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女孩取名家谱,广怀家业,下面是什么

河南邓州腰店大刘营刘姓
河南邓州腰店大刘营刘姓
考&&(以顺善分支为例)
河南邓州腰店大刘营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迄今历经340多年,已繁衍至17代。其世系年代考证如下:
始祖&&刘公,明朝末年人(1635年前后,清入关前)。子二,曰猷、贵,贵迁居邓州构林官刘。始祖从洪洞县移民大刘营约在清康熙初年(1665年前后),此时始祖正是30来岁的青壮年,两个儿子尚在幼年。据考,康熙初年,社会已经稳定,荒田需要开垦,中原劳力匮乏,政府鼓励移民,始祖年令相当,符合移民条件。这与《邓州市志》大事记中“康熙七年营兵屯垦邓州”的记载和大刘营“始祖一挑两担带着儿子从洪洞县迁来”的传说都很吻合。
二世&&猷,清顺治末年人(1660年前后)。独子,敬之。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猷的十个曾孙为其立的墓碑分析,当时猷的儿子(敬之)和四个孙子(洪机、洪仁、洪道、洪彦)可能都不在世,其十个曾孙的年令也约在70―50岁上下,洪机四兄弟约在90―70岁以上,敬之约有110岁,猷约有133岁。
&三世&&敬之,清康熙二十年间人(1683年前后)。子四,分别曰洪机、洪仁、洪道、洪彦。敬之共有十个孙子,其中,洪机子二(文扬、文绍),洪仁子四(文英、文耀、文灿、文彩),洪道子二(文义、文升),洪彦子二(文斗、文学)。
&&&&四世&&洪彦,清康末雍初人(1723年前后)。洪彦在四兄弟中排行老四,大刘营老四门始于此代。洪彦子二,曰文斗、文学。
&&&&五世&&文斗,清乾隆十年人(1746年前后)。独子,谦。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文斗和其他九个叔伯兄弟为曾祖猷立碑时,约有47---50岁上下。
&&&&六世&&
谦,清乾隆中期人(1770年前后)。谦生长于乾隆盛世,又是独子,父辈留下的田产加上自己置下的田产多达八顷四(840亩),其中急滩西边湍河南岸就有良田数顷。据说,谦曾为邓州城墙修建捐款很多,州衙授其为护城员外。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时,谦约46岁,这年以刘猷、刘贵兄弟和他们儿子的名义为大刘营始祖立的墓碑,当是刘谦这代人牵头所为。
&&&&七世&&廷明,乾隆末年人(1792年前后)。廷明兄弟三个,二弟廷荣和三弟廷文均无子。廷明子五,分别曰价、冲、焕、芝、兰,其中冲过继二叔廷荣迁居急滩西边沙洼村,焕过继三叔廷文。
&&&&八世(太祖)&&焕,道光初年人(1826年前后)。焕过继三叔廷文后,和三叔廷文继承了祖父谦的三分之一家产,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开始在大刘营村中间的南边扎新宅、盖新房、大兴土木。焕子二,长曰国华、小名新宅,次曰国俭、小名喜宅,均系扎新宅盖新房后出生的人。
&&&&九世(高祖)&&国华,道光二十八年人(1848)。国华可能受大伯刘价是武秀才的影响,自幼习武,后也中了武秀才。国华子二,曰封印、同举,意在期望两个儿子能和自己一样,习武高中,封印挂帅,同登武举。同举23岁时,因爱妻难产死亡,自己喝鸦片而殉情。
&&&&十世(曾祖)&&封印,同治初年人(1866年前后)。因受父国华的影响带动和着力培养,封印没有辜负长辈的期望,后来真也中了武秀才。封印子三,分别起名应武、应选、殿选。单从起的名字看,封印和父国华一样,也期盼儿子们能传承家风,不但应习武,还应被选中,甚至到金殿上被选中武状元。后来,长子应武不负众望,果然中了武秀才。
&&&&十一世(祖父)
殿选,生于1889年,卒于1927年;祖母孙氏,娘门孙楼村楼房大院,生于1890年,卒于1971年。祖父母子女三个,女儿嫁于燕店北边史庄,长子书祥,次子安祥。
&&&&十二世(父亲)&&书祥,生于1913年,卒于1948年7月30日;母亲孙金兰,娘门白牛谷社寨,生于1914年2月10日,卒于1983年元月27日。父母子女三个,女儿富珍,生于1933年,系南阳市百货公司干部;长子来善,生于1939年,在邓州市供销社工作;次子顺善,生于1947年,系邓州市工商局干部。
&&&&十三代(本人)&&顺善,生于1947年5月6日。1968年高中毕业,1970年10月参加工作,先后在腰店公社广播站、刁河公社电影队、穰东公社工作,1978年5月至退休一直在邓州市工商局工作。妻子李玉珍,娘门文渠赵庄,1949年元月15日生,1970年9月至退休一直在邓州市饮食服务公司照相馆工作。子女两个,儿子凯,1972年7月2日生;女儿洁,1978年6月2日生,1995年至2002年先后在山西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读学士和硕士,2002年12月27日会同女婿齐永强共赴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攻读博士。
&&&&十四代&&凯,生于1972年7月2日。1991年至1995年就读于河南大学,1996年至2003年8月在南阳一师任教,2003年9月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媳,马竹君,娘门南阳陆营马庄,1974年11月6日生,在南阳市宛城区教育局工作。有一女儿,名辰悦。
&&&&十五代&&辰悦,生于1998年9月26日。
说明:截至2006年,大刘营家族中有的已繁衍至17代,其中十三代中最大者约有90多岁,十四代中最大者约有70多岁,十五代中最大者约有57岁,十六代中最大者约有30岁。
&&&&&&&&&&
邓州大刘营刘姓13代后裔&&刘顺善
&&&&&&&&&&&&&&&&&&&&&&&&&&&&&&&&&&&&&&&&&&&&&&&&&&&&&&&&&&&&&&&&
&我的老家大刘营,位于邓州市城东30华里,现属腰店乡管辖,西北离腰店8里,东北距急滩8里,南到桑庄12里,处在三个集镇的三角之中心。大刘营现有刘姓70多户、323人,由大刘营先后分迁外地的刘姓聚居村落有四个:一个是清朝康熙20年间(1685年后),大刘营始祖的次子刘贵迁居邓州构林西南官刘;二是清乾隆中期(1770年前后),大刘营老三门洪道的长子文义迁居新野县城东栗河铺;三是清道光初年(1825年前后),大刘营老四门洪彦之孙六世刘谦的次子廷荣分迁急滩西边湍河南岸的沙洼村,继承谦在此置下的两顷多良田;四是民国八年水灾后(1920年后),大刘营大门洪机十二世后裔&&&&&&振龙携全家迁居构林西南后张,其长子子善和小儿子小七落户此地,次子青善解放后返回大刘营。大刘营刘姓子孙繁衍、枝繁叶茂,那么大刘营的刘姓始于何时、源自何地?笔者就此进行了考证和探析。
关于大刘营的起始渊源,目前听到的说法有四种:一是清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二是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三是由本县构林官刘或都司南刘家迁来,四是东汉潞水王之后裔。
&&&&笔者根据了解掌握的资料分析,认为第一说法“清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是符合史实的,其理由有仨:
&&&&一是史载。从南阳信息网查知,南阳一些地方志记载:明末统治阶级横征暴敛,造成李自成农民起义,闯王义军与官军长期混战,使南阳一带饱受战乱之苦,人口伤亡无数,变得地广人稀。清朝初年,为解决田园荒芜、劳力匮乏,政府实行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动员一大批山西、陕西和山东移民迁到南阳一带。这说明,清朝初年确有山西洪洞县移民来邓州的史实。
&&&&二是碑记。大刘营现存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和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两个最早的墓碑,一个是大刘营明始祖刘公的,另一个是大刘营二世祖刘猷的。从两个墓碑的碑文看,就应肯定大刘营的刘姓始于清朝初年。嘉庆二十一年以猷、贵及他们的儿子的名义为明始祖刘公立的碑上,已明确告诉人们三点:①、刘公是大刘营的始祖,因其生于明末,故称明始祖;②、始祖刘公是猷、贵的父亲,是猷、贵儿子们的祖父,故墓碑奉祀人称长门男、孙和次门男、孙;③、这个始祖碑并不是猷、贵和他们的儿子亲自立的,是大刘营六世(即刘谦)这一代人牵头与构林刘贵后代在回大刘营寻根时,以猷、贵及他们儿子的名义立的,因离始祖出生已有158年之久,始祖的名字已难考清,故称明始祖叫刘公。从乾隆五十八年二世祖刘猷的10个曾孙为其立的墓碑分析,大刘营的刘姓应始于清朝康熙初年(1665年左右)。刘猷的10个曾孙在为其立碑时年龄当在50-70岁上下,再上推三代,猷应是顺治末年(1660年)的人,始祖刚好是明末人(1635,清入关前)。《邓州市志》的“大事记”中有“康熙七年营兵屯垦邓州”的记载,这说明三点:①、康熙初年社会已经稳定,营兵无战事,转业搞屯垦;②、邓州荒田太多,连当兵的都来开垦;③、邓州劳力匮乏,需要大量移民。而此时我始祖正是30来岁的青壮年,猷、贵尚在幼年,这和大刘营世代传说始祖一挑两担带着两个儿子从洪洞县迁来也是吻合的。
三是言传。大刘营世代言传自己是山西洪洞县人,俩脚小趾甲是双的,并传说是因为李闯王杀人不眨眼,河南人都快杀光了,所以清家才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过来。这些传说与史载、碑记非常一致,它说明了移民的时间(清初)、原因(闯王杀人,实为战乱死人)、来源(洪洞县)、标志(小趾甲是双的)。
&&&&第二种说法是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这有三点讲不通:①、明初确有大批洪洞县移民,但大刘营的先辈们为什么称猷、贵的父亲为始祖呢?②、明初到清初200多年,大刘营为啥没有任何记载和传说?③、这和因李闯王杀光人而移民的传说也不吻合。
&&&&第三种说法是由构林官刘或都司南刘家迁来的。这一说法是刘殿信宗亲提出的。殿信公家系都司南刘家,现在邓州市档案局工作,他在考证南刘家属于“杠子刘”的说法中,做了不少走访和调查。他认为:官刘、小刘营、王庙、南刘家、刘岗(属黄集)、刘堤和大刘营应同属“杠子刘”大序列中,大刘营可能是从南刘家或官刘、小刘营迁来的,而大刘营始祖的次子刘贵又返迁到官刘或小刘营。并说官刘有“三户不同刘”的说法,既有“杠子刘”又有“罐子刘”,刘贵之后应属“杠子刘”。笔者对殿信公研究“杠子刘”的认真负责精神深表钦佩,但对“大刘营是从官刘或南刘家迁来”的提法却不能苟同,认为有五点需要商榷:①、大刘营碑考和世代言传,没有洪洞县以外其他地方迁来的说法,只有刘贵迁往构林官刘的说法,且有清嘉庆二十一年刘贵后代回大刘营寻根祭祖时和大刘营刘猷后代共同为明始祖立的墓碑为证;②、与世代传说的李闯王杀光人和洪洞县移民相矛盾;③、官刘(刘贵以外)、小刘营、南刘家、刘岗等“杠子刘”源自何地、何时,尚不得知,有待详考;④、殿信公考校的老关刘、官刘、小刘营、南刘家和大刘营的世系辈序对照表,都是始于明末清初,且称这是始于官刘刘彦芳的第十一世孙;那么,刘彦芳这个先祖的来龙去脉是啥?这中间的十代又是如何记述呢?⑤、听大刘营老人们讲过,大刘营的先辈们曾有人和老关刘联过宗,据说近代联不上(上溯古代必能联上,常说天下刘姓是一家),这和殿信公考证地不一致,也有待再考。
&&&&第四种说法是东汉潞水王之后裔。这种说法就是说大刘营可能始于东汉,是当地的老户。这里有四点疑问不能解释:①、东汉距今有1800多年,大刘营没发现清朝以前任何有文字记载的石碑或实物,无从考证;②、刘姓是中华四大姓之一,古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说,今有李王张刘四大姓统计,历朝历代人口流动又大,潞水王是谁,封地何处,无资料可考,大刘营始于东汉更难考证;③、这和大刘营明始祖碑明显矛盾。④、和闯王杀人、洪洞移民、小趾双甲的世代传说也都不一致。
以上是笔者2003年在给父母立碑过程中留心走访、收集、分析、考证的个人见解,不一定准确、全面,仅供刘姓宗亲们研究时参考。前些年,由于工作忙年纪轻,对家族中老人们谈论大刘营的古人古事不够在意,现在可有意来弄清时老人均已作古,家族中多数墓碑破坏残缺,加之大刘营又没留下任何家谱资料,自己所依据的只是几个较早的清代墓碑、本家道光二十八年盖的房子上留下的日期和走访收集家族中的一些传说,同时也在互联网和《邓州市志》上查阅了一些资料,考证见解难免存在错误和遗漏。希望见到此件的同宗们,一要多提质疑、澄清史实、去伪存真,二要互通信息、提供资料、补充完善,力求为后代弄清自己祖宗的历史留下真实的资料。
&&&& “大刘营刘姓始于清初洪洞移民”这一说法若是考证无误的史实,那么大刘营的刘姓是洪洞县什么地方?那里的刘姓又源自哪里哪支?这些疑问还需到洪洞县大槐树寻找清初移民的原始档案,才有可能弄清历史渊源的确切答案。
&河南邓州腰店大刘营刘氏13代后裔&&刘顺善
&&&&&&&&&&&&&&&&&&&&&&&&&&&&&& 2003年9月10日
&&&&&&&&&&&&&&&&&&&&&&&&&&&&&&
&&& 1、人人有祖先&&文传方溯远&&
&&&&&&&&&&&&&&&&&&&&&&&&&&&&&&&&&&&&&&
人,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上冒出来的,而是由远古的类人猿长期进化成人后一代一代繁衍至今的。正如大刘营刘姓二世祖碑文所述:“盖闻,水则有源,源远者其流必长;木则有本,本深者其枝必茂;水木且然,而况人乎?”
&&&&人类活动,虽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惜先民之世天蛮地荒,语言文字的产生和文字记载的历史都太晚、太少,所以考古学家只能靠发掘的头盖骨、甲骨文、陶器片等遗址遗物来辨析断代、解读古人、描绘历史。在姓氏家族史上,为啥有的能溯源几十代甚至上百代,有的只知道几代十几代,还有的连自己的爷爷的名字都搞不清?答案非常简单,家族中传世文字多少不一样!那么为啥会不一样呢?可能是屡遭兵燹而失传,也可能是家境贫穷没文化,恐怕最主要的是家族中没有望族名人或缺少研修家谱的人。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代代庚续,绵延不绝,从无间断。我们今天所以知道中华文明、了解中华历史,都是传世文字的功劳。人生百岁能有几,千年文字会说话,难怪人们会发出“人生苦短”和“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慨。盛世修谱记史实,鉴往知今励后人,收集、整理家族家世资料,当是我辈的一个有益之举和历史责任。
&2、福祸互倚伏&&居安当思危
所谓祸福,亦即灾难与幸运,实则是人生中的两种极端。老子《道德经》对于祸福作了比较深刻的论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说明幸运与灾难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互为依托,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互相转化。灾难往往成为幸运的依托,幸运中也往往潜藏着灾难的阴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
&&&&本家世变迁中的确也是这样,有时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有时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六世祖刘谦到十世曾祖封印,勤劳创业,学文习武,兴旺百年,福荫五代;祖父母一代,出身富门,娇生惯养,纨绔子弟,坐吃山空,福尽祸至,家道败落;父母一代,家贫如洗,受尽苦难,解放土改,因祸得福,依靠对象,引入公门;自己根红苗正,文革适逢,上学工作,入党提干,一帆风顺,文革之后,说清无事,虽是党员,却不重用,仕途遭阻,闲得教子,孩子无炫耀,读书幸成才。
&&&&一帆风顺并非绝对是好事,一路荆棘也并非绝对是坏事。最应当警惕的是,既不要让好事冲昏了头脑,也不要让坏事吓昏了头脑,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人最容易失去理智、迷失方向。要想趋福避祸,就要在幸运光临时不可得意忘形,应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警惕乐极而生悲;苦难相伴时也不可悲观绝望、自暴自弃,应当面对现实、振作精神、调好目标、勤奋苦干,也许希望就在前头、甚至还会转祸呈祥。
&3、交友须胜己&&见贤应思齐
人是社会的产物,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当人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都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一个人处在进取、正气的环境中,就会受到身边优秀的人言行思的影响和启迪,
自觉地约束自己、朔造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相反,一个人处在颓废、不思进取的环境中,将会受到身边人的不良行为和消极观念的影响,不自觉地放任自己、随波逐流。所以,国人常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劝人交友须要慎重。
&&&&本家世的几个实例也说明了这一道理。解放初期封建思想严重,社会尚不稳定,温厚讷言、年轻孀居的母亲为啥会抛头露面参加农会,姐姐和哥哥为啥会在家里极其艰难、缺人干活的情形下上学,姐姐一个十七、八岁的弱女子为啥能在少数族人反对下当小乡乡长?在整理家世资料时我和姐姐分析后才感悟到其中的道理,就是一个叫安玉华的女工作队员扎根住我家影响的结果。因为我家赤贫可靠,有祖上留下的三间瓦房,加之母亲寡居、姐姐和安年龄相仿可以作伴,我家各方面都适合一个女工作队员住。安玉华扎根我家后,区、乡干部也常来常往,上边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政策不断地影响着全家人。母亲所以会最先参加农会、姐姐能学文化并当上乡长、妈妈能下决心让哥哥复学,现在回忆起来都与安姐和区、乡干部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也可以说安姐和工作队是我们家人走上革命工作之路的启蒙人和引路人。
&&&&儿子和女儿成长历程中也同样遇到了对自己影响很大的朋友。儿子在高一时交友不慎影响了学习,高二转到校风正、学风浓的邓州一高后,结识了赵学敏等学习刻苦的同学,促使自己努力拼搏、奋起直追,有幸考上大学;毕业上班六、七年后又考取研究生,也是在一师、师院、党校等周围的几个同事、同学、朋友纷纷考研的环境影响下,相互激励,相互带动,才坚韧执着地苦读苦学,直到成功。女儿初中到高中周围有骆来来等一批学习好的同学,大学后周围又有白妍颖、齐永强及其他一批致力考研、出国的同学,大家相互影响、相互启迪、相互比拼,最终成就了自己。
所以,在交友中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交,交友须胜己,见贤应思齐。
&&&&&&&&&&&&&&&&&&&&&&&&&&&&
&&&&&&&&&&&&&&&&&&&&&&&&&&2006年4月8日
&&&&&&&&&&&&&&&&&&1、父母历尽劬劳&&
家门绝路又逢生&
父亲书祥,生于1913年,卒于1948年,终年35岁。父亲性格刚强、为人正直、干事利索,但因缺少好的家庭教养,据说成家立业前一度游手好闲、不无正业、热衷于斗鹌鹑逮兔子。父亲结婚成家后,特别是有了子女以后,加上母亲的管束和影响,明白了肩负的责任,一改贪玩的毛病,为家庭和子女能够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了。为了挣钱养家,父亲曾自卖壮丁又冒死逃跑,也曾下湖北下苦力打石头,还和别人合伙去湖北贩羊。父亲在日寇空袭时大脑受伤,双耳失聪,为了养家糊口,不仅给人家打短工,还要以人工换牛工耕种自家仅有的6亩半薄地,直到去世前一个月的夏天,他不顾头上的伤口和耳朵常流脓血,还头勒布条、强忍疼痛、顶着烈日、下田锄地。因无钱医治,父亲脑伤加重,1948年7月30日(农历六月二十四)含恨离世,临死前紧紧地攥着女儿的手,一直到断气还瞪着两眼,真是欲说不能、死不暝目。
&&&&母亲孙金兰,娘门白牛谷社寨,生于1914年,卒于1983年,享寿69岁。母亲性情温厚,贤惠慈祥,邻里和睦,勤俭持家,为家庭和儿女吃尽了苦、作尽了难,正当子女工作、家境好转、重负才释、颐养天年之际,却积劳成疾,遭疾病折磨,竟辞世长眠。1948年父亲病故时母亲仅34岁,姐姐15岁,哥哥9岁,本人才一岁零仨月,眼看举家痛哭的幼儿寡母,不少邻居同情地小声议论:这个人家儿弄不好要呼隆(意:要零散、过不成)。稍稍懂事的姐姐听到邻居议论,忧心家庭未来,逾加伤心号啕。温厚慈祥的母亲更是悲痛欲绝,但她从女儿绝望的哭声中听出儿女们的心事,反强忍悲痛劝女儿说:妞啊,别哭了,你放心,妈再苦再难就是拉棍要饭也要把你们仨拉扯大。母亲年轻守寡,拖儿带女,白天下地,夜晚纺织,含辛茹苦,历尽劬劳,苦苦支撑着人们眼看就要倾覆的家。两三岁的我尚不懂家境的艰难和母亲的艰辛,但我幼小的心中不知啥时就铭刻上这样一幅场景:每当夜里小便和早上醒来,都看见母亲在灰暗的灯光下不停地纺线,从不知母亲啥时候睡啥时候起,好象就没瞌睡和很少睡觉。平凡而伟大的慈母啊,您的苦难,咋不叫亲人们摇头痛心?您的美德,咋不叫村里人交口称赞?您的劬劳,咋不叫儿孙们永久怀念?
&&&&正当世乱时艰、国破家碎、走投无路之际,来了共产党,建了新中国,我家和所有的穷人一样,翻了身,作了主,分了地,当了家,并由互助组、合作社到大集体,逐步过上了好日子,我们那个即将破碎的家又绝路逢生。刚解放时,工作队来到大刘营,因我家当时在村里是最穷的一户,就扎根住在我家。母亲和几个最贫、最苦、最可靠的穷人,在上级工作队员的走访了解和教育发动下,被选为农会干部,积极开展了发动群众、划定成份、量地分田的土改运动。当时虽然分了田地,因为没有强壮劳力,一家一户单干,我家的日子还是相当艰难,但明智的母亲却能支持子女们上学。哥哥为了复学读书天天背着小背笼边上学边拾柴,姐姐为了学点文化上学时没钱买书就看别人的书,并利用上学前、放学后和上课间隙到张寨小学后边自家地里干活。寡母所以会抛头露面最先参加农会、姐姐能学文化并当上乡长、哥哥能在缺人干活的家境下复学,以至后来我能受到较多教育,除了母亲受工作队的同志们的影响带动外,最根本的是母亲的明理执事、吃苦耐劳、持家教子的大功,大德。
&2、姐兄手足情真&&帮带共勉家复兴
姐姐富珍生于1933年9月5日(七月十六),哥哥来善生于1939年8月10日(六月二十五),姐姐大哥哥6岁、大我14岁,哥哥大我8岁。我们姐弟仨岁数间隔大,加之从小失去父亲,姐姐和哥哥一下子好像成了懂事的小大人,姐弟之间如足如手,大的关照小的,小的尊重大的,不淘气,不斗嘴,不惹母亲生气,多帮母亲干活,少让母亲操心。我小时候,姐姐和哥哥都很喜欢我、关心我,我也很听话、很敬重他们,我少年时期心中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就是姐姐和哥哥。
父亲去世时姐姐才15岁,寡母既当妈又当爹,家里地里干,起早贪黑忙,携儿带女在艰难的日子中苦度。姐姐虽然年纪小、个不高、力单薄,但性刚强、脾气急、知操心,白天帮母亲下地劳动,夜晚帮母亲挑灯纺棉,小小的年纪、稚嫩的肩膀、早早就帮母亲分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49年春上,邻居借给我家半匹布作本钱买线,姐姐和母亲没黑没明、夜以继日地织布卖钱、买线织布,一家人才度过了荒春。最叫母亲和姐姐吃苦作难的是庄稼活,犁耙种常求人抽空帮忙,收庄稼母女俩就得早出晚归、一筐一捆往家拿。姐姐身单力薄但性急狠活,有一次在东南坡王家坟东边地里摘豆角,天黑回家时背笼几次都背不起来,气得直流眼泪,地邻王家看见后帮助抽起来,才艰难地背上回家。父亲生前我家和邻居伙养一头小牛,父故后小小年纪的姐姐只好自己学着喂牛,那年秋后还胡乱将地犁耙一下把麦种上,耙地时不敢上耙就用箩筐装上土块压在耙上。值得庆幸的是这年秋天工作队来到我村,其中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叫安玉华就扎根住在我家,我们姐弟仨都亲切地叫她安姐。她是一个有文化的小学教师,除开会发动群众和宣传上级政策外,还组织群众参加乡里的建国大游行和庆祝“三.八节”活动。由于工作队安姐住在我家和母亲刚解放就当上农会干部,我家几乎成了区乡领导常来常往和开会吃饭的联系点,安姐和区乡领导见十七、八岁的姐姐政治可靠、思想进步、性格活泼、办事干练,都常鼓励她学习文化、出来工作,尽管当时家里劳力十分缺乏,姐姐在工作队的影响和母亲的支持下,从49年秋到51年秋半耕半读上了一年民校和一年小学,51年秋便当上了刘营小乡的副乡长,52年10月起即脱产当上了刘营小乡的乡长和四龙大乡妇联主任,58年秋又提干进城到商业战线工作。
自母亲与姐姐先后当了干部和农村实行集体化后,我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不再难,哥哥和我也能安心上学了。在姐姐的影响带动和关心帮助下,哥哥和我先后完成学业、参加工作并成家立业,家庭的境况大大好转。在我们姐弟仨中,可以说姐姐为家庭、母亲和我们兄弟的事真是操了不少心、尽了不少力、体现了姐弟手足真情和老大姐的表率作用。62年我患肺脓疡,哥哥把我送到南阳,姐姐除及时为我找医生看病治疗外,在当时生活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还为我买牛奶、牛肉汤等营养品补养调理,由于姐姐无微不至的精心照料,一个多月病便治愈了。78年母亲中风偏瘫,为了既照顾好母亲又不影响我们各自工作,姐姐回去帮我们想办法、拿主意、找房子,请姨母专门护理母亲,并及时给母亲和姨母以经济补给。82年嫂子病故,姐姐又为哥哥和侄儿侄女们操心,作侄子们的工作支持哥哥再婚,侄儿侄女们结婚姐姐也都帮哥哥筹划操心。
&&&&哥哥命运多舛,从小到老遭遇了四大不幸:一是幼年遭灾饿得一岁多头抬不起路不会走,二是9岁童年就丧了父亲,三是中年妻子多年生病且早故,四是老年中风又丧续弦。父亲病逝家里遭受塌天之难,刚上学一年多的哥哥无奈辍学,整天背着小背笼砍桑地界、拾柴禾供家里烧锅。辍学一年后,哥哥很想读书,明智慈爱的母亲尽管自己多作难多需人干活,仍然满足了儿子的上学愿望。小小的哥哥也体谅母亲的难处,上学时背着小背笼、拿着小镢头,利用上学前放学后的空隙,加工加忙沿路拾柴,既保证了家里的烧锅用柴又圆了自己读书的梦。就这样,停停上上、上上停停、空季跳级、半耕半读,哥哥总算读到高小毕业,这在57年的农村已是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了。哥哥毕业后先在生产队当会计,后到大队当信贷员,60年秋在姐姐的影响和姐夫的帮助下到桑庄区供销社参加工作,65年秋被调到县供销社工作直到退休。
&&&&哥哥可能受母亲遗传,脾气稍大,遇事不急,为人和善,乐于帮人,他到县城工作、尤其在县社政工组工作期间,为别人办了大量的好事善事。他曾无私帮本村生产队和乡邻们买肥买药,帮供销社系统的不少同志平反冤假错案,帮十多个亲戚邻居安排工作、调动工作或上学参军。
&&&&哥哥对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更是给了具体的、真切的关心和帮助。哥哥到桑庄和调县城工作期间,刚好也是我在桑庄上初中和在县一中读高中的时候,我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及时得到哥哥的关照和过问,加上姐姐也常在经济上支持、思想上关心,使自己有幸读成当时本大队少有的、本公社也为数不多的一个高中生。后来因文化革命,大学停办,上山下乡,自己才无缘大学深造。68年底毕业回乡后,我们这批回乡高中生立即受到了公社和大队领导的关注,加之姐姐和哥哥的在本地的影响,没几天我和另外几个便被抽到公社帮忙,69年6月19日入了党并担任大队支部委员和民兵营长,70年秋在大队不愿放的情况下被公社调到广播站当编辑,71年11月县电影队招工公社领导又让我到更理想的单位工作。特别是72年春夏全县选干,当时我已离开腰店到刁河公社电影队,腰店的老领导又积极向刁河公社的主管领导推荐我,并主动帮刁河整理我的材料,后因腰店选的几个对象政审不合格而完不成任务,于是又把我的材料以腰店的任务上报,最后成为全县选拔的108名青年干部之一,也就是人们戏说的“一百单八将”。我上学、工作、入党、提干,所以能一帆风顺,固然有自己的不懈努力,但与姐姐、哥哥、姐夫、舅舅以及他们的老同事的影响、帮助和对我的了解、关注是分不开的。
&&&&在50―70年代,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差距很大,我们姐弟仨先后参加工作、成家立业后,各个小家不仅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子女也能受到较好的教育,而且孩子们还能安排工作,所以我们这个大家庭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彻底翻了身。除了我们姐弟仨各自有了房子外,各自的子女也都有了较好教育、理想的职业、宽敞的房子,有的还有了私家小车,当年一个衰败欲碎的家不但得到以复兴,且已今非昔比了。
&3、妻伴勤俭持家&&教子读书振家声
&妻子李玉珍,娘门文渠乡蒋庄村赵庄,1949年元月15日生(戊子年十二月十七),1965年邓县四中毕业,1970年9月参加工作至1999年退休一直在邓州市饮食服务公司从事照相业。我和妻子相识于1967年春上,是由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又是她的初中同学和邻居作的介绍,1971年9月25日在腰店公社结成伴侣。
&&&&72年、78年儿子和女儿相继出生,那些年我们刚参加工作,工资非常低
,每月都只有30多元,日子过得相当紧张。特别是78年秋,母亲中风卧床请姨母来护理,女儿刚出生请妻祖母来招呼,家里7口人吃饭,我俩每月工资才70元,一人只有10元生活费,每月下旬就急地借下月工资。好则半年后我们各涨了5元工资,这样将就着能接住下月工资,一直到83年春母亲去世后我们又涨了一次工资,紧张的日子才有所缓解。
&&&&尽管工资低、负担重,但妻子却能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用有限的工资合理安排好全家人的日常开销,并尽量为两个正长身体的孩子调剂好生活。为了让孩子们吃好饭还不多花钱,妻子把半斤羊肉分成两顿做,使午饭多少有点腥荤,让孩子们顿顿吃得有滋有味;我们还编笼子、找饲料、捞鱼虫、剁青草喂养了十多个鸡子,让家人也能吃上鸡蛋和鸡肉;春上还到地里剜些荠荠菜包素饺子改善生活。那几年虽然我家经济不太宽裕,也没有多的鱼肉养品,但由于妻子的精心调理,两个孩子也算达到了合理膳食,身体发育良好,个子远远超过我们,都在一米七以上。
&&&&在孩子的教育上妻子也是功不可没。我上班比较忙,有时下乡早出晚归,有时出差离家多天,不能经常在家。妻子在照相馆工作,上下班按时规律,孩子们每次放学回家就能见到母亲,不仅能按时吃上可口的饭菜,还会感到温暖安全,更会安心学习、完成作业,从而为孩子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在管教孩子上我们能配合默契、严慈和谐,努力做到多关爱不溺爱、多陪伴不逼迫、多说服少打骂、多鼓励少批评、你批评我说理,以增强孩子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争胜心
。两个孩子幼年,我们都是在带着玩的时候或睡觉前起床后的时间,边玩耍游戏边识数认字,逐步培养孩子们的爱学、想学、要学的乐趣,使他们在入学前便学完了小学一册语文和一、二册数学,入学后在轻松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孩子们学习好了,老师表扬、同学羡慕、邻居夸奖、家长鼓励,又激励他们更加喜欢学习、更想争先争优,有时学兴正浓催他们休息反觉玩着没意思,从未把学习当作苦事和包袱。为了给两个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我们在家里悬挂了珍惜时间、劝导学习的字画诗屏,春节自选自撰激励学习的对联,用《昨日诗》、《今日诗》、《明日诗》和一些名言警句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启迪孩子;经常要求他们以学习好的姑家表姐和伯家堂姐以及同班好学生为榜样,见贤思齐、搞好学习;晚上和假日我们在家里带头看书学习,从不串门打牌或喝酒;正当他们上中学时间紧的那几年,开始刚好家里买不起电视,后来能买了也不买,直到95年都考入大学后才买,怕的是家长看电视、特别是看连续剧影响孩子们学习。儿子刘凯在邓州四高的头一年,同几个初中及儿时好友搅在一起贪玩犯错,我们知道后虽然也很生气,但没有粗暴地打骂,而是帮助他认识错误危害、要求他从中吸取教训、鼓励他精神振作不自弃。为了使他有一个更好的学校环境,妻子又托人及时将他转学到邓州一高,从而摆脱了思想阴影和小朋友纠缠的不良环境。由于刘凯在小学和初中有扎实的学习基础,智商行毅力强,到校风正、学风浓的一高中后发奋苦读,加上高三大复习时又补习了高一耽误的课程,到一高一季后便由最初班里的倒数一、二名跃到了20多名,后来又升到15名和前5名,最后高考成绩又攀升到第4名,应届毕业一举考入了河南大学。女儿刘洁从小就养成了喜欢看书、学习自觉、踏实勤奋的好习惯,因为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由小学时的家长“要我学”到初中后变成了“我要学”,上初中时自己就把家里的藏书如饥似渴地翻读一遍。初中一年级下期获取级段第二名好成绩,暑假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时,又和第一名骆来来成为知己,自此两人相互勉励、相互影响、相互思齐,学习更加自觉,成绩更加稳固。初中到高中晚上放学回家还要自学一段时间,很多次都是家长心疼地催劝才肯休息
。上大学后假期回来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上,让她放松放松歇息歇息,她反说闲着没劲不如看书有趣,真是苦渡学海不知苦,乐登书山自有乐。女儿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使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学到初中经常保持在级段前三名,高中复读生多但也在班里的前十名左右,且各科成绩均衡稳定,6岁上学到17岁高中毕业,一气呵成考入了山西大学。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和未来,父母为子女都甘愿付出一切。儿女双双考上大学,为父母争了气增了光,做父母的心血没有白费,也为儿女感到骄傲和自豪。
4、儿女勤奋不息&&家族有幸出俊秀
&&&& 95年女儿刘洁以较好的成绩考取二本“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系”,应该说努力了、也不错,做父母的已感到很满意了。但女儿却不甘心于此,与考上一类大学特别是清华、北大的同学比,自己还相差甚远,遂下决心努力学习力争考研。幸运的是一踏入山大校们便遇上一个学习努力、准备考研的老乡----白妍颖,白是大二同乡会迎接新生入学的南阳老乡,孤身踏生地老乡分外亲,在短短的交往中得知了白正要考研和考研如何准备的一些信息,从此二人便成了知心朋友,直到同在北京读研和同在美国留学还经常联系、相互往来,白妍颖又成为骆来来之后第二个影响、激励刘洁的挚友。升入大学以后,刘洁便能做到目标明晰、计划周密、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大一尽量多选课早结业,大二边学习边拿到英语四、六级证,大三大四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加紧考研准备。大学四年,学习在系里一路领先,季季评上一等或二等奖学金,多次获得乔鹏枢专业奖学金,综合测评第一,可保送读本校硕士研究生。为了学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识,防止本校读研知识单一之弊,她竟大胆地放弃保送,报考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可惜过线分数较少、中科院竞争者多而失之交臂,只好就其次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读研。到农科院读研的同时,她的男朋友、山大同学齐永强也考上北师大研究生,好友白妍颖先一年已到北京读研,在相互交往中了解到白和不少研究生都着手考托福和GRE,为出国读博做准备,刘洁和永强此时也受到了影响和带动,共同商定确立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及早准备力争出国。目标确定之后,她就计划第一年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加紧美国英语学习,第二年边做课题边做GRE和托福考试准备,第三年硕士毕业之前拿下GRE和托福成绩。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2002年初刘洁和永强即通过了GRE和托福考试,而后往美国联系好学校和奖学金,经过再三申请,好事多磨,最终通过签证,于2002年12月27日登机,共同飞往大洋彼岸美国南部的阿拉巴马大学攻读博士。
&&&&儿子刘凯95年河南大学毕业后即到南阳一师任教,97年结婚,妻子马竹君在南阳宛城教委工作,98年有了漂亮、健康、聪明、活泼的可爱女儿―悦悦,99年又集资住上了新房,俩人工资当时已有一千五、六,应该说小家庭也算温馨、小日子也算不错。但面临中专学校发展无望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看到别的学习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同事都在积极考研,加之妹妹的影响和感染,刘凯已感到了压力,也不安于现状,决心一搏,努力考研,加油充电,迎接挑战。由于原来英语基础就差,加之上班又丢了六、七年,英语又是考研的必过科目,备课教学不能丢,家庭孩子事要办,学习只能抽空挤时、夜里加班。经过一年多的苦干拼搏,2002年几分之差未能过线,虽未成功如愿,但也看到了曙光和希望,增强了坚持必胜的信心。又经过一年手不释卷、口不停念、如痴如醉、苦学苦读,虽人瘦了衣宽了,但终于成功过线了,2003年9月考取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硕士研究生。
&&&&一双儿女自强不息、锲而不舍、发奋拼搏、终成俊秀,真乃家门之幸、家族之幸!
&&&&&&&&&&&&&&&&&&&&&&&&&&&&&&&&2006年4月5日
河南邓州大刘营刘氏家族
&&&&&&&&&&&&&&&&&&&&&&&&&&&&&&&&&&&&&&&&&&&&&&&&
1、明始祖一挑两担创刘营
&&&&明朝末年,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宦官专权、党社之争,使得明朝的统治秩序十分混乱。皇亲贵族,地主豪绅,囤积居奇,占地夺田,横征暴敛,加之连续多年全国范围内频繁发生旱灾、洪灾、蝗灾、鼠疫和瘟疫等灾害,广大中下层人民所承受的赋役和税收却不断加重,逼得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走投无路。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反抗斗争层出不穷,农民起义纷纷爆发。
&&&&闯王李自成和张献忠是其中最大的两支起义队伍,他们以陕、豫、鄂边区为中心,攻城略地,开仓放粮,穷人拍手欢迎,踊跃参加义军。官军不仅对起义农民残酷镇压,还声讨闯王等义军是杀人不眨眼的流寇。义军在与官军长期混战中,河南特别是南阳、邓县一带饱受灾荒、战乱之苦,不少人或饿死、病死,或战死、杀死,人口伤亡无数,变得地广人稀。
&&&&清朝康熙初年,战争已经平息,社会基本稳定,为解决河南各地田园荒芜、劳力匮乏,政府除调遣军队搞屯垦外,还实行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优惠政策,动员一大批山西、陕西和山东移民迁到南阳一带,我明始祖刘公就是这时带着妻儿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到邓县,从此开创了大刘营这个村落。据考证推算,始祖约生于1635年前后,康熙初年应是30来岁的青壮年,猷、贵两个儿子尚处幼年。传说始祖当年一挑两担带着妻儿千里迢迢移民邓县后,卜居于急滩之西、湍水之南、离城30华里的地方,刘营从此诞生。若干年后,因村西2里处又迁来刘姓居住,称为小刘营,原刘营就改称大刘营。二世祖猷、贵兄弟俩长大成人后,贵的一支移居到邓县构林官刘,始祖在为两个儿子分家时,将从洪洞县来时挑东西用的扁担留给长子猷作纪念,将一路上生活用的水罐留给次子贵作纪念,所以后代就把猷这一支叫作“杠子刘”,把贵这一支叫作“罐子刘”,如今邓县都司南刘家也流传他们和桑庄北的大刘营同是“杠子刘”的说法。
&&&&小时候在大刘营听了不少有关洪洞县移民的传说:①、大槐树与老鸹窝是移民的“根”和“家”。传说山西居民不愿背井离乡向河南迁移,官府便下令:“凡不愿迁移者限三天内集合到洪洞县大槐树下”。人们齐往大槐树下跑,很快就集合了很多人,这时,官兵围住,给这些人加上违背皇旨的罪名,强令迁移。大槐树上有一个大老鸹窝,移民们临行时一步一回头,看看老大槐树,望望老鸹窝,都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根”和“家”。②、移民小脚指甲是复形。有句民谣云:“谁的小脚指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识记。后来,移民的后代小脚趾甲便成了复形。③、因移民而把大便、小便说成“解手”。移民是强制性的,人们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用各种方法反抗着。移民官员和押解的差人,怕他们半路逃跑,在编队定员之后,便把他们捆绑起来,才肯上路。先是大绑,即绑住两只胳膊,行动起来很不方便。后来又改用&小绑&,每人绑一只胳膊,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子上,相互牵连在一起,谁也跑不脱。无论在行路当中还是晚上歇息,有人要大便或小便,就恳求押解的差人,给他们胳膊上的绳子解开。最初时,人们话说得比较完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便(或我要小便)”。由于人多,路上解绳子次数也多,不仅麻烦,而且耽误时间,但这种办法安全,人跑不掉,所以再麻烦再耽误时间,差人也不敢改变。后来说得多了,渐渐就把原来的话干脆简化成“解手”,只要有人高声喊“解手”,那就是他要大小便了。一路如此,天天如此,“解手”之声,充斥耳鼓,大家说顺了,用的也习惯了。到了住地定居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时候,他们手解开了,也没人看管了,大小便时也无需再报告,更无需等人“解手”了。由于路上时日很长,说成了习惯,仍然说大小便是“解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④、因移民而使人形成背手的习惯。移民被绑着上路,背起手来,行走多日,也就沿以成习。至今背起手来,走上几步,反而觉得舒服。⑤、移民是因李闯王造反河南人快杀光了。可能是官方宣传的原因,有的误传成李闯王杀人不眨眼,把河南人都杀光了,所以才从洪洞县大量移民。史实是李闯王义军在河南境内杀死官兵,开仓放粮,农民拍手欢迎,纷纷跟着造反,
正如民谣所述:“开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官军和义军长期混战,残酷镇压起义的农民,加之连年遭受旱灾、水灾、鼠疫、瘟疫等灾害,才造成河南人民死伤无数、变得地广人稀。据史料考证,洪洞县大量移民河南是在明朝初年,上述前四个传说应该指的是明初移民,清初移民的后代可能误传成自己先祖的故事,但第五个“移民是因李闯王造反河南人快杀光了”的传说,确实指的是清初移民的故事。
2、三世祖四子十孙人丁旺
始祖两个儿子共七个孙子,其长子猷(意有谋略)只有敬之一个儿子,其迁居构林官的次子贵(意宝贵或富贵)有六个儿子,分别叫清、明、富、会、恩、瑞。在农耕时代,尤其是地广人稀、移民垦荒的当时,人口和劳力愈加珍贵。康熙末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泰民安,加之移民地多赋轻,大刘营三世祖敬之,家道日盛、人丁兴旺。三世祖共有四个儿子十个孙子,长子洪机(意宏大而机智)有两个儿子,曰文杨、文绍;次子洪仁(意大慈大爱)有四个儿子,曰文英、文耀、文灿、文彩;三子洪道(意大德大义)有两个儿子,曰文义、文升;四子洪彦(意有大的才学)有两个儿子,曰文斗、文学。大刘营也就是从三世祖敬之的四个儿子开始逐枝分为四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四门。
&&&&但凡人丁兴旺家道益盛之门,适逢国泰民安之盛世,族人都会想到尊祖敬宗、修谱立碑。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大刘营三世祖敬之的十个孙子也敬重地为祖宗修了坟立了碑,现大刘营保存最早的一通墓碑,就是三世祖敬之的十个孙子给自己的曾祖猷立的碑。相隔23年后,即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大刘营二世祖猷的后代和已迁居构林官刘多年的贵的后代(应是第六代),又以长门男猷及孙敬之和次门男贵及孙清、明、富、会、恩、瑞的名义,共同为辞世一百二十年以上的明始祖立了一通墓碑。但由于年代太久,始祖的名字已难考清,故碑文只好称明始祖叫刘公。幸亏留存了明始祖刘公墓碑和二世祖猷的墓碑,使三百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无家谱流传、无文字记载的情况下,用真实的、凝固的碑文解读了本家族的近代史实和世系支脉,尽管世久年湮、子孙繁衍,大刘营的刘姓后代才未流而忘己本源。
3、六世祖田逾八顷家业兴
&&&&从四世起,洪机、洪仁、洪道、洪彦四兄弟逐枝分为四马,四门洪彦之后又分为文斗、文学两支,其中五世文斗只一独子叫谦。
&&&&六世谦约生于清朝乾隆中期的1770年前后,这时正逢乾隆盛世、家道日兴之际。话说谦长大成人后,在独自承继父辈留下的家产基础上,勤俭持家,广置田产,乐于公益,很快发展成为城东急滩一带赫赫有名的大富户。传说老刘谦拥有土地八顷四(840亩),其中急滩以西湍河以南就有肥沃良田二、三百亩,从大刘营到急滩街赶集,走八里路不出自己的地界。刘谦热心资助公益之事,曾多次为邓州城墙的修建捐资,州衙还授其为邓州护城员外。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大刘营的后代以二世祖猷、贵及他们的儿子的名义为始祖立的墓碑,也是六世祖谦这一代牵头所为。当时刘谦约46岁,家大业大名气大,这也符合盛世寻根、祭祖、续谱、修坟、立碑的一般规律。
4、八世祖开拓先业兴土木
六世祖谦有廷明、廷荣、廷文三个儿子,其中老二廷荣和老三廷文皆无儿子。七始祖廷明有五房太太五个儿子,分别曰价、冲、焕、芝、兰,其中价为大房张氏所生,冲、焕、芝为二房毕氏所生,兰为五房郭氏所生,三房房氏和四房闫氏无子。七始祖兄弟三个分家后,冲过继给二叔廷荣并迁居急滩西边湍河南岸的沙洼村,承继了六世祖谦在这里置下的田产。焕过继给三叔廷文,也承继了祖父谦的三分之一的家产。
&&&&话说八始祖焕过继给三叔廷文后,与叔父廷文开始在大刘营村中间的南边扎新宅、盖新房、大兴土木。新宅分东西两院,东院盖了堂屋、客厅、前院和群房,西院是买下其曾叔祖文学后代的宅地盖的新房。房子全是青砖包墙、砧子瓦顶、杉木檩椽,在大刘营可谓空前绝后。据说,东院堂屋原准备建造楼房,因新宅在老宅下首,老宅的廷明和儿子价、芝、兰坚决反对,不允许新宅房子高于老宅房子,并叫回沙洼的廷荣和冲父子一并阻拦。廷文和焕父子俩无奈,赌气将堂屋的柱子锯掉三尺,甚至墙不包砖、屋不起脊、堂屋外表还不如客厅。新宅新房是在清道光二十八年前后建成,至今东院客厅屋顶的砧子上仍清晰可见“道光二十八年二月初三立”的字样。新房落成之后,八始祖焕先后添了两个儿子,长子起名国华、小名叫新宅,次子起名国俭、小名叫喜宅。
&&&&八始祖建新房印下的日期和九始祖兄弟俩因新宅而得的小名,不仅表明了他们俩代人所处的年代,也为推算、断定他们的前几代和后几代人所处的年代提供了佐证。
5、强身保家四代五中武秀才
&自乾隆中期六世祖刘谦家道中兴之后,从道光初年的八世祖开始一直到清末十一世祖的近百年间,大刘营刘谦的后代兴起了练武强身、保家卫村的门风,连续四代中了五个武秀才。第一个是刘谦的长孙八世刘价,于道光中期荣入武痒中得秀才;第二个是九世(高祖)国华,受其大伯刘价的影响和带动,也自幼习武,于同治初年中得武秀才;第三个是十世封印(曾祖),其父国华自己习武,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习武,并期望他们长大后能封印挂帅、同中武举,所以把长子起名封印、次子起名同举,封印在父亲的教育下于光绪中期中了武秀才;第四个是十世祖封印的叔伯弟弟火举,其父国俭、母赵氏皆会武功,尤其是母亲的武功威震当地,受父母影响,凭门里出身,也中了秀才;第五个是十一世(大伯祖)应武,因其父封印本人爱武习武中了秀才,自然期盼自己的儿子也在武功上有所成就,故将三个儿子分别起名为应武、应选、殿选,寓意不但应习武、还应被选中、甚至到金殿上被选中,大伯祖应武和同龄的堂叔火举果在光绪末年同科双中武秀才,曾在当地轰动一时、传为佳话。
&&&&清朝晚期,朝廷腐败,外强入侵,社会混乱,土匪猖獗,不少村庄的人家常遭杆子土匪的偷盗、抢劫、敲诈或绑票。大刘营由于习武成风,除少数武艺高强获取功名者外,不少青壮年多少也都会些武功,杆子土匪不敢招惹大刘营,所以每到晚上常有邻村的乡亲跑到大刘营躲避匪祸。
清末到民国,军阀割据,战乱连年,沟渠不通,河堤失修,每到夏秋雨季,频发洪涝灾害,县、乡、村之间为排水、堵水、扒堤、堵口不断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大刘营和西南面的黑龙庙村曾为排水大打出手,为此大刘营还丧了一条人命。传说有一年邓县和新野县的交界地为排水发生群众性械斗,大刘营的年轻人也都卷入其中,火举的母亲赵氏骑着高头大马、身扎红色腰带、手挥一百多斤重的大刀,左杀右砍直冲对方,吓得对方众人丢掉家伙拔腿就跑。
赵氏娘门青华赵寨,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武,武功超群,一人能敌十几个青壮小伙。传说赵氏武功超过丈夫国俭,国俭有怕老婆之说。一天家里来客,幼小的火举趴到桌子上玩,国俭为在客人面前耍耍不怕老婆的大丈夫威风,用烟袋锅子照赵氏的头上捣了一下,责骂其教子不严、没有规矩。赵氏当着客人的面没有吭声抱走了孩子,客人一走赵氏便指着丈夫叫道:你说是来文的还是来武的!国俭自知不是老婆对手、客人面前有些过分,只好笑脸认错、拱手认输。
&&&&当年先祖练武用的制石至今还放在老家的院子内,是一个长70公分、宽30公分、高50公分的长方体,重达二百余斤,两侧刻凿有手抓的窝,系练功人举重用的制式器械。使用过的大刀和强弓,1957年前一直保存在国俭的后代家里,后捐献给邓县展览馆。大刀是一个铁柄偃月刀,长约五尺,重在百斤以上。弓长约四尺,据说是牛筋牛角镶成,开弓必须反拉,一般的气力是拉不开的。
6、富家子弟坐吃山空家道落
&祖父生于1889年,卒于1927年,终年38岁。曾祖封印曾寄希望他能文能武日后金选中武魁,故起名殿选。但祖父是家富小儿娇,自幼顽皮,不学无术,
好逸恶劳,不理家事,挥霍无度,据说上急滩街赶集一个砖头蛋儿能踢七、八里,在村里饭场吃饭拿着自己的馍把别人碗里的饭塞洒而取乐。
&&&&祖母孙氏,娘门孙楼村楼房大院,生于1890年,卒于1971年,享寿81岁。祖母生于富门,娇生惯养,纺织不做,种地不会,抽烟打牌,坐享其成,加之祖父二十年代早殁,三个子女幼小,便靠借贷为生,无力偿还就以地抵债。祖母还曾准备将曾祖分家所分的房子(即道光二十八建的客厅)典当借债,有主见的母亲听说后大吵大闹拼死阻止,说“拉棍要饭也要给儿女们留个藏头处”,曾把不满周岁的儿子(即哥哥来善)放在家里,亲自到20里外的债主那里说明情况撤销典议,哥哥饿了一天祖母也狠心不管,母亲晚上到家看到儿子饿地哭不出声,心疼地直怪自己不该拿孩子去和婆子赌气。1931年父亲和母亲结婚,几年后分家,曾祖分家时的近百亩土地只剩了19亩,仅分土地6.5亩,还分外债100块银圆。
祖父母出身富门,不执事,不成器,不仅自己学不上、武不练,自己的三个子女也没叫上一天学。父亲书祥有一年春节竟把对联倒着贴,因耳聋不识字到死也知我的名字。从八世(太祖)刘焕道光二十八年(1848)大兴土木,到新中国前夕(1948年)家贫如洗,整整100年,几代先祖努力勤奋、苦心操持的家业,到祖父母这一代,就这样坐吃山空、挥霍殆尽了,真可谓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
大刘营刘姓13代后裔&&刘顺善
&&&&&&&&&&&&&&&&&&&& 2006年4月1日
版权所有:中华刘氏族谱网&&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新都镇湖滨路& 邮箱:&
网站备案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姓的来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