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祖的字每平尺朱明德画多少钱一平尺

画廊,北京鸿聚楼画廊 &&保真销售 &&X &&新凤霞 吴祖光 &&书画家 画家 &&长期收购名家字画
最后更新时间:2011-1
| 古代书画
| 代理作品
| 特价专区
2011年更多优秀作品。包真、诚信、书画名家真迹,与书画爱好者交流。 北京买家可见面交易。包真、诚信、书画名家真迹,与书画爱好者交流。
更多新作品继续更新中...联系方式
欢迎光临!今天是
⊙ 新凤霞 吴祖光&寿桃 |鸿聚楼画廊|保真销售|
编&&&&号:
价格(元):
尺&&&&寸:
34*68cm&2.1平尺
款& & 识:
新凤霞 吴祖光《寿桃》
质地形式:
分& & 类:
&鸿聚楼__画家简介
⊙ 新凤霞 吴祖光&寿桃 ()
吴祖光、新凤霞夫妇
吴祖光又名吴召石、吴韶,现代著名剧作家、导演。原籍江苏武进,日出生于生于北京东城小草厂的一所大宅院里,家庭为吴祖光提供了一个文学的环境。其父吴瀛,曾参加创办故宫博物院,精于诗文书画、篆刻和古文物鉴赏,对吴祖光的文学生涯有深刻影响,同年吴祖光毕业于北京孔德学校。在中法大学文学系学习一年后,应聘任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校长室秘书。1934年发表的小说《宫娥怨》,是其处女作。七七事变后,随剧校到湖南、四川担任语文和中国戏剧史的教学。1936年于中法大学文科肄业。1937年,吴祖光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室秘书,同年创作抗日话剧《凤凰城》,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随后几年间,他创作了《正气歌》、《风雪夜归人》、《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和《少年游》等剧作声震剧坛,以上作品均收入《吴祖光戏剧选》。1945年,他主编的《新民晚报》副刊率先发表了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1946年,他在上海创办《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和《清明》杂志,还创作《捉鬼传》和新剧《嫦娥奔月》,声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后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逃亡香港。1947年,他在香港编导了《国魂》、《莫负青春》、《山河泪》、《春风秋雨》和《风雪夜归人》等电影。新中国成立后,吴祖光陆续创作出反映纺纱女工的电影《红旗歌》和儿童剧《除四害》等作品。1954年后,吴祖光导演了电影《梅兰芳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为梅兰芳、程砚秋两位京剧艺术大师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1963年,他与妻子新凤霞合作改编了评剧《花为媒》,成为了评剧舞台上的成功佳作。此外他还创作了《武则天》、《三打陶三春》、《闯江湖》、《新凤霞传奇》和《三关宴》等大量作品。
  1937年─1948年吴祖光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讲师,重庆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社编导,《新民晚报》副刊编辑,《清明》杂志主编,香港大中华影片公司编导,香港永华影业公司导演。1949年后吴祖光任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牡丹江文工团编导,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研究院、北京京剧院编剧,文化部艺术局专业创作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友谊出版公司名誉董事长。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1960年回到北京,先后在中央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和北京京剧团任编剧,写有《武则天》、《凤求凰》和《三打陶三春》等剧目。1979年调文化部艺术局从事专业创作。粉碎四人帮以后,写了京剧《红娘子》和话剧《闯江湖》,都颇受欢迎。他是第五届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建国后吴祖光出版了戏剧集《风雪集》、散文集《艺术的花朵》,同时还执导了多部艺术影片,其中的《梅兰芳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等为后世留下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的珍贵资料。1960年回北京实验京剧团和中国戏曲研究院任编剧,创作了《三打陶三春》、《三关宴》等京剧剧本,所改写的评剧《花为媒》的电影剧本堪称传统戏翻新的典范之作。“文革”后,吴祖光创作了取材于妻子新凤霞生活经历的话剧《闯江湖》。日,因冠心病发作,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编辑本段]作品回顾
  ▲《三打陶三春》
  20世纪60年代吴祖光作品,1983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为彩色舞台艺术故事片。
  五代时,流落江湖的好汉郑恩路经蒲城县,因偷西瓜,遭到看瓜女陶三春的痛打。赵匡胤见她才貌出众,从中撮合,郑恩与陶三春订下姻缘。
  周世宗柴荣登基后,封赵匡胤为南平王,郑恩为北平王,并恩准郑恩与三春完婚。三春自别后也日夜思念郑恩,钦差要她进京完婚,她不穿凤冠霞帔,骑一头小毛驴,领弟弟陶虎赶往京城。
  他们来到汴京城外十里堡,遇到赵匡胤和郑恩派出的大将高怀德。高怀德乔装成红胡子响马,扬言要陶三春做他的压寨夫人。陶三春闻言大怒,与之交手,经过一番酣战,陶三春击败了“响马”。高怀德在无奈之中,吐出了真情。陶三春闻讯后,怒火中烧闯入皇宫,欲找郑恩算账。
  郑恩见陶三春闯入金殿,悄悄躲藏起来。柴荣见三春目无朝纲,命御林军将她拿下,御林军又被三春打得落花流水,大将高怀亮也被打得一败涂地。柴荣只得命赵匡胤连夜去找郑恩,给他们成婚。
  郑恩询问十里堡战果如何?高怀德谎称他暗射雕翎箭,把三春射下坐骑。郑恩听后,以为煞了三春的威风,随即回府完婚。郑恩为摆王爷架子,在洞房中连称口渴,要三春给他倒茶。三春强压怒火,不予理睬。当他发现桌上放着卖油梆子,以为三春有意羞辱于他,要丫环取家法惩治三春。三春忍无可忍,与郑恩动起手来,几个回合就把郑恩打翻在地。郑恩自知不敌,跑出洞房,连呼高怀德助阵。高怀德已跑得不知去向。
  柴荣、赵匡胤闻讯后赶来劝架。陶三春当着他们的面,立卖油梆为郑家家法,以示永不忘本。郑恩跪地赔礼认错,夫妇言归于好。柴荣封陶三春为一品勇猛夫人,准予参与朝政。
  ▲《花为媒》
  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吴祖光编剧,此电影剧本被誉为传统戏翻新的典范之作。
  王俊卿与表姐李月娥,青梅竹马,两小情笃,相誓永结百年之好。王母思孙心切,托 阮妈为俊卿说亲,阮妈为他说合了才貌出众的张五可,俊卿不从。王母几经诘问,俊卿吐露真情,非月娥不娶,绝不移情他人。王母无奈,又托阮妈去月娥家说亲。
  月娥之父李茂林认为男女私情,有失大体,坚决不允婚事。俊卿得悉此情,病况日重。王母忧心如焚,阮妈献计,怂恿俊卿去张家花园相亲,她认为只要俊卿见到五可,定会喜爱五可,便可玉成此事。但俊卿病重,不能前往。阮妈又生一计,请其表弟贾俊英代为相亲。俊英与五可在花园会面,五可见他一表人才,举止潇洒,赠与定情信物红玫瑰一朵,以示相许。俊英将红玫瑰转赠俊卿,俊卿坚拒不受,阮妈又向王母献策,不妨先将五可娶来,俊卿势必就范,王母颔首,相约定期迎娶。
  月娥闻讯,不胜痛苦,月娥母深谙女儿心事,乘其父不在家中,采用冒名送女之计,抢先将月娥送到王家与俊卿拜堂成亲,待五可花轿到来时,他们已经完婚。五可见状,怒不可遏。她大闹花堂,随即闯进洞房,严词质问俊卿,俊卿语塞。阮妈见此情状,不知如何是好,忽然发现站在一旁的贾俊英,即将他拖入洞房。于是,两对情人,笑逐颜开,各遂所愿。
  《花为媒》精彩唱词选段
  赠君玫瑰君莫笑
  (张五可唱)叫一声王俊卿你来得正好,顾不得女孩儿家粉面发烧;我的心止不住扑扑突突地乱跳,有句话我要问问你呀,仔细你听着,婚姻事应不应得我不恼,好不该说我不值半分毫;你说我心不灵,我这手不巧,又说我貌丑无才我的身段不苗条。今日里到花园我们见了面,我让你仔仔细细把花瞧;你看看红玫瑰,再看看含羞草,你看看这藤萝盘架,再看看柳弯腰,你看看兰花如指,再看看芙蓉如面,看一看我这满园的鲜花美又姣。走一步,凤展翅;走两步,彩云飘;五可走了一个连环步,钗环响亮声音高,可笑你小小的书生为花颠倒,意悬悬眼灼灼你魂散魄消。
  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张五可唱)张五可用目瞅,从上下仔细打量这位闺闺女流;只见她的头发怎么那么黑t梳妆怎么那么秀t两鬓蓬松光溜溜,何用桂花油t高挽凤纂不前又不后,有个名儿叫仙人髻。银丝线穿珠凤在鬓边戴,明晃晃走起路来颤悠悠,颤颤悠悠恰似金鸡乱点头。芙蓉面,眉如远山秀,杏核眼灵性儿透,她的鼻梁骨儿高,相衬着樱桃小口,牙似玉,唇如朱,不薄也不厚,耳戴着八宝点翠叫的什么赤金钩。上身穿的本是红绣衫,拓金边又把云子扣,周围是万字不到头,还有个狮子解带滚绣球。内套小衬衫,她的袖口有点瘦;她整了整妆,抬了一抬手,稍微一用劲,透了一透袖;露出来十指尖如笋,她这腕似白莲藕,人家生就一双灵巧的手,巧娘生下这位俏丫头下身穿八幅裙掐百褶是云霞皱,俱都是锦绣罗缎绸。裙下边又把红鞋儿露,满帮是花,金丝线锁口,五色的丝绒绳又把底儿收。巧手难描,画又画不就,生来的俏,行动风流,行风流,动风流,行动怎么那么风流。猜不透这位好姑娘是几世修t美天仙还要比她丑,嫦娥见她也害羞。年轻的人爱不够,就是你,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年迈老者见了她,眉开色悦,赞成也得点头。世界上这样的女子真是少有,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风雪夜归人》
  本剧为吴祖光代表作,完成于1942年,1948年由吴祖光亲自导演拍成电影,由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出品。
  上世纪40年代末期,在一个酷寒的风雪之夜,一个人踉踉跄跄地从坍塌的围墙缺口走进富家苏弘基的花园,手扶着那株枯萎了的海棠树,似在找寻他过去留在这儿的影子。
  20年前,这座大城市里有一个出身贫寒的京剧男演员魏莲生,以演花旦红极一时。达官贵人、妙龄男女,甚至一般市民都被他的声色所倾倒。他交往甚广,常为穷苦的邻居纾危济困,颇受人们的敬慕。
  以走私鸦片起家的法院院长苏弘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他的四姨太玉春原是个烟花女子,后被苏弘基赎出为妾。玉春怀着一颗争取自由幸福的火热的心,不甘心于囚笼般的富贵生活。她以学戏结识了魏莲生,向他倾诉了自己悲惨的身世,后趁莲生到苏府祝寿演出之前,将他请到自己的小楼上。他们二人过去的遭遇相近,又都沦为阔老们消愁解闷的玩意儿,失去做人尊严,因而由怜生爱,并商定私奔,走向自由。这时,莲生从窗口摘下一枝海棠花送给了玉春。不料这一切都被由莲生推荐给苏家当管事的王新贵窥见。
  善于阿谀的小人竟忘恩负义将此事禀报了苏弘基。当玉春按约出走之际,王新贵带领几名打手把玉春抓回,莲生则被驱逐出境。二人依依话别,从此天各一方。20年后,莲生拖着过早衰老的病体重回故土,但已物是人非,玉春已被苏弘基送给天南盐运使徐辅成为妾。莲生感慨万分,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悄然死在海棠树下。
[编辑本段]往事略集
  ▲“二流堂”奇冤
  对于自己的际遇,吴祖光在生前也有过检视和回忆。“二流堂”是他无法摆脱的创伤记忆。
  1913年出生的画家黄苗子,80年代末旅居澳州近十年,担任昆士兰格里菲斯大学客座教授,他是二流堂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在北京的寓所接受记者的访问时说:二流堂是一个荒诞的滑稽剧。
  二流堂最初的形成和一个叫唐瑜的人有关。唐瑜是仰光华侨,1930年代初期便活跃于上海的电影界。据说是由于反对家庭包办的亲事,逃婚到上海,然后辗转到了重庆。唐瑜有一个胞兄在仰光,是富有的商人,这个富有的哥哥重手足之情,对兄弟关怀备至,唐瑜的哥哥给了他一把金梳子,跟他说如果没钱了,就折一个梳齿可以换钱。唐瑜拿着这把梳子突发奇想,把金梳子卖了,用换来的钱盖房子。
  新房不断修建起来,建屋就地取材,大都采用当地极易取得的巨大的竹子捆绑起来做成屋架、门、窗,然后里外抹灰,加盖屋顶,便成为居室,这种在当地统称为“捆把房子”的建筑经过细致的加工,完全可以成为漂亮的西式住宅。唐瑜先后修建起不止两三处住房,都是提供给朋友居住,他的第一套房子“依庐”就是给夏衍一家住的。
  吴祖光在他的回忆二流堂的文字中写道:唐瑜最后建造的最大的一幢房子,就在中一路四德里下坡的四德村,有一个很宽敞的大客厅和三间住室,装修比较考究,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碧庐”。“碧庐”与“壁炉”同音,唐瑜特别喜欢壁炉,大客厅里砌了一个很讲究的漂亮壁炉。
  黄苗子说,唐瑜的碧庐,在重庆文艺界是一个引人的去处,朋友们都愿意到这里来聚,碧庐就像现在的沙龙或者俱乐部。那段时间吴祖光是碧庐的活跃人物,重庆的岁月是吴祖光人生中鼎盛的时期。在重庆,话剧成了最受大众欢迎也最为时尚的文化活动,吴祖光创作的《正气歌》、《少年游》、《牛郎织女》都成了一时的热门好戏。
  碧庐在鼎盛的时候住过十几位房客。有一天徐冰(徐冰在解放以后是统战部长,当时在重庆分管文艺)和郭沫若来碧庐,住在那里的人还没起床。徐冰就说这些二流子真是懒惰,实际上当时大家都参加演出,结束的时候都是半夜三四点钟。那时候大家刚学会了一个陕北词“二流子”,郭老就说给他们起个名字就叫“二流堂”吧。“二流堂”的名字就叫起来了。
  但吴祖光对这个名词没有什么好感,他写作一直勤奋,也不爱过多地聚众聊闲天。
  抗战胜利之后,大家各奔前程。1947年,吴祖光去了香港,到香港后,他改行做起了电影导演,这项工作给他带来了新的知名度和丰厚的收入。
  吴祖光回到北京是在1949年9月。在他面前是一个新的国家,同时等着他的,还有一份美满姻缘。
  那时演员戴浩与虞静子夫妇在东单西观音寺34号租了一所老式的大洋房,进门是一排六间平房,相连一幢宽大的楼房,分租一间楼房给盛家伦,楼下一大间住的是音乐家邬析零全家,另外还有一个跨院的两间平房由黄苗子和郁风租住,老朋友又在这里聚头了,还是当年碧庐旧人。于是马上就传播开,都说是“二流堂”在北京重建起来了。
  吴祖光租住了进门六间一排的平房。他和新凤霞就是在这里结婚的。
  新凤霞从小被卖到天津,生长在一个天津的贫民窟里。父亲是卖糖葫芦的,母亲大字不识,一家人靠她唱戏养活。她6岁学戏,14岁就当了主演。1949年,新凤霞22岁的时候开始到北京闯天下。在北京她认识了吴祖光。在北京,吴祖光和新凤霞的婚姻名动一时。
  吴祖光在“二流堂”是个活跃人物,经常有艺术青年到他那里去。杜高、钱庄、陶冶常聚在他的周围。这批人就被当成“二流堂”的“小家族”。
  1954年,深受“二流堂”人际之累的吴祖光新买了一所坐落在帅府园马家庙9号有18个房间的四合院,他把住在上海的父亲和母亲接来北京同住,那时父亲已中风卧病多年。
  “二流堂”在“肃反”运动中出了事。当时有人觉得这个地方很奇怪,为什么很多艺术家都在那里出出进进。老的齐白石、梅兰芳,年轻的杜高、田庄这些人,艺术界的音乐界的,那么多人聚在一起。很多人就开始怀疑。随后,“二流堂”的“小家族”的成员被定性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来往于“二流堂”的人被认为是“胡风集团”的外围组织受到审查。
  1957年“二流堂”再度受到审查,一个专案组来问:你们在这儿干什么?其实没干什么,就是谈谈文艺,聊聊天。专案组不信。画家张仃在1957年之初很想办一本杂志,当时就等着批复申请。这个事情也让专案组记录在案,说“二流堂”要办机关刊物。
  很多人追问为什么建立“二流堂”的组织,被问到的人都说,根本就没有这个组织。但是有人故意落井下石,说“二流堂”有堂印。因为盛家伦找王彦祥的哥哥刻了一个篆刻“二流堂”,当时就说是堂印。吴祖光买了几幅年画,年画画的是几个小孩,题名叫“玩不厌”。吴祖光喜欢那个“玩不厌”,给每个朋友送了一份。他把“玩不厌”挂在墙上,别人都没有挂,那幅“玩不厌”就被人当成“二流堂”的堂徽。当时匈牙利出现了“裴多菲俱乐部”事件。“二流堂”就被看成中国的“裴多菲俱乐部”。
  1957年反右开始以后,“二流堂”不少人就被划为“右派”。
  这年5月间党中央发出号召,要求大家帮助党整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吴祖光已经停止了他一向不感兴趣的电影工作,急于写出新的话剧本,已定名为《吹皱一池春水》。但是家里不断来人,屡屡打断他的写作,有很多报纸杂志的记者,有很多议论当前形势的朋友,甚至有老前辈担任文化领导的人物,要吴祖光陪着去民间小剧团“放火”,更有说明白是奉命来要吴祖光发表意见,写文章给领导提意见。而吴祖光对文艺界的领导也确是意见不少;但是吴祖光在他的家里遇到了阻力。
  阻力来自妻子新凤霞,新凤霞听到吴祖光的一些意见,十分反感,甚至害怕。她认为,在旧社会受尽苦难,多亏共产党救了她才翻了身;今天的领导方式尽管有问题,也比旧社会强多了。吴祖光说:“这回是共产党要大家提意见的,为了改进工作,又是毛主席让提的。”她说:“那也不许你提!”
  5月31日,周扬、阳翰笙邀请吴祖光出席全国文联的一个会议,而且派人派车来接,汽车在大门外揿喇叭,接的人在一旁催,一向温顺的妻子却一反常态坚持不肯放行。新凤霞叉着腰站在门口不许吴祖光出去,事情毫无转弯的余地,吴祖光狠狠劲一把把妻子推开就走了。他听见妻子哭了,但是他没有回头,跑出院子,出了大门,上了车。
  吴祖光回忆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对女人这么粗暴,真够我一生后悔的。”
  从后果来说,妻子的拦阻是对的。那天的与会者只有马思聪、金山等五六个人,吴祖光在那次会议的发言后来被前辈田汉先生加了一个标题:《党“趁早别领导艺术工作”》,在报上公开发表,成为吴祖光反党的铁证。
  吴祖光被打成了“右派”,并注明是反革命右派分子。
  1958年早春的一个凌晨,大雪纷飞,吴祖光到父母亲的住室去和老人告别。他要和一个有500人的庞大的右派大队去北大荒劳动改造。早在几个月前吴祖光开始受批判时,就把一切有关的报纸刊物收起来不让父亲看见,因此病中的父亲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也不知儿子要到什么地方去,分别时他是笑着的。那时吴祖光也不知这是与父亲的永别。第二年父亲去世,吴祖光在春耕的大田里劳动时收到北京的报丧电报已经过了半个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最初,风暴并没有波及到吴祖光头上,当“走资派”和当权者们统统被揪出来后,老右派们才重又被拎了出来。“二流堂”的问题又被提了出来,这次,堂主已不再是吴祖光了,夏衍成了后台老板,而实际上的斗争矛头则指向了周恩来。
  “二流堂”就被政治化了。开始还是思想意识的问题,“文革”时就被定性为“反党、反革命、反社会主义集团”受到批判。这次来头就大了。江青亲自抓这个案子。“二流堂”的人就被关起来了。吴祖光再次下放劳动,黄苗子和郁风被关到监狱,戴浩被劳改。
  日文化部复查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撤销《关于““二流堂””组织活动情况的报告》的通知。而此时,“二流堂”“小家族”里的剧作家汪明,备受折磨,死于安徽劳改地。戏剧家田庄,熬不过年年苦难,英年早逝。而黄苗子、郁风夫妇被关了7年的监牢。
  ▲最后岁月
  在夫人新凤霞去世后不久,吴祖光由于心情郁闷和年迈,血管硬化引起脑血管栓塞,曾先后三次住院。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平日,他经常站在自家的阳台上眺望,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脸上流露出笑容……他还经常坐在轮椅上,由保姆陪着下楼去遛弯儿或去理发馆刮脸洗头,这是他认为最惬意的时光。
  吴祖光从小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前,他虽然把他和新凤霞的藏书捐给了北京戏曲学校,可后来他收集的书又把家中的书柜装得满满的。
  吴祖光还特别喜欢看足球比赛,几乎场场都看。其女儿吴霜笑着说:“爸爸年纪大了,看电视经常打瞌睡,可是看足球、拳击、京剧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尤其是看足球比赛,俨然一位20几岁的青年,嘴里不时地嘟囔着:‘犯规’……他虽然年迈体弱,大脑不像以前那样好使唤,可看起球来表情却很丰富。”
  吴祖光偏爱甜食,尤其爱吃汉堡包。为让老人笑口常开,吴霜还特意养了一对小宠物―――Baby和PP。吴老最喜欢PP,每当他见到PP满屋跑淘气时,脸上总露出舒心的微笑,这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已成为他的“宠儿”。吴祖光时常摸摸它们,逗逗它们,诙谐地说自己家里现有“八口”――自己、女儿、女婿、外孙、两位保姆还有Baby与PP。
[编辑本段]处世观念
  吴祖光生于一九一七年,彼时军阀混战,国家处于贫弱交加内外交困时期;及至成年,恰又逢上日寇侵华,民族危亡;待到新中国成立,吴祖光正处盛年,是创作的黄金时期,按理,作为少年即得大名,当时中国文坛屈指可数的优秀剧作家之一,本应该是写出更多能够揭示时代面貌的戏剧作品的时候。但很不幸,没过多久,整个国家就被推进到一种只准说梦话严禁说真话的状态,再后就是众所周知的十年浩劫。能够最终劫后遗存,进入晚年,是惟一的那么一点点苍凉的幸运;我平常一直认为,像吴祖光先生这辈人确实是生不逢时的。想来,和吴祖光一样有那些时代经历的人,有这种“生不逢时”的人生慨叹者,当不在少数。吴祖光的好友、书画家黄苗子,曾赠语吴祖光:“生不逢时,才气纵横。”这八个字,一方面自然评的是吴祖光,赞其之才,叹其之遇,另一方面又何尝不可以为黄苗子的自况呢。
  但吴祖光不同意他这位好友的赠语,自下断语曰:“生正逢时,死不介意。”吴祖光时常同友人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整个二十世纪最精彩的六十年都赶上了,怎么能说是“生不逢时”呢?吴祖光晚年书法自成一体,幽俊飘逸,沉雄大度,求字者络绎不绝。据说,吴祖光总是将“生正逢时”这四字书幅送人,前前后后给人写了有上千条之多,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升斗小民,赠送的都是这四字。但我看到的这一幅,尽管字势开张飘逸,却并非用的毛笔,而是硬笔,该是垂暮之年衰弱到难以挥毫时所写。以此也可见吴祖光先生的豁达心境。
  吴祖光一生遭遇算不上多少顺利,相反,倒可以说是坎坷多磨。进入新社会以后,同绝大多数当时的知识分子一样,无一例外地遭遇覆顶之灾。到了晚年,本该享享清福吧,又为“国贸案”一篇杂文惹上官司,搭进好几年,不得安宁。但吴祖光缘何还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人表示自己“生正逢时”?我的理解是,像吴祖光这样正直、敢于说真话的人,身上有一种我们传统文化中常说的“士”气,有一种浩浩荡荡的风骨气节。因了这种“士”气,这种浩荡风骨,他们不拘于一人一时,一时一事的遭际得失,不于个人小处戚戚艾艾,而是风物放眼,着眼于大处,着眼于整个时代,个人遭际自如芥子之与须弥。安如五岳之高山,静如平湖之秋月,君子达观天下,吴祖光晚年的豁达可作如是观。
[编辑本段]书目年表
  ▲著作书目
   《凤凰城》(剧本)1939,生活
  《正气歌》(剧本)1942,文艺奖助金管委会出版部
  《牛郎织女》(剧本)1943,启文书局
  《夜奔》(剧本)1944,未林出版社
  《孩子军》(儿童剧本)1944,新联出版公司
  《风雪夜归人》(剧本)1944,新联出版公司
  《少年游》(剧本)1945,开明
  《后台朋友》(散文集)1946,上海出版公司
  《嫦娥奔月》(剧本)1947,开明
  《林冲夜奔》(剧本)1947,开明
  《捉鬼传》(剧本)1947,开明
  《艺术的花朵》(散文集)1955,新文艺
  《风雪集》(剧本)1955,人文
  《画家齐白石》(报道)1956,北京
  《荒山泪》(京剧)改写,1957,戏剧
  《踏遍青山》(戏曲本)1979,群众
  《求凰集》(剧本)1980,四川人民
  《咫尺天涯》(剧本)1980,四川人民
  《闯江湖》(剧本)1980,戏剧
  《吴祖光剧作选》 1981,戏剧
  《童童》(剧本)1981,陕西人民
  《花为媒》(电影文学剧本)1981,河北人民
  《枕下集》(诗集)1981,山西人民
  《吴祖光论剧》(论文)1982,戏剧
  《吴祖光散文选》 1982,江苏人民
  《牛女集》(剧本)1982,宁夏人民
  《吴祖光悲欢曲》(传记)1986,四川文艺
  ▲研究资料书目
  《风雪夜归人》的舞台艺术(王正等编)1984,戏剧
  《吴祖光悲欢曲》(许国荣、张洁)1986,四川文艺
新凤霞  诞辰:日,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廿三日
  逝世:日,农历戊寅年三月十六日
  评剧演员,是青衣、花旦。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天津人。中共党员。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
  童年时期随“姐姐”杨金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
  1949年北京解放后,新凤霞来到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剧社担任主演。1950年,在共产党的戏改方针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1951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1955
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凤霞怀着对党深厚的感情和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党的文艺队伍中,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道路。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刘巧儿》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继《刘巧儿》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
  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这得益于她在戏曲艺术上的天分和颖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得益于她对新社会的热爱而焕发出的艺术创作力。新凤霞在艺术上从不保守,她敢于吸收、敢于创新,博采姊妹剧种表演之长,虚心学习各种唱法,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在中国评剧院这一国家剧院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新凤霞的艺术创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新派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陈出新的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全国各地的评剧女演员纷纷向新凤霞拜师学艺,评剧新派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扬与传播。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她所塑造的刘巧儿、祥林嫂、赵淑华、李秀英、春香、银屏公主、珠玛、无双、小白菜、燕燕、刘金定、张五可、杨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为评剧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新凤霞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并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这对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残。1975年,她因脑血栓发病导致偏瘫而不得不告别为之奋斗的评剧舞台。1979年,新凤霞得到了彻底的平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春风又一次吹进了新凤霞的心田,她以惊人的毅力,挺起她那受过伤害的身体,迈着蹒跚的步伐,又一次向新的艺术领域开拓进取。她讲学授艺,著书立说,教学不止,笔耕不辍。新凤霞拖着沉重的身体,坐在轮椅上给她的弟子、学生说戏,示范演唱,克服行动的不便多次到剧场观看学生的演出,以鼓励和提携后人。在她无私的教诲下,谷文月、刘秀荣、王曼玲、赵三凤、戴月琴、高闯等一大批弟子、学生成为光大新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成为今天评剧事业的骨干与中坚。新凤霞桃李满天下,是我国戏曲界拥有众多子弟传人的功绩卓越的戏曲教育家。
  新凤霞用她那唯一行动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丰富的阅历,克服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难,辛勤耕耘,创作出版了《新凤霞回忆文丛》四卷、《人缘》、《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时》、《新凤霞卖艺记》、《我和皇帝溥仪》、《发愁》、《以苦为乐》、《艺术生涯》、《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我与吴祖光》、《绝唱》、《恩犬》、《新凤霞的回忆》、《新凤霞说戏》约四百万字的文学著作。由英国戴乃迭夫人翻译的英文及乌尔都文的《新凤霞》在世界发行。
  新凤霞是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亲传弟子,因残疾告别舞台后,新凤霞仍满怀着对生活的酷爱泼墨作画。她的国画作品同她的演唱艺术一样朴实无华清新淡雅。1994年总政文化部专门为新凤霞在军博举办了个人画展。
  新凤霞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早在建国初期,新凤霞就庄严地向党提出了申请。但坎坷的经历使她的愿望一直未能如愿。打倒“四人帮”后,新凤霞再次向党提出了申请。1982年新凤霞被批准入党,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她以更高的姿态和对评剧艺术的高度责任感,投入到她后半生的艺术生涯中。
  新凤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评剧艺术的代表,她长年奔走呼吁,为振兴戏曲,繁荣评剧不遗余力。新凤霞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获得了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学会1997年颁发的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曾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讲学,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家。
[编辑本段]作品
  乾坤带
  杨三姐告状
  花为媒
  刘巧儿
  会计姑娘
  三看御妹
  点秋香
  杜十娘
  刘巧团圆
  小二黑结婚
  祥林嫂
  金沙江畔
  新凤霞回忆录
  我当小演员的时候
  乌龙院
  女侠红蝴蝶
  可怜的秋香
  双婚配
  三笑点秋香
  艺海深仇
  志愿军的未婚妻
  杨乃武与小白菜
  凤还巢
  三看御妹
  阮文追
  调风月
  六十年的变迁
  无双传
  春香传
  六十年的变迁
  新凤霞回忆文丛
  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
  舞台上下
  少年时
  新凤霞卖艺记
  我和皇帝溥仪
  以苦为乐
  艺术生涯
  我与吴祖光
  新凤霞的回忆
  新凤霞说戏
[编辑本段]新凤霞之女――吴霜
  新凤霞之女,吴霜 我国当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吴霜有股子执著劲儿,尤其是读书,用她自己的话说她读书爱死。“克”的意思就是“打架”,吴霜这股劲儿要是一上来,谁都不是她的对手,就连号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败于其手,那时,吴霜还是个孩子。
  执著精神,打败《红楼梦》
  吴霜在家里最小,虽然两个哥哥也喜欢看书,但只有吴霜才属于书迷。全家就她抢书抢得厉害,有些书从外边借的,她先抢过来,把着。她从小就对那密密麻麻的黑字非常感兴趣,吴祖光先生的藏书很多,七八岁的时候,吴霜就开始经常翻父亲的书架,但那会儿识字不多,想看这些书但看不懂,她着急,心里不舒服。那会儿她对父亲书架上那本浅绿色封皮的《红楼梦》最感兴趣,可是是繁体字,怎么也看不懂,吴霜甭提心里多难受了。吴祖光先生不让她看这本大书,吴霜就偷着看。偷着看,还是看不懂,于是吴霜那股子执著劲儿就上来了,她开始一段一段地“死克”,看一段,有不懂的地方,就问父亲,就这样,她和这本《红楼梦》“死”了十年,《红楼梦》硬是没拗过执著的吴霜,以惨败告终。
  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次回想起这段“克”书的经历,吴霜仍是一脸的喜悦,一脸的幸福,吴霜坚信,只要你想做的事,没有做不到的。
  读书方法,被父亲打破
  十年“文革”,吴霜开始了滥读书的阶段。社会上流传什么书她就想法借来看,这其中尤以中西名著居多。吴霜清楚地记得有一本书叫《基督山恩仇记》,也不知怎么从图书馆流出来,流到了社会上,大家互相传阅,每个人只有三天的时间读这本书,三天过后就会传到另一个人手中,以至于这本书传到吴霜手里的时候都已经被翻烂了。
  要说到那会儿的读书热,就像今天的追星热一样。今天,如果有人和你提起周杰伦你要是说不知道,那你肯定会被骂“老土”;当年,人们都读《老妇还乡》、《金陵春梦》、《战争与和平》、《红与黑》……你要是没读过,别人也会骂你是“落伍青年”,吴霜自不会甘落人后,于是拼命地读世界名著,因为那会儿不读这些书她觉得丢人。
  这种毫无章法乱读书的时间持续了近十年,最后被父亲给打破了。“文革”快结束的时候,那会儿管得也不严了,有一次父亲从五七干校回来,发现吴霜的读书毫无规律,逮着什么读什么,就找了一个姓张的作家叔叔给她指导。这位张叔叔家里没挨抄,有上千册图书,他就指导吴霜怎么有规律地去读书。因为吴霜是女孩子,所以他就让吴霜先读女性成功的书,然后读名著类、戏剧类的书。吴霜印象最深的是《邓肯自传》、英国勃朗特三姐妹的《呼啸山庄》、《简爱》、《艾格尼丝?格雷》以及张爱玲的书。
  除此之外,她还看一些像杰克?伦敦的小说,不光看他们的小说,还看他们的自传。
  吴霜特别喜欢读张叔叔家的一套《万象》杂志。在他指导之下吴霜读了大量的书。对于吴霜来说,这是她一生中最珍贵的一段读书时光。
  后来吴祖光先生发现吴霜总是读一些女性十足的书,就指导她说你得看一些必看的中国古典书籍,像《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儒林外史》、元曲等。但女孩子终归是女孩子,吴霜不喜欢读《三国演义》,也不喜欢读《水浒》,吴祖光却说这几本书你是必看无疑的,你要是喜欢文学,这些书你非看不可。无奈吴霜开始大段大段地背本来对于那个年纪的她很枯燥的《史记》,看不懂,就背,后来背着背着,吴霜的执著劲儿又上来了,又开始“死”《史记》。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吴霜又开始背唐诗,没事就背。“文革”后期,没学可上,吴霜就天天在家挑自己认为该读的书读,该背的诗背。这几年成了吴霜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读书时光。
  当多年后的今天,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使她感叹再也没有时间读书了的时候,她会庆幸地想起当年,在那个漆黑如夜人人自危的年代,至爱的父亲竟然为她创造出了一段淋漓尽致无所顾忌的读书时光!
  后来吴霜开始学钢琴,学音乐,一直到现在,她再也没有时间尽情地去读书了,这也成了她最遗憾的一件事。所以,吴霜想写一篇文章―――《无法读书》。
  书架满了,心里才踏实
  和书打架,吴霜总是赢;为了书,和父亲打架,吴霜还是赢,好像一切都充满了喜剧色彩,也许是她对书的执著和痴迷感动了老天,所以吴霜每次遇到和书有关的问题胜利总是站在她这边。有书,吴霜的生活就有了乐趣;有吴霜陪伴,书的价值才体现得更加珍贵。
  吴祖光家中藏书甚多,有“朝阳区藏书状元”之称,吴霜特别喜欢父亲这些书,看着书架上满满的,吴霜心里就觉得踏实。可
1998年底的一天,吴祖光突然决定把一部分书大概有五千多册捐给北京戏校。等北京戏校来取书的时候,吴霜一看一包一包的书都被他们拿走了,就急了,说这些书我还要呢,吴祖光说不行,咱们家书太多了,吴霜不干,和父亲打了一架,后来北京戏校的人也不好意思了,说你们父女俩也别吵了,她要哪些书就让她留下吧,最后在吴霜的坚持下,吴祖光做了让步,就这样,有
100多册书被截留下来,成了吴霜的最爱。尽管有很多书都被拉走了,但好在过了不久,家里又添了很多新书。看到书架上又被填得满满的,吴霜才高兴起来。
  1981年,吴霜拿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奖学金就出国留学了。到了那儿,受各种生活的启发,吴霜又转行写书。写书和读书,几乎成了吴霜生活的全部。吴霜说,这是她的最爱,这两者不可或缺。
  风花雪月,只是过去时
  吴霜最喜欢读的书就是《红楼梦》。十六七岁的时候终于能读懂了,吴霜就一遍又一遍地看这本书,每读一遍,她就加深一层对它的理解。吴霜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以前只是看里面的风花雪月,看贾宝玉谈恋爱,后来看贾政怎么从政,贾雨村怎么糊弄人,看里面小人物的生活,越看越带劲,以至于这本书她都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中国的四大名著中,吴霜认为只有《红楼梦》是最具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的,它的文学水平、文学价值和独创水平是其他三部都比不了的。
  爱屋及乌,吴霜还喜欢读关于《红楼梦》的各种研究文章及书籍。有人曾跟吴霜说:“什么时候你能读懂了评论《红楼梦》的书,你就到一定水平了。”以至后来吴霜的写作都受到《红楼梦》很深的影响。
  吴霜还喜欢看白先勇、张爱玲的书,他们都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非常成功的作家。
  工作忙了,看书的时间少了,吴霜就选择读短篇小说和一些剧本。这对她的戏剧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莫里哀、莎士比亚、王尔德、萧伯纳,中国的郭沫若、曹禺包括父亲吴祖光创作的剧本她都看。
  “ 100个作家里未必能有 10个剧作家,剧作家的创作水平要求更高。”吴霜现在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剧作家。
  积累阅历,缩短成熟期
  每个人的阅历都需要积累,尤其是积累你的知识库,如果你读的书多,你的成熟期就可以提前,你出成绩的时间也可以提前,这是一个捷径。一个人的人生经验越丰富,你对社会所产生的创造力就越强。如果你提前读书,读的书多,你的爆发力就可以提前。读书多,可以代替你的阅历。
  都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吴霜自言她出国的人生经历也增加了她的阅历,也就等于读书。她最感谢父母的一点是教会了她怎么读书,还有一点就是送她出国。竖起大拇指,吴霜说了句:“真棒!”
  “读书可以使人提前产生对社会的创造力。哈哈哈……”吴霜爽朗的笑声中透出几分对这句总结性话语的得意。吴霜认为,如今一个人要想出成绩,得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等若干个阶段,而多读书就可以缩短这个时间段。
  剧作家、歌唱家、作家这几个角色,吴霜最喜欢的还是作家这个角色,因为这种创作是独立的,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吴霜透露,她最近在写一本《我们家》,不是写家史,写的是吴霜眼中的百态人生。
  吴霜喜欢写小人物,因为她觉得小人物是最难写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小人物,她能在街上跟卖冰棍的老太太聊上几个钟头,也能在一边偷听俩妇女聊家长里短、聊私事,这些,都是她创作的源泉。
  要想成功,得先学做人
  平日里,母亲新凤霞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台上做戏,台下做人。民间艺人出身的母亲,这句话是她一生很刻意而为的行为准则。而父亲吴祖光经常给人题写的一句名言则是: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这两位文化名人父母的处世之道,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他们在事业上成功的一种原因、一种源头。所以,吴霜总说父母是她人生中与人相处的第一楷模。
[编辑本段]新凤霞弟子
  谷文月 中国评剧院 梅花奖演员
  戴月琴 中国评剧院
  高 闯 中国评剧院
  刘淑琴 文化部勇进评剧团
  李春凤 北京海淀评剧团
  艾丽珍 北京海淀评剧团
  王 瑾 天津评剧院
  郭美美 天津评剧院
  李 丽 天津评剧院
  刘秀荣 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二度梅花奖演员
  李红霞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
  贾玉兰 长春评剧院
  王曼苓 长春评剧院梅花奖演员
  梁志辉 石家庄市艺术中心
  李忆霞 唐山市评剧团
  罗慧琴 唐山市评剧团 梅花奖演员
  李慧芳 秦皇岛市评剧团
  陈淑琴 秦皇岛市评剧团
  赵德芳 保定市评剧团
  朱洪英 廊坊市评剧团
  鲁素珍 衡水市评剧团
  咸红杰 泊头市评剧团
  李桂云 河北省三河县评剧团
  李晓梅 锦州市评剧团
  武翠红 锦州市评剧团
  张金秋 鞍山市评剧团
  景丽霞 抚顺市评剧团;
  魏常芬 营口市评剧团
  袁丽梅 朝阳市评剧团现调入朝阳市群众艺术馆
  刘淑清 朝阳市评剧团现调入朝阳县文化馆
  赵三凤 哈尔滨市评剧院
  侯君辉 哈尔滨市评剧院
  王向阳 黑龙江省评剧院 梅花奖演员
  崔鲁囡 黑龙江省评剧院
  关晓霞 齐齐哈尔市评剧院
  樊继中 牡丹江市评剧团
  刘晶霞 鸡西市评剧团
  张艳秋 大庆市评剧团
  郝兴华 佳木斯市评剧团
  李凤云 黑龙江省实验剧团
  王晓堂 贵阳市评剧团
  安慧珠 贵阳市评剧团
  赵凤兰 赤峰市京剧团评剧队
  何成林 赤峰市京剧团
  郭应先 郑州市豫剧团
  范雅鸣 安阳市豫剧三团
  孙映雪 开封市豫剧团
  马 莉 平顶山市豫剧团
  周玉珍 河南省曲剧团
  李亚清 西安市说唱艺术团
  彭响玲 西安市铁一局文工团
  董晓玲 山西孝义县碗碗腔剧团
  “我想,在人的生命中,成绩或许并不是第一位的,但是如何做人却必然是成功的首要因素。”(中国书报刊博览)
〖更新时间:〗&
&我要订购 咨询
北京鸿聚楼画廊
我们长期以行内价格经营名人字画真迹。诚信为友,真诚与广大书画爱好者交流。希望在这能淘到您心仪的、有增值空间作品。
保 真 销 售
郑重承诺:本画廊所售书画作品保证真迹.对所购书画作品不满意的本店可保证15天之内无条件退换.以邮戳为准
联系电话 010-
联系人:孙
地址 北京西罗园3区15号
--随时欢迎您的来电--
外地客户欢迎使用建行支付宝结算
北京买家卖家可见面交易
北京鸿聚楼画廊
长期现金收购名家字画,仿品勿试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电洽谈
或发作品图片到电子信箱
版权所有&1778pc 建站日期2004.3
更新2011.1
联系方式: 电话:010- 联系人:孙
e-mail: QQ:
地址:北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鹏书法多少钱一平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