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圹生同名全中国同名同姓有几个人

邹圹生同名全中国有几个人_百度知道
邹圹生同名全中国有几个人
我有更好的答案
别问这种问题了!不会有准确的统计数字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生意社―权威大宗商品资讯行情通讯社!
欢迎免费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中国十大竹乡之江西宜丰
日13:28 生意宝
生意宝11月19日讯 &  宜丰县位于江西省西北九岭山脉南麓。东临高安、上高,西与铜鼓接壤,南连万载,北毗奉新、修水。县城所在地即首府新昌镇距省会南昌136公里,距市政府宜春94公里,离最近铁路道口13公里。介于东经114度至115度、北纬28至29度之间。宜丰县始建于三国吴大帝黄武年间(公元222~229年),已有1780多年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国、继属越国,再属楚国。秦始皇二十年(前26),宜丰属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九江郡一分为三,其一为豫章郡,领辖18个县,宜丰则属其中的建城县。到三国吴大帝黄武年间(公元222―229年),始建宜丰县,以后兴废多次,到宋太平兴国六年(981)以宜丰旧地立新昌县。民国3年(1914年),因与浙江省的新昌县同名,又复名宜丰县,至今已有1770多年的历史。
  在这1935平方公里的空间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万物宜生。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奋斗,创造出丰厚的物质文明。宜丰是当代中国的竹子之乡,猕猴桃之乡,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百强县,优质米生产基地县,稀有金属重点县。全县总面积1935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2%。东西长71公里,南北宽51公里,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高度在45米至1480米之间,全境状似一个东西向的“棱形”。全县常态地貌构成大致是“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该地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气候四季分明,炎凉适宜,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全年平均气温为17.2℃,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800毫米,1998年降水量2370毫米,为建国以来最多的一年。平均无霜期260天,年总积温6255摄氏度,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特色。年平均气温17.1℃,年降雨量1720.6毫米。
  江西省宜丰县腾达包装厂成立于1998年,坐落于320国道和武吉高速公路交汇处;是专业生产和销售各种瓶盖的厂家,本厂拥有铝质瓶盖高精密度数控生产线,..[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宜丰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沿革。早在三国吴大帝黄武年间(公元222~229年)就设立县治,因该地“炎凉适宜”故嘉名宜丰。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即公元981年更名新昌,直至元明清三朝沿袭。1914年因与浙江省新昌县同名,故复名宜丰至今。日宜丰解放,成立人民政府,属袁州分区,1952年属南昌分区,1958年属宜春专区,1968年属宜春地区,1999年属宜春市管辖至今。全县有7个镇(新昌镇潭山镇棠浦镇澄塘镇新庄镇芳溪镇石市镇),5个乡(花桥乡天宝乡同安乡桥西乡黄岗乡),2个林场(车上林场双峰林场),2个垦殖场(石花尖垦殖场黄岗山垦殖场),166个行政村,县政府所在地新昌镇。
  新昌镇面积:132.5kO人口:68982人邮编:336300
  辖城南、耶溪、花门楼、桂花、窑前、流源等6个居委会,窑前、桂花、荷舍、敖桥、大桥、流源、楠树、两路口、良田铺、良头、樟陂、良岗、陂下、茶头、枫源、大塘等16个村委会。镇政府驻新昌东大道。
  潭山镇面积:205kO人口:26760人邮编:336316
  辖潭山居委会,潭山村、店上村(莲花村)、龙岗村、伏溪村、院前村、坪上村、上山田村、茜槽村、中兴村、逍遥村、石桥村、汉塘村、找村桥、羊源村、碓下村等15个村委会。
  澄塘镇面积:178kO人口:20332人邮编:336303
  辖澄塘居委会,澄塘、茜港、黄坪、名山、高坪、大厦、毛家、柏树、秀溪、彭源、水东、黄梅、沙湾、枥下、故村、牌楼、钩下、桥下、英村、高枧、新安、茜坑等22个村委会。
  棠浦镇面积:115kO人口:24176人邮编:336304
  辖棠浦居委会,高家、塘岭、姚家、枫林、南坪、沐溪、陈家、袁谢、滠田、澄溪、东刘、棠浦、西刘、车田、沙塘、稻香、讲堂、岭下、骆家、北坑等20个村委会。
  新庄镇面积:87kO人口:14000人邮编:336305
  辖新庄居委会,万坊、芳里、新庄、荷溪、宋家、筠山、湾溪、口溪、张家、龙溪、湖城、虎溪、上塘、邓家、南垣、岭背等16个村委会。镇政府驻湖城。
  芳溪镇面积:200kO人口:23542人邮编:336308
  辖芳溪居委会,香源、庙前、上屋、下屋、塘头、简家、花田、杨木、石坡、禾埠、城溪、新村、南田、芳溪、刁枥、蕉溪、芭蕉、万丰、溪浒等19个村委会。
  石市镇面积:153kO人口:28014人邮编:336307
  辖石市居委会,潭下、土桥、夏讲、石崖滩、何家、车溪、库里、竹源、凌江、石涌、枫桥、浪源、楼下、梨树、黄花、星溪、七都等17个村委会。镇政府驻石崖滩。
  花桥乡面积:115kO人口:10699人邮编:336306
  辖花桥居委会,花桥、社溪、白市、山田、山口、仁义、义源、池源等8个村委会。
  同安乡面积:91kO人口:7763人邮编:336317
  辖同安居委会,洞山、党田、罗家、宅里、同安、鹅颈、东槽等7个村委会。
  天宝乡面积:141kO人口:14262人邮编:336318
  辖天宝居委会,辛会村、辛联村、芳源、石井、横岭、耶溪、藤桥、河思、长桥、草坪、上梅、山背、兰家店、黄沙、松溪、床源、平溪等17个村委会。乡政府驻辛会。
  黄岗乡面积:280kO人口:21431人邮编:336311
  辖黄岗、车上等2个居委会,潮溪、将侯、黄岗、坪田、大门洞、坳溪、骆家槽、黄陂、黄檗、湖溪、港口、车上、东岸、小水、小洞、洞上、直源、官山、洪源槽等19个村委会。
  桥西乡面积:237.5kO人口:15907人邮编:336300
  辖城西、双峰等2个居委会,付家坪、曹家岭、潭埠段、大畲、柴源、湾里、潭港、桥西、刁丰、石塘、东源、黄陂前、前头、龚家坪、石埠、城西、双峰、库前、院南、骆家槽、夏家坊、小槽、东村、水岭、龙袍、严湖、李家、斜港、双木、五里、炎岭等31个村委会。
  黄岗山垦殖场面积:64.6kO人口:11693人邮编:336316
  代管炎岭、五里2个村委会。
  车上林场面积:95kO人口:6737人
  代管车上居委会和车上、湖溪、港口、东岸、小水、小洞、洞上、直源8个村委会。
  石花尖垦殖场面积:65kO人口:4723人
  代管官山、洪源槽2个村委会。
  双峰林场面积:95kO人口:4738人
  代管双峰居委会和双峰、库前、院南、骆家槽、夏家坊、小槽、东村、水岭、龙袍、严湖、李家、斜港、双木13个村委会。[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三国吴黄武年间(222―229年),析建成县始置宜丰县,取此地炎凉适宜,物阜民丰而得名。自此至五代南唐,宜丰或单独设立,或并入望蔡、建城、高安、上高四县。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置新昌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浙江新昌县重名,复名宜丰县。
  日宜丰解放,成立人民政府,属袁州分区。1952年属南昌分区,1958年属宜春专区,1968年属宜春地区,1999年属宜春市。
  日,设立石花尖、黄岗山乡(赣府厅字[号)。日,设置潭山镇(赣府厅字[号)。
  日,黄岗乡、石花尖乡合并改设黄岗镇(赣府厅字[号批复)。日,撤销黄岗山乡和黄岗镇建制,恢复设置石花尖乡和黄岗乡建制(省政府赣府厅字[1987]7号批复)。
  日,撤销棠浦乡、芳溪乡,设立许棠浦镇、芳溪镇(赣民字[号批复)。日,撤销石市乡、新庄乡,设立石市镇、新庄镇(赣民字[1996]50号批复)。至此,全县辖6个镇、10个乡:新昌镇、潭山镇、棠浦镇、芳溪镇、新庄镇、石市镇、敖桥乡、澄塘乡、花桥乡、同安乡、天宝乡、双峰乡、黄岗乡、石花尖乡、车上乡、桥西乡。
  日,撤销宜丰县澄塘乡,设立澄塘镇(赣民字[号批复)。至此,全县辖7个镇、9个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65836人;其中:新昌镇40518澄塘镇20336棠浦镇24269新庄镇14150潭山镇14812芳溪镇23334石市镇27127敖桥乡16457花桥乡10911同安乡7720天宝乡15682双峰乡5154黄岗乡10066车上乡7495桥西乡16231石花尖乡4432江西鑫龙集团虚拟乡7142(人)www.xzqh.org
  日,撤销敖桥乡,成建制划归新昌镇管辖;撤销车上乡、石花尖乡,成建制划归黄岗乡管辖;撤销双峰乡,成建制划归桥西乡(赣民字[号批复)。实际调整情况:撤销双峰乡建制,成立县属双峰林场;撤销车上乡建制,成立县属车上林场;撤销石花尖乡建制,保留石花尖垦殖场;撤销敖桥乡成建制划归新昌镇管辖,新昌镇政府驻地迁至敖桥乡政府驻地。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27.2万人。[编辑本段]【有关附录】
  宜丰清代以前行政区划:宋太平天国六年建新昌县时,全境分为7乡。元丰年间()划为9乡。
  元初以50家为1社,一县分为8乡578社。大德年间(),又把县城分为东北和西南两隅。
  明初改社为图,永乐()以后,分全县为160余图。正统年间()并为129图。弘治年间()并为123图。
  清沿明制,分全境为8乡41都2隅123图(城内东北偶和西南隅各统2图)。
  宜丰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民国初年,县内行政区划仍沿清制。民国19年(1930)2月,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县组织法》规定,以老8乡为基础,划全县为7个区,区以下设行政村。7个区的划分是:第一区辖原秦和乡,区公所驻盐步镇;第二区辖原天宝乡,区公所驻辛会村;第三区辖原广贤乡,区公所驻芳塘;第四区辖原宣风乡、区公所驻棠浦;第七区辖原太平乡,区公所驻同安。
  民国21年(1932)3月,分第六区所辖之原天德乡为第八区,区公所驻新庄。与此同时,依省府通令,在全县编组保甲。保甲之编制,以户为单位,户设户长,十户为一甲,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保设保长,保以上设保长联合办公处(简报保联),设保联主任。
  民国24年(1935),重新调整全县行政区划:原第一区和第五区合并为第一区,区署驻盐步镇;原第三区和第四区合并为第二区,区署驻芳塘;原第六、第七、第八区合并为第三区,区署驻棠浦;原第二区改称第四区,区署驻会市。至年底全县有4区30保联223保2356甲。此后,保联和保时有调整,至民国26年(1937)2月统计,全县有4区30保联204保。
  民国28年(1939)2月,废除保联改设乡镇,全县分为4区21乡6镇193保。第一区辖金街镇和盐津、枫源、良冈、广德、新兴、续良等7乡;第二区辖芳塘、集兴、黄岗、禄集、石凌、十都、同兴等7乡;第三区辖棠浦、同安、湖城等3镇和板桥、江洲、尚贤、花桥、新庄等5乡;第四区辖会市、潭山等2镇和黄沙、龙冈等2乡。
  民国30年1月,依《县各级组织纲要》草案之规定,将原有27个乡镇编并为18个乡1个镇186保1791甲,至10月经省政府批准施行。这次编并情况如下:金街镇与盐津乡合并为盐步镇;良冈乡与续良乡合并为续良乡;芳塘乡与集兴乡合并为芳溪乡;同兴乡和禄集乡合并为宣化乡;石凌乡与十都乡合并为风德乡;新庄乡与湖城镇合并为天德乡;尚贤乡与花桥乡合并为平治乡;会市镇与黄沙乡合并为会黄乡;同安镇改名太安乡;枫源乡改名风廉乡;潭山镇改名潭山乡;棠浦镇改名棠浦乡;其余黄岗、广德、新兴、双库、板桥、江洲、龙冈等乡未作变动。同年12月,裁撤各区署。
  民国35年(1946)7月,再并全县1镇13乡160保1504甲。此后保甲虽有小的调整,但乡镇未作变动。
  宜丰1949年-1972年行政区划:
  日,宜丰全境解放,下旬,设立城关区。至12月,全县分为5个区、34个行政村。5个区的管辖区域如下:城关区辖朱续良乡、盐步镇全境和双库乡一部分,区人民政府驻盐步镇;棠浦区辖原荷塘、新民、棠浦、天德、主平5乡全境,区人民政府驻棠浦;潭山区辖原辛会、庆凯等2乡全境和双库乡一部分,区人民政府驻天宝;宣风区辖原宣化、风德2乡全境,区人民政府驻蓼市街;芳溪区辖原芳溪、黄岗2乡全境,区人民政府驻芳塘。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旧的乡(镇)、保、甲亦告废除。
  1950年4月,划棠浦区的原新民、荷塘2乡之地及城关区的原续良乡一部分设立新荷区,区人民政府驻澄塘。5月开始逐步建立乡一级政权,至8月,先后建立起6个区62个乡(街)。城关区辖10乡和东和、西平2街;芳溪区辖12乡和芳溪街;潭册区辖8乡;棠浦区辖10乡和棠浦街;新荷区辖10乡;宣风区辖8乡。
  1951年7月,全县分为6个区72个乡2个街。
  日,析棠浦区增置太平区,区人民政府驻同安,辖同安(同桂改名)、桂横、党田、白市、花桥、普义等6乡。同年8月,改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并以数字排列各区名称:城关区为一区,新荷区为二区,棠浦区为三区,潭山区为四区,芳溪区为五区,宣风区为六区,太平区为七区。至年末,区的规模未变,但乡的设置有所增加。其中:一区增设桥西、雷神、鸦溪、枫潭4乡;二区增设沙袁1乡,陂头乡改名英塘乡;三区增设虎溪1乡;四区增设找桥、下梅、黄沙3乡;五区增设简家、蕉溪2乡;六区增设横塘、午照、禾埠3乡;七区增设横联、东岸2乡。这时全县有7区88乡2街。1953年1月以后,乡、街变动如下:一区改盐步街为城关镇,再改名新昌镇,撤销鸦溪乡;三区撤销虎溪乡、棠浦街;四区撤销下梅、黄沙2乡;六区撤销禾埠乡。至此,全县共7区83乡1镇。
  1956年5月,全县开始撤区并乡,至年底,全县并为23个乡1个镇。
  1957年1月,又恢复3个区的建制。
  日,撤销桥西乡并入新昌镇,撤销花田乡建制,至此全县有19个乡镇。
  1060年4月,将全县20个人民公社(垦殖分场)合并为9个人民公社(垦殖分场)。
  1968年12月,全面扩社并队,把全县24个分社(分场)、镇,并为14个公社、镇。
  日,经中共宜春地委、宜春地区行署批准,将花桥公社划为花桥、同安两个公社;将黄岗公社划为黄岗、港口两个公社。
  宜丰各时期县域范围变化:
  宋建新昌县后,境域一直未发生大的变动,适至近代,才略有变迁。
  民国22年(1933)11月,江西省政府根据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江西行营当年7月发出的训令,决定在全省设立8个特别区。将今潭山镇、天宝乡和同安、花桥部分地区划出,与毗邻的修水、铜鼓、奉新3县部分地区设立找桥特别区(县级建制)。特别区政治局于翌年2月设署于潭山万寿宫,5月初迁汉塘花门楼。1935年4月,撤销找桥特别区,归还建制。
  日,南昌专署决定,将上高县官桥区塘下乡邓坑村划归宜丰棠浦区永和乡管辖。
  1958年冬,上高县建神山水库,淹没英塘公社(今澄塘乡)刘峰、笔峰两大队耕地1901亩。1962年冬,将此两大队41户划归上高水口公社和辖。
  同年冬,上高修和平水库,淹没江洲公社(今棠浦乡)耕地1747亩。又修引龙飞水库,淹没石市公社(今石市乡)耕地488亩。
  同年冬,高安建上游水库,淹没新庄公社(今新庄乡)耕地360亩。上述各水库共用宜丰耕地、山地、空地7500多亩。
  日,将原上高县徐市公社的石陂大队划给宜丰。29日,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宜丰县蓼市集镇及火溪、檀溪、荷塘3个大队525户、1922人划归上高县徐市公社管辖。[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全县林地面积202万亩,竹林面积84万亩,活立竹蓄积量1.2亿株,居全国第三位,全省第一位,是中国竹子之乡。全县耕地面积30.74万亩,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1.7亩,其中水田29.82万亩,旱地0.92万亩,是全国优质米生产基地县和商品粮基地县,也是全省油茶、红薯、蚕桑、蜜蜂、山羊基地县。全县有40多种可食野果,尤其以被誉为“仙果”的野生猕猴桃闻名全国。
  宜丰县境内十分之七是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山川明秀,林木茂密,地表与地下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且多种多样。2004年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4.2%,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活立木蓄积量604.75万立方米,活立竹蓄积量7060万根。树木里有许多珍贵树种,列为国家保护的有27种,省重点保护的有48种。珍禽异兽列为国家一、二类保护有的29种,列为省重点保护的有13种,官山198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全省7个自然保护区之一。水资源总量为25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7.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达4.3万千瓦,是最早列为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近10年加大了开发力度,至2005年末水电装机能力达3.47万千瓦。地下矿产资源较丰富,据勘探,全县矿产有20多种,尤以煤炭、高岭土和花岗石最为丰富,且开采便利。
  崇文塔[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宜丰山川秀丽,名胜古迹很多。著名的有洞山、黄檗山禅林、五峰山禅林、天宝古村、太子塔、陶渊明故里、鲁班坊、李大銮起义聚义处、古南园、崇文塔等。革命胜迹有熊雄故居、潭山的石桥烈士纪念碑、苏维埃政府旧址、黄沙会战遗址。近年来着力开辟新的风景旅游点,有官山自然保护区、东方禅文化园、南喂啊⑻毂糯濉⑻饿喂愠。幌匚⑾卣逊⒄孤糜我底魑谌档闹氐憷醋ィ罅Ψ⒄剐菹新糜巍⒐酃饴糜巍⑸糜危欢系赝晟坡糜畏裉逑怠
  该县积极围绕“做客竹乡,亲近自然”这一主题,推进生态旅游县的创建,对境内渊明湖、南屏公园、洞山、官山等生态旅游示范区进行改造升级和路面硬化,修建了洞山和渊明旅游公路;开辟了洞山农家游、官山科考游、渊明文化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开发了竹雕、竹编、竹工艺、竹盆景、竹家具等蕴含浓厚竹乡文化的旅游系列产品;组建了竹乡风采文艺表演团。以“吃生态果、品禅宗茶、览竹乡景”为主题的生态游,每年都吸引大批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编辑本段]【人口状况】
  2005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7466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308人。男女性别比例108.8: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2人。“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全县6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34.63%、42.2%、9.56%、3.5%、2、0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14岁。[编辑本段]【经济状况】
  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为2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是近十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人均GDP8031元。产业结构调整继2003年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2005年二产比重再次上升,一产比重稍有下降。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构成,由上年的33.28:40.68:26.04调整为31.93:42.04:26.03。财政收入1561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450万元。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2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71亿元。
  [农业生产]:
  宜丰传统农业以粮食种植、养猪为主。近年来,在继续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在抓好常规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壮大猕猴桃、工业原料林、优质米、蛋鸭、蚕桑五大产业,做强龙头,做大规模,做响品牌,推进标准化绿色大米建设。200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123120万元,比上年增长9.0%。粮食产量达225011吨,水果产量8253吨,肉类产量25009吨,生猪出栏278329头,禽蛋产量8973吨,蔬菜产量33062吨,水产品产量11300吨。
  [工业生产]:
  宜丰工业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木竹建材、陶瓷生产、食品饮料、医药化工为主导的五大产业。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37%,县城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4万吨。200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完成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增长8。6%,其中地方收入1。04亿元,增长2%;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7。57亿元,增长2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8亿元,同比增长28。75%;农业总产值达到12。3亿元,比上年增长9%,粮食播面55。53万亩,增长7。66%;粮食总产达到22。5万吨,生猪出栏27。83万头,增长23。79%。农民人均纯收入3508元,比上年净增252元。宜丰工业领域实行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连续几年来生产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根据资源优势、产业态势和发展趋势,县委、县政府将木竹建材、食品加工、陶瓷制造、医药化工、机械制造五大产业作为全县工业的支柱产业。积极实施大开放主战略,以“五大产业”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扶优扶强扶特,壮大优势行业、规模企业和优势产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强化产业支撑。同时积极引导、鼓励本地个体经营户把资本投向工业领域,促进个私经济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75700万元,同比增长2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8773万元,同比增长28.75%。
  [工业园区]:
  宜丰工业园整体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由城东工业区、良岗工业区、清水桥工业区三个部分组成;城东工业区以食品工业为主导,良岗工业区以建材工业为主导,清水桥工业区以机械工业为主导,通过建设50米宽的工业大道,使三个工业区融为一体。良岗工业园区位于宜丰县城城郊,这里交通便利,省道宜丰至上高公路穿境而过,园区东与上高县接壤,离320国道仅14公里,距省城南昌市120公里,离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宜春80公里。良岗工业园区采取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规划,科学化布局园区以50米宽工业大道为主线,呈三纵多横状,以亮化、绿化、美化为重点,通过开发建设,园区将成为集银信、商贸、保险、教、卫、研为一体的花园式、生态型的招商引资的载体,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载体,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科技与体制创新的示范区和县城建设的新区。目前园区基础设施投入达6千多万元,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讯,基本完成了5000亩的土方平整及部分道路,下水管道的建设。
  县委、县政府为工业园制定了专门的优惠政策,从土地、水电等费用,从财政扶持到配套服务,有一整套的优惠政策和承诺,真正体现了“只要来宜丰,一切都宽松”的开放理念,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良投资环境。宜丰县工业园是投资者理想的选择![编辑本段]【交通线路】
  至2005年末,全县有公路307条,公路通车里程1365.17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17.58公里,三级公路20公里,四级公路313.12公里,水泥、沥青路面449.09公里。320国道在该县石市镇穿境而过。全县除3个偏远行政村(分场)外,其余行政村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综合运输能力得到加强。全县营运载客汽车100辆1854座,营运载货汽车吨,全年完成货运量1156万吨,货运周转量80850万吨公里;客运量262万人,旅客周转量13080万人公里。全县有客运公司一家,车辆100辆;货运公司13家,其中拥有100辆车的公司3家;汽车维修企业224家,其中一类企业1家,二类企业13家。
  2008年建成通车的大广高速公路(在江西称武吉高速公路)[武宁至吉安段]经过宜丰县路段达45公里。该高速公路路基建设宽100米,来往6车道。
  由北向南具体经过:找桥--汉塘--伍桥--大港口--板坑--枫大岭--九岭山隧道--徐家--下石桥--店上(服务区)--下谢--潭山--天宝(出口)--新村--老街--上马--荒坑--寿功--拿山岭--黄家--茜源--杨林山--易家源--茜坑--大口--江塘--竹源--桐江--仔岭--月月坑--蔡家--全港--茜口--泮圹--丁陂--赵家--浣里。
  汽车站始发班时刻:
  1、县内主要公路线:宜丰――潭山宜丰――同安
   宜丰――新庄
   宜丰――黄岗
   宜丰――双峰
   宜丰――石市
  2、南昌线 每天3:00至11:30每30分钟一班11:30至14:30每1小时一班
   3、跨区班次序号宜丰――新余每天7:50――13:20――13:50
  [乡道]据《盐乘》记载,清末,县内有乡道39条,全长1071里。当时主要乡道有以下8条:
  东陆路出县城东门,经五里牌、荷舍、黄雀桥、棠浦、柞树下、龟颈、洪冈圩(今湖城墟)、三宝岭至龙骨桥与高安县交界,长67里(市城,下同)是县城通往高安、南昌的孔道。
  西陆路出县成西门,过平政桥,经麻田、寒婆坳、刁枥、芳塘、香源至连香岭,与万载县交界,长50里,可通万载、宜春。
  东南陆路出县城东门,往东南行,经两路口、黄杜岭、凌田、良冈、清水铺至高坑,进上高县界,长25里。
  西北陆路出县城西门向西北行,经三峰坳、枥树冈、黄茅岭、乌石槽、双峰、水岭、黄岗口、土地坳,全程85里。又经麻田、何家坳、刁枥、吴城、沿坑岭、芭蕉桥、荷岭、东岸、八角亭、黄岗口、坪田、杨林至土地坳,过坳即为铜鼓县。宜丰县城至此95里。
  北陆路出县城北门,经石门桥,曹家岭、桶皇岭、丰口(今枫口)、老鸦石、藤江桥、凌云亭、辛会、潭山、乌江、上石桥、大姑岭、汉塘、找桥至八叠岭,与修水县交界,长85里。
  南陆路出县城南门过渡,经大源、黄陂泉、垴头、上下黄潭、凌江口至上高县界,全程30里。
  西南陆路出县城西门,经五里牌、柏叶岭、大斜、丰桥(今枫桥)、浪源、楼下、徐家渡、荷塘,与上高县交界,总长40里。
  东北陆路出县城东门,经敖桥、磨下、大桥、罗家湾、曹上、官田坳,过义钧岭至巢家场,再经党田、院下、牌上、山田、敷竹坳(今苦竹坳),与奉新乡道相接,长约80里。
  当时,县内乡道上有般相距5或10公里即建有凉亭,供过往行人歇息、避风雨。至1985年,县内尚存古凉亭15个,保存完好的有适斯亭、柏叶亭、长安亭3个。
  [公路]民国21年(1932),县内始建公路。民国27年(1938),上高至宜丰,宜丰至铜鼓的公路线路修通,其中宜铜线未正式通车。建国初期,上宜公路和宜铜公路经过全面整修开始营运。年,先后修通杨宜、棠上、宜潭、潭古、邓凌、徐凌等线路,经过60年代多次加固改建,已成为县内正式运输线路。70年代,又相继建成梨李线、花山线、双东线、黄花线。1985年,全县人公路120条,总里程882公里。其中,干线公路有南东线、上浏线、杨宜线、棠上线、万芳线、奉铜线6条,全长148.3公里;县级公路有宜潭线、黄花线、上棠线、刁肖线、泗新线、芳镇线6条,全长153.65公里;通往林区的专有公路有梨李线(梨树坳至李家屋)、双东线(双峰至东败)、蕉芭线(蕉溪至芭蕉)、花山线(花桥至山口)4条,全长40.1公里;乡镇公路104条,总长539.95公里。90年代以来,宜丰至石市、宜丰至芳溪、宜丰至村前、芳溪至黄岗、宜丰至潭山、棠浦至花桥、花桥至同安等公路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县与外部以及县内的公路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
  南东公路由南昌至萍乡东峰界,属320国道。从县境东南边缘通过,经凌江、石溪、何家、星溪、车溪、楼下等村庄,县内长16.23公里。民国19年(1930)开始勘测,民国21年(1932)7月动工修建,次年建成。是县内最早通车的一条干线公路。
  上浏公路自上高经宜丰、铜鼓至湖南省浏阳县城,属省道。其中上高至宜丰一段,民国22年开工兴建,次年9月竣工,路面宽6米(仅狮子垴、梨树坳等处宽4.5-5米),县内长48公里。以上两段公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阻敌前进,“化路为田”,不能通行。抗战胜利后,进行几次修复仍行车困难,是本县与外省联通的干线公路,日交通量750车次以上。县内铺有沥青路面8.23公里。80年代末宜丰至上高段改造成二级公路。90年代初宜丰至芳溪段改造成二级公路。1995年芳溪至黄岗土地坳34.19公里改造成三级油路。2002年(万载)芳溪至铜鼓段进行二级路面改造。宜潭公路一段
  宜潭公路由县城经桥西乡傅坪、天宝乡藤桥到潭山镇,全程18公里,属县级公路。路基宽5.5-6.5米,路面宽3.5米。1957年12月至1958年9月修通。2000年改造成二级公路
  杨宜公路高安县杨公圩至宜丰县城,属省道。1951年开始测量,1956年6月动工兴建,1958年3月建成通车。县内长37公里,路基宽度7-8.5米,路面宽度3.6米,是本县经由高安通往南昌的主要干线。80年代末扩宽路面铺沥青。
  棠上公路棠浦经花桥、苦竹坳至奉新上富,属省道。县内长22.66公里,路基宽度5.5-7.5米,路面宽3.5米。1958年10月修,1960年竣工通车。2001年改造成二级沥青路面。
  万芳公路万载县罗城至本县芳溪,与上浏公路衔接,属省道。县内长6.8公里,1965年3月开工,年底竣工。路基宽7.2米,路面宽3.5米。是本县通往万载和宜春市的干线公路。
  奉铜公路自奉新西塔经宜丰找桥至铜鼓新丰,省道。县境找桥至八叠岭一段长4.27公里,路面宽3.5米,1980年通车。
  黄花公路由棠潭线、宜院线、院黄线连接而成,县级公路。从黄岗经院前、潭山至花桥,全程60公里,是沟通铜鼓、奉新、高安、南昌的主要通道之一。其中院黄线原为院黄铁路,1960年3月动工兴建,1962年底完成路基12.5公里,铺轨10.5公里,总投资130万元。因遭受两次洪水破坏,全线桥梁被毁,后由林业部拨款40万元改建成公路。1964年10月,院黄公路通车。1973年路况普查后改名为黄花公路。全线路基宽6-7.5米,路面宽3.5米,有混凝土路面6.23公里,碎石路面53.77公里。2002年宜丰花桥至同安段扩宽改造成沥青路面。
  上棠公路上高小港窑经西刘、东刘、讲堂、沐溪至本县棠浦,县内长10公里。1974年修通,是棠浦煤矿原煤外运的主要通道。日交通量为280车次左右,属县级公路。
  刁肖公路自刁枥经石陂、双峰电站、山田至肖家,全长34.75公里,属县级公路。全线有急弯63处,最小半径6米,陡坡77处,最大纵坡20%,1970年建成通车。90年代双峰电站至双峰乡政府段改造成水泥路面。
  泗新公路从上高县泗溪到本县新庄乡,县级公路,县内长5公里。1968年由棠浦煤矿投资改建而成。
  芳镇公路从芳溪经简家、杨木、上湖田至上高县镇渡,县级公路,全程18.3公里,1866年修通,路面宽2.5-3米。
  宜石公路宜丰至石市14.36公里二级油路,起点宜丰县城以西上铁线27+887米,终点石市集镇320国道275+320米。由宜春地区公路段勘测设计,1995年12月动工,1998年全面竣工。为二级油路。
  洞山和渊明旅游公路
  [航道]宜丰通航河道有耶溪、长塍港、棠浦河,总体上都自北向南汇于锦江。1957年以前,全县通航里程共计156公里。其中,耶溪自潭山至凌江一段,通航里程65公里;长塍港自黄岗至易家山一段,通航里程50公里;棠浦河从棠浦到江家洲,可通航15公里;锦江流经县境的一段,常年可通行15-30吨的木帆船,通航里程26公里。1958年以后,河道上相继兴修水利工程,河流枯浅,通航困难。
  [渡口]民国时期,县内有渡口32处。建国后,多处改渡为桥,渡口逐渐减少。1973年,全县计有渡口24处。1985年,县内仅存渡口18处。芳溪(长塍港)有湖口渡、垴上渡、易溪渡、禾埠渡、城溪渡、南田渡、城塘渡、桂竹丛渡等8处。石市(锦江)有徐市渡、庙前渡、星溪渡、何家渡、邹家洲渡等5处。桥西乡(耶溪)有石埠渡、棚里渡等2处。敖桥有良头渡1处。棠浦(棠浦河)有讲堂渡、谢家渡2处。
  [公路桥]
  宜丰桥位于宜丰县城西北角,是宜丰东西向交通主桥。
  滕河桥位于宜丰县北部天宝乡滕桥村。1990年8月动工,1991年10月完成下部构造,1995年10月续建上部构造。1996年10月全面竣工通车。全长114。78米,圆弧拱石桥主孔3孔20米。投资52万元。
  石市桥位于石市集镇锦江上游,是宜丰通往320国道的主要通道桥。
  芳溪桥位于万芳公路38+865公里处,横跨长塍港。1965年5月由省交通厅公路局第三工程队承建,同年12月竣工。桥长67.5米、宽6米、高7.7米,3孔,跨径20米。是宜丰第一座钢筋混凝土T型桥梁。
  车上桥位于上浏公路54公里处。1966年6月在原半永久性桥梁的基础上,改建成永久性乱石拱桥,当年12月竣工。桥长62米,宽4.5米,高8.6米,4孔,跨径11米。
  苏溪桥位于杨宜公路12+079公里处。又名宜丰桥。1956年在古桥石墩上架设木桥通行汽车。1974年4月,改建成钢筋混凝土T型桥。桥长68.8米、宽7.4米、高5.2米,8孔,投投11.33万元。
  双港桥位于双峰电站、刁双公路9公里处。为单孔双曲拱桥。1976年10月动工,次年建成。桥长50.76米,宽6米,高15米,跨径30米,造价8.29万元。
  石市大桥位于石市集镇、锦江之一。1980年11月,由宜丰公路段设计施工,石市公社组织民工承建。1983年12月竣工。桥长225米、宽7米、高9米,5孔,跨径40米。总投资63.5万元。除国家资助30万元外,其余由石市公社自筹。
  凌江桥位于宜丰与上高两县交界、邓凌公路16公里处。清末,此处建有木桥。抗日战争时期为“阻敌深入”而烧毁。1984年6月建成双曲拱桥,3孔,跨径26米,桥长91.1,宽3米、高7.85米。总造价9.6万元,两县各负担3.3万元,宜春地区行署拨款3万元。
  [钢索桥] 1974年以后,全县共修建钢索桥12座,其中黄岗乡6座,车上乡2座,芳溪乡3座,敖桥乡1座。总造价约10万元。跨度较长的有3座。一为蕉溪桥,位于芳溪乡蕉溪村长塍港上,长90米,宽2.2米,高12米,1980年建成。二为东岸桥,位于车上乡东岸村,长94米,宽2.2米,高6.5米,1985年建成。三为港南桥,建在敖桥乡樟陂村,1983年建成,桥长110米,宽2.2米,高5.7米。
  邮电通信:
  宜丰的邮电通信在近十年间取得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2005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346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296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050万元。邮政业务加快发展,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9个邮政营业点,多个邮政综合服务亭,构筑起便捷的邮政服务网。全年发送信函36.1万件;发行报纸416.1万件;发行杂志11.4万件;特快专递17572份。通信业务快速发展。至2005年年底,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总数112432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65000户;固定电话用户和小灵通用户47432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33992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0.93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752户。[编辑本段]【城市建设】
  建国前,县城街道以横贯东西的上、下金街(今解放路)为主,向南北辐射。《盐乘》记载;由县治(今县委,县人民政府大院)、鼓楼(今县广播局西侧)南过中丞坊、世德名宗坊为中金街,折而东经胡氏宗祠、城守营至贞节坊为上金街,西为下金街。由状元坊南行,过枢密坊、孝子坊与化成门相望,西为磨子巷,北与月湾街相接,东为朱市街,三皇庙、圳子堤与柏树巷相连。出鼓楼左,由忠义坊经育婴堂、旧常平仓、怀德柯、旌忠柯,转北过文昌宫、武曲宫、忠义祠、都天庙,折而东至凤凰台、学宫。出鼓楼右,由孝廉坊西经古节孝坊、督捕厅、旧漕仓,转北经沙溪庙、佑圣观直接把总营。《盐乘》记载的巷道有:东源巷、邬家巷、蓝家巷、邹家巷、余家巷、何家巷、熊家巷、龙雅巷、游家巷、谢家巷、程家巷、乐家巷、黄家巷、盐颠巷、罗头巷、皂巷等旧街宽约5~6米,巷道更窄,全是麻石路面。街道两旁的店铺为争市面,正面都较狭(约3~8米),而纵深较长(约“米)。店铺都是砖木和木竹结构。抗日战争期间,县城先后遭受日机4次60余架次的轰炸而满目疮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忙于内战,建设无问津,县城残破依旧。建国后,政府大力整修街道,至1985年已基本建成解放路,新昌大道和环城路等三条主街道。解放路原为金街,建国前即是县城的主要街道。1951年11月,开始拓宽此街道,整修商门面,以后又进一步拓宽伸长。年共投资61200元,铺设水泥路面600米。年,共投资24680元,铺设柏油路面500米。1985年,街道全100米,宽18米,为县城城商业街道。两旁商店林立,除西段北侧尚有约100米长的地段仍是旧房外,其他房全建国后兴建。
  最近几年全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城东南路、耶溪大道南段延伸及西岸护岸工程、云龙大桥、建材大市场、新世纪商贸广场、宜丰中学校建工程、宜丰县人民医院、中医院门诊大楼、妇幼保健大楼、邮政大楼、老年康乐中心、宜丰陵园、板坑水库供水等工程。耶溪大道、东郊路、城北路等部分街道和路段得到有效改造。争资争项成效显著,充分利用国家项目资金,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8亿元,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县城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由1万吨提高到4万吨。土地收储进展顺利,已收购土地19宗,面积1018亩。公路建设明显加快,宜潭公路、棠寺公路棠浦至同安段改造已经结束,罗大公路、渊明大道改造按计划顺利推进,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876.17公里,水泥、沥青路面达到175.94公里。集镇建设创出特色,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潭山、石市两镇被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集镇,尤其是2006年潭山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我县先后荣获“全国城镇建设先进县”和“全国城镇建设综合治理先进县”称号。县城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建筑与房地产市场逐步规范,市容环境明显改观,县城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编辑本段]【社会事业】
  大力推进科教兴县战略,科技队伍壮大,科研取得新成果。2005年末全县各类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89人,其中1215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全年取得科研成果33项,专利申请1项。巩固“两基”教育成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全县有普通中学19所,其中高中3所;小学61所;职业中学1所。学前教育稳步推进,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全县共有幼儿园75所。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全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4个,各乡镇均建有文化站,各行政村均建立了文化室,城乡文化经营户54户。2005年县图书馆总藏书量7.96万册。博物馆藏体5449件,文物保护单位40处,其中省级保护单位5处。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共开通有线电视频道32个,全县各行政村(分场)可通过光纤网收看丰富的电视节目。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99.5%,2005年末全县有线电视用户40134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得到加强,合理配套卫生资源,不断完善卫生基础建设和乡镇中心卫生院配套建设,各种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末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21个(不含诊所),床位669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52人,其中,执业医师257人,执业助理医师52人,护师、护士242人。
  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2005年举办县以上综合性运动会20次,参加运动会人数8750人。
  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05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406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508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6188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5.8平方米和28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2005年全县共有16175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7000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累计发放社保资金4122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5年全县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7个,福利院床位数1042张,收养人数825人,全年在院总人天数300605人天。
  社会救济工作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服务网络持续发展。全年社会救济总人数16781人。其中,8890名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低保资金648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各类享受优抚对象的人数为477人,优待优抚对象户数707户。
  [教育资源]:宜丰中学宜丰二中宜丰三中职业中专新昌小学新昌二小以及乡镇各中小学等
  [医疗保健]:宜丰县人民医院宜丰县中医院宜丰县妇幼保健所宜丰县卫生防疫站[编辑本段]【节日民俗】
  过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称“小年”。这一天,燃香烛、供糖果食物祭灶神,称“送灶神”。小年之后,家家户户忙着搞清洁卫生,俗称“打扫长毛灰”。至过大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或二十九日),则在门前张贴对联和门神,室内布置一新。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又称“团年”。晚上吃“团圆饭”后,烧起一堆旺火,全家围火叙谈,叫“守岁”。长辈还要给晚辈“压岁钱”。夜深时,燃放“封门爆竹”,人不宜再行出入。子夜之后,各家又燃放“开门爆竹”,意为开门大吉。建国前,穷苦人家怕过年,债主在三十晚上上门逼债,交不起就端锅捉猪,因而负债人往往出门躲避,叫做“当皇帝”。子夜燃放“封门爆竹”之后,债主不再上门,待翌年过完元宵再开始问债,故旧时有“三十夜头不见面,初一喊拜年,不过十五不问钱”的说法。下月初一日称“新年”,这天各家都早起拜年,或抱拳作揖,或握手道贺,晚辈对长辈要跪拜。平时双方存有成见的人,这天相遇也互贺新年。正月初三认为是忌日,不上门拜年。这天,开始新年第一次倒垃圾,边走边说:“送穷鬼,送饿鬼,送到××家(有钱人家)吃白米。”倒完垃圾,从别人家菜园中拔根白菜,连土带根拿回家中,安放在神龛的下层。叫做“送穷鬼,接财(菜)神。”从正月初二日至十五日之间,邻居和好友之间互相请客吃酒,叫做“请新年酒”。正月十五日之后,熟人见面一般不再拜年,表示过年结束。
  建国后,除夕守岁、正月拜年的习俗相沿未改。正月初一日,早起拜年,见面握手,不作揖,不下跪。机关单位,有时还举行新年团拜会,共贺春节。春联用语多为歌颂党和政府恩德、庆贺年景升平、颂扬祖国山河、祈祝生产丰收和家业兴旺的喜庆语;年画则多为吉祥动物和丰收图案。
  元宵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吃“汤圆(又称“元宵”)”,取团圆之意。入夜,全家男女老幼出外观灯。旧俗正月十三日开始上灯,种类有跑马灯、狮子灯、龙灯、蚌灯、花灯、皮灯、打灯等。还有戏文灯、采莲船、面具舞和高跷。自正月十一日到正月十五日,每日龙灯翻滚,鞭炮轰鸣,至十五日晚上达到高潮,然后把灯具收起,称“收灯”或“结圆”,意即过完了年。旧时各乡大族还在元宵前几天演社戏、扎社火,如十都(今石市星溪村)逢正月十二日扎社火,届时绑扎彩柜,使小孩扮作戏剧人物分层立于彩柜之上,由人抬着在村里游转,并伴之鼓乐鞭炮,同时放“社火”(即焰火)。当晚,还请戏班演社戏,兴尽方散。与“扎社火”同时,还抬着神像四处巡游,叫“菩萨出方”。
  建国后,元宵时仍有吃汤圆、耍龙灯的习惯。元宵前后,文化部门组织多种形式的游艺活动,如猜谜语、智力竞赛,甚至搞大规模的灯彩汇演,热闹非常。
  清明节清明前后3天,县内群众纷纷上山祭扫祖墓,焚烧草纸,将红纸、纸钱压在碑上或者坟顶以缅怀祖先,俗称“挂纸”或“叫青”。也有许多青年男女,在这天邀伴去郊外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届时家家户户门前插菖莆和艾叶,认为避邪。端午前夕每家都要扎粽子,做包子,蒸糖糕,煮盐蛋或茶蛋。五月初一龙舟下水,初五日正式举行划船赛。龙船竞赛以石市、芳溪和县城为盛。石市和芳溪部分地方,除过端午节外,还在五月十三日过“副节”,庆贺内容与端午节同。
  清明旧墓迁葬也多半在清明进行。今同。
  婆冠节农历六月初六称“婆冠节”,旧时群众用红纸、草纸折成冠状,插于田角、鱼塘、菜土中,以祈消灾丰产。“六月六”又是翻晒衣物、书籍的好节气,故有“六月六,晒红绿”之说。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旧时视其为“鬼节”,现在民间仍保留有烧纸、吃芋头的习惯。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吃月饼和花生。晚上露天设席,全家围桌边吃月饼边赏月,赏月时,长辈爱向小孩讲述《张果老斫树》等神话传说。
  当牛墟中秋过后开始“当牛墟”,为时三天,偶尔会推迟或延长,最早宜丰的“牛墟”是作为耕牛交易的场所,后来演变为临时小商品交易市场,和北方的庙会类似。
  冬至冬至吃狗肉、鸡肉和和其他滋补品。旧时有的宗族还举行祭祖仪式。今祭祀已废,但冬至吃补品的习惯还很流行。
  元旦法定假日3天。机关、学校多半在此前后1日举办新年茶话会,谈新年打算,部署新年工作。[编辑本段]【宜丰特产】
  宜丰土鸡
  宜丰土鸡属肉蛋两用鸡,身体小巧玲珑,腿短脚细,羽毛紧凑有光泽,羽毛鲜艳,色彩各异。外貌秀气高贵,性情活泼,透出一种灵性。成年公鸡约4斤至5斤重,身体形态呈明显U形,为单冠,冠鲜红肥厚,呈直立状,冠尖平均为9个,冠垂大,两耳朵下各有一个小的冠垂,嘴下有二个肥大的冠垂,鸡冠鸡垂为鲜红色,羽毛颜色各异,鲜艳照人,扑羽发达。成年母鸡重约3斤,身体形态呈明显U形,为单冠,冠薄且小,有时倒向一侧,冠垂小,为鲜红色,羽毛色彩各异。嘴为黄黑色、腿颜色各有不同,有黄色、青色、黑色、白色。腿部小腿分无羽毛附着与有羽毛附着两种,均为四爪(前面三个,后面一个),成年公鸡脚上会再长一个脚趾(这样有五爪)。母鸡年产蛋量约为130个至150个。宜丰土鸡肉质鲜嫩细腻,煮食香气满屋,汤面有层较厚且金黄的鸡油,营养丰富。宜丰本地常用于赠送孕妇、产妇、老人、小孩食用,为滋补珍品,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进补。
  黄连麻糍
  为宜丰、潭山、天宝、同安、花桥等地传统米,黄莲麻糍由当地特产黄莲糯米及黄莲树灰做原料。其米粒粗而短,粘性介于糯米和梗米之间。黄莲麻糍具有软而不粘、味香色好、煎煮皆宜、饱食不腻等特点。先将糯米碾白、洗净,浸一天一晚,滤干蒸熟,倒入竹盘内拌适量碱水,米饭成金黄色后,用甑蒸第二次,上大气后倒入石臼内,用竹(木)杆舂至不见米粒,表面光滑时,取出搓条,切成长8寸、宽1寸半、厚1寸左右的长条,或填入有花纹的模具内压成圆形饼状,冷却后漂入碱水内。吃时切成片,放如鲜汤内煮熟,加大蒜、辣椒、酱油、味精等调料,或水煮、油炒后,拌白糖或加食盐皆可。
  香菇松肉
  宜丰特有名菜。盛传200余年。具有色泽金黄、质地酥烂、柔滑适口、食而不腻、入胃消融、香味浓郁、四季皆宜等特点。用猪前胛心肉500克,鸡蛋2个,蕨粉或优质薯粉75克,香菇20克(没有香菇称松肉,用海参称海参松肉),食盐、酱油、味精、姜、葱为原辅材料。将肉切成9~12公分宽的长条,用食盐、酱油腌15分钟左右,再与鸡蛋、蕨(薯)粉拌匀,然后逐条放入七成热的油锅中,炸成金黄色起锅,再切成2.5公分的小块。香菇去蒂洗净用油炒一下。平放碗中,将松肉放入,按紧齐实,不留空隙,酌加调料,再上蒸笼,旺火蒸2小时,反扣入盘中,撒上姜葱即成。
  八扎又叫炒八扎,宜丰特有传统名菜。具有汤汁油润,质地香醇,清爽可口,食味鲜浓等特点。用猪精肉100克,猪肝、猪腰、猪肚子、猪心各50克,猪脑花1副,鸡蛋1个,冬笋50克,香菇15克,大蒜、姜、葱、盐、料酒、酱油、味精、鲜汤、香油为原辅材料。先制好“野鸡卷”,即将肉剁细,放盐少许,腌浸片刻,将猪网油摊开,置料于其上,卷成直径2公分圆型长条,用湿薯粉粘口,再切成4公分长1块,下锅油炸,呈金黄色时捞起。另将猪脑花、面粉25克和鸡蛋拌匀,下锅油炸,起锅后与“野鸡卷”同放碗内,加上汤、盐、味精,蒸半小时,倒入大盘。再将猪肝、猪腰、猪心、猪肚子、香菇、冬笋等在旺火上用熟猪油稍炒,放入料酒、酱油、鲜汤,熟后浇入“野鸡卷”、脑花块垫底的盘中,撒上姜葱即可。
  狮子头
  宜丰潭山、天宝特有传统名菜,盛传100余年,具有色泽雪白,肉质鲜嫩、清香味醇,四季皆宜等特点。用猪前胛心肉500克,上等糯米400克,香菇10克,荸荠50克,鸡蛋1个,薯粉25克,以及盐、味精、生姜等为原辅材料。将肉剁细,加入鸡蛋、薯粉、食盐、味精、生姜拌匀。另把削皮后的荸荠与香菇剁细,把糯米放在沸水中,泡至半熟时捞起,用冷水洗,用一半与肉、荸荠、香菇等做成25克重的丸子,另一半放入盘内,将丸子粘上糯米,上蒸笼以旺火蒸熟。
  五香鸡
  宜丰特有传统名菜,具有色泽灰黄、肉质酥烂,清香味美,造型美观等特点。选用周年土鸡1只,重约1000克,干大头菜50克,料酒25克,酱油15克,鲜汤200克、生姜l0克,葱1根,八角1只,味精少许为原辅材料,将杀好洗净的鸡,放到热水锅内煮到五六成烂时捞起,斩下头、足、翅、尾,将鸡骨慢慢拆出。大头菜切碎,姜拍松,葱打结。将鸡平放碗内,加上大头菜,鸡的头、足、翅、尾、八角、姜块、葱结,用另一只碗盛入好汤,放入料酒、酱油、味精搅匀,倒入盛鸡的碗内,上笼蒸1小时,拣出鸡的头、足、翅、尾和生姜、八角,翻入盘内,摆成鸡形。
  宜丰特有传统名菜,流传普遍,具有制作精巧,清醇多味,滑润爽口,易于消化等特点。用,猪精肉50克,虾米5克,鸡蛋1个、生粉50克,香菇5克,猪油5克,以适量盐、白糖、酸醋、辣椒粉、味精、姜、葱为原辅材料。将猪精肉、香菇、冬笋切成小丁、加上虾米,先放入鲜汤内煮沸,把搅散的鸡蛋和酱油倒入,再把冷水拌匀的生粉、味精、盐倒入锅内,煮成糊状起锅,最后撒上生姜。
  霉豆腐(霉豆板子)
  宜丰传统小吃,将黄豆为制作原料的豆腐切成小块后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待其霉化,然后蘸上备好的调料(食盐、辣椒粉等)放入密封罐,倒入麻油、烧酒。密封放置两周左右即可使用,宜丰霉豆腐与其他地区制作的相比更为香辣可口,风味浓郁,深受当地居民以及到访客人的喜爱,尤其以宜丰宾馆制作的最受欢迎。
  木瓜酒
  宜丰传统特有名酒,县酒厂生产,具有酒味香醇,甜蜜爽口,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等特点。酒度为18度。用上等糯米100斤,白酒20斤,红糖15斤,干木瓜2斤,酒药100克等原辅材料。将糯米洗净,浸4~5小时滤干,倒入甑内,旺火蒸熟,用清水冲冷,加入酒药拌匀,倒入缸内密封保温,2~3天后出酒,脱缸后滤去酒糟,渗入白酒和白酒浸出的木瓜质,密封数日,再渗入溶解后的白糖,密封贮存半年食用。销往福建、广西和本省各地。1985年,该酒被编入《中国健身酒荟萃》一书。
  宜丰天宝、潭山特有传统名酒,旧县志曾有记载,因始出天宝罗家而得名。具有色呈浅黄,酒清见底、味香爽口、富有后劲等特点。被誉为“三碗倒”。以农历八、九月间制作最宜。用上等柳条糯45斤,清水洗净,浸泡3~4小时,捞起滤干,上甑蒸熟,把米饭倒入竹盘内,冷却到20度左右时,再放入盛有l:1清水的大桶内,边洗边下酒药(40克左右),后倒入甑内滤干,入缸密封保温,3~4天出酒后,倒入大缸内,将原洗米饭有酒药的水倒入缸内封好,一星期内用锅铲搅动,清明前用大座壶煮沸后再入缸密封,陈酿半年后食用。制酒工具要注意洗净、用热水浸泡后晒干。
  中华封缸酒
  宜丰县新昌酒厂生产,用优质柳条糯米为原料,辅以黄芪、党参、当归等10多种名贵药材精酿而成。酒色鲜艳透明,有琥珀光泽,醇香爽口,四季皆宜。酒度为18度。酒内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滋补功能。先后获江西名酒称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优质产品证书.销往福建、湖南、广西、北京、上海等10多个省市和本省各地。
  黑糯米酒
  宜丰潭山酒厂出品黑糯米酒也很有名。
参考链接:
[ 相关资讯 ]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生意宝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该资讯同时发布在生意圈
圈名圈主选择加入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热评文章排行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订阅生意快讯
请输入您要定制的关键词及相关选项
关 键 词:  
信息类型:  求购
频  率:  一天一次
出现新的结果时
订阅邮箱:  
温馨提示:  
       
生意宝不会出售或与他人共享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几个同名同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