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区政府咕噜板嵩乡移民具体时间

公司全称: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电话:010-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中路18号国投创意信息产业园北楼1层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 举报邮箱:&&&&&&&&&&&&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河南豫西山区移民扶贫的调查报告
下载积分:280
内容提示:河南豫西山区移民扶贫的调查报告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7:31:0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河南豫西山区移民扶贫的调查报告.PDF
官方公共微信“北乡”地方文史·外传
一、桂阳县行政设置简介
二、流峰镇行政设置历史沿革
三、流峰“大富团”的来历
四、“广武军”与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
五、“广武军”与镇南关大捷
六、“广武军”开创青岛的历史
八、“西河安贞寨”遗址
七、泗洲陈氏:
1、泗洲陈氏的堂号及世系
2、太平天国纵火烧泗洲街的历史
3、泗洲陈的人文古迹
九、“桂北”四大名山
十、“北乡”一带是否存在原住民村落?
十一、“五代十国”时期“北乡”一带的社会变迁
十二、“流峰土话”是否属于客家话?
一、桂阳县行政设置简介:
桂阳自西汉公元前202年置郡以来,历经郡(西汉等)、国(南北朝)、监(唐、五代十国、宋)、军(宋)、路(元)、府(元等)、州(明)、直隶州(清)、县等九种不同的行政建制,自古即有:“古都看长安,郡县读桂阳”这一说。
据《汉书》载:“桂阳郡,高帝置,属荆州。县十一,郴、临武、便(今永兴)、南平(今蓝山)、耒阳、桂阳(今连县)、阳山、曲江、含洭、浈阳、阴山”。
东晋太兴三年(320年):陶侃于今桂阳县城南九里置平阳郡及县,同时于县城北三十里置晋宁县,北九十里置宫市县(县治今泗洲街)。陈末(589年灭亡)废晋宁、宫市二县。
南北朝时期,桂阳还是朝廷分封诸王国的封地。宋大明元年(457年),孝武帝刘骏封刘休范为桂阳王,始置桂阳国。陈永定元年(557年),武帝陈霸先以鲁广达为桂阳太守,恢复郡制。
桂阳也是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分封王国的封地,临海王光大二年(568年),“立陈文帝第十三子陈伯谋为桂阳王,其子陈邓嗣位。隋平陈,桂阳国除”。
五代十国时期,晋天福四年(939年):废临武县,其地属桂阳监。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割郴州蓝山县隶属桂阳监。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桂阳州禾仓堡置嘉禾县
。同年,划桂阳县的一部分(今大坪塘乡、知市坪乡一带),以及永州宁远县的一部分,置新田县(1958年,新田县并入桂阳县,1961年分治)。
民国2年(1913年):桂阳直隶州降为桂阳县,临武、蓝山、嘉禾分治,当时与桂阳县同名的郴州府桂阳县同时改称汝城县。
桂阳在历史上是全国重要的矿冶重地,尤其是两宋时期,北宋桂阳监升为全国唯一的州级矿冶“特别行政区”,唐朝标注“桂”字的、五代刻有“桂阳监”铭文的银锭流通全国。
桂阳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湘之屏藩,两广之管钥”之称。从矿冶重镇“桂阳监”到军事要地“桂阳军”(州级军事特别行政区),足见资源区位之兼显,实属全国郡县所仅见。
桂阳县是湖南省十强县之一,规划中的郴州机场也将落户桂阳县与郴州华塘镇交接处。2014年8月,郴州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撤销桂阳县设县级桂阳州市的议案》,这意味着,桂阳撤县设市进入了实质阶段。不久的将来,新的桂阳州市,未来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将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流峰镇行政设置历史沿革:
流峰镇因境内有流渡峰,故称“流峰”
。流峰镇自北宋乾道7年(1171年),始置“大富乡”(因流峰境内有“大丰”、“富社”两洞而得名),至2014年已有843年的历史!
流峰镇在清朝属于湖广省(以前湖南、湖北同为一省)、上湖南道(后称衡永郴桂道)、衡州府、直隶桂阳州、居仁都,当时叫大富乡。流峰镇清朝初期为“居仁都”驻地,清中后期,称“大富团”。民国中期,“大富团”一分为二,分属6区、7区,流峰为6区区公所所在地,第6区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1956年4月撤销。
“大富团”下辖“北乡”大部,其中:6区下辖正中乡(原大富乡、大富镇,今流峰镇)、两胜乡(原鸾三乡,今樟木办)、九合乡(今板桥办),1946年抗战胜利后,并称大成乡;7区下辖汇通乡(今泗洲乡)、苍华乡(今华泉、白水、杨柳乡)、东路乡(今欧阳海乡)、潭源乡(今莲塘镇、光明乡),1946年并称甘棠乡(驻甘棠村,今属莲塘)。
2012年,樟木乡、板桥乡也纳入了新流峰镇的范围,随着京港澳复线(岳临段)的开通,流峰镇又被列为“郴州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不久的将来,流峰镇将是“桂阳次中心”、“第二县城”(附流峰镇区鸟瞰图一份,如图)!另据《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靖州-永州-郴州铁路也预计途经流峰镇,并在西南位设有站点(当然,目前还停留在图纸上)?
三、流峰“大富团”的来历:
1852年,陈士杰()在家乡桂阳州组建团练,北半县一带俗称“北乡”,团丁多数为北乡子弟,每个乡设一个乡团,大富一带合称“大富团”。清时“大富团”下辖“北乡”大部分地区,含现在的流峰、樟木、板桥、泗洲、华泉、白水、杨柳、华山、欧阳海、莲塘、光明,共11个乡镇。另外,余田、十字、古楼一带合称“西河团”;飞仙、浩塘一带合称“三正团”;四里、塘市、六合合称“贵临团”等,尤以“大富团”实力最为强大,也最有名气!
1855年,陈士杰改地方乡团为正编营勇,号“广武军”,镇守湘南。陈士杰利用“广武军”镇压会党起义,还有当地的苗、瑶起义,在七拱桥大败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后来官至浙江、山东巡抚、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所以,后来“湘军团练的发源地”,被列为流峰的三大名片之一。
四、“广武军”与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
&“广武军”是曾国藩领导的“湘军”重要的一系,为桂阳州泗洲寨陈士杰所创。“广武军”转战各地,死伤累累,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为纪念死去的将士,陈士杰等二十余人在流渡峰下创立昭忠祠。昭忠祠建于1868年,祠旁先前设有二厢,是乡团练的办事地。解放后昭忠祠拆除,在原址上建立流峰人民政府。
陈士杰过世(1892年)后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广武军”在桂阳籍李仁党的指挥下与日军浴血奋战,“广武军”伤亡殆尽,不久被清廷裁撤,退出了历史舞台。
李仁党(?--1895),清末湖南桂阳州人,原为陈士杰部将,后隶嵩武军,为副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广武军”共四营奉命随登州镇总兵章高元渡海援辽,驻守盖平(今辽宁营口盖州市)。次年日军攻盖平,率部与分统杨寿山等共同御敌,屡退敌兵,后中炮阵亡,李仁党后来被誉为“郴州抗日第一人”!
“广武军”大多是陈士杰从“北乡”一带带过来的老兵,其中也有泗洲陈、杞木陈的族人。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作为“北乡”陈氏族人,我们为这些英勇的先辈而感到自豪!
五、“广武军”与镇南关大捷: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廷命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挂帅,最后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今友谊关)大捷等胜利。当时,前线清军有勤军(中央军)、桂军、鄂军、淮军、广武军、定边军、抚标等诸多部队,为了消除各军的门户之见,便于统一指挥,冯子材召集各军将领商议御敌之策。冯子材身先士卒,率部英勇杀敌。接着,发起声势浩大的反攻,经过两天的激战,法军全线崩溃,狼狈逃出镇南关。
其中:广武右军各营(共10营)由淮军将领张勋管带,由蒋字汉统领,屯兵于广西凭祥,作为第三梯队。张勋在镇南关大战中战功卓著,越级提拔,后官至参将、督军。可惜的是,张勋一世英名而晚节不保。1917年,张勋率“辫子军”进京,复辟清朝帝制12天,被世人所唾骂!
中法战争结束后,广武军大部移防山东,1894年又参加了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镇南关大捷,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广武军诸多战绩中英勇的一页!
六、“广武军”开创青岛的历史:
1884年,山东巡抚陈士杰奉命率广武军中、前、左、右、后5营,副中营两哨,炮队左、右2营来山东胶州湾防卫。1886年,陈士杰因黄河水患被革职回乡,左宗棠部将张曜调任山东巡抚,率所部嵩武军由新疆随调山东,并裁撤广武军中、左、右、后4营,只留前营,列属北洋系。现在的济南大明湖公园有陈士杰的大型碑刻,至今保持完好无损。
1891年6月,清延诏令登州镇总兵衙门由登州(今蓬莱)移驻青岛,修筑胶澳炮台。章高元驻兵青岛后,在总兵衙门(今市人民会堂旧址)的西南侧(今自来水公司旧址)辟有广武练兵场,专供操练部队使用。
当时,广武营驻防在今火车站前广场一带,炮兵营驻防在今鱼山路海洋大学一带。从此,“青岛”这个光绪初年才略显繁荣的渔村,迎来了它的第一抹城市气息,是现在青岛市的雏形。1991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将1891年作为青岛市建置之始。
七、泗洲陈氏:
1、泗洲陈氏的堂号及世系:
泗洲陈的堂号是“惇庸堂”,杞木陈的堂号是“聚星堂”。“吾家鼻祖五郎先(指泳陞,泳陞是念学的老五),二世讳珪太保传(建珪因军功,被御封为太保公)”,泗洲陈对其始迁祖身世的描述写在了辈分排行的前面。泳升公的生卒是年,而杞木陈始迁祖斌宗公的生卒是年,两者出生的时间相差127年。
泗洲陈世系的支派比较多,分别是延海公支系、太保公支系、景真公支系、景仁公支系等,这几支迁入泗洲的时间也有先后,但都是福建莆田陈孺的后裔。泗洲陈还有两支分迁四川宜宾,分别是陈忠训,迁自1726年,时年12岁;另一支是陈天儜、天停等兄弟3人,迁自1728年,属延海公支系。泗洲陈还有一支常伯公宗系,应该是“北乡”一带最早的氏族。据记载,常伯公之父陈桂溪生于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殁于宋熙宁六年(1073年)。
永胜公宗系、陈玉宗系,这几支祖籍与太保公支系相同,都是江西泰和县鹅颈塘,迁入湖南的时间也有先后,最后全部改宗泗洲陈太保公宗系。泗洲陈第一次修谱的时间为陈尚伊时期,而杞木陈第一次修谱的时间为清乾隆36年(1771年)。陈尚伊,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工部员外郎等职,衣锦还乡后,多造福乡梓,七拱桥即为其倡导、募款、督工所建。
2、太平天国纵火烧泗洲街的历史:
咸丰四年(1854)十一月,天地会会军尹尚英部攻入泗洲寨,掠陈氏,焚毁了巡检司,使得当时的泗洲街成了一片焦土。据《现田尹氏族谱》记载:太平天国起义时,桂阳州及所属的蓝山县、嘉禾县、临武县天地会纷纷响应,会军会首尹尚英是嘉禾县尹郭村人(今属塘村镇)。当时的梅花坳村尹尚瑚、尹尚河、尹忠信等13人也有参加。
泗洲寨是当时的桂阳州北部政治中心州同署所在地,会军随后进攻泗洲寨。陈士杰事先得到会军进攻泗洲寨的消息,就把家人安置到了梅花坳村里(陈士杰的母亲是白冲人,与梅花坳尹尚瑚、尹忠信等人是亲戚)。而梅花坳尹尚瑚等人与会军会首尹尚英(又名石保)是同宗,所以对陈士杰的家人网开一面,没有赶尽杀绝。后来,尹尚英兵败蓝山而被俘,儿子尚年幼,按律应全家处斩,陈士杰法外开恩,留了他儿子一条生路。石达开西征途径桂阳州时,留诗一首进行拜祭。
3、泗洲陈的人文古迹:
泗洲街素有“二里陈街、三里官街、五里商街”之说,盛极一时。东晋太兴三年(公元320年)设宫市县,治所设泗洲街,陈末(589年灭亡)废晋宁、宫市二县,宫市县历经东晋、宋(史称“刘宋”)、齐(史称“萧齐”)、梁(史称“萧梁”)、陈朝5个朝代,共存世269年。泗洲街有近1700年历史,现街外没多远的流峰镇梅花坳村尚有宫市县遗址。
泗洲陈至今保存完好的人文古迹众多,主要有:陈氏宗祠、陈尚伊功德牌坊(建于1771年)、贞节牌坊(如图)、士杰官厅、花厅、方伯第、中书第、进士第…等等。还有历尽百年沧桑的而毁于“除四旧”运动的化龙斋、松柏斋、养正斋、东岳寺、香山寺、文昌阁、育婴堂、义谷仓等。此外,还有已年久失修的泗洲陈三大书院:塔峰书院(泗洲寨)、崔东书院(崔江村)、湘南书院(小洑村)。而位于坛山东侧的聚星塔(清同治年间建),也是属于泗洲陈士杰所建。
古代的泗洲是衡阳下两广的“茶盐古驿道”要塞地,为防止瑶民起义,当时的官府在泗洲还驻有军队,在很多关隘处设立了土炮台。如今,在泗洲附近的板木堂、饭石寺、佛殿坳等处还可依稀看到土炮台痕迹,在附近的塘下寨上,至今还留下了一些断续的石垒墙。
清康熙六年(1667年)二月,泗洲寨设巡检司,道光十年(1830年)设州同署,成为当时的桂阳北半县政治、文化、商业中心。泗洲乡陈氏家族历代名公巨卿、仕宦名儒,灿若星辰,如陈建珪太保、江西左参政陈尚伊、浙江山东巡抚陈士杰、左副都御史陈兆文等。明清两朝,泗洲寨共出进士5人,中举人12人,七品以上官衔40余人,皇帝封诰55人次。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陈士杰前后又修建了陈氏宗祠、官厅等建筑,但泗洲街昔日繁华的商业街被淹没于历史的烟尘中,风光难再!后来,州同署、巡检司等政治机构的迁移、废弃,泗洲街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1936年,随着粤汉铁路的开通,泗洲街要塞的地理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蜕化成纯粹意义上的陈氏聚居地,只有破旧的陈氏官厅、宗祠、牌坊,引发后人的怀古幽思。
编者注: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陈氏宗亲网》、郴州日报张易之博客等。
八、“西河安贞寨”遗址:
流峰镇西南侧有一座山,俗称:“塔岭上”,半山腰有一座要塞,叫“安贞寨”,位于六合乡源头村与复成村的山林交界处。清朝中后期,六合一带因属“西河团”辖地,故“安贞寨”也叫“西河寨”或“西河安贞寨”。2003年,“安贞寨”被列为郴州市级文物单位。
据明万历《衡州府志》上的桂阳州地图,从地图中可以看到,桂阳城西北有流渡桥,泗洲司,让人惊奇的是还有镇西营,镇西营未见于任何其它文献记载,是军事寨堡?还是其它用途?亦或是今安贞寨的前身?
桂阳境内,寨堡众多。据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记载:“湖南州县奉檄建寨堡,无过桂阳,虽天下州县寨堡,亦无过桂阳也”。
据有关记载,“安贞寨”始建于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是郴州古堡群中,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古堡之一。北宋庆历年间,桂阳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瑶族起义,“安贞寨”即为防御瑶民起义而筑。
“安贞寨”(如图所示:“A”为“安贞寨”)背靠坛山诸峰,面向西南,成虎踞龙盘之势,视野之广,前方稍有动静,都能尽收眼底。城堡下漼水流过,紧傍河边是悬崖千仞,雄浑险峻。从寨堡之向背来看,其功能无疑是对抗来自西南两广之蛮敌。“安贞寨”是北面九龙关、五虎关(均在光明乡)之前哨,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是扼守岭南到衡阳的军事要冲。
“安贞寨”历经宋元明三朝,清代重建,但也不排除唐宋时期始建。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桂阳一带是马楚、南汉的交界之地,“安贞寨”也有可能是马楚政权对抗南汉的军事寨堡。1859年春,石达开西征途经桂阳时,也曾被迫绕开“安贞寨”而行。到了清末1862年,为了抵御更强大的攻势,陈士杰将安贞寨原来的土墙改为石墙。
据记载,“安贞寨”古城墙3063米,有城垛261处,有炮台若干。“安贞寨”寨堡内纵横约4平方公里,缓坡平坦,中有清泉数眼,流水潺潺,长年不竭,一口水塘,水清见底,足可供万人饮用。而水塘边地带,以前建有寨屋和积谷仓等。
“安贞寨”城墙高1.5-2米,宽约0.8米,用红色的方石砌成。城墙不少地方已经损毁,但整个城墙的基本框架还在。城墙依着山势向南面远远的延伸过去,仿佛一条长龙游走在灌木林中,若隐若现,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雄伟的长城,也难怪许多人把这条城墙称为山寨版的“南长城”。
“安贞寨”寨门高约3米,宽约2.5米。站在寨门顶上,只见长长的城墙与天然石崖一道把整个山顶围了起来。寨堡高九尺,开三道城门,东门处还建有昭忠祠等。
现存的西河安贞寨内,祠庙、粮仓、城墙,统统被毁弃,只留下一条用人工垒砌的石城墙了。
编者注: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郴州日报》记者张易之的博文,特此感谢!
九、“桂北”四大名山:
桂阳县“北乡”一带属于县域之北,古称“桂北”或“桂郡北”。“桂北”四大名山分别是华泉扶苍山、光明白阜岭、流峰流渡峰、板桥坛山,民间流传有“苍山鼓、白阜旗、流渡笔、坛山砚”一说。
1、扶苍山(海拔1249米,如图):
扶苍山俗称“团山石”,为“桂北”四大名山之首。山顶建有扶苍寺,解放后遭废弃,现已破败不堪。
据记载,泗洲陈士杰登扶苍山后,出资赞助重修扶苍寺,留有《重修扶苍山寺记》残碑,虽历经沧桑,但字迹仍很清晰。正殿门头上《扶苍山寺》石刻匾额为陈士杰手书,笔触遒劲,显现于苔藓之中。
2、白阜岭:
白阜岭及相邻的九龙关、五虎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一日,吴三桂在衡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周,改元“昭武”,以衡州为都,数度争战九龙关。相传九龙关的峭壁上,刻下了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影像,至今还孤零零地守望着这道险关。
白阜岭一带,也是当年37军及当地民团武装的抗日战场,至今可见当年的战壕,还有当年遗弃的子弹等。据说,37军军纪涣散,半年多后(1945年7月),因抗战不力,军长被撤,全军撤编!
3、流渡峰(海拔464米):
流峰岭因下面的流渡桥而得名,故称“流渡峰”,俗称“犁头岭”,岭上至今还有抗战时期,国民党37军副军长李棠的石刻“中流砥柱”四个大字!
明洪武年间,峰顶建有古寺,据明代史料记载:“大富乡,在州北七十里,乡有清果寺”。据传:“寺石壁有小孔,夜出斗米,堪供僧食。僧贪婪,将石孔凿大,米不再出!”。从寺庙废墟往西斜下十几米,有石拱依山而筑,拱洞两米来深,难容几个人,相传是明朝隆庆进士泗州寨人陈尚伊的“读书洞”。
4、坛山(海拔742米):
据《桂阳直隶州志》记载:“(坛山)百里环望,面面如一,故曰八面坛山”。坛山山顶的地势较为平坦,形如坛,尤其在塘市镇一带观看,更为形似。所以,“临坛乡”也是塘市镇明朝时期的称谓。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坛山是舜帝南巡的驻足地,上有圣泉。所以,后来“舜帝南巡驻足地”,被列为流峰的三大名片之一。
坛山古有广润寺,是佛教在桂阳的发源地,亦是今天郴州地区有记载的最早佛教圣地。唐景龙二年(708),中宗(李显)下诏在坛山建戒坛,从此坛山之名传天下。
坛山东侧的塔岭也是属于坛山的一部分,现存“安贞寨”遗址、聚星塔等古迹。山顶矗立一座古塔,这塔是陈士杰在清光绪年间所建,名为“聚星塔”,塔7层,高二十五米,昂首苍穹,从远方眺望,好像一支巨笔插入砚中。据说,该塔遭到附近村民的破坏,甚至用炸药,用来取里面的砖头盖房子,但古塔依然不倒!
十、“北乡”一带是否存在原住民村落?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战乱频繁的唐朝末期,湖南全境人口不足100万,地处湘南一隅的郴州、永州一带,更是人烟稀少。著名的唐代文人柳宗元《永州之野》中记述:“…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在柳宗元流放永州的元和年间(806-820年),永州的人口仅894户!
据《桂阳县志》记载:元初时期的至元十四年(1278),桂阳(元初称桂阳路,辖桂阳、临武、蓝山、嘉禾)共65057户,口102240,而现在单单桂阳县就超过76万人口。所以,当时桂阳县一带,尤其是“北乡”一带,人烟是比较稀少的。
1964年,在上龙泉愁山溶洞中,发掘东方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等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刻纹骨椎,是湖南省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所以,后来“古人类活动遗址地”,被列为流峰的三大名片之一。该遗址的发现也证明了,“北乡”一带自古以来就有原住民的存在。
据史料记载:东晋太兴三年(320年),陶侃于今桂阳县城北九十里置宫市县(治所于现在的泗洲街,现街外没多远的流峰镇梅花坳村尚有宫市县遗址),陈末(589年灭亡)废,共存世269年。泗洲街作为当时的县治所在地,但附近的村落却都是外地迁入的,迁入时间都是在宋时或宋之后。
另据记载:“唐景龙二年(708年),中宗(李显)下诏在坛山建戒坛”,证明在坛山周边的“北乡”一带,原住民已经是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2013年,板桥乡鳌背村出土了大量的古,该钱币为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所铸,钱币背面标注“桂”字。桂阳宝岭公园上面的钱币雕塑,号称世界上最大的钱币雕塑,它的原型就是该钱币。钱币的出土也证明了,在先唐时期的“北乡”一带,肯定是有原住民居住的。但这些原住民又去了哪里,为什么没有存留下来呢?
在“北乡”一带,是否存在先唐时期的原住民村落呢?据考证,“北乡”一带的村落,大多由宋末的战乱时期迁入。而在流峰一带,除东水廖氏、唐氏等资料不详,暂未考证其迁出地及迁入时间之外,暂没有发现唐代时期的原住民村落。
十一、“五代十国”时期“北乡”一带的社会变迁:
唐朝末期,爆发了黄巢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据史书记载:“陈彦谦,桂阳人,杀刺史黄岳,据郴州”,光化元年(898年)马殷败陈彦谦、鲁景仁,取郴州、连州。
907年,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当时,湖南、贵州一带属楚国。楚国为蔡州人马殷所建,史称“马楚”。楚自896年任命马殷为节度使,到951年楚国灭亡,共存世56年。
951年,楚主马希萼等降于南唐,楚政权灭亡,而两广一带的南汉也趁机出兵,攻取桂阳监等地,桂阳监改南汉年号,改使用淮盐为广盐。马楚灭亡之后不久,马楚余部建立周行逢政权。周行逢后来大败南唐军,收复了原马楚在南岭以北之故地。
当时的“北乡”一带是楚汉两国的边界地带,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现存的六合乡源头村“西河寨堡”遗址,也有可能就是马楚当年驻防的军事寨堡,是兵家必争所在地“九龙关”、“五虎关”的前哨,用来防备南汉的进攻。
公元963年(乾德元年),宋朝赵匡胤夺回桂阳监,纳入北宋版图,并继续攻打南汉。《宋史》记载:“乾德三年(965年):董枢&出兼桂阳监使,上书请伐广南。诏益桂阳戍卒三千,令枢统之”。
公元971年,宋朝灭南汉,975年灭南唐,统一了南方。赵匡胤死后,直到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朝才征服北汉,基本统一了中国大部。
而连年的战乱,使得“北乡”一带的原住民或战死、或逃亡,更是难以存留,最终流亡殆尽!据宋《太平寰宇记》记载:乾德元年(963年),桂阳监归宋,置九乡,管主、客4047户,丁9260。其中,主(本地原住民)3342丁;客(外地迁入的流民)5488丁;又有山、河户(猎户、渔户)430丁。按桂阳县有39个乡镇另加一个宝山矿区计算,一个乡镇平摊下来只有241丁,刚好100户!
宋之前的“北乡”一带是刀耕火种的比较原始的生产方式,生存力非常低下。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的每亩收成仅1石(折合现在的59.2公斤)。后来,外地移民纷纷迁入“北乡”一带,带来了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生产力大大提高,而原有的原住民要么被同化、融合,要么被迫流落到山区或他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以,至今“北乡”一带的村落,每一个村落都有一些以前的小地名,比如井头村所属的“尹家冲”、“袁家湾”、“龙家冲”、“戴家冲”等,这些地方是否就是以前原住民的所在地呢?
1、陶侃(259-334年),字士行,溪族(也称“”,瑶族的古称),原籍东晋(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
2、《太平寰宇记》,北宋乐史撰,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乐史(930-1007年),字子正,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初仕南唐,入宋后历任知州、三馆编修、水部员外郎等。
十二、“流峰土话”是否属于客家话?
流峰土话是分布于湖南桂阳县北部的一种土语,是湘南土话的一种。据《桂阳县志》,该土话的范围包括流峰、欧阳海、莲塘、光明、华泉、杨柳、华山、白水、塘市、四里、泗洲、板桥、六合、古楼、樟木等十几个乡镇,因流峰乃北部重镇,故统称:“流峰土话”,也称“北乡话”。另外,新田县莲花乡、金陵镇等因与“北乡”地域相连,也是属于“流峰土话”的范围。
据网上资料,湖南省70%左右的人口来自江西,而桂阳县多达90%左右,而绝大部分就是因宋元之际的战乱,迁到湖南的“江西老俵”。所以,“北乡”这一带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一见面都是称呼“老俵”,这应该就是江西人迁徙的缘故吧?
湘南的客家话大多处在土话和西南官话的双方言地区,同时与相邻的广东一些县市的客家话,以及粤北的土话有密切关系。湖南境内的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福建、江西。他们有的有客家意识,自称“客姓人”、“客边人”,称自己的话为“客家话”、“广东话”;有的由于辗转迁徙或来湖南的时间久远,他们不仅没有客家话的意识,而且在语言特征上也呈现出一些混合性,对于这些方言,我们只能依据语言上的主体特征来判断。
“北乡”人虽然没有客家话意识,但他们的方言具备客家方言的主要特征,结合移民等历史人文条件的考察,流峰土话具有明显的客赣方言特征,这些特征多与客家方言一致,我们将其放入客家方言。所以,“北乡”人不是纯粹的客家人,只能算是半个客家人。
湘南土话也称“湘南平话”,平话是介于客家话、赣语与粤语三种语系之间的一种话系,按区域分为“湘南平话”、“粤北平话”“桂北平话”三种。流峰土话是湘南土话的一个支系,系属待定。从语音、词汇、语法所呈现的一些特点,以及结合历史人文背景来看,流峰土话与客家方言颇具渊源,应是客家方言在湘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变体,当属客家话其中的一个支系。
2013年国庆节,我专程前往江西泰和县等地参访,泰和县分河东、河西两部分,中间是赣江。其中,河西属赣语区,河东山区片多属客家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山区政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