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凡的《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无题诗新探》讲了什么

唐宋时期刘长卿诗歌传播接受史研究 刘长卿是唐诗由盛唐向中唐过渡中承前启后的人物,他在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学界对他的研究多集中在生平事迹考证、诗歌艺术风格分析等方面,而对诗歌的传播、接受情况关注较少。本文结合审美、接受心态,从读者阅读接受的角度来对其诗歌价值及他在诗歌史上地位的变化进行探讨,研究其艺术个性及在唐宋的影响。笔者考察得出其诗歌在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四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六言诗通过题于瓷器的传播和五言诗多被诗选家关注。唐五代人普遍认同了他自诩为“五言长城”的说法,肯定了其在五律上的贡献。他作为中唐名家的地位已经在这个阶段确立起来,但比同时期的钱起、郎士元要低。两宋时期,刘长卿诗歌传播接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生平事迹、诗歌集子都得到了整理、传播。宋人学习其炼字炼句,化用其句意,肯定其诗含蓄蕴藉。在继承前人的接受成果之上,宋人开始全面审视刘长卿,扩展了“五言长城”的内涵,逐渐重视和肯定了他在七律创作上的贡献。这一时期刘长卿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得到了提高,钱、郎& (本文共111页) 权威出处: 本文在对杜牧诗歌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以传播学、接受美学为主要理论借鉴,系统考察了杜牧诗歌在晚唐五代及两宋时期传播和接受的历史,勾勒出杜牧诗歌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传播轨迹,结合时代文学接受心理的分析来揭示杜牧诗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接受境遇,总结出其中所蕴含的诗歌接受规律。通过对张祜、石延年等个案的研究来探讨杜牧对后代诗人的个体影响。同时还对杜牧诗歌传播接受过程中出现的过度夸大诗人风流多情形象以及杜牧诗歌未能在此一时期开宗立派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挖掘出问题背后所潜藏的传播接受学的理论因素。& (本文共80页) 权威出处: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接受研究,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比较丰厚的成绩,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增长点。但时至今日,文学传播接受研究似乎走到了瓶颈地带,进入了一片盲区,研究理路模式化,研究方法单一化,研究成果同质化。长此以往,不免会让人怀疑文学传播接受研究还有没有出路、有没有意义。文学传播接受研究亟待突破和超越。正是在文学传播接受研究面临着转型突破的关口,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推出了洋洋百万字的新著《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简称《考察》)。该著深入而系统地考察了元和诗歌在当时和后世传播接受史的演进历程,全方位地呈现了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真实图景,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接受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学术高度,对打破目前文学传播接受研究的僵局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其中所建构的接受史研究范式,尤其具有导向性意义。这个接受史研究范式,包含六个层次,即接受主体、接受内容、接受...&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是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一个传统优势学科畛域,武汉大学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中心作为国内第一家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尚永亮教授领衔完成的逾百万字的大著《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以下简称《考察》)于2010年11月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以其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洞幽烛微的细节探讨、深邃的理论总结和通达的线条描述打造了唐代文学外围研究的新进境,树立了古代文学传播接受研究的新标杆。文学传播接受研究作为一种新的方法热,二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实绩,逐步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块亮点与热点。正因为创作与接受是文学史研究的两翼,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所以对接受史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在他的名著《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一书中说:“诗的历史是诗的影响史”。“诗的历史就是诗人中的强者为了廓清自己的想象空间...&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独创的《无题》诗,诗评家历来众说纷纭。从北宋到清代以迄当今,学人诗家于李商隐《无题》诗之讨论也可谓深钩广索、宏论遐思,并互相引用,互相启发,至互相驳难。其说虽非汗牛充栋,亦是洋洋大观。中如陆游指其为狎邪之诗,朱鹤龄谓为政治寄托,吴乔说是寄意令狐,梁启超则建议以泛论研究无题诗,不一而足。逮乎当代,苏雪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蒋凡《李商隐无题诗新探》、陈伯海《怎样看待李商隐的〈无题〉诗》、李中华《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等作,从各个角度对李商隐《无题》诗作了研究。但对于李商隐无题诗的整体接受却只是有所侧重,还不具备系统性和整体性。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前贤的基础上,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整体接受作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是立足文本,并力求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概念作更中肯、客观的界定;其次,力求对各时期选本中关于李商隐诗歌及《无题》诗选录的调查更详尽、准确;再次,结合对李商隐《无题》诗阐释的研究来探讨李商隐《无题》...& (本文共94页) 权威出处: 《木兰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召唤了一代又一代的接受者,从而形成了绵延千年的辉煌接受史。以往的研究者或专注于著录年代、木兰本事和诗作字句的考证,或致力于艺术特色、思想内容的探究,虽然这些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多缺乏历时的、动态的分析。因此,本文旨在借鉴接受美学的理论方法,以读者为出发点,以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对《木兰诗》在明前的流传接受痕迹做细致梳理,以期揭示《木兰诗》对历代读者、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原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木兰诗》接受史研究的理论基础——接受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其次,概述《木兰诗》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其研究的薄弱环节,即过分注重静态的、共时性的分析,而缺乏历时的、动态的研究。最后,探讨《木兰诗》接受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正文分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时代风尚与《木兰诗》写作之接受。《木兰诗》的创作时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开展《木兰诗》接受史研究首先要确定其写作时间。笔...& (本文共105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李商隐《无题》诗接受史研究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李商隐《无题》诗接受史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5:18:3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李商隐《无题》诗接受史研究.PDF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第44卷第4期 2008年8月Journal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01.44No.4August,2008
论李商隐诗的象征艺术张 明 非(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李商隐不仅在写作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段,而且在象征艺术方面有许多创造.他能娴熟自如地运用整体象征手法.个性化和朦胧化是李商隐象征喻象的重要特征.李商隐诗。深情绵渺”的独特诗风和诗歌 。多义性”特征的形成,都与其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象征手法有密切关系.此外,李商隐诗中的象征还与比 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抒情手段存在密切关系。理清这些关系,有助于加深对李商隐诗象征艺术成就和特 点的认识. [关键词]李商隐;诗;象征艺术;整体象征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8)04―0046―05 经》中的“兴”,一部分是起兴,如朱熹所说是“先言他 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集传》),但也有相当一部分 如罗大经所说是“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寄于彼” (《鹤林玉露》卷十)。也就是说,兴辞与所咏之词有着 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这已经是一种象征了。如《小 雅?谷风》中写。习习谷风”的变化:“维风及雨”,“维 风及颓”,“维山崔嵬”,即有象征人与人之间关系变 化的意味;《邶风?终风>中写“终风”且暴”、“且 霾”、“且瞳”,也有象征女子的丈夫狂暴的寓意。<周 南?桃天》写桃花的艳丽、枝叶的繁茂、果实的丰满, 既象征新娘的美貌,也象征着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 家庭兴旺。所以,“传统所谓的兴,有很大一部分是象 征手法。有的兴可以有多种理解,就成了象征 了”。[1]佃10”如果说,<诗经》中的象征还在有意无意 之间,到《楚辞》则已经比较典型了。正如王逸《离骚 经序》所说:“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 人。其词温而雅,其意皎而明。”在这类象征中,象征 体与本体对应比较明确,从喻体特性即可考知作者 寓意。而喻体的代代袭用,便会成为某种意旨、思想 的稳定象征。除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模式外,其 他如橘之于独立不迁,松之于岁寒后凋,秋风之于沦 落,蓬草之于漂泊,兰、蕙之于贤才,“硕鼠”之于贪暴 等,象征意义莫不极为明确。后代作家一经采用这类 意象,殆同自注其诗,意义显豁,不难意会。这样的传 统历经汉魏六朝虽有发展变化,但总体说来相对稳 定,一直延续到唐代。唐代诗人中成功打破象征固定象征是借助某一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 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 艺术,是用单纯揭示复杂、用形象暗示抽象、用有限 表现无限的一种艺术手段.象征既可以发挥作者的 艺术想象,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 情,创造出作品的含蓄蕴藉之美,也有利于造成作品 与读者接受之间的距离和陌生感,因而在文学艺术 创作中被广泛运用,尤其在诗歌创作中更为常见。这 是因为象征虽也写具体事物,但其目的在于通过具 体事物去发掘隐蔽于其后的难以名状只可意会的东 西,因而特别适于表现人内心深处复杂多变的情感、 思绪和意念,也就特别容易与以缘情为主的古代诗 歌相契合。正是在这一点上,李商隐与象征艺术结下 了不解之缘。 与着重反映客观世界的诗人不同,李商隐诗内 容上的突出特点是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 验。而对这些往往连自己也难以捕捉、更不易表达的 对象来说,象征手段无疑是必要的也是最适合的一 种表现方式。于是李商隐成为唐代诗人中运用象征 艺术最多最富于创造也最成功的诗人。他“寄托深而 措辞婉”的独特诗风的形成,他诗歌的多义性特征, 在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象征艺术的成功运用。 象征是“舶来语”,因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 象征主义文学流派而得名。但象征手法在中国古代 诗歌创作中的运用由来已久。滥觞于《诗经》贯穿了 中国诗歌史的“比兴”传统就与象征有密切关系。《诗[收稿日期]2008.04.12[作者简介]张明非(1943--),女,重庆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46  模式的首推晚唐李商隐。他以自己的杰出创造使这 一艺术手段得以拓展、深化并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杭世骏《李义山诗注序》中说:“盖诗人之旨,以 比兴为本色,以讽喻为能事。抽青媲白,俪叶骈花,眩 转幻惑以自适其意,固非可执吾之谩闻半解,以揣 测窥度之而已。而玉溪一集,盖其尤也。楚雨含情, 银河怅望,玉烟珠泪,锦瑟无端,附鹤栖鸾,碧城有 恨,凡其缘情绮靡之微词,莫非厄塞牢愁之寄托。”在 此说的就是李商隐诗的象征艺术,其中提到的“楚 雨”、“银河”、“玉烟珠泪’’、“锦瑟”、“附鹤栖鸾”、。碧 城”等“微词”,都是用以象征各种情感特别是“厄塞 牢愁”的事物。李商隐诗之所以有使人“眩转迷惑”的 艺术效果,除了比兴讽喻以外,与大量运用象征手法 也有直接关系。对此,李商隐是有明确意识的。其 《谢先辈防纪念拙诗甚多异日偶有此寄》中说:“晓用 云添句,寒将雪命篇。良辰当自感,作者岂皆然。”他 用具体的“云”、“雪”来表达抽象的。自感”。这可以看 作他自觉运用象征艺术的夫子自道。 李商隐不仅在写作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段,而且 在象征艺术方面有许多创造。对此,前辈时贤已探骊 得珠取得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刘学锴在其《李商隐诗 歌研究》一书中指出,他的托物寓怀诗中的象征已经 从先前人与物的简单比附发展到“注重整体神合的 较高层次叽2](叩";而他的无题诗则是将“象征与比喻 结合、与写实结合”,特别是在与写实融合方面达到 “有神无迹”的很高境界[2孔邮’。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就 李商隐诗的象征艺术作进一步探讨。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此诗咏处于偏远之地并遭受风雨摧残的牡丹,生动 表现了牡丹在雨中破败凋零的命运。诗人一反牡丹 诗的传统写法,不仅不赞其国色天香和雍容华贵,相 反,偏瞩目于牡丹被雨摧残“先期零落”的特殊遭遇, 显然是“别有用心”。颔联刻画牡丹“为雨所败”而“玉 盘进泪”、“锦瑟惊弦”的情态,十分具体逼真,显然有 言外之意。联系诗人仕途坎坷屡遭摧折的命运,不难 体会这其中的象征意义。再如著名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咏蝉名篇,甚至被誉为“咏物最上 乘”,正如朱彝尊所指出,主要在于“三四一联,传神 空际,超超玄着”(沈厚爽《李义山诗集辑评》引).而 这一联正是得力于象征手法。寒蝉终日栖于高树哀 鸣不止以至声疏欲绝,树却不丝毫改其青碧一派冷 漠,正是诗人虽一再向当权者哀苦陈情,听者却无动 于衷这一可悲境遇的绝妙象征。又如《野菊>: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此诗咏野菊情,写它志向高洁而命运悲苦,只能托根 在辛苦之地,而无缘靠近御筵。从中不难看出“野 菊”正象征了诗人的身世和情感。类似的作品还有 《流莺》中以流莺的漂荡流转、无枝可依,象征诗人飘 零无依的身世;《代赠》中以“不展”的芭蕉和“结 (苞)”的丁香,象征人的固结不解无法排遣的愁绪。 著名的《乐游原》更是运用象征手法的一个范例: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诗写自己在傍晚时分驱车出游,当他登上乐游原, 望见夕阳灿烂,不禁由衷地赞叹,但一想到这无限好 景正渐渐消逝,又不免感到惋惜惆怅。诗只是描绘了 他所见到的十分寻常的一个场景,历代读者却从中 解读出丰富的内容。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例序》说 二十字中“消息甚大,为绝句中所未有”。而对其中的 “消息”又有不同的理解。有说寓有个人的“迟暮之 感,沉沦之痛”(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引何焯评), 也有说“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 时事亦可”(纪昀《玉溪生诗说》)。还有把这无限美好 却已近黄昏的夕阳看作大唐帝国命运的写照,更有47一、象征的修辞艺术局部象征是指象征作为修辞手段在作品中的运 用;整体象征是指作品运用了象征的创作方法。二者 的区别在于:前者只存在于作品的部分环节之中,比 如对其中某一具体事物或具体概念的象喻;后者则 是运用于作品的全局,整体构成所要达成的喻指。具 体说来,就是诗人从构思到写作建立起一个象征体 系,有机地体现出诗歌的旨趣与寓意。这样的作品如 果孤立地看其中的每一句诗,并不容易发现它是象 征,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有可能领悟渗透在作品之 中的象征意义。正因为如此,整体象征的作品往往更 加空灵蕴藉。 不论是作为修辞手段还是创作方法,象征艺术 在李商隐诗中都得到广泛运用,并达到了很高的水 平,有许多创造和成功的经验。先看象征作为修辞手 段在其诗中的运用。如《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 一: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将这首诗诠释为表达了世间一切事物好景不常的深 邃哲理。凡此种种,皆因此诗中的“夕阳”极富象征意 义。唐诗中出现的夕阳虽不能同明月意象相比,但也 不少见,有数以百计,而且不包括残阳、斜阳、斜晖、 落El等相同意象在内。其中也不乏写夕阳的名句。如 王之涣的“白Et依山尽”,王维的“长河落日圆”,刘长 卿的“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等, 都各有千秋。它们或以气象胜,或以陪衬人物见长, 就富有包蕴而言,都无法同李商隐《登乐游原》中的 夕阳相比。为了说明问题,不妨再与李商隐的另一首 同题作相比较,诗云: 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诗同样写登乐游原所见夕阳西下的黄昏景色,其中 。斜阳”的意象也传达出由于时光流逝带来的迟暮之 悲和无奈之感。所以冯浩说:。与五绝同慨。”(《玉溪 生诗集笺注》卷三)然而,此一斜阳所提供给读者的 联想空间仅此而已,原因就在于它不像“夕阳”那样 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再加上诗人“无限 好”的赞赏和“只是”这一转折表达的叹惋,因而拥有 了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类似的因运用修辞手法而使物象具有象征意义 的作品在李商隐诗尤其是咏物诗中相当普遍,如“参 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的落花(《落花》),“飘荡复参 差,渡陌临流不自持”的流莺(《流莺》),起初无限风 光“曾逐东风拂舞筵”后来却是“已带斜阳又带蝉”的 柳,莫不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于青女素娥不畏严寒竞妍斗美象征什么,不同的人 会读出不同的意味。如冯浩认为乃“艳情也”(《玉溪 生诗集笺注》);屈复认为象征了“世乱国危,而小人 犹争权不已”(《玉溪生诗意》);今人刘学锴、余恕诚 则从诗人对青女素娥的赞美中,读出了此诗是“超凡 脱俗、于幽冷环境中愈富魅力之精神美之象征”(《李 商隐诗歌集解》第四册)。与此诗手法相似的还有《嫦 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写的是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故事,却一反传统的 主题,表现嫦娥在广寒宫中的孤寂处境和自怜自悔 的心情。全诗展现的是诗人想象的幻想世界。这个 世界既寥廓高远又令人不胜寒,遂使人产生了多种 联想。或谓咏嫦娥“有长生之福,无夫妇之乐为悔” (《唐诗品汇》引谢枋得语);或谓“为入道者不耐孤孑 者致诮也”(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或谓咏“世有 争先得路而自悔者”(沈德潜《唐诗别裁》);或谓“借 嫦娥抒孤高不遇之感”(洪迈《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或者将几种象征意义综合在一起,说:“嫦娥、女冠、 诗人,实三位一体,境类而心通。咏嫦娥即所以咏女 冠,亦即所以寄寓诗人因追求高洁而陷于孤孑之复 杂矛盾心理。”(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 第四册》)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使作 品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而这一艺术效果的获得如 果不是运用整体象征是很难想象的。类似的还有三 首《圣女祠》诗以圣女谪沦人间,象征诗人的入幕和 理想的虚幻;《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中,以“雪月 交光夜”中的“瑶台十二层”象征所谒对象令狐绚地 位的高不可攀;《无题四首》中“东家老女嫁不售”的 境遇和悲哀,象征他忧国用事之志无法实现的落寞 和痛苦等。 与象征密切相关的是暗示。运用象征尤其是整 体象征,一般不对象征对象作直接表述或呈现,而是 在作品中设置一些。通道”,暗示出自己要表现的思 想情感。因此暗示是实现象征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李商隐在运用暗示方面也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仍 以《锦瑟》为例,诗中的“锦瑟”与庄生梦蝶、望帝思 蜀、珠泪、玉烟是表面看来没有任何逻辑联系的象征 体,那么作者的意思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开头的 “无端”和末尾抒发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 惘然”的感叹,便是诗人设置的“通道”,暗示出上述 意象都是自己情感的象征。又因为在诗里,本体极为 隐蔽、模糊,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又存在很大的差距, 表面看来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能够激发读者 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引起人们探索的无穷兴趣。李商二、整体象征的运用尽管修辞手法在李商隐诗中得到出色的运用, 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并且产生了不少名篇佳句,但更 有创造性也更能反映李商隐诗艺术特色的还是象征 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在其诗中的运用。这类诗并不像 上引《牡丹》、《蝉》、《乐游原》等诗那样有明确的象征 物,而是整首诗构成象征。象征的对象和诗人的意 图,都融会隐藏在作品之中。朱自清说:“象征派是 ‘远取譬,,而不是‘近取譬,。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 同的事物中看出同来。”(《新诗的进步》)是对这种整 体象征作品的恰当形容。如《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此诗写深秋在水光相接的夜空出现的霜月交辉的景 象,不对诗中的主要形象霜、月本身加以刻画。孤立 地看,“青女”和“素娥”也不具有象征意义。它的象征 意义是通过整首诗,亦即通过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 女在高寒中争奇斗妍这样一幅图景表现出来的。至48  隐诗中用于暗示的意象非常丰富,既有现实的,也有 非现实的。前者如通过自然景物的意象和氛围构成 象征世界,暗示作者的思想和情绪。“江风扬浪动云 根,重碇危樯白日昏”(《赠刘司户蒉),即是一例。还 可以通过历史人物来表现,如《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 复怀谯秀》: 梓潼不见马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 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惟是有寒芜。 此诗作于诗人在梓州做幕僚时,他对迫切想回朝廷 的愿望是通过诗里两个特殊人物暗示出来的,即司 马相如和谯秀。这两人都是被荐举到朝廷成就了声 名的。李商隐不甘心做幕僚,故冯浩评;“语澹而神味 无穷,更当于踪迹外领之也。”(《玉溪生诗集详注》) “非现实的”意象,即用现实中完全不可能发生或存 在的“故事”,暗示自己的旨意。如《霜月》、《嫦娥》,即 是通过诗人虚构的幻想世界,暗示自己对高洁境界的 向往和追求。李商隐诗有不少写梦境,也应届此类。彩,很容易与命运多舛易于感伤的诗人的情感相契 合,而从另外一些咏花诗就更能看出李商隐的有意 象征。如荷花历来有“碧波仙子”的美称。它娇艳的 花朵和婷婷玉立的姿态曾为无数诗人所赞美,而在 李商隐笔下,人们看到的却多是“翠减红衰愁杀人” (《赠荷花》)的“枯荷”、“败荷”、“衰荷”。类似的例子 并不鲜见。如菊花在传统中多象征高人雅士的情操 品格,而义山之菊却是“几时禁露重,实是怯残阳” (《菊》),染上优柔伤感的色彩;象征大富大贵的牡 丹,一改雍容华贵的形象,而变得弱不禁风:“叶薄风 才倚,枝轻雾不胜。”(《僧院牡丹》)不难看出,这些物 体传统的象征意义已被改变,而且这些变化有一个 共同的指向,即由阳刚变为阴柔。这并非诗人故作惊 人之笔,而是物的自然属性已不是他所关注的。他在 它们身上发现的是与其心灵相通的特质,成为能够 借以寄寓自己情感的象征喻象。 李商隐象征喻象的另一特征是朦胧化。这里所 说的朦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喻象的指向不明确。这 与其意象多具有非现实色彩有关,如珠泪、玉烟、蓬 山、青鸟、彩凤、灵犀、碧城、瑶台、灵风、梦雨,等等。 它们的产生,主要不是取自外部世界,而是源于内 心,内涵远较一般意象复杂多变。另一方面,与他的 用典也有直接关系。.三、象征喻象的特征象征喻象指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李商隐 诗中的象征喻象不仅大量存在,而且包罗很广,天象 自然、花草果木、飞禽走兽、鳞介虫鱼、衣饰器物,乃 至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根据诗人的需要被赋予了象 征意义。如此众多的象征喻象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 构成了自具特色的象征体系。一方面,每一种意象都 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在诗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而 是有着共同的指向,不仅体现李商隐诗象征艺术的 特色,而且是构成其诗鲜明个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试 以花卉为例。李商隐有不少咏花诗,其中既有古代诗 人笔下常见的牡丹、菊花、梅花、桃花、杏花、木兰花 等,也有较少写到的槿花等。他专咏槿花的诗就有五 首,而且每一首都突出槿花容易凋谢的习性,感叹它 。可怜荣落在朝昏”(《槿花》)的命运。与此相类似的 是李商隐还有一些落花、残花诗。写落花,在前代诗 人中并不少见,有不少描绘落花的姿态,如南朝萧子 范《落花》诗从不同侧面描绘落花的姿态;更多的是 借落花寄托惜春的感情;像李商隐这样怀着一份特 殊的关注不仅屡屡写到落花,而且对落花感同身受 甚至同病相怜的感情的却很少见。他会在“客散酒醒 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落花竟至于 使他“回肠九回后,犹有剩回肠”(《和张秀才落花有 感》),“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落花》)。槿花、落 花,这些意象不能不说都具有象征意义,而且有鲜明 个性,更确切地说,是李商隐化了的。 如果说槿花、落花这些意象,本身具有悲剧色与传统的偏于理性、趋于僵化的象征不同,李商 隐普遍采用了隐喻的方式,从而使他的诗托兴更加 深幽,意境也更为空灵。其中典故的出色运用起到了 不可忽视的作用。李商隐在唐代诗人中以喜用并善 用典故著称,并因此而号。獭祭鱼”。在诗歌尤其是篇 幅短小的近体诗中典故不仅可以在有限的话语中表 达丰富的内容,而且有些典故本身也被赋予了丰富 的意义联想和文化积淀,具有了象征意义或利用典 故而象征性地烘托。 诚然,并非所有的典故都具有象征意义,也并不 是唯有具象征意义的典故才出色。如李商隐著名的 《牡丹》诗,八句连用八个典故,分别从牡丹的色、态、 光、香等方面咏牡丹花的富贵艳丽。其中并无象征意 义,却如纪昀所说“八句八事,却一气鼓荡,绝大神力” (《玉溪生诗说》),堪称古代牡丹诗中的一枝奇葩。 但典故如有象征意义则更耐人寻味。如被视作 诗家千古之谜的《锦瑟》,最费猜详的就是中间两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 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而这两联的主要特征就是用 典。其中包含了庄生梦蝶、望帝杜宇、鲛入泣珠和蓝 田玉烟四个故事。其中前三个典故在古典诗歌中都 是常见的,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它们的意义是不固定 的。比如庄周梦蝶,可能写人的梦境,可能表现一种49  闲适自得,也可能表现生活有如幻境,还可能表现世 事变幻无常等等。蜀王望帝杜字死后化为杜鹃的典 故,可以表现思归乡之悲哀,也可用来咏帝王之死。 鲛人泣珠的典故可以用来咏珍珠,也可以咏沧海遗 珠之恨。后世对这两联歧解纷纭,莫衷一是。有人将 这四个典故抽象为代表幻梦、寄托、失意、无为四种 情愫,进而引申为这四种情愫既可以是人生的四种 精神,又可以是人的四种行为方式,也可以是人生的 四个阶段,还可以是艺术的四种境界。[3]有如此多个 解,正是由于这四个典故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而且 不论对此诗的具体指向有多少种解读,诗要表达的 感伤惆怅情绪是共通的。这是因为诗一开头就用“无 端”和“思华年”烘托出感伤怀旧的情绪氛围。在连 用四个典故之后,又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 已惘然”作结,与开头相照应。这几个典故都集中于 “思华年”这一意义焦点之上了。将四个典故组合在 一起的不是逻辑关系上的必然联系,而是充满了隐 喻意味的象征和朦胧感伤的色彩。 同一典故,运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发挥的作用是 不同的。C(J∽∞同出自李商隐,同用庄生梦蝶的典故, 不仅具体含义和情感色彩不同,艺术效果也大不相 同。如其《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怜我秋斋 梦蝴蝶,诘旦九门传奏章。”不过是写自己闲逸无聊 而已。李商隐出色创造的一个表现就是充分利用甚 至大力开掘文学话语中典故的多义性,在不同语境 中表现作品丰富的内容。如《银河吹笙》: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 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关于此诗描写的情景,清陆昆曾根据诗人提供的意象作了这样的描述:主人公“闻声相思,彻夜不寐,遂 使生平久断之梦,复为唤起,而怅望无穷焉。五六言 如月榭故香,犹未尽熄;风帘残烛,尚有馀光。人孰无 情,其能堪此孤独耶?……结言湘瑟秦箫,各有其匹, 何须作子晋吹笙,独自仙去,与起句遥相照应”(《李 义山诗解》)。这一解读应该说是符合诗的情景的。然 而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却歧说不一。或谓悼亡,或谓咏. 女冠,或叹不遇,或谓写艳情。固然与诗中“别树羁 雌”、“月榭故香”、“风帘残烛”等意象具有惆怅幽怨 的情绪色调,与最后一联用了秦女吹箫等三个典故 有关,但应该看到,王子乔缑山骑鹤仙去,是成仙的 典故.湘灵鼓瑟历来用以表达哀思,此诗却自出新意 以喻琴瑟和谐、夫妇好合,说明李商隐擅长对典故的 内涵加以增殖改造。近些年研究者谈论比较多的李 商隐诗歌的多义性也与此有直接关系。 综上所述,李商隐诗“深情绵渺”的独特诗风和 诗歌“多义性”特征的形成,都与其有意识地创造性 地运用象征手法有密切关系。此外,李商隐诗中的象 征还与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抒情手段 存在密切关系。理清这些关系,有助于加深对李商隐 诗象征艺术成就和特点的认识。 [参考文献]E13章培衡,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古文学[M].复旦大 学出版社,1997. [2]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杜,1998.[3]王富仁.象征性结构――李商隐《锦瑟》诗赏析口].名 作欣赏,1991(3). [4]张明非.柳宗元诗艺术风格刍议D].广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On the Symbolic Art of Li Shangyin’S PoetryZHANG Ming―fei (College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a541004,China)Abstract:Li Shangyin employsgreatnumber of symbolic measuresin his poetic writing which is veryarecreative in symbolic art.He is especially skillful in using total symbolism.Individuality and obscuritythe major features of Li’s symbolic metaphor.His unique poetic style characterized with profoundness and polysemy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his conscious employment of creative symbolism.In addition,symbolism in Li’S poetry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such lyricartasbi xing and expressingtooneambition by describing nat.ural objects.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se relations is conducive teristics of the symbolic art of Li’S poetry. Key words:Li Shangyin;poetry;symbolic art;total symbolismknow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charac.[责任编辑王朝元]50  论李商隐诗的象征艺术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张明非, ZHANG Ming-fei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1次参考文献(4条) 1.章培衡.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上古文学 1997 2.刘学锴 李商隐诗歌研究 1998 3.王富仁 象征性结构--李商隐《锦瑟》诗赏析 .张明非 柳宗元诗艺术风格刍议[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闫慧霞 李商隐政治诗评述 -浙江学刊2008(2)李商隐流传最广的诗,无疑是那些以&相见时难&为代表的诉说缠绵爱情的&无题&诗.因此,今天的有些读者误以为李商隐只是位爱情诗人,而对他的政 治诗知之甚少.当然,这也与李商隐的政治诗大量用典、晦涩难懂有关.李商隐一生创作的政治诗有110首左右,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讽 喻皇帝荒淫腐朽;二、憎恨宦官擅权专制;三、反对地方藩镇割据.梳理、评述李商隐的政治诗,对于了解其创作的整体风貌,对于理解其创作的独特而复杂 的个性和气质,甚至对于更深层地贴近和破解其创作当中的爱情梦幻都具有特别的意义.2.期刊论文 易明珍.邹婷.YI Ming-zhen.ZOU Ting 论李商隐的女冠诗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李商隐诗歌中有一类很特别的诗--女冠诗,这类诗反映了李商隐一段不同寻常的秘密恋情.这类诗感情真挚缠绵,带有浓郁的感伤情调,还渗透诗人的 身世之感.李商隐的女冠诗具有纯情化、纯诗化和象征化的特征.他把古代文人爱情诗提升到纯粹感情的领域,实现了由欲到情的升华超越.李商隐的女冠 诗闪耀着人性的光华,昭示着晚唐时期人性的觉醒和回归.3.期刊论文 孙琴 论李商隐对爱国诗书写传统的反拨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李商隐继承杜甫以诗为史的传统,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更多是对爱国诗书写传统的反拔 ,具体表现在艺术思维方式、表情手段、形象塑造三方面的创变,形成反拔的原因包括创作心理动因、创作原则、艺术个性三个方面,反拨的影响包括对爱 国诗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的纯化和深化.李商隐的爱国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晚唐诗坛卓然特立,从爱国诗发展流变历程考察,李诗的 创变更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4.学位论文 童明辉 李商隐《无题》诗接受史研究 2005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独创的《无题》诗,诗评家历来众说纷纭。从北宋到清代以迄当今,学人诗家于李商隐《无题》诗之讨论 也可谓深钩广索、宏论遐思,并互相引用,互相启发,至互相驳难。其说虽非汗牛充栋,亦是洋洋大观。中如陆游指其为狎邪之诗,朱鹤龄谓为政治寄 托,吴乔说是寄意令狐,梁启超则建议以泛论研究无题诗,不一而足。逮乎当代,苏雪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蒋凡《李商隐无题诗新探》、陈伯海 《怎样看待李商隐的〈无题〉诗》、李中华《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等作,从各个角度对李商隐《无题》诗作了研究。但对于李商隐无题诗的整体接受却 只是有所侧重,还不具备系统性和整体性。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前贤的基础上,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整体接受作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是立足文本 ,并力求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概念作更中肯、客观的界定;其次,力求对各时期选本中关于李商隐诗歌及《无题》诗选录的调查更详尽、准确;再次 ,结合对李商隐《无题》诗阐释的研究来探讨李商隐《无题》诗引发诸多接受分歧的主要原因。 基于此种认识,本文拟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章,勾勒李商隐人生的大致轨迹并对其独创的《无题》诗作出界定。 第二章,对各个时期选本选录李商隐诗及《无题》诗情况做调查分析,希望较清晰地把握玉H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传播情况。 第三章,对各个时期各论家对李商隐《无题》诗的阐释作出比较全面的归纳总结,厘清李商隐《无题》诗阐释史上的几条线索。 第四章,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探讨李商隐《无题》诗引发诸多接受分歧的主要原因及其在诗歌阐释史上的存在意义。 通过以上努力,冀对李商隐《无题》诗有更全面、深入而系统之把握。5.期刊论文 卢岁煜.LU Sui-yu 也谈李商隐的&无题&诗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过去一些读者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往往穿凿附会,破坏了诗的整体艺术形象.要真正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既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更要注意 从客观存在的艺术形象以及作者的创作个性等方面全面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李商隐&无题&诗的思想内涵.6.期刊论文 李晓红 李商隐七绝诗的思想艺术 -黑龙江史志2008(8)晚唐李商隐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并且具有极高的艺术特色.在思想上李商隐表现为深邃,在艺术上李商隐 表现为旨意朦胧、构思新奇.本文结合李商隐具体的诗篇对他诗的特色做了分析解读.7.期刊论文 刘卫平.LIU Wei-ping 论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 ,在比兴寄托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比前代诗人有很大发展,所以在唐代格律诗中大量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而且 通体专用比兴,力求寄意的深隐与情味的隽永.李商隐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的创新方面,卓然自成流派,其诗从情意、辞采和声韵等方面表达了诗 的艺术特点,在我国古典诗歌的整个传统中, 独具特色.8.期刊论文 尹晓红.YIN Xiao-hong 李商隐诗歌的总体特点及其咏史诗特点――兼论钱钟书先生《管锥编》有关诗 乐关系论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中关于诗乐关系的论述在具体阐述诗乐关系、对诗乐关系进行总结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对于文学创作本身的思考.诗乐关系,与作 家的作品风格及其各类作品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实是相类似的.一个作家所创作的作品总是会有一个总体的风格,即钱钟书先生在诗乐关系中所阐述的 乐.作家的风格总是会伴随他的全部作品.本文就从这个理论出发,具体阐述李商隐诗歌的总体特点及其咏史诗特点,并借此进一步验证钱钟书先生之观点. 9.学位论文 白卫疆 论李商隐诗与政治的关系 2007作为晚唐一代伟大诗人,李商隐历来多被认为是士人爱情诗的代表作家,这固然是由于其个性特点及善于描写心灵世界使然,无题诗在这方面取得 了突出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在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渴望从政是诗人情感寄托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可以说这一情结构成了诗人创作最重要的一个立 足点。本文力图对李商隐诗歌中的有关表现诗人政治性内容的作品进行分析,确定其在晚唐文学史中的地位。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诗人所处的宪宗至宣宗的这一段晚唐政治环境:宦官势力、藩镇割据、朋党之争,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矛盾。 第二部分主要从诗人的家族背景、诗人个性及诗人的诗歌创作来看,报国从政构成了李商隐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情结。进一步分析了李商隐的政治 思想,本文认为李商隐在其大量的反映时政的诗歌中所代表的正统儒家思想之外,处于晚唐初期的诗人感时伤春,以无常与不可知论的方式,表达了对 时局的困惑。 第三部分以内容进行分类,通过对唐王朝几代帝王的讽喻,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帝王的政治期望;通过李诗中反映刘黄遭受来自宦官势力政治迫害致 死的作品、“甘露事变”后李商隐所作的一系列作品,表达了诗人反对宦官擅权的政治思想;以《韩碑》一诗为代表,表达了诗人呼吁国家统一、反对 藩镇割据的政治思想;李商隐超脱党争、卓尔不群的政治情操。 第四部分,通过与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白居易、与同时代的杜牧的对比,分析了李商隐的政治诗在晚唐诗坛所处的地位。 第五部分,以李商隐七律、无题诗、用典特色为着眼点,分析了李商隐政治诗创作中的艺术价值。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李商隐将在现实中不可能完成的从政愿望,转移到了其诗歌的创作,这构成了其诗歌创作的一个原动力,并在艺术上对 唐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0.期刊论文 张元.ZHANG Yuan 李商隐政治诗的现实性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政治诗虽不及他的爱情诗为世人瞩目,但却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性,在晚唐江河日下的社会形势下有着特定的历史意义.解读李商隐 的政治诗对于了解诗人的创作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引证文献(1条) 1.覃可霖 试论写作活动中的意象思维[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gxsfdxxb-zxsh.aspx 下载时间:日 论李商隐诗的象征艺术―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商隐无题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