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入殓的那天晚上香烛燃起过了才点上怎么办

江西省余江一中周波松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余江丧葬习俗
上传: 周波松 &&&&更新时间: 20:34:13
余江丧葬习俗
丧葬,是人的最后一项仪式。所谓丧葬礼俗就是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的礼节与习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俗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
仅是为了避免死者尸体腐烂而加以掩埋的活动,也不只是活着的人对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礼节习俗,儒家通过丧葬仪式宣扬并实行&慎终追远&
的孝道,统治者通过丧葬制度强调并维系社会等级,达到调控社会的目的;所以,中国的丧葬制度有着极为丰富的内蕴。随着时代的流逝,繁琐的
丧葬制度也日趋简化。我们这里介绍余江丧葬习俗。
&&&& 一、看日子,避煞气。余江人看重死者死的日子、时辰,极力避免煞气,尤其避免犯空房(也就是死者的房子以后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再住人了,若硬要强住,会厄运缠身,犯空房的据说多的会犯六十年之久)。当有人将要驾鹤之际,家人就往往请地仙(风水先生)看看日子和时辰,选择吉日吉时让逝者在这个挑选的时辰内仙逝。有的人家在死者弥留之际怕错过了好时辰,就直接呼告死者的:现在是好时好日,子女都成家立业了,儿孙满堂,他们都到齐了来送你了,别再牵挂了,你可以放心地去了,到了那边要保护家里人平安,子子孙孙能做高官,大发财。如果是死者弥留那几天没有好时辰,而逝者眼看挨不住了,家人往往会买些人参补品,极力用人参养住,等到地仙挑好的好时辰,断了营养,再让他走。可万一死者没被养住,而死者死的时辰又不好,那还有一种化解方法,就是逝者死后,对外不公布死者逝去的消息,家属不能哭,不能发声,等到过了凶时,再来哭丧。
&&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事先根本没预料到死者突然死去,那么逝者家属就要在死者死后,看日子时辰,看看是否犯有煞气,挑日子。)
二、披麻,买水洗身。死者死去之后,做配偶的和死者的子女应当立即披上一绺苎麻,孙子则披一绺白纱线。做儿子的按大小排好队拿着水壶,敲着铜锣到河里去买水给死者洗身。所谓买水也就是先往河里扔七个硬币,然后用水壶在河里装些水,将这些水拿回家里稍稍烧热,然后给死者净身。净身是先擦拭死者的头部、颈部,然后,在两腋窝下、肚子上轻轻擦拭一下就可以了。给死者洗了身子之后,就要给死者穿寿衣,寿衣为七件,一般为上衣四件,下衣三件。如果死者为女性,做女儿的还要跪在母亲的头前,每人给母亲用梳子梳七下头发。
三、出堂停尸体。死者穿好寿衣后,家人就会把他(她)抬到堂屋停尸直到入殓。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男的一般头南脚北(房屋南北向)停放在堂屋的东面,女的停放在西面。在死者脸部盖一块白布,头下枕七片土瓦,脚边各一块土砖。死者脚底要点一盏清油灯,为死者照明,叫&引路灯&,方便他四处收回生前去过的地方留下的脚迹。死者头前点香,烧黄裱纸,并且烧纸时要敲一下铜锣。从停尸开始到出殡,这段时间要人守夜(也就是24小时死者旁边不脱人)。死者死后的第三天晚上,要喊死者过奈何桥,让死者不要再留恋阳间的一切,别被孟婆给迷糊了。
四、报丧,做寿材、做孝服,请喇叭。死者家属一边打发人前去请地仙(有的事先就看好了日子,再去通知他确定发丧的日子),喇叭师傅、
八仙(抬棺之人),向至亲、好友报丧,告诉他们进材和出丧的日子,以便他们及时赶到送葬。寿材做工很是讲究,特别是密封和防水。木匠
把棺材拼好后,里面要用调和好的石灰浆铺抹在棺材的底板上,而且抹铺一层石灰浆就用要白布贴一层,如此多层,这样做的好处是防水,干
燥。棺材的每条缝隙也都要用石灰浆压入,不让它透气,渗水。等里面用石灰浆布好晾干后,棺外也要刷上黑漆,前棺门用金粉写上一个大大
的&奠&,旁边一副对联&日落西山,永不回头&,后棺门写一个大&福&字。
五、穿丧服 。嫡系亲属或亲朋好友按和死者的亲疏关系戴孝。其中儿子为重孝服:头戴笋壳缝制的雪帽,帽子勒额部挂几个棉花球,用白布
做成长袍子穿在身上,身披麻袋,腰中扎一条反搓成的稻草绳子,鞋面上蒙上麻布;儿和儿媳披发扎麻,穿白布衫裙,脚蹬麻布蒙面布鞋,孙
辈帽上缝一小块红布。死者亲朋每人发孝白一条(块),女发孝巾一条,名曰&散孝&。
六、入殓。入殓一般为地仙选好的日子、时辰。入殓仪式是丧葬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先是和死者属相相冲的,和死的日子相克的(地仙会事先告知)均因回避。喇叭吹起来,死者家属紧接着痛哭起来,他们按长幼,尊卑顺序依次排好队形,长子手捧地仙写好的主牌,地仙手拿香炷,亲属手举火把,敲着铜锣,在地仙的带领下在家的房前屋后,和死者的卧房为死者招魂,他们呼喊着死者的名字,让死者进棺材安息。招魂完毕后,他们把死者抬进棺材里,把蒙在脸上的白布取下(要不死者在阴间就无法行走)。死者头枕女儿买的三斤六两黄表纸烧灰后缝制的枕头,陪葬物品放在死者的两边,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在死者进棺材前,地仙会按北斗七星的阵法在棺材里放七个铜钱,俗称垫背钱。一切布置妥当之后,就要盖棺,打钉了。盖棺也很有讲究的,因为余江人相信人死后会有很大的煞气,所以一定要注意防煞气。一般木匠抬前面的棺材雄,亲属抬后面,这时,木匠会根据人影的偏向来决定放棺盖 的方向,比如人影朝西,就依由西往东的方向,把棺盖盖上,盖棺盖,一定要注意偏掉自己的影子,如果不注意偏影,影子会被棺盖盖住,人的阳气就会消失,那么这人也不久就会有大病,甚至死亡。盖好棺材盖,木匠就要很迅速地、威猛地(否则镇不住煞气)给棺材打入棺钉,钉上棺锁,鞭炮轰响,盖棺仪式结束。
七、置办发丧酒。发丧酒,俗称白喜事酒。死者亲属,要准备两餐(也就是发丧的头天晚饭和发丧日的早饭)正席,而两餐正席又以发丧日的为重要,宴席要丰盛(也就是大鸡大肉)。值得强调的是八仙一桌的酒菜要比别的桌上多几个菜,要更丰盛,而且八仙吃的饭要新鲜饭,不能吃剩饭,否则挖墓穴会挖到旧墓坑。一般发丧时辰选在酉时开始,所以早饭在八点左右基本结束。农村人讲究做人情,讲大方,所以凡是送了香烛的都会被邀请来赴宴。
八、发丧。发丧是丧葬中礼节最多,最隆重的礼仪。
(1)发丧之日,八仙要早早的来到死者家做好准备工作。他们要带好抬棺的龙杠或夹杠、扁担、粗大的麻绳、一大捆稻草和竹子。他们要把稻草搓成一根大绳索用来扎棺材,还要反搓几条稻草绳,给孝子捆腰,另外还要根据死者的年龄编绳结,一年一个结,如果死者九十岁,就要打九十个结,还要把一些竹子砍成两尺来长的一截,来给孝子做孝棒,其余竹竿用作引路的招幡和打外甥、外孙的名旌。
(2)&行服&,有的地方叫拈香。所谓&行服&就是由地仙主持的祭拜仪式,祭拜顺序严格按照和死者&五服&亲疏关系的顺序进行,其中又以孝子祭拜为哀伤和隆重。孝子要头戴孝帽,身披麻袋,腰扎稻草绳,手持孝棍,跪于棺前,行三叩九拜之礼,地仙口诵祭文。孝子行服完毕后,接下来是至亲按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依次烧香祭拜,他们每祭奠完毕,孝子要还礼。
(3)扎棺。扎棺既是一个力气活,又是一个技术活。扎棺根据各地的龙脉来决定扎棺用龙杠还是用夹杠,一般地脉是单龙的为龙杠,地脉是双龙的用夹杠。扎棺有讲究,一是扎得夹杠和扁担要平衡,否者抬的时候,因为受力不均,轻重不一,受力重的八仙会被棺椁压伤,二是一定要结实,中途不能松动,如果松了绳索,棺椁掉下来,断了会被认为不吉利,坏人家的好事,八仙是要挨孝棒捶打的。
(4)抬棺上山。八仙对死者恭敬地作揖,对死者再一次做祷告,然后齐喝一声,抬棺上肩,快速疾走。疾步快行,为的是赶走煞气,人气压住鬼气。如果路程较远,八仙会中途要歇息,这时,棺材落地前,棺材下要放孝棒。还有一种情况得说一下,死者煞气重(也许是扁担和夹杠没扎平衡,受力不均),八仙抬棺材时觉得特别重 ,特别受压,这时,死者亲属就会大声的祷告,呼喊死者的名字,让他自己好好上山,不要压八仙。抬棺上山,如果路上有沟坎和桥,孝子一定要在桥前跪拜,高喊死者过桥上路
(5)折青送还。众亲朋好友把死者送到山上,先围绕棺木反转三圈,再顺转三圈,转完后在山上折些常青树枝带回来送到死者家中的灵堂处,以表对死者的追忆和留念,送葬后,大部分亲朋好友就可以告辞回家。
九、开地。地仙根据死者家属的要求安葬的大概位置,选好地形,做好标记,开地。首先,地仙根据流年的山向要求,确定坟墓的安葬的方向,或南北,或东西,确定好方向后,地仙在墓穴的中间位置用罗盘准确定好中轴线,中轴线定好后,地仙就要杀鸡取血,把血撒在中轴线上,喝彩(唱祭文),祭祀。祭祀完毕,孝子依据年龄,按先大后小的顺序,跪在地上,在中轴线上,象征性的各挖三掊土,这些被挖起来的土,要被八仙放在棺材的顶盖上。孝子在开地时,地仙又要喝彩,意祈福祝愿。孝子开地后,才能由八仙开始打穴。墓穴的深浅由孝子确定,一般会要求打深穴,因为根深才树大;棺材埋得深,荫庇后代发得快,发得多,封侯入相。
十、吃把给力。余江的风俗是死者的女婿和外甥、外孙要准备一份&把格里&(音,即礼品、点心)。&把格里&是一条烟、两斤面(粉)、两斤肉。死者被送到山上之后,在家里的厨倌师傅就把女婿等人送来的&把格里&弄好(不能截留),要外甥等晚辈挑到山上,让八仙等人当点心吃。吃&把格里&是余江特有的风景,只要是在墓地山上的人都可以吃,哪怕是无亲无故的放牛的,在田间地头干活的,甚至附近有些专门跑来的村民,都可以来想用它。&把格里&越多,证明死者家人丁兴旺,死者就能越风光。越多人吃,越显死者家里大方,会做人。
十一、下字,兜宝。下字即下棺到墓穴里,时间一般在下午三点钟之后。据相术说申时为天上火,申时已过了,旺盛期也过了,太阳开始盛转衰,人死为日落西山,便与之照应。下字前,八仙在墓穴的四个角要各烧些黄表纸,意为暖穴,然后八仙用绳索把棺材吊放到墓穴里头。棺木放入墓穴后,地仙要用罗盘最后确定它的棺顶的中心线要和中轴线重合。定好位置,地仙拿出死者家里事先准备好的宝袋子(宝袋子用黑布做成巴掌大小的三角形,里面放些谷豆等物什),在棺木的前雄和后门楣象征性的晃碰几下,边碰边喝彩,众人应和。喝彩完毕,孝子每人一个宝袋子用衣襟兜着,在喇叭的吹送下,不能回头地径直把宝兜回家。
十二、堆墓或修墓。孝子兜宝一走,八仙就可以用土来堆起坟墓,新墓一般为长方形的。坟墓堆好后,八仙把编的稻草结围在坟墓周围,点燃稻草结、香烛、鞭炮,意蕴为富贵,香火延续。因为堆得泥土容易被雨水冲刷,所以一些人家开始修墓,用大青石或红石把坟墓砌起来,修墓有的是在葬棺的当天,有的是以后挑选吉日修建。当天修比较省事,以后修就比较繁琐,但不管怎样,这点是相同的:修坟墓的石材和工匠的工资费用均由做女儿负担,做儿子的就只要负担工匠的伙食和墓碑的费用。
十三、草鞋礼。八仙把死者坟墓堆好后,到死者家里用晚宴。如果死者是年过花甲之人,晚上,死者的儿子、女婿要尽力陪八仙喝酒,猜拳,让八仙尽兴。酒席间八仙会向女婿讨要白纸、草鞋礼(礼品一般为一条烟、若干元钱)。如果孝子中有比较富裕的,八仙再会向他争要一定礼金,意为&争发&,最后还要把&把格里&礼的烟分了。
十四、关山。出殡后的第三天,死者直系亲人,再一次穿好出殡时的孝服,到坟墓边上祭拜,一是把死者的一些生前喜爱的东西烧给他(她), 二是亲人每人还要带双鞋子,挂在墓前的孝棍上,以示让死者灵魂好时常回家看看。关山后,脱去重孝,换成佩戴黑袖章,黑袖章佩戴时间是从死者死去的日子算起,总共四十九天。
十五、结七。死者从死的日子算起,每隔七天要给死者做七,余江风俗,头七一定要撞七,即为农历中像初七、十七、廿七这样有七的日子,所以头七或二七不一定就是七天,但以后就是每七天为一祭祀日,这个具体的日子,地仙会写好日子让贴在墙上,等到做完七七再把它撕下。做七一般为夜晚,孝子准备好三牲,点燃香烛,呼告死者来享用。
十六、百日祭、周年祭奠。死者死后一百天举行祭奠叫&百祭日&,死后一年举行祭奠叫&做头周年&,都需要准备三牲,嫡系亲属要参加。
丧者之家春联第一年为白纸,第二年为绿纸,第三年为黄纸,但后来为了省事,除第一年为白、绿或黄对联外,第二年也就贴红对联了。死者
的亲属在死者去后世的第一个春节要到死者家拜新年(大年初一烧纸钱)和送白节(端午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并支配民间丧葬习俗的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灵魂不灭和祖先崇拜的观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阴间
和来世想象对丧葬中的许多习俗有深刻影响;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观念,这种中国特有的儒家伦理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缛的丧
葬礼俗,当然其中有不少迷信色彩和浪费。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js%3Fa1a4c2cbbdf3eff3fb0d75d'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风俗.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11月19日&星期日&&湛江&&&&阴&&19℃&&&&相对湿度:99%&&
&|&&|&&|&&
本站搜索:
第二十七章
发布时间: 17:33& 来源:区档案局&
第一节&宗教
建国前,今霞山区域内有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组织活动。建国后,道教组织已经停止活动,但在民间仍有一定影响。今辖区内只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大宗教组织,各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
(一)传播历史
唐宋时期已有僧人到本地开展佛教活动,但发展缓慢,直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才在南山村建起上林寺。20世纪20年代,又先后兴建静观林庵和镜华庵。本地信仰佛教的群众较多,但出家僧尼不多。20世纪60&70年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活动受到很大冲击,有的寺庵被占用,僧尼被驱逐。80年代后,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寺庵重修,佛事活动正常。2000年,全区常住寺的比丘、比丘尼28人。
(二)寺庵
上林寺 在霞山区西部南山村,靠近黎湛铁路湛江站(南站),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寺院为四合院式建筑物,面积260平方米,有六室一庭五殿,佛像20尊。寺的得名有两说:一曰因中国古代有个&上林苑&,为借用古意而得名;一曰因榕树环寺而得名(雷州方言&榕&音与&上&同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民国16年(1927年)再修。1982年,群众集资原址重建。1994年又一次重建,寺宇面积扩至1533平方米,显得比前更雄伟壮丽。2000年,有常住僧人4名。
镜华庵 位于霞山区解放西路19号之一。始建于民国19年(1930年),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48平方米,分两个门进出,大门为镜华庵正门,侧门为般若门。最早由释庆祥师傅与平乐二姑及坎坡村几位居士建造,原名三宝堂。民国28年(1939年)改名镜湖庵,后又改为镜华庵。1992年重修。2000年,有常住比丘尼17人。
静观林庵 始建于民国18年(1929年),原址位于霞山区民享路西一路1号。开山祖师傅理老人所建,当时庵的总面积1060平方米,建筑有大雄宝殿、韦驮殿、花园、果园、菜园等。宇殿辉煌,香火盛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霞山区食品厂占用,尼众被逐。直至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第二代继承人法露法师提出申请,于1983年归还,但市佛教协会为了该厂生产着想,仍租给该厂使用。1990年,第三代法传继承人释印福法师带领两序大众,努力争取,并得到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广东省佛教协会、省宗教局的热心关怀和大力支持,后得到霞山区人民政府划拨今址(位于霞山椹川大道南的北面)重建。重建后,新的静观林庵占地面积1715平方米。建有大雄宝殿,建筑面积(二层楼)952平方米;宿舍楼,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斋堂楼,建筑553.7平方米。2000年,静观林庵住庵比丘尼7人。
(三)宗教活动
在霞山的寺庵都是比较小的寺庵,常住的僧人不多,其佛事活动除了佛教的佛诞、观音诞、盂兰盆会等节日有比较大的活动外,平时只是诵经拜佛等活动。
佛诞,亦称&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纪念释迦牟尼佛祖诞生的节日。各寺庵以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并供养各种花卉,同时举行诵经法会、拜佛登祖等庆祝活动。
观音诞,各寺庵纪念观音的节日主要有三: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生日,农历六月十九日为观音成道日,农历九月十九日为观音涅槃日。霞山的寺庵庆祝观音诞生日最为隆重。
二、天主教
(一)传播历史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租占广州湾后,由于法国官兵多数信仰天主教,于是天主教也随之传入广州湾。同年,广州教区从北海调法籍范兰神甫(P&TERRANT)主持广州湾教务并筹建教堂。随来的18名华籍教徒,便是广州湾第一批教徒。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二月,广州湾西营天主教堂奠基,光绪二十九年竣工。范兰为教堂首任本堂神甫。光绪三十年,由法籍罗凌神甫(P&LAURENT)主持广州湾教务,但天主教在广州湾一直没有多大发展,到清末,教徒只有百余人,其中大部分是法国官兵和从北海、广州等地迁来的商人教徒,本地入教者只有20多人。
民国6年(1917年),广州教区从海康圣三教堂调法籍谢兰&斯德望神甫(P&CELLARD)主持霞山教堂教务。当时,广州湾天主教已有较大发展,西营(今霞山)教堂成为天主教在雷州半岛的传教中心。民国25年1月,谢兰离开广州湾。接任广州湾教务的法籍和为贵神甫(P&LFBAS)进一步发展广州湾天主教。天主教在西营设有西营天主教堂、神甫楼、西营修女院(圣母无原罪女修院)以及西营育婴堂、崇道小学等。
1949年12月西营解放。解放初,西营教堂仍正常活动。1951年,神甫和为贵等因涉及育婴堂残害我国婴儿事件被驱逐出境。1956年,林振芳神甫主持西营教堂教务。1957年,中国天主教会成立,中国天主教从此摆脱外国势力的控制,走上了独立自主、主办教会的道路。霞山区天主教开展正常的传教活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宗教受到冲击,教堂被改作他用,有些信仰虔诚的教徒只好在家中念经、祈祷。
1978年,落实宗教政策,教堂交归教会。1983年,国务院宗教局、湛江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维修教堂。日,教堂隆重举行复堂典礼。陈除神父主持霞山教堂教务。1985年6月,湛江市天主教爱国会和教务委员会成立,驻霞山教堂。霞山教堂成为湛江市天主教活动中心。2000年,霞山区有天主教徒4000人。
(二)教堂
湛江天主教堂 又称维多尔天主教堂、西营(今霞山)天主教堂,位于霞山区绿荫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奠基,光绪二十九年竣工。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方柱铁围栏,周边有园圃。是一座双尖石塔教堂型哥特式建筑。教堂原属罗马教庭领导,归广州教区管理。民国14年(1925年),改由北海教区管理。1951年,曾被一度封闭。&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改作他用。1978年,落实宗教政策,国务院宗教局和湛江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维修。1984年12月,教会举行复堂典礼,宗教活动正常化。
(三)宗教活动
天主教有四大节日,俗称&四大瞻礼&:耶稣圣诞节,是耶稣诞生的节日,为公历12月25日;耶稣复活节,是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后的第三天,时间是每年春分后第一个月圆的第一个星期天;圣神降临节,是纪念当初圣神降临,时间是每年复活节后第五十日;圣母升天节,是纪念传说中的&圣母荣召升天&日,于公历8月15日。此四大节日,霞山教堂均有较大型活动。
做瞻礼日,一般于星期日在教堂举行,由神甫主持,主要内容是弥撒,有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项目。每个瞻日,教徒均集中教堂做礼拜。
三、基督教
(一)传播历史
今霞山区域的基督教传入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民国13年(1924年),美国基督教牧师时乐士受美国南方浸信会派遣从海康县雷城到广州湾西营传教,同时筹建西营福音堂。福音堂建筑过程中,由于法国驻广州湾公使署极力阻碍,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直到民国25年10月中旬才竣工。教堂建成后,时乐士牧师任浸信会福音堂主管牧师。是年,广州湾正式吸收的第一批教徒6人,并进行了浸水礼。此后,还请来一批中国人当传道人,协助传教。教徒也逐渐增多,每个礼拜日举行聚会,参加者60~70人,多为西营及附近农村群众。民国27年,时乐士在西营病故。西营福音堂由毛瑾和时俊英接管。民国32年,日军入侵广州湾后,基督教活动停止,人员逃离。民国34年,日军投降后,活动恢复。以后,主要负责人为时俊英、陈雨亭。但直到湛江解放前夕,基督教活动无扩大发展。
建国后,20世纪50年代,外国教士陆续离开湛江,基督教团体在本国宗教职业人员主持下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并且走上了自治、自养、自传(简称&三自&)的道路。教徒人数有所增加。&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78年,活动恢复。1985年,霞山福音堂经过装修后重新开放,是时教徒约一百余人。是年8月,湛江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成立。市爱国会驻霞山福音堂。20世纪90年代,基督教有较大发展。2000年,霞山有基督教徒700余人。
(二)教堂
霞山福音堂 原名西营浸信会福音堂,位于湛江市霞山区延安路中段北侧,是湛江市区基督教徒做礼拜的场所。民国14年(1925年)为美国基督教牧师时乐士筹建,民国25年落成。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7平方米。是一座高9米,钢架挂瓦平房,内设礼拜堂和幼稚园两室。1985年,进行装修。是年,湛江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成立后驻本堂。
(三)宗教活动
基督教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复活节等。圣诞节为12月25日,其活动一般是从12月24日开始,晚间称&圣诞夜&。教会多安排烛光圣乐礼拜,牧师讲道,圣诗班演唱赞美诗或圣乐名曲等。复活节,亦称&耶稣复活节&。每年农历春分后第一次月圆的第一个礼拜日(于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间)。霞山基督徒一般不过此节日。
基督教的主要仪式有洗礼(或称浸礼)、圣餐(或称擘饼)。据说,这两种圣礼(圣事)是基督耶稣亲自设立的,所有基督教徒均经洗礼和吃擘饼。
礼拜是基督教的主要活动之一,一般是星期日在教堂中举行,并由牧师主礼,内容包括祈祷、读经、唱诗、讲道等内容。霞山区基督教徒主要集中在霞山福音堂做礼拜。
第二节&方言
霞山区为汉民族居住区,使用语言为汉语,除普通话外,主要流行湛江白话(属粤语系)、雷州话(属闽南语系,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二大方言。城区的居民一部分操湛江白话,一部分讲雷州话,周围农村基本上操雷州话。建国后,霞山区成为粤西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普通话广泛推广使用,讲普通话的居民不断增多。年轻一代大多数既晓地方方言又懂普通话。
一、霞山城区白话
霞山区域白话,称湛江白话,属于粤语言系。霞山区原为遂溪属地,当地居民主要是操雷州话。清末,在法国租占广州湾后,尤其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西营(今霞山)成为广州湾首府后,市区逐渐形成,连近的赤坎以及广州府、高州府等地商人、居民纷纷到来这里经商及居住,便带来了粤语。抗日战争时期,广州、香港等地大批人士逃亡到西营,又进一步促进了西营粤语的发展。早期传入本区的粤语来自不同地区带有各地不同口音,历经百年,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霞山城区白话,称湛江白话(包括霞山、赤坎区)。
湛江白话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远离粤语中心地区&&广州,备受本地语言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与广州话不同的特点。
(一)语音特点
声母及特点
湛江白话声母共20个:
p波&&& p&婆&&& m模&&& f科
t多&&& t&拖&&& n挪&&& l罗
ts左&& ts&初&& s 梳
k家&&& k&卡&&& ?&牙&&& h哈
kw瓜&&& kw&夸
&阿&&& j 也&&& w(v)华
湛江白话声母与广州话声母基本相同,较之广州话多一个v,v为w的变体。两者主要差异在个别字所使用的声母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读音。
舌尖鼻音n与舌尖边音l的差异。在湛江白话中,n与l的区分比较严格,与广州话口语中n与l区分不够严格的情况不同。湛江白话n与l所管属的字与普通话相同。在广州话中,大部分在读书音中用n作声母的字,在口语中均可用l作声母,真正使用l作声母的字很少。在湛江白话中,如:浓、宁、脑、男、你、年、南、努、怒等字,用n作声母;隆、玲、老、吕、蓝、李、连、兰、路等字用l作声母。而以上两组字,广州话在读书音中也与湛江白话使用相同声母,但在口语中,两组字均有混用l作声母。
湛江白话与广州话均有一批零声母字,如丫a55、埃ai55、坳au33、晏an33、鸭ap33、压at33、轭ak33等。
半元音w的读音差异。湛江白话与广州话用w作声母的字有较大的差异。在广州话中,用w作声母的字,湛江白话通常有三种读法:一是与广州话同,读w声母,但大都可变读v。如:永、泳、咏、荣、温、云、窝、祸、汪、黄、乌等,均有w或变体v两种作声母的读法。此类字占大多数;二是读作f声母,如:胡、湖、糊等少数字;三是读作h声母,有宏、弘等少数字。
送气与不送气的差异。广州白话与湛江白话在少量字读音方面,有送气与不送气之差异。如&泊&字湛江白话读送气音p。
韵母及特点
湛江白话韵母有:
上述韵母中,左上角带*号的6个韵母,多只在口语词中使用,或有音无字;或有的是语词习惯变读;或有口头上惯用的拟声音节等。
m在广州话中自成音节,俗字记作&唔&,其中一个义项表示否定,如:唔知(不知)、唔讲(不讲)、唔理(不理会),在口语中用得相当普遍。湛江白话中甚少有用m(唔)表否定,而是有m?u(俗字记作&冇&),如&冇知&、&冇讲&、&冇理&。只有广州口头惯用语&唔该&例外,湛江白话不说&冇该&。
声调及变调特点
湛江白话的声调
调类&&&&&&&&&&& 调值&&&&&&&&&&&&& 例字
阴平&&&&&&&&&&& 55&&&&&&&&&&&&&&& 思
阴上&&&&&&&&&&& 34&&&&&&&&&&&&&&& 使
阴去&&&&&&&&&&& 33&&&&&&&&&&&&&&& 试
阳平&&&&&&&&&&& 11&&&&&&&&&&&&&&& 时
阳上&&&&&&&&&&& 23&&&&&&&&&&&&&&& 市
阳去&&&&&&&&&& &22&&&&&&&&&&&&&&& 事
阴入&&&&&&&&&&& 55&&&&&&&&&&&&&&& 识
中入&&&&&&&&&&& 33&&&&&&&&&&&&&&& 法
阳入&&&&&&&&&&& 22&&&&&&&&&&&&&&& 食
湛江白话与广州话调类基本相同,只是湛江白话中阴上调值为34,阳上为23,而广州话阴上为35,阳上为13调值。又湛江白话阴平只有55值,而广州白话阴平有55和53两个调值。
湛江白话与广州话有一个较大区别是变调。在广州话中,出现的高平变调和高升变调现象,在湛江白话中不存在。
文白异读及一字多音
在广州话中,不少字的读音有书面语与口语之分,形成文、白二读之间相应的变调现象,这种情况在湛江白话中并不存在。
(二)用词特点
广州话与湛江白话在基本词汇和合成词的组词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有:
代词&广州话与湛江白话在指示代词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广州话近指、远指两类分得较清楚,近指用&呢&相当于&这&,如呢个(这个)、呢阵(这时);远指用&个&、如&个个&(第二个&个&字变调为33)。湛江白话的&个&通常用于近指,远近指有时不那么区别。
动词 &广州话在表示完成体时用&晒&,而湛江话通常不用&晒&,而是用&过&。表示动作急速性时,广州话在动词后加&亲&,湛江白话则用&到&、&倒&等。
否定系词。表示&没有&的概念时,广州话大多用&唔&,湛江话一律用&冇&,&冇有&。
副词&否定副词方面,广州白话常用&咪&(别、不要),&咪自&(慢性,先不要)、&唔&(不)、&唔使&(不用、不必)、&唔好&、以及&未&(没有)。湛江白话中没有&咪&、&咪自&,&唔&字少用,凡用这些字的湛江白话均用&冇&或&未&。时间副词方面,广州话常用&正话&、&呢排&、&先排&、&不溜&,而湛江白话则分别用&阵&(近来)、&前段&、&从来&。程度副词。广州白话常用&零舍&、&得滞&、&至&等,湛江白话对应使用&特别&、&太&、&最&。范围副词方面,广州话常用&埋&,湛江白话则用&都&、&再&等。
介词 &广州话常用介词有&响&、&同埋&,湛江话常用&在&、&跟&。
此外,在形容词、数量词、连词、语气助词等方面,两地语言还有一些区别,这里不作一一展述。
(三)句法特点
湛江白话与广州话在造句方法上是一致的,基本无差异。但湛江白话较之广州话使用语气助词相对少些,同时因湛江白话与广州话习惯使用的一些语气助词、连词、介词、副词、否定名词等不同,所以在话语说法上有些差异。如广州话说:&敢做系唔岩架&,湛江话则说&敢做冇岩架&。广州话说:&巨黎左?唔系卦?&,湛江话则说&巨来咩?唔系怕(变调为35)?&。
二、雷州话
雷州话是目前霞山农村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全区33条村均讲雷州话。因雷州府历来设于雷城镇,人们习惯上以海康县(今雷州市)雷城镇的话为雷州话代表话。今电台的雷州话播音、雷剧均操此话。霞山区居民所讲的雷州话与雷城话在某些用词和语调有所不同,但基本相通。
(一)声韵调
雷州话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共17个声母,其中有些声母是白读时才用。
P波&&&&&&&&&&&& p&坡&&&&&&&&&&& b 磨&&&&&&&&& m 魔
t刀&&&&&&&&&&&& t&驼&&&&&&&&&&& n 娜&&&&&&&&& l 罗
ts槽&&&&&&&&&&&& ts&切&&&&&&&&&& s 所&&&&&&&&& z 尿
k哥&&&&&&&&&&&& k&戈&&&&&&&&&&& ?俄&&&&&&&&&
&窝&&&&&&&&&&&&&&&&&&&&&&&&&&&& h何
①雷州话之ts、ts&、s与普通话的ts、ts&、s稍有不同,发音时舌位较后,舌尖接触的位置在齿龈,接近于舌叶言。声母z是ts组声母中与s声母相配的浊擦音。
②k、k&、h与齐齿呼韵母拼时不软化成尖音,仍读圆音。
③零声母之前略带喉塞音成分,但不形成为喉塞音。
雷州话的韵母,共47个(含m、?两个声化韵母)。
&&&& &&&&&&&&&&&&i济&&&&&&&&&&&&& u敷
a爸&&&&&&&&&&&& ia兵&&&&&&&&&&&& ua 瓜
?波&&&&&&&&&&&& i?浆
?马&&&&&&&&&&&& i?爷&& &&&&&&&&&&?u妹
ai派&&&&&&&&&&&&&&&&&&&&&&&&&&&& uai蒯
au包&&&&&&&&&&& iau彪
?u呕&&&&&&&&&&& iu&休
?i矮&&&&&&&&&&&&&&&&&&&&&&&&&&&&& ui垃
am耽&&&&&&&&&&&& iam添&&&&&&&&&&& m唔
em冚&&&&&&&&&&&& im音
a?班&&&&&&&&&&&& ia?江&&&&&&&&&& ua?完
e?冰&&&&&&&&&&&& ie?填&&&&&&&&&&& ?嗯
??磅&&&&&&&&&&&& i??永
&&&&&&&&&&&&&&&&& i?兴&&&&&&&&&&& u?尊
ap合&&&&&&&&&&&& iap腊
ep镊&&&&&&&&&&&& ip立
ak达&&&&&&&&&&&& iak 烛&&&&&&&&&&& uak括
ek德&&&&&&&&&&&& iek即&&&&&&&&&&&& uek国
&&&&&&&&&&&&&&&&&&&&& ik集&&&&&&&&&&&& uk郁
?k铎&&&&&&&&&&&& i?k略
①单韵母a、?、&跟标准音有一些差异:a介于标准a与ǎ之间的音, ?介于标准o和r之间的音;&的舌位较标准音e低而接近&。
②声化鼻音韵母m、?只能跟h声母相拼。
③没有成套的鼻化元音。有几个齐步呼的复韵母如ia和i?等h声母相拼时有轻微的鼻化音。如&厦&读hia24,&香&读hi?。
声调,共8种调类:
调类&&&&&& 调值&&&&&&&&& 字例
阴平&&&&&& 24&&&&&&&&&&&& 仙
阳平&&&&&& 11&&&&&&&&&&&& 神
阴上&&&&&& 42&&&&&&&&&&&& 选
阳上&&&&&& 33&&&&&&&&&&&& 擅
阴去&&&&&& 21&&&&&&&&&&&& 迅
阳去&&&&&& 55&&&&&&&&&&&& 羡
阴入&&&&&& 5&&&&&&&&&&&&& 雪
阳入&&&&&& 1&&&&&&&&&&&&& 实
说明:多数阳上字和阳去字有文白异读现象。即本字是阳上字,文读变成阳去。
(二)语音特点
雷州话的语音特点:
⑴雷州话没有唇齿间f声母,古非敷奉母字,在雷州话中文读声母为b、h,白读声母为p、p&。
⑵古知彻澄母字雷州话声母读t、t&。
⑶雷州话的k、k&、h能跟i配合成ki、k&i、hi。
⑷雷州话有?声母,雷州话的?声母在普通话中绝大部分变成零声母。
⑸雷州话没有圆唇的y和y系列的韵母。
⑹普通话有ou韵母,雷州话没有,雷州话的&u和iu韵母与之对应。
⑺雷州话没有ei韵母。
⑻雷州话有m和带?的鼻尾音韵母,而没有带n鼻尾音。
⑼雷州话有14个如p、t、k收尾的声韵母,没有喉塞音尾的入声韵。
⑽雷州话中文白异读的现象相当突出,尤以古全浊声母字和次浊声母出现两读情况更多,声调变化也较有规律。①文读音是鼻尾韵,白读音是开尾韵,如&张&字,文读为tsia?24,白读为ti?24;&寒&字,文读han?11,白读为kua11。②文读是促声韵,白读是舒声韵。如&鸭&字,文读ap5,白读a55。③文读是字面音,白读是训读音。如&淡&字,文读tam55,白读tsia42&。④文读阳去调,白读阳上调。如&是&字,文读su55,白读si33。⑤文读与白读韵母不同。如&丘&,文读kiu24,白读k&u24。⑥文读与白读的声、韵母均不同。如&石&,文读sik5,白读tsi?33。
(三)语法特点
普通词类特点
普通词类使用大多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亦有自己的特色。
名词&①一部分偏正式的名词,其结构是偏在后。如鸡头(公鸡),人客(客人)。②亲属称谓,一般在单音节名词前加个&尼&,结构如尼叔(叔叔)。③一般人名,通常在名称前加个&妃&做姓名爱称,如妃吴。④&仔&可做一般名词词尾,表示名称是小的。如贼仔(小偷)。⑤&个&用在动宾结构的后面,使之具有名词性质。如宰猪个(杀猪的)。
动词 &雷州话的动词本身没有时态变化,它的时态变化是通过在动词后面加时态词&倒&、&左&、&去&来表示。如&坐倒写&(坐着写)。动词可加词尾&仔&,表示时间的短暂。如&坐仔那&(坐一会儿)。加尾的动词可以按AAB的方式重迭,表示动作的程度。如&看看仔&(随便看看)。
形容词&口语中出现较多重叠用法。如热热死死(很热)、圆圆辘辘(很圆)、黄丝黄丝(有点儿黄)、辣仔辣仔(有点儿辣)。
数量词 &常用&儿&、&外&、&头&等词表示概数。如&十外个&、&三头几个&(三五个)、&二把仔&(很少的二把)。还有数词重读、量词重读现象,如&三三两两&、&回回都是我去&(每次都是我去)。
代词&人称代词除了第一人称与现代汉语相同外,其他保留古汉语:第二人称用&尔&、第三人称用&伊&、复数加&众&、&等&,如&人阿众&(人家),&伊阿等&(他们)。指示代词指人和事物用&这&和&那&,指时间、性状的常用&偌&(这)、&吪&(那)、&偌体&(这样)、&吪体&(那样),例如&你做乜偌久乃来&(你为什么这样久才来),&偌体做乃着,吪体做无着&(这样干才对,那样干不对);疑问代词常用&底&(哪)、&片&(哪儿)、&乜&(什么)等,如&你去片&(你去哪儿),&你是乜人?&(你是什么人?)。
副词&雷州话的副词与普通话差别较大,主要有:①总。放在动词、形容词前头,表示范围和程度,相当于&全部&、&真是太&&的意思,如&人总去开会啦&(人全都去开会了)。②略。放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相当于&颇&、&较&,如&这条歌略好&(这首歌较好);重叠后放在&有&后,相当于&差不多&,如&这场戏有略略&(这场戏差不多)。③&忽&。放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时间距离,相当于&快&,如&天忽光啦&(天快亮了);与语气助词&呃&配合,相当于&岂&,表示否定,如&我勿有相去呃&(有哪想去呢?)。④&唔&、&无&、&未&。&唔&如广州话,相当于&不&;&无&相当于&不&、&没有&,如&伊无高&(他不高);&未&相当于&还没有&,如&伊未去&(他还没有去)。⑤&相&相当于&互相&,如&相惜&(互相爱惜)。⑥&添&为后置副词,相当于&再&,如&讨个人添&(再要一个人)。⑦&在&、&在处&为后置副词,&在&相当于&还在&,&在处&相当于&正在&,如&伊讲话在&(他正在讲话)。⑧&识活&,用在形容词前,相当于&非常&,如&伊两人识活好&(他俩非常好)。
介词&雷州话介词的用法大致与普通话相同。但有如下几个特殊介词:①&过&,普通话中&比&的意思,如&侬高过伊&(我比他高)。②&强&,用于比较,如&伊强尔&(他比你好)。③&放&,相当于&在&,如&吊放片?吊放大书房&(挂在哪?挂在大祠堂里)。
连词&大部分与普通话不同,主要有:&若&&妃&(若不是&&就是),&罢啦&&添&(不但&&而且),&犹去讲&&&(何况),&若放&&就&(如果&&就),&做乜唔是&&但是&(虽然&&但是),&因&&乃&(因为&&所以),&因偌体&(因为这样),&只是&&乃&(只有&&才),&&&都是&&&都&(无论&&都),&总算&&都&(即使&&也)。
助词&①结构助词。有&阿&、&个&、&得&。&阿&、&个&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得&。②时态助词有&倒&(着、到)、&在&(还、还在)、&去&(过、了)。③语气助词。有表示疑问语气的&嘞&、&呃&、&吗&、&呗&、&么&;表示感叹语气的&咧&(啊)、&罗&(啊、哪),&啊&(呀),&啦&(了);表示祈使语气的&喽&、&么&等等。
叹词&①表示呼唤的&咳&(喂、近呼)、&唬&(喂);指名的呼唤&啊&、&唉&。②表示应对的&诺&(嗯)、&嗄&(吓)。③表示否定和鄙视的&呸&。
几个词头、词尾、结构助词(仔、个、阿、妃)的特殊用法
仔kia42主要做词尾,跟名词、动词、形容词及表示时间、地点、数量的词结合,具有&小&、&少&、&轻微&之意。如&鸡仔&(小鸡)、&思思仔&(略思一下)、&寒仔寒仔&(有点儿寒冷)、&辣仔辣仔&(有点儿辣)。当&仔&与人名结合时还表示爱称,如&妃狗仔&。
个kai11除作量词外,可作结构助词,组成如&的字的结构&词组。如&伊个&(他的)、&广东个&(广东的)、&甜个&(甜的)、&宰猪个&(宰猪的)。
阿a&如广州话作冠词用外,还可作结构助词&的&用,如&我阿笔&(我的笔)、&鲁迅阿杂文&(鲁迅的杂文);放在代词、名词与&个&字之间,在间句里相当于&这&或&那&,有指示代词的性质,如&谁阿个&(这是谁),&是金阿个&(那是金),&是尼爸阿个&(这是爸爸)。
妃bi&一般用作人名的词头,如&妃吴&(老吴)、&妃二&(老二)、&妃大嫜&(大小姐);用在一些形容词前面,以构成名词性结构,如:妃高(高个子)。&妃&还可作副词,与古汉语的&则&字几乎相同,如&无是打球妃唱歌&(不是打球则是唱歌)。
雷州话的句法基本与普通话相同,但亦有一些自己的特色。
⑴去做一件事情的说法。雷州话把&去&放在动词的前头,普通话放在后面。例:去打球(打球去)、去开会(开会去)。
⑵表示行为前后的说法。雷州话用介词结构&过前&、&在后&放在行为动词之后,普通话则只把&先&、&后&放在动词之前。如:&我去过前&(我先去)、&你来在后&(你后来)。
⑶表示行为动作多少的说法。雷州话把&多&或&少&放在动词之后,而普通话相反,如:&读多些书,看少下电影&(多读一些书,少看一次电影)。
⑷表示比较的说法。雷州话把介词结构放在形容词之后,介词用&过&,不用&比&,如:&树矮过宅&(树比房子矮)、&我好过你&(我比你好)。
⑸表示行为的目的不能到达的说法。雷州话与普通话不同,如&无坐得下&(坐不下),&无走得去&(跑不了)。
⑹双宾结构式。雷州话连用两个动词,先带物后带人,普通话只用一个动词,近宾是人,远宾是物。如&给本册给我(给我一本册),&讲句话给你&(告诉你一句话)。
⑺雷州话无&把&字结构词组,因而表示动作的趋向的说法,普通话说&把书拿来&,雷州话:&拿阿册书来&。
⑻到一个地方去的说法。普通话往往是用介词&往& 、&到&把宾语提前,雷州话直接用动词&去&,按主谓宾结构排列。如:普通话&你到哪儿去?&,雷州话&你去底处?&。
⑼&有、无&句,在口语中很常用。&有&、&无&跟湛江白话的&有&、&冇&和普通话的&有&、&没有&有相似之处外,还有自己的特点:①&有&、&无&跟动词、形容词、动宾词组结合,表示肯定或否定,如&有买&(买了)、&无买&(没有买)、&有深&(是深的)、&无跟伊讲&(不跟他说);②组成特殊疑问句:&有&&无?&如&有去无?&(去没有?),&有深无&(深不深?),&有跟伊讲无?&(跟他说了没有?);③构成假设关系复句&有&&都&,相当于普通话&凡&&都&,如&有想起都哭&。
雷州话连续读时往往出现变调现象,变调视具体情况而变,两字连读、三字连读变调均不同。两字组连读变调有两种情况:①前字变,后字不变;②前字阴调舒声变调,前字阳调及入声不变,即阴平变阳上,阴上变阳去,阴去变阳去。三字连读变调也有两条规则:①三字组中的后两个字组保持两字连续变调规则;②后两个字组的词语前加一字,这个字是阴去的大部分变阳去,前加其他声调的字一律不变。此外,连续变调还与词组结构密切相关,不同的词组结构,连续变调时情况亦不同。
词汇一般特点
⑴保留较多古汉语词,主要沿用古汉语的单音词,如:&箸&(筷子)、&嗜&(嗜好)、&知&(知道)、&尔&(你)、&伊&(他)等。
⑵保留较多古越语地名,如:&那&、&调&、&麻&、&迈&等开头的地名均为古壮语地名;带&茂&、&后&、&高&等字地名大多是黎语地名。
⑶保留从古壮、侗、黎语中借用词,如&子&、&背&、&倒&、&捆&等,雷州话读音与壮侗语系相同或相近。
⑷相当多的常用语汇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日头&(太阳)、&风台&(台风)、&做海&(捕鱼)、&企宅&(住房)、&做百姓&(当农民)、&月头&(月初)。
第三节&民间习俗
一、岁日习俗
(一)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年最后一天为除夕,亦称年廿九晚或年卅晚。除夕与春节合起来,民间统称为&过年&。建国前,霞山人除夕之前,一般由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或廿五日)开始,家家户户进行室内大扫除,将房屋厅堂尤其是厨房的烟尘打扫干净,叫&打囤&。富贵人家购置衣饰穿戴。除夕傍晚贴门神、春联、年画,神龛香炉用茶水洗涤一次,换过炉灰,点烧香烛,设礼品拜祭祖先,叫&围炉&。多数人家包粽、做米乙、蒸年糕、炸煎堆,有&年晚煎堆,人人有份&的民谚传诵。是晚,全家会餐,曰&吃年饭&,俗称团圆饭。晚饭前先鸣炮庆贺,饭后父母给孩子压岁钱(红包)。本区许多地方又有守岁的习俗,除夕之夜,全家人欢聚一堂,有说有笑,达旦不眠。建国后,购置新衣服、打扫卫生、备办年货、围炉、吃年饭、给孩子压岁钱等仍沿旧习俗。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度除夕过新年的习俗,不断向高标准、高层次发展,各种年货尤其丰盛。城镇机关张灯结彩,挂起&欢度春节&的横额,人们多以看电影、电视代替&守岁&,到了午夜,燃放炮竹,欢度除夕,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自古有之,是民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农村春节,一般从准备到结束约一个月时间。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作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各类年货等。在农村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则在大门贴上由民政部门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家内摆满食品,也摆鲜花、柑桔等。团圆饭后则是分压岁钱。夜晚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从除夕到年初三夜里灯火长明不熄。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习惯吃斋。年初一清早,男女老幼穿着新衣裳出门,互相拜年问好。年初二开始走亲戚,你来我去。城镇有祀&财神&习俗,俗叫&做初二&,也谓&开年&。从此,从城市到农村,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舞狮、游神、飘色游行、演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为本地最有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传统的元宵节以游神为中心内容。一般从月初开始鸣锣擂鼓开始筹备,正月十五日正式进入元宵活动,内容包括游神、开灯、舞狮舞龙、放烟花、演戏等。游行队由8~10人抬神轿,轿坐&关帝&、&天后宫&、&白马公&、&华光大帝&等神像。神像所到之处,各家各户放鞭炮,烧元宝,点香烛,就地叩祭。晚上游灯闹元宵。游毕,大放花炮。20世纪50年代后,带有迷信色彩的元宵活动一度销声匿迹。80年代,本地城乡又恢复建国前的习俗。
清明节&农历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清明节,是人们&追远&的传统节日。人们无论在外地或是海外游子,也都归来寻宗祭祖,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本区清明扫墓(俗称拜山)祭拜先人,城乡皆同,大多集中于清明日,或在清明前后10天。民间拜山活动,其祭品各地略有不同,主要是烧猪、肥鹅、饭团、饼、海产品等。拜祭均放炮竹,点香烛,烧金银钱宝、纸屋及&冥府纸钱& 。本地风俗,嫁出女儿不得回娘家扫墓。机关、团体、学校亦在清明节期间集中前往祭扫烈士墓,向烈士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本地民间一般作为&驱邪镇恶&之节。从初一开始,农村群众大多在居家门楣上插艾条以&驱邪&,到初五亦有部分人在小孩胸前挂香符(用花布包香料做成三角或动物形图符)。在城市,从初一开始大街小巷卖艾枝、草药,市民纷纷购来插门及煮水洗澡。据说,用艾药水洗澡能将邪气及皮肤病冲走。初五日各地普遍吃五月粽。农村喜欢用簕古叶编织成三角形或鸭子形包粽子,还准备&三牲&礼品拜祭祖先,一家人设宴欢度节日。亦有赛龙舟怀念屈原之俗。&文化大革命&时期,当&四旧&禁之。20世纪80年代后,本地民众恢复此活动。
七月节&农历七月十四和十五,又称为&盂兰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家人团聚,以&三牲&礼品祭祖。十五晚在门前烧元宝、花纸、香烛以济无主孤魂。建国初废之。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恢复。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城区其内容主要有:从节前半月开始,举行大规模月饼展销活动,居民纷纷购买,相互赠送;中秋之夜赏月活动,大部分居民均涌向各大公园或游乐场所,或三五个青年人,或全家人一组烧烤、吃月饼赏月,小孩则时兴手提小灯笼玩耍,几乎通宵达旦。在乡村,村民们则吃月饼、甜薯、芋子、豆糖之类,亦有年轻女子月下玩&浮针&,取一碗清水置于八仙桌上,拿新针轻放水面,观察针的浮沉情况,预测婚姻。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本地于20世纪80年代后才兴此节,又称为&老人节&。市区各街(镇)均组织老人进行文体活动或外出旅游等。为崇敬离退干部、职工以及&五保&老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向以上长者赠送纪念品、慰问金或保健食品等。
冬至节&冬至为农历的一个季节,公历每年12月22日为&冬至&。旧时冬至,俗称冬节,家祀祖先,宗祠祭其列祖。新生的男孩,家长须备礼品到宗祠祭拜,谓之&入冬节&。一般人家备槟榔盒,有钱人则备煎堆、甜果、猪腿等。建国后,此种习俗已经废除,但过冬节的习俗仍然流传下来。农村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一般宰鸡杀鸭买肉加菜或宴请宾客。还有煲姜饭吃的习惯,认为冬至吃了姜可以暖胃防病。
年例&本地农村有年例习俗。年例的日子各地不同,有的在元宵节,大多在某神诞日子。内容主要是游神、演戏,并请亲戚友人聚会痛饮。过年例准备最好的山珍海味,而且应有尽有,请齐四方亲戚朋友,甚至过往行人亦相邀。谁请的人越多,则越光荣,表示来年运气越好。
(二)新节日
元旦&1月1日为元旦,也称&新年&。我国历史上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或称元日。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并规定元旦放假一天,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升国旗,挂&庆祝元旦&横额,出庆祝专栏,组织球赛和各种文娱活动。农村群众一般没有什么活动。
&三八&国际妇女节&3月8日为&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国际妇女争取女权斗争的纪念日。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妇女干部职工放假半天,各地召开妇女代表座谈会,表彰先进妇女,有的还被上级授予&三八旗手&、&女能人&等称号。农村多以乡镇为单位,由妇联组织召开妇女代表座谈会,表彰先进,发倡议书,开展妇女劳动竞赛等活动。
植树节&3月12日为植树节。这天前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和工人阶级的节日。每年公历5月1日,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放假一天,表彰在生产、工作或技术革新上有功的人员。全国总工会对有特殊贡献或创造经济效益较大的人员授予荣誉奖章&&&五一&劳动奖章和证书。
&五四&青年节&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是我国纪念&五四&运动的节日。青年节以各级团组织为主,召开优秀团员、青年代表座谈会,表彰先进团支部、团员、青年,或举行新团员入团仪式,组织青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或竞赛等。
护士节&5月12日为护士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举行各种座谈会,表彰优秀护士。
&六一&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为儿童节。各学校、幼儿园都举办各文艺、游艺、书画展等活动。大多数父母带小孩到公园等活动场所游玩。
&八一&建军节&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简称&八一&建军节。建国后,每年8月1日建军节均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霞山区组织慰问团慰问驻霞的部队和革命烈军属、转业复员退伍军人、革命残疾荣誉军人。基层单位多举行报告会、座谈会、文艺晚会等活动。
教师节&9月10日为我国教师节。是日区政府和教育部门、学校举办各种活动并表彰优秀教师。
国庆节&10月1日是国庆节。国务院规定放假两天,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均张灯结彩、升国旗,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年&的横额,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还有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之年的国庆节之夜,区人民政府和驻霞部队领导机关组织燃放烟花焰火,十分壮观。农村人多数到城里探亲访友,观看庆祝活动的盛况。
二、礼仪习俗
(一)婚嫁
建国前,男女婚嫁程序甚为复杂,其约定的礼仪习俗甚多。婚礼程序:男方,请媒提亲、合命、送礼、择吉日、发轿迎亲、拜祖、摆喜酒等;女方,承亲、押亲、受礼、接报日书、备嫁妆、坐房哭嫁、摆酒、出嫁等。婚姻大多由父母作主,听媒人之言,包办买卖婚姻严重。建国后,废除封建婚姻制度,提倡自由恋爱,双方自愿结婚,婚事新办,将繁杂的程序、礼仪简化,那些坐房、拜堂、守节的习俗大多废止,禁止包办和买卖婚姻。婚姻大多由自己作主,且以感情为基础,一般由自己恋爱到登记结婚。对自己婚姻不幸亦敢于离婚,不仅结婚自由,而且离婚也自由。20世纪80年代后期,个别地方由于放松了思想道德教育,封建婚姻思想有所抬头,出现了多年绝迹的买卖婚姻、&包二奶&等现象。
提亲&建国前,今霞山区域青年男女结婚多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一般十五六岁时,媒人上门提亲或父母托媒提亲。有的不信媒人花言巧语,即托人密查。父母如有意,则女方母亲会去男家了解男方的家境,包括男方相貌、住宅、家庭收入,到家里看有多少个装粮食的油缸等,叫&睇屋舍&或&睇门第&。因此,有穷人为瞒女方,常用油缸装满谷壳,有的甚至到邻舍借油缸等东西摆设。双方父母同意后,即请八字先生&合命&,如认定双方的&八字相生&了,男方就择吉日良辰结婚。这时的青年男女是不准见面的,只到新婚洞房之夜才可见面。由于不能见面常闹出不少笑话。建国后,提亲的规矩仍存在,经过男女&相睇&环节,买卖包办婚姻色彩渐淡。20世纪60年代以后,男女青年均经相互恋爱阶段,城区青年在工作和社交中相互认识、自由恋爱已成主流。农村青年亦以情投意合为基础。
订亲&旧时,男女双方经八字&合命&后,男方即备聘礼送到女方,叫&下订&。本地人聘礼少不了对鸡(雌、雄鸡)、猪腿、糕饼。有钱人有布匹、金银首饰、珠宝玉器及订金。礼品多少由媒人与男女双方谈好条件,通常女方强调身价,男方则强调嫁妆。送礼要择吉日,男方需写红贴两张:一曰&通名贴&,一般第一面写&福全&两字,第二面写姻弟&&顿首拜;二曰&礼目贴&,第一面写&礼目&二字,第二面写聘金多少,金猪四蹄、德禽四翼、礼饼&封,后写奉申文定之敬等,由媒人送往女家。女方受礼贴后,便&回聘&(亦叫回盘),礼物一般是糕饼之类。&礼目贴&写:&手镯成对、被帐成双、礼糕满百、名贴成幅、奉申许缨之敬&等。有人借嫁女之机大要钱物,达不到数目则不同意,成了买卖婚姻。装了礼的,即定了亲,何时结婚,就视各人情况而定,时期长短不一。
建国后,聘礼内容不断改变。部分地方已取消&两贴&。礼品方面,一般是钱、布、衣、糕饼、果品之类。20世纪70年代兴起电器,在城市追求&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80年代,聘礼多为金钱与先进电器,城区尤为明显,如彩电、电冰箱、洗衣机、高级床上用品,以及金戒指、金项链等。农村青年虽不及城区,但亦向这方面发展。至于聘金方面,城市人兴&九九&,即一般199、299、399、1999之类,忌齐头数。但此时的聘礼与旧社会不同,当时聘礼一般给女方家长,而现在的这些礼物都是结婚随女到男家用,实为男家之物。亦有不少不讲聘礼的青年,他们把幸福建立在婚后共同创造,20世纪50~60年代的青年在这方面表现很好。
结婚&建国前,结婚的程序和仪式既复杂又隆重。男方要完婚,在征求女方同意之后,便备礼于婚前十多天,使媒婆去&说日&,将结婚&报日书&和礼尾(含礼金余数、化妆品之类)送到女家。婚期定了,就得各自做好&迎&、&嫁&的一切准备。男方筹划婚礼的筵席之资和结婚用品,包括被褥、衣冠等,女方则筹措嫁妆。旧时,穷人嫁女,嫁妆甚少,一般是按男方&订金&所置,只有一个竹篢或木箱,装几件衣服;中等家庭嫁女,&两篢单铺&,包括两个竹篢或木箱、皮箱,装数件衣服,一床新被,一张蚊帐;较富者嫁女则&四篢双铺&,包括两床新被,两张蚊帐,衣服百件,梳妆匣、暖壶、茶具、圆镜等用品,用两张八仙木台装着,多以红绳系之,两人抬着,俗称&迎台&;富人则更是&迎台&数十,奴婢随嫁。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妆随之变化,由20世纪60年代手表、缝纫机之类发展到80年代后期的两式组合家具乃至新潮电器。不少嫁妆是用男方的聘金购买,少者数千元,多者数万元。这些嫁妆均在结婚日接新娘时用车运至男家。
旧时,在出嫁前几天新娘则&哭嫁&,少者两三夜,多者五六天。新娘要&拾面&。拾面就是给姑娘除去脸部的茸毛,但不用刀剃,而是要请&命好&的中年妇女用细麻绳绞掉。男方,当家长的要为新郎&加冠&,即起新的名字;择日安床,布置新房。结婚之日,大门张挂&彩门架&和贴上对联。结婚前一天下午,男方起轿到女家&迎亲&。通常轿前,有一人提着写有&&府迎亲&的红灯笼,还有八音、锣鼓一起前往,热闹非凡。轿有四种:一是八柱花轿,是富贵人家用的;二是红衣大轿,中等人家用的;三是绿衣大轿;四是竹轿。后两者为穷人用的。当夜新娘要&坐夜&。女家要设便筵款待亲友。零时至上午十一时(具体按报日书定)是出门时辰,新娘头戴凤冠、身穿绣裙、头罩红帕(红纱巾),由两位命好的妇女牵上轿(古代亦由父或兄拖上轿)。花轿在姑娘的&哭嫁&声中,由四条汉子抬着离开家门,离开村口。轿至男家门口停下,锣鼓鞭炮齐鸣,新郎到轿前躬身作揖,后用纸扇在轿顶轻敲三下,然后踢开轿门,意谓&先礼而后兵&,显出男人的威严。新娘由两妇女牵出轿直至新房。下午,新郞新娘拜堂,礼毕便双双退入新房。接着新郎挑开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帕,新娘即对花烛、罗斗端坐,叫&坐斗&。当天,在家中摆喜酒,招待至爱亲朋。参加宴请,必包&红钱&(红包),席间有劝酒、讲吉祥话之类。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俗称三朝回门,至此整个婚礼过程完毕。
建国后,这些程序逐步改变,如坐轿、坐夜、哭嫁等已消失。20世纪80年代,农村结婚一般包括择吉日、送(迎)亲、摆酒宴、三朝回门等。城市人结婚迎亲大多亦有此过程,其酒宴一般在酒店摆设,多者上百席,少者数席。饮婚酒者红包多在50~100元之间。婚宴有大叔、陪嫁娘、主持人、证婚人等。亦有部分青年实行婚事新办,不摆酒,而通过参加单位或青年组织举行的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或举办舞会、茶话会等。
(二)生育
民间对生儿育女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是一个家庭传宗接代的大事情。故此,霞山居民中有着许许多多习俗。
本地生育习俗中心是重生男轻生女。&多子多福&、&男尊女卑&在年老一代尤甚,历来早婚、早育和多生多胎的现象相当普遍。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下,妇女怀孕之后,多数希望生男孩,而生女多无生男的人家就千方百计想生一个男孩。旧时往往占卜求子,或在新人床上放称砣。近年有人利用年龄表推测生男女法,或在房中贴男孩相,整天看男孩、想着男孩,或吃公鸡、吃药等求子。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因不准超生,救子者尤甚。有的生女孩则送别人,农村甚至溺死。由于求子思想严重,不少地方造成男女比例失调,并且超生现象严重。城市年轻一代虽不同程度有重男思想,但多数一对夫妻只生育一胎,一者是为响应国家号召,二者怕辛苦。
旧时,生小孩均在家里,一般是在村中请有经验妇人或到邻村请&接生婆&接生。生育通常在床上或桶中生。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下,妇女分娩(俗称&坐月&)待遇就有生男生女之异,产妇生女一般受家里人或社会上冷落,如生男丁则皆大欢喜,妇女得到较好待遇。建国后,多数到市区医院,或镇卫生院分娩。在农村生男孩要作十二朝(俗称洗骚)和&满月&(也称弥月)庆典活动,而生女孩就不搞了。20世纪80年代,因重生男孩,此类庆典尤浓。城里居民一般摆满月酒,要是&大款&(富人)之家,则到豪华的宾馆酒家里设筵以贺。饮洗骚、满月酒均要送红包。庆典头胎隆重,二胎后则一般。
旧社会,生孩子很注重起名。本地起名习俗,一是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来起名。据孩子出生年月日的五行中缺什么,则起名补什么,如缺金者,叫&金某&,缺木者,叫&木某&,如缺火,就在名字中取个带火字旁的名字。二是想借神灵保佑,因而用神号给小孩起名。如某地祭祀镇武大帝,即叫&镇某&,信奉康王的则叫&康某&。三是希望孩子荣华富贵的,则配之以财、宝、福、禄、寿、富、贵等字。四是怕孩子娇贵难养的,则给孩子起一贱名,如阿狗、妃牛、牛仔之类。此外,亦有通过起名求子之意,如是生女孩,就叫阿娣、观娣、带娣、来娣等,总是盼望带来一个男孩。命名时,男孩较讲究,女孩则随便一些。建国后,年轻一代逐渐改变旧俗。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轻人起名多从内涵着想,男性多从前途、志向方面考虑,女性则从美雅观点出发。男子伟、雄、松、志者甚多,女子则莲、芳、珍、丽者甚多。
旧时,由于孩子难生难养,因而对生儿育女禁忌很多。怀孕期间,不准在家中动土、打钉、砌灶、安门、移动铺床和大家具等,以防胎儿不测。生小孩未满月,忌外人进家,也不得参加别人喜庆,以避&冲喜&。为保孩子平安,普遍给孩子带手镯、脚环、项圈、玉块等;有的还请神灵保佑,如立神位、戴神符等。今城市并无此俗,但给小孩戴金链、玉块者还有。
(三)寿庆
霞山区对生日有两种称呼和形式,即50岁以内称为&生日&,到51岁以上生日称为&拜寿&。
建国前,普通人家小孩生日,父母用两碗干饭合成一碗,中间装一只或两只鸡蛋,让孩子揭开来吃,意含&吃老脱壳&,叫&吃生日&。富贵人家则宰鸡杀鸭,打酒买肉,办丰富的筵席,全家高高兴兴表示祝贺。男子结婚后,31岁的生日,庆祝活动比较隆重,但一般都不在生日那天做,而是选定较好的日子提前做,岳父母必定送上较好的礼物,而且成双成对,一定有裤(富有之意)、酒、米、鸡或其他食品之类,祝夫唱妇随,白头偕老,添丁发财,吉祥如意。农村41岁一般不做生日,这是一种&忌讳&,因为&4&与&死&偕音相同,不吉利,所以41岁生日连提也不提起。建国后,小孩生日与年轻人过生日仍多沿旧习,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日庆祝活动随之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城市人或学生之中,有新的方式。由同学好友或在外工作的亲人向电台、电视台写信点播歌曲,让生日者在收音机或电视机旁观看收听,祝生日快乐,学业成功。也有模仿西方贺生日方式,吃蛋糕,燃蜡烛,唱&生日歌&。
拜寿,即祝寿。建国前,本地人习惯称50岁以上为老人,认为51岁的生日是人生的第一寿辰,以后一般逢十年做大生日,亲戚朋友送礼祝贺叫&担生日&或叫&拜寿&。拜寿的仪式有繁简之分,视其家庭经济情况及寿星的身份而定。普遍人家拜寿简单,唯亲属朋友集聚小酌,表示庆贺。有钱人则要设置寿堂,八仙台上摆满寿桃、寿糕、寿饼、果品之类,点上大红蜡烛,蜡烛上写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字样。寿星穿着新衣褂,正堂端坐,然后接受晚辈及亲友的叩拜与祝贺。下午或傍晚开设酒宴,敬酒敬茶,恭祝老人健康长寿。建国后,拜寿已大为简略,只是作子女者邀请亲戚或寿星的至友在酒家或宾馆设宴以贺,送礼也简单,只有蛋糕或红包,并说些&祝老人家健康长寿&之类的吉利话。
(四)丧葬
建国前,老人病危将要临终,家人把房屋正厅打扫干净,将老人移到正厅,头向祖宗牌位,脚朝大门,所有子孙媳妇,必须守候在身旁,外出者通知回来,最后能见到亲人一面,叫做&送终&。农村最忌死时无人送终,死后灵魂不得安宁。当老人断气时,即点燃灯火,置于死者的头前脚后,叫&头尾灯&,再在死者脚后放一碗饭,点燃的香插于饭上。同时,有的用真钱(或纸钱)放于死者手中,并不时烧焚纸钱,意谓死者进入地狱有钱能顺利通行。人死之后,举家悲哀嚎头痛哭,守孝从此开始。孝子在死者未入殓前,披发赤脚,不得饮食等等。旧时富贵的或高寿人死了要写上文书,发&讣告&或称&讣音&、&讣文&,写明死者身份,逝世时间、寿年、吊丧、出殡日期等,通告亲戚朋友,叫做报丧。一般人家派出亲人口头通知,讲明死亡时间、出殡日期等。接到报丧的亲戚朋友要给报丧者&彩钱&。
入殓前,先给死者&整容&。整容包括沐浴更衣、戴帽穿鞋,俗称&装身&。穷人死时只穿一套衣服,富者有寿衣寿被,一般寿衣穿单数。有官职的穿官服,写上官衔,陪葬品还有珠宝金饰之类。但无论富贵贫贱,死者所穿衣服一律不上纽扣。整容后,由&土公佬&移尸入棺材加盖加钉。入殓后,子孙带孝,身穿麻衣,脚穿草鞋,头戴白巾。白天不断有死者生前的亲友前来吊唁,向死者至衰下跪、叩头、奠酒,称为吊丧。
出殡前,要请道土进行祭奠。出殡时有人先行引路,鸣放爆竹,抛撒纸钱。家人披麻戴孝,孝子(长子)身穿黄麻衣、头戴黄麻帽,腰挂刀斧、手执孝杖灵幡,哭着随柩送行。沿途所经过的人家在门口烧起一堆火,或泼水,以示&送别&和驱邪。亲友一般送至半途则回主家,以桃叶水洗面、烟火熏眼,实行&洁净&。个别孝子扶棺上墓坡,按预选时辰在野外掩埋、立碑。乡下人死后,则在本村(本族)土地范围内择一较好的地方,挖穴安葬。安葬之后,如两三年内,家人平安无事,甚至兴旺发达,就认为墓地风水好,即永久葬于此地。如果发生不吉之事,则认为墓地不好,便有进行第二次安葬。但多数是一次葬。
出殡后,孝子请道士在厅堂安放灵位,每天早晚,孝子都要到灵前供饭祭祀。男性死者奉七七四十九天,女性死者奉五七三十五天,叫做服丧。在服丧期间,本地有&做斋&习俗。&做斋&就是请道士僧尼念咒解罪,超度亡灵,祝愿死者升天,到西方极乐世界。一般男做&五七&,女做&三七&斋,有做三天三夜,也有做一天一夜的。做斋时八音齐鸣,锣鼓喧天,道士僧尼念斋祈祷。围观者众,倒也热闹。此种习俗,有钱人家才能做到,一般人家或鳏寡孤独者,死后往往只有一张草席包去埋葬了事。
建国后,丧葬习俗不断改革,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提倡丧事简办,还提倡火葬,移风易俗。城市机关干部、共产党员死后规定火葬,开追悼会,死者生前好友或有关单位送花圈,悼念死者的功绩,寄托对死者的哀思,慰问死者的家属等。
三、生活习俗
(一)服饰
服装&& 清代,男人所穿的有对襟衫和傍襟衫,裤则是长筒密囊裤,小孩穿开裆裤。妇女都是穿右边开的傍襟衫,长筒密囊裤,与男人穿的没有差别。这种款式的衣服,人们称为便服,多用薯莨或青蓝、黑蓝染料所染而成的棉麻面衣服,便于劳动。官宦之家或少爷公子则穿长袍马褂,有少数富户商人穿西装。辛亥革命后,大多数人的服装变化不大,学生则有穿中山装和西装的,妇女所穿的衣服为了装饰好看一点,都在衫领襟边、裤筒脚自缝花边,采用不同颜色的布条分别缝上几道布线条,也颇美观。有的妇女所穿的开襟衫,其袖特别宽阔,可以给小孩喂奶。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后,知识界时兴中山装、学生装、长衫马褂和西装并行,女生穿白衫、黑裙,有钱人家的小姐、太太以穿旗袍为时髦。针织品此时才兴起,文化衫、背心之类逐步穿用。在乡村,农民多以自织自染的&黄麻&、&二梭&家机布为主,夏季甚少穿上衣,冬天用麻包袋御寒,称为穿&家贝包&,更有衣不蔽体者。
建国后,20世纪50年代,农民仍以穿唐装便服为主,干部、教师等公职人员多穿灰色或蓝色的中山装,女干部喜欢穿列宁装,工人则穿工人服。&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学生及一般干部喜欢穿黄色的国防装、中山装、红卫装,这叫&无产阶级服装&,妇女一般不敢穿艳色衣服,多数穿一般花布或蓝色布料的衣服,也不敢穿裙和高跟鞋,西装更无人敢穿。70年代,人们穿着是以&的确良&(化纤)布料为主的衣服,大多数青年穿西装裤、反领衬衫。80年代后,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衣着也不断向新标准发展。男女青年的服装用料,大多数名贵高档、款式设计多姿多彩,成衣摆满商场,各种牛仔裤盛极一时,西装也盛行起来。青年人喜欢穿西装、夹克、T恤、夏威夷衫,打领带的也相当普遍,有的青年甚至穿花布衬衫。女性服装变化最为明显,有的把扣子开到前面,有的把扣子开到背后,有的裤筒脚比裤头宽,有的却又窄又紧。城市里女青年喜欢穿各种款式的裙、套裙、连衣裙,五花十色、千姿百态,款式日新月异。圩镇的女青年也跟上城市堂而皇之穿短裙、超短裙。而男子的T恤色调多样,或胸饰标志,或横饰间条、穿起来既大方又潇洒,倍显青春活力。如遇节日或探亲外出,常穿新的外套衣服,这是常俗。
鞋袜&清末民国时期,城里人穿布面皮底圆口鞋或拖鞋,妇女另加绣花装饰,富人或商人穿皮鞋。农民逢喜庆日子或春节才穿鞋子,平时男女老少皆穿&木屐&,有的长期打赤脚。建国后,大多数人都穿鞋,有布鞋、胶鞋、凉鞋、拖鞋(人字拖、十字拖、微孔胶拖)、运动鞋、解放鞋、皮鞋、水靴等。20世纪60年代,在干部中曾一度时兴穿&海陆空&鞋。这是一种凉鞋,用汽车外胎做鞋底,内胎做鞋耳,可以水陆两用,故名。80年代后,高中低档、不同季节的鞋类品种繁多,中青年妇女喜欢穿高跟鞋,男青年喜欢穿高档的皮鞋和凉鞋,一般人家喜欢穿塑料凉鞋和解放鞋、平底布鞋,学生喜欢穿球鞋。各种鞋类层出不穷,价格并不便宜,进口的高档鞋价钱尤其昂贵。至于木屐已基本没有人穿,但胶套木屐近年又有恢复穿着的趋势。
清代的袜,大都是用布缝的,很少人穿袜。辛亥革命之后,各种针织品逐渐多了起来。针织品的袜类也在市场上出售,分为长颈袜、短颈袜、长套袜等,但穷人甚少穿用。建国后,袜类的式样、品种增多,棉的、丝的、混纺的、化纤的,具有伸缩性的各种袜类都有。80年代以后,男女老少冬天大都穿袜,有的中青年男女甚至一年四季都穿。女青年穿短裙时多穿长统袜,有肉色的、淡色的、蝉翅色的长统袜。而老人到了冬天为了御寒,多喜欢穿长统袜以及羊毛袜、双重织的袜等。
装饰&清代,一般人戴布剌束帽,官员戴&锅盖&帽,豪绅戴红帽,妇女裹头箍帕子,有&家家儿女裹头巾&的说法。女子自小穿耳戴环,出嫁时备有头簪、钗、耳坠、手镯、脚镯等首饰。男子均留长发长辫,留的长发长辫有的披到腰部,额前剃光。女子,未婚女青年结单辫或双辫;已婚妇女则结髻;生小孩后,结螺旋髻,留在脑后,插上簪子,有银簪或铜簪,作为一种饰物。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男子剪掉长辫,剃成光头,或剪平头装、花旗装。建国后,20世纪50年代,工人农民戴蒲草帽,干部戴蓝色仿军帽,退伍军人戴没徽章的军帽。女性的装饰较为简朴,头上除发夹外,也有扎头绳的,耳环罕见。尔后,中青年甚至老年妇女喜欢用五花十色的尼龙或丝质披巾裹于颈部或头部,也是一种美的装饰。在特殊场合,如结婚新娘盖红头巾,在晚会姑娘们表演舞蹈或跳秧歌舞大都扎上各色漂亮的围巾。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讲究装饰、讲究美观盛行起来。妇女的头饰除插各种发结、蝴蝶结、头花外,戴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玉镯、珍珠链的不少,甚至中老年妇女和中青年男子也戴上这种贵重饰物。有的还喜欢戴上有色眼镜、平光眼镜,装得一副斯文雅致的样子。城市里的中青年妇女喜欢向省港看齐,时兴美容整容化妆,或到商店买回化妆品,自己美容,略施脂粉,轻抹淡妆,以显出其青春风采。
(二)饮食
日常饮食&建国前,居民以番薯、大米、木薯、黍粟为主粮,一日三餐吃粥,而且以番薯粥为主。番薯粥有&薯擦&与&薯汤&之分,用番薯丝冲一点米煲的称为薯擦,用净薯丝煲的称为薯汤,农民吃的是后者。每年青黄不接或是番薯收成不好时,多以瓜菜代粮;如遇灾荒,则要采野菜、野果充饥。菜一般是腌鱼水(亦称鱼汁)、咸萝卜、煨咸鱼或咸鱼汤,甚至一条生葱、生蒜,也是一餐菜。近海者则靠采小海捉点鱼、虾、蟹,放入沙煲里用清水煮熟吃。贫苦人家办婚嫁筵席,普遍是煎咸鱼、炒生蒜、煮萝卜、白切肥肉待客。只有少数富裕人家或城镇居民每天三餐才有大米饭吃,早餐也吃大米粥或薯米参半。菜以萝卜干、青菜、咸鱼为主,偶尔有鲜鱼、猪(牛)肉则让小孩先吃或照顾老弱病人。个体商户逢初二、十六(按圩日或初三、十六)买五花腩猪肉拜财神,吃白米饭。若出远门,常备饭团、咸鱼或番薯上路,当作干粮。
当时人民大众的饮食烹调不甚讲究,主要是以煲(瓦煲)、煮为主,甚少炆、煎、蒸、焗、炸之类的烹调。尤其是煲最为普遍,不但鸡、鸭、鹅、猪肉是煲的,鲜鱼、咸鱼、虾、蟹、青菜、瓜等也是煲的,有时瓦煲摆满饭桌上。酒楼饭店多以白切鸡、鸭、鹅、牛肉、猪肉、猪肝、猪肚以及狗肉等为佳肴。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省、港各地商贾云集广州湾,不少名厨亦到来此地,饮食业也起了新的变化。茶市相继兴起,名菜风靡一时。当时,焗鸡蛋、牛腩粉、芝麻糊、红豆粥、鸡粥、鸡饭等货郎担串街走巷,叫卖声深夜不绝。还有不少酒楼专为妓馆、赌馆、烟馆开设外卖夜市,营业通宵达旦,刚好与受饥饿困扰的乡里人成为鲜明对比。另外,由于法人的入侵,城区在民国初年有了咖啡店和面包馆等供应西餐,逐渐成为城市人饮食一部分。
建国后,20世纪50~70年代,主食仍以大米饭、番薯饭或番薯粥为主,农民一日三餐可以&一稀(粥)两饭&或&一饭两稀(粥)&。日常时菜以咸鱼煲汤为主,最喜欢吃蒜煲咸鱼汤,有时和葱、菜等一起煲。其次鱼汁、蟹汁、豆酱、咸菜、煨咸鱼等也是基本菜。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集体办食堂吃&大锅饭&,全民吃了一个月&每日三餐干饭&,由于寅吃卯粮,后来连续两年口粮不济,饿得不少人得了&水肿病&。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普遍从吃番薯粥到吃白米饭,番薯一般作为饲料了。虽然还有些人吃粥,但已不是仅为填饱肚皮,而是出于个人爱好。佐餐菜肴从单调&食盐食汁&向多样、高质转化,青菜、鲜鱼、瘦肉、排骨和豆制品等佳品已成为一般人家的家常菜。不仅是酒楼饭店,连一般家庭也讲究烹调方法。味精、鸡粉、酱、醋、豉油等调味品,啤酒、茶叶等饮料以及水果等食品,普遍进入农户家庭。90年代,在农村,亲友临门,一般都买肉、杀鸡,炸、炆、炖、炒,已形成&无鸡不成宴&之习俗。若逢喜庆筵席,则聘请厨师泡制鱿鱼、虾米、海参、鳝肚等高档食品,搞二三个好汤,十多个名菜接待亲朋,更是屡见不鲜的事了。城区居民不但比农村人更讲究如何吃得好,而且还讲究有益于健康,含胆固醇较高的和肥腻的食品,逐渐被不少人戒避。家庭一汤几菜当为常餐,如有亲友来访,菜肴更加丰盛。若适节假期,不少人全家到酒楼设宴聚餐,欢度节日。随着城区宾馆酒楼等高档饭店相继兴起,饮食业更是日新月异地发展。菜肴不仅美味可口,还讲究造型美观、色香俱全,随意小酌,早、午、晚三餐都极为方便。至于包筵席,三五百元一围台已不过是平常酒宴,高档的参、鲍、翅、肚上席一围台达千元的盛筵并不罕见。此外,街头的各种快餐、食街、大排档之盛,更成了饮食业前所未有的景观。城区的夜市极具特色。每当夕阳西下便灯火通明,如同白昼,鱼片粥、白鸽粥、白切狗、白切鸡、炒田螺、炸海鲜等风味小食,溢香袭人,顾客如云。
酒席&节日,一般举办家宴,全家欢聚一堂,要是远方的亲戚或朋友来了,必宰鸡杀鸭、打酒买肉招待。建国前,农村家庭就餐时有男性先吃,女性后吃,或分桌用餐的习惯。举办酒席设宴招待客人时,此规矩尤为讲究。酒席坐桌也有特定的位置,通常正堂左一位为首位,归长者坐之,右一位次之,正堂对面左位系第三位,右位是第四位。饮宴时由主人叫请举杯起筷,大家才一齐举杯起筷。有钱人家的婚嫁酒宴,每席分前八大盘,后八大盘。前八大盘质量讲究,有&四山海&、&四牛羊&之分,还有全鸡、鸭、八宝饭等若干大件。贫困地区婚宴质量不大讲究,有猪肉、羊肉、青菜即可。渔民的宴席喜欢大鱼大肉大碗酒开怀畅饮。渔民调味忌用酱油,作菜禁煎鱼,言语忌&破开&、&割去&、&落下&、&搁&、&断&等,甚至称呼也有特定的字眼,只称&兄&不叫&哥&,因为&哥&与&搁&偕音相同。建国后,这种饮宴节仪已逐渐简化,城乡摆酒设宴男女老少都可同桌,但正位为长辈和主人所坐,一般仍沿旧俗。
(三)居住
建国前,今霞山区域居民除少数有钱人家建有砖瓦结构的瓦房外,茅草屋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民居。茅草屋俗称&草屋&,因矮小简陋,顶盖稻草或茅草,而得名。其建造以筑墙为主,称为&舂墙&,即两边用平行的木板竖起,在木板中间用泥土灰沙混合而成的&三合土&筑成墙,再用竹仔或木条扎架盖上稻草(或茅草)为屋面。也有少数茅草屋的墙是用泥砖砌成的或石块砌成的。房屋的座位方向必须与本村一致,每座房屋的前后左右距离,视村落户口的密度而定,一般是6米至24米,前面的房屋不能高于后面的房屋,有比较统一的路巷。建国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全区所建民房绝大多数都是砖瓦木平房和钢筋混凝土楼房,建茅草屋的已经是极少数。
霞山人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建房讲究习俗节仪,特别是从开始建筑新居之前的准备工作直至落成进宅(入伙),有着许多繁复的规矩,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有丝毫的疏忽,一切都要严格按照传统俗规行事。
建房&建房之前,首先选好屋地,然后要请风水先生根据风水龙脉的情况确定新屋的方位和屋式的大小,这些基础选定之后才能择吉日动工兴建。一般分为平整地基、奠基破土、升梁、筑墙、安门、盖屋面等几个阶段。奠基破土(俗称开墙基)是建房的首要节仪,与升梁一般是择日同时进行,也有分开不同的日子进行的。屋主大都要率领全家男女拜祭祖宗神灵,请贵人宣读祝文,作为建房的起首。开墙基,先用红纸条写着&姜太公在此&等贴在屋地四周。开工时在屋地的四周先挖几锄,接着全部挖深。在清代,富贵人家新建瓦屋其升梁节仪甚为隆重。有标梁、拜梁、宣读祝文、赞梁等仪式。标梁就是在造好的梁头、梁尾、梁上、梁下均涂上红漆,请&福寿双全&的命好贵人口念颂标梁歌。拜梁是在升梁时准备上三牲酒菜果品之类,连同祖宗神位一起拜祭,宣读升梁祝文,待梁升到预定位置,安在台架上,念赞梁歌词,祝福财丁两旺,福禄寿全。升梁毕,燃放鞭炮,即可动工造墙。
入伙&房屋建成后,就要择定吉日吉时进人入伙。首先备好两盏新灯,从自己家或富贵人家导来长明之火,点燃新灯,每位家庭成员都要挑上或拿上一件家杂,切不可空手进入。进入时的一般规矩是:由家长(男的)挑着或(捧着)点燃的新灯走在最前面,后面的人有的挑着米缸、水缸、柴、米、油、盐、糖、肉、菜、酒、饼、米乙,有的手持碗、筷、锅、盆、瓢勺,按家庭成员的年龄辈次,先后列队进入新宅,意味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全家进入大门后,先把点燃的新灯放于正厅,其他各个居室也要点上灯火,整天不熄,有的连续三天三夜。接着贴对联,放鞭炮。屋正中一般贴&紫微正照&、&进人大吉&,门口对联一般多写&新宅新居新气象,进人进宝进钱财&。进宅之后,拜祭祖宗神位,再吃糖饭、糖粥、甜糟、果、米乙等,以示今后生活甜美、丰衣足食。在进宅入伙时,有的还先发出请贴,宴请亲戚、宾客,同族、同村、邻里贵人少不了也来庆贺热闹一番。送来的镜屏、壁画等必挂于厅上;送来的鞭炮,入屋时即行燃放;送来的&三牲&、果、米乙&&& 之类,主人不能全部收领,要留下一部分回赠客人。意谓留有剩余,有来有往,常来不断。此俗至20世纪90年代仍很盛行。
(四)交际&娱乐
称呼 &建国前,邻里相见,同辈之间一般直叫真姓或者直呼其名,小辈对长辈要加称亲属关系,如某叔、某哥等。穷人多无饭吃,互相问候则说:&食朝未?&&食晏(中午)未?&或&食晚未?&。在打招呼中,还有视职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如当教师、医生的称先生,当工匠者称师傅,开店铺做生意者称老板,当官或有功名者称&&长或老爷。晚辈见长辈称&&公、伯、叔,长辈见晚辈或小孩多称呼其名。春节期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建国后,干部职工相见都叫&同志&,握手问好。需要的时候再加上前面的定语。如解放军同志、司机同志、服务员同志,还有男同志、女同志、妇女同志们,后面的全称常在开会时用。20世纪80年代,又兴起赠送名片之风,所印名片有工作单位、姓名、职务、住址、电话号码等,见面时除握手问候外,随之递上名片,以便对方了解其身份。如有社会职务的人则称&&书记、&&长、主任、经理、老总、师傅等。90年代,&同志&已少称。一般忌讳直呼姓名,这被认为不礼貌。
待客&霞山人非常好客。俗话说:&过门便是客&,&拿钱买邻里&,&在家常好客,出门有贵人&。如是邻里之间的来往,一般请进门来,端上一杯热茶或奉烟,礼貌地与客人寒暄。客人不论长辈、平辈或晚辈,主人都应双手递茶。抽烟的递香烟或递&水烟筒&。递&水烟筒&(大碌竹),一般都习惯先装上烟,以示尊敬。斟茶不能满杯,茶壶嘴不能指向客人,要用双手把住茶壶,站在客人右边。受茶的客人要用手指在茶几上轻敲几下,表示谢意。客人用两个手指敲,表示他夫妇俩都谢谢你,只用一个手指敲,表示他还是单身汉,免致询问妻室子女之事。要是远方的亲戚或朋友来了,必宰鸡杀鸭、打酒买肉招待,表示热情。如客人是长辈、亲戚,或是有事相邀的,主人应奉陪客人。客人告辞后,主人应送出门外,即说&有空再来坐坐&,客人可说&谢谢&,拱手、招手或握手道别。
礼物&建国前,乡间探亲总要随身携带一点礼物(俗称手信),很少空手入门。在农村,农民按收成季节带甘蔗、番薯、芋头之类,渔民则提鱼、虾、蟹等海鲜。如是婚嫁、进宅、寿庆等日子,礼节更为讲究,常有米担(两个篮子装米)和猪肉,俗称&做面皮&或&做人情&。若是过年、元宵佳节,除米担、猪肉外,还有年糕(大米乙)、木叶挞,甚至有鸡、鹅、鸭等之类。送礼也有规矩,数量必须成双,不能单数,单数不&吉&不&利&。至于礼尚往来,&来&者多少,而&回&者又多少,一般也讲成双,也忌&回&有&单&数。另一种回礼是到明年或若干年后,主家备同样礼品上门作客。如此礼节,&米担&来&米担&去,两家反复往来,经久不息,甚至沿袭几代人,即使某一方家境贫困了,此俗也不轻易废止。在城市,每逢节日,特别是在过年时,亲友和邻里之间会互相赠送各家自己制作的年糕、煎堆、油角子等节日糕点。出席亲戚朋友的婚礼或小儿满月礼时,不管对方需不需要,都送上挂镜(写有双&喜&的大镜)等。建国后,20世纪50~70年代,则一概都送热水壶、脸盆之类的普通实用日用品。80年代后,则多用&红包&相赠,一般送几十到数百元,有的多达数千元。送红包利是,已逐渐成为气候。
娱乐&霞山的民间文艺娱乐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建国前,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的人民,在创造出丰厚的物质的同时,也孕育出绚丽多彩的文娱活动,唱雷歌,演雷剧、粤剧、木偶戏,舞狮、舞龙,奏八音,猜灯迷,竞龙舟,放风筝,以及顶扁担、拗手骨、走&番&、下棋、打扑克等等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建国后,20世纪50年代时兴跳秧歌舞、交谊舞等。&文化大革命&时期,时兴跳&忠字&舞,唱革命歌曲等。80年代后时兴打麻将、打天九、跳交际舞等。90年代后时兴卡拉OK、唱流行歌曲和跳现代舞,并以此作为一种交际方式。
(一)吸毒
&&& 本地吸鸦片的陋习并非自古有之,是法国租占广州湾后才发生的。是时,广州湾法当局公开贩售鸦片,城乡烟馆林立。土豪勾通军警巨头武装贩运云南、贵州等地鸦片回本地出售,牟取暴利。抗战时期,有些农民种罂粟供应烟馆,烟馆老板收购后,煮成熟膏出售,并在室内安好床位,诱人吸毒。烟馆老板发财了,但不少人吸毒上瘾,终日卧床,家财散尽,害子、害孙,有些人卖儿卖女,妻离子散,惨不堪言。官府虽有明文禁烟,但因不少官绅为获取暴利,实际明禁暗放,因而申令不行,屡禁不止。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取缔烟馆,收缴烟土和烟具,教育烟民,严惩不改者,贩毒吸毒已为绝迹。20世纪80年代后,吸毒贩毒现象在本区死灰复燃,有屡禁不止之势。
(二)赌博
&& 清末民国期间,尤其是法国租占广州湾期间,赌博为&合法化&,赌场遍地。初期美名曰&俱乐部&,后更名&公司&。赌博形式有番摊花会、扑克、纸牌、打麻将等。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赌风灭迹。80年代后,有些地方聚赌成风,有些人以赌为生,不劳而获,迷赌忘返,公安部门列为&七害&之一取缔。
(三)嫖娼卖淫
&& 建国前,由于封建社会束缚及家庭环境所迫,不少良家妇女沦为娼妓,被人作为商品玩弄、过着极端悲惨的生活,他们多是来自贫困地区。花花公子、客商、流氓出入妓馆淫乐通宵,极其腐化。有些地方也有流动暗娼,此类娼妓经人介绍,随叫随到。清末民国时期,特别是法国租占广州湾期间,法当局颁有&条例&,规定只须登记取牌,按时纳税,妓女即可公开从业,是时妓馆遍地。广州湾光复初期,妓馆仍照常开业。民国35年,政府&禁令&,妓馆多数停业。建国初期,人民政府严禁卖淫嫖娼,卖淫嫖娼之风绝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卖淫嫖娼又死灰复燃,公安部门将其列为&七害&之一查处。
(四)迷信
建国前,本地封建迷信成风,人们信奉神鬼,城乡普遍建立关帝、天后、洗夫人、华光、白马、土地等神庙,庙内设神像供人拜祭。不分富贵贫贱都把自己命运寄托神灵。认为寿命长短、祸福凶吉一切皆由神鬼主宰。平时,请&八字&先生算命、占卦、择日、看相、看风水、找龙脉择地葬祖宗,在家设神位置祖先牌拜祭,给孩子契神保平安等习俗盛行。如患了病,以为是鬼神作祟,找&相花婆&、道士入屋把预制草人当鬼提去烧掉,借此祈祷平安。死了人,卜地安葬,问花、勾魂(找亡灵谈话)、拜斋、打醮(超度死者)、立神主牌等,既花费钱财,又耽误工作。建国后,经过宣传教育,提倡新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封建迷信活动有所减少,甚至基本绝迹,但80年代以后,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在某些地方又有恢复的趋势。
第四节&民间歌谣传说
一、民间歌谣
今霞山区域的村庄大多数是自宋以后始逐渐形成,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明、清时期又有外地人口迁入,人口逐渐增加。数百年来,居民们在生产、革命和建设中,创造了大量为民众喜闻乐见的雷州话和白话的民间歌谣。
(一)抗法民歌
南柳村首义抗法军(雷歌)
光绪戊戌闰三月,广州湾前恶浪飞;
法国舰冲入内港,泊近海头大炮横。
横行法兵登上岸,清兵早逃炮台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塔斯 香烛已燃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