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蕨类大致年代炉子兴盛于什么年代

2013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 内容详尽,但请以实..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3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有关中国古代发明的故事_百度知道
有关中国古代发明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哪些伟大的发明,要关于发明的故事(文中要提到发明家和时间)
tianya?tid=273ec" target="_blank">http<a href="http://wenda:///wenda//wenda/thread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3条回答
戢争接连不断,写好之后,用软槌轻打,而难以得到迅速的发展,官职或机构,如要把它们用作造纸的原料,在纸上轻轻拍打,历史很早,石碑盛行、拓印,是古代炼丹士在炼丹时无意中配制出来。“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无从考知,相互融合,用染料印在布上,就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司南大约是把整块的天然磁铁,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全部刻成。它的起源与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中间还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浆之类的促烂剂、《公羊传》.5×13,盖初做纸时所做、白色,表示姓名。
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就是火药本身也被归入药类,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左图为北未火药箭,闭门以绝宾客。(火炮)是把火药制成环状,就是(火炮),曝体田野。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铜印,我国人民利用磁铁造成了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甲骨?古书上缺少详细的记载,容字5000。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不匀净。刻石的发明,对造纸工业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靠,先后制造了火药箭,帝善其能,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来满足文化生活上对纸张的要求,内装火药的(突火枪),质甚粗糙,并且把它的S极琢磨成长柄、鱼网造纸的。历时8年,共20。典作尚方、文化迅速发展;(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焦灼被体)&lt,又没有实物留下来,蔡伦是用树皮,纸 面尚有麻筋、《春秋》。元兴元年奏上。这里所说的(飞火)、印染与雕版印刷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泥封演变为纸封。秦始皇出巡,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很象我们现在用的汤匙。 四大发明——火药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蘸上墨汁,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蔡伦的出现便为造纸术带来新突破,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四大发明—印刷术 印章,解决了这个问题,起了推动作用。 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作得很大,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印出来的东西、阳文之别,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才能做成纸浆。到了宋代,硝石,轻轻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状,称为(铜将军),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用绳扎好,辟湿气和瘟疫,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叫“司南”,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它的准确形状。 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加上制法粗糙,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下图是中国古代造纸工程之(抵压帘覆)及(干焙火烘),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一般只有几个字,成了废物而又用作做原料。
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这些都是以火药的爆炸为推动力的武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但大概是先张布或网撕破或剪断,再加上我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宽90。纸发明后。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宽约100厘米。纸张出现之后,火药能治疮癣,称为泥封、拓印,在戢争中颢示了前所未有威力、厚20厘米。 唐朝末年。 司南的形状和现在的指南针完全不同。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印文均刻成反体。用树皮做纸张,所以纸张的质量不太好,然后放在水里浸渍相当长的时间并且需要加以舂捣,而蔡伦对新原料的发现,已缺乏记载。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但是由于典籍流失。但由于西汉的经济。右图为南未突火枪,每次休沐,(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是中国化学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破布,尽忠重慎,制药实践结果。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为筒,因为考古学家于1933年在新强罗布淖尔发现了一张古纸。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将吊线点燃后用弓射出,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破鱼网早已结束了它们本身的任务,将印章盖在泥上。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自是莫不用,火药已被用于军事,长约40厘米,烧龙沙门,炭的混合物,它是”麻物。
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杀虫。 指南针 战国时代。 司南是怎样制成的呢。 在纸还未发明之前。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把染料改成墨。火药。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勺子的形状制成的,而上溯至战国。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术的要求,13世纪、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火箭)之类。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促进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鱼网作纸。因为破布。 虽然在蔡伦之前也有纸的存在。 当时人们已开始应用小块的丝绵制成的纸,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 在新的客观形势要求下.9万字、《礼记》、《尚书》,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四大发明——造纸术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在《东汉观记》卷二上记载,自用或出售,实际的操作如何,只要把布改成纸,使重心落在圆而光滑的底部正中。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左图为元代铜火铳。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故不精细也〃由于古汉时的纸张是由麻缕和丝绵,困难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后部舂捣外,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造意用树皮及敝布。 它是硫黄,天下咸称蔡侯纸〃。 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而前两项在汉代成书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里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四周不完整,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到了元代又出现铜铸火统,顾名思义就是(着火的药)。美法各国直到十四世纪中叶。 印章。东汉以后。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蔡伦·有才学、《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郑璠传&gt。 在12、《周易》。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甲骨和竹简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有阴文。于是拓印就出现了;九国志。从以上看来。结果使其广为流传。很多人争相抄写、记载的材料。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作方块薄片,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而麻缕和丝绵都有其本身的作用
巧制浑天仪汉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汉安帝听说张衡在天文上有高深的造诣,就任命张衡为太史令,在九卿之一太常手下掌管“天时、星历”。张衡接任太史令以后,立即来到坐落在洛阳平昌门南的灵台。张衡登上灵台顶端,仰观天象,真是心旷神怡,有飘飘欲仙的感觉,他要在这里施展出他的聪明才智。很快,张衡就发现,灵台的建筑虽然雄伟,但观天象的仪器却很陈旧,年久失修,不堪应用。他决定重新修造,特别是浑天仪,这是形象地体现浑天学说的一种重要的天文仪器,更应该好好地加以修改研制。“浑天仪”,类似于现在的天球仪,用精铜铸成,主体是一个球体,代表天球。球体可以绕天轴转动。天轴和球面有两个交点,一个是北天极,一个是南天极。在球的表面上列有28星宿和其他恒星。球面上还有天球赤道圈和黄道圈,二者成 24°夹角,分列有 24 节气。球体外面有两圆环,一个是地平圈,一个是子午圈(通过南北天极和天顶的圆环)。天轴支架在子午圈上,和地平圈斜交成36°角,这也是浑天仪坐落处的洛阳地区的北极仰角及地理纬度。为了使“浑天仪”能自行运转,张衡采用齿轮系统把浑天仪和计时用的漏壶联系起来,利用漏壶流水的力量推动齿轮,带动球体运转。通过恰当地选择齿轮的个数和齿数,巧妙地使浑天仪一昼夜运转一周,把天象变化形象地演示了出来,也被称为水运浑象。水运浑象是世界上第一架有明确记载的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其中应用的齿轮系和凸轮机构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的。张衡还写出了《灵宪》、《灵宪图》、《浑天仪图注》等天文学著作。他在《灵宪》等著作中,阐述了无限宇宙的思想,解释了月亮反射阳光和月食发生的原因。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计算结果,其精确程度为近、现代天文学家所称道。地动仪东汉时期,我国中原一带经常发生地震。当时人们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是无法理解的,只好归之于天意,认为是上天给人们的某种暗示。如公元92年那次地震,在《后汉书·五行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把地动山摇之因,归咎于“窦太后摄政,兄窦宪专权,将以是受祸也”。其实,地震的发生与否,与外戚专权无关,但在“谶纬”迷信泛滥的时代,人们对这种说法是深信不疑的。收集各地的地震情况,是太史令的本职工作之一。张衡想造一架能测定地震的仪器,以便及时掌握全国各地的地震情况。当时朝廷上的一些达官贵人认为,地震是天意,想知“龙王”动向,是痴心妄想。张衡不相信这一套,认为地震是一种不受任何人旨意影响的自然现象。张衡造仪器,用人的力量来测定地震,实际上就是对“谶纬”迷信的否定。张衡的地动仪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制成了,这是世界上第一架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公元138年3月1日,地动仪准确地报告了离洛阳千里之遥的陇西(位于今甘肃省西南部)发生的大地震。他的发明在人类同地震作斗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活字印刷术北宋庆历间()中国的毕升(?-约1051)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J.谷登堡活字印书早约400年。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略说(包括四大发明) 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遥望苍穹(上) 神秘的天体,遥远的星空,千百年来一直是我们的祖先关注的对象。月亮的圆缺代表了什么?太阳的运动轨迹有规律可寻吗?天上恒星有多少,它们的位置又在哪里?一代代的古天文学家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无数的发现。陨石,北极光这些天文现象很早就出现在古代的神话里,战国时期的石申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汉代的史官司马迁写了《天官书》,这是对前代天象观测记录的一次总结。 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遥望苍穹(下) 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天象观测继续发展。两晋时期的陈卓,建立了全新的星官体系,并用《玄象诗》将其记录下来;到了宋代,流传下来了一副石刻星图,在公元1054年的时候,观测到了一次罕见的超新星爆发,这对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天象观测记录丰富,古代天文学人才辈出,使得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历法的变迁 原始社会,人们发现天象的变化与四季交替存在可循的规律。这个规律成为了古人天象观测的最实际的应用,历法便在百姓生存与贵族统治的双重需求下诞生了。 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象观测工具 古人在观测天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制造工具的天赋,圭表、漏壶、浑仪、浑象,每一件都显示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尤其是到了宋元时期,中国天象观测仪器制造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非常遗憾的是,元朝以后,这些仪器的制造水平也停滞不前,随着西方入侵者的隆隆炮声,这些精美的仪器成为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 5、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地震档案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同时也是地震记录最丰富的国家。打开古代地震档案会发现:有智者超前地发明仪器观测地震,也有勇者身处险境去记录分析地震,更有许多无名史官记录下两千多年的地震资料,让我们有可能分析研究脚下的大地何时会发脾气。 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神农沧桑(上) 远古时期,人类靠打渔、捕猎采集着野果为生。农业的产生让人类的脚步踏上了文明之路。从此人类开始了定居、耕种、养殖的生活…… 7、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神农沧桑(中) 古老的育种技术……甚至皇帝都亲手做过。富有创意的祖先……是怎样给农作物起名字?悠远的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就近在一日三餐的变化。 8、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神农沧桑(下) 这些我们祖先使用过的工具……是农具?或是武器?无数巧夺天工的农具……可能是一个很普通的老百姓发明的。牛犁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力有了第一次解放。 9、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改变世界的发明:火药(上) 古代医药学家把硝石、硫磺入药治病,而炼丹家却用它来炼制长生不死的仙丹。阴差阳错,仙丹没炼成,倒炼出了火药。刚问世的火药因为各种原因被严格保密,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人开始用它作法行骗,也有人带者它投身军事,一个伟大的发明终于公诸于世。 10、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改变世界的发明:火药(下) 火药让古老的“石包”发展为今天的“炮”,刀枪剑戟的冷兵器逐渐被各式各样的火药兵器所替代。走上正轨的火药开始广泛介入军事和民用,与此同时,战争和和平贸易却带着它原离故土,向西行进。 1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东方之光:造纸术 一堆乱麻,一块破布,一张树皮,这些废料却能够造出洁白的纸,纸的发明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创造,它使文明可以传承,使知识可以传播。千年来,纸的发展从没有停止过,一张普通的纸,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1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青铜时代 一个纷争的年代,一段青铜兵器的历史,一把王者之剑背后的故事,本期科学历程将向你娓娓道来..... 1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传播文明:印刷术(上) 印刷术不折不扣的是一种改变历史进程的工艺技术。最先发明的是雕版印刷。但对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肇自隋时,行于唐世,阔于五代,精于宋人”是迄今为止最为人们所接受的种精典说法。隋代佛教的兴盛为雕版印刷的起源与初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唐代,印刷术不仅仅用于佛经的印刷,一般书籍,日历印量大增;战乱不休的五代,印刷术却没有停止,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1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传播文明:印刷术(下) 宋代对印刷术的发展来讲是一个精彩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伟大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了永载史册的布衣毕升;元代是一过渡性阶段,但王桢发明的转轮排字法离机器印刷只有一步之遥;明朝的豆版印刷流传至今,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印刷术的成熟使清代出现了许多精典的印刷巨著。 15、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指南针史话(上) 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这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是指南针究竟是由谁发明的呢?本片将为你讲述一个关于指南针的神奇故事。 1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指南针史话(下) 指南针传到西方后,大大促进了西方航海的发展,直接推动了达伽玛、哥伦布的远洋航行,而作为最早发明指南针的中国为什么却讲指南针用于看风水的迷信活动上呢? 17、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的古船(上) 清朝末期,西方人的铁甲战舰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但是,又有谁知道这些西方的铁甲战舰曾经得益于我们古代船只的发明创造! 18、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的古船(下) 战船是我国古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大雄伟的战舰让人生畏,为保卫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但如此辉煌的造船史,为什么到了近现代就没落了呢? 19、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漫话古代桥梁 古桥的历史本来就妙趣横生,更何况中国古人又被加上“古代桥梁工程师”的桂冠。本期节目以拱桥的技术发展为线索,为您描述了中国古代各领风骚的五座桥梁。 天文方面还有: 看星(日食、彗星、黑子) 记星(最早) 测星(张衡、僧一行、郭守敬) (1)、张衡——东张西望(东汉);(水运浑象仪;地动仪)。 (2)、僧一行——唐僧(唐朝);一(子午线);行(黄道游仪)。 (3)、郭守敬——郭子兴(元代); 割(简仪);守(《授时历》 敬(黄赤夹角精确)。 数学方面有 : (1)、春秋:九九筹算度量衡。 元代:珠算(圆珠笔)。 (2)、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弦(理论); 东汉《九章算术》成体系(实践)。 (3)、南朝:祖冲之——孙行者。 农学方面的: (1)、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北方农业早发展(北朝); (2)、《农书》:元朝王祯;生产工具改革《农器图谱》。 (3)《农政全书》: 徐光启;(明朝); 医学方面的 (1)、西汉:(《皇帝内经》) (2)、东汉:(张仲景;华佗) ———医圣 张仲景:理论《伤寒杂病论》;实践“四诊法”。 ———在世 华 佗:驼背---麻醉---针灸---五禽戏。 1.鼓: 传说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有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这种鼓现在叫定音鼓,19世纪有了低音大鼓。鼓声可使节拍鲜明,粗犷有力。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2.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周易》就是五经之一的《易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周易》相传是由约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的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二进制是谁发明的?《周易》中的“易数”用的就是二进制。换句话说就是伏羲发明了二进制,伏羲就是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五谷,我国才有原始农业。伏羲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可谓大矣!我国北京的先农坛就是为了祭奠神农(即伏羲)而建造的,这里表达炎黄子孙对他的敬佩之情。 3.绳索: 公元前28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我国人民开始用大麻纤维制绳。到公元纪元开始时,用大麻纤维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制绳材料。1775年,英国发明家马虚发明制绳机,结束了手工制绳的时代。从1950年开始用人造纤维制造绳索,直径约2毫米的马尼拉绳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会折断,而同样粗的尼龙绳则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养鱼法: 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那时我国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鱼卵,把它养大食用。年代,欧美才用人工养殖蛙鱼等鱼类。英国等西欧国家现在每年由养鱼场生产淡水养鱼约有10万吨。 5.赤道式天文仪: 公元前2400年,中国人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 6.十进计数制: 中国人于公元前14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在现代科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欧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时间的证据,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发现的,而中国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便已经采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文中,见有中国人用十进制记述了“547天”的实例。 漆――世界第一种塑料: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13世纪已经发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发掘出的“妇好”墓(葬于公元13世纪),她的上过漆的棺木就是证明。李约瑟说:“漆可能是人类所认识的最古老的工业塑料。”在古代中国,油漆业的组织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国家的制作中心。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存有一只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铭文除说明该杯制作于公元四年外,还刻有参加制作的七名工匠和制作中心的五位官员的名字。这个木酒杯表现了中国人两千年前就有对制造工艺的看法;另一方面,这个杯子还表明当时的生产很可能已使用现代的工业生产的流水线那样的工艺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已发现了漆的重要化学性质,发现了通过漆的蒸发过程使其变质的方法,发现了通过在漆中放几只螃蟹壳,漆就会保持液状,不会变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书和公元12世纪的李氏都提到螃蟹壳能使漆保持液态的特殊功能。现代科学家化验证实,甲壳体组织内确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动的化学成份,其中一种酶就是漆变硬的酶。漆可以通过化学作用保持长久的液态,这使中国的这项生物化学工艺具有不衰的工业雏形模式。 7.铜镜: 约公元前1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铜镜。中国人于公元5世纪还发明了魔镜;英国结晶学家威廉·布莱格到1932年,系统地阐明了魔镜的理论,比中国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镜是世界上最奇异的物品之一。魔镜有何奇妙之处呢?在魔镜的反面铸有青铜图案――图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线的一面为凸状,是由经抛光处理的青铜制成用作镜面。在大多数照明情况下,这种镜子看上去与其它的普通镜子无异。但是,在明亮的阳光下使用魔镜时,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镜面将阳光反射到暗色的墙上,人们就能从投在墙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镜面的图案或文字。坚实的青铜制品变得透明了,这种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现象使中国人给魔镜取了透光镜名称。青铜是不透光的,然而实际使人感到透光,这是为什么?这奥妙之深让中外学者探讨了几百年,中国的科学家沈活和外国科学家威廉·布莱格爵士都发表过高见。威廉·布莱格爵士于1932年发现这一奥妙时说:“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图案清楚地显现出来。”李约瑟正确地将这一切称为“是在通向掌握金属表现微细结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7.伞: 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公元12世纪英语才出现“伞”这个词。以前一直只有阳伞,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伞面,才制成雨伞。1750年,英国的汉威到外国旅行后带了一把伞面回伦敦,轰动一时。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有了此伞骨,伞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发明了伸缩伞。在学术界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8.风筝: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最先放风筝。早在信史之前,传说中国人已会放风筝。相传公元前四世纪,中国著名工匠鲁班(即公输班)做了一只风筝,升空三日而不坠。还有一个故事说一名将军包围了王宫,利用风筝测量宫墙与己方军队的距离。风筝可用于送砖上屋或在风筝尾部系上鱼钩钓鱼。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19世纪英国发明家克雷由风筝产生灵感而发明滑翔机。德克萨斯州演员科迪“上尉”,曾利用风筝拖动折叠式小艇,横渡英伦海峡;1901年再接再励,乘坐双箱形风筝飞行,使英国陆军部大感兴趣。不久,飞机取代了军用风筝,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驾驶他的新双翼飞机时失事遇难。1970年,美国太空计划设计了各种“飞行翼”,使风筝再次成为成年人的玩意儿,例如罗格乐乐折叠飞行翼,本是专为水星号太空船仓安全着陆而设计的,后来被降落伞取代了;但这种折叠翼,结果成为今日悬挂式滑翔机的机翼。风筝飞上天空为飞机飞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灵感。 9.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发明了米酒。 10.弓箭: 中国人于公元前8世纪发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国人已发明了弩弓。它主要用于打仗和狩猎,可卧射、立射、骑射,威力甚大。而欧洲的意大利在公元10世纪才使用弓,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年。 11.古代机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东周时期,中国人就已发明了古代机器人。当今世间,只要谈及机器人,言必欧美、东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机器人的,是我们中国人。我国制出的古代机器人不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广泛,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会跳舞的机器人、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持赚钱的机器人和会捉鱼的机器人……等,应有尽有。 会跳舞的机器人。我国唐朝的段安希说: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汉军陈平得知冒顿妻子阏氏所统的兵将,是国中最为精锐骠悍的队伍,但阏氏具有妒忌别人的性格。于是陈平就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精巧的木机器人。给木机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并把它的脸上擦上彩涂上胭脂,显得更加俊俏。然后把它放在女墙(城墙上的短墙)上,发动机关(机械的发动部分),这个机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优美,招人喜爱。阏氏在城外对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误把这个会跳舞的机器人为真的人间美女,怕破城以后冒顿专宠这个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阏氏就率领她的部队弃城而去了。平城这才化险为夷。 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更为精巧神奇,唐朝人张骛在《朝野全载》中说:洛州的殷文亮曾经当过县令(相当于“县长”),性格聪巧,喜好饮酒。他刻制了一个木机器人并且给它穿上用绫罗绸缎做成的衣服;让这个机器人当女招待。这个“女招待”酌酒行觞,总是彬彬有礼。 会赚钱的机器人。唐朝时,我国杭州有一个叫杨务廉的工匠,研制了一个僧人模样的机器人,它手端化缘铜钵,能学和尚化缘,等到钵中钱满,就自动收起钱。并且它还会向施主躬身行礼。杭州城中市民争着向此钵中投钱,来观看这种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为主人捞到数千钱,真可称为别出心裁,生财有道。 会捉鱼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还用于生产实践。唐朝的柳州史王据,研制了一个类似水獭的机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鱼以后,它的脑袋就露出水面。它为什么能捉鱼呢?如果在这个机器人的口中放上鱼饵,并安有发动的部件,用石头缒着它就能沉入水中了。当鱼吃了鱼饵之后,这个部件就发动了,石头就从它的口中掉到水中,当它的口合起来时,它衔在口中的鱼就跑不了啦,它就从水中浮到水面。这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产的机器人。 此外,在《拾遗录》等书中,还记载了古代机器人登台演戏、执灯伴瞎等机巧神妙。 12.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欧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项技术,比中国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3.铁犁: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国人还发明了犁镜,给犁装上犁镜,便于翻土,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大约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农夫发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类早期开始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公元前500年,欧洲农夫造出了铁犁,犁前有二个轮了和一个犁刃(即犁铧)。中国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犁架变小,轻便灵活,更可以调节深浅,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欧洲人于1700年代开始用先进的罗瑟兰犁、兰塞姆金铁犁和播种机。1830年美国移民开始用迪尔铜犁,其他各大洲也开始用铜犁。总之,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14.大定音钟: 中国人于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大定音钟;欧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钟,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5.长明灯: 大约在公元前589年,中国人发明了长明灯。灯蕊为石棉;灯油为海豹油或鲸油。 16.算盘: 公元前550年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用于计算,也是自古以来商业上广泛应用的计算工具,后来传到世界各地,到12世纪才逐渐被现代阿拉伯数字所取代。到20世纪前苏联和远东地区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盘,生塑算盘代替木竹算盘。目前世界上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有代替算盘的趋向,但因为算盘价格低廉,所以,用电子计算机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盘,至少还需要十年。 17.地毯: 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国应用。已知最早的地毯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和伊朗。1606年,法国巴黎附近最早用上了织机编织的地毯。现在的地毯变为人造纤维和羊毛编织而成。 18.双动式活塞风箱: 中国人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西方于16世纪才用双动式活塞风箱。比中国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19.水涌钵 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水涌钵。 20.空位表零法: 中国人在公元四世纪以前就开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国的算盘就是这样表示的。按照西方的传统说法,用符号“0”来表示零,是印度人在公元九世纪发明的,它出现在公元870年瓜摩尔的碑文中。但是,实际上,符号“0”的出现要比这早得多。在公元683年柬埔寨和苏门答腊的碑文中,以及在公元686年苏门答腊附近的邦加岛上的碑文中,均出现这一符号。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国家出现的零的符号,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而他们又将这符号传到印度。零非常重要,如果忽视了零,那么现代技术就会瓦解。当然用空位表示零这是中国人的一项发明,然而我们并不是说使用“0”符号的绝对优先权属于我国,因为直到1247年“0”符号才第一次在我国印刷品中出现,尽管我们确信至少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使用这个符号了,但没有人知道,这个表示零的符号中国人在何时、何地首先使用的,这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 21.化学武器: 利用毒气进行化学战的历史,在中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早期。在墨家早期著作中,就有关于利用风箱把在炉子内燃烧的芥末释放出来的气体,打入围城敌军隧道的记载。这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利用堑壕芥子气早2300年。中国人化学武器有下列几种:“粪弹”,这是毒气弹的雏形。“飞砂弹”,它是将一管火药放在陶罐里,火药的成份是生石灰、松香、有毒植物的乙醇提取之。把这种武器从城墙上放下去,随即炸开,致命毒物四散。“催泪弹”,公元二世纪中国人便使用催泪弹,它所产生的烟雾很快地使人泪如泉涌。海脉油、四川漆和海星等毒汁会使敌人声音嘶哑。我国有的毒物能使敌人肌肉腐烂直至露出白骨。火矛包含着砒霜和一般的毒物。1540年贝林古西奥所著的《烟火药学》一书中说,火矛被燃后,就吐出“炽热地火舌,有两三步远,使人毛骨悚然”。在欧洲,直到1580年,砷才作为一种深受欢迎的东西,但在17世纪它被汞烟球所代替,这是当时中国奉献给世界的礼物之一。 22.马胸带换具: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马胸带换具。在此之前,西方在公元8世纪换马的惟一手段是“项前肚带换具”。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方法,因为皮带勒在喉部,意味着马一旦使出最大力气就会立即窒息死亡。我国发明的马胸带换具克服了这一缺点。我国的这项发明后来通过中亚传到了欧洲。欧洲考古学家在公元7至10世纪的古墓中发现了胸带换具遗物。 23.石油照明法: 大约于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气照明法。 24.铸铁术: 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铸铁术。 25.马肩套挽具: 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马肩套换具。这比在欧洲出现胸带具后一百年出现的肩套换具要早一千年。中国人还发现,肩套换具可以用另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换绳可以拴在肩套(项圈的两侧,直接套在车上)。正是这种形式的肩套换具,今天仍在全世界普遍采用。 26.硝石鉴别方法: 中国人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发现了硝。这比西方早2000年。在发明火药之前,首先必须认识到并且获得它的三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成分,这就是硝石。西方在中世纪以前不知有此物,欧洲缺少此物,而中国资源丰富,并且可区别于其他矿物而予以提纯。鉴别硝石是根据颜色反应。硝石燃烧发出紫色火焰可证实钾的存在。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就会用此法鉴别硝石的存在。中国人发现硝石为后来发明火药奠定了基础。 27.世界上第一条等高运河―――灵渠。 西方于公元13世纪才建了等高运河,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28.立体地图: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3世纪就发明了立体地图。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就记过了一张公元前210年绘制的秦始皇墓地图。书上写道:“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1985年6月《每日电讯》的一篇报导说:秦始皇墓地虽然还没有打开,但是可能已经发现了。据说是墓入口处的地方发现了微量的水银。考古学家猜测这可能就是上述立体地图上所示的水银。 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有名的蓬莱仙山的地图就出现在罐子和香炉上。这对以后立体地图绘制技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公元32年将军马援讲到的军事立体地图,河谷山脉的模型是用糯米制作的。此外,还出现了木刻的立体地形图,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述了这种地图。1130年黄裳也制作了一张木刻立体地图。此图后来引了哲学家朱熹的兴趣,他千方百计地收集木刻地形图,以便进行研究。他自己也有时用粘土,有时用木刻制作立体地形图。黄裳在一部《鹤林玉露》里,还讲述了朱熹制作的一幅地形图的情况:“(朱熹)尝欲以木作华夷图,刻山水凹凸之势。合木八片为之。以雌雄榫镶入,可以折。度一人之力可以负之。每出则以自随,后竟未能成。” 很可能立体地形图的制作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后又传到了欧洲。1510年,保罗·多克斯制作了欧洲最早的地形图,绘出了奥地利的库夫施泰因的邻近地区。阿拉伯人伊贝·巴蒂塔(公元年)叙述了他在直布罗陀看到一张立体地形图。中国以外的国家有关立体地形图的记载没有比这更早了。 29.吊桥: 中国人李冰于公元前3世纪在四川省灌县修建了安蓝桥。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缆链桥。它总长为320米,有八个孔,整个结构中没有一块金属材料。此吊桥上铺了板便于人们行走。这种用竹了做的索桥是极有效的,整个缆索是以竹子为内芯,外边包着从竹子外层劈下的竹条(蔑片)编成的“辫子”。编成辫子是因为蔑片把内芯缠得越紧,缆索的强度就越大,从而增加了安全因素。并且,中国人于公元1世纪又发明了铁吊桥。这桥可用于通行车辆。1655年到中国访问的西方人马丁·马蒂尼曾描述过贵州境内一条河上的铁索桥,并编在那个时期有名的巨著《中国图集新编》中。西方的第一座吊桥,即温奇桥。是公元1741年建成的,跨于英格兰的提兹河上,它只有缆索而没有桥面供车辆通行。由于欧洲人于1809年才建成第一座可以通行车辆的吊桥,因此在这方面中国人比西方要早很多年呢!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烧烤炉子设计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