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叫汉人有多少人叫曹飘萍的

您(@)目前可用积分:157938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灌水]1936年前中国言论影响最大的人是谁?并非鲁迅
2830 次点击
10:43:34 发布在
核心提示:傅国涌:我曾经认为在1936年之前的中国,这十年当中在中国言论上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不是鲁迅,而是张季鸾,他通过《大公报》影响了当时中国的识文断字的人,或者说影响了中国中产以上的阶层,而鲁迅更多的影响了一些左翼青年。凤凰卫视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曾子墨:日,西安事变发生,它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在此事变中一位民间报人的身影凸现了出来,登载着他文章的40万份报纸被空投于西安城内,成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催化剂,也造就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幕奇观,这位报人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影响了一个时代,蒋介石称他为“一代论宗”,毛泽东说他“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国共两党同时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无人比肩,他就是被周恩来誉为“报界宗师”的张季鸾。高飞虎(陕北说书艺人):陕北有一个榆林城,地灵人杰出才人。众明公不信往老街上看,吕二师巷子里住过一个张季鸾。提起这个张季鸾实在是能,一支笔胜过十万军,井岳秀给他牵马认过蹬,蒋介石见他都怕三分。早年拜师在烟霞洞,四书五经都学通。解说:日,武昌首义将全国各地的革命烽火迅速点燃,一月之内,全国二十二个省便有十七省宣布独立。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先生公开发表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当晚这篇《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通过电波从南京的总统府传遍了全世界,很少有人知道,这篇彪炳史册的雄文其实出自时年24岁的张季鸾之手。牛济(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台湾的一些旧人回忆说,张季鸾生平有三件事情值得庆贺,第一件是他做孙中山的秘书起草了《大总统宣言》,这件事情张季鸾一直引以为荣,他虽然替孙中山写了《大总统宣言》,但是他自己一直认为这是孙中山的思想,他只是把它记录下来而已,他自己表现得很谦虚。解说:这天深夜,张季鸾将临时政府成立和大总统就职知识,向上海《民立报》拍发了一条电报,这条电文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封专电。年纪如此之轻就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的核心,张季鸾是如何做到的呢?事情还需要从十多年前说起。影片片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刘古愚是北宋经学大师张载的近代传人中国近代最后一位关学大儒,戊戌变法期间,他坐镇西北与康有为要想遥相呼应,故有“南康被刘”为谓,变法失败后,为给“后起者留下取法之资,他在昭陵附近的九旧较陆崧ㄎ荩煅滔疾萏谩:寥憧啵静ズ蠡稹U偶攫奖闶橇豕庞尥砟曜畹靡獾拿派刘耀明(刘古愚会孙):我这个曾祖在清朝末年,在国家最腐败的时候搞教育,他的学生你像张季鸾、于右任,还有这个李仪祉,以后辛亥革命的时候他们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刘宪阁(历史学博士教授):最初张季鸾去刘古愚那儿求学的时候,见面没几句古愚先生就他说,你想从我这儿学点什么呢?那季鸾就说了,说想跟您学点六艺和做文章这方面的事情,然后刘古愚当时就,很干脆的一个回答,说你来错了,那是因为在古愚先生看来,仅仅做文章对这个国家来说,尤其是在那种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是没有任何益处的,真正求学的大旨应该是救世以外无学问,致用外无经术。牛济:所以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他教书没有固定的课程,也没有固定的内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选学,所以当时张季鸾他学习了《明史》、《文献通考》,好多一系列的著作,为他以后搞新闻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解说:多年以后,同门师兄于右任说,张季鸾深厚的国学功底,以及社评文章的警策绵密,最早应得益于古愚先生的教诲。而事实上,恩师正直、狂放的人格,以及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更是早在少年时代便已镌刻在张季鸾的骨血里。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奖励自费到国外留学,这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1905年,清政府向日本派出了8000余名留学生,留日成为当年的热潮。10月底,陕西当局公布了一份官费赴日留学名单,张季鸾的名字赫然在目。三十四人中,他年龄最小,只有17岁。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选报成立,时年39岁的孙逸仙博士被推举为党的总理,会上,他将亲手拟定的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昭告天下,并信心十足地预言,中国革命的风潮将会一日千里,出人意料。影片片段:为祖先留生气,为民族续命脉,安肯剑倘枋鲁穑┦子谝熳逋持沃略铡解说:渐渐地张季鸾发现,这个樱花烂漫的岛国,正在成为即将到来的中国革命的火药库,在井勿幕的引荐下,黄兴、章太炎、康心孚、陶成章、徐锡麟等一大批革命志士陆续走进张季鸾的视野。课业之余,他与他们频频聚首,侃侃而谈。刘宪阁:其实他们先到日本的时候,当时大部分的志向其实是学工科,那么慢慢在这两年中开始分化,有人开始热衷于政治运动,然后有些学生开始学实业,学染布,学其它的一些具体的工艺。但是也有人有更大的志向,不断的变化,张季鸾就是属于比较大的变化的一个,他明确的决定自己要考帝国大学。因为,为什么要考帝国大学呢?我们知道帝大是在日本的话,是非常有名的一种政治学校,它是可以以后是从政的,那个年代帝大是,能读帝大就像今天读北大清华一样,那是一个时代的一个骄傲,那么张季鸾他更不满足于做一个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他是希望能有更大的政治报复。那么很幸运的让他考取了。解说:在近六年的日本留学中,张季鸾对日本的历史,特别是对明治维新以后的政治变化做了颇为细致的研究,同时还对这个岛国的社会思潮,地理概貌,风土人情等方面作了深入的调查,这为他日后成为著名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奠定了基础。于右任说先生后游日本,一时陕西留学中亦惟先生年最少,而成就亦最可贵。同一时期,陕西籍留学生创办的进步刊物《夏声》杂志上,张季鸾频频发表文章,鼓吹教育救国,此时他广博的学识和恣肆的文笔已在留学生中小有名气。牛济:《夏声》一共出了九期,只有三期没有他的文章,另外六期都有他的文章,当时他用的笔名是一个少白和一苇,少白我们就想到了满江红里面岳飞那个白了少年头,他到日本留学的时候就头发已经已就发白了,另外一个笔名叫一苇,苇就是芦苇的那个苇,就草头边的那个苇字。反映了一个留学异国的那种漂泊的那种感觉。解说:1907年,张季鸾的同门师兄于右任在上海创办《民呼》、《民吁》等报,废除清帝年号,代以干支,宣传革命,痛陈时弊,销路凌驾于各报之上,时人说于右任的一支笔胜过十万支毛瑟枪。数年间,张季鸾的文章在于右任主办的报纸上经常发表,言论报国,新闻救国的职业报人之路从此展开。辛亥革命爆发后,消息传到日本,飘萍学子们额手相庆,纷纷踏上了归国的旅程,临行前,张季鸾对榆林同乡说,这次起义比获成功,我决意先行回沪,协助于右任先生,鼓吹革命思想,期早达成目的。1911年,23岁的张季鸾应于右任之邀到同盟会的机关报《民立报》做记者,此时的《民立报》影响很大,毛泽东曾说他是看了登在《民立报》上的消息,才知道了广州起义和黄花岗烈士的,对于张季鸾这一时期的文字,于右任曾以“英思卓识,天宇开张”八个字予以高度评价。而张季鸾则说,他的新闻学都是从于右任处学的。这年冬天,孙中山归国抵达上海,他首先访问了《民立报》社,向于右任等报社同仁颁赠旌义状,表彰他们对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就是这一次的际会,张季鸾进入了孙中山的视野。南京临时政府筹建时,经于右任推荐,张季鸾进入总统府担任秘书,其驾驭文字的能力收到孙中山的激赏。两人的合作便产生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这一雄文。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默想绿茶]
[革命运动者4]
[xiaomgang]
[捷虎如风]
[testtest1112]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45:07 &&
1912年4月,卸任临时大总统后,张季鸾也随之退出政坛重返报界,他和报界同仁曹成甫一起北上,创办了北京《民立报》,同时还兼任上海《民立报》驻京记者。从时新任临时大总统,不顾南方革命派的反对,坚持留在北京执掌政权,南北关系日趋紧张。日,上海火车站传来几声枪响,随后刚刚在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倒在血泊之中。第二天,宋教仁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宋案发生后,举国舆论一片哗然,在北京,张季鸾不顾政府匆忙颁布的《新闻检阅签字令》,在《民立报》上发表檄文,以激越的姿态为宋案慷慨执言,矛头直指袁世凯。4月26日,袁世凯未经国会同意,秘密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出卖中国主权,以换取两千五百万英磅的《善后借款合同》,张季鸾获得该合同的文本后,立即在上海《民立报》上披露此事,这成了“二次革命”的导火索。七月,北京《民立报》被查封,张季鸾和曹成甫被捕入狱。刘宪阁:而当时在北京负责监狱这块儿只要是一个叫陆建章的人,这个人有屠夫之称,当时狱政之黑暗可以想见,和张季鸾同时入狱的前后,大概有,按一些报纸的记载有七八个人,那么从后来的报导来看呢,这七八个人只有一两个人出来了,也正因此,张季鸾后来才会颇有感慨地说,自己下狱72天,离死只差一步,差一点就没了命。解说:两个多月后,在友人康心孚等人的多方营救下张季鸾出狱了,曹成甫却不幸病死狱中,此后多年经济并不宽裕的张季鸾一直勉力照料曹成甫之儿曹谷冰,并将他栽培成了《大公报》的名记者。牢狱之灾并没有让张季鸾从此禁声,1915年元旦,袁世凯称帝,各御用报纸纷纷出版“红报”,自称“臣记者”的大有其人,在上海张季鸾、康心孚等人创办《民信日报》,每天撰文痛骂袁世凯的倒行逆施。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在陆军总长的扶植下就任大总统,从此一个群龙无首,纷争乱斗的军阀时代降临了。这年8月,张季鸾第二次来到北京,他被政学会机关报,《中华新报》聘为总编辑。政学会是民国元年,国民党分化后形成的政治派别,一度站在段祺瑞政府的对立面,因此1918年9月,当北京一家通讯社披露了段祺瑞政府擅举外债的消息后,《中华新报》和其它七家报纸迅速转载了这一消息,张季鸾更以骇人听闻之一万万大借款,陆买办一手办理,限一星期内签字为题,对军政当局进行了猛烈抨击。消息一出,舆论为止沸腾。刘宪阁:这件事情出来之后呢,当时的北方执政段祺瑞就很震怒,因为毕竟他是有再造共和的功臣之称的。这件事一出来肯定无疑对他是抹黑的,而他的副手,北洋派当时重要的一个人物,徐树铮也放出话来,说自从二次革命前后,陆建章这个非法杀人以来,那好久没有杀人了,这次呢一定得杀个痛快,那么这样一些言论,这样一些消息传出来之后,很多人肯定都替,这些记者来担心。解说:日,《中华新报》因所谓“破坏邦交,扰乱秩序,颠覆政府罪”被当局查封,总编辑张季鸾再度入狱。由于国会提出抗议,加之政学会重要人物的奔走斡旋,半个多月后,张季鸾重获自由。北京《中华新报》却在这次事故中折戟沉沙,永远不准复刊。文弱书生张季鸾,为国家民族大义与军阀抗争,两度入狱骨头不可谓不硬。1919年,政学会再次出面,将张季鸾聘为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这时他遇到了终生至交陈布雷。其时陈布雷任《商报》编辑主任,负责撰写每日的评论,一度他和张季鸾打起了笔墨官司,往复辩论七八次后,张季鸾主动输诚,以一篇短评结束了这场拉锯战,张季鸾的雅度令陈布雷至为感佩,从此两人订交,互为伯仲。张哲子(张季鸾孙女):他们很互相欣赏的了,互相欣赏,那我奶奶以前就老是跟我讲陈布雷,我说你不要讲,太反动了,她说陈布雷是一个很有才华的深,他跟我爷爷两个是瑜亮之交啊。解说:1924年冬,上海《中华新报》因经营不善停刊,张季鸾再度失业。不久他的同乡好友胡景翼升任河南省军务督办,遂推荐他到北京任陇海路会办,于是张季鸾离开上海北上赴任。刘宪阁:在1915年、1926年前后,张季鸾开始有意从政的时候,那么陈布雷就曾经写信给张季鸾,就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就说在今日的,环顾今日的社会政治状况,能够符合我们一直所期待的那种政治理想的人是很难见到的,而新闻舆论界却不能没有先生这样的人,所以他愿意以招引之意,敢以先生回报业为请。那么这样一种盛情雅意张季鸾当然不能不回复,所以他后来回信中就明确地表示说,请你拭目以待翌日中国必定有一个终身从事新闻记者的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45:45 &&
解说:在铁路会办这个肥得流油的位置上,张季鸾只干了不到一个月,便挂冠而去,他说,不干这个唠什子,还是当我的穷记者去。然后时隔不久,陈布雷却在新军阀的再三邀请下离开报界,加入国民党,成为蒋介石身边最著名的幕僚。二十多年后,当国民党在国共内战中一败涂地的时候,陈布雷曾对人感慨,我一生的错误就在于从政而又不懂政治,投在蒋先生手下以至无法自拔,于今悔至晚矣。日,《京报》社长邵飘萍被枪杀于北京天桥,罪名是“勾结赤俄,宣传赤化”。8月6日《社会日报》主笔林白水在同一地点遇害,时人惊悚,称之为“萍水相逢百日间”,在奉系军阀控制下的北京城,中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恐怖降临了。1926年,从政界抽身出来的张季鸾来到天津,他寓居在一家旅社里,每日访新闻写评论,卖文为生,洒脱清贫。此前一年,《大公报》的创始人英敛之在北京病逝,自1902年创刊以来,这份以敢言著称,红极一时的报纸已经渐渐式微。1926年初夏的一天,在已停刊九个月的《大公报》报馆门前,张季鸾和胡政之散布路过时,张季鸾忽然灵感触动,他指着《大公报》的牌子,对胡政之说,此报停刊是很可惜的,不如我们把它接手过来重新办理,胡政之击掌叫好,两人不谋而合,一起去找他们共同的朋友,时任盐业银行总经理的吴鼎昌。吴欣然出手,一次性拿出五万元资金盘活了《大公报》。面对白色恐怖,目睹报界同行先后倒在血泊中,为什么张季鸾还要选择做一个报人呢?对此张季鸾说,近十年来,除革命机关报之非商业性质者外,清末报纸之慨然论天下事者反不多见,浪迹南北、株守徒劳,故于民国十五年,天津反动政治最高潮之时,毅然接办《大公报》,再为铅刀之试,期挽狂澜之倒,所谓言论报国者如何。牛济:吴鼎昌的钱,胡政之的经营办法,张季鸾的一支笔构成了《大公报》的三要素,所以他们一头即合,所以《大公报》也就在1926年的9月1号就正式复刊了,复刊以后也叫《新纪大公报》。解说:复刊这天,张季鸾亲撰社评,《本报同仁之志趣》,明确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这八字方针,掷地有声,体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大公报》的堂堂报格。《大公报》的复刊,标志着张季鸾开始步入他报人生涯的鼎盛时期,从此,张季鸾主持《大公报》笔政长达15年之久。傅国涌(民间学者):我看张季鸾吧,他的一生就是说,他前面是颠来颠去的,颠簸动荡,没有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报纸,他自己的办的报纸吧,《中华新报》什么的都很短命,然后也危机不断,所以,虽然北洋时代其实办报空间是更大,但是他始终没有办成可持续的,有大影响力的大报,都是些小报,都是有党派背景的报纸,所以这一点也是给他的教训。后面他真是接受了前面那十几年看到党派报纸不行,是用党派的经费来办的,办不成一家独立的报纸,后面他们一心办出一个“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报纸,所以他就办成了。影片片段:报纸天职,应绝对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随时为国民宣传,正确实用之智识,以裨益国家,宜不媚强梁,亦不阿群众,而其最后之结论曰,吾人惟本其良知所昭示,忍耐步趋,以求卒达光明自由之路。所谓不党,就是以纯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谈之。张育仁(重庆师范大学教授):不卖呢?它是什么不接受任何来自政府,或者说政治派别的金钱,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软,也就是说被别人豢养,包括我们说京报,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那是,应该说是很正面的,邵飘萍先生,但是实际上邵飘萍也曾接受过别人的津贴,只不过就是邵飘萍他接受了津贴,骂还是骂,但是张季鸾认为这就不好,你既然要骂你就不要接受津贴,不卖什么?不卖自己的气节,不卖自己的立场。傅国涌:最难的就是不盲,盲从我们说有两大盲从,要么是盲从有权力,有权威的人,有权势的人,这个不盲从还可以理解。最难理解的是,不盲从公众的喧嚣的民意,有的时候公众的舆论一边倒的压倒性的,比如大多数,可能是一个多数的错误,所以既对权力保持独立,又要对公众舆论保持独立,这是办报人最难做到的。姜在忠(大公报社社长):不私就是这张报纸不是某一个人的,他是社会公器,他要为社会负责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46:46 &&
傅国涌:这“四不”是中国报业史,经过了漫长岁月积累之后,他们才提出来的,北洋军阀走向了末路,新的国民党政权即将崛起,中国的新闻界要以新的面目出现,要回应一个新的时代,那么在这样一个转折时代,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办报的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姜在忠:张季鸾先生是1916年接手《大公报》,在他的主持下,《大公报》从一张已经关门歇业的报纸,成为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用胡适先生的评价说,是中国最好的报纸。解说:据报社晚辈徐铸成回忆,当时《大公报》的社评刊在第二版,广告多了,社评就要缩短,季鸾先生动笔前,先去问排字房有多少字的空档,往往遇有大的事件,而字数少的时候,他也能够畅所欲言,事件小而篇幅大,他则旁征博引,句句扎实,不使人有勉强拉长之感。刘宪阁:关于这方面有一段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就是张先生写社评时,他会让排字工人在旁边等着,同时准备好一条白毛边,他一边写,这一边就让排字工人往下送一条,他每写好一条就让排字工人往下送一条,等到基本写到差不多的时候,他就让排字工人把整个版面拿过来,排成一个整版,这时候往往可能是会少几行或者多几个字,这时候张先生都会拿起大笔,哗哗哗,添上几段或者删掉几个字,这样一个完整的版面就排下来,不会多也不会少。解说:《大公报》复刊的1926年适逢中国政局剧烈变动,蒋介石率领北伐军席卷而来,北洋政府气息奄奄前途未卜,风云莫测之际,面对粉墨登场的权贵与军阀,众多报人选择了审时度势、三缄其口,张季鸾却端起大笔将笔锋刺向政治舞台中央的风云人物,于是便有了中国新闻史上脍炙人口的“三骂”。张季鸾“一骂吴佩孚”。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吴佩孚兵败如山倒,两万余人覆灭,从此一蹶不振。12月4日张季鸾在《大公报》发表《跌霸》社评,大骂吴佩孚,“早知其必演跌霸一剧矣,他说吴佩孚“独霸一时为迷信武力统一之一人”文章最后又说,综论吴氏之为人,一言以蔽之,曰有气力而无知识,今则并力无之,但有气耳。张季鸾“二骂汪精卫”,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分共,随即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大肆屠杀。11月4日张季鸾愤然发表《呜呼领袖欲之罪恶》对汪精卫忽而“联共”忽而“分共”“清共”的反复无常嘴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他骂汪精卫可以举国家利益、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财产以殉其变化无常目标不定之领袖欲,则直罪恶而已。若干年后,张季鸾一语成谶,在欲望驱使下走火入魔的汪精卫最终堕落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日,在上海最豪华的美琪饭店,志得意满的蒋介石与宋美龄举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同日蒋介石在报端发表声明,今日得与最敬爱之美玲结婚为有生以来最光荣、最愉快之一日,确信自今结婚后从此可安心尽革命责任。第二天一篇大煞风景的文字出现在《大公报》的社评版,这就是张季鸾“三骂蒋介石”。张育仁:良辰美景是吧,英雄美人,当时南京政府控制的辖区内,那是一片的喜悦欢腾称颂,对不对,但是张季鸾就在蒋介石的鼻子底下,不仅批评了蒋介石,而且批评了蒋介石的人生观、价值观。解说:针对蒋氏革命工作始于美满婚姻的说法,张季鸾连声质问,那些在国民革命中死伤的北伐官兵们是否人人都有“美满的婚姻”,如果有为什么要拆散他们的婚姻把他们推上战场?如果没有那是否意味着他们全都虚度了人生。张育仁:他认为就说蒋介石这在这个地方唱高调,他要缔造老百姓的幸福,他说你这个幸福是建立在好多人的尸骨的基础上,好多普通士兵流血牺牲的这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所以你结婚的时候你该想到这个东西,这个我们看他是不是体现出了他的不盲从。解说:为什么会产生这“三骂”呢?张季鸾说近代中国人民最普通之政治观为骂政府,若曰人民一切不幸,皆政府之不良致之,苟有良政府,则国家地位人民境遇必不如此,在拨乱反治重大之时机,他寄望人民努力推导恶政府,鞭挞督责现存之政府,促成其为人民的良好政府,民主与自由要须人民奋斗以得之。傅国涌:我曾经认为在1936年之前的中国,这十年当中在中国言论上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不是鲁迅,而是张季鸾,他通过《大公报》影响了当时中国的识文断字的人,或者说影响了中国中产以上的阶层,而鲁迅更多的影响了一些左翼青年。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47:11 &&
解说:人都说“桑梓情深,故园难忘”这种朴素的感情在张季鸾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30年夏陕西发生大旱,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张季鸾在天津发起赈灾募款活动,他积极配合大慈善家朱庆澜的救济活动,在报纸上疾呼“三元钱救一命”,并在《大公报》上刊载大量陕西灾区报道募捐者络绎不绝,仅朱庆澜一人就先后给陕西购运粮食16万石,救济关中一带的灾民100余万人。霍世仁(西安市榆林商会会长):1931年榆林发生鼠疫,死了好多人以后张季鸾在《大公报》上大声疾呼,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这样呢,两个月以后,南京政府就派出医疗队赴陕北,同时呢,陕西省政府也派出医疗队到陕北,效果非常好,同时张季鸾在《大公报》上登了一个《鼠疫防治知识》,《鼠疫防治知识》登了以后他代印了一万多份,运回陕北发到各个地方,这样以后鼠疫就没有再扩大范围,榆林市榆阳区文管办工作人员:这就是“三绝碑”。解说:这块残破的石碑被称作“三绝碑”。1934年适逢张季鸾的父亲百年诞辰,母亲病逝三十周年,回故乡扫墓之前他请章太炎撰文,于右任手书,苏州集宝斋刻石,制作了这块墓碑。牛济(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墓碑是从苏州起运的,然后到了包头,到了包头以后傅作义先生派他下边的一个副官然后冒险从黄河上运过来,再又经过了十多天的奔波才到达了榆林城。影片片段:国庆日傍晚,我们全家到了26年部件的榆林城,榆林附近是一片沙漠,我看见多年不见的沙丘反感到一种爱慕,夕阳将下之时隔着榆溪喝远望沙丘起伏一片通明,目力所及,有看不尽的烽墩,沙随风舞犹如海中波浪一般,这是怎样雄伟的风景啊。李赋英(张季鸾外甥女):张先生那一次就是快到榆林城的时候,他的亲友还有地方上的一些官员就在城外迎候,那么张先生当时下马的时候呢,就是榆林的地方军阀叫井岳秀,平时还是很作福作威的那么一个人,这个时候他迎接张先生下马,他就单腿跪地,然后让张先生踩着他的另一只腿从马上下来,那是非常必恭必敬的。进城以后呢这个榆林城里的市民就夹道欢迎,就把那个道路堵的啊,人都不能通过了,多少人在这里迎接他。影片片段:我的思想是赞成维持中国的家族主义,但是要把它扩大起来,扩大对父母对子弟的感情,爱大家的父母与子弟,从报答亲恩扩大而为报共同的民族祖先之恩,我的人生观、很迂浅的,简言之,可称为报恩主义,就是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解说:沿榆林古城步行街北行,有一条名叫吕二师巷的小巷,巷子深处便是张季鸾的祖宅,张家时代习武领兵,其父张楚林因武考失利改学经书,并与1877年考取进士,曾在山东邹平、宁阳等地做过县令,一生刚正清廉。1901年张楚林病逝于山东济南,这一年张季鸾还不满13岁。影片片段:先母王太夫人是继配,是一位极慈祥平和的女性,家住山东沂水县,先父去世后一贫如洗,大家劝她留在山东先母不肯,一定要扶柩归葬,她领着我们小兄妹三人,到沂水拜别了外祖父母,辛丑冬带全家回榆林。一路的困难不必说了,到家即发生了生活问题,全家箱箧中只有几只元宝,原本有一处合伙的产业也早已被人吞没成了讼案。李赋英:到了榆林以后呢,就是非常的困难,根据史料上的记载就是“几乎不能举火”,就是一家人吃饭都成了问题了。但是我外祖母再没有什么依靠了,她就自己诉讼打官司,要回了一些房产,这一家几口人才安顿了下来,我觉得我的外祖母呢,她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一个妇女,就是家里再困难、再贫穷她也要供儿子读书。解说:张季鸾说他对家庭的观念一方面可说很重,一方面可说很轻,为什么说很重呢,他说自己是个老孤儿,父母去世早,亲恩难报,加上家运甚坏人口单薄自己常觉得孤独的悲哀,多年又不能回家看看,对国家社会一点未尽力感到公私两负有背亲恩,为什么说很轻呢?他说自己从没有置产求富的一套观念。父子两代财产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榆林城中的一院旧屋还是乾嘉时代的祖产,如今内忧外患国难当头中国不保,哪里说到家庭,大家不得乐,一家怎样独乐。影片片段:我在镇台北对着荒沙残照,不由得泛起种种思潮,因为现在国难当头了,这种外患恐怕是从几千年来,祖先们从未遭遇的严重问题,自东北沦陷以来,数千里蒙地刻刻可以不保,那么沿边一带,又恢复到明代的重要。如今小饭碗不成问题,要巩固大家的大饭碗,现在亡国就是砸大饭碗,你看东北的抗民无端剥夺了抗职权,华人商业完全一落千丈,可知现在的亡国比过去更苦,不但政治上失自由,并且经济上作奴隶,所以中国的亟务,是唤醒并领袖青年共同发愿以维持民族生存为唯一的目标。曾子墨:在浊浪滔天的社会大潮中,许多人随波逐流,可是张季鸾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说保住这个国家或者说政治稳定,国家统一乃是一切建设的前提,他认为一国之建设好比人行路上无论走的快慢只要常常前进总有到家的希望,急于求成的话反而欲速不达,使可能成局之牌打的七零八落。张季鸾的立论是《大公报》的灵魂和底线,抗战时期国家不保,民族危亡,大公报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张季鸾倡导“文人论证”试图以文字维护国家维系危局,维系人心,历史能给予他这样的机会吗?欲知后事下周请继续收看《报界宗师张季鸾》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47:52 &&
本版块主题总数:44053 / 帖子总数:562501
今日论坛共发帖:1382 / 昨日发帖:35450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灌水]1936年前中国言论影响最大的人是谁?并非鲁迅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人叫中国人掌柜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