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 李商隐隐的《谒山》1.简要赏析最后一句诗中"冷"字的妙处.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

义山的《谒山》第二句话的个人见解,希望有朋友能指点_李商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156贴子:
义山的《谒山》第二句话的个人见解,希望有朋友能指点收藏
欲就麻姑买沧海, 一杯春露冷如冰 为什一定是时间的流逝呢?我觉得可以是这样一种情况,比如说一个小伙子去城里打工发誓要赚几千万,可是他却连一套小房子都买不起,原本雄心壮志结果只是连它的万分子一都做不到
1楼 12:04&|
隐隐的这句诗是的,橹主想和现实中的琐事联系也无不可。你的意思是春露只及沧海的万分之一也不到?
2楼 12:30&|
其实,俺对这句也有其他的理解。杯者,承载之器。“”说,杯是用字母“V”代表的,是神圣的女性的象征。那么春露者莫非就是烟霸所说的潮吹?
收起回复3楼 12:31&|
收起回复4楼 20:06&|来自
杯 = V = 神圣的女性 那是古书里就有记载的,俺引经据典,你自己没见识就随便乱扣帽子啊。
5楼 00:11&|
要联系全诗来分析,断章取义是没有意义的。从全诗的主旨看,很明显是感叹时间的飞逝和无情。三四句明显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来夸大时间的迅速。第三句是欲买沧海,第四句已经只剩一杯水了。你想想时间过得有多快!如果按你的理解,那第三句就只有沧海而无桑田,意思不完整,用典无意义了。而且你的理解跟主旨完全不符。如果熟悉李贺,就知道末句是化用的李贺。两相对比,就知道义山此处的用意了。
收起回复6楼 16:47&|
长吉,也是我的挚爱啊
7楼 22:48&|来自
贴吧贡献榜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李商隐《谒山》鉴赏
  从来系日乏长绳, 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 一杯春露冷如冰。
时间的流逝,使古往今来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李商隐这首诗,所吟咏慨叹的尽管还是这样一个带有永恒性的宇宙现象,却极富浪漫主义的奇思异想,令人耳目一新。
  一开头就把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到人们面前。傅玄《九曲歌》说:“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长绳系日,是古代人们企图留驻时光的一种天真幻想。但这样的“长绳”又到哪里去找呢?傅诗说“安得”,已经透露出这种企望之难以实现;李诗更进一步,说“从来系日乏长绳”,干脆将长绳系日的设想彻底否定了。
  正因为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止,望见逝川东去、白云归山的景象,不免令人感慨,中心怅恨,无时或已。由系日无绳之慨,到水去云回之恨,感情沉降到最低点,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镜。
  “欲就麻姑买沧海。”麻姑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她自称曾在短时间内三见沧海变为桑田。这里即因此而认定沧海归属于麻姑,并想到要向麻姑买下整个沧海。乍读似觉这奇想有些突如其来,实则它即缘“系日乏长绳”和“水去云回”而生。在诗人想象中,“逝者如斯”的时间之流,最后都流注汇集于大海,因而这横无际涯的沧海便是时间的总汇;买下了沧海,也就控制占有了全部时间,不致再有水去云回之恨了。这想象,天真到接近童话的程度,却又大胆得令人惊奇;曲折到埋没意绪的程度,却自有其幻想的逻辑。
  末句更是奇中出奇,曲之又曲。沧海究竟能不能“买”?诗人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幻觉似地在读者面前推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形象──
一杯春露冷如冰。刚刚还展现在面前的浩渺无际的沧海仿佛突然消失了,只剩下了一杯冰冷的春露。神话中的麻姑曾经发现,蓬莱仙山一带的海水比不久前又浅了一半,大概沧海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意识到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这是对宇宙事物变化迅疾的极度夸张,也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极度夸张。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失望情绪。诗中那种“欲就麻姑买沧海”的奇异而大胆的幻想,“一杯春露冷如冰”的奇幻而瑰丽的想象,却充分体现出诗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奇幻的想象和构思,颇似李贺,可以看出李贺对李商隐的影响。有人曾指出诗中买沧海的设想和李贺《苦昼短》中“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的意思差不多,而“一杯春露冷如冰”的诗句则是点化李驾《梦天》“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句子,这是非常精辟的比较分析。
  题称“谒山”,即拜谒名山之意。从诗中所抒写的内容看,当是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作。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得这样新奇浪漫,富于诗情,也许正可以借用和诗人同时的李德裕说的一句话来评价:“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刘学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意识
下载积分:14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3:12:5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意识.PDF
官方公共微信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01期 作者:黄世中;
李商隐《谒山》《玉山》诗解——兼论破除“陈情”说
(一)《渴山》诗解李商隐《渴山》诗云: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在《玉溪集》中实属难解之作。朱彝尊云:“想奇极矣,不知何所云!”(沈辑三家 评)纪晓岚云:“不解”(抄诗或问),又曰:,“未解其旨。”(沈辑三家评)冯浩、张采田 作过笺释,都认为《渴山》是李商隐“陈情令狐(生甸),,之作,但两家对诗题的解释却截然相 反。冯浩笺:“‘渴山’者,渴令狐也。”(玉溪生诗集笺注》)张采田笺:“‘山’即义山之‘山’, 玉溪自谓。此暗记令狐(约)来褐之事也。”(((李义山诗辨证》)一个以“山”喻令狐,一个 以“山”为义山自谓。1963年8月中华书局版《玉溪生年谱会笺》“前言”对张采田极口称 赏,认为张笺“辨别深细,能解人所不能解”,其“解《渴山》诗的‘山’字谓‘山’即义山,诗 里暗记令狐绚来渴之事……是木编的精彩处”。 其实冯、张两笺,不论就题面或诗中旨意,均属牵强。笔者以为《渴山》应是一首悼亡诗。 就题面看,关键在对“山”字的解释。冯浩以“山”指令狐掏,纯为臆度。查《玉溪生 诗集》中从无以“山”喻令狐之例,附会无据显然。而......(本文共计4页)
相关文章推荐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3期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12期
《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办:浙江师范大学
出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双月
出版地:浙江省金华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夜雨寄北 李商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