家人近的地方生活工作,就会心情很好,同时跟男友异地异国四年半了,也真的不想再继续异地,想能在一起生活~另外就是父母年龄慢慢变大了,五六十岁的年龄太容易得各种病,有时想想万一家里出什么事,我在美国真就是干着急,想着就觉得挺可怕的,就特别想赶快回去。对于我来说,家人和男友真的是特别强大的从心底想要回去的动力~当然很多同学单身无牵挂啊,或者男女朋友都在国外啊这种的还是会有希望能在国外待一段时间啊,再就是真的各种不喜欢中国各种喜欢美国的,也挺适合留国外的。所以见着回国的不要一种是不是混不下去的目光去看待,身边真心想回去的不在少数,或许恋家,或许更适合国内生活习惯,更多地就是男友在国内常年异国的想早点结束这种long distance 的关系~女生居多。男生的话我知道的好像一心想回国的不是很多,但无论回国与否,回国的不用觉得不回的就是装逼崇洋媚外,不回国的也不用觉得自己留下就是优越牛逼,说白了就是不同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想要的东西不同。没有谁好谁不好的。我生活在治安混乱娱乐匮乏的城市,我喜欢和朋友吃大排档而不喜欢酒吧夜店,所以对我来说娱乐活动太少了……收到枪击抢劫绑架的crime alert都见怪不怪了,一个人出去或者晚上在外总会提高各种警惕,这一点让家人朋友比较担心,所以除了父母之外,朋友亲人的如果跟我说让我尽快回国吧起码心理会觉得踏实点,我会觉得他们真的有在真心关心我的。而至于跟我说别回来了,在国外待着呗的这种,我就心里默默的说一句,玩蛋去。。。。所以出国的说是思维的变化有时觉得抽象,或许一些观念在改变,思考方式在变化,但还是有个体差异的。而由于出了国,所以必定不会知道自己假如一直在国内会是怎么样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所以很多我所提到的我觉得对我来说重要的改变,我并不确定是由于见得更多还是出国的原因而产生,我倾向于二者兼有。毕竟很多想法在国内有阅历经验的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真不一定有什么就是一定是出国能带给我的,可能恰好就是这种观念思考方式的改变发生在出国期间。但我有了这段经历,让我觉得出国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仅此而已。每一次选择后你都不知道你如果选择了另一条路会是怎样的体验和感受,如果自己选择的道路觉得是值得的收获很多就足够了。如果我选择国内读研或直接工作,这两年肯定会有另一种收获。所以如果你是国内读书工作的,不用嘲讽的去说海归又怎么样,工资不一定高也不比我们好,整天吃喝玩乐(这一点我要说一下,平时学习上课天天考试真挺枯燥的,也就不会跟人说,但周末或假期出去吃好的玩好的,会乐于分享出来,导致看到国外生活的以为我们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天天出去旅游),可我们确实置身于与中国非常不同的文化之中,体验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如果像我一样出国的,也不用觉得自己优越牛逼见过大世面,然后说什么国内研究生水,没我们辛苦,没那么多due,deadline,presentation,paper,quiz,project之类,天啊,牛逼人太多,不是所有高手都想出国,在国内同样能见识到很多东西,海归真没什么可炫耀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收获,互相没什么好评判嘲讽的。毕竟个体差异存在着。因为我觉着这类问题,总会有各种不和谐的声音,所以加了这一段……
泻药。。一句话总结先,【青蛙从井底跳出来后,依然还是一只青蛙,只不过是一只眼界开阔的青蛙】。凤凰男在城里定居结婚生子,骨子里依然是传统而保守的农派作风这个是不争的事实,这和我们出国有区别么?地点不同而已。思维方式,是人的基础,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很复杂,包括一个人的家庭,成长环境,个人智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心理承受力,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甚至,性别,性向,年龄,民族。。。留学,改变的仅仅是其中几项而已,也许对有些人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一些变化,但是,有些是不会的。习惯和态度这些,我们可以改变,但是,本质上的某些东西,怎么可能因为几年的他乡生活而产生质变?我们经过学习和熏陶,可能变的比较贴近西方文明,会女士优先,会喜欢说你好和谢谢,会主动排队和小声说话,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孩子是婚姻的产物,希望有自己的房子。还是不能像老外那样,只同居生孩子,或者一辈子租房。老外可以一辈子不结婚,真的可以,我们呢?还是对婚姻会有憧憬和渴望的,这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变化有么?当然有!但是,变化仅仅是:“我第一次听说很多欧洲的很多男女一起生孩子,但并不结婚后,我很震惊。而,,到现在,我很淡定。” 我的思维方式依然是:“婚姻是生孩子的必要条件之一” 绝对不可能因为留学变成:“随便就能跟男友生孩子”。很多答案提到的,宽容度增加,其实,并不是你变的宽容,而是从【少见多怪】,变成【见怪不怪】。【不质疑】和【认同】,还是有区别的。芙蓉姐姐刚出来的时候,大家歇斯底里的骂她,现在再来一个这样的,我们顶多说”炒作“。我们看似宽容了,实际上,只是见得多了,懒得理而已。。。很多人甚至说,“来留学的女生,会变得性生活很随便,因为受到老外的影响。“ 那我只能很明确的告诉你,淫荡这种属性,跟她在哪无关,只看环境是否能给与她淫荡的机会。我们的某些改变,不是留学导致的,而是年龄到了,阅历到了,或者根本本质就是这样,只是之前自己并没有这么感知,由于某个契机被自我发掘而已。留学,只是给了我们更多的这样磨练自己的机会。。。。留学只是一个学习方式和地点的选择而已!就跟你选择考公务员还是进500强一样,你是蠢货,无论当什么都是蠢货;你是强人,无论在哪都是强人,这是能力决定的,而不是工作环境。最近大热的扶老人的话题说:【坏蛋了老了,变成了一个老的坏蛋】。是的,年龄和阅历都没有改变他的思维方式,因为本性如此。-------------------------------------------------------大概看了一下,很多人都在说,之前怎么怎么做,之后怎么怎么做,我觉得,这些只是习惯和品味的改变,和思维方式无关。。。我去年爱吃肉包子,今年只吃香菇菜包,不是我的思维方式改变造成的,只是吃腻了。。。。也许,大家只是跑题?还是,我太认真扣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熟有没有哪里好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