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我们不要争名夺利而样默默索取与奉献的格言言

人为什么那么自私、贪婪?争名夺利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损公肥私。_百度知道
人为什么那么自私、贪婪?争名夺利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损公肥私。
当今的法治实质还是人治和权治,大官治小官,小官治百姓。
社会道德底线已崩溃,政府无诚信,商人无诚信,杀人不必偿命,欠债不要还钱。
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一切向钱看,道德沦丧,礼仪廉耻全不要。
这就是科学发展观?这就是以人为本?这就是和谐社会?这就是公平正义?这就是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
提问者采纳
每个人都会对某件东西充满向往,想占有它,有的人有能力得到,但一些人是无法得到的。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便会不择手段,以至于干出些过分的事。ZG一党执政,没有其它干预,腐败是在所难免的。望楼主采纳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点出了问题的症结!“接受人民的监督”那是忽悠人民,人大代表能代表人民吗?工会是真正的工会吗?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损人利己的相关知识
其他8条回答
本性所致,欲念
因为人的性格就是这样的,在做一些不正常的事的时候,自己的脑袋是认为自己是对的。。。
其实,生活在这个年代我们选择不了,但我觉得应该学会适应。社会要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过程中就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但是起码在中国没有战争,和平年代能安居乐业就是一种幸福了。
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会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你相信因果吗?你要相信人做什么背后都会有一本记事本给记录下来的。有时候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你要有信念,广结善缘,做好事,你会有好报的!
唉,这就是人不好的本性啊,现实社会堕落了啊
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啊,我们无所适从,不论是你寻生寻死,又关国家什么事?只要你有钱。。。。没钱就是万万不能!如今的世道竟是些金钱名誉与地位,谁没有这个本事,你就注定流落与不甘与平凡之间,所以,我们的国家要富强!需要一个改变这个肮脏而又腐败的国家的人,需要被拯救!
多少人不学无术啊!但你也要想想,这样的世界只是你单方面的想法,其中,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做人诚实,只会被人欺负,从而人,学会了狡猾···········等等,因为世界的论变,我们其实是为了生活,不得不这样做,不得不去改变自己,说实话,是人类适应生活的一种改变方式,不学聪明点,后果不堪设想。
设想,如今的怨恨仍旧没有平息。那是一定的,被伤害的人,怨念极深。
人活着就有欲望,有了欲望就会想法满足自己,社会就是这样,不论国内国外都一样,我回答你的问题是因为我想要20分,不管别人怎样自己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就行,自己心安活的就踏实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弘一大师——《格言别录》白话赏析(一)
&&&&&&&&&&&&&&&&&&&&&&&&
&&&&&&&&&&&&&&&&&&&&&&&&&&&&&&&&
《格言别录》白话赏析
修身&齐家&处世&待人&和谐&圆满&自行&化他
弘一大师选集
依《格言联璧》录写
格言,又称箴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简短、优美的文句,往往蕴藏着无尽的人生哲理,作为修养身心的行为准则,教导人进德修业,激励人奋发进取;它像烦恼火宅中的清凉风,又如春雨,润物无声。所以,两千年来,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朝咸丰年间,绍兴儒生金缨先生,字兰生,在读书中,选辑前代哲人警策身心、修养道德的名言,编辑成《格言联璧》一书,颇受读书人的喜爱。&
李叔同先生,出生于诗礼世家,是中国近代文化界的大家,在文学、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他写的《送别》《清凉歌》《梦》《三宝歌》等至今脍炙人口;是他首先把话剧表演和西洋绘画引入中国;著名画家丰子恺和音乐家刘质平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中年的李叔同放下世间的名利,洗尽铅华,投入佛门,法名演音,字弘一。弘一大师致力于戒律的研究、学习、实行,又成为佛门律宗祖师,近代四大高僧之一。&
这位在世间与佛门都有卓越成就、具备完美人格的高僧,一生都极重视《格言联璧》。他曾经自称:“余童年恒览是书。”一个“恒”字,说明他对这本书不是读一、二遍就算,而是经常读、反复读。他成年以后,仍然不忘此书,说自己“三十以后,稍知修养,亦奉之为圭臬(圭臬,比喻典范;准则)”。大师在《改过实验谈》演讲中说︰“余自儿时,即读此书,皈信佛法以来,亦常常翻阅。”他不仅自己常常阅读,也常摘录来教导学生,写成条幅和大众结缘,并且撷取其中菁华百余条,编成《格言别录》。大师把全书分为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敦品类、处世类、接物类,齐家从政惠吉类、悖凶类八个部分,简约明了,更方便阅读、受持。&
那么,格言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令弘一大师一生如此重视呢?让我们跟着大师的引导,走进历代圣哲的智慧宝藏,每日采得昆山片玉,就足以让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了。&
(二)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公《人谱》六条&
凛闲居,凛是敬畏的意思,闲居是没有事情的时候;以体独,独是慎独,独自一个人没有与人共处的时候。这两句是说,一个人闲居独处的时候,要有敬畏谨慎的心,不敢放纵,胡思乱想,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一个人看计算机、网络,不要去看暴力色情的节目。以敬畏之心,体会自己慎独的功夫有没有到家。&
卜动念,卜是预测观察的意思;动念,是内心起的想法、念头。以知几,几(jī&ㄐ〡)在这里读平声,是几微,事前征兆,微细的事情。这两句教我们观察自己现在起什么心,动什么念头,要清楚明瞭。观察这个心,就可以知道事情发生之前微细的预兆。&
谨威仪,威则有威可畏,仪是有仪可敬。一个人的仪表端正庄严,给人感觉可敬可畏。以定命,命是命运、遭遇,命有吉凶祸福。这两句说,要谨慎检点自己行住坐卧的威仪,不敢随便放纵,要合乎常礼,就可以趋吉避凶,改造命运。命运操纵全在自己,命是自己定的。&
敦大伦,敦是亲厚,伦是五伦。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这五种关系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大道。以凝道,凝有固定的意思。这两句告诉我们,为人要尽自己在五伦中的本分。如父慈子孝,做儿子的对父母要孝顺,做父母的对儿女要慈爱;兄友弟恭,哥哥要爱护弟弟,弟弟要尊敬哥哥;夫妻要相敬如宾,朋友交往要讲信用、道义;君仁臣忠,领导对下属要仁爱、照顾,做下属的要忠于领导,做事认真负责,不能欺瞒。以此来凝聚伦常大道,维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社会才不会动乱,家庭才会幸福,世界才有和平。&
备百行,备是具备,百行是道德行为,用百来比喻,也就是我们整个生活行为;以考德,考是考验,都必须合乎伦理道德。这两句是说我们整个生活行为,以此考验我们的道德修养有没有欠缺。&
迁善改过,见善则迁,知过必改;以作圣,以迁善改过的心行,作为成圣成贤的基础。只要能迁善改过,人人都可以成圣成贤,《弟子规》这本书就是改过迁善的标准。&
以上是出自明朝学者刘忠介公的著作《人谱》。这六条,是每一个人都要去修学落实的。&
(三)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观是观察、体会,观察天地之间万物生长的气象,从中体悟宇宙人生,可以开拓心胸眼界;克是克服,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烦恼习气,学习古圣先贤克己复礼修身的功夫,可以成就功业道德。&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人生就是大宇宙的缩影。学习天的博大,地的厚重,山的高远,海的深广,云的飘逸,水的随缘,太阳的光明,月亮的清柔。回归自然,与万物融为一体,万事万物都可以给我们启示,灵性的提升才有根基。&
学圣贤下手功夫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拒绝五欲六尘的诱惑、污染,保持清净心;回归伦理道德,与一切人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才能成就真实的道德学问。有人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其实正是因为不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放纵自己追逐外在的物质享受,不知道那些都是短暂、虚幻的,只会带给我们无尽的灾难。以致玩物丧志,一天天堕落,自己还不能察觉。圣贤和一般人不同的就在这里,勇于面对自己,克服自己的坏习惯,一天天提升,才是真正的大英雄,真正有智慧的人。&
(四)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行善修福、帮助别人,是人生最快乐的事,读圣贤书是最好的事。&
茅鹿门,即茅坤,号鹿门,归安(现在浙江吴兴)人,是明朝著名散文家,“唐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嘉靖年间进士。他曾经说:人生在世,多做帮助救济他人的事情,那么对方对我的感激怀念,发于肺腑,温暖入心。能得人心到如此地步,是多么值得庆幸啊!&
助人为快乐之本。积极行善,乐于助人就是给自己积累福报,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爱心,对方得利益很小,真正得利益的还是自己。帮助人的方法有很多,人人都可以随时去做,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一个座位,在黑暗中点一盏灯,随手捡起脚下的垃圾,给自己和大家一个清洁的心情,及时为口渴的人送上一杯水,不仅滋润口唇,更滋润心田。甚至只是一句关怀的问候,一个善意的微笑,都会带给我们温暖,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创造和谐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古人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为我们读书的目标是长养智能、成圣成贤。读一本好书,就是得到一个好老师、交到一个好朋友;读圣贤书就是亲近圣贤,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变化气质,渐渐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提升自己的灵性。不读圣贤书,不懂得做人处世的原则,就难免思想行为出现偏差,给自己以及家庭、社会带来灾难。所以又说:三日不读圣贤书,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五)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这副楹联出自广州香山书院,从中可以看出书院创办人的教学宗旨。&
楹,读作(y&ng&〡ㄥˊ),楹柱是建筑物大厅、正堂前面的柱子,楹联就是贴在楹柱上的对联。&
君是对人的尊称,像现在讲“先生”,诸君就是各位先生。擅是据有、专长的意思,也有独特出众之义。上联是说,各位先生来到书院是为了什么事呢?难道只是徒然为求学问、写写文章,据有一种枝末技艺的微小专长,就算是个能够读圣贤书做学问的人吗?&
恕是推己及人、仁爱待物的意思,恕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包容,是达到仁德的基本功夫。五伦是人与人之间天然的关系与秩序,所谓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应该如何相处。名教是指礼法教育、人伦教育,因为必须先端正名分,所以称为名教。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只有端正名分,各人认清楚自己的责任、义务,担当好不同的社会角色,这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繁荣健康,所以,恕道、伦理道德教育实在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保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而我所希求也就是恕道而已,不过是通过学习,让做儿女、下属、兄弟、朋友的,都能够各自尽到五伦的本分,孝敬父母,忠于职守,友爱兄弟,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共同用伦理道德完善人格,成为一个善人、贤人。&
学问重在力行,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基础,不知道礼义廉耻,学越多就越增长浮华傲慢,和学问背道而驰,不得利益。在广西凤山书院也有这幅楹联,说明古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创办书院,推行教育,都是把道德教育列在首位,学习做人的学问,尤其重在落实。&
(六)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至是达到真实、尽善尽美的意思,至行是指圆满的品德行为。庸是平常的。《中庸》说:中不偏,庸不易;庸行就是平常生活。什么才是尽善尽美的德行呢?就是平常生活,言语行为都能够安分守己,不浮夸,不炫耀,不放逸。&
大人是指德行高尚、心量宽大的人。什么样才能算作大人?&生活中,待人处世接物,谦卑恭敬,处处小心谨慎。&
无论是凡夫还是圣人,都要穿衣吃饭,都要面对社会家庭,这些并没有什么不同,真正的圣贤绝不会标新立异。所不同的,只是在于存心、用心,时时保持真诚、清净、慈悲、平等,热爱生活,坦然面对。道就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它贯穿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只要我们能够认识,顺应,就是圣贤,就能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
谦虚恭敬是福报的根基,不但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灾祸,还会得到大众的欢迎、尊敬;小心也代表一个人思虑周密,办事有条不紊,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与重用;小心谦畏,成就自己的人际关系,成就自己的德行、事业。所以德行的建立,决定离不开现实生活环境,在世间法中觉悟,就是佛法。&
(七)存是存心,养是涵养心性,这一篇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存心,涵养德行,提高修养。&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这四条可以算是存养功夫的总原则。涵养德行,首先心要宁静安定,言语寡少沉默;行为举动要从容安详,待人处事严谨恭敬,生活简单朴实,少欲知足。能够常常这样检点自己,自然容易止息妄念,心专意凝。古人对这一段也有不少精彩的解释。&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明朝学问家刘宗周先生,号念台,他告诫学生说:“涵养品行,完全得自于一个缓字,无论言语、动作都要徐缓安详,不可急躁莽撞。”&
《无量寿经》说: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做事仓促,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工夫。举止安详,心就容易得定,这是从外在的身体行为影响内心。&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无论处事待人接物,心中常常有优裕从容、游刃有余的感觉,忙而不乱,才表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功夫。这是从内心修养,表现在外部的谈吐举止自然就是镇定从容。而要达到这样的修养功夫,首先就要克服心浮气躁、感情冲动。&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所以,刘念台先生又说:容易感情用事,喜怒无常,随便讲话、评论是非,放任自己妄念纷飞,都只是心浮气躁起作用,这是德行涵养不能成就的病根,不可以轻视。要对治这个毛病,可以多学静坐,帮助收摄浮气;或者练习写毛笔字、诵经、念佛、读有益身心的书籍,都是很好的方法。&
(八)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与人相处,谦虚退让是保全自身的首要方法,安详镇定是办事成功的关键,包容别人的过失是与人相处的第一妙法,恬淡少欲、知足常乐,是修养心神的关键。&
华夏民族号称礼仪之邦,从小就教人谦让、礼让,古圣先贤深知,只有互相包容、礼让,才能共存共荣;竞争、斗争只会两败俱伤。曾经有美国社会学家在世界各国做了一个游戏,三个带线的小球放在一个瓶子中,而瓶口只能容一个小球进出,交给三个小朋友每人一条线。象征三个人掉进井中,而一次只能救出一个人,看那国小朋友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救。中国被随机选中的三个孩子,一个女孩10岁,两个男孩分别是7岁、5岁,5岁男孩首先牵出了自己的小球,随后是7岁男孩,最后,10岁女孩也安然脱险,他们说,作为哥哥姐姐应该照顾弟弟。美国调查者很感慨,作为一个生死游戏,其它国家的孩子都是争先恐后,互不相让,三条线往往纠结一团,谁也无法出来。这个游戏充分证明,想要保全自己,最好的方法不是争,而是让,所以古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虚退让不是怯懦,只有真正的聪明人才欢喜退让。&
一个人能够谦虚退让,与人无争,所表现出的自然就是态度安详柔和,待人宽大包容,性情恬淡宁静。所以,无论处事待人接物、修养身心,都要以谦虚为根本。&
(九)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乖是违背的意思;沴(l&&ㄌ〡ˋ)是水流不畅的意思。乖沴指不和之气、邪气。与人交往时态度温和柔顺,一片慈悲,真诚关怀,就能化解一切的不和、误会、冲突、矛盾。面对天地万物正气凛然,丝毫不存邪思杂念,妖风邪气也会退避。人弃常则妖兴,邪气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念行为感应来的,心术不正、背弃伦理道德,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鬼神都会瞧不起,才敢捉弄,以致出现各种反常的现象,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心反常了。所以,想要消灾免难,首先要端正我们自己的心行。&
处理事情时,心胸浩然开阔、正大刚直,没有成见、没有分别,公正平等,不被私欲蒙蔽诱惑,一切的疑虑、猜忌、畏惧自然就可以消除。因为存在利害冲突,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处理事情就有所顾忌,互相猜疑。或者因为见解分歧,就会排斥和自己看法不同的人,于是造成互相猜忌。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对一切人一切事坦诚公开。&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现代人因为工作压力沉重,家庭、感情等各方面问题烦杂,多数都有失眠的经验,其实这些问题无非是欲望太多造成的。学习放下,减少对欲望的追求贪恋,降伏妄念,保持心地清净安宁,不但养心,也是保养身体、减少疾病的最好方法。心境安稳,没有牵挂,没有忧虑,随处都可以安然入睡。临睡前或静坐,或念佛,或者听一些古典音乐,都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压力,放下杂念,轻松入眠。&
(十)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矫之以浑厚。&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纯净纯善的。然而由于环境的影响,养成各种不同的习惯,性情就慢慢出现种种差别,有了善恶是非。教育的功能就在于纠正偏差,恢复真心的和谐融洽,所以必须要懂得对症下药。&
矫(jiǎo&ㄐ〡ㄠˇ),本义是把弯曲的木材等物处理后,变成正直,引申为纠正的意思。褊(biǎn&ㄅ〡ㄢˇ),本义是衣服窄小,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狭窄。溪(xī&ㄒ〡)刻是苛刻、刻薄的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性情轻狂的,要用稳重去矫正;性情浮华的,要用稳重踏实去矫正;心胸狭窄的,要用宽宏去矫正;急躁的,要用和气舒缓来矫正;粗暴刚强,要用温和柔顺来矫正;浅薄外露的,用深沉收敛去矫正;刻薄严格的,用浑厚平易来矫正。或者用言语劝诫,或者用行动引导,甚至只是用自身修养所散发出的磁场来感召对方,走出偏颇的心理误区。所谓对症下药,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之间帮助他改变气质。这种人格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谓百年树人,而它对我们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踏实,真正让我们得到和谐的心灵,幸福的人生,甚至影响我们的子孙后世,我们的生生世世。所以,我们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存在上面所讲的偏差,也可以用相应的方法自己加以调整,达到身心和谐。&
(十一)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襟度,襟是胸怀,度是气度,襟度就是襟怀与气度。同是人,类不齐,每个人的心量气概都不一样,有人心胸开阔,对一切事情都不放在心上,有的人则心量狭隘,斤斤计较;有的人大而化之,有的人拘谨保守。这种种的不同平时或许很难看出,只有面对顺逆境界、善恶纷呈、利害冲突时,就会表现的淋漓尽致,无法隐瞒、伪装;越是大的境界波动,这种表现就越明显、充分,真假、善恶、忠奸,就从这里区分。所以,拓开心量,放开怀抱,才能经得起境界的磨炼和考验。&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也是人际交往沟通的手段,可是要有节制,不能放纵而失去理智。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压抑,也不过分,情绪稳定和谐,才可以算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如果情绪失控,喜怒无常,不但会有意无意伤害别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被人讥笑没有涵养,还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影响,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引起更多的麻烦。在喜怒情绪将要发作的时候,能够克制自己,才表现出我们的涵养、修持。这里两个临字很重要,也就是面对境界,第一个反应,是喜?是怒?就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能放任。否则一个念头把持不住,感情冲动,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也就谈不上涵养了。&
(十二)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
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能力有高低,学问有深浅,才华有优劣,善根有厚薄,习气有轻重,品行有善恶,福报有大小,贫富贵贱各有不同,这就是“同是人,类不齐”。在社会生活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怎么样和大众和睦相处,提升自己的德行,帮助大众提升,古人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诲。在这里,先哲告诉我们,对自己的长处、优点,要掩藏一些,不可以张扬炫耀。内敛涵容,谦虚谨慎,既可以避免伤害别人而招来嫉妒障碍,又可以培养德行更加深沉踏实。如果有一点成绩就大肆宣扬,只会暴露自己的浅薄与浮华。&
而对于别人的过失与不足,要替他遮掩一些,不可以揭露渲染,使对方无立足之地。尤其对弱势人群,要更加尊重同情,体谅他们的苦衷,怎么可以讥笑呢?人犯过失,往往只是一念之差,有他们的不得已处,我们能够包容感化,隐恶扬善,就是给他们留一条改过自新之路。《弟子规》告诉我们,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又说,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许多灾祸都是随便谈论、夸大别人的过失而招来的。肯给别人留余地,可以帮助我们开拓心胸,更加浑厚广大。&
(十三)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气忌盛。气,有情绪、气势、表情等不同意思。盛气,就是血气方刚,浮躁傲慢,盛气凌人,情绪冲动,这些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修养想要成就,必须戒除这些。&
心忌满。涵养心志,要戒除骄傲自满,保持谦虚卑下。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自满自矜就会障碍自己向上提升,所以说“满招损,谦受益”。&
才忌露。天生我材必有用,真正有才华的人即使不刻意显露,也会脱颖而出,为人瞩目。浮华衒露恰好说明见识浅薄,难以成就大器,也是薄福的表现。如唐朝时,初唐四杰才华横溢,少年得志,一般人都以为他们会大有作为,丞相裴行俭却说,“士之致远者,必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浮躁衒露,岂享爵禄者哉?”后来,果然四个人都应验了他所说的。&
气势凌人,志得心满,衒露才华,都是涵养德行的大病。《礼记》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凡事发乎情,止乎礼,在此基础上,才能修世出世法。想要提升灵性,就要切实作克己的功夫,达到心平气和。&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恭敬谨慎,严守心神,不令放逸,渐渐收束妄想杂念,心神就能宁静安定。收敛抑制情绪意气,有所节制而不放任,情绪就能平顺和谐。境随心转,我们的环境也会变得祥和安乐。&
(十四)一动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欲望一动,若不能及时克制,迷于其中就会失去理智。财色名食睡称为五欲,作为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每个凡夫都无法避免。但是要把这些欲望维持在一个适当的限度,而不能没有节制盲目追求,以致丧失理智,犯下种种过失,迷失真性。古代哲人曾经说,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聪明人会把五欲拿来为我所用,修福造福;没有智慧的人却往往陷在对五欲的虚幻追求中,不能自拔,最终成为欲望的奴隶,造下种种恶业,带来无穷的苦果,就太悲惨了。&
戾(l&&ㄌ〡ˋ)是弯曲,引申为乖张、违逆的意思。&
气,狭义可以理解为情绪,喜怒哀乐爱恶欲,称为七情,是人们面对环境的自然表现,可是也要有所节制。如果任由情绪发展,稍有偏差就会流于乖张邪恶。广义的“气”则可以理解为气质。作为万物之灵,人的气质应该是正气、浩气、灵气。可是当我们的性情有了偏差,就会表现出俗气、浮气、娇气、脂粉气、傻气、蛮气、燥气、傲气、怨气、火气、怒气、戾气、杀气、霸气、贼气、浊气、邪气……放纵过度就成衰气,离我们的真气越来越远。所以,古人把这些都称为“客气”,就是说不是我们自性本有,而是从外面环境熏染来的。修养身心,提升灵性,回归本性,就要懂得克制七情五欲,也就是《大学》所讲的格物。下手功夫就是从念头刚刚生起时,马上回头提起观照,对的就保持,错误的马上改正。断恶修善,就是从这里用功,渐渐纯熟。所以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里两个“一”字,很值得玩味,尤其要注意。&
(十五)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南宋大儒尹和靖先生曾经说:无穷的祸患灾难,都是起自于片刻的不能忍耐,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能不谨慎啊!&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明朝学问家刘直斋先生说:涵养心性,必须要能忍耐烦乱、忍耐辛苦、忍耐惊畏、忍耐怕惧,功夫才能纯熟。&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今中外,要想成就事业,都必须经过种种艰苦磨难。能忍一般人所不能忍的,才能行一般人所不能行的,才能成就一般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身体的病苦、内心的烦恼;自然界有酷暑严寒、风霜雨雪;物质上有种种缺乏困窘;人事环境中难免各种矛盾、冲突;习性与本性的冲突挣扎;乃至生命的逼迫感,都常常令我们无法忍受。越是难以忍受的境界,越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能力、智慧、德行,磨练心性。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世出世间大丈夫,都把忍辱作为第一精进。不能忍耐,则一切功德都难以成就。能从这个地方突破自己,涵养功夫才能纯熟,一生成圣成贤也不是难事。&
(十六)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欲望淡泊,所以心绪宁静;心有主宰,故能清虚恬然。&
实是物欲填满心中之意。这句话解释前一句,什么叫静,什么叫虚。不被外境物欲诱惑动摇叫做静;不因外境而生染着,据为实有,才叫清虚。&
清心寡欲,确实很难做到,一般人总是容易看到眼前的享受,而看不到随后的果报,被欲望蒙蔽。于是随着欲望无休无止的增长,追逐贪求,而生起种种喜怒好恶,心境也就随之起伏摇摆。于是就有了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种种烦恼,苦不堪言,又怎么能够静得下来呢?人所以会被物欲诱惑,往往都是把外界当成确实可以存在的实体,于是生起染着求取,得失利害的分别。只有通达事实真相,心有主宰,自然不会随着外面境界执着分别。&
要达到这样的修养功夫,必须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法都只是一个短暂的幻相,没有实体,又怎么可能得到、占有、控制呢?&
何况,即使我们暂时得到的,也都是命中本来有的,是过去生中所修;如果命中没有,任何方法手段也无法获得。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才能不被外界物欲所动,心境自然澄静清凉;心中不被物欲占据、充满,自然清虚空灵。&
(十七)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何从身心两方面完善自我,如何才能够利益万物,利益众生,自行化他。这里用了四个“养”字,在每一句都有不同的含义,分别解释为修养、涵养、养育、培养等。以虚养心,用清虚淡泊修养心神。我们的真心本来清虚纯净,无有障碍牵缠,所以无所不能。当我们物欲填满胸中,随着境界波动,就掩盖了真心。要恢复真心,也就要从放下物欲,保养心神。以德养身,以充实道德保养身体。依报随着正报转,身体就是离我们最近的依报,直接反映出我们的心态。古人讲,心宽体胖(p&n&ㄆㄢˊ)就是这个道理,心中无愧,坦荡广大,身体就舒泰安和。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看到,善良美好的意念,会让水呈现出美丽细密的结晶;德行高尚,时时保持善念,身体每一个细胞都是最健康最美丽的,自然就是金刚不坏身,青春常驻。&
这两条侧重在自我的修养,下面两句侧重在自己成就之后如何利益众生。以仁养天下万物,用仁义慈悲抚育天下万物。仁,二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就是理智、平等、广博的爱心。孔子说“仁者爱人”,佛说“慈悲为本”,基督教说“神爱世人”,伊斯兰教说“安拉永远是仁慈的”,一切圣人教人,只有一片爱心。仁爱是宇宙的核心,是万物生发的源泉,是作人的根本,是和谐的基础。爱人类就能与一切人和睦相处,爱万物就能与一切万物融为一体,懂得仁爱的人是最快乐的人,充满仁慈的人永远充满生机。&
以道养天下万世,道是宇宙万有的自然规律,认识道、顺应道的人就称为圣人、贤人。道贯穿于万事万物,充斥在生活每一个角落、方方面面,与每一个生命息息相关。学习道,明了道,用圣贤大道教化恩养十方三世,就是圣贤的事业,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十八)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
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暗室屋漏,屋是小帐;漏是隐蔽的意思。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施设小帐,安藏神位,人看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后来就用来泛指房间幽深黑暗的地方。如同青天白日一样光明磊落的节操道义,是从隐秘无人、私居独处的地方,也不敢放纵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恭慎自守中培养出来的。古人修养节操,非常重视慎独的功夫,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他们深知,一般人在和大众相处时,为避免舆论的谴责,比较容易收敛自己的言行。而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就容易心猿意马,恶念纷飞,甚至造作恶业,比如看不健康的书刊、电视、网络,偷窃、邪淫等。如果在这些时候能够敬畏天地鬼神的鉴察,把持住不敢起恶念,自然就不敢造作恶业,而能成就光明磊落的节操。&
经纶,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临深履薄,《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像面临深渊,脚踏薄冰,比喻小心谨慎,恭敬戒惧。能够扭转乾坤、安邦定国的学问才干,是从对待小事都不敢忽视,细微之处常保戒慎培养出来的。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行事周密严谨,后人有说“诸葛一生唯谨慎”;我们的周总理曾经说,他是“举轻若重”,事事谨慎小心,所以他们才能在危亡之际挽救国家民族,成就常人难以企及的伟业和德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事的成败往往都是决定于细小的地方,怎么可以忽视放逸呢?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德行的培养更是如此,所以古人常讲,勿因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
(十九)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每一个人都希望事业成功,吉祥如意,真正得到的却很少。并不是命运不公平,许多都是自己性格修养上的缺陷造成的,所以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是我们的德行修养,更能够决定我们的命运。这里,先祖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得到事业顺利、安乐人生的真因。&
上联,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志粗浮轻率、性情急躁,遇到事情不能忍耐反思的人,恰好说明他的修养欠缺,不但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也往往因为计划不周、莽撞冒失而把事情办坏,失去别人的信任和帮助。这样的人即使有一点世智辩聪,最终也必定一事无成。有人曾经举例说明忍耐的重要,正可以做这一句的批注,下面说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冲是道路四通八达,行人往返众多;繁是地当冲要,事务繁重的意思。处于人事繁杂纷扰的重要职位,面对顽劣迟钝、不可理喻的人事;处处违背自己意愿、无法顺利进行的时候;处理纷繁复杂的事情,都会让人感觉难以忍受。古人告诉我们,就在这些境界中最好修忍辱,养火就是忍耐、降伏怒气。如果态度偏激坚决,不容回转,不但对事情没有帮助;而且“事卒以偾”,偾(f&n&ㄈㄣˋ)是覆败、灭亡的意思。终将劳而无功,人人抱怨,自己也难以成就事业,实在是愚痴到了极处。如果在这里边能够忍耐过去,就会得到无穷的利益,所以说,一切法得成于忍。&
(二十)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前一集讲了上联,告诉我们应该避免的;现在讲下联,教导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去做。心平气和,千祥骈集,骈读(pi&n&ㄆ〡ㄢˊ):两匹马并排驾车,引申为聚集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在各种顺逆境界,都能够保持心平气和的人,就能感应各种祥瑞云集,即使是逆境也会慢慢转变。佛经说,境随心转,心平则地平,一切都要向自己内心去求。&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明朝刑部侍郎吕坤,号新吾,他说:心平气和四个字,若不是真正有涵养功夫是做不到的,下手用功只是在忍辱,境界现前时降伏瞋恚烦恼。能够在境界中控制住怒气不让发作,需要一定的静定功夫,没有定、静功夫的人做不到,俗话说冷静。一味强制压抑而不明白道理,必定会有忍无可忍的时候,反而更加激化。所以也有人说,忍耐是有限度的,那都是不明道理的过失。因此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陈榕门,也就是陈弘谋先生,号榕门。他是清朝重要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曾历任多省巡抚,两广、两湖总督及尚书等要职,官至东阁大学士。他的成功与他的修养功夫关系密切,他说:要降伏瞋恚,磨练忍耐的功夫,不外乎用理智控制欲望烦恼。道理明白了,理智的力量强,烦恼自然就会平息。最重要的就是要明了因果,知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切境缘都是自己的心行、业力感召来的,并没有外力强加给自己。逆境恶缘正是提醒自己忏悔改过,怎么还要推卸责任、责怪别人呢?既然逆境是自己感得的,我今日逆来顺受,断恶修善,自然也可以感召善缘、助力,就是真正的祥瑞。所以才说,理得心安,连忍耐也都不需要了。&
(二一)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既然保持心平气和对我们如此重要,为什么还会犯心浮气躁的错误,不能改进呢?这里讲到“人性”,这个“人性”不是本性,而是指习性,所谓性相近,习相远;茍不教,性乃迁。外面既受环境和人事的影响,内又缺乏教导,不明道理,自然难以克服烦恼习气,这里古人给我们举出一个方面。人性褊急则气盛,褊(biǎn&ㄅ〡ㄢ)字本意是衣服窄小,引申为心量气量、见识等狭隘。一个人如果性情急躁、心胸狭窄,就容易情绪激动,感情用事;情绪激动用心就粗疏大意,浮躁难安;心思粗浮进一步导致神志昏散、头脑不清。于是“乖舛谬戾”,乖是背离、违背,舛(chuǎn&ㄔㄨㄢ)是不顺利、差错;乖舛就是谬误差错的意思。谬(mi&&ㄇ〡ㄡˋ)是过错、谬误,不合情理;戾(l&&ㄌ〡ˋ)是弯曲,指人则有乖张、违逆乃至暴戾的意思。这四个字连在一起,是强调各种差错、谬误非常多,不胜枚举;于是种种的不顺利和障碍接踵而来,说之不尽。这种种恶果都是由于随顺烦恼习气,在境界中不能保持心平气和,急躁狭隘而造成的,怎么可以说是小毛病而不赶快改正呢?所以就要修习静坐,收摄浮气。&
(二二)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自处超然,超然,既指高超出众,又有离尘脱俗的意思。自己修持要清净超脱,不被物欲牵累束缚。古人又有一句话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也就是超然的意思。处人蔼然,蔼是和善、温暖。对待他人态度和蔼慈祥,令人感受温暖可亲,而不能待人冷若冰霜。孔老夫子五德,第一条就是温和,《弟子规》说,怡吾色,柔吾声,并不单单是对待父母才需要,而要扩大到对一切人与物。诚于中形于外,心地慈悲、充满爱心的人自然不可能有粗暴的态度与言词,所以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
无事澄然,澄是清澈明净,没有事情的时候心境明净,犹如止水,不起妄想杂念。有事斩然,斩然是毅然果决。有事情来的时候,不推脱,不因循,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当机立断。果断并不是鲁莽,而是从清净心中自然开发智慧。如果拖泥带水、茍且因循,心又怎么会清净呢?所以静时澄然与动时斩然是一体,不能分割的。&
得意淡然,事事顺利、春风得意的时候淡泊不染,不会得意忘形而失于检点。失意泰然,事业不顺、抱负不能伸展,不得志的时候要泰然处之,不能急躁、悲观,更不能怨天尤人,心怀不平。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逆境中反省改过,自己的德行与福报都会提升。何况任何事的成就都有一定的时节因缘,因缘未至时,努力充实自己的德行与能力,自然会促成因缘早日成熟。得意时能够淡然,不受名利束缚,失意时自然也容易放下。离开了得失的念头,随处都可以怡然自若。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被外境所转,实在是相当高的修养境界。&
这里使用了六个“然”字,语句整齐和雅,似乎令人感受到古人修养极致,悠然自得的意境与情趣,不禁无限神往,希望向他们看齐了。&
(二三)持躬,持是受持、保持,躬是躬行,亲身落实;持躬就是力行。学问、存养的道理方法明白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时时保持不忘,认真踏实的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落实,才真正能得受用。所以,这一部分在本书中分量最多,体现了先哲们对实践的重视,像《弟子规》所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睿(ru&&ㄖㄨㄟˋ)是明智、思虑通达的意思。睿智也就是聪明智慧,要“守之以愚”,不可外露,用愚钝才能保持。要懂得韬(tāo&ㄊㄠ)光养晦,和光同尘。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实智慧是从清净心中自然通达一切,不需要向外攀求,又何必向外显发呢?从外面学来的不过是常识而已,佛家讲“世智辩聪”,一般人讲的小聪明,急于炫耀,只是暴露自己的浅薄罢了。&
道德隆重,隆重是尊崇的意思。道德高尚,地位尊崇,要懂得谦逊虚心,才能长久保持不失。真正有道德的人知道,一切众生自性是平等的,本来没有高低贵贱的分别,所以自然尊重一切众生,而没有丝毫轻慢,表现出来的就是谦虚恭敬。大自然的规律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就是“道”;谦卑恭敬,顺应道就是“德”,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就已经与道德相违背了,就是没有道德的表现,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二四)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富贵,怨之府,府在这里是聚集的意思。富贵是世人所追求的福报,是宿世布施、修善的果报。可是如果享受富贵时,不懂得善用,像古诗所写“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反而会招惹众人的怨恨,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灾难。如果富贵而肯布施贫穷、利益社会,也可以成为进一步提升福报和德行的助缘。&
才能,身之灾也,才能常常带来身家的灾祸。我们可以看到,古今中外许多才华盖世的名人,最后身败名裂、难以善终。卓越的能力才华是世人所羡慕的,是利益国家、造福民众的必备条件,为什么却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呢?其实过错不在才能,而在于没有德行的基础,把才能用错了。&
声名,谤之媒也,显赫的名声是招致毁谤的媒介。以德行为基础,实至名归,才能安享盛名,如果有名无实、名不符实,甚至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不但会招来毁谤,还将会有更大的灾难。&
欢乐,悲之渐也,欢乐过头就会转成悲哀,所谓乐极生悲。老子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祸福转换只在我们一念之间。&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立身处世,只是要常常存有畏惧惶恐的心,要知道退让。见到眼前利益,想想后来的害处;享用到圆满,要想到会有漫溢的时候。能够常常这样存心,就能免于灾祸,富贵、才能、声名、欢乐,也就不能构成危害了。&
(二五)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人生最不幸的事情,就是偶尔失言却没有带来灾祸;偶尔计划不周,事情竟然侥幸成功;偶尔恣意行事居然得到小利。于是以后看作常事,成了习惯,渐渐处之泰然,满不在乎,而不加以检点约束,那么大的灾殃就会从这些地方产生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微之处若不防范,往往使我们德行受到伤害,事业无法长久,各种灾难纷至沓来,所以作者才讲,这是“人生最不幸处”。&
这里所说的,都是一般人很容易忽视的小节,甚至会认为是好事,存着侥幸心理。岂不知,坏习惯的养成都是在不知不觉之间,骄纵放逸,积小恶成为大恶,以致无法回头,贻误终身。想要在纷杂的世事中保全、提升自己,就必须时时常保敬畏之心,不侥幸求福,不茍且偷安。&
普通人总认为,磨难是不幸,却不知道磨难可以磨炼心性,减少过失,培养谨慎恭敬的态度,提升能力与智慧。多少贤人君子都是在困苦磨难中成就的,所以谚语说: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又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幸与不幸,不用智慧怎么分辨的清呢?&
(二六)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待人处事中,能够退让,与人无争,不仅能免除灾祸,而且涵养德行,培植福报,其实是大便宜事。在这里能够学到一分,就得一分利益。一切圣贤都教人谦退忍让,呵斥斗争,认为启发争端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世界毁灭的预兆;退让才能带来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人生美满顺利。人人懂得退让,才能缔造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种便宜那里说得尽呢?今天的社会崇尚竞争,为了争名夺利,互相防范、猜疑、欺诈,不平、矛盾、冲突日益增多,以致人人自危,身心不安,不但得不到利益,连自己安心立命的根本都丧失了,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古人都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每一个人每天的日常用度,都是有定数的。如果增加一分享受,就折损自己一分福报,福报消尽,禄尽人亡,受害吃亏的并不是别人。弘一大师虽然出身豪门,从小父母就教育他要惜福,他的父亲在大厅上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所以大师一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的。放纵五欲的享受,令人增长贪心、欲望,先哲告诉我们,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谚语也说,利令智昏,欲令智迷。由此犯种种过失,造种种恶业,不但折损福报,还带来种种的苦难。恶报现前,才知道今天贪图享乐的代价,可是后悔也已经迟了。有智慧的人会把自己的福报和一切大众分享,越施越多,所得的利益和快乐也是说之不尽的。&
(二七)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不自重者,取辱,不知道尊重自己的人,往往自取其辱。自重不是自己抬高自己,增长傲慢;而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自性。真正自重的人无不是谨言慎行,断恶向善,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希望提升灵性,回归本性本善。《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不知道自重的人,就会轻浮急躁,言语不实、做事鲁莽而被人讥嫌轻视,实在是自取其辱。&
不自畏者,招祸。胆大妄为、不知敬畏的人,往往会招来灾祸。自畏,就是自己畏慎、恭谨,常常提起警觉,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检点自己的言语造作,唯恐自己犯过失、做错事,唯恐自己违背圣贤教诲,违背自性。所谓畏,是畏舆论,畏良知,畏因果,畏道德,待人处事自然谦畏、敬畏、恭畏,即使在一个人独处时也如同面对众人监察,不敢放逸、懒散,自然会避免过失。如果不知自畏,错认放任习性为随顺自性,以狂妄为勇气,于是心中恶念萦绕,言语行为无所顾忌,因而天天造作恶业自己还不知道,久而久之,恶业积累,灾祸现前,又怎么能够避免呢?古人也教给我们避免后悔和灾祸的秘诀说,&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凡事缓和一步,不要急躁,就可以避免因为仓促带来日后的悔恨;凡事知道退让,就可以避免与人相争带来的灾祸。&
自重、自畏,不但是尊重自己的性德,也尊重一切众生的性德;不但敬畏自己的良知,也敬畏一切众生的良知,自然尊重敬畏一切众生。他们知道众生一体,本来是同一个性德,同一个良知,又有什么不能和缓与退让呢?&
(二八)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矜,矜夸,心中自得自恃,口中夸耀自己,态度骄傲,都叫矜。即使功劳盖世,都抵挡不得一个傲慢自矜,最容易招惹嫉妒,乃至灾祸,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任何一个人的成功,一件事的成就,都是靠众人的力量、各种因缘集合而促成的,绝不是个人偶然与孤立所能达到的。功劳越大,背后默默付出、奉献的助力越多,因此面对成功,更应当生感恩心,怎么可以说都是自己的力量与功劳,而骄傲自夸,目中无人呢?因此而失去众人的帮助,招来嫉妒,灾祸也就不远了。所以,老子说“不自矜,故长”;《礼记》也说“傲不可长”。&
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天大的罪恶,都抵挡不得一个真诚忏悔改过,一念回心,再大的罪过恶业都能消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自性本来清净,恶业也都是起于一个错误的想法,因此而说错、做错,结成罪恶。一念真诚忏悔,就是回归自性清净,恶业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万法从心生,还从心灭,所以古圣先贤异口同音,《弟子规》说:过能改,归于无。谚语有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佛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二九)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万物都忌讳所有的好处集于一身,凡事都忌讳一定要十全十美,为人则忌讳兴盛到极点。万类霜天竞自由,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一切万物各有所长,互补互助,各自有其生存空间与价值。天空高远,不能代替大地的厚重;阳光虽明亮,无法掩盖月光的清凉,共同缔造绚丽完美的世界,怎么可能把所有的优点集中在一身呢?物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是事物转换的自然规律。在凡夫地位上,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保持完美;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处于巅峰。想要独自超胜一切的心念,就已经违背了自然规律,增长骄傲、自私,必然感应一切万象的厌恶和排斥,又怎么可以长久呢?现代一位哲人曾经说,天地万物之所好为共存共荣、共善共美、同大、同尊、同胜,这是万物共有的性体。谚语说:弓不可拉太满,也是这个意思。凡事要知道留一点余地给他人立足,给自己转身。因此有人说&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凡事在顺心如意时,要知道赶快转身退步;话说到恣情痛快时,要知道停止。灾殃过失无不是从志得意满而来,所以有见识的人事事如意时常怀忧虑,遇到喜事会更加警惕畏惧。中国传统的八卦图就充分显示出事物发展转换的规律,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祸患就隐藏在福份之中,灾难中也往往蕴藏着生机的萌芽。因此,有智慧的人顺境中不会得意忘形,逆境中也不会丧失信心,常常保持谨慎谦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十)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安莫安于知足,前一个“安”字是形容词,有安全、安定、安适、安稳、安乐、安康等含义,身心两方面,乃至外部的生活环境都包括在内。后一个“安”字是动词,安置、安放的意思。无论想得到心灵的安乐、安宁,或是身命的安稳、安全,还是生活的安适,安康,以至于社会国家的安定和平,最重要的莫过于知足,知足的利益无量无边。知足不辱,能够知足,不受欲望的左右,就可以避免因为追逐物欲而造作恶业,灾难羞辱也就远离了。知足者富,能够知足,生活简单,容易维持,不虞匮乏才是真正富有。知足常乐,能够知足,得失的念头就会减少,妄念不起,心地就容易清净安详,烦恼又从何而来呢?人人知足,安于本位,社会安定祥和就指日可待,把心安放在知足二字上,还会有什么地方不安全呢?&
危莫危于多言,危险灾难的来临多是由于多言妄谈。谚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危险灾祸,最容易从口中出来。又说,言多必失,许多仇恨,往往只是在言语中,无意间伤害到他人,无法化解,甚至招来杀身之祸。一般人常犯的口过可以归纳成四类,妄语,说谎话欺骗人;两舌,拨弄是非,挑拨离间;恶口,说话粗鲁、骂人等;绮语,花言巧语、口是心非。无论那一种,或者有意、或者无心,都会对人造成伤害,甚至危害社会国家,所以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说法。孔子把言语列在教学的第二个科目,仅次于德行,就是看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话说多,不如少,讲话实在是大学问,怎么可以不谨慎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敬业奉献格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