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自坡68到潇湘江东路54号怎么走

  【学术中国:第10期人文社科学术讲座】——潇湘:十月革命:从布党到白军,你所不了解的多个细节
  主讲:潇湘★俄苏史
  论题:十月革命:从布党到白军,你所不了解的多个细节
  讲所:学术中国:人文博士讲座群
  时间:日,22点——1点30分
  潇湘★俄苏史:先看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之后,为啥政府要加临时二字
  浆糊:这个“临时”是指没有经过社会民主党人所承诺的全民普选而组成的过渡性政府。
  潇湘★俄苏史:不是,来自大公的退位诏书,我简单说下:
  俄国2月23日,公立是三八妇女节,彼得堡因为粮食紧张,工厂的妇女起来游行示威,此后连续数天工人造反,士兵哗变,站在工人一方,立宪民主党逼宫,要求皇帝退位,将皇位传给大公亚历山大洛维奇。
  如果大公在3月2日那天顺利接位,俄国实施英国的立宪君主制,那么从法统上来讲,俄国政府没有发生皇朝的更替;但是呢,大公却不愿意接受皇位,而且还颁布了一个新的诏书,说:如果俄国人民愿意在未来的立宪会议选举中,选举他为皇帝,他愿意担任新的俄国沙皇。
  此后所存在的政府——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组建的政府,只是一个临时存在的没有经过全国选举授权的政府。因此叫临时政府,这个政府的存在不具备法理型,谁都可以推翻
  所以临时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换内阁,并且被布党推翻,也没有引起反抗,因为呢,这个政府本身就不合法,从法统和法理学来讲
  大公不愿意接受皇位,一是大公是我们赞誉的有良知的人,二是共济会的成员逼宫。拿着国家杜马的请愿书给大公看,兄弟,大家都要求建立共和国,你这个皇位还是不要接了
  青云论道:怎么这里也跑出共济会来了?
  潇湘★俄苏史:俄国革命中的领袖,从自由主义的古奇科夫、利沃夫亲王,到左翼的克伦斯基,都是共济会成员。毛子的东正教,2009年出 了一本
20世纪俄国人民史,把1917年的革命,称之为反俄罗斯的革命。因为在正教看来,1917年革命的领袖,诸多都是共济会成员,表现出典型的非俄罗斯特征
  浆糊:被列宁亲笔御点的《震惊世界的十天》,就已经隐含了为白卫翻案的伏笔啊。政变而已,然后各个击破的策略进行红色恐怖,逐个消灭反对势力,
  潇湘★俄苏史:浆糊,你这是典型的自由主义观点嘛,我们要追问的是,这个政变何以成功?土壤在哪里?根基在哪里?
  布党成功,与法国革命相似,也是建立在越来越激进的大众情绪基础之上的。某种程度上来讲,布党是抓住了大众的心理和情绪,在关键时刻一击成功,而军队却保持了中立,只有少部分哥萨克站在临时政府一边
  浆糊:《震惊世界的十天》,读大学时没看出什么名堂,前年重读,确实感到震惊了!把二月革命确立起来的代议制民主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是布党成功的关键。把二月革命的民主流程发挥到了极致,断送了民主进程。
  潇湘★俄苏史:浆糊老师,代议制这个解释,还是有所欠缺的,我前面已经讲了,临时政府是非法的,俄国从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都是非法政府。
  俄国恰恰是陷入了无政府状态,例如萨马拉,就存在四个政府,临时政府、苏维埃,公共安全委员会,工会委员会
  浆糊:我不认为是利用了民粹思想,而是把代议制的功能彻底地发挥出来了,你看几次各派势力的联合大会的举行过程,都是这种以代议制在起作用。各反对势力以缺席或抵制的方式,导致一个最小的势力以代议制的形式体现为大众的意志,将国民裹挟。
  二月革命确立的民主意识,又使得各方势力对这种僭越的决议缺乏有效的反制手段,最终以滚雪球的方式,演变成全社会的共识假象。各种苏维埃大会,是当时形势下的临时立法机构。
  潇湘★俄苏史:苏维埃在临时政府时期,哪里有立法权?
  浆糊:不是苏维埃政权啊,是苏维埃大会,不断排除各种反对势力的苏维埃大会,成了当时各方都勉强可以接受的临时立法机构,不断地选举。最终把布党人士从最小势力粉饰成最大的民意代表势力。这是军队保持中立的一个法理由来。
  潇湘★俄苏史:军队保持中立,不是因为民意的问题,而恰恰是因为克伦斯基宣判科尔尼洛夫将军叛乱,得罪了军方。高级将领此后都见死不救,反正认为俄国已经更替好多届政府了;布党也会不长远,判断失误
  浆糊:我谈的是临时政府垮台之后,不是期间。震惊世界的10天就是从临时政府垮台算起的。认真研读《震惊世界的10天》一书,很多细节是可以发掘的。我谈过读后感。全书的核心在那个法国上尉的一句话得到体现,我是从那句话入手,反复去思考的,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一场利用了民主运动与意识的反革命政变。
  潇湘★俄苏史:垮台之后,布党第一要务就是解散军队 ,控制大本营。如果从民族主义观点出发,列宁确实是大卖国贼,敢在战争时期,解散本国的军队,但人家是世界主义的。我最近都在看英国大使、法国大使还有洛克哈特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的日记,其实里面也反映出俄国的革命是被激进的大众所裹挟,特别是士兵和农民
  浆糊:农民并不是激进派,是布党的反对势力,全俄农民苏维埃在几次大会上都抵制了布党的提议。所以后来列宁对农民的镇压极为严厉。圣彼得堡的市民本来完全有可能消灭布党的,当时的布党的神经已经到了崩溃的极致。
  潇湘★俄苏史:我跟你相反,认为列宁恰是抓住了时势,浆糊老师,你是不了解史实,农民是1917年俄国中间最激进的一股势力。
  1917年夏秋之际到1918年冬季,俄国的农民起来干嘛,抢地主的土地,烧毁庄园,把地主的图书、古籍、钢琴,通通破坏掉。到1918年春季,俄国的农民革命完成,农民获得了朝思梦想的土地,所以他们不愿意进入到列宁的社会主义,所以列宁搞了贫农委员会,将农村分裂
  浆糊:你说的那个已经是政变之后,布党煽动下的暴力了,不是那10天里发生的事情。我们两个现在谈论的不是一个时间节点上的事情,你没有注意到?
  潇湘★俄苏史:农民抢夺土地,从1917年夏季就开始了。因为农民在后方分配土地,前线的军人没心思作战,都纷纷逃跑回去自己的家乡搞土地分配,并且成为本地苏维埃的领导人
  浆糊:全俄邮电工人苏维埃、全俄钢铁工人苏维埃以及全俄铁路工人苏维埃这三大组织程度高的工人团体,在政变期间,都是站在布党的对立面上的。布党那是利用了十二月党人的民粹主义思路,不是布党自己的纲领指导所致。
  潇湘★俄苏史:我讲的,恰恰是这种大势上,布党非常好的利用了这些形势,提出简单的和平、面包和土地的口号,获得支持。如果对1917年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那么无法解释布党何以上台,能够将军队布尔什维克化,特别是北方战线和西方战线的军队。
  你要是再追溯一点,例如7月事件之后,布党势力一下子就消沉了;但是到十月,它却再次兴起,恰恰是因为8月的克伦斯基和科尔尼洛夫将军的对抗激发了大众的激进情绪,人们害怕反革命。
  浆糊:政变期间,布党的策略灵活多变,这是布党成功的关键。其他各派势力恪守自己的主张,变得很僵化,所以在布党灵活的策略攻击下,一一败阵。你看看那些苏维埃大会的过程及所布党主持下所通过的决议,是一变再变。以上我所谈的,仅仅是基于《震惊世界的十天》这份史料的分析,其他史料暂未涉及,所以片面偏颇是肯定的。你掌握的史料比我丰富,你提出的观点应该更为全面。我只是管中窥豹。
  潇湘★俄苏史:要说策略,列宁确实是天才,实用主义至上;7月事件失败之后,列宁看到苏维埃中都是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的代表,就抨击苏维埃,认为俄国未来的新政权,不应是苏维埃;而此间,列宁也多次提到立宪会议,所以,对布党而言,只要掌握政权,无论是苏维埃,还是立宪会议,都是其夺权的工具。
  所以布党掌握苏维埃之后,最终在1月6日解散了立宪会议。因为列宁绝不会允许权力交付给立宪会议,解散立宪会议的节点,最终导致了俄国的大内战
  浆糊:是的,以主张立宪始,这个就争取了大部分持中立温和态度的势力,打击了激进派别。布党一开始闭口不谈阶级斗争的问题,以俄国的荣誉与民粹的宗教关怀为出发点。这两点是大部分俄国人都能够接受的社会心理。尤其十二月党人的民粹主张,在俄国得到绝大多数底层民众及有宗教情怀的城市知识分子的支持。在争取了军队保持中立之后的形势下,布党的赤卫队以破坏社会秩序为名,一一清除其他派别。俄国的农民社会对整个俄国的政局不构成直接的影响,俄国的政局是高度集中的精英政治格局。那85%的农民,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潇湘★俄苏史:温和的社会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以及白卫军官都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布党;但是高尔察克在日的鄂木斯克政变,又把联合战线分裂了,温和派类似于中国的第三党,寻找第三道路,白卫与布党军队对抗
  浆糊:哥萨克人是在罗曼诺夫王朝的改良中,获得利益比较大的团体,所以他们效忠于罗曼诺夫王朝,成为政变期间唯一自发组织起来抵抗布党的派别。其他各个派别都在罗曼诺夫王朝改良进程中利益受到损害,袖手旁观也是情理之中。哥萨克人对于俄罗斯人是异族,布党又运用种族主义策略,联合起俄罗斯人,击垮了哥萨克人。此外,罗曼诺夫王朝对于哥萨克人是利用与防范双重手段,哥萨克人在军队中都是士官这样的低级军官,尉官都很少,军事动员能力受限,只能自己结成单纯的哥萨克人军队对抗布党,无法动员更广泛的军事人员进行对抗。
  土尔扈特人的西支卡尔梅克人,就被布党煽动起来对抗哥萨克人。哥萨克人的土地占有来自于作为沙俄帝国前进作战部队的军功授予。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一书(是否剽窃是另外一个话题),就非常清晰地把哥萨克人的土地由来以及对土地的保护而对抗布党,写得非常明白了。这里有斯拉夫人与哥萨克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因素。哥萨克人是鞑靼人,虽然归化了俄罗斯,但还是保持有自己的文化。哥萨克人的知识精英,对俄罗斯人的归化尤其宗教强迫,一直保持高度的警惕与消极的对抗。
  国内这个是禁区,西北民族都是归化民族,非常敏感。我每次与那个地域的汉族学者谈到这个问题时,对方不是回避又是强力语言批驳我。归化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是基于当时某种利益交换实现的归化行为,当环境改变时,归化民族有分离的内在逻辑趋势。我们的西北归化民族,很多是在大清与沙俄两大帝国之间,大清同意这些民族保持完整民族文化形态的情况下,归化大清的。沙俄的宗教强制政策,是导致两大帝国之间诸多部落或民族选择大清帝国的重要因素。
  苏联社会科学院编著的《统一多民族苏联国家的形成》两卷本一书中,有很多可资细细解读的史料。看看我党关于“民族自决”到“民族自治”策略的变化,即可见一斑。中亚地区诸汗国的覆灭,是内战期间各民族抵抗布党的历史诱因。各民族的知识精英暗地里保存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所谓的加盟共和国也就是采取先承认后整合的策略,但最终还是导致苏联帝国的分崩离析。这些历史记忆,在苏联时代以各种文化遗产的形式被保存下来了。
  我觉得从民族历史与关系的角度去看待苏俄内战,是个很有必要的视角,对***的现世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不起,我跑偏话题了。
  潇湘★俄苏史:俄国的民粹,我简单讲下,还是与俄国的社会结构、地理自然气候有关。
  1913年,俄国发动一战的时候,85%的人口是农民,也有90%数据,彼得堡工人和莫斯科总共只有380万人,其实俄国说到底,还是个农民革命,
  一战之前,俄国农民生活在村社的环境下,村社培育了俄国农民的品性,这些品格与土地还有耕作的季节相关;一战的战端发动,也就意味着尼古拉将自己送到绞刑架。俄国的军事历史表现出典型的几个特征:
  一:俄国国图面积广大,农民为主,缺乏足够的资本和技术变革,因此落后;
  二:一旦战争发动,必要损耗财富,俄国农民贫穷,无法为国家提供赋税和贷款,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远远超越西欧;
  三:战争一旦失败,皇权受损,士兵必然会造反,保持中立之类;这个从1812年的卫国战争到阿富汗战争都表现出来
  很多人说,91年的时候,俄国军队怎么造反了,不捍卫布党,这其实是俄国传统的反映,长达数年的阿富汗战争早就了俄国军人和市民对共党政府的厌倦,这个因素一定要考虑。
  克里米亚、日俄、一战、阿富汗战争,都是俄国军事失败之后,军队造反的典型;乃至于1812年的卫国战争,此后也早就了十二月党人——贵族军官团的起义。
  哥萨克地区存在一个矛盾,你可能不知道;那就是哥萨克地区的土地占有非常不公平;哥萨克占有大多数土地,本地农民小部分,另外就是来自黑土中央地带的俄罗斯人——这些人被称之外乡人,布党主要利用的是外乡人——黑土地带的移民
  哥萨克被击败,是有很多原因的,最重要的一个,或许是他们的离心主义,1919年邓尼金军队兵锋最盛的时候,他们提出要建立一个东南联盟。顿河、捷列克、库班要组建一个哥萨克国家,与俄罗斯是平等的主权国家,这当然会遭到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邓尼金的反对,邓尼金的口号 “统一和神圣不可分割的俄罗斯”,预先不确立原则。结果是双方都被布党打败
  邓尼金在1919年1月,联合顿河哥萨克,在库班草原的首府克拉斯诺达尔建立南俄罗斯武装力量(也是个国家了),他直接宣传他是民族专政,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专政;高尔察克——民主专政
  他主要有三支主要的武装力量,志愿军;顿河骑兵军;高加索军——司令弗兰格尔男爵,此人在1919年6月夺取了斯大林此前防守的察里津
  布党在日,斯维尔德洛夫签署清除哥萨克法令,对顿河哥萨克采取种族消灭,结果是导致了上顿河的哥萨克起义,下顿河哥萨克在1918年5月就起来造反,反对布尔什维克了。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布琼尼的骑兵军12师米罗诺夫起义造反,结果是红军南方战线兵败如山倒,邓尼金与上顿河的哥萨克也联合起来
  苏维埃政府最终在1919年8月,废除清除哥萨克法令,承认哥萨克的自治权利、承认哥萨克的生活方式,并且重新启用米罗诺夫(此人造反之后,迅速被红军捕获 )
  邓尼金在1919年7月,他的主攻战略和高加索集团军的指挥官弗兰格尔男爵产生分歧;邓尼金主张分兵三路,一路攻乌克兰,一路攻中央黑土地带,经过沃罗涅什——库尔斯克——图拉——莫斯科,最短线路;一路,少部分兵力攻察里津,与乌拉尔的哥萨克联合起来;弗兰格尔认为,要集中兵力攻察里津,将邓尼金的主力部队与高尔察克军队联合起来,再从伏尔加河流域攻莫斯科
  但是邓尼金的方针占上风,11月被红军反攻,南俄白卫军失败,弗兰格尔、什库罗等白卫将领,都在传记中,认为邓尼金的战略出了问题
  浆糊:邓尼金的军事策略应该是没有问题,忽视了民族意识在这支联军中的分离倾向。哥萨克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压倒了对抗布党的威胁。如果再回头去看当时的作战过程,最大的问题就是军令的不协调,没有办法协同作战。如果邓尼金以书面协议的方式声明,哥萨克人将获得独立建国的权利,情况又会大不一样。
  苏俄内战首先应该体现为民族独立与帝国统治之间的性质,再次才是白军与红色政权之间的对抗。俄罗斯人过高地评价了强制宗教皈依对这些民族的向心力。沙俄帝国其实也是个文化帝国,以东正教为文化向心力的政教合一的帝国,沙皇是东正教的保护者。哥萨克人对于罗曼诺夫王朝的忠诚,并非来自对东正教的皈依,而是以战功授予所获得的土地,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利益交换。
  潇湘★俄苏史:白卫的那个神圣不可分割的俄罗斯害死了他们,白卫的基地都是边疆地区,帝国都崩溃了,边疆表现出分离倾向,很正常的。
  例如尤登尼奇的白卫军,他的主力是爱沙尼亚的农民,一直不承认爱沙尼亚独立,要求俄国召开新的立宪会议之后,再来确认爱沙尼亚的国家地位;结果布党率先承认爱沙尼亚独立,尤登尼奇1919年秋季进攻失败,退回爱沙尼亚之后,就被当地解除武装了。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白卫是扣教条,两个口号:预先不确立原则和神圣不可分割的俄罗斯,导致了自己的战略失败,帝国已经不存在了,却还想利用民族主义来召唤爱国主义情怀,这是失误啊。
  但是布党却恰恰利用世界主义,重建了俄罗斯帝国
  沙俄一般认为是大陆帝国,至于文化,那境内的几千万穆斯林可不好说
  最后讲个俄罗斯现在的教科书吧;俄罗斯现在比较自由,可以出版各种观点指导的教科书,有自由主义的,有共产党观点的,有保守主义的,也有东正教立场的
  普遍被赞誉的是萨哈罗夫的 自远古到现在的俄罗斯史,这大学教科书采用的文明史观;最具争议性的,是2009年版,也就是李玉珍老师写的个,祖博夫的20世纪俄国史;里面对白卫的赞誉很高,以人的现代化为主要书写价值;还有一本颇具争议性的,是政教教会写,09年版的,20世纪俄罗斯人民史(民族史),里面也有个惊天地的观点:1917年革命是反俄罗斯民族的革命。
  浆糊:你去看看我提到的那个两卷本,就非常清晰地记载着,每个民族都要在沙俄军事势力的压制下,放弃既有的原始萨满教信仰,改宗东正教。他们的姓氏被改变,改为东正教文化下的姓氏,文字被清除,使用斯拉夫文字。但作为具有光辉历史传统的这些民族的知识精英,一直都在竭力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属性。虽然我没有读过你提到的那些教科书,但我个人认为,的确是反俄罗斯民族的民族独立战争。归化,这个词很值得玩味
  潇湘★俄苏史:这个两卷本我是读了用来分析我们的西北民族的。里面有不少我们现在知道的史实,例如共济会参与,立宪民主党、十月党等高层不少加入共济会,克伦斯基、齐赫泽等也是共济会,集体逼宫,逼皇帝退位,所以二月革命,现在也有是阴谋的观点
  浆糊:共济会的那个观点,我个人一直不赞同,有点捕风捉影式的阴谋论。
  潇湘★俄苏史:不过我个人看到的材料,确实是共济会成员。第二个就是拿着别过的钱,干革命;所有的社会主义政党都拿德国人的钱。第三个就是革命的进程中,异族占据了领导地位,犹太人,波兰人、拉脱维亚人等。如果没有拉脱维亚射击师,估计列宁和布党被推翻好多次了。最典型的就是左派社会革命党叛乱,就是拉脱维亚射击师镇压、平叛的;列宁的安全和人民委员会的安全,也是他们负责。
  所以右派社会革命党领袖金季诺夫在1918年8月,与捷克代表团坦谈判的时候, 不愿意接右派社会革命党的政府克木齐迁移到车里雅宾斯克,担心以后被捷克人控制,还是到了右派的大本营,鄂木斯克
  下次给大家专门讲讲白卫运动,邓尼金、高尔察克等人,以及讲讲俄国内战中各种专政、各种暴力,各种恐怖,国内经常说布党实施红色恐怖,例如列宁时期的红色恐怖,其实高尔察克也搞恐怖,也搞集中营。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治痔疮
  没货源一样在淘宝开店,轻轻松松,月入过2万。加扣: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603路(上行)
湖南龙骧巴士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西站--汽车西站 06:30--21:00 普通车上车1元,跨16个站点加1元,空调车2元 无
603路(下行)
湖南龙骧巴士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西站--汽车西站 06:30--21:00 普通车上车1元,跨16个站点加1元,空调车2元 无
住哪网有     家酒店      条入住客人点评      张客人实拍照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江江东路54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