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核心价值观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文”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您的位置:>>///>>正文
发表时间: 20:54:30学习“四个全面”心得体会(共9篇)第一篇:大学生认真学习“四个全面”心得体会春天的脚步,奏响催人奋行的乐章。今天,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大幕。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齐聚北京共议国是,光荣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时光在回溯中尤显不凡。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本届全国人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各方面工作成效显著。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这一年,无论是开展第一个国家宪法日活动,大力弘扬宪法精神,还是修订环境保护法、预算法、行政诉讼法等重要法律,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无论是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等重大法律问题作出决定,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还是抓住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加强预决算监督、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问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得到切实增强。作为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刚刚度过60岁生日的全国人大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垒筑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四个全面”为早日实现擘画出清晰路线图。协调推进这一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独特、不可替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治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键一环,始终需要人大在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上接力爬坡。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形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统一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始终需要人大在科学立法、执法司法监督和民主发展等方面久久为功。全面从严治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固本强基,始终需要人大提供坚实的法治支撑。波澜壮阔的“四个全面”伟大实践,为人大充分发挥根本政治制度优势、激发创新活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舞台。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加速提升人大履职能力,正逢其时。坚持立法先行,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为依法治国提供必要前提。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和“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对有效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至关重要。深化和拓展代表工作,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关键所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以人民之心为心,让人民对改革积淀更多获得感,使法治明灯在人民心中闪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任重道远、使命崇高。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规划收官之年。全国人大代表尽心履职,集睿智之言、纳务实之策,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一定能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历史新征途中,为成就……(新文秘网省略1982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推动社会主义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进、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做到百姓日用而不觉。深入贯彻落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精神,使文明创建与文化文艺结合起来,用文艺的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生动形象地传播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强道德建设之“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精神文明创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传教育和主题实践,为“四个全面”提供强大道德力量。要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他们的感人和高尚品质,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用无数普通百姓的生动形象扮靓美丽中国。立足城乡社区,以学为魂、以志愿服务组织为体,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困难群众等志愿服务,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坚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明城市评选的前置条件,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开展“争做美德少年”“童心向党”和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十三五”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规划,加大投入,扩大覆盖,为农村孩子搭建寓教于乐、学技学艺、立德树人的平台。&&正社会文明之“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不正之风,是精神文明创建的当务之急。必须坚持专项教育治理,着力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狠抓影响中国形象的旅游不文明问题,发挥好部际联席会议作用,把好护照关、组团关、出境关、交通关、落地关、行程关“六关”,努力使出境旅游的每一个游客都成为中国的“文化名片”和“文明使者”。狠抓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问题,会同有关部门联手惩治失信“老赖”,发布偷漏税款、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等方面的“黑名单”,让百姓“吃得安全、用得放心”。谋利民惠民之“实”。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四个全面”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要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推动各地各部门多办作用大、影响大的好事实事,不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整治脏乱差现象,努力改变垃圾围城、雾霾遮天现象,保护绿水青山,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古村落古民居,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突出文化惠民,加快各类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文化惠民项目建设,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文化进万家等活动,让人们享受到更加丰富、更有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突出服务惠民,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创建活动,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安全、有序、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着力改革创新,形成精神文明创建新优势改革是不竭动力,创新是源头活水。精神文明创建服务“四个全面”,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社会转型时期新要求,积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制机制,使工作既体现连续性又富有创造性,做到老品牌有新亮点、新品牌有硬举措。强化群众观点。精神文明创建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就是群众性、普惠性、公益性。“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按照群众意愿办事,群众期盼什么就努力做好什么,群众反对什么就着力解决什么。着眼基层、下移重心,开展群众乐于参与、普遍受惠的基层创建项目,推进小广场、小公园、小菜场、小诊所、小等便民设施建设,激活创建“细胞”,夯实工作“墙基”。把工作触角延伸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延伸到北漂、海归、海待等特殊群体中,减少创建工作的空白点。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在考核测评中提高群众评价的权重,力戒以形式主义搞创建、伤民扰民搞创建;对于那些出现严重违纪违法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严格执行“一票否决”,使创建工作真正通得过民心关、舆论关、法纪关。强化法治理念。法律是道德的保障。“老人跌倒不敢扶”等现象,表面上是道德问题,实质上是法律缺失。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强化规则意识,弘扬公序良俗。加快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和团体章程,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借鉴道德立法的好做法,推动中央和地方在志愿服务、诚信建设、文明旅游等方面立规立法,把精神文明建设载体性要求更多地转化为刚性的法律约束。强化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我们工作的指向。发现问题是政治上的敏锐,分析问题是思想上的清醒,解决问题是实践上的自觉。要在“立”上下功夫,立行为规矩、立先进典型、立良好风气,把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鲜明地立起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立”与“破”的辩证关系,有“破”的胆识和担当,破思维定势、破陈规陋习、破“潜规则”,引导人们守牢思想底线、不踩道德红线,更不触犯法律高压线。强化网上文明。目前,我国有网民近6.5亿、手机用户12.5亿、各类网站270多万个,很多基层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上网真正成了生活常态。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网上文明。要大力倡导文明建网、文明上网、文明用网,借力网络网站,传播主流价值。强化网络阵地意识,依托中国精神文明网,建设一大批联盟网站,把更多的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网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牢固的文明网盟,推动网上评选“好人365”,推动精神文明网上传播。强化“微传播”意识,多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多运用微传播、快阅读的方式,增强传播的针对性、活动的互动性,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强化统筹能力。精神文明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领域宽、涉及部门多、见效时间长,必须统起来抓、分开来做。要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跳出文明办看精神文明创建,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部署,实施分类指导,推动各地各部门文明委真正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落到实处。全国文明办系统的同志要改进思想作风,提升业务水平,着力提高宏观谋划能力、实际调查能力、改革创新能力、法治思维能力、探索规律能力“五个能力”。坚持求实务实、虚功实做,以骑车、步行的方式搞,用“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使精神文明创建更加贴近群众需求、富有生机活力。第三篇: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党的以来,我们党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贯彻落实这一布局,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需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中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必须以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脱离了这一实际就会盲动、躁动甚至乱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正是我们党基于这一客观基点做出的战略布局。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从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做到一切依据客观存在明确路线,确定方针,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需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中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到精神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巨大的能动作用。无论是我们刚刚结束的党的,还是我们正在着力推进的全面从严治党,无论是我们党始终强调的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还是我们正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都旨在进一步凝聚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气神”,汇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这正是习总书记所指出的“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需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中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我们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发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就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在这一进程中,无论哪个“全面”,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绕不过、躲不开的“硬骨头”、“深水区”,我们必须勇于直面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敢于担当,善于解决,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需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中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是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单一孤立的,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增强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驾驭和处理复杂局面与问题的本领。习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四个全面”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整体,需要我们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与方法来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两条“根本路径”,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在这一进程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纷繁问题与复杂局面中把握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一般与特殊、“两点论”与“重点论”等等一系列关系,辩证分析,才能学会“十个手指弹琴”,推动我们的事业健康顺利向前发展。第四篇:学习习近平“四个全面”论述的体会“四个全面”是党的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党治国理政的总纲。
“四个全面”的具体内容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前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这四条都有,这次是加了个“全面”,变成一个体系。“全面”这个概念很重要,“四者统一”也很重要。“全面”就是要考虑到事情的方方面面,比方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意味着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横跨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地方,是一个全覆盖的目标,所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伟大而又艰巨 ……(未完,全文共21140字,当前仅显示5568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上一篇:下一篇:当前位置: &
马列辅导员
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九大举措
信息来源:张国强&&日期: 08:56:48
,1.2.3.4.5.6.7.8.13.65
2015225700
一、坚定特色路
2012111790100100 30601705000
二、严厉治作风
20121241920131271.2.3.4.5.6.
12711150201339001620121228201332751002012121339100
20121260060%793.9%1-2201120%15%
201331962015485201109576671584722015415004
201362014921
1530.227.5%105.2
258.624.6%190.826.7%19.231.2%13.218.4%545111.8%
313.713.7%5622451991
411.92425.725801512.4
666343651216.26468298261227162
37%30%43%395084441233551984m233%
2013112520143
三、重拳反腐败
&&& 20121115201211172012113020131232013122&
10324218631596.2
101035773610572500
198523210143.5%183910
38931892715020147680304422
四、力推新改革
2013118112020603921201420176322014310863.6615.2%80.72%20147200
这些改革说明了新
五、大力促民生
1863749100%
3201320171000
4987.722.657.45221.52
六、共筑中国梦
50001300163001752050106184011751882
七、法治理国政
八、从严治军警
2012122420133284030
2012201351Q730
九、建设和平路
2120139201310644430%5030
&&& 12 321002015
分享到:点击次数:&&更新时间: 08:56:48&&【】&&【】
上一条:&&下一条:“四个全面”专题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简答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四个全面”专题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简答题
江​苏​大​江​堂​“​四​个​全​面​”​专​题​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简​答​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您的位置: &
刘云山: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锲而不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展开,找准服务大局的着力点。
  第一,围绕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依法治国正在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如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新观念、把握新机遇、展现新作为,推动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迈进中高端水平;如何进一步汇聚改革力量、破解改革难题,推动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如何引导全社会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如何巩固管党治党成果、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地用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些都需要发挥好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加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宣传阐释,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加强热点难点引导,切实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的工作,为推动中央部署贯彻实施提供有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二,顺应“四个全面”实践进程,着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伴随物质生活显著改善,人们更加企盼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更加向往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更加期待社会风气改善和文明程度提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还存在不小差距,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扭曲等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在解决好“富口袋”的同时解决好“富脑袋”的问题,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盈起来。
  第三,把握“四个全面”内在要求,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改进创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的与时俱进,蕴含着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贯穿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彰显着法治引领的实践指向。推进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增强系统思维,既把握好与大局的关系,又抓好自身的统筹,统筹好精神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统筹好各种资源力量,进一步巩固优势、补齐短板,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协调推进;就要弘扬改革精神,强化问题导向,认真研究解决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制约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各种难题,推进理念思路和方法手段的创新,深化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更好地跟上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就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把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体现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践中。
  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始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要把培育核心价值观作为事关长远的大事抓紧抓好,在融入贯穿结合上下更大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见更多成效。
  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贵在持之以恒,重在知行合一,成在综合施策。要确立长远规划、长远措施,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举措,扎扎实实、步步为营,不能忽冷忽热、抓抓停停。要继续加强宣传阐释,充分运用媒体宣传、公益广告、文艺节目、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唱响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从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多设计一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多组织一些富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让人们亲身体验感悟、积极付诸行动。要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鲜明导向和刚性约束作用,把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各项经济社会政策中,体现到各类制度法规和行为准则中,鼓励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约束违背核心价值观的现象。
  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还应当切实发挥重点人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党员干部是先进分子,理所应当在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走在前列。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遵守公序良俗,带头保持良好道德情操,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文化界、体育界、教育界、科技界人士以及企业家等公众人物,知名度高、影响也大,广大群众对公众人物发挥正向效应有着很高的期盼。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发挥好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健全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推动公众人物注重自身形象、提升道德修养,为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
  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抓好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学校思想教育为重点,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核心价值观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加强学校思想阵地建设,落实管理责任,深化管理措施,使课堂教学、讲座论坛、校刊校网都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一定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让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在亲情中升华。家庭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社会建设、国家建设,要引导人们树立家国情怀,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四、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向纵深发展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是人民群众自己动手、改造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创举。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深化内涵、拓展领域、提升成效,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成为助推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为了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各地区各部门在创建活动中,对硬环境建设普遍抓得很紧,成效也很明显,但也不同程度存在忽视软环境建设、忽视人的文明素养提升的问题。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强化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强化移风易俗、敦风化俗的工作,强化法治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要发挥好文明创建测评体系的作用,加大软环境考核权重,细化软环境考核指标,真正使软环境硬起来。
  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是精神文明创建的根本原则,也是吸引群众参与、得到群众认可的关键所在。要围绕改善民生,充分利用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创建载体,利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渠道,广泛开展便民助民、乐民化民的活动。要坚持立破结合,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针对诚信缺失现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培育诚信文化,持续打击失信行为,营造重信践诺的社会环境;针对网络信息传播乱象,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文明用网,深入开展网络有害信息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净网行动,使网络空间进一步清朗起来;针对旅游不文明行为,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加强导游领队培训,加大旅游法的执法力度,引导人们健康文明出游、争做文明使者。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还要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文明城市创建要提升创建质量、实行动态管理,已评上文明城市的要不断巩固提高,防止“牌子到手、创建到头”;正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注重创建过程,严格评选标准。文明行业创建要用好行风建设的成功经验,突出健全行业规章、树立行业新风、提供优质服务等内容,开展具有行业特色、职业特点、工作特性的创建活动。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深化文明家庭、文明农户、文明村镇、文明集市等创建活动,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扮靓美丽中国。要大力实施传统古村落保护工程,传承历史、珍视遗产,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守护好文化的根脉。
  五、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
  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始终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鲜艳旗帜。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社会深入学习雷锋、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指示,广泛深入地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使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核心是把握精神实质,提升思想境界。要大力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用雷锋那种信念的力量、大爱的情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激发人们向善向上的美好愿望。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显崇高。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常为义善之举、常做有益之事,使学雷锋活动更加具体化、生活化,使雷锋精神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要大力宣传学雷锋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人们深学、细照、笃行,更好地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评选表彰道德模范的过程是让人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要坚持面向城乡基层,广泛发动群众,公平公正评选,把社会影响大、群众认可度高的道德模范评选出来,把更多生动感人的百姓故事展示出来,唱响道德建设正气歌。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关键要做到常态化制度化。志愿服务是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实践,是学雷锋活动的有效形式。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文化。要深入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主题活动,深入实施帮扶空巢老人、残疾人等项目,深入做好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志愿服务,深入推进“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坚持以共产党员到社区服务为重点,以专业志愿服务为主导,在各行各业组建志愿服务队、招募志愿服务者,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要加强全国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和回馈激励制度,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六、切实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水平和实际成效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域宽、涉及部门多,特别需要形成多方联动、共创共建的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担负起应尽的领导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履行职责,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各级文明委及其办公室要负起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等职责,加强同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作,把各方面资源力量统筹好、运用好,形成紧密衔接、有效对接的工作链条。
  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树立抓基层、强基础的工作导向,把创建工作的重心放到村镇、社区、企业、学校,在资源分配、力量投入、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到百姓之中听取意见,到基层一线挖掘经验,搭建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工作过程让群众监督,工作效果让群众评判,使创建工作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的是理想信念,建设的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是文明风尚,最需要虚功实做、最忌流于形式,必须大兴求实、务实、落实之风,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工作。确定目标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贪大求全;推进工作要扎扎实实,不能搞花架子;落实任务要不折不扣,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按规律办事,切合人们思想特点来开展宣传教育,立足人们生产生活实际来组织活动,努力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多做泽被后世、惠及长远的事情,力戒形式主义、短期行为,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文明委主任刘云山2015年2月28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