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国民党有个叫铁在烧孙伯龄龄的将领么???

国民党59军有个叫孙伯龄的军长吗_百度知道
国民党59军有个叫孙伯龄的军长吗
国民党59军有个叫孙伯龄的军长吗
从来没有这个人。【国民革命军第59军】  该军前身是西北军第29军宋哲元一部1937年8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撤消宋哲元的第29军番号,将其部扩编为第1集团军,下辖为3个步兵军和1个骑兵军。其中,以第29军原第38师和特务旅合编组成第59军。宋哲元以第1集团军总司令兼(后张自忠)任军长,李文田为副军长。辖第38师,黄维纲任师长;第180师,刘振三任师长;骑兵第13旅,姚景川任旅长。该军组成后至1939年,先后转战河北、鲁北、豫北等地,参加了平津作战、津浦路北段沿线作战、平汉路北段沿线作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在徐州会战中,该军由淮南地区赴临沂,增援守军庞炳勋部第40军,在两军互相协同下,完成了防御任务,有力地支援和保障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1939年秋,该军隶属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直辖,在湖北南漳地区整训后,参加了随枣会战和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1940年5月,该军在枣宜会战中,军长张自忠在湖北宜城之南瓜店战斗中殉国,第38师师长黄维国继任军长。此次战役后,该军进行编制调整,骑兵第13旅调往他部,第77军的骑兵第9师调归该军。1941年1月,骑兵第9师改隶骑兵第3军,新组建的暂编第53师列入该军序列。此时,该军下辖第38师、第180师和暂编第53师。1943年8月,军长黄维国病故,刘振三代理军长之职。此后至1945年,该军先后参加了豫南会战、第2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西鄂北会战等。1945年春该军暂编第53师被裁减。  1946年上半年,国民党军队整编时,该军改编为整编第59师,隶属第3绥靖区。刘振三任师长,孟绍谦任副师长,刘月轩任参谋长。原第38师改编为整编第38旅;原第180师改编为整编第180旅。此次整编后,该师由鄂西调至徐州外围担任守备任务。1947年,该军驻山东枣庄地区,参加了进攻鲁南解放区的津浦战役等作战。同年7月,该师整编第38旅在鲁南费县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全歼,旅长翟紫封被击毙。不久,该师重建整编第38旅,杨干三任旅长。1948年9月,该师恢复第59军番号,刘振三任军长,孟绍谦任副军长,刘景岳任参谋长。原辖整编第38、整编第180旅恢复师的番号。同年11月11日,该军在第3绥靖区副司令长官、共产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等人率领下,在台儿庄、贾汪防区内举行战场起义,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改编。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军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迅雷下载《铁在烧电视剧》
第1集第2集第3集第4集第5集第6集第7集第8集第9集第10集第11集第12集第13集第14集
喜欢看“铁在烧电视剧”的人也喜欢:
同心兄弟电视剧
惊情48小时电视剧
黎明前的抉择/双谍电视剧
独孤天下电视剧
大村官之放飞梦想
新京华烟云
璀璨人生第二部
铁在烧电视剧-剧情介绍:
& 30集《铁在烧》别名《八百壮士血染黄河》是由著名导演刘新执导,王雷、刘涛、齐奎、叶祖新领衔主演,讲述三个身世不一、性格迥异的结拜兄弟命运沉浮的抗战大戏。故事讲述了葛十三、常二宽和丑娃这三个身世不一、性格迥异、血气方刚的普通西北军士兵,在乱世年代里的命运沉浮、爱恨情仇。他们由于命运机缘走到了一起,在血火里结成了生死之交的异姓兄弟。日军的战火烧到了黄河边上,他们因为各自的复杂原因分别加入了共产党、国民党和日本侵略军,他们的命运也随着各自的选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为达目的,兄弟阋墙,但也因为曾经的情义而困惑和犹豫,经受心灵的绞杀。本剧着重描写了由孙伯龄率领的西北军在中条山前期保卫战中对日军的几次战役以及共产党的情报机构对几次战役胜利的重要贡献,揭秘和再现了西北军中条山保卫战中著名的&八百壮士&的悲壮故事,感人肺腑,荡气回肠。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铁在烧电视剧 http://www.2k2k.cc/guochan/34881/tiezaishaodianshiju/)
未来影院都会在第一时间更新《铁在烧电视剧》西瓜影音和迅雷下载免费高清观看地址,请保存本页面为书签,方面下次找到本页面!
本网站提供的最新电视剧和电影资源均系收集于各大视频网站,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影片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网页底部邮箱地址来信,站长将会及时处理,谢谢
Copyright & 2011 - 2015
www.2k2k.cc国民党孙伯龄什么职位_百度知道
国民党孙伯龄什么职位
我有更好的答案
第九战区司令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国民党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从乱认祖宗看广西人的文化自卑感 - 南宁生活 - 时空网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从乱认祖宗看广西人的文化自卑感
只要提起自己的祖先,广西人的来源主要就两个地方:广东,山东(尤其是白马)。鲜有说自己是广西土著的。
这体现了广西人强烈的文化自卑感。
广西人真的大部分是外来的吗?
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或家人族人的颧骨是不是比北方人高?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说明90%以上的广西人是土著的后裔,至少说大部分的是土著血统。大家可以查一下关于血型分布的资料,这些资料明确地表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血型明显属于一个区域,也就是说,这一带的人种与北方相差比较远。所以号称自己是北方血统的人,大多(不是所有!)是一种文化依附的体现。历史上岭南与北方交流不多,偶有几个流放的北人,根本不会大面积地影响岭南血缘。在这里也提醒那些以“流放北人”后裔自居的广西人注意一下,除柳宗元等为后人称颂的几个人外,绝大部分的流放份子都不是好人,并不是“反抗封建”的英雄才会流放岭南。
我们再说说那些所谓家谱的可靠性。三国时代刘备就自称中山靖王刘胜后裔,易中天就说这是“注水猪肉”,刘备居然能上溯10几代,攀附上了中山靖王!今天的广西人(应该说大部分中国人)的追溯能力也不差啊,凡朱姓者莫不以明皇帝为祖先,李姓者必是李唐后裔,孔姓的不用说即便不是孔子嫡系也其二奶所生,再差的姓农也要攀个侬智高啊!想想这孔子真够狠的,在他那一代就把同族都灭了,以致其后孔姓者皆其后裔,他那些族兄族弟就没一个后人。那些宣称有“家谱”为证的,其可靠程度可想而知了。
从语言上看,除了桂林一带方言与北人相近外,其余皆为岭南土语,前几天居然有人提及说平话的人系山东人后裔。我们先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汉语,汉语汉语自然是因汉代得名,与汉代最近的就是三国时代了。三国时期诸葛亮治下的西南地区,当时还是少数民族区域,那么理所当然被同化后讲的应当是比较接近汉语了,两晋南北朝也好,蒙元南征也好,西南地区都相对比较稳定,所以可以认为,现在的西南方言也就是今天的四川话就是当时正宗的汉语,很自然地,中国西南、中部这一带的方言或多或少是相通的。所以那些认为平话是山东传过来的就有点扯了,包括自认为是正宗汉人的客家人,也是冒牌货,自浙江沿着海岸线往南走的这些区域,各种方言都是当地少数民族同化未尽的痕迹,就如今天的“南普”一样别具特色,今天人员流动多,媒体也多,所以南普与北京话差的不悬殊,当初交通不发达,学起官话(汉语),带浓重的口音是很正常的。
最后一点,大家都外来人,广西的土著都到哪里去了?中华文明数千年,并没有把当地人赶尽杀绝的野蛮历史。
贫穷落后的广西,造就了文化的自卑感。我们经常骂李登辉认日本人为祖先,因为日本比台湾先进,也由于广东等地比我们先进,于是乱认祖宗,这种行为跟他有什么区别呢?
本文伤害了那些正宗北来人东来人的感情,但既然大家现在广西生活,也许还不止一两代,也没有必要攀扯上那些富亲戚了,我们都是广西人。
本帖最后由 风月宝鉴 于
01:44 编辑
你非常浅薄,竟然说“只要提起自己的祖先,广西人的来源主要就两个地方:广东,山东(尤其是白马)。鲜有说自己是广西土著的。”
不知道你调查过没有,到了南宁远郊,就没有人说自己是山东过来的了。南宁近郊也有很多不是山东过来的,比如现在正开发的热火朝天的柳沙,姓藤的就是唐朝来的。还有那里姓韦的,就是壮族人。另外近郊廖性,是江西来的。还有些姓周的,清朝从广东才来不到三百年,第一个来的人墓碑上的字大概比你见过的公章还要清楚。陆荣廷知道吗?广东迁来武鸣的。武鸣人大多数是本地壮族人。还有广西大姓“岑”“韦”“农”,就是广西本地人。
“这体现了广西人强烈的文化自卑感。”认为自己是山东来的就是对本土文化有自卑感?我看有自卑感的是你吧,你是不是认为山东人比广西人高级,所以说自己是山东来的广西人大多是因为自卑了乱认祖宗?广西人,包括自称是山东来的,都十分讨厌“捞仔”,“捞仔”一般就指山东河南一带的,带有鄙视的含义。之所以感到自豪,不是因为自己是山东人,而是没有忘记祖宗。
还有你认为族谱不可能查得到这么远的事情,你很可笑,在一些农村,甚至第一个来开村的都写在族谱上,甚至刻石碑为村史立在村里。而且有的整个家族葬一个山地,石碑上谁是谁的儿子,谁是谁的父亲,都写得清清楚楚,特别是那些建有祠堂的,族谱在祠堂内代代相传,有文化的都抄一份去到哪里都带着。有些生个儿子也走十几天路去祠堂报个名,因为名字不在祠堂里,在古代是很丢脸的事情。
从人的相貌可以断定那个人二三十代之前的祖宗是哪里来的?你看澳门赌王的孙子们有多少个像鬼佬的?山东打仗来到这里定居的,有多少个是带老婆来的?就算他带老婆来,他儿子孙子还不是要跟本地人通婚?如此二三十代人,相貌也该同化了吧?有关这事情,历史上有记载,狄青兵将有部分定居在现在的亭子白沙等地(古时的平南村一带),古时候路途遥远,外地当兵,留在外地繁衍的事情基本不是什么稀罕事,就算现代,很多去到边关的,都留在当地结婚生子。
你有一点说的没错,古时候当兵的,很多都是流民难民。有关狄青来广西打仗的记载,有一个说当时河南滑县等地方遇到天灾,流民难民跑到山东逃难,恰好狄青征兵讨伐侬智高起义,有些人就为了有饭吃,就当兵了。还有些是犯人,近郊有些老人还有个笑话调侃自己老祖宗“为什么我们喜欢背着手走路?是因为我们老祖宗是被绑着的犯人,被充军到广西来打仗,所以到现在还像被绑着走路一样”
春暖花不开
太平洋的梦想
tdmazi 发表于
00: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只要提起自己的祖先,广西人的来源主要就两个地方:广东,山东(尤其是白马)。鲜有说自己是广西土著的。
我觉得你真是out!!!!!
我都开始主张广西走组建南太平洋舰队的道路了,你还在谈论自豪感,唉~~~~~~~~~{:4_131:}
本帖最后由 taoyongzh 于
11:01 编辑
广西汉族占一半多,你说他们不从外地来从哪来?--我的祖先于宋代从山东>江西>广西
花飞花易落
明显SB 山东是什么地方?山东白马?山东有白马么?P不懂还敢发言。
认祖与自卑没有因果关系,就象不跟老妈姓还是老妈生的道理一样;P
蝼蚁不知天高,安与辩之?!
已经有几个人跳出来了。
handsomewei
楼主说的也有点道理,其实汉族的概念是一个文化概念,不是一个血缘概念,正宗的汉族在中原地区,其他的基本混血,大家对比下跟中原人长相就明了。
放开那个妹纸
都不用争了,我们大部分人有蒙古人的血统!
我发现,因为这个社会有LZ主这样子的人,所以社会才这么乱的。
你管得着嘛你。。。
TMD我就土著人怎么着?
有本事你不来土著这鸟地方呆,操。
我觉得广西的文化确实很有吸引力!
土著也好,外来也罢。更重要的是个体差异,南宁本地也有长得好的,不见得外地都长相出众
自由de空间
这种言论需要有根据才行
xiaomidou019
广西的祖先竟然有我们山东人呢。
有妈生没爹养的,连认个祖都有意见,分明就是找骂
其实我们都是韩国人
田螺是公滴
风月宝鉴 发表于
01: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非常浅薄,竟然说“只要提起自己的祖先,广西人的来源主要就两个地方:广东,山东(尤其是白马)。鲜有说 ...
我帮你补充一点。韦姓原先是战国七雄韩国的贵族后裔,被灭国之后为纪念故土全体改姓“韩”,继而继续为复国与秦朝作对。经过秦始皇的几次打击和屠杀,韩氏改姓“韦”。现代的韦氏祠堂大门上还题着“韩”字。
岑家是东汉光武年间随伏波将军马援来广西的,因立战功光武大帝刘秀赐予“岑”姓。
农家此于神农炎帝发源山西姜水之源,始姓“姜”。后改姓“侬”。移居山东青州府白马县马草街和西门街。唐僖宗年间,侬民富、侬威受派带兵与族人迁至广东南海,再迁到广西戍边。官居广西广源州知事兼邕州知事。宋仁宗神佑年间,广西侬智高反宋。兵败后侬氏族人为躲避屠杀改“侬”为农。广西西部和贵州接壤的“农”家是正宗广西土著。原先无姓氏,明末才攀姓农。
广西除桂林梧州玉林合浦外其他的还真是瑶人!!!
人家就说我是一个正宗的广西本土人!
大家都是黄种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意思。姓氏也不能代表什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姓氏只是信仰而来就比如说姓李的是不是都是李渊的后代呢?很明显就是就像现在共产党你加入共产党了你就是跟着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比国民党强现在目前是这样,如果上百年以后你还敢说世界不会变,所以姓氏其实也是一个代名词,是哪里人其实只要记住都是国人就得了,到时候别跑到非洲去人祖宗就得了
大家都是黄种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意思。姓氏也不能代表什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姓氏只是信仰而来就比如说姓李的是不是都是李渊的后代呢?很明显就是就像现在共产党你加入共产党了你就是跟着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比国民党强现在目前是这样,如果上百年以后你还敢说世界不会变,所以姓氏其实也是一个代名词,是哪里人其实只要记住都是国人就得了,到时候别跑到非洲去人祖宗就得了
黄小邪198181
白马是古山东的白马,你见过二十年前南宁有星光大道,有香港街,台湾街,有万达吗
广西人普遍个子矮小 皮肤黝黑 面部突出
很山东人差很多啊!:dizzy:
LZ就一个没文化的大SX!
不知道你到底见过多少本地人?!
不管是本地的,从山东过来的,还是从别的地方来的,族谱上明明白白的一代一代的写着自己是哪里来的!
如果LZ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身世,那么我们原谅你不知道自己祖宗是谁,或者不知道有族谱这个东西!
以前有的乱认祖宗,是秦朝统治时因为要汉化壮族,推行去男留女政策,一些本地人怕被灭族所以才改姓以讨好统治者。
我爱埌西村
;P重要的是活在当下,祖先这些久远的东西到现在追溯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这里是南宁本地人的地盘,楼主这个被本地人称为“捞仔”,“捞仔”就是本地人对外地人鄙夷的称谓。
真是够无聊的,认山东什么的为祖宗为荣?去你NN的山东,捞老,我们家连从广西省内搬过来的10代都从没回去过,7黑!吃饱了撑着啊,你们捞老自以为长得好还来这里混干嘛捏,小日本人还要矮,高丽棒人长得还要红薯脸,牛逼别看韩剧,别买日货啊!你们有什么文化底蕴又怎么样?不过是安慰自己罢了,如果够好封建社会就不会被推翻了,好汉莫提当年勇,现在一样威风先再表态
那山那人那菜狗
考察个P啊 族谱怎么写就是怎么样
会飞的翱翔
我从不觉得自己是外来的,我是正宗的广西人,LZ说的是自己吧~~我们广西没有那样的嗜好,这些嗜好是山东或者广东才有的吧?
田螺是公滴 发表于
10: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帮你补充一点。韦姓原先是战国七雄韩国的贵族后裔,被灭国之后为纪念故土全体改姓“韩”,继而继续为复 ...
看看,都攀上了吧?总之说来说去就少有人自认土著。上月在火车上几个普通话还夹壮的韦姓武鸣人与江苏人聊天,也是说他们原系中原“韩”姓,为避杀戮才去掉韩字的一半成韦姓,倒是那个江苏人坦诚祖先系旗人,迁到江苏后冒充汉人了。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汉族,壮族人也普遍有这种意识。身为中原贵族后裔的广西人,却长一副典型马来人相,着实让人担心以后广西人会变回黑人。本文不在于歧视、取笑广西人,而在唤醒广西人的自尊,不要试图通过挂靠其他文化或经济发达的地区来给自己面上增光。广西人,什么时候能自信地说:我是广西人!
我只知道我户口写着广西写着壮族,从哪迁来的就不懂了,
wendylove 发表于
11: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LZ就一个没文化的大SX!
不知道你到底见过多少本地人?!
不管是本地的,从山东过来的,还是从别的地方来 ...
不要以为会用几个英文字母代替汉字就以为自己有文化。
你也知道有人为了保命改姓?那你为何不知道有人为了保命认中原人为祖先呢?冉闵知道吧?五胡乱华之时,冉闵大杀胡人,其时很多胡人长相与汉人并无太大差别,所以许多胡人为了避免被杀戮,自称汉人。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不少见,自然在广西也不会没有。这恰恰说明了某些人宣称祖先来自中原系伪造。
广西为华夏少数民族自治区, 据统计资料显示,人口4857万, 其中汉族3004.86万人,少数民族 1852.14万人。从方志材料可知 广西现有姓氏1234个。 一、姓氏大多来自移民 广西古为百越人居住之地,早 在战国时期,已有楚人移入桂 东北。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 广西人口不足20万,姓氏不到百 个。公元前648年,地处中原的 黄国为楚所灭之后,黄氏遗民 被楚国强制驱逐出河南潢川故 土南迁,经辗转入桂后,长期与 广西土著蛮越杂居生活,逐渐 被影响而融合在一起。中原人 大批移入广西始于秦代,始皇 三十三年(前214年)出现历史 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中原大 批移民迁入岭南,这些移民主 要居住在桂东北及桂北灵渠周 围和漓江上游,使原来的广西 土著居民向桂中和桂西迁徙。 大批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 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对当时广 西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政局极不稳定,中 原兵祸迭起,人民生活日苦,无 法安居乐业。而岭南战事较 少,社会比较安定。为了生存 与发展,居住在中原一带的百 姓,为避乱纷纷举家南迁,其中 有一部分辗转入南宁等地。桂 东北的信都县(今并入贺州), 有罗、欧、麦等34姓100余户, 因“天灾地劫,众不堪命”,于南 宋时从广州南雄府迁来,开辟 荒土,结草为庐,耕种自食。桂 北的怀远县(今三江县),宋大 观元年(1107年),因避金兵侵 扰,有曹、龙、李、潘等21姓人 家,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经广 东梅州入桂,溯柳江、融江而 上,入居县属之老堡、古宜; 继之,又有唐、张、莫、梁等20 余姓人家,亦从福建汀州迁来, 居于文封、六甲等地。桂林回 族白姓始祖伯笃鲁丁,答失蛮 人,元后至元三年(1337年)任 广西廉访副使,其孙伯龄明初 游宦到广西桂林落籍,更伯为 白姓。后裔分布在桂林城郊及 广西各地,白崇禧就是其后 裔。桂东南一带的客家县市各 姓家谱记载,元明以来,从广东 南雄珠玑巷迁入广西梧州、玉 林、贵港、陆川、博白、钦 州、合浦等地的有朱、李、 王、刘、廖、郑、邓、丘、 万、林、彭等姓人家。清咸丰 年间,从嘉应州迁往粤西六县 (新兴、新会、开平、恩平、 阳江、阳春)的客家人和外省 人,同当地土人发生了一场大 规模的械斗,双方屯兵攻打,历 时12年,死伤众多,损失惨重。 后虽经官府调解联合,于是粤 西六县,还有鹤山等县大批客 家人涌入广西各县开荒种地, 营造新屋。客家人被逐或被官 府遣送入桂者十多万,梧州、 桂林、平乐、柳州、南宁以及 玉林各府州县,都留下了这 批“落难者”的血泪迁徙史。几 乎同时,粤北、粤东地区也发 生了宗族之间的械斗,嘉应州 的李、邓、江、黄、戴及刘氏 族人被迫向合浦的涠洲岛转 移。  二、姓氏来自戍守军队 秦朝时,曾遣50万秦军戍守五 岭,最后有近10万人留居广西。 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秦兵 南移驻守,同时有1.5万名无夫 女子随军留驻守地定居繁衍。 秦始皇为了便利南北交通,派 史禄将军率军南下开凿灵渠, 沟通湘漓二水系,以后有部分 军人解甲,留居当地。东汉建 武十六年(40年),光武帝派马 援率军南征交趾后,为了巩固 边疆,留裨将黄万定等领林、 简、梁、刘、凌、陆、韦七姓 谪遣者(被流放的人)及所部将 士戍守边疆,即所谓“马留人”。 这些“马留人”(中原人、汉族) 在此与越人杂居,经长期的民 族融合,生活习惯等逐渐少数 民族化,有的已演变成新的壮 族,成为新的土著。唐朝中期, 广西南部先后爆发了黄乾耀、 黄少卿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唐 王朝调集大军征剿。战事平息 后,留下部分军队戍守邕州城, 有的便落籍于此。宋皇年间, 大将狄青率大军前来征剿侬智 高,后留军三万多人,分戍诸 州,实行屯田,不少宋军将士与 当地壮民通婚,在此安家落 户。宋熙宁年间,交趾李朝派 兵攻占邕州,宋王朝派陆逵、 赵卤为正副招讨使,率领十万 大军南征,收复邕州后,又留下 一批军队戍守,其中有一部分 落籍南宁。明王朝推行“以夷制 夷”和“剿抚兼施”的政策,实行 卫所制度。除了军户世袭别于 民籍以外,还规定士卒全家必 须迁移到卫所所在地。因此, 明代卫所制度的实施造就了大 量进入广西的军事移民。当时 广西境内共设有10卫,另20个千 户所,以每卫5600人,每所1120 人的足额计,明代在广西卫所 士卒共78400人,合家属共24万 人左右。实际上,由于明代广 西用兵频繁,广西都司卫所大 部分逾额,最多时达128892名, 合家属达38万人左右,占了当时 广西土著人口的1/4强,这些移 民有刘、王、李、张、陈、 钟、时、黄等姓。   三、罕见姓氏与大姓   有研究表明,广西的壮 族、侗族、仫佬、毛南族等是 土著民族,他们大多是古代百 越民族的后裔。广西最早的土 著姓氏,是指古代游牧民族定 居某地后,不再迁徙的称“土 著”。有学者认为,各民族的最 古老的姓氏跟先民的“图腾”有 关,古人认为每个氏族部落与 某种生物有着亲缘关系,或跟 某种物体有着特殊联系,因而 看做是这些氏族的祖先、象征 和庇护者,这些图腾标志即成 为原始部落“姓”的最早来源。 在广西的百越民族演变中,自 春秋战国以来,先后形成了三 大部族,即苍梧、西瓯、骆 越。他们当时所崇拜的图腾是 蛇、鸟、蛙等,以黑、黄、 青、白颜色作为族徽标记。战 国时期楚人势力延伸到桂东北 地区,即楚国与越交界地,荔浦 以北为楚,以南为越。此时,已 有楚人移入,这些楚人逐步与 百越族人同化时随带的姓氏是 最早的土著姓氏。    宋代时,广西的十大姓依 次为赵、刘、李、张、黄、 朱、蒋、田、石、杨,这十大 姓以壮、汉族人群为主。宋代 以前,入桂的汉族集中在桂东 北一带,桂西极少。到了宋代, 宋王朝为了加强对壮族人民的 统治,镇压侬智高起兵的狄青 部属,大都留居广西,以后便有 更大规模的移民。这些移民后 裔与土著民族—壮族结合,形 成了宋朝的十大姓。元明清各 代进入广西的汉人更多,大多 是避乱或行商谋生的山东、福 建、江西、广东、湖南的汉 人,落籍广西,遍布于各县要 衢、圩市,特别是清初至同治 年间,粤、闽、赣的客家人大 量迁徙入桂,广西的姓氏增加 更多。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 广西的十大姓依次是李、黄、 陈、刘、梁、王、吴、韦、 何、陆,大姓仍是以汉、壮为 主。现代已知广西壮族的大姓 俗称韦、覃、廖、蓝、谭等主 要分布在桂中、桂南、桂西一 带。瑶族的大姓有赵、邓、 黄、周、冯、李、蓝、杨、 盘、陈,主要分布富川、恭 城、巴马、都安、金秀等县。 苗族的大姓主要有贾、龙、 管、梁、杨、潘、吴、周、 何、石、廖、黄、王等,居住 在融水、三江及与贵州、湖南 交界之处。侗族的大姓有杨、 吴、石、周、李、王、陈、 黄、蒙等,主要分布在三江县 及与贵州、湖南交界之处。明 代以后,特别是清政府实行“改 土归流”后,少数民族汉化程度 加快,他们纷纷采用汉姓,使姓 氏再次获得补充与增加。此 时,广西的姓氏已增加到近千 个。由此可见,各民族姓氏增 加是民族之间同化融合的结 果。   广西现有姓氏除常见姓 外,还有600多个罕见、稀有 姓。罕见、稀有姓氏在各省市 (自治区)分布也不均衡。稀有 姓氏有其地域性,有些稀有姓 在某些县(市)、乡镇比较多, 当地并不把它作为稀有姓氏, 实际上这些聚族居住的稀有姓 氏,已成为特有的姓氏资源。 据《中国姓氏大全》载: 侬姓。原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 姓氏,吴人称我为侬,因此为 姓。 鸡姓。是广西特有的罕见姓 氏,现代上海有。现已知云南 也有鸡姓,广西东兴县有1000多 人姓鸡。防城、钦州、崇左等 一些市县也有少许。 以姓。始祖以抚宸公,字简堂, 祖籍陕西渭南人,明嘉靖年间 官“都指挥同知”,奉命率兵征广 西浔州(今桂平)、庆远(今宜 州)有功,封“都指挥”,定居桂 林,后裔简以卜拉欣为“以”姓 (回族),分布在桂林、临桂、 永福、平乐、灵川等地。 火姓。原为蒙古人专用,葬于 柳州市回族墓的“火”公,名雄, 号公亮,曾于乾隆年间任广西 提标左营右哨千总,授武德将 军,是在当地地位较为显赫的 人。 盆姓。战国时盆成括的儿子 避难,将盆成氏改姓盆。广西 的盆姓为瑶族,因为同姓不能 通婚,所以将盘改为盆,定居于 水车乡江塘村大坪屯和塘尾底 等地。 滚姓。为“衮”氏所改,古时 苗人没有文化,历代由别人代 写姓名时写错了而沿用下来, 历史上曾出现昆、滚为 姓。“滚”姓主要分布在融水县 的红水、拱洞、洞头等几个乡 镇。 香姓。来源:(1)出于齐香君 之后;(2)历史上西域有香国, 以国为姓。今广东、广西有香 氏。在网上查到,香姓源于山 东临淄,发迹于浙江衢谷,隐于 东莞茶山。也有改“查”为香 姓。香姓今分布在广西的宾 阳、钦州、浦北等地。 据统计,柳州还有只姓、佛 姓、阿姓等,早在明代已进入 《希姓录》中。湖南等省市的 一些罕见姓氏在广西的一些市 县也有发现,如湖南浏阳的寻 姓,已在南宁、柳州找到;河 南郑州的生姓,在柳州发现; 上海松江的瘦姓散居在鹿寨 县、巴马县等地;山东枣庄山 亭区的神姓,已落户在横县、 贺州、柳州等地;北方的仙 姓,仅在昭平县发现。如此之 多的稀罕姓氏,来源久远,难以 一一细考。 四、姓氏体现民族融合特性 秦汉以来,移民姓氏延绵不断 地在广西传递和发展。从移民 史中了解到,桂东北、桂北和 桂中地区姓氏多为湖南省移 入,其中来自邻近全州的永州 府、宝庆府的达191姓,大多是 明、清以后迁入;桂东南、桂 南地区多为广东省移入。1982 年全县有182个姓氏从广东地区 迁入梁、黄、刘、何、周、 苏、罗等姓。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国东部各 省,大批难民逃到广西各地,如 柳州、南宁各有10多万难民。 抗战胜利后,其中有部分人落 籍于广西。新中国成立后,相 继有大批的解放军官兵转业留 下,还有大批的干部、工人、 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来支 援广西经济建设,姓氏相应增 加。因此可以说,两千多年来, 以汉族为主体的移民连续不断 地迁移到广西,为广西的社会 建设和发展注入诸多宝贵的新 质。各民族长期以来,和睦相 处,休戚与共,对开拓和建设广 西作出了贡献。民族融合是姓 氏发展的“桥梁”,姓氏的增加是 民族融合的体现,而民族团结 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生活在这神奇的国度,我不断地被幸福、被代表、被自卑、被...
楼主浅薄得很,象那龙镇上的卢姓家族,他们的祖宗就是旧山东(现河南省)过来的,也就是狄青征讨侬智高时过来的,最后官封宋朝左光禄大夫,平乱后留在那龙镇屯守,有五子,大儿子返回原藉,其余四子留南宁。90年代已经跟河南省那边接上族谱。楼主有时间可以去那龙镇看看他们的宗祠。他们的后代基本上不讲平话,讲壮话,只有一两个村讲平话,这也是解放后共产党的地方公务员划分民族的标准。但不可否认他们的祖先是北方的,只是融入了本地而已。
查看完整版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伯龄国民党军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