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第2军序列沿革

解放军编制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中国人民解放军原 11 军 31 师 93 团 发展沿革简介1937 年 10 月 14 日, 东北军 53 军 116 师 346 旅 691 团 (团 长吕正操)在晋县小樵镇宣布脱离国民党军,改编为人民自 卫军,北上抗日。这支队伍是首创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骨 干和核心力量,其后发展十分复杂。 一、冀中人民自卫军 第一阶段(初创) ? 1937 年 10 月 14
日, 在晋县小樵镇以 691 团 (欠第 2 营)为基础,改编为人民自卫军,下辖 2 个总队, 共 1300 余人。 司令:吕正操 ? ? 职) ? ? ? 参谋长:王树章 副参谋长:李英武 第 1 总队――以 691 团 3 营为基础编成, 总队长 副司令:吕正起 政治部主任:李晓初(当时仅有名义,未实际到赵承金。 ? 第 2 总队――以 691 团 1 营为基础编成, 总队长于权伸。 ? 第二阶段(发展) ?小樵改编后,人民自卫军经深泽、安国、博野、蠡县直抵高阳城下,与中共保属特委会合后, 11 月初 打下了尹松山据守的高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拥 护,部队在高阳进行了扩编。具体建制为: ? 东寰。 ? 九祥。 ? 第 3 团――团长孟庆山, 这个团在自卫军主力去 第 2 团――原第 2 总队,团长于权伸,副团长阎 第 1 团――原第 1 总队,团长赵承金,副团长赵路西前编成,非 691 团发展,而是河北游击军的前身。 ? 特种兵团――以原 691 团机枪、 迫击炮连为基础编成,团长沙克。 ? 特务营――以原 691 团特务连为基础扩编, 营长胡乃超。 ? 班。 ? 除此, 人民自卫军还收编有 3 个游击师和 5 个游 模范营 ―― 营长张建国,该营性质为干部训练击支队,这些并不在自卫军的建制内,但接受自卫军的 指挥。 ? ? 第三阶段(高潮) 1937 年 12 月初, 人民自卫军主力 2400 余人 (均为原 691 团发展部队) ,即第 1 团、2 团、特种兵团、 特务营去路西整训。 留下的第 3 团、 模范营和各游击师、 游击支队组建人民自卫军游击司令部, 孟庆山为游击司 令。不久,经保属省委决定,人民自卫军游击司令部改 为河北游击军,部队也扩大到 3 个师零 12 个路。 ? 1938 年 1 月末,路西整训部队返回冀中,收编地方游击队,争取联庄会门武装,进行扩大整编部队, 人民自卫军编成 12 个团,即第 1、2、3、4、5、6、7、 8、9、特务团、独立 1 团、独立 2 团,另有回民干部教 导队等部,总兵力约 3 万人。其中含有原 691 团成分的 团队有 6 个,分别是: ? 组成。 ? 新第 2 团――以原第 2 团团部、 第 2 营和第 3 营 新第 1 团――以原第 1 团团部、 第 1 营和第 3 营和游击军第 2 路组成。 ? ? 新第 3 团――以原特种兵团为基础改编。 第 4 团――以原第 2 团第 1 营和游击军第 3 路扩编组成。 ? 第 5 团――以原第 1 团第 2 营和义勇军第 5 支队为基础,解决张八部编成。 ? 成。 ? 二、八路军第 3 纵队兼冀中军区(1938 年 5 月 特务团――以原特务营为基础, 解决高建勋部编 ――1942 年 5 月) ? ? 1、纵队兼军区刚组成时的情况 1938 年 5 月,八路军总部命令,为统一领导指挥冀中地区的部队,将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并, 组建八路军第 3 纵队,同时成立冀中军区,由第 3 纵队 兼,下辖 4 个军分区,分别兼 3 纵的 4 个支队。 ? ? ? ? ? ? ? 司令员:吕正操 政治委员:王平(1938 年 8 月到职) 副司令员:孟庆山 参谋长:李英武 政治部主任:孙志远 其中由人民自卫军编成的是: 第 7 支队兼第 1 分区(司令员赵承金,以深县为中心,辖第 19、20、21 大队和独立第 2 团) ; ? 第 8 支队兼第 2 分区(司令员于权伸,以蠡县为中心,辖第 22、23、24 大队) ; ? 第 9 支队兼第 3 分区(司令员沙克,以深泽为中心,后以苏桥为中心,辖第 25、26、27 和特务大队) 。 ? 河北游击军编成第 10 支队兼第 4 分区(司令员孟庆山(兼) ,以雄县为中心,辖第 28、29、30 大队及 独立 1、2 团和特务团) 。除此,第 3 纵队兼冀中军区直 辖回民教导总队和几个独立支队。同年 9 月,第 3 纵队 独立 1 支队兼第 5 军分区,司令员朱占奎。 ? 这些部队里面, 由原 691 团发展延续的 6 个团队分别对照 6 个大队: ? 第 7 支队兼 1 分区第 19 大队――以人民自卫军新第 1 团编成,大队长李亚峰。 ? 第 7 支队兼 1 分区第 21 大队――以人民自卫军新第 3 团编成,大队长赵东寰,后为刘世杰。 ? 第 8 支队兼 2 分区第 22 大队――以人民自卫军新第 2 团编成,大队长杨书明。 ? 第 9 支队兼 3 分区第 25 大队――以人民自卫军第 5 团编成,大队长李剑卜。 ? 第 9 支队兼 3 分区第 26 大队――以人民自卫军第 4 团和第 9 团一部编成,大队长张胜昆。 ? 第 9 支队兼 3 分区第 27 大队――以人民自卫军特务团和第 9 团一部编成,大队长胡乃超。 ? 1938 年 12 月,从 21 大队抽调第 3 营、从 25 大队抽调第 1 营, 加上军区骑兵营组成冀中军区北上挺进 支队(团级) ,支队长赵东寰,政委谭斌。此时,含有 原东北军 691 团的共有 7 个大队(支队) 。 ? ? 2、1939 年 1 月,八路军 120 师挺进冀中后 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后,日军逐渐加紧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进攻。为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中 央军委决定 120 师挺进冀中,执行巩固冀中、帮助 3 纵 队和扩大自己等三项任务。1939 年 1 月中旬,八路军 120 师主力进入冀中,2 月中旬成立八路军冀中总指挥 部,贺 龙任总指挥,吕正操任副总指挥,关 向应任政 治委员,统一指挥冀中地区我党武装部队,120 师和 3 纵队建制各保持独立。9 月,120 师返回晋西北,该总 指挥部撤消。 ? ? ? ? ? ? ? ? ? 八路军第 3 纵队兼冀中军区 司令员:吕正操 政治委员:程 子华(1939 年 1 月任命) 副政治委员:王平 参谋长:孙毅(1939 年 8 月任命) 副参谋长:李英武 政治部主任:孙志远 政治部副主任:谭冠三 根据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的统一部署, 八路军第 3 纵队兼冀中军区从 2 月起到 11 月,先后进行两 期整军,将大队统一编为主力团,各军分区成立游击总 队。1939 年 3 月,冀中军区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后, 副政委王平带领 9 个大队(团) ,即 20、21、22、24、 25、28、29 大队和 1 分区独立 2 团、4 分区独立 2 团, 到路西晋察冀军区第 3 军分区完县一带山区进行第一 期整训。按照建立主力团的编制要求,整编成 4 个主力 团,即第 16 团、17 团、18 团、30 团,这 4 个团是八 路军第 3 纵队兼冀中军区第一批主力团队。 ? 第 16 团――由第 7 支队兼 1 分区第 21 大队、 独立 2 团和 4 分区独立 2 团一个营合编而成, 团长庞大川 (后盛治华) ,政治委员何元富(后邓东哲) 。 ? 第 17 团――由第 8 支队兼 2 分区第 22 大队、 24大队 (该大队前身是人民自卫军第 7 团, 无 691 团成分) 和 4 分区独立 2 团一个营及一个新兵营合编而成, 团长 杨书明(后闵洪友) ,政治委员翟家骏(后姚国民) 。 ? 第 30 团――由第 9 支队兼 3 分区第 25 大队编成,团长黎光(后高法宝) ,政治委员汪威。 ? 第 18 团――由第 10 支队兼第 4 分区 28 大队、29 大队及 30 大队一个营和 4 分区独立 2 团一个营合编 而成,团长杨万伦,政治委员王志。 ? 其中属原 691 团发展的主力团是:第 16 团(1分区) 、17 团(2 分区) 、30 团(3 分区) 。这 4 个团经 过半年的整训,部队政治素质、军事技术、战术训练有 了显著提高,1939 年 9 月,整训完毕,部队返回冀中。 ? 1939 年 9 月,在总政考察团的帮助下,八路军第 3 纵队兼冀中军区开始第二期整军, 将各分区剩余的 大队也开始整编为 10 个主力团,即 1 分区第 21 团,2 分区 22 团,3 分区 23 团,4 分区 24 团、33 团,5 分区 27 团、29 团、32 团,军区警备旅第 1 团、第 2 团。这 10 个团中,属原 691 团发展的有 3 个: ? 第 21 团――由第 7 支队兼 1 分区 19 大队、20大队(该大队前身是收编争取的献县、武强、河间、大 城、青县联庄武装,无 691 团成分)合编组成,团长尚 志国,政委马泽迎。 ? 第 23 团――由第 9 支队兼 3 分区 26 大队、27大队合编组成,团长张培荣,政委赵正洪(后魏洪亮) 。 ? 军区警备旅第 2 团(也称第 28 团)――由军区北上挺进支队和冀中民众抗日自卫军(即民抗)第 2 总 队第 1 营合编组成,团长赵东寰(后姚近芳) ,政委谭 斌。这个团随旅担负军区机动作战任务。民抗 2 总队 1 营前身是 1938 年组建的 120 师特务团第 1、4 连,后改 为冀中军区特务团第 1、 4 连, 1939 年 5 月民抗成立时, 两连编为第 2 总队第 1 营,该营基础较好,排以上干部 多为红军干部。警备旅第 2 团组建时,原挺进支队编为 第 1、3 两营,民抗 2 总队 1 营编为第 2 营。 ? 由上看, 冀中军区整编的 14 个团中, 含有原 691团血脉的就占了 6 个,分别是第 16 团、17 团、21 团、 23 团、30 团、警备旅 2 团。后来 16 团和 21 团编入南 进支队,留在冀中的还有 4 个。 ?1940 年 7 月,晋察冀军区调整冀中军区各军分区番号,原第 1、2、3、4、5 军分区依次改称第 6、7、 8、9、10 军分区,同时支队不再兼军分区,撤消支队 番号。因原 1 分区机关改为南进支队机关,由警备旅兼 第 6 军分区, 该分区系由冀南军区 1 分区调拨合并冀中 军区原 1 分区的深南县而成。 ? ? 3、1941 年 9 月到 1942 年 5 月大扫荡前 百团大战后,日军在华北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加紧对我根据地进行分割、封锁、蚕食扫荡,冀中地区 形势日益恶化。1941 年 8 月,为粉碎敌人的阴谋,冀 中区党委、军区决定将各分区和游击总队合并,划分主 力团和基干团,建立地区队,各县大队隶属分区。实行 一元化领导,加强部队建设,创造铁的党军。主力团为 甲种团、野战团、大团,辖 3 个营和 2 个直属连,2000 人左右;基干团为乙种团、小团,辖 5 至 7 个连,七、 八百人;地区队为丙种团,相当于营,一般辖 3 至 5 个 连,四、五百人。据此,各分区自 9 月开始整编。 ? 第 6 军分区(警备旅兼)――旅长兼司令员王长江,政治委员旷伏兆,下辖第 1 团(主力团) 、第 2 团 (基干团, 保留的主要连队是 2 团第 2 营) 、 第 31 区队、 40 区队、44 区队。其中第 31 区队第 1 大队由 2 团调出 两个连编成,40 区队里有 2 团改基干团时减下的几个 连,调入 44 区队的有 2 团 3 营 10 连,这个连前身是 1938 年 12 月组建挺北支队时的 7 支队兼 1 分区 21 大 队第 12 连。 ? 第 7 军分区――司令员于权伸, 政治委员吴 西,下辖第 17 团(主力团) 、第 22 团(基干团) 、第 32 区 队、36 区队、45 区队。 ? 第 8 军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治委员王远音,下辖第 23 团(主力团) 、第 30 团(基干团) 、第 33 区队、37 区队、41 区队。30 团取消各营建制,精简 连队补充到新组建的 3 个区队里。 ? 第 9 军分区――司令员韩伟,政治委员魏洪亮,下辖第 18 团(主力团) 、第 24 团(基干团) 、第 34 区 队、38 区队、42 区队。 ? 第 10 军分区――司令员朱占奎, 政治委员帅荣,下辖第 27 团(主力团) 、第 29 团(基干团) 、第 35 区 队、43 区队。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原 9 分区 33 团、10 分区 32团被撤消建制,全部地方化。 ? ? 4、南进支队组成及变化 1940 年 1 月,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命令, 以冀中军区第 7 支队兼第 1 军分区机关及 第 16 团、 21 团, 第 2 军分区 22 团, 第 3 军分区 23 团, 第 4 军分区 24 团和回民支队组成南进支队 (赵谭支队) ; 由冀中军区警备旅第 1 团、2 团和北岳区第 1 团、5 团 组成南下支队,分赴冀南、晋东南地区参加讨伐国民党 顽固派的战役。 ? 1940 年 5 月,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警备旅和南进支队之第 16 团、22 团、23 团及回民支队返回冀中 地区,南进支队机关率第 21 团、24 团归冀鲁豫军区领 导,继续执行任务,但建制仍归冀中军区。1941 年 2 月,16 团(当时属冀中 7 分区)调回南进支队,24 团 则调回冀中 9 分区。1941 年 7 月,该支队建制(辖 16、 21 两团)正式划归八路军第 2 纵队兼冀鲁豫军区。 ? 1941 年 9 月底,南进支队第 16 团奉命护送集总巡视团、冀鲁豫军区一批高级干部和一批银圆、法币到 太行八路军总部, 在河北沙河附近过平汉铁路时与日军 发生激战。团部带第 1、2 营突破封锁线西进,担任后 卫的 3 营未能通过。这次护送任务完成后,16 团带 1、 2 营就留在了太行山, 10 月于山西武乡洪水镇改称冀中 军区第 32 团。而 16 团 3 营则奉命于 10 月底返回冀鲁 豫根据地。 ? 1941 年 12 月下旬,冀鲁豫军区进行整编,南进支队第 21 团缩编为直辖 4 个步兵连和 1 个特务连的小 团; 另以原 21 团的第 1 营与支队特务营合编为第 32 团, 所辖连队数与 21 团相同;老 16 团第 3 营保持原建制。 这时,南进支队下属部队为:第 21 团、32 团、老 16 团第 3 营。 ? 在 1942 年冀中五一大扫荡前,由东北军 691 团发展延续的部队存在于冀中军区第 6、7、8 军分区和冀 鲁豫军区南进支队、太行 10 余个团(区队)中,为开 辟和巩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三、八路军第 3 纵队兼冀中军区(1942 年 5 月――1943 年 8 月) ? ? (一)在五一大扫荡中经受严峻考验 1942 年 5 月 1 日,日本侵略军华北方面军,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准备,出动兵力 5 万多人,对冀中平 原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一次空前规模的、 极为残酷的大扫 荡,妄图以突然袭击的包围作战,围歼我领导机关和主 力部队,摧毁我根据地,一举变冀中为“治安地区”。我 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英勇激烈的反扫荡斗争, 付 出了极大的牺牲,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 军区机关:当时军区机关和冀中区党委、行署机关统一行动,并调 10 分区主力团 27 团(号称门板战术 团)与军区直属两个特务连组成警卫掩护部队。对机关 进行精简后,连同警卫部队共 2000 余人,对外使用“八 路军游击第 1 支队”的代号。 经过准备和侦察, 于5月8 日渡过滏阳河,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进入子牙河、滏阳 河以东地区,避开敌人的清剿。6 月初,根据上级指示, 军区决定主力部队分别外转,留下地区队、区武装,在 各分区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 冀中区党政军领导机关 亦向冀鲁豫地区转移。6 月 12 日途经冀南掌史村时被 敌合围,经过一天战斗,毙伤敌三四百人,胜利突围, 进入冀鲁豫军区驻地范县进行休整,并与冀中警备旅、 军区骑兵团和回民支队会合。8 月,冀中区党政军领导 机关和警备旅奉命越过平汉铁路,转移到太行区,分别 在涉县河南店和武乡关家垴各休整一个多月。1942 年 11 月,冀中领导机关奉命返回晋察冀,同时抽调一些 干部到抗大学习和补充八路军总部和太行区。 11 月底 到达北岳 3 分区唐县张各庄。 ? 6 分区(警备旅兼) :反扫荡前,6 分区部队以石德路为限,分为路北和路南两个指挥部。路北深南、深 束地区: 司令员王长江、 参谋长叶楚屏带分区机关一部、 直属队、野战团(1 团)第 1、2 营、地委警卫营、41 地区队及两个县大队。路南束冀、宁晋地区:政委旷伏 兆、副司令员马泽迎、政治部主任龙福才带分区机关一 部和基干团(2 团) 、野战团第 3 营、31 地区队、44 地 区队及 6 地委和专署机关。6 分区部队、机关在大扫荡 中多次遭敌合围,白宋庄战斗中,40 地区队被敌几近 全歼。大小尹村突围战、李家角战斗、王家铺战斗等残 酷无比。6 月初,路北指挥部南下与路南指挥部会合, 中旬,冀中军区指示司令员王长江、政委旷伏兆、副司 令员马泽迎带警备旅机关大部和 1 团、2 团向外线鲁西 方向转移,确定不再回 6 分区。留下参谋长叶楚屏、政 治部主任龙福才重建 6 分区机关和指挥第 31、44 地区 队及各县大队。 ? 7 月初,分区进行统计,在反五一大扫荡中,1团损失 50%多, 剩 728 人; 2 团损失 20%多, 剩 566 人; 31 地区队损失 50%, 剩 262 人; 40 地区队损失 70%多, 仅剩一个连, 取消建制但保留番号; 44 地区队损失 30%, 剩 300 人。各县大队、区小队所存无几。以后,有 691 团血脉延续的第 31、44 地区队就成为坚持和恢复 6 分 区根据地的主要依靠力量。 ? 警备旅到冀鲁豫军区后, 又随冀中军区机关越过平汉铁路,转移到太行区。1943 年 1 月,八路军总部 决定,冀中军区警备旅调归 129 师建制,改称太行警备 旅。该旅 2 团有东北军 691 团血脉延续。 ? 7 分区:该分区内 17 团是主力团,也是唯一一支有 691 团血脉延续的部队。在反五一大扫荡中,17 团根据上级指示和情况发展,采取以营、连为单位分散 活动,以速打、速决、速走的三速战术,灵活机动地打 击敌人。5 月下旬,先后组织三次挺进敌后行动,歼灭 敌约 500 人,大大鼓舞了敌占区人民。但在 6 月初的禅 院战斗中,17 团 1 营遭受重大损失,伤亡 100 余人, 失踪 60 余人。至 6 月下旬 17 团向平汉路西山区转移, 划归晋察冀军区第 4 军分区建制。17 团在反扫荡中, 进行大小 60 多次战斗,歼灭日伪军 1568 人,自己伤亡 276 人。由于青壮年不断积极参军,全团人员由 1950 余人增加到 2000 余人,部队拖不垮、打不散,经受住 了严峻的考验。1943 年 2 月,在西山口战斗后,17 团 奉命整编,该团分编为 2 个团和 1 个地区队,即: ? 新 17 团――有 5 个连,701 人,即原 17 团 2 营的 3 个连,原 7 分区 32 地区队 3 连和 1 连的一部分组 成 1 个连, 原团直 3 个连的一半加上 7 分区直属队补充 几十人合并为一个连。 ? 第 26 团――有 5 个连,636 人,即原 17 团 1 营的 3 个连, 原 32 地区队 1、 2 连的一部分合并为一个连, 原团直 3 个连的一半加上 7 分区直属队补充几十人合并 为一个连。 ? 新 32 地区队――以原 17 团 3 营的 3 个连为基础编成第 1、2、3 连,地区队机关由分区机关和原 32 地 区队机关的一部分干部以及 3 营营部组成, 并直辖一个 侦通排。之所以重建 32 地区队,是因为在 6 月 18 日的 王六市战斗中,老 32 地区队两个连及其他群众武装共 400 余人遭敌重兵攻击而全部损失。 ? 以上两个团和 1 个地区队是 17 团的发展延续,其前身理应追溯到东北军第 691 团。部队整编后,新 17 团和 26 团仍归晋察冀军区第 4 军分区建制,新 32 地区队返回冀中 7 分区坚持斗争。 ? 8 分区:该分区 23 团和 30 团都是东北军第 691团血脉延续,特别是 23 团军事、政治素质较好,具有 不畏艰险、 英勇顽强、 能攻善守、 敢打敢拼的战斗作风。 23 团反扫荡斗争中以营为单位分散活动,1 营在王岗、 段家佐战斗中与敌遭遇,趁敌尚未发觉,给敌以重大杀 伤后成功转移;3 营在饶阳县东西张岗突围战中伤亡严 重,团长谭斌牺牲,政委姚国民带领少数同志突围后与 1 营会合。2 营担负保卫分区机关和首长的任务,和坚 持在饶武献腹地斗争的 30 团于 6 月 8 日护送分区机关 到达河(间)肃(宁)公路南的薛村宿营时,遭到多路 敌人合击, 2 营和 30 团全部损失, 8 分区司令员常德善、 政委王远音、30 团团长萧治国、政委汪威、23 团 2 营 营长邱福和、教导员彭泽全部壮烈牺牲,谱写了 8 分区 抗战史上最惨烈的一章。此时,8 分区主力部队仅剩下 23 团第 1 营。7 月,政委姚国民率该营奉命向渤海地区 转移,途经盐山县东圈子村,又遭敌 1000 余人围攻, 激战终日,毙伤敌数百人,我伤亡 100 余人,23 团副 团长赵振亚、政治处主任孟庆武、1 营教导员王佐文牺 牲。1 营奋勇杀出重围,到达渤海地区进行休整。补充 一个新兵营后,恢复 23 团番号,姚国民任团长兼政委, 王均任总支书记,该团下辖 6 个连:1、2、3、4 连及 炮连、 特务连 (实际仍 4 个连, 后两个连有番号无建制) 。 ? 早在 1940 年 7 月,30 团就已抽出第 1 营和分区独立营合编为任河大支队(后称任河大地区队) ,负责 打开任河大地区局面。1942 年 4 月,在任河县北位村 战斗中,区队长丁占明牺牲。1942 年 8 月中旬,撤退 到白洋淀的 8 地委召开会议,决定在饶武献、任河大、 青建交三个地区开展游击斗争。组建了饶武献地区队, 正式授予第 37 地区队番号。将任河大地区队改为第 33 地区队、青建交地区队(底子是 9 分区原 33 团的 3 营) 改为第 41 地区队。1942 年 10 月,23 团从渤海返回冀 中,根据形势需要,将该团分成两部分,两个连划给 37 地区队,两个连划给 41 地区队。这样看来,第 33、 37、41 地区队均含有东北军 691 团血脉,而 8 分区主 力团 23 团和基干团 30 团的番号都不复存在, 他们的光 荣传统在这 3 个地区队里延续。 ? 综上所述,截止 1943 年 1 月,除早期调出的南进支队外, 经受冀中反五一大扫荡斗争考验的具有东北 军 691 团血脉的部队延续在以下 8 个团(区队) :129 师太行警备旅第 2 团, 晋察冀军区第 4 军分区第 17 团、 第 26 团,冀中 6 分区第 31 地区队、第 44 地区队,冀 中 7 分区第 32 地区队,冀中 8 分区第 33 地区队、第 37、第 41 地区队。 ? ? (二)在冀鲁豫军区的南进支队 1942 年 7 月,冀鲁豫军区进行第二次精兵简政,南进支队奉命将 32 团番号撤消, 该团与老 16 团 3 营合 编为 3 个营建制的新 16 团,同时将支队骑兵连与随吕 正操转战到冀鲁豫的原冀中骑兵团合并为骑兵营。这 时,南进支队下辖第 16 团(新) 、21 团、骑兵营。 ? 1942 年 12 月,八路军冀鲁豫军区进行整编,南进支队与原第 5、6 军分区合并,称第 4 军分区,南进 支队除 16 团、21 团外,又以 16 团一个营为基础重建 了第 32 团。 ? ? (三)第 3 纵队兼冀中军区撤消 1943 年 8 月 25 日,中共晋察冀分局决定,撤消八路军第 3 纵队兼冀中军区, 将该军区司令部、 政治部、 后勤处并入晋察冀军区机关各部,其所辖第 6、7、8、 9、10 军分区由晋察冀军区直接领导。这样看来,东北 军 691 团团部的发展延续已溶入今天的北京军区机关。 ? 1943 年 10 月,7 分区以 32 地区队第 1 连(老 17 团 3 营的一个连)和其他分队为基础,恢复了第 45 地区队, 原 45 地区队在五一反扫荡中损失严重, 于 1943 年 2 月撤消了番号。 ? ? (四)转移晋西北 1943 年 7 月,八路军总部决定,为准备迎击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的进犯, 将八路军第 3 纵队兼冀中 军区所辖的 第 17、18、22、26、27、29、32 团(即老 16 团)调入晋绥军区。8 月底,中央军委命令,上述各 团调归 120 师兼晋绥军区建制。 ? 1943 年 10 月 24 日,中央军委决定,将第 129师太行警备旅及所辖警备第 1、2 团调归 120 师兼晋绥 军区建制。这样,从冀中就划走了 9 个团,其中主力团 就有 4 个:第 17 团、18 团、27 团、警备 1 团。可以说 冀中军区的大部分精华都转移到了外线。 ? 这 9 个团在晋绥军区的情况是:17 团和 22 团合编为新的 17 团(第三个) ,26 团和 32 团合并为新的 32 团,这两个团归第 3 军分区建制,太行警备旅(原冀中 警备旅)机关并入晋绥 3 分区机关。第 18、27、29 团 合编为新的 27 团,归晋绥直属分区建制。太行警备旅 第 1、2 团分别改为晋绥 8 分区第 1、2 支队。 ? 由上可以看出, 调往晋西北的冀中部队经过整编合并,老 691 团延续的有第 17 团(新) 、第 32 团(新) 、 8 分区第 2 支队。 ? ? ? 四、重建冀中军区,迎接抗战胜利 (一)新冀中军区情况 1944 年 7 月,中共中央决定,为适应根据地的扩大和军事斗争的需要,成立晋察冀军区冀晋、冀中、 冀察、冀热辽 4 个二级军区。9 月 21 日,晋察冀军区 下达组建命令。10 月 10 日,新冀中军区成立,杨成武 任司令员、林铁任政治委员。由晋察冀军区直接领导的 第 6、7、8、9、10 五个军分区又重归冀中军区建制, 各分区机构和地区队(团)也加强了领导。 ? 1945 年春,冀中军区整训部队开始组建主力部队。1945 年 8 月,为迎接大反攻任务,各分区部队普 遍升级,组建主力兵团。 ? 6 分区:组建成第 32、71、72、73、82 团、新72 团共 6 个团。其中,1945 年 2 月以 31 地区队第 3、 4 大队和 44 地区队第 1、2 大队共 700 余人组成训练区 队(也称练兵团) ,赴平汉路西整训。6 月 12 日,根据 军区指示, 训练区队改编为第 32 团 (大团) , 团长徐信, 政委李克忠,该团当时为冀中军区野战机动团。8 月, 将 31 地区队和 44 地区队合编为第 71 团(小团) ,团长 白云峰,政委肖泽西。 ? 7 分区:组建成第 22、26、33、79、80、81 团 共 6 个团。其中,1945 年 2 月,将 32 地区队调至路西 进行整训,5 月编为第 33 团(大团) ,团长谢洪恩,政 委贺明,该团当时为冀中军区野战机动团。同时,也以 45 地区队编为第 22 团(小团) ,团长肖治华,政委白 正刚。 ? 8 分区:组建成第 23、31、61、62、63、64、65、66、67、68、69、70 团共 12 个团。其中,1945 年 2 月 将 37 地区队调至路西进行整训,5 月编为第 31 团(大 团) ,团长刘江亭,政委龚友源,该团当时为冀中军区 野战机动团。1945 年 8 月,以 33 地区队编为第 23 团 (大团) ,团长张行忠,政委张文?u。以 41 地区队为基 础编为第 63 团(小团) ,团长马青山,政委王子珍。随 即以 63 团一部和武强县大队合编为第 65 团(小团) , 团长田维新,政委秦烈英。 ? 9 分区:组建成第 27、28、73、74 团,连同老24 团共 5 个团。 ? ? 10 分区:组建成第 75、76、77、78 团共 4 个团。 这些部队,虽然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整顿和训练,但战斗情绪高昂,不畏艰险,奋勇向前,浩浩荡荡地向 敌占区挺进,对负隅顽抗的日伪军展开猛烈进攻,取得 了辉煌的战果。如 6 分区 71 团组建之后,连克束鹿、 赵县、藁城,三战三捷,威震敌胆,被冀中军区授予“攻 坚模范团”荣誉称号。 ? ? (二)在晋西北 1944 年 3 月,晋绥 3 分区 32 团划归晋绥独立第1 旅领导。1945 年 8 月,32 团由独立 1 旅调归独立 2 旅建制。 同时, 以晋绥 3 分区机关大部组建独立第 3 旅, 17 团在其建制。即抗战胜利时,转战晋西北的含有 691 团血脉的团队是:晋绥军区独立第 2 旅 32 团、晋绥军 区独立第 3 旅 17 团和晋绥军区 8 分区第 2 支队。 ? ? (三)在冀鲁豫军区 1944 年 1 月,冀鲁豫军区抽调第 4 军分区第 16团、32 团 和另外 4 个团组成西进支队,开赴陕甘宁边 区。4 分区 21 团就成为冀鲁豫军区唯一一个老 691 团 发展延续的部队。1944 年 5 月,冀鲁豫军区和冀南军 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 原来两个军区内的各分区番 号、建制又有不同程度的变动。原冀鲁豫军区第 4 军分 区改称新冀鲁豫军区第 9 军分区,老 21 团此时也改番 号为新第 16 团(第 3 个 16 团) 。 ? ? (四)在陕甘宁 1944 年 8 月, 冀鲁豫军区西进支队改称教导第 1旅,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11 月,教导第 1 旅 6 个团进行合并整编,16 团和 32 团合编为该旅第 2 团。 ? 至抗战胜利, 由东北军 691 团沿革发展的团队主 要分布于 4 大根据地,共有 13 个团:冀中军区 6 分区 第 32 团、71 团;7 分区 22 团、33 团;8 分区 23 团、 31 团、63 团、65 团,晋绥军区独立第 2 旅 32 团、独 立第 3 旅 17 团和晋绥 8 分区第 2 支队,冀鲁豫军区 9 分区 16 团,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 1 旅第 2 团。 ? 这里,我特别把源出冀中的几个 32 团列一下,不然不易分清: ? 第一个 32 团――该团前身是 1937 年 7 月抗战爆发后由朱占奎组织的抗日义勇队, 后被河北游击军收编 为清(苑)蠡(县)高(阳)安(国)游击总队。1938 年 1 月接受人民自卫军整编,为独立第 1 团。后 1 团扩 编为八路军第 3 纵队兼冀中军区独立第 1 支队, 不久改 为 6 支队兼 5 分区。 原独立 1 团所属营连整编为第 1 大 队(团级) 。1939 年 9 月改为第 32 团,1941 年 10 月缩 编为第 43 地区队,列入第 10 军分区建制,抗战胜利前 夕改为第 76 团。 ? 第二个 32 团――1941 年 10 月,由冀鲁豫军区南进支队执行护送任务到太行的老 16 团 (带第 1、 2 营) 改称第 32 团,脱离南进支队建制,后调入晋绥军区。 ? 第三个 32 团――1941 年 12 月,由冀鲁豫军区南进支队老 21 团的第 1 营与支队特务营合编为第 32 团。1942 年 7 月撤消番号,与未去太行的老 16 团 3 营 合编为新 16 团。 ? 第四个 32 团――1942 年 7 月以冀鲁豫军区第 4军分区(即南进支队)新 16 团一个营为基础重建了第 32 团,1944 年 1 月与新 16 团一起编入西进支队,开赴 陕甘宁边区。1944 年 11 月两团合编为教导第 1 旅第 2 团,该团后去东北。 ? 第五个 32 团――1943 年 10 月,由调入晋绥军区的冀中 26 团和 32 团(2)合编为新的 32 团,这个团 就是著名的“晋绥 32 团”,从历史上看,是老 16 团和老 17 团的结合。该团也去了东北。 ? 第六个 32 团――1945 年 6 月,由冀中 6 分区训练区队(练兵团)改编为第 32 团。 ? 从上可以清晰看出, 第二个 32 团和第五个 32 团、第三个 32 团和第四个 32 团分别有前后继承关系。 ? ? ? 五、在解放战争中 (一)战斗在华北 1945 年 9 月,晋察冀军区编组野战军,冀中军区将各分区野战团队集中编成两个纵队,即晋察冀第 1 野战军冀中 (杨成武) 纵队和第 2 野战军冀中 (黄寿发) 纵队,也称冀中第 1 纵队和第 2 纵队。 ? 冀中(杨成武)纵队,该纵队 9 月成立时,先辖3 个支队,10 月将支队改为旅。 ?第 11 旅――由冀中军区 7 分区部队编成的第 1支队改称 ? ? ? ? 第 31 团★――由 7 分区 22 团改称 第 32 团――由 7 分区 26 团改称 第 33 团★――由 7 分区 33 团改称 第 12 旅――由冀中军区 8 分区部队编成的第 2支队改称 ? ? ? ? 第 34 团★――由 8 分区 23 团改称 第 35 团★――由 8 分区 63 团改称 第 36 团★――由 8 分区 65 团改称 第 13 旅――由冀中军区 9 分区部队编成的第 3支队改称 ? ? ? ? ? ? 第 37 团――由 9 分区 24 团改称 第 38 团――由 9 分区 27 团改称 第 39 团――由 9 分区 28 团改称 纵队直属暂编第 40 团――由 10 分区 77 团改称 纵队直属暂编第 41 团★――由 6 分区 32 团改称 冀中(黄寿发)纵队内,6 分区 71 团编进第 1旅,后改称第 1 团★,该团即开赴热河。 ? ? 以上带★的为原东北军 691 团血脉延续的部队。 1946 年 3 月,冀中(杨成武)纵队在沙城整编,将冀中 (黄寿发) 纵队与之合并, 称冀中纵队。 冀中 (杨 成武)纵队原 11 个团合并为 8 个团。 ? ? 11 旅 33 团★――以 33 团为基础与 32 团合编。 12 旅 31 团――以由延安准备调往东北的教导第2 旅第 5 团为基础、与冀中第 2 纵队第 81 团一部及冀 中纵队直属暂编 40 团合编。 ? 12 旅 34 团★――以第 34 团为基础, 与独立第 2总队及 l2 旅原第 36 团各一部合编。 ? 12 旅 35 团★――以第 35 团为主,与独立第 2总队及 l2 旅原第 36 团各―部合编。 ? 13 旅 32 团★――以陕甘宁教导 2 旅独立团、冀中纵队直属暂编第 41 团、原第 11 旅第 31 团合编。 ? 13 旅 37 团――以 37 团为基础与原冀中军区第 2纵队第 73 团合编。 ? 13 旅 38 团――以 38 团为基础与原冀中军区第 2纵队第 76 团一部合编。 ? 13 旅 39 团――以 39 团为基础与原冀中军区第 2纵队第 76 团一部合编。 ? 1946 年 5 月, 第 11 旅带 33 团及 13 旅 38 团 (该团以后是 68 军 202 师 604 团)返回冀中。6 月,以 11 旅旅部和 33 团、冀中 6 分区 72 团、7 分区 79 团合编 组建冀中军区独立第 8 旅,33 团改番号为第 22 团。 ? 此时,冀中纵队也改称晋察冀野战军第 3 纵队, 下辖第 7、8 两个旅,共 6 个团。 ? ? ? ? ? ? ? ? ? 第 7 旅――由 12 旅改称 第 19 团――由 12 旅 31 团改称 第 20 团――由 12 旅 34 团改称 第 21 团――由 12 旅 35 团改称 第 8 旅――由 13 旅改称 第 22 团――由 13 旅 32 团改称 第 23 团――由 13 旅 37 团改称 第 24 团――由 13 旅 39 团改称 很显然,从以上看,3 纵的 7 旅 20 团、21 团、8旅 22 团和冀中军区独立第 8 旅 22 团这 4 个团是当时晋 察冀军区内仅存的具有原东北军 691 团血脉延续的部 队。 ? 3 纵 7 旅 20 团――该团随旅先后参加了大同战役、正太战役、青沧战役、三战保北、石家庄战役、庄 町战斗、二进察南、冀东“牵牛”、平津战役等,表现良 好。在 1947 年 6 月底的首战保北中,20 团 7 连记集体 大功, 获“攻守钢铁英雄”锦旗, 指导员宋双来记特等功。 以后 20 团大功 7 连和 8 旅 23 团“钢铁营”一样成为晋察 冀军区指战员学习的楷模。新保安战斗中,扼守碱滩, 顽强阻击,死死堵住敌 35 军东撤退路,为全歼该军做 出较大贡献。1949 年 1 月,该团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 63 军 187 师 560 团。3 月,560 团担负警卫中共 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任务。后会攻太原,挺进西北,参加 兰州战役和进军宁夏。 ? 3 纵 7 旅 21 团――该团随旅先后参加了大同战役、正太战役、青沧战役、三战保北、石家庄战役、庄 町战斗、二进察南、冀东“牵牛”、平津战役等,表现良 好。在 1946 年 9 月的大同战役中,21 团在沙岭子战斗 中,坚决执行命令,不怕受挫,不怕牺牲,英勇顽强, 奋勇作战,连续五次猛攻,胜利完成任务。1949 年 1 月,该团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63 军 187 师 561 团。 后会攻太原, 挺进西北, 参加兰州战役和进军宁夏。 在枣林堡追击战中,561 团 9 连动作迅速,猛打猛冲, 歼灭敌 294 师 881 团残部,全连记集体大功一次,并授 予“以少胜多”锦旗。 ? 3 纵 8 旅 22 团――该团随旅先后参加了大同战役、正太战役、青沧战役、三战保北、石家庄战役、庄 町战斗、二进察南、冀东“牵牛”、平津战役等,表现良 好。在 1947 年 3 月攻克井陉战斗中,22 团担任主攻, 全歼守敌,创造野 8 旅历史上著名的“掏心”战。血战庄 町与敌虎头师硬碰硬,奔袭滹沱店快速歼敌顽。 1949 年 1 月,该团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63 军 188 师 562 团。后会攻太原,挺进西北,参加兰州战役和进军 宁夏。在太原战役中,562 团担任主攻,6 连攻克敌“铁 门”首义门,被授予“猛虎连”锦旗,1 连获“猛夺首义门 连”,4 连获“登城先锋”称号。 ? 冀中军区独立第 8 旅 22 团――该团基础老,战斗作风勇猛,是恢复冀中解放区的主力。1946 年 7 月 到 12 月作战中,十战十捷,威震冀中,被冀中军区授 予“战斗模范团”光荣称号。 1947 年 1 月随旅调入晋察冀 野战军第 2 纵队,改称第 6 旅 16 旅,继续发扬敢打硬 仗恶仗的光荣传统, 又在青沧、 清风店战役中表现突出, 两次荣立集体大功,为晋察冀军区著名的双大功团。该 团还参加了石家庄、察南、平津、太原等著名战役,表 现均佳。1949 年 2 月,该团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 67 军 200 师 598 团。 ? ? (二)挺进东北 1945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指示, 并从各解放区抽调 10 余万部队和 2 万名干部奔赴东北。据查,在冀中、晋绥、陕甘宁等 地的具有东北军 691 团血统的 4 个团奉令挺进东北, 以 后在黑土地上发展成 1 个师部和 7 个团。 现简要分述如 下: ? 1、 从冀中调出的 6 分区 71 团――1945 年 11 月,该团改为冀中(黄寿发)纵队第 1 旅第 1 团,1946 年 4 月, 冀中纵队第 1 旅和冀晋纵队第 2 旅合编为冀热辽军 区独立第 2 旅,1 团改番号为第 6 团。1946 年 6 月,冀 热辽军区独立第 2 旅改为热河军区独立第 13 旅,原 6 团改为第 39 团。1946 年 11 月,热河军区和冀察军区 一部组建冀热察军区,13 旅在其建制。1947 年 8 月, 东北民主联军第 8 纵队成立,13 旅 39 团编为 8 纵 22 师 66 团。1948 年 11 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5 军 133 师 399 团。解放战争中,该团转战热河,曾独自 攻克热东重镇天义,担任主攻连克宁城、建昌、崇礼三 城, 受到军区通令嘉奖。 后跨越北宁线, 会战辽沈战役, 入关参加平津战役,挥师南下参加衡宝战役、广西战役 等,歼敌 43000 余名。 ? 2、从冀中调出的 8 分区 31 团――抗战胜利后,该团在固安集结,并与 64 团(小团,原河间大队)合 编。1945 年 9 月,第 31 团(当时 1500 余人)调离冀 中军区,由冀中军区副司令员沙克带领开赴东北。1945 年 10 月在辽宁朝阳列入东北人民自治军第 3 前线司令 部(即锦热军区)序列,1945 年 11 月,改为热辽纵队 第 27 旅 31 团。1946 年 4 月,31 团缩编为 4 个步兵连 与同旅的 70 团 2 营合编为辽西支队(这个 2 营在 7 月 又调出) 。1946 年 12 月,辽西支队在辽宁建昌改编为 热东分区独立 1 团。1947 年 5 月,热东分区改为冀热 辽军区第 18 旅,独立 1 团改称 18 旅第 1 团。同年 8 月 1 日,东北民主联军第 8 纵队成立,18 旅 1 团在辽宁凌 源改番号为第 24 师 70 团。1948 年 11 月,70 团改称中 国人民解放军第 45 军 135 师 403 团。这个团是 135 师 的主力团,具有优良的战斗作风。如在天津攻坚战中, 403 团为主攻团,动作迅速,作战顽强,3 分钟即杀开 民权门,突破后连续击退敌 20 余次反扑。该团伤亡过 半但不叫苦,坚决完成了任务,受到东北野战军总部通 令表扬, 1 连获军授予“钢刀连”锦旗一面。 衡宝战役时, 403 团随师大胆插入敌后,不怕优势之敌围困,坚决拖 住敌人,堵住敌 4 个主力师的退路,歼灭敌王牌 7 军军 部及直属队、172 师师部和两个团全部,为整个战役的 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 3、 从陕甘宁调出的联防军教导第 1 旅第 2 团――该团 1900 余人挺进东北后,10 月底到达沈阳。以后该 团比较分散,发展沿革十分复杂。在组建辽宁保安司令 部 4 个保安旅中,第 1、3、4 旅中均有 2 团连队参与。 ? (1) 、教导第 1 旅改为保安 4 旅旅部,2 团 3 个营分别扩编为保 4 旅第 10、11、12 团。2 团团部一部 调出,一部分散到各营,1 营扩编的 10 团实力较强, 人多枪多。2 营带第 7 连和 3 营带第 10 连分别扩编为 11、12 团,两团都是架子团。1945 年 11 月,以辽宁保 安司令部一部和所属的保安第 4 旅旅部为基础, 在本溪 成立辽宁军区,下辖第 1、2、3 军分区及其他部队,撤 消保安 4 旅番号,4 旅 10 团调给西满分局为警卫部队。 此时, 辽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兼保安 4 旅旅长赵承金 (原教 1 旅副旅长)带旅直一部到辽中组建辽宁军区 1 分区(即平原军分区) ,辖警卫团(基础是教导第 1 旅 第 2 团特务连和保 10 团留下的原 1 营第 4 连) 、 辽中保 安团(原第 11 团) 、台安保安团(原第 12 团)等部。 ? 1946 年 1 月,南满军区成立,辽宁军区归其建制。1 分区辽中保安团和台安保安团补充各县地方武装 后分别扩编为第 4 支队和辽河支队 (也称平原分区游击 支队) 。1946 年 3 月,辽宁军区 1 分区和 2 分区合并为 辽南军分区,直属南满军区建制。第 4 支队和辽河支队 各编入原 1 分区警卫团的一半, 改为辽南保安第 1 团和 第 3 团。1946 年 5 月鞍海战役后,辽南保安第 1 团并 入第 3 团,编入辽南独立师为第 3 团。1947 年 1 月, 辽南独立师第 2 团又并入第 3 团。1947 年 8 月,该团 改称辽东军区独立第 1 师第 3 团。1948 年 3 月,东北 野战军第 5 纵队成立, 辽东军区独立第 1 师第 3 团改为 5 纵 13 师 39 团。1948 年 11 月,该团改番号为中国人 民解放军第 42 军 124 师 372 团。 ? 372 团的前身可追溯到冀中老 16 团,是 42 军内 历史最老、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朴实坚韧,谦逊团结, 工作富有创造性,打仗讲求战术技术,特别具有一种不 畏强敌,敢于斗争,排除万难,所向披靡的精神。早在 百团大战中, 就被聂荣臻司令员通令表扬为纵横平原山 岳间的坚强部队。1947 年 10 月古城子遭遇战中,该团 果断出击,以两个营的兵力歼灭敌主力 52 军 25 师 74 团大部, 击毙敌团长, 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电令嘉奖。 平津战役中, 372 团突破红山口, 抢占丰台并牢牢守住, 为包围北平国民党军队、和平解放北平创造了有利条 件。 ? (2)1945 年 11 月,由教导 1 旅 2 团第 1 营扩编的原保 4 旅 10 团调往西满,担负中共西满分局和西 满军区的警卫任务。 西满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正是该团的 老首长,该团在创建西满根据地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1946 年 1 月编为吉江军区第 7 团。1946 年 6 月吉 江军区撤消,划出 6 个县成立辽吉军区第 3 军分区,老 7 团归其建制改番号为第 21 团。1946 年 10 月,辽吉 3 分区并入辽吉 2 分区,21 团恢复第 7 团番号。1947 年 1 月,辽吉军区保安第 2 旅组建,辽吉 2 分区第 7 团改 为该旅第 5 团。1947 年 4 月,该团改为西满纵队(又 称西满野战军)独立第 2 师第 5 团。同年 8 月,西满纵 队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 7 纵队,5 团也随之改为 20 师 59 团。1948 年 11 月该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4 军 131 师 392 团。 ? 392 团的前身也可前追到冀中老 16 团,并且保留教导 1 旅 2 团的老连队多,基础很好,战斗力强,是 西满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比较信赖的“嫡系”部队,但在各 路出身大汇集的 44 军里,392 团有些重要的战役战斗 表现一般,没有象同出一门的 124 师 372 团大放光彩。 ? (3)教导 1 旅 2 团主体扩编为保安 4 旅的三个团前,也抽调了团部一部及部分连队到保安第 1 旅、3 旅。其中 2 团团部一部与晋绥 32 团团部合编为保安第 1 旅旅部,2 团几个连分别编入该旅 1 团和第 3 团,另 有 2 团一个半连做基础补充新兵扩编为保安第 3 旅第 8 团。保安 1 旅部队及保 3 旅 8 团的情况见下面“从晋绥 调出的独立第 2 旅 32 团”发展情况介绍。 ? 4、 从晋绥调出的独立第 2 旅 32 团――该团由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带领北上时,只有 800 人,实力较 弱,但发展迅速,四面开花。1945 年 10 月,以 32 团 团部为基础,补充教导 1 旅 2 团团部部分,组建保安第 1 旅旅部,32 团下属连队则做为种子分散到第 1、3、4 团。其中 4 团含有两个连,基础较好。11 月,保 1 旅 4 团调出改为保 3 旅第 7 团。这时可以看出,保安 1 旅第 1、3 两团内都有晋绥 32 团和教导 1 旅 2 团的成分,尤 其是 3 团占的比重更大一些,包含有晋绥 32 团留守处 和第 3 连、教导 1 旅 2 团的 2 营 8 连等连队,而 1 团的 主体是来自冀东 15 团。 ? (1)保 1 旅旅部和第 1、3 两团的发展:1945年 12 月该旅撤出沈阳,归辽西军区建制。1946 年 6 月 改称辽吉军区保安第 1 旅,1、3 两团番号不变。1947 年 4 月,该旅改为西满纵队(又称西满野战军)独立第 1 师。 同年 8 月, 西满纵队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 7 纵队, 1 师也随之改为第 19 师,原 1、3 团分别改为第 55、57 团。 1948 年 11 月该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4 军 130 师,55、57 团也改称第 388、390 团。 ? 130 师是 44 军的主力师,秉承冀中老部队的光荣传统,英勇善战,先后参加了四战四平、东北秋季、 冬季攻势、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役战斗,是唯 一参加过 4 次四平攻防作战的部队。在《东北三年解放 战争军事资料》中对其评价是:“战斗积极性高,攻坚 力顽强,最善于爆破,执行命令坚决,不怕伤亡,进步 甚快,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 ? (2)保 3 旅第 7、8 两团的发展:保安 3 旅一直在辽宁军区建制,1946 年 8 月改称南满独立第 3 师。 1946 年 11 月与辽宁军区第 2 军分区合并。 1947 年 7 月 独立 3 师与 2 分区分开,不久该师撤消,第 7、8 两团 合并,编进第 4 纵队 12 师,用以补充在夏季攻势中造 成的损失,改番号为第 35 团。在辽沈战役中,该团坚 守白台山 6 号阵地,表现较好。1948 年 11 月该团改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1 军 123 师 368 团。 ? ? (三)转战西北 1945 年 9 月,晋绥军区成立吕梁、雁门、绥蒙军区,8 分区第 2 支队属吕梁军区,改番号为第 11 团, 由小团恢复为 3 个营的建制。1945 年 11 月 7 日,中央 军委决定成立吕梁军区独立第 4 旅,11 团归其建制, 由晋绥军区指挥。1946 年 11 月,晋绥野战军和晋北野 战军统一整编为晋绥军区 4 个纵队, 其中第 2 纵队兼吕 梁军区,下辖独立第 4 旅和中原突围出来的 359 旅。因 359 旅实力损失较大,将独立 4 旅 11 团与 359 旅 719 团合并,仍称第 719 团,另将吕梁军区第 12 团补入独 立第 4 旅。从此,冀中警备旅第 2 团就延续发展在赫赫 有名的八路军老部队 359 旅中。 该团随旅参加了陕甘宁 边区保卫战、沙家店战役、宜川战役等。1949 年 2 月, 719 团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 军步兵第 5 师 15 团。1949 年 10 月,进军新疆。 ? 在西北发展的另一个团队就是老 17 团。1945 年8 月,晋绥军区以第 3 军分区机关大部和特务团、17 团 为基础,组建独立第 3 旅,归晋绥野战军建制。1946 年 6 月,独立第 3 旅 17 团与独立第 2 旅 27 团(两个团 都出身冀中)互调建制。1946 年 11 月,晋绥野战军和 晋北野战军统一整编为晋绥军区 4 个纵队, 其中第 3 纵 队下辖独立第 2、3、5 旅,17 团在独立第 2 旅建制。 1947 年 9 月,3 纵独立第 2 旅第 17 团改为 3 纵第 2 旅 第 4 团。1949 年 2 月,该团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 3 军步兵第 7 师 19 团,1949 年 9 月,进军甘肃河西 走廊。19 团是冀中的老主力团,久经战阵,战斗经验 丰富,在 3 军内也是数一数二的主力团。 ? ? (四)征战中原 1945 年 10 月, 晋冀鲁豫军区组建 4 个野战纵队,其中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编为第 1 纵队,下辖第 1、2、 3 旅。9 分区 16 团(原南进支队 21 团)列入第 3 旅建 制,仍称第 16 团。11 月,该团随旅北上,转隶晋察冀 军区。1946 年 3 月,1 纵在承德参加晋察冀军区统一组 织的精简整编, 16 团改称第 1 纵队第 3 旅第 8 团。 1946 年 10 月,因连续行军作战,部队减员较多,晋察冀军 区决定撤消第 1 纵队第 3 旅番号, 8 团划归第 2 旅建制。 1946 年 12 月,第 1 纵队带所辖第 1、2 旅由晋察冀军 区调归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回到中原后,该团随旅参 加了豫北战役、 鲁西南战役、 挺进大别山、 高山铺战役、 确山战役、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1949 年 2 月,该团 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16 军步兵第 47 师 141 团, 随即参加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 ? 综上所述,在 1949 年初全军统一整编时,有东北军 691 团血脉延续的步兵团共有 14 个,分别是: ? ? ? 一野 2 个:第 2 军 5 师 15 团、第 3 军 7 师 19 团 二野 1 个:第 16 军 47 师 141 团 四野 7 个:第 41 军 123 师 368 团、第 42 军 124师 370 团、第 44 军 130 师 388 团、390 团、131 师 392 团、第 45 军 133 师 399 团、第 45 军 135 师 403 团 ? 华北军区 4 个:第 63 军 187 师 560 团、561 团、第 188 师 562 团、第 67 军 200 师 598 团 ? ? 六、建国后各团发展沿革 第 2 军 5 师 15 团――该团前身是冀中警备旅第2 团,最早可追溯至东北军 691 团第 3 营和团直一部。 1953 年 4 月,5 师 15 团与 14 团、师直教导营、机关农 场、13 团 3 营各一部及第 2 军教导团边防营一部合编 为陆军第 4 师 11 团,15 团另一部改编为新疆军区农业 建设第 1 师第 2 团。11 团参加过 1962 年中印边境自卫 反击作战,9 连战士王忠殿(烈士)被国防部授予“战斗 英雄”称号,现该团驻防新疆阿克苏市。 ? 第 3 军 7 师 19 团――该团前身是 1939 年 3 月冀中第一次整训时组建的冀中有名的主力团第 17 团,最 早可追溯至东北军 691 团第 1 营。1952 年 6 月,第 1、 3 军合编,19 团整编为第 1 军第 7 师 19 团,参加过抗 美援朝。1969 年,该团改番号为陆军第 1 军第 3 师第 7 团。1985 年改称陆军第 1 集团军步兵第 3 师第 7 团。 1998 年九江抗洪抢险结束后,7 团撤消建制和番号,保 留一些营连在陆军第 1 集团军步兵第 3 旅。 ? 第 16 军 47 师 141 团――该团前身是 1939 年 9月冀中第二期整军时组建的第 21 团,最早可追溯至东 北军 691 团第 3 营。1950 年 1 月,141 团由四川回师贵 州,驻防毕节地区。1952 年 6 月,西南军区以 5 兵团 留黔的 3 个步兵团组建陆军第 49 师,141 团改为该师 第 147 团。1956 年 5 月,147 团奉调到川西北及大小凉 山执行平叛任务。1968 年 10 月,147 团随师离黔入滇。 1969 年 11 月,昆明军区组建陆军第 11 军,49 师改为 第 31 师,147 团改为第 93 团。1984 年 93 团在收复两 山战斗中表现较好,中央军委授予 9 连“者阴山英雄连” 的荣誉称号,昆明军区授予 5 连“者阴山穿插英雄连”、 8 连 3 排“者阴山英雄排”的荣誉称号,并给 2 营记集体 一等功。1985 年,93 团随师划归第 14 集团军,现该团 驻防云南保山。 注:陆军第 11 军第 31 师 93 团:前身是 1937 年 10 月组建的冀中人民自卫军 1 总队, 38 年 1 月整编为冀中人民 自卫军新 1 团,38 年夏改编为八路军 3 纵队 7 支队 19、20 大队,39 年 8 月整编为冀中军区 1 分区 21 团,12 月改称冀 中军区南进支队 21 团,43 年 1 月调为冀鲁豫军区 4 分区 21 团,44 年 6 月改称冀鲁豫 9 分区 16 团,45 年 9 月编为晋冀 鲁豫野战军 1 纵 3 旅 16 团,46 年 1 月调入晋察冀军区 2 野 为 1 纵 3 旅 16 团,3 月改称晋察冀 1 纵 3 旅 8 团,12 月调 归为晋冀鲁豫野战军 1 纵 2 旅 8 团, 48 年 5 月改称中野 1 纵 2 旅 8 团,49 年 2 月改编为解放军 16 军 47 师 141 团。52 年 3 月改为贵州军区 49 师 141 团,69 年 11 月改番号为昆明军 区新 11 军 31 师 93 团,85 年 10 月改称 14 集团军 31 师 93 团。本团缔造者可列为冀中人民自卫军 1 总队的组建人吕正 操、赵承金,继承发展者可列为冀中 21 团几个重要阶段的 主要领导肖治国、胡乃超、魏文建、郑鲁。(东北军吕正操部 691 团的发展沿革简介暨中国人民解放军原 11 军 31 师 93 团发展史)? ? 第 41 军 123 师 368 团――建国后,该团随师担负广东海防任务,后移防广西。1979 年 2 月参加对越 自卫还击作战,攻打八姑岭的战斗中,该团 2 连(前身 是晋绥 32 团 1 连)浴血奋战 3 个多小时,一举拿下 4 个高地,毙敌 68 名,伤敌多名,缴获一批武器装备和 物资,胜利完成了作战任务。战后广州军区授予该连以 “八姑岭英雄连”称号。90 年代,368 团列编为应急机动 作战部队。1998 年 8 月,368 团参加长江抗洪抢险。同 年改装为 123 师装甲团。 ? 第 42 军 124 师 372 团――该团前身是 1939 年 3月冀中第一次整训时编成的第 16 团和第二次整训时编 成的 21 团一部,最早可追溯至东北军 691 团第 3 营和 团直一部。1949 年 11 月,372 团参加川东作战。1950 年 10 月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2 年 11 月回国驻防广东。1970 年 10 月至 1983 年 10 月担负对 外开放任务。1979 年 2 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为 穿插高平前卫团,转战 208 公里,九战九捷,歼敌 694 名。 1 营和 3 连分别被中央军委授予“穿插英雄营”和“尖 刀英雄连”荣誉称号,杨松坚、韦学锋两名个人被中央 军委授予“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1994 年 7 月, 列编为应 急机动作战部队。1998 年 8 月,372 团参加长江抗洪抢 险,团被四总部评为全军抗洪抢险先进单位,荣立集体 二等功,2 营 4 连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连”荣 誉称号。现该团为两栖机械化步兵团。 ? 第 44 军 130 师 388 团――该团前身有 1939 年 3月冀中第一次整训时编成的第 16 团、17 团和第二次整 训时编成的 21 团各一部,最早可追溯至东北军 691 团 各部。1952 年 5 月,388 团随师入朝参战,主要参加了 金城反击战。1958 年 7 月回国,先后参加了西藏平叛 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表现极佳。1969 年 12 月改 番号为陆军第 54 军 160 师 478 团。1979 年 2 月参加对 越作战,9 连战士杨长群被广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 号”。1998 年体制编制调整,该团撤消番号,保留一些 营连在步兵第 160 旅内,2003 年随 160 旅撤消。 ? 第 44 军 130 师 390 团――该团前身是 1939 年 3月冀中第一次整训时编成的第 16 团、17 团和第二次整 训时编成的 21 团各一部,最早可追溯至东北军 691 团 各部。1952 年 5 月,390 团随师入朝参战,主要参加了 金城反击战。该团 2 营在 462.3 高地南侧无名高地与展 开 6 昼夜激烈的阵地争夺战,歼灭了大量敌人,守住了 阵地,受到西集团通令表扬。1958 年 7 月回国,先后 参加了西藏平叛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表现极佳, 该团 5 连战士陈代富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1969 年 12 月改番号为陆军第 54 军 160 师 480 团。 1979 年 2 月参加对越作战,与 478 团同为主攻团,较好地完 成了作战任务。1983 年,480 团 1 营移交给武警湖北省 总队。1989 年 8 月该团撤消番号和建制。 ? 第 44 军 131 师 392 团――该团前身有 1939 年 3月冀中第一次整训时编成的第 16 团和第二次整训时编 成的 21 团各一部,最早可追溯至东北军 691 团第 3 营 和团直一部。该团随师南下后,曾参加 1950 年 5 月进 行的解放万山群岛作战,表现上乘,创造出 “舰艇拼刺 刀,跳帮抓俘虏”的光辉战例。1952 年 10 月,392 团团 部随 131 师师部调归海军,1953 年 2 月改建为海军航 空兵第 3 师第 7 团。 ? 第 45 军 133 师 399 团――该团前身是 1939 年 9月冀中第二期整军时组建的冀中警备旅第 2 团一部, 最 早可追溯至东北军 691 团第 3 营和团直一部。 1952 年 7 月,399 团随师由 45 军调归第 46 军建制,9 月入朝参 战。1955 年 10 月凯旋回国,驻防吉林延吉。1969 年 3 月,399 团侦察排参加珍宝岛自卫还击战。1970 年初, 改番号为陆军第 46 军 138 师 414 团, 移防吉林市。 1975 年 5 月,414 团随师与济南军区 68 军 202 师对调防务, 进驻江苏新沂。1978 年 5 月,该团移防到山东潍坊。 1985 年 3 月,在师建制内奉命赴滇参加老山对越防御 作战。团被成都军区记二等功,3 营 7 连“9.23”出击作 战, 创造了战区丛林歼灭战的范例, 被中央军委授予“攻 坚英雄连”荣誉称号。1985 年 10 月,随师划归陆军第 26 集团军建制。1986 年 5 月,414 团回防。1989 年 5 月,随师空运到首都南苑机场执行戒严任务。进入 90 年代,团队各项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3 年全军体制 编制再次调整,414 团撤消番号建制,保留一些营连在 陆军第 26 集团军步兵第 138 旅。 ? 第 45 军 135 师 403 团――该团前身是 1939 年 9月冀中第二期整军时由第 9 支队兼 3 分区 26 大队、27 大队合编组成的第 23 团,最早可追溯至东北军 691 团 第 1 营和特务连一部。1952 年 5 月,403 团随师入朝参 战,主要参加了金城反击战。1958 年 7 月回国进驻四 川。后先后移防云南大理和河南安阳,1969 年 12 月, 该团改番号为陆军第 54 军 162 师 484 团。1979 年 2 月 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89 年 5 月参加首都戒严。 现该团随师担负应急机动作战任务,为重点建设部队。 ? 第 63 军 187 师 560 团――该团前身是 1939 年 3月冀中第一次整训时由第 9 支队兼 3 分区第 25 大队编 成的第 30 团之第 1 营,最早可追溯至东北军 691 团第 3 营一部。1951 年 2 月,560 团随师入朝,先后参加了 第四次战役末期的防御作战、第五次战役、保卫开城和 西海岸防御等战役战斗。在雪马山战斗中,该团全歼英 军 29 旅格劳斯特营,其 2 营、1 连、6 连、9 连荣立集 体大功。1952 年,560 团三打梅岘里东山,连战借捷, 歼敌近 500 名。1953 年 9 月该团回国,驻防河北邢台 内丘。1969 年 8 月随师参加集宁紧急战备,1981 年 9 月又参加了著名的“802”华北军事大演习。 1989 年 5 月, 随师参加首都戒严任务, 圆满完成任务。 1996 年 10 月, 560 团随师转隶武警部队,改番号为武警第 187 师 560 团。 ? 第 63 军 187 师 561 团――该团前身有 1939 年 9月冀中第二期整军时由第 9 支队兼 3 分区 26 大队、27 大队合编组成的第 23 团 1 营两个连,最早可追溯至东 北军 691 团第 1 营和特务连一部。1951 年 2 月,561 团 随师入朝,先后参加了第四次战役末期的防御作战、第 五次战役、保卫开城和西海岸防御等战役战斗。在第五 次战役第一阶段突破临津江战斗中,该团行动迅速,保 障有力,穿插到位,荣立集体大功,志愿军 19 兵团授 予该团以“猛袭绀岳山,机智灵活截敌制胜”锦旗一面。 2 连 6 班战士刘光子 1 人俘虏英军 63 人,荣立一等功, 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孤胆英雄”荣誉称号,是志愿军中抓 俘虏最多的单项记录保持者。涟川阻击战中,561 团 3 营英勇抗击十倍于己的敌人进攻,顽强阻击 4 昼夜,歼 敌 1300 余人,战后被军党委记集体大功,并授予“守如 泰山”锦旗。1953 年 9 月该团回国,驻防河北石家庄元 氏。1969 年 8 月随师参加集宁紧急战备,1981 年 9 月 又参加了著名的“802”华北军事大演习。1989 年 5 月, 随师参加首都戒严任务, 圆满完成任务。 1996 年 10 月, 561 团随师转隶武警部队,改番号为武警第 187 师 561 团。 ? 第 63 军 188 师 562 团――该团前身有 1939 年 3月冀中第一次整训时组建的冀中有名的主力团第 17 团 3 营的 1 个连和 1939 年 9 月冀中第二期整军时组建的 冀中警备旅第 2 团的 3 个连,最早可追溯至东北军 691 团第 1、3 营和团直各一部。1951 年 2 月,562 团随师 入朝,先后参加了第四次战役末期的防御作战、第五次 战役、保卫开城和西海岸防御等战役战斗。在铁原阻击 战中,562 团 1 营 2 连在北台、575 高地、高方山等阵 地与敌激战五天,摧不垮,打不烂,死死堵住敌人,歼 敌 800 余名,创造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被记集体一等 功。1953 年 9 月该团回国,驻防河北邯郸。1981 年 9 月 562 团参加著名的“802”华北军事大演习,担负警卫 保障任务。1989 年 5 月,随师参加首都戒严任务,圆 满完成任务。团被记集体三等功,炮兵营 1 连班长张震 和团特务连指导员廖开喜被中央军委授予 “ 共和国卫 士”荣誉称号。2003 年体制编制调整,562 团撤消番号, 保留两个营编入机械化步兵第 188 旅。 ? 第 67 军 200 师 598 团――该团前身是 1939 年 3月冀中第一次整训时组建的冀中有名的主力团第 17 团 之第 3 营,早可追溯至东北军 691 团第 1 营一部。1951 年 6 月,598 团随师入朝参战,在金城地区担负作战和 防御等任务,1954 年 9 月回国驻防山东。1985 年 7 月, 第 598 团赴滇增援第 199 师,参加对越轮战,全团歼敌 1264 人,其中毙敌 606 人。1989 年 598 团执行特种警 备团编制。1998 年体制编制调整,200 师缩编为步兵第 200 旅, 598 团撤消番号和建制, 保留了部分营连。 2003 年 200 旅被撤消番号和建制。 ?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11军31师93团 发展沿革简介―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