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结良缘歌词十里香歌什么时候出书

喝杯好酒!酒满十里香,走遍天涯海角也会把你想﹉是谁演唱的,歌'名叫什么!_百度知道
喝杯好酒!酒满十里香,走遍天涯海角也会把你想﹉是谁演唱的,歌'名叫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陈少华《酒满十里香》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用户名: &密码:
救救那些孩子!善款捐助,爱心账号【账户名】李剑 【账号】032867 【开户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 &&
点击:72 &&
阿昌族,德宏州的五种主要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同景颇族一样,阿昌族大约从明朝开始逐渐迁移定居德宏。
阿昌族具有刚直豪爽、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表现出一种强烈而执着的追求精神。勤劳勇敢的阿昌族人民为德宏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阿昌族用铁锤打造出闻名于世的宝刀长剑,德宏各民族使用的刀具多半出自阿昌族能工巧匠之手;阿昌人民用美妙的歌喉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抒发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阿昌族山歌在德宏非常有名。加之,阿昌族先民经历了一段悲壮的历史。所以,有学者把阿昌族称为&仗剑而歌&的民族。
2005年年底,全州共有阿昌族近3万人。其中陇川、梁河两个县的阿昌族占全州阿昌族人口的80 % 以上,占全省阿昌族人数的85.6%,占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85.38%。主要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乡(户撒、腊撒),梁河的九保、河西、杞木寨、囊宋、大厂等乡,此外散居于潞西的江东乡和盈江、瑞丽、畹町等县市。
陇川户撒是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地,四周是傣族,吸收了较多的傣族文化成分;梁河阿昌族则靠近腾冲,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阿昌族史称&浪峨&、&峨昌&、 &俄昌&、&阿昌&等,自称&蒙撒&、&蒙撒掸&、&汉撒&和&阿昌&,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阿昌族&。&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一、历史渊源
阿昌族源于古代西北的氐羌游牧族群。唐朝西南地区的氐羌游牧族群出现以地域划分的部族和部落,其中&寻传&、&浪蛾&是今德宏的景颇族、阿昌族先民的两大部族。
经考证,德宏阿昌族主要从三路进发德宏地区:1 、从澜沧江东岸及洱海一带向西迁徙的阿昌先民,经保山蒲缥,渡怒江,越高黎贡山到腾冲蒲川、新华。一支继续西迁进人今德宏州梁河县定居。另一支沿龙川江南下,一部分迁往潞西,一部分迁往龙陵,另一部分进入陇川县户撒坝北部。 2 、原分布在片马及缅甸江心坡的阿昌先民也因战乱而南迁进人腾冲北部,然后沿大盈江而下,一部分变为景颇族的载瓦支系;少部分定居盈江姐冒,成为今天的&仙岛人&;一部分则定居于陇川户撒坝南部(即腊撒)。
原西浪峨地的峨昌人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分化成阿昌族和景颇族。迁人腾冲的阿昌族,一部分进人德宏及龙陵,分别融入当地汉族、傣族和傈僳族中。到达德宏地区的阿昌族也出现了不断分化、融合的过程。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汉族军队和内地商人频繁进人德宏,一部分汉族娶阿昌族女子为妻,逐步融入阿昌族中,这就是民间俗话说的&讨夷婆,变夷人&。还有一部分腊纳姓氏的阿昌族则被傣族同化,改为傣族的&朗&姓。
阿昌族定居德宏后,一直受到封建领主土司的统治。有史料载: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沐英在腊撒设&私庄&,封建领主制生产关系进入阿昌族社会内部。在数百年封建土司制度统治下,阿昌族因无法忍受封建领主的残酷剥削和欺凌,多少次揭竿而起,以武力同土司抗衡,但终因寡不敌众,屡战屡败。直至1950年5月,人民解放军进入德宏解救了危难中的阿昌族人民,阿昌族从此摆脱残酷的封建统治,获得解放。
二、文化艺术
(一)语言文字
阿昌族有自已的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历来使用汉文,有少数使用傣文。
阿昌族语有古语和现代语之分,绝大部分阿昌族已经不会说古语,只有极个别老人会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
有专家将阿昌族语划属汉藏语系藏緬语族緬语支。目前,有彝语支、缅语支和阿昌语支三种观点,有学者认为阿昌语应该是一个独立的语支。
现代阿昌语有37个声母,80个韵母,有四个声调:高平、低降、高升、全降。
德宏阿昌语分三个方言区:陇川方言、梁河方言和潞西方言,陇川方言分布在今户撒乡,梁河方言分布在遮岛办事处和曩宋乡一带,潞西方言分布在潞西江东乡。各方言区各自成片,少有往来。各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而词汇上的差别又主要表现在异源词上,语法上的差别则较小。梁河方言、潞西方言与景颇族载瓦、腊期(浪速)、腊窝(茶山)支系的语言非常接近
由于德宏各地的阿昌族在历史上属于阿昌先民中不同的部落,迁徙的时间、路线不同,迁人德宏后又分别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支系。各支系在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从语言上看,载瓦支主要来自缅甸江心坡,语言中缅语的成分相对突出;峨昌支主要来自澜沧江东岸及洱海一带,自迁入川西就与彝族在一起,语言中彝语的成分相对突出,定居梁河后,受汉文化影响,大量借用汉语词汇;汤瓦支迁人德宏后,因靠近缅甸,周围又傣族居多,语言中自然就有缅语、傣语成分。
阿昌语言借用了许多外来语。如梁河方言中,带有傣语、緬语和景颇语(景颇支)成分,户撒方言中也吸收了汉语、景颇语(载瓦支)和傈僳语的成分。据统计,阿昌族语言中汉语成分占30%,傣语占3%,景颇语载瓦支占2%,缅语1%。所以,德宏阿昌族大多通晓几种民族语言,阿昌语同景颇语载瓦语有许多联系。据统计,在近千个常用词汇中,阿昌族和载瓦语的同源詞占31.2%,相同借词占7.2%,半同源词占9.5%,而且语法、句法上有许多相同特点。
(二)文学艺术
阿昌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其文学以口头文学为主。近年,用汉文创作的阿昌族当代文学又有了很大发展。
阿昌族口头文学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戏曲、歌谣等形式,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最重要的神话传说《遮帕麻和遮米麻》长达2000多行,生动地反映了阿昌族祖先开创混沌世界的艰难历程。故事《选头人》则反映了阿昌族农村公社时期的民主制及其解体,向封建领主制过渡的社会状况。
动物故事则诙谐、幽默,大多寓以人的思想,含义深刻,很有教育意义。
阿昌族具有语言天赋& 当你和阿昌族交谈时,无论男女老幼,经常是山歌的词句脱口而出。夸你能干时,就会说你&提笔写文章,提棍打天下&;表示对某件事情很有把握,不必犹豫时说:&蛇钻龙洞放宽心,蚂蚁过桥放大胆&;对你的承诺不敢相信,就会问&锥子绣花咯当真(针)?大竹做梁咯有心?&。对某件事可望不可及,就说&鲜花长在高石崖,手短袖长够(摸)不着&。说某种现象事出有因,就用&风不吹树树不弯,蛇不撵鱼无波浪&来形容等等。这些语言都是阿昌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提炼总结出来的,诙谐、幽默、风趣。
民歌& 阿昌族谈情说爱、婚丧嫁娶、重要节庆、迎宾待客离不了唱歌。村寨之间也经常到山中举行民歌对唱。
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阿昌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阿昌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
阿昌族民歌的题材,包括创世史诗、祭祀歌、叙事歌、习俗歌、情歌、自娱消遣歌等。这里我们介绍比较有代表性的神话史诗和情歌。
创世史诗 &阿昌族创世史诗 《 遮帕麻和遮米麻 》分为创世、补天治水、妖魔乱世、降妖除魔四章,共1080行,对仗工整,讲求韵律,朗朗上口。描绘了人类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开天辟地、创造人类、治理洪水、战胜恶魔的壮举。场面宏大,情节奇幻,气势磅礴。只有大祭师&活袍&能够背诵这部长篇史诗,以口授的方式,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对阿昌族的历史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情歌& 阿昌族男女青年从相识到相恋、直至喜结良缘,都是通过情歌对唱的方式表达完成的,这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富有戏剧性的过程。
逢婚丧嫁娶、起房盖屋、节日喜庆、赶集等社会性活动时,就是男女青年结识的最好机会。男女青年成群结伙对歌传情,多是即兴而歌。曲调欢快、明朗,婉约、缠绵,回荡山谷。
一旦某男青年看中某女青年时,就用婉转的方式探明对方的姓氏、住址等,同时提出与姑娘结交的要求。如果女青年同意,晚上小伙子就邀约几个伙伴到其家中火塘边对歌。女青年有意躲在厨房,羞涩地用歌声回答,并用心悄悄观察小伙子一举一动,判断对方性格。通过观察了解以及男青年歌声的真切邀请,女青年走出厨房,坐到火塘边面对面对歌。这时伙伴们悄悄离去,留下一对有情人边唱边谈,直到雄鸡报晓,依然难舍难分,有山歌唱道:
&&催人出门鸡乱啼,送人离别水东西;
唤水西流不容易,从今不养五更鸡&。
当姑娘看中的不是此青年,而是其同伴,小伙子就委屈沮丧地唱道:
太阳落山黑了天,小妹把我丢一边;
我的蜂蜜她说苦,别人黄连她说甜。
看中到本寨走亲戚的外寨姑娘,小伙子待夜幕降临时,就相邀到姑娘亲戚家对歌,这叫&串姑娘&。小伙子们坐在火塘边与躲在屋里的姑娘对歌,姑娘同样以歌还情,以歌还礼。对唱中,小伙子们使出浑身解数,用最美妙的歌词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打动姑娘的芳心。
当姑娘羞答答走出屋子,拿出随身携带的烟盒向小伙子敬烟时,小伙子们更是大献殷勤,一展歌喉,希望给姑娘留下美好印象。谁的歌声打动了姑娘,姑娘就故意不接谁还来的烟盒,只是向小伙子继续提问,表示自己有心有意。其他的小伙子纷纷找借口相继告辞,留下一对青年男女继续交往。很多阿昌族青年就是通过对歌的方式找到终生伴侣的。
情歌作为一种媒介,贯穿于阿昌族男女青年从结交、相会、相恋、到缔结姻缘的整个过程,所以阿昌族情歌的内容就反映了这个过程的每个细节。比如,&串姑娘&时,对歌一开场,男女双方先是很有礼貌地相互夸奖:
男:妹是清风远路来,郎是桂花就地开。
女:鳌鱼眨眼千山动,郎家桂花十里香。
男:妹是银瓦盖九州,郎是椽子不出头。
女:郎是荷花高八尺,妹是荷叶水上漂。
男:郎是莲藕塘中困,妹是凤凰传远名。
女:山中要数野猪恶,郎是撵山好猎手。
然后,男方以试探的口气,含蓄而巧妙地转人正题:
大河涨水沙浪沙,一对鲤鱼一对虾;
小虾想跟鲤鱼走,又怕鲤鱼不要它。
姑娘爽快地回答:
岩头有水岩尾落,想吃凉水吃不着。
郎是锦鸡来吃水,妹是鲤鱼来汇合。
接着,双方又兴高采烈地对唱起来:
男: 桂花树上结桂果,灵芝树上开牡丹;
人人来到花树下,个个都是采花人。
女:蝴蝶采花没有意,大竹做梁不有心。
男:蜜蜂采花不玩假,石头镶路石(实)对石(实)。
女:路起青苔无人走,草结疙瘩无人解。
男:提刀斩开疙瘩路,常行常走妹花山。
姑娘以&深房瓦屋妹不爱,只爱青山打柴人&、&千蓬竹子砍一棵,万马军中挑一人&,对意中人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其他小伙子明白&河中石头有了位,树上桂花已定根&,便自我安慰道:
牛不吃草不按头,妹不跟哥不强求。
三月桃花到处有,四月海水到处流。
通过初次情歌对唱,男女双方有了好感;再通过多次对歌,双方进人初恋并频频约会:
郎在山头来放牛,妹在房中梳早头。
郎在山头招招手,妹在房中点点头。
表现初恋情人相互思念的情歌:
大河无水秧田黄,哥想小妹妹想郎。
三日不得见小妹,心中焦愁脸发黄。
昨夜等妹不见来,一夜烧了五抱柴。
搬个石头来晤火,石头成灰你不来。
出门爬坡坡又高,爬到半坡跌一跤。
不是爬坡跌倒我,想起小妹脚打飘。
天上落雨又打雷,一日望郎好几回。
山山洼洼望成路,路边石头望成人。
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就进人&妹是炭来哥是火,只要有你就有我&的热恋,再到&铜铸香炉烧一世,铁打杵棍杵(处)一生。若要哥妹两分开,除非人头水上漂&的婚誓,接下来便是说媒提亲、准备操办婚事了。
阿昌族的艺术 &以民族音乐、歌舞和雕刻为主。音乐中使用的乐器有萧、葫芦笙、三弦、二胡、象脚鼓和铓锣等。阿昌族喜爱唱歌,俗话说&阿昌生来犟,不哭就要唱&,&阿昌山歌断不得&。其调子除欢庆的&窝罗&、&则勒扎&调外,还有&麻朗调&、&拉嘎调&等哀歌曲调以及戏曲中反映生产的&使春牛&、&鲁班调&、&采茶调&等。
阿昌族的舞蹈& 以象脚鼓舞最出名。这种舞蹈在鼓声和镲声的伴奏下,欢快、有力。舞者排成竖行,随着两脚有节奏地时蹬时收、时立时蹲,身体也一起一伏,还不时发出&哦&哙哙&的欢呼声。户撒的抬脚摆手舞是男女对跳的舞蹈形式,古朴,生动。
&窝罗节&融诗、歌、舞三位为一体。节庆时,随着老年人唱起的&则勒扎&调(又叫小切),大家随即跳起欢快的&蹬窝罗&,一板一拍,身似龙行。此外,阿昌族还有戏剧舞蹈,剧本多是汉族文人改编的,阿昌族用方言土语表演,语言幽默诙谐,表演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阿昌族的雕刻艺术& 具有较高的水平。户撒刀、黄铜刀刀壳上的雕刻图案丰富多彩,有&东山日出&、&龙凤呈祥&、&飞燕迎春&等等,凹凸突出,形象生动,是一幅幅精美的浮雕。在其它如银饰、耳筒、盘子等器物上则多是十二生肖雕刻,精雕细凿,栩栩如生。阿昌族长于建筑雕刻。建筑风格多仿保山、腾冲等内地汉族建筑式样、雕樑画柱,多为龙、凤、花、鸟图案而庙宇、佛塔、佛龛上的雕刻绘画多与宗教有关。
此外,阿昌族的染织、刺绣、绘画也颇具特色。染织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是芦子花统裙和有36种花的&花带子&。绘画除了传统花鸟及宗教内容外,年画也较为优秀。
(三)从民间工艺杰作&&户撒刀看阿昌族文化
户撒刀工艺考究,造型精美,柔可绕指,刚可削铁。透过户撒刀鞘那精美的装饰图案,以及刀刃上那耀眼的、寒气逼人的锋芒,你会强烈地感到一种灵性。这种灵性,来自于阿昌人祖祖辈辈的聪明智慧与自然界精华的完美结合。
德宏阿昌族的户撒刀,与新疆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刀、甘肃保安族的保安刀,并称为全国三大民族刀具。产品远销国内东北、西北、西南各省及西藏、内蒙、港澳,并出口东南亚、欧美和日本。
户撒刀按用途划分,大致有生产用具(如长刀、镰刀、砍刀、屠宰刀等)、生活用具(如菜刀、剪刀、水果刀等)和装饰性工艺品三大类。另外还有边防战士用的军刀、拍摄影视用的道具刀、健身用的体育器械刀等,有数百个品种型号。其中以工艺品刀具式样最多,如仿古剑、青龙剑、达摩剑、龙凤剑、蛇形剑、长、短银鞘佩刀、蛇皮鞘仿古佩刀、牛皮鞘军刀、鸳鸯刀、袖珍匕首等。装饰性图案有二龙戏珠、二龙抢宝、猛虎长啸、日出东山、丹凤朝阳、飞燕迎春、十二生肖等。最名贵的刀剑,在银质刀鞘、刀柄上镶嵌有红宝石、蓝宝石、翡翠、水晶、珐琅等珍宝。
户撒阿昌族男子几乎人人会打铁。打铁技术,世代相传,历史悠久。能工巧匠,层出不穷。除打铁外,户撒的银器制作工艺精湛远近闻名。这些充分反映了阿昌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散发着民族传统工艺的巨大魅力。数百年来,对阿昌族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形成了许多与户撒刀有关的、独特的文化行为。
政治上,刀是权力的象征。解放前户撒坝有户撒长官司、腊撤长官司两个阿昌族封建土司领主。土司都拥有特制的银鞘长刀,被视为土司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普通百姓绝不能佩带或使用银鞘长刀。另外,傣族土司和景颇族大山官也把银鞘长刀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经济上,刀具图案形成刀具的商标。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身怀绝技的名师高手,形成不同的风格。解放前,不同风格的刀具,在刀叶上都刻有不同的标记,如手枪、箭、剪刀等图案,以示区别,并代表一种信誉。久而久之,不同的图案就变成了不同刀具的商标。打制刀具是户撒阿昌族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每年秋收后, 67一80%的男劳力从事打铁,其中许多铁匠挑着火炉风箱外出打铁。户撒人常到境内的梁河、盈江等地,而腊撒人常去缅甸的八莫、南坎、密支那。户撒的打刀技术世代相传,不传外人。
生活上,刀是爱情的信物。户撒阿昌族青年男子首次与女友约会前,必须精心挑选一把最好的短刀(俗称溜子刀)带在身上,将它作为特殊的爱情信物。男女青年通过情歌对唱或交谈,相互了解。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就会向小伙子索要一把他亲手制作的短刀,然后拿回家交给父亲检验。姑娘的父亲根据短刀的质量来判断小伙子才干的高低。后来,只要男女双方开始初恋,小伙子就主动把自己精心制作的短刀送给姑娘,作为爱的表白。在情侣对唱山歌的过程中,自然也少不了与打刀有关的内容,比如:
男:不送金镯银纽泡,送妹一把溜子刀。
哥若变心用得着,剖肚剜心任妹掏。
女:送哥一把打铁锤,郎心妹心当砧擂。
不打金镯银纽扣,铁心铁人打一时。
男:阿妹烤茶比药苦,喝了眼亮更清楚。
世上先苦后才甜,苦功打得好刀斧。
歌词中的&烤茶&是&考察&的谐音,指姑娘拿小伙子打的刀去考察。一把小小的钢刀,成为衡量未来女婿是否合格的尺子。
民间文学:倾注在钢刀上的爱和恨。如果你来到户撒,就一定会听到许多关于打刀的传说和故事,如明朝将士怎样教户撒人打刀、打刀工具的来由、户撤刀淬火的秘密等等。这些带有民间想象的奇妙传说,为户撒刀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
在户撒流传最广泛的是《阿芒和阿依的故事》,故事描写一位阿昌青年猎手阿芒爱上美丽动人的姑娘阿依,阿芒在参加阿依父亲举行的&浇花节&比刀选择女婿活动中获胜,土司儿子因嫉妒毒死阿芒、夺走宝刀。阿依想念心上人天天痛哭,直至户撒坝、腊撒坝分界的大山崩塌,两个坝子合二为一,阿依纵身跳人阿芒宝刀化成的户撒河中,追随阿芒而去。故事自始至终贯穿着铁锤锻打宝刀的美妙旋律,是阿昌族民间爱情故事中的千古绝唱。
宗教:炉神崇拜。户撒阿昌族对打铁炉子中的炉神进行祭祀,称为&迪扫拜& 。每年秋后首次在炉中生火打铁,即开炉前要祭炉神;年轻人学好打铁技艺另起炉灶成为新铁匠时,必须祭炉神。阿昌铁匠认为,若不祭炉神,打出的刀钢火不好,炉中的火星会溅人眼。禁止在炉中烧肉吃,更不能把动物烧死在炉中。
三、习俗与禁祭
(一)婚姻家庭习俗
阿昌族青年的恋爱是自由的,但结婚须征得父母的同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阿昌族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奇妙的婚俗,这些婚俗反映了阿昌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流露着阿昌族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特别是那些充满娱乐性的婚俗,给阿昌族的婚礼增添了浓烈的喜庆气氛。
青年男女以对歌的形式&作涅勤&(即 &串姑娘&),经过&腊撒&增进恋情加深了解。 &腊撒&,是换手艺的意思,某男子相中某女子,即送予一烟盒,叫&相送&; 女子若有意收下,十天半月后回赠一&绡迈&(披肩)以及香烟火柴等,叫做&回礼&;表示姑娘有心有意。受到&回礼&的男子,请人捎给姑娘一银簪或是手镯、银链、银扣和一些糖果,这叫&赠送&。姑娘若有婚嫁之意,就用自己织成的阿昌布做一件对襟衣送给小伙子,此过程叫&刹水&。接着,男方就可与女方家商量婚嫁之事了。
抢婚 、拐婚& 以物传情等方式是阿昌族青年男女获得真正爱情婚姻的一种特殊方式,猜花碗、过筷子桥、泼新郎、新郎使花筷和新娘过门、术麻知更娃、翻箱等风俗是阿昌族婚礼中充满娱乐性的、有趣的礼仪程序,给婚礼增添浓浓的喜庆。
阿昌族的婚姻大多遵从三条原则,即实行单方舅表婚、单方姑表婚和双方姨表婚。作为男子,可娶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女儿为妻,但不能娶父亲兄弟姐妹的女儿为妻;作为女子,可以和母亲或父亲姐妹的儿子婚配,但不能和母亲兄弟或父亲兄弟的儿子婚配。所以,阿昌族对这种婚姻关系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表姐表妹表成对,姨姐姨妹姨成双,侄女跟着孃孃走,只准淌出不淌进&。
阿昌族历史上普遍存在兄弟婚的转房制度,即兄死,弟娶兄嫂,弟死,兄纳弟媳。
阿昌族除在民族内部通婚外,还与汉族、傣族通婚,这是阿昌族与汉、傣族长期相处的结果。
阿昌族的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一般两、三代同堂,以父亲为家长,世系按父系算。一般子女长大以后要分家,除给父母留下养老田,其余由兄弟们分,大多是长子分出去,幼子继承养老田。无子的家庭可招赘婿,但子女要随母姓。一般家庭内女儿和儿媳都有自己经营的小块菜地,种些蔬菜瓜果,收入归自己所有,称为&嫁妆&、&私房&。
阿昌族小家庭之外,另有由宗亲血缘关系组成的大家族,以家会的形式存在。家会有共同的祭祖活动,即&清明会&、&烧包会&。
(二)丧葬习俗
阿昌族葬法有土葬和火葬两种。一般情况土葬,死于传染病和难产火葬
人死后,得请佛爷(户腊撒地区信小乘佛教者)和&洗袍&(梁河地区)前来念经、超度亡灵。死者没有随葬品,更不能随葬金属器物、毛皮料衣服,否则认为转世会变成兽类。
出殡时,由佛爷或&洗袍&将一条三、四丈长的白布系于棺木上,一手持布幅走在前面,表示引导死者到达&天国&。出门时,死者子孙亲属长跪于地,棺材从他们头顶上抬过。
妇女死,将死者生前的衣物放在堂屋左角木凳上,焚香献饭,出殡后第二天,由前来奔丧的娘家人把衣物背回去(俗称背魂),用纸和竹模仿死者的形象裱一假人再发送一次。七天后,将纸裱人焚化,又由死者的后代将&灵&(死者生前衣物)背回婆家。
死者下葬后,有一定的服丧期,一般为21或49天。每年清明,举行祭扫、祭献魂灵的活动。阿昌族认为人死魂不死,魂有三种:&大家鬼&、&小家鬼&和&灵&。&灵&是出嫁姑娘死后的鬼魂。
户撒阿昌族因受佛教影响,葬礼一般按佛教礼仪举行,凡自幼进过奘房,有功德的老人去世,不分男女,一律火化,将骨灰放入瓮中再安葬。葬礼由和尚主持,请和尚念经超度亡魂,子女无须披麻戴孝。用竹子扎一座型似奘房的小塔,用彩纸贴裱得非常漂亮,置于棺材上。送殡时主人家用一段白布挂在棺材头,请佛爷手拉白布与抬灵人一同前往墓地,佛爷念经后才下葬,称为&拉棺&。坟墓一般砌石基,但无碑文,盛行夫妻合葬墓,并按死者的辈份排列。&&&&&
梁河阿昌族葬礼受汉文化影响,特别是坟墓和汉族一样。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祖坟,凶死、无子女的男子死后不能入祖坟。在外死的人不能进寨举行葬礼。&&&&&&&& 梁河阿昌族办丧事一般分为报丧、安棺、哭灵、发送、安魂等程序,其间也唱&二十四孝歌&,但最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是活袍念的&丧葬经&,用古阿昌语念唱,一般人听不懂,是研究阿昌语演变的珍贵材料。丧葬经贯穿了整个葬礼的各个环节,不同的环节念不同的经文:停灵时念尸敏叠,叙述死者生平,讲述生老病死是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接着念查斯,告诉死者一定沿着阿公阿祖走过的路,放宽心地走到阴间去;入硷时念尧扫经和佳萨、知萨,祈求死者为后代赐福禄。另外还念冬包追、尧袍、阿萨海,撵去杂鬼外鬼,为死者安魂。
(三)饮食习俗& 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薯类,肉类、瓜果、蔬菜等,副食很丰富,喜酸性食物,嗜咸,吃咸鲤鱼、咸肉、干巴。也喜欢饮酒,有自酿的水酒和米酒。
户撒&过手米线&& 阿昌族小吃丰富多彩,色香味俱全的户撒&过手米线&就是最有代表的阿昌族特色小吃。米线用米和水磨制,配料有火烧猪肉、猪肝、猪脑、粉肠、碎花生、芝麻、葱、蒜、辣椒、芫荽、盐、味精、豌豆粉、用酸醋搅拌均匀。吃时,将米线拿在手中,接着将拌好的配料浇上,一起吸入。每逢&会街&等喜庆节日&过手米线&摊到处都是。阿昌族用它招待亲朋好友以表盛情。有首民歌称赞说:
&户撒好,户撒好,户撒&过手&忘不了。吃了&过手&想&过手&,&过手&味道真是美,&过手&味道实在好!&
(四)服饰&
男子服饰:一般穿深色或白色的对襟上衣、长裤、胶鞋。未婚青年缠白布包头,长者缠青色包头。外出时或喜庆节日,男青年包头上插花,斜挎筒帕,背上阿昌刀,英姿飒爽。平时,服饰多同于附近汉族。
女子服饰:与附近傣族有许多相似之处。着粉红、桔黄或草绿色对襟上衣,黑色或深蓝色长裤。已婚者着黑色筒裙,绑腿。无论未婚还是已婚妇女,都喜腰系绣花边的黑布小围裙,腰左侧或者右侧挂一串或数串黄、红或绿色绒球。未婚女子将长辩盘于头顶,用毛线绕紧固定。已婚妇女着黑布包头,有的高可达一尺多,是全国少数民族中最高的包头。另外还有两头缀红色绒球的小块黑布披肩。喜庆之日,阿昌族女子喜欢佩戴各种银首饰。如青年妇女胸前扣上四颗银扣子,每一纽扣上挂一条银链子,有的戴很大的银项圈、手镯、耳环。已婚妇女的耳环是很大的银圈,少女喜欢在发盘上插花和各种钗子。
(五)节庆
阿昌族是个活泼、乐观、上进的民族,一年中有许多节日。但由于居住地区的不同节日内容也有些差别。主要的民族节日有:
窝罗节& 1983年自治州规定为阿昌族传统民族节日之一,源于祭祀天公遮帕麻、地母遮米麻的一种古老宗教仪式。以前无固定的时间,现定为每年阳历三月二十日举行,时间2天。届时,在会场中心设一&窝罗&台坊,高约1米的长方形桌子,大红桌布上放置两个香烟缭绕的铜香炉。桌台后面树立着两块约10米高的牌坊。过去,左右牌坊的上部分别是太阳、月亮图,下部分别画的是阿昌族传说中的始祖遮米麻的形象。但现在已换成了青龙图案,左右牌坊分别画着两条在彩云中腾空怒号的青龙。牌坊顶端高高耸立着一把满弦的弓箭。传说,阿昌族始祖就是用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腊訇的假太阳,使大地恢复了生机。在两块牌坊冲天的箭羽下又矗立着底色为深绿色的木牌,一头直立的象用长长的鼻子托起一轮红日。白象是佛教的象征。窝罗台坊的形制与内容反映了现今阿昌族鬼灵崇拜、祖先崇拜和小乘佛教信仰共存的现状。届时,群众围绕着窝罗台,唱起小切、大切调,跳起欢乐的&蹬窝罗&,并将许多珍馐和瓜果贡奉在窝罗台上,窝罗节期间,还举行大规模的物质交流活动,摊点林立,为节日增添了许多色彩。
会街节& 盛行于陇川户、腊撒一带,也是阿昌族传统民族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两天。节日期间,群众都汇集到指定的场地,甚至腾冲的阿昌族也赶来参加。群众用竹木扎成青龙、白象的形象,盛装的小伙子组成青龙、白象队伍大家围绕着跳跃的青龙、白象,手持树枝,敲锣打鼓,跳起象脚鼓舞,高潮叠起。阿昌族用这种形式欢庆一年的丰收,并祝愿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泼水节& 又叫浇花水节,流行于户腊撒地区。时间在每年清明过后的第7天,节期3天。第一天,青年男女上山采锥粟花。第二天,将采来的花插地设立的塔上,装点成郁郁葱葱的花塔,大家给花浇水。第三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走村串寨。姑娘们头插鲜艳的锥粟花,大家一边跳起欢乐的象脚鼓舞,一边用锥栗花醮水互相泼水致意。
此外,火把节、尝新节、撒种节等也都是阿昌族的喜庆节日。
阿昌族传统节日都与原始崇拜、宗教信仰有关。&窝罗节&、&泼水节&是纪念祖先遮帕麻和遮米麻的;&会街节&是为迎接上天取经的&个打码&菩萨的灵魂回到人间而举行的。现在,这些节日中的宗教色彩越来越淡化直至消除,而更多地充满欢庆丰收、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气氛。
除传统节日外,阿昌族人民也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过元旦、春节、国庆节等节日。
(六)禁忌& 过去阿昌族有许多禁忌,如:弟妹不能先于兄姊成婚,否则将被罚&超头钱&,三至六两银;兄、弟婚后,互不进对方寝室;妇女不能住楼上,不能跨坐在家堂屋的门坎上,否则家中要破财;妇女不能从犁、耙、锄、刀、枪上跨过,否则男人使用时,刀会砍脚、枪会伤人,犁耙不能翻田;堂佛龛除自家人外,外人不能触摸、移动;大年初一不能杀牲伤害生命;家中被偷就认为 &倒霉运气不好&,必须请和尚念经,并杀一只鸡,门上插红旗,堂屋中挂一花圈,用一条草绳沿屋檐把院子围起来,以转&好运&,并在七天内不准外人进家,否则家里还会破财。每年开春犁地时,须扛犁吆牛到地上使几转,叫&转牛头&,然后才能使牛耕田。
这些禁忌具有深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并不同程度地带有歧视妇女的意味。解放后,这些禁忌大多已经废除。
责编:tomgoat
本文地址:http://www.rgbb.ws/article/06.html
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如需转载,需注明出自“红绿青蓝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缅桂花开十里香歌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