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活动和地震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什么影响

火山地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火山地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火山地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火山爆发时,常常喷出大量的火山特质,主要有灼热的熔岩、碎屑、灰尘、CO2、H2S,SO2及大量朋汽.这些喷出特质对地理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痛苦和灾难,也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矿产和肥沃的土地.火山活动对气温和降水影响较大火山活动塑造周围的地表形状.火山活动还为人类提供大面积土地和肥沃的土壤,火山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矿产资源,火山地区有山有湖、温泉飞瀑、景色秀丽,吸引游客.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指因地壳释放能量而形成的地震波.地震可由地震仪所测量,地震的震级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通常以“里氏地震规模”来表示;烈度则透过“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表”来表示,某地点的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致该地点地壳运动的猛烈程度,是由震动对个人、家具、房屋、地质结构等所产生的影响来断定.在地球的表面,地震会使地面发生震动,有时则会发生地面移动.震动可能引发山泥倾泻甚或火山活动.如地震在海底发生,海床的移动甚至会引发海啸.一般而言,地震一词可指自然现象或人为破坏所造成的地震波.人为自然地形的破坏、大量气体(尤其是沼气)迁移或提取、水库蓄水、采矿、油井注水、地下核试等;自然的火山活动、大型山崩、地下空洞塌陷、大块陨石坠落等均可引发地震.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大多数震源都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岩石圈内.根据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为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在0-70千米)、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由震源竖一垂直线至地面上的位置称为震中.震中是地表距离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达这处,震动也最为强烈,破坏程度也最大.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地质结构.火山爆发是一种很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常常伴有地震.火山可以分为死火山和活火山,一段时间内没有喷发的活火山叫做睡火山(休眠火山).另外还有一种泥火山,它在科学上严格来说不属于火山,但是许多社会大众也把它看作是火山的一种类型.火山喷发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但是它也带来了许多好处.许多宝石都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喷发也能扩大陆地的面积,夏威夷群岛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某些火山还能变为风景区,推动旅游业,如日本的富士山.专门研究火山活动的学科称为火山学.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山崩又称山体滑坡、山泥倾泻、走山,俗称地滑、土溜,是指在重力的影响下岩石和土壤沿着一段山坡下滑的现象,又称作坍方.若是土体坍方混和雨水或河水则演变成土石流.火山给人们带来的影响:1、影响全球气候 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昏暗的白昼和狂风暴雨,甚至泥浆雨都会困扰当地居民长达数月之久.火山灰和火山气体被喷到高空中去,它们就会随风散布到很远的地方.这些火山物质会遮住阳光,导致气温下降.此外,它们还会滤掉某些波长的光线,使得太阳和月亮看起来就像蒙上一层光晕,或是泛着奇异的色彩,尤其在日出和日落时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2、破坏环境 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浆可象洪水一般淹没了整座城市.岩石虽被火山灰云遮住了,但火山刚爆发时仍可看到被喷到半空中的巨大岩石.3、重现生机 火山爆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十分深远.土地是世界最宝贵的资源,因为它能孕育出各种植物来供养万物.如果火山爆发能给农田盖上不到20厘米厚的火山灰,对农民来说可真是喜从天降,因为这些火山灰富含养分能使土地更肥沃.4、如果岩浆只是留在地表之下,可以形成地热能源.5、海底火山不停的爆发会形成一系列的岛屿.6、火山爆发后火山灰云层会在爆发后一段时间内影响该区阻挡太阳光,该区的平均温度亦因此下降,从而对全球的气候进行一定的调整.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破坏建筑物、农田、设施,由地震会产生一些次发的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大地震还会对地形造成改变,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火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形成火山锥、火山湖、火山岛、火山口。地震:形成地裂缝,并且使岛屿移动、地势起伏。
火山活动对气温和降水影响较大还带有一些矿物质
吧不过根本干活吧高档次v合肥有frv个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对气候变冷的影响
&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对气候变冷的影响
&杨学祥,杨冬红
1816年,全球性的低温袭击了从欧洲、美洲甚至中国,北半球平均气温下降了0.4-0.7℃,与道尔顿极小期有关,此前的蒙德极小期造成北半球持续70年的连续低温。但是,造成1816年寒冷现象的更直接原因是1815年坦博拉火山喷发,1809年也发生了火山喷发[1-3]。在此期间还有两次火山爆发,分别发生在1812年的加勒比海地区和1814年的菲律宾。
最新研究认为,地球小冰期始于13世纪后期,可能从1275年至1300年间就开始了,在大约50年时间里,热带地区相继发生了4次大规模火山爆发。由于喷出的火山灰中含有大量悬浮颗粒,阻碍了太阳辐射抵达地球表面,北半球在相对很短的时期内不断遭遇“降温”,这种累积效应使北半球突然进入冰期。1430年到1450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其中包括瓦努阿图的火山,导致几个世纪的寒冷时期“小冰期”的到来[4,
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后,火山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伴随火山资料的增多,研究火山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火山喷发在小冰期中的致冷作用
从15至17世纪的200余年小冰期时期,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正是太阳黑子的蒙德极小值期[6]。人们往往把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火山活动对小冰期有重要影响。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1-3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7-10]。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是小冰期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下一个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已经到来[7-14]。
研究表明,全球强火山活动存在显著的88年左右和100年左右世纪尺度周期循环,还存在33年左右年代际尺度周期循环以及与太阳活动相联系的准11年周期[15]。火山活动是地球气候异常变化十分重要的影响因子,特别是WEI5级以上的强火山活动,其影响是全球性的[15-18]。
太阳黑子周期活动规律性影响地球气候。在太阳黑子非活跃时期,北美和欧洲部分地区常遭遇极端天气。在2008年至2010年,太阳黑子处于活动谷年,美国与欧洲部分地区遭遇严冬。复杂计算机模型模拟到长期气候状况,证实在太阳黑子活动谷年,异常冷空气在赤道大气上空形成,造成大气热量重新分配和大气环流变化,令欧洲北部和美国遭遇异常低温和暴风雪,加拿大和地中海地区气候则变得更为温和。进入活动峰年,情况相反[19]。
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冷暖变化也具有相关性。用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同地球温度做比较,地球的增温和降温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变化是相当吻合的,当黑子周期变短,地球增温,当黑子周期变长,地球降温,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冷暖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会带来寒冷,常规的太阳黑子周期的长度变化也能带来地球气温变化[20]。两种尺度划分的地球冷暖周期是一致的[21]。最近的一次太阳黑子周期长度为12.4年,表明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到来。
最近的研究表明,不仅太阳活动具有11年周期,潮汐具有11年和1800年的周期波动,气候变冷周期与潮汐变化周期相一致[22,23]。火山喷发11、33、88年周期是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11年周期叠加的结果,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得到越来越多研究的证明,而且深海及其边缘的特大地震可以导致气候变冷[24-31]。
表1&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Table 1 The relation of solar
activity,&volcanic
eruption,tides and lower temprature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注:数据来自文献[1-5,8-23]。
从2003年开始,天文学家就一再预测到太阳活动变弱的趋势,一个类似道尔顿极小期的太阳活动低值正在到来,长度可能更长[9-12]。太阳活动周期变长是太阳活动减弱的一个明显的标志。2011年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科研人员在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发表3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32]。
新的证据表明,全球变暖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基本上已停止。Yu
Kosaka&和Shang-Ping
Xie发现,当将最近在东赤道太平洋观察到的变冷现象直接吸收到气候模型中时,全球变暖的上述停顿就可以得到解决。结果表明,来自热带太平洋的低温海水或是近年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主要因素。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开展的最新研究认为,全球变暖的“暂停”与“太平洋十年涛动”有关[33]。
这篇文章证实了我们在1996年以来提出“海底藏冷效应”、“海洋锅炉效应”、2000年美国科学家季林提出的“潮汐调温效应”和2002年中国学者郭增建提出的“深海巨震调温效应”。尽管1800年潮汐周期处于最弱时期使海底冷水上翻数量减少,全球气候处于变暖高峰,但是,目前也处于200年周期的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55年周期的“太平洋涛动”冷位相时期,后两者有充分的历史数据表明是变冷时期。今后20年气候不再变暖,即变暖已经停止,变冷成为短周期的必然趋势,现有的气候模型忽视了这些自然因素[34]。
根据潮汐变化1800年周期,小冰期时期对应潮汐强度高峰,而目前潮汐强度低谷对应全球变暖,变暖高峰在24世纪,直到3107年潮汐达到新的高峰,引发新一轮小冰期。潮汐还有200年和60年周期,对应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太平洋十年涛动,目前200年周期和60年周期都处于变冷初期阶段,所以,此次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23]。
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冷暖记录&
网友zecrio 16:13提出,在1890年之前的PDO暖位相的时候对应的是世界和我国的低温期。而我也参考了那段时间一些冬季气温,比如年我国冬季遭遇极寒,上海市1月平均气温是零下0.8度,是1843年建站以来平均气温最低值,1884年12月-1885年2月、年我国同样是少见冷冬。比后两个暖位相冷的多。那次PDO暖位相对应的却是低温期。。。会不会年如果太阳很子持续最低值,会不会也会重演1890年之前的PDO暖位相时期的情况,不但不会出现增暖还会出现低温期。
就中国灾害史目前的研究深度来看,对“清末灾害群发期”的起迄时间,人们的看法尚有很大的分歧,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它的巅峰阶段正处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特别是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时期(年)。对此,可以从各种自然灾害成灾的频次、面积、强度及后果等方面找到大量证据:
低温冷害异常突出。竺可桢先生根据十四至二十世纪长江流域江湖冻结年代和十六世纪以来热带地区降雪落霜年份所作的统计,发现年是过去500年间三个最寒冷的阶段这(之)一(注: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相关研究成果可参见:张丕远《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301~304、386~390页。)。其寒冷程度总的来说仅次于十七世纪(即年),在许多地区和年份,甚至超过了十七世纪。如1892年至1893年冬季,据考证即是过去1700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寒冷的年份,整个淮河以南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注:龚高法、张丕远、陈思久:《长江中下游1892~1893年的严冬》。载《地理集刊》1986年第18号。)。至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从近500年霜冻演变的趋势来看,也在1840-1910年出现了一个较为严重的多霜冻时期(注:张丕远、龚高法:《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地理学报》1979年第3期。)。另据有关资料披露,1879年新疆喀什人民在逃往弗尔干途中遭遇奇寒,结果有10万余人被冻死(注:买汗买提依敏:《东土耳其斯坦历史(七)》,1940年。转引自高建国前引文。)。
巧合的是,这种140-180年的灾害群发周期又与太阳黑子活动170-180年的行星周期大致吻合。据张先恭的研究,从太阳黑子和大气中放射性碳(c[14])含量的变化来看,近五百年的寒冷期正好是太阳活动处于低水平的时期,第一次冷期对应着年的史波尔极小期;第二次冷期是五百年中最冷的时期,因而也对应着太阳活动最弱的时期即年的蒙德尔极小期;十九世纪中后期所在的第三次冷期,同样对应着一个较弱的太阳活动期。(注:张先恭、张家诚:《近五百年来我国气候的几种振动及其相互关系》。《气象学报》1969年第2期。)除此之外,太阳活动次一级周期如黑子活动22年?周期、11年周期以及其他天体运动,也制约着地球表层系统的变异。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大小和大旱大都发生在太阳活动的谷年或峰年及其前后,而且其活动强度的变率越大,引发的灾害越严重,范围也越大,只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南北地区表现出旱涝各异的现象。1870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值为139(随后的两年也高达111.2和101.6),是1778年(154.4)至1947年(151.6)之间出现的唯一最大值,正是这一年及其以后,出现了长江大洪水和华北的大旱灾,其间很难排除太阳活动的耦合作用。(注:参见徐振韬、蒋窈窕编著:《太阳黑子与人类》,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46-147页;马宗晋主编:《灾害与社会》,第228页。)而且在此后太阳黑子数迅速衰减时期,对我国气候有重大影响的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出现,在整个十九世纪13个厄尔尼诺年中,就有6个发生在1871至1891年的20年时间中。(注:解思梅等:《太阳活动与异常地球物理现象》。《灾害学》,1986年12月创刊号。)
出处:清史研究199801 &
这种140-180年的灾害群发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170-180年的行星周期大致吻合,就是我们给出的200年周期。
从表1中可以看出,年和年火山活动导致年拉马德雷暖位相相对变冷,1870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值为139(随后的两年也高达111.2和101.6),是1778年(154.4)至1947年(151.6)之间出现的唯一最大值,它导致年拉马德雷暖位相相对变暖。中国的过去500年间三个最寒冷的阶段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一一对应,其中之一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暖位相交界,导致年拉马德雷暖位相相对变冷。图1-3显示,从全球气温变化来看,年拉马德雷暖位相的全球气温是相对温暖的。
本文引用地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火山活动和地震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这是一道论述题,比如说火山可形成火山地貌(玄武岩高原、火山锥等),火山可改变气候……我想要全面一点的回答,谢谢哈.随便打两个英文字母赚积分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火山活动和地震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这是一道论述题,比如说火山可形成火山地貌(玄武岩高原、火山锥等),火山可改变气候……我想要全面一点的回答,谢谢哈.随便打两个英文字母赚积分
火山活动和地震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这是一道论述题,比如说火山可形成火山地貌(玄武岩高原、火山锥等),火山可改变气候……我想要全面一点的回答,谢谢哈.随便打两个英文字母赚积分的恕不欢迎哈!火山和地震的关系算一个哈,但是请概括性的回答
火山活动和地震是一对孪生兄弟,但火山爆发,前兆明显,人们可以逃避,大多有灾无难.月是大地震频发的时期,火山活动也激增,全球发生火山爆发17起.火山活动的过程常造成许多微小地震,大爆发更可产生强烈地震;地震的发生也常导致火山活动,1999年纪录的27起火山活动,有14起出现在土耳其大地震以后短短的两个多月内.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从而引起岩石层的破裂是产生火山和地震的根本原因.天文因素如日月的引潮力等也对地震起到诱发作用.但根本的动力仍是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厄瓜多尔的皮晋查火山 (Guagua Pichincha),它位于这个国家的首都基多(Quito)西边11公里.火山的顶峰达海拔4794米,但汽车可开到海拔3800米的高度,无需太多的攀登便可到达火山口.从基多前往,一天就可来回,因此成为旅游的好去处.由于它经常表现出还在活动的特征,近代地理学奠基人洪堡 ()曾到此考察,以后不断有科学家前去考察,因此成为研究火山的标本.在今年以前,已有25次爆发的记录.1660年这次最强烈,曾使基多堆积起厚达30厘米的火山灰.此后虽仍有活动迹象,但对人已无威胁.科学家一直监视着这座火山,1993年正当多位火山学家在观测火山口,它突然喷发,虽然轻微,但也使两人遇难;不过在现代观测手段的帮助下,它大的活动是能够预知的,如去年便探测到岩浆正在这里的地下聚集上升,在10月发过一次火山将要爆发的警报,但随后发现爆发的趋势在缓和,于是警报又取消.去年 8月24日这座火山再次提出了警告,9月29日这座火山发出隆隆的声响,还喷出了一些气体和火山灰,一场大的爆发显然就要到来,谁都能感觉到了.9月30日当局开始撤退火山附近的居民,10月 5日这座火山果然爆发了,喷出的火山灰和气体,形成烟云柱达到19500米的高度;7日早晨它又一连三次爆发,喷出物形成巨大的蘑菇云,顶端高达 12000米.由于危险地区的居民事先已撤走,只死了一位89岁的老人,是因为空气中火山灰和有害气体弥漫,不能适应而死亡的.这一天,奎多落下的火山灰约有5000吨.事隔仅11天,在基多南边 120公里,另一座火山 Tungurahua 又传来了强烈喷发的消息,喷出大量气体、水汽和火山灰,火山灰给附近的地面铺上了一层土.其实这种喷发活动出现已有一段时间,9月30日还曾有喷出二氧化硫近7000吨的记录,但都不如10月18日这一次强烈,所以10月18日这次被记录下来,不过看来这并非此次火山活动的终结,很可能还有更大的爆发,所以火山附近的斑诺斯 (Banos)等几个城镇的居民仍在撤离,连动物园的动物也搬走了.10月23日这个火山果然爆发,喷出的烟云也是形如蘑菇高达10公里.认识地球 题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认识地球 题库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