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机场战役为啥败了?那是司令部又是空军基地,按理说会放重兵把守对不对?

  死里逃生  唐山北站因扩建暂时停运,回家只能坐到唐山市转车。从北京到唐山首选T39,是北京开往齐齐哈尔的特快。过了年仅有3月1号少量的票。我庆幸自己买到了一张。  3月1号下午不到一点钟就到了北京站,离13:42开车还有一个小时。从地铁口一出来,整个广场黑压压的人群,荷枪实弹的武警在围栏里面的警车上,四面站着巡视、震慑。每个检票入口都排起了长队,队尾直到北侧广场围挡。每支长队前后左右都站满密密麻麻的人,一动不动。买票取票的人们想从队伍中间穿插过去是不可能的,只能溜边一个跟着一个小跑到队尾通过。更急的人是通过出租车道跑到大街上绕到西侧售票厅的。  不知道为什么30个检票口一个不开,人流动不起来越聚越多。检票入口东西两侧设有“快速通道”,据说平时是供老人孩子通行的。换完票我就直接站在西侧直对“快速通道”等待进站。没有队形,都是大包小裹的人。等啊等,前面的人一动不动,后面的人越聚越多。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正面检票口拐角处搭了高台,站着两个军人巡视。13点后我的车次前面就有五趟车始发。没上去车的人,有想挤出来改签的出不来。后面的人使劲往前挤。正面的人跑到侧面寻找机会,从拐角处潮水般的往侧面拥。和军人发生争执开始破口大骂。西面只有一个进口,只有两个当班的地勤把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刚开始小门还一会开一会关的越发耽误时间。越来越愤怒的旅客开始叫骂拥挤跳铁栅栏,哭声喊声叫骂声连成一片,场面整个失控了。这一天是大学生返校日,每个人都是大箱子加背包。我除了箱子、背包还拉了个小车,车上的包挺重,幸亏走时用尼龙绳捆绑了没有散花。但是只是用一个皮筋绳子挂在了小车上。我倒过身来,一手护着箱子和背包,一手拉小车。正着拉没有一点空间,侧着拉,轱辘卡着也过不来。车和包很快就分离了。越挤越紧,许多小伙子已把行李箱举在头上。姑娘和举过头的孩子哭声一片“救命啊!妈呀……”。我身边高我半头的姑娘和护送的爸爸挤散了,嚎啕大哭喊着爸爸,爸爸已经挤出一丈多远,大声喊着孩子的名字,胳膊伸到后面想够自己的孩子,身子转不过来,也许就是一次生离死别。我已被人群淹没了。我大声哭喊着,脚使劲蹬着地,后背紧贴着前面人的后背,右手死死的护着箱子和背包,左手一耸一耸的捞着我的小车和落地的包的绳子。我的车和包上面压着别人的身子,怎么使劲也捞不动了,胳膊要断了,拼命的挣扎呐喊,卷进人海身不由己随着冲撞摇摆。渐渐地我胸闷气短,恍惚迷离,渐渐地我就听不见杂吵喧嚣......突然和我对面挤着的小伙子挺身而出,高喊着:“让开点!让开点!阿姨别哈腰!......”他穿着单薄伸着双臂躺在后面人的身上半悬空着使劲往后仰,阻挡后面的人对我的冲击。我想他一定是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来帮我。我拼命挣扎挣扎到瓶颈狭窄的入口,站在栅栏外的地勤和另外伸过来的手使劲帮我推开缠住我东西的人,拽包和车往入口顺。我腰上顶着别人的大箱子,肩上扛着大汉一点一点的被裹夹进小小入口。  “天井”里看到的是拖着沉重的行李以同样方式从东侧“快速通道”闯进来的灰头土脸的人。人们已经疯了,像一切夺路而逃的灾难片电影一样有过之无不及,看身份证验票统统的不存在了。安检已挪到了大厅里边靠西边的位置,门都是用隔断隔起来的小门,每个小门一边站一个穿迷彩服的人把守,一次只通过一个人进安检。然后再测身。  刚开始在外面等候,人们还抱着幻想议论,这么多人没上去车,车不会开吧。这可是北京呀。到里边看了大屏幕才知道T39仅延时8分钟,在11站台检票。还有多长时间开车,根本没空看表,随着人群在中央大厅狂奔。检票口也不用检票了。又是一阵混乱不堪的拥挤,,谁挤过闸口谁走。  上车不久车就开了。有一些人没上来。这个车厢除了年龄大个子矮东西多的我,剩下都是学生。惊魂未定的姑娘湿透了的头发贴在脸上,喘着粗气,精神萎靡。小伙温存的安抚着。我问邻座的青年能否帮我把东西放在架上。他说实在对不起,拥挤时他胸部受伤了。他是河南过来的,是齐齐哈尔医学院大三学生。他说提前两个多小时就到北京站了,本想吃点饭,转转看看,没想到……60天前就没买上卧铺,从河南也是硬座过来的。简单的说完把潮湿的羽绒服盖在腿上,低着头,捂着胸,就再也没抬过头。  共同的死里逃生,庆幸上了车的孩子们,很快就恢复了平静。没有喧哗,没有议论,闭着眼睛的在休息,睁着眼睛的在玩手机,车厢里鸦雀无声安静极了。我不停的出汗喝水上厕所,就是浑身突突,嗓子冒烟,饿、恶心、胃疼。两个手背上快好了的湿疹又通红通红像开水烫了。  唐山寒风刺骨,我疾步如飞的往能回家的最远的停车场赶,回丰润的人都在那等车。过一阵子站点进来一辆K3,人们开始往站点跑。司机把扒在车门上的人推开,把门关上说车不走,就自己下车走了。人们拖着行李又往停车场跑。大家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分析猜测到底哪辆车能走。过了许久站点司机露面了,人们又往站点跑。互相挤着上不去车。车下许多黑出租,争夺客源动手打起来。黑压压的人群忽东忽西的推搡非常吓人。有些地痞就想把事情闹大趁火打劫。  这趟上不去,下趟又待何时呢。什么时候才能回到空荡荡冷飕飕的家呢?  北京站的惊悚挥之不去,浑身的疼痛难以自持。人的生死也许就在不经意间。要是在晚上很可能发生踩踏,那最早死的一批里就会有我。那也就阴阳两隔,一了百了了。  北京站怎么了?北京怎么了?中国怎么了?为什么不检票?不广播?为什么除了当班的两个人没多派一个人出来维持秩序?难道只有出了人命才问责吗?外面呼天唤地要挤死人了,里面重兵把守当成了摆设,北京站像停电了,像瘫痪了,没有一点声音。里面是不是在接“两会”代表,制造祥和有序?  那天的真实情况新闻没有报道,网上也没有报道,凤凰台也没找到报道。这样的丑闻当然要屏蔽了。当时人无立锥之地随波逐流,无暇言它。要是真有人拿手机拍照的话肯定得挨揍手机被抢。军人的话激怒了旅客,人们高声喊打,只因他们站在高台铁栅栏里够不着。  习主席说:让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百姓的尊严在哪里?这不是在草菅人命吗?不死就算命大!死了都不好意思说咋死的。  一次刻骨铭心的回家经历,一个威胁到生命的哑巴亏,无谓的伤害由谁来买单呢?  以下搜的拥挤照片都不及我的亲身遭遇。        这么挤,谁能出来?    这是孟买,贫穷落后的国家,人真赶不上一条狗,他们手里也没拿那么多东西。  收起
楼主发言:1次 发图: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为什么苏德战争,几乎所有战役,苏军人员死伤,坦克飞机损失,都远远多于德军,但苏军最后胜了,德军败了?
按投票排序
【7月14日凌晨更新 已完工】————————【多图长文】本文分为几个篇章开篇综述二战苏德主要战役一览及简评(超长)对整个苏德战争的总体评价后记------------以下为原答案----------简单说来因为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苏联地大物博,人多工业底子厚,德国一口吃不掉一个胖子会被反揍,当然也绝不能忽视英美诸如《租借法案》等对苏联的援助第二个战役的成败主要指标从来不是看损失人数坦克数,战损比等,而是看其预期目标有没有达到。典型例子是诺门罕战役,这场战役虽然苏联投入了大量重炮坦克飞机等,但是死伤比很难看,阵亡人数基本达到1:1,受伤人数甚至反超日军。坦克挂掉的比日本投入的坦克数都多,说是关东军惨败,我看苏联红军其实也是惨胜。但是这场战役对二战有着深远影响,首先秀了肌肉,无论是坦克质量数量还是火炮质量数量均震慑了日本军部北进派,告诉了日本我苏联也不是好惹的;其次是严重打击了日本战初本就贫弱的军事力量,虽然坦克击毁的比你多,但是我家底厚你底子穷啊,我再死300个都死的起你再死200个国家就要破产了;最重要的挫败了日军北上的野心,保障了接下来一直到日本投降远东地区的相对安全,间接也影响了整个二战的走势。所以从战略角度上来看,尽管诺门罕战果很难看,但是战略目的完全达标,所以无论是苏联还是日本国内都同意这是苏联的一次大胜。-------------------------------------------------------------接下来我来818苏德战争期间主要战役的双方战损比和战略目的:以战役开始时间轴顺序:~7.9 第一次明斯克战役德军战略目标:闪击苏联,企图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实施钳形突击,围歼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地域的苏联红军集团双方参战兵力:德军参战兵力为56个师又2个旅及1个航空队;苏联红军参战兵力为44个师。中央集团军群 VS 西方方面军师:56个师1个旅 VS 44师兵力:
VS 625000火炮: 15800 VS 10306坦克: 2200 VS 2900飞机: 1588 VS 1825战损: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最后苏军共有290000名士兵被俘、50000名士兵失踪、80000名士兵战死,1500门大炮及2500辆坦克被击毁,但仍有250000名苏联士兵冲出了包围圈。结果评价:德军完胜,苏联西方面军几乎团灭,几乎占领白俄罗斯全境。整个卫国战争初期战场上还未有过如此之大的损失和如此之高的损失效率。西方面军在明斯克地区所遭受的打击仅次于之后的基辅大合围。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史上第一个由德军实施的合围战。-基辅大包围德军战略目标:消除苏军中央方面军和西南方向部队对其“中央”集团翼侧的威胁,从而可以有利的攻击莫斯科双方参战兵力:苏联 850,000人德国 500,000人战损:苏联被包围的包括452,700人、2642门火炮及迫击炮和64辆坦克,10月2日有15,000人从包围圈突围,西南方面军共付出700,544人伤亡,包括616,304人在长达一个月的战役中阵亡、被俘或失踪,结果,苏联4个军(第5军、第37军、第26军及第21军)共43个师被消灭,第40军被严重削弱,与之前的西方面军相似,西南方面军需要重建。德国 十万余人伤亡结果评价:德军大胜,苏联西南方面军团灭,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史最著名的由德军实施的合围战。包围圈中仅有2万余人逃出包围圈。但基辅战役拖延了德军2个月的时间,这一系列失利均为莫斯科保卫战争取了时间~9.10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战略目标:企图以中央集团军群围歼苏联红军斯摩棱斯克集团,夺取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地带,打开通向莫斯科的门户。双方参战兵力: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斯摩棱斯克地域配置有60个陆军师又1个旅和1个航空队。苏军:陆续投入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18个集团军。战损:此德军共俘虏苏军约45万余人,击毁和缴获坦克约3600辆、火炮4800余门;苏军击溃德军7个师,重创14个师。结果评价:德军大胜,缴获大量装备,此役,德军尽管俘虏大量苏军、向东推进约200千米,大开了通往莫斯科的门户。但苏军在宽400千米的地带内向西推进200~250千米,解放了斯摩棱斯克州和加里宁州的部分地区,击溃和重创了德军21个师,并吸引了奥廖尔-布良斯克方向德军13个师和其他方向3个师的兵力,为莫斯科准备防御赢得了时间,有力地配合了苏军在库尔斯克的反攻。-列宁格勒保卫战德军战略目标:德军战略目标:在希特勒的对苏战略中,最初是以夺取列宁格勒为主要目标,这样即可以取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又可与芬兰军队会合。此外。瑞典的铁矿沙才能畅通无阻地供应德国。双方参战兵力:参战初期:苏联187,000人2,200门火炮400辆坦克300架飞机德国初期:270,000人3,000门火炮500辆坦克600架飞机,9月中增至1,600架飞机苏军反攻阶段: 苏军1,103,000人15,501门火炮1,463辆坦克1,115架飞机德军1,011,000人10,250门火炮675辆坦克732架(402架可用)飞机战损:苏军478,741人死亡或失踪650,878人受伤及染病40,000名以上平民死亡4,341辆坦克15,728门火炮及迫击炮2,769架作战飞机总共: 1,129,619人伤亡德军750,000人死亡或受伤91,000人被俘飞机: 900架(包括274架运输机及165架被当作运输机的轰炸机)总共: 841,000人伤亡结果评价:德军战败,一次伟大的围城防御战,为期872天的围城战破坏了公共设施、食水、能源及粮食供应,导致列宁格勒地区空前的大饥荒,造成最多150万人死亡,1,400,000以上的平民及士兵撤离,其中很多在撤离时死于轰炸及饥荒。这次战役牵制了德军重兵和芬兰的全部军队。战役结束后,苏军的大量兵力得以腾出来转用于其他战略方向。挫败了德军占领列宁格勒的战略目标,并把强大的德北方集团军群始终紧紧地拖住在苏联西北战场上,从而有力地支援了苏军在其他战场的的胜利。~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德军战略目标:攻占塞瓦斯托波尔,消灭苏联黑海舰队海军基地,控制黑海双方参战兵力:德军及仆从国35万人,苏军27万余人战损:苏军在刻赤半岛损失约17万人,在塞瓦斯托波尔损失约7万余人,合计24万余人。德军及仆从国损失5万人结果评价:德军胜利,尽管苏联一度迫使德军从塞瓦斯托波尔调走大量兵力,在近5个月内没能采取积极的进攻行动。苏联红军利用这一时期积极改进防御部署,增补物资,并实施一系列攻势行动消耗敌人,改善防御态势,在个别地段把德军击退1-4公里。但最后苏联错误地放弃了刻赤半岛,导致塞瓦斯托波尔在丧失后勤后最终陷落。~莫斯科保卫战德军战略目标: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 所谓的台风行动 旨在10天内攻陷莫斯科莫斯科作为苏联首都 在政治与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 双方参战兵力: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共74个半师,其中14个坦克师和8个摩托化师,总计约有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和迫击炮1.4万余门,飞机1390架苏军总计在西方向上的3个方面军共有125万人,坦克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600门,飞机677架战损:苏联大约700,000的红军士兵在战斗中死亡,受伤或失踪。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兵力50多万,投降9万,丢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结果评价:德军完败,由于之前斯摩棱斯克等一系列战役虽然损失惨重,但成功拖延了德军脚步,不仅让苏军有更多的时间对莫斯科动员与准备防御,也拖延到了可怕的寒冬。德军人员比苏军多40%,火炮和迫击炮多80%,坦克是苏军的1.7倍,作战飞机是苏军的2倍。德军不仅获得了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在质量上也占据优势,总的来说,德军在坦克、航空兵、反坦克炮兵、高射炮兵和摩托化装备等方面的优势极其明显。整场战役从开始到12月5日为苏联防御阶段,从12月5日开始苏联开始反攻。德国在莫斯科会战中第一次遭到重大战略性失败!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这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 勒热夫战役(火星)苏军战略目标:消灭勒热夫突击部的德国第9集团军双方参战兵力:苏军参战部队两个方面军(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总兵力190万,火炮24000门,坦克3300辆,战机1100架。德军布防的是莫德尔指挥的第9集团军,相关数据不详,但是我们可以参考1年后库尔斯克时第9集团军总兵力达到了335000人,那是第9集团军的巅峰数据,此时一定远远少于此数,保守估计大约在25万到30万之间。战损:苏军阵亡和被俘26万余人,伤残50万人,损失坦克1847辆(超过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参战坦克的总和),大炮1100门。德军的伤亡在4万人左右。结果评价:苏联战败,德军获胜。莫德尔靠此役得封防御大师成就。勒热夫战役被同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所掩盖,但其对于整个东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整个勒热夫突出部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间接导致了第六集团军的覆灭。同时,这场战役苏军虽消耗了大量兵力,但对德军技术人员与精锐士兵的打击,对德军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下划线百度百科说的,其实个人完全不这么看)勒热夫(火星行动)很明显就是朱可夫的一次惨败,用现代的话叫人生几大错觉之一:我能反杀。要不是同一时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朱可夫要被搞死的。~5.29 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关于哈尔科夫系列战役说一句,这里其实严格说来总共有四次战役,这里应为第二次,但第一次苏联基本直接投降了所以忽略从本次起算第一次苏军战略目标:粉碎德军哈尔科夫集团,解放哈尔科夫,为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发展进攻创造条件双方参战兵力:红军共有两个方面军六个军团及其它单位参加进攻,数量不详,但可以根据战果估算(阵亡7.5+被俘23.9+突围2.2=约33.4万人)德军哈尔科夫集团是南方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双方兵力大致相当战损:德军伤亡人数仅2万人,而苏联红军阵亡7.5万人,被俘23.9万人,仅仅2.2万人突围成功。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和迫击炮2026门。结果评价:德军完胜,似乎在莫斯科战役后苏联总是产生我能反杀的错觉,于是乎,送上了哈尔科夫这个人头大礼包。哈尔科夫交战的结果,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遭到很大损失,丧失了北顿涅茨河的重要战役登陆场,因而不可能进行原定在夏季进行的进攻战役。这一切,使西南方向总的形势进一步复杂化。~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德军战略目标: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石油、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德国此时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所以德军战略目标很明显,即为占领斯大林格勒,切断苏联交通枢纽和工业供应,投入德国国防军和盟军的一切可供使用的力量以最终歼灭苏联红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可以看出,这是苏德之间赌上国运的一战双方参战兵力:苏军参战兵力超过110万人,武器装备包括火炮15 501门、坦克1 463辆、飞机1115架。德军总兵力达100万人,武器装备包括10 290门火炮,675辆坦克,1 216架飞机。战损:因伤亡过大难以详细统计:西方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而苏联方面的估计为消灭轴心国部队150万人。无论是哪种估计,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损失了东线南翼兵力1/4的说法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苏联红军具体伤亡人数为:474871人死亡,650878人受伤或被俘,合计伤亡1,129,619人。结果评价:德军完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其战略上的胜利远远超出由英美领导下的诺曼底登陆。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场战役。双方伤亡超过200万人。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进攻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3.15马不停蹄的哈尔科夫反击战(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本次战役基本分为两个阶段本次战役基本分为两个阶段2.2~3.3为苏联进攻阶段 2.20~3.15为德军反攻阶段 基本上2.20是分界线进攻阶段苏联的战略目标:粉碎哈尔科夫方向德军“B”集团军群基本兵力,解放哈尔科夫工业区。反攻阶段德军的战略目标: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元首的安危 重新夺回哈尔科夫的控制权双方参战兵力:苏联进攻阶段大约有50万人参战,其中大约346,000人在德军反攻开始后参与防守哈尔科夫。德军总共只有两个不满员的装甲集团军,兵力总共约70,000人战损:苏军损失了52个师,计70,000 - 80,000人。其中伤亡
45,219人阵亡,41,250人受伤。 德军伤亡数据难详,据说11,500人阵亡或受伤,但可确定其中武装党卫军装甲军损失了44%的兵力,包括大约160名军官及4300名在役人员。结果评价:德军获胜。哈尔科夫不仅是曼帅扬名之战,也是德军在东线覆灭前最后的辉煌。尽管代价沉重,但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毕竟还是帮助曼斯坦因稳定了南方集团军群德军的阵地,暂时避免了东部战线的崩溃。但从整个苏德战争的进程来看,并不能扭转自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出现的德军溃败局面。其中较为有趣的是,在2月16日德军放弃哈尔科夫之后,希特勒大为愤怒。2月17日,他坐着飞机突然飞临曼施坦因司令部。此时,苏联坦克距离该城只有60公里。但希特勒不是一个人来的,他还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援军,包括最新研发的虎式重型坦克。哈尔科夫战役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形成,可以说,正因为哈尔科夫反击战,造就了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前的格局。~8.27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德军战略目标:欲从由南北两端自中央夹击,合围歼灭中央突出部的苏联红军,重夺战略主动权双方参战兵力:德军780’900名士兵(算上预备队 912,460 名士兵) 2’928辆坦克9’966门火炮2110架飞机苏联红军1’910’361名作战人员5’128辆坦克25’013门火炮2’792架飞机注意,双方的预备队都没有计算在内战损:德军统计数据德军的损失:75,000人阵亡、受伤或被俘248辆坦克被击毁900架飞机被击落苏联红军的损失:180,000人阵亡、受伤或被俘3,600辆坦克被击伤或击毁2,000架飞机被击伤或击落苏联军统计数据德军的损失:300043人阵亡,人受伤,122508人失踪700辆坦克被击伤2609架飞机被击落苏联红军的损失:141941人死亡,991472人受伤6,064辆坦克被击伤或击毁1,100-1,200架飞机被击伤或击落西方史学家统计数据德国伤亡估计一共360,000人阵亡,受伤,失踪,被俘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被击毁1,030架飞机被击毁苏联伤亡估计一共863,303人阵亡、受伤或被俘(库尔斯克防御战177,847人,奥廖尔进攻战役429,890人,别尔哥罗德— 哈尔科夫进攻战役255,566人)6,79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被击毁2,200架飞机被击伤或击落个人观点:不想说什么,三方数据差别实在太大,建议把各国对自己的损失和西方史学界的统计结合着看,不过德军损失应该至少在30万人1000辆坦克1000架飞机左右,苏军在90-100万人,60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左右。德军基本达到了1换4左右。结果评价:德军战败。库尔斯克会战也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大规模进攻,企图重夺战略主动权,但由于苏军事先已得知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已做好建立三道防御线的充分准备和驻守数量极为庞大的兵力兵器,德军进攻步调缓慢且付出伤亡惨重,最后因盟军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被迫中止。双方共投入了超过268万名士兵和6045辆坦克,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2000架,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单日空战。此战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采取全面战略防御。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被视为苏德战争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转折点。~10.2卷土重来的第二次斯摩棱斯克战役苏军战略目标:收复自从1941年的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后就一直被德国占领的斯摩棱斯克至布良斯克地区,以筹划接下来解放白俄罗斯双方兵力对比:德国军队集团(坦克第3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一部)有人员85万余人、火炮和追击炮近88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约500辆、作战飞机近700架。苏联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的编成内共有人员125万余人、火炮和追击炮206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30辆、飞机1100架。战损:苏联红军损失45万余人,坦克自行火炮863辆,火炮迫击炮234门,飞机303架。如果再加上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损失,则红军代价超过53万人。苏联估计德国军队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的损失为10万人。而德第4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团军上报的8、9月总损失为60032人;第9集团军8月21日一9月底损失20151人;合计8万余人。而加入布良斯克方向的总损失,估计在12万左右。双方的伤亡交换率约4:1评价:苏军惨胜。最初1个多月,德国军队依托坚固且层层布防的阵地顽强抗击,红军进展缓慢却伤亡巨大。其后因为斯摩棱斯克以南的莫德尔被击退,加上东线总态势恶化,德国军队无心恋战,令红军得以在最后半个月内推进135一145公里,战役全期共进展200—250公里。说白了还是苏军人多能耗,德军大势已去,其实打得挺难看的~下第聂伯河战役(解放基辅 乌克兰)苏军战略目标:苏军战略目标:夺取第聂伯河右岸各登陆场以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顿巴斯、基辅双方兵力对比:苏军共有263万人,51,200门火炮和迫击炮,2,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850架飞机德国南方”军队集群共有124万名官兵,12,600门火炮和迫击炮,约2,100辆坦克和强击炮,近2000架作战飞机。战损:先贴一段关于伤亡的纠缠:在第聂伯河战役中的伤亡数字依然是一个激烈辩论的主题。鉴于行动的时间的和包括广大的领域,不止一个历史学家认为,涉及的损失是巨大的。关于苏联伤亡数字,尼古拉o施多夫提出的数字是有373,000人阵亡,总伤亡数字共超过1,500,000人。英国历史学家约翰o埃里克森9月26日和12月20日的总损失为754,000人(173,000人阵亡)。 由于在渡过第聂伯河前德军抵抗力量顽强,这一数字似乎是一个过低的估计(来自苏联的估计,在库尔斯克攻势后共有250,000人死亡、受伤和被俘),大将超过300,000人的阵亡数字似乎是完全正确和可以接受的,与受伤数字的比例为3:1,加起来总共伤亡超过100万人。然而,德军的损失数字,更难以评估。简单的规则是在进攻行动中顽强抵抗的敌人损失3:1的比例导致500,000人伤亡,达到库尔斯克战役的数字。一些苏联/俄罗斯历史学家引述伤亡高达1,500,000人。但是这是极不可能的,这将意味着,伤亡人数接近参战的士兵人数。考虑到跟库尔斯克战役每天的伤亡比例,只要在类似的条件下会导致总共1,000,000人伤亡。第聂伯河战役是被列入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之一。我干脆贴下1943年9月-12月的双方损失表吧:苏联纯减员数:月 阵亡562604 伤死111125 病死14413 失踪115714 合计803856月 阵亡418225 伤死70903 病死15315 失踪85512 合计589955战役是从8月25日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即使按比例大概也死亡27万以上,再加上第二个阶段59万,加起来纯减员75万左右,再加上1:3的伤兵大约有225+75=300万损失。但注意这是这个时间段的总共损失,所以苏联在此次战役总共损失在100万~150万是大致靠谱的德军阵亡数:1943年:八月 59,198九月 57,429十月 53,264十一月 67,363十二月 49,330加起来大约在23万左右,但这其中并不包括伤死病死失踪俘虏伤残人数,损失在50万以上左右大致也是靠谱的结果评价:苏联惨胜,但惨的很值。这场会战苏联仅仅只是德军的2倍左右,对比之前之后的数据比已经算是差距很小的,但能夺得如此战果,尤其是跨河攻击德军的防御工事作战尤为不易。本次战役重创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基本兵力及“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完全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基辅,收复最重要的经济区,并在第聂伯河和普里皮亚季河右岸夺得25个登陆场,就具备了在白俄罗斯实施进攻,完全解放右岸乌克兰,并在西方向和西南方向顺利发展进攻的条件。-11.1十次斯大林突击这是对1944 年苏军战略总攻的一种概括。这其中包括:解围列宁格勒;右岸乌克兰战役,解放克里米亚半岛,对芬战役,解法白俄罗斯(巴格拉季昂),解放乌克兰西部与波兰东部,进攻罗马尼亚,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布达佩斯战役,进入挪威。(加重的是这十次中相对重要性比较大的三次)在苏德战线的十个方向先后实施的一系列不间断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解放了几乎全部沦陷国土,把战场推到了国境之外。从五十年代未起,苏联有关著作一般不再使用十次突击的提法。而以51个战略性关键战役代之。又被称作十次打击。这里我并不会一个个介绍,只挑其中比较重要或者有名的介绍(列宁格勒 乌克兰 克里米亚 白俄罗斯 罗马尼亚 波罗的海 )结果影响:十次打击后,德国仆从国基本全部退出轴心国联盟。苏联领土基本上全部解放,并已进入东欧大部分和北欧。看看慈父这红色汪洋一般的攻势看看慈父这红色汪洋一般的攻势~右岸乌克兰战役苏军战略目标:苏军战略目标:粉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战略战线南翼,解放右岸乌克兰,并为尔后向巴尔干和波兰进攻创造有利条件双方参战兵力:A集和南集前线士兵691032,武装党卫军85924人,补充部队17359,空军部队和训练部队16205,仆从军116127,外籍部队30724总计957389 ,加起来大约不足百万。所能作战的兵力少之又少。苏军4个方面军(不含在克里木方向展开的第51集团军)共有22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8654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015辆。苏联空军(含远程航空兵)有作战飞机2600架。战损:德军总计250956人,其中41907人阵亡,51161人失踪,总计9万人死亡或失踪;15万人负伤。苏军27万纯损,83万受伤结果评价:德军战败。但是苏联赢得很难看。44年还能凑出这么一场规模空前庞大的战役,苏军6个坦克集团军全凑齐了。但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么多人追着打也没打出一个成功的围歼战,最后还让胡贝在面临被彻底围歼的情况下打出了一个精彩的卡梅涅茨-波杜尔斯基口袋战役,虽然损失了接近500辆重型车辆,却带领20万德军人员成功突围,不得不说,自从斯大林格勒之围后德军真是练出来了。1944.1.14~3.1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解围列宁格勒)这场战役应该算作之前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子战役所以里面的兵力和损失应该算是包含在内的苏军战略目标:解放列宁格勒。彻底解决威胁列宁格勒的德军并歼灭北翼德军集团,为进一步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消灭卡累利阿地峡和斯维尔河地区的芬兰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德军战略目标:德军统帅部命令“北方”集团军群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地区,以保障德国舰队在波罗的海的自由行动以及同瑞典芬兰的畅通,保持德军对列宁格勒和苏军北翼的威胁。双方参战兵力:苏联陆军125万余人、火炮和迫击炮20183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580辆、飞机1386架,另有游击兵团3.5万人配合。以及红旗波罗的海舰队以舰炮和岸炮的火力及其航空兵的突击配合列宁格勒方面军突破德军防御。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下辖48个师,共74.1万人,10000门左右火炮迫击炮,38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70架飞机。并且德军利用围困列宁格勒27个月的时间构筑了大纵深的防御工事。战损:苏联阵亡76686人 负伤237267人,合计31万4000人左右德军被歼灭3个师被击溃23个师,而1944年德军步兵师标准共计12352人(装甲师会比这个少),击溃一般是战损达到30%,所以预估大约损失12万人左右,然而此时的部队往往都不会满编,所以还要再打个八折左右结果评价:德军战败,作为整个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最终一战,结束了这长达872天的围城之困,从意义上来说当然重大,首先作为44年开年之战,打好了士气基础;其次解放列宁格勒也铲除了德军在苏联北部最后一个桥头堡。但实际上对德军的杀伤并不算大,因为此时德军已经日薄西山,能守住本土和东欧就不错了,至于这个已经僵持了接近900天的烂摊子,早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5.12克里米亚战役苏军战略目标:克里米亚半岛就像是德军在苏联南部的桥头堡,不仅控制了土耳其和黑海,也是德国南部机场网的核心。所以目标是解放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围歼此处的德军以保障苏联的黑海控制权双方参战兵力:德军共有19.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6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15辆以上。有驻克里木的148架飞机和从罗马尼亚机场起飞的航空兵进行支援。德军统帅部在克里木北部和刻赤半岛修建了坚固工事。苏军军团和兵团计有4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982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59辆。共有1250架飞机(包括黑海舰队航空兵)进行支援。战损:德军仅在陆上就损失10万人,其中被俘61587人,据第17集团军司令部的不完全统计,仅从—13日,即有4.2万名官兵在海中溺毙。苏联战死及失踪17754人,负伤 67065人,合计约8万5千人结果评价:德军惨败。尽管这里是德军南部机场网的基地,但是苏联却在数量上具有碾压般的优势,是二战苏军少有的一次成功的大型海陆空协调立体作战。曾经德国花了250天才夺下的塞瓦斯托波尔。苏联红军仅在5天内就解放了该城,总共不过35天就摧毁了德军在克里木的坚固工事,粉碎了近20万人的德军集团。并且这也是苏联在43年少有的一次死伤比德军少的重大战役。~8.3红色风暴巴格拉季昂行动(白俄罗斯战役)苏军战略目标:苏军战略目标:光复剩下的原苏联领土白俄罗斯,围歼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开辟进攻德国本土的捷径。开始解放东欧国家。双方参战兵力:苏军到日为止,参加巴格拉季昂战役中的四个方面军,合计140余万人,5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万1千门火炮和迫击炮,5000多架飞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可以从南面和北面调集的增援部队数量在63-66个师左右,120万人。中央集团军群防区纵深的坦克/突击炮数量既有可能少到200辆也有可能多到400辆。不过德军可能的增援兵力将会把中央集团军群可调遣的坦克/突击炮数量提升到900辆。火炮和迫击炮9500余门,共约1350架飞机对地面军队实施支援。不过有情报指出中央集团军群只有40架战斗机可以飞行。战损: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损失了接近450,000人,其中阵亡或被俘至少20万,尽管从两翼获得了增援,仍从888,000人下降到445,000人。其他集团军群也损失了100,000人。总计损失54万。苏联178,507人阵亡或失踪,587,308人负伤;总计损失23万左右。此外在战斗或运输中损失了2,95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447门火炮。评价:德军惨败。中央集团军群被生生绞死。超过30个德国师被歼,余下的师也遭受重创。德国最大的中央集团军群所剩无几,南乌克兰集团军被重创,苏军机械化部队推进超过300公里。红军已来到第三帝国的边境了。自此之战,德军彻底丧失了再组织一次大规模作战的资本。可以说这次是十次打击中最重要的一次。慈父的胜利慈父的胜利~8.31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罗马尼亚战役)苏军战略目标:粉碎德军雅西—基什尼奥夫集团,解放摩尔达维亚,迫使罗马尼亚退出与德国合伙的战争。同时,夺取对德国至关重要的普罗耶什蒂油田,动摇德国继续战争的能力。双方参战兵力: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共50个师,90万人,火炮迫击炮7600门,坦克自行火炮400余辆,由德、罗810架飞机支援。苏军参战的兵力有乌克兰2、3方面军和第4方面军的一部,计有125万人,火炮迫击炮16000门坦克自行火炮1870辆,作战飞机2200架,并有海军舰队支援作战。战损:德军仅8天战斗就被歼灭20个师,被击毙俘虏士兵25.6万人。苏联最后消灭德军22个师,几乎击溃罗军全部,总共50个师合计47个师被击溃,完全团灭。迫使罗马尼亚倒戈。苏军在解放罗马尼亚的战斗中,共有69000人阵亡,286000人负伤。评价:德军惨败。苏联人打出了一次苏式闪电战。8天20个师,一共击溃了德军和罗马尼亚军的47个师,使得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几乎全军覆没。如此重创敌军,导致苏德战场南翼德军防御的崩溃,改变了巴尔干整个军事政治形势。此战德军不仅又被绞死一个集团军,而且使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脱离德国的反动联盟,并对德宣战。另外,苏联打开了通向德国在欧洲最后一个盟国匈牙利的通道。轴心国联盟基本开始完全倒台。~11.24波罗的海沿岸战役(库尔兰桥头堡)苏军战略目标:苏军战略目标:粉碎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军和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双方参战兵力:苏联陆军及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共90万人,约1.75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08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640架作战飞机。德“北方”集团军群,拥有50个兵团,70万人,装备了火炮迫击炮7000门,坦克自行火炮1200辆,作战飞机约400架。战损:苏联阵亡61468人负伤218622人,合计27万人左右。德国接近20万人被封锁在库尔兰半岛。其余人基本阵亡或俘虏。评价:德军战败。但是十次打击中三大败仗中败的比较有骨气的一次。这次战役苏联击溃了德军29个兵团,解放了波罗的海沿岸大部分地区,战线由1000公里缩短到250公里。德国丧失了重要的粮食、原料基地,同时也丧失了赖以实施翼侧突击威胁在东普鲁士进攻的苏军的有利基地,虽然形成了长期的库尔兰桥头堡(直到日才投降;5月3日柏林就被攻克了),但是被困于此的德军失去了战略上的作用;被彻底封死在库尔兰半岛,对之外苏军的不断进攻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威胁;直到最后投降,库尔兰半岛仍有接近20万名德军,此战成功锁死了北方集团军群。并且苏军在波罗的海沿岸的胜利,使芬兰加速退出战争。~2.3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解放波兰)苏军战略目标:牵制德军兵力以改善盟军在阿登地区的处境 解放波兰双方参战兵力:苏联共有16个合成集团军、4个坦克集团军、2个空军集团军,以及若干个独立坦克军、机械化军、骑兵军等,共22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335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7000辆、飞机5000架。德军“A”集团军群(1月25日起改称中央集团军群),共56万人、火炮50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200余辆、飞机600架。战役过程中,先后调来约40个师进行增援。(总兵力接近百万)战损:苏联阵亡 43476人负伤150715人,合计约20万人德军25个师被击溃,35个师遭全歼。据苏军统计,此次战役中,俘德军官兵43000人,歼敌15万余人,在缴获的战利品中,计有5000多门大炮和追击炮,300多辆坦克,200多架飞机,以及大量的其他装备和技术兵器。评价:德军大败。而且因为派了10余个主力师来支援本战役,间接导致了西线阿登战役的失败;苏军在此役中大量使用机动作战;打出了各种中小规模的迂回包抄,最后形成了整体局面上的分割破坏;至此苏军战术基本已经成熟,德军已经很难再打出好看的交换比了。战后波兰大部分被解放,苏军正面主力愈发接近德国腹地。~ 东普鲁士战役苏军战略目标:粉碎东普鲁士和波兰北部德军集团双方参战兵力:苏联14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5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2个空军集团军,约16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5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859辆、飞机3097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1月26日起改称北方集团军群 论德军集团军群名字的易变性),辖1个装甲集团军、2个野战集团军和1个航空队,计78万人、火炮82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700辆、飞机775架z。战损:苏联阵亡126464人负伤458314人合计约58万人德军25个师被歼,12个师遭重创。具体数字不详 但是在战役第三阶段柯尼斯堡战役中德军官兵损失约4.2万人;俘获约9.2万人,其中军官 和将军近1800名;迫击炮1652门、飞机128架。评价:德军战败。先说下这场战役跨时虽长,但其实打的时间主要是掐头去尾(1月12-26日的第一阶段和4月6日-9日的柯尼斯堡战役)中间基本都是苏联空军对德军的不断袭扰;所以双方伤亡的大部分都在这头和尾。这场战役后德军海上交通线被完全破坏,其被封锁于苏联波罗的海沿岸的库尔兰集团的,补给变得十分困难。在本次战役中苏联航空兵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这个时候起可不能无脑黑苏联空军弱鸡了。~巴拉顿湖防御战役(春醒)多漂亮的黑豹坦克啊,就这么送了人头多漂亮的黑豹坦克啊,就这么送了人头德军战略目标:企图粉碎乌克兰第3方面军,恢复多瑙河防御,继续盘踞匈牙利的石油产地,消除对奥地利工业区和德国南部工业区的威胁苏军战略目标:如此大规模的进攻行动此时是不可能隐秘的。其在巴拉顿湖的防御系统之完善,配备之强,完全超过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军的防御体系。所以,就是要棒打党卫军希特勒 教他做人双方参战兵力:苏联计有37个步兵师、6个保加利亚步兵师、2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1个骑兵军(共约官兵40.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70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407辆、飞机965架)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预计的敌重点进攻地段,防御阵地共拥有27公里的战壕,火炮和迫击炮发射点130个,113个掩体,埋设反坦克地雷4249枚,反步兵地雷5058枚!反坦克炮的平均战役密度为每公里18门,个别地段的地雷障碍物密度为每公里2700枚防坦克地雷和2500枚防步兵地雷。 并且经过周密的防御演练 德军这隐蔽性 啧啧德军集中了“南方”集团军群和“E”集团军群所属31个师(包括11个坦克师)、5个战斗集群、1个摩托化旅、4个强击火炮旅,共计拥有德军官兵约43.1万人、匈牙利军队1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630门、坦克和突击火炮877辆、装甲输送车900辆、飞机850架。(重点在于 这些皆为党卫军精锐部队,可查相关图片,德军损毁的坦克包括著名的虎王;虎式;黑豹;猎豹;追猎者等 可以说是帝国最后的装甲精锐)战损:苏联阵亡8492人受伤24407,合计不足3万5000人。德军损失了4万余人、约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00门火炮和迫击炮(装甲部队几乎全灭)评价:德军惨败。元首这个时候竟然产生了“我能反杀”的严重错觉;把党卫军直接强行送人头;连最忠诚的党卫军都知道德军必败,就只有元首不清楚,不知道是疯了还是破罐破摔还是指挥愚蠢。苏联不仅早早就做好了准备,而且战役之前路况十分泥泞,对于以装甲部队进行突击的德军来说,泥路中的坦克就是反坦克火炮的活靶子,十分不利。为此迪特里希将军曾向陆军总部提出请求,希望延后这次攻势,但他的请求被驳回了。这是帝国最后一次反击;也是整个东线上苏联最后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然并卵,党卫军依旧被打成了狗,而且还间接加快了维也纳的战败。~维也纳进攻战役苏军战略目标:粉碎匈牙利西部德军集团、解放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双方参战兵力:苏联共745600人参战(乌克兰第3 第2两个方面军) 其中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突击集团下辖18个步兵师,3900门火炮和追击炮,19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空军第17集团军800余架飞机支援其行动。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突击集团共有12个步兵师,2686门火炮和追击炮,16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辖2个合成集团军、2个装甲集团军和1个匈牙利集团军)及“E”集团军群部分兵力,据说约共28,000人 。以及第4航空队(700架飞机)负责支援陆军集团。战损:苏联阵亡41359人受伤136386人,合计约近18万人击溃德国及其盟军32个师,俘敌13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据说总共损失19万人(包括被俘虏),不过总损失超越苏联是肯定的评价:德军战败。苏联红军顺利行动的结果使匈牙利获得解放,奥地利东部及其首都维也纳的德军已被全部肃清。德国失去了匈牙利各重要石油产地和维也纳大工业区。由于在战役打响前希特勒错误地产生了“我能反杀”的错觉,发动了上文所述的春醒行动;导致最后的党卫军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残兵退往维也纳,严重削弱了维也纳的防御实力。维也纳守军只坚守了数日便撤出了维也纳,维也纳的损坏率只有13%,算是比较好地保住了这所历史名城;不过,苏军在解放维也纳后大肆地抢劫 强奸;犯下的兽行比德军有过之而无不及。~5.9柏林战役(红旗插上国会大厦)德军战略目标:依靠首都拖延苏军步伐,等待盟军到来,期望把柏林交给盟军。德军战略目标:依靠首都拖延苏军步伐,等待盟军到来,期望把柏林交给盟军。苏军战略目标:攻占纳粹的心脏 柏林;为千千万死去的同胞复仇;把元首打回河北省双方参战兵力:苏军共集中了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等三个方面军270个师和骑兵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部队,其中作战部队206万人(含波兰军队15.6万人),另配属2450架飞机、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德军 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 共80万人,700门火炮和迫击炮,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42架作战飞机。战损:苏联阵亡81116人伤亡280251人(共计36万余人)ps盟军不愿打柏林的一个原因就是认为攻打柏林伤亡会很大,但看完全文的朋友早就看出来了,对于毛子来说36万跟之前的比都算毛毛雨了。损失坦克2156辆、火炮1220门、飞机527架。此役苏军共歼灭德军80万人(肯定团灭啊没地跑了)其中苏联俘虏德军48万人(最后投降15万人)评价:轴心国-德国战败。4月25日对柏林形成包围展开巷战;27日进入中心区;29日强攻国会大厦;29日21点50分,苏联将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30日元首在发表了喂斯大林 我倒河北省来,气死偶咧等著名演说后和结婚一天的爱娃服毒自杀。5月1日戈培尔自杀;5月2日德国城防司令带15万残兵投降,至此战斗结束。日,受希特勒继承人邓尼茨的委托,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什图姆普弗上将、弗雷德堡海军上将在柏林军事工程学院的食堂大厅内,向苏联及其盟国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这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的彻底灭亡。人类灾难的终结,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的重要里程碑。~5.11布拉格战役(终战之战)以为打完柏林我就更完了嗯?布拉格战役其实才是苏德战争的最后一战以为打完柏林我就更完了嗯?布拉格战役其实才是苏德战争的最后一战苏军战略目标:为合围和粉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军集团和解放捷首都布拉格而实施的一次进攻战役(有意思吧 柏林都陷落了 布拉格还没有)德军战略目标:指望盟国之间发生分歧,指望与美英统治集团进行勾结,说白了就是希望盟军快来接收我们不想被毛子带走双方参战兵力:苏联参加战役的军队计有2028100人,火炮和追击炮305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000辆、飞机3000余架。德军集团总兵力90余万人、火炮和追击炮,97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900辆、飞机1000架。战损:苏联阵亡11997人受伤40501,合计约5万人苏联俘德军官兵约86万人,其中包括60名将军。有“奥地利”集团军群在该集团两翼行动的几个师逃到了美军作战区。评价:德军战败。还是要被关到西伯利亚去啊~布拉格战役是苏德战争中的最后一个战役。至此,苏联在二战东线的战争全部结束;但这不是苏联的终战,终战是8月9日~9月2日在中国满洲的战役(抢人头)。德军统帅部的计划是对苏联红军进行顽抗,但为英美军敞开战线。德军曾为此直接同西方国家谈判。但是这些计划为苏联红军的迅猛进攻所打破。看看这场战役吧,200万人打90万,86万投降,所以不要老觉得只有果党才有100万头猪抓三天三夜的梗,德粉口中的德意志也是有过这样的日子的。当士气跌落到底点又看不到希望时,再坚强的战士也选择了放弃。不过德军目测只是有意识到苏联对俘虏的狠,但没意识到具体有多狠。我想如果那时候他们要真的知道投降了生不如死的俘虏生涯,他们或许还真的会拼死抵抗。整个二战德军共有 5,318,531被俘,其中约二百五十万人是被苏军俘虏,大约四十万左右德军俘虏死于战俘营(死亡率高达20%)结束了 战争的篇章---------------------------------------------------第三部分:对苏德战争的总体评价先上双方损失数据,以下数据来源很多很杂 我只能尽量分析不保证完全准确根据俄罗斯目前的官方统计,共有2660万苏联公民在二战中丧生;在二次大战的各大战场上(注:包括了诺门罕战役和最后的满洲战役),共有866.84万名苏联官兵为国捐躯(包括了死于战俘营的178.33万 )在东线总共有3817429名德军阵亡;总共有363343名德军战俘死在了苏联,加起来在整个苏德战争包括后续的战俘营,德军总共死亡8万)人德国仆从国在东线阵亡959,000人;被俘766,800人;合计1,725,800(172万)人双方阵亡数量对比为6,818,317:4,776,429,约为1.4:1双方永久性损失(阵亡+被俘)数字对比为,578,929,约为1.3:1其实整体来看的 苏德 或者说的更准确点 是苏联和轴心国联盟之间的损失是差不多的但是如果按照年代划分的话,德军在前两年取得了更多的人数优势;苏军对德军造成的阵亡与俘虏集中在1944年底和1945年。按年代算的话:纯减员:俘虏+阵亡+伤死+病死+失踪损失:纯减员+受伤(人次)1941年:苏军纯减员3万)人,德军损失约为85万人(其中阵亡约302400人),德国盟军损失约为15~20万人,双方战损比为4:1,德方占优势。1942年:苏军纯减员5万)人,德军损失约为200万人(其中阵亡约506800人),德国盟军损失50万人,双方战损比不到3:1,德方占优。1943年:苏军纯减员1万)人,德军阵亡人数万)人,具体损失数据不详,但可以肯定是德方占优。1944年,苏军纯减员6万)人,德军阵亡1,232,946(123万)人。也许这一年德军损失要在苏军之上,但双方的损失比不会相差很大,苏方占优。至此可以确定的是在1945年之前东线德军总共阵亡2,742,909(274万)人1945年,苏军纯减员万)人,德军1945年总共阵亡1,230,045人(包括与盟军作战)。这一年德军损失肯定超过苏军,双方损失比至少在1:2以上,苏方占优。注:苏军苏德战争纯减员合计27万)人;这与官方数字866.84万死亡人数有260万人数的差距;对此我的理解是:失踪人数包括了战后归国的183万俘虏与70万伪军(见下文),183万生还后以及伪军的人头应该是算给了仆从国或者压根就没计入苏军数据,所以减去这183+70=250万的差距后,数据就十分接近了。注2:德军阵亡数字加起来3972954人,减去一些误差以及与45年与盟军作战的损失,很接近东线德军阵亡人数381万(误差15万5千左右),所以德军东线总共阵亡381万左右这个应该是可信的(不包括仆从国)注3:43年后德军数据严重损失,只有阵亡比较确定 受伤与俘虏都比较模糊注4:为什么1945年德军阵亡人数如此之高?45年大批量青年军,国民掷弹兵入伍,说白了就是各种老弱病残,远不如德军先期素质(最后的精锐都在春醒送了);所以死的很惨关于双方的俘虏情况:苏联俘虏:大约有450万苏军被俘(战争头半年俘虏超300万),其中60~70万人被德军召募(伪军),1,836,000人于战后回到苏联,其余约179万人死于战俘营。另一说是苏联总共被俘虏570万人,但德军大量在战争初期大量俘虏了尚未报道的青年以及把平民算作俘虏数,所以来自苏联军方的450万更为可信但无论怎么说可以确定是 俘虏中70%左右都是1941年俘虏的那么问题来了:60~70万的伪军最后去向如何,如果阵亡或被俘,到底算作哪边的损失?德军俘虏:德军共有 5,318,531人被俘,其中3,035,700(303万)人是被苏军俘虏,大约36万左右德军俘虏死于战俘营(但需要注意的是303万人中,有140万人左右是1945年战争末期成建制投降:就像我上文所述的布拉格战役,投降近80万,另柏林战役也投降俘虏了40万 真正东线主要战场上俘虏不会超过100万)可以百分百确定的是,那100万俘虏存活率很低,远低于战后那140万,36万死亡俘虏的大头死在了那100万,其中有超过一半的被俘者死亡,如在斯大林格勒被俘的91000人只有5000人活到战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德军战俘死亡人数为40万左右;苏联死于战俘营的为178.33万;苏联比德国多死了140万战俘,说明了法西斯惨无人道;为德军各种洗地的可以歇歇了.德军除了在1945年后彻底崩盘,之前极少被大批量苏军俘虏,侧面引证了德军打仗比苏联强战时两边战俘营死亡率都很高。另外附上一条特别的数据:德国入侵苏联之前的本土及其控制区内人口已达二亿零五百万,此外其欧洲仆从国的人口也有7800万,而苏联战前人口为一亿九千万,1941年底苏联控制的人口只剩1.3亿。你们真觉得凭41年底苏联这尿性能自己扛住德国?当然不行,英美的援助和牵制至关重要但同样的,你们真觉得这样的数据下苏联靠”人海战术“能赢?看完了我上述那么多战役的结果后,大家也应该有个判断了:苏联除了在战争初期的愚蠢指挥外,从库尔斯克开始到春醒行动,防御作战打的是有板有眼,各种工事挖的德国头痛,绝不是靠人海硬扛的同样进攻作战中,在斯大林格勒后,除了少数几次反送人头(火星和哈尔科夫),苏联开始大量运用多点突破,机动作战,陆空结合,炮兵坦克,所谓大纵深战术也,这固然需要大量的兵力所配合,但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无脑”人海战术“,这一战术在巴格拉季昂时达到巅峰,从十次打击一直到45年几乎每次战役都是这种战术的各种版本,运用的越来越熟练,交换比也越来越好看。并且在诸如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反攻阶段时,苏联并没有对德国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更谈不上使用什么送人头的人海战术。当然我不否定人海战术的存在,但那只存在于战争初期的手忙脚乱和之后的极少部分,绝不是苏联的主流行为。苏联当然是抗德主力,红军的功劳绝不可磨灭,尽管他们也曾犯下许多兽行,但是没有红军与苏联的奋力抗争,更多人将会死去看完我那么多战役大家也看出来了几次最关键的战役德军都输了;而且德军的辉煌在哈尔科夫反击战时就已经结束;之后虽然长时间上交换比占优,但在战略上一直被压制,库尔斯克是被动进攻,下第聂伯河会战和第二次斯摩棱斯克战役也是被动防御;到了1943年更是完全受制于所谓的十次打击,战争主动权完全让归于苏联。所以我们说:莫斯科战役是德军闪电战的终结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力量拐点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主动权的交割之战巴格拉季昂是德军彻底翻盘无望的奠基很可惜也很幸运 德国这四场国运之战全部败北--------------------------------------------------最后的最后:后记战争初期,由于苏联战争决策层的战略误判,以及“大清洗”后苏联红军指战员素质较低,苏联红军丧师失地、一路溃败,德军则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所向披靡,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直至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德军进攻受挫。随后双方陷入胶着,互有胜负,苏联红军凭借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稳住战局,1943年八月末,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的攻势,自此苏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并于日最终攻占德国首都柏林,日夜间,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投降书于日凌晨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来源于 百度百科-苏德战争7月14日凌晨近4点经过了接近一周的跳票,和大约四次的不断更新,这篇文章终于结束了这个答案打破了我知乎的许多记录:最长文与最多图;第一次破500赞;第一次破1000赞;第一次破2000赞;最多收藏次数;马上还会迎来第一次破2500赞。我当然是开心的,没想到我这个小透明还能获得这么多关注,尤其是还受到了
的鼓励也因为您的名人效应而给我带来了1天1000赞的飞速飙升但我更希望,看本文的赞同更多地能够源自于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尊重与认可,而不仅仅是因为我这篇答案非常详实。其实我在更这篇文的时候很累,很多数据很麻烦;尤其是乱七八糟的战损,有些数量根本确定不了。但越到后来,我就越觉得可怖。那么多的数字的人啊,就这么死了。5年苏德战争,百余次大小战役,近5000万人彻底因这次战争而消失,无数家庭,没错就是无数家庭因此破灭。我是一个文笔不太好的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才能让大家对这些数字感同身受,让大家认识到战争的可怕,所以我只能教条般的罗列这么多冷冰冰的数据,但这些冰冷的数据曾经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德国人,俄国人,波兰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匈牙利人,芬兰人,蒙古人...许许多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家庭与个人,因为少数人的欲望和疯狂,而要被以“国家”的名义踏上死亡的征程,而更多的无辜民众,他们甚至还没有反抗的能力就被钢刀大炮所屠戮留给我们的只是史书上这一堆堆血的数字,而同样的事情在我国大陆;东南亚;北非;西欧;朝鲜甚至日本本土都在发生。无数人为了少数人所谓的国家其实是个人欲望与利益而送死或者成为了杀戮机器。不明白像希特勒,戈培尔这种人有什么好推崇的,在我看来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杀人犯,魔王。你可以觉得德军能打,德军装备好,坦克厉害,科技发达,我也如此。但是无论是党卫军还是国防军,你绝不可否定其罪行。更不明白战争有什么好的,那些天天叫嚣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动侵日收复东京的的愤青们,你们就这么想变成一个数字的一部分吗?我更这篇答案用了接近12小时,但打死1个人只需要1秒都不到,而我无论再花多少时间,写多少篇答案也不能让那些数字中的一个死而复生,战争就是如此残酷,死了就是死了,能成为数字的一部分还是你的幸运呢。大部分人根本统计不详呢。你看看那百度百科,就那么一段话,带过了这五年无数人的生死。活着真好,和平真好感谢能看完我这段长篇废话
首先苏联人确实多,无论是算上跟班还是只算核心民族,苏联都比德国高一倍以上。这在过去的战争中影响不是特别大,但是在二战这种总体战中影响就很大了,最不济还可以拖时间。其次,德国的生产力不低,但是完全发挥不出来,主要受制于3个原因。1 德国本身缺少战略资源,除了煤和铁以外什么都缺,石油仆从国可以提供(暂时),橡胶在日本人手里送不过来。日德的资源正好可以互补,但是海运线完全被美英封锁。2 因为一战内乱的教训,纳粹对于将经济转入战时轨道有抵触情绪,这也是为什么德国采取闪电战的方式速战速决。德国在42年以前主要是通过吸纳占领地的资源强化工农业,42年以后才开始全面转入战时经济。时间不算太晚,但德国本身就居于劣势,这就很不妙了。3 德国没有战略纵深,而且工业一体化程度太高,没有足够冗余对抗美英的战略轰炸。恰恰是在德国军工彻底转入战时模式全力开动的时候,美英战略轰炸达到高潮,这就把德国的生产力锁死在一个最大值上,再也无法增加。悲剧的是,德国的每一个弱点几乎都是盟国的优势。1 苏联地大物博,缺少的部分美国可以提供,而美国有不少资源是垄断的,连石油都是净出口。2 苏联从第一天就全面转入战时体制,工业疯狂后撤,只用1年就另起炉灶了。美国启动得更早,而且美国工业水平完爆整个地球,潜力极高。3 苏联乌拉尔工业区是斯大林比对德国轰炸机的航程亲自划定的,美国则完全就是外星球,当时的人类根本没有足够的技术进攻美国。这种情况下,德国要封死苏联,唯一的希望就是打赢大西洋战役。封锁英国,给苏联的援助自然也就断了,虽然苏联还有底力,但起码不会再无限度增强了,而美国的战略空军也无法进攻德国本土,德国的生产力能继续增长。然而大西洋战役一输,一切都成空谈。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历史学家认为大西洋战役才是二战真正的核心战役。所以,就算没有后来西线和南线,光靠苏联人力+苏联工业+美英援助+战略轰炸,德国也拿不下苏联,8成以上的可能会输,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双方在俄罗斯边界僵持,等待时局变化。
基辅战役后从十次打击开始到柏林战役结束,德军损失大于苏军的,个别战役就是碾压了。谁战后控制战场,谁的相对损失就少,绝对损失就多。
我打了泰森一百八十六拳,只要他不还手我就能算赢。
布拉格战役怒刷存在感,近百万的德军整建制投降、崩溃、死伤,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就是100万头猪!共军抓三天都抓不完啊!”其实苏德战争,算上仆从国,轴心和苏联伤亡比是1.7比1,并没有差太多,这还是德国偷袭的结果。
苏联虽然凭借庞大的国家体量、强大的的综合国力和重大的损失代价赢得了战争,但并不是所有战役苏军的损失都大于德军。库尔斯克战役以后,苏军完全掌握战略主动,此后苏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直到攻入柏林,战损率逐渐缩小,最终在进攻德国本土的最后阶段实现了战损率低于德国。卫国战争前期,苏军由于战略、战役、战术层面的落后,损失惨重,动辄损失数十万人和成千上万的武器装备。然而,苏联有巨大的战争潜力,在消耗掉德军精锐后,苏军得到了锻炼,也走向成熟,在大战役中的损失逐渐小于德军。相应地,德军在巴巴罗萨计划以及1941年历次战役(明斯克战役、基辅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中的战略、战役突然性保障了德军的胜利,也只付出了微弱的代价。然而,莫斯科战役之后直到1942年底,德军在东线战略上始终没能取得重大进展,等到苏联彻底发动了战争潜力,德军就绝对不是对手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军的一系列反攻行动给德军的装甲精锐造成了严重损失,以至于库尔斯克的“堡垒”计划一拖再拖。德军原计划4月进攻,最后一直拖到7月,完全丧失了战术突然性。苏军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给德军的进攻造成了重大阻碍。库尔斯克战役标志着苏军的成熟,也预示着德军的彻底失败。精锐尽失的德军不仅再也无力发动进攻,而且连防守也力不从心。1944年以后,德国国防军再一次扩大了征兵的年龄范围。在电影《帝国的毁灭(元首的愤怒)》中,德国国防军的窘境可见一斑:老人、孩子都被强行征召到前线,这就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战术优势和战略优势的区别
嗯,因为苏军人多?
一句话说:德国的继续一场总体战的能力被苏联打没了。苏联的还在。复杂点:45年德国装备和油料的产量不足以维持一支能够继续抵抗的军队。兵员的来源地已经被盟军占领大部分。德三的领土被切割成了几块无法建立整体性的抵抗。苏联相反。再复杂点:设定模型:军队战力是由人员数量,装备数量,装备素质,人员素质,士官素质,士气,后勤状况几个因素决定。国家生产与训练减去损耗部分。在不同方面影响组成军队战力的因素。进而影响战力。苏军在南乌克兰回来之前人员数量因素持平,后勤水平因素一直再下降,剩下几个因素稳步提高。美帝的援助和苏联工业重整的完成让后勤状况在1942年末开始逐步上升。1943年秋天南乌被曼诗婷得瑟没了之后苏军所有指标除了人员素质都是在净增长。解放区获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德国南线的弹性防御和北线中线的硬扛杀伤了大量的苏联士兵。不过苏联军队在被围时已经学会了让士官突围然后重建。这样虽然人员素质再次下降,但是其他因素的提升使总体战力仍然上涨。45年人员数量终于出现了下降。人力多之于苏联也终于被损耗的青黄不接。但是装备数量和士官水平的决定性优势都弥补了这个因素的不足。可以说苏联各项因素都有波动。大纵深战略更讲求后勤和装备数量。为啥有兴趣再说。因此判定整体战力在41年年末和42年夏探底。以42年夏最低。此后一路飙升。德军则很简单,装备质量45年前一直飙升。装备数量43年前飙升。后勤41年最烂。42-45尚可但没有变化。人员数量43年巅峰。士气一直下降。士官素质,人员素质一直下降。闪电战下的作战思想讲求士官素质和后勤。为啥也是如果有兴趣再说。因此判定德军42年夏战力最强。43.41次之。44,45最烂。但是41年夏和42年夏德军没有抓住唯二战力超越苏军的机会。 德军这两次对于士官素质的损失直到终战都没有挽回。43开始德军已经失去了胜利的机会。其他因素的变化让德军即使打出了好看的交换比也只能争取停战。南乌的丢失让德军彻底失去了求和的可能。苏军唯一出现动摇的人力因素得到了补充和增长。因此,曼施婷这个德国岳不群才是真正的战略矮子。不对,跑题了。因此,德国最后输了
其实日本太君也很郁闷:为啥我们占领了中国每一个重要大城市、每一条铁路线,最后竟然输了呢?
斯大林:学会了哥的运行只要A就行了(? o?_o?)?
坦克杀手再多,也架不住犀牛坦克一拨一拨的冲脸
那个国家还有荷枪实弹阅兵,阅完直接奔赴战场血拼的魄力呢?
苏联加盟共和国众多人口基数庞大,常年打仗军队建制大,西伯利亚又有十分丰富的战争资源供苏联挥霍
战术优势永远抵不过战略优势
熊被蚊子啃一口后,估计流的血比蚊子全部的血都要多,但熊还是可以弹个手指把蚊子给灭了。就酱紫。。。
我又来了,先挖个坑吧。第一回·快枪手德意志雷霆万钧亡波兰
爆菊花俄罗斯厚颜无耻搞偷袭日,蓄势待发的日耳曼战车开足了马力撞向波兰,老大帝国被冲了个七零八落,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撞像是推到了多米诺骨牌,60多个国家,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四的人被卷入这场断子绝孙的战争,我只能用断子绝孙来形容这操蛋的战争,无数生灵涂炭,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日晚,一群穿着波兰军服的德国党卫队员“袭击”了自己国家的一个边境城市的电台,厚颜无耻的用波兰话说了一些“反德”广播,离开的时候还丢下身穿波兰军服的德国囚犯的尸体,看到这里,各位知友是否想起当年日本人诬陷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故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德国要里子,又要面子,真是臭不要脸。希特勒宣城德国遭到侵略,装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下令德军反攻,9月1日拂晓,事先停泊在但泽港进行“友好访问”,不行我都要吐了,进行“友好访问”的德国军舰向波军基地开炮,日凌晨4时45分,希特勒按下战争按钮,启动预谋已久的白色方案,闪击波兰。( 困了,明天再更)
以下节选自《国家的崛起》文明介绍:俄罗斯文明特色:祖国的庇护1 敌人由于俄国的严冬承受双倍的损耗2 损耗升级免费3 每项市政研究完成,得到国界+1的奖励
这不就是德棍说的德军一路胜利转进到了柏林?随便找本东线战史看看双方人员损失很难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河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