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颂 吟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写橘树的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5:46:11]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作文库
网络实名:作文库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橘颂——zzy王牌修改.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评屈原《橘颂》的象征手法_中国作家网
评屈原《橘颂》的象征手法
作者:李锦文
  摘要:文章分析了屈原《橘颂》借写橘树而歌颂人们刚正不阿的美好品质,同时指出这也是诗人自我性格的写照。
  关键词:橘树;象征手法独立不移;刚正不阿;诗人人格的自我写照。
  《橘颂》系屈原《九章》中的一首,借写橘树而歌颂人们刚正不阿的美好品质,也是诗人自我性格的写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蕴宜修,怀筚狻
  以上第一段描写橘树生长在南国独立不移的生活习性:后土皇天培育美好的树种,橘树来到这里适应于这种环境。天赋本性不能移植,只能生长在江南的土地上。根深蒂固,难以迁移,再加上志向专一。绿色的叶,白色的花,枝叶茂盛逗人喜爱。枝条层层相叠,并有尖锐的刺,结着圆圆的果子。青色与黄色相间,花纹色彩辉煌灿烂。橘子的内质精纯洁净,似乎可以担负重任。橘子的香气浓郁,修饰得体,与一般的树不同,它出类拔萃。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其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以上第二段从橘树联想到品格正直的年青人。写年青人像橘树一样至诚可以参天地,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哎呀你这年青人的志向,真是奇异啊!像橘树一样独立而不迁移,难道不是可喜的吗?橘树根深蒂固本来就难于迁徙,你的胸怀宽阔广大,不求利禄,没有世俗的追求。清醒地独立于世,即使把你放在横渡中流,也不随波逐流。坚贞自守而不为外物所动,谨慎行事,始终不犯过错。坚持好的品德而没有私心,可以与天地比并。我愿意和你共同成长,同逝岁月,和你做个长久的朋友永远相处。善良美丽而无邪念,性格耿直而讲情理。你虽然年青,却可以成为我的师长。你的行为可以与伯夷相比,我愿意效法你的榜样。
  这是一篇借物赋志的诗歌,名义上是写橘树,实际上是写人,写有志的年青人,而这种年青人又是虚设的,实际上是诗人的自我写照。陈本礼在《屈辞精义》上说:“天下惟至诚可以参天地,一橘之微,何至颂言若此?此大夫自写照,欲与天地同垂不朽也。”因此可以说本诗借写橘树独立不移、品格正直的年青人至诚可以参天地的品性,发抒自己刚正不阿,不同流合污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
  它的艺术特色是采用象征的手法,用橘树来象征品格高尚的人们;运用联想和想像来谋篇布局。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小草青青——上饶市第三小学梅爱琴工作站
当前位置:&&&&
秉德无私参天地——《橘颂》赏析
上传: 许细荣 &&&&更新时间: 9:41:45
&&&&&&&&& 翻开《楚辞》,在其数十篇深情而又浪漫的作品中,有一篇无论在体式还是内容上都极具特色的作品,这就是屈原的《橘颂》。《橘颂》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物诗,全诗不仅细致而又精确地描写了橘树的美,更进一步地赞颂了它那高洁超然、特立独行的内在品质。诗人以橘树自喻,用明洁丽朗的辞句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意志和追求美好的品质。
首先让我们欣赏《橘颂》的原文: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
关于《橘颂》的创作时间,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屈原早年所作,另一说是屈原于楚怀王朝初任三闾大夫之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屈原晚年流放江南时所作。从作品的内容考察,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宜。《橘颂》作为《楚辞》中独具风格的作品,可以从其情感意蕴、艺术技巧等方面加以赏析。
一、情感意蕴
&&&&& 《橘颂》感情基调是蓬勃向上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橘树秉受天地之气,志向专一,品质优良。他生来就扎根于南方,深深地挚爱着这一方热土,不可迁徙。它&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不仅外表色彩艳丽,果实饱满,而且内心纯洁,绝无杂质。尽管它枝叶繁茂,但层次分明,形象美好,气质超群,简直是一位气宇轩昂、堪当重任的人才。
&&&&&&& 如果说作者在诗的第一节对橘树的赞美还是以外形为主,那么在诗的第二节则是着重歌颂橘树的内在精神。&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橘树自幼就抱定&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长大后更有&横而不流&的高风亮节;他不媚凡俗,无所希求,头脑清醒,特立独行,令人倾慕。&&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他闭门修身,慎独慎微,因而很少出现过失;他坚守高尚的德操,无私心无杂念,因而可与天地争辉。至此,作者已无法再停留于对橘树品格的歌颂,情不自禁将自己纳入其中,&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作者愿与橘树长相为友,同生共死无所遗憾;内善外美不偏不邪,特立独行坚贞挺拔;&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橘树你年岁不大,但品格高尚,可作为我的师长,可作为我的榜样。倾慕之情可谓溢于言表。
&&&&&&&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志士,生活在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自幼勤奋,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也有自己的治国方略。他主张任贤授能,联齐抗秦,竭力谋求楚国的强大。他鄙视那些朝秦暮楚、人格尽失,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以谋取荣华富贵的纵横游说之士,更痛恨那些惑君乱政、贪生怕死,甚至不惜出卖国家利益的朝中权臣无耻奸佞。屈原赞美橘树的形象,歌颂橘的品格,寄托的正是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情怀。屈原在自己的从政道路上坚守正义,不惧迫害,不畏权奸,与大夫上官和令尹子兰之流作坚决斗争,为了祖国九死不悔,赢得了人们的深深敬重。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深挚地爱着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人,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
&&二、艺术技巧
&&&&& 《诗经》中的作品,特别是其中的民歌,善于用简朴的语言生动地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形象地反映现实。屈原的诗歌创作,在学习《诗经》的基础上,从民间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大胆借鉴楚国民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全新的诗歌体裁。《橘颂》基本采用四言句式,二句一节,全诗三十六句,第一节十六句,第二节二十句(含结尾四句),这种结构既保持了整首诗的完整性,又不同于《诗经》中一般作品的结构,似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 《橘颂》通篇运用比兴和拟人手法。作者以橘树比人,且将橘树人格化,细致地描绘了橘树的形象,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赞美。通篇托物言志又以物写人,物我沟通,不即不离,堪称咏物作品的典范,也成为咏物之作的不二范式。正因如此,《橘颂》被后人称之为咏物之祖,从中也体现了屈原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
&&&&&&& 独特的语言风格,全诗基本以四字句式成篇,又以&兮&字为叹。这种句式简朴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说,《橘颂》不仅句式美,内容美,而且韵律美、节奏美,文质彬彬。借助于优美的表现形式,使诗歌不仅完成了对橘树品貌形态的赞美,更完成了对高尚灵魂的歌颂。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中国诗歌发展历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北京四中网校-〉名师答疑-〉高三-〉语文) 
  欢迎您!
                        
               
 中国诗歌发展历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诗歌发展历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哪些?
  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像《左传》所记的宋国筑城民夫们讽刺华元的诗,就是口头创作,那些民夫都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当然,这还不是最早的诗歌,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西汉时代的典籍《淮南子·道应训》里有这样的记载: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许多人一起抬大木头,用喊号子协调大家的步伐,鼓励大家出力,号子很有节奏。如果在号子中加进一些有内容和有趣的话,那就是原始诗歌了。鲁迅曾把这种喊着“杭育杭育”声音的劳动号子称作最早的诗歌,并风趣地说这就是“杭育杭育”派。此外,诗歌的起源还同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编成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成书的时间约在春秋中叶,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这些诗主要产生于黄河、长江和汉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湖北北部地区。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国僻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到春秋时代,楚国强大起来,成为“五霸”之一;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楚辞便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诗歌体裁,其创始者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1屈原
&&&&&&&&屈原留在世上的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招魂》也可能是他的作品。此外,又有托名屈原的《远游》、《卜居》、《渔父》、《大招》等篇,学者多认为是后人所作。
&&&&2《离骚》
&&&&这是一篇带有自述性质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就是“离忧”,抒发因离开国君和政治中心而不得实现强国救民抱负的幽愤之情。也有人把“离骚”解释作“牢骚”,也讲得通。
&&&&《离骚》全诗长达370多句,2400多字。下面分三大段概要地介绍一下它的内容。第
&&&&《离骚》是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伟大抒情诗。诗人叙述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见弃的遭遇,抨击了楚国统治集团的无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幽愤,表现了坚贞不屈、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在这篇境界宏阔、气势奔放的诗篇中,诗人运用浪漫的手法,驰骋其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上天入地,把现实世界、神话世界和理想世界融合起来,描绘出一个色彩斑斓、迷离惝恍〔tǎnghuǎng倘谎〕的诗的世界;塑造出一个志行高洁、顽强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两千多年来教育、感奋了无数读者,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屈原也成为爱国者的榜样。
&&&&《离骚》之外,屈原的重要作品是《九章》和《九歌》。《九章》是九首各自独立的诗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其中《橘颂》是他早年的作品,通过歌颂橘树风格,赞美人的高贵品格,可视为诗人勉励自己的作品;其余都作于诗人流放期间,内容全为忧国伤时的抒情,比《离骚》更为凄苦和沉痛。《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的一组诗歌,依次是:《东皇太一》(祭天神)、《云中君》(祭云神)、《湘君》(祭湘水神)、《湘夫人》(祭湘水女神)、《大司命》(祭主管人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管儿童命运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黄河之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为国捐躯的烈士)、《礼魂》(祭祀完毕的送神曲)。《九歌》写得哀婉缠绵,语言优美,文学价值很高。尤其是《国殇》,描写了万马千军厮杀的场面,形象生动,悲惨壮烈,动人心魄,是屈原爱国精神的表现。
&&&&3屈原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楚辞的样式是屈原创造的,它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扩大了诗句的涵量,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继屈原之后,宋玉、唐勒、景差效法屈原,从事楚辞写作;到汉代又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继续写作,使楚辞成为一个时期诗歌的代表性体裁,后人称之为骚体诗。
&&&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几乎没有诗歌留下来。继秦以后的两汉(西汉、东汉)存在约400年,留下了价值很高的诗歌遗产,首先是乐府民歌。“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建立的音乐机关,为宫廷制作乐章和训练演员,同时也采集民间歌曲供宫廷和贵族娱乐。《汉书·艺文志》里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其实当时采诗的地区不止代、赵、秦、楚四个地区,范围还要大得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等话,是说这些歌谣是百姓苦乐的真实表现,都有针对性,统治者可以从中观察民情和了解政教的得失。这些民歌因乐府机关搜集整理得以保存,统称“乐府诗”。以后各代常常把入乐能唱的诗词称为“乐府”,已不是汉代音乐机关的涵义了。
&&&&汉代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感情真挚,句式长短不一,表现手法灵活,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古代诗歌中值得珍贵的一部分。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叙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一对年青的恩爱夫妻被迫离异和双双殉情的故事,控诉了礼教杀人的罪恶,全诗充满悲剧气氛,是乐府诗中难得的杰作。
&&&&2南北朝乐府民歌
&&&&曹魏和西晋时的民歌流传下来的较少,最有特色的是东晋以后的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多为情歌。江南地区山清水秀,风光明媚,政治局面稳定时生活条件较优越,所以爱情诗较多。这些诗歌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柔美,构思新巧,多用谐音双关修辞手法,是其特色。
&&&&北朝民歌特色鲜明,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首《敕勒歌》,一千多年来一直在广泛流传,证明了它的魅力。有名的《木兰诗》也诞生于这时,热情歌颂了木兰这位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但同类的事在战争频繁的北方是可能有的。由于人们热爱她的品德和行为,后来又为她加个姓,叫“花木兰”,希望真有其人。木兰这位英雄形象的出现,完全是这首《木兰诗》的功劳。
&&&&3两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
&&&&先秦时代的《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到汉代才出现五言体的民歌。五言比四言音节增加,更富表现力和音乐性,一些文人便开始学习民歌作五言诗。最成熟的五言诗是出现在东汉后期的《古诗十九首》。这19首诗,作者已不可考,也不是一人一时之作,都是抒发失意落魄情绪和鼓吹及时行乐的作品。
&&&&“三曹”和“建安七子”的诗歌直接继承汉代乐府诗的传统,干预现实,感情炽烈,诗风质朴劲健,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成为后世诗人(特别是唐代诗人)学习的对象。
&&&&建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过众多诗人,著名者如曹魏时代的阮籍、嵇康;晋代的左思、陆机、陶潜;刘宋的谢灵运、鲍照;南齐的谢朓、沈约;梁代的吴均、何逊;陈代的徐陵、庾信,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陶潜。
&&&&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据说他是东晋大臣陶侃的曾孙,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做过彭泽县令一类小官。因其性情孤傲,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是俸禄),辞官归隐于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以隐士终其生。他长期生活在农村,熟悉农民生活,其诗多写田园生活和隐居情趣。
&&&&陶潜之后影响较大的诗人是刘宋时的谢灵运和鲍照。谢灵运出身官僚世家,一生政治失意,寄情山水,开创了山水诗派。他善于雕琢字句,刻画入微,如“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写秋景,“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游南亭》)写夏景,都是好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一句更为有名。他有好句,但缺完整的好诗,成就不如鲍照。
&&&&鲍照出身寒门,在重视门阀出身的南朝,他仕途很不得意,其诗反映了民间疾苦,对现实进行了抨击。诗中充满抑塞不平之气,表现了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他的诗慷慨奔放,形式富于变化,成就较高。尤其他常写七言诗,为后来七言诗的成长开拓了道路。
&&&&南朝的齐、梁时代,产生了音韵学,作诗讲求四声(平、上、去、入)和对偶,形成了格律较严的新体诗。这种诗诞生于南齐武帝永明年间,被称为“永明体”,代表作家为沈约和谢朓。永明体诗为唐代近体诗(律诗和绝句)的形成做了准备。
&&&&南朝后期的梁、陈时代,统治者日益奢侈淫靡,诗风也随之衰颓,出现所谓“宫体诗”,专门写帝王贵族的腐朽生活和色情内容,使诗歌趋向末路。
唐帝国建立后,保持了长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取得空前繁荣,整个国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形势,为诗歌写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唐代的科举考试重视诗赋,知识分子要中进士当官,就要会作诗,这也是对诗歌创作的促进。就诗歌本身说,唐代的五、七言古诗和乐府歌行进一步成熟,讲求声调韵律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最后形成,诗歌形式也百花齐放。到盛唐时代,众多的诗人把诗歌创作推向高峰,壮阔的山河,优美的田园,繁华的都市,苍凉的边塞,惨烈的战争,都在诗歌中得到充分表现。特别是李白的充满狂放激情、猛力抨击现实的浪漫主义诗篇和杜甫关注国家命运、悲悯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诗篇,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宗瑰宝。清代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收入2200多位作者的48900多首诗(佚失的不知其数)。在不到300年的时间,留下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其中相当多的优秀诗篇,以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历代读者,代代相传,历久不衰。
&&&&唐代诗歌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和中晚唐几个阶段,下面分别作些简介。
&&&&1初唐诗歌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上文讲到的《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唐代诗歌的样式,在初唐时期已经齐备,到盛唐时期就出现了诗歌创作的高峰。
&&&&2盛唐诗歌
&&&&到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其中田园山水诗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占相当比重,李白、杜甫也出现在这时。下面分别作扼要介绍。
&&&&(1)田园山水诗
&&&&这类诗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维。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习惯上又称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响,厌倦官僚生活,长期隐居于辆〔wǎng网〕川别业,热爱自然,熟悉农村,诗写得恬静闲适,具有一种静态美。
(2)边塞战争诗
在唐代的对外战争中,许多文人参与进去,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写诗描绘苍凉的边塞风光,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或诅咒战争带来的灾难,于是有了边塞诗派。
&&&&(3)李白的诗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今甘肃),先人曾流落西域,大约在李白五岁时迁至四川昌隆(今江油县),并在此度过青少年时期。李白家境富裕,少年时饱读百家书,表现出不凡的文学才能。同时好交游,受朋友和社会影响,喜谈修道成仙,向往行侠仗义,慷慨有大志,性格豪放不羁。25岁时离开家乡,漫游长江、黄河南北各地,结交社会名流,以诗文获得很高的社会声望。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友人荐举,唐玄宗召见他,任他为翰林待诏,做皇帝的侍从文人,居长安近三年,使他对宫廷和贵族社会有了直接了解。由于权臣排挤,于天宝三年(公元745年)离开长安,再度开始漫游生活。在洛阳,他与比他小11岁的杜甫相识,结下终生友谊。安史之乱开始时,他已55岁,正在宣城(在今安徽)。在安史之乱中,他怀着报国之情,应永王李璘之邀,入其幕府做事;后李璘被肃宗李亨铲除,李白则被流放夜郎(在今贵州),中途遇赦而归,生活于金陵(今南京)和宣城间,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逝于当涂(在今安徽),享年62岁。
&&&&李白终生幻想施展抱负,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
&&&&李白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很多,多为杰作。他的这类诗同王维、孟浩然的诗格调不同,如果说王维、孟浩然的风景诗是细致入微的工笔画,李白的风景诗则是飞动椽笔的大写意。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画,而是从宏观摄取大自然的神韵。长江大河,巉〔chán蝉〕岩峭壁,万里风云,幽石古木,一到他笔下立刻飞动起来,为他所驱遣,创造出一个与造化同在的神话般的世界,奇思异想和豪壮奔放的风格,正是李白诗独具的特色。
&&&&李白自觉地继承了屈原以来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加上他的天才和勤奋,创造出独特的李白风格。他的诗歌,第一个特点是具有浓烈的激情。他心地纯洁,胸怀开阔,憎爱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歌哭笑骂,无所避忌。第二个特点是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诗思来如迅电,去如疾风,纵横变幻,大起大落,随着他抒情的需要,上下古今人物,天文地理知识,真实的历史,虚幻的神话随时来到他的笔下,注入诗句,为他服务。第三个特点是常用夸张的语言抒发激情;如“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风三日吹倒山”之类极度夸张的诗句,在他的诗中所在皆是。唯其夸张,所以传神,极不准确的语言却极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感情。
&&&&(4)杜甫的诗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9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李、杜齐名,但他们的性格和诗风却很不相同。李白像狂放不羁的骏马,杜甫像忍苦载重的犍牛,各具风范,各有价值。杜甫诗风老成稳健,倾向现实主义。他的全部诗作,一方面反映了一个诚实的知识分子一生的遭际,同时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杜诗又被后人称为“诗史”,即本于此。
&&&&安史之乱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
&&&&杜甫的律诗成就最高,历来被承认是律诗的楷模。善于学习和继承传统;“语不惊人死不休”,写诗态度严肃认真,无论古体诗和近体诗,都臻于妙境和化境。所谓“诗圣”,就是诗歌领域的圣人,中国3000多年诗歌史上得此殊荣的只有杜甫一人。
&&&&3中晚唐诗歌
&&&&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韩愈是散文大家,同时也是著名诗人。他最崇拜李、杜,但并未亦步亦趋地去摹拟他们,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创出独特的风格。韩诗的特点是求奇避俗,与他的好友孟郊一道被称为“韩孟诗派”。
&&&&李贺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他的诗受韩愈影响,但风格又不同于韩愈。其诗想象丰富,形象怪特,辞语瑰丽,常把鬼魅题材写得阴森可怖,被称为“鬼才”&
&&&&中唐时代成就最高的诗人是白居易。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半生为官,与好友元稹齐名,被称为“元白”。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即诗文要为时代服务,为现实服务。这种明确的理论是相当进步的。他熟悉和同情百姓疾苦,他的政治讽谕诗《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是为民请命的好作品。
&&&&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杜牧的清新明丽的抒情小诗,广为人知。李商隐擅长律绝诗,常以歌咏历史题材来讽谕现实
唐代诗歌,无论就其作者之众多、题材之广泛,还是就其艺术之高超、影响之深远来说,都是空前的。我们要继承和研究这份宝贵的遗产,吸收其精华,期望有一天再创造出一个中国诗歌的新高峰。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又一个诗歌艺术最发达的朝代,就留存到今天的宋诗总量说,要远远超过唐诗。
&&&&宋代诗人很懂得唐诗的价值,很注意向唐代诗人学习,如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李商隐以及晚唐一些诗人都曾是宋代一些诗人学习的对象。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他们又另辟蹊径,有了自己的创造,因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色。关于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几百年来一直争论未休,很难下一个精确的论断。从两代诗歌的总体成就来看,唐代诗歌的成就要更高一些,对后世和世界的影响要更大一些,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一位专家说:“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缪钺《论宋诗》)这是比较允当的评价。
明代的文学取得过很高的成就,但主要是在小说方面,出现了像《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类不朽的作品,而在诗歌领域却始终没有出现第一流的诗人和第一流的作品。在270多年间,诗歌创作总是在“复古”、“反复古”上兜圈子,缺乏创造力和开拓精神,写出的作品大部都比较平庸,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清代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个创作繁荣的朝代,虽然其影响不及唐诗、宋词之大,但名家辈出,成绩不小。清代诗人有的偏向继承唐诗传统,有的偏向继承宋诗传统,也有不分唐宋凡历代诗歌都学习继承者,其中许多诗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清初诗歌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大学者,他们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正如龚自珍所说“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这三位学者也是名诗人。
&&&&&&&&吴伟业(公元年),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他也是横跨明清两代的人。他的诗内容宽泛,成就很高,诗名很大。
&&&&2清中叶诗歌
&&&&清中叶(乾隆、嘉庆时代)是清王朝稳定发展的时期,学术上形成“乾嘉学派”,在考订、整理古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伟大的小说《红楼梦》。诗歌创作也有不小的成绩,是诗人辈出的时代。
&&&&这里应该提一笔乾隆皇帝,因为他喜欢到处题诗,所谓“乾隆遗风”大家都熟悉。他曾说“平生结习最于诗”,最推崇杜甫,是个热烈的诗歌爱好者。晚年自称平生赋诗四万多首,仅就数量说,他可能是中国“第一”诗人。他的许多诗摆皇帝架子,无甚特色,因此文学史上从没有人提到他。其实,他有一部分诗是写得挺不错的。
&&&&3晚清诗歌
&&&&果然如黄景仁预感的,巨大的忧患降临到中国,从鸦片战争始中国陷入内忧外患之中。也正是在此时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龚自珍。
&&&&龚自珍(公元年),字璱〔sè瑟〕人,号定盦〔ān安〕,浙江杭州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他就看清了官僚政治的腐朽,预感到危机的来临,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写了许多抨击现实的著作,诗歌也是他批判现实的武器。
&&&&到19世纪后期,清王朝内外交困,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随着救亡运动的展开与发展,梁启超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梁启超语),也即以旧形式表达新思想,应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也就在这时出现了杰出诗人黄遵宪。
&&&&黄遵宪(公元年),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人。他是一名职业外交家,在东西各国居住多年,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但他一直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并且是清末维新运动中的一员。他说:“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就是主张写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说自己要说的话,不要去当古人的奴隶。他经历多,“百年过半洲游四”,到过四大洲,见识深广,思想解放,所以他的诗内容开阔,手法灵活,真正实现了他“我手写我口”的主张。
f6_huanghui}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橘颂郭沫若阅读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