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迈锡尼文明的特点转型的主要特点

往期回顾 &
论文明转型
——文明与文明类型
&&&&【摘要】为了真正全面、准确地理解当代世界与中国发生的变化,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文明转型。人类最初出现的文明是农耕文明。自公元16世纪始,在西欧逐渐产生商工文明。商工文明与农耕文明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我们理解和主导文明转型的认识基础。&&&&【关键词】文明&&农耕文明&&商工文明&&&&同治十一年(1872年)五月,号称大清王朝的裱糊匠的李鸿章,向清廷提交奏折称,中国面对“三千余年一大变局”。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再次向清廷提交奏折,称当时的时局,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让李鸿章忧心忡忡的变局究竟是什么?李鸿章看到的是,“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媾煽,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因台湾事变筹画海防折》)李鸿章非常敏锐地看到中华民族面临变局,但因时代的局限,他对这一变局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现在看来,实际上,从他那个时代开始,中华民族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已经面临着一个世界性、历史性变革关头——由农耕文明向商工文明转型。要全面地、准确地认识这一变革,需要引入一个全新的概念:文明转型。为了说明文明转型,我们必须先行确定文明与文明类型概念。&&&&文明的概念&&&&通常,为了确定“文明”一词的含义,作者不得不分析各种各样关于文明一词的定义。但为了避免落入冗繁的概念分析的陷阱,在此只是提出笔者倾向的和主张采用的文明概念。笔者主张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待文明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所讨论的文明是指人类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形成的,在生产、生活、交往方式等方面具有特定特征的社会形态。&&&&文明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相对于蒙昧社会形态和野蛮社会形态而言的。美国人类学家L.H.摩尔根(年)在《古代社会》一书中首次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沿用摩尔根的研究材料和这一时代的划分方法,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产生学说。现代史学界一般认为,文明时代开始于新石器晚期后段结束之后。&&&&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文明作这样的解释,“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各地各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做一般的指南。”①现代考古学上,一般认为文明的产生有三条标准:一是城市,一是文字,还有就是复杂的礼仪性建筑。部分东方学者提出应当再加上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与文明相关的是文化概念。文化指经过人有意识地改变、加工、创造的物体、信息交流方式、人际生产生活的交往关系、社会制度、精神活动成果的总和。简单地说,文化是一切带有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的印记的器物、信息载体、制度。一般认为,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所有的活动都在创造和发展文化。但人类的文明时代,却是从新石器晚期后段结束后开始的。这一时期结束后人类出现了最初的国家组织。②&&&&文明的类型&&&&对文明是可以做类别划分的。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对文明作不同的类别划分。&&&&英国历史学家A.J.汤因比(年)在将人类文明划分为三种模式(希腊模式、中国模式和犹太人模式)之外,将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2000年的人类文明史划分为包括着独立文明和卫星文明两大类的33种文明。其中完全独立的文明包括: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埃及文明、爱琴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国文明。③中国学者许序雁先生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大河文明(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地中海文明(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山地文明(波斯、玛雅、印第安)、绿洲和草原文明(塞种、匈奴、突厥、蒙古)、宗教文明(犹太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斯拉夫文明和东西方现代文明几大类。④马克尭先生将人类文明作纵向和横向两种划分:纵向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其中农业文明又划分为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华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发达的中华农业文明——唐宋时期、中古伊斯兰文明、中古西欧基督教文明。⑤&&&&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公元1500年为界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前后两大段。1500年前又被划分为欧亚大陆古代文明(公元前年,包括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利特文明、印度河文明、商朝文明)、欧亚大陆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包括希腊和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欧亚大陆中世纪文明(公元500年~1500年,伊斯兰文明、突厥和蒙古文明、传统的拜占庭文明、传统的儒家文明),另外还有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文明。&&&&对文明作类别划分,首先应关注决定文明类型的主要成分——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生产活动方式。马克思发现人类社会现实发展的历史逻辑取决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选择,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选择决定了人们在特定生产力发展阶段中采取特定的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相应的关于法、正义、宗教之类的观念、意识。“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⑥马克思提出的这一基本社会观察思维框架,完全可以作为人类文明划分的基本依据。&&&&从人类发展史的纵向观点来看,人类已形成的文明主要是两大类别——农耕文明和商工文明,即,主要以农耕生产为社会物质资料来源和主要以商工生产为社会物质资料来源的两种带有根本性不同。这两大文明类型有前后相继关系,但由于世界范围的各民族发展不同步、不均衡,当商工文明在一些国家出现后,另外一些国家还处于农耕文明阶段,以至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来看,似乎商工文明与农耕文明处于同一个发展时段中,但实际上,这时的商工文明代表着一个新兴的文明、一个发展中和扩张中的文明,而农耕文明却是处于没落中、衰退中和缩减中的文明。&&&&农耕文明与商工文明&&&&农耕文明特点。可以说,发生于公元前3500年~公元1500年之间的世界各地的文明占主导的是农耕文明,尽管这期间时同时存在着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文明和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文化,甚至游牧文明的民族还常常征服农耕文明民族,但它们都不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农耕文明发展最为成熟、最为完善。如果以中国农耕社会为典范,可以看出农耕文明的基本特点。&&&&以农业生产为物质财富生产的主要方式,而商业、手工业是社会财富生产的辅助形式;生产、运输驱动的主要动能是动物能(人、马、牛、驼),原态水能、原态风能(船运);生产、运输工具为简单机械;生产的主体主要是农民;⑦农民是单家独户地进行个体生产,每一家庭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⑧家庭内部有着一定的分工,以中国的农耕社会为例,典型的分工方式是男耕女织;家庭生产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除了缴纳国家的税收之外,少量进入交换,产品主要自给自足;农民以血缘为联系纽带作村落聚居,一般来说,一个家族组成一个同姓村落(因战乱、迁徙也有大量的两个以上的家族组成杂姓村落);家族聚居村落形成所谓村社,⑨有族长(或村长)、宗族会议(或村民会议)的管理机构;村社只是部分地和国家组织发生联系,通常只是当需要缴纳国家强征的捐税、服国家摊派的徭役、发生重大刑事案件以至由县官代表的司法机构管辖、通过科举考试外出当官时,村落组织成员才和国家政权机构发生人员或事务联系;村社成员主要是在婚嫁问题上,同外村落成员发生联系;村社成员只是在需要通过交换获得自己生活中不能自我生产的必需品——如盐、铁等——时,才和外部社会的非农耕行业成员发生联系;村社中的农民一般不参与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而国家的主要公共管理活动——对社会秩序的维护、防御外来入侵——由君主及其统领下的各级官吏、常备军队来负责;⑩君主、各级官吏、军队居住于远离农村的城市,农民供养着国家机构成员,同时也受他们庇护;在国家管理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君主率领着大量的官吏通过各种职能机构对广大的国土实行统一管理;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终生从事艰辛劳动以维持自身机体的再生产,而无暇、无力接受教育、从事精神思考、文化创造活动;极少数人有获得教育的机会、从事精神思考、文化创造活动,并从事社会管理职能。&&&&马克尭先生在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这两大历史阶段的基础上,对农业文明的特点作如下总体性概括。“这个时期各文明的共同特点是农业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使用的能源,主要是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生产力的人口受到土地资源等制约,增长缓慢。农民是人口中的大多数,分散居住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人口、财富、文化集中的城市只占少数。广大的农业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但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社会分层是采取政治、法律、习俗等手段加以固定的,经济上的不平等直接表现为等级分别。国家、政治组织逐渐完善,统治政权一般采取帝、王个人或者贵族寡头专政的形式。在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在一些重要的古典文化中心,如希腊、印度和中国,人类的精神开始觉醒,提出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人的理性精神也从而得到了发扬。不过,宗教迷信思想仍然是这是人类的主导意识,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个文明的思想意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发展缓慢,所以这一时代在世界各地都长达数千年。因此还可以在世界文明史中把这一时期在划分为初级农业文明和发达农业文明阶段,而以生产工具的铜器和铁器为划分的标志。”?輥?輯?訛&&&&商工文明特点。但是,自16世纪起,在西欧,尤其是在英国,首先发展起商工文明。虽然许多人称这一文明为工业文明、西方文明或者资本主义,但笔者认为,在与农耕文明对比的基础上,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一文明特征的用语,还是“商工文明”。&&&&商工文明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关于商工文明的基本特点可以作如下概括:以商业交换和工业生产为物质财富生产的主要方式;农业生产退居次要地位;生产的主体是独立的个体,或个体人的联合体;生产者以城市为生产、生活聚居地;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完全是用于交换,通过交换获取盈利是生产的目的,所以商业交换主导生产;生产驱动、运输驱动的主要动能是各种燃料热能(煤、石油、原子能)和转换后的水能、风能,正在探索使用的还有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生产、运输工具为复杂机械;生产者之间有着复杂、精细的分工;生产者之间通过财产联合或生产要素组合形成大规模企业生产;工商文明的生产者有着大规模地影响自然、影响他人的能力;生产者实现生产联合的纽带是契约、协议;生产者在城市聚居生活的联系纽带也是契约或协议;生产者与他人发生交换联系是常态,每个人都通过交换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或精神资料;生产者在频繁的交换、密集的城市聚居中,同他人发生联系;生产效能的提高使生产者有闲暇接受教育,而复杂的机械生产也要求生产者接受教育、获得文化;拥有文化的生产者和国家机构同样生活于城市,这使生产者有机会、有可能关注和参与国家政治管理活动;生产者用契约的观点看待自己生活于中的国家组织。&&&&以上是对商工文明的概括,虽然这种概括并不完整,但大体上反映着商工文明的特点。商工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以商业交换、商业牟利为主导进行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科技发展。&&&&马克尭先生所讲的工业文明类似本文所说的商工文明。他在《世界文明史》教科书中对工业文明特点作如下概括:“这时期的生产力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能源多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科学和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工业,加上商业这时逐渐取代农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支柱,并且逐渐改变了农业的面貌和性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类自身的生产所受到的限制减弱,再加上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增加的速度大大加快,一度发生所谓人口爆炸。人口的快速增长,反过来又对资源形成威胁,迫使人类不得不自觉采取措施,节制自身的生产。城市日益发展和膨胀,成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在文明的发展中起着火车头的作用。似乎世界的发展,就是一些城市带动、驱使、决定的,而广大的农村的作用日益减弱,甚至被人们一块块无情地抛弃。过去由法律规定和血统、门第形成的社会分层已经逐渐消失,政治上的平等渐得实现,不过经济上的不平等依然困扰着广大的人类。在各文明内部,政治结构都在酝酿改变或者正在改变或者已经改变,民主成为人类政治的最大诉求,各文明均为之付出了艰难困苦的努力,并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不过达到理想的民主境界,仍然是人类长远的奋斗目标。科学和理性日益主宰人类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可是宗教仍然是构成各文明的不可忽视的内容和标志。”?輥?輰?訛(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注释&&&&①[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05~106页。&&&&②在中国,这种现象大约发生于公元前2600~前2000年左右,考古学上被定为龙山时代后期。参见林甘泉,张海鹏,任世楠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22页。&&&&③[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页。&&&&④许序雁:《世界文明简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页。&&&&⑤⑦⑧⑨⑩⑾⑿马克尭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1、171、282、171、172页。&&&&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83页。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欢迎您来到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走有自身特点的转型发展之路
来源:新闻中心&时间: 8:58:55&&[
&&& 8月2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来淳调研。他强调,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发展为民理念,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导向,更加清醒、理性、务实地推动转型发展,把注意力聚焦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能以牺牲环境、损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 高淳是十年前罗志军担任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时的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也是他2008年担任省长后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基层联系点。罗志军对高淳的发展一直十分关注,多次来淳调研指导工作,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谋划推进改革发展的新举措。近年来,高淳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要求,咬定科学发展目标不动摇,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在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赢得&国际慢城&、国家生态县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创造了转型升级的新经验,树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标杆。现在,高淳有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当天下午,罗志军再次到高淳部分乡村调研考察。
&&& 武家嘴村&田园淳谷&的莲雾种植大棚里,一株株从台湾引种的莲雾已是硕果满枝。武家嘴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同时还带动了农业旅游的发展。罗志军称赞武家嘴村从造船和水运业起家,到涉足现代农业,再到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一步步做活了转型发展的大文章,希望他们继续在调整转型中当好排头兵。桠溪国际慢城依托丘陵山区自然资源,以发展低碳绿色产业为支撑,建成了一个集休闲、度假、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风景区,2010年在全国第一个被世界慢城联盟授予&国际慢城&称号。罗志军驱车考察了慢城生态景区,希望高淳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放大生态优势,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发挥好示范作用。在东坝镇游子山村周泗涧自然村和桠溪镇桥李村高村自然村,罗志军走村串户,与村民群众亲切交谈。看到通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不仅村容村貌变美了,生态环境改善了,还带动了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发展,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罗志军高兴地说,高淳的实践,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要尽快把这些点上创造的好经验在面上推广开来,把盆景变成百花园,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成果。罗志军还考察了漆桥古村落文化街区,强调在镇村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真正使人们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调研中,罗志军充分肯定高淳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取得的成绩。他强调,抓好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繁荣稳定、人民群众生活幸福的重要基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但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速度、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的发展。领导和做好新阶段的经济工作,无论是发展理念、工作思路还是政绩考核,都要有一个新的转变。
&&& 罗志军指出,实践证明,遵循自然规律,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三项重点工作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几年,我省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专门出台规划意见,率先划定生态红线,明确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现在的关键是抓落实。要与时俱进地丰富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生态持续改善,使&两个率先&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可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之上。罗志军希望高淳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努力走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品牌,走出切合自身特点的转型发展道路。
&&& 罗志军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加强合力。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从高淳的实践来看,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不仅仅是建成了几个看得见的明星村,而且是成片连镇地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形成了互通、互看、互学、互富的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这样的经验是可贵的,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放大政策效应,帮助总结提炼,把高淳生态文明建设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性安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省委常委、秘书长樊金龙,市委常委、秘书长项雪龙,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卫国,区长沈剑荣随同调研。
(陈鹏飞)(1)基本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的产业结构;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分)(2)农业文明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工业文明特点:法制保障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两大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2分)(3)影响:①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灾难。政治上,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丧失大量领土和土权。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渐破产,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3分)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分)清政府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资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发起了一系列反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维新变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2分)略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60分)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但是洪涝灾害和干旱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农业,水利是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材料一&(关中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地,这片沃土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在秦汉时,那里可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司马迁评价它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耕地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占全国的30%,财富占全国的60%,这才是秦汉、隋唐得以立国的关中!材料二&郑国渠就是引泾灌溉工程,由于泾河泥沙含量大,水流急,流域山洪频发,使得泾河上的水利工程极易损坏,再加上这一流域的水文地质变迁(如河流改道),使这一工程几乎代代都要重修(如汉武帝时期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北宋末年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不过此时的规模已经非常小了,只能灌溉良田7万亩,不足最盛时的四十分之一)。&&&汉唐长安粮食供应,关中大约只能提供200万石左右,要依赖东南漕运四百万石。而造成关中生产能力不足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多种:(1)长安纯消费人口的增加,如皇室及服务人口、京官京吏、京师驻军、参加选官和科举考试人员、商业和佛道等多种人口的增加。(2)关中农业生产力的不足,如为国家纳粮的耕地减少、关中水利田面积减少、关中为国家纳粮的农户减少等。(3)自然因素,则是前2—6世纪(汉武帝以后至北周),9—11世纪(唐德宗贞元至北宋前期),关中气候向冷干的转变。所以,民歌所说郑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说法并不确切。材料三&(宋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移到了江南地区,从而导致税赋重心移到了江南。关东地区距离江南很近,方便税赋运输。加上关中地区长期战乱,已经凋零,所以政治重心开始东移到关东地区,后来更是直接移到江南,政治重心再也没有回到关中。——以上材料摘编自《纵横中文网&宋代关中衰落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的历史原因(6分)(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关中地区水利事业衰落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10分)并分析其影响。(4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关于图片表述错误的是(&&&)A.反映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B.使用的是曲辕犁C.铁器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D.能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32分)&&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抵,酒泉二界上,有松的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歌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番息(繁殖)”材料四&三国魏初年,仓桑任敦煌太守,“旧大浅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制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材料五&对来到敦煌的西域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估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材料二、三据《三国志》请回答:(1)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从材料一中你能得到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9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3分)(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6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8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图中,在统一过程中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就证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据《耒耜经》记载,右图所示农具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它最早出现于()A.秦汉时期关中地区B.隋唐时期江东地区C.东汉时期珠江流域D.唐朝时期淮北地区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唐代以后,中国农具取得重大突破的改革是A.曲辕犁的发明B.铁锄的使用C.筒车的发明D.翻车的发明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租佃契约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了。B 由于租佃契约的盛行,宋代租佃经营成为超过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C 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D 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有利于佃农对地主依附关系的减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文明的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