馍神的历史渊源花千骨是什么神?

神都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神都[shén dōu]
神都是及时期洛阳的别名,也是武周王朝的首都。“神都”之名,最早出现在《》中。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9月6日,临朝称制的将东都(洛阳)更名“神都”;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则天在洛阳加尊号“圣母神皇”;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以神都洛阳为首都,一时,“神都”之名传遍天下。[1]武则天在神都(洛阳)统治了近50年,基本上延续了“”,并为后来的“”打下了基础。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影响之深远,波及当时的朝鲜、日本等国。外文名称Luoyang别&&&&名、、成周、洛邑、豫州等行政区类别古代-首都所属地区华中下辖地区 老城区 涧西区 &瀍河回族区 伊滨区政府驻地洛龙区开元大道228号电话区号0379地理位置()面&&&&积15208平方公里人&&&&口662万(2010年六普数据)方&&&&言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半湿润)著名景点,,关林庙,,龙潭峡,鸡冠洞,重渡沟机&&&&场洛阳机场火车站,洛阳龙门站,
“神州”是中国的代称。“神州”一词,最早见于战国阴阳五行家的《五德终始说》。《史记·》载:驺衍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这是说我国古代国家的中心地区叫做“神州”。《·十二纪》载:“中央土,……其帝,其神后土。” “神州”当是指“中央之神”黄帝、后土居住的地方。
那么,神州的位置在哪里?《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记载:“土则神州中岳。”刘良注:“神州,洛阳也。”这说明“神州”就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特别重要的是,自东晋以降,洛阳便被称为“神京”或“神都”。《晋书·王导传》记载王导的话:“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京。”[2]北魏(cháng)墓志载:元苌“三翊皇甸,再尹神京”。这是说,元苌曾三次在“代都平城”、两次在京师洛阳任职的事(蔡运章等《北魏元苌墓志考略》)。可见,早在东晋、北魏时期,洛阳就被称为神京了。
null一般称“九朝帝都”是因为“九”在古代是最大的,有“最”、“多”的意思。
【】之神都洛阳
二里头 、、、帝皋、 前2070年—前1600年
偃师尸乡沟 、、、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成周 两岸 成王、康王、昭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 洛邑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东汉 雒阳 汉魏光武帝至,共12帝 25年—190年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朝 东都 隋唐故城 炀帝、 606年—618年
武周 神都 隋唐 武则天 公元690年-705年
唐 东都 隋唐故城 昭宗、 公元904年-907年
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909年—913年
后唐 东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约2年)。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我国历史上最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显庆二年(657年)10月,高宗“循皇后武氏之请”首次东幸洛阳,并诏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并如雍州”,把洛阳升格到都城的地位。这是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第一步骤。大周皇帝武则天
此后的二十六年间,唐高宗曾九次来往于东西两都,寓居洛阳十一年。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
永淳元年(682年)居洛后,不复西返。尚未东幸洛阳前,便着手修葺洛阳宫殿。显庆二年4月,他命司农少卿(,为避讳改为韦机)为司农卿兼知东都营田,完葺宫苑,从而揭开了大规模的营建的序幕。韦机在洛阳宫原有的基础上,增建了许多宫殿设施,禁苑中修造了高山、两宫,制度壮丽;沿洛水建造了奢华无比的,显胜一时。
弘道二年,官名、官服都加以变更;的许多名称也加以变动,改东都为神都,东都苑为神都苑。洛阳城的建设也进入了她辉煌灿烂的时代。神都洛阳增建了许多壮观的建筑物,如宫城里的、天堂,端门外的天枢,及阙等。为自己帝位的巩固,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都城,无论从与发展程度上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是中国都城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它始筑于隋大业元年,最终完善于、武则天时期,可以说武则天时期是洛阳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以今天考古工作者对洛阳宫城城垣发掘情况来看,认为隋唐洛阳城的兴建至少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隋末唐初,下限不晚于盛唐前期,为我们了解隋末唐初至盛唐时期城垣建筑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实际上,从文献记载来看,对洛阳城的修筑与改建,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为最重要的历史时期,虽然说隋唐洛阳城建于隋末,但至唐初,&废弃不用&,高宗显年始更为东都,以后&又命司农少卿更加营造。永昌中,遂改为神都,渐加营构,宫室、百司、市里、郛郭,于是备矣&。(《》卷七《工部》)因此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洛阳城市建设对于我们了解洛阳城市建设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考古工作者有针对性的实地发掘也能够提供文献上的佐证。
社科院杨鸿勋复原的隋唐洛阳城皇城部分隋唐洛阳城位于今洛阳市区偏西,汉魏洛阳城西十八里处,&始筑于大业元年&。唐代建国之初,废弃不用,贞观六年改号洛阳宫,显庆二年改为东都,光宅元年又称神都。
唐代自高祖建国,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都。高祖晚年于长安城北建,太极、大明两宫成为王朝最重要的议事之所。高宗上台以后,亦以大明宫为政治中心。只是时常往返于长安与洛阳之间,有时居于洛阳,但主要还是以居于长安为主。至武则天改周才真正将国都定于洛阳,改号神都。关于武则天为何迁都洛阳,说法很多,历来存有争议,但总体来说,出于政治上改朝换代的目的应为最主要的原因。
自永徽六年(655年)高宗下诏册立武昭仪为皇后,武则天一直是高宗政治上的得力助手。身体很差,史称,太宗去世,他哀毁过礼,即落下疾病。显庆五年(660年)开始&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通鉴》卷二○○,高宗显庆五年十月),百司奏事,有时即委托皇后处决。武则天,处事多能符合皇上意旨。高宗皇帝便时常委以政事,权势越来越高,与人主相差无几。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高宗&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旧唐书》卷五《高宗纪》)由于高宗上元以后&风疾&尤重,朝廷政事大多无法处治,故此&上元以来,政由武氏&。(《旧唐书》卷二七《礼仪志上》)这以后朝廷政事大多归武则天处理,形成了朝廷的&二圣&格局。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去世,前后持续了二十余年,这中间武则天主政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至高宗去世,其想要亲掌政权的政治野心也已膨胀到极点。
然而自李唐建国,长安作为王朝的首都,经历高祖、太宗、高宗三代经营,虽武则天大加诛伐,的政治影响仍处处存在,为了与旧有王朝,建立新的政权,武则天决定迁都洛阳,一切从头开始。光宅元年,武则天致信西京留守刘仁轨,云&昔汉以关中事委,今托公亦犹是矣&。(《通鉴》卷二○三,则天光宅元年)将长安之事委托,而自己专心在洛阳发展。可见此时的武则天已无心再回长安,在洛阳另组班子,再建朝廷的意图已很明确。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武则天改为光宅元年,&旗帜皆从金色,八品以下,旧服青者更服碧。改东都为神都,宫名太初。又改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六曹为天、地、四时六官;为鸾台,为凤阁,侍中为纳言,为内史;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其余省、寺、监、率之名,悉以义类改之&。(《通鉴》卷二○三,则天光宅元年)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武则天定都洛阳的决心已定,改东都为神都无疑是为了抬高洛阳的地位,使之凌驾于长安之上,宫名太初,也是一切从头开始的意思,而官名的改制也是出于有别先朝之目的。(《武则天与洛阳》,《唐代史学与墓志研究》2006年9月版)。
社科院复原的“天子三出阙”应天门及明堂朝廷,礼制为先。《旧唐书》卷二十一《礼仪》二称,&肆觐之礼立,则朝廷尊;郊庙之礼立,则人情肃&。[3]武则天以周代唐,礼制是其政治变革中重要的一项。为了配合武周政权的发展,武则天立周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都城礼制建设,在神都洛阳建立了一整套,并确立了大周的礼仪制度。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建明堂,实行祭享明堂制度。祭享明堂是古代礼制活动中的一件大事。隋代即有建造明堂的计划,但未及施行。唐高祖受禅,天下尚未太平,明堂未遑建立。太宗之世,天下初定,大唐帝国的明堂制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追古制礼,但明堂规制无章可循。贞观五年和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两次召集大臣讨论,达成意见,明堂建筑为上下两层,&下室备布政之居,上堂为祭天之所&。(相关讨论参《明堂议》,《全唐文》卷140;《唐会要》卷11《明堂制度》;《旧唐书》卷二二《礼仪二》)唐太宗后来用兵辽东,此事被搁置下来。
永徽二年七月,敕令有司祥议明堂制度。此后,出现了明堂究为九室还是五室的争议。唐高宗初定九室,并定出九室明堂的&内样&,宣示群臣详议。但后来,又以五室更符礼制,。至乾封二年,终下决心,初步议定,明堂建筑方案,即明堂为&上圆下方&,上层为严配之所,下层为布政之居;明堂的建造地点,应该是&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已之地&。乾封三年高宗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总章,分京师置明堂县。(《旧唐书》卷二二《礼仪二》)准备建造明堂。但就在此不久,高宗皇帝便一病不起,未遑实行而逝去。
武则天是明堂建筑首位实施者。据文献记载,武则天先后两次兴修明堂。第一次是在革唐命以前,明堂是作为大唐的明堂而修建的。这次修建的明堂,号为&万象神宫&,具体修造时间各史记载不同,据考证,大致应在武后垂拱三、四年间,于证圣元年(695年)被焚毁。(姜波《》第218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版)此后,武则天又下令依旧规制重造明堂,号为&通天宫&,万岁登封元年完工,第二次兴修的明堂是作为大周帝国的明堂而修建的。
社科院杨鸿勋复原的明堂及在建的天堂
武则天的明堂建筑与高宗君臣的论证有所不同。明堂的建造地点,按照高宗君臣的讨论,当&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但武则天造明堂,却没有听取群儒之言,而是与另议其制,称&自我作古,用适于事&,因此,可以说武则天的明堂建筑形式更加考虑的它的实用性。她建造的明堂不是在国之阳,丙巳之地,而是在宫城的中心位置。这与我国以来的礼制传统大相径庭,她认为&朕乃为丙巳之地,去宫室遥远,每月所居,因时飨祭,常备文物,动有烦劳。在于朕怀,殊非所谓。今古裁基紫掖,辟宇彤闱。经始肇兴,成之匪日&。(《旧唐书》卷二二《礼仪二》)于是她下令拆除宫城正殿--乾元殿,以其旧址造明堂。将明堂建在大朝正殿的位置,主要考虑了明堂&布政之居&的功能。
第二、修建武氏宗庙及武周社稷。在神都洛阳,武周的宗庙与社稷,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则被安置在内,它们是武则天以周代唐以后建立起来的,时期,被追赠为太原郡王,仪凤三年,&即并州建太原郡王庙&。以后随着武则天权势越来越大,于京都长安又立武氏五世祖庙,祭享武氏先祖。(《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
天授元年,武则天正式以周代唐。没多久,即立武氏七庙于神都洛阳,以取代唐太庙。(《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卷二○四,天授元年)天授二年正月,纳武氏于太庙;西京长安的唐太庙更名为享德庙,四时祭享高祖、太宗、高宗三室,余四室(宣、元、光、景)皆不享。又改长安崇先庙为崇尊庙(原武氏宗庙)。(《资治通鉴》卷二○四,天授二年)武周太庙建于洛阳宫城东南部,本为隋少府监之地,按照《·考工记》营国制度,都城建制,太庙、社稷遵照&左祖右社&的原则,太庙当在宫城之东南部,据《元河南志》的记载,隋唐洛阳城皇城为东西长方形,城中东西四街。城南面三门,正中为,左曰左掖门,右曰右掖门。武周太庙位于皇城的东南角、左掖门东的位置。又据《元河南志》卷四《唐城阙古迹》条:(应天门外)东朝堂之南、第四横街之北,从西第一曰,次东太府寺,次东(唐)太庙(注:在左掖门街之东。隋少府监之地。武后造,初以置武氏七庙,中宗因而正焉)。可见武氏是严格遵循了周礼制度而建。
是一国之正典,李唐王朝的社稷,因隋之旧,立于西京皇城西南隅(《通典》卷四五&社稷&载:&隋文帝开皇初,建社稷,并立于含光门之右&),与位于皇城东南隅的唐太庙正好成&左祖右社&的布局。武周立国,以武周社稷替代,《资治通鉴》卷二百四载,天授元年武周立国,天授二年正月甲戌,&改置社稷于神都&。
第三,立天枢。为了表彰大周功德,武则天于延载元年在外郭城正南门定鼎门内立天枢,题名&大周万国述德天枢&。据《旧唐书·则天武后本纪》:&延载元年八月,……敛东都铜铁,造天枢于端门之外,立颂以纪上之功业。&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所铸天枢,共征天下铜五十万余斤,铁三百三十余万,钱二万七千贯,于定鼎门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
通过以上明堂、宗庙、社稷等一系列都城礼制建筑的修建,武则天从根本上完成了以周代唐的革命,周之正朔得以确立。武则天将洛阳定为神都,取代了长安的都城地位,移民以实都是历代统治者共同遵奉的准则,武则天也不例外。政权建立不久,天授二年即迁徙关内十余万户于洛阳安置。(《新唐书》卷四《则天皇后本纪四》;《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六》)朝廷政权所在,由州郡地方官迁至洛阳担任京官,或直接从全国各州郡县来洛阳任职而定居下来的居民也不少,其人员来源包括今天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河南等多个省区。(相关研究参程存杰《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第三章&唐代东都城市人口的变迁&,中华书局2002年版)从统计资料来看,可以复原的各坊人口大多为高宗、武后时之人,如尚善坊的十处居民有八人为这一时期,正平坊的七处居址亦有五处为这一时期的人员。(《》卷五《东京外》)都城地位提高,人口膨胀,城市建设也相应提上日程,武则天时期成为洛阳城市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
首先,增都外郭城。的修筑始于大业元年,当时外郭城仅筑短垣,规模有限,防御能力差。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令增筑,并改罗郭城称金城,&其崇丈有八尺&,大大加强了其防御功能,更显壮丽景观。史载:&前直伊阙,后倚,东出瀍水之东,西出涧水之西,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焉。&(《》卷五《东京外郭城》)
其次,拓建官署。洛阳在隋唐时期一直是作为东都存在,武则天改制,将洛阳升格为国之首都,官署建制亦随之升级,旧有官署不敷所用,拓建新的执政部门以及官署建制在所难免。因此,武则天时期对于神都洛阳的旧有官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建与扩建,唐洛阳官署主要分布于皇城与之内,皇城北接宫城,西近上阳宫,重要官署均集中于此,分置于此中的内、秘书省、太仆寺等机构均为武后时期迁建于此。(《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皇城》)东城本为隋建,唐因之,因在宫城、皇城之东,故名。也是一处官署集中区。这里分布着尚书省、、军器监、少府监、太常寺、、司农寺等重要机构,而光禄寺、司农寺均为高宗乾封年间迁建于此,尚书省,&长寿中,李昭德奏加修缮,甚为壮丽&。(《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东城》)在高宗、武则天时期,一些官署建构特别是一些重要职能部门均经其改造、修缮。
第三,增筑上阳宫。唐代洛阳宫城在皇城以北,隋名紫微城,贞观六年,改称洛阳宫,武后光宅元年又改名。太初宫是洛阳最重要也是最大的皇宫所在,高宗前期一直在此居处,后来高宗皇帝以东岸地势高敞,于是令于此修筑宫殿,名上阳宫。上阳宫是高宗、武则天时期修建的一处最重要的群,也是武则天长期居处之地。《元河南志》卷四《唐城阙古迹》载:&上阳宫在皇城西南隅,上元中置,南临洛水,西距谷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上元中司农卿造。&《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上阳宫》又载:&上元中,司农卿韦机造。大帝末年常居此宫听政。初大帝登雒水,有临眺之美,昭机于其所营上阳宫,移御之。&可见它是高宗、武则天处理朝政与日常居处最重要的处所。
上阳宫是一处大型建筑群,除地形地势占据优势外,这里的宫殿建筑还以繁华著称。宫殿建筑达数十处之多,宫之正殿名观风殿,武则天还政以后即居此殿。殿,武后崩于此殿。除宫殿建筑外,门阙、台阁、亭观极尽豪奢,韦机建成后,曾因太过华丽,受到弹劾免职。作《白发上阳人》,亦写有《上阳白发人》。唐代吟诵上阳宫的诗词不胜枚举,《上阳宫》诗去:&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路人愁。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曾读列仙王母传,未胜此中游。&从这些描述不难看出上阳宫的美,武则天留恋此宫,终老于此。
第四,翻新神都苑。神都苑,史载&唐之东都苑,隋之会通苑也。又曰,武德初改芳华苑,武后曰神都苑。&其在宫城之西,《旧唐书》卷三十八《河南道东部》载&禁苑,在都城之西。东抵宫城,西首席九曲,北背邙阜,南距飞仙。苑城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里,苑内离宫、亭、观一十四所。&神都苑是最大的一处皇家宫苑。宫苑最主要的合璧宫就是在高宗显庆五年,命汪、建造。初名八关凉宫,即薨于此宫之绮云殿。隋及唐初著名的宫殿非常之多,如:&朝阳宫、栖云宫、宫、成务殿、大顺殿、文华殿、春林殿、和春殿、华渚堂、翠阜堂、流芳堂、清风堂、崇兰堂、丽景堂、鲜云堂、回流亭、流风亭、露、飞香亭、芝田亭、长塘亭、芳洲亭、翠阜亭、芳林亭、飞华亭、留春亭、澄秋亭、亭,皆隋炀帝所造,武德、贞观之后多渐移毁,显庆后,田仁汪、等改拆营造,或取旧名,或因余所,规制与此异矣。&(《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神都苑》)从这一记载可以明显看出,神都苑虽为隋代建筑,但是苑内大部分建筑在高宗、武后时期皆有翻新,虽延用旧名,但规制已经改变。神都苑最重要的扩建与发展时期就是在武则天时期。神都苑是洛阳最大的皇家宫苑,盛景之美,久为诗人所歌咏,攻克洛阳,逼迫所俘获的唐宫廷乐人在神都苑凝碧池奏乐,听说后,作诗云:&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其余对于城门的修建、改建与完缮,洛水中桥的移修等等,。《旧唐书礼仪志》载:&永昌中,则天以东都为神都。尔后渐加营构,宫室百司,于是备矣。今之宫室百司,乃武氏改命所备也。&从这一记载也能看出,唐代洛阳城市的发展,武则天时期是重要的历史时期,武后以洛阳为神都对洛阳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武则天定都洛阳,将洛阳都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与翻新,使之成为一处完全可以替代长安的宫苑建筑,洛阳城市发展出现了一次飞跃,其意义是非常大的。它既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保存下一份重要的物质财富。
武则天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礼制改制活动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唐朝礼制继承秦汉旧制而又发展,秦汉以降,礼文多缺,不甚详明,礼官针对于此多所论争。武则天统治时期,以&礼官不甚详明&为由,将执掌礼仪的大任交付自己的亲信、、等掌管。(《旧唐书》卷二一《礼仪一》)武则天造明堂、建宗庙、立天枢、封嵩拜洛,以武周宗庙、社稷取代李唐的宗庙、社稷等,都是在祝氏、韦氏、郭氏的参谋下,为以周代唐政治变革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武周礼制建筑的修建和所举行的祭祀活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以武氏宗庙而言,随着武则天地位的一步步上升,武氏祖先的地位也一步步攀升。如武则天之父,按其地位本不够配享高祖庙的资格,永徽六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显庆元年,赠武则天之父武士彟至司徒,赐爵公,谥忠孝,配食高祖庙。(《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元年)仪凤三年,又赠武士彟太原郡王,于并州建太原郡王庙。武后以后,追封武氏五世祖,立武氏五世祖庙,又于西京立崇先庙以享武氏祖考,出现了请武氏先庙为七室、减唐太庙为五室的情况。天授元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又追封其七世祖为帝,并按&天子七庙&的制度立武氏宗庙于神都,以取代唐之太庙(参章群《宗庙与家庙》,《唐文化研究》1994年11月版。《唐长安官私庙制及庙堂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4期),西京唐太庙降称享德庙。复国,立唐太庙,迁武氏七于西京崇尊庙。(《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资治通鉴》卷208,中宗元年)武氏的地位一步步凌架于李氏之上。
、郊祀等祭祀礼仪,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依唐旧礼,明堂、郊祀、封禅行三献之礼,皆以皇帝为初献,而以公卿为、终献。总章二南郊,告平高丽,即以为初献,为亚献。(《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总章二年)随着武后地位的不断提高,武则天对此提出非议。认为:&封禅旧仪,祭皇地祗,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礼有未安。至日妾请率内外命妇奠献&(《旧唐书》卷二二《礼仪二》),要求以皇后为亚献。这样,乾封三年高宗封,皇帝为初献、武后为,妃为终献。
武则天以后,永昌元年正月飨,武太后为初献,为亚献,太子为终献。(《资治通鉴》卷二○四,则天后永昌元年)以周代唐以后,长寿二年飨万象神宫,武则天为初献,魏王为亚献,梁王为终献,以此表明武周已取代李唐的正统地位。(《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二年)武则天为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目的再次实现。
在高宗、武则天统治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武则天利用洛阳的礼制建筑进行大规模的立新与改制。尽管这期间武则天对于都城洛阳的改制,完全是出于改朝换代的政治目的,且引起大多数李唐旧臣的反对,但是在武则天君臣进行一系列讨论的过程中,针对传统礼制的论证,对于整理中国古代礼乐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今天我们了解中国的发展演变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另外,武则天对于洛阳城市的建设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物质财富。
隋着洛阳都城考古工作的进展,对于城的考古挖掘工作也不断取得突破。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不断对洛阳城池、城门、宫殿建筑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与发掘。对于城墙建筑明确指出其修筑大多分前后两期,前期为隋末唐初。为研究洛阳都城前后期变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洛阳唐城队《隋唐洛阳城城垣年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3期)
1986年10月-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在今与十字路口东北角、洛阳市公交公司院内发掘出遗址。989年5期)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中轴线上,南距宫城南面正门405米、距乾元门遗址135米;西北距圆形建筑遗址约140米。
明堂夯土台基为八边形,复原的东西宽度约为87.5米。台基中央有一巨大的圆形中心柱坑,圆形柱坑坑壁为二层台式,上层口径9.8米,自二层台台面开始,坑口逐渐内收。坑底距台基夯土面4.06米,底径6.16米。坑底为四块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础。每块青石长2.40米、宽2.30米、厚1.5米。柱石表面刻细线两周,外圈直径4.17米、内圈直径3.87米。在东南西北面刻有定方向的刻线,方位角为358度。柱石中心有方形榫孔,榫孔边长0.78米、深0.4米。同时,在东南、西南、西北三块柱石上还分别凿有一榫眼,直径均为0.3米,分别为0.23、0.25、0.16米。柱坑底部砌有一圈短墙,呈八边形。墙砖为单砖错缝平砌,墙砖残存5-11层,残高0.35-0.8米。台基夯土自中心圆坑至殿基边沿分为五圈,各圈夯土的宽度、深度和质量都不相同;最内圈,夯土宽8、厚10米,夯土坚硬纯净;第二圈,宽6.5、厚1.2米,夯土硬度较差;第三圈,宽7.9-8、厚4.8-8米,夯土质量与第一圈相同;第四卷,宽3.8-4、厚1.3-1.4米,夯土质量与第二圈相同;第五圈,宽11.6-11.7、厚1.5-4.2米,夯土质量不好,含较多杂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唐东都武则天明堂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5期)
考古发掘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看出,的特点,大体来说,武则天明堂分上、中、下三层,中上两层为&圆盖&,下层为方形,符合明堂建筑&上圆下方&的古礼。明堂之下,环绕施铁渠,&为辟雍之象&,也就是说,武则天明堂是明堂、辟雍合为一体的。武则天明堂的建筑规模,文献记载&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广三百尺&。考古发掘出来的明堂遗址仅余地基部分,明堂的真实高度,已无从知晓。但明堂基址的范围,却可以测得。明堂遗址台基&东西长约85米,台基北部为晚期石子夯土打破,南北残宽约72米&,这与文献记载中的&东西南北广三百尺(约合今88.2米)&的记载是非常接近的。(有关讨论参阅《关于唐东都武明堂遗址的几个问题》,《考古》1993年10期)
建筑是的工程,经过高宗君臣的论定,武则天的实施,使历史上久为人们所遗忘的明堂建筑得以复苏,为我们今天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总之,武则天时期是洛阳城市建设最繁荣的一个时期,无论从、文化发展上,还是建筑形式上都有一个质的飞跃。也为今天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中国最早的历 史文献“”就出自洛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泉,河即黄河,洛即洛水。[8]拓片三体石经拓片洛阳作为王都大邑,自然成为历代骚人墨客彰显才华的必趋之地;这里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是河洛文学发展的沃土。历代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河洛大地上挥翰著文,留下了不可胜计的绚丽华章。河洛文学,以汉、魏、唐、宋为标志,在上经历了无比的辉煌。正所谓:河洛自古富才强,汉魏文章半洛阳!
先秦时期,《·周南》中的大多数作品产生于河洛地区,其中《》几千年来一直向世人倾诉著的绵绵情思。大作家是,他既有被誉为“西汉鸿文”的《》,大气磅礴,情采飞扬;又有被视为代表汉代创作最高成就的《》和《𫛳鸟赋》,情感激越,颇富哲理。影响在先,倾力撰写,补编在后,“三班洛阳著《》”成为千古佳话;班固写《》首扬东都,“精思傅会”作《》成为“长篇之极轨”。正文风,批判虚伪浮靡;擅文章,行文清丽典雅;作《刺世嫉邪赋》,诗人;写《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才女饱蘸血泪。
时期,曹氏三父子均嗜好文学,以“”为代表的一大批志高才强的作家聚其周围,呈“”之势。虽然他们的多数作品并不是作于洛阳,但是,他们本人与洛阳有不解之缘,他们创作的与洛阳关系密切的佳作也不在少数。如的《》和《》都是在伤悼洛阳的被毁;成名于洛阳;被誉为“”的才高八斗,超然不凡,《》和《》两篇名作的产生均与洛阳有关,他创作的《》令人销魂。正始以后,“”和“”齐聚洛阳,他们各具风采,争奇斗艳,使洛阳成了文学艺术荟萃之都,为河洛大地留下了无数瑰丽华章。闭门宜春里,构思十年,杰作《》使“”;挥笔叙哀情,风韵清丽,潇洒令“”。从“”到“”,河洛文学再添千古流传的典故传说;从的《》到的《》,更以文学的手笔使古洛阳的辉煌永载史册。
唐代,李白与诗坛的双子星座珠联璧合,杜甫在他20岁以前一直生活在洛阳,陶冶了他的性情品质;最后一次告别洛阳,他沿途写下了“”、“”,达到其诗歌创作的颠峰。后来的幽居履道里,他在洛阳居住长达18年之久,洛阳大地上几乎处处都有他的足迹,他的诗中也处处可见对洛阳的描写。在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多达800余首,为河洛文学留下了众多璀璨夺目的佳句。韩愈教学东都,广聚贤才,提携后进,将洛阳称为自己的故乡;科考东都,才华横溢,,成就功名从洛阳开始。诗圣诗鬼作为唐诗百花中的一朵奇葩,为诗歌创作,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对其有重要影响。另外,像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中唐大才子、诗人等人都为河洛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之际,洛阳为文人才子逗留之地和许多开国元勋功成身退之所,如、,以及四朝元老、宰相、西京留守等。这些才华卓著的人们,以诗会友,在洛阳写下了众多诗词名篇,对北宋前期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掌花案”牡丹
牡丹历来被誉为“花中之王”,富丽堂皇,,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洛阳牡丹洛阳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相传唐寒冬设宴赏花,令百花绽放,唯牡丹不从,贬之洛阳。岂知牡丹迁洛后竟吐蕊怒放,武后闻知,命火烧牡丹。牡丹枝干烧焦,次年却依旧叶荣华发,且花更大,色更艳。洛阳牡丹遂驰名天下做花魁,洛阳人培育牡丹、观赏牡丹亦日盛成俗。唐代大诗人和都曾有诗描述花开时节的:
  牡丹名园因建于古代的遗址上,故名王城公园,是洛阳观赏牡丹最重要的场所。始建于1956年,栽植牡丹将近2万株,有320个牡丹品种,建有牡丹阁、花坛群等观赏佳景。每年4月15日至25日牡丹花会期间游人如织。在今天,洛阳把的栽培作为发展旅游经济资源之一,市内和郊区有几个大型的牡丹栽培基地,他们兼有旅游、研究的作用,每个基地都有火车站直达的公交车。从1983年起,在每年四月上中旬举办,洛阳牡丹花会是中国四大名会之一。自2011年起,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正式升格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河南省文化厅和洛阳市人民政府承办。
位于洛阳市和九都路的交接处,原名植物园,因建于隋朝遗址上,故更名西苑公园。该园建于1958年,种植牡丹近200个品种,共6000余株。
位于两岸,是河南省最大的开放式城市带状公园,东西绵延长达16公里,总面积近1200万平方米。由上阳宫、同乐园,华林园,浦和五大园区组成。
是以牡丹著称的公园。位于西苑中路中段。建于1956年,牡丹为该园的主要花木,有牡丹花坛10个,种植牡丹3960株,200多个品种。
建于1992年,栽植牡丹380个品种,约10万株。
国色牡丹园建于1985年,栽杆牡丹近400个品种,共20万株。1992年被中国林业部命名为国家牡丹基因库。因该园地处邙山,花期晚于市区。
位于隋唐古城遗址上,东起洛阳桥,西至牡丹桥,南临洛宜路,北至洛浦公园南堤。国花园以隋唐历史文化为基础,以为主要内容,融历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园林景观为一体,堪称洛阳园林之经典。洛阳民间主食,辅以菜蔬,今古一脉。同时洛阳靠近黄河,土地肥沃,特产丰富,古时为帝王之都,因此品种繁多的洛阳饮食中,既有出自古代宫廷的佳肴,也有来自民间的美味。洛阳的周围四面环山,雨量较少,民间饮食多用汤类,在冬季可以抵御干燥而寒冷的天气,所以洛阳饮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汤多,各式各样的汤成为洛阳餐桌上最平常的饮食。洛阳饮食文化可以浓缩为一个字:“汤”。
洛阳是历史名酒酒的发源地。自古而今,酒是洛阳民间礼宴、节宴、日常小聚的伴饮之物。与酒俗一样,洛阳风味小吃的历史源远流长,粗粮细做,巧做,产生了个性鲜明的洛阳传统风味小吃。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均对神都洛阳进行了细致刻画。在中国历史上,是写诗最多的皇帝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洛阳是入皇帝诗歌最多的城市。武则天一生,写诗40余首,其中,有28首诗是写洛阳的。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也只有洛阳,可以得到如此青睐。【唐大飨拜洛乐章 昭和】武则天
眷命,三圣基拢。
奉成先旨,明台毕功。
宗祀展敬,冀表深衷。
永昌帝业,式播淳风。
【唐大飨拜洛乐章 致和】武则天
神功不测兮运阴阳,包藏万宇兮孕八荒。
天符既出兮帝业昌,愿临明祀兮降祯祥。
【唐大飨拜洛乐章 咸和】武则天
坎泽备举,坤坛祭典爰申。
遥行秘躅,嘉贶荐委殊珍。
肃礼恭禋载展,翘襟逾殷。
方期交际,(下一句散失)
【唐大飨拜洛乐章 】武则天
祗荷坤德,钦若。
惭惕罔置,兴居匪宁。
恭则,肃奉仪形。
惟凭展敬,敢荐非馨。
【唐大飨乐章 拜洛】武则天
菲躬承睿顾,薄德忝坤仪。
乾乾遵后命,翼翼奉先规。
抚俗勤虽切,还尚亏。
未能弘至道,何以契明只。
【唐大飨拜洛乐章 显和】武则天
顾德有惭虚菲,明只屡降祯符。
汜水初呈,温洛荐表。
玄泽流恩载洽,丹襟荷渥增愉。
【唐大飨拜洛乐章 昭和】武则天
致养,合大资生。
德以恒固,功由永贞。
荐序,垂币。
虹开玉照,凤引。
【唐大飨拜洛乐章 敬和】武则天
兰俎既升,苹羞可荐。
金石载设,咸英已变。
林泽斯总,山川是遍。
敢用敷诚,实惟忘倦。
【唐大飨拜洛乐章 】武则天
沉潜演贶分三极,广大凝祯总万方。
既荐羽旌文化启,还呈干戚扬。
【唐大飨拜洛乐章 德和】武则天
夕惕同龙契,晨兢当。
崇儒习旧规,偃伯循先旨。
绝壤飞冠盖,丽山水。
幸承三圣馀,忻属千年始。
【唐大飨拜洛乐章 禋和】武则天
百礼崇容,千官肃事。
舞兆,神凝有粹。
奠享咸周,威仪毕备。
奏夏登列,歌雍撤肆。
【唐大飨拜洛乐章 通和】武则天
皇皇,神心。
暂动凝质,还归积阴。
功玄枢纽,理寂高深。
衔恩佩德,耸志翘襟。
【唐大飨拜洛乐章 归和】武则天
言旋云洞兮蹑烟涂,中宇兮安下都。
包涵动植兮顺荣枯,长贻宝贶兮赞璇图。
【唐大飨拜洛乐章 归和】武则天
调云阕兮神座兴,骖兮俨将升。
腾绛霄兮垂景祜,翘丹恳兮荷休征。:传说时期,洛阳的拜为师。几年后他变卖家产,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却未能得到赏识。此时的苏秦变得穷困潦倒回到洛阳,但是家人却看不起他,于是苏秦重新苦心攻读。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后来获得六国的成功。这就是悬梁刺股的“悬梁”由来[9]。后来《》更有名句“头悬梁,锥刺股”,便是由此而来。
:苏秦苦读之后,开始二次周游列国。这回终于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他被封为“纵约长”,挂六国的相印。当此时的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妻子对他态度的转变是“前倨而后恭”。苏秦不由叹息:“人生在世,地位财富,真不可忽视啊”。“前倨后恭”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的《》见世后,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因而昂贵起来。“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
挑肥拣瘦:东汉的刘秀在洛阳建立了第一座贵族大学—。有位姓甄名宇的老师在太学里供职。有一年腊月三十,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老师每人一只羊。当羊赶到太学大院后,发现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大家商量了很久也没有一个都能接受的分配办法。这时站起来说道:“我们都是老师,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挑肥拣瘦!”说罢,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牵了去。这下,大家不再争论,很快就分完了这群羊。之后分羊的佳话传了出去,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别号“”。从此,“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传开来了。
:时会八百诸侯于洛阳,渡河后与军队交战于。纣王因奴隶阵前倒戈而败,后自焚于,商朝灭亡了。、二人以食周粟为耻,便隐居于而食。有妇人曰:“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绝食而死,葬于首阳山。
:出自《·诸侯王表序》。56年(前259年),周赧王为了联合楚国、魏国,攻打被围困的都城,向当地富贾借债。结果最后只有楚国和燕国军队到达,合纵失败。事后当地富人向周赧王讨债,他只好躲到宫内一座高台,此台后被称为,成语“债台高筑”因此而来。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姜子牙是什么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