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德国在打仗的时候为什么要帮助中国,我听说白血病可以用德国希特勒为中国的战争做成了巨大的贡献

德军兵力最多时有1000万人,德国人顶多占60%,那另400万呢?不用说。都是。一般伪军为他国卖命,按理说肯定是提不起劲,可偏偏德国的伪军却非常强悍,打起仗比德国自己的兵都顽强。先举诺德兰师他们是北欧人组成的。1943年11月,"诺德兰"师通过运输加入第18集团军属下SS第3军序列,主要配属在西部基洛瓦以巩固奥拉宁巴姆包围圈。日,苏军发起解放列宁格勒总攻势,"诺德兰"右翼的1个野战师遭到苏联8个狙击兵师和3个坦克旅的攻击,同时苏第42集团军在列宁格勒正面发起总攻。1月19日,德军3个师为避免陷入包围开始后撤,"诺德兰"向西南方向退却。苏军突击神速,1月26日清晨"诺德兰"属下SS第11装甲侦察营第5连在库帕尼茨被大批苏联坦克堵住。但出乎意料的是,第5连用仅有的3门75毫米反坦克炮和8辆"斯图墨尔"火力支援车(装备短炮身75毫米火炮)拼死反击,竟取得了击毁苏军车辆61辆(包括坦克48辆)的惊人战果。其中卡斯帕-休伯克SS小队长操纵一门75毫米炮包办了11辆,他于日获颁骑士勋章。纳尔维亚战线1944年2月"诺德兰"师退守战略要地纳尔维亚河,它被分散与其它部队混编。SS24PGR和一支很烂的荷兰志愿部队SS"尼德兰掷弹旅"(SS"NDL")守卫河东岸,SS23PGR、部分SS第4"警察掷弹师"、SS11HvS(由保罗-卡休SS一级大队长指挥)和国防军奥托-卡利欧斯少尉麾下502重坦克营第2连驻守河南侧。其中SS11HvS拥有的12辆黑豹(7辆修理中)和奥托的8辆虎I成为桥头堡守备部队的主力。至7月,该部击退所有苏军攻势,但随着苏军夏季大攻势造成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崩溃,战线南翼被撕开一个大口子。7月11日,20个苏军师开始围攻纳尔维亚桥头堡,"诺德兰"及其它部队见势不妙立即向西后退20公里,于丢纳贝格再度建立防御线。该防线由北至南分别是SS第20志愿兵师"爱沙尼亚1"、SS"尼德兰掷弹旅"、SS24PGR、SS23PGR,完全控制纳尔维亚大道,在SS24PGR背后还配置了SS第521多联装火箭炮连(装备最新型48联装自行火箭炮),7月22日奥托少尉在马里纳瓦强袭战中击溃苏军前锋部队。随后7月27日清晨6时,苏军主力部队到达并立即总攻,SS11HvS动用12辆突击炮击退苏军第一波攻击。但善战的苏军并不放弃,猛攻持续到28日,当天"诺德兰"师长弗利兹被苏军炮弹炸死(8月5日追授银双剑橡叶骑士勋章,成为全军第85名拥有者)。"诺德兰"亡命死守,至7月29日击毁苏军113辆坦克,终于获得惨胜。新师长约阿西姆-崔库拉SS旅队长(少将)于9月5日接受骑士勋章后上任。从库尔兰德会战到波美隆战线日德军开始从爱沙尼亚撤退的"翠菊作战","诺德兰"跟随SS第3军其它部队经过贝尔纳、多布林于10月13日到达普累克林西南部。在这里,"诺德兰"在10月16日、10月27日、12月21日的第1~3次库尔兰德会战中遭苏军毁灭性打击,举个例子:到1945年1月23日第4次会战时,SS24PGR第2营第6连只剩4人,第7连只剩10人。日,SS第2军残部集结在利瓦乘船来到休特迪恩进行再度整编。"诺德兰"师属下SS第11装甲营"HvS"升级为SS第11"诺德兰装甲团",但是换汤不换药-兵力还是只有一个营。当时的战况几近绝望,1月12日苏军前锋部队已进抵奥得河。因此德军调集正在改编的SS11HvS(突击炮10辆)、舒尔茨-休特莱克SS二级中队长(中尉)指挥的SS第11突击炮营、SS503重坦克营的12辆虎王坦克(10辆可动)和部分第25伞兵团于2月8日向雅克夫哈根地区北侧的苏军发起反击,苏军将计就计顺势开始反包围昂斯瓦尔德,为避免弄巧成拙德军不得不又紧急动员"诺德兰"师其余兵力并成功解围。在这次不成功的反击中,SS第11突击炮营于16日击毁22辆苏军坦克,2天后又击毁苏军17辆坦克和大量反坦克炮并俘获3辆T34坦克,营长休特莱克于5月2日获颁骑士勋章。其后进行的"冬至作战"惨遭失败,SS第11突击炮营在波美隆战线又击毁83辆苏军坦克并重创22辆。"诺德兰"经过阿尔戴姆于3月20日退至奥得河西岸。这时主力部队SS11HvS只有6辆突击炮和2辆4驱逐坦克可用。柏林防御战日,"诺德兰"师的装甲力量得到补充,其中有SS第11装甲团的26辆3号突击炮(24辆可用)、10辆4号L70驱逐坦克,还有临时编入的SS503重坦克营12辆虎王坦克(10辆可用)、8辆4号自行高射炮(7辆可用),属第3装甲集团军指挥。4月17日苏军发起柏林总攻击时,"诺德兰"师成为第9集团军的预备队,与严重受损的第56军一起死守柏林西部斯特拉斯堡阵地,,苏军装甲部队如决堤洪水般汹涌而来,"诺德兰"陷入重重包围,经过血战奇迹般地突破西南包围圈并于4月23日晚成功退却到柏林市区。4月26日,"诺德兰"残部在新师长古斯塔夫-库尔根贝尔格SS旅队长率领下,以最后的虎王坦克和突击炮在总理府东南的菩提树大街继续着毫无希望的防御战。4月29日希特勒自杀后,大部分德国守军开始投降,防御市中心的居然只剩SS法国志愿兵和"诺德兰"师。5月1日,该部命令士兵一步也不准后撤死守哈林泽车站,当时装甲兵力为5辆虎王坦克、4号坦克/突击炮6辆和少量"追猎者"驱逐坦克。5月2日半夜,最后的防线崩溃,"诺德兰"师的死硬分子终于不愿卖命而以最后2辆虎王坦克为先导试图突围逃出柏林,结果所有的坦克皆被击毁,少量士兵渡过易北河向盟军投降,大多数人在柏林市区被苏军击毙或俘虏。还有著名的维京师这个师团成立于1940年12月,起先被称为“日耳曼尼亚师”,但在1941年1月被改称“维京师”。2月时,一个芬兰志愿者单位加入了师的编制。在Truppen-UbungsplatzHeuberg进行的训练持续到4月,这个师完成了出击准备。“维京师”第一次作战是在日作为南方集团军群的一部分在加里西亚(Galacia)附近向特洛普(Tarnopol)进攻。1941年8月,“维京师”在第聂伯河DnieperRiver为夺取桥头堡而战。很快,他们穿过了第聂伯罗夫斯克(Dnepropetrovsk),奔向罗斯托夫(Rostov)。1941年冬天,这个师撤至米乌斯河MiusRiver一线并在那里渡过了冬天的几个月。当1942年春天和夏天德军发起攻势时,“维京师”推进至高加索地区,是到过德军推进极限的部队之一。他们在高加索一直战斗到1943年春天,由于斯大林格勒的惨败,不得不回撤。“维京师”和其他师一样,编成部队经常发生变动。“诺德兰”(Nordland)步兵团被撤编,以和其他一些包含有斯堪的那位亚(Scandinavian)人员的单位一起组成一个新的武装党卫队师。同样,“纳瓦”(Narwa),一个爱沙尼亚(Estonian)单位,在1944年加入维京师,但又在同年撤编。1943年10月,“维京师”的名称变为第5武装党卫队“维京”装甲师,成为又一个武装党卫队的装甲师。在1943年夏秋期间,这个师在哈尔科夫(Kharkov)和第聂伯河地区进行防御作战,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当苏军在1944年6月发起他们旨在冲向德国边界、消灭中央集团军群的大攻势时,“维京师”是许多被包围师团中的一个。他们被包围在“切卡西口袋(CherkassyPockets)”,而且是包围圈中唯一的装甲部队,担当起了突围时的“装甲矛头”。那时,另一个外籍部队单位“沃伦涅”(Wallonien)(说法语的比利时人)也划归该师指挥。尽管整个部队最后还是设法冲出了包围圈,但损失了全部装甲部队和大量的人员和装备。残存的人员和装备被临时编成一个战斗群,很快被送到波兰以组建新的第5武装党卫队“维京”装甲师。在整编的同时,苏军已经推进到维斯瓦河畔(VistulaRiver)和波兰的华沙地区。“维京师”和第3武装党卫队“骷髅”装甲师以及陆军第19装甲师一起进行了阻止苏军前进的拼死努力,将苏军制止在华沙城下,使其回撤过维斯瓦河,并将战线的僵持一直维持到了1945年1月。“维京师”于1944年12月从华沙前线撤下,立刻被运去南方参加布达佩斯解围战。为了解救被围的45,000德军,“维京师”向前推进了两周,但由于苏军的强大兵力和资源优势,始终未能达到目的。随后该师在布达佩斯以西进行防御作战,逐步退到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直至1945年5月向苏军投降。其实德国到底有多少伪军真的很难确定,因为不少人被直接编进了德军,象在诺曼底战役中,美军和英军面对的就是一帮“掠来的德国人”(德军里有乌克兰人,南斯拉夫人,波兰人等等),在东线更搞笑,一些集团军一半的战斗人员是前苏联战俘!连在斯大林格勒被消灭的鲍留斯集团军中也有三分之一的人事前苏联战俘。可事实证明这帮人更猛,像是德军中的波兰人,他们宁可战死也坚决不投降。德国人是咋做的思想工作啊道理很简单:苏联红军对战俘的严酷无情和对德国党卫队官兵的格杀勿论政策帮了德国人的忙!!!苏联红军对于向敌人投降的红军战士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枪决!其家人也会受到岐视和迫害!对于纳粹党卫队员,由于纳粹党卫队对苏联带来的损失和伤害较其它德国部队要大得多,因此遭到苏联人的严酷报复就成必然!在战场苏联红军从不接受纳粹党卫队官兵的投降.二战结束前的布达佩斯战役是纳粹党卫队的最后一战,战后大部分党卫队都选择向美英投降,而不是向苏联投降,二战结束后被美英引渡给苏联,多数党卫队员在苏联集中营内被迫害致死.
另一方面也许是被希特勒的理念所折服,希特勒的演讲诱惑力可不是盖的,他完全可以进入20世界最伟大演说家行列前十,或者就是天下第一。他成功的蛊惑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影响直到今天不但没有消除,还有死灰复燃的迹象。这一点来讲,他已经成功得不能再成功了。而其他国家的汉奸,尤其是我国的,则纯粹是为了保命,还能吃香的喝辣的,所谓有奶便是娘。何来战斗力?而本文内容于
16:04:04 被一怀愁绪编辑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假如日本人真的象他说的那样是来实现大东亚共荣的,你觉得还会有很多人要赶他们走吗?知道为什么中国人恨日本人吗?有两个字形容你这种人很恰当那就是 傻缺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俄罗斯的军事重心在欧洲,哈哈,明显你不看书和传记,老毛子要多垃圾有多垃圾。声望,呵呵呵呵,哎,我想起来,好像有个沙皇死了,波兰有个公爵去抢继承权,打的那叫一个顺,快刀切牛油。19世纪?看鞑子那个怂包样,欧洲小国都来要战争赔款。 禁止出关?海兰泡那三千死的是鞑子?非也非也,鞑子每月领着钱粮,逗着小鸟,泡着茶馆。&以下是引用狐狸公
在第12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叹天下可笑之人
在第127楼的发言:......
保加利亚不光是苏军二战解放纪念碑,还有俄土战争纪念碑,那可是保加利亚自己建造的,通古斯游牧民族遍布整个东北亚海岸,难道都是中国的子民?难道通古斯民族的朝鲜也是?满鞑子赶汉人出关去恳荒?倒是听说禁关,不让汉人出去。导致关外基本上处于荒废,要不然19世纪以后沙俄如何能这么轻易得手,沙俄毕竟是欧洲国家,重点在欧洲,在乌拉尔以东两个世纪都是用的非正规军,哥萨克流寇。
那么喜欢老毛子,那你倒是讲讲它的牛叉战争史。一直和瑞典掐架,直到修圣彼得堡才挡住瑞典的侵略。最大的战绩也不过是挡住了皇帝。美国专家?他怎么不说说,他住的那块地原来是谁的,他是怎么造反的。游牧民族的土地?土尔扈特和其他汗国的根在哪里?蒙古是谁的?游牧游牧,水草不丰美,你游什么牧,多大的一片养殖场,那叫苦寒之地?老毛子割去的两个德国全是冰天雪地,寸草不生?战马可以贸易,牛羊可以供内需,在你嘴里就没用了。&以下是引用狐狸公
在第12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叹天下可笑之人
在第125楼的发言:......
以前的人知道资源的重要性?如果知道的话,沙俄也不会贱卖阿拉斯加,实际上内外东北原先都不属于中俄,因为都不是两个民族的传统活动势力范围,俄罗斯国土比中国偏北,所以插手那里更方便一些,现在美国西方学者也认为远东不应该属于俄罗斯,但是也认为不属于中国,而是为了要让那里的北亚民族独立,成立自己的独立国家,俄罗斯东界就是乌拉尔山,北亚地区是鞑靼人民共和国和布里亚特民主主义共和国,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以北是通古斯民主共和国,勘察加地区为堪察加共和国 大俄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让步,割给中国半个大乌苏里岛和大半个阿巴该图洲渚。某些人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北京条约使俄国收复了因不平等的涅尔琴斯克条约所失去的领土 ,当时欧洲列强到处在全球划分殖民地势力范围,不移民开发的外疆还能到现在还能成为国土?俄罗斯好歹是缩在自己东欧那一小块地区和北亚当时最无人重视,最不值钱的北方苦寒地带,只有美国,是掌控四个大洋,满世界得去耍流氓啊。
南欧洲人感谢俄国可不是我说的,看看这个
与苏联的关系很特殊
到了保加利亚,除了首都索非亚外,我先后访问了大特尔诺沃、鲁塞、普罗夫迪夫等著名城市,我突出的印象是,在保加利亚,人们感觉不到波兰、捷克、波罗的海三国弥漫的那种浓厚的反苏厌俄气氛,更看不着这方面的蛛丝马迹,相反,处处可以发现它与过去的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之间亲近的标识。比如,保加利亚许多城市都有纪念年的碑或雕像,它们既是纪念打败土耳其的俄土战争,更是纪念保加利亚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而获得独立。所以,在保加利亚人看来,是俄国把保加利亚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因此,他们对俄国充满了感恩之情,而不像其他东欧国家对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充满着怨恨。为了纪念在这次俄土战争中死去的20万名俄国士兵,保加利亚1882年在索非亚修建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东正大教堂——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命名,1913年又在索非亚专门修建了圣尼古拉俄罗斯小教堂。如今,它们都是索非亚最著名的景点。
在普罗夫迪夫最高的阿廖沙山的山项上,矗立着一尊巨大的苏联红军战士塑像。碑座上两个浮雕更是生动地体现了保加利亚老百姓见到苏联红军战士时又是送东西又是拥抱喜极而泣的情景,台座上刻有“光荣属于不可战胜的苏军解放者”。在离此不远的低矮山凹里,是一座年俄土战争纪念碑,上面不仅刻着俄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名字,还刻有指挥普罗夫迪夫战役的俄国将军古尔柯的名字。二战快结束时,苏联红军反击德军时路过的东欧国家差不多都有类似的纪念物,但多半都是一个高高的纪念碑,刻着某个城市是哪年哪月被苏联红军解放的,像这样单个苏联士兵雕塑立在那的还不多见,纪念沙皇俄国的碑就更少。一大一小两座碑遥相呼应,视觉上反映的是保加利亚与苏联的关系不一般。
多重文化的影响与非同一般的包容性
保加利亚与俄罗斯(苏联)关系密切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从表层上看,它们的语言和文字非常接近,两国民众说话写字彼此基本上能听得懂看得明白。其他斯拉夫国家在语言方面虽然与俄国也有相似之处,但远不如保加利亚语离俄语那么近。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斯拉夫文字是西里尔和美多迪乌斯兄弟俩于9世纪在巴尔干地区传播***时创造的,因此,斯拉夫文字也称西里尔文字。有历史文献认为,西里尔兄弟是保加利亚人,斯拉夫文字最早就产生在保加利亚。如今,在索非亚国家图书馆门口还有这哥俩的塑像。另外,保加利亚和俄罗斯两国的主要宗教都是东正教,教堂特别是上面的十字架的式样都是相同的,只是祈祷仪式俄罗斯更为正统。所有这些都加深了保加利亚对俄罗斯的认同感。
当然,更为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深层,那就是保加利亚民族形成的多元性、外部文化影响的多元性和对待大国的实用或现实主义的态度。在保加利亚访问期间,我不止一次地向保加利亚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冷战期间,东欧其他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抗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惟有保加利亚在这两方面几乎没有异议?他们共同的解释是,保加利亚是一个能够包容的民族,待人比较宽厚,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影响它的文化的多样性。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是有道理的,但还应更深化、更细致一些。
保加利亚人是南部斯拉夫民族中特殊的一支,与巴尔干半岛的其他南斯拉夫民族并不同宗。它是由斯拉夫化了的色雷斯人与保加尔人融合而成,带有不同地区多个民族的血统,特别是有着亚洲游牧民族的血统。保加利亚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多种文化影响,如马其顿文化、古罗马文化、拜占庭文化和奥斯曼土耳其文化等。在索非亚最能反映不同文化的是教堂,除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之外,还有公元4世纪由罗马帝国建造的圣格奥尔格教堂,查士丁尼皇帝公元6世纪建造的拜占庭式的圣索非亚教堂,1566年建造的班亚·巴什清真寺。另外,普罗夫迪夫残存的国会大厦、竞技场等遗址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古罗马的痕迹,而14世纪建造的久马亚·加米亚大清真寺无疑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遗产。不同文明的载体不只是替代,还有相互交叉和并存。在这方面还有典型的例子,前面提到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是由俄国建筑家波梅兰瑟夫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而在鲁塞市中心广场上的一座手持剑的女神像则是由美国纽约自由女神的设计者设计的。
周旋于大国之间
与包容多重文化相适应,保加利亚与大国的关系也比较独特。保加利亚在古代和近代大多时间里都受制于大的帝国。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遭受失败后,保加利亚当政者为了收复失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站在了奥地利和德国一边。但是,战争结果却使保加利亚成了战败国。根据1919年的《纳伊条约》,保加利亚不仅将许多领土割让给了南斯拉夫、希腊和罗马尼亚,而且还要赔偿巨款,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也受到种种限制。于是,急于修改条约的保加利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站在了德、意一边。但是,与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两国不同,保加利亚并不是死心塌地追随德、奥、意等国,在战争中也是出工不出力。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加利亚虽然与苏联处于敌对阵营,但并没有对苏联宣战,只是通过提供后勤保障和军事基地等方式支持德国。1944年9月,在苏军进入保加利亚的时候,保加利亚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接着,新建立的祖国阵线政府立即派出十万大军,转入追歼德军的战斗。战后,保加利亚和其他东欧国家一起被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
虽然时常“改换门庭”,但是,保加利亚多半认命,随遇而安,无论是对它所依附的大国还是与周边的邻国,保加利亚都能保持着顺从和良好的关系。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500年里,保加利亚人为了争取独立也多次举行过针对土耳其人的武装起义。值得注意的是,就是在今天,在保加利亚的土耳其人仍然非常多,如果讲保加利亚有什么民族矛盾的话,那主要就是土耳其人的社会地位问题。但是,土耳其人是保加利亚最大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对保加利亚的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保加利亚人对土耳其人的恨与爱交织在一起,相处不易,分离更难。保加利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既不同于中东欧的“四战之国”,也不同于在天主教、东正教和***教三大宗教势力夹击下的前南斯拉夫地区。作为中世纪东欧原野的族群同拜占廷争夺的前线以及后来斯拉夫国家同土耳其对垒的地方,保加利亚逐渐在二元的格局中习惯选择倾向一方。虽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加利亚都与俄国和苏联为敌,但从总体情况看,保加利亚和俄国的亲近却成了一种趋势。
俄瑞战争是18世纪的事情,而俄罗斯成为欧洲宪兵是19世纪的事情,你把时间都弄混淆了,俄罗斯那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的地位高就是在于是欧洲维护传统秩序的宪兵,维和的,同时俄罗斯也是欧洲的传统大帝国之一,而帝国在欧洲象征着传统秩序,是欧洲压迫犹太人的传统旧次序,法兰西帝国就是被犹太人发动的法国大革命搞掉的,是光照会干的,拜仁警方已经搜出证据,而自从19世纪中期以来,19世纪马克思策划 Stephan Born具体负责实施的多起起义革命事件,总是遭到维护欧洲秩序的沙俄宪兵的出境镇压,搞得犹太阴谋集团很是头疼,所以他们才要先把俄国给搞掉~~~为此当时沙俄老毛子被视为当时欧洲的守护神,英雄,因为欧洲传统历史就有排斥犹太人的历史,贯穿千年,但是的确没听说过排斥俄罗斯老毛子的,直到一战以后,象征着欧洲传统次序的三大帝国德俄奥覆灭,欧洲的次序被破坏,而且俄国一战以后还被犹太人的十月夺权给颠覆了,欧洲的传统社会次序自从一战以后被破坏,直到二战以后彻底崩溃,盎格鲁犹太体系的美国以两洋战略掌握了欧亚东西的霸权,其中犹太人在欧洲旧大陆所做的功劳对于美国功不可没,犹太人对于所生活的欧洲国家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他们只服从一个国际犹太人集团,而这个集团的后台老板就是美国,为美国摧毁传统的欧洲世界中心的次序,而取代以建立如今盎格鲁犹太人体系的美国的世界次序而工作,为此当年希特勒才要在全欧洲的范围内大肆清洗犹太人,极力维护欧洲这个一战以后美国极力要破坏的世界中心地位,致力于一个民族主义的纯粹的欧洲,统一欧洲获得世界霸权,和盎格鲁犹太人体系的美国对抗。直到二战以后,欧洲为世界中心的正统次序彻底崩溃以后,盎格鲁犹太人 体系的美国这个当初为在欧洲正统社会和本国所不容的出逃的不法海盗和奸商分子的时刻担心欧洲母国干涉的老窝(为此才有了什么门罗宣言,中立主义)。掌握了犹太人的名声才突然好了起来,而俄罗斯老毛子的名声却从那个时候开始坏了起来。此前犹太人遭受欧洲这个人类最先进的文明中心排斥几千年了,直到二战以后,纳粹撤走,波兰人还把剩下的犹太人给抓了出来自己杀了一通,但是欧洲历史的确没听说过有排斥和敌视俄罗斯民族老毛子的传统,这一切都是二战以后正统的世界中心被改动,美国这个昔日欧洲出逃的不法之徒,非正统西方文明国家掌握了全球次序错误的世界次序的影响下的错误的舆论导向下的结果。
本文内容于
5:00:08 被小编a39编辑
南欧洲人感谢俄国可不是我说的,看看这个与苏联的关系很特殊到了保加利亚,除了首都索非亚外,我先后访问了大特尔诺沃、鲁塞、普罗夫迪夫等著名城市,我突出的印象是,在保加利亚,人们感觉不到波兰、捷克、波罗的海三国弥漫的那种浓厚的反苏厌俄气氛,更看不着这方面的蛛丝马迹,相反,处处可以发现它与过去的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之间亲近的标识。比如,保加利亚许多城市都有纪念年的碑或雕像,它们既是纪念打败土耳其的俄土战争,更是纪念保加利亚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而获得独立。所以,在保加利亚人看来,是俄国把保加利亚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因此,他们对俄国充满了感恩之情,而不像其他东欧国家对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充满着怨恨。为了纪念在这次俄土战争中死去的20万名俄国士兵,保加利亚1882年在索非亚修建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东正大教堂——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命名,1913年又在索非亚专门修建了圣尼古拉俄罗斯小教堂。如今,它们都是索非亚最著名的景点。在普罗夫迪夫最高的阿廖沙山的山项上,矗立着一尊巨大的苏联红军战士塑像。碑座上两个浮雕更是生动地体现了保加利亚老百姓见到苏联红军战士时又是送东西又是拥抱喜极而泣的情景,台座上刻有“光荣属于不可战胜的苏军解放者”。在离此不远的低矮山凹里,是一座年俄土战争纪念碑,上面不仅刻着俄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名字,还刻有指挥普罗夫迪夫战役的俄国将军古尔柯的名字。二战快结束时,苏联红军反击德军时路过的东欧国家差不多都有类似的纪念物,但多半都是一个高高的纪念碑,刻着某个城市是哪年哪月被苏联红军解放的,像这样单个苏联士兵雕塑立在那的还不多见,纪念沙皇俄国的碑就更少。一大一小两座碑遥相呼应,视觉上反映的是保加利亚与苏联的关系不一般。多重文化的影响与非同一般的包容性保加利亚与俄罗斯(苏联)关系密切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从表层上看,它们的语言和文字非常接近,两国民众说话写字彼此基本上能听得懂看得明白。其他斯拉夫国家在语言方面虽然与俄国也有相似之处,但远不如保加利亚语离俄语那么近。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斯拉夫文字是西里尔和美多迪乌斯兄弟俩于9世纪在巴尔干地区传播***时创造的,因此,斯拉夫文字也称西里尔文字。有历史文献认为,西里尔兄弟是保加利亚人,斯拉夫文字最早就产生在保加利亚。如今,在索非亚国家图书馆门口还有这哥俩的塑像。另外,保加利亚和俄罗斯两国的主要宗教都是东正教,教堂特别是上面的十字架的式样都是相同的,只是祈祷仪式俄罗斯更为正统。所有这些都加深了保加利亚对俄罗斯的认同感。当然,更为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深层,那就是保加利亚民族形成的多元性、外部文化影响的多元性和对待大国的实用或现实主义的态度。在保加利亚访问期间,我不止一次地向保加利亚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冷战期间,东欧其他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抗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惟有保加利亚在这两方面几乎没有异议?他们共同的解释是,保加利亚是一个能够包容的民族,待人比较宽厚,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影响它的文化的多样性。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是有道理的,但还应更深化、更细致一些。保加利亚人是南部斯拉夫民族中特殊的一支,与巴尔干半岛的其他南斯拉夫民族并不同宗。它是由斯拉夫化了的色雷斯人与保加尔人融合而成,带有不同地区多个民族的血统,特别是有着亚洲游牧民族的血统。保加利亚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多种文化影响,如马其顿文化、古罗马文化、拜占庭文化和奥斯曼土耳其文化等。在索非亚最能反映不同文化的是教堂,除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之外,还有公元4世纪由罗马帝国建造的圣格奥尔格教堂,查士丁尼皇帝公元6世纪建造的拜占庭式的圣索非亚教堂,1566年建造的班亚·巴什清真寺。另外,普罗夫迪夫残存的国会大厦、竞技场等遗址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古罗马的痕迹,而14世纪建造的久马亚·加米亚大清真寺无疑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遗产。不同文明的载体不只是替代,还有相互交叉和并存。在这方面还有典型的例子,前面提到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是由俄国建筑家波梅兰瑟夫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而在鲁塞市中心广场上的一座手持剑的女神像则是由美国纽约自由女神的设计者设计的。周旋于大国之间与包容多重文化相适应,保加利亚与大国的关系也比较独特。保加利亚在古代和近代大多时间里都受制于大的帝国。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遭受失败后,保加利亚当政者为了收复失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站在了奥地利和德国一边。但是,战争结果却使保加利亚成了战败国。根据1919年的《纳伊条约》,保加利亚不仅将许多领土割让给了南斯拉夫、希腊和罗马尼亚,而且还要赔偿巨款,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也受到种种限制。于是,急于修改条约的保加利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站在了德、意一边。但是,与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两国不同,保加利亚并不是死心塌地追随德、奥、意等国,在战争中也是出工不出力。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加利亚虽然与苏联处于敌对阵营,但并没有对苏联宣战,只是通过提供后勤保障和军事基地等方式支持德国。1944年9月,在苏军进入保加利亚的时候,保加利亚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接着,新建立的祖国阵线政府立即派出十万大军,转入追歼德军的战斗。战后,保加利亚和其他东欧国家一起被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虽然时常“改换门庭”,但是,保加利亚多半认命,随遇而安,无论是对它所依附的大国还是与周边的邻国,保加利亚都能保持着顺从和良好的关系。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500年里,保加利亚人为了争取独立也多次举行过针对土耳其人的武装起义。值得注意的是,就是在今天,在保加利亚的土耳其人仍然非常多,如果讲保加利亚有什么民族矛盾的话,那主要就是土耳其人的社会地位问题。但是,土耳其人是保加利亚最大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对保加利亚的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保加利亚人对土耳其人的恨与爱交织在一起,相处不易,分离更难。保加利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既不同于中东欧的“四战之国”,也不同于在天主教、东正教和***教三大宗教势力夹击下的前南斯拉夫地区。作为中世纪东欧原野的族群同拜占廷争夺的前线以及后来斯拉夫国家同土耳其对垒的地方,保加利亚逐渐在二元的格局中习惯选择倾向一方。虽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加利亚都与俄国和苏联为敌,但从总体情况看,保加利亚和俄国的亲近却成了一种趋势。俄瑞战争是18世纪的事情,而俄罗斯成为欧洲宪兵是19世纪的事情,你把时间都弄混淆了,俄罗斯那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的地位高就是在于是欧洲维护传统秩序的宪兵,维和的,同时俄罗斯也是欧洲的传统大帝国之一,而帝国在欧洲象征着传统秩序,是欧洲压迫犹太人的传统旧次序,法兰西帝国就是被犹太人发动的法国大革命搞掉的,是光照会干的,拜仁警方已经搜出证据,而自从19世纪中期以来,19世纪马克思策划 Stephan Born具体负责实施的多起起义革命事件,总是遭到维护欧洲秩序的沙俄宪兵的出境镇压,搞得犹太阴谋集团很是头疼,所以他们才要先把俄国给搞掉~~~为此当时沙俄老毛子被视为当时欧洲的守护神,英雄,因为欧洲传统历史就有排斥犹太人的历史,贯穿千年,但是的确没听说过排斥俄罗斯老毛子的,直到一战以后,象征着欧洲传统次序的三大帝国德俄奥覆灭,欧洲的次序被破坏,而且俄国一战以后还被犹太人的十月夺权给颠覆了,欧洲的传统社会次序自从一战以后被破坏,直到二战以后彻底崩溃,盎格鲁犹太体系的美国以两洋战略掌握了欧亚东西的霸权,其中犹太人在欧洲旧大陆所做的功劳对于美国功不可没,犹太人对于所生活的欧洲国家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他们只服从一个国际犹太人集团,而这个集团的后台老板就是美国,为美国摧毁传统的欧洲世界中心的次序,而取代以建立如今盎格鲁犹太人体系的美国的世界次序而工作,为此当年希特勒才要在全欧洲的范围内大肆清洗犹太人,极力维护欧洲这个一战以后美国极力要破坏的世界中心地位,致力于一个民族主义的纯粹的欧洲,统一欧洲获得世界霸权,和盎格鲁犹太人体系的美国对抗。直到二战以后,欧洲为世界中心的正统次序彻底崩溃以后,盎格鲁犹太人 体系的美国这个当初为在欧洲正统社会和本国所不容的出逃的不法海盗和奸商分子的时刻担心欧洲母国干涉的老窝(为此才有了什么门罗宣言,中立主义)。掌握了犹太人的名声才突然好了起来,而俄罗斯老毛子的名声却从那个时候开始坏了起来。此前犹太人遭受欧洲这个人类最先进的文明中心排斥几千年了,直到二战以后,纳粹撤走,波兰人还把剩下的犹太人给抓了出来自己杀了一通,但是欧洲历史的确没听说过有排斥和敌视俄罗斯民族老毛子的传统,这一切都是二战以后正统的世界中心被改动,美国这个昔日欧洲出逃的不法之徒,非正统西方文明国家掌握了全球次序错误的世界次序的影响下的错误的舆论导向下的结果。本文内容于
2:08:27 被狐狸公编辑
本人无意也懒得破坏俄粉心中的神,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南欧洲人感激伊万?山姆就是世界救星。&以下是引用跑丢了的兵
在第12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叹天下可笑之人
在第123楼的发言:......
我说南欧洲人因为俄土战争而对俄罗斯人心存感激,这跟二战有什么关系?美国也抢了,不过没有自己亲自出面而已,要不然为什么二战之后突然大发横财,是天上掉下来的?欧洲历史的确没有排斥俄罗斯民族的传统,但是却有千年排斥犹太人的传统,二战结束后波兰人还抓出了剩下的犹太人,现在你把东北送给俄罗斯,它也不敢要,人口衰退经济瓦解的情况下东北送给它,马上被反向殖民,没觉得俄罗斯人对土地特别痴迷,在欧洲,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的土地都比俄罗斯帝国大,俄罗斯的范围从未超过旧帝国,而旧俄还被称为欧洲维和的宪兵,以前列强全部都在欧洲以外强占殖民地,而相比之下,俄罗斯人拿得只是北方最不值钱,最无人注意的相对空旷地带,要不然沙俄为什么贱卖阿拉斯加给美国?事后连钱都没有都不管呢?美国学者都认为,内外东北原先不是俄的也不是中的,都不是中俄的传统势力范围,是北亚原始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俄罗斯的地理重点比中国靠北,北方西伯利亚苦寒之地又不似中间人口稠密的地带,俄罗斯比中国更能染指和控制北方领土,那是地利。
北极熊是怎么打进德国本土的?大军横跨了半个欧洲,抢掠了半个欧洲,感激?哈哈。阿拉伯人民表示,有毛子,不幸福。最好玩的是光头党,被纳粹伤害最深的国家,最崇敬纳粹。&以下是引用跑丢了的兵
在第12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叹天下可笑之人
在第120楼的发言:......
欧洲历来排斥犹太人,因为犹太人是寄人篱下的民族,生活在别的民族的国土上的,而别的民族国家都是有属于自己的民族的民族特性的正常的民族传统发展历史的,而犹太人却生活在别人的国土上却千年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传统社会,自己独立发展着本民族的历史,不把所在的国家当成自己的国土,自己的祖国,不把所在的国家的本地民族的传统社会当成自己的民族传统社会(也就是拒绝融入进去),欧洲社会因此千年排犹,因为犹太人拒绝融入欧洲人的民族传统社会,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传统,好比寄生虫寄生在人的身体上,但是和人的身体完全是两个独立的生命体,但是的确是千真万确的没有听说过欧洲有反俄毛排俄毛的传统,而俄罗斯原先也是和英国法国等完全没有任何区别的欧洲文明的文化背景传统的国家,是欧洲人的民族传统社会的一部分,欧洲历来有排犹的传统,好比身体排寄生虫一样,但是的确没听说过排斥和歧视俄罗斯老毛子的传统,俄罗斯老毛子在欧洲历史上地位相当高的,被看不起的主要是毛子国家的毛子国通过扩张以后所接收的非欧洲地区的100多个亚洲少民,欧洲先进的文化氛围使得犹太人创造出了GCZY这样的大杀器,凡是被这种病毒感染的国家,都成了一个所谓的没有民族和国家界限的无产阶级大家庭,原先属于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和特征下的本民族正常发展的正常的民族传统国家都消失了,变成了一种不正常的失去了具有本民族传统属性的不正常国家,也就是共产主义国家,俄罗斯帝国的土地比苏联还大,可是欧洲国家没有听说谁视沙俄为异类的,排斥和敌视沙俄的,俄罗斯帝国是和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并列的象征欧洲传统秩序的三大传统帝国之一,还是一度被欧洲视为维护传统社会的稳定,维和的宪兵,欧洲的守护神,可见其在欧洲的地位之高,因为沙俄是一个正常的属于俄罗斯民族的俄罗斯民族传统历史发展的国家,可是欧洲在十月革命以后对新生的苏联如此恐慌就是因为苏联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俄国了,一个正常的俄罗斯民族这个欧洲本地民族的俄国了,而是一个犹太民族为核心的布党,CP乘着一战欧洲次序被破坏的混乱乘机发起十月暴乱,把俄国的政权被侵夺了,比如苏联时期,俄国已经没有了欧洲文明的传统社会时期的传统文化和信仰,膜拜那两个犹太人为主神,实际上已经犹太化了,欧洲和苏联的矛盾对立实则还是犹太外来人和欧洲本地人的矛盾这个欧洲历史上的老主题了,并不是欧洲和俄罗斯的矛盾,欧洲国家排斥和歧视俄罗斯,可是俄罗斯却是和英国普鲁士并列的维也纳体系这个欧洲历史上的重要体系的重要发起国之一,如果欧洲把俄罗斯当外人,歧视和排斥俄罗斯的话,就是和荷兰瑞士这样的小不点一起制定和参与维护这个体系也不会和俄罗斯共同制定和维护的,至于你说的最后这件事大概说得是十二月党人吧?这有什么奇怪的?当时的德国也是封建制度的,当时的德意志各邦也有鼓吹法国大革命以后的自由思想的,你能说1848年欧洲革命与此无关吗?
不过二战时期苏联迫害的战俘一是有叛变行为的战俘,这种人自然要严惩,第二种就是被西方盟军解放的战俘,大概就是因为有十二月党人的先例吧?苏联以前的俄国可不是现在的俄罗斯,世人眼中盛产卖淫女和外嫁女的国度,那时候的俄罗斯人可是能在欧洲这个最先进的地方和当时欧洲各国自由通婚,平等嫁娶的。俄罗斯在欧洲地位再低,再受到歧视还是欧洲自己人,而土耳其犹太人什么的只能算是外人,现在南欧洲人就对俄罗斯很感激,因为俄罗斯历史上三次俄土战争把土耳其赶出了巴尔干半岛,防止了欧洲被绿化,让巴尔干摆脱了土耳其的奴役,因此现在南欧洲人还对俄罗斯人心存感激。
本文内容于
8:50:20 被跑丢了的兵编辑
只记得,老毛子一直在和瑞典掐,要不是瑞典天寒地冻的人少,呵呵。欧洲唱主角的是法兰西和普鲁士。俄罗斯惟一有点声望时候就是耗完了皇帝的几十万大军,自己莫斯科也烧掉了。
真正出力的是英国和普鲁士,瓜分法国给他个位子就不错了。好玩的就是俄罗斯驻扎在法国的近卫军,回国后就受不了封建,直接造反,最终用沙皇全家血洗冬宫。&以下是引用跑丢了的兵
在第11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叹天下可笑之人
在第118楼的发言:人种没国界,只要金发碧眼,OK,天下大定你们就是主子。
欧洲说白了就是一家,同宗同种欧罗巴,干掉犹太和其他移民,有黄油有面包还能当主子。众汉斯还不奋勇向前 俄罗斯原先也是欧洲的一部分,欧洲历史有排犹太的传统,但是没有听说过歧视敌视和敌视俄罗斯民族的传统,俄罗斯人在欧洲这个世界传统中心时期,地位很高,欧洲五强除了英国是岛国以外,奥地利实际上也是属于德国范围的,俄罗斯实际上就几乎相当于东欧,和中部的德国西部的法国东中西一起组成了欧洲这个人类现代世界的中心,俄罗斯帝国是象征欧洲传统秩序的三大帝国之一,直到一战以后随着欧洲这个世界中心被破坏,欧洲的传统均势次序被破坏和颠覆,这三大帝国才分崩离析,一战导致欧洲这个世界中心被破坏,到二战以后才彻底崩溃,盎格鲁犹太人体系的美国执掌了全球,在欧洲遭受千年敌视的犹太人在二战以后突然名声好了起来,而原先欧洲这个世界中心的重要一员的俄罗斯人那时候起名声却突然坏了起来,当年纳粹就是要维护传统的欧洲这个世界中心,维护欧洲的传统社会次序。
一是民族,纳粹德国是一个日耳曼人政权,十分强调日耳曼人的团结和奋斗。你说的那些伪军虽然是“外国人”,但很多也都是日耳曼民族,从纳粹德国的理论上来说,他们是自己人。《兄弟连》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美军抓了一批德军俘虏,其中有一个竟然是美国人,和看押他的美军士兵还是邻居,就因为他是日耳曼人,所以就响应希特勒的号召来德国参军了。二是思想,纳粹是一个有思想的团体,不管这个思想是对是错,但有思想就有信仰,就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在抗日战争中,在中共强大的思想攻势下,就出现了数千“日本八路”。在国家意识极为强烈的东方尚且如此,西方国家就更可以想象了。
我认识的俄国人主要是博士后和教授。在匹兹堡的时候,晚上去打球,里面有一台子人说话声音挺大,咋咋呼呼。我问他们说的什么语言,他们回答是俄语。等他们离开的时候,我用俄语给他们告别,其中有个女士表示不满: 你会说俄语,还问我们说的什么语言!精神病系David Lewis实验室有几个俄罗斯博士后。有一个叫娜佳,金发碧眼,来自叶卡琳娜堡,原来是个解剖学教师,到美国从事电生理研究。在一次学术休假(retreat)的晚餐会上认识她,她看过一些中国电影,比如等。之后见面常打招呼。我有个文摘在国内已经写成俄文了,不知道有没有错误,想请她看看,给了她好几天都没有反应。给了她一个中国结后,很快就给改好了。有一次,到她实验室去玩,她给我看了他们实验室的一套膜片钳(setup),有八个放大器。回去给毕国强一说,毕也感到惊奇。这套设备是摆设,没有人用。以后在全国会议上也常见到娜佳。最近她换到神经科学系去了。精神病系另外一个男俄罗斯博士后,叫赛义夫,有点象犹太人的名字,个子高,亭亭玉立,金发碧眼,英语没有娜佳好,表达有困难,做免疫组化染色。在去年的神经科学会议上,我见到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的一个小伙子在讲poster,内容是电生理,和我在匹兹堡的工作类似,有点象赛义夫,我用俄语给他一说话,正是他。几年过去了,他越来越年轻了,而娜佳有些发福了。知道赛义夫转到爱尔兰,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科学家离开了祖国,也就四海飘零了。在密大遇到几个俄罗斯人。生理系的有个男性助理教授,在俄罗斯国内在nature发表了一篇文章。以后办绿卡的时候想请他给我出封推荐信,用英语给他写信,没有回音,用俄语给他写信,信是回了,但不办事。生理系有个女investigator,个子挺高,黑头发,俄语口音很重,对我还是比较客气。她实验室有个女博士后,年龄好大了,个子不高,很快离开了。冬天的时候,有一次去买菜,在公共汽车站碰到解剖室的老赵(来自北京医大解剖)正和一个俄罗斯老头说话。老赵的俄语挺好。公共汽车晚点了,俄罗斯老头很生气,想让老赵作证去告公共汽车公司。老赵连说: 没用。到了费城以后,又认识了几个俄罗斯人。神经生物系从工程系转过来一个教授,是俄罗斯人。他是个大胖子,壮得象头熊。这个老头叫伊力亚,系里的人多数不懂俄语,称之为伊俩。伊力亚手里基金充裕,实验室中都是俄罗斯人,有谢尔盖、娜塔萨。开始还有个乌克兰人,叫亚历山大,英语比较好,不久就走了。这个老头英语说的和俄语一样,口音很重,开会好发言,很好生气。因为大家不太和他说话,我给他打招呼,他对我挺客气。有一次,我在他后边走,逗他玩,叫他Товарищ (同志、朋友),老头一阵嘿嘿冷笑。要是叫他господин (先生),他会很高兴。前年去圣地亚哥开会,和系里的一个中国来的助理教授住在一起。这个助理教授抱怨: 和这个老头打招呼他也不太理睬。我看这个老头挺好玩,经常逗着他玩。从网上找段俄语的绕口令叫他念念,找个谜语叫他猜猜,他还挺高兴。有一次,我拿着问他: 牛车杆子(书中的一个人物,我觉得他挺像牛车杆子)是什么意思? 老头说: 是个浑号。他也讲不清。老头给手下人的钱挺多,职称也高,但是文章的第一作者从来不撒手。去年他实验室里又来了一个俄罗斯博士后,叫斯拉瓦,来自下诺夫哥罗德(高尔基市),和我的关系也很好! 这几个俄国人的英语口语都不行,很老实。我分别问过伊力亚、谢尔盖和斯拉瓦: 你看了今年俄罗斯阅兵的录像了没有? 都没有正面回答。这几个俄罗斯人都住在费城的俄罗斯社区,老头开车拉着手下的人。系里有个西班牙人,叫卡斯特罗,可能有五十多了,单身,为人苛刻,态度傲慢,撵走了不少博士后。有个希腊的学生,被他逼得不得不去看精神病医生,文章的第一作者也被他抢走了。但是他不敢骂美国人,一个加拿大学生也敢给他吵,他也没有咒念。一开始不了解情况,还想转到他实验室,等知道内情,不由得吓了一跳。现在没有学生跟他。有一次,他从欧洲弄来个俄罗斯小伙子来面试。这个小伙子挺老实的,技术挺好,就是语言跟不上,折腾半天,最后也没有要。之后,他又从马里兰找个女博士后来面试,是俄罗斯的MD.和PhD。面试的讲座我去听去了,这个女博士语言一般。她研究的是丘脑,电极的位置都放错了地方。为了杀杀西班牙人的威风,当场给她指出来了。我觉得这无所谓,不能光让他们说我们不行,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说他们不行? 谁让他们不认真来着? 以后卡斯特罗接受了这个博士后。这个女博士见了我还热情地打招呼,我反倒不好意思。俄罗斯女博士的丈夫也从外校转到神经生物系,叫 维克。维克是乌克兰人,是个研究助理教授,没有什么好文章,水平也不高。可能是刚来,讲座上好提问。如果用乌克兰语给他打招呼,反应不热烈;如果用俄语给他打招呼,他会很高兴。有一次,我给他说: 赫鲁晓夫是乌克兰人。他给我说: 勃列日涅夫也是乌克兰人。费城的俄罗斯人比较多,还有俄罗斯社区。由于小孩子学钢琴请了个俄罗斯老太太来教,经常到俄罗斯社区去,没有事的时候逛逛。社区内有个俄文书店,卖俄文书,我去逛的时候多,但从来没有买过,书太贵,网上都有,也不用买。有一次,我逗售货员: 有没有列宁的? 还有俄罗斯人开的菜店、诊所、商店等等。菜店的售货员、收款员和勤杂人员都是俄罗斯人。给他们说俄语,他们都会面带笑容。社区的俄罗斯人显得比较严肃,穿着整齐,不像一般的美国人随随便便的。
关于乌克兰,我真没有什么可说的。对于一个被征服的民族,连国家都完蛋了,还在近400年中不断地被屠杀、奴役和掠夺,你说他不应该有反抗情绪!哎,无言!!!
至于乌克兰,呵呵,本身就是一个独立国家,我记得他们也有自己的语言,沙俄吞并时就曾经施行屠杀,后来前苏联掌权时,乌克兰企图独立,也遭到了血洗,苏联之所以要掌握乌克兰,是垂涎他的富裕,那是全苏联最好的黑土地,农产品产出极多。二战之后好像是有大量的移民,你说的是那段历史吧。但你说当时的乌克兰能乐意吗?你先读读历史吧。
你无视1991年的时候七成以上的人民反对解体这一事实,是叶利钦这些人从行政上强行解除的,而且德国比苏联早解体了几十年,连康德都成了俄国人了。
上世纪 20 年代后期,苏联开始了工业化建设。为解决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的粮食和原料不足问题,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苏联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1931年,苏联农业出现粮食减产,农村劳动生产率也有很大下降。1932 年初,在乌拉尔地区和西西伯利亚地区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饥荒。不久,在乌克兰的 44 个区[2]也出现了饥荒。这年夏天,饥荒一度停止,秋天再度发生,一直持续到1933 年底。作为苏联最重要的产粮区,乌克兰在这场饥荒中受害最深,死亡人数特别引人关注。西方研究者罗伯特·康奎斯特在其著作中提出,饥荒中乌克兰的死亡人数 “保守估计”约有 500 万[3]。在当代乌克兰的各种宣传媒介中,乌克兰在饥荒中的死亡人数有时达到 700 万、1000 万,甚至1500 万。乌克兰前总统维克多·尤先科在一次公开讲话中甚至宣布,饥荒时期乌克兰失去了四分之一的居民。乌克兰官方一个最新的统计数字是,在
年饥荒中乌克兰的死亡人数是 3. 941 万[4]。在俄罗斯,苏联解体前后就有研究者开始统计
年饥荒中的死亡人数。近年来,随着档案文献和各种统计资料的公布,一些学者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数字。如,有研究者提出,苏联当时总的死亡人数有200—300 万,乌克兰的死亡人数应在 100—200 万之间。也有研究者认为,苏联
年饥荒总的死亡人数是 700—1000 万,乌克兰的死亡人数为 290—350 万。还有人提出苏联饥荒总的死亡人数是 400—700 万,其中乌克兰人有 300 万的说法[5]。最新数字是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科兹洛夫提出的,他认为,苏联
年饥荒中的总死亡人数不少于700 万,其中乌克兰人有 300 - 350 万。这个数字基本上与俄罗斯官方公布的数字是一致的[6]。一般来说,后几个数字在学界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在苏联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这场饥荒的情况都 “被小心掩盖”起来。事实真相首先在西方被揭开: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一些流亡到美国和加拿大的乌克兰侨民首先提出了 30 年代初发生在乌克兰的饥荒问题。自那时起,每隔一段时间,西方就出版一些有关乌克兰
年饥荒的研究著作。1983 年是饥荒发生 50 周年,美国和加拿大 先后出现了一批有关
年饥荒的文章和论著,主要研究者有詹姆斯·美斯、罗伯特·康奎斯特等。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拉开序幕,尤其是 80 年代后期揭露 “历史空白点”,在乌克兰,许多乡镇和城市开始了纪念饥荒死难者的活动,如编写死难的同乡名册,建造纪念标志等。1990 年,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公布了一些与 年饥荒相关的档案,乌克兰 “大饥荒”这一历史问题正式出现在乌克兰政论界与学术界。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学界与政论界一度把这个问题的研究提到了比较高的程度。一些学者和政论家如 С. 库里奇茨基、В. 马洛奇克、Е. 沙塔林等都出版了专著,把这场饥荒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来研究。在饥荒的发生原因上,20 世纪 40—70 年代西方研究
年苏联饥荒的论著中,多把饥荒说成是苏联高层有计划的活动,目的是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消灭乌克兰人。到了 80 年代,詹姆斯·美斯、罗伯特·康奎斯特等西方研究者在著作中把饥荒与苏联的民族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饥荒是苏联领导人为种族灭绝乌克兰人,最终征服乌克兰而制造的。他们的观点得到 С. 库里奇茨基等乌克兰研究者的肯定,并继而提出,乌克兰 “大饥荒”的发生 “不是不明原因的偶然现象,而是饥荒恐怖,以及种族灭绝政策和极权主义措施造成的后果”[7],旨在种族灭绝乌克兰人。自苏联解体前后起,俄罗斯学者就开始了
年饥荒问题的研究。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俄罗斯政府公布了一大批历史档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个问题的研究。在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数俄罗斯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上世纪 30 年代初在苏联的乌克兰、北高加索、伏尔加河流域、中央黑土州绝大部分地区、哈萨克斯坦、西西伯利亚、南乌拉尔地区等,都发生了饥荒。饥荒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强制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招致农民反抗,以富农为代表的农民抵制集体化运动,同苏维埃政权展开了“无声的较量”,结果带来长期而可怕的饥荒; 第二,苏联政府为换取工业生产设备而加紧出口粮食,过度提高产粮区的粮食征购量,而集体农庄为完成粮食征购任务采取了非常手段,把农庄庄员家里仅存的一点救急用的粮食也收走了,导致农民连基本的、维持生存的口粮都没有留下; 第三,发生饥荒后政府对饥荒消息的掩盖以及禁止人们外出讨饭的种种措施,导致饥荒情况加剧。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重了国家的粮食供应负担, 年在乌克兰等地方的旱灾也导致粮食收获量减少,等等。在这些主客观 因素中,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的政策导向,即全盘集体化和过度的粮食征购,因此这是一场人祸。当然,这些情况在苏联各产粮区都存在,不仅仅发生在乌克兰。在乌克兰
年饥荒的起因问题上,俄罗斯、乌克兰及西方学界大体分成两个 “阵营”: 部分西方国家的研究者和乌克兰侨民,还有当今的一些乌克兰学者、政治家认为,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了饥荒,其目的是利用饥荒“种族灭绝”乌克兰人,斯大林是制造饥荒的 “主谋”,是杀人恶魔、刽子手。他们用“乌克兰大饥荒”、“大饥荒”这样的专有名词指代苏联
年饥荒,强调乌克兰人是饥荒的受害者,饥荒是乌克兰人的灾难。俄罗斯研究者依据越来越多的档案材料证实,乌克兰饥荒是苏联整个 30 年代饥荒的一部分,是斯大林体制下 “苏联人民共同的悲剧”[8]; 饥荒的发生有其主客观原因,主要是农业集体化政策所导致的灾难,不过,斯大林与苏联政府并没有专门组织和谋划饥荒,更没有种族灭绝乌克兰人; 对于饥荒的死难者需要纪念,但应在所有受灾地区展开共同的纪念活动。两种观点的交锋使乌克兰“大饥荒”成为当代乌俄两国学界以及外交关系中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二、乌克兰 “大饥荒”问题的演变及实质: 历史问题的政治化总体上,在进入新千年之前,乌克兰与俄罗斯双方对于乌克兰
年饥荒问题的研究一般还属于学术范畴。进入新世纪后,这一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拉上政治台面,它被赋予的政治内容越来越多,俄乌双方围绕着这个问题的争论也就越来越具有政治博弈的色彩。2001 年 11 月 21 日,乌克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在乌克兰定期纪念
年饥荒死难者。2003 年是饥荒发生 70 周年,乌克兰组织了大规模的纪念与宣传活动。这年 11 月 22 日,在基辅市的米哈伊洛夫广场举行了纪念集会,包括罗马教皇在内的一些西方 “名人”前来参加。从 2003 年起,每年 11 月的第四个周末,在乌克兰都举办 “大饥荒”死难者的纪念活动。乌克兰前总统库奇马和尤先科都曾发出呼吁,要求联合国、国际社会承认
年饥荒是对乌克兰人的种族灭绝。在联合国会议上,乌克兰代表也屡屡提出这个问题。 “大饥荒”一度成为乌克兰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2006 年,乌克兰议会通过了 “关于
年在乌克兰的大饥荒” 的法案,以法律形式将饥荒定性为对乌克兰人的种族灭绝,并在这一年的 11 月 25 日,以总统令形式确定每年 11 月的第四个星期日为乌克兰纪念 “大饥荒”死难者纪念日。2008 年是乌克兰议会确定的乌克兰 “大饥荒” 纪念年,从年初乌克兰就在国内外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希望在纪念 “大饥荒”75 周年之际,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在联合国,对饥荒的定性能有新突破。乌克兰历史学家 С. 库里奇茨基提出,在纪念大饥荒 75 周年时,应该向乌克兰和国际社会宣告, 年饥荒不是不明原因或多种原因促成的偶然现象,而是苏联极权主义政权采取的饥荒恐怖,是种族灭绝的结果[9]。乌克兰社会上层也希望对
年饥荒的研究能够在国际社会上引起更大的反响。 不过,联合国并没有就 “种族灭绝”问题表态。2009 年初,乌克兰前总统尤先科在他所签署的第 37 号总统令 “关于公开、公布并研究与乌克兰解放运动,政治镇压以及与乌克兰大饥荒相关的档案文献”中,授权国家安全部门公开历史文献,列出与组织和制造大饥荒有关的人员名单。5 月 22 日,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就
年在乌克兰实施种族灭绝的事实提出法律诉讼。根据乌克兰国家安全局的调查,正是 “斯大林集权制度在那个时代作出了那些破坏农业经济建设传统习惯的决定,还夺走了乌克兰农民为生存所必需的粮食和食品储备”。因此,“乌克兰收集了足够的证据,来提起对有关布尔什维 克制度人为制造饥荒,大规模屠杀公民的法律诉讼”。2010 年 1 月,基辅上诉法院审理了由乌克兰国家安全局 “以造成
年在乌克兰的大饥荒——种族灭绝事实”为根据所提出的指控并进行侦查的刑事案件,以判决书的形式批准了乌克兰国家安全局的侦查结论。该结论认定,布尔什维克极权制度——苏共领导人是造成乌克兰 “大饥荒—种族灭绝”的罪魁。这些领导人包括联共 ( 布)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苏联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中央委员会书记拉扎里·卡冈诺维奇、乌克兰共产党 ( 布)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斯塔尼斯拉夫·柯秀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苏维埃中央委员会主席弗拉斯·丘巴里,还有乌克兰共产党 ( 布) 中央委员会第二书记门捷尔·哈塔耶维奇等。判决指出,就是这些人于
年在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组织制造了对乌克兰人的种族灭绝,并 “人为创造了目的在于部分地从肉体上消灭乌克兰人的生活条件”。在公布判决结果的新闻发布会上,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发言人还宣布,乌克兰将通过法律途径对那些种族灭绝的死难者予以物质赔偿,甚至返还给他们当时被不合法地没收的财产。对于基辅上诉法院的审判,乌克兰总统尤先科作出了积极 反应。他肯定,这是一个 “具有标志意义的判决书”,将 “重树历史公正”[10]。不过,较之于
年 “大饥荒”的纪念活动以及宣传报道而言,这一结论性的 “审判”引起的反响总体上很小。2010 年总统大选前后,尤其是亚努科维奇就任乌克兰总统后,乌克兰 “大饥荒”问题逐渐淡化。综合上述情况不难看出,有关 “乌克兰饥荒”问题的研究有一个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最初,关于乌克兰
年饥荒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一个不幸事件,在 “改革、民主化、公开性”口号推动下,成为被揭开的苏联历史的 “空白点”,是一个历史问题。之后,西方和乌克兰的舆论与宣传不断演绎,把乌克兰饥荒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从上世纪 30 年代初遍布苏联产粮区的饥荒中剥离出来,说成是发生在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内的 “大饥荒”,是 “莫斯科政权”有意识地种族灭绝乌克兰人而造成的灾难。进入新世纪后,乌克兰政府向俄罗斯提出赔偿与道歉的要求,并要求联合国承认这是种族灭绝,使这个问题远远超出历史范畴,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和政治的高度。这个演变过程实际上也正是乌克兰与西方国家把乌克兰 “大饥荒”这一历史问题 政治化的过程。其手段可以这样概括: 先是把整体史实碎片化——把乌克兰饥荒从苏联 年饥荒的整体史实中剥离出来,只把乌克兰一个加盟共和国农业区的饥荒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披露饥荒 “真相”的过程中,下手处、着眼点均落在乌克兰,由此造出一个专有的指代名词 “大饥荒”; 二是把被碎片化的历史事实绝对化。部分乌克兰和西方的学者、政论家极力夸大乌克兰的饥荒情况,把乌克兰饥荒放大到用来取代苏联饥荒的全部事实,并把饥荒发生的原因说成是 “莫斯科政权”有意制造的,意在消灭乌克兰人,并在政治家的推动下,借助各种传播媒介用多种方式来演绎和宣传。于是,大 肆渲染另一个专有名词 “种族灭绝”或 “种族灭绝——大饥荒”。那么,一部分西方和乌克兰的学者、政治家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 实质是借历史问题发挥,把历史问题政治化。对乌克兰的一些政论家或研究者而言,其目的首先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反共、反苏宣传,这种情况在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及苏联解体之初的 90 年代尤甚。他们意图通过披露历史真相,揭开历史 “空白点”,来揭露 “斯大林主义”、苏联 “极权社会主义”的黑暗,与当时甚嚣尘上的批判斯大林、指控列宁、批判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的浪潮结合到一起,对社会主义苏联进行 “清算”; 其次是反俄。苏联解体前,对饥荒死难者的纪念活动就与乌克兰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推动了乌克兰的离心倾向。苏联解体后,在独联体内部这种思潮加重了反俄倾向,部分乌克兰政论家甚至提出要求 “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向乌克兰人民道歉,并要求俄罗斯给乌克兰饥荒的受害者以经济赔偿,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做法影响了乌俄两国关系。而对一些西方国家的政论家或者研究者而言,把乌克兰饥荒问题政治化的目的主要也有两个: 一是对苏联“极权”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批判,以加强反共宣传。在苏联后期,他们借助 “民主”、“人权”口号来推行西方的意识形态,在乌克兰加盟共和国推行西方的反苏、反共策略,借乌克兰饥荒一类的问题大加渲染苏联的民族矛盾,加剧了乌克兰的独立倾向,从而在苏联演变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苏联解体后,西方借乌克兰饥荒问题插手后苏联空间,在独联体事务上,尤其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上做文章。在一些西方国家煽动下,乌克兰屡次在欧盟会议以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
年饥荒问题,使国际社会就这一问题大体分成了两种态度: 一类是支持乌克兰,承认种族灭绝说法的。到目前,“种族灭绝说”已先后在国际上得到了十几个国家立法机构的承认。另一类是不支持 “种族灭绝”说法或者对这一问题不表态的。可以说,苏联解体前,乌克兰 “大饥荒”问题还是乌克兰流亡者或者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与苏联国家之间的事情,苏联解体后变成了乌克兰与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之间的问题。加上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参与,导致苏联时期的 “国内问题”国际化,并越来越复杂化。三、乌克兰 “大饥荒”问题的发展趋势及其警示苏联解体至今,围绕乌克兰 “大饥荒”问题,俄学界与官方做了多方面的工作。首先,自上世纪 90 年代初起,俄罗斯历史学家、档案学家以及农业问题专家就根 据中央档案馆和地方档案馆公布的各种材料、各地方的户籍档案,以及对饥荒亲历者的调查访谈,采用人口学、数据统计、口述史研究等方法,对上世纪 30 年代初的饥荒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公开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文章、专著和档案文献汇编材料[11]。这些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上世纪 30 年代初的饥荒的确是苏联人民共同经历的灾难。其次,对于乌克兰纪念 “大饥荒”死难者的各种活动,俄罗斯基本采取默认或者赞同态度。不过,对于乌克兰方面把 “大饥荒”问题政治化的做法,俄罗斯则采取了 “又打又拉”的政策: 一方面,对于各种夸大甚至歪曲历史事实的说法,俄罗斯方面予以“坚决回击”。例如,在讨论有关乌克兰 “大饥荒”问题的欧洲及联合国会议上,俄罗斯代表就曾多次表态,坚决反对通过有关 “种族灭绝”乌克兰人的决议。同时,俄罗斯领导人还在讲话中多次明确指出,乌克兰政权毫无根据地把大饥荒问题政治化,是要通过这个途径激起反俄情绪。梅德韦杰夫总统在就任之初就向乌克兰发出了不要故意歪曲历史的呼吁。2009 年 5 月 15 日,他发布第 549 号总统令提出 “成立直属俄联邦总统的委员会以反对企图篡改历史损害俄国利益”,并拟定通过法案 “反对在独联体国家——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范围内为纳粹主义、纳粹战犯及其帮凶翻案”[12],以此表明俄罗斯领导人对影响俄罗斯形象的篡改历史行为决不姑息。另一方面,俄罗斯学术界也在积极组织或参加有关上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饥荒问题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与乌克兰和西方研究者展开正面交流与学术合作。例如,俄罗斯学者先后参加了 1993 年在基辅、2003 年在意大利维琴察市召开的苏联 30 年代饥荒 60 周年和7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文章,表明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态度[13]。在俄罗斯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俄罗斯与乌克兰及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家的研究者也展开共同研究,使这一问题的研究逐渐由 “分散化”走向 “整体化”,力求达成共识。由于有关上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饥荒的事实不断澄清,在当今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以及波兰等国的研究中,学者们对饥荒的范围以及饥荒发生的原因所持观点越来越客观。如,西方研究者 R. 戴维斯和 S. 惠特克罗夫特在他们的一本专著中就明确指出,乌克兰饥荒并非是有预谋的,苏联政府曾在 1933 年春夏对饥民进行过救助。他们举出了 35 个苏共和苏联政府颁布的有关对苏联饥荒地区的灾民进行救助的决议。这些材料证明,苏联政府从 1933 年2 月初到7 月下旬共提供了 32 万吨谷物用于救灾,其中向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和库班河地区下拨了 26. 47 万吨,向所有其他地区下拨 5. 53 万吨,从而以事实反驳了种族灭绝乌克兰人的说法[14]。在乌克兰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内,学术界有关这一问题的交流与共同认识也越来越多[15]。中国学界自苏联解体后才开始研究有关苏联上世纪 30 年代初的饥荒问题,进入新世纪前后,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16]。不过,其中的一部分成果是把乌克兰 “大饥荒”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来分析的,这就把上世纪 30 年代初发生在苏联各产粮区的饥荒这个整体事实割裂开来,不自觉地陷入到西方的意识形态语境中。在了解乌克兰饥荒问题的来龙去脉之后,中国研究者应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立场。首先,全面客观地揭示历史真相。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苏联时代掩盖事实真相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也使历史问题在被揭开后更加复杂。作为历史研究者,有责任向公众揭示历史真相。如当代俄罗斯历史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茹科夫所说: “任何时候都应该知道历史真相是什么。任何一个错误如果把它放大,那么它就不是真相,这是对历史不负责的态度。”[17]不过,揭示历史真相应该客观全面,用事实和材料说话。苏联饥荒的真相最早是从乌克兰开始揭示的。在早期,当人们没有掌握足够的事实材料时,对乌克兰饥荒的认识有可能取代对整个苏联饥荒的认识。不过,随着历史的面纱逐步揭开,苏联饥荒的完整画面逐渐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在这个时候,如果研究者仍然坚持把乌克兰一个地区的饥荒与整个苏联饥荒割裂开来,把历史事实碎片化,就违背了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在此,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的历史观或许更有启示: “我们不应当把任何历史的开端看成一种绝对的开端,也不应当 用一种简单化的方式去设想各个时期……对历史的每一次思索在思索的当时永远是足够的,而对后来则永远是不够的。”[18]其次,历史问题不能过度政治化。历史研究具有知古鉴今的作用,澄清历史事实,汲取其中的教训,警示后人,是历史研究的任务。但如果把历史事实与当代政治结合到一起,把历史问题变成政治的工具,甚至变成一些国家干预他国内政、挑唆别国关系的工具,那么这个历史问题就可能永远为政治所左右,只要有政治需要,就会被提起。苏联解体前,西方借乌克兰 “大饥荒”问题插手苏联内部事务,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一同推动乌克兰脱离联盟。苏联解体后,这个问题又成为西方插手乌克兰和俄罗斯关系的一个借口,只要乌俄双方不能达成共识,西方就有可能借此干预两国关系。对此,中国研究者需要有明确的认识和坚决的态度,在澄清历史事实的过程中,一定要认清历史问题政治化的实质,避免人云亦云,夸大甚至绝对化历史事实。尤其在牵涉到民族地区的历史问题上,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警惕西方的意识形态陷阱。基金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1 年重点课题 “苏联
年饥荒问题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注释:[1]Редакция. В. В. Кондрашин. 0и,д. Голод в СССР 1929 - 1934. Документы. Том первый. 1929 - июль 1932. книга1. 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фонд,ДЕМОКРАТИЯ. 2011. с. 10.[2]注: 当时西乌克兰还没有并入苏联,本文所指的乌克兰主要是东乌克兰和南乌克兰地区。[3]Robert Conquest,Harvest of Sorrows: Soviet Collectivization and theTerror Fami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86,pp306 - 307.[4]这个数字是由乌克兰国家科学院 “普杜希”人口与社会学研究所经过调查得出的。Киевский суд призналИ. Сталина виновным,http: / /top. rbc. ru /society /14 /01 /. shtml. .[5]Александр Шубин. 10 мифов советской страны,Москва“ЯУЗА”“ЭКСМО”,2007. с. 199; Елена Лория. Люди у нас такие голодные,что даже едят дохлую конину——“Известия" публикуют документы из архивов ФСБ о жертвах голодомора 1930 - х годов в СССР. Известия. 24 ноября 2006.[6]Редакция. В. В. Кондрашин,и,д. Голод в СССР 1929 - 1934. Документы. Том первый. 1929 - - июль 1932.книга1. 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фонд,ДЕМОКРАТИЯ. 2011. с. 7.[7]Станислав Кульчицкий. … о голодевУкраине 1932 - 1933 годов. День,20 октября 2005.[8] 这是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 В. П. 科兹洛夫的说法。见 Редакция В. В. Кондрашин. и,д. Голод в СССР 1929 -1934. Документы. Том первый. 1929 - июль 1932. книга1. 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фонд,ДЕМОКРАТИЯ. 2011.с. 5.[9]Станислав Кульчицкий. …о голодевУкраине 1932 - 1933 годов. День,20 октября 2005.[10]Киевский суд признал И. Сталина виновным,http: / /top. rbc. ru /society /14 /01 /. shtml. .[11]如,俄罗斯科学院的 В. 达尼洛夫研究员、А. 舒宾研究员主要从
年饥荒的总体情况以及发生原因上进行了研究,俄罗斯国立奔萨师范大学 В. 康德拉申教授则对上世纪 30 年代初伏尔加河流域、顿河、库班河流域等地方的饥荒情况进行了专门研究。他们的相关成果如 Под ред. В. Данилова,Р. Маннинг,Л. Виолы. Трагедия советской деревни. Коллективизация и раскулачивание. 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 в 5 томах. 1927 - 1939. Москва. РОССПЭН. 1999 - 2006гг; Александр Шубин. 10 мифов советской страны,Москва “ЯУЗА” “ЭКСМО”,2007; Кондрашин Виктор Викторович. Голод 1932 - 1933 годов: Трагед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деревне. Москва. РОССПЭН. 2008; Редакция В. В. Кондрашин. и, д. Голод в СССР 1929 -1934. Документы. Том первый. 1929 - июль 1932. книга1. Москв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фонд,ДЕМОКРАТИЯ. 2011. 等等。[12]http://txt. newsru. com / russia /19may2009 / historycommiss. html. 11: 32; 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20. 05. 2009.[13]Кондрашин Виктор Викторович. Голод 1932 - 1933 годов: Трагед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деревне. Москва. РОССПЭН.2008. cc. 12 - 13.[14]Davies R. W. and Stephen G. Wheatcroft. The years of hunger: soviet agriculture,1931 - 1933. Palgrave Macmillan,2004. 转引自 Кондрашин Виктор Викторович. Голод 1932 - 1933 годов: Трагед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деревне.Москва. РОССПЭН. 2008. c. 19.[15]Редакция В. В. Кондрашин. и,д. Голод в СССР 1929 - 1934. Документы. Том первый. 1929 - июль 1932.книга1. 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фонд,ДЕМОКРАТИЯ. 2011. с. 12.[16]主要成果有: 胡昊: 《苏联 1932 -1933 年饥荒原因探究》,载《唐都学刊》1994 年第 2 期; 顾志红:《浅析苏联乌克兰地区 1932 年大饥荒的原因》,载《外国问题研究》1998 年第 3 期; 连小刚: 《1932 -1933 年乌克兰大饥荒研究》,苏州科技学院 2009 年硕士毕业论文; 顾志红: 《20 世纪 30 年代乌克兰大饥荒的原因是什么?》,载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 101 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新华出版社 2010 年版; 谭继军: 《试析苏联特殊移民的饥饿现象》,载《俄罗斯研究》2004 年第 1 期; 李燕: 《苏联 1932 -1933 年饥荒问题研究综述》,载《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第 6 期; 李燕、王丽敏: 《斯大林有没有制造饥荒—对斯大林在苏联 1932 - 1933 年饥荒中责任的探讨》,载《俄罗斯研究》2008 年第 6 期; 吕卉: 《苏联 1932 -1933 年“大饥荒"始末新探》,载《北方论丛》2009 年第 4 期。[17]俄罗斯社会大学校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茹科夫谈当前俄罗斯历史问题,载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 年第2 期 。[18][意] 贝奈戴托·克罗齐: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159—160 页。
德俄历史上传统关系不错的,好过德法关系貌似沙俄最强大的时期也是一个德国女人创造的吧?凭什么说俄德世代是世仇?二战结束后英国等国坚决支持将德国瓜分成拿破仑时期,可是苏联却拒绝,者考虑到利益问题,但是他难道不怕德国崛起对他的威胁吗?而且貌似苏德战争前苏德的关系要好于德国和西欧很多,很多人都学德语。这种情景那些苏联老兵可以作证。再说了,当初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不是支持纳粹就是反对纳粹,纳粹来打苏联苏联反对纳粹这自然合理。前几个月的投票结果也有百分之17的人认为德国是苏联的朋友吧?凭什么喜欢苏联就不能喜欢德国?凭什么喜欢德国就不能喜欢苏联?正因为德国给苏联威慑,苏联战胜了德国,所以双方才有互相学习的地方,这难道有错吗?为什么那些人讨厌俄罗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苏维埃证券刚刚建立,德军攻势太猛,没办法,于是苏联就把欧洲的面包篮乌克兰割让给了德国,一战德国战败后才收了回来自己有多得到了土地。但是这对乌克兰人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形容的。因为建立苏维埃政权,与白匪军作战,乌克兰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对抗NAZI德军,死了2400W人中,由于乌克兰几乎与当时的德国占领区接壤了,所以乌克兰正面接触NAZI先锋部队,光是个二战苏军的乌克兰军人就死了800W人。可后来宣传的时候,却是莫斯科北京里面的中俄好朋友,是俄罗斯战胜了 NAZI,这无疑大大伤害了乌克兰人的民族感情。虽然是执行社会主义国家,不过究竟实施的怎么样,我们也不清楚。由于乌克兰位于欧洲与俄罗斯接壤的中部地区,是个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区域,乌克兰人也看到自己饿死了的600W人,虽然哈萨克人根俄罗斯人都饿死了不少,不过西啊化问题也随着苏联国力衰弱,造船业苏联需要乌克兰来生产,乌克兰人就认为他自己离开了俄罗斯照样潇洒,而反倒是俄罗斯离不开他。乌克兰拆除列宁的雕像自然少不了世人的唾骂。现在的俄罗斯,国力如何大家有目共睹,吃着苏联的老本,不少科学家还被中国给买了过来。而且昔日的面包篮中的人连饭都吃不抱,虽然沙俄时期乌克兰是产粮区,粮食出口国,但是右派因素,乌克兰人把这一切都怪俄罗斯。
点击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希特勒与裸体德国女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