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思语 为题的2015中考语文古诗词

学生 - 学生作文 - 八下作文 - 【人教版第五单元】 以“古诗中的_____”为题写“前言”或“编后记” - 教育贴吧 -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反思、实录、作文、学生习作、作文辅导、练习、备课资料、语文、政治、历史
& 【人教版第五单元】 以“古诗中的_____”为题写“前言”或“编后记”
人气指数:[ 10534 ]&
本主题共有帖子数 9 篇,&&&[] [1] [] [] [] [] ... [] []
【人教版第五单元】 以“古诗中的_____”为题写“前言”或“编后记”
&&作文题:&&从小学到现在,你读过不少的古诗了。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以“古诗中的_____”为题,围绕你选定的专题,把你所记得的和能够查阅到的相关古诗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集。如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名胜古迹.....你可以为自己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别致的名字,为每一首诗作一题解,说明作者、朝代,并对原诗内容作简要介绍,对摘录的诗句加以点评。你还可以为诗集写一篇“前言”或“编后记”,说说自己编辑的过程,以及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编写之后,在同学之间互相传阅,共享“编书”快乐。
作者:&&&&&<font color="#11-2-15 18:17:53&&&&&&&&&&&
【人教版第五单元】 以“古诗中的_____”为题写“前言”或“编后记”
古诗中的秋色――读《中华诗词》中关于秋的名句一年四季,给人们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秋季了。因为,春季的气候向和暖的方向发展,秋季的气候向寒冷的方向发展。春季是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而秋季是草木凋零,微霜凄凄。相比之下,古人写春光的诗要比写秋色的诗多得多。汉字是象形字。“愁”就是“秋”压在“心”上。也许这也能说明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春秋时期的《诗经?国风?采葛》中有一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可能是古代留下来涉及秋的最早的诗句了。整首诗是描写人在恋爱中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由于期盼相见的心情迫切,因此心中充满了等待的凄苦。说一天不见,仿佛隔了三个秋天。如今运用此句,也是代表着十分思念的意思。可见,人们将思念人的苦恼似秋一样带着苦恼。一日不见如过了三个秋天。在古人眼中,秋天似乎不会给人们带来好的心境。到了汉代,诗人写秋的诗多了起来。这些诗,大都是悲秋诗。汉武帝刘彻有一首《秋风辞》。其中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全诗是汉武帝见秋风吹起而愁绪满怀,颇有一种感叹年华老去的滋味。汉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有仅此两句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秋风、秋水的寒冷,勾起了对壮士的思念。有着以秋天的凄风苦寒为背景的悲壮情怀。汉《古诗说?古歌》中有一句:“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大意是说,萧萧秋风吹来,真撩起人们的愁思!坐卧不安!这是古代诗歌中比较典型的描写秋天给人带来忧愁的诗句。曹魏时期,曹操一家三人,堪称中国古代文坛上一家出三个大文豪之家。但看来,“三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远不及宋“三苏”一家的形象好。尤其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登基后对待弟弟曹植的态度,实在令人发指。《七步诗》中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哪有苏洵和苏轼,苏辙的父子之情和兄弟相爱相扶的手足之情的形象呢!不过,要说写秋天,曹丕也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二首其一中的名句)。《燕歌行》所描写的是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是极有名的情诗,也是最古老的一首七言诗。到了晋朝,这时代的诗人,对秋色的描写,已不是那样萧杀的形象了。从陶渊明的诗看到,诗人把秋与春都认为是个好日子很多的季节。他的《移居二首》(其二)中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句。陶渊明另有《饮酒二十首》(其二)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是人所推崇的佳句。诗人在秋日中超然于物外的思想情趣。此句被后人王国维评论为“无我之境”――无我之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汉与魏晋诗人吟秋色的诗,有许多不同。那是因为诗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诗歌必竟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带有诗人的主观意识。在北方大漠的环境中,写不出江南秋色的感觉来。另外,值得我们后人重视的,诗人的主观意识与诗中秋色的关系;一个心情十分糟糕的诗人,即使在秋色如春的环境中,也不能写出美好的秋日风光来。唐代诗人多,作品多,写秋色的诗也多。李白、杜甫描写秋色的诗并不多。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中,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说秋风不停地吹,但吹不掉我心中的愁苦。我的一片相思情,总记挂着远在玉门关的夫君。诚然,这还不是写秋色,而是写秋思。杜甫在《登高》中描写的秋色,有气势磅礴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通过描写秋色暗含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有“风急天高猿声哀”,也有秋色烘托的深刻意境。唐?王维的《秋夜独坐》中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倒也是秋色另一景,有声有色。另一首《山居秋瞑》诗是写初秋夜晚的情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诗将夜、松、石、月……写入诗中,写得盎然生趣,闲静幽美,恬美宜人。王维大都是赞美初秋的景色,诗风是继承了陶渊明以来自然淡远的传统。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写出了南方秋景。全诗读来,感到南方的秋天,没有秋气萧杀的感觉,倒是给人以宁静。李商隐的秋景诗,写得简约而形象。在《宿骆民亭寄怀崔雍兖》中有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读来使人感到是在萧瑟的秋日里,坐在池塘边,听着雨点打在残谢荷叶上的声音,别有一种清冷寒瑟的情景。古人写秋色,也十分注意到秋色的程度有不同,唐?韩氖杏小耙蚜固炱春薄焙汀扳搴弭宸纭本洌际切吹某跚锏那岷苡幸饩场古代诗人有时能用秋色来形容其它事物的情境。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是诗人听箜篌之后,用“石破天惊逗秋雨”,形容乐器声的昂然激越,使人始料不及。唐?吕岩的《梧桐影》中的“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也是这样,用秋夜的环境来衬托苦候情侣约会的心情。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有名的诗。秋景与旅人的凄苦,描写得十分动人。全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深秋愁夜凄冷,而在凄冷中,别有一番秋夜的清丽、雅致和萧瑟之美。南方诗人,写南方秋色给人带来的愁思。而北方诗人也写北方秋色也带来秋思。唐?苏F的《汾上惊秋》中有“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说的是,离家万里,心绪愁苦悲凉;正要渡过汾河,正逢满山飘落叶的萧瑟之声,实在令人不忍去闻。秋叶飘落,本是自然现象,而把这现象与人的心绪相溶,就产生了无限哀愁、伤感和怆然。这就是“境由心造”之说。唐?李颀的“鸿雁不堪愁里听”。唐?张籍的《秋思》中“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写信的人看到洛阳城里的秋色,似乎在写好的信中有许多事没写上,只得将交给送信人的信又要了回来,打开再看一番。这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唐?马戴的《灞上秋居》中的“落叶他乡时,寒灯独夜人。”很能勾起秋日身在异乡人的共鸣。五代?李煜,字重光,是李Z的儿子,南唐朝亡国之君,世称李后主。他国君没有做好,但他艺术才能很高,擅长诗文,精通书画,妙解音乐,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词人。他的秋色词是将亡国与秋融合在一起的。《相见欢?无言独上雨楼》之中有两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无言独自静静登上雨楼,只见天上弯月如钩。真别有一番韵味。其余五代的诗人,写春光的诗较多,盼春、伤春、恋春,惜春,而写秋色的很少。宋代诗人写秋色的并不多。苏轼的《赠刘景文》中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橙黄桔绿,秋季也;好景不能忘。其实他在后来的诗词还是写秋给他带来的“愁”。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在《永遇乐?明月如霜》中的“明月如霜,好风好水,清景无限”是他描写月夜景致的清丽柔美。还有《赠刘景文》中的“菊残犹有傲霜枝”句是比喻有志节的人,风骨凛然,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精神。宋?秦观是写诗很美的诗人。他写的秋色诗词也是如此,不仅美,而且带来其他诗词人所没有的意境。他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写的农历七月七日傍晚的巧云。别的诗词人对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相会,大有感叹。而他有一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反人们的为牛郎织女是一对可怜男女的观点。在《满庭芳?山抹微云》中有“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此句描写秋日黄昏的荒野村落,斜阳照寒鸦,流水绕孤村,景致萧瑟凄冷。其中也寄寓着天崖冷落,前途未卜的身世之感。黄庭坚是宋四家之一,他的诗词书画佳在上流。他写的秋色诗有的含义深邃,有的气势雄浑,很是扣人心弦。如:“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宋?李清照、柳永都是那个时代的大词人,她(他)写秋色,大都是写秋对人们心理上的反映,而且大都是写秋给人们带来的愁。李清照在《醉花阴?薄雾浓浓愁永昼》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用人与黄花(菊花)比,来表达离愁别恨的心情。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是在这凄冷的秋天,情人就要远离,依依别情更添万般愁绪。元?黄庚《江村即事》中有“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写的是江边秋色,具有苍凉的美感。从明清开始,诗人写秋色的少了。似乎秋色的诗词被唐宋的诗词人写尽了。偶然看到清?王士镇的“一人独钓一江秋“的名句。还有清代女词人吴藻《浣溪沙?一卷离骚一卷经》中“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芭蕉叶上听秋声。”吴藻也属佳人多薄命,她三十岁前生活也算幸福,之后受尽折磨,后皈依佛门。她回想十年往事,深感凄苦得如雨夜倾听芭蕉叶萧瑟的秋声。是十分动人的诗句。到了民国时期,李叔同的《送别》中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倒似乎有一番秋色,尽管他没提到一个“秋”字,而读来,感到有些秋风凄凄,离情绵绵。这首《送别》歌,也为我这篇《古诗中的秋色》与读者告别了。时代不同了,秋色不仅仅是萧瑟,而新时代的秋色也包含着丰收,包含着孕育来年的希望。(日)
作者:&&&&&<font color="#11-5-22 7:04:53&&&&&&&&&&&
本主题共有帖子数 9 篇,&&&[] [1] [] [] [] [] ... [] []
&|&&|&&|&&|&&|&&|&&|&&|&
楷体_GB2312
Andale Mono
Arial Black
Book Antiqua
Century Gothic
Comic Sans MS
Courier New
Times New Roman
Trebuchet MS
Script MT Bold
Lucida Console
10){parent.document.form.content.rows-=8;}}" align=absmiddle src="image/ubbimg/icon_editor_reduction.gif" alt="-减少编辑行" border="0" />
80){parent.document.form.content.cols-=20;}}" align=absmiddle src="image/ubbimg/icon_editor_left_reduction.gif" alt="←缩小编辑框宽度" border="0" />
220.177.198.53&& |
Powered by &&&PostBar v3.5 ACCESS&&&&&&&&&&&&
&&eXECUTION: 0.07813 second(s).&敏思语文博客群
敏思语文博客群
&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
(浏览次数:47857)
楼主(wuyue)
回复请先,游客请先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积累运用交融
情思语言共生——柴冬青老师古诗教学片断赏析--《小学教学设计》2007年07期
积累运用交融
情思语言共生——柴冬青老师古诗教学片断赏析
【摘要】:正古诗文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诚挚的感情,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古诗文的阅读、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23.2【正文快照】:
古诗文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诚挚的感情,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古诗文的阅读、诵读、背诵等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质都很有裨益。因此,《语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定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杨栩生;;[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亦逊;;[J];四川教育;1980年07期
高湛祥;;[J];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04期
李再;[J];江西教育;1981年09期
王继如;[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1年01期
洪蒲生;[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1年02期
李宗德;;[J];四川教育;1981年05期
水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萧瑞;;[J];小学教学研究;198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维华;;[A];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李玲;;[A];中国重汽科协获奖学术论文选编()[C];2002年
邵龙宝;;[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张宇;;[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何慎怡;;[A];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A];第十三次全国部分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研讨会材料汇编[C];2005年
于琴;;[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殷丽芬;;[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戴孝芳;;[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朱希祥;;[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周妍;[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顾之川;[N];中国教育报;2000年
;[N];中国教育报;2000年
广东肇庆市第十五小学
凌琳;[N];中国教育报;2000年
北京四季青乡中心小学;[N];中国教育报;2000年
杨雪梅;[N];人民日报;2000年
杨雪梅;[N];人民日报;2000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N];新闻出版报;2000年
段开荣(作者单位:民勤县第五中学);[N];甘肃日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爽;[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李靖艳;[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张惠志;[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李莉华;[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邓玉霞;[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徐怀成;[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范爱蓉;[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季春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蔡勤;[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李妮;[D];江南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