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一带一路 改革开放”建设中的改革开放

每日更新优质问题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
中国福建政府网“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福建发展”专访
日(星期二)10时,福建省外事办王天明副主任接受中国福建政府网专访,就“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福建发展”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欢迎网民踊跃提问,积极参与!
嘉&&宾:福建省外事办王天明副主任
时&&间: 10:00:00
[王副主任]&& 10:57:00
感谢各位网友长期以来对我省外事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再见!
[主持人]&& 10:55:00
今天,王副主任为我们解读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背景、意义和内涵,阐释了福建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思路,同时也介绍了省外办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举措。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访谈就要告一段落了。感谢王副主任,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和参与。再会!
[王副主任]&& 10:52:00
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拟邀请“海丝”沿线国家的主要城市及国内“海丝”沿线城市参加,将来可考虑吸纳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等国家的相关城市加入。通过召开城市联盟年会、经贸合作峰会、市长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加强“海丝”沿线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城市联盟秘书处拟设在泉州,活动场所由地方政府提供,筹备所需资金拟申请国家项目基金支持。
  设立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复兴泉州古城古港“海丝”文化活力,发挥泉州“海丝”多元宗教、民族文化遗产遗存丰富的有利条件,整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学术机构相关资源,在泉州设立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推动“海丝”文化的专题学术研究,更好地传承、保护、诠释和开发“海丝”文化遗产,打造“海丝”文化交流品牌。
  在“海丝”沿线国家设立经济合作产业园。发挥泉州的产业优势,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在经济、贸易、能源、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石油化工、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和滨海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特别是APEC商务旅行卡持有者到“海丝”沿线国家发展,实现产业转移升级。
[王副主任]&& 10:50:00
可以。刚才和网友交流中所提到的项目是我们下一步工作中的部分内容。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开展以下工作:
  启航“海丝友好之船”。我办拟同有实力的一级旅游企业合作,在外交部和全国友协支持下,用商业邮轮搭载有我省社会多界别代表和企业家参加的友好之船,从厦门启航,沿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线路,巡航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斯里兰卡、泰国、文莱等国,开展考察、交流、联欢等活动,增进与东盟有关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体现“亲、诚、惠、容”理念,推动今后的友好、务实合作,为南海成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书写新篇章。该项目已向外交部汇报,并拟申请第2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
  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外交部支持下,拟于2015年3月,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我省泉州市,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规模150人左右。研讨会以“跨越海洋的交流与合作”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与东盟10国的政治往来、经济交流、文化传播对当今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重要借鉴意义,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合作新领域的启示,为下一步“海丝”申遗作铺垫。
[主持人]&& 10:49:00
从王副主任与网友的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省外办充分发挥外事资源优势,创新思路,精心布局,着力推动,积极主动融入我省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出了一系列项目并正逐步落实推进,除了刚才介绍的项目,外事部门还有什么动作,能给我们透露一下吗?
[王副主任]&& 10:47:00
这位网友说得很对。2013年,由福建博物院牵头,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七省45家博物馆共同参与,汇集反映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精品文物数百件(套),举办了“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展览深受民众、专家的好评,被誉为目前有关海丝的顶级展览和我国文博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联展。我办经向外交部汇报并得到其大力支持,由外交部出面联系安排,联合国秘书处已原则同意该展于今年前往联合国大厦展出。同时,我办同文化厅、省博物院商定,争取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组织“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联展”赴东盟国家巡回展出。联展拟举办5年,每年在2至3个东盟国家博物馆展出,先从缅甸、印尼或泰国开始。展厅面积为800平方米左右。展览费用我办已申请“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支持。(“丝路帆远”图版展于今年5月下旬赴巴西展示,展览图版随即赠送巴西坎皮娜丝州立大学艺术学院。)
[网友小西]&& 10:46:00
去年10月,我参观了“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展览整体气势恢宏,展品丰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建议,这么精彩的展览要走出国门,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让他们知道“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海丝精神内涵。
[王副主任]&& 10:45:00
友好城市是地方开展官方和民间交流交往、广交朋友深交朋友的有效途径,是国与国之间友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外事系统积极开拓新友城,努力推动对外民间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到目前为止,我省已与世界上32个国家建立了80对国际友城关系,其中省级20对。这些年,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位网友提到的问题。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往我省在亚洲的友城主要集中与日本的县、市结好,东南亚不多。2014年,我办加大了“海丝”沿线国家的友城结好力度,组派工作小组,带上企业家“走出去”,推动、落实我省与泰国孔敬府、菲律宾内湖省、越南广宁省、东帝汶帝力区、马来西亚沙巴州,以及柬埔寨、老挝、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省(邦)结好事宜,为深化交流合作构筑平台。该计划已得到全国友协的同意与大力支持。
[网友无求]&& 10:44:00
我认为,福建省东南亚的友城不是很多,如果能够扩大我省的东南亚友城数量,并推动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对加快海丝建设是大有帮助的,省外办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明确的方向?
[王副主任]&& 10:42:00
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好,也很重要。省委、省政府统筹协调我省融入21世纪海丝建设,福建省有九个设区市,加上平潭综合实验区有十个区域。如何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协同合作,共同发展,这是大家要认真思考、认真规划的。这位网友提到的这四个城市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各有优势,自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这四个城市非常积极主动地投入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热潮中,表现非常活跃。我个人认为大家可以立足于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利用比较优势,充分挖掘潜力,实现错位发展。
  例如福州,福州是福建省省会,在历史上和海丝有密切的联系,今天跟东南亚地区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福州可以谋划如何更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南亚、西亚的合作。我认为福州可以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就以远洋渔业为例,福州在远洋渔业方面实力较强,福州远洋渔业已拥有作业门类齐全的捕捞渔船和远洋冷冻运输辅助渔船,远洋渔船的航迹遍及三大洋及20多个国家专属经济区,已建成境外远洋捕捞配套基地6个,2013年远洋渔业发展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在人工养殖、近海养殖方面,福州周边的罗源、连江技术非常成熟,也有资金,有经验。福州市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如何统筹协调,引导本地海产养殖企业带着他们的技术和资金到东盟地区,深化与东盟地区的海洋渔业产业合作。例如,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海域辽阔,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但渔业生产水平较低,技术工艺落后,印尼政府鼓励外国投资渔业,促进周边国家渔业合作,如果带动企业到印尼开展海水养殖,一定会做成一个互利共赢的大项目,对福州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有直接推动的作用。再如,福州今年成立了福州航空公司,10月30日首航。东南亚、日本、美国这些地方都是福州乡亲比较多的地方,将来在航线规划方面可以考虑做政策的倾斜,把福州和纽约连接起来,开通更多的东南亚地区的航线,以至于开通欧洲航线,这样就会提高福州的国际化程度,活跃人流、物流和资金流。
  再说厦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厦门经济特区的国际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东南亚国家中,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3个国家在厦门设立了总领事馆,未来,其他国家包括东盟国家也可能在厦门设立总领事馆。国务院批复的《厦门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推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如何发挥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优势,抓住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机遇,利用空港、海港等基础设施较完善等有利条件,建设区域性邮轮母港,密切跟海丝沿线国家合作,大有文章可做。
  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泉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21世纪海丝建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泉州市长提交了泉州融入海丝建设的提案。就拿泉州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来说,泉州与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千年情缘。据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藏的与阿拉伯国家交往的文物占全国同类文物50%以上。泉州可以思考如何利用、挖掘与阿拉伯国家、西亚地区交往基础深厚的优势,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纺织、建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到海丝沿线国家如东南亚、南亚、西亚,特别是阿拉伯国家建立民营经济产业园,把我们的技术资本带出去,发挥当地的劳动力、土地及要素成本的优势,推动国际经济合作。我非常看好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漳州在21世纪海丝建设中也有自己的优势,明代实行海禁政策后,漳州月港成为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港口。漳州的气候、环境、物产等条件与东盟地区非常相似。在现代农业产业方面,漳州花卉种植产业水平比较高,果蔬栽培技术非常先进。我们知道,水果生长、收获的季节性强,如果不及时销售,容易腐烂变质。东盟地区基本上处于热带,气候条件适合栽培水果。我觉得漳州在建设21世纪海丝进程中可以考虑发挥资源秉赋优势,做强做大现代农业产业,例如,和东盟国家开展产业合作,对果蔬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据说漳州筹拍大航海时代,把自己在历史上海丝当中的特殊地位表现出来,我觉得这个思路很好。如果在产业合作方面多创新思路,漳州也可以找到自己着力的空间。
  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大家都有热情,大家可以多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作出成效,共同融入21世纪海丝的建设。
[网友张敏]&& 10:41:00
您刚才介绍到福建省在历史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泉州、福州、漳州和厦门都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枢纽,请问这四个城市的定位有何不同?如何形成合力?
[王副主任]&& 10:40:00
好的。具体来说,六个重点合作领域包括: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包括海上通道、空中通道、陆路通道、通关条件等。
  深化产业对接合作,包括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能源矿产业、旅游业和金融业。
  加强海洋合作,加强海洋合作平台建设,建设东盟渔业综合基地,加强海洋科技及海洋管理合作。
  深化贸易合作,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优化贸易结构,务实办好商品展销平台等。
  扩大双向投资,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支持企业扩大境外投资,拓展劳务合作。
  密切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教育人才、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的交流以及民间交流,拓展友城关系。
[网友小六]&& 10:39:00
刚才王副主任提到福建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六个重点合作领域,能不能具体说明是哪六个重点合作领域?
[王副主任]&& 10:38:00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起点包括广东徐闻、广西合浦、浙江临海、广东广州和福建泉州等等。其中,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为徐闻,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主港,南宋中后期,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明初海禁,加之战乱影响,泉州港逐渐衰落,漳州月港兴起。
[网友“海丝”]&& 10:37:00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
[主持人]&& 10:36:00
非常感谢王副主任为我们所做的介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当下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不少网友对这个问题也很关注,接下来面我们来看一下网友的提问。
[王副主任]&& 10:34:00
今年,全省外事系统通过多次组织大型活动,加大对外宣传引导,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良好氛围,效果良好。
  今年3月29日—4月4日,“第四届南洋文化节”在厦门市成功举办。该活动以“展望中国—东盟合作钻石十年,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内容包括南洋特色商品展、南洋风情文艺演出、2014年厦门南洋研讨会和南洋美食节等,东盟10个成员国均派团参加。
  经向省委组织部汇报并获同意,我办联合省富闽基金会和有关院校,于6月和9月先后举办两期“福建省东盟政府官员培训班”,培养知华友华力量,推动各界深度交流。每期培训30人,两期培训共计60人。培训对象为东盟国家政府官员(由我省、市在东盟各国的友城,以及东盟各国驻华使领馆推荐)。
  6月18日,省外办和福建农林大学联合主办“第十二届国际菌草产业发展研讨会”,来自世界46个国家的300多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各界代表出席论坛,与会代表共同签署了《让菌草业更好地造福人类》倡议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泰国皇室专属项目部门还签订了菌草开发合作协议。
  8月,我办组织我省相关企业、高校负责人赴斯里兰卡和印尼中爪哇省举办“中国福建周”,开展经贸洽谈、旅游推介、高校招生、书画展览和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
[主持人]&& 10:33:00
我们注意到,今年以来,除了举办中阿城市论坛外,全省外事系统在融入海丝建设方面动作连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副主任]&& 10:30:00
在首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中,我省入选的3个项目是 “印尼金马安渔业综合基地更新改造项目(中国—东盟渔业合作示范基地)”、“中国—东盟渔业产业合作及渔产品交易平台”(包括“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依托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学院”。今年1月,外交部、财政部牵头组织专家评审小组来闽,对我省入选首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3个项目进行了技术评审。
  省外办发挥福建省区位和资源优势,在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及“海丝”建设工作方面谋划在先、项目合理、落实有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省外办的积极推动下,2012年5月,“中国(福建)—东盟合作与互联互通研讨会”在福州成功举办。东盟常驻代表委员会代表团与我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展开研讨。2013年6月,东盟北京委员会代表访闽,在福州市举办“中国(福建)—东盟工作交流会”。同月,“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正式落户福建师范大学,将为东盟国家培训华文教师、中小学校长和经济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2013年9月,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专门设立“东盟馆”,来自6个东盟国家超过100名参展商前来办展,共设41个展位,总面积近400平方米。同期举办“中国(福建)—东盟中小企业合作论坛”等系列活动,来自7个东盟国家的100余名政府官员和企业界人士以及国内50余家已赴或拟赴东盟投资的企业家代表参加论坛。这些工作为我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经验和资源。
  2014年6月,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阿拉伯城市组织主办,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泉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承办的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在泉州举行。19个阿盟城市的代表、驻华使节和专家,以及国内城市代表、学者,共200多人与会。在论坛上,泉州推出重点招商项目162个,总投资2650亿元,并分别与突尼斯苏斯市、苏丹喀土穆州两个城市签署友好意向书,双方将开展经贸、文化、人才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同时,论坛还通过泉州提出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的倡议,将在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秘书处、会址。
[主持人]&& 10:29:00
2011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印尼出席第十四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时倡议,中方将设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推动海洋科研与环保、互联互通、航行安全与搜救、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合作。据了解,2013年10月,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首批18个项目中,中央部委项目14个,地方项目仅有4个,我省占3个,这3个项目是由省外办牵头协调省海洋与渔业厅、厦门大学等有关部门申报的,这是省外办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取得的成效的一个具体体现。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我省入选“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3个项目?除此之外,省外办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还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副主任]&& 10:27:00
近两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外办根据苏树林省长“三‘洋’开泰”,推动开放,服务发展的指示精神和郑晓松副省长“搭建一个平台、统筹两个资源、服务三个大局” (“搭建一个平台”,就是要搭建好全省外事工作平台,要给全省各级各部门搭建一个好的平台,并切实承担起“舞台监督”的职责。“统筹两种资源”,就是要统筹好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把两方面的资源结合好、运用好。“服务三个大局”,就是要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的要求,主动融入中国—东盟的国家合作框架,对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积极谋划中国—东盟合作项目,将东盟工作作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横向统筹资源,纵向沟通协调,多次赴北京拜会外交部领导,对接有关业务司,表达福建诉求和意愿,并密切配合外交部来闽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调研。
  我们非常重视与其他省直部门如省发改委、省海洋渔业厅、省侨办、旅游局、文化厅、商务厅等单位的合作,增强沟通,统筹规划,共享资源,形成合力。我们还加强与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的联系,统筹协调,互通信息,群策群力,齐头并进。通过横向联系和纵向沟通,积极争取项目落地,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初,为进一步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部署,福建省外办成立了“省外办海上丝绸之路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开展重点工作。我办深入各设区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企业开展工作调研,研究提出外事系统2014年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工作项目,启动相关项目前期筹备工作,争取福建省更多的项目纳入第2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和“亚洲区域合作专项基金”项目盘子。省外办还积极开展公共外交,走访东南亚国际友城,加强周边人脉工程建设。
[主持人]&& 10:26:00
我们知道,福建省委、省政府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要求外事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与省发改委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我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请问省外办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王副主任]&& 10:24:00
在加快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福建以东南亚为重点,加强交流与合作。“对接东盟”成为福建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
  福建对接东盟大有可为。在互联互通方面,福建将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港口码头、物流园区、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等建设管理方面的合作,加快建设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集中力量推进重点港区建设,着力打造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区域性邮轮母港;增开至东南亚的国际航线,构筑便捷高效的航空网络;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网络设施建设,搭建面向东盟国家的跨境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信息互联互通、货物通关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在经贸合作方面,福建将重点拓展与东盟的经贸合作,积极开拓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等印度洋沿岸地区新兴市场;探索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园区,打造贸易合作基地,深化贸易合作;争取率先开放对东盟的劳工输入,开辟劳务合作新领域;深化闽台经贸合作,吸引台资企业借道福建拓展东盟出口市场,实现互利双赢。
[主持人]&& 10:23:00
感谢王副主任的介绍。从您刚才介绍的情况来看,福建在融入“海丝”建设,特别是在加强与东盟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今后,福建在加强与东南亚等地经贸文化等方面的深度对接,全力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方面有什么构想?
[王副主任]&& 10:22:00
福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总体定位是将福建打造成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其总体部署概括起来可以说是“3、4、5、6”,所谓“3”就是有三个功能定位,即尤权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一文指出的,福建要“努力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 “4”指四个合作的布局,我们将努力打造海上西线、海上南线、海上北线,以及陆上合作走廊。“5”是指五个重要支撑,在政策、机制、平台建设、资源利用、组织保障这五个方面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和融入提供支撑。“6”是指六个重点合作领域,我们将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对接、海洋、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方面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合作。
  我们的目标是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推动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到2020年,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要素有序流动、市场高度开放、社会深度融合的互利互惠格局基本形成。
[主持人]&& 10:21:00
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之后,国内各地纷纷表示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有意将所在地区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希望在经济带建设布局中分得一席之地。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方面,福建省有什么设想和目标,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一下?
[王副主任]&& 10:19:00
三是福建与东盟资源和产业互补性明显。福建产业基础完备、资金和技术力量相对较强,产品性价比高,尤其是建材、纺织服装等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而东盟是福建资源型、原料型产品的重要来源,且拥有近6亿人口的消费市场。
  四是福建与东盟国家间以经济促政治,政经结合,相得益彰。双方素以经贸打交道,2000多年前就有商贸往来。东盟国家是近十多年福建主要领导首次出访的第一选择,缅甸、老挝、新加坡、柬埔寨、菲律宾和越南等东盟国家领导人近些年曾先后率团来访,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在福建设立总领事馆,我省已与东盟国家建立了8对友城。2013年福建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42.9亿美元,东盟已成为福建第二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二大对外投资目的地,未来合作空间更加广阔。
  五是闽台特殊关系是福建与东盟交往的一个有效载体。东盟是台湾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台湾龙头企业(如华映显示、友达光电、三德水泥等)通过东盟国家投资福建,带动了福建相关产业的发展。在闽台资企业销往东盟的加工产品所占比重也相当大。而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更进一步促进了福建、东盟、台湾三地间的物流和资金流。
[王副主任]&& 10:18:00
作为我国面向亚太地区的主要窗口之一,福建与东南亚国家特别是东盟各国渊源深厚,友好往来历史久远,经贸关系稳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明显的独特优势。
  一是基础条件扎实。福建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达13.6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3324公里,拥有众多优良港湾,是拓展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重要区域。对外交通近年来得到巨大改善,现有厦门、福州等5个民用机场,114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7条出省铁路、9条出省高速公路,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产业发展长足进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力日益增强。
  二是福建与东盟人缘深、文缘近。东盟国家2000多万华侨华人中有近1000万人祖籍福建,除了地缘特色相近外,文化趋同,风俗习惯也与不少国家相类似,民间交流量大面广,心理距离更小,无论是对“请进来”,还是为“走出去”都有天然的优势和氛围。
[主持人]&& 10:17:00
从您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深厚,当前,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中,福建还具备什么独特的优势?
[王副主任]&& 10:15:00
大量的历史事实和资料证明福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福建拥有了丰厚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迹。据史料记载,中国第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时期。西汉武帝时期,番禺(今广州)、冶县(今福州)、温州、宁波为全国四大对外贸易口岸。东汉时期,东冶(今福州)与交趾(今越南北部)常有商船往来。从汉代至隋唐,福州、泉州与海外贸易往来日益频繁,逐渐成为我国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唐代中期,泉州已与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全国四大通商口岸”。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至顶峰,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泉州也因此成为我国获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明代前期,福州港取代泉州港的官方港口地位,郑和从长乐太平港开洋远航七下西洋;明朝中后期,漳州月港作为我国唯一合法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纵观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福州的甘棠港、长乐的太平港、泉州的后诸港、漳州的月港等,都曾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重要角色。连江的定海古城、福州马尾的闽安古镇等一批古城古镇,至今还保留当年海上丝绸之路出发地的历史风貌。在目前六省九市联合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捆绑申遗计划中,福建的福州、泉州、漳州均列其中,是申遗城市最多的省份。
  福建具有浓厚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底蕴。宋元鼎盛时期的泉州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地区文化和宗教在这里汇聚、传播,成为一个多种宗教、多种民族和多元文化融合并存的城市,目前泉州的阿拉伯后裔有5万人,阿拉伯国家对泉州有一种亲缘感般的认同。2002年,泉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2013年又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一道当选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海上女神福建“妈祖”信仰,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海内外众多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百姓的共同信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经过20多年来的挖掘弘扬,不仅成为福建重要的文化品牌,同时也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的历史记忆。
  自古以来,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相连。与海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交往推动了福建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发展和进步,福建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存续和拓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主持人]&& 10:14:00
其实“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展现了中国发展区域共赢合作的新理念、新蓝图、新途径和新模式。1994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泉州举行“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确立泉州作为“海上丝路”起点的地位,这印证了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祥地,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有什么依据?
[王副主任]&& 10:12:00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展现了中国发展区域共赢合作的新理念、新蓝图、新途径和新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阐明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一带一路”是一个合作的理念和倡议,也是一个动态进行中的计划。 “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不会搞封闭、固定、排外的机制。在共建“一路一带”过程中,中国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向发展中国家和友好邻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心实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将构建起世界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的新蓝图。从国际角度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从我国西北部向西延伸一直到欧洲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则从我国东南部向西联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一带一路”理念一旦变成现实,它涵盖44亿人口,GDP规模达到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和29%。今年9月,外交部王毅部长在向记者介绍习主席出访情况时表示,习近平主席去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不断得到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共鸣和支持。一年来,“一带一路”已从理念设计、总体框架到完成战略规划,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我们将与沿线各国一道,着力打造中国-中亚-西亚、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三大经济走廊,拓展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新航程,重点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金融、民生等领域互利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新途径,以战略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与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海合组织、中国—东盟(10+1)等协调发展,并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可谓讲求实际、高度灵活、富有弹性。“五通”赋予了“一带一路”战略巨大的包容空间和弹性,也是其核心内涵。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催生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一带一路”通过实体项目的实施,以带状经济、走廊经济、贸易便利化、技术援助、经济援助、经济一体化等各种可供选择的方式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础市场的形成,促进广泛的互联互通,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欧亚区域经贸发展,从根本上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形成国际经济合作新思维,确立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多样性的合作新范式。
[主持人]&& 10:11:00
确实如您刚才分析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对于我国的外交事业以及我们自身的深化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那我们如何具体理解“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呢?
[王副主任]&& 10:09:00
第三, “一带一路”是我国新形势下统筹国内区域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升级转型的战略选择。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东部地区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须突破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在新起点上加快科学发展。“一带一路”将进一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的推进将在更大的范围、更大的空间,推动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实现各个地区经济的优势互补和东部西部均衡发展,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战略迂回空间,构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周边外交的大手笔。中国政府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强我国同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进一步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助于增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识,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对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繁荣与和平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王副主任]&& 10:08:00
其次,“一带一路”符合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趋势,是构建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的战略部署。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全球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酝酿深刻调整。 “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各异,比较优势差异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在农业、纺织、化工、能源、交通、通信等诸多领域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空间广阔。如何巩固区域和平发展局面,进一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凝聚区域内各国的共识和力量,实现整体振兴,是“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共同课题。“一带一路”倡议在此背景下提出恰逢其时。 “一带一路”是以中国及中国周边为依托,通过两条重要的通道,把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和影响力辐射到更广泛的区域。中国不仅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也要通过“一带一路”等途径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总之,建设“一带一路”将促进沿线国家交流沟通,增进理解互信,促进沿线国家和平发展、区域和谐稳定,共同打造区域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王副主任]&& 10:06:00
我认为,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的背景和战略意义主要有:
  首先,“一带一路”是中国着眼于整个全球战略发展态势和未来国家发展客观需要而进行的外交战略布局。周边国家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合作的周边环境,中国的发展势头也给周边国家带来重要的合作机遇。近年来,周边环境及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周边充满生机活力,有明显发展优势和潜力,周边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周边外交在整体外交战略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亲、诚、惠、容”的中国周边外交理念,确定今后5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明确周边外交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从具体战略层面做实“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一带一路”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经济合作,以经济互惠促进中外文明包容性交往,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外交格局的新变化,将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及友好往来开辟新的通道。
  从长远来看,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在国际舞台上逐渐树立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上有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断融入世界、参与世界游戏规则的过程。今天,中国在接纳国际政治经济规则的同时更需要在国际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一带一路”正是中国在向世界各国释疑解惑,向世界宣告和平崛起:中国崛起不以损害别国的利益为代价。中国有责任与义务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将传达给周边国家,从而获得更加广泛的国际理解与支持。总之,“一带一路”有助于推动中国外交向主动建构、积极协作方向的转型。
[主持人]&& 10:05:00
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2014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王副主任,您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王副主任]&& 10:03:00
好的。丝绸之路(德文:die Seidenstrasse),经常简称为“丝路”,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陆上丝绸之路驼铃声声,海上丝绸之路帆影幢幢。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就已经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目前已知有关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就与南海诸国就已有接触,而有遗迹实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或更早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由于这条航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浩瀚无垠的海洋和惊涛骇浪是开辟海洋通道的最大自然障碍,在唐中期前,我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随着中国古代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海洋知识和航海经验的积累,为海上通道的延伸和拓展创造了条件。而海上贸易有着运输成本低和数量大的优势,再加上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居上,在宋元以后超过陆地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在宋元时期是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
  历代海上丝路,可分为三大航线:一是东洋航线,即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二是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三是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主持人]&& 10:02:00
在中国,“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妇孺皆知。现在我们知道,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古代中国还有一条与外国开展商贸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我们首先请王副主任给我们介绍一下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
[王天明副主任]&& 10:01:00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非常高兴今天能来到“中国福建”在线访谈与大家进行交流。
[主持人小乔]&& 10:00:00
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中国福建”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今天非常高兴邀请到省政府外事办公室王天明副主任,就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福建发展有关话题与网友们进行在线交流。王副主任,欢迎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带一路与改革开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