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中读到了书上有的,电视上就没有,为什么吴承恩与西游记2d要安排'这些部分

您的当前位置: >
西游记读书笔记
西游记读书笔记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每每读起《西游记》,老是会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节之中。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令人着迷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而最近,我把《西游记》一书认真地看了一遍,才真正领略到《西游记》的文字所带来的魅力。
  《西游记》以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为线索,一路上跟妖魔鬼怪和险恶的环境作斗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这部名着主要体现了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我们知道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不仅会七十二般变化,还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分辨人妖,所以,孙悟空善于降妖捉怪,斩邪除魔,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诚信憨厚,善长水性的沙和尚助阵,孙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么顺利了。猪八戒力大无比是孙悟空捉妖的好帮手,唐僧虽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终以慈悲为怀,感动了苍天,最终历经千辛万苦,带领徒弟们,终于取得了真经。
  其中,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的情景最让我感动,他并非抗拒,努力的等待着他师傅来救他,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冬,是干汉还是下雨,他依然等着,等着,有一天,唐僧他终于来了,把孙悟空从石缝里救了出来。在这件事中,让我读懂了:坚持就是胜利。
  在《西游记》中,最为精彩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只见孙悟空用火眼金睛一看,就知道了妖怪的计谋,一棍打跑了妖怪。唐僧居然以为孙悟空在伤害生命,所以把他赶回花果山。但是等唐僧被妖怪抓走后,猪八戒去花果山向孙悟空求救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最后唐僧获救了。是啊,我们应该学习孙悟空的那种不计较,知恩途报的精神。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像他们那样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比如:有一次,我们学校要选3名同学去参加县里的科技比赛,结果我也被选中了,我和其他两名同学每天下午都去办公室练习,每当遇到困难,我们就一起商量,然后想办法去解决。一但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提出来,加以修改,结果在比赛的时候获得了三等奖。这另我们十分开心。
  《西游记》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宽容别人的精神,以及应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西游记读书笔记(2)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也是最为优秀的神话小说,深受人们喜爱。近日,我又在网上读了文言文版的,获益匪浅啊。
  这《西游记》啊,可谓是妇孺皆知啊。一些小孩子,一般是图个新鲜,或者是看看里面孙悟空的神气,并没有领悟其中的真谛。我这次看,与以往可谓是天差地别啊,对其中的一些道理,也算是有深刻领悟吧。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去取经,一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获取了真经。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风趣生动,但虽如此,在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看法。他讽刺了当时朝政的腐败无能,其实,在我们所看到的取经途中,有许多的妖精都与天上地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说来,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地上那些神威的统治下,都隐藏着丑恶,神仙也不例外,可见当时明王朝统治的腐败,。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在我们眼前出现一个不受约束,敢于抗争的一个人物,那就是孙悟空!他从石头里蹦出,对世间何事都有探索的好奇心,对于玉帝要捉拿他,却绝不屈服,还&大闹天宫&,不过有时也有些任性,作者再借这样一个人物来进行对比,更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也使我们想到当时的朝政是怎样的,朝政中当官的又是怎样的。其实,那些腐败无能的官员往往与天上的神仙大佛有一定的关系,不是有一些妖怪就仗着自己与天上某某神仙有一定的关系或是拿了天上某某宝物就在人间为非作歹!我想这些人间的官员也不过如此吧,借自己身后有大人物给自己撑腰,就为非作歹,鱼肉百姓,导致了朝政的腐败以及社会经济不景气。
  虽然如此,但唐僧师徒四人在途中对那些所遇到的妖魔鬼怪时的不所畏惧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由于师徒四人团结一心,不畏艰险,,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取得了真经。我想,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可不能像猪八戒有时那样喊散伙,只要坚持,我们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虽然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会遭遇许多磨难,但是这样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力,使我们得到锻炼,所以,一定要勇往直前!
  《西游记》给我的感想有太多太多,甚至又联想到了许多,它被评为四大名着之一,可谓是当之无愧啊!《西游记》,这颗在历史上耀眼灿烂的明珠,正闪烁着那金色的光!
西游记读书笔记(3)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也是最为优秀的神话小说,深受人们喜爱。近日,我又在网上读了文言文版的,获益匪浅啊。
  这《西游记》啊,可谓是妇孺皆知啊。一些小孩子,一般是图个新鲜,或者是看看里面孙悟空的神气,并没有领悟其中的真谛。我这次看,与以往可谓是天差地别啊,对其中的一些道理,也算是有深刻领悟吧。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去取经,一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获取了真经。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风趣生动,但虽如此,在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看法。他讽刺了当时朝政的腐败无能,其实,在我们所看到的取经途中,有许多的妖精都与天上地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说来,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地上那些神威的统治下,都隐藏着丑恶,神仙也不例外,可见当时明王朝统治的腐败,。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在我们眼前出现一个不受约束,敢于抗争的一个人物,那就是孙悟空!他从石头里蹦出,对世间何事都有探索的好奇心,对于玉帝要捉拿他,却绝不屈服,还&大闹天宫&,不过有时也有些任性,作者再借这样一个人物来进行对比,更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也使我们想到当时的朝政是怎样的,朝政中当官的又是怎样的。其实,那些腐败无能的官员往往与天上的神仙大佛有一定的关系,不是有一些妖怪就仗着自己与天上某某神仙有一定的关系或是拿了天上某某宝物就在人间为非作歹!我想这些人间的官员也不过如此吧,借自己身后有大人物给自己撑腰,就为非作歹,鱼肉百姓,导致了朝政的腐败以及社会经济不景气。
  虽然如此,但唐僧师徒四人在途中对那些所遇到的妖魔鬼怪时的不所畏惧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由于师徒四人团结一心,不畏艰险,,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取得了真经。我想,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可不能像猪八戒有时那样喊散伙,只要坚持,我们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虽然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会遭遇许多磨难,但是这样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力,使我们得到锻炼,所以,一定要勇往直前!
  《西游记》给我的感想有太多太多,甚至又联想到了许多,它被评为四大名着之一,可谓是当之无愧啊!《西游记》,这颗在历史上耀眼灿烂的明珠,正闪烁着那金色的光!
西游记读书笔记(4)
  在我的图书天地中,有许多不同类别的书。其中,最让我感兴趣、也是我最爱读的书便是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
  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描绘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武艺高强的孙悟空,慈悲为怀的唐僧,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忠厚老实的沙和尚&&一个个人物之间串联起来的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我最喜欢的故事人物是孙悟空。他曾大闹天宫,获得齐天大圣的美称。后被如来压至五行山下,护送东土大唐高僧(即唐僧)西天取经。在《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他三次打败伪装成人想要趁机抓走唐僧的白骨精,揭穿了他的阴谋诡计。但唐僧却无法分辨,误以为悟空打死了三个人,便将其驱逐。孙悟空日思夜想着师傅,后又观世音菩萨调解,师徒矛盾才得以化解。看到这里,我脑海中浮现出&慧眼善辩、忠心耿耿&连个成语。
  《西游记》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路上降妖除魔,保护师傅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我想,他们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与他们坚持不懈、敢于克服困难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的我们,要是具备这几点,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呢?反之,如果知难而退、望而却步,又怎么可能做好一件事呢?
  古今中外,每一位名人的成功都与这种精神有着直接的联系。着名的科学家,美国人爱迪生,自七八岁时,就耳聋了。他没有因此而悲观,而是把精力都投入到发明上去。发明电灯时,他常常废寝忘食,去做实验,最终发明了电灯。他一生的发明有一千多项,被世人称为&发明大王&。
  美国现代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全身除了三根手指,其余部位全都无法活动,连表达自己的意思都要通过机器显示出字幕才能让人明白。这样被终生禁锢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会有什么成就呢?然而,就是他,证实了黑洞的存在,创立了非常美的宇宙模型,还撰写了科学着作《时间简史》&&
  《西游记》还告诉我们:只要你想做一件事,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身体残不残缺,都可以将它做好。爱迪生与霍金的成功又能说明什么呢?只要你有自信,有乐观的心态,有毅力与坚持到底的决心,你甚至可以取得震惊世界的成就。现在,《西游记》更受我的喜爱了,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看它。更吸引我去关注的不是精彩的故事,而是那一个个发人深省、让人受益终生的道理。
西游记读书笔记(5)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也是最为优秀的神话小说,深受人们喜爱。近日,我又在网上读了文言文版的,获益匪浅啊。
  这《西游记》啊,可谓是妇孺皆知啊。一些小孩子,一般是图个新鲜,或者是看看里面孙悟空的神气,并没有领悟其中的真谛。我这次看,与以往可谓是天差地别啊,对其中的一些道理,也算是有深刻领悟吧。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去取经,一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获取了真经。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风趣生动,但虽如此,在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看法。他讽刺了当时朝政的腐败无能,其实,在我们所看到的取经途中,有许多的妖精都与天上地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说来,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地上那些神威的统治下,都隐藏着丑恶,神仙也不例外,可见当时明王朝统治的腐败,。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在我们眼前出现一个不受约束,敢于抗争的一个人物,那就是孙悟空!他从石头里蹦出,对世间何事都有探索的好奇心,对于玉帝要捉拿他,却绝不屈服,还&大闹天宫&,不过有时也有些任性,作者再借这样一个人物来进行对比,更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也使我们想到当时的朝政是怎样的,朝政中当官的又是怎样的。其实,那些腐败无能的官员往往与天上的神仙大佛有一定的关系,不是有一些妖怪就仗着自己与天上某某神仙有一定的关系或是拿了天上某某宝物就在人间为非作歹!我想这些人间的官员也不过如此吧,借自己身后有大人物给自己撑腰,就为非作歹,鱼肉百姓,导致了朝政的腐败以及社会经济不景气。
  虽然如此,但唐僧师徒四人在途中对那些所遇到的妖魔鬼怪时的不所畏惧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由于师徒四人团结一心,不畏艰险,,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取得了真经。我想,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可不能像猪八戒有时那样喊散伙,只要坚持,我们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虽然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会遭遇许多磨难,但是这样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力,使我们得到锻炼,所以,一定要勇往直前!
  《西游记》给我的感想有太多太多,甚至又联想到了许多,它被评为四大名着之一,可谓是当之无愧啊!《西游记》,这颗在历史上耀眼灿烂的明珠,正闪烁着那金色的光!
西游记读书笔记(6)
  中国有四本书非常有名,它们是四大名着:《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有《西游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西游记》。
  《西游记》的作者是罗贯中,是一部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唐僧和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大师兄孙悟空。他原来是一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他是一个天真烂漫、调皮任性的无拘无束的&野猴&。他夺走老龙王的镇海之宝&&定海神针;游乐地府撕碎&生死簿&;大闹天宫,偷吃仙桃仙丹,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里,还自封&齐天大圣&。用他的七十二变大闹天宫,惹怒了如来佛祖,便被佛祖压在五指山下,唐僧救了他,他便跟着唐僧西天取经。为了师傅的安危奋不顾身的他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他对付这些人从来都不手软,尽管许多时候并不被唐僧所理解,他仍是义无返顾地将他们扫除。哪怕事后又被各路神仙将妖魔领了回去,甚至招致唐僧狠心驱逐,除害护航之心全不曾改。
  其次是二师兄猪八戒。他贪财好色,有着一身毛病,好吃懒惰,爱占小便宜,怕困难,总是退缩,还特别爱吃,每次孙悟空叫他去找食物,他总是打着找食物牌子,却总是在半路睡觉,或者是找到了食物在回来的路上也吃得一干二净了。它相对来说小脑筋比较多,我很清晰记得有一集,某条河流结了冰,但这样马就不容易前行了,当大家都在困扰之时,猪八戒立即就说可以给马蹄裹上布,增加摩擦力。虽然他很贪吃,但是也非常护主,丝毫不比孙悟空差,一旦唐僧有危险也会那把九齿钉钯奋不顾身的去救他。
  然后是三师弟沙悟净。他心地善良、安于天命,他的本领更比悟空,八戒是弱一些。他淳朴憨厚,忠心耿耿,总是挑着行李默默跟在身后,任劳任怨,憨厚和淳朴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
  最后是师傅唐僧。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而且他心思缜密,能注意到事物的细节,自我要求严格,坚持原则,规范严谨,善于发现,低调不张扬,遵守时间。
  就是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西游记读书笔记(7)
  读过富含军事策略的《三国演义》,仰慕过行侠仗义绿林好汉的《水浒传》,欣赏过初读时&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后时尝到一个家族的兴亡衰盛的《红楼梦》&&可最使我百读不厌,爱不释手的非属那曲折惊险的《西游记》不可。
  说起《西游记》大家肯定不会陌生,那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那好吃懒做的猪悟能等形象便浮现在我们眼前。
  大英雄孙悟空手持金箍棒,号称&齐天大圣&,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靠他那出神入化的七十二变和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让师徒四人多次死里逃生,还有他那个倔脾气,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也宁死不屈,他那精神是我们男子汉的楷模,更是我的偶像。别看三徒弟沙僧长得凶神恶煞,其实内心可善良着呢!整天&扁担不离肩,行李不离手&假如没有他这个为师兄化解矛盾的老好人和事佬,这取经路上不知要经过多少破折啊!猪八戒是我心中的猪悟能、猪呆子,抛开他长得猪头猪脑,笨的可怜不说。还经常在师傅面前诽谤别人,师傅赶走孙悟空都与他脱不了干系,更可恨的他还是一个好色之徒,他的前世天蓬元帅就是因调戏嫦娥而被贬下界的,他的一生只爱三件东西:吃、睡、女人。怎么样?可耻吧!这三位的师傅唐僧那才叫一个榆木疙瘩,看他长得一表人才,又那么慈悲善良,但他太执迷不悟、愚昧无知。话说《三打白骨精》那回,孙悟空忍着金箍咒的疼痛保护他,而他不领情,竟毫不含糊地将悟空赶回花果山。气得我直咬牙,破口大骂:&你的脑子被驴踢了还是进水生锈了,竟这么不近情理,笨蛋!&这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郭沫若和毛泽东看《三打白骨精》时,郭沫若这样评价唐僧: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千刀万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而毛泽东则认为:僧是愚民有可训,妖为鬼域必成灾。
  笔落至此,仔细想想:猪八戒很现实;沙僧忠厚老实;孙悟空智勇双全;唐僧慈悲怜悯、执迷不悟。读了《西游记》,我感想颇多:不论是生活中,学习中,我们一定像孙悟空那样足智多谋不畏艰险,要像沙僧那样忠厚、踏实能干,忠心耿耿。而不要像唐僧那样优柔寡断、愚昧无知。更不要像猪八戒那样好逸恶劳,讽刺、诽谤别人。
  或许,这个最值得我们学习,最值得我们敬佩,又值得我们了解的应该是这个神游天下、充满智慧的吴承恩先生吧!
西游记读书笔记(8)
  西游记是古代四大名着之一,作者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吴承恩爷爷是根据玄奘去西天取经的事改编的,把原本枯燥无味的取经故事改写得曲折离奇、生动有趣!
  小时候,我就在荧屏上初次接触了这个特别吸引人的神话故事!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精彩!后来,我想:如果想要更深入的了解这个神话故事,就得找它的原着!于是,我到书城买了一本《西游记》。
  这本书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坚持不懈,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来到西天取经,到最后终于取得真经,拯救世人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最令我影响深刻的是:唐僧那种去西天取经的持之以恒!三徒弟对师傅的忠心耿耿!以及师徒四人人物的鲜明形象!
  孙悟空是这故事中的男一号,也是故事中唐僧的大徒弟,师弟们敬仰的大师兄!同时也是不少当代人崇拜的偶像!因为他神通广大,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斗能翻十万八千里,还有他那一双火眼金睛。之前还大闹天宫和地府、龙宫呢!后来,在保护唐僧西行的路上,他还手持着他的如意金箍棒斩妖除魔,力保唐僧西天取经!为取得真经立了不少功劳!孙悟空的人缘也非常好,有特别多神通广大的朋友!这为他们斩妖除魔得到了很大帮助!每次孙悟空,遇到厉害的妖怪打不过的时候,就会马上去请他那些神仙朋友来帮忙,每次没有谁不帮他地。有一次令我的印像最深刻:那一次是悟空被黄眉大王的一个宝贝给困在里面了。一大堆神仙朋友都来了,在众仙的努力下在宝贝上凿了个洞。悟空才得以逃脱!孙悟空那正义、高大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里!
  猪八戒的本事虽然没有他大师兄的本事高强,也贪财好色、爱贪小便宜、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显得他很实在,动不动就要分行李各回各家!虽然这样,在关键时候,他也会手挥九齿钉耙帮助师兄斩妖除魔哟!但这也是这西行路上的一大特色!有了他的存在,原本枯燥无味的取经路变得更加生趣!原本死气沉沉的取经路,也就是这样精彩有趣!这也是这本书的一大看点,吸引到了更多读者,使读者多了更多欢笑!
  沙僧和白龙马虽然武功没有两个师兄厉害,法力也没有两个师兄高强。但是他们两个一路上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做着后勤工作,保护唐僧西行!这也体现了人身上的一种忠心耿耿的精神!这是值得世人学习的!
  唐僧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没了他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神奇的故事了!他虽然什么法力也不会,但是他赢得了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和世人的尊重!因为他坚持不懈,还有一颗仁爱的心!在取经路上,他一个凡胎肉体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时候,仍然不屈不挠,仍坚持一定要取到真经,拯救世人!真是可贵!
  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个要拼的机器人。一开始我还在细心、认真的拼着。但是拼了一会儿,接下来的步骤越来越难!我都不想拼了,但是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想起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坚持不懈我又继续认真的拼,最后终于把机器人拼好了!
  一个人最可贵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品质!
西游记读书笔记(9)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编写而成。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作者通过虚幻的世界,对封建统治者的态度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万天兵天将,竟然抵不过孙悟空的一条金箍棒,而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马夫,其统治之黑暗不言而喻。如来佛祖所创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钱财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许手下人收取贿赂,这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
  《西游记》中贯穿作品始终的四大典型人物就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对他们四人的性格形容呢,就是皮猴&憨猪&严师&忠僧。这,也是我们经常评论的话题。
  (一) 顽皮机智的孙悟空
  花果山是孙悟空的诞生之地。美丽的山水、飘香的花果养育了聪明机智富有灵性的悟空,也造就了他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的英雄气概。在他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确是一个天真浪漫、调皮任性的&野猴&。且看他的屡屡&战功&:夺走老龙王的镇海之宝&&&定海神针;游乐地府撕碎阎王爷的&生死簿&;大闹天宫,高喊玉帝为&玉帝老儿&;回归花果山,高挂的旗号是&齐天大圣&&&这个时期的孙悟空正如林语堂老先生所说的那样:&他代表了人类精神中最顽皮的部分&。但是从五行山下出来以后的悟空,虽说是顽猴的&劣性&不改,但那让他头晕目眩的紧箍咒使得他归顺、听话了。孙悟空的超级本领在这时才有了用途,一路保驾师父到西天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其实这也是悟空聪明机智的一面,如果不听话,就要上&紧箍&,甚至被赶回花果山,完成不了保驾师父西天取经的任务。林语堂说这代表&不甘约束的人类精神与神圣的规范之间的冲突&。孙悟空&&&美猴王,聪明勇敢的化身,我们心中崇高的形象。
  (二) 功利憨厚的猪八戒
  提起《西游记》中猪八戒,人们总是将他与&好吃懒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好听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确,猪八戒也干过&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在&猪八戒吃西瓜&这一情节中他的这一特点表现得最为突出。你看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口渴),总是在一次次地原谅自己的贪婪(先后吃了悟空、沙僧、唐僧的西瓜),最后掉进自己设置的陷阱里。(在一个个西瓜皮上摔跟斗)但在为师父西去取经的曲折道路上,虽然没有悟空神通广大的超常本领,却也立下了不少战功。你看他在智取芭蕉扇、四探无底洞、大战盘丝洞中,真是悟空斗魔降妖的好帮手。猪八戒,是吴老先生笔下的一个戏剧性人物,虽然有着许多的缺点,而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他的丑陋和厌恶。相反地,在他的这些缺点背后,透露出来的憨厚老实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是一个&充满人欲的艺术形象&。猪八戒,让我们觉得可亲又可爱。
  (三) 严格执着的唐僧
  唐僧取经原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不顾禁令,前去天竺国取经,费时十七年,经历百余国,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取回真经,影响深远,为我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西游记》小说中,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为多少人为之学习的楷模。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
  大徒弟尽管机智不凡,本领高强,但在连伤&良家三人性命&后,师父也不能顾及情面,而将他逐回老家;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他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使他终成正果。唐僧,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四)忠心耿耿的沙和尚
  沙和尚是唐僧取经途中的一个忠诚卫士,也是让师父操心最少的一个徒儿。肩挑千里重担,没有半句怨言。师兄闹矛盾时,他从中调停和解;师父遇难时,他挺身而出,以死相救。尽管平时少言寡语,但在保护师父的战斗中冲锋陷阵,英勇无比。沙和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西游记》的形象塑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形象所包含的思想的深度、广度,塑造形象艺术上达到的高度、精度,决定着作品的生命力。西游记主角唐僧四人性格分明,特别是孙悟空勇敢战斗、向往自由以及扫灭吃人妖魔光辉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也是《西游记》几百年来在人们中间流传,永远不可磨灭地印在人们记忆里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 下一篇:
与该文相关的文章
温馨提示:如果您对面试网有任何建议,请通过网站联系邮箱向我们反馈,感谢各位的建议与支持!西游记中主人公为什么是只猴子_百度知道
西游记中主人公为什么是只猴子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继承了魏晋志怪小说擅长写鬼怪和唐传奇小说的传奇笔法的民族传统,并将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了艺术形象神、兽、人三结合的艺术特征。这一艺术特征在孙悟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最出色的表现。神的本领、人的思想感情、兽的外形和动作特征在孙悟空形象塑造上结合得如此完美,以致这一形象与传统的悲剧形象或喜剧形象相比有着独创性的意义。在神、兽、人三位一体的结构中,神是中介,它与人、兽构成两极。具体地说,由神的本领和人的思想感情构成了悟空作为悲剧英雄的一极;由神的本领和兽的外形及其滑稽动作构成了悟空作为喜剧英雄的一极。前者是内在的、本质的;后者是外在的、形式的。但我们一般往往仅注意到后者,对前者则大都忽略,其实《西游记》是超越了悲剧和喜剧模式来塑造孙悟空形象的。 一、“神人”结合建构了悲剧性的孙悟空 《西游记》中孙悟空作为悲剧英雄的形象是通过“神——人”结构来建构的。哭是从神到人的纽带,是神式英雄人性的最生动体现。持有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又有着七十二般变化的孙悟空自然是一个英雄,一个神式的英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神式的英雄,在一本100回的《西游记》中,却哭了25次,比书中其他任何人物都哭得厉害。 取经之前,孙悟空有两次哭:第一次是第一回中与群猴喜宴之间,因虑及无常而堕泪;第二次是第二回中,师父菩提因他炫耀本领于众人,逐他归乡,他满眼堕泪。对这两次哭,我们不必深究,毕竟这时的悟空还涉世未深。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孙悟空一开始就会哭,《西游记》作者一开始就写了他人性的一面。西天取经路上,悟空一路行来,其哭更是接连不断;在海浪翻滚、潮声涛涛、一望无际的大海之上,一朵云花托着的是身形瘦小、凄凄惨惨腮边泪坠的齐天大圣;“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的是当年畅快淋漓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回顾仙山两泪垂,对山凄惨更伤悲”的是齐天大圣;平顶山遭逢魔障,屈身于须弥山根之下,叹“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珠泪如雨的是齐天大圣;压龙洞二门外,仵着脸,脱脱哭将起来的是齐天大圣;想起取经苦恼,只为受辱于人,泪出痛肠,放声大哭的是齐天大圣;被火云洞圣婴大王劈脸一口烟燎得眼花雀乱,忍不住泪落如雨,投身于涧水,险几丧身,复又活转,止不住泪滴腮边的是当年搅乱蟠桃盛会的齐天大圣;败于独角兕大王,赤手空拳来坐于金山后,扑棱棱两眼滴泪的是“官封齐天意未宁”的大圣;在小雷音,与妖魔一战,跳在九霄,舍了性命,按下祥光,落于东山顶,咬牙恨怪物,滴泪想唐僧,仰面朝天望,悲嗟忽失声的是齐天大圣;孤单一人立于西山坡上,怅望悲啼的是齐天大圣;被黄花观道士所追赶,力软筋麻,浑身疼痛,止不住眼中流泪,失声叫苦的是齐天大圣;“愧上天宫,羞临海藏!怕问菩萨之原由,愁见如来之玉像”,对功曹滴泪是齐天大圣;遇着烧纸钱妇人点头嗟叹“正是流泪眼逢流泪眼,断肠人遇断肠人”的是齐天大圣;狮驼岭狮驼洞困于魔瓶,担心弄作个残疾之人,忍不住吊泪的是齐天大圣;灵山山上,跪地捶胸的是当年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陷空山上,不见唐僧只见半截儿缰绳,止不住眼中流泪,放声大哭的是齐天大圣;隐雾山妖魔一个分瓣梅花计劈心里捞了唐僧,大叫“天天天”,止不住腮边泪滴的是齐天大圣。 一个曾畅快淋漓闹龙宫、闹冥府、闹天宫、搅乱蟠桃盛会,十万天兵无敌手的英雄,却几次三番,屡陷困境,以至黯然泪下,甚至放声痛哭,岂不撼人心魄,让人感其凄凉茫然?然而诸如此类的哭,由于大家一开始便把孙悟空作为一个喜剧英雄来接受,所以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作为一个英雄,非到真心痛处,决不会哭。历来的英雄,有愁只是借酒消愁,其出真言是在酒后。悟空的哭是英雄人物史上的一个例外。因为悟空作为一个僧人,不可能老是醉酒消愁,而这哭正是代了醉酒,深深道出了其忧愁悲愤的心境。 细读书中哭的情节,我们不难发现,哭的实质是好“名”。在孙悟空一生的战斗过程中,他宣扬追求的只是“名”:使一切妖邪闻大圣之名而惊魂丧魄;要保持对诸天神祗的威慑,使普天神将看见他,一个个弯背躬身。要“名”,可以说是孙悟空形象的心理脉搏。 孙悟空虽名封齐天,而在他人安排的取经路上却三番五次遭受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魔障。西天取经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正果,要求得正果的强烈意识和获取正果中遭受的挫折形成了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为悟空这个具有人性的神性英雄的哭提供了可能性。哭时忆起所历艰辛,感受现时凄凉,语层深处念念不忘的是:他被压前轰轰烈烈的闹天宫和所封的“齐天大圣”之名。本以为出了五行山能再显一番身手,却只是赎罪似的虚假释放。现实与愿望的强烈反差导致了悟空的哭。在取经过程中,悟空几次深思,十分明了导致自己不幸的原因。 《西游记》三十三回,悟空的哭言:“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西游记》四十一回,悟空哭言:“一心指望成正果,今日安知痛受伤!”《西游记》七十五回,悟空哭言:“想是我昔日名高,故有今朝之难。”这些都是哭时真言。如果当初他不嫌弼马温官职小,不去计较有无赴蟠桃会资格,他怎会落入如来手掌?以至金箍加顶,派往西天取经,历尽艰辛,几丧性命,悲到深处,又怎能不放声大哭?《西游记》九十九回,师徒四人遭了第八十一难后,孙悟空的一番言语,更是流露了这种心态,带有很大的总结性:“行者气呼呼地道:‘师父,你不知就里,我等保护你取获此经,乃是夺天地造化之功,可以与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寿享长春,法身不朽,此所以为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来暗夺耳。……’三藏、八戒、沙僧方才醒悟,各谢不尽。”为有“名”高,必遭此大难: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来暗夺,水湿真经。之所以悟空先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一路行来,悟空苦思的正是这个问题。 好“名”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孙悟空的好“名”为何带有一种悲剧色彩呢?这是因为悟空的好“名”超过了他的能力。雅斯贝尔斯说:“每当意识超越了能力,悲剧便会发生,特别是对主要欲念的意识超过了满足它的能力的时候,……悲剧可以说是产生在意识超越了能力的空虚地带。在那里,人们可以体验到自己已是毫无能力取得成功,并经受着由此而来的痛苦。”孙悟空一心求“名”,“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但他对“名”的强烈意识却超过了他要名的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这是孙悟空要的“名”决定的。他所宣扬、追求的“名”是威慑诸天神只,使一切妖邪惊魂丧胆的天真无邪的救世英雄的共名。孙悟空虽然漂洋过海学了一身本领,然而他身为一个下界仙石所生的无名之辈,在天上有玉帝诸神的统治、地下有阎王老子握命的环境里,是找不到施展才能的天地的。于是他在求名的道路上便连遭冷遇,受尽挫折。弼马温之辱,齐天大圣之有名无实,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他羞恼万分。自以为身怀绝技而心高志远,一心想建大功,于是有了一场轰轰烈烈、畅快淋漓的闹天宫,最后的结果是被如来压在五行山脚下。这一压就是五百年,这五百年可是饥餐铁丸,渴饮铜汁的五百年。石匣中的大圣;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悟空这么一个爱自由的精灵被折磨成这副非神、非人、非兽的鬼相,不能不说是悲剧,悟空在天庭的悲剧。这中间深深透出了《百年孤独》似的魔幻凄凉感。在人间亦如此,很少有妖邪买他“齐天大圣”的帐。他们很难把面前的这么个“身躯鄙猥、面容羸瘦、不满四尺”的孙悟空与传闻中的齐天大圣挂起钩来。在一阵激战后,他们也往往能用自己的宝贝胜过这一齐天大圣。悟空不得不经受着由此而来的莫大痛苦,而哭便成了这前前后后一切悲愤心情的发泄方式。 其次,在取经途中,悟空借以成“名”的阶梯是唐僧。悟空是英雄,天廷的悲剧没有使他丧失信心,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盼望唐僧的到来,希望在人间能一显身手。可见他要“名”的强烈意识不但丝毫没有减弱,而且由于久被压抑,一旦身子获得自由,反而显得更为强烈。孙悟空一出石匣,便杀了六贼,要做“主人公”。那三藏却由不得他做此事,絮絮叨叨,简直没个完。当然此时的三藏还没能力管辖这个目空一切的徒弟,只得由他使性子,纵身跳往东海龙宫。这里有龙王开导悟空的一番话。“‘……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殷情,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悟空最后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就是“名”,是悟空在人间所追求得到的“名”。孙悟空是一个爽快之人,但他听了龙王的话,何以沉吟半响不语?其实孙悟空心中已意识到,要修成正果,求得其“名”,必须服侍真假不辩、善恶不分的唐僧,接受他的糊涂教诲及约束,而这又是与他的高傲心性及求名心理所不相符的。但悟空毕竟为“名”所惑累,怕误前程,便终于决定回去保唐僧了。由于这是沉吟半响后的决定而显得勉强,因此毫不奇怪以后有孙悟空的几次“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的事情。只有花果山,才是他真正自由自在的王国,是他消愁避世之所。西天求经路上,孙悟空必须依赖唐僧取得真经才能成正果,实现自己对“名”的追求。而要使武力高强、心高志远的孙悟空和唐僧维持这种依附关系,孙悟空就逃脱不了被金箍加顶的悲剧命运。西天途中,一路行来,悟空不断地受到那耳软心慈、人妖不分、贤遇不辨的师父紧箍咒的折磨;又蠢又懒、贪吃好色的猪八戒也时不时地横加奚落、诬陷,使这位轰轰烈烈闹天宫的大圣蒙受不少不白之冤。正是这么个唐僧,每当失去了他,悟空为什么却每每流泪呢?透过“遇苦思三藏”的表面,可发现悟空念念不忘的正是自己的正果。每次所哭,名为思三藏,实为念其“名”。失去了三藏就丢了他原有的“名”,没有三藏也就取不到他最后的“名”。悟空深深感到自己陷入了悲剧之中,用其哭言来表达,就是“人为名高名丧人”。 再次,悟空的好“名”受如来佛、观世音的控制,甚至戏弄。《西游记》结尾带有中国传统文学的大团圆色彩。但孙悟空最后求得其“名”,却并不可喜。因为能否取得真经,这一切完全操纵在如来佛、观世音之手。取经之事由他们定,取经人物由他们物色。取经途中,他们要添难则添难,孙悟空无能为力。观音菩萨差来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暗中保护取经者;又许孙悟空三根“叫天天应,叫地地应”的毫毛;且如来、观音都能预料到取经者将在何时何地遭到什么困难,要不要相助由他们决定。这样看来,悟空的作用如同虚设。他使尽本领,斗尽智慧,最后还是不得不三番五次地求助上天。这一切都是因为取经是由如来、观音安排的唯一可走的路,出石匣只是赎罪式的假释。如来、观音把金灿灿的“斗战胜佛”之名放在灵山的佛桌上,诱着孙悟空去取。他们完全可以开个玩笑,在孙悟空即将到手之际让它化为乌有,让悟空徒劳一番。所以大团圆的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取经过程中,孙悟空的好“名”、高傲与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之间的强烈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悲剧性。这样看来,悟空的悲剧是好“名”及“名”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造成的。由于好“名”的愿望与现实只有矛盾对立,没有调和统一的余地,或者说,出现了“空虚地带”,才导致了悟空的悲剧。哭是痛苦的发泄方式,哭不仅渲染了气氛,也是悲剧效果的深化。 二、“神兽”结合建构了喜剧性的孙悟空 评论家对《西游记》文本中喜剧性、幽默性的分析已十分深刻,孙悟空是一个喜剧英雄也已成为定论。撇开文本的角度,笔者主要从审美心理学、接受美学角度来探讨孙悟空形象的喜剧性也就是通过对“神兽”这一艺术结构的分析,回答“孙悟空既是一个悲剧人物,读者何以把他仅作为一个喜剧英雄来接受”这个问题。 从读者接受这一角度看,悟空之所以被认为是喜剧英雄,似有以下三种原因: 第一,从一般接受心理看,凡审美对象为形貌丑陋者,即使他们的行为动作是悲剧的,而其效果则可能是喜剧的。从《西游记》的文本效果看,悟空形象的艺术接受也未能逃脱上述接受心理。即是说,由“神兽”结构而产生的丑陋形象和滑稽动作冲淡、掩盖了人们对孙悟空悲剧形象的认识。一个面目丑陋狰狞的人,无论正义感多强,其悲剧效果总比外形英俊潇洒、儿女情长的人物逊色,我们的同情往往在后者。 在我国古典悲剧中,有时主要的悲剧人物也可赋予喜剧性格。悲剧《娇红记》中以生扮的申纯,当他和王娇的爱情在封建伦理的重压下,尚处在扑朔迷离,摸不透对方底细的时候,突然听到王娇约他晚上幽会,他欣喜若狂。在王娇走后,他一个人留在台上如痴如呆地自言自语,连说带唱,恨不得太阳早点下山:“天,我央及你,我与你唱喏。怎生不动?我与你下跪,又不动。我与你下拜也不动。呸!泼毛团鳔胶粘住你哩。红红泼泼更瞳瞳,夕阳西沉早在东,其今朝偏恋着生根结蒂在当中?说什么‘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我如今唱喏,你也不动,拜你,你也不动;敢待骂哩!”通过这些插科打诨的喜剧表现,把申纯书呆子气的至诚种,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真实呈现了他此时复杂的心情。然而未来的结局却证明:“天”并未恩赐他人生应得的起码善愿,强大的封建势力不仅吞噬了他们的爱情,而且夺走了他们的生命,这还有什么天良?!这是一种以喜写悲,更见其悲的手法,有很深的悲剧效果。 然而在《西游记》里同样是以喜写悲,为什么没有如此的艺术效果呢?《西游记》第三十四回,孙悟空骗巴山虎、倚海龙说出压龙洞老母住处后,取出铁棒,走上前,着脚后一刮,然后把两个小妖刮做一团肉饼,却拖着脚,藏在路旁深草科里。随即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成了巴山虎,自身却变个倚海龙,假装做两个小妖,径往压龙洞请老奶奶。这一系列动作和外形的神兽式变化,有着强烈的喜剧色彩。但从圣变为小妖,紧接着的便是要向老怪嗑头。这对“为人做了一场好汉,止拜了三人”的悟空来说,简直是莫大的污辱。他结果被迫承受了这污辱,便是悲剧。难怪当他意识到要拜倒在老怪脚下时,站在门外,仵着脸脱脱地哭将了起来。这哭应说是有着撼人心魄力量的,很有悲剧色彩,然而历来的读者和评论家们对此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我们把申纯和孙悟空的动作和外形作个比较,不难发现造成这种接受差异的原因。申纯是以生扮演的才子,他年轻、漂亮又多情;他的动作是极富人情味的人的动作,因而他的心灵非常容易与接受者的心灵发生共鸣。而孙悟空则是一个面目丑陋,动作滑稽的老猿,不容易与我们人的心灵沟通,他的悲剧也就不易引起我们心灵的震撼。如果孙悟空以一个人的面目出现,且赋予他英俊潇洒的外表,只是偶尔现形为猴子。那他一定是一个十分动人的人物。问题在于,这样的人物,不能象猴那样完美自如地融入《西游记》中。以猴的面目出现,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第二,悟空由“神——兽”结构而产生的丑陋外形和滑稽动作本身,给读者的印象是丑的,其效果只能令人发笑,而不会发现其他。闹剧是喜剧最简单的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当滑稽只限于外在行为和表面丑态之时,这就叫做闹剧。”在最初,闹剧常常表现为对某些动物的夸张、歪曲的摹仿,人类把某些动物作为被征服对象加以调笑,以扭曲、夸张、笨拙的化妆、形态和动作来贬抑动物,肯定人的力量,显示出人与兽对比中人的优越性。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丑陋外形和滑稽动作给读者的印象是闹剧式的。文中描写孙悟空咨牙俫嘴、两股通红,腰系一条虎皮裙,活脱脱是个雷公。猴子式的厉声高叫,跳来窜去,眼珠的流转,都给读者以丑的印象,引发读者的只是一阵阵笑声。从孙悟空钻腹这一事件来看:由于猴子外形的轻巧,作者不免赋予他善变各类小虫的特征,使他能非常容易地钻入妖魔腹中,大闹一番“肚宫”,疼得妖魔哇哇乱叫,满地打滚。由悟空这一外形变化和技术本领所产生的这类丑式画面,可谓非常逗人发笑。把孙悟空作为猴子看,当然只能令人发笑别无其他。但若把他作为一个人来看,他凭本事无法制服妖魔,使不得不使用这小人之计。是多么可悲。因为孙悟空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好汉,是不能受辱于人的。这样做岂不坏了他一生所追求的“名”?更何况就是凭这,他还不一定能救出师父前往西天取经。 第三个原因在于读者的心理定势。大部分读者在没接触作品《西游记》前,就或多或少接受了戏剧舞台、电视屏幕、连环画上孙悟空的形象。而由于受传统评论模式的影响,厂来的编者、导演、绘画者都是把孙悟空作为一个喜剧形象来设计制作的。他们把孙悟空兽的动作和外形加以强烈的歪曲、夸张和摹仿,不时逗发观众阵阵轻松愉快的笑声。正是受了戏剧、电视剧和连环画的熏陶,人们对孙悟空这一形象所抱有的喜剧心理可谓根深蒂固。抱有这种心理来读《西游记》作品本身,当然是不能正确理解作者对孙悟空的独特塑造。 《西游记》对孙悟空形象作出如此塑造,其实正表现出它塑造人物形象之高妙。其高妙之处就在于,它超越了悲剧和喜剧的创作模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超越了悲剧和喜剧的艺术形象。可惜的是,长期以来,读者未能悟解《西游记》这种创作特色,结果把孙悟空仅作喜剧英雄来接受。在我看来,要对孙悟空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必须遵循《西游记》超越悲剧和喜剧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特点。只有这样,才不辜负《西游记》作者苦心孤意惨淡经营出来的孙悟空这个神魔形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因为猴子比较像人
本来就是神话嘛
回答你问题的吴承恩 早就死了 我觉得猴子看着比其它动物聪明吧
因为《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就是一只猴子,你难道还想把它变成猩猩?
1 猴子是灵长目动物,智商行为与人最为接近;2 猴子是多动的,这样才能显示出唐僧的本事,若是他在今天一定是著名的医学专家,专制多动症,也因此才能压制住本为天蓬元帅的猪八戒3 可能是吴承恩先生偏爱猴子这种动物了吧,还是他认为猴子比较可爱?这就不得而之了,大概只有吴先生自己知道了
西游记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吴承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