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畅的意思和随心所欲是什么意思的意思。

解释“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一句的意思是_百度知道
解释“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一句的意思是
提问者采纳
那七个人经常在竹林中聚会,随心所欲的畅饮美酒,所以世人称他们做“竹林七贤”
七位中你最欣赏谁么,为什么、
最欣赏阮籍,觉得他潇洒不羁、不拘礼法,大有魏晋之风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世谓竹林七贤,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成为“竹林七贤”、山涛,也非真有什么“竹林”、向秀。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东晋初年。据陈寅恪先生考,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肆意酣畅,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西晋末年,嵇康、神话等手法、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阮籍魏正始年间(240-249)、刘伶,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比附内典,加于“七贤”之上,乃取天竺“竹林”之名、象征。“竹林”既非地名,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
七位中你最欣赏谁么,为什么
那七个人经常在竹林中聚会,随心所欲的畅饮美酒,所以世人称他们做“竹林七贤”
那个七人常在竹林中聚会 随心所欲的畅饮美酒 所以世人叫他们林竹七贤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竹林七贤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从随心所欲到从心所欲,从为所欲为到有所不为
从随心所欲到从心所欲,从为所欲为到有所不为
日 星期四 11:22 A.M.
去除了外部就剩下内部,去除了内部就剩下灵魂。人生仅有一次的,我想
我们都该用心的经过。
人生需要我们选择的时候太多了,如果那个人可以随心所欲的去选择,那他应该是很理智很睿智很聪明并且很狡猾的一个人。
其实即便是成功的标准多种多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无论你采用什么标准,还要看这个标准是从何而来的,是从外界选取的,还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所有外界的标准不过是一种谎言而已,只有向自己的内心中去寻找,寻找内在的标准,才是真正的成功。
一辈子,有时候很短,所以我们都不要浪费时光在争吵和计较里。幸福的生活,便是最好的诠释。
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勇于放弃一些东西,这个世界没有公正之处,你也永远得不到两全之计.若要自由,就得牺牲安全;若要闲散,就不能获得成功;若要愉悦,就无须计较身边的人给予的态度;若要行走,就得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
&美好的事物不可能一直在发生,总是有终结的时候,就像叶子这样不愿长大的小孩,总会在那一瞬间一刹那,经历某种过程后长大.命运的轮回日复一日地旋转,而我们的生活却不能一直重复,停在原地.我愿意在无论何时,都保持一个快乐的心,单纯的想法和幼稚的爱好。孩子的心灵与眼睛是最美好单纯干净的。
像生活一样琐碎,像生命一样偶然。她把自己借给了他人,而自己却埋头于自己,我们对于我们真正想过的生活到底有多大控制力?
出门其实最重要的是勇气,当你决定要去的时候,就什么都无法阻止你。无论是否为了爱,都应该趁着年轻,走出去看看。
相互对立的两种自由,一种是积极的自由,一种是消极的自由。真正的自由只能是外在世界的客观事实,即“免于他人的强制”。自由并不是指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自己不想干什么能够不干什么。也就是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有权利不干我们不想干的事情。
成功和幸福都是很主观很个性化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获得成功和幸福。成功的标准不应该是单一的,应该由每个人自己来决定,这样才可能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功。
在“内心自由”与“外在自由”的对立中,前者属于个人精神领域,后者属于社会公共空间。因此,对前一种自由的追求,在公共空间的视角下看,是没什么意义的。而正是后一种对自由的追求,才可能导致社会的变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
生活很沉闷,但不是我的错。我想我们总是要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负责。我们是自由的。我举手——我有责任;我转头——我有责任;我不高兴——我有责任;我抽烟——我有责任:我闭上眼睛——我有责任。即使我忘了我有责任,可我仍有责任。我想告诉你是无处可逃的,凡事都是好的,你需要的是仅仅对某事产生兴趣。毕竟,东西就是它们本身,消息就是消息,盘子就是盘子,男人就是男人,还有生活就是生活。
人生最酣畅淋漓的事莫过于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了。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貌似贬义,实则褒义词。
人生一世,如过眼烟云,如果生活在他人的意愿,或是现实的压迫中不能自己,那不是每天都在活生生地上演着悲剧吗?
人的本性是渴望放任自由的,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即是所谓“不变初衷”。
人活在世上,关键是自己心要正,也就是心理要成熟,方向性问题解决了,那就大胆地去随好了!“欲”看似主观的东西,有些人甚至“谈欲色变”,比如:贪欲、权利欲、情欲等等;如果能够将随心所欲转化为普度众生的宏愿和爱欲,让世界多一些和谐与安宁,我们的行为就没有任何阻碍了。
能做到随心所欲,说明了一个人的成熟和有积极的价值观,能处理好本心和外界的关系,另外,还说明一个人有一定社会和经济基础了,没点底子,随心所欲得了吗?
法律、道义、伦理是针对那些不守规则的人而设立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物我相忘、天人合一、这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美妙境界,也是人性的最大释放。带着镣铐的跳舞是美丽的,有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说起词语的演变,不能不让人想起雅俗共赏、贫富同用、妇孺皆知的成语“随心所欲”。随心所欲来自论语的一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矩”,是说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又称曲尺,后引伸为界限、规矩、约束、规则、法度,用以约束人的行为。原意是说,人活到了七十,就达到了“随心所欲地行事”也“不逾越规矩”了。这表明人生修炼成功,达到了一定境界,是“从心所欲”的积极说法,或主动的说法,是真正的“从心所欲”,是老夫子的本意。消极的或被动的说法是,只有“不逾矩”,才可以“从心所欲”,意即“欲”须在“矩”中,方可“从心”,不然心要从“矩”的。二者的共性是“不逾矩”,前者是随心所欲的不逾矩,后者是不逾矩的随心所欲。
 如今,私欲膨胀,从心所欲的前提似乎失传了,“不逾矩”被遗忘甚至丢弃,代之而起的只是随心所欲,并且为所欲为,甚至恣意妄为。夫子若在,定会再次打出“克己复礼”大旗的。
 人,生而有欲,欲是主观意识,是随意,是无拘无束,是“自由”。社会,为保证正常运行,需要“矩”,矩是做人规则,是规范,是约束,是限制。矩,于社会是稳定,于个人则是“不自由”。
 显然,“欲”与“矩”是对立的,而人生恰恰是在这个矛盾对立中适应着,修炼着,生活着。开始,初级阶段,是接受约束,适应规矩,被动的甚至是消极的循规蹈矩,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生活在必然王国中,即在不逾矩前提下的从心所欲。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从心所欲之欲与不逾矩之矩的协调统一。二者融为一体,是对矩的接纳而不感到压抑,更不认为矩是枷锁,是悦纳而感到无拘无束的不逾矩,是由消极到积极、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这已不只是循规蹈矩的不逾矩,而是不失自我,不失个性,从而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的不逾矩,是潇洒自如而又合于矩的境界。是享受充分的自由而不是自由主义的阶段。这是欲与矩的和谐,从“接纳”到“悦纳”的提升,是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与统一,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跃升,是主客观的高度统一、和谐、自由的境界,这就是夫子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也可以说是“七十”而悟出的既“从心所欲”又“不逾矩”的道理与修炼出的境界。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无主见的人,与世无争的人,甚至是圆滑世故、言虚行伪的人,似乎也不逾矩,但前者为“愚”(无主见,无思想),后者为“伪”,不在此例。
 当然,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人,也不逾矩,这些人是从矩所须,而心之所欲甚少。这是不逾矩的初级阶段,是在不逾矩的前提下的从心所欲。
 另外,清心寡欲者,乃受戒持斋,不动凡心的修炼中人,戒即律,亦即矩。
 其实,按着欲与矩的关系,可把人分成三种:一,原始阶段型,是动物的本能式的“为所欲为”,或是极端自私式的“恣意妄为”,或说是缺失道德“自律”,此时的矩则是法律“他律”,矩在约束着欲,“逾矩”之“欲”是要受“矩”的惩罚的;二,初级阶段型,“不逾矩”的“从心所欲”,或说是循规蹈矩,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即适应社会过程,是对矩的适应,是人性化的表现,是必然王国阶段;三,高级阶段型,是个人融入社会,是个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是真正的从心所欲的不逾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自由王国阶段。
 夫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夫子是圣人,圣人尚且终生孜孜不倦才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我等凡夫俗子,草根一族,竟侈谈随心所欲且避而不谈不逾矩,岂不汗颜!
 事物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欲与矩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欲与矩也要与时俱进,在新的更高的水平上达到新的和谐。这是动态的和谐,更高级的和谐,这是真正进入了欲的自由王国。为此,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道德修养,随时调整心态。做到世事洞明,凡所为之事必得心应手,却又从不违规越矩;一切从心所欲,又从理行事;一切从心所欲,充分享受着自由,又从不逾矩;是从不逾矩到欲与矩的和谐;欲在享受着矩,矩在保障着欲。人之所想所为,不是小心翼翼,而是优哉游哉,但这一切却又都在矩中。此即夫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修养之最高境界,且亦为夫子教诲之真谛。
 附注:“从心所欲”的另一出处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从心所欲,顺理而行”,显然“不逾矩”与“顺理而行”其意相通。
  ——什么都很好
  ——但是没什么意思
  ——生活很沉闷,但不是我的错
  ——我想我们总是要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负责。我们是自由的。
   我举手——我有责任;
   我转头——我有责任;
   我不高兴——我有责任;
   我抽烟——我有责任;
   我闭上眼睛——我有责任;
   即使我忘了我有责任,可我仍有责任。
   我想告诉你是无处可逃的。凡事都是好的,你需要的仅仅是对某事产生兴趣。毕竟,东西就是他们本身。
   消息就是消息,盘子就是盘子,男人就是男人。
   还有生活就是生活。
  ——突然间我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我常常出现这种状况:我知道我想说什么了,我在想那是不是我所想的,但就当要说的时候,我就说不出来了。
  ——是的,当然。你读过《三个火枪手》吗?
  ——我看过电影。为什么?
  ——因为,Porthos——这已经是20年后了——Porthos,高大,强壮,有点傻。他一生中从没思考。他必须把一枚炸弹安置在一个地窖来炸掉它。他做了,他安放了炸弹,点了导火线,当然了,然后他跑走了。可突然间他开始思考,怎么样?怎么才能在迈一只脚前先迈另一只脚?你一定也会考虑那个问题的。所以他停了下来。不能继续前行,炸弹爆炸了,地窖塌了下来,他用他的肩膀去顶。可一天后,或许是两天,他就被压死了。他第一次考虑事情就害死了他。
  ——你为什么跟我说这个故事?
  ——没什么,就是说说而已
  ——人为什么总是必须交谈?人不应该常常交谈,而应活在沉默中。说得越多,话意味着更少。
  ——也许吧,可有人能做到吗?
  ——我不知道。
  ——我发现我们生存离不开交谈。
  ——我想离开交谈地活着。
  ——是的,那应该不错,不是吗?像更爱彼此一样,但是不可能。
  ——但为什么?话应该表示一个人正好想要说什么。
   他们背叛了我们?
  ——但我们也背叛了他们。
一个人应该能表达自己,它已经被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试想:像柏拉图那样的人,还是能理解的,但是他的东西是2,500年前的。没人真得懂那些语言,至少,不准确。然而某些事情通过了,因此我们应该能表达自己。我们应该能。
  ——我们为什么必须要呢?相互了解?
  ——我们必须思考,思考使我们需要说话,没有其他的方式去想了。为了沟通,人必须交谈;那就是我们的人生。
  ——是的,但很艰苦。我认为生活应该是轻松的。你说的《三个火枪手》会是个好故事,但它不是。
  ——是的,但它是个指针。我相信,只有当一个人暂时已经放弃生命时,才学得好交谈,那就是代价。
  ——那么,说话是致命的?
  ——说话是几乎关系到生命复苏的。说话是来自当一个人不说话时的另一个生命。那么,生活在对话中,人必须无声的通过生命的死亡。我可能没说清楚,但有一种禁欲主义的规章是阻止人交谈得好,直到有人能超然于世。
  ——是人每天的生活不能……我不知道。
  ——超然于世。
我们平衡,那是为什么我们从静默到谈话。我们在两者间徘徊,因为这是生活的运动,从每天的生活中提高的人我们说他们是优秀的。想想人生,但这生活预示着人每天都在被谋杀,很基本的生活。
  ——那想和说是同样的事情吗?
  ——我是这么认为的。柏拉图也这么说;这是个老的观念:人不能从说的话中分辨出思想,想法的瞬间只能通过话来抓住.
  ——所以就有人说话并冒着说谎的风险?(谎言也是我们寻求的一部分,错误和谎言是极其相似的。)
  ——我所指的并不是普通的谎言。就像本来我答应你明天会来,可是没来,是因为我不想来,你知道的,那些都是套话。但一句精妙的谎言与错误还是有少许不同的。找来找去还是不能从中找到真的话,那就是你为什么不明白你要说什么,你担心找不到真话。这就是解释。
  ——那人怎么才能确定找到了真话?
  ——必须靠实践,需要努力。人一定会用正确的方式说话的,不去受到伤害。说他不得不说的,做他不得不做的,来远离伤害。
  ——人一定会尽力表现得真诚。
   有人这么对我说:“凡事中皆有对的成分,即便在错误中。”
  ——那是对的。在17世纪的时候法国人并没意识到。他们认为人能避免犯错,更有甚者,认为人能一直活在真相之中。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德国的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说过:让我们回归生命的本质,让我们明白只有认清了错误才可获知真相。
  ——你对爱有何看法?
  ——那是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莱布尼兹提出了随机性的概念,随机真相和必要真相构成了生活。德国的哲学家给我们揭示了,在生命中,人只考虑生命的劳苦和错误,那人定会设法应付真相。
  ——爱不应该是这唯一的真相吗?
  ——那么看来,爱应该会总是真的。
你知道任何马上知道他所爱为何的人吗?不。当你20岁的时候你不知道。你所知的都是些零碎的东西,你会武断地做选择,你的“我爱”是不纯的事务。但要完全的去爱你所爱的,你需要成熟——意思是探求。这就是生命真谛。
   那就是为什么爱就是个解决的办法,如果那是真的话。
幸福之门自己寻
《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过一天,少一天;过一天,乐一天;过一天,赚一天。
二、幸福不会敲门来找你,快乐也不能从天而降,幸福靠自己努力营造,快乐要千方百计去寻找,幸福和快乐是一种感觉和感受,关键在于心态。
三、金钱不要看得太重,更不必斤斤计较,一旦看开了,那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有人需要你帮助,慷慨解囊就是一大乐趣,如果花钱能买到健康和快乐,何乐而不为!如果花钱能让你悠闲自在,也值!明白人能挣会花,善待自己。
四、金钱是子女的,地位是暂时的,荣誉是过去的,健康是自己的。
五、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限的,子女对父母的爱是有限的;子女有病,父母揪心,父母有病,子女能问问就知足了;子女花父母钱,理直气壮,父母花子女的钱,就不那么容易;父母的家也是子女的家,子女的家可不是父母的家。明白人把对子女的付出视为义务和乐趣,不图回报,不明白的人总想让子女回报,其实是自寻烦恼。
六、养病指望谁。指望子女?久病床前无孝子。指望老伴?自顾不暇,无能为力,还是指望钱吧,只有花钱才能养病。
七、对于已得到的,人们往往忽视它;对于得不到的,往往想得太美!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全在于怎样欣赏,明白人十分珍惜和欣赏已得到的,并不断地发现他的意义,使生活不断充实和快乐。
八、生活充满感激和欣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与人为善,乐于付出,助人为乐;培养多种爱好,乐此不疲,自得其乐。遇事以平静的心态去对待,这样就会永远拥有快乐的心情,有了快乐的心情,就拥有了健康。
九、平平淡淡才是真。高官厚禄,地位显赫,是少数;平民百姓才是多数。少数人未必都幸福,多数人未必不幸福;多数望着少数,不必自卑。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就行,何况大家都一样,最终的归宿都要回归自然;其实高官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高兴就是快乐,快乐就是幸福。
十、寻乐、交友:晚年生活应该多层面、多元化,丰富多彩,友情能滋润老年生活,使你不会感到孤独,而且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十一、夫妻子女间要学会欣赏、尊重、沟通、理解、包容、付出,你做到了就会幸福、快乐。
十二、人生大半辈子为事业、为父母、为家庭、为子女而忙碌、活得很累。如今剩余时间不多了,该为自己好好活一把啦!怎么开心就怎么过,做你想做和愿意做的事,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因为我们不是为别人的好恶而活,我们是为自己而活!
十三、一个人对痛苦的承受、忍耐、排解和消除,最终还要靠自己。时间是最好的医生,关键还是在这段时间里你选择怎么个活法。
十四、如果你尽了最大努力仍改变不了不满和目前的现状,那就顺其自然吧!这也许是一种解脱。凡事强求不得,强扭的瓜不甜。
十五、坦然面对死亡。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当死神抓住你不放时,你需坦然面对、笑傲死亡!请相信:那个世界同样精彩!
从心所欲,不逾矩
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终于开始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生活,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作......
&从心所欲,率性而行!
  儒学分内圣外王两大领域。内圣学是为己、返已之学,是关于个体生命如何安身立命的心性之学和道德之学。
  宋明理学是内圣学的高潮和主峰。理学门派众多,见解各异,学说纷繁,但最终目的,归根结柢,两个字而已:见性,再加两个字:明心(明心见性,同义重复)。此乃人生首要的、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根本不抓住,生命就没有根,灵魂就没有家,一切知识才华学问追求就没有头脑。
  子曰:“吾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是孔子描述过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或曰道德智慧发展轨迹的很著名的一段话。从心所欲的心,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性,异名同质。《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说性由天赋予,循本性而行自然合乎天道。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人生追求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是他经过志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阶段和和状态之后,直到七十岁才达到的境界。相当于佛教中“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华严境界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世人的心性大都受环境影响,被物欲所污,遭邪念所遮,被妄识所蔽,所谓从心所欲,从的不是真正的本心而是习心,所谓率性而为,率的不是纯粹的自性而是习性。便是英雄豪士,心性不纯,一旦随心率性,难免逾矩悖道,一般世俗之人,心性中充满了妄识邪欲,哪有资格讲什么从心所欲率性而行?
  对于本心与习心(或曰本性与习性),打通了佛儒两家的熊十力认识最为透彻。他认为,本心人人具有,但一般人很容易受到了外界无量无边的的习气污染而成为"习心"。成德成圣的唯一途径就是返回"本心"的本然状态,从而解除染习的蔽障,即"断染成净".使"欲皆从理"(详熊氏《新唯识论》)。
  要"断染成净"、使"欲皆从理",只有少数上智上根之人可以通过自我修养而达成,绝大多数中性之民则有赖于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故此,公平的惩恶机制与合理的导善教育各有所需,侧重于道德修养的内圣学与侧重于制度建设的外王学缺一不可。
 世人熙熙攘攘,到远方、到上帝那儿、到虚无飘渺的彼岸去寻找自我,寻找生命之根、灵魂之家和人生之寄托,仿佛骑驴觅驴,终究梦中寻梦。
  儒家内圣学强调“返己”,返到粹然至善的良能良知之心,从心所欲,自然一切不逾矩;返到毫无渣滓的本然至善之性,率性而行,自然一切合乎道。
  那是圣贤气象,天地境界。有了那样的气象,到了那样的境界,人的心理从必然王国进臻于自由王国,自我生命价值和自然宇宙价值圆融统一,从此可以真正地无惑、无惧、无忧、无往而不自在、无入而不自得矣。
悟,方可从心所欲
一说起“悟”这个字,很容易让人想起佛学,诺畦最早熟悉且喜欢这个字,乃是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那开始的。其实,“悟”就是理解,明白,觉醒的意思。醒悟、领悟、感悟、觉悟、大彻大悟都是这个意思。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诺畦在这里有意隐去“不逾矩”三个字,是因为诺畦不怎么欣赏在从心所欲之后,还要“带着镣铐跳舞”。诺畦也并非想篡改古人的名句,而是想突出文章的主题,强调悟和从心所欲。诺畦现在已到了耳顺之年,已经可以从心所欲。呵。。。。。。不是诺畦想超越古人,超越孔老夫子。而是说,一个人无论你年龄大小,只要对入世和出世能有所悟,那么你就一定可以从心所欲了。
人生有迹,岁月无痕。鸟飞天外山如叶,人到云中海似杯。人,只有经历过方可能有所悟。不是说“胆大靠吓,力大靠压”么!谁都不可能生来就是勇士和成功者。正如唐朝诗人元稹所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虽然原意是说的爱情,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怀念和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他动情的女子了。但它也揭示了人生的一个基本哲学:只有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才会不被别处的水再吸引;看过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的人,才会不被别处的云所迷惑。只有经历过了复杂的、残酷的、重大的场面后的人,眼界才可以开阔,才可以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诺畦理解这就是“悟”。
“悟”的第一表现应该是忘记过去。忘记过去,首先是要敢于正视过去,过去是完成时,就是已经完成了的事情,许多人退了下来后所以会失落,就是没有悟出这层关系。无论你过去位置有多高,权力有多大,荣誉有多显赫,那都是过去了的事情。诺畦退休后,有许多老领导、老同学、老朋友希望诺畦再做点什么。诺畦回答:只可以做参而不谋,顾而不问的事情。忘记过去实质是种放弃,放弃不仅仅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智慧和勇气,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你过去可能被前呼后拥,但这不可以成为永远。因为你曾经握在手里的,不一定就是你真正拥有的,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觉的放弃。否则你就会被以后的门可罗雀所悲伤,为夕阳易逝而叹息,为时过境迁而烦恼,是不是?明白的人懂的放弃,真情的人懂的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悟”,就是将人生之旅升华出安静超脱的状态。要明白:在你拥有的时候,你也许正在失去,而在你放弃的时候,你也许又在重新获得拥有。世间万事万物,跌宕起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没有绝对的能力去把握它,所以不要去刻意追逐与拥有,否则就很难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因此,你不要管红尘世俗的生活如何变迁,不要管过去和现实起伏有多大,也不要管失去的东西有多重,握在手中的东西有多轻,只要你悟明白了,你就可以超然以对,快乐人生。
“悟”的第二表现应该是忘记年龄。敢于承认老,正视老也是一种勇气和睿智。年龄只是生命的刻度,它对人生成败并不起决定作用。不管你想不想它,也不管对谁,它都一视同仁。诺畦非常欣赏诗人、作家任彦芳的态度。任老写到:“六十花甲子,人生大循环。旧我已逝去,新我方开端。万事皆看透,一切顺自然。名利身外物,无欲心自宽。再造辉煌日,重写青春篇”。在他七十岁时又写到:“人唤七十翁,我称十岁童。除去一花甲,越活越年轻”。任老认为:人生是从六十岁开始的,人生应该按两个甲子来计算,第一个甲子是人生的体验阶段,第二个甲子才是人生真正开始的阶段。可见,忘记年龄,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人们可因淡泊名利而忘记年龄,也可因看透人生而忘记年龄,更可因任老这样正视年龄而忘记年龄。但不管哪种情况,都可使你更好地享受人生,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记得罗兰经典作品集里曾经有那么一句话:“欣赏你目前的环境,爱你目前的生活,在无意义之中去找意义,在枯燥之中去找趣味。世间许多事情,都由我们自己的看法如何而决定它是好是坏,是有希望还是没有希望”。“悟”,诺畦理解就是理顺你对人生的看法。
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所欲为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要能修身修到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别人都在做,自己却硬是不做才算到了家。所以谈到伦理不该总谈什么事该做,该谈的是不对的事绝不做的判断与执著。但要做到这一个境界,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的判断与强烈的自律之心。有可以做的有不能做的
可以干的事一定要干,不能干的事一定不要干。
意思是:有些事是必须得做的,有些事是必然不能做的。
做该做的,不该做的一定不做!
该干的好好干,不该干的绝对不要干!
为所欲为也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治国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勤奋的老黄牛精神固然须给以尊重,但上升到“治”一层来,就得另外评价了,勤奋不见得有益事功,这是勿庸置疑的。应该勤奋的时候是要勤奋,不应该勤奋的地方,还真勤奋不得。此之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老子说:“无为无不为”。什么也不做,就什么也做了。这也有点太消极了。放任的结果是萧敷艾荣,小荆棘丛疯长可以挤得乔木无生存的营养。&&&&&&&&&&&&&&&&&&&&&&&&&&&&&
谈“无为而治”思想的人都喜欢拿汉代曾参的事迹来做例子。曾参日饮醇酒无为而治,其实还是有所为的。汉惠帝质问曾参时,曾参答道:“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萧何之“为”在先,曾参守萧何之为而为也。时势所限,曾参不改萧何之法,是“不为”。
明赵豫为松江府太守,每见讼者非急事,则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故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这个“松江太守明日来”的典故,体现了古代的息讼思想。赵太守能取得有口皆碑的政绩,也不是简单的“无为”,而是恰当的用好了“有为有不为”。当天不予处理,是“不为”;喻之曰“明日来”,这是“有所为”。
&&&&&&&&&&&&&&&&&&&&&&&&&&&&&&&&&&&
至于谈到现代,上世纪我们国家搞改革开放,经济特区放宽各项政策,一时开发区如雨后春笋。放宽是一种“不为”,但没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经济软着陆”政策,只怕中国也在九十年代后期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中泥足深陷。这个“经济软着陆”,就是“有所为”。
游戏论坛上,灌水现象是普遍可见的。同样是一二几个字的灌水帖,有时顶起了一个落到了后面的精华帖,这就不用急着去删除了,这时可以“不为”;若反之,顶起一些意义不大的水帖,这时就要“有为”了。可见论坛上,也不能一律的“无为”。
难以把握的这“不为”与“有为”之间的尺度。刘备说“弗以恶小而为之,弗以善小而不为”。呵呵,这话似乎深深悟到了非线性的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场龙卷风。“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现象,警戒我们要从小善做起。问题是,何为“善”,又何为“恶”呢?
标准及标准的标准不知道在哪,我们还是只有无可奈何的从自己的善恶标准出发。
所见有限,尽力而已。回到那句话:
有所为,有所不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酣畅淋漓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