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分裂对国共两党领导人见面分别有何影响

(1)国民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特点:从对抗到合作,再到对抗,两党之间矛盾与斗争始终存在。(3分)(2)①黄埔军校;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3分)②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3分)③重庆谈判。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2分)(3)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其他认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不得超过本小题总分。)(2分)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国共两党关系演变以及影响的认识,接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答如下:(1)要求学生回答,国共两党分别在什么时期进行过两次合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进行过合作,分别建立了个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党先是面对民族危亡由对抗到进行合作,但由于蒋介石的反共反人民的本质又走向对抗,两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始终存在。(2)①要求学生回答材料一中的图1学校名称和图2的历史人物名字以及之间的关系。解读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校名称是黄埔军校,历史人物是周恩来,,关系是周恩来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②要求学生回答:材料二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陕变”的结局如何并简述其历史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陕变事起”和“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北事起应指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结局是中共从民族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十年对峙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③要求学生回答材料三图片涉及的重大事件叫什么以及蒋介石的真实用意,解读材料三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片涉及的历史事件是重庆谈判,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本质决定了他是真内战,假和平,但由于他的内战准备工作还没有就绪,于是就玩弄起两面手法,为内战赢得备战的时间。(3)要求学生回答对国共关系的变化认识,国共的两次合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而认识到,国共合则利,分则伤,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试题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题,通过历史上的国共合作,充分证明了国共两党合对双方都有利,分则不利的道理,合作也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分裂不得人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目前的台湾海峡两岸人民迫切希望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在新文化运动中,对新文学具有重大影响的是A.陈独秀的《敬告青年》B.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C.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D.鲁迅的《狂人日记》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改错题
融入情景,探究问题。(18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85周年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又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这次会议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了全面部署。九年级某班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发展进程”这一学习主题,分四组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进行探究活动。(1)第一组: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诞生,这一时期党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过程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5分)(2)第二组: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过程中走了哪些弯路?从中得出哪些启示?(5分)(3)第三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次伟大转折是指什么?各有什么重大影响?(4分)(4)第四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二、三代领导集体分别形成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4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改错题
(本题满分10分)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九十多年来”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党的成立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3分)(2)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曾与国民党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分别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2分)(3)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最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什么?(2分)(4)1945年中共召开了七大,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5))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垮台?(1分)(6)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你有何感想?(1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历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它的主要阵地是(&&)A.《民报》B.《中外纪闻》C.《新青年》D.《每周评论》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改错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简要回答下列问题:(7分)(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哪一事件有关?(1分)(2)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分)(3)抗战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了哪一次代表大会?(1分)(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有哪三大战役?(3分)日,解放军占领哪座城市,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1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改错题
问答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他在《答谢胡锦铸辞》中说“诚如总书记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来头一次,也是在两岸的情况之下党和党见面交换意见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⑴连战访问第一站是南京,拜谒了中山陵。请问:中山陵是为了纪念谁而修建的?(3分)⑵请问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指的是什么事件(3分)国共双方领导人分别是谁?(4分)⑶在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第二次合作分别进行了哪两项重大活动?(4分)(4)面对今天的台海形势,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2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1900年,有一家上海人在家庆祝他们的孩子考入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请问当时最高学府指的是:&&&&&&&&&&&&(&&)A.燕京大学B.京师大学堂C.京师同文馆D.太学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改错题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理论、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6分)请回答:①&材料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②此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③此事件开始于哪一年?④此事件的主要阵地是什么?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与启示(原创论文,翻录必究)
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与启示
——回顾国共合作历史,展望国共第三次合作
内容摘要:孙中山先生缔造的中国国民党,曾经有过大革命和抗日战争这两页闪光的历史,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是这两页都和中国共产党联系在一起。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但是,两次合作都未能延续下来,从而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不幸局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将对国家、族有利,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之道,不合作则相互抵消、损伤元气。国共两次合作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所表现出从合作的内容到合作的形式不尽相同,通过国共合作的比较,对于我们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展望未来有着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合作、分裂、民族利益、阶级利益。
第一次国共合作
<font STYLE="FONT-SIZE: 20 FONT-FAMILY: 宋体" COLOR="#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一)、北洋军阀腐朽的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font STYLE="FONT-SIZE: 20 FONT-FAMILY: 宋体" COLOR="#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历了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中国大地并没有像资产阶级革命派预想的一样实行民主和共和。相反,新旧利益的交织,新旧势力的冲突,使得满目创痍的中国大地异常黑暗。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政府分裂,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混战不断,闹得民不聊生。
(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受挤压。
一战过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结束了中国民族工业昙花一现的“黄金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趁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大好时机,加速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尤其是日本,利用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之机,大肆在华投资设厂,倾销商品。华盛顿召开后,欧洲列强竭力扩大在中国的势力,妄图使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侵略的境地。面对外国资本的强劲势力,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打压,大战期间掀起的建厂高潮被压制,1920年向农工商部注册的新建工厂有70家,1921年为61家,1922年为46家,到1923年则只剩下14家。
(三)、国共力量的壮大,能担当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当时有50多万党员,曾经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曾领导过辛亥革命,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还是很单薄,但是它代表一股新的政治方向,并且在一次次组织工人运动的斗争中显示出了其彻底的革命精神,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希望。再加上,工人阶级队伍的逐渐成长壮大。辛亥革命前,中国近现代产业工人不足60万人,1919年,中国近代工矿企业工人猛增至200万人左右,使得中共有能力与国民党并肩作战。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者共产国际在一次次为中共寻找革命同盟失败以后,转而真正重视并采纳马林的建议,全力支持孙中山和国民党,促成国共合作。
<font STYLE="FONT-SIZE: 20 FONT-FAMILY: 宋体" COLOR="#22年6月,孙中山所倚重的陈炯明在英美支持下叛变革命,使孙中山苦心经营的广东陷落敌手,对孙中山的打击极为沉重,陷入空前的困境为国共合作提供了可能。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40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一)、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推动了国民党走上革命化道路,使死气沉沉的国民党获得了新生。由于国共合作的建立,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纷纷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在其中积极地从事国民革命工作,使国民党同人民群众加强了联系,从而使国民党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国民党的组织便迅速的发展起来,1926年1月,国民党已有正式省党部12处,特别市党部4处,临时省党部9处,除新疆、云南、贵州外,党部组织几乎遍及全国,成为全国最大的政党。
(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壮大了共产党队伍,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共产党人的工作由秘密状态到公开状态,造成了公共组织无产阶级的可能,并给自己开辟了一条到农民中间去的道路。1923年6月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党员仅有420人;1924年上半年,党员总数650人;1925年10月中共第二次中央扩大执委会召开会议时,党员人数已超过3000人;1926年11月,全国党员已达到1.85万余人;而到了1927年4月,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党员人数已扩大到5.79万人。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并极大地推动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在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以后,北伐正式出师,仅10个月左右时间打跨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反动势力,解放了半个中国,震撼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总结
<font STYLE="FONT-SIZE: 20 FONT-FAMILY: 宋体" COLOR="#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凡克服各省,一致实行清党。”7月15日,武汉革命政府头子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要求国民党“着即同共产党分离。”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一)、国共两党代表的不同阶级的利益,决定了国共合作很难得取得真正的成功,再加上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勾结,一起扼杀了中国革命,这是国共合作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是由其阶级属性决定的,国民党内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分子始终没有真正同意国共合作的方针。虽然,不同的阶级能暂时为了共同的利益而战斗在一起,但其为不同阶级服务的宗旨终究会激发潜在的矛盾,阻碍革命的继续发展。而反共的国民党右派刚好占据着国民党内部的统治地位,况且,支持他们的帝国主义势力不希望看到中国革命力量的强大,于是加强反革命的力量,以达到控制中国的最终目的。帝国主义对国民党右派的拉拢与威胁,使国民党右派的分裂活动有恃无恐。因此,国共合作的失败在所难免。
(二)、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能够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作。但是必须积极消除不利于团结合作的因素,求同存异,既统一,又独立。两党合作必须在共同的纲领为准则处理两党间的问题。要广泛地发动群众,建立各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这是国共合作的经验总结。
第二次国共合作
<font STYLE="FONT-SIZE: 20 FONT-FAMILY: 宋体" COLOR="#37年9月22日,由国民党中央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和国共两党合作的谈话。至此,以抗日为基础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一)、国共内战时期战火不断,人民生活困苦。
自大革命失败以后,国共十年内战开始。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经历了由弱小变强大再变弱小的过程,蒋介石极力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红军展开空前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胜利,击碎了蒋介石企图扼杀中国革命的野心。短时间内,蒋介石难以灭掉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党也难以解放全中国,中共和蒋介石处于暂时的内战相持阶段。
(二)、日本侵华的步步深入和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
<font STYLE="FONT-SIZE: 20 FONT-FAMILY: 宋体" COLOR="#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欧美列强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日本再次乘机大肆侵略中国,妄图借此转嫁国内危机,先后发动了“九.一八”、“华北”等大的事变,一步步地蚕食中国土地。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国难当头、大地当前,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关头。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迫使国共政策发生变动,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创造了条件。
“华北事变”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重,全国性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包括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开始改变其政策态度。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使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都遇到了存亡问题。全国人民大众强烈要求蒋介石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显示出中国各阶层,包括国民党内部的爱国人士,要求实现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标志着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
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关键。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中国战场是二战中阻击日军的主战场,拖住了日军总兵力的80%以上,从而对欧洲的反法西斯斗争和太平洋战争起了直接的和重要的战略掩护作用,打乱了德、意、日法西斯的全球战略计划,使轴心国始终没有实现东西方战场联合作战的企图。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由国民党控制中央政府的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之一。
(二)、全国性的分裂、内战局面暂时结束。在抗日战争前期,国共两党空前团结,有效地抵抗了日军的侵略,两党通力合作,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的胜利,延缓了日军的侵略步伐,两党自身的力量得到壮大。到1938年10月,八路军总人数壮大到15万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建立了10多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而国民党方面,在抗战初期军队数量为200万人,1941年达到450万人,1944年达到570万人,国民党党部组织也迅速扩充。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总结
<font STYLE="FONT-SIZE: 20 FONT-FAMILY: 宋体" COLOR="#46年夏,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先后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合作开始分裂。月间,中共驻国统区代表全部返回延安,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失败。
(一)、国共两党代表不同阶级利益,意识形态领域存在较大分歧。
国共两党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为不同的阶级服务。两党合作只是为了暂时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的,一旦利益得到维护,获得胜利的临时联盟为了利益分配,必定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冲突,这个联盟也将逐渐破裂。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企图建立以国民党为首的独裁政府,继续为其所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服务,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则希望通过和平谈判,建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努力为广大的劳动人民争取更多的利益。这与国民党的建国主张严重背离。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国民党会尽最大可能破坏合作。这是第三次国共合作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控制中国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中国妄图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因此,它必须努力破坏国共合作,阻止中国共产党解放中国。
二战结束后,美帝国主义企图建立单极独霸世界体系,它不愿意看到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控制中国,妄图使中国回到战前的亲美局面。因此,美帝国主义极力支持亲美的国民党发动战争破坏国共合作,这就使蒋介石集团对待破坏国共合作有恃无恐,这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外部原因。
(三)、两党合作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政治基础之上,这是合作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救亡图存比三民主义有着更加坚定的政治基础,更容易调动国共合作的积极性,提升合作期限的延续性,抗日让“攘外必先安内”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最终促成了国共合作。必须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确调节国共两党的关系。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但可以缓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服从于有更大实际意义的大局,因此,在民族大义和阶级利益前要有所舍弃,各阶级都要服从于抗日大局。要建立和保持两党合作,必须使双方保持独立和平等地位,你不吃掉我,我不吃掉你,互相谅解,这也是国共合作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成就和最终失败充分证明处于弱势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采取“党外合作”方式的重要性,避免了重蹈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处于不利地位的覆辙。
第三次国共合作展望
<font STYLE="FONT-SIZE: 20 FONT-FAMILY: 宋体" COLOR="#49年12月,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取得了全国政权,国民党则失去了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国共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特殊的历史时期。
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最好的办法在于承认“九二共识”的国民党重掌台湾行政权力,突破现阶段两岸政治僵局,与共产党实行第三次合作,为两岸关系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一、第三次国共合作背景及条件
(一)、台湾岛内各种政治观点盛行
国民党方面,“统一”与“独立”的观点。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一直以来都比较坚定地认同一个中国原则。日,蒋介石在台北讲述国际形势时强调,大陆、台湾都是中国领土,不容分割,“曲解台湾的地位是别有用心的,‘两个中国’的主张是荒谬绝伦的。”然而,日,蒋经国去世,李登辉执掌党政大权,台湾当局开始以谋求“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和“两个中国”作为处理两岸关系及对外关系的基点。自90年代以来,拒绝和否定一个中国原则成为台湾当局的重要政治图谋。“两国论”、“一边一国论”和“否定九二共识”成为“台独”势力的行动纲领,成为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危险,致使两岸关系处于僵持状态。
民进党方面,“台独”占上风,1986年9月,台湾党外人士不顾当局禁令,宣布成立民主进步党,民进党成立之初,是各种反国民党势力的复杂组合,但领导权基本上被“台独”分子把持,“台独”思潮在该党内泛滥。尤其是陈水扁上台以后,大肆宣扬“台独”思想,严重影响祖国和平统一。2007年12月初,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谢长廷“访问”日本,声称要继承台湾前“总统”李登辉“亲日派”衣钵,在日期间,不断找机会骂中(中国)批马(马英九),放大声音扛台独,“台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中国却处处为难它。”“我觉得马英九的一个不足之处是他胆怯,不敢说台湾是一个国家。”
(二)、祖国大陆急盼和平统一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祖国统一作为一项神圣的历史职责,坚定不移的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积极探索实现国家统一的方式和途径。1955年5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1956年3月到7月,周恩来在多次接见原国民党的一些将领时指出,国共两党可以重新团结起来,争取第三次合作,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发展变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考虑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构想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最佳的选择。
(三)、第三次国共合作条件的逐渐成熟
政治上,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已经形成,爱国主义将成为第三次合作的政治基础。虽然目前,两岸在不同领域存在着差异,但是在爱国主义的前提下,两党势必会努力求同,携手合作。两党政策的局部调整,使对立情绪有所缓和。
经济上,从1995年到2001年两岸间接贸易总额达1635.5亿美元,比两岸间有间接贸易以来的前17年()的总合还多870.94亿美元。大陆已取代美国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市场,第一大顺差来源地。台商在大陆投资逐年增加,已遍及第一、二、三产业的众多领域。
文化上,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是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的认同感和共同的心理特征,以及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的吸引,使两岸人民努力推动两岸关系想和谈统一方向发展。
国际上,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发表,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立场,表示美国不干涉大陆统一台湾。日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举棋不定,但是一个中国原则和中国的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
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可能性
国共两党面临着共同的危机——台独。打击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是国共两党共同肩负的历史重任,谁也无法推卸,否则必将成为千古罪人。国民党失去台湾执政党的地位,要想重新取得政权,需要与大陆共产党合作。大陆要想和平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首先应寄希望于国民党。2005年初,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领参访团前往大陆,这是相隔56年之后国民党正式组团踏足大陆的土地,被海内外媒体视为“破冰之旅”,4月至5月,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领导人相继由台湾率团访问大陆,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转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政治基础进一步稳固,实现祖国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回顾历史,思考现状,展望未来,国共两党合则双赢,分则两害。
参考文献:
《国共关系论纲》& 田克勤 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国共关系的历史回顾与“一国两制”理论研究》&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毛泽东选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近代现代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看下列图表,然后回答问题(11分)国共两党关系变化(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第一次合作
1924.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后领导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共同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帝反封)
第一次分裂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导致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带来可乘之机
蒋介石等叛变。共产党建立根据地,武装反抗国民党
第二次合作
抗日统一战线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第二次分裂
1946.6撕毁“双十协定”
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统治,祖国至今未能实现统一
蒋介石实行独裁,发动内战
(1)指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创办的军事学校名称及第二次合作时期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4分)(2)说说第二次国共合作产生的重大影响。(2分)(3)列举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时期发生的重大战役(两例即可)。(2分)(4)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你有什么感悟?(2分)(5)结合当前形势谈谈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应该作何努力。(1分)
(1)黄埔军校;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4分)(2)促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2分)(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任意两例即可)(2分)(4)和则两利,分则两伤。(有理即可)(2分)(5)加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加强高层领导人的对话;加快大陆经济发展,缩小两岸的经济差距;加强两岸人员往来等。(有理即可)(1分)
试题分析:(1)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创建军校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1937年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全民族抗战开始。(2)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3)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时期是指1946——1949年的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战役(两例即可)。(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演奏了一部由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构成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交响曲,谱写了中国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最宏伟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篇章。国共两党在辉煌的战绩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第二次国共合作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历史新篇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国共两党的威望空前提高,双方的力量空前壮大。国共两党第一次分裂后,双方进行了十年的对峙,频繁的内战使国共两党受到严重的创伤,给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后,双方的内战使千百万生灵涂炭,国民党败退台湾,偏安一隅。共产党则在极度贫困的大陆上艰难地求发展,以完成民族振兴的大任。因此两党和则两利,分则两伤。
该知识易错题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撸国共两党领导人见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