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剑虹现在是什么年代代的人

钱崇澍(钱崇澍)钱崇澍,字雨农,浙江省海宁县路仲人(今海宁市斜桥镇)。生于日,卒于日,享年82岁。植物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中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地植物学、植物区系学的创始人之一。目录 钱崇澍,吴越国开国国王钱鏐之后。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以“志在有恒”为座右铭。1904年,在清朝举行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他考中秀才;1909年被保送到唐山路矿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1910年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与胡适、李四光、赵元任、竺可桢等一起远渡重洋赴美国深造,先在伊利诺大学学习农学,后又主攻植物学,于1914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随后到芝加哥大学进修一年,学习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态学。 1916年回国后,钱崇澍曾担任南京金陵大学教授;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讲授“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分类学”、“树木学”等课程;1923年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所长、教授兼植物学部主任,四川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评议员,复旦大学教授兼农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职;1950年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一级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学部委员)。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被选为常务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崇澍无论在学校任教,还是在研究所工作,始终坚持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植物学家。凡他任教过的学校,都建立了植物标本室,为各地开展植物区系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他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树立专业思想,唤起学生们学习的极大兴趣和采集植物标本的热情。 钱崇澍在植物学很多领域所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并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了达到科学研究的目的,他多次努力进入中国人不敢闯的禁区。在植物分类学方面,他是第一个用拉丁文发表植物新种的中国科学家,开中国学者发表植物新种之先河。在植物生理学方面,他是中国最早研究植物生理学的学者。在植物生态学和植物群落学方面,他是研究中国植物生态学的第一个学者,1927年他发表了中国最早有关中国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论文。1923年,他与邹秉文、胡先骕共同编写了中国第一本大学植物学教科书。他是最早提出中国植被分类与分布的学者。 钱崇澍还十分重视森林植物的研究,对植物学史亦颇有研究,同时也颇看重科学普及工作。他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完成许多重要文献,如:《中国森林植物志》、《中国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区划草案》、《中国植被类型》、《黄河流域植物分布概况》、《中国植物志》等。 钱崇澍,植物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之一。毕生从事植物学研究、教育和组织工作。1916年、1917年和1927年分别发表的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论文,均属我国在各该领域的第一篇科学文献,对难度较大的兰科、荨麻科、豆科、毛茛科等植物的分类进行了系统研究,培养了许多植物学人才,对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钱崇澍,字雨农。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祖父钱保塘,曾任四川县令。父亲钱剑虹,善做诗词,以教书为生,家中略有积蓄,有子女十人,钱崇澍排行第三。在家庭的熏陶下,钱崇澍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在家乡读私塾。1904(清光绪三十年)年考中秀才。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钱崇澍考入上海南洋公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学习,毕业后被保送进唐山路矿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后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大学前身)。1910年钱崇澍与唐山交大同学竺可桢等一些富有理想的青年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自然科学院、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他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刻苦学习近代植物学课程,获得学士学位。1916年学成回国,受聘在江苏甲种农业学校教书。除教植物学和树木分类学外,还开展植物学的研究。1919年受聘在南京金陵大学任教授,他的教学才能在国内已初享声誉,旋被国立东南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聘任为教授,教植物分类及植物生理课。1923年钱崇澍到清华留美学校教生物学,1925年该校改为清华大学,学制四年。1920年设立生物系,钱崇澍是第一任生物系主任。他先后讲授科学概论、植物学等课程。1921年钱崇澍做完植物区系工作,辞去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受聘为厦门大学教授。20年代后至1949年,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任研究教授兼植物部主任,任四川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复旦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崇澍应邀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任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1953年以前为植物分类研究所)。该所在南京、庐山、昆明和武功设立工作站,开展对各该地区的植物调查和研究。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这些附属单位后来相继独立,成立相应的研究所或植物园。1955年,钱崇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还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和第二、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以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务。 1963年10月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了中国植物学会30周年纪念会,并隆重庆祝钱崇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50周年。会上,他继续当选为植物学会理事长。当时他已经是80高龄的老人。正当他满怀信心为祖国科学事业贡献有生之年时,无情的胃癌夺去了他的生命。日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3岁。中国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很久以来,英、法、德、美等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多次来我国调查植物资源和采集植物标本。从19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对中国植物的研究主要由外国人把持,大批标本包括珍稀、模式标本流落国外,有关中国植物的调查和研究论文也是外国人写的。在国内,近代植物学曾先后两次被介绍进来,出版和翻译了一些国外植物学的书,但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的桎梏,都没有受到重视,直到本世纪初近代植物学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钱崇澍对这种状况早就不满。他认为不建立中国近代植物学,怎能开发利用祖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又怎能改造我国落后的农业、林业,建设成一个富强的国家呢? 钱崇澍怀着满腔救国激情,决心要更快地将自己学到的近代植物学知识播种在祖国大地上,让它生根、开花、结果。他当时克服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重重困难,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致力于在国内建立和发展近代植物学的研究工作。 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许多方面都是开创性的。1916年,在国外发表了《宾夕法尼亚毛茛两个亚洲近缘种》,这是中国人用拉丁文为植物命名和分类的第一篇文献。1917年他在国外发表《钡、锶、铈对水绵属的特殊作用》,同样这是我国应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植物生理学的第一篇文献。他还首次写出了中国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论文《安徽黄山植被区系的初步研究》。钱崇澍还在国内第一个选择了在植物分类工作中难度较大的兰科、荨麻科、豆科、毛茛科等植物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了更快传播新技术和新的科学知识,1917年他发表了《介绍新著动植物显微镜法》一文,1929年翻译了《细胞的渗透性质》、《自养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植物生理方面的论文。钱崇澍早期的论著和译文,大多数发表在《科学》、《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集》、《中央研究院植物学文集》等刊物上。除上述文章外,他所发表的《森林之种类与分布》、《植物疏密之试验》、《植物之天演》、《浙江之兰科三新种》、《中国植物之新种》等也都是当时的代表作。钱崇澍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及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所作出的贡献,为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钱崇澍非常重视野外考察工作。回国不久,他就不畏千辛万苦,深入浙江和江苏南部进行植物区系的研究,采集植物标本1万多号,特别是对浙江省植物做过系统的收集和整理。20年代后又对南京钟山的森林和岩石植物进行过专门的观察和研究。他还制定了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各省的植物调查规划。他所组织的采集队走遍了这些地区的山山水水,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我国东南、西南植物分类、区系和植被等方面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也为以后编写地区植物志、全国植物志以及研究植物地理学等创造了条件。通过这些考察活动使钱崇澍进一步认识到祖国丰富的绿色宝库,开阔了视野,更坚定了他献身科学的信念。钱崇澍还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认为要使近代植物学在祖国大地上扎根,必须建立研究基地,组织培养研究力量。为此,他放弃了国立大学的教授职位,于1922年与植物学家胡先骕合作,依靠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补助,在南京秉志教授创立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内组建植物部,建立起实验室、标本室、图书馆,并开展调查研究,出版刊物图谱,使该所植物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迅速进展,为我国培养和造就了不少第一流的植物学家。 30年代,植物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队伍逐渐扩大,迫切需要将全国从事植物学研究的工作者组织起来,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为此,钱崇澍与胡先骕、陈焕镛、张景钺教授等共同倡议组织中国植物学会,经过积极筹备,该学会于日在四川重庆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宣布诞生。会上,钱崇澍被选为评议员。翌年,在江西庐山莲花谷召开的学会年会上,他又被选为《植物学杂志》(现《植物学报》的前身,我国最早以中文发表的植物学学术刊物)的编辑。从那以后,他一直是植物学会的领导人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保存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初步形成的科研队伍,在中国西部科学院卢作孚的帮助下,钱崇澍率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一部分科技人员,迁往西南大后方重庆北碚,找到了一个落脚点。生物研究所迁到北碚后,那时经费更加困难,物价飞涨,而国民党又以不改为国立就不发给平价米来威胁,企图控制这个研究所。许多职工难以维持生活。为了摆脱困境,钱崇澍带领大家种菜、养猪等,还和一些高级职员到外面兼课,以所得平价米来补助困难的职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保存了这支队伍。在这种极端艰难的境遇中,他还坚持研究工作,写出了《四川北碚植物鸟瞰》、《四川的四种木本植物新种》、《四川北碚之菊科植物》等论文。此外,钱崇澍在青城山一带采集的植物标本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至今仍在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对科学事业的重视和关怀,使钱崇澍深受鼓舞。他更加辛勤地工作,除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的领导工作外,还亲自参加了植被与植物区划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如《黄河流域植物分布概况》(与吴中伦合作)、《中国植物区划草案》(与吴征镒等合作)、《中国植被类型》(与吴征镒、陈昌笃合作)、《中国森林植物志》等重要著作。《黄河流域植物分布概况》一文,对于黄河流域的人工造林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56年,钱崇澍等五位科学家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关于需要在全国各省(区)划定若干个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的92号提案得以通过。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于当年10月随即提交了《林业部关于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于当年率先在广东鼎湖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拉开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的序幕。 在他古稀之年又主持了《中国植物志》的编撰工作,任主编并担任荨麻科部分的编写工作。我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植物志编写任务十分艰巨。从1959年到1965年他任主编期间,《中国植物志》共出版了3卷。全书预计80卷125册,约4000万字,它是发展我国农、林、牧、渔、医药、环境保护等事业以及进行植物学研究的基本资料,也将是我国植物学发展史上一项划时代的成就。钱崇澍是教育界的一位老前辈,为我国培养植物学人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曾多年在大学任教,教过很多课程,如生物学、树木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等。为了使学生对每门课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他十分注意认真备课和编写教材。即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条件下也始终坚持不懈,常在暗淡的桐油灯下工作到深夜。为了使学生更快学习到新的植物学知识,1923年他与邹秉文、胡先骕合作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生物学教科书《高等植物学》,书中内容新颖,改正了旧教科书中不科学的名称,如将隐花植物改为孢子植物(孢子植物分孢子体和配子体时期,常以孢子体形式存在,不产生种子);显花植物改为种子植物;藓苔植物改为苔藓植物(在进化上苔比藓原始);羊齿植物改为蕨类植物(我国很早就叫蕨类植物,羊齿植物可能是从日本名词翻译的)。这在当时还没有教科书的时代,对青年学习植物学有很大帮助,在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教学中,他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树立专业思想。他教植物分类课,让学生自己采集标本,查阅图鉴、检索表,自己定名,然后根据他们的工作情况评定成绩,讲授时不是只教一科、一属或一种,而是将某些地区的植物进行综合讲解,阐述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在自然系统中的地位。他十分重视野外实习,每周带领学生到野外实习一次,认识自然界的植物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植物景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堂内容,唤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和采集热情,并逐渐养成了他们热爱植物和植物学的兴趣。同样,在北京农业大学教授生理学时,钱崇澍从植物和水、土壤、阳光的关系,再谈到植物的生命活动,并通过室内和田野对植物的观察,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他的讲课言辞生动、条理分明,深受学生的欢迎。植物学家仲崇信、汪振儒都是在他影响下学的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家秦仁昌的启蒙老师也是钱崇澍,秦仁昌的毕业论文《南京木本植物》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每当秦仁昌谈起这段往事时,对钱崇澍老师充满了崇敬和怀念的心情。 钱崇澍为了帮助成绩优秀的青年出国深造,到处奔波,争取国内外的奖学金。如方文培、裴鉴教授30年代出国留学,都曾得到他的帮助。他还热情支持青年人发表著作,如裴鉴的《中国药用植物》就是在他的建议下写成的;吴中伦翻译的《植物群落学》,是由他帮助修改、校对的。对于勤奋好学的人,只要向他求教,他总是热情相待,耐心帮助。他审阅各种文稿,都是逐字逐句,包括学名的拼法,文字的修辞,以及标点、符号等都认真审查、修改,并给批注。直到他晚年养病期间,仍然为《植物学报》审阅和校对稿件。 他还非常珍视助手和学生的劳动以及彼此之间的友情。中国科学社采集员陈长年在野外工作中不幸逝世,钱崇澍为失去了一位业务助手而痛心。为了纪念他,特以陈长年的名字作为兰科中的一个新属名,这就是长年兰属(Changnienia)定名的由来。 钱崇澍呕心沥血,为我国培养了许多植物学人才,真正是“桃李满天下”。他的不少学生如秦仁昌、李继侗、郑万钧、曲仲湘、方文培、杨衔晋等等,都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植物学家,也是备受年青人尊敬的前辈。
内容来源自: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暂无同义词
浏览次数 : 1364 次
编辑次数 : 1 次
更新时间 :
词条创建者 :
双语连环画帐号:密码:下次自动登录{url:/nForum/s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url:/nForum/n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
贴数:1&分页:&发信人: CosmicTao ( CT ), 信区: TsinghuaCent&&&&&&&& 标&&题: 钱崇澍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May 18 22:21:17 2002) && 钱崇澍
(1883—1965)
   钱崇澍,植物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之一。毕生从事植物学研究、
教育和组织工作。1916年、1917年和1927年分别发表的植物分类学、植物
生理学、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论文,均属我国在各该领域的第一篇科学文献,对难度
较大的兰科、荨麻科、豆科、毛茛科等植物的分类进行了系统研究,培养了许多植物学
人才,对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钱崇澍字雨农。1883年11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祖父
钱保塘,曾任四川县令。父亲钱剑虹,善做诗词,以教书为生,家中略有积蓄,有子女
十人,钱崇澍排行第三。在家庭的熏陶下,钱崇澍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在家乡读私
塾。1904(清光绪三十年)年考中秀才。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钱
崇澍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学习,毕业后被保送进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后考入清华留美预备
学堂。1910年钱崇澍与竺可桢等一些富有理想的青年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伊利诺
斯大学自然科学院、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他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刻苦学习近代
植物学课程,获得学士学位。1916年学成回国,受聘在江苏甲种农业学校教书。除
教植物学和树木分类学外,还开展植物学的研究。1919年受聘在南京金陵大学任教
授,他的教学才能在国内已初享声誉,旋被东南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聘任为教授,教植
物分类及植物生理课。1923年钱崇澍到清华留美学校教生物学,1925年该校改
为清华大学,学制四年。1920年设立生物系,钱崇澍是第一任生物系主任。他先后
讲授科学概论、植物学等课程。1921年钱崇澍做完植物区系工作,辞去清华大学生
物系主任,受聘为厦门大学教授。20年代后至1949年,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
任研究教授兼植物部主任,任四川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复旦大学教授。1948年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崇澍应邀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任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
长(1953年以前为植物分类研究所)。该所在南京、庐山、昆明和武功设立工作站
,开展对各该地区的植物调查和研究。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这些附属单位后来相继独
立,成立相应的研究所或植物园。1955年,钱崇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
还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和第二、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以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务。
  1963年10月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了中国植物学会30周年纪念会,并隆重庆
祝钱崇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50周年。会上,他继续当选为植物学会理事长。当时他已
经是80高龄的老人。正当他满怀信心为祖国科学事业贡献有生之年时,无情的胃癌夺
去了他的生命。1965年12月28日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3岁。
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
  中国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很久以来,英、法、德、美等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多
次来我国调查植物资源和采集植物标本。从19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对中国植物的
研究主要由外国人把持,大批标本包括珍稀、模式标本流落国外,有关中国植物的调查
和研究论文也是外国人写的。在国内,近代植物学曾先后两次被介绍进来,出版和翻译
了一些国外植物学的书,但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的桎梏,都没有受到重视,直到本世纪
初近代植物学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钱崇澍对这种状况早就不满。他认为不建立中国近
代植物学,怎能开发利用祖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又怎能改造我国落后的农业、林业,建
设成一个富强的国家呢?
  钱崇澍怀着满腔救国激情,决心要更快地将自己学到的近代植物学知识播种在祖国
大地上,让它生根、开花、结果。他当时克服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重重困难,以极
大的热情和毅力,致力于在国内建立和发展近代植物学的研究工作。
  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许多方面都是开创性的。1916年,在国外发表了《
宾夕法尼亚毛茛两个亚洲近缘种》,这是中国人用拉丁文为植物命名和分类的第一篇文
献。1917年他在国外发表《钡、锶、铈对水绵属的特殊作用》,同样这是我国应用
近代科学方法研究植物生理学的第一篇文献。他还首次写出了中国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
学的论文《安徽黄山植被区系的初步研究》。钱崇澍还在国内第一个选择了在植物分类
工作中难度较大的兰科、荨麻科、豆科、毛茛科等植物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了更快传播
新技术和新的科学知识,1917年他发表了《介绍新著动植物显微镜法》一文,19
29年翻译了《细胞的渗透性质》、《自养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植物生理方面的论文。
钱崇澍早期的论著和译文,大多数发表在《科学》、《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集》
、《中央研究院植物学文集》等刊物上。除上述文章外,他所发表的《森林之种类与分
布》、《植物疏密之试验》、《植物之天演》、《浙江之兰科三新种》、《中国植物之
新种》等也都是当时的代表作。钱崇澍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及植物生态学和地植
物学所作出的贡献,为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钱崇澍非常重视野外考察工作。回国不久,他就不畏千辛万苦,深入浙江和江苏南
部进行植物区系的研究,采集植物标本1万多号,特别是对浙江省植物做过系统的收集
和整理。20年代后又对南京钟山的森林和岩石植物进行过专门的观察和研究。他还制
定了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各省的植物调查规划。他所组织的采集队走遍了这些地区
的山山水水,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我国东南、西南植物分类、区系和植被等方面的研
究开辟了道路,也为以后编写地区植物志、全国植物志以及研究植物地理学等创造了条
件。通过这些考察活动使钱崇澍进一步认识到祖国丰富的绿色宝库,开阔了视野,更坚
定了他献身科学的信念。
出色的科学组织者
  钱崇澍还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认为要使近代植物学在祖国大地上扎根
,必须建立研究基地,组织培养研究力量。为此,他放弃了国立大学的教授职位,于1
922年与植物学家胡先骕合作,依靠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补助,在南京秉志教授创
立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内组建植物部,建立起实验室、标本室、图书馆,并开展调
查研究,出版刊物图谱,使该所植物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迅速进展,为我国培养和造就
了不少第一流的植物学家。
  30年代,植物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队伍逐渐扩大,迫切需要将全国从事植物学研
究的工作者组织起来,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为此,钱崇澍与胡先骕、陈焕
镛、张景钺教授等共同倡议组织中国植物学会,经过积极筹备,该学会于1933年8
月20日在四川重庆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宣布诞生。会上,钱崇澍被选为评议员。翌年
,在江西庐山莲花谷召开的学会年会上,他又被选为《植物学杂志》(现《植物学报》
的前身,我国最早以中文发表的植物学学术刊物)的编辑。从那以后,他一直是植物学
会的领导人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保存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初步形成的科研队伍,在中国西
部科学院卢作孚的帮助下,钱崇澍率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一部分科技人员,迁往西
南大后方重庆北碚,找到了一个落脚点。生物研究所迁到北碚后,那时经费更加困难,
物价飞涨,而国民党又以不改为国立就不发给平价米来威胁,企图控制这个研究所。许
多职工难以维持生活。为了摆脱困境,钱崇澍带领大家种菜、养猪等,还和一些高级职
员到外面兼课,以所得平价米来补助困难的职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保存了这支队
伍。在这种极端艰难的境遇中,他还坚持研究工作,写出了《四川北碚植物鸟瞰》、《
四川的四种木本植物新种》、《四川北碚之菊科植物》等论文。此外,钱崇澍在青城山
一带采集的植物标本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至今仍在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对科学事业的重视和关怀,使钱崇澍深受鼓舞。他更
加辛勤地工作,除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的领导工作外,还亲自参加了植被与植物区划
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如《黄河流域植物分布概况》(与吴中伦合作)、
《中国植物区划草案》(与吴征镒等合作)、《中国植被类型》(与吴征镒、陈昌笃合
作)、《中国森林植物志》等重要著作。《黄河流域植物分布概况》一文,对于黄河流
域的人工造林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他古
稀之年又主持了《中国植物志》的编撰工作,任主编并担任荨麻科部分的编写工作。我
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植物志编写任务十分艰巨。从1959年到19
65年他任主编期间,《中国植物志》共出版了3卷。全书预计80卷125册,约4
000万字,它是发展我国农、林、牧、渔、医药、环境保护等事业以及进行植物学研
究的基本资料,也将是我国植物学发展史上一项划时代的成就。
呕心沥血 培养人才
  钱崇澍是教育界的一位老前辈,为我国培养植物学人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曾多年在大学任教,教过很多课程,如生物学、树木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
学等。为了使学生对每门课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他十分注意认真备课和编写教材。即
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条件下也始终坚持不懈,常在暗淡的桐油灯下工作到深夜。
为了使学生更快学习到新的植物学知识,1923年他与邹秉文、胡先骕合作编写了我
国第一部生物学教科书《高等植物学》,书中内容新颖,改正了旧教科书中不科学的名
称,如将隐花植物改为孢子植物(孢子植物分孢子体和配子体时期,常以孢子体形式存
在,不产生种子);显花植物改为种子植物;藓苔植物改为苔藓植物(在进化上苔比藓
原始);羊齿植物改为蕨类植物(我国很早就叫蕨类植物,羊齿植物可能是从日本名词
翻译的)。这在当时还没有教科书的时代,对青年学习植物学有很大帮助,在教育界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教学中,他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树立专业思想。他教植物分类课,让学
生自己采集标本,查阅图鉴、检索表,自己定名,然后根据他们的工作情况评定成绩,
讲授时不是只教一科、一属或一种,而是将某些地区的植物进行综合讲解,阐述它们之
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在自然系统中的地位。他十分重视野外实习,每周带领学生到野外实
习一次,认识自然界的植物和丰富多采、千姿百态的植物景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
堂内容,唤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和采集热情,并逐渐养成了他们热爱植物和植物学的兴
趣。同样,在北京农业大学教授生理学时,钱崇澍从植物和水、土壤、阳光的关系,再
谈到植物的生命活动,并通过室内和田野对植物的观察,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他的讲
课言辞生动、条理分明,深受学生的欢迎。植物学家仲崇信、汪振儒都是在他影响下学
的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家秦仁昌的启蒙老师也是钱崇澍,秦仁昌的毕业论文《南京木本
植物》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每当秦仁昌谈起这段往事时,对钱崇澍老师充满了崇
敬和怀念的心情。
  钱崇澍为了帮助成绩优秀的青年出国深造,到处奔波,争取国内外的奖学金。如方
文培、裴鉴教授30年代出国留学,都曾得到他的帮助。他还热情支持青年人发表著作
,如裴鉴的《中国药用植物》就是在他的建议下写成的;吴中伦翻译的《植物群落学》
,是由他帮助修改、校对的。对于勤奋好学的人,只要向他求教,他总是热情相待,耐
心帮助。他审阅各种文稿,都是逐字逐句,包括学名的拼法,文字的修辞,以及标点、
符号等都认真审查、修改,并给批注。直到他晚年养病期间,仍然为《植物学报》审阅
和校对稿件。
  他还非常珍视助手和学生的劳动以及彼此之间的友情。中国科学社采集员陈长年,
在野外工作中不幸逝世,钱崇澍为失去了一位业务助手而痛心。为了纪念他,特以陈长
年的名字作为兰科中的一个新属名,这就是长年兰属(Chang-nienia)定
名的由来。
  钱崇澍呕心沥血,为我国培养了许多植物学人才,真正是“桃李满天下”。他的不
少学生如秦仁昌、李继侗、郑万钧、曲仲湘、方文培、杨衔晋等等,都已成为国内外知
名的植物学家,也是备受年青人尊敬的前辈。
热爱祖国 献身科学
  钱崇澍为人正直,坚持真理,支持进步斗争,从不随波逐流,不在反动势力面前低
头。这种高尚的品德与他为科学事业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相互映照。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要员乘机大发国难财。有人看到钱崇澍生活困难,劝他去做
国民党立法委员,他断然拒绝,并写诗明志。他宁愿到几十里以外的一个中学去兼课以
维持生活。抗战胜利后,钱崇澍随复旦大学迁回上海,任农学院院长。当时国民党镇压
学生的正义斗争,钱崇澍总是站在革命学生一边,凡学生参加反蒋斗争活动都不算缺课
。他自已也参加过进步组织的活动。1947年,当有人提出由美国出钱与我国合编《
中国植物志》时,他慷慨陈词:我国的植物志,必须由中国人自己编写,不能由外国人
写。他的意见受到有民族自尊心的爱国科学工作者的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
有人诱惑他去台湾,他坚决拒绝,随即以全部精力投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事业。 &&   钱崇澍是著名的植物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有实干精神的科学组织者。他把一生
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他的高尚思想、品德,渊博的学识及谦虚谨慎、刻苦严谨的治学
态度赢得了我国植物学界的普遍敬重。
  (作者:刘昌芝)
  1883年11月11日 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
  1910—1916年 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获植
物学学士学位。
  1916—1918年 任南京甲种农业专科学校教授。
  1919—1928年 任金陵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教授及北京
农业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
  1928—1945年 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教授兼植物部主任及四川大
学教授兼植物部主任。
  1945—1949年 任复旦大学教授兼农学院院长。
  1950—1965年 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
  1965年12月28日 在北京逝世。
  1 钱崇澍.植棉疏密之试验.科学,1916,2(6).
  2 钱崇澍.介绍新著动植物显微镜法.科学,1917,3(4).
  3 钱崇澍.植物之天演.科学,1919,4(9).
  4 钱崇澍.江苏植物名录.科学,1919,4(11).
  5 钱崇澍.森林之种类与分布.科学,1923,8(2).
  6 钱崇澍,邹秉文,胡先骕.高等植物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7 钱崇澍.安徽黄山植物之初步观察.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集,1927
,3:1—85.
  8 钱崇澍.浙江兰科之三新种.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集,1930,6:
23—32.
  9 钱崇澍,郑万钧.中国植物之新种.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集,1931
,6:59—77.
  10 钱崇澍.南京钟山之森林.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集,1932,7:
191—204.
  11 钱崇澍.南京钟山山顶岩石植物之观察.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集,1
932,7:215—227.
  12 钱崇澍.豆科之新种,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集,1932,8:12
9—134.
  13 钱崇澍.南京的虎耳草科和蔷薇科植物.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集,1
933,9:48—57.
  14 钱崇澍.南京的桑科荨麻科和豆科植物.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集,1
934,9:142—162.  
  15 钱崇澍.浙江荨麻科植物.中  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集,1934,
9:251—271.
  16 钱崇澍.中国荨麻科之研究.植物学汇报,1935,1:1—7.
  17 钱崇澍.中国东部兰科之一新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集,1935
,10:89—92.
  18 钱崇澍,杨衔晋.中国森林植物志.(第一册)中国科学社.1937.
  19 钱崇澍.檀梨属的一个新种.中央研究院植物学文集.1947,1:12
  20 钱崇澍,杨衔晋.中国森林植物志(第二册).中国科学社,1950.
  21 钱崇澍.黄河流域植物的分布概况.地理学报,1954,20:269—
  22 钱崇澍,吴征镒,陈昌笃.中国植被类型.地理学报,1956,22:3
7—92.
  23 钱崇澍,吴征镒,陈昌笃.中国植被区划草案.中国自然区划草案,195
6,85—142. && --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FROM: 166.111.130.196]
&文章数:1&分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0年代是什么时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