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底薪2015最新标准1390,25—25号结算工资六休一加班12.5三,小时周末16.66十一小时 一个月工资有

浅析中国服装业 浅析中国服装业引言: ,其中服装是人类生存必须消费品,也是反 引言:人类生存的五大基本要素“衣、食、住、行、乐”映易购文明标志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业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自 1994 年以来,我 国服装产量、 总产值和出口量、 出口创汇一直居于世界第一位,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 这是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我们同时应注意到目前我
国服装业的特殊情形, “广而不聚,实而不名” ,缺少 知名品牌更是我国服装业的一大遗憾。 随着中国服装业国际合作的日益全球化,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以及全球性的后金融危机 时代的新形势,我国服装业又要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从我国服装业的现状入手,分析当前我国 服装业面临的一些挑战,进而分析研究解决对策。 对于中国服装的对外贸易现状, 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就是: 中国人造一亿条裤子换欧洲的一架飞机。 “ ” 这是一句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一句话呀!简直严重伤害我们中国人的尊严嘛!中国人早就有“落后就要 挨打”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一味的对此感到愤怒,更重要的是认清形势,反思自己。◆我国服装业的总体现状: 我国服装业的总体现状:一、专业市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地型纺织服装市场的聚集地,尤其是华南与华东地区。从专业市场(万平方米以上) 数量上来看,2010 年东部地区数量达到 380 个,占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总数的 54.36%;中西部数量分别为 119、139 个,占比为 17.02%和 19.89%;东北地区市场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数量共计 61 个,占比为 8.73%。2010 年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数量区域分布从经营面积来看,2010 年东部地区市场经营面积达到 6114.01 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 66.66%。与 2009 年东部市场经营面积所占比重相比,提高了 5.93 个百分点,体现出东部地区市场的密集度正在进一步增强。中 西部地区市场经营面积所占比重则分别有不同程度下降。 2010 年中西部地区市场经营面积分别为 1112.84 万平 方米和 1495.14 万平方米,占比依次为 12.13%、16.3%,与 2009 年相比分别下降了 2.18 和 3.08 个百分 点。2010 年东北地区市场为 450.52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 0.67 个百分点。
年各地区市场经营面积占比对比 、二、我国服装年出口总量1978- :快步发展出口的阶段,这 10 年间,服装出口金额按美元计算提高了 5.3 倍,增长速度高于纺织品的 3.36 倍,(见表一)表一:1978――1982 年中国服装业出口情况表 年份 出口金额 (亿美元) 同比(%) 1978 年 7.08 20.41 1979 年 10.59 49.58 1980 年 16.53 56.09 1981 年 18.64 12.76 1982 年 19.49 4.56 1983 年 20.6 5.7 1984 年 26.53 28.79 1985 年 20.5 -22.73 1986 年 1987 年 29.15 42.2 37.49 28.61: 从 1988 年起,到 1997 年,中国服装业进入了第二个阶段CC“黄金十年”。我国服装行 :业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产业升级,走上了真正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对外贸易势不可挡地发展起来。服装出口增长 6.5 倍,产量增长 4.7 倍, 并于 1994 年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见表二)。1997 年,服装出口占纺织品 服装总出口比重由 1987 年的 39.3%上升到 1997 年的 69.64%。外贸依存度大大提高,出口单价较低,但十年间金 额翻了 8 番 表二:1988――1992 年中国服装业出口情况表 年份 出口金 额 (亿美 元) 同比 (%) 29.95 25.82 11.71 31.4 86.13 -0.33 10.36 28.76 1.18 32.3 48.72 61.3 68.48 89.98 167.48 166.93 184.22 237.2 240.01 317.54 1988 年 1989 年 1990 年 1991 年 1992 年 1993 年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 : :进入 1998 年后,中国服装行业走入了一个两年的调整期。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服装出口 8 年间,我国服装出口一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幅度,出口数量、金额均翻了三番,造成了重创,出口出现了负增长。 出口第一大国地位暂无法被撼动。(见表三)。这 8 年中,出口企业完成了几个重大转变:从来料、来样加工的 OEM 向设计合作、技术合作的 ODM 转变;完成或正在进行通过港商等接单到直接面对海外客户接单;贸易方式已 由“三来一补”转变为一般贸易方式为主;从主要加工低档次服装到主要加工大众品牌服装和高档的专卖店服装 的转变,顶级奢侈品牌也不乏加工订单;此外,我国还在进行着自有品牌出口、品牌国际合作和进入国际服装采 购环节的尝试和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表三:1998――2007 年中国服装业出口情况表 年份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360.2 19.83 2001 年 365.38 14.38 2002 年 426.26 16.66 2003 年 519.16 18.68 2004 年 616.16 18.69 2005 年 738.8 19.9 2006 年 951.9 28.91 2007 年 .89出口金额 (亿美元)300.46 300.58 同比(%) -5.38 0.04: 自 : 2008 年以来,我国纺织生产增速持续下降,特别是 2009 年 9 月份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生产下滑趋势更为明显。可喜的是 2010 年服装出口好转。2008――2010 年中国服装业出口情况表 年份 出口金额 (亿美元) 同比(%) 8.5 -10.0 23.6 2008 年 9 年 0 年 1388.8年出口趋势如下: 我国服装业从 1978 年至 2010 年出口趋势如下:00
400 200 0 85 00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出口金额提高了 196 倍,排除汇率因素提高了 721 倍。三、企业产值呈恢复性增长趋势2010 年,我国全社会完成服装总产量 436 亿件,比 2009 年提高了 9%,其中梭织服装 147 亿件,针织服装 289 亿件,分别比 2009 年提高 6.52%和 10.30%。2010 年,服装产业处于恢复期和转型的助跑期,产业的区域格局开 始调整但尚未发生明显变化。中西部地区产量上升速度较快,但基数低,尚不足以影响全国生产和格局变化。中、 西部地区服装产量分别同比增长 26.98%和 49.08%,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 11.62%和 1.57%,较去年同期 提高 0.77 和 0.32 个百分点(见图一)。“十一五”期间,行业生产呈现“增速放缓”和“有效供给提高”两大显著特点。产量增速从 2005 年的 13.33% 的高增幅持续回落,06-09 年分别回落到 5.88%、-1.11%、12.92%和-10.97%,2010 年在 2009 年低基数条件下,实 现了约 9%的增长,但总产量仍未超过 2005 年水平。 “十一五”期间,服装产品产量回落却支撑了服装出口数量近 35%的增长和内需数量年复合增长率约 7%的持续增长。有效供给的提升大大提高了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了 产业资源。四、产品附加值低我国服装总体来说在世界上还是占有很重分量的,这种分量完全是指“量”的堆积,而在“质”的 层面上还远远不够。也就是说我国服装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这主要体现在我国服装行业是较低的技术 门槛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情况下制造出低廉的商品,而且我国服装很多行业还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所以, 几乎没有附加值。 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导, 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发展比较缓慢, 边境小额贸易等其 他贸易方式有较快的发展,但在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依然较小。 (见图一) 0 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贸易方式 年 份 贸 易 方 式 一 般 贸 (单位:亿美元)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532.80617.6 9804.84973.851470.771756.171896.25303.09386.0 1534.9 4659.10819.131058.81271.621317.99 易 进 料 加 工 来 料 加 工 其 他 贸 易121.65123.5 2148.6 8177.12199.59235.60272.96284.64247.05285.74100.1897.0198.65105.71107.09112.86117.52124.4799.7098.327.8811.1522.5731.9249.5563.5194.07169.15119.84157.78资料来源:国研网数据中心五、出口市场稳中有变我国多年来,纺织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其中香港地区、欧盟、日本、美 国为我国服装出口的四大传统市场。2010 年,我国服装行业对全球出口全线回升。对以上地区的服装 出口全部实现增长, 出口额同比增长分别 0.18%、 22.79%、 5.77%、 26.38%, 占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的 66.12%, 同比增加 17.51%。而对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俄罗斯这些新兴市场的出口额为 189.78 亿美元,占全 国服装出口的总额 14.66%,同比增长 45.17%。因此可以看出:我国服装对传统市场的出口总额明显高 于对新兴市场的出口总额,主销市场并没有改变。但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我国服装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增 速却是高于传统市场的。以下是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占比情况(见图二)从图中可看出:5 年中,我国由于对日、港出口占比下降导致我国对亚洲出口占比回落明显。而对 港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2005 年取消配额, 我国通过香港转口的对美出口浮出水面, 因此在 2005 年当 年,我国对美出口出现了井喷增长。自此,我国对美出口持续增长,同时对港出口持续下跌。尽管我国 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占比并未实现大幅增长,但新兴市场发展势不可挡,占比较 2005 年提高了约 1 个百 分点。且我国对新兴市场出口更倾向品牌和自有品牌出口,传递出“十二五”我国服装出口转型升级的 强烈信号。六、服装市场交易规模增幅低于全行业增幅2010 年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中服装产品交易额为 8312.81 亿元,同比增长 8.36%,低于全 行业 10.86%的增幅。原、面(辅)料,家纺,皮草、皮革和以小商品为代表的综合类别产品交易额 的同比增幅均超过 10%,分别为 13.58%,19.75%,10.92%和 23.24%,它们的成交额分别为 3692.28 亿元、887.4 亿元、2304.46 亿元和 363.82 亿元。2010 年各类别产品成交额与同比增幅引起服装类产品交易额同比增幅相对较低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2010 年以来,以棉花为 代表的纺织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原料与面辅料产品价格的上涨, 拉高了其总成交 额。 而我国产业链传导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原材料价格对终端服装产品的影响要到次年春季时才能逐步 体现出来,因此服装产品交易额的同比增幅比例相对较低;其次,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投 资方向逐步延伸至二三线城市,这些市场尚处在新兴培育阶段,交易量的释放需要一定周期。七、服装产业结构停留在传统设计模式,产品创新能力低 服装产业结构停留在传统设计模式,我国服装企业结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设计管理模式上, 由于设计手段大多停留在纸面放样的落后阶 段,设计周期长,试制成本高,造成新产品创新能力弱,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进而造成服装库存的积 压,影响资金周转。服装的新产品周期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是相当明显的。 低端产品、低端价格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服装产品的无形“标签” 。技术创新落后、高端产品生产 成本高,以及对国际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的把握度低,也造成企业不愿意自主创新去生产高端产品,宁 愿长期采取以量取胜的同质化、粗放式发展。我国服装在服装设计方面主要是模仿、抄袭,国内一般品 牌抄袭国内大品牌, 国内大品牌抄袭国外品牌, 中国服装行业抄袭成风。 这也是中国时装界的最大悲哀。 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培育国际品牌和养活国外设计师的尴尬真相 服装设计是中国服装企业普遍的软肋。 中国服装设计水准还远较国际上落后, 中国还没有诞生具有 世界影响的服装设计师。众多企业还是以抄袭仿版为主,这样很难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 国内的服装企业一来缺乏完善的设计师培养机制, 而很多有才华的设计师则更习惯于自己创品牌或 开设计工作室创业,而不愿意在企业发挥才华,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水准很难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国际 主流时装周上甚至根本看不到中国设计师的身影。 深入过服装行业的人才会清楚的意识到, 服装行业整体人才队伍非常贫乏。 无论是从生产管理还是 设计、 营销、 广告等。 因为服装行业多属民营企业, 很多是从夫妻店起步,家族企业色彩往往比较浓厚。 很多企业根本不能给人才提供宽阔的舞台,因而吸引不了人才加盟,即使加盟了也留不住人才。 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年代,缺乏专才,对服装行业的发展影响绝对是巨大的。当前我国服装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服装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发展我国服装行业出口贸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国际市场中,面临着人民币升值、贸易壁垒、国 际市场竞争等问题;在国内市场中,服装企业则面临着生产成本增加、招工困难、缺乏自主品牌等一系 列挑战。以下对来自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压力进行分析:一、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 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服装业的影响 (一)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服装业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服装业的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服装业具有重大影响。 “假如人民币升值 2%,经过与客户提价分摊后,折入每件 衣服出口成本大约增加两毛钱,我们还可以撑得住,但一旦升值超过 5%,将很难承受。 ”一条卖 8 美元 的出口牛仔裤,利润正被各种上涨成本“蚕食”得只剩几毛钱,一旦人民币升值超过 5%,它的“东家” ――出口加工企业将会因无力消化成本而弃单。 2008 年 7 月 21 日, 到 银行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中间价为 1 美元对 6.8271 元人民币。以此计算,3 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超过 21%。对服装业 而言,人民币升值则意味着服装品出口价格竞争力的下降。有关研究表明,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行 业销售利润将下降 2―6%。如果人民币升值 5―10%,行业利润率下降 10―60%。通过相关计算,人民 币每升值 1%,棉服装、毛服装、服装的行业利润率分别下降 3.19%、2.27% 和 6.18%。1、人民币的升值削弱了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人民币的升值削弱了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中国作为服装服装产品出口大国,主要以低附加值、初级产品和低档次产品为主。随着人民币的大 幅度升值,以“物美价廉”为主要竞争力的“中国制造”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首先,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我国服装产品国际市场相对价格随之上升,与外商签单愈加困难,出 口销售收入下降,导致部分出口企业转向内销,从而加剧国内服装企业的竞争。同时,价格上升,也导 致订单的流失。目前已出现不少外商订单流向越南、柬埔寨、印度等竞争对手国。 其次,由于我国服装出口采用直接标价法,在产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将使服 装企业收益折合成人民币后下降, 从而给平均利润率本来就不高的服装企业带来巨大经营压力, 甚至可 能直接导致部分服装企业亏损甚至破产。 而且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还给服装企业的产品报价、 订单的承接 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不敢接单将直接降低行业的开工率。同时,服装出口的历史数据也表明,自 2005 年 7 月我国汇改以来,服装出口额折算成人民币之后,同比增速均小于美元计价下增长水平。按照人民 币兑美元年平均汇率计算,2008 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为 9.41%,而 2008 年的服装出口增速由 7.98%(美元计)降为-1.31%(人民币计),从正转负尤为明显;2009 年增速变化则是从-9.65%(美元计)降 为-11.22%(人民币计)。 与此同时,越南央行宣布自 2010 年 2 月 11 日越南盾再度贬值 3.4%,这是继 2009 年 11 月越南盾 贬值 5.4%后的第二次贬值。2010 年 2 月人民币兑越南盾平均汇率较上年同期升值了 6.63%。越南盾的 贬值在削弱我国对越南服装出口价格竞争力的同时, 亦增强了越南在欧美日发达经济体市场上同我国产 品的竞争力。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的数据,2010 年 1 月越南服装出口额同比增长 3.9%,且越南有关协会 调查也显示,当前越南许多服装制造企业的订单呈现量多额大的特点,出口前景看好。 而除了竞争对手国货币出现贬值外, 我国服装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亦出现货币贬值势头, 同样制约 了我国服装企业的出口。在欧元区方面,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欧元区的低利率预期,使得欧元贬值 趋势明显;日本 2009 年的实际 GDP 同比下降 5.0%,降幅较 2008 年(-1.2%)增大了 3.8 个百分点,经济 的下滑使得日本政府将继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则同样增加了日元的贬值预期。国际清算银行(BIS) 数据显示, 2010 年 1 月, 欧元与日元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分别为 102.4、 97.53, 同比分别下降了 0.98%、 10.09%。另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 年 1 月我国对欧盟、日本两大经济体的服装出口额分别占我国对全 球出口总额的 23.58%和 10.02%,较上年同期则分别下降了 1.13 个百分点和 2.87 个百分点。2、产品附加值低和科技创新能力弱的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能力弱。 产品附加值低和科技创新能力弱的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能力弱。我国服装服装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品种档次不高, 产品附加值只有国外先进国家的几十分之一, 且 创新品种少。像红豆、杉杉这样有独立品牌的企业极少,多以贴牌经营为主,企业利润非常微薄。大多 数贴牌企业多以美元结算,如果人民币升值 10%,则预计有 50%的企业难以继续经营。3、缺少自主品牌,面对人民币升值产品议价能力较低。 缺少自主品牌,面对人民币升值产品议价能力较低。由于缺乏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企业产品开发也多采用借鉴和组合,导致产品缺乏个性,产品价格无 法提升。大企业借鉴和组合欧、美、韩、日及中国港、台地区的设计,中小型企业则多是盯着大企业新 产品的出笼,进行模仿。人民币升值使中小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企业无力花大量财力和人力进行新产品 的研发。这势必导致大多数中小服装企业的上述弱势将仍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贸易壁垒对我国服装产业的 (二) 贸易壁垒对我国服装产业的影响 、贸易壁垒对我国服装产业根据 WTO《服装品与服装协议》的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进口服装品服装 配额,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纺服装贸易进入了自由贸易时代,事实表明,两项“特保”措施、反倾销、 绿色技术性标准和社会责任标准、 区域经济集团对区域外贸易的歧视性等将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在后配额时代努力设置的主要贸易壁垒。“特保” 1、 特保”措施“特保”措施指中国加入 WTO 文件中的服装品特别保障措施和过渡期特定产品特别保障措施。 在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 242 段, 第 规定从 2005 年至 2008 年年底, W 在 TO 成员认定中国产品造成“市场扰乱”的情况下,可对中国已取消配额限制的服装品服装重新实施 数量限制,此条款称为服装品特别保障措施;在《中国入世议定书》第 16 条中,规定从中国入世直 至2013 年底,WTO 成员如认为中国出口造成或其威胁造成“市场扰乱” ,可对中国采取过渡期 特定产品特别保障措施,限制中国产品流入。两项“特保”措施含义大体相同,其明显的不同是前者针 对服装品服装,而后者可针对任何产品且有效期长。2005 年1 月1 日,随着配额的取消,为降 低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 我国政府曾以加征部分服装品服装出口关税进行自限, 但并未遏止住我国服装 品服装出口潜力在短时间对美欧等国和地区的集中释放,导致美欧于2005 年 5 月 23 日、2 7 日先后对中国服装品根据服装品特别保障措施实施限制。贸易摩擦发生后,中国政府委派专人赴美 殴进行反复磋商, 并与殴盟于6 月11日签署服装品备忘录, 与美国于11 月18 日签署了备忘录, 中殴、中美服装品备忘录将分别于2007、2008年底到期。根据中欧、中美服装品备忘录,从2 005年至2007 年, 中国有10类服装品对欧盟出口的增长幅度被限制在8%~12. 5%; 2 在 006 年,有 21 类服装和服装品对美国出口的增长幅度被限制在 10%~15%,在 2007 年,被限制在 12.5%~16%,在 2008 年被限制在 15%~17%。可以认为,在201 3 年底之前,中国服装品服装出口会始终处于“特保”阴霾之中。2、反倾销措施我国服装品服装遭受贸易摩擦处于不断上升状态。据 WTO 统计,1995 年~2005 年, 成员方共发起贸易保护调查案件 2840 起,反倾销案我国 469 起,占 16.4%,其中 20 04 年,我国遭受 52 起,占 24.5%,2005 年 57 起,占 29.8%。对华贸易反倾 销案件数量逐年增长,2006 年前三季度,已达到 70 起,从中看出欧美等国利用反倾销手段对 我国服装品服装设限的意图明显。 反倾销措施对产品出口的危害要比数量限制大得多, 尤其是国有企业, 由于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的制约,更将受到严重影响。一旦某类产品遭遇反倾销,那么该类产品出口环 境的稳定性和预见性将受到影响,波及产业和产业链的发展,最终导致投资和就业等出现困境。 3、绿色技术壁垒 服装品服装绿色技术壁垒是指发达国家依靠其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 以所谓 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目的, 通过颁布法令或技术法规, 制定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强制性产品技术标 准,实施环境标志和其合格评定程序,对不符合它们要求的服装品服装实施限制或拒绝进口,以对国内 市场进行保护。目前主要有两类: 一是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其代表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O1 4000,ISO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具体内容是要求调查企业使用的能源、用 水、原料、排水及工业废气物的处理情况及噪音、振动、臭味等状况,并要求企业提出改善期限及数值 等。通过ISO14000认证是符合环境管理要求的重要标志,可作为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二是绿色环保标志认证。在服装品服装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环保标志是生态服装品标准 100(OKO - Tex Standard 100) 该标志只涉及对服装品服装本身所含有害物质的检验, 。 它由 国际服装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颁布, 现在该协会已包括了 13 个欧洲国家的协会, 加贴该标志的产 品在欧盟更为普遍。4、社会责任标准壁垒社会责任标准壁垒是指以保护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由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 目前, 最引 人注目的标准是由社会责任国际组织在 1997 年 10 月制定的全球第一个社会责任认证标准 (S A8000) ,该标准是国际采购商要求供应商的标准,其内容涉及以下方面:童工、强迫劳动、健康 与安全、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管理体系、工作环境等。我国作为服装品服装出口 大国,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因而中低档产品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但若实行SA8000 与订单 挂钩,企业必须额外增加大量费用去申请 SA8000 认证,这样势必增加出口成本。若企业申请认 证未获成功,会因此失去不少跨国公司的订单,导致我国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5、区域壁垒目前,全球区域集团已超过 50 个,区域集团在便利了区域内贸易的同时,却形成了对区域外贸 易出口方的歧视。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内,美、加、墨之间的服装品服装 贸易迅速增长,且 NAFTA 的服装品原产地规则极为苛刻并带有歧视性,由于该规则的影响,我国 服装品服装在美国市场的份额急剧减少, 1994 年以前, 我国一直是美国最大的服装供应地, 而在 2 001 年,墨西哥的出口数量已经是中国的 1.5 倍;对欧盟而言,服装品服装贸易以区域内部贸 易为主,区域外国家进入欧盟市场的屏障越来越厚。二、来自国内市场的挑战、我国服装企业招工困难 (一) 我国服装企业招工困难 、服装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 近年来的发展却是波澜重重。 一线生产工人在内的各种 人才缺口的加大,进一步刺激着企业原本就已脆弱的神经。一些好容易走出缺少订单阴影的服装企业, 拿到了订单,却招不到工人。在需求有明显回暖的情况下,预期成本也在悄然上升,企业普遍反映今年 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成为影响出口的最大变数,而劳动力和原料能源成本上升压力也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结构, 已经从劳动过剩向劳动力供给平衡乃至短缺转变。 由此而带来的影响 是,我国城乡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 制造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现象,尤其集中在服装、 箱包、 服装、 电子、机电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一方面工人的供给不足,而另一方面,企业工人的流失率却还在增加。 招工难问题的出现, 已严重影响到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成为制约服装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的突出问题。因此,认真分析服装企业招工难现象产生的原因,积极探索解决招工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是摆在企业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造成“招工难”的主要原因如下:1、劳动薪酬较低,待遇没有保障。 劳动薪酬较低,工人工资收入低是 '招工难' 的主要原因。 由于受到美国和欧盟对我国服装品设限的影响, 服装产 品价格一路下滑,相对利润不断下跌,导致工人的工资普遍比较低。目前大部分服装制造企业的熟练工 人的薪酬在 1500 元左右,不少工人认为相对于其所付出的劳动,这样的薪酬还是偏低的。虽然有些效 益好的企业工资相对要高些,但是这种企业还属于少数。一位企业透露,以目前厂里的经营状况,确实 无力负担太高的工资。工人工资几年来都没有增加,吸引力自然越来越低。2、劳动强度高。 劳动强度高。在服装厂做工需要起早贪黑,劳动强度大,服装企业普遍存在违规加班现象。服装行业正常需要赶 货,一加班就是 10 多个小时,有时甚至要干个通宵。企业长期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使员工 的身体和心理上都得不到很好的休息, 很多员工因受不了繁重的加班任务而放弃选择在服装企业就职工 作。企业用工环境差。 3、 企业用工环境差。目前有很多服装企业的生产车间硬件设施比较差, 缺乏必要的避暑和取暖设施。 另外, 机器噪声大, 安全系数低,事故率高等,令劳动者缺乏安全感。择业者不愿进入工作环境差的企业工作。劳动力素质较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难,满足不了企业用工的需要。 4、 劳动力素质较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难,满足不了企业用工的需要。随着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 企业对员工的劳动技能、 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据统计,目前发展较快的电子、机械、服装服装、冶金化工、建筑和服务等行业中,85%以上岗位要求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其中 25%以上要求具有高中以上文化) ,近 60%的岗位需要熟练工,56%以上岗位要 求达到初级技工水平。 5、 人员流失性大。 由于服装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一方面人员需求量大,另一方面人员的流动性也大,人才流失也是 造成服装企业招工难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人才流失最主要的原因, 是他们在服装企业没法找到归属 感,没法把自己与企业融为一体。总的来说出现这类问题主要是服装企业的管理机制落后。后员工稳定性差 6、80 后员工稳定性差。 现在的打工者有很多都是 80 后、90 后的孩子,80 后、90 后的年轻人不是各个都愿意吃苦耐劳。 工作辛苦、 工作时间长、 机械化的重复劳动不是他们的理想工作, 好高骛远的心态使得他们宁愿不工作, 也不愿意像机器一样重复一个动作的劳动;即使工作,也不会在 '工作、吃饭、睡觉' 这三点形成的一 个圆圈里呆得很久,这也导致服装企业频繁地换人。(二)、生产成本的上涨生产成本大幅度攀升。2008 年 CPI 数值不断攀升,一月至七月,CPI 同比增长均超过 6.3%,8 月 CPI 同比增长 4.9%,为 2007 年 7 月以来涨幅最低值。自 2007 年 4 月份起,在 CPI 同比不断攀升的情 况下,衣着类的价格同比却在逐步下降。2008 年 7、8 月同比下降分别为 1.4%和 1.1%。也就是说,在 内需市场上,物价普遍上升了,衣服鞋子的价格却下降了。服装服装价格上涨乏力,对于产业层次低、 依靠低价竞争的中小企业,这种打击可能是致命的。其次,1 月 1 日开始,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服 装业作为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竞争的典型代表,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巨大冲击。同时,由 于全球能源价格的大幅度增加,导致原料成本的提高。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致使三年来服装面料、辅料价 格上涨了 20%,从而进一步压缩了服装服装业的利润。 原料价格不断上涨,2010 年 2 月国内 328 棉花均价已涨至 14904 元/吨,同比上升了 32.92%;服装 企业用工成本亦增长明显, 2010 年一季度, 江苏、 福建分别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 增幅分别为 12%、 24.5%。 2010 年服装成本压力明显加大。以下为我国国内棉花价格走势图(如下) 、服装品出口退税的减少 (三) 服装品出口退税的减少 、自 2006 年 9 月 15 日起,我国服装品的出口退税率由 13%降至 11%,2007 年 7 月,又将服装和粘胶 纤维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分别下调 2 个和 6 个百分点。 政府出台此项政策意在促使服装服装业的整合重 组,提高服装业的整体水平与竞争力。然而在历经两年的市场实践之后,此项政策收效不大,反而中国 服装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直接导致服装服装业出口额减少。一些长 期依靠出口退税赚取小额利润的中小企业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行业内部的凋敝情况已经迅速蔓延开 来。中国服装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表示: “未来一段时间内,服装品服装出口将会继续出现三个 下降,即出口增幅下降、在总出口货物中的比重下降、在出口顺差中的份额下降。另一方面也将影响到 服装品服装行业就业情况。 ”由于服装服装业近两年整体面临的惨淡局面,国家税务总局宣布从 8 月 1 日起将部分服装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 11%调至 13%。此项政策是服装工业协会历时4个月的上书国 务院,所申请到的“照顾” 。出口退税的上调,对低迷的服装服装业给予了一定帮助,但服装工业协会 副会长高勇的一段话道出了目前行业的真实情况: 个月前,行业状况只是不太好,现在已经是‘糟 “4 糕’的状况了,不能指望这一个政策能够转变行业状况。提高 2 个百分点,只是弥补了企业的一部分亏 损而已。 ”、缺乏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四) 缺乏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我国服装行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但规模普遍偏小。 2010 年我国服装企业有 6.2 万家,其中年销售收 入 500 万元以上的占 15%。更重要的是,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低,交易成本高,内耗大,没有 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东等沿海地 区,但产业投资主体较为分散,个体规模也不大,尚处于发展阶段。供应链不完善,物流系统不健全、 信息获取缓慢、反馈机制滞后和运营效率低下。 以 ZARA 为例,该品牌的服装从设计、生产到上架,最快仅需要两周时间。这样快速的反应机制与 其优良的供应链有很大关系 ZARA 具有全球服装服装企业最先进的物流系统。 ZARA, 在 物流方面最基本 的运作方式是,无论生产地点在哪里,所有产品都将汇集到各连锁店的物流中心,再频繁不断地从物流 中心同步发往全球的各家店铺。而需要达到的指标则是:每周发货 22 次,每次都有新款式,保证店铺 总能够有新商品上架。另一方面,ZARA 密切跟踪市场动态,时刻注意从消费者和各种可能的地方获取 对产品进行改良的必要信息,回馈总部,及时调配设计和生产,和供应链的其它环节相贯通。ZARA 的 服装库存总是能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准上,如存货周转率高达 11 次/年、财务年度周转天数为 23 天(国 际平均水平是 5565 天) 、在总销售中只有约 15%的产品需要打折出售(多数竞争对手为 30―40%) ,也就 是说,人们总能看到新货。且更多的情景是,ZARA 的新款一上架,便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销售一空,因 为如果稍微迟疑,有可能就再也买不到了,原因是 ZARA 总是保持着每周更换款式 2 次,每种款式上架 不超过 3 周的运营规律。由此可见,无论是我国服装服装业的巨头雅戈尔还是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的任 何一个环节都远远落后于 ZARA 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 也就是说, 我国服装服装业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只有通过改善供应链,建立完善的物流系统、快速的信息获取和反馈机制、加快资金的运营效率,才能 使中国制造摆脱廉价、缺乏竞争力的现状,实现服装服装企业的根本转变,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的升级。、产品档次不高,缺少自主品牌,对外依赖性强。 (五) 产品档次不高,缺少自主品牌,对外依赖性强。 、产品档次不高我国的服装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小,自主品牌只占出口 产品的 10%,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此外,致命的一点就是我国 服装出口总额近一半来自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确实为服装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是 “以进原料、来款式、供品牌”为主体的服装加工贸易模式对中国服装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有利。 盲目追求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国内服装行业的严重依赖性, 一旦发达国家不给我们订单将拖垮 我们整个服装出口行业。 中国服装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在服装产品上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 ,自我 设计能力弱,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只能被动的按照国外客户的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增加了市场风险。整个 行业极其缺乏高端设计人才及引领世界潮流的服装企业, 其中绝大部分企业设计都是跟随欧美、 韩国等 国的潮流,创新能力较差。、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渠道单一。 (六) 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渠道单一。 、营销力度不够我国服装企业主要通过广交会、 华交会等渠道通过国外中间商或批发商接受定单, 很少在目标国市场形 成自己的营销网络。出口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出运―交货―结汇”的流程 后,就完成了使命。之后的分拨、物流、零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我国出口企业 基本上未参与。而商品销售价格为出口价格的 3~5 倍,一些名牌产品甚至高达 10~20 倍。丰厚的渠道 利润和品牌利润都被进口商、批发零售商所获得,中国出口商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针对以上挑战提出的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挑战提出的解决方案就以上所提到的服装企业发展所遇到的挑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一、针对国际市场: 针对国际市场:(一)在人民币不断升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人民币不断升值下,1.鼓励企业参加出口信用保险 1.鼓励企业参加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是政府为了鼓励企业扩大出口,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而开设的政策性保险,当国外 债务人所在国家发生政治风险或国外债务人发生商业风险,导致出口企业或相关银行的应收帐款难以安 全收回时,保险人按照保单规定或双方协议负责赔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从而保证出口方的收汇安全。 在目前人民币汇率波动盛行的情形之下,我国出口企业应积极参与出口信用保险,将出口风险进行锁定。 鼓励企业参加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政府为了鼓励企业扩大出口,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而开设的政策性保险,当国外 债务人所在国家发生政治风险或国外债务人发生商业风险,导致出口企业或相关银行的应收帐款难以安 全收回时,保险人按照保单规定或双方协议负责赔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从而保证出口方的收汇安全。 在目前人民币汇率波动盛行的情形之下,我国出口企业应积极参与出口信用保险,将出口风险进行锁 定。2.运用金融工具避免汇兑损失 2.运用金融工具避免汇兑损失 目前银行可以提供给企业的金融避险工具有远期结售汇业务和掉期业务。 远期结售汇业务是进出口 企业和银行事先约定将要办理结售汇的外币币种,金额,汇率及日期,到时按照事先约定办理结售汇业 务。无论汇率如何变动,企业均可按照事先约定的汇率从银行购入外汇或把外汇卖给银行,锁定财务成 本。而掉期业务是外贸公司与银行有一前一后不同日期,两次方面相反的本外币交易。前一次交易中, 外贸公司按事先约定好的汇率用外汇从银行换入人民币,后一次交易中,外贸公司再用人民币按原先约 定的汇率换回外币,上述交易也可以反向操作。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作用。3.实现服装业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服装业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服装以上是人民币升值后服装企业短期内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从长远看,只要我国服装业保持强劲的 发展势头,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就可以利用人民币升值这个机会,实现产品升级,提升出口产品的市场竞 争力。我国的服装企业在今后不得不面临人民币升值这样一个现实的情况,企业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实现我国纺织业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提高服装品的附加值。目前我国服装业的产品大多数表现出“三低”的特点,即附加值低,技 术含量低,利润率低。因此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当务之急。适当规避汇率制度改革给服装业带来的风险, 就要树立科学有效的对外贸易发展观,变以追求量的增长为主为追求值的增长为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 量和附加值。全面提升中国服装出口产品档次,改变低档产品形象。 其次是尽最大努力创造自主品牌,把品牌利润留给自己。 我国服装业长期以来注重产品的制造环节, 很少考虑商品商标的注册保护和名牌的创立工作,以至于许多中国出口的服装只标注了“made in china”,只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所以我国企业应将重心转移到品牌上来,摆脱缺乏自主品牌和“贴牌装 配大国,知识产权小国”的现状。从贸易大国向品牌强国转变,实现服装业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对外投资,建立跨国公司。 人民币升值后我国的国际购买力和对外投资能力得到了提升。 一方 面考虑到我国服装业已经是生产能力过剩,产品供过于求,恶性竞争十分严重,对外投资可以转移我国服 装业过剩的生产能力;一方面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急需到国外寻找廉 价的能源和原材料。 所以我国企业实行“走出去”策略,对外投资,建立跨国公司,可以给企业带来好处。 有利于我国服装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三原则,这当中必然考虑到企 业的可承受能力。 所以我国服装业要积极适应人民币升值的现状,提高自身的实力,最终实现服装业的可 持续发展。但是企业面对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压力,也没必要怨天尤人,而应以此为契机,采取积极应对 的措施,促进行业提高产品科技水平,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 风险能力。应该说,人民币升值趋势对我国服装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现在关键是从政府宏观调控和 企业微观经营两个层面做好适应性调整,以便使我国的服装业经营发展真正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化经 营。(二)对贸易壁垒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对贸易壁垒应采取的相应措施: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并掌握 WTO 的规则和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的要求,研究国外技术标准,申请国 际认证及贸易伙伴国的认证,如申请 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和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缩小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其次加强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 方面,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淘汰陈旧落后设备,走优化存量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快新技术和设备的研制 开发工作,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使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另一方面,出口企 业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其组织结构、 战略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适合 TBT 变化的需要,将 ISO9000 与 ISO4000 等国际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 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 再次组建行业协会,积极应诉抗辩。 行业协会一方面要制定行规行约,规范行业行为,建立行业自律 机制,维护行业利益;调查研究国内外服装行业发展趋势,在行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技术进步、市场 开拓、改革开放等方面参与工作或提供咨询服务,向政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向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 务;同时综合协调服装各行业之间经济技术关系,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推动横向经济联合与协 作。另一方面,一旦企业遭到进口国的技术壁垒,协会要帮助企业应对、解决技术贸易问题,积极陈述抗 辩理由。最后实施多元化战略。其一出口市场多元化转移产品的出口市场,拓展非受限国家和地区的出 口量。 在巩固美、 日和欧盟的市场基础上,要寻找新市场,特别是那些未对我国服装设限的――借助于国 际组织,可以借助于国际贸易组织如 WTO,通过信息咨询、磋商和争端解决等手段解决冲突:1、信息咨询WTO 规定,每一成员国应保证设立咨询点,能够回答其他成员或其他成员中的利害关系方提出的所 有合理咨询, 并提供有关中央和地方政府及非政府机构所采用或拟议的任何技术法规、 标准和合格评定 程序等资料。2、磋商和争端解决协议明确规定: 要设立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 由每一成员的代表组成, 每年应至少召开一次会议, 为成员提供机会,就本协议的运用及有关事项进行磋商。协议还规定,任何事项的磋商和争端解决应在 争端解决机构的主持下进行,并应遵循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的规则。 企业要练好内功就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有以下三个途径:1、开发核心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市场活动中,中国纺织业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竞争能力的优化 升级。着力做好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工作,提高产品档次,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的 开发体系。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资金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质 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适应国际化竞 争的需要。2、创新品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加快实施“品牌战略”。中国纺织服务应建立起产品设 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和销售于一体的出口产业链,积极与国际采购商、国际知名厂商合 作,积累技术与资金、吸取经验,并尽快创建自有品牌体系。3、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 坚定实施“走出去”首先重点是开辟多元化市场和分享优惠贸易政策。可通过整合国内市场,在采购、生产、运输上获 取巨大成本优势进军国际市场;可利用股权关系建起国内企业与著名企业的纽带,实现企业的国际化; 实力较雄厚的企业,可以采用收购和兼并的方式在国外适宜地点投资办厂,这样既可以拓宽销售渠道, 又能与当地相关企业形成利益同盟,减少贸易磨擦等。 其次,应自觉遵守法制,诚信经营。国际贸易讲究的是效率和信誉,谁违背了国际贸易规则,谁将 受到规则的制裁。 当今社会责任标准和生态环保标准将成为阻碍我国纺织服务出口的主要壁垒之一。 为 此,中国纺织业在国际贸易中,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劳动法规,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工人权益;二 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三要建立严格的质控机制, 增强“绿色”环保意识, 在纺织服装产品的原料采用、 生产制作、 设计包装和产品使用后的处理等方面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规来动作, 主动推行生态环保认证, 坚持国际认可的标准,与国际化接轨;四要建立诚信的服务机制。处处做到讲效率,讲规则,讲信誉, 方能赢天下。 再次,应积极开展纺织行业外交,提高中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加强与国际同业竞争者、 合作者、相关产业、客户和消费者、社会团体、经济与组织及个人的沟通、交流与互信,消除和避免因 误解而造成的冲突与隔阂,提升国际形象,树立强国地位,打造中国纺织国家品牌,提升我国纺织产业 的整体美誉,构造有序的产业体系,保证中国纺织业在经济全球贸易一体化时代能够稳定、健康和快速 发展。二、针对国内市场的解决方案(一)提高招工效率建立和完善劳动力价格增长机制,依法保障职工利益。调整劳动力供求状况,当然要靠供求机制、 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但在劳动力短缺情况下,价格机制发挥核心和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在劳动力全 局性供给不足的条件下,哪个地区工资水平高,各种保障兑现好,职工权益保护好,生活比较成本低, 哪个地区就将吸引更多劳动力资源,拥有更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各级政府应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要采取 措施确保劳动力价格和成本形成地域优势。参考国际、国内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关键是形成工资增 长和保护机制。重点要建立起工资指导价位定期发布制度;最低工资指导价位定期发布制度;最低工资 标准定期发布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工资发放预警制度;工资保证金制度;工资协商指导员制度等 等。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劳动监察,确保本地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 合理处理好劳动力价格增长和企业利润提高之间的关系。 随着劳动力市场趋紧和工资的上涨, 我们 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减少经营中的其它成本,以便加强企业相对比较优势。从国际经验看,法国就普利 用减免社会保障费用的方式给企业以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在企业成本中,政府可以控制的部分主 要有各种税收和各种费用。税收是国家规定的企业必尽的义务,对某一局部地方政府来说也无权减免。 各种费用中, 社会保障费用也不是地方政府有权力决定的, 何况各个地区减免社会保障费用的条件也不 具备。但其中有些费用是可以减免乃至取消的。比如价调费、河道费等。在目前的情况下,征收这些费 用的部门开支完全可以纳入预算开支管理。 加强劳动力的引进和培训。 在本地劳动力资源已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加强劳动力引进成为各地刻 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这一方面要顺应国内发达地区一些产业向北转移的大趋势, 将引进工作重点放在这 些产业培养多年形成的成熟的劳动力上。 另一方面, 要继续加强从中西部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引进劳动力 工作。 这同时要求加强配套的劳动力培训工作, 以及相关的生活保障设施建设, 确保衣食住行得到落实。(二)控制成本服装产能的转移不仅表现为国内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的转移,而且体现在国际间的转移。近年 来,我国一部分服装企业把生产基地转到东南亚地区。 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投资建厂的中国服装企业已近千家,到孟加拉国投资的也有百余家。这些 企业通过加快国际化布局和跨国资源配置来规避贸易壁垒和降低生产成本。 上述东南亚国家对欧美出口能够享受最惠国待遇, 同时在税收等政策上能给予国外企业相当大的优 惠空间,例如孟加拉国对外资服装企业减免 10 年所得税等等。 在柬埔寨,劳动力成本较低,土地租金低廉,具有投资成本优势。其次,柬埔寨是 WTO 成员,实行 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经济活动高度自由化。美国、欧盟等 28 个国家都给予柬埔寨“普惠制”待 遇。 除美国对自柬进口的部分服装设定了较宽松的配额限制外, 其他国家均对自柬进口服装类产品提供 免配额和减免关税的优惠待遇。(三)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发挥聚集效应,实现重点突破既然中国服装业的现状是 “广而不聚” ,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发挥行业 的聚集效应,在具备服装行业优势的地区率先突破,这是落实战略的关键所在。 温州作为东南沿海相对发 达的城市,有中小企业 250 多家,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它们通过服装协会建立了产业集 群,实行合理的定位,专业化的分工,人才缺乏得到了缓解,同时生产型企业还可以进一步细化,进行更专 业的生产,如专业生产针织帽子,丝绸外衣等,这种专业分工有利于产品档次的提升,产品和产业的创新, 从而在竞争中具有优势。(四)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自主品牌,加强自主性 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自主品牌,首先准确的确定品牌定位。 定位就是要找出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可能差别, 并且有效地向目标市场说 明它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不同。品牌定位是塑造品牌的关键也是第一步,如果不能为品牌找准定位,企业 的许多努力,特别是品牌推广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偏离方向。而我国服装企业大多对品牌定位的 概念比较模糊,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对品牌进行定位,只是一味追求“洋化”。品牌定位就是为品牌找 到一个适合的位置,主要目的是要给消费者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如品牌的档次、特征、个性、品味、时 尚等。 其次要有丰厚的品牌内涵。 消费者最初认识到的只是视觉上的东西, 而真正能够形成忠诚的消费群 体,是在品牌具有了自己的独特气质和特点,也就是具有品牌的个性之后。一个优秀的服装品牌,应该 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一个区域经济与文化风情的体现,应该是一个时代时尚文化的缩影。 我们并不是排斥为国外的品牌加工,或者借助国外的知名品牌。但是中国要有自己的品牌。企业只 有借助品牌的力量才可以形成具有无限活力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企业创造品牌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大力培养龙头企业的品牌。大型企业应力足自身,敢于向世界市场进军,创 造自己的品牌。其次完善机制、发掘人才,鼓励品牌运营商的发展。第三鼓励地区、地域品牌的发展。 流派其实也是品牌。 最后鼓励文化品牌的发展,唐装重新受到青睐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发掘传统文化并 利用它是有很大潜力的。 明确自己的品牌个性与定位,拥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塑造出自己的产品精神。从产品的设计、 配色到剪裁一定要体现自己的独到的产品精神,服装产业有着深刻的文化烙印是本土文化的直接代言。 品牌有了个性的形象和独特的产品精神,在进行品牌国际化时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抓住消费群。(五)实现营销渠道多元化要推动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在保持主要出口市场基本稳定的同时,要鼓励出口企业实现市场多元战 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国家,比如说俄罗斯,中美,中亚,中东,拉美市场,开创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 品,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消费习惯,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综合市场格局提高抗 风险能力。通过行业协会继续加强行业外交,观测和共赢的对外方针扩大,与新兴市场国家同行以及相 关产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市场信息。 并且要努力的开拓增值环节, 只有这样我国的服装业才能得到 很好的发展。 通过并购整合资源,完善企业产业链。很多服装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时只注重了设计,而忽略了产 业链的建立。从生产到最后的销售,有了自己系统的产业链,不仅可以有一流的原材料,还可以有高效 的物流体系以及快速的市场反应速度, 这些对于服装品牌企业来说是节省自身成本, 提高市场效率的根 本方法。完善产业链是现今中国服装品牌国际化建设之中的重中之重。◆我国服装行业发展前景与展望一、纵观 2010 年我国服装行业发展情况:(一)、产业转型升级由被动走向自觉。 )、产业转型升级由被动走向自觉。 产业转型升级由被动走向自觉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作用下,我国服装行业发展要素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转型升级由被动 走向自觉。2010 年,我国服装行业区域布局调整成为热点;品牌推进更上一层楼;科技进步高歌猛进; 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国际合作皆为要点。一切行业热点的呈现,都昭示着同一个行业发展方向,展现 着同一条行业发展道路,即:全行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并以此为“服装强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二)、成本上升挚肘行业发展,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彰显。 )、成本上升挚肘行业发展,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彰显。 成本上升挚肘行业发展2010 年,棉花价格非正常高速上涨导致纱线、面料等服装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上升,扰乱了服装面、 辅料供求秩序。在棉花价格带动下,PTA、羊毛、羽绒、茧丝等各种原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特别 是羽绒价格涨幅达历史均价四倍,大大增加了产业链价格传导压力。用工荒、通胀等因素共同作用,使 得 2010 年服装行业用工成本普遍上涨 20%以上。行业政策成本、融资成本在我国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的货币政策等过程中不断提高,融资难度不断加大。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行业的部分换汇损失,也一定 程度上在中短期内削弱我国服装出口竞争力。2010 年末,服装主产区出现的限电、限水等措施也增加 了行业的不可预测成本。另外商业地租不断攀升加大了品牌企业的商业成本压力。(三)、大规模技术提升在行业全面展开,科技进步在行业中已成为集体 )、大规模技术提升在行业全面展开, 大规模技术提升在行业全面展开 的自觉行动。 的自觉行动。先进的高速、职能、节能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减少单位产量用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大提 高了产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市场掌控能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了企业、行业运营模式,为产业发 展注入活力;大规模定制、单件流、柔性制造等创新流程的运用提升了服装加工的适应性,提升了生产 线效率;新材料的大量开发利用提高了产品差异化和附加值,降低了行业对单一原料的依赖;基于现代 科技的商业模式创新造就新的市场需求,2010 年服装电子商务蓬勃发展,B2B 普遍应用于品牌企业订、 补货系统,B2C 规模高速增长,据统计,2010 年全年服装网上购物规模已超过 1000 亿元人民币,同比 增长 60%以上。以科技为契机的各种创新思想、创新活动在行业中不断被应用和推陈出新,商业模式创 新、企业机制创新、产品创新、设计创新、品牌文化创新、资本创新等各方面均有突破。(四)、加速了产业区域结构调整。 )、加速了产业区域结构调整。 加速了产业区域结构调整2010 年,“用工荒”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最关键问题。经过调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 建五服装大省普遍缺工 20-30%, 该五省平均开机率仅 80%。 内陆服装产业发展较快的江西、 安徽、 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四川等省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招工难现象。 东南沿海的劳动力供需矛盾在 “十一五” 期间不断加剧,已经难以通过加薪、改善福利、劳动条件等手段实质解决。产能向劳动力相对充裕地区 转移已成趋势。(五)、沿海地区实现产能转移 )、沿海地区实现产能转移沿海地区企业向苏北、鲁西南、河南、江西、安徽、湖南、广西等交通较便利地区的产能投资快速 扩大, 以梯度转移为主体的各地间交流互访空前频繁, 中部有产业基础的地区迎来了大批主动实地调查 的东部省份企业,东部地区服装产业形式悄然改变,梯度转移已经在重整产业链的企业中不断升温。此 外,企业对未来中西部地区就业和消费的乐观预期,品牌在内陆省份的市场布局直接引导产业转移,订 单转移模式带动了中西部地区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内陆地区服装消费需求提速,郑州、武汉、成 都等部分中心城市消费市场、 物流服务的不断完善也极大促进了中西部服装产业快进。 全国服装产业功 能区划分、协调联动发展的格局已现雏形。(六)、国际间行业合作、企业合作愈发普遍。 )、国际间行业合作、企业合作愈发普遍。 国际间行业合作生产合作、 产品合作、 设计合作、 营销合作乃至品牌合作、 资本合作, 国际化服装企业将越来越多, 中国服装行业国际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国际资源整合随着雅戈尔、如意、波司登等龙头企业的国际收购与合作而进入实操阶段,行业对国 际人才、技术和服务的利用更为普遍和务实。拥有过人眼光、理念、判断力和魄力;拥有广泛灵通信息 和技术分析手段; 拥有雄厚资金实力; 拥有良好行业口碑和社会信誉的优势企业无疑在征战中占尽优势。 同时,资源也在进行优化选择,最终流向能够反哺其发展升值的企业。 (七)、品牌推进更上一层楼,品牌生态见雏形。 )、品牌推进更上一层楼,品牌生态见雏形。 品牌推进更上一层楼提高品牌贡献率已成为企业化解不利因素, 有效开拓市场的核心工作和共同理念。 如何在文化创意、 产品开发、风格创新等方面促进品牌提升,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已成为企业的必修课。品牌创新层出 不穷,2010 年,创新成为行业主旋律。企业模式创新、品牌模式创新以及随之而来的渠道创新、产品 创新、文化创新等在行业中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不仅细分了行业、细分了市场,同时也开拓了市场的广 度和维度,为行业增添了活力,展现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集约化、差异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引领下,品牌战略被赋予新内涵。品牌战略不再单纯强调商品 品牌打造,而是围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品牌为构建立体、联动、功能互补的品牌生态系统。以商品 品牌为核心,发展企业品牌,包括:品牌集团、产业链集团、加工品牌、服务品牌等,各地区着力发展 有特色、有专长的区域品牌。众多单品牌企业通过自主开发或整合收购等方式进入多品牌运营模式。加 工品牌亦获得长足进步。在金融危机国际需求紧缩后,2010 年我国服装外销订单迎来恢复补库的集中 性增长,内销订单也因内需市场回暖和新兴市场兴起而爆发式增长,订单在企业、区域间的择优分配不 仅增强了一批加工企业打造加工品牌的信心,也助推一批新兴服装加工企业和集群的成熟壮大。2010 年,我国纺织服装名城/镇已达到 175 个,其中服装 47 个。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之际,针对服装行业的 专业服务品牌也是风生水起,设计研发服务、技术支持服务、咨询规划服务、解决方案服务、物流采购 服务、攻关融资服务、资源猎头服务、国际合作服务等各种服务应运而生,成长迅速。中国服装业发展前景展望: 二、2011 中国服装业发展前景展望: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建设服装强国的起始之年。 2011年,我国服装行业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产业发展环境,产业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 出,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产业发展压力。而市场的稳定,特别是内需的平稳快速增长将为服装行业发展带 来新的契机。产业结构调整全面铺开,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快速推进,产业升级将再上新台阶。 未来10年, 是我国服装产业朝着国际领军地位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改革开放30年已经为行业加 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意识到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 国际发达国家服装产业实力并 未削弱,在品牌创新、价值创造、市场掌控等高端软实力方面,我国服装产业与国际发达国家之间仍存 在巨大差距,行业必须树立危机感、紧迫感,沿着正确的产业升级方向,牢牢把握正在到来的产业大发 展机遇期,努力缩小国际差距,确立更高的国际竞争地位。 “十二五”期间我国服装行业要通过引导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集成创新,达到“产业集体提升,企业 部分突围”的目标。围绕“集成创新” 2011年,服装行业将更加注重市场评价体系建设、质量标准体 , 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等产业基础建设的完善,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提高以产业链乃至产业 体系为依托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一)国际市场保持稳定,中国产业在竞争中调整结构 国际市场保持稳定,2010年,国际经济处在稳定的恢复期,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预期低速平稳。国际市场实质恢复仍存 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总体预期维持稳定。欧、美等市场补库需求释放将于2011年下半年收尾,我国服装 出口高速增长难以长期维持, 预计2011年出口增幅将回落到20%以内, 但仍将保持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出口产品结构、区域结构继续调整,但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原料价格存在较强 回调预期、春节后招工预期不甚乐观等因素共同作用,短期内影响企业接单意愿和定价。 “慎接单、接 短单、缓下单”是2011年初期行业普遍心理。2011年春节与元旦较为临近,为春节后恢复生产留出了 相对宽裕的时间,有利行业、企业根据订单、汇率、招工、原料等情况变化调整生产经营策略,但总体 来说,全行业仍将呈现加工资源短缺态势。 “国际大牌”率先恢复活力,部分品牌已释放出向上调价信号。国际高端优质订单向中国聚集,东 南沿海加工向精品化、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加工较简单、附加值较低的订单开始转移,部分订单转向 东南亚等新崛起的服装加工竞争国,部分订单则转向中国内陆省份。正在转移的订单尚未稳定,为中国 中西部地区外贸加工业发展提供机遇, 也给沿海地区企业转型成为国际采购商创造条件。 在新一轮订单 争夺竞争中, 将有一批内陆省份企业和集群异军突起, 也将有一批掌控国际订单和采购贸易权的占据国 际产业价值链较高端的贸易类企业诞生。 “ (二)内需平稳快速增长, 品牌战略”引领航程 内需平稳快速增长, 品牌战略”2011年,我国经济保持较高速增长。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2011年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主题之一, 在积极的经济政策作用下,内需势必维持平稳增长。国内服装成熟市场恢复活力,新兴市场成长迅速, 2011年必将是服装内需平稳快速增长的一年。农村城镇化、城市化发展,大地产商加大对三、四线城市 开发力度,网络覆盖率快速提高加快传播新生活方式,都将催化都市型服装消费的纵深发展。 “品牌战略”加速推进。中国服装品牌加速国内市场布局,并进一步促进内需市场一体化进程。品 牌的区域布局将带动各地区加工业发展, 进而带动这些地区产业链完善以及产业集群形成。 民族品牌自 身发展也将在市场发展壮大的机遇下, 以及与来自不断提升的品牌群体和大量涌入中国的海外品牌竞争 中得到快速发展完善。科技与文化的价值创造力,人与资本的发展支撑力将进一步彰显。(三)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产业调整转型升级加速 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2011年,产业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挖掘新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现有资源,提升资源创造价 值能力迫使产业结构加速调整。 “科技兴业”再掀高潮。以“节能、高速、智能化、专用化、多工序集成化”为主流的新一轮大规 模技术改造全面铺开。优势企业技术改造则以信息化全流程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特征。流 程再造、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软科技的研发、应用将逐步升温。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 导向、行业为平台、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将有所突破。 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东南沿海、中心城市、内陆各地区的产业功能分工、规划逐渐清晰,服装产 业加速全国范围的布局调整,梯度转移步伐加快。构建功能定位清晰、优势互补、联动高效的产业区域 格局将随着各地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出台,由摸索试探阶段步入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的理性发展 阶段。 产业集群应新的发展机遇期, 集群功能分化, 催生新的产能聚集, 部分原来的产能集群则向贸易、 研发、信息、人才、资本集聚方向转型,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强化市场、服务和资源配置调动功能。 产品结构优化。通过专业化、精细化、快速化、服务化提升国际产品供给竞争规格,弱化劳动力成 本要素在竞争中的作用,通过效率和附加值提升重塑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 资产结构优化。行业继续通过国际、国内资本整合、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向集约化、全产业链方向 发展,行业国际定位向价值链高端逐渐移动,品牌生态进一步完善。 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需求、市场细分为商业模式、市场模式、营销模式。国家大市场一体化和区 域小市场差异化发展并进。品牌细分和品牌整合加速。
中国服装产业(论文 PPT)―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底薪2015最新标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