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冰糖银耳莲子羹羹市场分析的书籍

大国 美食资讯网 www.
欢迎在本站搜索 大国 2015新款 品牌正品 美食资讯网!
您的位置:
博库图书专营店
浙江杭州产品名称:塔利班宗教极端主义在阿富...是否是套装:否书名:塔利班宗教极端主义在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定价:58.00元出版社名称:重庆出版社出版时间:;1月作者:艾哈迈德&拉希德作者地区:其他地区译者:钟鹰翔开本:16开书名:塔利班宗教极端主义在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ISBN编号:3基本信息商品名称:塔利班开本:16开作者:【巴基斯坦】艾哈迈德拉希德译:钟鹰翔页数:376定:58出版时间:2014年12月第1版ISBN号:3印刷时间:2014年12月第1次印刷出版社:重庆出版社版次印次:编辑推荐9.11事件本&拉登宗教极端主义你以为你了解其实你一无所知一部客观记录塔利班历史的权威著作全球多国列为禁书中国读者苦等14年巴基斯坦战地记者10年冒死采访,21年呕心著述,翻译成26国语言坊间秘传全世界读者都在盛赞(详见媒体推荐),新华社驻外记者联袂写序力荐立场客观、内容详实,国内首度批露中文版《塔利班》再增10万字,新增内容聚焦9.11事件后全球新一轮大国博弈内容推荐《塔利班》是一部内容丰富、生动详实、分析透彻、客观公正地介绍塔利班发展历史及现实状况的读物,是一部极为生动的教材,是目前世界上了解塔利班最好的读物,没有之一。它让读者清晰而真实地了解真实的阿富汗(不一定是你平日了解到的甚至是和你认知相左的)及中亚各国地缘政治。该书以反极端主义,反恐怖主义为全书的宗旨,充分展现了作者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鲜明立场。《塔利班》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塔利班动的历史;第二部分介绍塔利班的独特性质;第三部分(为作者修订后新增内容,突出911后的大国博弈)介绍和分析了与阿富汗接壤的中亚各国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其二利班的影响,可帮助读者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塔利班。作者简介《塔利班》作者艾哈迈德&拉希德,巴基斯坦人,主要关注巴基斯坦、阿富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国际媒体称他为&巴基斯坦最佳和最勇敢的记者&。美国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他是一个超过20年的远东经济评论记者。目录前言编者按第一部分塔利班动的历史第一章坎大哈,1994年:塔利班的起源第二章赫拉特,1995年:安拉的无敌勇士第三章喀布尔,1996年:信徒的领袖第四章马扎里沙里夫,1997年:北方的屠杀第五章巴米扬,年:永无休止的战争第二部分伊斯兰和塔利班第六章咄咄逼人的伊斯兰:塔利班的新型原教旨主义第七章秘密结社:塔利班的政治和军事组织第八章消失的性别:女性、青少年和塔利班的文化政策第九章海洛因之惑:毒品和塔利班的经济政策第十章全球圣战:奥萨马&本&拉登和阿拉伯人在阿富汗第三部分新一轮的大博弈第十一章独裁者和石油大亨:塔利班和中亚、俄罗斯、土耳其、以色列的纠葛第十二章塔利班传奇(一):油气管道战争,年第十三章塔利班传奇(二):油气管道战争,年第十四章操纵者还是受害者: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角色第十五章逊尼派对什叶派: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争夺第十六章总结:阿富汗的未来第十七章卷土重来:年间的塔利班附录一:1996年喀布尔陷落后塔利班的女性和文化法令展示附录二:塔利班的政权结构附录三:塔利班大事编年纪附录四:新时期的&大博弈&附录五:专有名词表媒体评论通过这部杰作,读者将对纷乱的阿富汗政治以及相关地区的无政府状态、毒品和教派冲突一目了然。&&帕特里克&希尔《星期日泰晤士报》(PatrickSeale,SundayTimes)关于塔利班崛起的第一部信史。&&里克&阿里《新左翼评论》(TariqAli,NewLeftReview)拉希德对这场纠纷中的各色人等了如指掌,他们就如同19世纪大博弈年代里的人物一样狡诈多变。&&鲁珀特&埃迪斯《星期日电讯报》(RupertEdis,SundayTelegraph)《塔利班》充满了007式的素。好战的军阀、崩溃的帝国、统治世界的狂想、暴力和性。在阿富汗问题上,艾哈迈德&拉希德是最可信的真正专家。&&杰森&伯克《观察家报》(JasonBurke,Observer)拉希德将一个复杂的故事讲得清晰透彻,他将塔利班的崛起放进了阿富汗内战中亚各国能源政策、美国国家利益以及沙特和巴基斯坦情报机构的大背景之中。&&罗宾&巴内尔基《每日电讯报》(RobinBanerji,DailyTelegraph)本书引人注目、客观中立、资料翔实。&&《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HeraldTribune)本书堪称完美,值得一读。艾哈迈德&拉希德笔下那些细节不但关乎逸闻趣事,更是倾注了对于无辜人民的同情,这些人深陷国际政治阴谋和霍布斯式的战争中不能自拔。&&罗杰&霍华德《观察者》(RogerHoward,Spectator)通过讲述在阿富汗10多年的个人经历,以及和神秘而癫狂的塔利班领导层的接触,作者抖出了不少内幕。&&理查德&比特森《新政治家》(RichardBeeston,NewStatesman)拉希德写下了迄今为止关于塔利班的最详尽记录,对大博弈以后的阿富汗历史做出了一番总结。&&尼尔&吉拉姆《新闻纸》(NeilQuilliam,BRISMESNewsletter)感谢艾哈迈德&拉希德关于政府和公司之间勾结的详细揭露,那些石油公司的主管得到了有关经营的一本百科全书。那些突厥语国度中部分人也可以就此看出他们政府的嘴脸。&&迈克尔&彻奇《独立报》(MichaelChurch,Independent)人人都在读这本书。&&《卫报》(TheGuardian)杰出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量超过数百万册,已经被译作不少于22种语言版本。&&《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艾哈迈德&拉希德二利班研究的成果的重要性应当让我们的政治家惊醒,这本书是现象级的。&&《独立报》(TheIndependent)精确而冷静,关于塔利班的大师之作。&&《时代》周刊文献版(TimesLiterarySupplement)拉希德先生这本关于塔利班的著作的焦点在于外部世界对阿富汗危机的漠视。&&詹姆斯&布坎《标准晚报》(JamesBuchan,EveningStandard)据说此书对于托尼&布莱尔的思想状况很有影响。同样,它还是美国决策者的目光焦点,帮助他们支持一个稳定的政府以战胜塔利班。&&提摩尔&摩恩《星期日快报》(TimurMoon,SundayExpress)年度最重要图书。&&比安卡&贾格尔英国广播公司第四频道《读书》节目主持人(BiancaJagger&AGoodRead&,BBCRadio4)这是一部杰作,花费了21年的研究和写作&&布莱尔给予了很高评。德国外长费舍尔也在公开场合提到了它。&&卡梅伦&费舍尔《先驱报》(CameronSimpson,TheHerald)好书一本&&博学、准确、充满真实感和信息、简单易读。&&迪利普&希罗《中东国际》(DilipHiro,MiddleEastInternational)他的这本新书不但是专业人士的必读物,也值得推荐给那些关心时事的读者,向他们展示一个国家如何从反抗苏联侵略的斗争渐渐堕入下流的过程。&&威廉&马利《今日世界》(WilliamMaley,TheWorldToday)艾哈迈德&拉希德的这部作品可信、可读,凝聚了他辛勤的工作,令人激赏。&&《亚洲新闻》(AsianNews)在线试读部分章节中文版序一多年前在喀布尔,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阿富汗塔利班的存在。日凌晨,中铁建十四局在阿富汗北部城市昆都士附近的一个公路项目营地遭袭,导致11名中国工人死亡,4人重伤。我当时是新华社驻巴基斯坦首席记者。为增援报道,我于12日乘飞机抵达喀布尔,踏上了战乱频频的阿富汗土地。那时,我住在喀布尔一家中国人开的只有10多间客房的小旅馆里。不过旅馆24小时都有手持步枪的两名保安守门,感觉比较安全。但就在完成报道任务即将返回伊斯兰堡的前一天晚上,我在旅馆突然听到爆炸声,后来听说那是塔利班武装分子从附近山上向美国大使馆发射火箭弹,但没有命中目标,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在巴基斯坦工作的两年半时间里,我经常从媒体上看到有关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和阿富汗塔利班领导人在巴基斯坦活动的传闻和报道。那时候,巴基斯坦塔利班还没有形成气候。由于历史、宗教、地理和民族等多方面原因,阿富汗塔利班与巴基斯坦军方、政府和民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政府对待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态度和政策也是截然不同的。巴基斯坦坚决打击&基地&恐怖组织。事实上,在穆沙拉夫当政时期,巴基斯坦在本国境内逮捕了多名&基地&组织的重要人物以及消灭了数以百计的&基地&武装人员。但是,巴基斯坦一直把阿富汗塔利班当作一个反政府的极端武装组织,没有对进入巴境内活动的塔利班人员采取军事行动,并主张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通过谈判实现国家和平。《塔利班》原著自2000年出版以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它已经被译为26种语言。仅英文译本的量就超过150万册。这堪称出版界的一个奇迹。《塔利班》的读者有新闻记者,也有外交官,甚至连进驻阿富汗的美军山地师的军人都会人手一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塔利班》一书的值和影响。该书作者艾哈迈德&拉希德是一名长期报道阿富汗战争的巴基斯坦记者。他在书中不仅描述了阿富汗的政治、社会和安全现状,而且详细记录了塔利班的发展历史、指导思想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可业,《塔利班》既是一本了解阿富汗过去20多年政治和社会的历史书,同时也是深刻了解阿富汗塔利班的一本非常难得的教科书。但由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我们不同,因此作者的有些观点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随着美国即将于2014年底从阿富汗全部撤军,阿富汗塔利班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对象,而且它也将再次成为阿富汗能否实现和平的关键因素。钟鹰翔先生此时将《塔利班》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可谓正逢其时。相信这本书会让方方面面的读者受益匪浅。荣守俊2012年2月于北京序者简介:荣守俊,新华社高级编辑,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伊拉克和赞比亚做记者,年常驻巴基斯坦任新华社伊斯兰堡分社首席记者。曾担任新华社西藏分社副总编(挂职),2010年获评&新华社十佳编辑记者&。中文版序二9&11事件之后,&塔利班&、&本&拉登&和&基地组织&成为国际新闻热词一直延续至今,备受关注,艾哈迈德&拉希德先生的《塔利班》一书也因此在世界各地拥有了广泛的读者群,并登上了《纽约时报》非文学类畅书冠军宝座,被视为&最好的塔利班类书籍&。中文版的《塔利班》似乎让读者期待得久了些,但塔利班的神秘故事会让读者永远充满好奇和关注。阿富汗被称为&战争博物馆&,到处可见战火留下的印迹,没完没了的战争、冲突、爆炸和杀戮给这里的人民带来无尽灾难和无法治愈的伤痛,就像一个体无完肤的伤者。阿富汗战争爆发后的2002年6月,我作为新华社记者被派往那里参加战地报道,3个多月的经历,至今挥之不去的是酸楚的感触和记忆。不论是在喀布尔街头,还是塔利班老巢,流离失所的儿童、罩袍下的妇女、无家可归的难民、炸毁的巴米杨大佛、美术馆里被撕毁的书画残片,处处都可以看到塔利班统治留下的阴影和对民众疾苦的冷漠。在位于喀布尔南城区主干道迈旺德大街两侧民房的残垣断壁中,我环顾沉思,是谁燃起了战火把这个美丽的家园变成一座凄凉的魔鬼城?在我的《驴击阿富汗》一书中这样感言:&就像乘坐一叶小舟,飘到一个远离文明的孤岛上,经历和感受着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我把拍摄的照片和采访日记整理成书,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阿富汗,一个被和平与发展遗忘的角落&。阿富汗有2000多万人,战争导致500多万人成为难民;近10万个家庭失去男主人,因战火死亡和伤残者更难计其数;全国各地密布着战争留下的1000多万颗地雷,至今每天仍然威胁和伤害着贫民;世界毒品产量的75%产自阿富汗,用它可以置换武器。作为20多年在一直在巴基斯坦、阿富和中亚地区采访的记者、资深学者,拉希德先生被媒体称为&巴基斯坦最优秀和最勇敢的记者&。他所投入的不仅是时间和精力,甚至是生命危险,这让很多同行尔充满敬意。这本《塔利班》透过一个个新闻纪实、深度分析和作者二利班政权、阿富汗问题的长期关注研究,解读了神秘塔利班政权的兴衰、阿富汗政坛的风云变幻、民众疾苦和内忧外患的根源。1979年的苏联入侵、军阀混战和9&11事件后的阿富汗战争把阿富汗拖进深渊。如今,一直被阿富汗政府军、国际安全部队和驻阿美军清剿的塔利班又卷土重来,国家重建恢复步履艰难。受本书译者钟鹰翔先生之托,作为一个曾经从阿富汗匆匆走过的目击者,为《塔利班》中文版作序。在此,借此书一角为阿富汗人祈祷,但求他们衣食无忧、远离战火、平安度日!不与快乐的人同快乐,但与哀伤的人共哀伤。赵鹏2012年3月于郑州序者简介:赵鹏,新华社河南分社摄影部主任。月被派往喀布尔参加阿富汗战争采访;年常驻美国纽约新华社联合国分社。曾参加过美国总统大选、航天飞机发射、新奥尔良飓风、世界首脑大会、北京奥会、国庆60周年大阅兵等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报道,拍摄过两任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多国政要。其著有图文纪实类作品《驴击阿富汗》,于2003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新版前言自2000年首次出版以来,这本关于塔利班的作品再次印刷。在一个消费主义横行、记忆趋于短浅的年代,简直是出版界的稀罕事,笔者对此受宠若惊。据笔者了解,拙作已经被译为26种语言,同时,未经授权的盗版译本层出不穷。最近,又发现了叙利亚出版的阿拉伯文译本。而且,本书还至少拥有3个波斯语译本。拙作被译为英文后,量达到150余万册。至于其他语言译本的情况,笔者并不清楚。不过,这本书在巴西、波兰、日本等国都登上了畅书榜,虽然这些地区跟伊斯兰极端主义无甚渊源可言。有一次,笔者甚至在一本皱得不像样的《塔利班》上签了名,那显然是多位读者传看后造成的效果。随着塔利班在阿富和巴基斯坦的叛乱行为再次引发世界的兴趣和关注,笔者希望,再版后的《塔利班》能成为这一地区从事新闻工作的新一代记者的首要读物。而那些&911事件&中还在大学读书的新一代外交官也肯定会加入品读的行列。同时,笔者还期望新一代公众都能读一读这本书,从学生到军人,从研究人员到政府官员,乃至街头的普通男女。广大读者,不分年龄,无论阶层都赞扬此书,因此,出版商方面特此再次出版《塔利班》一书,以飨各位。对于即将出征阿富汗的美英等北约各国军人,本书会是他们放进行囊的最后一件物品。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是对军官,对于普通士兵也是大有益处的。美国北部所有顶尖大学的新生也应该人手一册,在开始正式课程之前,他们最好先完成一篇有关本书的专题论文。实际上,《塔利班》已经是全世界数千所大学的教学参考书,很多大学生宣称本书是他们认真读过的第一本严肃题材书籍。因为《塔利班》的缘故,我在全世界范围内做了多次讲演。由于塔利班势力在巴基斯坦的活动升温,年轻一代的巴基斯坦学生不顾校方的反对态度,纷纷要求我去他们的学校讲学。又因为盗版的缘故,本书已经被翻译成阿富汗国内通行的各种语言,似乎每个识字的阿富汗人都已经读过了一遍。女性穆斯林对《塔利班》尤其热情,可能因为这本书对于极端主义盛行的社会加诸女性的迫害作了详尽的叙述。本书在中亚多处都被列为禁书,因为笔者在书中多次批评这一地区的多国当局,而所涉人物大多还在其位,即便如此俄文版《塔利班》仍然在当地秘密流传。同样,因为政治和宗教原因,沙特阿拉伯也成为本书的禁区。但《塔利班》在黎巴嫩付印的盗版阿拉伯语版本仍然大有市场,这个版本如此隐秘,以至于我本人都未曾见过。上世纪90年代末,《塔利班》的出版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如今看来都成就了本书的传奇性。笔者仍然记得,当时英美两国的书商和出版经纪人都大惑不解地追问:&塔利班?那是什么东西?&乔治&沃克&布什(GeorgeW.Bush)也有一则关于塔利班的故事。就任总统之前,布什先生一度认为塔利班是个流行乐女子组合。9&11事件发生后,一切都发生了转变。塔利班成为无数笑话、打油诗、卡通的素材,无数的书籍和论文也因此找到了主题,更别提那些一夜之间变成的塔利班事务专家了。9&11事件一直阴魂不散,它时刻地在我们的梦魇中重演。那可怕的一天所带来的梦魇,在当今的阿富汗还真实地存在着。虽然付出了数以亿计的金钱和成千上万的生命,浪费了大量的时机,但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仍然猖獗,对地区的稳定形成巨大威胁。塔利班的活动已经不仅限于阿富汗,他们的势力延伸到了巴基斯掏中亚地区。在某种程度上,塔利班已经超越了基地组织,成为南亚和中亚地区极端主义分子的目标和榜样。9&11事件已经过去8年,西方国家和伊斯兰世界仍然二利班无可奈何,而愤怒的伊斯兰狂热分子依旧视塔利班为行为楷模。塔利班的思想方式继续蛊惑着这一地区的年轻人,让他们成为未来的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在决心再版《塔利班》一书的时候,笔者曾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另起炉灶,根据最新时事进展,逐节进行添补;要么开辟新篇,在原书基础上另增一章,专述2000年到2009年间塔利班活动的内容。为使旧版的结构不致变动,最终选择了后一种方案。笔者创作旧版《塔利班》的时候正值上世纪90年代末,身处塔利班的控制范围之下,一字一句都是历史瞬间的忠实笔录。笔者报道阿富汗战争逾10余年,期间遭遇的人、事、物,获得的种种知识和见闻,悉数浓缩在旧版中。此外,针对阿富汗这个失败国家,旧版《塔利班》就该国各部族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演进史方面提供了一些资料,可用于相关领域的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本书还揭示了上世纪90年代阿富汗临近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书中指出,由于美国和西欧的漠视,阿富汗的邻国参与并制造了阿富汗的分裂局面。可想而知,如果西方世界置阿富汗于不顾,相关敌对势力会立即卷土重来,地区更无宁日。最重要的是,旧版《塔利班》是第一本详尽记录奥萨马&本&拉登在阿富汗所作所为的著作,它的内容还涉及了本&拉登和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共同统治阿富汗的种种事实。当然,现在对本&拉登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种专门产业。综上所述,我保留了旧版的大部分内容和结构。读者可能觉得本书的某些资料有一点过时,而且对事实阐释不够详尽,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们对当下时事的熟悉程度,远胜于对9&11之前诸多往事的了解。本书的新增章节将继续讲述塔利班在阿富汗的故事,并为读者揭示塔利班巴基斯坦分支的发展,以及两地塔利班组织对于中亚形势的影响。塔利班能从2001年的惨败中脱身逃往巴基斯坦,和美军来袭前他们在阿富汗的经营大有关系。时至今日,所有的极端主义领袖,包括奥萨马&本&拉登、毛拉奥马尔、亚拉鲁丁&哈扎尼、古尔布丁&希克梅贾尔等,以及塔利班巴基斯坦分支的一众小头目,无不在巴基斯坦的边境地区藏身。塔利班逃出重围的历程,新增章节中会加以重点着墨。部分段落直接引自笔者的最新著作《堕入乱局:美国和巴基斯坦、阿富汗及中亚地区民族建设的失败》。该书涵盖了2001年以来发生在这一地区的种种事件,对于美国和北约在阿富汗的惨败也作出了分析。拙作能够长期出版,并不断推出最新版本,有赖于出版社各位菁英,以及I.B.塔乌里斯(I.B.Tauris)和耶鲁大学出版社的工作。笔者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感谢我在纽约的经纪人弗利普&布罗菲(FlipBrophy),没有他的努力,我的写作难以为继。感谢苏珊&拉伊提(SusanLaity)女士对新增章节的编辑指正。此外,我对家人十分愧疚,尤其是我的太太安赫莉斯(Angeles)。笔者长期出门在外,在家也忙于伏案工作,而她都给予了宽容。艾哈迈德&拉希德于马德里前言写在2001年9月的恐怖袭击之后1989年之后,美国和西方阵营对于内战不止的阿富汗一直不闻不问。日,阿富汗血腥而又悲剧性地重获世界关注,而国际局势也因此彻底改变。这一天,19名自杀袭击者劫持了4架航空班机,其中的3架分别撞击了纽约的世贸双子塔和华盛顿的五角大楼。袭击者都来自奥萨马&本&拉登(OsamaBinLaden)领导的基地组织(AlQaeda),而该组织的大本营位于塔利班(Taliban)统治下的阿富汗。他们的行动不但直指冷战后的世界中心,而且瞄准了全球化动的心脏所在,意在恐吓一切致力于和平与繁荣的国际力量。恐怖硝烟尚未散尽的几小时内,乔治&沃克&布什总统一声令下,吹响了向国际恐怖主义宣战的号角。9月15日,布什总统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同时他还表态:&任何将战争加诸于美国的人,都等于自取灭亡。&布什警告,美国面临着一场&没有阵地、没有滩头&的战斗,而且这场战事&不会很快结束&。为了惩罚基地组织、打击塔利班,布什承诺美国将联合北约和其他盟友,组成国际阵线。布什的诺言很快兑现。9月还未过去,美国的战斗机就踏上了轰炸阿富汗的征途。少数几个北约成员(以英国最为积极)为美军提供后勤,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和哈扎拉人组成的北方联盟(NorthernAlliance)一路南下,先后攻占马扎里-沙里夫和赫拉特(Herat),最终夺取阿富汗首都喀布尔(Kabul)。面对美军的空中优势,以及在美国直接支持下北方联盟的咄咄攻势,塔利班的抵抗迅速瓦解殆尽。那些依附塔利班的普什图军阀也显现了墙头草的本性,纷纷倒向美军。虽然身为塔利班重镇,喀布尔的陷落却并无任何传奇色彩。塔利班首领奥马尔(Omar)戏剧性地逃出重围,这位毛拉乘坐摩托车消失得无影无踪。再说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美军对阿富汗东部进行了大轰炸,最终也没能找出本&拉登的任何踪迹。坊间流传他已经身亡,也有人认为,基地组织的首领身在国外,藏匿在巴基斯坦或者克什米尔,甚至逃到了伊拉克。大部分基地组织战俘被集中羁押。经过在马扎里沙里夫看守营里的一番困兽之斗,其中的数十名基地组织成员和塔利班分子被转送到位于古巴的美军关塔那摩基地服刑,而他们那些留守阿富汗的同伴也承受着同样的命。同年11月27日,阿富汗各大政治派别在德国波恩(Bonn)进行紧急磋商,哈米德&卡尔扎伊(HamidKarzai)在这次会议上当选阿富汗临时政府首脑,任期直到支尔格大会&&査希尔&沙阿当政时代的部落长老会议&&召开为止。卡尔扎伊于2002年1月来到美国并会晤了布什总统。这次来访象征着塔利班统治的覆灭。行程所到之处,阿富汗的临时首时时刻刻都沐浴在西方政治家们的赞誉之中。不过,卡尔扎伊的各项政令在阿富汗国内施展得并不顺畅,军阀间的对立、部族间的冲突,都对脆弱的和平环境形成了巨大威胁。2002年3月,塔利班和基地组织顽固分子被发现在加德兹(Gardez)一带蠢蠢欲动,阿富汗的战争风险随之升级。为此,美军不得不再次对这一地区实施大规模轰炸。这次空袭的目的是摧毁各种山洞,窒息委身其中的顽固分子,扑灭他们反抗的火焰。无论未来阿富汗的前途如何,都不能否认9&11事件的残忍行径。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塔利班政权的灭亡。值得一提的是,参与9&11事件的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在美国和德国接受过飞行员训练,他们都是新一代的伊斯兰激进武装分子。这些人受过高等教育,位属中产阶级,有工作也有家庭和女朋友。但是,他们的头脑中充斥着不可抑制的愤怒。数年来,他们持续不断地被这种愤怒激化,不惜以4000多人的生命作为发泄的工具。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过是普通而虔诚的美国籍穆斯林而已。他们的思想动态以及基地组织尔们的训练和引导,部分相关内容都将在本书中得到披露。不过,如果没有安全的庇护所、训练、资金、通讯等有利条件,基地组织的一切谋划都不能成真。正是由于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漠视,使得塔利班统治的阿富汗成为基地组织极端分子的训练场。在阿富汗受训的极端分子来自全球各地的多个国家。成员3000余人,来源分布于至少13个阿拉伯国家,在34个国家拥有分支的基地组织只不过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伊斯兰极端分子甚至从俄罗斯、巴基斯坦、缅甸、伊朗、中亚地区及一些远东国家远道前来,他们都为塔利班而战,并承担着在自己的故乡展开秘密行动的使命。阿富汗成为全球恐怖主义网络的中心,但不能因此怪罪苦难深重的阿富汗人民。多年以来,他们深陷塔利班和反塔利班势力&联合阵线&(UF)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之中,饱受干旱、饥荒、内战等恶果的折磨。9&11事件实际上早有先兆&&联合阵线领导人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AhmadShahMasud)的遇刺,而此人正是塔利班最想除掉的反对派领袖。马苏德死前两天,两名持比利时护照的摩洛哥年轻人伪装成记者,他们把炸弹藏在摄像机中,自布鲁塞尔、伦敦、伊斯兰堡一路来到喀布尔。当马苏德在阿富汗北部接受两位&记者&的&采访&时,炸弹发生爆炸。重伤的马苏德只坚持了几个小时便一命呜呼。毋庸置疑,事件由基地组织一手策划,既除掉反对派最为精明强干的领袖,又拉近了和塔利班政权的关系。本&拉登和塔利班领导人穆罕穆德&奥马尔十分清楚,他们的行径必然招来美国的报复。不过两位极端主义领袖都有十足的信心,既然阿富汗圣战组织能通过10年战争摧毁强大的苏军,他们也能让入侵的美军陷入绝境。进入2001年,塔利班对西方世界的仇视与日俱增。1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UNSC)通过1333号决议,二利班进行制裁。制裁内容包括武器禁、二利班海外资产的查封、禁止塔利班当局利用阿里亚娜航空公司(Ariana)进行旅行和国际输。联合国安理会认为,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是全世界恐怖主义的中心,且有包庇本&拉登之嫌。对此,塔利班反应激烈,宣称要与本&拉登共存亡。最让塔利班不能接受的是,武器禁对联合阵线毫无约束力。塔利班的敌人仍然源源不断地从俄罗斯、伊朗、印度、中亚诸国获得军火。面对禁令,塔利班的最大武器来源地&&巴基斯坦处境尴尬。巴方承诺会遵守联合国的要求。不过,在当年4月30日发布的关于全球恐怖主义的年度报告中,美国外交部指出,巴基斯坦仍在&燃料、资金、技术支持和军事顾问&等方面给塔利班予以支持。与此同时,总部位于纽约的&人权观察&(HumanRightsWatch)组织的相关调查显示,巴基斯坦已然违背联合国的禁令,向塔利班提供军需和人力支持。由于国际社会对巴基斯坦的怀疑,联合国安理会于7月31日通过第1363号决议,派专员前往巴阿边境,以确保联合国禁措施的有效实行。而塔利班和支持他们的巴基斯坦伊斯兰教党派,则威吓联合国专员敢来一个,他们就杀一个。更有甚者,2001年的前9个月之中,不断有警告爆出,显示恐怖袭击将临近。2月5日,纽约地方法庭开庭审判4名本&拉登的阿拉伯裔追随者,他们被控于1998年用炸弹袭击两处位于非洲的美国大使馆。5月29日,4人被裁定犯有302项恐怖主义罪名,他们将度过长时间的牢狱生涯。3月,阿尔及利亚人艾哈迈德&雷萨姆(AhmadRessam)被指控从加拿大携带爆炸物入境美国,他原计划于2000年炸毁洛杉矶机场。1月到8月之间,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和英国等地先后拘捕20名阿尔及利亚人,他们都和本&拉登关系密切,同在阿富汗受训,并涉嫌恐怖袭击欧洲的图谋。6月23日,阿拉伯海上的美国舰队接到恐怖袭击警告,随后宣布进入最高警戒状态,驻非洲和海湾地区多国的美国大使馆也纷纷关门了事。华盛顿方面同时警告塔利班,若本&拉登发动袭击,美国将二利班进行报复。联合国的禁令虽然在国际上孤立了塔利班政权,却也鼠者走上了同西方全面对抗的道路。此时,阿富汗正经受着农业减产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洪灾导致100万人流离失所,甚至逃离阿富汗。1月间,塔利班和联合阵线为争夺阿富汗中部的哈扎腊贾特(Hazarajat)展开激战。该地区为哈扎腊人聚居地,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与属于逊尼派的塔利班水火不容。塔利班于1月8日重新夺回亚克朗(Yakowlang),据有关人权组织的文件透露,在此期间塔利班杀害了210名平民。2月13日,联合阵线一度夺回巴米扬(Bamiyang),但塔利班很快反击成功。作为惩罚,也为了挫伤哈扎腊人的反抗意志,塔利班领袖穆罕穆德&奥马尔命令部下摧毁巴米扬山谷里的两座巨型佛像。这两尊大佛都建于1800余年前,如今,蜂拥而来的塔利班用炸要和坦克炮威胁着它们的安危。谴责声从日本、斯里兰卡和埃及等全球各地飞来。世界各大城市都爆发了抗议浪潮,佛教信众、阿富汗侨民和艺术爱好者纷纷加入指责的行列。不过,塔利班方面并无退缩之意。3月10日,佛像在爆破声和炮击声中化为灰烬,同时,塔利班当局还将喀布尔博物馆中的40多尊佛像一并毁灭,格哈兹尼(Ghazhni)的一尊卧佛像也遭劫难。不过,塔利班也借机指责外界对自己的孤立。他们认为,全世界的目光宁肯集中在一堆佛像上,也不愿意关心一下饥荒中的阿富汗人民。尽管塔利班对于阿富汗人民的苦楚最是置若罔闻。佛像事件让许多国家看清了塔利班的面目,以及这个政权所带来的安全威胁。当年4月,联合阵线领导人艾哈迈德&沙&马苏德首次出访欧洲。他在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发表了演说。访欧期间,马苏德还访问了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并在巴黎会见了法国外长。联合阵线还有一个好消息&&拉希德&杜斯图姆(RashidDostum)将军回国了。凭借土耳其方面的援助,杜斯图姆在阿富汗北部建立了基地,借助乌兹别克武装拓展势力。杜斯图姆和伊斯梅尔&汗(IsmaelKhan)的军队遥相呼应,形成对抗塔利班的一对犄角。伊斯梅尔&汗是阿富汗西部的前任行政长官,其势力范围以古尔(Ghor)省为中心,得到伊朗的支持。如此一来,塔利班在夏季战场上必须同时面对两支联合阵线部队的挑战。4月16日,毛拉穆罕默德&拉巴尼(MohammedRabbani)因癌症在卡拉奇一所医院内去世。拉巴尼是塔利班舒拉(内阁)的首脑,被认为是位温和派人物,塔利班与马苏德方面的对话由他一手负责。拉巴尼的去世,代表着温和派势力在塔利班政权内的全线溃退。强硬派从此再无桎梏,他们可以放手贯彻全力对抗西方的政策,并按照自己的目标去经营这个所谓最纯粹的伊斯兰国家。此后,塔利班新出台的一系列规定无不是严重侵犯人权、残害阿富汗人民的恶法。其强硬态度波及到了阿富汗境内的联合国机雇各大人道主义救援组织,5月19日,塔利班强行关闭了喀布尔一间意大利医院,医生们被控与阿富汗妇女往来过密,随即被驱逐出境。两天之后,一项旨在防治脊髓灰质炎的联合国计划因为塔利班的不合作态度而被迫中止。5月22日,塔利班规定,阿富汗境内所有印度教信徒须在衣服上佩带黄色标记,以示区别。这一措施引发了国际社会的谴责声浪。数周之后,塔利班不得不放弃原计划,但印度教信徒仍需随身携带黄色身份证明。当时,阿富汗境内约有1700余名印度教和锡克教信徒。5月31日,塔利班当局又规定,参与人道主义救援的外国女性不得驾驶车辆。塔利班和国际救援组织的最大龌龉还不止于此。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承担着300多万阿富汗人的救援任务,该组织原计划通过设在喀布尔的烤馕房向当地人提供主食津贴。这一计划遭到塔利班的回绝。历经数月,谈判最终破裂。联合国方面威胁将于6月15日前关闭设在喀布尔的157家烤馕房。塔利班并不示弱,转而求助于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救援组织,但并无多少效果。联合国方面按计划关停了所有烤馕房,而塔利班被迫在两天后提出妥协协议。7月13日起,塔利班颁布禁令,禁止互联网在阿富汗的使用。一周以后,另一项禁令断绝了30多种商品的入境,游戏机、音乐磁带和唇膏等都在禁令之列。8月5日,塔利班和救援组织再次发生冲突。&保护现在国际委员会&(ShelterNowInternational)属下的16位阿富汗雇员和8名外籍人士遭到逮捕,罪名是企图传播基督教。根据塔利班法律,这一指控足以导致死刑判决。受审的8名外国人中,有4位来自德国。这一案件将于9月4日在喀布尔开审,并根据伊斯兰教法(沙里亚法)作出判决。6月1日,塔利班开始了每年度的夏季攻势。2.5万名塔利班士兵向喀布尔郊外的联合阵线武装发起攻击,塔利班阵营中约有1万余人属于非阿富汗籍(分别来自巴基斯坦、阿拉伯国家和中亚诸国)。战事在阿富汗东北部的塔哈尔省(Takhar)和哈扎腊贾特展开。联合阵线方面虽无夺取塔利班势力范围的能力,但尚能坚守原有的分界线,而且,他们在阿富汗北部和西部新开辟的战场分散了塔利班的兵力。8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KofiAnnan)在一份安理会报告中呼吁,阿富汗要实现和平亟需&多方努力&,而以往的促和努力&未收到成效&。安南认为,刺激政策和重建计划同样重要。他还指出,越来越多的非阿富汗籍伊斯兰极端分子拥入阿富汗为塔利班而战。政治危机加剧了阿富汗人民的苦难。2001年,该国被评为世界上人道主义灾难最为深重的地区。约有360万阿富汗难民流亡国外,居世界之冠。其中220万人滞留巴基斯坦,120万人逃往伊朗。当年9月之前,更多的阿富汗人民加入难民潮,80万难民在阿富汗国内流离失所,20万人逃到巴基斯坦,10万人拥入伊朗。长时间的干旱使得农村地区的阿富汗人抛弃土地,涌入城市。但是,城市中的救援组织严重缺乏物资,而且行动处处受到塔利班阻挠,他们对难民的困境爱莫能助。2001年1月的赫拉特地区,聚集了8万余人的6处难民营里,有100位难民死于严寒,其中大部分为儿童。在阿富汗北部,20余万人失去家园。他们只能用草料、动物饲料和老鼠充饥,为了换取食物,许多人不得不廉出卖儿女。联合国无力解决阿富汗的农业问题。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报告,因干旱和种子短缺,2001年阿富汗的耕地减少了一半,70%的牲畜因饮水和饲料短缺而死亡。6月,联合国再次就粮食短缺提出警告,若国际社会不加大救援力度,大规模的人员死亡将不可避免。不过,塔利班对救援组织的钳制,让许多西方国家在救援问题上犹豫不定。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统计,2001年到2002年之交的冬天,约有550万难民亟需粮食救助,而2000年同期,该项数字约为380万人。8月底,阿富汗的人道危机演变为国际问题,澳大利亚拒绝接收以阿富汗人为主的438名难民。这些难民本想搭乘印度尼西亚船只前往澳大利亚,不料中途遭遇沉船事故,因得到一艘挪威油轮救助而幸免于难。而在前往欧洲的非法移民中,阿富汗人也成为了主力。塔利班对罂粟出口的打击加剧了阿富汗的经济危机。要知道,塔利班在多种问题上无视国际社会呼吁,唯在打击罂粟种植方面较为配合。罂粟花是鸦片和海洛因的原料,也是多个阿富汗武装派别的财源。2000年7月,奥马尔明令禁止罂粟种植,随着时间推进,禁令愈加严厉。2001年3月,联合国和美国方面承认塔利班在禁绝罂粟方面的成效,至于因禁令带来的农民生活困难问题,不少国家主动请缨为困难农户提供替代作物和肥料。实际上,许多农户因无法种植罂粟而沦为难民。但是,源源不断的鸦片仍然通过秘密渠道流入塔吉克斯掏伊朗等邻国,继而往俄罗送欧洲。2000年到2001年间,鸦片格增长了10倍。&9&11&事件之前的一系列事件已经表明,阿富汗是影响国际和地区稳定的火要桶。干旱、内战、难民潮、毒品交易、塔利班领导人的强硬态度以及恐怖分子的不断流出,种种迹象已经为西方势力敲响警钟,危机迫在眉睫。但是,直到飞机撞入世界贸易中心,引发纽约一片慌张的那个明媚清晨,全世界方才意识到阿富汗问题的严重性。现在,随着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挥兵阿富汗打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新的问题已经出现。如果不能在阿富汗建立稳定的新政权,这个国家的危机和混乱只会使得恐怖主义和极端行为愈演愈烈。前言和致谢《塔利班》的写作前后历经21年,几乎和我的记者生涯相等。21年来,我的祖国巴基斯坦一直新闻事件不断,其后又有中亚局势和苏联解体引人注目。不过,此间我的大部分人生,还是都耗在了阿富汗的战事当中。为什么是阿富汗?对于这个国家及其人民的独特之处,我已经多次提及。那些造访过阿富汗或者曾和阿富汗人接触过的有缘人肯定会有相同的感受。另外,阿富汗内战持续不断,时间之长创造了世纪纪录。人民深陷其中,默默地承受煎熬。阿富汗人的个性,阿富汗人的故事,充斥着各种矛盾的对立。他们勇敢顽强、慷慨大方、热情好客,富有魅力。但是,有的时候,一些男男女女也会现出狡黠、卑鄙乃至嗜血的一面。几个世纪以来,了解阿富汗人和他们的国家已经成了一门艺术和一种权利的角逐。波斯人、蒙古人、英国人、苏联人以及最近的巴基斯坦人都是游戏的参与者。不过,外来客无一例外地败走阿富汗,他们既不能征服这个国家,也无法洞悉当地人民的灵魂。阿富汗人先后让英国和前苏联两大帝国陷入困境。在这一点上,20世纪之中,还没有其他民族能与他们比肩。但是,最近21年,阿富汗人付出的代是沉重的&&150多万人死于战事,整个国家变成一片瓦砾。在我的阿富汗故事中,幸常常前来关照。许多次,我只是碰巧撞对了时间和地点。我曾经看到军队坦克开进喀布尔总统宫。那是1978年,总统还是达乌德(Daud)。政变开启了阿富汗四分五裂的历史。一年后,在坎大哈巴扎(KadaharBazaar)饮茶的我又目睹了前苏联坦克的入侵。此后,我全程见证了前苏联军队和圣战组织(Mujaheddin)的鏖战。正因为如此,家人们催促我写一本关于阿富汗的书,就像当时其他记者所作的那样。不过我拒绝了他们的建议,因为虽然我有很多故事可讲,却不知道从哪里讲起。1988年,我一度有了写书的决心。当时,我正在日内瓦采访联合国组织的多方谈判。会议耗时数月,气氛让人痛苦,最终以《日内瓦协定》的签署和苏军撤离阿富汗拉下帷幕。作为参与采访的200位记者之一,我有幸多次参与了外交官之间的私下聚会,了解来自联合国、美国、前苏联、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的多方消息。不过,那本书并没有付诸笔下。因为日内瓦会议并未给我亲爱的阿富汗人民送去和平。相反,血腥而让人绝望的战争困扰他们至今。后来,我去了中亚,那里曾经留下阿富汗人民先祖的足迹。同时,我看到了苏联的解体。此后,一本由我执笔,从前苏联中亚地区加盟共和国视角出发的作品诞生了。不过,阿富汗发生的一切常常让我揪心。1992年,圣战组织攻入喀布尔市区,纳吉布拉(Najibullah)政权砰然崩溃。当时,我正在喀布尔的枪林弹雨中穿梭,这也许本应该是另一本书的由头。这年之前,阿富汗的题材已经引领我走遍了莫斯科、华盛顿、罗马、吉达、巴黎、伦敦、阿什哈巴德、塔什干和杜尚别。最终,塔利班的独特,以及相关文献的缺失,使我下定决心要讲一讲关于他们的故事。同时,这也是对阿富汗21年来发生的种种故事的延续,我个人的历史也会穿插其中。长期以来,作为严肃的阿富汗关注者,我在巴基斯坦记者中形单影只。虽然战火就燃烧在邻国,而且时时影响着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乃至奠定了齐亚&哈克(Zia-ulHaq)军政府的统治基础。此外,早在1982年,我已经察觉到伊斯兰堡当局对阿富汗政策的重要性,它不但会在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和内政中扮演关键角色,还将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引回国内。如今的巴基斯坦处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崩溃的边缘,毒品肆虐、枪支泛滥、腐败横行、暴力不断正腐蚀着这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阿富汗的局势对于巴基斯坦更为重要。对于我的作品和观点,巴基斯坦的当局者常常有不同意见。和齐亚意见不一是有代的。1985年,因为一些批评意见,我被总统先生手下的情报人员聆讯长达6小时,然后又遭遇强制封笔6个月。当时的我只好以假名发表文章。我的电话常常被监听,而一切行动也时不时遭到监控。阿富汗这个国家就像它的子民一样,充斥着矛盾,让记者们精疲力竭、无所适从。比如,圣战组织军阀古尔布尔丁&希克马蒂亚尔(GulbuldinHikmetyar)曾经缺席判处我死刑,罪名是同情共产主义。我还有一位同罪相怜的难友&&英国广播公司的乔治&阿尔内(GeorgeArney)。有一年,我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希克马蒂亚尔的党报上,成为了悬赏通缉告示的一部分。还有一次,我刚刚抵达喀布尔,就遭到一群武装分子的追杀。在那之前,希克马蒂亚尔武装的火箭弹命中了麦克罗延(Microyan)住宅区,两名男孩因此身亡。街坊们把我当成了前来检查损失的希克马蒂亚尔武装人员,自然要索我性命。1981年,我还曾经被傀儡政权手下的秘密情报组织(KHAD)逮捕过,这个特务机关完全以前苏联克格勃为榜样。事由是在喀布尔邮局阅读《时代》周刊,而该杂志属于被禁之列。当时,纳吉布拉亲自审讯了我。纳吉布拉当上总统后,我也多次回访过他。纳吉布拉一直认为,我可以代他给贝&布托(BenazirBhutto)总理捎个口信。我向他表示,总理女士没有兴致关注我,事实上她确实没有那份心思。此外,我不止一次地被困在战场上。其中有圣战组织和傀儡政府的较量,也有圣战组织之间的火并,以及塔利班和马苏德(AhmadMasud)部队的交火。我不是个打仗的料,遇到这些情况只能选择抱头逃窜。没有大众的帮助,我的阿富汗之旅寸步难行。在这里,我要谢谢许多人。首先是众多的阿富汗人,包括塔利班的各位毛拉,反塔联盟的各位指挥官,还有在他们之前出现的众多军阀,以及那些战场上的普通士兵。此外,还有出租司机、知识分子、志愿者和农夫。人员太多,不胜枚举,而且逐个的感谢,恐怕会带来麻烦。谨向他们献上我的感谢。此外,我的巴基斯坦同胞也给了我巨大的帮助。这些部长、外交官、将军、公务员和情报人员不仅对我推心置腹,还对我的观点深感认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了我的挚友。许多年来,联合国机雇非政治援助组织在阿富汗境内为我提供了庇护,他们的观点、信息和支持也让我受益匪浅。对于联合国阿富汗人道援助协助办公室的各位负责人&&马丁&巴伯(MartinBarber)、阿尔弗雷多&塞斯塔里(AlfredoCestari)、埃里克&德&穆尔(EricdeMul)和布里奇特&诺伊巴赫(BrigitteNeubach),我要献上万分的致谢。他们在阿富汗的工作年限几乎和我呆在那儿的时间一样长。我还要感谢联合国难民署的各位专员,包括罗伯特&范&鲁文(RobertvanLeeuwan)、沙姆苏尔&巴里(ShamsulBari)、斯里&维贾拉南(SriWijiaratne)、雅克&穆谢(JacqueMuchet)、鲁珀特&科尔维尔(RupertColville)和莫妮克&马尼亚(MoniqueMalha)。世界粮食计划署的阿丹&阿达尔(AdanAdar)尤为值得一提,他二利班的洞察远远超过其他联合国官员。我还要向联合国阿富汗特派团的各位&&弗朗西斯&奥凯洛(FrancisOkelo)、詹姆斯&恩戈比(JamesNgobi)、高桥博(TakahashiHiroshi)、阿诺&谢佛德克(ArnoldSchifferdecker)和安德鲁&特索里耶(AndrewTesoriere)致献上谢意。联合国总部的贝农&塞万(BenonSevon)和安德鲁&吉尔摩尔(AndrewGilmour)也在感谢之列。我还要感谢国际红十字会的托马斯&君特纳(ThomasGurtner)和奥利弗&杜尔(OliverDurr),法国援助机构技术合作与发展组织(ACTED)的弗雷德里克&卢梭(FrederiqueRousseau)和玛丽&皮埃尔&卡雷(MariePierreCaley),&救助儿童会&(SavetheChildren)的安德鲁&维尔德(AndrewWilde)和索菲&艾利乌森(SophieElieussen)。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派驻阿富汗特使拉赫达尔&布拉希米(LakhdarBrahimi),他的友谊和热情帮助对于我的工作至关重要。16年来,我一直为《远东经济评论》报道阿富汗事务。因此,我要感谢该杂志的编辑人员,尤其是纳延&昌达(NayanChanda)。他为我的写作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充足的经费,并一直对这场亚洲边缘的隐秘战争怀着浓烈兴趣。作为该杂志社的前任国际版编辑,V&G&库尔卡尔尼(V.G.Kulkarni)为我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他说服了杂志的管理层,把我关于阿富汗油气管线的报道作为封面故事刊载。从而引发了一个字头&&&新的大博弈&的诞生。另两位编辑安德雷&沃勒(AndrewWaller)和安德雷&谢利(AndrewSherry)的帮助也不可磨灭。我还要谢谢《每日电讯报》的历任国际版编辑&&奈吉尔&韦德(NigelWade)、帕特里克&毕肖普(PatrickBishop)和斯蒂芬&罗宾逊(StephenRobinson),他们一直牵挂着阿富汗。此外,要谢谢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服务部(BBCWorldService)、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adioFranceInternational)和澳大利亚广播电台(RadioAustralia)的各位朋友,他们的努力让我的言论找到了空间。我要感谢巴基斯坦舆论界的诸位。比如《国民报》(TheNation)的编辑阿里夫&尼扎米(ArifNizami),这位朋友对我的阿富汗报道一直鼎力支持。他总是为我的故事留出头版,并因此常常要接到来自不同政府部门的各种问罪电话。还要谢谢《先驱》(TheHerald)的谢里&拉赫曼(SherryRehman),她的杂志为我的报道提供了空间。如果没有巴内特&鲁宾(BarnettRubin)提供的支持、帮助和网络空间,我的工作肯定无法完满。在我的交际圈子中,他对阿富汗的了解无与伦比。此外,我要感谢那些关注阿富汗的学者、新闻工作者和人权活动家,他们包括奥利维耶&罗瓦(OlivierRoy)、南希&杜普里(NancyDupree)、阿什拉夫&加尼(AshrafGhani)、威廉&马雷(WilliamGaley)、安德斯&方格(AndersFange)、西塔&马斯(CithaMaass)、阿克巴&艾哈迈德(EqbalAhmad)、帕蒂&戈斯曼(PattyGossman)、阿巴斯&法耶兹(AbbasFaiz)、斯蒂夫&列文(SteveLevine)、托尼&戴维斯(TonyDavis)、爱德华&吉拉戴、堺贞夫(SakaiSadao)、蒂姆&麦克基克(TimeMcGirk)、鲍勃&尼克雷斯伯格(BobNicklesberg)、马里哈&罗蒂(MaleehaLodhi)、拉希姆拉&优素福扎伊(RahimullahYousufzai)、莱斯利&科克伯恩(LeslieCockburn)、弗朗索瓦&西珀(FrancoisChipaux)、詹妮弗&格里芬和格雷琴&皮特斯(GretchenPeters),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我对凯西&卡农(CathyCanon)抱有最诚挚的谢意。作为美联社驻伊斯兰堡和喀布尔的负责人,她应为数年来的杰出工作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此外,她的慷慨和诚恳令人欣赏。对于路透社驻伊斯兰堡的诸位负责人&&简&麦卡特尼(JaneMacCartney)、阿里斯泰尔&里昂(AlistaireLyon)和安迪&希尔(AndyHill),我也要谢谢他们。此外,还要向塔乌里斯(I.B.Tauris)出版社的萨拉&库克(SarahCooke)献上衷心感谢,谢谢她对于我的工作的信心,以及对我发稿日期的耐心。最后,如果没有家人&&我太太安赫莉丝和两位子女,我的工作断无可能完成。他们长期忍受着我的外出不归,同时还分享了我对阿富汗的一片深情。艾哈迈德&拉希德(AhmedRashid)于拉合尔(Lahore)..........
博库图书专营店
蜜蜂鸟图书专营店
拓宇腾飞图书专营店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乐博图书专营店
战旗图书专营店
博库图书专营店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至诚经典图书专营店
中宇通达图书专营店
淘品图书专营店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当当网官方旗舰店
朗腾图书专营店
朗腾图书专营店
朗腾图书专营店
秋彤图书专营店
朗腾图书专营店
五洲恒源图书专营店
怡顺书苑图书专营店
朗腾图书专营店
朗腾图书专营店
朗腾图书专营店
智慧树图书专营店
敏思文博图书专营店
华鑫国盛图书专营店
朗腾图书专营店
毓硕图书专营店
天下好图书专营店
朗腾图书专营店
北京海豚图书专营店
朗腾图书专营店
朗腾图书专营店
朗腾图书专营店
朗腾图书专营店
朗腾图书专营店
朗腾图书专营店
大国 2015新款 品牌正品 美食资讯网 美食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枣银耳莲子羹的做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