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邀是郑板桥哪个朝代代的

古今郑氏家谱之二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郑氏远祖为郑桓公,得姓始祖是郑鲁.
相传黄帝之后,后稷承袭姬姓,传十五世孙周武王灭商建周,称西周.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叫友,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位二十二年后,即公元前806年将姬友封在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出任周朝司徒,他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族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虢,郐两国之间.桓公之子武公继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于公元前767年和公元前769年相继占领东虢,郐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郑国.郑国共传十四代,二十三君,四百三十一年,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郑桓公姬友的十五世孙姬鲁迁居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宋(今河南商丘一带)之间,以国名为氏,称郑氏.
郑氏源于姬姓,其血缘始祖后稷,名弃.后稷母有邰氏,名姜嫄.有邰氏是炎帝的后裔,姜嫄是帝喾的元妃.据《史记》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娇极,娇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这就是说,后稷乃炎黄二帝血统的总合.后稷的最大功绩是发展农业,为中国奠定了"以农立国"的经济基础.按《史记》记载后稷下传二十五世姬友是西周末期郑国始祖.自黄帝到姬友,其世系是:黄帝(姬姓)→玄嚣→娇极→高辛(帝喾)→后稷→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姬静),姬静封其弟姬友为郑伯,谥号"桓公".郑桓公为郑国始祖.
公元前857~前842年是西周第十个国王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周厉王刚愎自用,封杀言论,对敢言其不是的国人实行高压手段,酿成"国人暴动",导致周厉王逃出王宫,由周召公与周公二相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太子姬静因当时藏在周召公家而得以幸存;十四年后,周厉王死,姬静正式登基,是为周宣王.他励精图治,立志中兴,从家族中选拔能助其中兴的人才,看中了同父异母的少弟姬友,把姬友封到王畿之地陕西咸林(今陕西华县)为郑伯(三等诸侯国),这是西周王朝最后一个被分封的诸侯国.自此始有郑国.
郑桓公姬友受封后,把郑国治理得井然有条,显示了他的治国才能.周宣王视其才能,就请郑桓公入朝做司徒,掌管教化.不久周宣王晏驾,周幽王继位,郑桓公仍在朝中任司徒.可是周幽王无道,贪图淫逸,重用奸臣,不事朝政,演出了"烽火戏诸侯,只为伊人笑"的荒唐闹剧.加之戎狄入侵,周王朝处于内外交困境地.朝中百官人心惶恐.郑桓公为王卿士,忧国忧民,于是与太史伯商议:"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意思是问太史伯:朝政日非,国家将亡,郑国的出路何在
太史伯是掌管各国文史资料的官员,为其分析了成周(今河南洛阳)四方侯国的情况,认为南,北,东,西四方都不是郑国可去的地方,只有济,洛,河,颍之间是个好地方,并指出:那里有十个子(四等诸侯国)二个男(五等诸侯国)之国,虢,郐是两个大国,然而他们都骄傲自大,非常贪厌,你若以周朝有难为理由,借其一块地方,安置家属财产,他就不能不答应.可是,周王朝一旦有事,他必背叛,那时你以周王朝的名义进行讨伐,定能得胜.如若得了虢,郐之地,其他八国就会归顺于你.以你的才华对这块地方进行治理,一定会大有作为.太史伯的建议,为郑国东迁规划了发展蓝图和斗争策略,随后他还提醒郑桓公:"……王心怒矣,虢公从矣,凡周存亡,不三稔矣!……欲避其难,其速规所矣,时至而求用,恐无及也!"这是忠告郑桓公,周幽王已听不进任何忠言了,他所信任的只有虢公石父了,周王朝不会支撑几年了,要迁就赶快迁吧!再晚就恐怕来不及了.
郑桓公听了太史伯的忠告,当机立断,先把家属,财产寄迁于虢,郐之间(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地带).这就是历史上说的"桓公寄孥",为以后的郑武公东迁开辟郑国四百多年的基业打下了基础,也为荥阳郑氏家族扎下了根基.而郑桓公则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周幽王而战死疆场,以忠臣的形象而名垂千古.郑桓公逝世后葬在陕西骊山脚下.
公元前770年郑桓公逝世于国难,其子姬掘突嗣位,史称郑武公.郑武公雄才大略,他在周幽王逝世后,与秦襄公,卫武公等一起拥立太子宜臼继承王位,并护驾东迁洛阳,建立王城,史称周平王.郑武公乘护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掉虢,郐两国,并相继把鄢,蔽,补,丹,依,蹂,历,华纳入郑国版图,推行"武公之略",并娶申侯女武姜为妻.周平王十四年(公元前757年)生姬寤生(郑庄公),周平王十七年(公元前754年)生姬段(史称"京城大叔"的公叔段).
郑武公力保周平王东迁,为维护我国东周时期的一统局面贡献了力量,而后又推行包括"释放商奴,发展工商,繁荣经济;开发滩涂,发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加固京城,扩建城邑,巩固国防"的"武公之略",为郑国四百多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武公东迁后,由于护周平王东迁有功,继承了其父在朝中的司徒之职.周平王也赐成周畿内虎牢之地,帮助郑国发展壮大.郑武公为强国提出了解放商人的口号."商人"(商奴)是殷商时期为甫王朝服务的中坚人物,其中有不少能工巧匠,他们多是有技术,会经商的能人,周灭商后被定为世袭奴隶,当时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均无保障.
郑武公东迁后,看到他们是建设国家不可忽视的力量,就向他们宣传:"你勿我叛,我勿强贾,毋或强夺,尔有利市宝货,我勿与知."这样,商人们便都拥护郑武公,纷纷投奔郑国,都愿做郑武公的臣民,郑国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郑武公依靠这批力量,开发"荥陂溉渚"的滩涂荒地,进而加固京城,扩建包括虎牢城在内的城池.并且还兴办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大大调动了人们建设郑国,保卫郑国的积极性,历史上的"弦高犒师退秦兵"和"烛之武缒城退秦师"的故事,就是郑国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主动保卫国家的表现.郑武公的进步政策营造了郑国和平,安定,向上的生活环境.《诗经》是当时郑国祥和,安宁生活的生动写照.郑武公还把桓公寄孥的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村)建成宏伟都城,这是郑武公东迁后建设的第一个都城.现在的京城遗址南北长1722米,东西宽1418米,总面积约三平方公里.现存留在地面上的城墙有八段,约一千余米,最高处高十多米.其夯土坚实,土层清晰,凡目击者莫不称赞.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设如此宏大的工程,从一个方面显示了武公之略的宏伟气魄.此城汉朝时设京县,因超过县城规定的标准而从城中东西建了一道城墙,群众称之为"横城",所以,现城址呈"曰"字形状.
就在郑武公雄心勃勃地推行"武公之略"的时候,周平王却收回了虎牢以东一块地方,迫使郑武公不得不到郐国故地(今河南新密)交流砦另建新都.周平王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新都尚未建成,郑武公便积劳成疾而逝世,在位七年.他逝世后葬于三皇山上,此后三皇山就叫广武山(今河南荥阳广武乡桃花峪村).
郑庄公因在出生时难产,所以母亲姜氏当时很不喜欢他,起名叫寤生.郑武公在位时武姜曾几次建议郑武公立寤生之弟公叔段为太子,郑武公均未从.郑武公逝世后,十五岁的寤生即位,称郑庄公.
郑庄公即位于郑武公为之创建的新都(今河南新密东南交流砦古郑城).母亲武姜首先发难,为公叔段请封,先要求封在制(今河南荥阳上街村),郑庄公以制地有虎牢之险,而且又与周王室正在闹着纠葛而未应允.接着又请封于京,京是故都,需要得力人去镇守,郑庄公答应了.公叔段少年英俊,很有才华,京城臣民都很爱戴他,称他为"京城大叔".《诗经》中的《叔于田》《大叔于田》,都是歌颂公叔段的篇章.公叔段在京城经营二十二年,后因与母亲勾结谋叛庄公,被郑庄公击败而逃到共地(今河南辉县),这就是史籍《左传》所说的《郑伯克段于鄢》故事.
郑庄公在解决宫廷内部矛盾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先伐卫,又与齐国结盟伐翼国,伐宋国,侵陈国,比郑武公更为激进,俨然以小霸自居,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郑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因此而不满,为此闹到朝廷,导致周郑关系恶化,以致弄到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就是历史上说的"周郑交质",即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作为人质互相交换.郑庄公又派祭足带人割取温地的麦子,接着又取成周之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周桓王五年(公元前715年)虢公忌父正式被任命为周王朝的卿士.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周王室又收回被郑国占领的邬,刘(今河南偃师),为(今河南孟津),邗(今河南沁阳)等畿内之地,调换了原属苏忿生的十二个邑,即温(今河南温县),原,郗,向,樊(均在今河南济源境),怀,显成(今河南武陟),攒茅(今河南修武),盟(今河南孟津),阱(今河南沁阳),聩(今河南获嘉).这些地方,同郑国隔着黄河,实际上是卫,晋两国的势力范围,不仅增加了管理麻烦,还增加了与卫,晋两国的矛盾与磨擦.郑庄公对此耿耿于怀,数年不去朝王.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免去郑庄公朝中司徒之职,并亲自带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却被郑国的著名射手祝冉一箭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当祝冉要再射一箭时,被郑庄公阻止,说:"君子不欲多一人,况敢凌天子乎!"并派祭足慰问周桓王,这一方面说明郑庄公作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与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为周王朝之公卿,对周王朝的抗拒是有理,有节的.
郑庄公四十三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葬于交流砦(今河南新密).郑庄公治理郑国四十三年,是郑国的极盛时期,此时郑国疆土南建栎邑(今河南禹卅),东建启封(今河南开封),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胁宋迫许,威加北戎,常受王命讨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郑庄公有功于中原地带的开发与发展.
郑庄公逝世后的二十七年间,郑国发生了四位公子争夺君位的内讧.庄公传位长公子忽,公子忽即王位,称郑昭公.不到三个月,公子突与郑相祭仲在宋国的纵容与支持下,即把郑昭公赶到卫国,公子突即位称郑厉公.此时周王室也发生了"王子颓乏乱",把周惠王赶下了台.郑厉公(姬子突)站在周惠王一边,在栎邑接待了周惠王,并协助周惠王平定了"子颓之乱".周惠王因郑厉公勤王有功,又把以前收回的虎牢以东地方重新赏给了郑国,周郑关系随之缓和.郑厉公后来不愿做祭仲之傀儡,企图谋害祭仲,结果因泄密,被祭仲赶到了蔡国,郑昭公又被召回当国君.郑昭公以高渠弥为卿,高渠弥以数谏郑昭公不听,便杀掉郑昭公而立子浉,又造成了郑国新的矛盾.当时郑厉公在宋,齐,蔡,陈等列国和周王室的支持下,偏居郑地栎邑(今河南禹州).子浉仅当了九个月国君,便被齐侯杀掉,高渠弥亦被车裂而死.郑国实权又归祭仲.因祭仲与郑厉公不和,只好从陈国迎回公子婴为君,郑厉公与子婴同时存在.由于子婴在位十四年却始终没有年号,故史册均把子婴列在郑厉公世序之下.子婴十四年(公元前680年)郑厉公自栎北上,得到当时郑相傅瑕支持,傅瑕杀子婴及其二子,接纳郑厉公.此次郑厉公复国,深知权臣祸国,便杀了傅瑕,自己独立执政,至此郑国四公子夺权之争平息下来.从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即位到公元前673年郑厉公逝世止,七十年间郑国东迁后的第二都城在郐国故地(今河南新密交流砦古郑城).几次较大的事件,如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宋,陈,蔡,卫联军伐郑,围其东门五日;公元前712年郑伐许,公孙阙与颍考叔争车等事件,都发生在这里.《诗经》中的《将仲子》,《有女同车》,《溱洧》等篇,都是这一时期的民歌.
郑文公迁都政局稳定早在郑庄公在位时期,他就看中了昔日黄帝建都有熊的地方,并着手在这里建造一个规模更加宏伟,开阔的都城.到郑文公捷时期(郑文公二年,公元前671年)正式迁都于此,就是现在的"郑韩故城".
郑文公执政四十五年,其时宋,鲁日衰,齐,晋,秦,楚新兴,郑国处于王畿之地,是列强争夺的焦点地区.因为郑文公能正确处理同各国的关系,或拒盟,或会盟,都从本国的安全与稳定出发,换来了郑国的和平发展.加之迁都新郑和整顿内部的重大举措,都对郑国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文公执政四十五年间,先后经历了与郑国有关系的会盟,拒盟,伐郑,救郑等二十五次重大事件,郑国能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确实不易.
郑文公时期除迁都之外,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文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发生了"子带之乱".周襄王被逐,避难于郑,郑文公迎周王居于京城,这是郑国的又一次勤王行动.从此京城改为"京襄城",现在的京襄城村尚有襄王走过的地方"御路岗",襄王居住的地方"老王嚼"等遗址,遗迹;另一件事是"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个做蜡烛生意发了大财的"商人",有人把他举荐给文公,文公没有重用.他在秦国做蜡烛生意,对秦国贡献很大,所以,和秦穆公关系很好.在晋秦结盟围攻郑国都城时,郑文公接受别人建议,请他去退秦师,烛之武原为商人,出于报君王释"商奴"之恩,用绳子缒于城外,见了围郑的秦穆公,陈述灭郑不如存郑的道理,秦穆公接受了烛之武的规劝,退兵返秦,解救了郑国.总之,郑文公执政四十五年间,尊周王,睦邻邦,宽下民,嬴得了郑国前所未有的稳定与发展,对郑国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基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郑国后经郑穆公(在位二十二年),郑灵公(在位一年),郑襄公(在位十八年),郑悼公(在位二年),郑成公(在位十四年),郑嫠公(在位五年),郑简公(在位三十六年),郑定公(在位十六年),郑献公(在位十三年),郑声公(在位三十八年),郑共公(在位三十年),郑哀公(在位八年),郑幽公(在位一年),郑儒公(在位二十七年),郑康公(在位二十一年)等十五位君王的治理,虽历经艰难曲折,但毕竟又延续了二百四十多年.此时正是我国历史上的东周列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东周天子,实际上已是形同虚设.但任何一国要想称霸,都需要打着周天子的旗号,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经常发生.凭郑国与周王朝的关系和所据的地理位置,郑国便成了诸侯称霸必须争夺的重要地区.历郑国十四代二十三君的四百三十一年中,大小战争约一百四十次之多,而郑穆公之后的二百四十二年间就有九十多次,其中被伐四十二次,出兵伐别国三十一次,并灭掉了许国.在紧急关头被其他诸侯国所救十一次,出兵救别国有二次.
郑穆公在位二十二年.母亲生他时,梦见天使赠予兰花,因而得名曰"兰".他的父亲郑文公接受郑厉公时期宫室内讧的教训,内忌思想严重,为防止重蹈公子内讧的覆辙,把群公子逐出国门.公子兰奔往晋国,后成了晋国将领.在随晋国伐郑时,因避开伐郑围城,受人称道.后来郑文公在周王,列国与国人舆论压力下,把公子兰接回了郑国.郑文公辞世后,公子兰继承君位,称郑穆公.公子兰刚即君位,就遇到秦穆公伐郑的大事,郑国贩牛的商人弦高,在贩牛的路途上,遇上侵略郑国的秦兵,把自己的十二头牛送给秦军,假说是郑君派他送牛来慰问秦军的,以麻痹秦军的斗志,他便趁机向郑君急报秦军入侵的消息.郑君一面准备迎敌,一面派人游说.秦军得知郑国有了准备,才顺便灭滑国而还.回师途中,被晋国借机打败,毁掉战车三百乘.
郑穆公即位之后,正是晋,楚争霸中原的历史阶段.为了本国的安全,也为了周王朝的利益,郑穆公不得不利用外交手段,时而服晋,时而屈楚,而晋,楚都决不让郑国被任何一国灭掉,这就换来了诸侯国多次救郑的局面.现在泰国郑氏后裔的宗亲总会以兰花做会徽,其来由即因穆公名兰.
郑子产为郑成公之少子,又名公孙侨,幼年仰慕周公为人风度,养成仁爱,忠诚,谦逊,敦厚的性格.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郑卿士后,从调整同各国的关系着手,以摆脱亲晋则楚伐,亲楚则晋伐的被动局面.他首先改善同东邻宋国的关系,又劝说郑简公亲自到晋国请和,然后又派人出席晋,楚,齐等国在宋国的会盟,与周围诸侯国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郑简公二十一年又派人赴晋报知与楚国修和的情况,得到晋国的谅解.而后又亲自陪简公赴楚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同时向楚国申明与晋国保持友好关系的立场,争取楚王的谅解.子产的睦邻政策,为郑国争得了数十年的和平环境.郑子产为相的数十年中,郑国基本无战事.郑子产逝世后不久,郑国就又被卷入了战争旋涡.
郑儒公是郑幽公的第二子,在位二十七年.此时韩,赵,魏三家强分晋国,册立诸侯,齐,楚,燕,秦各自为政.战国七雄形势已初具雏形.郑国几个要邑被晋国夺去,地盘缩小了一半,曾为郑国兴盛做过一定贡献的商民纷纷外流.而韩武子对郑国的侵犯愈演愈烈,夺走了雍丘(今河南杞县).国都(新郑)受到威胁,至郑儒公十五年(公元前408年)被迫把国都又迁到京城,同时动用民力,财力加固长城(从今河南荥阳崔庙乡的王宗店至新密市的茶阉,共长四千三百二十米)以巩固西部边界后,采取避强击弱,远交近攻战略,出兵联齐伐卫,夺取了卫国主要城市毋丘(今山东曹县),获得很多战利品.此后又誓师出击,夺取韩国负黍(今河南登封),八年以后(公元前400年)郑国又倾其全力,攻袭韩国首邑阳翟(今河南禹州),使郑国又显振作景象.在此关键时刻,楚国又伐郑,郑国失败.郑儒公为媚楚而杀相国驷子阳,引起国人反对,内部哗变,君臣离心,驷子阳党徒弑郑儒公,立郑幽公之弟乙为君,是为郑君乙,即郑康公.
郑康公是郑国最后一位国君,在位二十一年.郑康公即位之初,驷子阳党徒掌握政权,刚从韩国夺回的负黍又叛郑归韩,这对郑国是一沉重打击.郑康公二年魏国又从北边侵郑,夺去酸枣山(今河南延津),建立酸枣山城.郑康公十一年韩国乘机倾师伐郑,一举攻取阳城.郑国在此修筑之长城被攻破,郑国国土只剩下今荥阳和新密,郑州新郑一带.郑国在此狭小地区苦斗了二十年,郑康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对郑国发动最后一次进攻,杀掉国君,兼并领土,建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历时四百三十一年十四世二十三君的郑国遂亡.
郑国被韩国兼并之后,郑幽公之子公子鲁率郑国部分宗室人员,军队,民众仓皇出走,在陈,宋之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拥公子鲁为首领,袭"南里君",此后就以国为姓,表达对祖宗的纪念,自此郑氏开始出现.这标志着郑氏时代的开始,但并不是说只有随鲁公外逃的郑国公族才姓郑.
由于种种原因滞留故里的郑国宗室人员,虽成了韩国臣民,他们也都以国为姓,积极参加开凿荥泽(今河南郑州),圃田泽(今河南中牟圃田乡)的大渠.在这些水利工程中,锻炼出一位有名的水利专家郑国.郑国后来被韩王派往秦国游说修渠,以消耗秦国国力,使其无力东征.秦国没有看破其目的,接受了郑国的建议,征调大量民工,由郑国主持修渠,郑国以此为韩国延长了数年之命,也为秦国立下万世之功.渠成之后,关中一片沃野,无凶年,秦国因之成为富庶之邦,随之兼并诸侯,统一全国.秦国为了感激郑国修渠功劳,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还有一支是郑国东迁后,留在原址(今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在戎狄入侵时,逃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秦军将领郑安平就是这一支的代表人物.另外,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最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今山东费县)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如明朝著名的航海外交家三宝太监郑和,原名马三宝,是赛典赤
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在明军攻入云南时被俘当了太监.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7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这场重要的战役中,马三宝英勇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朱棣即皇帝位后,按马三宝在北京郑村坎立下的战功赐姓为郑,从此其后裔以郑为姓,世代相传至今.
今郑氏回民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和西北等地.
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各民族中的郑氏来源情况比较复杂,但与汉族郑氏的关系较为明显,即血缘源流基本不同.其中如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氏人,其得姓原因是由于明朝皇帝朱棣的赐姓,亦即著名明朝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的后代.从血统上看,他们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其血管中流淌的血与汉族完全无关,只是因为生活在汉族的大家庭中才被同化,改用了汉族人通常所用的姓氏,姓郑.至于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郑氏,情况也与回族中郑和一支大致相同.在今天可以考知者,除回族中有人姓郑以外,又有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
⑴.土家族:
土家族郑氏的来源与其某些家族在读音上近似于"郑"的发音有关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交界处,人口五百七十多万.族中的郑氏来源极早,大约在两汉时就有人以郑为姓.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巴郡南郡蛮中有五大姓,源于武落钟离山,其中之一便是郑氏.巴郡南郡蛮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到了唐朝,樊绰所编撰的《蛮书》中也说巴人有四大姓,郑氏仍是其中之一.不过,一般认为早期的郑氏与后来所说的姓氏含义不同,所指的是一个郑氏部落,因其在读音上近似于汉字"郑"才被以郑相称.另外,由于"郑"字在土家语中的读音近似于"陈",因此郑氏有时又被称为陈氏.如在《蛮书》中就是郑,陈并称,各自为姓.由此可见,土家族郑氏的得姓原因是由于族中一部分人的家族称谓在读音上近似于汉族人的"郑",在载入汉族人编撰的典籍时便以"郑"相称,此后相延成俗,也同时被这些土家人所接受.目前土家族中的郑氏人口为数不少,仍保持着大姓之一的位置.由于相传郑氏在发展中又分出了周,李二姓,所以三姓间至今还保持有互不通婚的习俗.
⑵.朝鲜族:
远古的朝鲜族人居住在朝鲜半岛山谷中,至新罗第三代国王始分封授姓,其中珍支部被封郑氏,朝鲜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人口一百九十多万,其血缘与古代生活在朝鲜半岛上的民族有关.根据近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族经常使用的姓氏有一百四十多个,几乎全是汉族姓氏,其中郑氏的使用者相当多,与金,李,崔,朴并称为五大姓.朝鲜族人以郑为姓,起源于远古的传说时代.据朝鲜人编撰的《三国史记》记载,早期的朝鲜人居住在朝鲜半岛的山谷之中,分作六个部落,至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时始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居住在觜山干珍村,更名为本彼部郑氏.当然,在另一部朝鲜人的著作《三国遗事》中则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当时被赐姓为郑的是沙梁部的人,本彼部被赐的姓氏是崔而不是郑.今天看来,无论哪个记载更符合事实,都不影响郑氏为朝鲜族古老姓氏之一的地位.史籍中所谓新罗国王对本国民众的赐姓,若历史上确有其事,则发生在高丽国统一朝鲜半岛以前,亦即中国的唐朝时期.当时的王公贵族仰慕唐朝的官家巨姓,并借用这些巨姓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当时称雄唐朝的崔,李,郑等姓氏便被移植到朝鲜半岛,成为当地王公贵族的姓氏.后来,高丽统一了朝鲜半岛,普通百姓也被允许使用姓氏,使郑氏在当地的使用人数迅速增多,再经过以后近千年的发展,郑氏终于成了当地大姓之一.至近代时期,原生活在朝鲜半岛北部的人因当地发生饥荒而移居我国东北,形成朝鲜族,其中便有大批的以郑为姓的人,以至使郑氏进一步成为朝鲜族的大姓之一.
⑶.瑶族:
瑶族郑氏属于盘瑶十二姓之一,源于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评皇和高皇争天下,评皇悬赏捉拿高皇,并答应以公主作为有功之人的赏赐.结果一只名为盘瓠的神犬咬死了高皇,得以娶公主为妻,生下六男六女,自相婚配,并各自受姓命氏,其中的一人便是瑶族郑氏的族先.后来,一些汉族人为了逃避赋役,来到瑶族聚居的地区,与瑶族人交错杂居,对外也自称瑶族.久而久之,这部分人便融入瑶族中,成为瑶族人的一员.在这些人中,有一些也姓郑.
⑷.京族:
京族郑氏人数较少,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户口统计,姓郑的人仅有一户,居住在沥尾岛中间村,是当时三十一个姓氏中人数最少的姓氏.从那以后,郑氏人数又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其他姓氏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京族中仍是人数最少的姓氏之一.
⑸.纳西族:
纳西族郑氏是历史上迁入纳西族居住区的汉族人的后代,后来才融入纳西族.其中的一支来自江西,约在明清时迁到今云南丽江一带,从此便留居当地,繁衍生息,如今已是纳西族郑氏中影响最大的一支.
⑹.哈尼族:
哈尼族郑氏人的姓氏来源较晚,一般认为直到明朝中叶才开始使用姓氏.据《临安府土司官志》记载,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如今,哈尼族有人口一百余万,经常使用的姓氏有三十多个,郑氏便是其中之一.
⑺.裕固族:
裕固族郑氏是族中著名家族之一"增斯恩"(一称增坷斯)名称的汉字同音对译和简化.增斯恩家族原以增斯恩或赠坷斯为姓,后因姓氏过于繁复,便随例简化为汉姓郑.如今,郑氏在裕固族中也是较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⑻.白族:
白族郑氏大多尊奉唐朝南诏国执政官郑回为祖先,在血统上与汉族郑氏同源,如今在白族中也拥有较多的人口.
⑼.回族:
回族中的郑氏是皇帝的赐姓.明朝宦官,航海家郑和,系赛典赤
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郑和祖籍云南昆阳人,原名马和.明洪武四年(公元1381年),年仅十二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十九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二.各支始祖
郑胜五,郑龙泉:世居姚江,七世孙龙泉,明末迁居上海县,为上海始祖.
郑行十:追你菊叟公,系莆田郑氏九世孙,宋庆历四年,入粤仕惠州路判,前迁居东莞县文顺乡,因其高祖葬于莆田崇仁里黄志善澳岭西山,号西山郑氏,故而袭称入粤西山郑氏.
郑 冀:南宋嘉泰间自青州迁石首六湖山麓.
郑 柱:宋元间自江西邑湘思后塘坞龙井边迁清上郑宅.
郑 平,郑 兴:三国时自河南迁居丹阳,复官居衢地,始迁祖:郑兴,元明之间卜居江邑连峰,为连峰郑氏始祖.
郑 极:淮安清河县人,宋嘉泰二年丞江山县,卒于仕所,子魏挺遂占籍焉,为淮裔郑氏始祖.
郑 璨,郑 笃,郑 邃,郑道乾,郑道三,郑道四,郑道六:世居山东,长子笃,宋初宦居浙江宁海高宅,始迁祖:郑邃,其子道乾,道三,道四,道六,于明中期迁居奉化新建.为奉化郑氏始祖.
郑 绩:浦江白麟溪郑氏始迁祖兑公之孙,宋政和二年自浦江迁东阳永寿乡上郭,娶妻郭氏,遂室于介溪而居,介溪蟠溪派始迁祖.
郑叔纯,郑 怡:始迁祖叔纯子怡,明初自莲池迁杜店,为义门分迁莲池后迁杜店郑氏始祖.
宝:世居莆田,宋理宗宝裕四年授广东潮阳县令,升惠阳郡主,广州路命判,后卜居东莞县武山燕子窝濒海,度宗咸淳元年,复徙莞邑白沙.为香山古鹤界涌郑氏始祖.
郑全生,郑 宣:明洪武二十七年自福州连江县安德里迁信邑之福全,五世孙宣,明弘治间赘居永春.为桃源郑氏始祖.
郑祥能:是族世居湘潭,明中期徙居本邑洪家庄,复迁居邑之吴彦垅.为吴彦垅郑氏始祖.
吝:号郑君,当事项籍,子富时,汉大司农,世居河南,至四十世孙吝,迁至建宁,吝曾孙南渡别业越州长桥以居.为稽南郑氏始祖.
郑敦仁,郑 虔:郑氏行越始祖虔第十二世孙,宋靖康中避居会稽长桥.为会稽郑氏始祖.
郑登高:字见远,行贤一,明景泰,弘治间人.
郑 富:南宋时迁居筠州,诸子分居米峰,东庄,高沙,城西,或新昌等地,为筠州郑氏始祖.
郑 痒:谱称过江始祖郑痒,西晋永嘉之乱时自中原迁居丹阳,为丹阳郑氏始祖.
郑 淮,郑 纶,郑 熙:始祖郑淮,始迁祖郑纶,淮公次子熙之子,南宋中期自浦阳白麟溪迁义乌,为义门郑氏始祖.
郑善果,郑中美:始祖郑善果,传十二世,自德安东冲迁武宁县大塘下,始迁祖郑中美,宋大观三年自武宁大塘下迁分宁县市桥东桐木街,越五世裔孙怀仁于元至元三年迁本邑泰平乡石岐.为郑氏大成始祖.
郑开其:明隆庆间由慈溪鸡浦迁鄞县段塘孔巷.贸西郑氏始祖.
琬,郑应荫:遂安始祖自牖公第三子安临公之祖,官信州,居玉山,琬第五子骧,靖康中战死,始迁祖:郑应荫,骧五世孙,宋嘉定间宦闽中,致仕还乡,途经广丰之石楷梯,乐其山水而偕子卜居焉,及至宋元间,应荫曾孙必昌,元皓兄弟,移居邑之东,后称东里.东里郑氏始祖.
解:仕北魏为兖州刺史,居河东,越八世,因相唐,徙居闽,暨阳郑族即本诸此,始迁祖:郑解,因十三世孙,宋神宗时官翰林学士,宋史本传谓之安州安睦人,谱称其孙名尚宋宗室郡马靖康中扈驾南渡,迁居诸暨.暨阳郑氏始祖.
郑 萧:浦江义门始祖绮公曾孙,南宋初自浦邑迁居暨阳北郭孝义乡.暨阳孝义郑氏始祖.
郑宗文,郑必清:居浦江县,四世祖必清迁至诸暨县北部.暨阳鸡山郑氏始祖.
郑 回,郑 宏,郑
伏:谱云一名润,行钦一,官至观察使,裔孙宏,五代时任福宁守,避乱徙居温州永嘉之南溪,始迁祖:郑伏,郑放,郑修,自永嘉徙至仙居,分为市桥,东溪,南溪三派.乐安郑氏始祖.
狮,郑若云:世居荣阳,宋太祖朝官居安州,四世孙郑狮,官监察御吏,迁越州,徙居余姚,七世孙若云,绍兴中授职余姚,居家云柯乡.姚江云柯郑氏始祖.
郑 炳:宋学士解裔孙,官七封府尹,建炎初扈南迁,始由遂安迁居余姚县烛溪乡安阳里.姚江烛溪郑氏始祖.
郑 几:迁遂安始祖自牖第五子安椅公之八世孙,官奉国军节度使,靖康中扈驾南渡,居诸暨凤山里.凤山郑氏始祖.
郑 升:宋末自兴化府莆田县函头屯迁居潮阳深浦龟山麓.荥阳郑氏始祖.
郑清之,郑文炳:始祖郑清之,始迁祖郑文炳,南宋末自鄞县迁镇江谏壁.润东谏壁郑氏始祖.
郑 痒:三国时为吴车骑府长史,西晋永嘉元年迁居丹阳秣陵谱称之过江始祖.歙县郑氏始祖.
郑 桂:又称留思公,守代官缙云县令,因家焉.五云郑氏始祖.
乘,郑怀德:字千七,世居吉安府吉水县小村,其孙怀德,字思法,元仁宗时至顺帝间人,生六子,六子行后迁居岳州府临湘江县,并为各派始迁之祖.岳州郑氏始祖.
郑凝道,郑 昂:迁歙始祖郑凝道,始迁祖郑昂,清初自归安县南阳村迁同邑之双林.双林郑氏始祖.
郑靖候:名字莫辨,生卒无考,迁由不详,始居蛟川灵绪乡择山之阳.蛟川前灵绪乡郑氏始祖.
郑光祖:行曾八,先世于南宋初迁居兰溪,其间源流失考,光祖生二子八孙,除长孙成一无传,余皆各自衍嗣为派.兰溪郑氏始祖.
郑平公:痒公长子字元先号自强仕吴为赞让将军吴太平元年封为征虏大将军亭长侯,新昌郡开国公,有诰命生于建安四年已卯正月十五日,卒于晋元康元年辛亥六月初一日.寿九十三有傅,葬信安城西三里嘉庆乡,娶夫人齐氏生子五:望;宠;琕;瑾;济.又娶夫人王氏.衢州常山郑氏始祖.
郑 宪:身世待考!
三.迁徙分布:
郑氏是中华五大郡姓之一,郑氏人口约一千二百万左右,当今在大陆人口中排第二十三位,在台湾省是第十二位.郑氏分布在世界各地,以浙江,福建为多,二省郑氏约占全国郑氏人口的22%左右.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朝时十九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二十七世孙郑其举族迁回开封(今河南开封朱仙镇古城村).
1.先秦时期:
山东之郑氏源于邴地(今山东费城)一支,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即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这一支郑氏后人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还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南里君"鲁公之后.
2.秦,汉时期:
郑国灭亡,其后裔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居住在陈,宋两地之间的鲁公之后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荥阳,汉王刘邦二年降汉.
滞留荥阳的儒公之子宙,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公元前332年)封宙公之子据于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今广武山),为践土君(嚣阳君)守祭郑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今河南荥阳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八百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游说秦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于将渠修成,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鲁公世系的昌公,即郑昌,初为楚守荥阳.刘邦二年,因为项羽封当时任吴县令的郑昌为韩王.
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荥阳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
昌公之子荣,陈国人(今河南淮阳)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忧愤而死.
荣公之子当时亦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
"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逝,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
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荥阳,逝世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荥阳,居大里村(今河南荥阳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荥阳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省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二十三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开封人(今河南开封),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逝世后谥号"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荥阳的宙公之后郑吉公与郑弘公就是山东临淄名门之后,汉武帝时,为防强宗作乱,将其兄弟迁至浙江绍兴.后弘公之子郑仲,郑均兄弟又回迁山东任城;宾公,为汉光禄大夫,居山东高密,他的子孙中著名的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荥阳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山东与河南之郑氏是互相穿插,互为影响的.
宙公世系的国公后代.国公之子如公,如公之孙有一个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叫郑弘的,年轻时当过啬夫,被名叫第五伦的太守发现,任命为都邮,举为孝廉.郑弘又拜河南太守焦况为师,研究学问.汉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楚王刘英谋反被废,焦况受牵连被捕,逝世于押解途中.接着焦妻和儿子又被捕,焦的亲朋都怕牵连自己而和他家疏远.独有郑弘剃掉头发,带着铁链,上朝为焦况鸣冤叫屈,终使汉明帝觉悟,赦免了焦况家属.他的忠义为人感动了汉明帝,当即任命他为邹县县令.在任上他推行仁政,减少徭役,颇有声望,又升为太守,后为尚书,不久又入朝代郑众为大司农.他奏请汉明帝批准,开辟零陵,桂阳(湖南南部)至南岭(广东,广西部)的道路,打通了南北交通.在当大司农期间,他开源节流,使国库盈足.这时天下遭旱,边防有警,郑弘又建议减免灾区赋税徭役.汉元和元年(公元84年)郑弘进为太尉,他又推举第五伦为司空,每次上朝,他总是躬身自卑,以后辈之礼相见.汉昭帝刘弗问明情况后,特在二人之间设以云母屏风,以免因小节而误大事,此举成一时佳话,到处流传.当地为了纪念他,把他幼时常去洗澡的泉称为"郑公泉",称顺时如意的风为"郑公风".郑弘的后代中有一部分后来迁居到了山东东平郡.到东汉初年,又有一个叫郑均的名人出现.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仍没有停止.其中郑氏南迁规模较大的有:
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今江苏江宁).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出任信安县令,逝世后葬于信安西门外.郑庠长子郑平为豫章太守,坐镇江州(今江西九江).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先任建安(今福建南平)刺史,又迁泉州刺史,后为晋安郡太守,逝世后葬在福建长乐.现闽东,莆田,仙游的南湖系,夹祭系均为其后;而莆田的露,庄,淑南湖三先生于唐德宗元年(公元780年)相继由永泰迁到兴化(今福建莆田),隐居南湖山,建造湖山书堂收徒讲学.后人称南湖三先生,其子孙播迁到仙游,潮州等,由潮州远播泰国,菲律宾及东南地区.宋人郑樵为宋史学家,著作颇丰,称夹祭先生,便是此支的后裔.
彭城(今江苏徐州)的郑氏,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中书侍郎郑颐的父亲携家迁此繁衍的;淮安的郑氏,是由徐州迁出的,与徐州郑氏原本一支;著名清朝书画家,又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板桥),其先祖是由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迁入的,为南湖郑氏的后裔.
4.唐,宋时期:
唐高宗年间,固始人陈政奉命入闽镇守,后被困九龙山一带,其族人陈敏,陈敷二人率领中州五十八姓军校入闽相救.陈敏,陈敷的幕僚中有叫郑时中的,后采留在闽地繁衍后代,后世子孙众多.故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满街排"的谚语.如漳州同安之角尾,洪塘等之郑氏均为此支,后迁台湾省者甚众.
唐朝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郑虔,被贬浙江台州为司户参军,逝世后葬白石金鸡山,对浙东文化有较大贡献,被誉为"台教正宗",后代播迁临海,宁海,三门,天台,黄岩一带.
唐中和年间,寿州屠户王绪与妹夫刘兴全聚众作乱,挟固始县佐王潮及弟审邽,审知为助.并命王潮为军正.宰相郑畋(荥阳郑氏后裔)之后可远公,被挟以举族相随.王绪自称将军,刘兴全为副,重用王潮兄弟.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王绪领兵五千,氏族(士,农,工,商,百工技艺全有的自给自足群体)万余人,渡江而南,辗转江州(今江西九江),洪州(今江西南昌),虔州(今江西赣州),攻陷汀州(今福建长汀),沿途遗散氏族老弱,故闽西长汀,龙岩,武平,上杭等地之郑氏,均为此次遗散之郑氏后裔.后王潮由于军众不习南方水土,又经桃源(今福建永春),沙县(今福建三明沙县)返回中原,沿途并严肃军纪,不许扰民.此时的泉卅刺史廖彦若,贪暴害民,民众疾苦难言.泉州人张延鲁率领泉州民众迎候王潮于武荣(现福建泉州丰州镇),请王潮兄弟解民疾苦.王潮遂命攻城,未果,又命就地屯垦,郑可远率族人屯垦武荣州.一年后克泉州城,王潮自领刺史,命郑可远守南安郡桃林场(今福建永春).郑可远年老后隐居于吴田.
宋真宗时有郑氏人为朝阳军都巡检史,告老亦卜居于此地,故又称"鹏翔郑氏",族谱多称来自固始,郑可远公为始祖.鹏翔始祖郑可远公,其父为荥阳郑氏后裔,是唐僖宗时为宰相的郑畋的后裔.郑畋逝世于陇州郡舍,其子郑启昌,郑可远,郑可运奉丧还葬于河南祖籍,避乱于光州固始,而后随王潮南下福建,居大鹏山之阳,称鹏翔郑氏.尊郑可远公为始祖,族人随海上丝.绸之路,远播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明朝移居浙江温州,平昭,龙尔,云和一带的也不少;在福建本省的仙游,福清,德化,安溪,漳州,建阳,光泽,漳平等地也有鹏翔郑氏旗人的足迹;后台湾省郑家军曾于崇祯皇帝末年两次来永春招兵,随军去台者以后就定居淡水,漳化,竹堑,罗汉门等地.
江西九江的郑氏,多是郑善果的后裔.善果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时,逝世于江州任上.其子孙就在九江,德安地区繁衍.北宋德安人郑良,是个地理学家,是善果的重孙.南宋德化人(今江西九江)郑轮任龙南县令时,龙南县原有一些人因不堪官府压迫,被迫上山为匪.郑轮上任后,政宽人和.原上山为匪的一些人,纷纷自动下山,说:"现在有个好官不欺压我们,我们都愿回去种田了."袁州(今江西宜春)的郑谷,任永州刺史,以写鹧鸪诗出名,人称"郑鹧鸪".宋朝有个郑铨是位著名学者.新建(今江西南昌)郑伯文,早年亡故,其妻矢志不嫁,孝敬公婆,被写入《元史》.
5.元,明,清时期:
沛郡(今江苏宿县)郑氏,约为秦末汉初由陈郡或宋城迁人,成为当地大族.三国时,随孙策起兵的郑札,郑胄,郑丰祖成了孙吴名臣,此后南迁.明初朱元璋起兵反元,郑遇霖,郑遇春兄弟加入义军,遇春随军转战中原,后被封"荥阳侯".
民族英雄郑成功家族,是岭南三军投散骑常侍镇南将军郑平公之后裔.郑平公与入闽始祖昭公是同胞兄弟.而莆,漳,潮郑氏是郑昭公之后裔.
贵州郑氏是荥阳中祖郑恬之系的分支,为唐朝第七个宰相郑畋的后代.南宋郑昌,明朝开国功臣郑遇春均为其后裔.晚清时期的遵义人郑文清及其子郑珍,均为清朝文字语言有成就的名家,是贵州郑氏的代表人物.
四川,陕西的郑氏多是南郑君(郑武公东迁后,留下一支南迁,称南郑君)后裔.四川德阳一支,根据其族谱记载,应为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郑国后裔.广汉人郑躬,成都人郑少微则是由中原地区迁入的郑氏.在陕西,有助秦筑渠的郑国的后代和从汉至唐在朝中居官,留居长安之官员的后代.
郑氏有清朝由山东,河北陆续迁入东北的.清朝末期有铁岭人郑文焯,长于金石,书法,医学,音律,填词,为清朝末期有名的杂家.
6.郑氏部分始迁记录:
一世祖郑桓公建都畿内.
二世祖郑武公随周平王东迁,建都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村).
三世叔祖共叔段,郑武公次子,奔共(今河南辉县).后为段氏始祖,详见《新唐书》.
十五世祖郑鲁,迁宋,陈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
十八世祖郑安平,入秦为关内侯.
十九世叔祖郑袭,迁居司州(今河南洛阳),即司州河南第一房郑.
二十四世叔祖郑吉与其侄远,迁居会稽山阴.
二十七世祖郑奇公即郑州荥阳第二房郑.
二十八世祖郑稚,居河南开封县清远乡棘进里.
二十九世祖郑宾,居山东高密.
三十一世叔祖郑逢,居咸阳,即雍州咸阳第三房郑.
三十四世叔祖郑贤即扬州南海第五房郑,钊,青州,即青州北海第六房郑.
三十九世祖郑庠,居丹阳,即扬州丹阳第七房郑.
四十世祖郑平,居东阳郡信安县,后为处,婺,越,杭,台诸郑祖.子五:望,宠,碑,瑛,济.
四十世祖郑昭,居福州,泉州长乐.
四十一世祖郑望,后为丹阳,吴郡诸郑祖.
郑宠,后为东阳信安诸郑祖.
郑碑,后为衢,婺诸郑祖.
郑瑛,后为湖,杭,陆,明,台诸郑祖.
郑济,后为江阴,镇江,平江,越州,常山诸郑祖.
郑虑,昭公第三子,即兖州泰山第大房郑.
四十二世祖郑邀即扬州东海第八房郑.
郑璜,后为福州城门村郑祖.
郑琰,后为福州城内外白桥,洪屿,长乐,湖里诸郑祖.
郑球,后为长乐南乡诸郑祖.
四十二世祖郑玑,后为福州福清诸郑祖.郑璜,郑琰,郑球,郑玑四祖,乃郑衡公之子,郑昭公之孙.
四十二世祖郑涛,为三十四世祖浑公之八世孙.
四十三世祖郑蕙之后为福州钓龙台及平村濑下苦竹,横屿,长乐,山东村诸郑祖.
郑兰之,居平川.
郑晖之,居福州苦竹,横屿.
郑忻之,居长乐,东山村.
郑林之,为南安永春诸郑祖.郑蕙之,郑兰之,郑晖之,郑忻之,郑林之,为同胞兄弟,郑昭公曾孙.
四十四世祖郑诰,即江州(今江西南昌,九江,武昌一带)晋安第十房郑.
郑拱,为南安县桃源村郑祖.
五十六世祖郑藏,郑庄公胞二弟,官会稽内史,行九,后为福州钓龙台祖.
郑泽,郑庄公胞三弟,行十三,与兄藏同为福州钓龙台祖.
郑襄,郑露公胞长兄,官光禄大夫,行一,迁居荆阳始祖.
郑裳,郑露公胞二兄,官屯卫大将军,行二,迁居福唐始祖.
郑袭,郑露公胞四弟,行六,迁居湖陵始祖.
郑潜,郑淑公胞弟,行十二,唐太和进士,迁居福州.
五十七世至七十二世南湖三先生族系
(甲)属于郑露公之后者
五十七世祖郑珙,由南湖回迁福州故居.
五十七世祖(名不详),迁仙游.
五十九世祖郑巩,迁福州.
六十一世祖郑挥,迁.
郑活,迁淮西.
郑森,官青州司户,因居焉.
六十四世祖
郑益生,迁道州,今湖南永州.
郑希韩,迁润州,今江苏镇江.
郑宗斐,迁福州.
郑仲宣,迁仙游.
六十五世祖郑介卿,迁仙游,郑科升,郑严,迁杭州城铁线巷.
郑伯特,居荆门州(今湖北当阳,远安).
郑伯可,迁龙溪.
郑伯舆,迁潮州.
郑季膺,迁潮州.
(乙)属于郑庄公之后者
五十八世祖方迥,迁福州大田.
郑方逊,迁福州竹演.
郑方迓,迁永嘉德化.郑迥,郑逊,郑迓,郑庄公之孙也.
六十三世祖郑怜,迁永泰光德里.
六十八世叔祖郑岑,与从弟郑袭礼,郑袭义同迁鄂州(今湖北武昌).
郑邵,迁仙游.
七十世祖郑萧,迁潮州.
郑中之,迁潮州.
七十世祖郑已,携其子文正迁仙游东湖,为钱园始祖.
(丙)属于郑淑公之后者
七十二世祖郑天爵,居温州平阳.
七十二世以后,待考.
7.迁入港,台,澳:
台湾省郑氏人口更为集中.据统计,全台湾省约郑氏人口排全省第十二位.1970年出版的《台湾省地区人口姓氏分布》一书,统计表明当时郑氏总人口约三十两万余人,至今的人口则应在五十万左右.台湾省各地大都成立有郑氏宗亲会,均是由纪念郑成功"国姓会"演变而来.
港台和澳门郑氏都是我国郑氏的组成部分,目前,仅生活在台湾省地区的郑氏看,由于人口众多,是位居全岛第十二位的大姓,分布遍及全岛.
香港郑氏大多由广东东部的潮州,惠州,梅州等地的郑氏人迁入,人数较多,同样成立有郑氏宗亲总会和郑氏分会.其较有影响的郑氏宗亲会有南莆祖五大房宗亲会和旅港郑氏宗亲总会等.
其中南莆祖五大房宗亲会历任会长有郑国良,郑陆媓,郑维钦等,理事长有郑池等,副理事长有郑照年,郑铿富等.郑氏宗亲总会则有名誉会长郑金源,郑材,郑翼雄,会长郑永津,郑亮钧,郑蕴奇,郑全,郑裕训,郑镜泉,郑木清,郑良,郑航,郑光德,理事长郑克禧,副理事长郑水乾,审查主任郑森,监事长郑永宁等.另外,香港又有宝安南乡郑氏宗亲会,其理事长是郑元.至于香港郑氏的知名人物,则首先应推实业家郑裕彤,他曾在1990年被推举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
澳门地区的郑氏人也以来自广东各地的郑氏为多,其血统多与莆田郑氏或"南湖三先生"有关.近年,澳门郑氏也积极参与海外各地的郑氏活动,并有不少人回到大陆寻根,促进着海内外郑氏之间的联谊和团结.
8.移居海外:
海外郑氏,其分布以东南亚地区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为主,印尼,越南,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次之,另外在欧洲,拉美,非洲等地也有零散分布.
从影响上看,海外郑氏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是当地最有影响的华人大姓之一.至于在朝鲜,尽管有不少人以郑为姓,但除真正的华裔郑氏以外,渊源大多还是朝鲜族的郑氏,我们且不可一概地混淆在一起.
东南亚俗称"南洋",自明清以来一直是海外郑氏人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如今的分布也极为广泛.在菲律宾,全国有许多郑氏宗亲团体,并在1940年成立了菲律宾荥阳郑氏宗亲会.另一位来自福建永春的郑少坚,年幼时随家人移居菲律宾,后经营商业,银行业,企业,都获得极大成功,是当地著名银行家,企业家和社团领袖.
泰国是当代海外郑氏人另一个聚居中心,仅宗亲会就有一百五十余个之多,另外还有一个全国性的宗亲总会.
马来西亚郑氏主要分布在马六甲,柔南,沙捞越等地,并成立有马六甲荥阳堂郑氏宗亲会,柔南荥阳堂郑氏公会,沙捞越古晋省郑氏宗亲会,沙捞越诗巫郑氏公会,吉坡郑氏荥阳堂等宗亲组织.
新加坡郑氏也是当地华人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其宗亲组织荥阳堂郑氏公会成立于1921年,下设军港及如切区两个分会,于每年农历7月23日举行祭典活动.
印度尼西亚郑氏也是当地华人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姓氏,其当代知名人物郑良义,郑建伟,郑贻鸿等分别在学界和商界有所发展,名扬海内外.
越南郑氏知名较早,在当代如郑水渺祖籍福建金门,是越南大嶝岛及南部著名工商业家.另外,郑太平祖籍福建南安,曾任越南郑氏宗亲总会理事长,现为世界郑氏宗亲会理事.
日本和韩国是郑氏人在东亚地区的主要侨居地之所在.其中日本郑氏大多是历史上迁居日本的郑氏人后裔,有些以郑为姓,有些则改为日本姓氏.如郑成功弟七左卫门的十世孙郑名福住邦夫,又称郑邦夫,现住日本横滨,已完全变成是日寇中的一员.
韩国郑氏的人口相对较少,宗亲组织也不发达,与其他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也不频繁.当地郑氏的知名人物,如今已知的有郑雨湜,是韩国国会议员兼汉诚警察局长.他早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草溪人.另外,韩国和北朝鲜还有不少郑氏人及知名人物,但绝大多数是朝鲜族土生土长的郑氏人.他们是在历史上因仰慕唐朝的荥阳郑氏而改姓为郑的.
生活在美国的郑氏人主要居住在三藩,檀岛,罗省,纽约等地.早在1981年3月居住三藩市的郑氏人还成立了美国荥阳堂郑氏宗亲会,拥有会员二百五十余人,会长郑文威.
加拿大郑氏主要居住在温哥华等华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大多是近代到当地充当劳工的郑氏华人后裔.
除北美以外,在欧洲,大洋洲,拉美,非洲等地的不少国家中也有一定数量的郑氏人分布.如在多米尼加,就有一位著名的郑氏企业家郑子坚,他同时还在世界郑氏宗亲会中担任顾问职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