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队长的约会的约会文化是怎样的

创立1年的Tinder如何成为美国最火约会工具
投资界红小兵
导语:如此简单的一个小软件,却在创立一年后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过去一年Tinder的使用者互相划了130亿次;每天200万人在上面配对成功,这是美国目前增速最快的APP。
当我们还在看《非诚勿扰》的时候,美国已经没有人看相亲节目了,大家都在用Tinder上网约会。Tinder很简单,第一步是通过你的Facebook ID登入,里面会显示你的名字,照片,年龄和性取向。然后就没有第二步了。你马上会看到各种异性的照片,然后你仅仅只需要做一件事:如果你不喜欢这个人,你就往左划,如果你喜欢他,你就往右划。如果双方都喜欢对方,你们就会互相关注,可以交流。如此简单的一个小软件,却在创立一年后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过去一年Tinder的使用者互相划了130亿次(仅仅在8月就发生了30亿次);每天200万人在上面配对成功,这是美国目前增速最快的APP。Tinder 使用者每天查看这个软件11次,每次平均在7分钟。Tinder的成功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你不会被拒绝。传统意义的婚恋或者社交网站,你在给心仪的女性发出暧昧短信后,有时候会被拒绝。但是在 Tinder,只有你们互相喜欢了,才知道原来他也关注了你。所以从一开始你就在和一个对自己也有些感觉的人交流。而对于女性来说,从一开始也过滤掉了你不想收到的垃圾短信,因为只有你喜欢的人才能给你发短信。其次,Tinder和Facebook账户连接,信息更真实,照片也更真实,不会有人放模特照片上去。最后,传统的网上互联网站一开始要花大量的时间互相邮件。而Tinder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软件,可以更快速的通过手机沟通,也符合现在的快节奏生活文化(事实上,在美国online dating从来没有成功过)。如同Facebook通过大学生开始的成功一样,Tinder于2012年的9月14日在美国排名第二的派对学校南加州大学正式推出。之后是UCLA,德州和波士顿的大学。很快一传十,十传百,Tinder突然间成为美国最火热的APP。而公司的创始人Sean Rad才年仅27岁,这是一个真正有朝气,代表着未来方向的公司。当然,Tinder目前的问题是还没有收入,处于风投的烧钱阶段(公司也远远没有上市)。CEO Sean Rad并不会通过广告商来获得收入。和Netflix一样,他想要做的是平台业务,通过付费客户来收钱,而他们也可以给付费客户更多的功能。通常在约会网站方面,客户的付费渗透率会比一般的移动互联网平台要高。更让人吃惊的是,目前Tinder还仅仅是一个只有11名员工的公司,却已经创造出了约会软件的奇迹。而Tinder目前的发展策略也是如何在用户数如此快速增长的同时维护好系统,建立新的系统,并且建立新的扩大用户数量的方式。而公司年轻的CEO Rad并不关注如何获取收入,他确信只要能够在相亲行业做到龙头,获取收入不是任何问题。从我自己的观点看,无论是否承认,许多伟大的网络社交公司都是从&约炮&开始的。当年的QQ是唯一可以根据性别,年龄,地点搜索人的聊天工具,而十多年前许多人上QQ就是为了网恋,那时也是网恋最红火的时候。到了今天腾讯的QQ已经成为全中国使用率最高的社交工具,腾讯也成为全中国最伟大的公司。而Facebook的崛起也是源自美国大学生 &约炮&的需求。从电影《社交网络》中可以看到,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就是希望去接近哈佛里面的白富美们,而今天Facebook也成为了全世界最牛的社交工具。另一方面,因为年轻人的巨大社交需求,社交工具总是从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开始,然后像病毒一样快速蔓延。从这点看,Tinder作为一个仅仅11人的公司,应该有着巨大的空间。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最牛的就是这种平台型的公司。拥有大量的活跃用户是移动互联网公司最重要的护城河。对于收入来说,只要有了足够多的客户,赚钱不是大问题。而今天,越来越多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已经放弃了广告收入,而是转向付费用户,通过提高付费用户的渗透率来提高收入,也就是智能电视 Netflix的模式。毕竟这些付费用户能产生循环现金流,让公司未来的收入增长具有更强的可预见性。虽然Tinder并不上市,但是从这种成功的模式看:抓住年轻人社交需求,无论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这才是平台型移动互联网做大的源动力。而收入方面,新的已经开始放弃广告,转而做增值服务提高付费用户比例。最后,未来杀手级的社交工具一定一定是在手机上的,这也是移动互联网的真正核心。
ATC 风格的机场交通指挥游戏,画面看着有些抽象。
画面精美多国语言的儿童图书。
跟踪iPhone,iPad和Mac应用程序的排名
交心是一款记录、分享真实情绪,与最亲密关系保持情感联系的最具正能量的社交应用。
掌上的生活便利店,手机下单,极速送达。
APP竞品数据分析工具平台,运营从业者必备工具
创业者服务?|/|/|/|/|/|
//|//|//|//|//|
留学生怎样认识美国的社会与文化 【海外人文】
留学生怎样认识美国的社会与文化
新东方教育在线 一、 文化差异 一般人谈文化差异,其实谈的是「同中有异」的「异」的部分,是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来谈文化的普遍倾向,并不去提在大文化之下的个别差异。许多对某一文化粗略的假设或前题,如:法国人浪漫、犹太人吝啬、美国人个人主义等等,或者深入的研究探讨资料,都有助于我们对一个文化的认识,当与不同文化的个别接触时,个别差异仍是不可忽视的。过度的以偏概全或刻板印象,有时也会使我们不能真正的了解别人。 其实人类文化的发展,受环境和人本身条件的限制,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不同社会的人对事情或生活的喜好、选择、符号的解释和行为表现便有差异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由于传播媒体的发达和交通工具的便利,现今完全不受其他文化影响的例子已很少,而在二十一世纪以「我们都是一个地球的居民」的意识高涨之际,各人种之间的接触和彼此的影响愈来愈深广。接触其他文化将成为「现代公民」的一种必要的经验,而适应文化差异也将成为现代公民的必要能力之一。来美国求学,尤其是到洛杉矶这样的国际大都会,有许多机会面对各类人种,是接触许多文化不可多得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文化震撼与调适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主要是来自于两个不同文化差异而引起。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新环境。当你到达一个地方觉得很陌生、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应定位在哪里?应怎么表现才恰当等等,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在时,就是&shock&。好像过去所有的经验在刹那间突然「短路」。很多时候,「文化震撼」会引起身体上的一些症状:如头痛、胃囗不好、睡眠失调或者心理上的焦虑、沮丧。 几乎每一个留学生都经验过文化震撼,只是有时当事人并不清楚知道自己正在经历或曾经有过。其实文化震撼并不是指突发一次即结束的 &shock& 的感觉,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式的有强有弱的震惊,仓惶和被冲击到的感觉。过去的文化背景和新文化差异愈大时,震撼的感觉会愈强且愈密集。文化震撼的开始到结束,其实就是一个适应新文化的过程。对留学生来说,它通常有四个阶段: 1.抵美初期: 这时候最急着学习、认识新环境、找寻住所、安排生活、选课和练习英文。整个人充满热情和自信,急着安顿下来,同时又想赶快尝试许多事情。当找房子不顺、碰到「奇怪的」室友、被教授指定去选一大堆英文课、开始尝到挫折的滋味时,想哭、想家、开始怀念熟悉的环境和人时,这就是生病了。生的是「思乡病」。这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你喜欢的事物上,做你喜欢做的事,千万别孤立自己并保持忙碌、兴奋,焦虑和思乡的情绪很快就会平息下来。 2.蜜月期: 你开始慢慢习惯新的环境时,适应的「蜜月期」就开始了。在这阶段,常常会觉得美国好多地方都「好好!」或「比台湾好!」这时候学习动机非常强,语言进步很快,也想和人交往,快点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其实这时候对美国社会的接触还是很肤浅,各种认识或文化学习也止于表面或只是行为上的模仿,尚未深入。 3.震撼期: 随着你更深入的接触美国文化,蜜月期就快结束了,而震撼期接着开始。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困惑和不舒服(包括生理和心理)。当身体不适应的症状开始出现时;当不知道该如何表现;当不知用什么标准(美国人?中国人?....)来衡量自己时;当笑话听不懂,还得要别人翻译解释时;当不会开车,要人接送时;会觉得挫折、困惑,而失控的感觉也往往会引起莫名其妙的愤怒。这时候想家的情绪又会再度高昂。觉得过去什么都好,加上孤单、寂寞、社会支持不够时,常容易感伤、情绪低潮。这时特别要注意身体健康,保持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你必须试着调整自己,度过文化震撼。以下建议或许有些帮助: (1)保持你自己的观点:要记得许多外国学生都生存下来了;你也一样,有自己的长处、特色和能贡献的地方,你会渡过这个困难时期的。 (2)重新评估你的期望:常常问自己期望什么?合不合理?如果期望不太合理,自然失败、不快乐的可能性就大了。 (3)敞开胸怀并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试着去了解美国人的行为和隐含的价值观,并比较它和你的价值观的不同。避免用中国人的标准来衡量美国人的行为。 (4)不要退缩:埋在书堆 不是最好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必须去接触人、接触生活。许多志愿服务性、宗教性或学习团体,特别兴趣的团体活动中都有机会结交好朋友。 (5)加强英文:语言是沟通和了解美国文化的基础。多和老师同学或美国朋友接触,不了解的地方就请问他们。 (6)学会感谢,从正面来看事情。 (7)找寻帮助:当你长期觉得个人适应困难,应向朋友、老师、外及籍学生顾问或学校其它服务学生的单位寻求帮助,不要怕开囗。 4.恢复期: 逐渐适应环境后,你就慢慢从震撼中恢复正常。你开始知道如何处理周遭的人事,学习美国人的行为模式和以新的角度来看事情。这时你会发现你也更了解自己的文化。 学校的功课也开始「上路」了,自信也慢慢地恢复。你会感觉自己的能力增加了,在各种场合都比较自在,能正常的运作及面对挑战和问题。这时候文化震撼就算结束了 。 三、了解美国人 沟通能力是认识和适应另一个环境的基本要素。沟通的障碍,很容易引起挫折及退缩。 沟通的方式实际上包括二部份:语文的和非语文的。语文沟通包括语言和文字,非语文沟通则是指所有语言文字之外的讯息传递。譬如:行为动作、空间距离等等,而对人际和时间的知觉,甚至宇宙的看法都会影响人类语文或非语文的沟通行为。一个文化特有的沟通方式是与其背后隐含的文化价值息息相关的。要增进对新文化的适应和了解美国人,除要加强语文能力外,也要注意非语文的沟通讯息的学习。这个学习往往不是可以速成的。它须要有强烈的动机,开放的心胸和敏锐的观察力,来学习美国文化的含意,找出美国人的行为规范,才能比较准确的预测应对。 学习可以经由亲身经验也可以藉由他人经验的文字、图片等等资料。观察力则可以经由练习而增进,平时不妨多做以下练习: 1.观察人:观察周遭人的行为规则,如最适合、最舒服的「空间距离」。 2.观察「禁忌」:如什么事情可以问,什么事情不可问。在美国常常对问年龄、政治、宗教、职业、收入、从哪 来,甚至性别都很敏感。 3.观察「课室行为」:如何时可以发问?如何发问?老师如何反应?如何做好的口头报告?和教授谈话何时该结束? 心理学家余德慧提出二个美国文化的规则提供大家参考: 1.尊重、负责、注意隐私。 2.平等、讲理、人事分开和公私分明。 四、一般及社交礼仪 入境就要随俗,了解一些一般的美式生活礼仪是必要的,免得在各种场合里,做出不合宜的举动,使自己或对方尴尬。 1.一般礼仪: 一般而言,美国人在日常生活起居是大而化之,不讲俗套;和陌生人打打招呼,不见得便是想和你做朋友;一场愉快的交谈,不见得会变成知心莫逆,只有主动接触,以愉快的心情应对。以下是一些一般礼仪提供参考: (1)常面带微笑,碰到认识的朋友时,主动的问候对方,别人问候你,也要反问候对方,表示关心。 (2)说话时语气诚恳、态度大方,当别人问候你时,回答尽量简洁。 (3)多赞美对方。眼睛要亮一点,当对方改变发型时,看人家的相片,有好的地方要尽量赞美;不好的,可用另一个角度来欣赏,如说「cute」。 (4)到别人家作客时,有机会就要「赞不绝囗」,如 homemade 点心很好吃时。 (5)要注意自己的仪容整洁:千万不要邋遢,身体或囗腔的异味、头皮屑等等都是令人很不愉快的。 (6)别忘了说「Excuse me」,「Please」和「Thank You」。 2.社交礼仪: (1)介绍:一般原则为将卑介绍予尊,男介绍与女,幼介绍与长。介绍后握手须简短有力,美国人认为有力的握手代表诚恳坦率。不过对方倘若是女性时,可等女方先伸手,以免失礼。 (2)约会:男女交往在美国是比较开放,约会看电影吃饭也是非常普遍,和异性热络地交往并不算失礼。男女双方均可主动邀约,通常男性较主动。可以各自拆帐或一方请客。美国朋友倘若说:「Let's go get a beer」或「Want a cup of coffee?」可别误会他要请客,这种情形通常是各自付费。如果应邀地点在餐厅,餐后可提议付小费,倘主人坚持不允,也可不必勉强。 约会有时并不具其他含意,也不表示必将成为特殊性的伴侣。所以,如果你想和某人见面谈谈或看个电影或一起吃个饭,以增进双方的友谊,共度一段愉悦的时光,尽可主动大方地去邀约。如果你不想赴对方约会或对方有令你不舒服的举动,可以客气但肯定的说「NO」,彼此尊重是基本的交往原则,也是权力。 (3)时间观念:约会应准时,如赴宴则最好迟到几分钟;如果早主人先到,反而失礼。若有紧急状况无法准时赴约,必须电话通知和解释,绝不可无疾而终,随意放人空等。 (4)赴宴:美国人会常说「随时来找我」,有些邀约是相当诚恳的,但拜访前仍应事先电话连系,确定时间,以免自己的「随时」而造成别人的不便。若接到正式的邀约,请柬上倘印有「R.S.V.P.」,去与不去必需电话通知。大型活动请柬通常印有 Regrets only,此时只有不参加时才须通知。若没有赴约把握不要轻意应允;若临时不克赴约,务请电话通知。有任何饮食禁忌可先告知。特殊的文化风俗和饮食禁忌可得谅解和尊重。如果应邀参加家庭聚会,可问主人需要什么礼物,即使主人婉谢,届时仍可带瓶酒或一束鲜花,或酌带一些具有中国风味的小礼物。除非事先言明,一般聚会活动以不带小孩参加为宜,如果聚会性质为野餐烤肉,则大都可全家参加。宴后三四天内别忘记寄一张感谢卡或谢函给主人,若在主人家过夜通常感谢卡寄给女主人。 (5)餐桌礼节: a.餐巾用来拭嘴,切忌用来擦手或餐具。 b.注意使用刀叉顺序,以及叉匙性质。 c.刀叉斜放盘缘,表示尚在用餐之中;若完全放在盘中,则表示已使用完毕。 d.盐、胡椒瓶倘离座远,不可伸手去取,而须请隔座代劳递送。 e.上甜点或咖啡时,主人可开始致词,主宾亦可利用此时答谢。 (6)穿衣:参加重要场会,应注意请柬上有关服装规定。如果不确定服装的要求,可以先问问其他参加者,以免尴尬。请柬上有些字如「casual」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穿牛仔裤,「semi-formal」也并不表示你可以不打领带,最好问清楚。 a.西装外套通常只扣上扣,亦可全部不扣,但切忌全扣。西装背心最下一个钮扣通常不扣。 b.深色西装应着黑色皮鞋,深色袜子,切忌白袜黑鞋。 c.正式场合或上班,女性以裙装为宜,男性应着领带及深色西服。 d.着晚礼服裙摆应长及脚踝,并着高跟鞋。 (7)行路乘车: 行路一般以右为尊,女士同行,男士应走左边,出入应为女士推门。搭车时,车主驾车,前座为尊,馀则以后座右侧为尊。自己开车时须先为客人开车门,等坐定后始上车启动。 五、美国人的休闲和运动 国际性的竞技场上,体育的成就往往也是国力的象徵之一。美国社会对体育非常重视和投入。体育设施到处可见,如:健身房、游泳池、网球场、足球场,甚至高尔夫球场。 美国体育活动的推广,其实与商业活动非常有关。许多大公司,诸如:烟、酒、银行、石油公司,为塑造公司健康形象,不惜投下巨资赞助体育活动。美国的职业棒球、篮球和美式足球是电视曝光率最高的三项运动。而这三项职业运动并非一年到头都在比赛,而是有「季节性」。一般春、夏属于棒球季、秋天是足球季,冬天则是篮球的天下。此外,美国大学篮球及足球亦是萤光幕上的常客,所受到的「眷顾」不输于职业队。一般来说,不论是棒球、篮球、或美式足球,美国各大城市至少拥有一支所属的职业队。这三类观赏性球赛采取的比赛方式大致相同,分为「季节赛」(regular season)和「季后赛」(postseason 或 playoffs)两阶段。季节赛中各队比赛场数相同,战绩优秀的球队在季节赛结束后继续参加淘汰制的季后赛。季后赛的优胜队伍则冠以「世界冠军」的头衔,次日在所属的城市举行盛大的庆祝游行,最后接受邀请到白宫和总统合照,可谓风光之至。 六、美国艺术活动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每个文化的艺术活动的表现、参与和消费的方式可能都有不同,在美国艺术活动的消费大概是仅次于体育活动。艺术有精致艺术、民俗艺术和通俗艺术。和体育活动一样,有些人是亲身参与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创作....等活动,而更多的人则是欣赏性的参与。透过大众传播媒体和商业性的推广,艺术活动在美国有广大的观众支持。 七、美国重要节日 节日通常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节日的仪式也有其特殊的意义。一年中,美国人按照传统习惯要欢度许多节日,庆祝方式各不相同。根据时间先后,主要节日有: 1.新年(New Year's Day): 一月一日美国人过新年,但最热闹的是除夕晚上。是夜,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忏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十二点整,全国教堂钟声齐呜,乐队高奏有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平安/ Auld Lang Syne)。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互相亲吻。人们就这样怀着惜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接新的一年。虽然元旦并不是最热闹的一天,但仍有不少州举行极富地方色彩的庆祝活动。纽约市除夕夜,万人挤在时代广场看「大苹果」缓缓从空落下,也是极有名的庆祝活动。 2.情人节(St. Valentine's Day): 二月十四日,是情侣们交换礼物,表示爱意的欢乐节日。 3.圣派克节(St. Patrick's Day): 三月十七日,纪念爱尔兰(Ireland)守护神圣派克。美国的圣派克节这一天,人们通常要举行游行,教堂活动和公共晚宴。 4.复活节(Easter):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每年春分过去,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如果月圆那天正好是星期日,复活节将延迟一周举行。彩蛋和兔子是复活节的象徵。复活节的传统食品主要有羊肉和火腿。 5.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 阵亡将士纪念日是美国大多数州都要纪念的节日,许多州将它订在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在阵亡将士纪念日这一天祭奠所有战争的死难者,后来在民间又逐渐发展为一般家庭祭奠逝去的亲人,今天已成为一个普遍的扫墓日。 6.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独立日即美国的国庆节,日期为七月四日,以纪念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每逢这一天,全美大大小小的教堂钟声齐呜,首先敲响的是费城自由钟 (Liberty Bell),各地居民自发地进行庆祝游行,各种彩车、模型车、杂技和小孩玩具车同欢乐的人群一起排成浩浩荡荡的队伍。 7.劳动节(Labor Day): 劳动节是美国全国性节日,为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放假一天,以示对劳工的尊重,通常各地会有游行活动。 8.万圣节(Halloween): 万圣节(All Saints' Day)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十月卅一日。万圣节前夜,孩子们装扮成妖魔鬼怪,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高声喊着:「Trick or Treat」,不给糖果的邻居就会遭到小孩的恶作剧,学校通常也有庆祝万圣节的化妆晚会。 9.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 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人们还要按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火鸡是家人团聚吃感恩节大餐的传统主菜。除此之外,还有红莓子果酱、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 10.圣诞节(Christmas): 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节,纪念耶稣诞辰,是美国最大最热闹的节日。圣诞节的庆祝活动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夜间开始,半夜时分达到最高潮。这一夜就被称为圣诞夜。有的聚在酒馆、舞厅、俱乐部中盛情欢乐;有的全家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共叙天伦之乐;虔诚的信徒们则在灯火通明的教堂里,参加纪念耶稣诞生的午夜礼拜。这是个一年一度大家交换礼物、卡片、叙旧问好的时节。到处可见装饰的琳琅满目的圣诞树,商店里挤满了买礼物的人潮,全国沉浸在一片温馨喜气的气氛中。 八、结语 其实,美国是各族裔文化的大融炉,各大学外籍学生人数也是居各国之首,更是认识各国文化、开扩眼界的机会,切勿将自己局限在中美文化的调适而忽略了整个大环境的现象。宜开敞自我心胸,学习接纳并包容各种族裔的习俗和文化,从而建立一个具有「世界观」的胸襟和怀抱。。你好,欢迎来到川北在线
先睡50次-美国约会文化(2)
时间: 19:43&&&来源:搜狐&&&责任编辑:毛青青
川北在线核心提示:Dating culture的出现,可以说是对人的肉体欲望和精神依恋发展不成比例这个客观现实的承认。两个人肉体关系的发展,可以象电饭煲做饭那么快,而两个人感情的发展,往往象砂锅煲汤那样慢,怎么办?Dating呗。 迅速亲
  Dating culture的出现,可以说是对人的肉体欲望和精神依恋发展不成比例这个客观现实的承认。两个人肉体关系的发展,可以象电饭煲做饭那么快,而两个人感情的发展,往往象砂锅煲汤那样慢,怎么办?Dating呗。
  迅速亲密,迅速上床,迅速分手,是dating culture里面的主要景观。
  这件事情,仔细想来,其实挺叫人沮丧―dating culture的风靡,在某种意义上等于人类承认了自己的双重无能:在抵制欲望面前的无能;在培养感情方面的无能。承认了这双重无能的人们,转过身去投入到走马观花的dating生活中去。
  ABCDEFG……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消失。毕竟,上一次床,只需要一点荷尔蒙,而要爱一个人,要有激情,恒心,意志,力气这些罗里巴索的东西,而人类永远是避重就轻的那么一种动物。
  《Sex and the City》里,Miranda承认自己跟42个男人上过床,《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里,Carrie也承认自己和30多个男人上过床。而Miranda和Carrie,好像也不符合我们传说中的“破鞋”形象,相反,她们和蔼可亲、积极向上、聪明伶俐,和我们中国的那些可爱的“邻家女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唯一的区别,不过就是她们成长在这种dating culture里。我们文化中的破鞋,可以是别人文化中的公主。
  基本上在中国,至少近些年以前,没有dating culture,有的是“找对象文化”――两个人从第一次手拉手开始,婚姻这个主题就扑面而来。从小到大,我们看过多少电影电视小说,里面有多少怨妇,因为和某个男人睡过了,就哭着喊着揪着对方衣领要人家对她“负责”,甚至时不时还要派自己的哥哥、干哥哥什么的去扁人家,打到人家鼻子出血、满地找牙。
  没有dating culture,只有“找对象culture”,当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在抵制欲望和培养感情方面比西方人更能干,所以才能越过dating culture,大步流星地步入爱情的圣殿。事实上,“找对象文化”,只不过是对人的肉体欲望和精神依恋发展不成比例这个客观现实的不承认而已。明明肉体欲望和精神依恋的发展是不成比例的,非要做“同步发展”状,结果就是:既然上床了,那就结婚吧,既然结婚了,那就凑合吧,既然家里凑合了,那我就在外面嫖妓或者找外遇吧。
  如果说dating culture导致的是走马观花之后的麻木,“找对象”文化导致的则往往是深陷泥潭之后的麻木。死法不同而已,大家彼此彼此,谁也犯不着同情谁。
&&&&投稿邮箱: &&详情访问川北在线主页:
>>川北推广
>>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川北在线-川北全搜索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XXX(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本站所载之信息仅为网民提供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本站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投诉、批评。
③本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创、不存储视频,所有视频均分享自其他视频分享网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
&&&&域外来风
双击自动滚屏
外出、“一夜情”与约会——美国大学校园的恋爱文化观察
一、从一个社会调查谈起
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社会学教授Norval
Glenn 和独立学者Elizabeth
Marguardt 领导16个成员进行了一个全国性的调查,这个调查的名称是:“Hooking
up, Hanging out and Hoping for Mr. Right—College Women on Dating and Mating
Today”(www.americanvalues.org)。这个调查的对象是大学的女学生,目的是了解当今女大学生对性、约会、求爱和婚姻的态度和价值观。这并非一个大范围的调查,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深入访谈了11所大学的62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女大学生(不包括研究生,也不包括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女大学生),二是对1000位女大学生分别进行了20分钟的电话访谈。她们得出的结论如下:
1.对大多数女大学生来说,婚姻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且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配偶。
2.有一些社会现象显然影响了这种婚姻目标的实现,例如,从1980年以来,大学女学生的人数多于男学生,1997年,大学的男女学生比例是79:100。
3.男女大学生的关系,要不是太多约束,就是太少约束。女生在进入一个稳定的恋爱关系之前较少有机会在不同的男生中进行选择。
4.“一夜情(Hooking
up)”指的是校园的男女学生在没有进一步的盟约的情况下进行的性行为。虽然只有少数人会有一夜情,但它深刻影响了校园文化。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同意,一夜情(Hooking
指的是两个人在一起并有身体上的接触而不期待进一步的交往。它可以指从接吻到性交的任何一种程度的身体接触。在这个调查中,40%的女学生说她们曾经期待一夜情,而其中的十分之一曾经有过6次以上的一夜情经历。一夜情之后的感觉,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即既感到那既是值得期待的,又是尴尬的。一夜情通常发生在两人都喝了酒或酒醉了之后。
5.对当今女大学生来说,“约会(Dating)”包含着多种含义。约会包含着四种不同的含义,而其中两种特别普遍。校园中,处于约会阶段的男女学生,通常发展迅速,有较多的盟约和束缚,包括性行为、大多数晚上在另一方的宿舍过夜、一起学习、吃饭,或者更多,但他们很少外出“约会”。这一关系与一夜情是一物的两面。同时,约会通常也是“外出(hanging
out)”的同义词,“外出”指两人的关系比较松散,偶尔一起出去看电影,吃饭等。
6.对婚姻、是否征求父母的意见、一夜情等的问题,来自离婚家庭的女性的态度与做法与其她女生有很大的不同。来自离婚家庭的女性更渴望婚姻,但又不相信会有长期的婚姻关系。她们有较多的一夜情的经历。
7.结果,那些曾经帮助年轻人成功达致婚姻的求爱(Courtship)文化,现在已经被一夜情文化取代。这些求爱文化包括一系列的社会标准和期待,如今已经不再是人们共同接纳的文化。由于男女双方没有共同的社会标准可以遵循,即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对性与约会态度,因此,当女大学生在一夜情之后感到失望和受伤,她们倾向于责备自己。
大学生应该如何与异性约会和交往?对此,成人的引导和帮助显然不足。例如,大学的相关机构不干涉学生的一夜情和约会,校园男女合住的宿舍又为此提供了便利,这些环境和文化都是值得商榷的。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调查,相关的调查报告长达80多页,且被广泛阅读和引用。两位调查领导人被很多大学邀请去做报告,并且多次在电视节目中接受采访。根据这些大学的学生的反馈,这个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些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如耶鲁大学和一些远离城区的、学生较少的大学都有这些相同的现象。促使她们进行这个调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们注意到,当今大学校园的恋爱与性爱文化产生了很多变化,而这一现象仍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近二十年,大学校园和社会文化产生了什么变化?基于这个调查提供的资料,下文拟分析影响当今美国大学生性爱观念的一些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具体的案例。
二、影响当今美国大学生性爱观念的因素
美国被公认为性开放的国度,那么,在大学校园,性又开放到何种程度?在校园这个相对稳定的社区中,两性的关系处于怎样的一种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中?即什么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性爱和婚姻观念?
首先,美国大学的男女比例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影响了男女对约会和恋爱的期待。二战之后,大学的男学生是女学生的两倍左右,这使女生很容易站到自己未来的丈夫。而且,女大学生往往期待未来的丈夫成为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支柱,因此,有些女大学生找到合适的配偶之后,可能会退学结婚。然而,1980年代以来,女大学生的人数开始超过男大学生,同时,离婚率急剧上升和女性主义运动等因素都使得女性越来越少依靠丈夫获得经济保障,她们倾向于自己养活自己,有必要时还要支持家庭。因此,虽然女大学生仍然希望在大学找到未来的丈夫,但成功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
其次,另一个影响约会文化的重要因素是1960和1970年代美国的性解放运动。现在,未婚男女的性行为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在一个全国性的调查中,低于四分之一的认认为未婚性行为是错误的,一半的人认为那根本没有错。女性社交活动的增加、避孕药丸的广泛使用,人流的合法化,性政治的变革等都使女性获得更大的性自由。这个性解放运动同时也把传统的约会概念扫进了垃圾桶。所谓传统的约会概念是指双方都理解交往是为了寻找未来的伴侣,而不仅仅是为了性。上文提到的调查的领导人之一Elizabeth
认为,正是由于传统的约会概念已经消失,而新的两性交往概念没有确立,所以才导致了很多女大学生的困惑。南方大学的Elizabeth
教授则在回应这个问题时提出,我们确实需要创造更多新的词汇去描述各种微妙的阶段,例如,如果一个人说:“我想结束我们的关系,但又不是很确定,在我们有更多了解之前,我不可能有什么盟誓,好不好我们去看一部电影?”,那会显得很尴尬,如果有一个词如“Fred(名词)、To
fred(动词)”是大家都熟悉并接受的,那就可以说:“Would
you like to go on a Fred?”(http://www.sewanee.edu/cgibin)。显然,这个调查已经并将不断引起有益的辩论和对话。
第三,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的结合,催生了新的择偶观念。美国非常强调个人的意志和价值观,当一个人选择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那通常不会对她/他的家庭成员带来很大的压力,其他人也通常不对此加诸太多的舆论压力。例如,我的学生会在课堂讨论时谈论自己以前的男朋友、女朋友,他们不介意表明自己曾经有好几个有过性关系的异性朋友。另外,在电视媒体,那些被邀请到台前的“色情明星”丝毫不认为自己的亮相会让家人蒙羞,有的还带着家人来做观众,或者插入父母、配偶的照片。我相信他们的行为会让所有美国以外的人十分震惊。同时,消费主义也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给鼓励人们去货比三家,寻找个性化的、合适你自己的东西,包括伴侣。人们似乎有无限多的选择,更时尚的手机,更清晰的电视机,更大的房子……你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等着你,为什么要那么早选定一个呢?
第四,晚婚的趋势使得未婚性行为显得更为普遍。在1970年代,第一次结婚的平均年龄约是20.8岁,而2000年增加都25.1岁。由于18、20岁左右开始的婚姻通常是以离婚结束,人们相信25岁以后结婚是更加保险的。因此,两人虽然有较固定的关系,但通常也只是同居。当然,由于美国没有晚婚年龄的限制,也有不少人在18岁左右结婚;也有部分在校大学生选择毕业前订婚,并打算毕业后结婚。正是基于这种没有特别的结婚年龄限制的文化中,晚婚往往表现了人们对婚姻的不信任。
最后,大学的管理者也在各种层面为一夜情提供方便。其中最突出的是大学校园男女生合住的宿舍,Elizabeth
说:“合住的宿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反映了管理者所做的这些决定如何深刻影响了校园文化,包括一夜情。”当然,男女合住也很容易滋生另一个极端的关系:“锁定的情侣(joined
at the hip)”,即两人同吃同住和一起学习等。此外,校园的派对文化、饮酒(Alcohol)、吸毒等现象都是导致一夜情的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性解放运动在观念上为婚前性行为打开绿灯,各种媒体又推波助澜,性似乎成了一个与道德毫无关联的领域。校园之外,让我们再看看社会文化环境:在家家都可以收看的电视娱乐频道,有专门邀请“色情明星”聊天和表演的节目,有专门介绍各种非婚姻的性关系(同性恋、双性恋、乱伦等)的节目,这些节目都伴以非常具有刺激性的身体形象和各种即席性的表演。如果一个母亲在电视节目中畅谈自己与儿子的乱伦,并且展示她和儿子做爱的照片,传统的家庭伦理和道德在这里无疑受到了巨大冲击。这些性开放的观念与消费主义捆绑在一起,以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但是,美国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教育”基地――教堂是另一不可忽视的、与性开放抗衡的力量。美国的教会有较大的势力,信仰宗教的人占大多数。有一个统计表明,美国人口的56%是新教徒(Protestant),28%是罗马天主教徒,2%信仰犹太教,4%信仰其它教派,10%的人没有宗教信仰。教堂是美国实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堂通过各种方式来宣扬圣经的观点。其中,在性爱婚姻方面的主要观念是:支持异性恋,反对同性恋;强调家庭的价值,反对婚前和婚姻外的性行为。虽然这并不表明教徒们都严格实践这些准则,但这些教育无疑具有抗衡的作用。
在一个各种观念都可以合理存在的文化环境里,大学生究竟面临怎样的矛盾冲突?社会性别有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一夜情――女生羞耻,男生光荣?
在美国南方大学,学生之中流行着这样一句关于一夜情的谚语:Girls walk of shame, boys
walk of fame”。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应该先描述一下南方大学的特殊环境。南方大学是一所隶属于教会的私立大学,位于一个叫塞万尼的小镇上,这个小镇远离城市,周边没有酒吧和其它娱乐场所。学校学生约1500人,只有本科,
没有研究生。虽然学校隶属于教会,学校里有教堂,每天能够听到教堂的钟声,但这所大学在性观念方面并不保守,学校支持学生的同性恋组织(GSA),给学生派发安全套和事后避孕药丸,并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的宿舍是男女合住的,有的宿舍是男女在不同的楼层,有的是在同一个楼层。低年级的学生一般有一个同屋,高年级学生可以申请单独一个房间。也就是说,一夜情在这里并非没有,也并不让人震惊。
那么,“女生羞耻,男生光荣”的谚语联系着怎样的性爱文化呢?由于周边没有娱乐场所,学校经常举办学生的PARTY或聚会,那里会提供一定量的酒水,学生也可以自己购买含酒精的酒水(理论上是21岁以上才可以买,但实际上不严格)。喝酒、跳舞、聊天是社交生活的三步曲,也是可能产生一夜情的温床。如果两人都有意,就可以到其中一个人的宿舍中过夜。第二天早上,当一个女生从一个男生的宿舍出来,她可能会觉得羞耻,而男生从女生宿舍出来,则觉得非常光荣。这种感觉又会被进一步强化,其一是因为学校非常小,大家都互相认识,因此私事很容易成为人尽皆知的“公事”;其二是女生在一夜情之后往往期待进一步的关系,或者说投入了更多的感情,但男生往往不希望有进一步的关系。他们通常在第二天装作不认识对方,这种冷漠让投入更多感情的一方容易受到伤害。如果这个男生想有第二次的一夜情,他会再约她,女生很少能够主动约男生。当然,这并非说每个女生在一夜情之后都感到受伤和羞耻。
另外,南方大学和调查中反映的其它大学的情况一样,“约会”在校园几乎是不存在的,他们或者是一夜情,或者是“锁定的情侣(joined
at the hip)”。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一个逐渐认识的、没有性关系的约会、相互了解的过程。因为如果一个女生经常和一个男生外出,即使不是情侣,人们也认为她是有了男朋友,其他男生不会再约会她。因此,为了避免被其他男生认为她是名花有主,她不能把自己绑在一个其实不是男朋友的男生身边。因此,这种文化就逐渐形成了:如果不能选定一个,就坚决保持自由身,以期待更加多的机会。然而,这种期待往往是造成失望的原因之一,换言之,即使是保持自由身,也不等于经常有约会。
要理解“女生羞耻,男生光荣”并不困难,在性爱问题上,女性通常比男性承受更大的道德压力。然而,我们要做的是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
女性主义运动为女性赋权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给女性以更大的自主权,南方大学也不乏一些有力量的女生,在性方面,她们也不是害羞、纯情的小羔羊。正如电视剧《性与城市》中所宣扬的那样,女性应该追求独立,并操控自己的性生活,而不是被男人控制。不少回应Elizabeth
Marguardt的调研的人指出,她过分强调女生在一夜情之后的负面感受,而忽略了她们的积极的感受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获得的力量。确实,在我和一些南方大学的女学生谈话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一些女生确实非常自信。例如,我认识的一个女生的故事就相当典型。她是一个相当漂亮和性感的女孩,她曾经追求一个比她低一年级的男生,她所做的,与一个男生追求一个女生没有明显的区别。她说,她喜欢这个男生,就主动追求。开始时,这个男生不热情,找各种借口拒绝她的邀请,但她并不觉得特别伤心。在这个过程中,她毫不迟疑地表达她的欲望,并在追求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那么,是否女生主动追求男生,在性问题上和男生一样主动,问题就解决了呢?对于大多数女生来说,怎样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和主动权去追求男生仍然是一个难题。此外,如果男生根本不期待女生的追求,那么,这种颠覆有具有什么效果?女生可以像男生那样追求性欲满足,但事后是否像男生那样反应?
这些问题所以被提出来,是因为一夜情确实让一部分女生感到受伤和压抑。根据Elizabeth Marguardt的调查,有女生谈到,在几次的一夜情之后,她也不知道她们是否男女朋友关系,也就是说,似乎这个关系得由他来决定。同时,我的一个学生也告诉我,在一次一夜情之后,第二天就在饭堂排队时站在那个男生的前面,可是那个男生根本没有跟她打招呼。同时,她也确实期待他再给她打电话,但是,没有。大一的女生更有可能遭遇这种失望,因为她们在中学时的文化不一样。她们满怀希望在大学时可以有更加多的奇遇,但这些“奇遇”显然不够浪漫。例如,男生约女生看电影,可能就意味着看完电影之后一起到宿舍去做爱,而大一的女生通常没有这种心理准备。同时,在派对中,大一的女生也是男生盯梢的对象,师姐们可能会事先告诉师妹要“夹紧你的大腿”,但这些防线总是在酒精作用下被轻易击破。
虽然不尽人意,但终究是女性争取各种权利时所经历的一个阶段,她们不可能再回到1960年代,因为她们是生活在新的社会中的一代。那么,在这个特殊的年代,社会性别又如何在男女性爱文化中起着作用?
四、个案分析
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莫尼卡(化名),我到学校的医院去看病时,莫尼卡正在和一位护士聊天,护士很忙,但莫尼卡似乎急需倾诉,所以她滔滔不绝地往下讲,大体是关于她的男朋友如何负情的故事。我们认识之后,她同意接受我的访谈。
莫尼卡生于1980年代初,她的父母已经离异12年,她有一个能干的、可称为女性主义者的母亲,还有一个叛逆的弟弟,他们三人住在一起。父亲则住在拉斯维加斯城。她的家庭背景对她有较深刻的影响。她也想结婚,但她说起码要30岁之后。对此,她认为父母也无法给她任何有益的帮助,因为他们的婚姻就以离婚告终。如今父亲与情侣住在一起,母亲与自己中学时的男朋友来往,因为他们都不再信任婚姻。同时,由于离婚,她的母亲尽力满足两个孩子的各种要求,包括物质的满足和情感的支持,例如在她不高兴时,她母亲会坐飞机来看她。母亲的全力支持使莫尼卡觉得一切都是轻易可以获得的。
莫尼卡是一个漂亮和性感的女孩,并且擅长舞蹈。她从15岁开始交男朋友,其中交往最长时间(2年)的一个男朋友是高中时的师兄。这个男朋友在她进入大学之前曾向她求婚,但她拒绝了。她坦言,她希望在大学时认识更多的男孩子。大一的时候,在参加几次派对之后,她就领悟到,如果她还想寻找中学那种关系的男朋友,每个周末就只能孤单一个人回宿舍。因此,她迈出了第一步,在一个人喝了两瓶葡萄酒的晚上,跟一个男生到了他的宿舍。她说,由于自信自己的美丽和可爱,她确实期待那个男生会很快再约会她,但他没有。后来她在校园见到那个男生,觉得他是那么的面目可憎,根本谈不上英俊和有趣,她就有点后悔自己的轻率。此后,她决定不再尝试一夜情,而希望有吃饭、看电影、听音乐会等形式的外出(Hanging
out)。在这些约会中,她同样会遇到一些尴尬的场面,例如谁来付钱,谁开车等。她是个直率的女孩,她经常非常主动地付款,有的男生愿意接受,有的则非常不高兴。当她和同学谈论这些问题时,有的同学支持她,也有同学告诉她,你不让男孩子付钱,他就不会把你当回事。
莫尼卡喜欢这种外出的活动,并且有时也会和男生牵手、接吻等,但通常不会一起过夜。但是,一件小事改变了莫尼卡的态度。去年秋天,她把金黄色的头发染成了褐色。就在那个周末,原本答应和她外出的两个男孩,都在看到她的头发之后,拒绝了和她一起出去。正如《绅士爱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s)中暗示的那样,金发是西方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在现实生活中,金发也常常被看成是“sexually
available”的,因此一些希望得到男人尊重的职业女性,会把金发染成深色的。莫尼卡说:“很多男生喜欢和我外出,是因为我漂亮性感。”性感似乎成为女性的一个起码要求,就像要求整洁干净一样。在南方大学,女生的穿着与其他大学有点不同,她们在上课、休闲甚至看足球的场合都穿得比较正式和性感,低胸、紧身的上衣在冬天也不时可见。有人开玩笑说那是1970年代的大学校园的穿着。女性被教育为应该性感,但又应该检点;应该开放,但又应该贞洁。这正是矛盾的所在。
在这里,我想进一步讨论的是,当女性认为自己也有足够的力量主动追求男性,那么,这种力量来自哪里,需要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在南方大学,通常只有漂亮性感的女孩才有可能成功地发起一个约会。男生则不必依靠外表,例如,一个肥矮的男生也可能约会一个漂亮的女生,此外,只有黑人男生可能约会白人女生,却没有黑人女生可能成功约会白人男生。外貌、种族和肤色的歧视都存在,而这一切又通过性别凸现出来。确实,女性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有控制男性的力量,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指出(Friday,
July 27, 2001),“/(在性方面)女人像男人那样行动,本应该是达致男女平等,但实质却不然。过去女性通过拒绝性而获得权力:驯服男人并专注于寻找一个合适结婚的男人。现在她们放弃这一权力,就显得更加无力。”我并不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女性通过拒绝对方的性要求而获得权力毕竟是非常暂时性的。但是,女性在放弃了这一控制男性的权力之后,如何获得新的权力确实是一个新的课题。
莫尼卡现在是三年级的学生,她说,她感到男生的注意力都转到了低年级女生那里,因此她希望找到一个较为固定的男朋友。但是,她对那些男生都不是十分满意。大三的经历让她非常沮丧,因为她和一个男生有过几次性关系,那个男生也给她送生日礼物,但他却不表示要和她确立关系。相反,他也和其她女生约会。莫尼卡说,虽然她不乏男性朋友,但对比起她的母亲,她觉得她几乎没有尝试过被男生追求的味道。她说现在的男生都很惰性,他们只想享受随手可得的女孩,而不想费心思去追求,在哈佛大学校园摄制的电影《爱情故事》,已经成为了1970年代的历史,不复在21世纪出现。
莫尼卡说,她并不觉得自己是被特别宠坏的,因为母亲有全职的工作,她承担不少的家庭事务。但是,她确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例如,如果她喜欢上一个英俊男生,她会想办法请他看电影;如果她不喜欢平淡的周末,她可能开车三个小时去城市购物、听音乐;如果她打算文身,她能够找出一百个理由去证明文身的重大意义。她说:“那些信教的、保守的人说我们【她暗指不是她一个人这样】空虚、轻佻,可是我觉得他们也空虚、无聊。”在莫尼卡看来,那些议论是酸葡萄效应的表现。如果说每个女性自己的欲望和感受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应如何评价这些不同的欲望和感受?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难题。女性主义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背景的女性主义者有其不同的定义。正如Carmen
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的:“在美国,女性主义趋向于指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有多少女性主义者就有多少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性主义者不再完全代表激进的政治运动。美国第三浪潮的女性主义更多关注女性的身体和性的独立,鼓励“做你自己”。如果说《性与城市》在某种程度表现了第三浪潮的女性主义者的理想,那么,它也同样地反映了这种独立特行、勇于表现欲望所带来的问题与困惑。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批评《性与城市》根本“没有解放女性,而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倒退。”
这篇文章批评了这个电视剧的女主角整日沉浸于购物、追求男人,而把工作、家庭和责任撇在一边。莫尼卡的经历也在一定的角度反映了这种困惑:她不需要为温饱操心,也不急于进入婚姻围城,她享受着女性主义前辈争取来的所有的权益,本应该是非常自由和有力量的,但她显然也碰到了很多女性都共同遭遇的迷思。当女性争取到了受教育、选举、堕胎、同工同酬等的权益之后,性和身体的自主独立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而这一议题在美国这个商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度又显得特别重要。网络、电视、杂志等媒体花样翻新地利用、展示女性的身体,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和性联系起来。女性主义乃至所有的女性都不得不回答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即当女性在媒体或日常生活中表现性感、性欲望或轻佻时,这是主体性的表现,还是被对象化了的表现?
分析了这一个案,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但我想在结尾时谈谈与中国相关的现象。相对来说,中国女性、大学女生如今仍然可能/会通过拒绝性而获得控制男人的筹码,并更专注于找一个未来的伴侣。但是,我们对大学校园的恋爱、性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仍然相当匮乏。很多爱情与性的故事在流传,但没有人对此进行调查和分析。故事总是被局外人讲述,讲故事的主体不是女大学生自身,她们的主体感受无人知晓,也不被人们重视。如果有人直接讲述自己的真实故事,却可能被插上不道德的标签。广州的杂志女编辑木子美的事件就是一个例子。那么,性爱的故事合该在地下流传?或者让它们无声死去、腐烂?如果女大学生,或其她女性能够有空间讲述其自身的经历、感受和欲望,那么,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一幅肖像画?我们又将如何阅读这幅图画?
&&&&&&&&&&&&&&&&&&&&&&&&&&&&&&&&&&&&&&&&&&&&&&&&&&&&&&&& 2003年12月3日星期三
&&&&&&&&&&&&&&&&&&&&&&&&&&&&&&&&&&&&&&&&&&&&&&&&&&&&&&&&&&&&&&&
&■&相关链接
建议使用IE5.0
800×600dpi或以上浏览 Copyright&2003 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项目组 All Right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约会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