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水果拼盘的做法风向标的做法说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
创意设计类小微企业大有作为
【发布日期:】【来源:《文化创意》】【阅读次数:】
文/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课题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是一个国家复兴的根基。早在19世纪,马克思便预言,在各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文化生产也将走向世界。历经改革开放35年的新中国,最终突破“三千年之未有变局”,亿万人民复兴之梦日渐清晰,中华民族文化的振兴终于有了现实的可能。《决定》中强调,“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2010年3月,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2011年11月,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更是提到要“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2012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2013年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10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从多方面入手,创新公司登记制度,为新兴生产力开道护航。最近,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新三板”扩围服务中小微企业,明确了全国股份转让系统的定位主要是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可见,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
我国小微企业面广量大,犹如人体的毛细血管。2012年6月“数据显示,经全国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小型微型企业共1023万户,占国家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85%的城乡就业岗位,这些小微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小微企业涵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包括84个行业大类、362个行业中类和859个行业小类。”[1]“譬如在上海,实际上超过80%的就业岗位、70%的科技创新、60%的经济总量和60%的税收,都来自小微企业。”[2]2013年7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公平税负,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从8月1日起月销售额不超2万暂免“两税”,这将惠及600多万户小微企业,预计年减税规模近300亿元。今年1月,“百姓创业的热情忽然迸发,辽宁省1月共登记各类经营主体2.81万户,同比增长37.3%;登记公司制企业5753户,同比增长48.8%。”[3]可见,小微企业虽小,但举足轻重。
它是国民经济的“细胞”,经济发展的根基。小微企业规模虽小,但数量庞大,依靠团队力量,一个小小的“蝴蝶扰动”就可以通过系统的加乘作用放大。在谋求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尤其需要利用小微企业来培育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小微企业发展如何是国民经济繁荣与否的“晴雨表”、社会能否和谐的“风向标”;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坏、人民的富足、就业质量的高低、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都要看小微企业的“脸色”。小企业兴而社会稳、天下安;大中企业定天下,小微企业安天下。小微企业有活力,宏观经济“肌体”才健康,“稳增长、调结构、深改革”才有现实基础和长远保障。因此,无小不稳,无小不富,无小不兴,国家要兴旺发达离不开小微企业。无论从我国当前还是从长远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与基本国策的地位。
其二,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小微企业单位投资使用的劳动力(就业容量)、单位产值使用劳动力(就业弹性)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更为重要的是,创办小微企业所使用的资源少、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创办速度快,同时也几乎对各种技能层次、各种知识层次的劳动者都有需求,在稳定增长、扩大与扶助弱势群体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人把中小企业称为“经济的脊梁”。目前,美国雇员在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有2140多万家,占全美企业总数的99%,其产值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9%。美国的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在数量上占全国的55%以上,中小企业人均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2.5倍。[4]“欧盟共有2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占欧盟企业总数的99.8%。其中92.2%是雇员少于10人的微型企业,6.5%左右的是雇员人数在10到49人之间的小企业,雇员人数在50到249人之间的中型企业则占1.1%。超过250个雇员的大型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0.2%。2012年中小企业吸收了8700万就业人口,约占欧盟总就业的67.4%,创造的增加值则占到欧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8.1%。”[5]这使我们看到,小微企业在世界各国都不可或缺。我国的小微企业在促进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创新水平、繁荣市场这四个方面个个都是关键。
其三,小微企业是大型企业的摇篮,并与大型企业共存共荣。
无论是国外的苹果、微软、脸书等跨国公司,还是我国的联想、华为等行业龙头,都是从小微企业成长起来的。如果小微企业难生存,大型企业的“肌肉”必然会萎缩。因此,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要有活力、竞争力,不仅需要“顶天立地”的大型企业,更需要“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大中型企业的昨天和前天,大中型企业是小微企业的明天和后天。小微企业常常是劳动者自主创业的起点。从劳动者到企业家,需要经历一个质的飞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生存空间,是企业家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而劳动者的创造欲、革新意识、冒险精神、勇于开拓的素质也常常是在创办小微企业的创业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有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家在创业前从事的主要职业在城市大都表现为个体户,在农村则是作坊式家庭工业。早期经营小微企业的经历,让他们积累了资本,也培养起企业家的素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的一批创业典型,他们也大都是小微企业主。实践证明,小企业大活力,“小米变大米”,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民间。
其四,小微企业空间无限广阔是“蓝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活力。
我们现在正处于新的工业革命或曰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中,而这个新的工业革命是由互联网、3D打印机、新材料、新能源等等构成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个性化消费、个性化生产。因为有了3D打印机,可以生产不同的东西。过去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大生产,要用流水线生产同样的东西才能低成本,而3D打印机生产不同的东西大体是同样的成本,低消耗低成本。由此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的创始人马云说,未来的中国是小微企业的时代。美国学者克里斯·安德森作为“搅局者”,早在2004年提出的“长尾理论”就已经叫板“二八法则”(80%的销售收入来源于20%老客户),加之“产业融合”、“双边市场”,在大数据时代,通过互联网技术,为海量“长尾”的小微企业织造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络,“长尾理论”在全国乃至世界将成为现实。通过各种个性化服务、零散客户(80%客户)的强大力量,用小利润占领大市场。由此小微企业、80%小微客户将成为未来市场争夺的目标。在诚信的桥梁之下,为80%的小微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巨大的活力。“长尾效应”中显示,正是这众多的小微企业架构了大的经济市场,它们在市场分布图中占据长长的尾巴,并无限延展,形成独特的个性化消费时代。伴随着精神文明丰富的今天,人们都在追逐个性化、非同质化、独特化等,企业也不再是单一的定制一个模板标准化产品,而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深耕”——创新创造、“随时随地随心”个性化服务、个性化生产,以满足客户的真实所需。从跨界竞争到产业融合,产业组织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极大地释放了小微企业的活力。在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态势下,企业的微型化趋势越发明显。小微企业数量猛增,尤其是以研发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创业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涌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活力。大英百科全书统治世界几百年,现在维基百科已经超过了大英百科全书,原因是维基百科是千千万万的人做的,它汇集成巨大的河流,为千千万万人所使用。因此,小微企业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接地气、承底蕴、迎潮流、顺大势、集聚“中国梦”的巨大正能量。
而在小微企业中,“创意类小微文化企业”[6]是个新兴业态,格外引人瞩目。创意是打破常规的哲学、破旧立新的创造,是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对接、梦想的翅膀。今年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会议指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由荷兰艺术家设计的在香港展现的“大黄鸭”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没有巨大的耗资,也不罕见,却绽放出让许多国家百姓都放松心情、开怀欢笑的魔力。它巧妙地将港口城市的特点和为人所熟悉的动漫形象相结合,同时以绚丽的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以最简单的材质和形象却收到如此好的观赏效果,实为创意之奇。美国著名创意经济学家理查德·弗罗里达指出,创意不是简单的部门或行业分类,创意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现代社会完全可以分化成四个主要的职业群体: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7]这个“创意阶层”“异军突起”引起了世人的强烈反响!它将挑战现有经济结构、改变城市发展路径、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创意类小微文化企业集聚发展,通过对分散在各个行业中的优势资源的融入整合,大大推动了“创意阶层”的形成,实现了以人才链(泛化的“脑力生产者”)打造出各门类的产业链,并正以一种难以抵挡的势头迅猛发展着。举世闻名的美国百老汇,没有数千家小微文化企业集聚而形成的“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就不可能成为世界重要的艺术中心;北京的中关村如果没有近2万家小微企业156万人的集聚,同样也不可能成为中国重要的创新之地。实践证明,小微文化企业是“创新细胞”,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力量。创意类小微文化企业的集聚效应、叠加发展所出现的规模效应已成为推动文化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
例如苏州,文化底蕴深厚,小微文化企业遍布城乡各地。自2008年开始,实施了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了文化产业园区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与引进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了一批产业集群。至2013年5月,全市小微文化企业集聚区已达78个,总建筑面积1317万平方米,累计投资总额526亿元(不含利用存量资产,下同);进驻法人单位5371家,吸纳从业人员12.9170万人,2012年主营业总收入达212亿元。目前,全市已形成7个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区、1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9个市级示范基地。在这78个小微文化企业集聚区内,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有44家,占总数的56.41%;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20家,占总数的25.64%;工艺美术品生产类8家,占总数的10.26%;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类和文化艺术服务类各2家;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类和新闻出版发行服务类各1家。据统计,这78家小微文化企业集聚区的投资强度为6.2亿元/每平方公里,产生主营业务收入2.5亿元/每平方公里。其中,文化创意和设计类集聚区为12.2亿元/每平方公里,产生主营业务收入7.3亿元/每平方公里。小微文化企业的集聚叠加、高效开发的示范带动作用,已形成了“磁场”,充满了活力,现拥有各类“专精特新”专利6431项,集聚了优质生产要素和高位资源,新兴文化业态和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推进,成为苏州创新转型、攻坚克难关键时期的发展亮点。它除了传统制造业集聚区的经济溢出、技术溢出外,更重要的是文化溢出。消费者在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的不仅是经济效用、技术效用,还获得了文化效用,即消费者通过参观、参与,也获得了对自身潜在的文化身份的一种追求和认同。
小微文化企业集聚产生了很高的“创意指数”,熏染了“无领”人才并使之横向流动起来,引领了创新的自主性、参与性和体验式生活方式。它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抱团取暖,集思广益,从源头上产生创新创造
&创意类小微文化企业集聚区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定义为“源自个别创意、技术及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8]我国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参照世界的通用做法,将创意类列入第一部分第五款,它包括广告服务、文化软件服务(如软件开发、数字动漫、游戏设计制作)、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文化艺术等。这个划分概念应该说是狭义的,实际上要宽泛的多。它处于创意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是跨越多个行业、渗透各个产业的具有不同空间尺度的复杂的组织体系。从其产生、发展过程来看,受内部水平效应、垂直效应、制度环境及外部联系、依赖并存结构等因子的强烈影响,相互协作、“抱团取暖”,由此生发出不同凡响的成果。
1.产生灵感。由于地理上的临近,出现了各种社交:一是企业间非正式接触的机会增多。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往往不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而是通过不同企业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的聊天等,使不同的思想和技术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他们对创作的追求促成他们愿意相互交流,而不会相互隐瞒。二是管理方为“招商引资”吸引人才、营造创意空间,利用各种平台组织各类活动;许多业主又为某项创意“就地取材”,组织“头脑风暴”、人际交流、社交刺激、集思广益、联想启发、诱导想象、产生灵感,用极低的成本达到了高效产出——“点子”、“想法”与“办法”等“创意”。
2.打造复合“T”型人才。小微文化企业人虽少,有的就是一个人的“拎包”公司,但他们都是法人单位或责任人,既是小业主又是企业家;而“法人”或责任人无大小,他们身兼“企业”与“文化”双重身份,在企业运营中要考虑方方面面,集诸多技能(既要懂经营管理又要深知创意内涵)于一身,易于打造复合“T”型人才,一步到位(包括准备、热身、明确问题、畅谈、加工设想等),向原创内容的产业“上游”和新兴消费的产业“下游”两个方向延伸,从源头上产生“奇思怪想”、创新创造。
3.形成全民创意创新社会氛围。创意类小微文化企业集聚是一个超越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产业,其价值的创造依赖于创意阶层的崛起与消费者的认同,两者都与具有社会属性的群体密切相关。当创意要素集聚到一定阶段,就会突破围墙,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辐射联动效应,成为融工作、生活、商业于一体的开放式园区、商区、社区、城区,从简单扎堆的物理性集聚到彼此交融的化学性集聚,形成长远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社会环境,从而唤起民众的文化激情,产生创意裂变效应,形成全民创意创新社会氛围,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释放出巨大的创意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美国纳斯达克的很多新经济企业的财富神话,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的百度、盛大网络、阿里巴巴、分众传媒、小米、腾讯等公司的成功,也是有力的例证。可见,创意类小微文化企业集聚不仅是一个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的经济概念,而且是一个集价值观念、发展理念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思维的变革、母体的孕育——由微观创意(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设计大师、艺人、匠人等)到中观创意(创意阶层)到宏观创意(全民参与);是超门类的范畴经济与产业形态,其主要构成元素已经不再仅是物质资源、资本,而主要是个人的智慧、个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中国经济能否由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更是和而不同、以差异并存为美、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基础。
&(二)辐射联动,孵化裂变,直接把创意转化为强劲的生产力
&创意是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与认知,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是生产力的原始动力、智能产业神奇组合的经济魔方。美国“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聚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区域竞争优势不断强化的公司和相关机构的集合。其创意产品沿销售渠道向下延伸至客户,沿采购渠道扩展到原料、零配件等辅助性产品生产商、技术服务等相关公司,包括相关的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它体现出多种属性:一是集聚区内主要容纳的企业性质是以人的创造力为主要生产力的部门;二是产业组合采取平行式的聚集形成,相互依存,其延伸性具有强大的文化经济溢出效应和规模效应,符合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三是集聚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提供了创意阶层需要的便利性和舒展的“四维”空间。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产业,下面有无数适应性强的小企业,它们迅速从一个项目转向另一个项目,并大量采用数字制作技术,由此不断推动产业的创新,才造就了全球电影产业的霸主地位。
以苏州高新区镇湖苏绣文化产业集聚区为例,该镇苏绣起源于服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刺绣处处可见。2005年,镇湖苏绣第一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了市、区、镇三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98年以来,镇政府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对街头牌坊、道路绿化、店面形象、管网设置、路灯景观、停车场等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整改,建成了一条集生产、销售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绣品街,吸引了分散于各村的近500家刺绣经营户,使镇湖刺绣形成了“集聚效应”。建成了“中国刺绣艺术馆”和“镇湖刺绣艺术展示中心”、“镇湖苏绣研发中心”和全国首家刺绣文化创意产业4A级景区,连续6年举办了6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促进了区域的现代旅游、生态保护、休闲农业和刺绣文化产业“四位一体”的协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发展配套服务。在全镇2万多人口中,有8000多名绣娘,4000多销售、配套从业人员,内有民间高级工艺美术师38名、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13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名人)18名。现有研发创意人员135名、留学归国和引进海外高级人才10名。著名绣娘、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海云的“三二组合乱针针法及刺绣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此外,还有一批吴门画派、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等画家与集聚区结盟,既培训人才,又提供原创画稿作品供绣娘二次创作;通过一对一的组合,既提高了绣娘的素质、解决了知识产权问题,又明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强化了与市场的对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被评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非遗示范性保护基地”,每年接待来自国内外近百万的游客。2012年,销售额达13亿元。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刺绣大师姚建萍领衔制作的苏绣作品《富春山居图》和《百鸽图》还在文化产权交易所成功“上市”。可见,创意类小微文化企业集聚带来了内生性的发展,快速地形成了产业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既造福一方,又成为一支新生而强劲的创意生产力。
&(三)城市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优二兴三”的催化剂,绿色低碳发展的发动机
&我国是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三次产业的发展,正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迈进。这是世界潮流,也是中国产业的发展趋势。“微笑曲线”也表明,服务环节的附加值明显高于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各地城市都在“退二进三”,仅苏州的78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园区有44家,利用空置厂房创办的集聚区达43家,特别是创办于苏州古城核心区的28家创意类小微文化集聚区清一色都是利用老厂房、旧仓库、老校址及搬迁空置的政府机关房,面积达223.91057万平方米,加上街道办事处创办的创意社区及周边配套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其总面积逾400万平方米,有力地推动了旧城区的改造步伐,也给城区注入了活力。在保护城市中心城区历史建筑遗址的同时,对城市中心区老工业用地进行了成功的功能置换,成为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发动机。
&&&&1.从原动力上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创新动力,活化了文化经济
在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文化是一种资产、资源,“是创意得以产生、成长的沃土”。[9]创意根源于文化,是文化创造性的体现。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创意变得越用越多、无限无边。文化的特性加上创意的表达,能够通过创造性、融合、美化、个性化、多样化、社会化等机制,对城市的空间、产业、城市形象、人文气候、社会结构、市民意识和生活方式产生根本性影响,由此成为驱动城市转型发展的一种动力。
从国外一些城市依靠文化创意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诸多启示。比如,英国的泰晤士河南岸、德国的鲁尔区、纽约苏荷、日本北海道小樽运河等区域,在19世纪都曾是制造业发达地区,建造了很多的厂房、仓库。如今这些地方创意企业密集,大量旧式建筑保留了城市的人文遗产,很好地结合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保护了历史,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尤其是德国的鲁尔区,曾是德国煤炭和钢铁工业基地,经过150年发展,这里煤炭资源用尽,冶炼厂改建为工业博物馆,炼钢车间改建为中央舞台,钢铁公司老厂房改建为由200多家商店、20多家餐饮店、数座电影放映厅组成的文化娱乐区。德国人没有采取大拆大建的“除锈”行动,而是利用创意类小微企业将这里大片产业基地保存下来,历经多年的改造振兴,破败的工业区神奇地变成了全新概念的现代生活空间,实现了华丽转型。鲁尔区利用老厂房建立了世界著名的红点设计中心和设计博物馆,定期举办红点国际设计大赛和展览,既吸引各国设计师参与,也为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提供了支持。2010年,鲁尔区成为整个欧洲的文化之都,给人以城市的繁华感、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和时代的生机感。
即便没有什么特色的城市,也能以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来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创意类小微企业“滚雪球”式地集聚发展,促使“原本远离传统的权力与财富核心而被视为暴发户的洛杉矶”[10]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从而摆脱了原来的形象,树立起富有创造力的创意城市新形象。苏州城北的相城区,可谓“无中生有”,于2011年8月利用几幢空置厂房创办了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游戏产品、互动教育、电子图书等数字出版,附加延伸电子商务应用软件服务。至2012年,进驻创意类小微企业法人单位65家,吸纳从业人员1000余人,主营业务收入22.5亿元。现有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等10所高校在“文创园”设立研究中心与实训基地,使城区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转向着重开发人类主体资源,由投资拉动性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创新推动型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向要素要效率,实现了从注重总量、规模、速度向质量、结构、效益转变,以协同创新引领园区不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3年业务总收入逾100亿元。
&2.从产业导向上植根城市更新,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转型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绿色产业,在我国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3.48%,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规模、影响力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层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期对比2012年,美国、日本、韩国的文化产业分别占到各自GDP的24%、10%、7%。2012年,美国的文化产业解决了近510万美国人的就业,为雇员提供的薪酬高于其他产业平均值27个百分点。美、德、英、法、日五国共占据了全世界65%的市场份额。[11]
城市的本质是文化。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退二进三”“优二兴三”,创意类小微企业以创意的思维和手段,开发利用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特色文化,从营造文化创意生态入手,利用城市中留下的大量厂房改建、扩建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注入文化灵魂,为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消费、文化创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低成本载体,同时结合内城改造等城市规划建设,使工业遗产的再开发利用取得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例如,地处苏州古城核心区的前身为1956年建立的苏州江南无线电厂,占地面积28.5亩,老厂房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企业改制前后,历史最好产值约1个亿,保本微利,难以生存。2010年底,“腾笼换鸟”,总投资近1亿元,创建了“江南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通过载体改建、车位扩容、景观营造、服务配套等,一座园林式的文化创意装饰设计产业园亮相苏城,既保护了工业遗产、传承了城市历史文脉、提升了品位,又推动了城市有机更新、提高了集约用地水平、推动了城市科学发展。目前,入驻企业68家,吸纳就业人员860人,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17亿元,上交利税5000多万元。
“创意人会在一时一地聚集,跳跃的人会创造出一种氛围,吸引更多相似的人。”这一群体所具有的无所不包的、与其它各个领域相融合的特性,在城市转型发展中,催生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模式,从而促进了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与升级,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变。如利用原不锈钢旧厂房改造而创办的江苏太仓LOFT创意产业园,该园还在紧张装修阶段就引来了300多家小微企业报名,想方设法要进驻园区谋求一席之地,最终28家实力派企业捷足先登。目前,园区占地面积45亩,总投资1.45亿元,入驻各类设计企业39家,常驻设计师超过300名,加盟者包括著名的德国巴斯克设计、香港叶智荣设计、深圳嘉兰图设计、上海木马设计等工业设计领军企业。定位于以工业设计为主导,以中外知名国际设计大师和知名品牌设计企业为主体,立足太仓、对接上海,服务苏南制造,形成江苏及长三角区域最具特色的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工业设计外包服务基地与产业集群,实现了工业设计高端服务与苏南制造的市场化对接。该园打造了交易服务平台、人才培训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品牌推介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六大增值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比较完善的一站式公共服务以及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支撑。2012年,园区营业总收入达8000万元,拉动周边工业经济增长约12亿元,成为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性品牌和首个工业设计创新与孵化基地,为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3.从机制上改善了城市人文环境,促进了整个社会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创意类小微文化企业集聚,从宏观上来看,无论是科学家、工程师、书画家、文艺批评家、城市规划专家,还是历史学家、文化经济学家等等,各类人才无所不包,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文化加创意,使这种多样性更加丰富多彩,“标志包括具有不同民族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取向以及另类外表,比如身上带有明显穿孔或纹身的人。”[12]这些标志所表明的使城市更具有开放、宽松、包容的社会文化,能够容忍、接纳不同的文化和异端新潮,更容易产生创意思维及新思想,提供了适宜不同人群的轻松、活跃、多样性的生活方式与人文环境。这种机制,使每一个具有潜在创造力的人的神经不断得到更多刺激,使他们的思维充满活力,从而迸发出创意的火花,再转化成创意点子、创意想法、创意办法、创意设计、创新方案、创意产品,将使城市真正成为“创意熔炉”,从而使城市的转型发展可以实施多元化战略,提高了城市适应全球化所带来的快速多变的发展环境的能力。此外,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社会属性,使得每个人都可能参与其生产与消费,其结果:一是促进城市居民改变生活方式,增加对文化休闲活动的喜好与参与,扩大文化消费支出,并通过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支出而增加城市的文化经济收入;二是扩大就业和提高了劳动者的满足感;三是增强社会团结意识和市民自豪感,降低了犯罪率,提升了城市活力,从而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与社会转型,优化了结构,加速了新型城镇化。
如苏州市吴江区的玫瑰园文化产业园,既是一家创意与科技型园地,又是一家学术交流、文人雅士聚会的处所。被称为“玫瑰皇后”的公司总经理沈红英,从种花、卖花起步,于2004年9月开业后,到如今已经成为一家集花卉产品研发、生产、推广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区。该园区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与农村的种植户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下设玫瑰园花卉市场、花卉研究中心、玫瑰园艺场等,现有420多合作业主、1000多亩生产基地和80000平方米花卉市场;通过与高等院校的紧密合作,从种植彩色玫瑰花到深加工玫瑰花茶、玫瑰纯露、玫瑰精油;建有花与书画展示区、花卉精油深加工提炼工艺展示和体验区、花卉图书馆、花文化传播区、花茶文化品鉴区和琴棋书画交流区等6大功能为一体的花卉产业园。以8个融合了庭院文化、花卉园艺技巧等元素组成的江南小景点搭建文化创意交流平台,赏花、品茗、听乐、阅览、观景,给聚会者一种清韵怡然、回归自然、世外桃源式的文化生活环境,每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前来品一杯花茶、扶一曲古琴、赏一方画卷、泼一笔水墨、挥一尺狼毫,在观一叶一花一蔓的同时,交流与交融、跨界碰撞,谈想法、谈项目,搭建创业和投资平台,成为梦想的“孵化器”,已经成为创业者心中的宝地。
(四)城乡一体,产城互动,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之“新”,是要在对既有城镇化经验与教训扬弃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这场预计未来20年内有3亿农民移居城市带来的变革,将为中国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提振世界需求释放巨大动能。但此路并非坦途,处理不慎或将陷入新的困境。因此,借鉴他国经验,以便少交“学费”,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城市危机”。而为摆脱大城市带来的困扰,许多人迁往中小城镇,这种“逆城市化”虽满足了中产阶级理想的居住需求,却因城市无序蔓延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能耗过度。对此,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城市发展缺乏产业支撑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将“新型城镇化”着力聚焦“人的城镇化”,努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13]文化产业尤其是创意类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以人为核心,将产业集聚区和社区建设相互结合,“城”“乡”文化为互补充、相互协调、绿色低碳、融合发展。有利于新的城镇形成和已有城镇的发展壮大,提升城镇经济总量,促进城镇就业,富裕城镇居民,更快地激活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打造城镇区位品牌,形成人口集中、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带动了城市公用设施、房地产、商贸等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教育、文体、卫生、服务等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城市的功能,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释放了制度能量,增强了市场活力,实现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由“乡”到“城”的根本转变。
&&& &&&&&&&&&&&&&&&&&&&&&&&&&&&&&&&&&&&&&&&&&&&&&&&&&&&(未完待续。执笔:徐国保)
[1]《助力小微企业“激活”实体经济——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第四专题成果综述》,人民政协网,。
[2]《中央扶助小微企业新政频出专家:还需政策再发力》,《半月谈》,2013年08月23日。
[3]&何勇,《1个月新公司增长近五成》,《 人民日报 》,2014年02月21日)。
[4]&黎海波,《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扶持经验》,《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期刊,2005年第10期。
[5]&王怀宇、孙彦红,《危机中,欧盟中小企业靠创新突围》,《 人民日报 》,2013年10月21日。
[6]&本文根据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关于《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第十六条的界定,将创意类文化企业从业人员99人及以下、11人以上的视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的为微型文化企业。
[7] FloridaR.TheRiseofCreativeClass.NewYork:Basic,2002。
[8]&刘建民等著,《创意格局与创新策略》前言,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09月01版。
[9](英)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杨幼兰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6页。
[10]&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杨幼兰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11]&陶涛,《我国文化产业需加速升级换代》,《中国青年报》,。
[12](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司徒爱勤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260页。
[13]&曹筱凡,《让城镇化少交“学费”的“世界眼”》,《&新华每日电讯版》,2014年02月21日。
友情链接:
&&|&&&&|&&&&|&&&&|&&&&|&&&&|&&&&|&&&&|&&&&|&&&&|&&&&|&&&&|&&&&|&&&&|&&&&|&&&&|&&&&|&&&&|&&&&|&&&&|&&&&|&&&&|&&&&|&&&&|&&&&|&&&&|&&&&|&&&&|&&&&|&&&&|&&&&|&&&&|&&&&|&&
版权所有: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网&& 电话:5 &&地址:苏州市人民路858号南广场培训楼二楼&&邮箱:&苏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创意早餐的做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