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 元宵 熬年守岁 正月十五 七夕 屈原的诗投江 五月初五 除夕 嫦娥奔月 七月初七 端午 张灯结彩

中华传统节日简介
中华传统节日是指华人(汉族)的传统民俗节日,或称为中国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华人随着季节、时间和物候转移,开展具有特定主题的风俗和纪念意义的社会活动日,并因应时地环境代代相传,反映华人累积的传统智慧和生活情趣以及人与自然、人际关系等。
除夕,又称大年夜、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过年前的最后一天。这天的确实日期会因为历法而有所不同。传统上汉字文化圈以农历作为历法,由于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三十暝(闽南语);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国民政府曾于1929年(民国十八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一度废除农历和禁过农历年,强逼民众把过年的习俗改为于公历新年进行,官方也就把除夕改为公历12月31日,但民间并未严格遵从,到1949年后,官方才正式恢复农历年。
除夕时,人们会一家团聚,并有守岁的习俗,在大中华地区、日本和越南家中的长辈会发给晚辈压岁钱,韩国近代也受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影响而有了发压岁钱的习俗。而中国南方和越南等地会有年宵市场(或称花市)。
祭祖先、吃团年饭,放鞭炮等为一般常见的习俗。传统上,在大年夜当天的中下午要在门边贴上新的春联。
团年饭又称年夜饭,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
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年夜饭之后,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因为是用红色的信封袋(红包袋装),故又称红包,中国古代也有用红线将一百个铜钱串成一串外形类似麦穗,表示长命百岁。其中一个说法是岁与“穗”同音,在一些庙宇,会有不少信众等待上头香,插上新年庙宇香炉的第一炷香,据说代表吉利与神明一年的护佑。
新春是汉字文化圈国家、民族(大中华地区、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的新年,传统上以农历计算,又称农历新年,另有岁首、正旦、新正等名称。相传始自舜帝立正月、蛮夷率服。这一天中国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是儒家的“行夏之时”的治国要义和神道设教的深意,依夏正(孟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可谓传承先圣之天时要义。
古有“三正”之说,夏正建寅(孟春正月),殷正建丑(季冬十二月),周正建子(仲冬十一月)。历代元旦的日期不尽相同,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商朝以腊月初一为元旦,周、秦分别以十一月初一和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这叫做改正朔。直到汉代遵循儒家“行夏之时”的教义,才又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隋唐宋明皆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庆之贺始于汉高祖。民国以来的春节就是夏历的元旦。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岁末年头(日语:年末年始)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尔雅·释天》记载:“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说明“年”的称谓从周朝开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说文解字》也称:“年,谷熟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年。”。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一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正月初一的日期落在大寒至雨水(一般在公历1月19日至2月20日)之间。立春则在2月4日或2月5日。
新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日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禳灾活动等有密切关系。正月朔日始自舜帝和大禹的大朝会,也是中国历代以至儒家文化圈其他地区都继承的仪式。新年第一天,百官都要觐见天子,进贡方物。天子则赐宴与众臣并行射礼。于是,民间也效仿朝廷行庆贺之礼,互相送礼,设宴款待亲朋好友。隋唐以来的习俗还包括吃胶牙糖,喝屠苏酒,服桃汤,贴画悬韦索辟邪,三日不扫除。
团年饭,中国北方称为年夜饭,台湾及闽南地区又称围炉,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一餐,目的是在过年前一家团聚并共度农历新年,传统上团年饭多在除夕祭祖后食用。通常年廿九(农历如果是小月)或年三十晚。
各地团年饭时间不尽相同,较为常见是晚上吃。但在中国极为少数地区,团年饭亦有农历腊月三十下午、中午、上午、甚至早晨吃的。有些地区,可能街坊邻居间的团年饭时间都不尽相同。
以前团年饭必定全家大小留在长辈家中吃饭,不过近几年有些家庭为了方便,改上酒楼、餐厅。另外也有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差,只能一家二人、三人吃饭。
团年饭的食材和菜式多寓意吉祥,如广东取谐音“发财”“好市”的发菜和蚝豉,江淮地区的人们常会吃象征圆满、团圆的圆子(原材料和做法花样很多),北方人则吃象征元宝的饺子。日本则会吃象征长寿、称为年越荞麦的荞麦面。
饺子,有些方言也把饺子叫做“扁食”,是一种以面粉为皮的充馅食物,是在中国比较传统的食物。三国时期,魏国人张揖《广雅》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常见的有水饺、蒸饺、煎饺。
中国北方人有冬至吃饺子的习惯。在除夕包饺子,午夜12点开始吃,取谐音“更岁交子”。农历正月十五为新年后第一个满月,的饺子叫“团圆饺子”。
东汉末年,张仲景告老还乡后,在家乡白河岸边见百姓挨饑受寒,耳朵冻烂,在冬天,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附近搭棚派药,用羊肉、驱寒草药煮熬成“祛寒娇耳汤”,加入用饀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据说吃后身体会发热,两耳变暖。张机派药持续到年三十。年初一时,人们开始仿娇耳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称之为“饺耳”、“饺子”。
压岁钱(红包)&&
压岁钱,又称压年钱,中国南方、港澳、台湾、客家语称为轧年钱俗写作踅年钱、硩年钱、碛年钱、矺年钱)是指新春时长辈送给未成年晚辈的红包。清代儿童庆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至中华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100铜元,代表“长命百岁”以示祝福。在除夕由家长派给子女的红包以及新年期间由长辈发给晚辈的红包称作压岁钱,是表示把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
每年农历新年期间有发红包(广府话区域称为派利是)的习俗,红包内所放金钱的多少经常(不是必须)与双方交情成比例,礼仪上不能随便当着送礼者的面,将里面的钱拿出。
在中国,发红包的习惯一般只存在于比较亲近的亲戚朋友之间。在台湾、中国北方则是已经在社会工作的人,派给还在就学的后辈,或者已婚人士发给未结婚的亲友。
普通交情的同事之间都有可能发红包,但这种红包内的金额往往比较小,红包里放人民币5元、10元不等,纯粹讨个吉利。
拜年是农历新年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活动,通常由辈分低的向长辈拜年,又或到亲戚朋友家中拜年。拜年常在农历年初一及年初二进行。拜年双方见面一定要先说“恭喜发财”,然后再说其他祝贺的话。之后已婚长辈会向后辈派红包,主人家亦会预备水果饭菜以招呼客人。
从前社会比较传统,很多人需要到多处地方拜年,包括亲戚、上司、生意伙伴等,带备的手信亦甚为讲究,包括香烟及酒等。近年拜年已逐渐简化,有些人改为团拜,部份人甚至会在农历新年期间到外地旅游以“避年”,即避开拜年及派利市等活动。更有甚者直接用手机和网络寻呼机拜年。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祭月、赏月的日子,也象征著春天的到来,这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这天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著春天的到来,华人传统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
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供佛的习俗。而道教中,上元节视为天官大帝(尧)诞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分别属天、地、水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节乃天官华诞,故燃灯以庆。终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元宵节源于对火的崇拜和祈求新年丰收,人们点火以驱除虫蛇猛兽,并祭祀满月,初期是点火把,后来分别发展成点篝火、挂灯笼的习俗。
吃汤圆、观灯和娱乐游行是元宵节三大主轴。游行活动中分为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抬阁等传统艺术表演。放烟花是元宵节的高潮。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元宵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在中国西北,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等。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社火中最具表现力的是高台。每个高台均有一主题。常见的故事情节有三打白骨精,二郎救母等。多取材于秦腔戏曲故事。高台往往由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指挥建造。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也有汽车或拖拉机)上,使用钢筋,布料,彩纸等材料做出各种造型,如假山,树木,动物等,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儿童(年龄一般4—5岁)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固定在高台上,少则
1人,多者10余人,高可数丈。
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中国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可见其延绵之久。
龙抬头,节日日期为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根据民间传说,此为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之日,也意谓著在此之后雨水会渐多。也有人认为“龙抬头”指的是百虫开始于初春苏醒: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夏历二月初二,传说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龙王抬头。意味今后雨水就会多了起来,有利于耕种。
明朝以后,在二月二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
上巳节(三月初三)&&&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
祓除畔浴,修禊之事,清洁身体,去除身上的晦气。曲水流觞,是文人临水宴饮、吟诗做赋的节日,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兰亭之会。春游踏青,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现代,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至今仍是十分重要的节日,苗族、土家族、黎族、壮族等都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活动。“三月三”是壮族、侗族、苗族等的传统歌唱节日。云南大理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一些地方的汉族在三月三也保存有特殊的习俗,如湖南等地有“三月三,地(荠)菜煮鸡蛋”的传统。近年一些上巳节习俗式微的汉族地区也有复兴上巳节的趋势。
寒食节通常是冬至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清初意大利传教士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一日之前。现代24气节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次日。
寒食节的由来,最普遍的说法为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避开内乱,与一些随臣一起离开晋国,流亡十九年,历尽艰辛。一次,重耳的资粮被偷,他饿得昏了过去,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熟了给他吃,让他得以恢复精神,保住了性命。事后,当重耳明白缘由之后,很感动。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晋侯(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回忆起旧事,想封赏介子推,而介子推已经和母亲到山西的绵山隐居。晋文公派军士上绵山搜索,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一方不放火,想以此逼出介子推,但最后发现介子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以纪念介子推。直到今天,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实际节日这三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但晚饭仍然有不生火做饭的习俗,一般晚饭会喝开水,而不是平时喝的各种面汤。
但后人多所考证,认为应是季春时要换新火。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扫墓、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扫墓之俗,是很古老的。
寒食节由北方向南方迁徙的“移民”将中原文化带入“蛮夷之地”。虽然“寒食”在中原已经不多见,却在南方多省,特别是浙江和福建境内仍保持了“清明节”食“寒食”之传统。但因为年代久远,“寒食节”这个节日及些节日传统已慢慢地融入了“清明节”传统内。例如浙江省龙游县保持了上千年食用“寒食”之传统,现称之为“清明馃”:以糯米粉做皮,有”(如意)饺子“形状,也有像月饼一样压模的。一般有白色和青色两种,取“清明”同音:白色为糯米面团原色,青色则是糯米面团里加了艾叶草。蒸熟后的“清明馃”清香糍糯的外皮加上里面包的各色馅料,可咸可甜,老少皆宜。
中国最早的春祭在寒食节,后来改为在清明节,现在华北部分地区仍然在寒食节扫墓祭祖。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虽然无法知道寒食节在什么时候被清明节取代,但从唐代多首与寒食节有关的诗来看,至少在唐朝时,中原人仍然有纪念寒食节的习惯。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节总是在公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由于清明节是根据节气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数与西历大致吻合的中国传统节日。到了清明,中国黄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平均温度在10°以上;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
在古代,清明还不如寒食节(现在已和清明合并为同一日)重要。寒食节主要节俗为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已备好的熟食、冷食,故有此名。由于日期接近,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渐移到清明之中。清明节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提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但寒食的习俗却有若干以变形的方式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南台湾部分地方、韩国仍举行寒食节。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习俗只在清明时举行。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节之日进行扫墓、祭祖、郊游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至半个月左右。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在中国和华人地区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与新年、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的重要传统节日。
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龙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悬天中五瑞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端午节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病菌容易滋生,悬菖蒲、艾草等可以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也有些地区因应当地出产的植物而有所变化,或将香草煎药、榨汁服用。
传统上女性会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
赛龙舟,或称龙舟竞赛、龙舟竞渡、龙舟竞漕、扒龙船(闽粤地区惯称),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日本及琉球(县)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一些东亚地区的地方民俗活动,现时龙舟竞赛已发展为一项水上体育运动,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一些沿海、沿河地方亦有定期举行。它除了是中国全国运动会的项目之一外,也于广州主办的2010年亚洲运动会,首次成为亚运会中的正式比赛项目。
吃粽子的习俗要到晋朝初年才固定在端午节,当时民间食用的粽子是用芦叶裹高粱米做成的;至唐,粽子已经成为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了。历经多朝,粽子的风味和粽馅的种类更形多样了,如明代有以艾叶浸米而成的“艾白粽”,清朝宫廷用奶酪浸米一夜后煮成的“奶子粽”和乾隆年间出现的“火腿粽子”。现代粽子的品种、花色都日益繁富,形状、用料和馅类亦按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而有所不同。
饮雄黄酒&&&
中国很多地区都有过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因端午节临近酷暑,各种虫类病菌纷纷活跃起来,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雄黄解毒防疫的功能,加之民间传说《白蛇传》里的白蛇就是喝了雄黄酒后现出原形,所以民间都起而仿效,在端午节以菖蒲根泡雄黄酒,更会以雄黄酒给小孩擦鼻子、耳朵,或在额头上写上代表老虎的“王”字,据说一样有驱毒的效能,这种风俗称为“画额”。除此之外,古时没有消毒药水或清洁剂,人们多趁酷暑虫疫瘟生之前,即端午节期间,于房子四周洒上雄黄酒,用以杀虫解毒。虽然如此,因现今人们了解到雄黄含有致癌的物质,即使喝少量也对人体有害,故这种“因时制宜”的药酒在现代中国已很少见。
此外,每到端午正午,民众会争相把鸡蛋直立于地板,据说端午节阳气最重,可使鸡蛋直立,只要能直立鸡蛋者,代表吸取了天地的阳气,会得到一年的好运。有些地方亦有把煮熟的热鸡蛋放在小孩子的肚皮上滚来滚去,然后剥去蛋壳给小孩子吃的习俗,据说这样做日后小孩子就不会肚子痛。
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公历7月7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大陆、台湾的大城市中,七夕节被商家作为商业促销的一大良机,而传统习俗则呈现失落。
推断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大约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社会制度限制个人自由,故托言天上星宿以追求慰藉。
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织女星与两旁两颗较暗的星形成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在此东面可见牛郎星。
织女星名称的由来,可以从《诗经·豳风·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来推敲得知,由于九月是气候较为凉爽的晚秋,也是穿着寒衣的时节。九月授衣,则必须八月裁制,七月当然就是织妇们织布的时间。牛郎星名为牵牛,则有着“牺牲”的意思。《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杀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时,正好是草木丰茂,用以贡献牧草给牲畜的时节;到八月则依据牲畜体格,观察哪些适合用以祭祀;九月则宰杀牲畜用以祭拜神明。《礼记·月令》称八月为“循行牺牲”,而此时织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则升上天顶,宛若在追逐织女星般。
双十节,又称双十国庆、辛亥革命纪念日等,是中华民国的革命纪念日,订于1911年武昌起义的发动日公历10月10日。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起事后的两个月内,中国各地的革命行动陆续成功,最终成功推翻清朝,并于隔年(1912年)元旦建立了中华民国,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政体。
双十节是中华民国的国定假日之一,中华民国政府自播迁台湾以来,每年皆举行庆典,总统府前广场会举办升旗典礼以及中华民国中枢暨各界庆祝国庆大会,在总统府前广场上有各式游行及表演队伍,在蒋中正先生担任总统时更是每年举行国庆阅兵;晚间则有国庆烟火施放。
由于武昌起义对中华民国的建立起了最关键的作用,北迁北京后的临时政府在日通过临时参议院的决议,将武昌起义的爆发日——公历10月10日,定为中华民国的国庆日。而中华民国真正建立的日期——阳历1月1日(元旦),则在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定为“中华民国开国纪念日”。
2011年是武昌起义一百年,也是中华民国开国一百年。从日起由时任副总统萧万长为首组成了财团法人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基金会负责国庆百年的相关庆祝事宜;日起到日,有长达一年时间的庆祝活动。百年国庆主轴围绕着“民国百年,民主台湾”为核心概念。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道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登高旅游
重阳节有赏菊并饮菊花酒,佩茱萸等活动。
寒衣节,又称祭祖节、十月朝、过十月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用纸制成棉衣烧掉。该习俗相传与孟姜女不远万里给丈夫送棉衣有关。
腊八节,又称“腊八”
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原意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和避邪。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
在古代中国,“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在古代经典《礼记》中,有“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意思就是:腊月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举行盛大的庆典是为了向祖先回报一年的收获;因为腊祭在十二月(丑月)举行,这样沿袭下来就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之际的农历十二月称“腊月”。祭祀的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避邪逐疫。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将此定位纪念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南传上座部佛教则以“卫塞节”为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都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清代,雍和宫的腊八盛典极为隆重。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熬腊八粥。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乾柴运到雍和宫。
腊八粥,又称佛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因应材料不同又有“八宝粥”、“七宝粥”、“五味粥”等名称。
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干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照耀、香烟袅袅、鼓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
小年(祭灶节)&&
祭灶节是东亚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祭灶、中国民间信仰俗称为“送神”。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附近。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据说每年年底,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故人们大多在此时奉拜家中诸神与灶君。
在中国北方,一般在农历腊月(十二月)廿三日过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样是汉族聚集地的省份,则往往于农历腊月(十二月)廿四日过小年,而上海,江苏南部,浙江于农历腊月(十二月)廿九日过小年。因此,农历小年在中国南北方不同地区并非是同一天。小年的意义在于打扫灶台卫生,准备过年。
封箱是京剧等戏班的旧俗。指戏班年终休息。每年农历小年前后,例行封箱典礼,稍提前亦可。这无非为忙碌一年,当此改岁之时,大家稍事休息,且年关在即,诸事也要张罗。封箱之后,必须祭祖师,名日祭神。是日,由戏园恭抬祖师至饭庄,路间用乐器前引,大致唢呐二人,单皮一人,齐钹一人。到饭庄后,全班烧香行礼,礼毕聚餐,饭毕送驾。仍用原乐器前引,将祖师抬回原处,礼毕。封箱之后,便不再演戏,将各种演出用具整理归箱,贴上“封箱大吉”的封条,至来年“开台”以前,
不得再开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屈原投江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